级第一单元(精选19篇)

时间:2023-12-02 16:37:25 作者:LZ文人

优秀作文应该具备独特的个性特点,通过表达个人观点和感受,引发读者的共鸣和思考。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优秀作文范文,通过学习这些范文可以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

高一第一单元

1.本单元由两篇散文、一篇杂文和一篇悼词组成。 。

二      单元教学目标  。

三     单元教学重难点 。

1、阅读教学把阅读分为四个阶段,即感知阶段、理解阶段、表述阶段和评价阶段。 。

四、单元教学设计 。

               一      荷塘月色 。

       课文说明 。

一      时代背景 。

二    构思 。

三    思想感情 。

四      写作特点 。

第5段写月色,先正面写,后反衬。 。

第6段照应第二段,再写荷塘四周环境,着重写树。 。

五     语言特色 。

这篇散文用词准确生动。 。

这篇散文用了许多叠字,不但传神地描摹出眼前之景,同时也有一种音韵美。 。

这篇散文还运用了大量新鲜贴切的比喻。 。

如写“荷 叶”,用“亭亭的舞女的裙”作比就极为生动,赋予荷 叶动态的美。写荷花的清香,用渺茫的歌声作比;写月光,月影说它们“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把嗅觉、视觉转化为听觉,把其中内在的和谐的美表现得恰到好处。

第一单元:除法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页练习二(3—8)。

教学目标:

1、在加强笔算的过程中进一步掌握正确的试商的方法,增强计算能力。

2、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加以应用使得计算由正确向熟练推进。

2、在对自己和他人计算分析的过程中增强辨析、归纳的能力。

3、在计算的过程中能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能熟练、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并板书课题。

二、口算练习。

1、第7页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再交流校对。

2.口算比赛。

24×372÷390×524÷4。

240×3720÷3450÷90240÷40。

12×3270×354÷2960÷4。

13×4150×475÷5450÷3。

3、估算:第7页第4题。

先独立连线,再交流是怎样想的?

三、笔算练习。

1.复习笔算方法。

提问:昨天学习除数是几位数的除法?我们把除数看作什么数来试商?

2.第7页第5题:

先说出下面每题把除数看作几十来试商,再计算。

比较上下两题除数的区别,认识用四舍或者五入试商的区别。

3、第7页第6题:

说出各题的商是几位数,你是怎样想的?

4、第7页第7题:

集体计算,得出平均每天生产水泥11吨。

再独立完成第2小题,将结果填写在表中。

提问:观察上表,你有什么发现呢?

得到:要生产水泥的吨数越多,需要的天数也就越多。

四、补充实际问题:

四、作业。

第7页第6、8题。

课前思考:

通过练习,进一步让学生熟练而正确地掌握试商的方法和能正确计算出结果,为解决实际问题而打下基础。

说出每题把除数看作几十来试商,再计算以及比较上下两题除数的区别,认识用四舍或者五入试商的区别。这些大量的练习都是为以下的试商调商作准备。

练习中要注意学生的表述,让学生真正理解、掌握。并对自己和他人的计算分析的过程增强辨析、归纳的能力。

教后反思:。

今天的练习主要是巩固除数不是整十数的两位数除法.从学生的练习中感到基本的计算方法学生都会了,但在计算时学生还是有许多问题.比如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能力差,退位减的方法还掌握的不牢固.今天我主要从这些方面来让学生练习,帮助学生提高正确率.

授后小结1:。

本节课是四舍五入法试商的练习课,正如小宋老师所说,从练习的情况来看学生的试商方法基本掌握,但是计算中的错误很多,尤其商是两位数,学生要经过两次试商才能完成.另外学生计算的速度也没有我料想的那样快.

授后小结2:

本节是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把两位数看成整十数来试商,试商的方法比较单一,学生掌握教快。但是,学生计算时不关你上课如何强调,还是有一部分同学用商去乘整十数,同样也有商是两位数的,不知道十位的商与除数相乘末尾与商的哪位对齐。总之作业的速度和正确率不够理想。

第一单元:除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非整十的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末位有0的除法笔算方法的探索过程,掌握这种笔算方法。

2、培养学生主动尝试用自己的方法去进行解决,让学生体会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逐步树立起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不够商1写0。

教学难点:商的个位上为什么写0。

教学对策:给出具体情景,观察画面和实际操作相结合,联系生活,为竖式计算的思维过程提高形象的支撑。

教学准备:挂图。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

1、用竖式计算,并验算.

二、新授。

1、教学例题。

(1)出示例题:有62个羽毛球,平均分给3个班,每班能分到多少个?

(2)列式计算:62÷3=()……()。

(3)出示实物图,讨论算理。

想::6筒羽毛球每个班只能分到2筒,是20个,还剩2个,不能再分了。

(4)用竖式计算:

20。

3)62商的个位上为什么要写0?

60把你的想法在小组里说一说。

2?

(5)验算:20÷3=6060+2=62。

(6)小结:个位上商不够1,必须写0。

三、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

2、改错::p10第3题。

3、p10第5题。

四、课堂作业。

p10第4、6题。

板书设计:

62÷3=()……()。

20。

3)62。

6

2

课前思考:

本课教学商末尾有0且有余数的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学生在计算此类题目的过程中比较容易出错,加上“除到被除数的某一位时,不够商1要商0”也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因此教材上单独的一道例题处理时要细腻。

在教学时,要使学生认识到:如果商的个位上不写0,就容易使人误解计算的结果。还要提醒学生通过验算进一步确认上述算法。

课后反思1:

在教学新知识的过程中,学生经过尝试,自主发现在列62÷3竖式时,出现了与已学知识不同的疑问,于是师生共同探索,找到了末位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学生初步理解算理,但要加强与前两天学习的知识的比较。在巩固练习中按照“想想做做”题目的设计意图,用恰当的方式组织练习,并巧妙地提问、点拨,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在作业中,发现部分学生今天的知识与前两天的知识仍有混淆之处,教师需要多引导,帮助他们理解除法中各类竖式的算理。

课后反思2:

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我先出示了教材提供的情景图,部分学生就在下面说这张图跟上节课的那张是一样的,过后又有学生发现说不一样,借此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情景图,学生自主认识并发现其中的不同点,并根据图阐述分配过程,再要求学生列式解答,经过巡视发现大多学生都能解出答案,但问到怎么想时,好多同学都没明白算理,就此引导学生理解商末尾为什么要写0。经过相关的练习使学生明白在什么情况下商的末尾要商0。

但这部分内容仍有学生和前两节内容的计算有混淆,所以还需要相关练习及教师的辅导。

课后反思3:

根据分羽毛球的具体情境,让学生交流分法,在分的过程中,就建立了与竖式的关系,并将“商1不够,就商0”这一重点语句的引出,将它置于这一情景中,让学生有一定的形象思维,体会到一个也没分到,就是0个,即渗透了这一位上应该商0,并结合刚才的分法进行讲解,学生很清晰,这时总结了“商1不够,就商0”。这样,学生在有了感性认识的基础学习新知,掌握很扎实,从改错题中可以看出,学生能用自己学到的知识寻找别人出错的地方,而且思路很清晰,哪怕是几种类型的除法放在一起,他们也能很快地辨别。但是在练习中出现了几种题型,有混淆,经辅导后有进步。

第一单元

初中生学写议论文需要一个过程。一开始,可先写“一事一议”的文章,即就一件事发表议论,“即事说理,有感而发”,从而逐步提高说理能力,为进一步写好议论文打下基础。

“一事一议”的文章一般由叙事和说理两部分组成。先叙述一件事,再就这件事进行议论,发表自己的见解,说明一个道理。

先来谈叙事部分。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会目睹许多事情,这是发表议论的对象,也是产生看法的基础。我们可以选择那些有话可说、有理可讲的事情,它可以是应该肯定的正面事例,也可以是应该批评或引为教训的反面事例;最好是那些发生在自己身边、且较有普遍意义或应引起大家重视、而自己感受也最深的事情来写。身边的事情,自己熟悉;感受深的事情,有看法可言。如同学中存在的助人为乐、自觉参加环保活动及抄作业 、过生日请客等现象,都可以成为议论的对象。

选定了确有其感、确有其理的事情,还要明确怎样“叙”。对事情的叙述,既要清楚,以便于议论,又要简约,要根据说理的需要对有关材料作适当的取舍。与所说之理相关的部分要叙述得具体一些,突出一些;反之,则可以少叙或不叙。如《实力最重要》一文的第1段是这样写的:

我家街口有个哑人卖刀,只见他将晒衣服用的铁丝垫在钢板上,像切韭菜一样嚓嚓切断,然后扬起刀口让人看——刀口完好无缺。在人们的惊叹声中,刀一售而空。

同样是这件事,《要善于宣传自己》一文则是这样开头的:

邻居王阿姨逢人便说她从街口买回一把好菜刀。据说这刀能将一根铁丝切成几段而刀口完好无缺。“我们刚从街口经过,怎么没听见卖刀的吆喝声呢?”“那卖刀的是个哑人!我是看了他的表演才买的。”——原来如此!

说理的中心不同,叙述的角度也就不一样。叙事要为所说之理奠定坚实的基础,然后再以“理”为核心展开议论也就顺理成章了。

再来看议论部分。

谈看法、说见解的文章,虽然是由“叙”生“议”的,但重在“发表议论”,文章的主体部分是议论,这是“一事一议”的文章区别于记叙文的本质特征。议论,即对所叙之事的是非、优劣,或肯定,或否定,或褒扬,或贬斥。这就离不开对事情的分析。对事情的分析清楚了,议论的内容也就明确了。

一事一议的“议”,就是针对事情谈见解。针对“好事”谈见解,要说出它好在哪里,为什么是好事,给大家什么样的启发;针对“坏事”谈看法,同样要说出它什么地方不好,为什么会发生,它的实质是什么,从中应得到什么教训。此外,还可以就这件事进行联想,表达自己的一点看法,阐述一个道理。如《实力最重要》写到:

由此,使人联想到了做人……哑人的成功充分说明了——实力是一个人成功的必要条件。

而《要善于宣传自己》则写的是:

王阿姨买哑人的刀,是因为亲眼目睹了刀的优良性能,而我们没看到的人只能与此“良刀”无缘了。哑人无言是出于无奈,但我们却可以得到这样一个启示:实力之外,要善于展示、宣传自己,这可以使人取得更大的成功!

由以上两例,我们可以明白,事理本身往往具有多面性,对同一件事,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分析,可以挖掘出不同的内涵,得出不同的见解和看法来。我们要尽可能扩展思维,力求从新的角度、新的层面写出新意。

1电视上有这样一条饼干广告,画面上是几个中国小孩嚼着饼干,喜滋滋地舔着嘴唇说:“真正美国口味,我们都爱吃!”请你以“由‘口味’想到的”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一事一议”的作文,谈谈自己的见解。

提示:这件事,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可以从这则广告对儿童的影响谈,也可以从“真正美国口味”这句话谈……可从自己最有的可讲的角度出发,确立一点看法。注意所谈见解应当尽量不片面、偏激。

2从——说起。

提示:在你的身边,每天都会发生许多事情,你要分析一下,这些事情有些什么影响,自己感受最深的是哪一件;然后再考虑“想到”了什么、能“说起”些什么。要对事情本身做些分析,确定一个角度谈谈自己的见解。不要就事论事,而要就事论理。字数应不少于600字。

开辩论会。

这次口语交际活动,可以组织一次辩论会。

为了帮助同学们组织好辩论会,下边介绍一点有关的知识。

1辩论的题目必须明确。如果题目所包含的不是两个不相容的判断,就可能争不起来,或辩不出结果。

2辩论的双方必须认真准备。要研究对方的论点,要分析对方用以支持其论点的事实、道理有哪些,说理过程是否严密。要把自己一方的论点、论据想清楚,尽量组织得有条理。可以事先写成草稿备用。

3辩论双方的人员组成要相等。双方各确定主辩一人,助辩2—3人。主辩、助辩通力协作,辩论才能取胜。

4确定主持人。他的任务是选定论题,规定和宣布辩论规则,督促双方做好准备,在辩论会上启发和引导发言,负责组织评委的讨论,宣布辩论的结果。

5确定评判员。辩论终结,可举行评判,要评出优胜的一方,并评出若干名优秀的辩论员,予以奖励。

下边再介绍二个辩论的题目供参考。

1以“开卷是否有益”为题进行辩论。甲方(正方)肯定“开卷有益”的观点,乙方(反方)持否定意见,认为“开卷未必有益”。

2从中学生的热门话题中挑选辩论题。如“中学生勤工俭学的利弊问题”。

第一单元:除法

教学目标:

1、在计算的过程中,学生探索在“五入”法试商的基础上,学会调商的方法。并能运用这种方法进行三位数除以两位数商是一位数的计算。

2、让学生在不断调商的过程中,养成主动探索、互动合作的良好学习习惯,培养克服困难的意志。

3、在对自己和他人计算的过程中增强辨析、归纳的能力。

4、在实际问题的解决中进一步体会、感受计算的饿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

能学会用五入法的方法试商后进行调商。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指名板演192÷32272÷34,其他学生同时计算。

让板演的学生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教师相机板书:初商太大,需要调小。

2、谈话: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三位数除以两位数。(板书课题)。

二、探索新知。

1、呈现情境图,提问:怎样求四2班平均每人借书的本数?

2、学生口答算式,教师板书。

3、学生尝试列竖式计算,如果有困难,可以和同桌商量。

4、让学生在黑板上边写边说说你在试商过程中碰到了什么问题?你是怎样解决的?

教师相机强调:余数等于除数,说明了初商太小了。原因是在被除数不变的情况下,除数用五入法看大了,商就小了。所以需要把商调大。(板书:初商太小,需要调大)。

5、比较:今天学习的例题和复习的题目,在试商过程中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你对试商这个词有什么新的认识?

教师说明:试商,顾名思义是用试验的方法找商,我们采用的是把除数看作整十数的办法找商,这样找到的商有时正好,一次试验成功,有时不合适(太大或太小),就需要对找到的商进行调整,一般一次可以完成,有时还需要调整两次。像这种试验、调整的办法也是人们解决复杂问题常采用的办法。

三、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第1题。

2、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先独立找出错误的地方,再交流,然后订正,校对。

3、笔算并且演算。

198÷28540÷67。

四、课堂总结。

计算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除法,一般怎样试商?试商后会出现哪些情况?你怎样解决?

三、作业。

第10页想想做做第3后四题、第4题。

课前思考:

1.学生因为有了前一节课的试商和调商的经验,所以这节课中的例题我准备在探索和表达的过程中能够放手,充分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当然针对学习能力比较弱的学生给予更多的提醒。

2.在试赏一次不成功时,让学生讨论商是过小了,为什么?怎样调更快?

3.练习时一定让学生说出你是如何看出商小了?在板演中尽量发现同学的问题,共同探讨,及时纠正。让学生尽量多的积累试商、调商的经验。

教后反思:。

授后小结1:

本节课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基础,今天的尝试练习,困难不大,大多数学生明白商小了要调大,学习起来较为顺利,通过前后的比较学生能明白,为什么需要调商,什么时候调大?什么时候调小?从作业里看出计算的正确率有所进步。

授后小结2:。

用"五入法调商"解决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正如两位老师所说,有了前面的"四舍法调商"为基础,学生都能基本掌握调商的方法,教学效果很好.

第一单元:除法

教学目标:

1、通过补充不同类型的题目,能对除法这一单元的内容有进一步的、深层次的认识,能解答各种不同除法题目。

2、进一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解决问题中,激发学生解题的积极性,培养他们喜爱数学,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能根据不同类型题目的特点,正确的解答。

教学难点:对于类似题目,进行必要的比较,学会思考并选择正确的方法进行解答。

对策:通过对题目的分析,渗透分析问题的方法。

教学过程设计:

一、谈话导入,明确要求。

二、基本练习,掌握技能。

1、连一连。

46÷292÷439÷393÷3。

52÷462÷269÷326÷2。

132331。

2、估一估,算一算,比一比。

请你先估计得数是几十多,再算一算。(学生完成在作业纸上,指名板演)。

说说这些题目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观察题目,从中你发现了什么?

三、拓展练习,深化知识。

1、第6题。

(1)算一算,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秘密?

师根据学生回答小结: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等于这个数除以这两个数的乘积。

(2)你能用这样的规律也出道题吗?(师可以先给出范例)。

(3)用这样的规律,你能解答这道题吗?

80÷16。

2、第7题。

(1)先指名说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2)思路训练。想:要求一共分成多少组,

只要把(总人数)除以(每组的人数),

(每组的人数)已经知道,(总人数)还不知道,

所以关键先要求出(总人数)。

(3)列式计算:38+34=72(人)。

72÷6=12(组)。

3、你用这样分析问题的方法自己来解决第8题吗?

学生独立解决,指名板书,集体讲评。

4、解决问题。

(1)三(1)班有47人,每两人一套桌椅,这个班要多少套桌椅?

余下的1人也要坐一套桌椅,因此,要用商加1。

(2)每本笔记本4元,小明带了50元,最多能买几本?

解答过程中,余下2元不够买一本,不用考虑。

比较这两题的不同点,尤其是在解答过程中,明确一定要符合实际生活。

5、第9题。

学生自己独立完成在书上,同桌可以进行讨论,交流,师板书:

(1)全部坐小船:42÷3=14(条)14×5=70(元)。

(2)全部坐大船:

42÷4=10(条)……2(人)11×6=66(元)。

(3)10条大船和1条小船:10×6+5=65(元)。

(4)9条大船和2条小船:9×6+2×5=64(元)。

比较哪种租船的方法最合理?

6、机动题。

注意题目中的隐含条件,一周即7天。

要明确80只篮球是多余条件,要有不是所有的条件都需要的意识。

7、思考题。

学生独立解决,交流时,说说你是怎么填的?你是根据哪个数来推想的?

四、全课总结,反思内化。

板书设计:数学乐园。

——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复习。

想:要求一共分成多少组,

只要把(总人数)除以(每组的人数),

(每组的人数)已经知道,(总人数)还不知道,

所以关键先要求出(总人数)。

(1)全部坐小船:42÷3=14(条)14×5=70(元)。

(2)全部坐大船:

42÷4=10(条)……2(人)11×6=66(元)。

(3)10条大船和1条小船:10×6+5=65(元)。

(4)9条大船和2条小船:9×6+2×5=64(元)。

课前思考:

复习第2课时完成6~9题。第6题可以先让学生观察每组中的两道算式,说说它们有什么联系,再让学生逐组进行计算。第7、8题都可以先让学生看图说说已知条件有哪些,要求什么问题,再让学生各自列式解答。第9题可以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租船方案,再通过不同租船方案的交流和比较,从中选出较为合理的方案。思考题学生独立思考,再进行适当的点拨。这样的练习既有利于学生加深对除法笔算方法的理解,也有利于锻炼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体会解决问题的一些有效策略。

课后反思1:

学生能从现实情境中发现并提出一些与除法计算有关的实际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着眼于已知条件与所求问题的联系,初步学会分析数量关系并确定解题思路。第9题是开放题,学生在课堂上各抒已见,自行设计出租船的方案,只要学生给出的租船方案相对合理就可以了,在与同学的交流中,开拓了自己的思路。思考题关键是要引导学生从关键地方入手,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索算法。通过第1小题的探索后,学生形成了一定的思路,能够自己思考完成第2小题。

课后反思3:

本节内容是复习课的第二部分内容,所以在相比第一部分会更深入,更灵活,从而提高学生观察思维能力。其中在教学第6题时,首先出示了三个两位数连续除以两个一位数,帮助学生解答,再出示下面三个两位数除以一位数,使学生通过观察、对比初步体会除法运算的性质;第9题创设的情景比较复杂,提出的问题也具有一定的开放性,需要学生积极开动脑筋,各抒己见,还涉及到了多种运算,解决这样的问题也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后反思4:

今天听了袁老师的公开课,讲的内容是对一单元的复习,先回顾了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能整除)(首位不能整除)还有商末尾是0的除法和除法的验算,这些都是本单元的重点和难点,今天前两题就是围绕这些问题展开的,如:连一连、估一估、算一算、比一比等,让学生灵活运用,接下来的三题是让学生进一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提高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关键是读题目,用“要求什么,先要求什么”来分析题目,思路清晰,学生易懂。

第一单元教案

火红的枫叶教学设计:

(一)、复习检查:

同学们,学习了第一节课知道了些什么?检查学生生字词掌握情况。

(二)、进行新课:

1、数一数课文有多少个自然段?

2、齐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这一段为我们讲了些什么?

时间地点谁干什么。

3、自由读第二自然段:读懂了些什么?这段话的意思是什么?(枫叶很红,一片比一片红)作者的心情怎样?谁来读出这种心情。(从快慢、轻重上加以指导)。

4、作者找呀找,找到了最红的枫叶了吗?哪一个自然段告诉了我们?谁来读这一段?其它同学告诉老师和同学们,作者是怎样写出枫叶的红的?把写枫叶红的句子用“——”划出来,读一读。请同学们仿照课文“比……还……,比……还……”说一句话。

这一段除了写枫叶的颜色“红”以外,还告诉了我们什么?你从什么地方知道的?请用“~~~~~~~”把它划出来,读一读。枫叶的形状像什么?这种……像……的写法,我们叫它比喻,这样的句子,我们叫它比喻句。仿说比喻句。指导学生读、背喜欢的句子。

5、作者找来这火红的枫叶干什么呢?课文哪些段告诉了我们?抽生回答。

讨论:作者为什么给老师送枫叶而不送其它礼物呢?

(学生自由回答,自己亲手做的礼物最有意义;老师像枫叶火红火红的,装点着祖国的教育大花园……)。

比一比:作者的礼物和你送给老师的礼物,谁的更好?说出理由。

(三)、拓展升华:

你认为老师最需要学生的是什么?还有没有更好的礼物献给老师呢?在丰收的秋天里,除了教师的节日外,还有些什么节日,准备为他们送什么礼物呢?请同学们下来准备。

(四)、作业布置。

(三)。

妈妈,不要送伞来《妈妈,不要送伞来》是一篇通俗易懂的文章。教学中,我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让学生体会小朋友的勇敢与快乐。可就在我认为可以为这节课圆满画上个句号时,我的结束语把我推向另一个世界。

师:同学们,你们还有什么问题吗?

生:老师,我觉得书上写雨点不会把我淋坏,是不对的。

我心里“咯噔”一下:都怪我只注意让学生空谈勇敢,而忘了现实中所存在的问题。

师:你能说说原因吗?

一语惊醒梦中人,话甲子一下子打开了。

生1:对呀!平时父母和老师也不让我们淋雨呀!

生2:头顶着书包来跑,一点都不方便,哪还机灵呀!

生3:淋雨发烧后,不能上学,父母更操心,一点都不爱父母。

……。

面对突如其来的变化,我顿时哑口无言。可教学不能就此打住呀!生灌硬套,不是办法。我机灵一动,为何要在对错上打转呢?因此,我没有做任何自行评价,但我首先表扬了他们的积极主动,大胆质疑。

再引问:你能想出不让父母操心,又不会让自己生病的法子吗?

生:我自己准备雨具,放在书包里。

生:我跟顺路的同学合用一把伞回家。

生:大雨的时候,我先不回家,等雨停了再走。

……。

课堂上,五花八门的答案,层出不穷。也正因为这样,学生在争论中体会到与现实中的矛盾,在对与错的问题上,学会一分为二来分析,从而能灵活地变换角度地去思考。所以,在语文课堂中,教师能少些理论,多些情趣;少些限制,多些引导;少些包办,多些自由;那么,学生就会越来越喜欢语文,而语文才能真正成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第一单元:除法

教学目标:

1、根据课本情境解决现有问题、并能解决在具体情境中所提出的问题。

2、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有序的观察能力。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体会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让学生在场景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所提出的问题。

教学难点:学生根据情景,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教学对策:充分发挥小组学习的优势,相互激发。

教学过程设计:

一、激发情感,导入新课。

二、创设情境,进行实践活动。

1、整体感知。

课件演示农村新貌全景,整体感知画面内容。

提问:在农村,你看到了什么?(突出住宅楼、街景、玩具厂、果园)。

仔细看看每个地方,阅读图中人物说的话,把你看到的、读到的说一说。

2、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1)小组合作,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谈话:同学们,请大家边参观,边根据所给信息提出问题,看看哪组提的问题多而且好。

学生分组活动,说一说发现了什么,能提哪些问题,并进行整理。

(2)全班交流,选出共同感兴趣的问题。

根据各组的汇报,把共同的问题,师进行出示。看看哪组提出的问题和老师出示的问题相同的多。

3、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2)生独立解答问题,师进行巡视并给予适当的帮助。

(3)解答后先在小组里交流,并相互评价。再在班里组织交流,说出解题的思路和过程,师即使给予评价。

三、应用拓展,积累经验。

2、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请你回家后注意观察,找找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在小组里交流、整理。

板书设计:

农村新貌。

有顺序地进行观察。

问题略。

课前思考:

这是一个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实际的数学实践活动。教材设计了一副展示农村新貌的场景图,想学生提供了关于住宅、街景、玩具厂、果园等方面的素材,并通过对话的形式提供了某些具体信息,让学生利用这些信息提出问题,并进行解答。本课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观察、阅读,收集信息,安排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合作学习中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后反思1:

本课的教学充分体现数学学习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互动是课堂教学系统中有待进一步开发的宝贵资源,是教学活动成功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通过主体之间的互动学习,摆脱束缚学生发展的羁绊,使学生在亲身参与“做”数学中,释放鲜艳的生命活力。通过创设浓郁的研究氛围,开创生动活泼的教学局面,并让学生在这种环境中共同感受获取知识的过程,共同分享获得知识后成功的喜悦。在本堂课中,安排了多次小组交流活动,让学生及时反馈获得的数学信息,表述自己独到的见解。交流是信息共享的过程,也是尝试的过程,它超越了“掌握知识”而升华为“学会生存”。

在解决学生所提的问题时,有个别学生乘、除计算的问题有些混淆,通过讲解,学生能根据教师的提示进行分析、解答。

课后反思2:

主动学习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两大方法。本课我极力想体现“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湖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的教学理念。看图提出问题表现出学生很好思维能力,学生中差异很大,有的学生思维活跃看图可以编出多个问题,有的解决别人编出的问题都有些困难。看来还要多进行这方面的训练,多给学生提供一个表现自己的平台,让学生在交流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也从同伴那里取得一些收获。

课后反思3:

本节课是在学生能充分灵活运用除法运算方法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给他们足够的机会表现自己,发表自己的观点,并把他们收集的信息板演出示,在这其中有部分同学提供的问题价值不大,问题太难或太简单了,对于这些学生的问题进行分层次的解决,简单的要求学生口答,较难的要求学生合作交流并发表自己的见解,进行书面的独立解题,从两个班的整体情况上看学生对提出的问题可以解决,但是部分同学在提问题上犯了难,说明这些学生的解题思维、分析能力有所欠缺,今后需加大这方面的练习。

第一单元教案

教学目标:

1、体会无私的母爱以及作者对母亲浓浓的思念和沉重

的内疚交织的感情。

2、理解“合欢树”在文中的寓意。

教学重点:

品味词句意蕴。

教学难点:

“合欢树”丰富的情感内涵和象征意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一:课文讲析

一、教学导入:

但丁说“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就是母亲的呼

唤。”古往今来,关于母亲的故事、文章很多,大家熟悉的故事有孟母三迁、岳母刺字,文章有《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母亲绵绵的爱化作了密密的针脚。冰心在《繁星》中写道“母亲呵,天上的风雨来了,鸟儿躲进它的巢里,我心中的风雨来了,我躲进母亲的怀里”可见,母亲还是儿女心灵的港湾,这一类的文章还有很多。每个人笔下的母亲都不尽相同,因为发生的事情不一样,个人的体验不同。今天,我们学习史铁生的《合欢树》,再一次感受伟大的母爱。

二、初步感知课文

1、学生浏览,把握文意。

教师提问:这篇文章是一篇什么表达形式的文章?主要

讲述了什么事情?你在其中体会到了什么情感?(见课文导读)

2、精彩赏读。

教师示范引导:在整篇课文中,最能感动你,打动你心弦的段落是哪一段?能声情并茂地给大家朗读一下吗?为什么能够感动你?(示范朗读2、3自然段)母亲对残废的“我”的照顾、治疗、鼓励,从中体会到了浓浓的母爱。

3、理清课文思路。

教师提问:作者写了人生中哪几个年龄段的哪些事情。

板书设计:

年龄“我”母亲

十岁作文获奖回忆自己,做裙子

二十岁双腿残废做各种事情照顾、

治疗、鼓励“我”

三十岁小说发表不在人世

三十多岁聊起合欢树已去世多年

三、深析课文

(一)介绍作者

作者在青年时代遭遇意外残废后,一度意志消沉,想以死来解脱自己,后来在母亲的照料、关心、鼓励下走上了文学创作之路,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二)把握母子间的亲情

母亲对儿子

1、在这篇描写母亲的文章中,你认为最能体现母爱的是哪些段落?

第2、3两段,也就是作者二十岁的时候。

2、在这两段中写母亲为“我”做了哪些事情?

为“我”治病;为“我”借书;推“我”看电影;鼓励“我”写作

小结:可以看出母亲不仅关心“我“的身体,更关心“我”的精神,这正是母亲的伟大之处。

儿子对母亲

1、对这样一位为自己付出太多的母亲,在母亲死后多年,儿子对母亲又是怎样的感情呢?找出相应的句子。

明确:感激、内疚。句子(略)

重点分析内疚之情。

(1)母亲原本是一个聪明、爱美、善良、热爱生活的人,在自己没得病的时候,他们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但是突如其来的灾难让母亲陷入了无止境的忙乱,一次次的失望,而且,史铁生的母亲在49岁时就死去,他一直觉得母亲的早死与自己有关,所以,对母亲,史铁生是怀有深深内疚的。

(2)对母亲住过的房,栽种的合欢树,作者的态度是有变化的。从不愿去到想去看看一直到后悔没早看。不愿去既是无法从失去母亲的痛苦中解脱出来,也是无法面对自己深深的内疚之情。想去看,表明作者从内疚中解脱出来,终于可以理智的接受现实。因为他觉得母亲太苦了,死亡或许是一种解脱。

板书设计:

“我”母亲

感激、怀念、愧疚关心、鼓励(身体和精神)

(二)重点句理解

理智起来的作者可以静静回忆与母亲曾经的事情,所以文末写道“悲伤也成享受”可见对母亲怀念之深。作者对母亲的感激与内疚之情并不是完全隔离开,也没有先后之分,两种感情是交织在一起的。

(三)理解合欢树的象征含义

1、文章主旨是母爱,合欢树与母爱有无联系?这运用的是什么写法?

明确:有联系,合欢树是母亲亲手栽种。运用的是象征的手,也就是托物言志,借物写人的手法。

2、你认为合欢树象征的是谁,为什么?

合欢树既象征母亲也象征作者。合欢树是母亲亲自栽种,寄托着母亲的希望,所以象征着母亲。同时,合欢树从弱小到花繁叶茂,象征了作者的成长。

教学环节二:作业指导

单音节词语(一个字的词语)

吃、喝、洗、敷、熏、灸、逛

教学目标:

1、理清本文的论证结构,培养严密的思维习惯。把握善良的含义,做一位善良的人,树立正确的道德观。

2、反复阅读,揣摩作者的思维流程,并掌握文章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

善良过时了吗?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我国是有着五千多年文明的泱泱大国,在这里有数不尽的文人墨客,读不完的诗词曲赋。今天,我们将在璀璨如星的诗的长河中,撷去一颗最遥远但又导入语:《论语》曰:不学诗,无以言。可见《诗经》的重要影响力,下面请同学们谈一谈你所掌握的有关《诗经》方面的知识。

二、《诗经》知多少1、学生交流查阅的相关资料,整理成百字以内的简介。(课前已布置预习)2、学生发言,补充。3、教师总结相关文学常识。(多媒体显示)

三、四读《诗经》两首,初步认知文本到研知文本。(多媒体显示诗的内容)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毛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晰。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泗。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址。

第一单元:除法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笔算以及验算的方法。具备一定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初步培养验算的习惯,在练习中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验算的习惯。

教学对策:在对比练习中,进一步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方法,以此来丰富这方面的知识。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设计:

一、基本训练。

1、口算下面各题。

80÷4=60÷2=46÷2=82÷2=。

先让学生直接写出结果,指名说出口算思路。

完成第1题剩余部分的题目。

集体核对。

2、算一算,比一比。

(1)64÷2=(相同点:首位能整除。

63÷2=不同点:有否余数)。

(2)52÷4=(相同点:首位不能整除。

54÷4=不同点:有否余数)。

(3)30÷3=(相同点:首位能整除。

32÷3=不同点:有否余数)。

二、教学第4题。

1、先让学生算出每种书的单价。

先指名说说方法,然后自己独立完成。

2、再让学生说说:你知道些什么?

三、教学第5题。

1、说出已知条件:1枝圆珠笔5元,1本笔记本4元。小明拿出50元。

2、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1)能买几枝圆珠笔?50÷5=10(枝)。

(2)最多能买几本笔记本?

能买几本笔记本?还剩几元?

(3)两种物品都买,并且钱全部化完。

2枝圆珠笔和10本笔记本。

6枝圆珠笔和5本笔记本。

四、课堂作业。

第3题、补充题。

板书设计:

复习(一)。

口算:46÷2==23。

想:40÷2=206÷2=320+3=23。

圆珠笔5元笔记本4元。

50元?

课前思考:

复习分2课时。第一课时完成1~5题。第1题在让学生进行口算之前,可以先引导他们简单回顾本单元所学的除法中有哪些题目自己能够口算,然后让学生各自写出得数。第2题可以要求学生逐组进行计算。第3题要注意了解学生在计算和验算中可能出现的一些错误,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分析和指导。第4题可以先让学生说说单价的含义,以及可以怎样求出单价,然后再让学生计算并填表。第5题根据图中的已知条件,除了可以求“用50元能买多少枝钢笔”和“用50远最多能买多少本笔记本”之外,也可以求“用50远买1枝钢笔,剩下的钱最多能买几本笔记本”以及“用50远买若干枝钢笔应该找回多少元”等问题,还可以从学生提的问题中选出一些要求他们列式解答。

课后反思1:

复习第2题学生计算后,能够说出每组中两道题的计算过程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我相机总结本单元所学的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几种常见的情况,以及计算时需要注意的问题。学生通过本课的练习,进一步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计算能力也有所提高。教师还要注意知识间的联系,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和熟练程度,以便形成必要的技能。

课后反思2:

本教时内容分五种形式的练习来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和熟练程度,第1和第3题帮助学生灵活口算、验算,训练学生的基本计算能力,第2题帮助学生通过计算、观察发现不同点及相同点,并且在此基础上分析理解第4、5题意解决简单实际问题,发散学生思维,灵活运用除法运算。

课后反思3:

本节复习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进一步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笔算以及验算的方法并具备一定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一教学目标在这节课中已经达到。学生能比较正确的计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三种不同类型,并且让我意想不到的是学生能自己独立比较两种题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语言表达能力也在不同程度的提高。同时,学生解决问题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高,比如在练习第5题时,很多学生提出了不同类型的问题,尤其是在解决问题“50元能买几支钢笔和几本笔记本,尽量全花完”,很多学生都开动脑筋,提出了不同的购买方案,并从中选出最优化的方案,这样一来,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很好的训练,提高了自己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一单元《方程》单元评价

数学 。

班级。

五年级 。

备课教师。

张云。

备课组。

五年级数学组 。

课题。

课时。

第( 3)课时。

一、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方程的含义。

2、进一步理解等式的性质,能根据等式的性质正确地解方程。

二、教学重难点:能根据等式的性质,正确的解方程及检验。

三、教法、学法(简要式):

本节课教学采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方法进行组织教学。

四、教学过程(提纲式):

一、基础练习。

二、完成第6页的7-12题。

三、课堂作业。

四、课堂小结 。

这节课学习的内容是什么?

时间。

(2010 )至(2011 )学年度第(2)学期第(1)周。

地点。

多媒体教室 。

数学 。

主持人。

陈源文。

记录人。

张云。

备课组。

五年级数学组 。

课题。

课时。

第( 3)课时。

(初案)的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请大家提出宝贵的意见,以帮助我们归纳总结出第。

三次的详细教案。

谢小森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算 。

法,教师在归纳总结。

林朝飞老师:组织学生去发现计算的方法,让学生体验。

学习成功带来的快乐。 。

陈源文老师:通过学生自主探索,自主交流,归纳总结来组织教学。

吴坤理老师:使学生能在探索算法的过程中,培养比较和分析的能力,发展数学思考。

陈源文老师:在教学练习时应从生活中创设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谢小森老师:可以让学生先根据解决的问题列出算式,然后让学生自主。

探索,获得新知,明白算法。 。

林朝飞老师:在巩固练习时,可以指明让学生说说计算过程。

吴坤理老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学生的计算方法和过程。

张云老师:让学生在所设情境中进行学习。同时还注意培养学生提问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课教学的关键就是引导学生先独立完成,再让学生说说这里的过程与此前解方程的过程比较,省略了什么,明确以后解方程时,先要在脑子里想好方程两边应同时加上或减去一个什么数,但书写时可以适当省略。再让学生完成后面的练习,逐步掌握简化书写过程,并解出方程。还可以让学生说说解含有小数的方程的体会。通过小组交流的形式,让每个学生都了解自己是否已经掌握了这些方程的解法。

学科。

数学。

备课组及教师姓名。

四年级数学陈源文、谢小森、张云、林朝飞、吴坤理。

备课时间。

( 2011)年(  2)月( 20 )日第( 1 )周星期( )。

课题。

课时。

共( 1)课时。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方程,学习这部分内容,有利于学生完整地掌握整数方程的计算方法,并以今后进一步学习方程积累经验。以各种形式的练习进行方程学习,再通过进一步的交流,帮助学生掌握方程的基本方法。

1、知识目标:使学生经历探索方程学习的过程,掌握方程练习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2、能力目标:使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体会新旧知识的联系,能主动总结、归纳方程的笔算方法,培养类比及分析,概括能力,发展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能根据等式的性质,正确的解方程及检验。 。

1、  情境教学促感悟。

2、 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根据自己的体验,感悟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自主探索体现主体性在汇报交流中,尊重学生的思维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精神,不断积累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和体验。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复习天平保持平衡的规律及等式保持不变的规律。学习这些规律有什么用呢?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就会逐渐发现到它的重要作用了。

1、解决问题。

出示p57的题目,从图上可以获取哪些数学信息?天平保持平衡说明什么?杯子与水的质量加起来共重250克。

能用一个方程来表示这一等量关系吗?得到:100+x=250,x是多少方程左右两边才相等呢?也就是求杯子中水究竟有多重。如何求到x等于多少呢?学生先自己思考,再在小组里讨论交流,并把各种方法记录下来。

全班交流。可能有以下四种思路:

(1)观察,根据数感直接找出一个x的值代入方程看看左边是否等于250。

(3)把250分成100+50,再利用等式不变的规律从两边减去100,或者利用对应的关系,得到x的值。

(4)直接利用等式不变的规律从两边减去100。

对于这些不同的方法,分别予以肯定。从而得到x的值等于150,将150代入方程,左右两边相等。

2、认识、区别方程的解和解方程。

得出方程的解与解方程的含:

像这样,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刚才,x=150就是方程100+x=250的解。

而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刚才,我们用这几种方法来求100+x=250的解的过程就是解方程。

这两个概念说起来差不多,但它们的意义却大不相同,它们之间的区别是什么呢?

方程的解是一个具体的数值,而解方程是一个过程,方程的解是解方程的目的。

3、练习。(做一做)。

齐读题目要求。

=5×3。

=15。

=方程右边。

所以,x=3是方程的解。

用同样的方法检查x=2是不是方程5x=15的解。

独立完成练习十一第4题,强调书写格式。

通过这节课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

在方程练习中,主要有两个需要注意的问题:一是认识、区别方程的解和解方程。从而让学生真正掌握正确的练习方法。在比较中得出:像这样,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刚才,x=150就是方程100+x=250的解。,又进一步完善了学生的认知结构,有利于学生合理、灵活地进行计算。

第一单元

教学要求:

1、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坚持写日记、爱护图书。

2、掌握本单元的生字词,成语。一能读准字音;二能正确默写;三能理解有关词语。

3、能背诵《走,我们去植树》和《古诗两首》,并能正确默写。

4、理解本单元的课文内容,能完成课后练习。

5、掌握人物对话的标点符号。

6、能写好一份建议稿。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一、 默写本单元的词语、成语和古诗。

山外有山   诗情画意    蔚为壮观。

《春日偶成》《江南春》。

二、《走,我们去植树》。

1、 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2、 指名背诵课文。

3、 说说植树有哪些好处?(美化环境  净化空气 阻挡风沙  防止洪涝……)。

4、 小黑板出示:

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词语。

三、《第一朵杏花》。

1、 朗读课文,强调生字读音,要求读准多音字:重 冲。

2、 说说近义词。

留心(留意)  观察(观看)   也许(可能)。

郑重(慎重)  立即(马上)   大概(大约)。

“顷刻间”的意思是表示极短的时间,你还知道表示时间短的词语吗?

3、 完成词语搭配。

留心观察    用心学习   耐心等待   细心作业。

精确计算    精美礼物   精彩节目   精心栽培。

4、完成课后练习4、5。

5、仔细读一读课文8---12小结,体会人物的不同心情,填上适当的提示语。

6、“第一朵杏花”这篇课文赞扬了竺可桢爷爷怎样的优秀品质?(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科学研究态度)。

四、《燕子》。

1、 指名背诵课文,纠正有关生字的读音。

2、 说说课文中的几组近义词。

聚拢(   )俊俏(    )。

3、 找出课文中的比喻句读一读,说说把什么比做什么?

4、 分析课文每一小节所写的内容。

例:阅读第二小节,完成下列练习。

(1) 按要求写词语。

照样子写词语。

从文中找出一个描写春天美景的四字词语。               。

(2) 这段话主要给我们介绍了春天的哪些景物?

(3) 用一两句话说说你读了这段话之后的感受。

5、 每课练第六题、第七题和第八题。

五、《古诗两首》。

1、 读一读。

2、 背一背。

3、 说说诗句的意思以及每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 你还背诵几首描写春天的古诗吗?指名背一背 。

5、 每课练第六题、第七题。

六、《练习1》。

1、 采用拟人的手法将下列句子写生动。

夏日的夜晚,星星在夜空中一闪一闪。

河岸边的柳树在微风中摆动着枝条。

春风吹,杏花开。

春雨沙沙,小草儿长出了嫩芽。

春风吹,青蛙从洞里爬出来了。

布谷鸟咕咕叫。(小鸟在枝头叽叽喳喳地叫。)。

河水哗哗流向远方。

早晨,太阳升起来。

果园里,苹果熟了,红通通的。

秋天到了,柿子红了,葡萄紫了。

秋天到了,田野里的稻子沉甸甸的。

2、读读背背 说说这部分成语的特点。

3、口语交际:推荐和自我推荐。

以“我的优点”为题,向大家展示一下自己。

七、习作1:写一篇关于春游的建议稿。

八、练习。

完成期终练习卷1的部分内容。

第一单元复习

1、《长江之歌》运用了(拟人)的手法,采用了(第二人称),以(对长江赞美、依恋的真挚感情)为主线,描绘了长江(波澜壮阔、奔腾不息、源远流长)的风采,歌颂了(长江对中华民族的贡献),表现了作者(对长江的热爱),抒发了(对祖国母亲河的深切爱恋之情)。

2、《五彩池》讲述了“我”在藏龙山上看到的五彩池,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优美的词句描述了五彩池的(数量、颜色、大小、深浅、形状以及池水显现出神奇色彩的奥秘),表达了作者(对五彩池的喜爱与赞美之情),以及(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3、《七月的天山》中,作者用(移步换景)的方法展示了天山景物的三个不同方面,依次描绘了(天山的雪峰、雪水和雪水汇成的溪流)、(天山幽林的美景)和(天山深处的景象),洋溢着作者的赞美之情。

4《绍兴的船啊绍兴的桥》一文主要运用了什么写法?(文章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将作者对绍兴的赞美之情融入对“绍兴的船”和“绍兴的桥”的描述中,让我们充分感受到江南水乡的独特风情。)。

5、《山海关》一文中作者是怎样细致地写出山海关气势的雄伟和地形的险要的?(文章开门见山,交代了描写对象——山海关,同时奠定了抒情的基调,然后用充满感情的句子领起下文,再强调雄关的气势和地势的无与伦比,接着写雄伟的箭楼,随后移步换景横向发展,遥望“北面”和“南面”,分别写了山海关的“连绵起伏”的山与“苍茫无垠”的水势,集中突出了山海关的险要地势。

二、背诵、背写。

1、背诵:《长江之歌》;《五彩池》第三、四自然段;《绍兴的船啊绍兴的桥》第三、六、七自然段。

2、背写《天净沙·秋》。

三、听写。

热血沸腾  顶天立地  可歌可泣。

四、比较组词。

五、多音字。

六、形容气势的词语。

七、填空。

1、填入合适的动词。

(登临)长城         (抵御)入侵。

2、填入合适的修饰词。

八、特殊词语。

abb式:    白皑皑  火辣辣。

aabb式:重重叠叠    密密层层  清清楚楚。

abab式:嘎吱嘎吱   黝黑黝黑   咿呀咿呀。

九、仿写造句:

1、池里生着许多石笋,它们的形状有的像刚刚出土的竹笋,有的像险峻的山峰,有的像矗立的宝塔,有的像一簇簇珊瑚。(仿写)。

2、大河小河,纵横交错,好像渔网上的丝;大河小河,横横竖竖,恰如棋盘上的线。(仿写)。

3、虽然天山这是不是春天,但是有哪一个春天的花园比得过这时天山的无边繁花呢?(用“虽然……但是……”造句)。

十、句子运用。

1、同样的水,在不同的池子里会显出各种不同的颜色。(缩写句子)。

2、有哪一个春天的花园比得过之时天山的无边繁花呢?(改为陈述句)。

十一、近义词。

威武-威风    坚固-牢固   捍卫-保卫   神圣-庄严。

十二、反义词。

第一单元位置

课题:位置。

课型:讲授课。

教学内容:教材第2-5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在生活情景中确定物体位置的多种方法,能在具体情境中学会用“第几排第几座”、“第几层第几号”、“第几组第几个”等方式描述物体在平面中的相对位置,或根据平面位置确定物体。

过程与方法:知道可以在平面上用两上数据确定物体的位置,在确定位置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渗透平面坐标最基本的知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会用“第几排第几座”、“第几层第几号”、“第几组第几个”等方式描述物体在平面中的相对位置,或根据平面位置确定物体,并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难点:学根据“第几排第几座”、“第几层第几号”、“第几组第几个”等方式描述物体在平面中的相对位置。

教学方法:直观演示法与自主探索、小组合作的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投影仪等有关内容图片。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新知。

1、出示多媒体课件或图片:一位教师到图书馆借书,询问图书管理员工具书所在位置,然后图书员告诉他图书所在位置。

2、学生观看多媒体课件或图片,听教师讲解,初次接触位置这个概念。

3、引入本课学习并板书课题。

4、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回忆某物体的位置,确定它们的位置,联系具体生活场景和经验,进入到下面的学习中。

设计意图:通过具体的直观演示以及具体的情景联系,充分调动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为学习新知奠定基础。

二、例题展示:

1、投影出示例1的内容。

(1)学生读题,了解已知信息。

教师引导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在教室里的位置来思考这个问题。

(2)问:已知张亮同学是第二列、第三行的同学,你能指出谁是张亮同学吗?

学生联系实际的基础上根据图中张亮所在的列数的行数来确定张亮的位置,教师给予肯定。

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用数对表示位置。

2、引导学生用刚才的方法小结:先从前往后确定第几行,再从左往右确定第几列,这样就能用第几行第几列确定同学们的位置。

设计意图:通过具体的实例引导学生认识第几行和第几列的判断方法,经历应用数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三、做一做,巩固确定位置的方法。

1、出示情景。组织学生观察情景,思考教师的提问。

2、引导学生利用在例题中学到的确定位置的方法来回答问题。

3、组织学生用一组数字来表示它们的位置。学生思考后可交流讨论,最后全班汇报。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情景出发,选择学生感兴的事物,提出相关数学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四、反馈练习。

完成教材第页的做一做。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加深对“确定位置”的理解,体验数学的趣味性,实用性,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五、课堂小结。

六、作业:选用课时作业。

板书设计:

位置。

竖排叫列横排叫行。

确定第几列一般从左往右数,确定第几行一般从前往后数。

课后小记与反思。

课题:位置。

课型:讲授课。

教学内容:教材第6-7页及相关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在生活中如何根据示意图找到位置。

过程与方法:理解可以用一组数来确定位置关系,通过确立一个坐标图形来找准方位。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产生数学的亲切感,把位置关系的学习与生活场景紧密联系起来。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够通过示意图找到物体的具体位置。

难点:理解用一对数来确定位置的方法,并把它用于实践中。

教学方法:直观演示法和自主探究与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或实物等。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引入新课。

1、谈话导入。

学生回顾在生活所见的示意图,回答教师问题,。

2、引入新课,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对前面知识的复习,以及具体的直观演示和具体的情景联系,充分调动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为学习新知奠定基础。

二、例题展示。

1、出示例2。

学生读题,明白示意图,初步了解题目中的每个位置是用一个坐标的形式来表示的,每一个游览区和一对数相对应。

2、学生可提问质疑,可小组讨论,可互相回答问题。全班交流。

交流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示意图,知道它们是如何标示各区域所在位置的。

小结:横排和竖排所构成的区域就是整个动物园的范围。

每个小区域所对应的数值就是整个动物园这个大范围的一个坐标点。通过这些坐标点,我们就能够确定某个游览区的具体位置。

3、组织学生说说其他场馆的位置,同时教师板书。

4、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场馆位置与坐标中各点对应的关系。

5、练习:在图上标出这些场馆的位置。

6、小结:通过例题我们把一个区域的示意图用坐标的形式表示出来,通过对应的坐标位置就可以确定所要找的地方的位置。

设计意图:通过具体的事例认识理解位置与坐标中数值的对应关系,明白是一一对应关系。

三、做一做,巩固确定位置的知识。

出示练习,引导学生完成练习。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四、反馈练习。

五、课堂总结。

在练习中,要紧紧把握图形,从题目入手,寻找位置与坐标数值的对应关系,明确它们之间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可以互相判断对方。

六、作业:选用课时作业。

板书设计:

位置。

例2:(略)。

课后小记与反思。

第一单元教案

3.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发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重点难点:会利用轴对称的知识画对称图形。

教学准备:幻灯片、课件。

(1)欣赏下面的图形,并找出各个图形的对称轴。

(2)学生相互交流

你们还见过哪些轴对称图形?

(3)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

(4)通过例题探究轴对称图形的性质:

同学们用尺子,量一量,数一数题中每个轴对称图形左右两侧相对的点到对称轴的距离,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教师:“在轴对称图形中,对称轴两侧相对的点到对称轴两侧的距离相等”我们可以用这个性质来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对称图形。或者作对称图形。

1.判断下面各图是否是轴对称图形,如果是,请指出它们的对称轴。

2.

三、教学画对称图形。

例题2:

(1)引导学生思考:

a、怎样画?先画什么?再画什么?

b、每条线段都应该画多长?

(2)在研究的基础上,让学生用铅笔试画。

(3)通过课件演示画的全过程,帮助学生纠正不足。

四、练习:

1、课内练习一 -----第1、2题。

2、课外作业:

板书设计:

轴对 称

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

教学反思:

1、通过生活事例,使学生初步了解图形的平移变换和旋转变换。并能正确判断图形的这两种变换。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 。

2、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会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3、初步渗透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

重点难点:能正确区别平移和旋转的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课件出现游乐场情景:摩天轮、穿梭机、旋转木马;滑滑梯、推车、小火车、速滑。

游乐园里各种游乐项目的运动变化相同吗?

你能根据他们不同的运动变化分分类吗?

在游乐园里,像滑滑梯、小朋友推车、小火车的直行、速滑这些物体都是沿着直线移动这样的现象叫做平移(板书:平移)。

而摩天轮、穿梭机、旋转木马,这些物体都绕着一个点或一个轴移动这样的现象,我们把他叫做旋转(板书:旋转)。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旋转”。板书课题。

平移和旋转都是物体或图形的位置变化。平移就是物体沿着直线移动。

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平移现象?先说给你同组的小朋友听听!再请学生回答。

说得真棒,瞧,我们见过的电梯,它的上升、下降,都是沿着一条直线移动就是平移。

你们想亲身体验一下平移吗?

你们真是聪明的孩子,不仅认识了平移的现象还学会了平移的方法。刚才我们还见到了另一种现象,是什么呀?(旋转)

旋转就是物体绕着某一个点或轴运动。

“你见过哪些旋转现象?”先说给同桌听听,然后汇报。

像钟面的指针,指南针它们都绕着一个点移动,这些都是旋转现象。

同学们的思维真开阔,下面我们一起来体验一下旋转的现象吧!起立,一起来左转2圈,右转2圈。旋转可真有意思,你能用你周围的物体体验一下旋转吗?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轻松轻松,去看看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吧!

(1)与学生共同完成其中的一道题,余下的由学生独立完成。

(2)对于有错误的学生,在全班进行讲评。

(1)引导学生数时要找准物体的一个点,再看这个点通过旋转后到什么位置,再来数一数经过多少格。

(2)先让学生说一说画图的步骤,再来画图。

(3)让学生学会先选择几个点,把位置定下来,再来画图。

(4)课件演示画图过程,并帮助学生订正。

1.第6页2题。

2.第9页4题、

板书设计: 旋转

平移和旋转都是物体或图形的位置变化。

平移就是物体沿直线移动。

旋转就是物体绕着某一个点或轴运动

教学反思:

1.通过欣赏与设计图案,使学生进一步熟悉已学过的对称、平移、旋转等现象。

2.欣赏美丽的对称图形,并能自己设计图案。

3.学生感受图形的美,进而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审美意识。

1.能利用对称、平移、旋转等方法绘制精美的图案。

2.感受图形的内在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准备:幻灯片、课件。

利用课件显示课本第7页四幅美丽的图案,配音乐,让学生欣赏。

1、伴着动听的音乐,我们欣赏了这四幅美丽的图案,你有什么感受?

2、让学生尽情发表自己的感受。

1、上面每幅图的图案是由哪个图形平移或旋转得到的?

2.上面哪幅图是对称的?先让学生边观察讨论,再进行交流。

完成第8页3题。

1、这个图案我们应该怎样画?

2、仔细观察这几个图案是由哪个图形经过什么变换得到的?

1、分别利用对称、平移和旋转创作一个图案。

2、交流并欣赏。说一说好在哪里?

对称、平移和旋转知识广泛地应用于平面、立体的建筑艺术和几何图像上,而且还涉及到其它领域,希望同学们平时注意观察,都成为杰出的设计师。

教材第9页第5题。

板书设计:

欣赏和设计

图案1图案2

图案3图案4

对称、平移和旋转知识有广泛的应用。

第一单元

教学目的:

3、在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中提高参与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

教学准备:学生(尺子、一张大约3厘米长的小纸条);教师(课件、米尺)。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小朋友,上个学期我们学过哪几个长度单位?

生:厘米和米。

小朋友们还记得哪些关于厘米和米的知识?大家一起用手来比划一下看看1米和1厘米有多长。

二、认识毫米。

1、认识1毫米。

小朋友想想看,生活中有什么东西比1厘米还要短呢?

生:眉毛、眼睫毛、蚂蚁、硬币的厚度……。

这些东西都不够1厘米长,我们用什么样的长度单位表示长度呢?

生:毫米。

对!毫米是比厘米还要小的长度单位。这节课,我们来认识长度单位:毫米(板书:毫米)。

小朋友猜猜看,1毫米有多长呢?你们的尺子上有表示1毫米的长度,你能找出来吗?请大家试着找一找。

让学生说一说1毫米在尺子上到底有多长?教师引导说出:直尺上1厘米之间每一个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

请小朋友在尺子上比划一下1毫米有多长。

生活中哪些东西的长度大约是1毫米呢?让学生说一说。

2、毫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

3、估一估,量一量。

(1)我们的数学书大约有多厚呢?先让学生用眼睛估测,再小朋友。

自己动手测量,学生量出是6毫米。(板书:毫米)。

三、总结。

小朋友,你们今天高兴吗?你有什么收获呢?

四、练习。

1、给物体选择合适的单位。

(课件出示)一张床长大约2()、一根黄瓜长大约20()、一颗牙齿长大约4()、一块黑板长大约4()、一枝铅笔长大约15()。

2、选择合适的测量单位。

老师家的房子要装修,我要计算客厅的长度,选择什么样的长度单位进行测量?请学生说出自己选用单位的理由。让学生意识到可以根据物体的实际长度来选用合适的单位。

同桌之间用手势比画出1毫米、1厘米、1米大约有多长。

课外活动。

(课件出示问题)查一查:米、厘米、毫米国际上采用什么样的符号表示?

第一单元教案

知识目标:

知道责任的含义;知道的责任的来源 ;懂得人因不同的社会身份而负有不同的责任;懂得每个人应该自己对自己负责;知道负责任的表现和意义,了解不负责任的后果;懂得承担责任会得到回报,但同时也要付出一定的代价;懂得有些责任即使不是自愿选择的,也应尽力承担好;了解不计个人得失、无私奉献者的事迹。

能力目标:

能够分清责任的来源;能够随着角色的变换,调节角色行为,承担不同的责任;能够为自己负责,也为他人负责;能够正确评估承担责任的代价和回报,作出最合理的选择;能够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对自己的责任有明确地认识,增强责任意识;愿意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对那些为自己、为社会承担责任的人心怀感激之情;有足够的勇气为自己的选择承担相应的责任;以积极的态度承担那些不是自愿选择而应该承担的责任;崇敬那些不言代价与回报而无私奉献的人,努力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

责任的概念;责任的来源;履行责任对于他人和自己的好处;履行责任的代价;关于责任冲突。

多媒体课 课前准备:在上课前,了解学生在家庭、学校等方面承担责任方面的情况,可以事先召集部分同学进行座谈,从正反两方面收集典型事例;要求学生结合具体事例,分析负责任的表现及不负责任的后果;让学生收集先进模范人物不计个人得失、乐于奉献社会的事迹。

探究;活动情感激励法;讨论法;小品表演法;

4课时,每框2课时

第一框《我对谁负责 谁对我负责》教案

知识目标:知道责任的含义;知道的责任的来源;懂得人因不同的社会身份而负有不同的责任;懂得每个人应该对自己负责;知道负责任的表现和意义,了解不负责任的后果。

能力目标:能够分清责任的来源;能够随着角色的变换,调节角色行为,承担不同的责任;能够为自己负责,也为他人负责。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对自己的责任有明确的认识,增强责任意识;愿意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对那些为自己、为社会承担责任的人心怀感激之情。

1、关于责任的概念。(通过举例,让学生理解责任的两层含义:“应该”和“不应该”做的事情。)

2、关于责任的来源。(举例说明。强调许多责任不只有一个来源。)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 课前准备: 在上课前,了解学生在家庭、学校等方面承担责任方面的情况,可以事先召集部分同学进行座谈,从正反两方面收集典型事例;要求学生结合具体事例,分析负责任的表现及不负责任的后果;让学生收集先进模范人物不计个人得失、乐于奉献社会的事迹。

2课时

这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一个场景,提问:(1)小方面临的问题是什么? (答:在履行责任的时候,往往会面临这样或那样的冲突。) (2)你认为应该由谁来决定做哪一件事?为什么? (答:应该由自己作出选择,并且必须对自己的选择承担责任。) (3)如果你是小方,你会如何决定? (答:当多种责任发生冲突时,可根据事情的轻重缓急进行选择。先做重要的、必须马上做的,再做重要的,不需要马上做的,最后做自己爱好的事情。)

第一单元位置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情境和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知道地图上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2.在东、南、西、北中,给定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

3、借助现实的数学活动,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发展空间观念,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会在实景中辨认东、南、西、北,并能运用这些词语来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知道地图上的方向。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同学们,你们会背有关东、南、西、北方向的儿歌吗?

读了这首儿歌,你们能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吗?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认识东、南、西、北方向)。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以4人小组为单位,根据儿歌让学生在学校操场上辨认东、南、西、北方向。

2、生观察东、南、西、北四个方向都有什么建筑物?

4、学生讨论各种不同方法后,教师讲解地图上通常的方向: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引导学生按地图的记录方式,重新整理自己的记录,完成校园示意图。再结合示意图用“东、南、西、北”说一说各种景物所在的位置。

操场。

教学楼。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说一说教室里东、南、西、北各有什么?

2、用东、南、西、北这些词语说一说你座位周围同学所在的方向。

3、你说我做。

4、合作完成教科书练习一的第2题。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第一单元作文

我爱我的家乡—浙江杭州,它是驰名世界四大名茶之一“龙井”的产地。每当我听到“采茶舞曲”,总是无比欢乐和激动。触动我情感的,不仅仅是那优美的旋律、轻快的节奏,总觉得,还有阵阵醉人的茶叶清香。仿佛置身于云雾缭绕,碧绿如染的茶园,如临仙境;那儿,茶山与云天相接,茶蓬与桃李争艳。

龙井茶素以“色绿、香郁、味醇、形美”四绝著称,这与它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密切相关。据当地茶农说,龙井茶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风调雨顺。此外,茶园分布在傍溪靠润的谷地、山坡,沙质土壤通气透水,富含有效磷酸,利于茶树生长发育。大自然慷概有情,茶农更是人勤手巧。采制茶叶的时节.茶农在特制的锅中用双手不停地翻拨芽叶。炒制茶叶的传统手势有抖、带、挤、甩、挺、拓、扣、抓、压、磨,号称“十大手法”。妙制中还必须根据鲜叶的老、嫩和锅中茶坯成熟程度,不时变换手法,才能制成外形内质俱佳的高级珍品。有人统计过,一斤明前龙井,须翻炒三万五至四万个芽头!

明前龙井味道究竟如何,我过去一直无缘品尝。最近,我有幸认识了浙江茶叶专家庄晚芳爷爷,他兴致勃勃地告诉我,龙并茶香峨万里,声名传九州。如今已有100多个国家、地区的友人,慕名前往龙井品茗。那年尼克松来访,带回一些礼品茶,不料在返国的收音机上就让同行的工作人员分享一空。说到兴头土.庄爷爷在玻璃杯里沏上一杯明前茶,笑呵呵地指着说:“你瞧,这茶叶嫩匀成朵,交错相映,芽芽直立,栩栩如生。一百闻不如一尝,你细细地品品味吧!”我慢慢地吸了一口,初尝似乎无味,但不一会儿,只觉得有股清香、甘甜留于齿隙之间,回味无穷,真是一种美的.享受。

我陶醉于幽香,回味着厚醉的茶水,不禁为我家乡的山山水水能孕育龙井茶感到由衷的自豪。如果说,明珠般的西湖以它那秀丽、恬静的湖光丽色使中外游客神悄愉快流连忘返,那么,龙井茶则以它那缕缕清香职洋过海,为家乡增色添辉。

啊,我爱家乡,更爱家乡奉献给世界的瑰宝—龙井茶。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