绿色蝈蝈教案设计(优秀17篇)

时间:2023-12-12 17:29:02 作者:书香墨

教学工作计划可以帮助教师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提供个性化教学方案。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学工作计划范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绿色蝈蝈

1、通过学习,锻炼学生概括文章的能力。

2、通过朗读文章与语言的揣摩,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生动传神的语言。

3、丰富学生的自然科学知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浓厚兴趣。

[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有趣的自然科学小品文,同时也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本文介绍了蝈蝈的一些习性,虽然生字词较多,但文章语句浅显,且十分生动有趣,很容易吸引学生阅读。为此,我们可以从学生最感兴趣的地方人手,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使学生能真正地自主。合作式地进行学习。基于这一思考,将“整体感知”。“片段欣赏”、“独特感悟”这几部分共同渗透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

[教学方式]。

探究、合作、讨论的方式。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

1、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弄清字词的读音及含义,解决课后的“读一读,写一写”。

2、捕捉第一印象,找出本文最吸引你的地方。一、导语:昆虫的世界是一个很奇妙的世界。同学们,你们有没有观察或研究过昆虫呢?有哪一位同学阿以介绍一种你最熟悉的或者是你印象最深刻的昆虫给老师、同学们知道?你可以从昆虫的形态、生活习性、食物习性、更或者是它们与人类的关系进行介绍。

法布尔是法国的著名昆虫学家,他用了几十年的时间,写了一部很有影响力的书――《昆虫的故事》。《昆虫的故事》原名《昆虫记》,这部书行文生动活泼,语言传神,内容多集中在昆虫学问题上,很受青少年的喜爱。鲁迅曾把《昆虫记》称为“许昆虫故事”“讲昆虫生活”的楷模。因而黄亚治在翻涌对,把它改名为《昆虫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跟随法布尔老人,一同走进蝈蝈这个神秘的昆虫世界。

二、学生朗读全文。

三、整体感知。

问:哪位同学能说一说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什么?

四、教学具体过程。

1、学生找出文章中最让自己感兴趣的地方。

初中七年级语文《绿色蝈蝈》教学设计教案

知识能力目标:

1、理解、积累“狩猎、喧嚣、静谧、弱肉强食、惊慌失措、津津有味”等词语。

2、速读课文,概述文章内容。

3、品味文中美词佳句,并分析其作用。

情感目标:

感受作者严谨求真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阅读文章,概述文章内容,并结合重点语句体会文章语言特色的能力。

教学流程。

创景导入――字词教学――语言品味――速读概括――课堂小结――阅读练习。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

1、理解、积累“狩猎、喧嚣、静谧、弱肉强食、惊慌失措、津津有味”等词语。

2、速读课文,概述文章内容。

3、品味文中美词佳句,并分析其作用。

情感目标:

感受作者严谨求真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

速读课文,概述文章内容,品味课文语言。

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

同学们,也许你还记得童年时看蚂蚁搬家时的情景吧?也许还记得在夏夜里在草间提着灯笼捉萤火虫吧?还有唱歌的知了、飞舞的蝴蝶,这些大自然的小昆虫,也许你已经从各类文章中体会到蜜蜂、小鸟等各类小动物生活情趣,这些美好的昆虫、动物也许都是伴随你成长的好朋友。今天,大家再去拜访一位昆虫朋友绿色蝈蝈。

作者简介:

法布尔与《昆虫记》。

1823年,法布尔出生在法国南部一户农民家中。童年时代他就迷上了花草虫鸟。他不足19岁就立志研究昆虫。后来靠自学获得了自然科学硕士、博士学位。为了进一步研究昆虫,1880年他用积攒的钱购买了一处坐落在荒地上的`老旧民宅,他高兴地给这个宅子取名为荒石园。年复一年,他在荒石园潜心研究昆虫,把研究成果屑进一卷又一卷的《昆虫记》。

二、字词教学。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勾画字词。

1)、给加线字注音。

喧嚣劫掠()静谧()狩猎()酷爱()。

吮吸()气氛()满载而归()喑哑()。

狩猎()篡夺()扰乱()更胜一筹()篝火()。

螽斯()o@作响()莴苣()。

三、解释并造句。

弱肉强食庞然大物惊惶失措津津有味。

四、语言品味:

学生再读课文,找出自己最喜欢的美词佳句。

1、你最喜欢文章中哪个段落?为什么?

2、你最喜欢哪个词语或哪个句子?为什么。

明确:这是一篇介绍蝈蝈的科普说明文,它的语言不像一般的说明文那样平实,而是灵活生动,不拘一格,即有对昆虫形象的描绘,又有个人情感的流露,表现对蝈蝈的喜爱之情,语言显得生动感人。

五、速读概括。

1、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1)、绿色蝈蝈外表有哪些特征?作者主要写了绿色蝈蝈的哪些习性?

明确:蝈蝈的外形特征: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习性写了蝈蝈的叫声和食性。

明确:狂热的狩猎者、笼里的囚犯,蝉的屠夫。作者不断变化称呼,表现了对蝈蝈的喜爱,也使文章更加生动,描写更加生动形象。

3)、作者是怎样引出蝈蝈的呢?

明确:课文第一段并没有写蝈蝈,是写别人欢度国庆的日子里,自己还没有忘记观察昆虫。“我独自一人”说明作者对他热爱的事业的执著。第二段由蝉的哀号引出了本文的“主人公”――蝈蝈。这是富于匠心的写作思路。

4)、作者是如何知道蝈蝈喜欢吃什么食物的?

明确:实验和观察。

5)、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归纳本文的写作特色。

写作特色:

文艺笔调,即有对蝈蝈的形象描写,又有个人情感的流露。

生动传神的语言。

拟人手法的运用,使文章自然、亲切、增强了可读性。

比较说明方法的运用,突出了蝈蝈的生活习性。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运用语言,

2、课外拓展,检测反馈。

情感目标:感受作者严谨求真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阅读文章,概述文章内容,并结合重点语句体会文章语言特色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语言运用:

听写生字生词。

2、投影练习。

评讲练习卷。

二、课外拓展。

《三级讲练》p62第二题。

三、课堂小结:

法布尔笔下的蝈蝈是鲜活的,自里行间洋溢着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蝈蝈的鸣唱给大自然增添了一串串美妙的音符,而法布尔则以睿智的哲思,求真的探索为人类奉献了智慧之果。

四、请同学们灵活运用本文的写作特点(或语言生动,或运用拟人……等)说说自己喜欢的一种小动物。

人教版小学绿色蝈蝈教案设计

1、积累词语。

2、速读课文,能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内容,认识了解蝈蝈形体特征以及其生活习性。

3、了解法布尔和他的《昆虫记》,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

教学目标·能力目标。

1、学习用快速阅读(听朗读),理解课文内容并简洁概括要点的方法。

2、体会文章富有文学笔法、生动活泼的特点及表达效果。

教学目标·德育目标。

学习法布尔的探索精神和观察方法,培养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阅读文章、概述内容的能力,体会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

通过比较、分析,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笔法特点;感受、学习法布尔的探索精神和观察方法。

教学方法。

1、自主朗读法。

2、研讨点拨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具体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猜一猜:大姐天天逛花园,二哥弹琴夜黑天,三姐织布到天明,四妹做饭香又甜。(猜四种昆虫)。

谜底:蝴蝶、蝈蝈、蜘蛛、蜜蜂。

小姑娘,日夜忙,会抽丝,会织网;织出网来不捉鱼,捉些小虫当口粮。(猜一昆虫)。

谜底:蜘蛛。

读图:说出昆虫名称(课件)。

丰富多采的大自然给我们展示了缤纷美丽的花草树木和种类繁多的动物,农村或去过农村的同学一定会在田野中发现许多的昆虫如蟋蟀、油蛉、蚂蚱等,今天我们来一起认识一种昆虫——绿色蝈蝈。

板书(展示)课题:

二、整体感知。

1、明确目标(出示目标)。

3、法布尔和他的《昆虫记》知识积累:见相关连接。

4、快速阅读,感知内容,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a、本文说明了绿色蝈蝈的哪些特征?本文主要说明了绿色蝈蝈哪种特征?请找出相应的段落加以概括。

(以上问题,要求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也可以用原文中的词语、句子回答。)。

学生自读,小组讨论发言,教师巡视并及时点拨指导,参与讨论。

教师指导明确:

蝈蝈外表(形体)特征:“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有力的大颚、锐利的钳子。

蝈蝈习性写了蝈蝈的叫声和食性:叫声柔和窃窃自语喑哑而连续不断尖锐而急促清脆;吃甜食捕蝉为食也吃水果和金龟子一类昆虫还吃一点青草。

对蝈蝈的称呼:作者运用了“夜晚的艺术家”“歌手”——鸣叫的时间和特点;“笼里的囚犯”——被关在金属网罩里没有自由;“狂热的狩猎者”“蝉的屠夫”——对蝉的狩猎和残忍等。这些称呼既表现了作者充满了对这种生命的热爱,也使行文更生动,描写更形象,给人的印象更深刻。

三、重点研读,质疑问答,合作交流。

学生找出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朗读,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探究一下自己最喜欢的美词佳句,或有哪些好的修辞手法的运用等。

学生依据问题组,自由质疑:

a、你最喜欢文章中哪个段落或词语句子?为什么?

b、文中还写了哪些昆虫与蝈蝈有不同的地方?

在学生的讨论研读中相互补充,共享品味赏析的乐趣。

教师可巡视指导总结明确:

“窃窃私语”、“津津有味”、“酷爱甜食”“毫不犹豫地都接受”……这些拟人的写法,给人以亲切自然的形象生动的感受。

“蝈蝈是彼此十分和睦地共居在一起钓,它们之间从不争吵”……这拟人化的描写,它亲切自然,充满了作者对蝈蝈的喜爱之情。

“像是滑轮的响声;又像是干皱的薄膜隐隐约约的作响”……这是运用比喻的手法,使蝈蝈的叫声形象生动。(在介绍性的文章中,比喻的方法叫作打比方或作比喻。)。

文章为了突出蝈蝈的特征与习性,文章为了突出蝈蝈的特征与习性,将蝈蝈的叫声与蝉比较,将蝈蝈的食性与螽斯比较,将蝈蝈捕蝉的动作与鹰比较等。(在介绍性的文章中,比较的方法叫作作比较或作对比。)。

四、拓展延伸,应用反馈。

a、作者笔下的蝈蝈是如此招人喜欢,作者凭什么了解蝈蝈的情况?

b、请大家观察自己身边的一些小动物的特征习性等,并用一段话形象的表述出来。

在学生畅所欲言的基础上,教师总结本文的写作特点:观察仔细、准确、抓住事物特征;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进行介绍,并赋予人性的特点;善于联想,语言生动形象;拟人、比喻贴切自然;等等。

五、总结与巩固。

1、教师小结。

《绿色蝈蝈》是一篇妙趣横生的小品文。作者用生动的笔触写了蝈蝈的外形特征、叫声与食性,文章条理清楚,语言生动形象,把蝈蝈写得活灵活现,具有很强的可读性。这也是法布尔《昆虫记》整部书的特色。的确,法布尔笔下的蝈蝈和其它昆虫都是鲜活的,字里行间洋溢着人对生命的尊重热爱,希望同学们热爱《昆虫记》。

希望同学们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多注意身边的事物。

2、布置作业。

a、完成课后练习一。

b、以自己熟悉喜爱的小动物为内容写一篇小短文。

绿色蝈蝈教案设计

1、体会文中生动传神的语言。

2、学习法布儿的探索精神和观察方法。

培养学生阅读文章、概述内容的能力。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

教师阅读有关法布尔的传略及法布尔的《昆虫记》,并制作相应课件,给学生以直观的形象理解。学生注意本课的语言积累,并注意观察,准备向同学介绍自己最熟悉的一种小动物。

扰乱哀鸣狩猎喧嚣暗哑沉寂静谧篡夺。

劫掠酷爱弱肉强食隐隐约约津津有味。

阅读方法指导:

1)快速度默读课文,记住主要内容。

2)练习概括课文的内容要点。

示例:第1段:村里的人都去参加国庆,只有我一人倾听田野的节日音乐会。

1、通过阅读文章,你发现绿色蝈蝈外表有哪些特征?

2、我们对蝈蝈的习性有了哪些了解?

1、你最喜欢文章中哪个段落?为什么?

2、你最喜欢哪个词语或者句子,为什么?

大自然是美丽精彩的。请同学们欣赏以下画面,并就你最熟悉的来写一段文字。给我们作一介绍。

《绿色蝈蝈》教案设计

《绿色蝈蝈》是人教版课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执教者是陕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余爱东老师。这是在教育部组织的第二期基础教育新课程骨干培训者国家级研修班上的一节研究课。评课人均为本期研修班学员。

我看了这堂课的实录和后面的讨论,感到语文新课程改革具体到课堂操作真还不是那么简单。谈观念(哦,现在一般不用“观念”或“指导思想”之类的词,而比较时髦说“理念”了。呵呵)大家都不会有什么分歧———试问:谁现在会反对“平等对话”、“学生自主”、“工具与人文的统一”等“理念”?但一到课堂上,不少教师(当然也包括我)却往往不知不觉露出了“传统的尾巴”。

这堂课,应该说执教者还是想上出点新课程的色彩,也的确有些这样的色彩。但是我们是不是还可以从细节处往深里“走一步,再走一步”?比如,当学生讲了法布尔的故事后,教师问:“你为什么给大家讲这个故事?法布尔的什么精神品质对你产生了影响?”我觉得这样问似乎不妥,因为教师的这个提问已经隐含了他希望学生说出的答案。其实,学生之所以讲这个故事,也许并没有那么多的“微言大义”,可能不过就是他只读过这个故事,于是便讲出来了;而且未必就一定理解了法布尔的“精神品质”,即使理解了,也未必对学生“产生了影响”。———注意,我这里说的是“未必”。在这个细节中,我们感到,学生的思维仍然受着教师的操纵,虽然这未必是教师有意所为。

【课堂实录】。

一上课,余老师用投影先后打出三个谜语,要求学生猜谜。学生较有兴趣,争论着说出答案,谜底均为昆虫,由此引出课题《绿色蝈蝈》。

然后,余老师微笑着说:“课前我们已经布置了预习任务,下面,谁愿意把自己搜集到的关于作者法布尔的情况和大家进行交流?”学生纷纷举手发言,简介作者的生平。一个学生讲到法布尔小时候观察昆虫入迷的小故事,余老师提问:“你为什么给大家讲这个故事?法布尔的什么精神品质对你产生了影响?”学生回答:“法布尔对待生活、对待科学认真的态度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余老师颔首表示赞许。

余老师征求学生意见:“我们怎么完成课文的朗读?”学生议论纷纷,最后达成一致意见,希望师生合作完成。于是,余老师和学生以自然段为单位,交替进行朗读。之后,余老师要求学生合上课本,思考这篇文章所写的主要内容,并用一句话加以概括。先后有三名学生回答:“这是一篇小品文,主要介绍了蝈蝈的外形特征、食物习性等内容。”余老师分别予以肯定。

余老师继续提问:“作者是如何引出绿色蝈蝈的?”在明确是被蝉的哀号声所引出之后,继而提问:“蝈蝈究竟长什么样呢?”投影展示绿色蝈蝈的图片。余老师一边引导学生观察,一边进行介绍,并用投影打出有关蝈蝈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的文字,学生齐读,加以掌握。

“好,我们对课文内容有了比较详尽的了解。下面,我们速读课文,将你认为文中最好的语句勾画下来,并简单批注理由。”学生速读,按老师要求完成任务。

一名学生在思考后说自己最欣赏文章的第5自然段。余老师及时肯定:“他找得太对了!你一定很希望把这一段读给大家听吧?”学生朗读。余老师继续问:“你欣赏这一段的理由是什么呢?谈一谈,和大家交流一下你的见解。”学生回答:“这一段对蝈蝈捕蝉的描写非常精彩。蝈蝈非常勇敢,敢于以小治大。我要是像蝈蝈一样,勇猛无比,那该多好,就不会有人欺负我了。”学生哄堂大笑,发言的学生也不好意思地笑了。余老师未置可否,微笑着示意学生坐下,然后继续追问:“这是他的看法,很有个性,谁还能谈谈你自己欣赏这段文字的理由?”课堂上举手的学生不多,于是余老师要求分组讨论,课堂上气氛活跃起来。讨论后,各组推举代表进行发言,学生分别说出了“生动传神的语言”、“拟人手法的合理运用”、“与鹰捕食云雀形成对比”等内容,余老师一一加以肯定。最后,余老师要求学生进行归纳:“你认为这段文字究竟美在哪里?请用首先、其次的表述方式有条理地进行概括。”学生总结,但相对零散。

教师小结:“课文内容就学到这里。本文作者对昆虫世界的观察是非常仔细的。下面我们也做一个练习,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录像内容,加以合理想象,模仿‘国嘴’赵忠祥,为这一段录像配音。”多媒体播放录像:蜣螂搬运粪球,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到达目的地。学生饶有兴趣,边看边笑。第二遍播放,学生跟随画面,尝试解说。课堂上热闹非凡,学生较为投入。第三遍播放,指名由学生配音。每一次学生完成配音后,教师都要求学生进行评价。在整个过程中,学生笑声不断。

“好,通过学习本节课,我们要懂得热爱大自然,热爱昆虫,要努力保护好它们,为我们创造一个无比美好的世界。课下,请你完成一篇读书笔记,谈谈你学习《绿色蝈蝈》一文的感受。”

在余老师激情四溢的总结中,下课铃响了。

【点评】。

王福强(河北廊坊市第十中学副校长):一堂成功的语文课总有一个标志———明确的教学目标 。尽管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其目标价值的多元化,但这并不能说,一节课的教学目标 就可以是模糊的、随意的。因此,在评价这节课之前,我们一定要先了解,余老师在设计这堂课时,将教学的取向定位在何处,或者说,通过这节课,究竟要让学生收获些什么。张可伦老师参与了备课的过程,我希望您先给大家介绍一下。

张可伦(陕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语文教研组长):我们认为,阅读课不能再拘泥于传统的模式,以条分缕析的“拆解”来扼杀学生的想象力和对文字本身敏锐的感悟力。因此,我们将这节课的重点定位于两点:一是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以鉴赏为重点,突出学生个性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的培养;二是以配音这样一个新颖的方式,激发学生的语文兴趣,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此外,还力争从搜集信息、小组合作等多个角度体现新课标的思想。

何建军(江苏南京市玄武区教师进修学校高级教师):这节课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首先,余老师打破了传统教学中师生的关系,真正做到了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李镇西先生曾将课堂教学的师生关系概括为三个境界:“填鸭式”、“诱导式”、“共享式”。很显然,余老师的课已经超越了第二个境界,接近“共享”的层面。在整节课中,学生的活动占据了主要地位。师生成为彼此的倾听者和交流者,没有绝对的“思想权威”,更没有“一棒子打死”的武断,这一点是难能可贵的。尽管这种师生关系的论述早已耳熟能详,但真正能在具体教学实践中体现得非常充分,还是很难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认为这是一节成功的实验课。

王晓英(黑龙江伊春市教育学院副教授):余老师在这节课上做了很多探索,例如,如何利用多种资源,实现信息的共享;如何在教学中,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结合。这些都给我们很多启迪。教学中的鉴赏环节、配音环节,都紧紧扣住学生的心理,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王福强:余老师的语文素养非常高,这一点有目共睹。但单纯看这节课,我个人认为不能算一节很成功的课。理由有三:第一,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只看过两次课本,阅读时间加起来不足5分钟,学生对文本进行分析和解说时,没有一次结合具体的语言材料加以说明,包括蝈蝈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等主要内容,都来源于教师的讲解和投影展示,而非学生独立的阅读所得,这样做有脱离阅读文本之嫌;第二,学生对文章进行赏析,本是很好的一个设计,但学生得到的欣赏点却只有一处,即文章第5自然段,这显然不正常,可以说赏析没有达到预期目的;第三,教师过于注重人文意识、人文精神的培养,急于把某种道德范畴的东西抛给学生,结果形成了一种新型的“灌输”,导致语文课的“语”味不浓,给人以错觉,混淆了语文课与政治课的界限。以上几点说明了一个问题:新课改成功的关键不在于硬件条件的改善,不在于课本的更新,而在于教师的思想观念的更新。

贾桂满(河北三河市教育局中学语文教研员):如王老师所言,语文教学的目的何在,这是首先应该明确的问题。新课程标准将语文的学科性质定位于工具性和人文性二者的统一,这本无可厚非。但是中国人似乎有个特点,往往容易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过去强调工具性,语文教学就热衷于对文章支离破碎的“肢解”。而现在强调人文性了,就把工具性一下子抛在旁边,似乎思想教育、情感教育、道德教育成了语文教学唯一的终极目标,这显然是不可取的。在学生介绍作者法布尔之后,教师就直接要求学生谈一谈应该学习他的什么精神,很显然,这样做是因为教师急于把自己的观点和认识强加给学生。有一种强拉硬扯的感觉,比较生硬,我认为是不可取的。语文教学毕竟担负着教会学生正确使用祖国语言文字的任务,因此,在阅读课上,对语言文字的涵泳品味是必不可少的,而且也应该是主要内容。

王晓英: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是我们必须重视的啊。在现实的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流失的现象十分严重。在应试教育的重荷下,最具人性之美、最富有灵性的语文学科却成为枯燥乏味的玩弄文字技巧的学科,失去了本应有的活力。学生缺乏想象力,缺乏创造力,过于追求功利性,简直达到了触目惊心的程度。因此,人文性是必须提倡的。

王福强:颇有同感。人文性的提出,使语文教学的层面得以提升,语文教育的方向更为明确。但我认为,提倡人文性并不等于教师要在教学中急不可耐地进行“填鸭”。人文性的东西更多的应该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渗透,是润物细无声式的。过去我们总反对以“贴标签”的方式揭示文章的主旨,原因就在于此。直接的、脱离文本的思想教育不是语文学科应该有的事情,毕竟语文学科与政治学科不是一码事。实践也证明,语文学科人文教育的内容更多的在于学生的体味和感悟,一味的灌输不仅会削弱教育的效果,有时还会导致逆反心理。语文毕竟姓“语”,所有的功能必须通过语言文字这一媒介来实施,否则,语文学科自身的特点就被淹没了。

在人文性的问题上,教师如果善于抓住课堂上出现的“特殊情况”,相机点拨,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课上有这样一个环节,在学生赏析第5自然段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蝈蝈非常勇敢,敢于以小治大,自己也渴望像蝈蝈一样,变得勇猛无比,这样就不会有人欺负自己了。当时学生哄堂大笑。这时候就出现了对学生进行点拨的机会。但教师却未置可否,微笑着示意学生坐下。这样的处理是否就欠缺了一点什么呢?我曾经听过一节小学语文课。要求学生用“打”字组词,一个学生回答是“打架”,教师马上指出:“学生是不应该打架的,所以我们还是组成‘不打架’吧。”当时,听课现场一片掌声。尽管从语言学的角度来说,“不打架”并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词,但教师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的巧妙的思想教育,却透露出无比的教学机智。显然,这是我们应该学习的。

何建军:有道理。我想谈谈自己的看法。我们对人文性的理解也不宜太狭隘。不能把解读文本的价值取向作为人文教育的唯一途径。其实,人文教育有更为宽泛的内涵。例如,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使教师由居高临下的指挥者成为与学生平等相处的对话者,努力营造和谐的对话氛围,本身就蕴含着浓郁的人文关怀。这一点上,余老师在努力尝试,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效果。而且学生之间的交流也比较充分,整节课学生的精神是放松的、愉悦的。这对学生良好性格、品质的形成是有重要意义的。应该说,这才是更深层次上的一种人文精神的体现。

王福强: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在余老师的教学中,设计了一个学生独立鉴赏、独立评析的环节,从学生的角度而非教师的角度来发现文章精妙之所在。我认为这是阅读教学中应该经常构筑的环节。当然,一开始学生可能缺乏经验,赏析的水平不会太高,但随着实践经验的积累,能力自然会提高。在课堂上,学生表现出的空前的热情就是一个极好的证明。但是,教师要想不再作为知识和真理的独享者是很难的。这节课中,当学生提出自己最欣赏的内容是第5段时,教师的评价语是“你找得太对了”。我想,这简单的一句话就透露出了教师的潜台词:你找的和我一样,很好。所以,这才导致了学生的赏析实际上一直没有离开第5自然段。很显然,学生可能还有一些很好的想法被教师的这句明显带有引导意味的话所“枪毙”了,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王晓英:我还想谈一点: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有学法意识。要善于把学习语文的规律性的东西教给学生。在学生对第5自然段进行零散的赏析之后,余老师要求学生综合大家的意见进行归纳,而且提出必须用首先、其次的语言格式进行表述,这一点做得非常好。只可惜学生在具体发言中做得不很到位,没有按照教师的意图进行,如果教师能够及时提醒,效果会更好。

贾桂满:对,“授渔”之法不可忽视。例如,在看录像配音时,部分学生表现得不够积极,也和教师缺乏必要的方法指导有关。还有,教师如果能够把配音的要领介绍给学生,那学生的配音实践一定会取得更理想的效果。再如,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也因缺少必要的方法点拨而不够深入。

何建军:没错,小组讨论必须注意实效性。首先,不是所有的问题都需要讨论,需要讨论的应该是有一些深度或有争议的问题,这样在讨论或辩论的过程中才能有收获。其次,如何将讨论的结果呈现给大家也是一个需要探讨的课题。小组内的每个人均应该有发言的机会,发言都应该代表本组讨论的结果,这样才能体现讨论的价值。当本组同学回答出现问题时,其他同学要能够即时补充和修正。如果像王老师所说,关键的问题始终由优秀生“承包”,那将失去讨论的意义。千万不能空有合作的形式,而没有合作的实质。

人教版小学绿色蝈蝈教案设计

1理解、积累“弱肉强食、惊慌失措、津津有味、庞然大物等词语。

2、了解法布尔及其作品《昆虫的故事》?

品味本文生动形象的语言,掌握比喻拟人修辞方法的运用?

过程与方法:

学习用快速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并简洁概括要点的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品析喜爱的语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联系自身,体味作者科学细致的观察态度和热爱昆虫的细腻情感。

七年级语文《绿色蝈蝈》教案设计

教学设想:利用多媒体引起学生对动物的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在引导学生运用快书阅读的一般规律,有效的寻找这类介绍动物的有效信息;然后学习拟人和对比手法的。运用,并结合实际进行口头和书面片断描写。

知识目标。

1、积累字词。

2、了解法布尔和他的《昆虫记》以及蝈蝈的外表特征和生活习性。

能力目标。

1、学习用快速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并简洁概括要点的方法。

2、学习并体会文中拟人的手法的运用。

德育目标。

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培养学生阅读文章、概述内容的能力;变换人称的好处。

点拨研讨法。

情境导入,激发兴趣——速读课文,整体感知――问难质疑,

合作探究――它山之石,写法借鉴——学以致用,拓展迁移——布置作业,及时巩固。

多媒体cai课件。

1课时。

教学过程及步骤:

1、猜谜语。

2、展示图片,介绍作家。

3、积累字词。

2、速读课文,感知内容,小组合作,思考:

(1)文章介绍了蝈蝈哪些方面的特点?

(2)蝈蝈的叫声是什么样的?为什么作者要先写蝈蝈的叫声?

(3)蝈蝈的外表是什么样子的?

(4)蝈蝈最喜欢吃什么?它还吃些什么食物?

2、学生质疑,教师点拨引导,其他学生解疑。

作者在介绍蝈蝈的特点时,用了些什么手法?你觉得哪些地方值得你借鉴学习?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以下动物,结合自己平时对它们的了解,看看它们有哪些特点?并试着介绍它们的某个特点。

亲近大自然,让我们的心灵更加宽阔、诗意。请同学们去户外静听昆虫鸣叫,听听你的昆虫朋友在向你诉说什么,用一段话形象地描写出来。

绿色蝈蝈。

法布尔。

声音特征拟人。

内容形体特征写法借鉴。

食性对比。

教学反思:

七年级语文《绿色蝈蝈》教案设计

(邮编:518052广东深圳荔香中学萧明光e-mail:正文2008字)。

“探究”性学习,是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重要思想。对于阅读,无论教学评价还是教学策略的选择,更是明确要求“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的能力,“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绿色蝈蝈》作为一篇昆虫观察记抑或科学随笔,无论是编辑意图还是文本作者及其文本自身,都十分鲜明地体现出一种探究的导向和精神。因此,对于本篇的阅读教学,尽管课时分量可能要略轻,因为它是略读篇目,但探究教学的方式当要强化和突出。如何演绎成为切实可行的教学实践呢?窃以为,可具体分为三步:

第一步:探究内容,整体感知。这一步即是探究文本写了什么?它是任何阅读教学方式都离不了的基础,没有学习主体对于课文内容的整体感知,其它方面的所谓探究缺乏立足之点,难免变成空中楼阁。因此,基础要牢,学习主体的阅读时间要给足。本文表达生动,富有童趣,足可让学生引起共鸣。只要提供了相应的阅读时间,学生主体功能多半能被激发,逐段引导,大体可把握基本框架。文本先从声音起,续写通过回忆,描写绿色蝈蝈的形貌,再根据作者自己的所见和喂养经历,陈说它的勇敢善斗与食物需要及范围,最后介绍共居在一起的特点。略加点拨,即可板书出探究的结果——即整体框架:

夜闻:其声(柔和)。

日见:其形(漂亮)。

其斗(勇敢)生活习性。

常喂:其食(酷爱甜食、昆虫青草、同类相食)。

常见:其居(和睦宽容)。

第二步:探究成文之因,了解写作依据。美国《国家科学标准》如是说“探究也指学生用以获取知识领悟科学家的思想观念、领悟科学家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而进行的种种活动。”本课作者所用的方法及种种活动是怎么写成的,它的丰富翔实、精确细致、生动形象的材料是怎么来的,根源在哪?无法外找,本文中可找到。问题是教师要重视这一点的引导。这一点的教学如果成功,有助于学生科学探索精神和个性自主意识、积极发展兴趣的培养。为什么呢?首先,就作者及其巨著《昆虫记》而言,他是花了近20年的时间(1870—1889)写成的,此时正是法布尔人生中年到老年的漫长二十年里,以科学严谨的态度,童真而又仔细地观察了大量昆虫的活动,用富足的第一手资料,真实而生动的向我们揭示了昆虫王国的别样景观。其次,就本文而言,也是本步探究最重要的,对于绿色蝈蝈全面丰富的介绍,源于作者深入细致的观察和独有的科学探索的兴趣、放弃娱乐甘受寂寞的精神。比如文中开头所知,国庆之夜,去田间静听蝈蝈的活动,捕捉它的生活习性;关于食性,不厌其烦,去观察和探究,“我必须另找食物,它们大概是要鲜肉吧,但究竟是什么呢?”为笼里喂养者的食物,他不断观察,且不断变换食物花样。同时,他时刻保持一种特有的科学研究的敏感,于清晨散步中,树下掉落之物,他跑过去,看到了以小搏大的勇敢壮举。这篇科学随笔,在提供给学习主体丰富知识的同时,更让我们于字里行间随时感触到一个科学家夜以继日、孜孜不倦的探究活动。“问渠那得清如许”,其源头活水原来如此。自然,如果没有教学的明确导向,学生自身感悟的力度就要弱得多,难以将探究的触角伸延到材料获取的方法和过程、情感与态度中。

第三步:探究文质优劣,取精弃糟。本文之优,先可告知学生一个外围事实,其巨著叙述生动流畅,文笔诙谐幽默,一出版即风靡世界,既不但特博小学生喜爱,成年读者也啧啧以赞。再撇开将“绿色蝈蝈”描绘得栩栩如生、引人入胜的事实,只说造成如此效果的突出的表现手法,一是诗意浪漫化的,其行为方式,或独自夜听,或笼中喂养;其声比之为“合唱队”“艺术家”“歌手”等等。一是拟人化的描写,夜听的是一场演奏会,晨见的是一场生死搏杀,日常的更是屠场猎苑。一是对比运用,比如“绿色的蝈蝈啊,如果你拉的琴再响亮一点儿,那你就是比蝉更胜一筹的歌手。”“有时我甚至还看到蝈蝈非常勇敢地纵身追捕蝉,而蝉则惊慌失措地飞起逃窜。就像鹰在天空中追捕云雀一样。但是这种以劫掠为生的鸟比昆虫低劣,它是进攻比它弱的东西,而蝈蝈则相反,它进攻比自己大得多、强壮有力得多的庞然大物……”这种探究,就文本自身,可组织和引导学生深入体察。

本文之劣,即是细致深入的观察、丰富翔实的材料与生动具体的描写背后,也有失实甚至谬误。这种探究,需要教师有相应扩展范围的材料提供,就课文第10段“同类相食”类比例,“我从来没见过像螳螂那样捕杀姊妹、吞吃丈夫的残暴行径……”提供拓展阅读材料,一是法布尔《螳螂》一文里的一段文字,作者以自我的笼养观察为据,印证本文所说的观点。如今,其实这是一种误解,或起码不是全部事实,科学界已有不少异议,特提供一则辩诬材料,题为《螳螂杀夫冤枉》,让学生在材料对比中澄清旧错,获取新知,领悟再伟大的科学家也难免有舛错的事理。

这种阅读的探究性教学,带有较浓厚的教师引导色彩,始终立足于文本阅读本身,由内容而形式,从课内到课外,从近及远,由此及彼,启发思维,激活头脑,令学生既感佩作者献身科学的探索精神,又不囿于文体成见,从而获得多义感受,实现“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的教学目标。

2002.10.28.

附:本人小传。

萧明光,湘人,汉子一条。属马,今为本命年,虽几近知天命,实则迷糊。八二年从教,以为立命糊口养家的全部来源。前十年局于衡阳八中,十九是高中教学,后十年蜗居深圳荔香中学,十九为初中语文教学。好读,杂收胜过钻研教材,好鼓舌,天上地下,少言人非,亦好摇笔,旁逸小品多过本业论文。有从业求精之念,乏孜孜专一之恒,有广识天下教友之愿,但又疏懒随缘。人生诸多遗憾和教训,仍有所为和不为。

七年级语文《绿色蝈蝈》教案设计

《绿色蝈蝈》是一篇略读课文,安排在网络教室上课,当我引出《绿色蝈蝈》课题后,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时,学生问题就来了:“蝈蝈就是蟋蟀吗?”“蝈蝈到底长啥样?”“它既是素食者又是荤食者吗?”……面对学生的问题我并不急于回答,也不把自己查找到的相关图片、资料提供给他们。而是把鼠标交给他们,告诉他们怎样利用关键字进行资料查找。

几分钟后,孩子们就喜滋滋地举手向我汇报他们的发现。他们从昆虫网站、科技网站等相关网站找到了蟋蟀和蝈蝈的图片、资料,我及时肯定了他们的发现后让他们同学之间互相交流自己的发现,分析法布尔是怎样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观察。孩子们受到了表扬,热情更高涨了。

图片给了学生以直观的形象理解,他们很快就把蟋蟀和蝈蝈区分开来了。但是,他们的疑问又来了,他们认为法布尔观察描写并不详细贴切,因为图片上的蝈蝈的外表特征一点儿也不象法布尔写的那样“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我很赞赏他们的观察力和敢于质疑的精神,就借机引导他们思考怎样描写更形象具体生动,一时间,不少精辟的语句从他们口中跳出来。这时,又有几个学生告诉我课文中拿螽斯和蝈蝈作比较,可他们发现我们中文网站“中国科普博览”有一篇《轻音乐演奏家—螽斯》却介绍说螽斯也叫蝈蝈,螽斯和蝈蝈是同一种昆虫。得到我的嘉赞后,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高了,我趁机让他们比较一下两篇文章的内容和写法上有什么异同。比较之下他们很就发现法布尔在描述蝈蝈时运用了拟人的写法,读来更亲切自然、形象生动。但同时又发现作者介绍蝈蝈的外表特征、生活习性、食物特性与科普资料略有差别。课文说蝈蝈主要是荤食,而科普文却说蝈蝈主要是素食者…..一连串的发现使学生的求知欲望不知不觉被激发起来了,他们更加积极地查找搜索资料,与同学交流探讨。在学生查找掌握了大量相关资料后,这时引导学生小结归纳出本文写作上的特色、感悟作者的探索精神和观察方法已是水到渠成的事。

短短45分钟很快就过去了,这一堂课始终是在不断发现问题和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度过。在查找资料过程中不断质疑、不断释疑,孩子们获取知识的同时也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虽然这堂课的教学与我原先的教学设计略有出入,表面上看似放羊,但却真正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中或者自己探讨,或者和邻近的同学互相交流,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更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帮助学生营造和维持着学习过程中积极思考、主动实践的心理氛围,鲜明地体现了在课堂中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的内涵。

七年级语文绿色蝈蝈教案设计

创意说明:。

本教案采用了以读带讲兼以学生自学讨论的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创新的精神,可操作性强。

一、情景导入。

有条件的地方可捉来实物,没条件的可出示图片,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从蝈蝈的外形特征方面作一介绍。

二、整体感知课文。

1.快速看课文,画出文中描写蝈蝈外表特征的句子,并比较与同学们的介绍有何不同。

明确: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

文中运用了描写性语言,将蝈蝈进行拟人化描写,写出了它的漂亮、可爱,透露出作者对蝈蝈的喜爱之情。通过比较,让学生体会平实说明与生动说明的区别,引导学生对事物作生动介绍。

2.文中除了介绍蝈蝈的外表特征外,还写了哪方面的内容?

明确:写了蝈蝈的叫声和食性.

3.学生相互介绍蝈蝈的特征。

三、重点研读,合作交流。

1.你最喜欢文章中哪个段落?为什么?

2.你最喜欢哪些词语或句子?为什么?

学生在研读讨论中相互补充,共享品味赏析的乐趣。在学生畅所欲言的基础上,教师总结本文的写作特点:语言生动传神,拟人贴切自然,突出事物特征。

四、问题研究。

要求:言之成理即可。

五、布置作业。

1.在小字本上抄写本文的生字词。

2.灵活运用本文的写作特点,写一篇自己喜爱的小动物的短文。

3.课外阅读法布尔的《昆虫记》。

文档为doc格式。

人教版小学绿色蝈蝈教案设计

创意说明:。

本教案采用了以读带讲兼以学生自学讨论的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创新的精神,可操作性强。

一、情景导入。

有条件的地方可捉来实物,没条件的可出示图片,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从蝈蝈的外形特征方面作一介绍。

二、整体感知课文。

1.快速看课文,画出文中描写蝈蝈外表特征的句子,并比较与同学们的介绍有何不同。

明确: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

文中运用了描写性语言,将蝈蝈进行拟人化描写,写出了它的漂亮、可爱,透露出作者对蝈蝈的喜爱之情。通过比较,让学生体会平实说明与生动说明的区别,引导学生对事物作生动介绍。

2.文中除了介绍蝈蝈的外表特征外,还写了哪方面的内容?

明确:写了蝈蝈的叫声和食性.

3.学生相互介绍蝈蝈的特征。

三、重点研读,合作交流。

1.你最喜欢文章中哪个段落?为什么?

2.你最喜欢哪些词语或句子?为什么?

学生在研读讨论中相互补充,共享品味赏析的乐趣。在学生畅所欲言的基础上,教师总结本文的写作特点:语言生动传神,拟人贴切自然,突出事物特征。

四、问题研究。

要求:言之成理即可。

五、布置作业。

1.在小字本上抄写本文的生字词。

2.灵活运用本文的写作特点,写一篇自己喜爱的小动物的短文。

3.课外阅读法布尔的《昆虫记》。

《绿色蝈蝈》教案

《绿色蝈蝈》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内自读篇目。第四单元课文主要反映的是对自然世界进行科学探索的内容。本文出自法国的的昆虫学家、作家法布尔的巨著《昆虫记》,可谓名家名篇。它是一篇观察随笔,也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作者采用生动的文艺笔调,通过生动传神的语言描写及拟人手法的运用,把蝈蝈的外形叫声及习性写得活灵活现,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本人对生命的尊重和热爱,文章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高度结合。

根据本文的内容和表达的特点,本文的教育价值就在于引导学生通过法布尔的笔触去感受奇妙的昆虫世界;在阅读中学会概括要点、品味语言、学会生动地表达;同时,通过阅读来走进“昆虫之父”法布尔,既可以感受他的探究精神,又可以通过品味他生动自然的语言来感受那浓浓的生命意识。因此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他们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是必要的,而更重要的是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渗透一定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对本单元的教学,我们希望实现以下目标:

情感和态度目标: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过程和方法目标:练习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大意;在探究活动过程中获得一些搜集资料和研究问题的方法。

在教学中要注意几个方面:注意兼顾三个维度,渗透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淡化文体,强调综合,以培养阅读能力和研究能力为主;注意结合自己所处的地域灵活处理课文内容;多以讨论课或探究课的方式进行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本文是一篇观察随笔,又是一篇优美散文,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高度结合,描写生动,语言优美,拟人手法的运用,加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这一点需要引导学生反复品味,并在实践中运用。可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昆虫记》中的其他作品。作为六年级学生初次接触的科技小品文,对学生增强科学知识、学习科学方法、领悟科学精神有着很强的教育作用。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激发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很容易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但对于昆虫,还不一定所有的学生都喜欢,所以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引导他们进入昆虫世界,要让学生学会不仅能读懂这一篇文章,还应该教会学生会读这一类现代科技小品文,并善于整理知识和拓展知识。

由于本课篇幅较长,生字词较多,可以让学生先通过预习了解课文内容,扫除文字障碍。为此,我们可以从学生最感兴趣的地方入手,激发同学们对昆虫的兴趣,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使学生能真正地自主、合作式地进行学习。基于这一思考,将“整体感知”。“品味语言”、“质疑探究”这几部分共同渗透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

一、导入新课:用猜谜语的形式导入教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预习交流:

交流搜集的有关法布尔及《昆虫记》相关资料。

三、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速读课文,思考:

文章介绍来的蝈蝈哪些方面的特点?重点是写哪一方面?

2、学生交流。

师小结:作者抓住了绿色蝈蝈的特征,详略的当地进行介绍,使我们获得了有关蝈蝈的科学知识。

学习本文生动形象的语言。激励学生自主展示,初步体验学习语文的快乐。

1、我这里有一段描写蝈蝈叫声的文字,请跟第三段比较一下,看看你更喜欢哪一段,说说理由。(投影显示)

夜色降临,蝈蝈出来了。耳朵灵敏的人能听到绿叶丛中,蝈蝈在叫。声音较低,在连续不断的低声中,时不时发出一阵尖锐、急促的声音。

2、生结合课文分析、感悟,师生评价。引导学生通过文字比较,体会拟人、比喻修辞手法的作用。

3、文中其他段落也有很多生动的描写,找出来,细细品味。

4、法布尔先生为什么能将绿色蝈蝈写得如此生动、活泼呢?

再读课文,对课文内容提出自己的见解或疑问。此环节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敢于怀疑的科学精神。

法布尔笔下的蝈蝈如此可爱,学习作者的写法,用生动的语言向大家介绍一种你喜爱的小动物的某一个特点。看谁写得好。

1、学生谈谈学习本文的收获。

2、师小结:进一步激发学生主动求知的兴趣。

《绿色蝈蝈》教案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蝈蝈的生活习性。

2、反复阅读,归纳概括,了解作者介绍的科学知识。

3、体味作者科学细致的观察态度和热爱昆虫的细腻情感。

过程与方法:

1、默读课文,锻炼学生概括文章的能力。

2、了解说明文的有关常识,初步掌握说明文的阅读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法布尔的探索精神和观察方法,培养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培养学生阅读文章、概述内容的能力,体会语言特色。

辨别平实说明与生动说明的语言风格。

1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趣入题

同学们,你或许为那花丛中翩翩起舞的蝴蝶痴迷过,你或许聆听过蝉的鸣唱,你也许听见过蟋蟀的长吟,你或许还玩过蚂蚁、抓过蚱蜢,这些大自然的小精灵,是那么的叫人喜爱,听,那蝈蝈又在唱歌了……出示幻灯片:课题《绿色蝈蝈》。

二、走近作者,资料助读

法布尔与《昆虫记》

(见《基础训练》第106页)

三、速读文本,整体感知

1、听读课文后,扫清字词障碍,注意朗读时的语气、语调,并整体感知课文。

2、再次快速阅读课文,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

学生总结,教师明确归纳。

全文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2):写“我”在观察昆虫,用蝉的叫声引出文章主人公——绿色蝈蝈。

第二部分(3):描写“我”在户外听到的绿色蝈蝈的叫声。

第三部分(4~11):写“我”对金属笼中的绿色蝈蝈进行观察,主要介绍其食性。

3、你知道本文说明的对象是什么吗?

绿色蝈蝈的特征及生活习性。

4、绿色蝈蝈的形态有哪些特征?

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

5、作者介绍了绿色蝈蝈的哪些习性?主要写了哪个方面的习性?

介绍了绿色蝈蝈的叫声、食性和脾性。主要写的是食物习性。从第4段到结尾,这是文章的主体,其中8、9、10三段是对蝈蝈食性的补充说明。第11段是写蝈蝈彼此十分和睦地共居一起,从不争吵。

四、精读课文,合作探究

1、作者是用什么方法引出说明对象蝈蝈的呢?

课文第一段并没有写蝈蝈,是写在别人欢度国庆的日子里,自己还没有忘记去观察昆虫。“我独自一人”说明作者对自己热爱的事业的执著。第二段写蝉在夜晚不再鸣叫,它要休息了。突然,蝉的一声哀号引出了本文的“主人公”——蝈蝈。这是多么富有匠心的写作思路!

2、作者是如何知道绿色蝈蝈最喜欢吃什么食物的?

作者是通过实验和观察知道蝈蝈喜欢吃蝉肚子的。清晨,作者散步时看到的一幕揭开了蝈蝈食物之谜——捕蝉为食。又通过变换食物的花样,揭开了蝈蝈首先吃蝉肚子的秘密,因为蝉肚子既有肉,又有甜食。通过仔细观察、细心揣摩、认真探索得出结论,这反映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

3、作者对绿色蝈蝈是怎样称呼的?你觉得这样写好吗?

作者对蝈蝈的称呼有:狂热的狩猎者、我笼里的囚犯、蝉的屠夫等。当蝈蝈捕杀蝉时作者用“狂热的狩猎者”;当蝈蝈成为作者笼中观察和实验的对象时,作者就用“我笼里的囚犯”;当蝈蝈吃蝉肉时作者称之为“蝉的屠夫”。作者不断变换称呼,使行文更生动,描写更形象,给人更深刻的印象。

作者认为从外在看,这就像鹰在天空追捕云雀一样,但在本质上,这两者是有区别的。鹰是以劫掠为生的鸟类,它的进攻是欺弱;而蝈蝈进攻的则是比自己大得多、强壮有力得多的庞然大物,这是一种向勇气挑战的搏斗。

在写蝈蝈的叫声时,拿蝉的叫声来作比较;写它喜欢吃肉食时,拿螽斯来作比较;写它追捕蝉时,拿鹰来作比较;写它同类相食时,拿螳螂来作比较。这些比较,既突出了蝈蝈的习性,又说明了作者对各种昆虫的习性了如指掌。

五、赏析课文,品味语言

1、文中多处运用拟人手法,试结合具体例子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精彩的语句示例:

(1)“绿色的蝈蝈啊,如果你拉的琴再响亮一点儿,那你就是比蝉更胜一筹的歌手了。”用拟人手法写蝈蝈,流露出浓厚炽热的喜爱之情。

(2)“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优美的语言刻画出蝈蝈可爱的样子。

(3)“关于食物,我遇到了喂养螽斯时同样的麻烦。”“麻烦”一词表现出作者对蝈蝈悉心照料的态度。带有明显的感情色彩,亲切自然,富有文学笔法。

(4)“我用蝉来喂养它们。它们对这道菜吃得津津有味。”“它用喙尖抓抓脚底,用沾着唾液的爪擦擦脸和眼睛,然后闭着双眼或者躺在沙上消化食物。”语言生动传神。

(5)“蝈蝈是彼此十分和睦地共居在一起的,它们之间从不争吵”这一拟人化的描写,亲切自然,表现出作者对蝈蝈的喜爱之情。

(6)“窃窃自语”“津津有味”“酷爱甜食”“毫不犹豫地都接受”这些拟人的写法,给人以亲切自然、形象生动的感受。

2、归纳本文的写作特色。

(1)文艺笔调。本文既有对昆虫的形象描写,又有个人感情的流露。

(2)生动传神的语言。作者对蝈蝈充满了喜爱之情,语言生动感人。

(3)拟人手法的运用。这使文章自然、亲切,增强了可读性。

(4)通过与其他昆虫的比较来写蝈蝈。

六、课堂小结

本文虽是一篇介绍蝈蝈的科普文章,却不显丝毫的机械呆板,它不像一般的说明文那样平实,而是灵活生动,不拘一格。既有对昆虫形象的描写,又有个人情感的流露。作者对昆虫蝈蝈充满了喜爱之情,语言生动感人,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七、布置作业

1、请同学们灵活运用本文的写作特点(或语言生动,或运用拟人等)说说自己喜欢的一种小动物。

2、练习仿写:教师出示课文范例和仿写句,要求学生任选一例仿写。

例1: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

仿句:长颈鹿非常优美,它穿着一件带白色斑点的黄色皮大衣,身材高挑,举止端庄优雅,长长的脖颈高高抬起,微微前伸,就像一位贵妇人。

仿句:每当夏天午后,无论周围多么喧闹,你总能听到空旷的田野里青蛙在聚会。你听,有一只青蛙在发言,那是头领在宣布聚会的主题;俄而又有两三只青蛙在讲话,那是在讨论,在商议;继而蛙声大噪,群蛙齐鸣,那是在表决,在宣誓。

《绿色蝈蝈》教案

3、了解蝈蝈的外部特征及生活习性,激发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品味文中生动传神的语言。

出示投影片(昆虫)。

检查预习

(作者:法布尔,法国昆虫学家选自《昆虫的故事》)

2、给下列字注音、解词(投影出示)

注音:狩猎喑哑静谧篡夺窸窣篝火

解释:喧嚣

弱肉强食

整体感知

请一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思考下列问题:

1、概括课文内容

2、作者给蝈蝈起了多少个名字?都有什么意义?

研读思考(四人小组讨论)

下面分四人小组研读课文内容,(出示问题组)

1、作者在什么情况下独自一人来到田野?

2、田野里上演了哪些节目?

3、说说蝈蝈的外部特征。

4、作者描写了蝈蝈的哪些生活习性?重点写了哪方面?

5、(1)绿色蝈蝈吃哪些食物?

(1、抓住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2、仔细观察、勤于动脑、善于发现。3、通过比较手法突出特征。)

揣摩语言

从文中找出你认为最生动,最传神的语句,并请说出理由。

运用优美的语言,贴切形象、生动传神,突出事物的特征。

作业

搜集蝴蝶的材料,运用今天所学写动物的方法,完成《蝴蝶》全文。600字左右。

《绿色蝈蝈》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法布尔和他的《昆虫记》,通过速读,抓住事物的特征,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通过整体感知、合作交流等方式学习本文抓住特征说明事物的方法;通过品味、鉴赏的方式体会生动说明的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法布尔的科学探索精神,培养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点:

1、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征生动说明的方法。

2、体味拟人手法的表达效果及本文传神的语言。

教学难点: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教学方法:朗读法、合作研讨法、谈话法、活动法等,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教学准备: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感知文章内容。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

1、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弄清字词的读音及含义,解决课后的“读一读,写一写”。

2、预习了解课文内容,捕捉第一印象,找出本文最吸引你的地方。

一、导入新课:

伴随着这优美的乐曲,我们走进了今天的课堂。能不能说说你都听到了什么声音?(森林里各种小动物、昆虫的鸣叫声)这些昆虫隐藏在茂盛的草丛里、浓密的树叶里,欢快地歌唱。同学们,你们有没有观察或研究过小昆虫呢?看来,这些大自然的小精灵的确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了无限的趣味,都是伴随我们成长的好朋友。今天,我们就去拜访这些朋友中的一位——绿色蝈蝈。(板书课题)。

二、预习交流:

1、字词交流。

2、请大家把自己搜集到的关于法布尔的情况交流一下。

法布尔,法国著名昆虫学家。1823年出生于法国一户普通农民之家。从小迷恋大自然。在他19岁时,就立志研究昆虫。后来通过自学,获得自然博士学位。1875年开始著作《昆虫记》,1880年后的35年里一直在“荒石园”中从事昆虫学研究工作,19xx年11月去世,留有《昆虫记》共十卷二百万字。

《昆虫记》:是一部严谨的科学著作,整部作品充满了对自然万物的赞美之情。先后被翻译成50多种文字,一版再版,直到百年之后还会在读书界一次又一次引起轰动。

鲁迅说:《昆虫记》是“讲昆虫故事”、“讲昆虫生活”的楷模。

周作人说:比看那些无聊的小说、戏更有趣味,更有意义。

达尔文评价说:难以效法的观察家。

他还被法国文学界誉为“昆虫世界的维吉尔”,推荐他为诺贝尔奖候选人。(这些称号,对法布尔来说是当之无愧的。)。

3、谁能介绍一下绿色蝈蝈?(身体呈绿色或褐色,腹部较大,翅膀短,四肢强壮有力,善于跳跃。雄的前翅有发音器,能发出清脆的叫声。)。

三、整体感知:

法布尔是怎样介绍的呢?请同学们打开书:

1、速读课文,思考一个问题。

文章介绍了蝈蝈哪些方面的特点?重点是写哪一方面?

2、学生交流:声音特征、形体特征、食性等。

形体:漂亮、苗条、匀称。

叫声:喑哑、尖锐、急促、清脆、柔和。

食性:喜欢吃蝉,爱吃甜食,偶尔也吃一点儿水果、青草。

居住特点:和睦共居。

3、小结蝈蝈在外形、叫声、食性等方面的特点。

师小结:作者抓住了绿色蝈蝈的特征,详略得当地进行介绍,使我们获得了有关蝈蝈的科学知识。

四、质疑探究:

浏览课文,对课文内容提出自己的见解或疑问。

学生可能提到的问题:

1、文中多次变换对蝈蝈称呼,有什么表达效果?(当蝈蝈捕蝉时用“狂热的狩猎者”;当蝈蝈成为笼中观察和实验的对象时,作者用“笼里的囚犯”;当蝈蝈吃蝉的时候称“蝉的屠夫”。作者这样变换称呼,使文章更生动、形象,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师:你分析得真好,的确是这样。作者将蝈蝈写得有声有色,有情感有性格,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蝈蝈的喜爱之情。)。

2、开头作者是怎么引出蝈蝈的?这样写的好处。(开头第一段并没有写蝈蝈,是写在别人欢度国庆的日子里,自己还没忘记去观察昆虫。“我独自一人”说明作者对他热爱的事业的执着。第2段写蝉在夜晚不再鸣叫,它要休息了。突然,蝉的一声哀号引出本文的主人公——蝈蝈。这样写别具匠心,富有情趣。)。

3、如何看待动物中的同类相食这种现象?(作为一篇科学性的说明文,应当要准确的反映事物的本来面貌,不能因自己的好恶进行取舍,这正是法布尔严谨的工作态度的体现。)。

4、为什么作者要先写蝈蝈的叫声?(先写叫声——黑夜中的法布尔要确定自己身边有蝈蝈存在,首先是听到了蝈蝈的叫声,而不是看到了蝈蝈。所以,先写蝈蝈的叫声符合逻辑,使文章的走势显得自然而得体。)。

五、品味语言:学习本文生动形象的语言。(激励学生自主展示,初步体验学习语文的快乐。)。

1、我这里有一段描写蝈蝈叫声的文字,请跟第三段比较一下,看看你更喜欢哪一段,说说理由。(投影显示)。

夜色降临,蝈蝈出来了。耳朵灵敏的人能听到绿叶丛中,蝈蝈在叫。声音较低,在连续不断的低声中,时不时发出一阵尖锐、急促的声音。

2、生结合课文分析、感悟,师生评价。(引导学生通过文字比较,体会拟人、比喻修辞手法的作用。)。

3、文中其他段落也有很多生动的描写,找出来,细细品味。

4、法布尔先生为什么能将绿色蝈蝈写得如此生动、活泼呢?

因为他非常喜爱绿色蝈蝈。因为他善于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因为他善于观察和想像。

师小结:是的,他是抓住了声音、形态、食性方面的特点来进行形象细致地介绍的。并且他善于运用比喻、拟人、对比等修辞手法,使语言生动形象。更重要的是他倾注了对昆虫生命的满腔尊重与热爱。

六、拓展延伸:。

法布尔笔下的蝈蝈如此可爱,我们的感情一定发生了变化。它们不再是小昆虫,而是可爱的小精灵,是我们的好朋友。就让我们来学习作者的写法,用生动的语言向大家介绍一种你喜爱的小动物的某一个特点。

七、课堂小结:

1、学生谈谈学习本文的收获。

2、师小结:

法布尔笔下的蝈蝈是鲜活的,字里行间洋溢着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蝈蝈的鸣唱给大自然增添了一串串美妙的音符,而法布尔则以睿智的哲思,求真的探索为人类奉献了一枚枚智慧之果。建议大家课后读一读《昆虫记》,你会有更多的收获。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儿。下课!

一、说教材:

《绿色蝈蝈》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内自读篇目。第四单元课文主要反映的是对自然世界进行科学探索的内容。本文出自法国的著名的昆虫学家、作家法布尔的巨著《昆虫记》,可谓名家名篇。它是一篇观察随笔,也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作者采用生动的文艺笔调,通过生动传神的语言描写及拟人手法的运用,把蝈蝈的外形叫声及习性写得活灵活现,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本人对生命的尊重和热爱,文章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高度结合。

根据本文的内容和表达的特点,本文的教育价值就在于引导学生通过法布尔的笔触去感受奇妙的昆虫世界;在阅读中学会概括要点、品味语言、学会生动地表达;同时,通过阅读来走进“昆虫之父”法布尔,既可以感受他的探究精神,又可以通过品味他生动自然的语言来感受那浓浓的生命意识。因此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他们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是必要的,而更重要的是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渗透一定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二、说教法。

对本单元的教学,我们希望实现以下目标:

情感和态度目标: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过程和方法目标:练习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大意;在探究活动过程中获得一些搜集资料和研究问题的方法。

在教学中要注意几个方面:注意兼顾三个维度,渗透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淡化文体,强调综合,以培养阅读能力和研究能力为主;注意结合自己所处的地域灵活处理课文内容;多以讨论课或探究课的方式进行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本文是一篇观察随笔,又是一篇优美散文,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高度结合,描写生动,语言优美,拟人手法的运用,加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这一点需要引导学生反复品味,并在实践中运用。可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昆虫记》中的其他作品。作为六年级学生初次接触的科技小品文,对学生增强科学知识、学习科学方法、领悟科学精神有着很强的教育作用。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激发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说教学程序:

本文很容易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但对于昆虫,还不一定所有的学生都喜欢,所以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引导他们进入昆虫世界,要让学生学会不仅能读懂这一篇文章,还应该教会学生会读这一类现代科技小品文,并善于整理知识和拓展知识。

由于本课篇幅较长,生字词较多,可以让学生先通过预习了解课文内容,扫除文字障碍。为此,我们可以从学生最感兴趣的地方入手,激发同学们对昆虫的兴趣,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使学生能真正地自主、合作式地进行学习。基于这一思考,将“整体感知”。“品味语言”、“质疑探究”这几部分共同渗透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

一、导入新课:用猜谜语的形式导入教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预习交流:

交流搜集的有关法布尔及《昆虫记》相关资料。

三、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速读课文,思考:

文章介绍来的蝈蝈哪些方面的特点?重点是写哪一方面?

2、学生交流。

师小结:作者抓住了绿色蝈蝈的特征,详略的当地进行介绍,使我们获得了有关蝈蝈的科学知识。

四、品味语言:学习本文生动形象的语言。激励学生自主展示,初步体验学习语文的快乐。

1、我这里有一段描写蝈蝈叫声的文字,请跟第三段比较一下,看看你更喜欢哪一段,说说理由。(投影显示)。

夜色降临,蝈蝈出来了。耳朵灵敏的人能听到绿叶丛中,蝈蝈在叫。声音较低,在连续不断的低声中,时不时发出一阵尖锐、急促的声音。

2、生结合课文分析、感悟,师生评价。引导学生通过文字比较,体会拟人、比喻修辞手法的作用。

3、文中其他段落也有很多生动的描写,找出来,细细品味。

4、法布尔先生为什么能将绿色蝈蝈写得如此生动、活泼呢?

五、质疑探究:

再读课文,对课文内容提出自己的见解或疑问。此环节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敢于怀疑的科学精神。

六、拓展延伸:法布尔笔下的蝈蝈如此可爱,学习作者的写法,用生动的语言向大家介绍一种你喜爱的小动物的某一个特点。看谁写得好。

七、课堂小结:

1、学生谈谈学习本文的收获。

2、师小结:进一步激发学生主动求知的兴趣。

《绿色蝈蝈》教案

1、体会文中生动传神的语言。

2、学习法布儿的探索精神和观察方法。

培养学生阅读文章、概述内容的能力。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

教师阅读有关法布尔的传略及法布尔的《昆虫记》,并制作相应课件,给学生以直观的形象理解。学生注意本课的语言积累,并注意观察,准备向同学介绍自己最熟悉的一种小动物。

(一)导入新课:

(二)明确目标(可让学生读)

(三)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解决阅读障碍,积累字词:

扰乱哀鸣狩猎喧嚣暗哑沉寂静谧篡夺

劫掠酷爱弱肉强食隐隐约约津津有味

2、再读课文,概括每段要点:

阅读方法指导:

1)快速度默读课文,记住主要内容。

2)练习概括课文的内容要点。

示例:第1段:村里的人都去参加国庆,只有我一人倾听田野的节日音乐会。

(四)整体感知,问题探究:

1、通过阅读文章,你发现绿色蝈蝈外表有哪些特征?

2、我们对蝈蝈的习性有了哪些了解?

(五)重点研读,质疑答问,合作交流:(第二课时)

1、你最喜欢文章中哪个段落?为什么?

2、你最喜欢哪个词语或者句子,为什么?

(六)类比阅读:

(七)拓展训练

大自然是美丽精彩的。请同学们欣赏以下画面,并就你最熟悉的来写一段文字。给我们作一介绍。

《绿色蝈蝈》教案

创意说明:本教案采用了以读带讲兼以学生自学讨论的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创新的精神,可操作性强。

一、情景导入

有条件的地方可捉来实物,没条件的可出示图片,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从蝈蝈的外形特征方面作一介绍。

二、整体感知课文

1.快速看课文,画出文中描写蝈蝈外表特征的句子,并比较与同学们的介绍有何不同。

明确: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

文中运用了描写性语言,将蝈蝈进行拟人化描写,写出了它的漂亮、可爱,透露出作者对蝈蝈的喜爱之情。通过比较,让学生体会平实说明与生动说明的区别,引导学生对事物作生动介绍。

2.文中除了介绍蝈蝈的外表特征外,还写了哪方面的内容?

明确:写了蝈蝈的叫声和食性.

3.学生相互介绍蝈蝈的特征。

三、重点研读,合作交流

1.你最喜欢文章中哪个段落?为什么?

2.你最喜欢哪些词语或句子?为什么?

学生在研读讨论中相互补充,共享品味赏析的乐趣。在学生畅所欲言的基础上,教师总结本文的写作特点:语言生动传神,拟人贴切自然,突出事物特征。

四、问题研究

要求:言之成理即可。

五、布置作业

1.在小字本上抄写本文的生字词。

2.灵活运用本文的写作特点,写一篇自己喜爱的小动物的短文。

3.课外阅读法布尔的《昆虫记》。

创意说明: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利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参与备课,制作课件,讲课。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可以得到充分调动,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一、布置预习

1.第一组负责本课的生字词的学习。

2.第二组负责介绍作者及其《昆虫记》。

3.第三组负责课文内容的整体把握。

4.第四组谈本文的写作特点。

5.第五组全面评价本文。

6.第六组质疑。

二、学生上台汇报他们的自主学习情况,并授课。教师相机加以点拨。

三、学生评出本次活动的最佳小组。

四、学生写一篇学习本文的心得体会。

[教学设计c] 创意说明:课前布置阅读法布尔的《昆虫记》,课堂上进行阅读交流。这样既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又可进行扩展阅读。

一、提前两周布置课外阅读法布尔的《昆虫记》。

二、课前任选某一章节写一篇读书笔记。

三、课堂交流读书笔记,评出最佳读者。

四、老师出示《绿色蝈蝈》的有关问题,学生作答。

五、布置作业:细心观察某一小动物并写成文。

[资料整合平台]

1.法布尔与《昆虫记》

我们需要法布尔精神(见《中华读书报》20xx年5月8日)

2.扩读材料

大肚子蝈蝈

大肚子蝈蝈趴在倭瓜花上唧唧地叫着。他在得意地欣赏着自己的大肚子:“瞧,我这大肚子,谁比得了,这里面全是智慧呀。”

小蚂蚁过来了,他拦住不放,非要和人家比比肚子不可。小蚂蚁说:“我不比肚子,我还要劳动呢。”大肚子蝈蝈并不介意,因为他已经看出来了,小蚂蚁的肚子没有他大,便得意地说:“哼,我就知道你不敢比。”

大肚子蝈蝈一边啃着倭瓜花,一边喝着露水,他完全不用劳动就可以得到食物,因此,他整天只知道炫耀自己的肚子。小蜜蜂过来了,他要和小蜜蜂比肚子;小蜻蜓过来了,他要和小蜻蜓比肚子。小蜜蜂和小蜻蜓都有自己的事情,不屑一顾地飞走了。

大肚子蝈蝈气坏了,肚子一鼓一鼓的,恨透了小蜜蜂和小蜻蜓。忽然一只水牛从那儿路过,嗬,水牛的肚子好大呀,浑身的腱子肉,圆圆的肚子,大肚子蝈蝈可没法相比。可大肚子蝈蝈天生比别人要强,水牛的肚子比他大,那还行?大肚子蝈蝈要跟水牛比试比试,他一口气一口气地往肚子里运气,要用气儿把肚子充实起来。那肚子果然一下一下地鼓起来了。肚子已经好大好大了,可他看看水牛的肚子,不行,还没赶上。于是又继续吸气,一口,一口,那肚子像气球一样又圆又鼓了。突然,“砰”的一下,大肚子蝈蝈的大肚子爆炸了,成了一个烂菜花。

水牛一步一步地走了,他不知道大肚子蝈蝈在和他比肚子,更不知道因为和他比肚子,大肚子蝈蝈撑破了肚皮。他有事情,他要耕田的。后来,还是小蚂蚁帮忙,一针一线地帮大肚子蝈蝈把肚子缝起来。大肚子蝈蝈接受教训了没有呢?那还得看他的行动。

最能使人意会到“立秋”已过的是那叫蝈蝈儿挑子。那一大担鼓鼓囊囊、数以千百的小笼里发出来的共鸣声,使城里人耳目一新,似乎给炎热捎来一丝清爽和喜悦。路人投之以目,微微一笑。孩子们可来精神了,嚷着,笑着,兴冲冲地捧着回家去。

乡里人摸准了城里人的脾性,不化本钱,只跑跑腿儿,就能让人心甘情愿地掏出钱包来。捧回去傻瞅着,心里直纳闷:小小篾编笼儿,掉头转身都难,可它却闲舒安然,还不时地振翼歌吟,难道它忘却了与生俱来的那一片篷勃青翠,那湿润的泥土芳香,而满足于投饲的毛豆瓜皮以及笼中的自吟自唱!

然而,几天之后,叫蝈蝈死了。原因是家人对它那没日没夜地劲歌产生了厌烦,有意无意地忽视了进食,活活给饿死了。

以上两篇短文同是写蝈蝈,可将二篇文章进行比较阅读,体会从不同侧面描写同一事物的方法。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