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数学积的变化规律教案(热门15篇)

时间:2023-12-12 23:49:27 作者:曼珠

教案的内容应该符合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的要求,能够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这些教案范文对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四年级数学《积的变化规律》教案

四年级上册教材58页例4,做一做,练习九第1—4题。

1.知识技能: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积的变化规律,培养学生初步的概括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培养学生团结协作、敢于交流表达的学习精神,体会与人交流和学习成功的体验,培养学生集体荣誉感。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改变引起积的变化规律”;

2.有序交流、表达自己的想法。

一、探究“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几倍,积就扩大几倍”

1.初步感受问题。

2010年8月,舟曲、汶川等地发生了严重的泥石流灾害,当地人民的生命和财产遭受了巨大的损失。为了帮助灾区人民渡过难关,4.1班的同学积极奉献自己的爱心,踊跃捐款,平均每人捐款约3元,照这样计算:

2名同学捐款多少元?(3╳2=6)。

20名同学捐款多少元?(3╳20=60)。

200名同学捐款多少元?(3╳200=600)。

(1)学生说出算式、口算;

(2)教师板书算式;

(3)进行德育。

2.研究问题。

观察算式,独立思考:以上算式有什么联系和规律?

3.归纳规律。

(1)小组交流:在小组内发表自己的看法,大家商讨:怎样用清楚简洁的语言记录表达所发现的规律。

4.验证规律。

(1)另外写一组算式,验证规律的正确性;

(2)根据发现的规律,在上面的算式下面再写两个算式。

二、探究“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缩小几倍,积就缩小几倍”

1.按从下往上的顺序观察刚才的算式组,感知问题;

2.研究问题:思考,有什么规律;

3.归纳规律:

(1)在小组内用自己的话说说发现的规律;

(2)全班交流。

4.验证规律:

(1)小组内举例验证;

(2)按发现的规律把下面的算式再写两个:

80╳4=320。

40╳4=160。

20╳4=80。

三、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1.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说出思考过程。

2.练习九第1题:独立完成;说明,补充。

3.练习九第2题:齐读题;独立思考;小组交流;讲解。

4.练习九第3题:独立完成;;小组交流;讲解。

四、补充练习。

练习九第5题。供。

五、课堂总结。

六、作业:练习九第4题。

七、课后反思:

四年级数学《积的变化规律》教案

《积的变化规律》是整数四则运算内容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本节课教材以两组较为简单的乘法算式为载体,引导学生探索当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与积的变化情况,从中归纳出积的变化规律,使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理解两个因数相乘时,积随着基中的一个因数的变化而变化。本节教学流程是:“研究具体问题——引导发现规律——举例验证规律——总结规律——应用规规律”。通过这个过程的探索,不但让学生理解两数相乘时,积的变化随着其中一个因数或两个因数的变化而变化,同时体会事物间是密切相关的,受到辩证思想的启蒙教育。

把课本表格的数字编成应用题,请学生列式计算,注重让学生充分参与积的变化这个规律的发现,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主动性,让学生在大量的举例、充分地观察中去感悟积的变化的规律,初步构建自己的认知体系。一是引导学生从上往下观察算式,研究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变大,积的变化情况;二是引导学生从下往上观察算式,研究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变小,积的变化情况;三是引导学生将两个发现总结到一起形成积的变化规律,形成板书,并揭示课题。

注重了练习的层次性和开放性,让学生在练习中不但学会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解决问题,同时训练了思维的广度与深度,体验到发现规律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四年级数学《商的变化规律》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重难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探索,能够发现理解商不变的规律,并能够灵活运用这个规律解决问题。

一、巧妙设计激发兴趣。

上课伊始,我带来了学生爱吃的糖,一下吸引了孩子的注意力,孩子们都想分到更多的糖,都选择了6000块糖,当翻牌儿后,有的孩子认为6000块多,有的孩子认为300人比3000人少,当孩子们细心观察后发现其实每一种分法的结果是一样多的。一个巧妙的设计不但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同时也引发了孩子们的思考,为接下来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合作学习教师指导。

孩子们发现自己中计了,我疑惑地问:“你是怎么知道的?”一位同学迫不及待地说:“6÷3=2、60÷30=2、600÷300=2、600÷300=2”。就这样,本节课研究的四个算式让孩子们说了出来。我接着提出问题:“观察这几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我热情地鼓励同学们认真观察,开动脑筋,团结合作,一定可以找到奥秘所在。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说出了这些算式的变化过程,这时,老师追问:“那么要想商不变,只能乘或除以10、100、1000吗?”同学们心领神会,拿起笔,用不同的算式开始了验证。验证之后,在大家不断的补充、修改、完善下,同学们自己总结了商不变的规律。

在这个过程中,针对学生的质疑,我并没有亲自解释,而是引起同学之间的争论,让同学自己发现、探讨,自己来解决疑问,在这种不断的提问、解答过程中,更加深了对商不变性质的进一步理解,更增加了学生之间高水平思维的沟通,让学生体会到课堂是大家学习探讨的天地,在这样的氛围里学习,孩子们是愉快的。

三、反馈练习深化认识。

同学们掌握了商不变性质,我又和同学们一起进入了有趣的练习。学生最感兴趣的是“找朋友”这个环节,后来因为时间关系,孩子们没玩尽性,我打算在练习课上再带孩子们玩一玩,从而加深对商不变规律的掌握。

三年级数学《积的变化规律练习课》教案

教学目标:通过复习,使学生能够正确的运用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和积的变化规律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教学准备:小黑板教学过程:一、根据63×58=3654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得数。630×586300×586300×580二、生先算,再在小组内交流,说说你是怎样想的?6×1536×2600×70060×1536×460×70600×1536×86×7利用规律,直接说出答案。25×20=50025×()=1000()×20=25×()=250()×()=100三、第60页第4题35×108+21775+392+125500-18×1642×(193-48)学生自己做后,集体订正,并说说先算什么?四、第61页第5题学生自己做,集体订正。五、第61页第6题学生自己做,再小组交流,把错改过来。六、第61页第7题这是一道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由于题中出现了四位数乘一位数,所以教材提示可以用计算器。

四年级《积的变化规律》教案设计

《积的变化规律》教案设计黑龙江省通河县实验小学孙雅琴教学内容:人教版99―100页积的变化规律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感受发现数学中规律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2、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积的变化规律,培养初步的概括和表达能力。3、初步获得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和经验,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教学重点:经历感受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1、口算下面各题:45×86×240×66×20032×326×52、你们能找出这几道题的共同特点分分类吗?归为一类的是:6×2=126×40=2406×200=12003、师:观察这几道乘法算式,你有什么发现?学生回答。师: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不断变化,积又是怎样变化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积的变化规律”。[本节课数学内容的情境并非来源生活,,而是来源于数学本身。因此,应从数学角度的角度提出引发学生积极思考的问题,尽可能让每个学生都投入到问题的探索当中。二、观察分析、探索新知师:为了观察方便,我们给算式标上序号(1)6×2=12(2)6×40=240(3)6×200=12001、从上往下观察:师:为了观察便于比较,以第一算式做标准,让(2)(3)两个乘法算式和它相比看因数和积有什么变化?学生观察后指名说。教师重点引导学生观察第二个算式因数和积的变化特点(指名说―自己练说―同桌互相说),自己独立观察第三个算式因数和积的变化特点,同桌再互相说一说。2、从下往上观察师:请同学们从下往上观察,要想观察方便,以第几算式为标准呢?(第三个算式做标准)那么(1)(2)两个算式和第三个算式比因数和积有什么变化呢?先独立观察后在小组内交流。学生汇报,教师引导学生语言要规范、有条理。3、初步判断:通过从上到下和从下到上的观察你发现了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因数和积怎样变化呢?你能用一句简单的话把两个发现总结在一起吗?学生汇报时,教师引导学生把重复的话只说一次,乘以、除以用一个“或”字连接,注重数学语言的简洁美。学生汇报: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积也要乘(或除以)几。4、合作探究,验证判断:师:这只是一个初步的判断,是不是其它乘法算式也具备这个特点呢?要想知道怎样去研究呢?(任意出乘法算式验证)(1)师出一个算式:60×8=480你能根据一个因数不变因数和积的变化特点写出几道算式吗?学生汇报说出因数和积的变化特点。然后再横着算看结果是否正确。(2)学生合作相互出一道题,根据因数和积的变化特点再写出几道乘法算式。教师巡视适当引导点拨。师:通过师生合作学习,我们验证了许许多多乘法算式都具备了这个特点,证明了这个初步判断是正确的,这才把它确定为积的变化规律。【通过研究问题、归纳规律、验证规律这三个层次的学习,使学生不但发现了积的变化规律,而且学会了研究问题的一般方法:研究具体问题―归纳发现的规律--(或模型)--解释说明规律―举例验证规律。并从正反两方面的观察中受到辩证思想的启蒙教育。】三、应用规律、解决问题1、根据8×50=400,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积。16×5032×508×252、卡车在普通公路上,以40千米/小时的速度行驶,4小时权以行()千米,小汽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的速度是卡车的2倍,小汽车用同样的时间可行()千米。3、找出规律填空:48×75=360048×()=1200()×75=720024×150=()【习题设计以阶梯式呈现的,从易到难,不断变换着形式。既体现了这一规律在计算中的应用,又体现了它在应用题中的简便。将课内延伸到课外,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探究精神。】四、师生共同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感受?【回顾课堂谈所学知识,谈合作情况,也可谈你的突发奇想。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捕捉学生灵动的思维火花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板书设计:6×2=12200÷100=21200÷100=122×20=4012×20=2406×40=240200÷5=401200÷5=2402×100=20012×100=12006×200=1200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积也要乘(或除以)几。

四年级数学《积的变化规律》教案

1、新课伊始,出现有趣的思维体操题目,来启迪学生思维,来诱发学生的猜想,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扣住学生的心弦,产生良好的学习动机。

2、大胆地将教材提供的两组算式重新改编并打乱以口算的形式呈现,让学生在分类整理中初步感悟两组算式的特征,再让学生根据算式的特征从上往下观察、从下往上观察,在观察的过程中学生自然会去思考其中隐藏的规律,从而形成探究规律的冲动,再通过研究交流得出“一个因数变化时积的变化规律”,并适时进行验证。让学生在猜想验证中逐步概括提升。之后对研究出来的规律进行解释与应用。最后总结归纳本课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初步获得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和经验。

3、在研究规律时,因为张老师提供了大量的有规律的算式。学生建立在充分的感知上,所以水到渠成的总结出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乘几。接着又请同学们讨论验证一下这个结果是否正确?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充分的体现了新课改的精神。然后让学生在大量的`例子的基础上,验证积的变化规律的正确性。尤其是在探索第二组题由下往上观察时,能放手让学生探讨积随因数缩小而缩小的规律,让学生用刚才掌握的研究过程,实现方法的迁移运用,再让学生根据规律举例,充分开阔了学生的思路,使学生在动脑,动手,动口,相互交流中,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索能力与合作交流意识。

4、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课堂上必须要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要养成善于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习惯,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思维,从而掌握牢固的数学知识。这节课中张老师在这方面做的特别好,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时间和空间去探索、去发现、去创新、去总结积变化的规律,不急不燥。让学生充分自由的发挥,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而不是急于让学生跟着教案走。跟着老师走。虽然没有完成自己预定的教学设计,但是落实了知识点,真正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四年级《积的变化规律》教案

教学内容:

探索当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与积的变化规律情况。(课文第58页的例4,“做一做”及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观察,能够发现并总结积的变化规律。

2、使学生经历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感受发现数学中的规律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

3、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积的变化规律,培养初步的概括和表达能力。

4、初步获得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和经验,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5、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及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具准备:

课件、计算器。

教学过程:

1、研究问题,概括规律。

(1)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时,积怎么变化。

6×2=。

6×20=。

6×200=。

组织小组交流。

教师出示课件二进行集体交流。

教师出示课件三:根据8×50=400,直接写出积。

16×50=。

32×50=。

学生自做后教师演示。

归纳规律:两数相乘,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时,积也要乘几。

教师出示课件四,学生小组合作计算。

80×4=。

40×4=。

20×4=。

引导学生概括:两数相乘,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时,积也要除以几。

(3)整体概括规律。

问:谁能用一句话将发现的两条规律概括为一条?

引导学生总结规律。

教师出示课件五。

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积也要乘(或除以)几。

2、验证规律。

先用积的变化规律填空,再用笔算或计算器验算。

教师出示课件六:

12×8=40×21=。

12×16=40×7=。

12×32=20×21=。

12×64=。

3、应用规律。

完成例4下面的做一做和练习9的1-——4题。

学生完成后,教师出示课件7—10进行集体订正。

1、独立思考,发现规律。

完成下列计算,说规律。

18×24=432。

(18×2)×(24÷2)=(18÷2)×(24×2)=。

2、组织全班交流,概括规律: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另一个因数除以(或乘)几,它们的乘积不变。

教师出示课件11根据12345679×9=111111111,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积。

集体订正。

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第59页4、5。

四年级数学《商的变化规律》教学反思

“商的变化规律”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最后一个教学内容。教材内容分两部分呈现,第一部分是商变化规律,第二部分是商不变规律。这节课我认为做得比较好的有如下几个方面:

2、结合实际改变教材内容顺序,学生发现被除数200不变,除数从2变到20,有什么变化?学生说扩大了,商从100变到10,商缩小了。除数再20变到40也扩大了,商从10变到5,商也缩小了。说明除数从上往下扩大了,商从上往下反而缩小了,反之除数从下往上缩小了,商反而扩大了。之后总结这两条规律,再利用练习,加深对被除数不变,商随着除数变化而变化的规律。

3、除数不变,商的变化规律。这个规律放手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讨论等教学活动教师可以适当点拨,由学生总结规律。掌握了上个内容,这个环节就相对比较简单。出示练习题巩固这个除数不变,商随着被除数变化而变化的规律。

商的不变规律,出示表格,让学生自己观察、比较、讨论等方法论证规律,说说你是怎么算的,为什么商都是7,你能写出商都是7的除法算式吗?然后说出两组比较时被除数和除数都扩大了,还可以怎么说(乘以相同的数),要注意“同时”,再比较另两组比较时被除数和除数都缩小了,(除以相同的'数),商不变,最后用语言总结规律。

4、练习的设计还比较满意,尤其是最后哪道运用商不变的规律,学到如何简便运算。

不足的地方,有以下三点:

1、由于这节课的课堂容量比较大,要讲透三个规律很难,时间紧张。

3、回答问题没能够面向全体学生;课堂气氛不够活跃,部分学生的积极性不够高。语言不够精练,不干脆利落,有点紧张。

四年级《运动与身体变化》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活动,认识有些数据改写单位的必要性。

2、掌握数据改写的方法。

3、引导学生关注较大数据的实际意义。

教学重点:

体会某些数据改写单位的必要性,能用万、亿为单位表示大数。

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解决问题。

1、教学时师可以出示一组改写的实例,让学生比较、讨论同样的数据为什么要用不同的方法表示?以让学生体验到数据改写的必要性,体会数据单位的改写是为了数据记录的方便。

2、出示一幅中国地图,并逐步引出一些各省市国土的面积,让学生读一读。

(1)将上面的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2)如果要记录方便,这些数据可以怎样进行改写?

(3)可能学生会改写成以“百”、“千”、或“万”作单位,只要学生能改写得正确,教师都应充分地肯定。

(4)将一些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据放在一起,让学生观察这些数据改写中的基本特点,从中发现改写的基本方法。

3、对改写成以“亿”作单位的数,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在改写中逐步发现改写的方法。

二、实践练习。

第10页“练一练”中第1题,数据单位的改写是实际生活中记录方便的需要,可以多选择一些实际生活中的实例,而不要将数据单位的改写成为单纯的为改写而改写的局面。

练习本题时,先请学生说一说我国西部各省市的情况以及它们的地理位置,然后出示具体的各地区土地面积,在学生读一读的基础上再请学生改写成以“万”作单位。收集一些西部地区的其他信息,以供学生间互相进行改写。

第2题,在练习“海洋资源”时,先让学生了解一些海洋的知识,特别是我国海洋的区域等。接着出示有关的数据,让学生读一读。然后讨论这些数据如何进行改写?在此基础上,学生会体会到这些数据改写成以“亿”作单位比较方便。

四年级数学《商的变化规律》教学反思

《商的变化规律》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过除数是一位数、两位数的笔算除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知识的掌握,既为后面学习简便运算做准备,也为学生今后学习小数除法、分数和比的有关知识做铺垫。是小学数学中十分重要的.基础知识。

通过分析教材,我觉得三个规律要想在一堂课教学中完成,会显得仓促,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三个规律中,商不变的规律是重点,商随除数变化的规律是难点。只有把它弄清楚了,下面的学习才会顺利。因此我将这一节课分为两个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商随被除数、除数变化而变化的规律。总结出:“在除法里,被除数不变,除数乘或除以一个数(0除外),商就除以或乘一个相同的数”。“除数不变,被除数乘或除以一个数(0除外),商也乘或除以一个数相同的数”之后,就进行巩固练习;第二课时教学商不变的规律。总结出:“在除法里,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商不变”这个性质,同时补充被除数、除数末尾同时有零时利用这一性质进行竖式的简化。这样就能够使每一部分的内容都足够完整,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通过“计算——观察——猜测——交流——验证——总结”完成学习任务,获得的知识足够清楚明白。在学生参与发现规律、探究规律、总结规律、验证规律的过程中,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在观察、思考、尝试、交流过程中,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多为学生创造交流和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地还给学生。让学生在一种宽松、和谐、民主的氛围中去探索交流,感受学习的乐趣,体验成功的快乐,进而提高学习的兴趣。

四年级《积的变化规律》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例4——“积的变化规律”。在乘法运算中探索积的变化规律是整数四则运算中内容结构的一个重要方面。教材例题以两组乘法算式为载体,引导学生探索当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与积的变化情况,从中归纳出积的变化规律。在这个过程的探索中,我让学生理解两数相乘时,积的变化随其中一个因数(或两个因数)的变化而变化,同时体会事物间是密切相关的,受到辨证思想的启蒙教育。

1、我设计了让学生自己举例像书上那样写出2组算式,还设计了让学生写出自己的发现,这样让学生有自己的独立思考,也对后面规律的揭示起到铺垫的作用。

2、通过规律过程的探索,不但让学生理解两数相乘时积的变化随其中一个因数的变化而变化,同时体会事物间是密切联系的,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

3、练习的设计能由易到难,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到轻松自如,并且重视每次练习的反馈,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1、教师的语言不够简练,在教学2的规律时让学生探究规律的时间太多,有的时候学生已经说的很好了就不要让其他学生再说了。

2、教师的提问要精练,例如教师提问“你能用我们今天学的知识来解决下面的问题吗?”可以换成“这节课我们用积的变化规律来解决下面的问题。”

四年级数学图形中的规律教案设计

同学们还记得用小棒摆三角形的`问题吗?三角形还可以这样摆,出示图形。

1.三角形。

(1)学生看图填表。

三角形个数1234

小棒根数3579

(2)学生根据自己所填数据进行分析发现规律。

(3)分组讨论,相互交流自己发现的规律。

(4)组织汇报。

教师:说一说你们发现了什么?

学生根据自己的发现各抒己见。

(5)解决问题。

摆20个三角形需要多少根小棒?

2.正方形。

(1)学生看图填表。

正方形个数1234

小棒根数471013

(2)学生根据自己所填数据进行分析发现规律。

(3)分组讨论,相互交流自己发现的规律。

(4)组织汇报。

教师:说一说你们发现了什么?

学生根据自己的发现各抒己见。

(5)解决问题。

摆20个正方形需要多少根小棒?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内容,你学到了什么,还有哪些疑问?

四年级数学商的变化规律说课稿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中的例5“商的变化规律”。

(二)教材分析。

这是一节新授课,主要学习商的三个变化规律:即商随除数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商随被除数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和商不变的规律。“商不变的规律”是一个新的数学规律。在小学数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是进行除法简便运算的依据,也是今后学习小数乘、除法、分数、比的基本性质等知识的基础。在学习本节课前学生已经掌握了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法则,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知识铺垫和思想孕伏。本堂课利用学生已有的计算技能,通过计算比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发现商的变化规律,这部分内容不但可以巩固所学的计算知识,同时培养了学生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以及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基于对教材的以上认识,依据数学课程标准,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通过计算、观察、比较、探索,引导学生发现商的变化规律,并能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和抽象概括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经历“计算—观察—比较—探索—应用”的过程。

教学难点:运用规律,进行被除数和除数末尾都有零的简便计算,明晰算理。

(四)教学设想:

1、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自主探究。

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商的三个变化规律,也为学生今后的数学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通过课堂教学的实施,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探究规律、总结规律的过程中,让学生在观察、思考、尝试、交流的过程中,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交流,促进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

2、紧抓学生知识的生长点,将学生知识、能力有效延伸。

本课通过研究商不变的规律,在学生初步感知到被除数、除数、商之间存在着变化的规律基础上,抓住学生这个知识的生长点,从单纯的算式计算延伸到算式内部、算式之间的联系上,延伸学生的知识范围。进而使学生通过本节课研究,经历数学规律产生或发现的一般过程。

本节课我根据教学内容的编排特点和儿童的认知发展规律,引导学生用眼睛观察,比较相关算式的内在联系;动脑去想,抽象出“变”的规律;动口去说,概括出商的变化规律,让学生在多种感官的协同活动中主动获取知识。

而学生也在创设的情景中,围绕中心问题通过观察比较,探究规律,发现规律,表述规律,应用规律,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主观察、发现、抽象概括、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创新精神。

在整堂课中,始终围绕着观察算式、找出规律、表述规律,充分体现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我把整个教学过程分为四大环节进行的。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在这一环节,我设计的是通过小精灵聪聪给大家带来两组口算题,要同学们同桌两人一组进行口算比赛,先算完又全对的为赢。我认为这样设计有利于吸引孩子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第二环节:自主探索,发现规律。

(一)探索“商随除数(被除数)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

(课件出示例题)在学生汇报结果之后,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算式并思考:

(1)每一组题中的什么数变了?

(2)什么数没有变?

(3)除数(或被除数)和商的变化有什么特点?(被除数不变,商随除数的变化而变化的)。

根据回答边引导观察第一组算式,提问:除数是怎样变化的?商是怎样随着除数的变化而变化的?分别从上往下、再从下往上看第一个算式和第二个算式比较、第二个算式和第三个算式比较,从而发现:被除数不变,除数乘几扩大,商除以几变小;除数除以几变小,商乘几扩大。

这是本节课要学习的第一个规律:被除数不变,商随除数的变化而变化的,因为被除数不变时,商和除数是成反比例的,这对学生来讲可能较难理解,所以我采取帮扶的方法,一来减缓知识梯度,二来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方法,为第二个除数不变,商随被除数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探究,奠定了自学的基础,所以第二个规律的学习我放手让学生自学。

认真观察第二组算式,看看你能发现什么?边观察边思考,然后和小组同学说一说:

(1)每一组题中的什么数变了?

(2)什么数没有变?

(3)除数(或被除数)和商的变化有什么特点?

在全班汇报自学情况,然后引导小结第二个规律:除数不变,被除数乘几,商也乘几;被除数除以几,商也除以几。

通过对刚才这两组算式的观察、比较,我们发现商的变化和被除数、除数有密切的关系。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研究的新知识:商的变化规律。板书课题。(商的变化规律)。

(二)小组合作,探索“商不变的规律”。

在这一环节主要探讨第三个规律: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零除外)商不变。这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我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因为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的广泛经验。这样既培养的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又充分体现了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1、(课件出示)例题的表格,

说明要求:先填表,再回答问题,然后和小组同学交流:

(1)表中什么数有变化?什么数没有变化?

2、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全班交流时引导学生分别从左往右、从右往左每两栏进行比较从而发现并概括出规律: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零除外)商不变。

第三环节:应用反馈、运用规律。

这一环节我采取由易到难的形式呈现,首先完成练习十七的第四题,直接运用本节课所学的规律;加深对知识的巩固,进一步熟悉商的变化规律,了解商的变化规律的应用价值。第二完成第五题,虽然也是运用商不变的规律,但是题型稍有变化,练习题不是成组出现的提高了一点难度。从而达到知识的升华。

第四环节: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先启发学生回顾本节课学习的知识,让学生根据板书了解本节课知识重点,从而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拓展延伸练习的难度在巩固练习的基础上又加大了一点,既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又加深了对商不变规律的进一步理解。

四年级数学《商的变化规律》教学反思

《商的变化规律》这堂课的内容跟以往的教材有很大的不同,在小学阶段,商不变的性质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给今后分数和比的性质打下坚实的基础。

这堂课由学生先学习“商不变的性质”延伸到商的变化规律一、二,学生自始自终的参与了学习的全过程,数据都来自与学生,比较真实,让学生参与发现规律、探究规律、总结规律的过程中,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独立思考是小组合作的前提,只有经过独立思考才能进行有效的合作。在教学中,我设计了让他们独立思考,同位交流和小组合作几个环节,让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合作归纳出商不变的规律,并让学生展示小组合作的成果,体验探究与成功的快乐,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本节课,学习了商的变化规律的三条规律,每一次都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探索——交流——总结”完成任务,最后,一个环节,我都让学生根据黑板上的板书,用数学语言自己总结出规律,这样,更加深了学生对规律的记忆,理解。

这次教学实践,让我深深体会到只有关注课堂的活,关注学生的学,才能使课堂教学由单一传输转向双向的互动;才能由重知识的落实转变为重人的发展,由重学习结果转变为重学习过程,这样才能真正上好一节课。

四年级数学《商的变化规律》教学反思

《商的变化规律》是新课标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中最后一个教学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口算除法的方法和笔算的计算技能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因为它会为以后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和简便算法做好铺垫。

今天这节课设计是通过三个表格的计算,学生自己发现规律,能用自己的数学语言表达出来。主要然学生明白理解三个规律。我能放手让学生去研究,发言表达见解,有一部分学生能够将规律简单的表述出来,学生总结出来的规律,我你很及时的进行了总结,从本学期学习过的积的变化规律引入今天的教学内容,三个规律一个接一个的逐个解决平均用力,花了很多的时间。

想到把这节上得更加生动有趣更加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特意安排了一个《猴子分桃》的小故事设计一个悬念,打算在完成所有的练习后,再让学生用本节课的知识去分析解决问题。但是一节课下来,同学们所学会的知识并不是很好,对规律的理解没有深入。在做练习时不会运用规律进行思考和表述。在讲解规律时化了很多的时间去引导和提示,因此,一节课下来,没有做上很多练习就下课了本来留下的悬念也没有去解决。

总之,这一节课下来,学生收获的知识并不多,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注意对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重难点把握和定位一定要准确,采用适当的教学策略上课,努力提高套教学的质量。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