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及对策的论文(通用13篇)

时间:2023-12-15 09:10:24 作者:GZ才子

银行的发展史可以追溯到古代,但如今的银行已经日益多样化和现代化。银行是一种金融机构,其主要职责是接受存款、提供贷款以及提供其他金融服务。在银行行业中,如何提升服务质量和客户满意度是一个重要的课题。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银行业务解读,希望对您了解银行有所帮助。

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及对策

摘要:企业的会计信息是企业管理的基础,是企业管理者制定决策的依据,对企业的管理和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但是当前我国企业的会计信息失真现象严重,影响了企业的管理和信息使用者的利益,甚至形成了信息诚信危机。为了进一步加强对会计信息的管理,本文从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出发,提出了防范会计信息失真的对策。

会计信息是企业通过对企业的原始资料经过加工处理以反映企业经营状况的信息。会计信息的质量影响着企业的管理决策,也影响着企业的投资人和债券人的利益,还影响着国家的经济管理秩序和市场秩序。因此,加强对会计信息失真状况的管理和改善十分重要。

会计信息失真即会计信息没有实现真实、可靠、及时、完整的反映。它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由会计人员素质不高、会计信息处理方法不合理导致的会计信息失真,二是由企业或个人为利益而违反法律法规进行了会计信息造假。前一种是由于客观原因造成的,没有加入利益驱动因素,这种因素可以通过先进的会计处理技术和较高的员工素质等方面进行改善;后一种是由于主观原因造成了,其操作手法更加隐蔽,加入了较多的利益因素,企业通过以表代账、记账外账、虚假记账等手段从中牟利,这种手法会产生极大的危害,不仅会影响信息使用者的决策,甚至会对国家的经济管理秩序造成重大影响。会计信息真实性是会计信息质量和会计管理的基本要求,也是企业发展和管理的依据,对企业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1.2.1缺乏先进的会计核算方法。

会计信息的核算和处理方法是会计信息产生的工具,会对会计信息的质量产生影响。不同的会计信息处理方法对导致会计信息的不同,会计核算的对象并不是具体确定的,而是不断变化的数据和资料,另外会计核算是建立在假设、预算等基础上的,因此,会计信息的处理结果也不能完全真实、完整的反映企业发展和经营的准确状况。

1.2.2会计人员素质不高。

会计人员的素质低下,没有严格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会计统计工作,缺乏职业道德,经不起金钱权力的诱惑。部分会计人员顶不住领导的压力,为了企业或个人的利益从事权钱交易,进行虚假造账活动,制作不真实的财务报告。部分企业的会计人员老化,对会计电算化等不能熟练掌握,业务能力较低。

1.2.3企业自身利益的影响。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环境下,很多企业进行了转型,形成了不同的利益分配格局,导致不同的利益主体之间矛盾激增。部分企业为了自身的利益,对会计资料进行篡改和歪曲,将经营所得不计入总账和会计报表,少报利润,虚报亏损,制作假账偷逃税款,私设小金库,隐瞒企业真实状况,随意变动财务报表,违反了配比原则和谨慎原则,忽视了长远利益和社会责任。

1.2.4会计管理制度不健全。

我国的企业主要实行了用人单位管理会计人员的制度,这种体制下的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任免完全归属于单位,财会人员对单位领导负责,政府和其他组织只能进行间接管理和监督。单位对会计人员的管理服从于单位领导的意见,财会机构缺乏独立性,企业经营者往往利用人事管理的权利对会计人员进行指挥和命令,会计人员只能服从领导安排弄虚造假。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的独立性受到限制,不能充分发挥会计人员的会计监督作用。

1.2.5监管体系缺失。

首先政府的财政部门、税务部门和审计部门各自为政,重复监督,缺乏统一的监管标准,部分部门为了地方保护利益,对企业会计部门的监管往往只做表面文章。其次会计师事务所也没有发挥其检查和监督作用,未能及时对虚假的会计信息进行处理。社会中介机构的竞争激烈导致部分事务所为了自身利益,满足企业不合法的要求,制作虚假的审计报告。

2.1健全会计法律法规体系,加强会计信息监督管理。

会计法律法规是实现会计法治的重中之重。要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度,强化对相关违法行为的惩治措施,加大对会计信息造假的惩罚力度,防范会计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和政策的漏洞,为了私利进行造假活动。完善会计监督制度,加强对监督制度的执行。政府相关部门要建立完备的监管体系,制定统一的监管标准,加大财政、税收、工商、审计的执法力度,通过一系列的民事赔偿机制和行政处罚机制打击会计工作中的造假行为。

2.2改进公司治理结构,促进企业内部控制。

加强对企业公司治理结构的改造,强化董事会和监事会的作用,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提高会计基础工作的重要性。特别要发挥监事会的监督职能,赋予监事会相应的监管职能,保证监管工作的有序开展。企业内部要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机制,建立健全企业内部会计信息质量责任制度,建立权责明确的管理制度,建立网络管理体系,做到权责明晰,各负其责。

2.3引进先进管理手段,提高会计人员素质。

企业要引进会计电算化等先进的管理手段,运用网络技术提高会计信息的准确性,防止会计信息造假行为。另外要加强对会计人员的在岗培训,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技能,充实更新其知识结构,保证会计处理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定期对会计人员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提高会计人员的责任心,使会计人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企业内部实行会计人员持证上岗制度,保证会计人员的素质。定期进行会计质量案例教育,让会计人员学习经验,改进会计工作。

2.4完善会计师审计制度,实行会计委派制。

大力发展注册会计师队伍,完善会计师审计制度,使企业年度财务报表由注册会计师独立审计,保证会计事务所的依法经营和自主经营,提高注册会计师的社会责任感,完善社会中介结构管理监督体制。实行会计委派制,由政府部门向企业派出财会人员代表政府和相关部门对国有企业或集体企业进行资产经营和审计活动,保证财会人员独立行使职能,防范企业会计信息失真。

3.总结。

会计信息失真的防治工作需要各方面的协调运作。立法部门要加强对会计信息管理工作的立法,司法和行政部门要严格依法办事,加强对相关法律法规的执法力度。企业要建立合理的责任制度,做到权责明确,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强化对会计信息的管理,同时要加强对会计人员的培训,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保证会计人员的独立性,切实做好会计信息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会计信息失真的治理对策论文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企业也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会计失真现象。纵观现如今,会计失真的问题并不仅仅发生在我国,而是一个世界企业都面对的难题之一。因此,研究企业的会计信息失真成为了业界人士认真思考的之一。

现如今,我们对于高质量的会计信息的评价标准主要有三种形式。第一,会计信息客观的反映了真实的经济活动。第二,会计信息准确的反映了企业在经营中的各种利益冲突。第三,会计信息必须与会计的实际准则相协调。但是在市场经济中,很多企业的会计活动与实际的经济活动存在着一定的偏差,而企业在实际的操作中应该不断调整自己的会计原则,让企业相应的会计活动更加合理和有效。一般情况下,会计信息失真有以下几种分类。第一是规则性失真。这里所指的规则性失真具体指的是由于会计准则本身存在的缺陷而导致的信息失真。这就要求企业的会计人员在进行会计处理的时候,就算是完全按照相应的会计准则也不能客观真实反映企业的经济活动。会计规则性失真会随着企业会计活动的不断加强而得到完善。第二是违规性失真。与规则性失真相比,违规性失真是一种人为因素而造成的会计信息失真。而一般情况下,会计违规性失真又可以被分为无意的违规和有意的违规。无意违规一般是由于会计人员个人素质所限造成的,同时,无意的违规也有可能由于企业自身硬件原因造成的。有意的违规指的是有的企业为了达到相应的目的,而且自己企业的会计从业人员有意违反会计准则。有意的违规行为是企业应该避免和杜绝的信息会计失真行为之一。

(一)利益原因。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繁荣发展,我国原先的经济体制面临着巨大的变革。这种新格局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企业的发展效率,但是也给企业的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其中,很多的企业为了短期的利益,要求自己的会计人员对一些会计信息进行擅自的修改。例如,私设小金库、隐瞒自己的真实利润率,以减少自己企业应该缴纳的税收金额。很显然,在利益的驱动下,很多的企业管理者利欲熏心,要求自己的会计人员作假账、做虚账,让企业在未来的发展上逐渐走上歪路。

(二)会计的管理体制存在很大偏差。

目前,会计信息失真的还有一大原因是很多企业的会计管理体制也存在着一定的偏差。目前,我国现行的会计人员一般都是以单位管理为主。在这样的体制下,很多企业都对于财务机构的设置很是随意,对于会计人员的招聘和解聘也显得很随意。同时,很多的中小型企业中,会计人员直接对最高领导者负责。这就使得会计信息存在着很大的人为性,进而导致会计失真。在以个人权威为重的企业中,很多会计人员抱着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对于领导的要求唯命是从,跟随领导的意思进行随意的会计设置。这也是会计信息失真的一大主要原因。

(三)监管体系不健全,监督力度欠缺。

目前,我国很多部门都对于企业的财务管理体系有着监督管理的权利和义务。但是,实际上而言,很多部门对于企业的监管其实是不尽如人意的。由于不健全的监督管理,造成了企业很多财务管理上的“漏洞”和“真空”。有的政府部门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对一些监督管理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些都是企业会计失真的一大原因。

(一)建立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让其更加具有可行性。

要想解决企业会计失真的问题,建立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是基本前提。首先,应该从国家的.大层面上严格制定规范各项规章制度,完善《会计法》就是其中重要的核心内容之一。通过相应的管理措施,让法律更加具有可行性。其次,还应该从宏观层面上不断维护法律的权威性,对于一些发生的违法行为给予严格的惩罚。对于情节严重者,还应该追究相应的法律责任。

(二)根据企业实际实行会计委派制度。

会计委派制是解决会计信息失真的一大重要措施。在这种制度下,企业的会计人员的利益与企业不存在相互的关联关系。会计人员的人事变动、业绩考核等都不由企业负责。在这样的情况下,企业的会计人员在工作中更加能够放开手脚,对于一些财务会计管理更加敢于发言,敢于放手去做。很显然,保证企业会计人员的独立性是尽量降低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一大利器。

(三)强化对于企业会计人员的培训力度。

要想企业避免会计信息失真,会计人员自身的素质也至关重要。第一,企业应该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加强对于企业会计人员的在岗培训。通过各种培训,加强会计人员的思想道德修养和专业素质。第二,还必须严格会计人员的上岗准入制度。保证企业的会计人员都能够持证上岗。进而保证企业会计人员的的职业操守和职业素质。

四、结束语。

目前企业的会计信息失真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这就要求企业在会计业务中,通过各种有效的渠道,杜绝或避免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存在。

参考文献: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会计信息失真的研究论文

会计差错和会计舞弊是会计信息失真的主要表现形式。会计差错是指在会计核算时,确认、计量、纪录等方面出现的错误。通常包括利用准则制度不允许的会计政策;账户分类以及计算错误;会计估计错误;在期末应计项目与递延项目未予调整;漏记已完成交易;提前确认未实现的收入或不确认已实现的收入;资本性支出与收益性支出划分错误等。会计舞弊则是指在会计工作中,在计量、确认、纪录、报告等方面故意违反国家会计准则和会计核算制度的规定而产生的错误,主要包括编制假报表、做假的账、编造假会计凭证等。会计差错属于工作失误,是无意识、无目的的错误;而会计舞弊则是主观上的故意行为,是有意识的造假,带有明显的政治和经济目的,属于违法行为。

会计差错和会计舞弊产生的结果都表现为导致会计信息失真,但其产生原因有所不同。

会计人员业务素质不高是会计差错产生的内在原因。会计人员是会计活动的主体,会计信息是会计人员对会计要素进行确认与计量中生成的,难免要对客观经济活动的一些不确定因素进行估计、推理和判断,不同素质的会计人员往往有不同的结果。一些素质较差的会计人员由于知识水平的局限性,在对会计准则和会计方法的理解上往往会出现偏差,使计量出的会计数据脱离时机情况,产生会计差错,导致会计信息失真。会计准则及会计制度自身的不完善是产生会计差错的外部原因。一是会计准则的指定过程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首先取决于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的人员组成是否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如果代表性过窄,会计准则就可能出现偏向性;其次取决于会计准则是否具有长期适用性和可行性;再次,会计准则定义、释义是否准确,如果一项会计准则的涵义有多种理解,甚至有歧义产生,必然会造成实务操作的不确定性。以上会计准则指定的不确定因素,都会导致会计差错的产生,使会计信息失真。二是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本身的不完善。一方面,随着企业经营方式的多样化,经营活动范围的扩大化,社会、法律和金融环境的日趋复杂化,同类会计事项的个性化,法定会计政策也趋向于为企业提供更大的`会计政策选择范围,会计方法选择的多样性也会产生会计差错;另一方面,由于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都是由人来制定的,必然存在一些个人主观判断,由于人们认识水平的局限性和认识对象的复杂性,使得这种规范本身存在不完全符合客观实际的地方,在这些规范、准则和制度的指导下就有可能出现会计差错。科技因素的影响是产生会计差错的又一个原因。随着计算机技术在会计上的应用,各行业都在编制自己的会计应用软件,由于软件质量参差不齐及软件本身的不完备,在搜集整理、汇总加工、传输会计信息过程中往往会产生会计差错。

会计舞弊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企业的两权分离,即资本的所有权和资本运营权分离。在两权分离过程中,资本所有权和资本运营权应该是一个统一体,无论资本所有者还是资本运营者,都是为了一个目标,即实现利润最大化。但是,在实现利润最大化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例如利润分配比例等问题。资本所有者希望凭借对财产的最终拥有权分享全部利润,而资本运营者却希望保留一定比例盈余扩大再生产,甚至还是考虑自身的回报。再者,资本所有者对资本运营者的信用程度不同,总是会采取必要手段实施对资本运营者的监督,而资本运营者则会采取一些措施逃避其监督,如采用虚列成本、虚列收入、虚报盈余等会计舞弊行为。会计舞弊产生的直接原因是利益驱动。会计信息的生产者(包括会计人员、单位负责人及其他可以对会计信息施加影响的人员)与会计信息之间存在一定的利益关系,这种利益既包括集体利益,也包括个人利益;既包括直接利益,也包括间接利益。会计信息的生产者对利益的追求不完全相同且又不可避免,因此,会计舞弊主体受利益的驱动进行会计舞弊,并且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会计舞弊的间接原因是监督不力。一是承担主要经济监督职能的审计体系(包括政府审计、行业内部审计和社会中介机构审计)的审计力量远远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无法应对逐年增长的审计业务量。二是违法者承担的法律责任太轻,且不具体,对会计舞弊者没有震慑力。

由于会计差错和会计舞弊产生的原因不尽相同,因而应采取不同的措施进行防范。

防范会计差错一要完善从业资格制度,加强后续教育,提高会计人员素质。会计人员素质的高低,既影响会计准则和会计核算制度的执行效果,又影响会计工作质量,因此,提高会计人员素质是减少会计差错的关键。具体措施包括提高会计人员从业资格标准;加强会计人员从业资格管理,严格资格准入;加强会计人员后续教育,帮助其提高素质、积累经验、更新知识、提高其职业判断能力。二要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预防会计差错。主要应通过加强会计工作的内部分工及原始凭证的审核,记账凭证编制与审核、记账与对账、资产清查、会计报表编制与审计等相互交叉稽核和内部审计的独立稽核等工作,预防、发现并纠正会计工作中可能存在的失误,以减少会计差错。

防范会计舞弊一要完善会计管理体制,即建立有利于会计人员独立行使职能的会计管理体制,减少会计人员对单位领导人的依附。目前,应继续扩大会计委派的范围,向行政事业单位委派会计主管或会计人员,向国有独资或国有控股企业委派财务总监或会计人员。同时,还要对委派人员进行业绩考核,建立委派会计的再监督机制。二要健全以审计监督为主,财政、税务、人民银行、证券监管、国资管理等部门相结合的监督体系。国家审计机关应作好财政、税收、国有金融机构、重点建设项目、专项资金以及主要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的审计工作,其他单位交由社会审计组织进行审计。此外,还应扩大审计覆盖面,逐步做到所有单位的年度会计报表都经过审计;积极开展经济责任审计,真正做到不经审计不得离任,不经审计不得提拔;要对容易出现会计舞弊行为的环节实施专门的舞弊审计,提高会计软件的质量,加大造假难度,提高造假成本。三要严格执行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依法处罚会计舞弊者。要坚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要实行严格的经理、会计人员准入制度,并建立企业单位领导人和会计人员信用档案网络体系。

会计信息失真的治理对策论文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企业经济业务在逐渐增多,而且经济业务的复杂性在逐渐增强,这也导致了企业财务会计存在有造假,舞弊的现象出现,这些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会导致会计信息的披露没有任何效用,不会对企业的发展带来任何的有利因素,会计信息失真轻则会影响相关投资者的利益,重则会影响国家的整体利益。所以,本文就针对会引起会计失真的原因做出相应分析,表明除了在利益驱动或会计准则落后的情况下会出现会计信息失真的情况,分析还有哪些方面会引起会计失真的现象,并针对这些会影响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在我国经济突飞猛进的当今社会,信息披露成为了事物变化最新,最客观的表达方式。而其中的会计信息就是会计人员通过财务报表,资产负债表等信息形成财务报告和附注,并通过报告和附注给投资者或其他相关利益人展示该公司近段时间内的财务和经营状况。然而,会计信息失真就会让这种相关利益人了解公司的财务的方式失去原有的价值,会计信息失真包括有意失真和无意失真两种,其中后者是指在财务会计人员提供的审计资料出现错误或审计人员的自身素养不足导致的报告及附注信息的错误,无意失真总体来说是人员的素养不足导致的会计信息错误,所以无意失真又被称之为会计信息错误,而前者是指财务会计人员通过一定时间谋划,进行有针对性的,有一定目的的行为,该行为又被称之为会计信息舞弊。所以会计信息舞弊比会计信息错误的严重性要高得多,所以作为高素质会计人员,一定要杜绝这样的事情发生。找到会引起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从源头解决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抑制会计信息失真现象持续发生。

(一)会计人员整体素质较差。

在新时代社会形势下,最不缺的就是人,然而最为缺乏的是人才,人才对于每一个公司来说是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若一个公司人员的整体素质不高就会使得企业的整体工作效率不足,企业没有发展动力,整个企业环境就如同死水一般。尤其是财务部门的人员若缺乏相应的财务管理相关的专业财会素质,不知道什么是会计电算化,不了解会计人员应遵守什么样的法律法规,业务能力差等轻则会严重影响会计部门的整体工作效率,严重就会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出现。尤其是在我国现如今的财会人员的就业标准极其低下的条件下,在我国,不管是否有以前的工作经验或是否学习过相关的财务内容,只要能够考过会计初级职称考试,就能够去企业财务部门进行应聘,这样的现象就会导致企业财务人员大都是一些只大概了解过什么是会计,什么是会计信息披露,而不知道如何进行会计信息披露,如何给企业的相关利益人提供确实可靠的会计信息。

(二)企业内外部监管不够严格。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是随之可以看到,我国会计准则和会计规则的制定速度相对落后,不能够建立起能够紧跟时代发展的完善的会计准则和会计规则是导致我国会计信息失真的重要因素。经济在前方不断发展,而相关的制度和会计准则却在后面拖后腿,这样的现象就会使企业会计工作人员依旧按照原来的工作方法来进行账务处理,尤其是在有的新准则建立以后会使整个会计部门陷入一种执行标准不同或出现执行时间不同的现象。所以企业会计监督部门也就没法对会计人员所做的账务处理进行相应的监督,没有有效的监督,就会出现潜在的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其次就是有关企业内部的监管力度极其不足,设立的内部控制部门和内部控制制度形同虚设,会计人员对经济业务的批准和会计财务报告的报出没有任何的阻拦和审核,这也就严重导致了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出现。最后就是社会会计信息监管主体—会计师事务所的责任,我国现在许多会计师事务所都没有秉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还有些事务所受到利益驱使,没有拿出相应的业务水准,在审计过程中只注重到人情,而不以自身的职业道德作为指引,最终就会导致审计不严格,没有做到起码的审计流程,甚至做了违反会计职业道德的事,出具了假的审计报告和附注,这样的现象必然会出现会计信息失真现象。

我国会计制度的法制建设不够完善,没有健全的法律就使人们在出现会计信息失真后受不到应有的惩罚,这是会计信息失真不断的重要原因,我国会计准则的落后性导致了会计人员在处理交易事项时存在着较高的弹性,使审计员在进行审计时有“人情报告及附注”出现,其最主要原因就是会计法制的不健全,对造假的处罚力度太轻,使会计人员无法在心理形成依法办事的观念,造成法律意识淡薄的现象。另外,我国目前的许多部门也不将会计规定放在心上,使整个社会法制方面都处于无法可依,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状态,最终结果也是放纵了会计信息失真现象发生,使会计信息失真现象比较严重而且普遍发生。

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其中一个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利益的驱使,在现如今的社会,俗话说“有钱能使鬼推磨”,也表明了在利益面前有许多人都无法保持自己的本心,做出违反法制的现象。而企业这么做的原因就是想要企业的账面看起来比较好,能够拉来投资,或者是让财务会计人员做虚假账目,这也就从企业财务层面开始就有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例如,经济业务虚报,乱挤乱列成本费用等,其次就是有的企业会提供真实的账目供审计部门进行审核,但是他们审核的过程中受到了企业的恩惠,要求美化企业账目报告,就会出现所谓的“人情报告及附注”,这就是从审计层面出现会计信息失真。例如美化报告账目,隐藏企业需披露的项目等。当然,不管是从财务部门开始还是从审计部门开始出现会计信息失真都会影响最后的财务报告,无法让投资者看到企业真正的经营状况和财务情况,从而影响投资者做出合理的投资选择。

(一)提高会计人员整体素质。

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我国会计人员所面临的问题也会逐渐增多,如何在这个变化迅速的市场环境中生存下去,就需要我们会计人员有极高的综合素质能力,在新形势下也能够有新的综合素质,在企业实现自身价值。所以在新经济环境下,首先要做的就是提高企业本身的`会计人员素养,增强他们的专业胜任能力,让他们能够学习更加先进,更加系统的会计专业理论知识和会计专业法律知识,要求他们能够熟练的应用计算机程序,学会使用会计电算化。用电脑记账法代替以前的手工记账法。这就要求企业提供专门的培训课程,定期对会计人员进行培训,更新他们的会计知识,提高他们的会计专业能力,使之能够有能力继续胜任会计人员这个岗位。其次要招聘一些有专业素质的会计人才,让这些新鲜血液来带动原本的会计人员,提高他们的活力,有更好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工作中,并不断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不断更新他们所了解的知识,再然后就是要不断的开展一些会计知识竞赛,并准备一定的奖励,给那些知识能力强的会计人员给予相应的奖励,从客观因素方面提高他们获取知识的欲望。

(二)完善内外部监控机制。

若要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真实可靠,仅靠会计人员自身素质是不够全面的,还要构建起健全的内外部监督机制。若要建立起健全的内外部监督机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处理:首先,依据相关国家规定,建立切实可行的内部监控制度和内部控制规定,然后建立专门的监控部门,让内部控制真正落到企业实处,而不是形同虚设一般,没法起到任何用处,假若真的出现了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要对错误的会计处理人员进行恰到好处的处罚,不宜过重,也不易太轻,过重会给会计账务处理人员过大的压力,反而适得其反,如若太轻就无法起到处罚的效果。其次,就是要从国家企业大头开始抓起,增强对上市公司的监管力度,保证上市公司能够有真实的会计信息披露,保证他们对外提供的会计资料都是全面的,对那些出现会计信息失真的企业处以严重处罚,包括经济处罚或退市处罚等一系列措施,严格控制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真实有效,没有任何美化账目,弄虚作假的信息。再次,就是要对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方式进行严格控制,提高注册会计师的专业素养,在审计师进行企业审计时,要实时监控审计进度,看有没有出现人情审计情况。并对审计人员的审计结果进行实时公布,尽快将事务所出具的审计报告及附注公布给企业相关利益者和其他想要了解该企业经营状况的人员,这样的监控机制能够合理有效的预防会计信息失真现象出现,并能及时发现存在的会计信息失真现象,对相关的事务所及注册会计师处以相应的处罚,强化事务所对企业会计信息的监控作用。最后,要强化社会大众对企业的监管力度,及时发现和披露有关公司的会计信息失真现象,比如,当有关的企业利益人发现企业提供的会计报告及附注有会计信息失真现象时,及时向有关部门进行反映,让有关部门对该公司的账目进行再次审核,如若发现有真实的信息披露不真实的现象就对企业处以相应的惩罚,并对发现信息错误的人员给予相应的奖励,这样就有利于企业更加注意对会计信息的披露。

(三)建立更适度的奖惩制度。

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从全国各地出现,这就给审计部门提供了新的挑战,并随着资本发展,有许多公司为了在市场上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就会通过美化账目,弄虚作假的方式提高企业的利润,让企业的发展看起来是平稳发展的,通常的做法都是:虚高企业利润;高估企业资本;调低企业负债等,这些方式都会使会计信息失真。所以要预防这样的事情出现,就要加强对相关造假企业及人员的惩罚力度,对蓄意造假的企业负责人和参与造假工作的直接责任人处以行政处罚或刑事处罚,严格监控蓄意造假事项,虽然企业都要追求利益最大化,但是要真实的利益成果才能反映企业经营状况,而弄虚作假只能安慰企业自身,就会损人而不利己。之所以他们会想到弄虚作假,进行会计造假,最根本原因就是由于惩罚力度不够大,没有触及他们能够接受的最低限度,所以加大惩罚力度,使企业不敢出现任何会计造假现象是我国法律建设的一个难关。所以要不断地改进我国的法制建设,建立起更加完善,更加符合我国国情的法制制度。

(四)强化人员法制意识。

建立健全会计职业道德评价体系,强化会计人员和审计人员的自身素质,让遵纪守法,公平公正,真实有效等切实的落实到每个人员的行为中,在面临诱惑时,不做违背本心的事情,保证自己做的账目,提供的会计资料都是真实的,保证审核资料和出具的审计报告及附注都是根据真实的账目来的,没有任何的美化和弄虚作假。从根本上杜绝会计和审计人员的会计信息失真现象。保证企业能够在真实的账目下进行公司经营,而不是每天绞尽脑汁地想要美化账目。

三、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经济市场的迅速扩大,会计信息的披露工作对于企业发展来说越来越重要,但是投资者若要看到真实的会计报告及附注就要保证会计人员及审计人员没有任何违法事情,处理的账务及审计手段都是正常的,所以提高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加强对会计部门及审计部门的监控,建立健全法制是为投资者提供真实信息的前提。

参考文献。

[1]冯柔倩,方真.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探究[j].经营与管理,(10).

作者:胡秀清单位:山西省公路局吕梁分局。

会计信息失真的研究论文

摘要:会计信息是判断企业经营状况甚至是决策的重要依据,也是国家判断市场经济发展状态的一项指标,而大量存在的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给企业发展和国家市场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

本文在分析了我国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现状、危害、表现特征和原因之后,给出了解决防范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对策。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转型期,在传统企业向现代企业转型过程中,会计信息是企业转型的重要内容,也是企业进行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

而会计信息失真在企业中普遍存在,没能发挥出会计信息应有的作用,给企业和国家带来十分不利的经济后果,因此,分析会计信息失真的表现及危害、现状、形成原因等对于企业和国家都有重要意义。

会计信息失真是指会计信息在披露和核算的过程中,无论是确认、计量以及报告等各个环节都可能存在不规范、不合理甚至是不合法的行为,不能表现出企业真实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状况就是会计信息失真。

会计信息失真一方面会给投资者、债权人以及信息的相关使用者带来误导,容易给他们带来无可挽回的损失。

另一方面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国家税收减少,影响国家的宏观调控。

扰乱经济发展秩序,阻碍经济健康发展。

第一,原始数据凭证失真,这包括原始凭证、记账凭证的不合格甚至是虚假,不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设置账户,或者根本就不设账户,在实际工作中存在大量使用不合法凭证、以表代账、白条抵库等现象存在,甚至企业中的某些个人或小团体为了私利制造假凭证以中饱私囊。

第二,成本费用不实。

理论上采用不同方法计算出来的成本费用就不同。

在记账过程中,常常采用少提或不提折旧费用来降低成本,通过虚列费用、超额计提折旧等方法来增加成本。

不论多算成本还是少算成本都没有将真实的费用反映在会计信息中。

第三,虚报利润。

在每个会计期间结束时,一些企业在上报企业会计报表时,往往不是将有关会计记录真实反映出来,而是根据需要来人为改写报表。

例如:在纳税时,为了逃税,采用各种手段隐瞒利润额;在向银行借贷时就夸大资产总额和利润,掩饰企业不良资产;进行企业改制时,把企业资产利润变为负数。

第四,财务账目管理混乱。

一方面,由于原始凭证缺乏真实性和完整性,也就无法对账目系统进行完善建设,只能将错就错,在账目系统中出现连锁性的负面效应,造成整体账目数据的失真。

另一方面,许多企业会计人员在进行账目记录管理之前没有经过专门的培训,在数据整理过程中那面出现数据的一楼,导致账目无法完善的建立起来,进而造成财务账目管理的混乱。

近年来,我国市场经济不断发展,会计失真现象也越来越严重,各种会计造假事件频发,导致国有资产流失,证券市场发育不良,社会交易费用居高不下,企业融资困难,给我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严重的不利影响。

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失真的信息引发错误的决策。

会计信息的传递贯穿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全过程,包括投融资以及利益分配的计划、控制和决策,而企业中的许多投融资决策都是基于这些会计信息基础之上的,如果在一项投资中虚增了成本和投资额,就会减少这项投资的利润,甚至亏本,因此就不得不放弃这项工程,则浪费了一次投资机会。

与之相反,如果在一项实际不可行却基于虚假会计信息的论证报告得以通过的情况下立项,时常会投资效益不佳,甚至变成烂尾项目。

在宏观层面来说,会引发错误政策的出台,进而引发一系列经济社会问题,

2.不正常的利益分配损害各方利益。

会计信息失真必然有一部分利益被某一群体或者个体不正当占有。

如在一项购销业务中,如果入账价值大于商品实际价值,则一定存在一些不正当购销行为,使有关人员获得不正当利益。

另外,企业为了减少税金的利益驱动,很可能采用隐瞒销售收入,降低利润。

通过虚假会计信息的逃税,使用了错误的规定,分配方法占用工人的权利,更严重的是,不同的人从不同角度传播虚假会计信息,直接相关的部分经济活动,造成经济损失。

近年来,越来越多企业的亏损,亏损增加的金额越来越多,值得我们反思,是不是这些企业的会计信息是真实的。

3扰乱经济秩序,诱发经济犯罪。

有些会计信息的问题是不真实的,如会计票据造假,不合理的费用,搞“两个账户”隐瞒收入,偷逃国家税收,如国有资产转移。

这些行为导致企业决策失误,亏损甚至是倒闭,工人或失业,造成集体利益损失。

虚假的会计信息导致生产经营活动无法科学化,制度化,企业无序。

使国家不能有效地集中财力,政府职能发挥的影响,导致扰乱社会经济秩序政策的失败。

经济秩序混乱。

1.治理结构不合理。

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企业建立包括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的公司治理结构,而我国许多企业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多方面的问题。

首先,在企业股份结构方面。

一部分企业的股份过于集中,呈现一股独大的现象,让众多中小股东丧失了对公司决策的影响力,由于缺乏相应的监督机制,控股股东滥用股东权,直接左右公司决策;与股份过于集中相对,有些企业股权却过于分散,众多小股东很难联合起来对企业施加有效影响,代表股东利益的董事选举受到高管人员操控。

其次,监事会不够健全。

公司监事会多数情况下为兼职,缺乏自己的常设办事机构,多听命于董事长或者董事会的安排,在行使职权时所支付的费用时常受到管理人员的制约,其监事职能无法正常发挥。

2.内控制度不健全。

现代企业制度在我国尚未完全建立,与之相配套的内部控制体系也没有得到有效实施。

一方面我国经济当前正处于繁荣期,许多企业对会计信息进行粉饰以便获得融资优势,而且一些企业内控机构设置不独立,甚至没有设置内控机构,再加上审计工作者责任不明确,缺乏责任心以及相关的专业指导,不熟悉工作流程,内部控制执行沦为纸上谈兵。

另一方面,信息技术的.发展给传统的内部控制制度以冲击,原有的内部控制的外部环境、环境、方式、手段、范围、安全风险以及审计监督等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必须在原有的制度基础之上进一步健全完善。

3.人员素质不够高。

合理的公司治理结构以及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的运行都需要高素质人才,否则一切都是空谈。

在现实情况中,许多企业的会计人员业务素质不够高,基础知识不够扎实,缺乏独立性,法律意识也不强,只听有关领导的话,而某些企业领导或领导集体出于个人或小团体利益考虑,通常采用各种手段来掩盖企业真实信息,这大都要涉及到会计信息,再加上监督人员素质不高,容易被贿赂,自身业务能力不强,工作不够细心,不能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因此,很容易造成会计信息的失真。

此外,随着信息技术在会计行业中的广泛应用以及快速迭代,给会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掌握会计专业知识,又具备专业的信息技术能力的人才较少,很容易在工作中产生各种麻烦和错误。

4.监管体系不完善。

会计信息的形成受到内外两方面的监督,在企业内部微环境方面,企业往往缺乏有效的内部制约和监督机制,不能进行有效的自我控制。

在外部宏观环境方面,我国进入市场经济时间不长,各项会计法律制度尚不完善,执行的有效性也不高,政府监管部门主要通过财政、税收、金融、审计等部门对企业进行监管,对于发现的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处罚较轻,虚假会计信息所带来的收益一般远大于期望成本,这在一定程度上变相鼓励了会计失真现象的发生。

此外,政府部门中的部分干部为了搞政绩,下达各项经济发展指标,逼着企业为了完成相关任务,完不成任务的企业只得修改会计信息,因此,这也是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重要原因。

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及对策

国有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品不仅关系到企业自身的发展,也间接影响到社会的经济的稳定性。

其出现的原因,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一是经济条件因素。

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流动十分频繁,许多信息均存在着一定的时限,信息、物价、市场更新极快,而会计核算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及滞后性,造成信息的生成与现实情况存在一定的差异,且市场经济越不稳定,导致差异越大。

二是制度因素。

许多国有企业的内部管理还是沿用传统的制度。

现代社会形势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情况。

该制度明显已经不适应时代的发展,且内审人员的责任意识十分单薄,没有制度约束,导致对于会计信息的质量监管不力,信息失真严重。

三是人员因素。

许多会计人员及领导对于现行的法律法规的认识有限,法制意识薄弱,对财务制度及规范没有深刻的认识,为了个人的利益弄虚作假肆无忌惮,造成了信息失身现象愈演愈烈。

二、相应对策。

1.强化会计管理。

在现代的市场经济环境下,国家权利下放至国企。

国有企业利用该类权利进行严格的内部财会管理,不仅是所有管理工作的基础,也能够保障会计信息具有较高的真实性。

因此,各级政府部需要积极调配人员,辅助国企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在会计人员的管理上,需要加强中国注册会计师法的落实执行,社会中介机构也需要进行严格监督管理。

约束会计师事务所的执业活动,优化注册会计师的政治觉悟、道德素养及技术能力等,将会计师事务所的监督作用完全发挥出来,并保障其专业性、公证性。

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需要将会计信息递交至注册会计师进行审核后才能生效,该程序应该在各个企业中推广应用,完善信息披露制度。

2.政企分离。

国家对于国企的控制过于严密,许多制度存在缺陷使得会计的管理水平较差。

政企分离制度的优点,在于能够避免地方政府或者行政机关对于上市公司进行干预,将行政行为带入经济活动中,影响市场经济的成长运转,限制国有企业的发展。

因此,应通过政府机制改革彻底实现政企分离,政府及行政机关将干预企业经营转变为引导其健康发展,企业才能彻底摆脱政府的管制,灵活的应用经济规律进行财务管理,改变僵硬的运行机制,实现提高财务管理水平,避免出现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

3.加强会计人员的教育。

企业应定期或者不定期组织人员进行培训及教育工作,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提高工作效率与质量;还需要包括职业道德教育,提高会计人员的思想认识水平和道德素养,深刻的认识到会计工作的重要性及自身的责任,更好地开展工作,为社会服务。

三、总结。

国有企业的性质较为特殊,人员机构及组织形式也有显著的特点,在会计管理上也有着系统的方式。

但是,由于会计信息的生成涉及到各个方面的因素,其真实性本身就容易受到影响,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的限制也最终造成了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

该问题对于国有企业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决策者无法得到真实、客观的信息,则无法做出最为合理的决定或者决策,管理人员的管理方式也会脱离实际。

因此,会计信息失真问题需要予以重视。

笔者仅从一般的角度分析了原因及措施,在实践活动还需要管理人员全面掌握国有企业的各项情况探索出适应实际情况的会计管理方式,保障会计信息的质量,进而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创造出更好的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

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及防范

会计信息失真,即指的是会计信息未能对客观经济活动作出真实反映,从而提供给信息使用者一种虚假资料,这些虚假的会计信息资料必然误导了使用者的相关决策。造成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有很多,会计信息失真的表现形式也有多种,如何防范会计信息失真是各大企业面临的共同问题。本文将详细分析各种造成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列举会计信息失真有哪些表现形式,探讨企业应该采取怎样的防范措施来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促进企业的科学决策。

1.负责人法制观念比较淡薄。

负责人法制观念淡薄是造成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有些企业负责人处于私利考虑,滥用权力,指使会计人员做假,从而使得企业的会计信息缺乏一定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这种现象目前在企业非常普遍,也是要重点防范的对象。

2.会计人员素质比较低下。

会计人员直接负责进行会计核算和监督,因此会计人员的素质直接影响到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质量。对于不同的会计人员来说,他们对会计信息有着不同的处理方式,因此得到的会计信息结果也就会有一些差异。有时,会计人员会因为工作能力不够或者工作疏忽,造成会计数据失真。还有些会计人员为了谋取私利,故意在会计数据中做文章,从而使得会计信息缺乏真实性。

3.内外监督力度不够。

企业会计信息的监督分为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从内部监督方面来说,内部监督既是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负责维护国家利益,又是企业的一个组成部分,负责维护企业利益。所以内部监督在这两者之间很难进行工作,有时还遭到企业内部的排斥,无法保证内部监管的独立性,所以企业会计信息内部监督人员往往采取明哲保身的态度,对企业财务造假行为视而不见。

从外部监督方面来说,对企业财务活动的监督单位有很多,比如审计单位、税务单位、财政单位、纪检单位等,而每个单位负责监督的内容不一样,需要实现的目的也不一样,所以导致各个单位在执行工作的过程中各司其职、互不干扰,从而弱化了外部监督在企业财务活动中的监督作用。

4.会计管理体制太过落后。

在《会计法》中,规定会计人员具有监督企业财务活动的权利,但是会计人员在工作执行过程中,会受到许多的阻力。对于会计人员来说,他们必须听从企业领导的安排,因为他们的工资、住房等经济条件都掌握在企业领导的手中,所以在企业利益和国家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会计人员迫于压力,只能维护企业的利益,而使得企业的会计信息缺乏真实性。

会计信息失真的表现形式分为两种,一种是会计差错,另一种是做假。前者是由于会计人员的`能力不足或者工作疏忽造成的,它是无意识的;而后者是由于会计人员故意造成的,它是有意识的。

1.会计差错。

会计差错有三种类别,第一种是原理错误,也就是说会计人员在工作时,对会计原理使用不当,比如将固定资产算入属于管理费用的办公费,这样就会导致当期成本不真实。第二种是记账错误,也就是说会计人员由于工作疏忽,在记账时,有时漏记账、重记账或者将账目进行颠倒错位,这样就会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第三种是计算错误,就是指在处理会计信息时,运算出了差错,这类错误主要体现在企业利润计算、费用计算和成本计算方面,比如计提企业员工工资附加费,多提或者少提员工福利费等等,都可能造成企业会计信息失真。

2.做假。

做假是企业会计人员的一种有意行为,它一般带有不良目的,事先经过了精心的策划,采取的方法比较隐蔽,在一般情况下,他们都是通过利用职务方便或者权力来实现目的的,都会给企业或者国家带来一定的损失。

做假的表现形式分为四种,第一种是指在原始凭证上作假,比如编造或者伪造原始凭证。第二种是指在记账凭证上作假,凭空编制记账的凭证,涂改记账凭证,或者混淆会计事实和科目对应关系,多列成本,凭空增加债务等,从而从中谋取私利。第三种是在会计账簿上作假,利用有关账户,然后在实际核算的时候,对账簿进行涂改甚至毁灭,或者不挂账、挂假账。第四种是在会计报表上作假,在报表中用折旧调节利润和成本,用债务债权调节资金,用未完施工调整利润成本。

1.完善内部监督机制,加强企业内部监督。

(1)要推行会计委派制,使得会计人员的任免不受企业领导的影响,而由委派机关直接负责,这样会计人员在执行工作的时候,就会变得更加独立,会计人员也就能够加强对企业财务活动的监督,在企业利益与国家利益发生矛盾的时候,会计人员能够有效地维护国家的利益。

(2)要完善监督制度,使企业充分重视会计监督工作,让企业的财务收支情况和经济活动情况能够得到有效的监督。此外,还要使内部审计监督更好地发挥作用,企业不能对其产生排斥,而要协助其做好企业各项经济活动和财务收支的临时监督和日常监督工作,使得会计监督工作制度化、经常化。

(3)企业要遵守国家的各项财务制度和财纪纪律,积极支持会计人员的监督工作,为会计人员执行工作排除一切干扰。并且企业还要服从会计人员的监督,正确地处理国家利益和企业利益之间的关系。

2.完善外部监督机制,加强企业外部监督。

在我国,有多个经济监督部门行使会计监督工作,为了加强对企业的外部监督作用,各大经济监督部门应该正确处理好与其他经济监督部门之间的关系,明确各自的监督职能和监督目的,并且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工作,使得各经济监督部门之间相互协调、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监管结果相互利用,构成一个有机的监督整体,从而提高外部监督对企业会计的监督作用,使得各个经济监督部门更好地发挥监督职能。各级主管部门也要承担起相应的责任,指导所属单位会计人员,检查和监督核算,如果发现有问题,就必须加以纠正,而且对违反财经纪律和弄虚作假的行为进行严厉处罚。还有要加强对注册会计师的监督,提高注册会计师独立型建设,使之与税务、审计、银行等经济监督部门相结合,从而更好地实现外部监督作用,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

3.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素质。

为了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就必须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素质。一方面,要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减少会计差错的产生;另一方面,要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防止会计从业人员为了其他目的,故意进行会计造假,使他们在从事会计工作中,敢于坚持自己的原则,从而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为了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素质,就必须加强对会计人员的培训力度,使他们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

4.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企业制度要做到管理科学、政企分开、权责分明、产权明确,分清楚经营者财务和所有者财务之间的差异,保护所有者的权利,也保证企业经营者能够充分施展自己的权力。当产权明确时,企业的财务活动才会变得清晰,因此对于国有企业来说,应该逐步进行改革,做到政企分开,从而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5.加强会计电算化建设。

会计电算化,作为近十年新兴的信息载体,为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合理运用会计电算化平台,可以提高会计工作效率,保证会计数据的有效性。利用计算机强大的数据处理系统,可以及时反映企业生产经营情况,使财务会计管理由事后管理逐渐转变为事中控制、事前预测,对内,通过各项数据分析,便于发现会计信息的异常变化,从而及时分析会计信息的真实有效性;对外,借助于会计电算化载体,方便外部监管系统的及时监督,从而及时判断企业会计信息质量。

四、小结。

会计信息是反映企业经济活动情况和财务情况的有效依据,它是企业经营者进行企业经营决策的依据。真实的会计信息能够指导企业经营者进行科学的决策,而错误和虚假的会计信息可能误导企业经营者,使企业经营者做出错误的决策,从而给企业带来不可估量的经济损失。造成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有很多,企业会计信息失真也有各种表现形式,为了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企业和社会其他相关机构必须采取积极的防范措施,维护企业和国家的利益。

参考文献:

会计信息失真原因及治理措施毕业论文

摘要:企业会计作为一顶以提供会计信息为基本职能的企业管理活动,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国加入wto以后,会计信息对现代企业的发展越来越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本文拟从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及对策方面进行较深入的探讨,希望得到有关专家的批评指正。

会计作为一项管理活动,其目的主要是向会计主体外部提供会计信息。即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单位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必须满足真实、相关、及时、可比、清晰等方面的要求,其中,真实性是最根本的要求。然而,近几年,我国会计信息失真现象非常严重,以至于影响企业投资、纳税及相关会计信息的使用者的各个方面。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本文拟从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及对策方面进行较深入的探讨,以期对大家有所启发,并希望得到有关专家的批评指正。

虚假的会计信息给国民经济带来的危害是极其严重的。从微观角度来看,假如企业的会计信息是虚假的,那么对于企业的投资者来说,有可能得不到应有的投资收益。若是国家资产的投资,则造成了国有资产的流失,这就产生了投资风险对于企业的债权人来说,有可能得不到应有的还本付息的结果。若国家银行是其债权人,则造成了呆账或死账,形成了金融风险。若公众是其债权人,则形成了债务纠纷。对于企业的经营管理者来说,有可能进入瞎指挥、盲目管理的状态,并使企业的商誉水平大幅度下降。从宏观角度来看,假如企业的会计信息是虚假的,那么国家对企业征收的税收收入有可能被大量地偷逃,国家就得不到应有的国库收入,国家机器就不能得以顺利地运转。国家应征收的税收收入大量散失在社会上,就会造成新的社会问题,激化社会在分配上的矛盾。

会计信息失真导致了宏观调控与微观决策的失误。会计信息失真导致传递给全国、全社会的信息失去真实性,影响所及诸如国民经济的国内生产总值、国民收入等统计资料误传给国家计划、统计部门,凭以制定的国家长、短期发展计划和宏观经济调控政策起误导作用。基层会计信息失真,给微观主体的决策也会造成决策失误的后果。如果会计信息失真,市场销售、资金流转、成本水平、效益状况等数据虚假,会导致宏观调控和微观决策失误,造成严重的经济后果。

信息不对称引起的会计信息失真。不对称信息是指市场上由于买方和卖方之间各自掌握的信息不对称,从而导致市场失灵、资源配置效率下降。由于会计信息的不完全性和非物质性,使所有市场参与者面临由于信息不对称引起的市场风险,而会计信息供求关系的隐蔽性和复杂性使会计信息市场的不确定性大大增加了。

内部经济利益的驱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以来,试行了各种方式,其基本思路是将企业的绩效与生产经营者的个人收入挂钩,以隶最大限度地调动经营者的积极性。企业的生产经营者为了实现个人的高收入,自然会努力工作,但在某些主客观原因不能实现预定的经营目标时,为了保护个人或小集体的利益不致减少或丧失,自然会将目标转到篡改其经营业绩的财务资料上,通过作假帐来达到预先确定的利润分配方式和比例的目的。这种内部经济利益的驱动是带有普遍性的。

外部监督机制的弱化。在计划经济年代,尽管我国没有实行国家对企业的审计制度,但由于当时的企业经营者经营部门、工商税务、财政部门或机构都站在国家的立场上,形成了一套严密的监督机制。改革开放以来,不仅企业的生产者和经营者有了独立的经济利益,国家机构甚至包括地方政府,也有了自身的利益。这样以来,原有体制的服务功能就相应地弱化。为弥补监督机制不足,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就垒面恢复了国家的审计制度,并辅以每年一度的财税大检查。国家审计机关对企、事业单位和财政部门的大检查所取得的成绩必须予以肯定,但也应当看到仅靠这些手段是不足以遏制和纠正会计信息不实和由其造成的危害的。

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本身存在着缺陷和漏洞。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会计制度改革长期以来处于滞后状态,将计划经济做法应用在市场经济下的企业会计核算,就不可避免地产生会计信息不实的问题,而我国会计制度的制定无论从空间上还是从时间上都缺少一个博弈的过程。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变迁,新的经济情况、新的经济业务不断涌现,旧的经济规范有待更新,会计规范也难免有漏洞和不足之处,这些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企业会计信息失真危害极大,长期失真不仅会导致企业破产,而且会导致政府决策失误,扰乱经济秩序,同时将导致政治上的腐败。必须引起政府和企业的高度重视,笔者认为防止会计信息失真必须采取以下措施:

建立内部约束机制。即完善企业内部会计制度,严格会计核算的基本程序,健垒财产物资、财务收支的制度,为提供真实的会计信息奠定良好的会计基础,强化企业约束机制,坚决制止管理者任意违反财务规定、自行支配企业财产物资的经营行为。

建立外部约束机制。即完善社会监督体系,这是制止和防范会计信息失真的根本保证。首先是完善立法、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通过法律手段强化管理者在信息披露中的法律责任,制定有关信息管理法规,对管理人员提供伪劣信息的惩处作出明确规定。其次是增强会计监督的全面性与权威性,加强对信息准则和财务会计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约束企业会计行为,增强信息的客观性、可验证性、公开性。发展注册会计师事业、发挥社会审计的公众作用、健全以注册会计师为核心的社会监督体系。以外部审计为核心的社会监督体系是会计信息到达外部信息使用者的最后一道关卡,这一体系的完善程度和运行效率对于市场上的信息流通具有决定性作用。第三,政府对信息市场进行适度的管理,通过行政手段强化对企业外部监督,通过政府审计机构、财税部门加强审计监督,并与会计管理部门合作,建立会计信息规范体系,规范企业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与格式,披露会计政策的选择与变更以及重大环境变化对企业造成的影响。

加强会计规范建设。我国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是会计规范在建设上存在缺陷。因此,应当加强会计规范的建设工作,尽快健全我国的会计规范体系。对于我国会计制度在制定过程中博弈主体不到位的问题,笔者认为,为了减少会计变迁的阻力,由政府直接参照国际会计准则来制定中国的会计准则是无可厚非的。与此同时,每个具体会计准则的制定和修订都应参照各方意见进行反复讨论与论证。政府机构要维护准则的权威性,对违反准则的行为要进行处罚,目的是使违反准则而提供失真会计信息者得不偿失,其私人成本接近或等于社会成本,从而消除会计信息失真等外部不经济现象。这样,会计信息供给方就会愿意提供真实而相关的会计信息,从而通过提供失真会计信息获取经济利益的动机得以消除。

提高会计人员素质。首先要加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增强会计人员的法制观念,会计人员要按照《会计法》赋予的职权依法核算,依法监督。其次,会计人员要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提高专业技术水平。要更新知识、掌握新技能、研究新问题,用新的手段规范会计资料,确保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会计信息失真原因及治理措施毕业论文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发展,会计法律法规建设也在不断健全以适应市场的发展壮大。

但是相对市场经济水平的发展改善,国内会计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显得明显滞后。

通常都是在出现一项新的经济问题后才能使这一漏洞被相关的企业级执法人员发现,而后经过研究出台相应的政策法规用来弥补这一法律漏洞,给会计信息失真留下相当的合法空间,加大了会计信息失真的调查难度。

此外,公司制度的不完善在现行会计信息处理中显现出重大影响。

由于现行市场的快速发展,国家相关法规的不断变更使得不同市场敏锐度的企业在制定相关制度上存在着一定的区别,对同一经济事项不同公司往往会有不同的处理准则。

加之法律的不完善及会计本身工作上存在的模糊性使不同的处理方法产生不同的会计结果,进而导致会计信息失真。

(二)信息不对称。

会计行业本身的经济市场运营方式不可避免的造成了一定程度的信息不对称,这给会计信息失真提供了有力的前提条件。

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和提供者之间存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距,这会使得会计信息的制作者、决策者以及企业利益相关者之间所获得的信息是不对称的。

会计信息的使用者要想了解到相关公司的财务状况,必须从该单位的信息发布者处取得资料,无法得到该单位的第一手资料。

会计信息的提供者直接参与到企业的运营环节中,具有全面、真实的会计信息,然而在提供会计信息时,迫于各方压力必然会将有利于自己企业发展的会计信息予以公布。

如为了使企业在外面呈现出更加强大的实力,会计人员会在做账时提前确认收入,延迟分摊费用等方法使得该时间区间内公司总体的盈利能力账面显示大幅提高。

(三)外部监督不力。

众所周知企业最大的本性就是唯利是图,高额的利益对他们的诱惑是绝对的,相对应的会计信息失真产生的惩罚成本与高额的利润相比显得微不足道。

从国内相关法律法规中不难看出,对各种会计信息失真造假的处罚力度较轻,重经济处罚,轻行政处罚,多倾向于内部解决,避免外部公开。

这样的处理方法极大地减轻了法律的处罚力度和警示效果。

企业的相关的负责人在衡量造假的风险和巨大的收益之后,宁愿选择会计造假,非法获取利益。

除了企业本身的道德问题,企业外部监督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国家虽然针对会计领域的问题颁布了一系列的法规,要求财政、银行、税务等社会监督部门和各种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对会计信息进行监督,但是彼此之间的配合度并不高,给企业造假提供了机会。

另外,相关政府部门为了地区的政绩或者个人利益驱使对企业违法造假现象视而不见、听其发展。

(四)从业人员综合水平较低。

企业的重要财务信息都要经手会计从业人员。

部分会计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偏低,为谋求自身利益违反会计人员职业道德,造成会计信息的失真。

此外,部分会计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不能适应企业会计管理的发展。

这部分会计从业人员受到自身知识的限制,在工作当中会出现一定的错误,造成会计信息的失真。

(一)完善会计相关法律法规。

会计相关法律法规作为会计工作人员从业的硬性指标,对会计从业人员的财务工作起着方向标的作用。

由于法律总是有一定的滞后性以及空白性,一些会计法规的内容已经不太适应快速发展的会计业务。

相关部门应当结合会计实务,引进实务型人才,对会计法律法规进一定程度的补充。

通过适当的补充,会计实务工作与法律法规政策能够相匹配,使会计信息能够准确的反映出企业的真实财务状况,有利于企业决策者做出正确的决策。

(二)健全企业财务制度。

首先,企业要不断完善财务制度框架。

会计信息的传递需要一个完整而有序的外部环境,企业应当健全财务管理制度。

会计信息的传递需要一个过程,就像流水线一样,财务管理的框架体系要将会计信息传递的每一个环节纳入体系当中。

将可能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各种因素考虑在内,规制会计信息风险要素,避免会计信息出现不真实、不准确的现象。

其次,建立健全会计信息披露制度。

会计信息披露制度一直都在各个企业施行,但是由于各种利益方之间的冲突,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存在一定的缺陷。

会计信息披露制度一定要保证会计人员的独立性,只有保证了其独立性,会计工作人员所披露出的信息才会保证一定程度的真实性。

此外,信息披露制度的建立还需要有第三方机构的监督。

通过第三方机构的监督可以保证企业披露信息的真实性以及完整性,确保企业利益相关方获得的信息尽可能对称。

(三)提高相关部门的监督力度。

首先,加强处罚力度。

关于会计失真现象的处罚机制要做出相应的调整。

会计信息失真的研究论文

摘要:财政部会计信息质量抽查证实,全国80%以上企业会计信息存在不同程度的失真。

近一年来,财政部组织驻各地财政检察专员办事处对百户经社会审计机构审计的国有企业会计报表进行了抽查,发现大多数企业主要会计要素核算存在偏差。

关键词:会计信息失真;内部控制制度;岗位责任制;政府审计。

会计信息失真这一问题由来已久,而且还将随着会计的不断发展与科学程度的提高而越来越多样化、隐秘化与复杂化。

会计信息失真是指包括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在内的有关会计资料的不真实,对于会计信息的不真实,主要研究由于有关人员从主观上采取伪造、掩饰的手法造成的假账。

1.由于单位的内部管理混乱,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或不起作用。

单位的财会部门、保管部门、领用部门之间若没有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在工作程序上不配套不协调,就会造成有关账证、账账、账实等不符。

2.一些单位的领导、会计等其他有关人员有小集团思想、私欲膨胀、法制观念淡薄,为了本单位、个人的利益和名誉,不惜弄虚作假,化大公为小公,甚至化公为私。

3.国家的经济监督系统不完善。

如目前审计监督与财政、税务等经济监督形式存在诸多不协调、不一致的问题,对经济活动存在重复监督和无人监督的现象,没有形成以审计监督为中心的健全有效的经济监督系统。

1.建立健全单位内部控制制度。

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是保护国家和集体财产的安全、完整,保证会计资料和其他经。

济信息真实、可靠的有力保障。

应重视内部控制制度所控制的以下两个环节:

(1)建立明确而有效的岗位责任制,对不相容职务进行严格的分工,定期轮换会计及其他有关工作岗位。

(2)严格规定会计及其他记录的程序。

对于会计记录,包括规范会计凭证格式,规定对会计凭证进行正确的填制、审核和传递程序,凭证要有齐全的签章;正确地设置、启用、登记会计账簿;准确、及时地报送报表,编报的报表须经单位领导、会计主管人员审阅、盖章并加盖单位公章。

2.强化职工的法制观念。

在职工中经常地进行法制教育,提高其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特别是领导干部带头学习。

3.充分发挥民间审计的作用。

我国1980年恢复了注册会计师制度以来,民间审计在改革开放中获得了迅速发展。

注册会计师是“不吃皇粮的经济警察”,应充分发挥注册会计师签证和服务的作用。

4.建立健全会计及有关财经法规。

国家有关部门应积极、及时制定、颁布与实施适应改革需要的会计及有关财经法规;及时修订、废止不适应经济与会计发展要求的旧的财经法规。

5.加强政府审计的力度。

我国1983年成立了我国政府审计的最高机关――审计署,1994年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从法律上进一步确立了政府审计的地位。

政府审计对完善干部监督管理机制,制止干部贪财腐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6.提高内部审计的地位,增强内部审计的独立性。

随着经济发展和内部管理的科学化,内部审计必将得到更大的发展。

对于大中型企业,国家应长期派遣审计人员,代表国有产权的利益,作为独立审计部门,不受企业负责人领导,而直接由主管部门审计机构领导。

通过这种独立审计部门的日常监督和管理,保障国家对国有财产的所有权,保证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四、结束语。

建立离任审计制度和颁布新的《会计法》,都是其强有力的手段之一。

应进一步完善经济监督体系,加强对国有企业的审计监督力度,从而使国有企业增强竞争能力,摆脱目前的困境,迅速发展,迎接加入wto带来的机会和挑战。

参考文献:

[1]赵保卿,等.假帐甄别与防范[m].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1995.

[2]戴春雨.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审计工作的几点思考[j].当代审计,,(1).

会计信息失真原因及治理措施毕业论文

一、失真信息是否等同于“失去真实性的信息”

把会计信息失真定义为“丧失真实性”,有许多值得商榷之处。其中之一就是公允信息之中仍有可能包含着部分丧失真实性但不失公允的所谓“失真信息”。而只要不失公允的信息就不会对使用者造成危害。

其二便是如何找到失去真实性的信息。不少专家学者均提到了“真实性审计’。的确,真实性审计是比抽样审计更为可靠,然而面对当今业务种类繁多、数量巨大的现实“真实性审计”根本不可能成为主流。现代审计的目标是对会计信息的公允性发表意见,根据公允性定义可以看出,“真实”的要求是高于“公允”的。真实要求丝毫不差,现代审计只能检查出“低层次”的公允性,无法企及“高层次”的真实性。而现实的情况是,除了通过审计,我们没有其他方法来检查会计信息。也就是说,“丧失真实性”的失真信息是不能最终消灭而将永远可能存在的。既然这样,把失真信息界定为“丧失真实性”就没有任何现实意义。

其三是真实性的含义是什么?强调真实是为了有用。对会计帅而言,在核算国内生产总值时,以万元甚至亿元为计量单位就具备了真实性,而在计算股东的每股盈余时,只有精确到0.01元才具有真实性。可见真实性存在着一个在不同情况下取不同标准的问题。显然在不同层面上对其实的要求是不同的,真实性存在着多重标准,而唯一的标尺应该是有用,即所提供的信息要能够帮助使用者作出正确的决策。

我们无法确切地说应该真实到什么程度才够得上是真实。真实是相对的,真实也并非会计的目的。单纯地罗列真实数据是毫无意义的。更何况,从国内生产总值与每股盈余采用不同的计量单位中不难看出,对真实性存在着一个主观判断与取合。我们依据判断决策时的需要,对它们各自的真实度作出了选择,显然经过这样的选择;并不能保证它们能如实精确地反映实际了。然而我们依旧认同它们的真实性。可见我们在判断真实性的时候,也下意识地把不影响决策的差错也包容了。既然是这样,所谓的失真信息显然不能定义为失去真实性。

因此失真并不能解释为失去真实性,而是应有其自身的内涵。对信息使用者来说,只要是公允的信息就不会有危害。这样,我们就可以对失真的信息进行重新界定:所谓失真的信息也就是会造成危害的信息即不公允的信息。简单用等式表示即为:

失真不等于失去真实性,失真=不公允。

现代审计中的“重要性”是指会计信息漏报或错报的严重程度。这个程度在特定环境下足以改变或者影响任何一位理性决策者依赖这些信息所作的判断。

根据重要性的定义,可概括出其基本特征:

(1)重要性概念的核心是不能遗漏或错报重要的会计信息。判断会计事项是否重要的标准是看其是否会影响信息使用者的决策,若对使用者的决策来说无关紧要,则不是重要的,否则就不能遗漏或错报。

(2)重要性概念是从信息使用者的角度提出的。因为财务报告是为信息使用者而编制的。这个信息使用者应该是一个理性人,是对企业和经济活动具有合理程度的知识又愿意用合理的精力去研究信息的人。

(3)重要性的判断不能脱离企业所处的环境。不同的企业所处环境不同,因此判断的标准也是不相同的。

评价重要性的时候,通常分两个层次,即财务报表层和账户余额层,而在讨论信息失真的'时候也应分层次――整个报表层次的信息失真是属于显性的,而账户余额层次的失真则可能是隐性的,只有通过验证各个账户余额,才能得出整体结论。

假设财务报表中所含的错误,不论从单项考虑或综合考虑,其影响都很重要,也就是这份报表会引起任何一位理性使用者对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等判断错误,那么该份财务报表存在重要的错报,即所提供的会计信息是失真的,但并非所有错报或漏报我们都认为是重要的,只要不会引起使用者发生判断差错,那么,该错报信息不属于重要的错报,也既并未失真。

从重要性的要求看,判断―项经济业务是否重要既取决于该经济业务的数量,也取决于起性质。虽然现行的会计准则或审计准则都还没有明确地规定重要性的量化标准,然而实务中经验积累所得也有一些数额可以用语判断重要性。如:

(1)税前净利5%─-10%(净利较小时用10%,较大时则用5%);

(2)总资产的0.5%――1%;

(3)权益的1%;

(4)总收入的0.5%――1%;

(5)根据总资产或总收入两项中较大的一项确定一个变动百分比。

其次是根据错报的性质来判断其重要性。也就是说,即使某项错报的金额并不大,但由于它是舞弊或者违法行为造成的,那么仅就性质而言,该项错报也是重要的,这种错报也属于信息的失真。

根据重要性水平的确定方法,我们可以发现一些失真信息的特征,比如足以导致某项财务指标发生较大幅度的变动,或是足以导致某项财务指标发生质的改变,例如企业由盈利变为亏损,净资产由正数变成负数等;或是其性质比较严重或比较敏感,例如现金、有价证券盘亏等。对于频繁发生的单项额度较小的经济业务通常应根据总发生额是否超过重要性水平判断是否会引起信息使用者判断错误,是否属于失真信息。

另外,会计信息的披露直接影响着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判断和决策。对于重要事项除了在会计报表中予以反映以外,还要通过会计报表附注、财务情况说明书等方式对其性质、原因、影响等作适当说明。

尽管我们认为重要性水平的确定、失真信息的判断都带有主观性,但这并不妨碍其具有客观的一面。重要性是外部环境对会计信息的要求,其判断要受到会计系统外部信息使用者的制约,它不以信息提供者的意志为转移。就此而言,重要性是客观的。此外,重要性的标准应该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并注意前后一致。也即在相同的环境下,对同样的业务所适用的重要性标准应一致;在不同的时期,对同一业务的重要性标准应相同。总之,应使不同的理性人在相同的情况下对同一会计信息进行判断时,结果相同或相近。

由此可看出,失真的信息也就是超过重要性水平的那些使得使用者的判断被误导的信息,两者密切相关。

失真=超过重要性水平临界点。

三、会计信息差错、虚假与信息失真。

会计信息差错和虚假是会计信息失真的两种主要表现,但却是两个性质根本不同的概念。所谓会计信息差错是会计人员在遵循会计规范提供会计信息的过程中,由于主观判断失误,经验不足和会计本身的不确定性,造成会计信息与经济活动本意之间的出入。这种出入具有以下特点:

(1)当事人无造成虚假的主观愿望;

(2)差错在会计核算资料中暴露得比较明显;

(3)差错责任人一般得不到经济及其他利益;

(4)差错的纠正比教顺利。

会计信息虚假是指会计活动中当事人出于种种目的或虚构盈利,或隐瞒营业亏损,或者避免股东要求多分红利,或甚至逃避纳税等等;事前经过周密安排而故意造成的信息虚假。此种行为虽然都不是以个人的利益为目的,但显然会破坏会计信息真实性,歪曲财务报表内容,具有欺诈的意向以使利害关系人的判断和决策错误,损害信息使用者的利益。

就会计信息差错的后果来看,信息差错未必会达到影响使用者判断的程度,凡差错超过重要性水平的才能算作信息失真。

而会计信息虚假则一定是有关人员出于种种原因故意弄虚作假,以达到影响信息使用者的正确判断的目的。所以虚假信息一定是失真信息。

这样,我们可以看出:

失真信息=虚假信息+一部分超过重要性水平的差错信息。

管理当局在发布财务报表时,其实对表中所有的资产、负债、股东权益、收入、费用等都作出了认定。美国《审计准则证明书第31号――证据事项》确定了财务报表有以下五类认定:

(2)完整性,即在报表中应该列示的所有交易和项目是否都列入了:

(4)估价或分摊,即各项资产、负债、业主权益、收入和费用等要素是否按适当的金额列入报表,这不仅取决于金额确定是否遵守一般公认会计原则,而且还取决于数学上有无错误:

(5)表达与披露,即报表上的特定组成要素是否被适当地加以分类、说明和披露。

这五大认定反映了管理当局在处理各项经济活动及经济事项时,遵循公认会计原则的范围、程度及其结果。但是我们也应明确失真信息与错误认定之间的差别,因为审计报告中将就报表整体而发表公允与否的意见,而公允即无重大错报;又由于财务报表本身就含有估计,并不是完全依据事实来编制,即便得出公允的结论,也不能排除其中仍含有某些小错误。正如前文中所提的“不影响使用者的正确判断”。从这五类认定中可以看出,错误认定中必然是含有差错或虚假,对于差错引起的错误认定而言,关键在于“度”。凡是超过重要性水平临界点的差错类错误认定属于失真。而虚假类错误认定不论金额大小均属于失真。

这样,我们可以认为:失真就一定是错误认定;反之,则不一定是失真。

会计信息失真的研究论文

摘要:本文提出了合法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对其产生的原因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并试论其具体预防措施。

当前,会计信息失真已经相当严重,大多数人只要一提到会计信息失真就会想到的是违法行为,而本文认为合法会计信息失真更是普遍存在。合法会计信息失真是指按照会计规则要求提供的会计信息与企业实际情况不相符合,这样的不一致是由会计规则本身所造成的。

(一)会计准则以及会计制度自身的不完善。

1、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具有很大的不确定因素。首先,取决于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的人员组成是否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如果代表性过窄,会计准则可能出现偏向性;其次取决于会计准则是否有较长期的适用性和可行性;再次,就是会计准则定义准确性,如果一项会计准则的涵义可能有多种理解,甚至有歧义产生,必然产生实务操作的不确定性。以上这些会计准则制定的不确定因素,都会导致合法会计信息失真的产生。

2、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本身的不完美。当前我国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要求赋予企业充分的自主权,与之相适应的会计改革也要求给予企业较大的会计政策选择权。同时,随着企业经营方式的多样化,经营活动范围的扩大化,社会、法律和金融环境的日趋复杂化,同类会计事项的个性日益丰富,法定会计政策也趋向于为企业提供更大的会计政策选择范围。会计政策选择的多样性也会加大合法会计信息失真产生的可能性。另外,由于国家法规、会计制度、会计准则都是由人来制定的,人们在制定这些法规、制度的过程中必然或多少地掺杂进一些个人的主观判断,还由于人们认识水平的有限性和认识对象的复杂性,使得各种规范本身就不能完全符合客观实际,因而在这些法规、规范、准则的指导下所产生的会计信息就有可能偏离实际情况,造成合法会计信息失真。

3、会计准则与制度中对于一些重要信息的披露没有作出规定或规定得不够恰当。这些重要信息主要有三方面;一是我国现有的会计准则对表外业务的技术规范很少或根本没有。但事实上它们对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有着很大的影响力;二是对于有关无形资产,会计准则中也没有恰当合理的会计处理方法;三是对一些企业社会责任等非经济信息,现行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中没有要求对之加以反映。

4、会计信息提供者与使用者利益的不完全一致性是导致通过选择会计政策引起合法会计信息失真的深层原因。会计反映的结果往往是利润分配方案的依据,会计报表所提供的数据指标有时是其使用人利害得失的关键,利益关系人会为了自身的利益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干预这一反映结果,当其中一方隐蔽地实施干预后,就会使其偏离原来的客观情况。会计信息提供者因占有信息优势和直接参与会计活动而最有条件实施干预,在追求本身利益最大化驱动下,总能做出使自己得益的选择。

5、新旧法规以及各个法规之间存在着矛盾及不协调。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时所导致的会计环境的频繁变动,使会计法规的建设明显滞后,而且现行会计法规中还残存着不少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内容,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新的经济行为、新的经济业务、新的市场工具不断涌现,会计准则使得会计事项的确认、计量和报告带有很大的弹性。另外,各会计法规之间也存着不协调,如基本会计准则与具体会计准则之间,具体会计准则与税收制度之间都存在不协调甚至矛盾、冲突的地方。这些都使合法会计信息失真产生的可能性加大。

1、会计环境具有不确定性。我国过去长期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处于这种环境下,会计以国家宏观管理为目标。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会计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会计工作围绕企业经济效益,以向外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为基本职能。由于在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新的经济情况不断涌现,相关的'制度法规尚未健全,使得会计对经济事项的处理产生不确定性。即使是较为稳定的社会经济环境,也有局部政策调整变化问题,因而或多或少会对会计信息质量产生影响。

2、环境变化与会计方法变化的不同步性。会计环境变化的不确定性,必然导致会计核算难以准确地提供价值运动的信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运动环境是瞬息万变的,我国对会计核算的规定,原则上又是相对稳定的,所以当客观的会计环境变化后,会计方法却不能同步跟踪反映,这就必然会产生会计信息反映的误差和失真,市场越是不稳定,竞争越是激烈,这种误差和失真度就越大。

3、科技因素的影响。会计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并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发展,为经济的发展服务。而经济的发展又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发展。所以,科学技术的先进与发达及其在会计上的运用,会直接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的差异。如会计信息在搜集整理、汇总加工、传输过程中,不仅依靠财务会计本身的有关资料,在很大程度上还依据统计和业务核算等资料,科技的发展直接影响着这些外部资料的精确性,从而影响着会计信息的质量。而我国的科学技术还不是特别发达,电子计算机运用到会计也只是刚刚开始,所以在会计工作中常常会遇到一些科学技术无法精确解决的问题,这自然会影响到会计信息的质量。

(一)从会计准则以及会计制度本身的不完善性角度考虑。

1、在制定会计法规、会计准则时,应尽量克服或减少其本身的不确定性。如制定机构的人员组成应选择具有广泛代表性的群体;最终确定的会计准则应对未来会计环境的变化有较科学和具有一定超前的分析和预测,使会计的发展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持续性,避免未来环境不确定性对会计产生过多的影响;对于准则中的某些定义要有精确的分析和解释,如果某一定义可能会有多种理解,则应对各种可能的理解作一些详细的阐述,表明各种理解的适用情况,这样就不会使准则的使用者造成误解。

2、规定会计政策和会计处理方法的可选择性是导致合法会计信息失真的重要因素,所以要减少合法会计信息失真产生的可能性,就不能忽视这一问题。但现实的矛盾是:我国正在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要求给予企业较大的会计政策选择权。所以我们不能通过限制企业的选择权来解决这一问题。我们认为,会计政策的可选择性在目前情况下是不可缺少的。所以应通过内部审计或一定的监督机构来制止企业钻会计政策可选择性的空子。另外,对于同一行业相类似的不同企业,其会计政策的选择范围应有所限制。

3、我国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中的内容需要不断改善,尤其是对于一些实际中遇到的新问题,如对一些重要表外信息、无形资产及一些重要的非经济信息的披露。以前报表中没有或不突出这些信息也无伤大雅,但随着经济的发展,这些信息对决策越来越重要,准则中必须对之作出明确规定。当然,也不能急于迈大步子,要求一下子制定十分完美的准则。我们认为目前可以借鉴国外已有的对于这方面信息处理的规定,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相应规定,以后再根据实际应用的反馈信息作进一步的修订。

4、如果企业的会计政策选择考虑了利益关系人各方面的利益问题,能够达到与利益协同完全一致,也就不会引起会计信息失真。所以在会计政策选择下的合法会计信息失真,是信息提供者通过自身的努力完全可以避免和克服的。避免会计政策选择下的合法会计信息失真应该从两个环节着手。一是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的制定环节;二个是会计准则、会计制度下的会计政策选择环节。在制定环节,首先,应建立有多方利益关系人参加的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制定机构,其中既有学术界又有企业界,既有政府部门又有民间组织,即有审计机关又有会计职业团体,以便使会计准则、会计制度所确定的会计空间尽量与利益空间相吻合。制定出具有普遍认同的准则、制度,尽量消除对同一事项选择不同会计处理方法产生差异过大现象。其次,应遵循科学合理的制定程序,草案颁布应经过反复讨论,征求意见应扩大范围,审批条件应慎重严格。在选择环节,企业会计部门应尽量考虑和利益关系人的利益,以便使会计政策的选择符合利益协同的“一致”。

5、首先应该修订和完善《会计法》,使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其次应建立和完善会计准则体系。在这个过程中,应结合我国国情,借鉴西方国家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有关表述,要注意会计法规之间的衔接一致,以免在推行时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

(二)从会计环境的影响来考虑。

1、会计准则及会计制度的制定尽量适应会计环境的变化。尤其是要考虑到经济体制改革中一些新情况,还应对未来会计环境的变化有较科学和具有一定超前的分析和预测。

2、建立适合我国经济特点的物价变动会计。在保证传统的会计核算与核筹资料基础上,根据我国目前的物价变动特点及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影响的程度,选择一些受价格影响较大的项目,如固定资产及其折旧额,进行必要的调整,并把调整的情况在现行会计报表中附加说明,为领导决策服务。

3、依靠科技因素,加快经济发展。并能充分利用科学技术的进步为会计服务。如运用数学模型对会计对象进行定量分析,使会计信息更加精确。利用电子计算机进行会计核算,以提高数据采集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由于合法会计信息失真的产生是基于一些客观因素之上,所以我们的预防对策也只能从提高准则、制度制订的完美性及改善外部会计环境着手,当然,这是一个长期的不断完善的过程。

参考文献:

[1]《企业会计准则》经济科学出版社。

[2]《企业会计制度》经济科学出版社。

[3]《会计法》盐城市解放路实验学校·吴云萍。

会计信息失真原因及治理措施毕业论文

1.1外因。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失真的外部原因,主要包括制度和监督两方面,会计制度的缺陷是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失真的根本,缺乏有效监督机制是会计信息失真的重要条件。当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不够健全,相关法规建设存在一定滞后性,缺乏必要的内部控制制度,会计信息无法真实客观反映资金流向及经济发展状况[3]。除此之外,由于我国监督机构尚未形成长效监督机制,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缺乏必要的监督,难以及时发现和处理核算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信息失真留有空间。对行政事业单位违法导致会计信息失真行为的处罚力度不够,社会工作的监督并不具有约束力,内外监督未形成有效合力。

1.2内因。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失真的内因,主要是指财会工作人员方面。由于相关工作人员不具备一定的会计审核、处理、预算能力,缺乏系统、专业的知识,对国家法律法规及工作准则的认识不充分,因而工作中缺乏必要责任感,会计核算和信息处理时随意性较强。同时,由于责任制和绩效考核制未落实到位,相关工作人员责任意识缺乏,在信息失真时很难承担起自己的职责,甚至存在责任相互推诿现象。

2、行政事业单位信息失真的具体对策。

2.1重视外因,完善相关制度。

加强制度建设,不断完善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和标准是避免信息失真的重要基础和前提。这就需要不断完善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确保单位资金收入与支出与国际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相符,以科学、精简、高效为原则,通过不相容岗位相分离制度的建立,使各岗位各司其责,相互制约。同时,还要完善监督管理制度,将单位内部审计部门的监督作用充分发挥出来,规范和约束财务会计行为,防错纠弊,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活动各个环节着手,将弄虚作假现象扼杀在摇篮中。除此之外,还应不断完善外部监督体系,通过财政、纪检、审计等部门的监督,严厉打击单位违法违规行为,并健全会计从业资格的办法制度,杜绝无证上岗。这过程中,还应充分发挥社会舆论监督的`巨大力量,使之与财政、纪检、审计等部门的监督形成合力,使违法乱纪的现象无处遁形。

2.2强化内因,重视人才队伍建设。

防范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失真离不开一支具有高素质、高水平的会计人才队伍。为此,应加强对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视,通过业务技能培训的方式,进一步夯实后续教育,让会计人员具备一定资质和水平,确保财会工作的有序、高效进行。行政事业单位要进一步完善人才引进和交流机制,积极引进高素质人才,充实会计队伍,并以委派、考察、经验交流等形式全面提高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同时,还需要不断完善绩效考核制度和奖励机制,坚持持证上岗,通过必要的物质奖励激发会计人员的工作热情,从源头上预防和控制违法违规行为的发生。此外,还要重视职业道德建设,定期对会计人员进行职业道德教育,通过案例教育等方式,让会计人员了解违纪的后果,实现激励和警示的有机统一。

3、小结。

总而言之,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直接关系到经济环境和社会秩序的稳定,能够为社会经济活动的开展提供重要指导依据,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应充分重视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失真这现象,不断健全管理制度,并加强内外部监督力度,为防范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失真提供强有力保障。而作为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人员,应提高思想认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不断提高自身业务能力和职业道德素质,为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巨大作用的有效发挥提高强有力支撑。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