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思想品德课的有效教学(优秀20篇)

时间:2023-12-01 10:38:44 作者:曼珠

思想是人类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指导人们行为的灵魂所在。以下是一些关于思想的论述和探讨,希望能够为大家提供一些新的思考方法。

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工作总结

 本学期,我到了新文这个大集体,担任了了一年级思想品德课的教育教学工作,现对一学期来的教学工作做如下工作总结:

在这一学年中,在教育教学任务中,自己失职尽责。依照大纲请求制定并施行教育教学工作方案。做到开学有方案,学期末有总结。

教学中论题研究教材,探究性的尝试设计种种教学方式,以新教材理念为指导,不时深思积聚经历,寻觅效的教学途径。所任科目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成果良好,进步了学生的整体素质。

教学中把思品与生活课的教学同窗华诞常生活严密联络起来,协助学生控制正确的是非评价规范,懂得何谓善、恶、美、丑,进步他们养成良好道德行为习气的盲目性和平安认识,构成安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质。品德与生活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构成和社会开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顺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义务心、良好的行为习气和个性质量。品德与生活课程目的的`三个方面是一个有机分离的统一体。经过多种教学活动,协助学生取得丰厚的情感体验、构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气、进步顺应和参与社会的才能,控制必备的根底学问。

在课堂上,关注言行不良表现的学生,及时调动班级和教员的力气协助他们认识错误,认识错误形成的严重结果,从而校正本人的言行。平常注重培育他们养成简朴,文化礼貌,尊老爱幼,遵纪违法,维护环境的道德行为习气,个性心理方面培育学生构成安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质。

全班46人,其中男生27人,女生19人,他们是一群聪明生动的孩子。大局部学生都承受过幼儿教育,但由于学生来自不同的中央,不同的家庭,个体差别比拟大。有些学生学习根底好,行为习气好。如孔奕欣、李子喻、聂华阳、邱湘等。可有些学生纪律松懈,习气不好,如罗锦阳、张贤俊等。还有一局部同窗由于不顺应寄宿生活,经常哭闹,无心学习,如沈茜、周彦君等。因而,各种才能、各种习气的培育是十分重要的,特别是培育学生顺应学校生活的才能和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气应该摆在首位。要引导根底好的孩子不自豪,严厉请求本人,学习成果暂时落后的同窗树立自信心。我努力把工作做精做细,一年级的小朋友一定能够均衡开展。

总之,经过一学年的品德课教学,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了进步,到达了预期的效果。

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反思

周三晚上的政、史、地、生四科的专项交流会中,在相互的交流中我有了新的认识,首先是探究的运用上,我认为课上应该用,但各科有各科的特点,思想品德课的探究有相当长的`阅读材料,并且探究任务有很多形式的问答题,并有多少填空形式的空格,如果写上答案要用相当长的时间,我认为课下还需要预习,否则课上无法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但在当堂清的形势下,只能是课前、课空、或周末提前预习、交流。

探究作业根据情况可选择其中的某些来做,其余课下完成,跟上检查。课上还得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交流合作与展示,让学生充分地理解和认识问题并检测运用。采用多种形式提高学生的自主与合作学习能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关键是正确引导,适合学生实际的、具有创新性的课堂、能提高学生各方面能力的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课堂才有利于学生成绩的提高。

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反思

我从事了多年的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工作,我一直在思考:学生在不同的情况下,一般会处于什么样的心理状态之中;当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困难时,针对不同的学生,教师应采取什么样的方式予以帮助,并能收到实效。同时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行为究竟可能会给学生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通过不断的教学反思,我认为面对现在的学生,教师需要投入和付出的不仅仅是时间、精力和脑力,还有感情也就是教师的爱。爱学生是和尊重学生、信任学生连在一起的。学生需要老师的抚慰,盼望老师的理解,同时更害怕受到来自老师的伤害。所以和学生相处,必须用真心去接纳学生,用真情去投入,并且对象是全体学生。

我相信扎实的基本功、高尚的敬业精神加上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那么这样的教师一定会被学生所承认,一定会受学生爱戴。这一定是每一位教师孜孜不倦所追求的。前途是光明的,但过程中需要进行不断反思,并且在反思中逐步成长并走向成熟。

美国学者波斯纳曾提出过这样一个公式: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试想一下,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即使具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因此,作为教师必须着眼于自己教学行为的改进,通过自己对教育教学活动的自我觉察,来达到或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效能。在从教的两年当中,本人就一直在进行教学反思,以求促进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

有人说:“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再好的教学总有它不足的地方,总有须待进一步改进、进一步优化的地方。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不追求平平淡淡的完美,而追求有突破性的遗憾”就是这个道理。平时在教案书写中,除了符合学校要求外,我力求形成自己的特色。每份教过的教案,我都会认真的回顾并进行诊断,开出教与学的“病历”,并且对这些“病理”进行分析、交流,最后发现并提出解决这些教学“病理”的对策。“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平时我还非常珍惜并利用进修等渠道观摩其他教师的课,并争取与他们进行对话交流,学习他们的教学思想,分析他们是怎样组织课堂教学的,他们为什么要这样组织课堂教学。同时与自己的课进行比较。通过这样的反思分析,从名家名师的教学艺术中得到启发,得到教益。

时代呼唤创新教育。传统的思想品德课堂存在许多弊端,如:教师讲授多,学生思考少;师生一问一答多,学生探讨研究少;教师启动问题多,学生启动问题少;强求一致多,发展个性少等等。这些倾向妨害和限制了学生与生俱来的个性和潜能,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作为教师,应该充分地正视和严肃地对待这一问题,要在课堂教学中突出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从每一节课做起,要敢于在师生关系的改善、教学内容的处理、教学设计的研究、教学策略的运用等方面“另辟蹊径”、“独出心裁”,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反思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以往旧教材在知识内容安排上注重于知识体系上的完整性、顺序性,对学生学习的兴趣重视不够,教学完全按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教师以教材为根本。课堂上以教师为核心,学生围着老师转,检测评价学生学习手段单一,以考试来定“乾坤”。初中以升重点高中中考为指挥棒,高中以升大学高考为指挥棒,这种现象值得反思。

现在教学新改革已经开始,她就像一缕清新的春风吹遍了瓷都大地。新教材不仅重知识内容安排,更注重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学习兴趣的培养。如六年级第一单元《融入新生活》,不仅让学生与思想品德交朋友,而且让学生用思想品德规范自己的言行。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以理寓情,以情导行,激发了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热情,诱导学生发现:思想品德课就在我们的身边,思想品德课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学生不仅学得会还学得轻松,感受到思想品德课的魅力。听科学家的'故事,看历史人物,说身边的现象,培养学生了学习兴趣,打破已有的教学模式。新课改新教材新课堂新教法“百花齐放、争奇斗艳”。

在新课改过程中我清楚看到:一切刚刚开始,今后的路还很长,现在的教师难当了。我们不能肓目乐观,肓目追求老师与学生的表面平等,我们的教改任务还很艰巨,任重而道远。新的教学改革让我教育教学观念彻底改变。要想教好学生就要做到:倾听学生的心声,做学生的知音。相信学生能做好,让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说话,凡是学生能做的不要包办代替。放下老师的“架子”和学生交朋友,来一个变位思考,让学生当“老师”。教学上掌握好“度”及时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加强课堂教学的灵活性,用书要源于教材又不拘于教材;要服务于学生又要不拘一格;加强课堂教学中的寻求规律的教学。这样,不仅使学生学到知识,而且还培养了学生探究规律的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诚实守信,严传身教,教书育人。对学生的“人格行为”不要过分要求。

总之,教育学生就要从正面解决问题,而不是抱怨。教师与学生互相尊重,理解、信任;教师要爱学生,用心去爱,用行动去爱,对于学生所犯错误,不能只批评不教育,要宽容善待,并给他们改正错误的机会。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教学基本功要过硬,教学业务能力要强,教学水平要高。课堂教学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要具备良好的师德。这样你就能撑起一片蓝天,用你的道德行为感染学生,学生就会爱戴你,家长就会信任你,你的教学改革就会成功。

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反思

通过讲解走进青春课,有经验也有不足,我根据自己的思路,设计了教学环节。有很多可以弥补之处,现反思如下几点:

一、反思教材内容:

对于教材的分析,从学生实际出发,有生理现象---心理变化---调控方法---对学生的意义,合乎逻辑,对于教材的理解还是很透彻的。

二、反思教学理论:

本节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角色转换,达到了教学目标。

三、反思教学方法:

关注体验、引导探究、自主学习等方法作为主线,把观察遇到的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作为能力的培养,把阅读、思考、点拨作为知识的领悟,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四、反思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我采取的是《童年》这首歌来开课的。我问同学有烦恼吗?他们说没有,我没理他们,继续进行。要是这时,运用一些教学机智就好了。可能是因为这些孩子还没有明显地感到自己的变化。

2、教学过程中思路还是清晰的,围绕生理变化、心理烦恼、解除烦恼的方法进行教学,过渡自然,富有逻辑性,能按照事先设计好的思路进行教学,还能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进行及时的调整,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能让学生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体会获取知识的快乐。当然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面不是很广,大胆积极举手回答问题的学生不是很多。

五、反思教学效果:

六、今后努力方向:

1、如果让我在上这节课,我会再讲心理矛盾时,举一些贴近学生的小故事,让他们真正感受到原来就是在解决他们自己的事情。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学习的兴趣。

2、多走进学生,不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就不可能有深层互动、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因此,我要与学生交朋友,转换教师的角色,进一步融洽师生之间的关系,“亲其师,信其道”说的就是这个理。

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反思

我是一位普通的中学教师,自1996年参加工作以来,我一心想做一位优秀的一线教师。为此,我不断学习,努力探索。对于学校提倡的'课题研究等教研活动总是积极参加。学习积累的越多越觉得自己有太多的不足,越觉得自己需要改进的地方太多。现将自己在初中思品教学中的得与失总结如下:

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也为了更好应对中考,我努力专研、用心领会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并严格的依据课程标准中的要求制定教学的三维目标,在教学中高度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能力培养,以传授知识为载体,以培养学生的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为教学目标。使三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教学的重难点突出。

初中思品的教学内容是以学生逐步扩展的初中生活为教学内容的,如创设新集体、自尊、自信、自立、自强、如何与同学、父母和老师相处;如何克服逆反等都是学生成长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学生的现实生活中的烦恼与困惑。在教学中我总是鼓励学生把自己的困惑说出来,并发动学生集体想办法运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一方面避免了“纸上谈兵”一方面又加强了师生间的感情与沟通。

如在教学《学习新天地》时我首先引导学生将小学与初中的学习状况进行对比说出初中与小学学习情况的不同与特点,然后让学生说说自己进入初中后在学习方面遇到的困惑是什么,当时很多学生都说英语不好学,我便请了班级里英语学习成绩比较好的同学向大家传授英语学习经验和学习方法,然后我又将问题铺开让各个科目里成绩最好的同学向大家介绍了自己的学习经验与方法,最后我又引导学生将大家的学习方法进行了梳理,找出了它们的共同之处并回归到教材当中,让大家明白了如何提高学习效率的方法以及如何科学安排时间。这样课上的既说服力又充分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极大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要想真正减轻学生的课页负担,我们的根本途径就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果我们能把课堂教学中的困惑通过课题研究的方式解决的话,无疑会促进我们的教学。这样我们就能不断的在教学实践中去探索、去思考、去反思自己的教学,去提高自己的教学,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俗话说得好:“教学有法的,但无定法”,反思自己多年来的教学方面的不足之处心中不觉隐隐作痛。随着时代的变迁,学生的成长以及轮换,我发现教学的艺术无止境。我们在不断的探索中可能这个问题刚刚解决,甚至还没解决完了,新的问题又来了。比如如何能让自己的教学恰到好处的做到收放有度。如何能让自己的教学吸引所用学生的目光;如何能将思品教学中的所得践行于学生的实际生活对学生的生活学习等产生深远的影响等。所有的这些问题都还在不时的困扰着我,有时甚至感觉迷茫。也让我感觉教学似乎永远无法驻足。在陶醉于已有成绩的同时也永远的留有遗憾和不甘!

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反思

那就得认真钻研教材,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知道应补充哪些资料,怎样才能教好。上一次市教育局的督导到学校来听课指导,我觉得这种指导对教师的成长很重要。如果教师本身对知识都不能熟悉地掌握,又不知道怎样讲给学生,还谈何教学效果呢?在以政治教材为纲的前提下,尽可能地为学生创设一个广泛的学习舞台。不管教学方法怎么变化,没有扎实的基础是经不起考验的,因此必须夯实基础。每次上课,我都做好充分的.准备,我的信念是决不打无准备的仗。在备课过程中认真分析教材,根据教材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案。但往往课堂上还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这需要今后的继续努力。在备课时要精心收集知识点,反复精练,把最深入浅出的,最便于记忆理解的知识教给学生,同时多做习题,让学生在实战中得到锻炼,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得提高。

二.树立以生为本的教学观念。

学生是有思想的主体,学生接受知识应是主动的,而不是被动的。作为新教师,我注意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然后采取相应的教学措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知识产生了兴趣,才能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教法是上好课的关键因素,解决如何把已掌握的教材传授给学生,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尤为重要。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我始终努力钻研。

三.树立以中考为方向的指导方针。

教学中,紧扣中考要求,提高学习效率,主抓课堂质量,强化训练阶段,在授新课课堂小结后加以练习,强化基础知识。一阶段后及时复习,串联知识点,形成体系,使学生的知识成体系,既有利于记忆,又有利于知识框架的形成。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多用案例教学,吸引学生注意,提高学生兴趣,调整课堂气氛,起到应有的作用,避免学生产生厌倦情绪。针对学生缺少答题技巧、不会答题方法的问题,专门训练学生的答题方法,讲解答题模式,提高学生答题应试的能力。

四.积极参加教研活动,提高教学水平。

为了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我坚持多翻阅书籍、上网查询大量的资料、请教有经验的老师,与经验丰富的教师交流,听取他们的意见,同时还争取机会多听课,从中学习别人的长处,领悟其中的教学艺术。

新教师,问题比较多,很多东西不能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更重要的是实践水平的提高。在今后的教学中,还需要自己不断努力。多观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问题中获得进步,力求站稳讲台,进而稳中求新,实中求精。

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反思

随着课堂改革的实施,思想品德课堂中出现了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从形式上看,在四十五分钟的课堂里常常是欢声笑语、高潮迭起,似乎课堂已经走进了新课程的最佳状态,但认真审视、研究课堂教学,剖析近段的教学行为,有如下反思:

小品剧是学生非常喜欢的形式,但是在设计这些活动、指导学生编演时应该充分考虑要达到什么目的、学生可以从中了解些什么,避免出现表演的过程中学生们嘻嘻哈哈,内容简单、形式单一。表演过后就进入了下一个环节,至于剧中表现的主题思想是什么就不得而知了。表演只是起到了活跃课堂气氛的作用。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应该从教学需要出发,从学生需要出发,不能为了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如果一味的追求表面的形式,那会远离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另外,小品剧的出现,的确让学生动起来了,让课堂活起来了,可是,另一个问题也随之出现了,学生过多地批评表演者的演技和剧本的小漏洞,而忽略了本质的东西。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要在日常的教学中和学生一起建立起新规则,培养学生学会倾听、学会质疑、学会组织,真正地使学生在交流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认识,不断产生新的想法,同时学会理解别人,尊重别人,共享他人的思维方法和思维成果。

[思品论文]加强教学研究探索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规律

素质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劳动技能素质等方面的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其中,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是贯穿始终的核心部分,渗透在各门学科之中,它影响和决定着学生素质的性质和发展方向。而思想品德课,作为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的专门学科,它在素质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尤其是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是其他任何学科不能代替的。

怎样在思想品德课中实施素质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是当前思品课教学中需要探索和研究的重要课题。笔者认为,在思想品德课中实施素质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优化教学过程,必须强化五种意识。

一、强化培养学生思品能力的意识。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基础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要打好两个基础:一是要为受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者今后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二是为他能够积极参与社会生活打基础。而要打好这两个基础,培养能力是核心。我们的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必须立足于培养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动手、学会做事、学会劳动、学会创造、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等各种适应未来的能力上。但长期以来,人们往往重视语文、数学、自然等学科能力的培养,而忽视思品学科的能力培养,认为只要把道理讲清楚了,学生理解了,一切问题都解决了。其实这种认识是极其片面的,甚至是荒谬的。思想品德心理学认为,人的思想品德由三方面组成:思想能力、思品形式和思品内容。这三者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其中,思品能力是品德结构中最重要的部分。人的道德品质的形成是以思品能力为基础的;道德内容转化为道德行为是以思品能力为中介的。在日常的教学中,教者往往注重了思品内容和形式的讲解、传授,而忽视思品能力的培养和挖掘,严重影响了思品课教学的效果。因此,广大思品课教师必须强化培养学生思品能力的意识,训练学生多才多能,做既懂道理又若干实干的新型人才。

思想品德能力包括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道德体验能力、行为能力和自我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能力,以及随之而来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即能说会写。在教学活动中,可结合具体的教学环节,有针对性地加以培养。

1.在“明理”中培养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是学生能够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一项重要能力。“明理”环节是培养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能力的关键环节。思品课教材,为了帮助学生明理,根据各个阶段学生的特点,精选了许多典型事例,这些事例恰如其分地反映了道德原则或规范的本质。教师要紧紧抓住这些典型事例,深入分析,巧妙设计教学程序和问题,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得出正确结论,形成科学的认识,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2.在“激情”中培养学生的道德体验能力。

[1][2][3][4]。

思想品德课的活动式课堂教学论文

摘要: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知识障碍、思维障碍与心理障碍,运用点拨式教学法,开启学生智慧,点燃思维火花,拓展思路,展开联想,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引得佳,学得活,使“教”和“学”达到和谐有机的统一,以达到掌握知识并发展能力的目的。就如何巧用点拨式教学法,从点拨思路、点拨重点、点拨疑难、点拨规律等几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点拨教学法;思路;重点;疑难;规律。

新课标理念表明,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学校舞台的主角,教师则是学生架设知识大桥的引路人和艺术导演。在思想品德课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需要,了解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知识障碍、思维障碍与心理障碍,运用点拨教学法进行必要的点拨引导。本文拟将如何巧用点拨式教学法,从点拨思路、点拨重点、点拨疑难、点拨规律等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点拨思路,在探索中闪烁智慧火花。

学习过程是一个思维活动的过程,学生思维的过程受“思路”的影响,良好的思路就像架起一座引桥,很快地把学生引入到教材中去,通过教师科学点拨,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校正路线,使学生立即抓住“课眼”,循序渐进。良好的点拨引导会使学生明确思维方向,而且会有效促进学生思维的辐射延展,形成发散式思维走势,多角度、多渠道的去思考、分析问题。教师要重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重在启发思考,妙在适时点拨,巧在点拨中导思,把学生引向深处思考。点拨要“点”得适时,“拨”得及时,在学生思维“愤悱”之际,在思维最佳处突破,才能拨动心灵之弦,启迪智慧之火花。

二、点拨重点,在紧要处寻觅精彩华章。

思想品德课教材的内容总有主次之分,对重点部分总是写得特别具体、精采、吸引人。教材中的重点内容要在教学适时的地方给予点拨,使之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突出重点乃是教学最优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教学如能轻重有序,把握其要,对重点部分讲深讲透,学生则一通百通,次要部分自然就容易理解了。确定教学重点的依据可概括为两点:

1.教材体系中带有基础和核心性质的概念和原理,其他概念和原理都是在它的基础上展开和发展的。如,x法与法律的概念,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的原理,公民与人民之间关系概念及社会基本矛盾的原理,都属于上述一类。课堂教学中要给予明确的点拨,以引起学生的注意。

2.带有总结概括性的观点,在教学内容上有统领作用。如,教学x法中的权利与义务的问题时,涉及到后面的各种法律知识和法学原理。对青少年来说,他们普遍存在法制观念淡薄,只要权利而不履行义务的倾向。这与他们不懂得法律知识是密切相关的,教学中把权利与义务作为重点教学,设计几个典型问题予以点拨引导,就能很自然地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达到教材所要求的目的。

三、点拨疑难,在疑惑中突破问题瓶颈。

思想品德课教材中的难点是客观存在的。作为教师要吃透教材,了解难点,突破难点。把握学生的心灵脉搏,因材施教,及时点拨,起到攻坚克难的作用。学生在自学阅读中发现的问题,有的在讨论探究中得到解决,但经过讨论探究依然存疑,这要求我们教师及时点拨、引导,及时解决学生的存疑,对于难点的点拨应采用多种方法和手段,如,《人生难免有挫折》一节,我确定的本课的教学难点是:挫折与人生相伴,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提高学生抗挫折的能力,我采用情景创设,设计了一个有代表性的中学生小张形象:学生小张升入初中后,遇到一系列不开心的事,成绩下降,人际关系紧张,觉得生活太没意思了,妈妈给小张讲了许多名人战胜挫折的`故事,让他向榜样学习。可小张说:我不想当名人,名人受的磨难太多,我就想做个普通人,平平凡凡过一生,不是很好吗?学生通过了解小张遭遇一系列挫折和困难的经历,再联系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找找自己的影子,探讨造成挫折的原因,引起共鸣,使学生认识到挫折的普遍性,每个人都必须面对挫折,且不可避免,从而突破难点。

四、点拨规律,在实践中悟出巧妙方法。

教学有法而教无定法。新课程综合性强、弹性大,教师可支配的因素增多。要使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在教学方法上有创新、有亮点,能出彩,必须致力于规律与方法的探索与指导。俗话说:“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让学生掌握学习规律和学习方法,培养自学能力,是点拨教学法的显著标志,也是思想品德课教师的天职。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的特点,采用科学的点拨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以满足学生探究和获得体验的需要。因此,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进行点拨启发,使教学过程“活”起来。该精讲的精讲、该讨论的讨论。理论性较强的内容,如,《维护人身权利》一课,可采用启发式和讲授法;内容简单易懂、条理清楚的内容,如,《自我负责》一框,可采用阅读法和自学法,和现实生活联系密切,涉及学生已有认识的内容,选择方法要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使学生易于掌握和运用,并且要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领会学习方法,进而内化为能力。

思想品德课教学运用点拨式教学法时,教师要真正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给学生以自由的空间,给予他们更多的鼓励、启发和诱导,发展其求异思维,开展创造性活动,不能“代替”学生去学习与思考。“点拨”的真正目的是让学生学中做、做中学,不断自我完善,实现思维的灵活拓展、学习能力的提高、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和人格的升华。

参考文献:

何玉梅。如何化解思想品德课教学重难点.广西教育,(02)。

孟凡伟。谈新课标下思品课教学如何建构学生的积极心态.中国教师,(s1)。

申海印。初中思品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教学论坛,(12)。

思想品德课的活动式课堂教学论文

摘要:课堂教学策略,即根据教学目标而制定的指导思想、行动方针和操作方式。教师要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结合学生实际,确定教学内容,注重选择最佳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形式,改进教学策略,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关键词:思想品德策略提高。

一、教师要改变教的策略。

1.转变传统教学观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我认为教师要转变传统教学观念,应做到“四个转化”——即由以教师的教为中心转化为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由单一传授知识转化为发展思维、培养能力、提升情感和价值观;由全班划一的教学目标转化为保底不封顶的分层教学目标;由纯理论性练习为主转化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探究性练习。

2.优化课堂教学目标,注重学生全面发展。教学目标既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又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它具有导向、调控、激励、评价等诸多功能,归限着课堂教学的运作,并且教学内容的处理、方法的选择、步骤和环节的设计都要围绕目标展开。因此,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从学生实际出发,制定出科学的、合理的、切实可行的课堂教学目标。

3.教学手段多样化。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更应合理的采用新技术,使教学手段多样化和现代化。如采用各种电教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既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生动的学习氛围,实现教学的立体目标,又能让学生更多接触社会,扩大知识面。

二、教师要改变学生学的策略。

1.激励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意识。在素质教育下,教师要确立“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育思想,教育的目的要落实在学生身上。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尽量创设问题情境,不断地向学生提出合适的教学目标,并激励学生通过动口、动手、动脑,自始至终参与教学的全过程,由接受性的静态学习提高到参与性的动态探知,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2.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教育改革的目标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发展的人。为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努力营造一个学生自主学习的氛围,发扬民主,鼓励探讨,诱导质疑,使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特点制定合理的.学习策略,选择科学合理的学习方法,独立地、策略地解决学习中的问题。

3.培养学生的竞争与合作意识。21世纪的中国,竞争与合作更加激烈,为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充分利用竞争的激励作用,鼓励学生之间展开竞争,以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同时,还要强调合作竞争,增强学生的整体意识与协作精神。

4.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素质教育很重要的一项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此,教师要努力创造条件,把教学中的问题放手让学生去探究,质疑问题,寻求结论,并鼓励学生通过合作的方法创造性的解决问题。同时鼓励学生积极思维,相互启发,相互补充,让结论在补充、启发中不断得到完善和发展。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而且培养了学生独立思维、积极探究,善于质疑解疑的能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优化评价策略。

课堂教学评价应该体现素质教育的价值取向,教师应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不断优化课堂教学评价策略,使课堂教学目标真正落到实处。

1.充分运用形成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注意的不只是学生学习的结果,而且是学生认知形成的全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及时测评,跟踪学生的认知过程,这样不仅能及时了解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情况,暴露存在的疑难点、模糊点和错漏处,而且可以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果。

2.开展学生的自我性评价。由于自我性评价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因而在教学中,开展自我性评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内在潜力,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且在自我性评价过程中能形成自我反馈机制,正确得到强化,错误的及时加以纠正。改变了那种单纯依靠他人评价的状况,拓宽了反馈渠道。

3.慎用批评性评价。教师在评价学生时应做到一视同仁,不能因自己的喜好厌恶来判断学生,也不能依据个人情绪和心境好坏而妄加评判。反之,如果这样做了,不仅会造成错误导向,起不到教育作用,反而还会使学生产生厌学逆反心理,影响其身心健康发展。

4.多用鼓励性评价。课堂教学中,要大力推行鼓励性评价。进行鼓励性评价要把握好如下时机:多鼓励学生思考发问,在发问中鼓励;多鼓励学生创造性学习,在创造中鼓励;多鼓励学生探究问题,在挫折中鼓励,从而建立“表现——鼓励——成功——愉悦”的良性循环的教学机制。

如何提高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育论文

摘要:课堂教学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主阵地,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因此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孩子形成良好的数学学习能力,是我们数学教师不懈追求的目标。

关键词: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扎实复习。

课堂教学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那么,怎样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让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呢?这就必须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如何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下面,我结合自己在低年级教学实践中的具体做法,浅谈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措施。

一、课前充分准备,制定可行教学目标。

教师课前准备是否充分,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制定一个明确、可行的教学目标必定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首先,教师要合理地确定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由于不同级的学生思维发展水平有差异,要注意区分。其次,对教学重点和难点也要注意区分,因此相应的教学进度也要区别对待,这样能够避免在教学时抓不住主要的内容,而在次要的或者学生已容易接受掌握的内容上浪费许多时间和精力,从而达不到教学预定的教学效果。

二、积极投入课堂,营建科学的、新颖的学习的平台。

1、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的兴趣不妨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营造和谐、愉悦的课堂气氛。如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将授课的内容变得更加新颖、生动有趣。其次,注重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建立,加强师生感情的交流。教师除了着装要得体,言谈举止要文明外,还要经常面带微笑,用真诚的、快乐的、积极的情绪去渲染学生,打动学生,让学生能感受到老师的亲切和关爱。使每一位学生都能以良好的心态参与课堂。对于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教师更要给予鼓励,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学习的热情。

2、巧设问题情境,科学有效地获取新知。

“最好的学习动机莫过于学生对所学材料本身具有内在的兴趣。”而动手操作,正能达到这一目的。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恰当地进行动手操作,让他们在操作中有所发现,激发学习兴趣,使之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例如:教学我们认识的数中第三个环节就是“猜一猜”,通过根据一把蚕豆的粒数位计一把花生和一把黄豆的粒数,再数一数实际的粒数来培养学生的位计能力。课前,我就分配孩子各自回家去抓花生、蚕豆、黄豆,数一数并记录结果。让学生从实践的数据中明白一个道理,就是颗粒越小抓得越多,颗粒越大抓得越少,颗粒差不多的`,抓的个数也差不多。通过实践,动手操作,使抽象的数学问题和具体的生活实践相联系,学生在轻松、自然、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知识,激发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4、追求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应让学生在和谐的环境中自主、合作、探究。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需要提供有效的小组合作探究的机会,组织学生自己尝试练习,让学生在平等、信任中敞开内心世界,把课堂变成思维碰撞和观点交锋的课堂,实现智慧的有效生成。一个人要有所创造,除了个人努力钻研和具有开拓精神外,还要有善于与人合作共事的精神。例如:在教学“认识图形”时,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表面是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平行四边形时,学生们纷纷举手发言:教师,黑板的面是长方形,课堂的面是正方形……于是我趁机组织学生小组合作:“把你看到的、想到的说给你小组的同学听一听。”学生们立即又沉浸在畅所欲言的情境中,使自己的想法在小组的交流中得到了分享,小组合作效果好。

三、课后扎实复习,注重与新知识的紧密衔接。

小学数学知识的特点是系统性很强,前后联系密切,课后复习若能给学生总结、探索、发展的空间,这样不仅能巩固和发展课堂中所获得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开发学生的智力,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发现问题的能力。但由于思维的发展水平和接受能力的限制,有些知识的教学往往分几节课或分几个学期来完成,这样就需要有意识地注意知识之间的联系和系统化,以便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教学“8加几”时,先复习“9加几”的计算方法即“凑十法”,引导学生准确运用所学的知识来突破“8加几”的计算方法。这样注重知识的课后复习,实现知识间的联系,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俗话说:“人无完人,金无足赤。”作为老师只要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课堂积极投入,课后扎实复习,争取以最少的时间和精力获最最佳的课堂效率。

思想品德课的活动式课堂教学论文

科学艺术的课堂提问,可以集中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引导学生定向思维,诱导学生深入理解教材,强化教学重点内容,促进教师适时调控教学活动,使学生及时调整学习,增进师生交流,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对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课堂提问设计的认识及方法。

1.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强调,教学“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可见,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实现的目标之一,就是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教师课堂提问可以帮助学生将课本知识和社会生活联系起来,从而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

2.促进学生自我成长。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要求:“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的问题,……不断激发道德学习的愿望,提升自我成长的需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通过提问这一常见的师生交流方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的作用。

3.发展学生道德认知能力。

通过教师课堂提问,将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统一起来表述。如“能够分辨是非善恶,为人正直,学会在比较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做出正确选择”“学会与父母平等沟通,正确认识父母对自己的关爱和教育,以及可能产生的矛盾,克服‘逆反心理’”“关心和尊重他人,体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学会换位思考,能够与人为善。”从而帮助学生做出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选择,这样能发展学生道德认知能力。

1.主体性原则。

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学生实际知识和心理状态,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拥有发言权,给他们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合理的提问。

2.创新性和启发性原则。

教师提出的问题不应该单单重复“是不是,对不对”,应该更加具备创新性和启发性,让教学内容更加鲜活、生动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在此过程中提升能力,从所学的思想品德知识中获取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启迪心智,健康成长。较为理想的做法是在学生回答正确时,教师扮演引导者的角色,要求学生反思自己的回答。如:教师可以追问:“你是怎么得出这个结论的?”“你为什么这样认为呢?”在学生回答错误或者有困难时,教师可以变化提问的方式或角度,或提供这个问题的铺垫性问题。如“为什么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是成功的”这个问题,若学生一时回答不上来,教师可适时换一个角度加以引导,如:“这一政策是好的,好在哪里?在别的国家实行这一政策是否可行?”

3.层次性原则。

教师课堂问题的设置要体现一定的梯度、有层次,必须从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能力、学生的个体差异出发,使问题难易适当、有层次感。如在学习《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时,可以从历史上及今天那些体现民族精神的人、事谈起,引出“什么是民族精神”,通过抗雪灾的胜利、抗震的胜利,归纳“为什么要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最后自然引出“生活中我们应如何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所谓梯度,就是在提问时做得有易到难,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层层递进,把学生的思维一步一个台阶地引入求职的高度。

1.比较式设问法。

这是引导学生进行科学分析,认识事物本质及特点的设问方法。可以或纵向或横向或相似地比较。凡具有比较内容的知识点,均可采用此种方法设问。如:教学“宪法保障公民权利”时,便可以设问“在我国的法律体系中,哪部法律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为什么?”

2.层次式设问法。

这是根据学科知识内在联系的有序性进行的设问方法。如:教学“走科教兴国之路”时,我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1)我国是否是科技强国呢?如何看待我国的科技总体水平?(2)我国与发达国家的主要差距是什么?(3)我国该如何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4)是否只要有了经费的保障与法律的规定,我国的科技目标就能实现?还需要依靠什么?人才的创新能力从何而来?这种设问,使学生对所提问题的理解像攀登阶梯一样,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低级向高级,环环紧扣,层层深入,从而全面准确系统地掌握知识,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落实了教学目标,又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凡是理解性知识点和问题,均可采用此种方法设问。

3.归类式设问法。

这是在教学的小结阶段为整理知识,培养综合能力而进行的设问方法。这类设问,一是要在概念、原理之间的内在联系上设问,有助于学生掌握本质的核心内容。二是要在重要观点原理的综合性上设问,以利于学生整理和运用知识。三是要在运用原理的综合性上设问,以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新课导入式设问法。

主要可从三个方面进行。一是以旧导新:即从新旧知识的联系上设问;从新旧知识的逻辑关系上特别是知识体系上设问。二是利用学生的求知欲:即从学生日常生活中有感受但又不甚了解的事物和现象中设问;从社会上的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但学生又没有足够的理性知识来说明这些现象等方面设问。如:教学“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这部分内容时,我设计的问题是:(1)什么是社会?(2)个人离开社会能生存吗?(3)你将如何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三是利用历史典故或社会热点设问。

5.过渡式设问法。

在政治课教学中,教学环节或内容的过渡,都要使学生的注意力、兴趣转移到新的环节和内容上来,实现这种转移的设问叫过渡性设问。这类设问也可从三个方面进行:一是为学生注意力的转移而设问;二是为学生思维方式的转移而设问;三是为学生学习能力的转移而设问。

6.即时性设问法。

这是随教学过程的需要,在事先没有准备的情况下进行的设问。这种设问主要靠教师的临场发挥,当发现学生对事先提出的问题感到过难时,及时调整问题难度而设问;当发现学生对事先设计的问题无法理解或理解上出现偏差时必须采取纠正性设问;当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控制或调整学生学习现状时而进行即时设问。

如何提高小学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效果

思想品德是人的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全面提高人的素质起决定作用。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包括道德素质,思想素质,政治素质和心理素质,这些都是做人的基础。凡是成功的教育都是把“以德育人”作为根本,思想品德课是小学德育的一条重要途径。因此,加强与改进思想品德的教学,对学校实施素质教育是一个积极的推进。

一、精心设计课堂提问

思想品德课的课堂提问是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的能力,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手段。要在教学中精心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乐于思考,乐于回答。

1、设计课堂提问要注意层次性。根据由浅入深,从现象到本质的认知规律,围绕中心,层层深入地提出一系列问题。

2、设计课堂提问要富有启发性,品德课的提问一定要问在点子上,以利于引导学生动脑思考。

的讨论中,强化了学生的责任感,并认识到了从小要热爱生活,参与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做妈妈的`小帮手。

二、在教学中要善于运用直观教学法

1、在讲明道理时使用直观教学法

思想品德要着重明理,但给小学生明理很不容易,所以在这一环节上运用直观教学法,目的在于用具体的事实,形象的比例,分析蕴寓其中的道理,然后再抽象、概括、深入浅出的讲明观点。

2、在指导行为中使用直观教学法

对小学生进行行为指导,越明确越好。目的在于使行动具体化,并展示最佳行为方式。比如,在教学《东西要放在一定的地方》一课时,精心设计了情境,一个房间中,乱放了很多东西。请学生思考这样做有没有什么不好?应该怎样做?让学生动手操作。认识到物品摆放要合理。既直观又有趣,对学生进行了正确的行为指导。

三、品德课教学要联系实际,回归生活

《思想品德课教学大纲》中指出:教学要联系学生的思想品德。实际和社会实际,符合不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

于生活,学生们就会觉得教学内容具有真实感,有利于增强品德的说服和感染力。我们不妨举一些身边的例子如:乡镇企业的腾飞、学校面貌的变化、农村生活的改善等。教师要针对学生的思想具体表现,结合教材内容和实际情况,有目的的渗透品德教育。

总之,教学思想品德课,教师要善于把握全局,立足于明理、激情的学科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努力提高课堂实效。

如何提高小学

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效果

思想品德课的活动式课堂教学论文

21世纪是以知识的创新和应用为重要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社会的信息化、经济的全球化使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成为影响整个民族生存状况的基本因素。高素质人才不仅仅是掌握丰富的文化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所以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渠道――课堂教学,必须让学生动起来,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让知心的话儿说出来,开心的歌儿唱出来,优美的动作舞起来,在活动中产生体验,产生感动,形成冲动,最终化为行动,有效提升思想品德课的育人功能。通过多年的经验积攒,我认为,思想品德课中的“动”,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让学生的手“动”起来。

操作技能是通过实践训练而巩固下来的自动化的完善的动作活动方式。目前品德考试和行为方式能力的培养都迫切需要学生动手,以提升操作技能,做到学以致用。

动手收集信息资料。品德教材重在理论的编排,要更好地领会教材的内涵,就必须增加素材,如果学生积极动手收集各种信息资料,不但能减轻教师的工作,更能增加时效性,使课堂更活跃更生动更具真实性;还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信息收集整理习惯,提升解答材料题的能力。如:学习七年级《与人为善》和八年级《保障未成年人权益》时,学生通过报纸电视和网络追踪“小悦悦事件”,以社会真实面貌直击教材理论,同学们在议论中感受生活中的真善美与假丑恶,自发抨击丑恶行为,赞扬拾荒老太太行为,更好地认识了本节学习的重要性,又提升了分析应用能力。

动手摘抄课堂笔记和读书笔记。课堂笔记是教师对内容的精要概括、是主线索,利于把握知识结构。读书笔记是阅读心得,利于加深印象,突破重难疑点。一旦养成这种好习惯,将激发学习兴趣,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动手设计主题活动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主题活动是社会活动的缩影,是品质培养和实践能力提升的重要途径。学生亲自动手设计和参与的活动,一方面可以提升自己的信息收集和整理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和想象能力,促进思维的飞跃;另一方面可以提升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在才华展示过程中增强自信心。如七年级品德《我与父母》引导学生设计主题活动“感恩父母”。报设计组设计出了精美的版面和合情合理的内容;访谈组交出了我与父母谈判的满意答卷;生日组制作出有意义的作品并探究了各种祝福方式;同学们自由组合,通力合作,共同探究我与父母的矛盾与冲突,归纳出了一系列解决方法。实践证明,本课时为构建和谐家庭奠定基础。

二、让学生嘴巴“动”起来。

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过程。如果只是教师在讲,就会变成满堂灌,就难以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只有让学生动口,才能更好地活跃课堂气氛,才能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才能加速学生思维,在思维中更有效吸收知识,拓展应用能力。

直接或间接提问。提问既可以检查学生知识的理解、巩固和应用能力,又能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还可以锻炼学生的胆量,同时给某些特定学生适当的压力,促使其及时复习、认真听讲。教师提问应针对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的问题,鼓励和照顾尽可能多的学生,使学生都有参与机会,才会赢得更多学生的信任,让课堂更有实效。教师还应留有一定的时间给学生提问,才能更好释疑。在关爱和鼓励中的提问,将为最优化课堂奠定良好基础。

举行讨论会和辩论会。品德教材设计有不少的思想驿站和辩题,要求教师恰当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辩论。讨论会和辩论会,既能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又能提升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同时在合作与竞争中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教师在组织中一定要选择好论题、注意分工、加强监督和指导、把握好时间、公开公正公平评价学生的过程与结果,学生才会主动参与,才能收到良好效果。否则,会出现七嘴巴舌、表面轰轰烈烈、最终不知所言或只有少数人参与甚至无法开展的不良局面。

举行个人演讲活动。教师可以根据课时组织学生进行个人演讲活动,如讲故事、演唱歌曲、经验讲座等。这样既可让学生展示才华树立自信心,又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信息资料收集整理应用能力和表达能力。如:七年级品德我组织了《假如我是父母》、《防范校园暴力》、《我的学习观》等个人演讲,端正了学生的学习态度,改变了学生的.思想观念,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性。九年级组织了《假如我是环保局长》、《我心中的民族英雄》、《我对钓鱼岛事件的态度与看法》等个人演讲,使更多的学生关注品德课、关注家乡国家和世界的发展,勤奋学习,立志报效祖国。

三、让学生大脑“动”起来。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赞可夫则说:“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最有价值的本钱。”在品德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大脑动起来,成为探索思维的主人,是培养学生能力的有效措施,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方法。

鼓励质疑。“疑乃学之始。”质疑有利于启迪学生的创造潜质。品德新教材并不象旧教材有条不紊,而是重在探索发现。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发现问题,将会形成更浓厚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释疑中得到快乐,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如:七年级品德《人人平等》我要求学生大胆质疑,至少提出三个反映心声的问题。学生提出了如下问题:男女生同班不同坐是否违背平等原则;少数民族同学中考加分是否符合平等原则;我乘车发现公安民警乘车不买票是否也叫人人平等;我妈为什么分不到外公的遗产等等,同学们提出的这些现实问题触动我们的心,一方面看到了学生的抱怨,另一方面看到了学生对社会现象的关注。总之,通过引导学生大胆质疑,探索研究,脑机器快速运转起来,既利于开发智力,又利于活跃课堂气氛,对学习品德特别是枯燥乏味的九年级品德是十分有利的。

总之,爱迪生说过:“文明社会的重要任务是教会人们动脑思考,动手实践,开拓创新。”我们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品德课将充满生机活力。

秋季学期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工作计划

思想品德课是一门对理论和实践要求都很高的课程。要想让学生坚定信念学习,就必须让学生知道学习思想品德课的重要意义。大多数人对这门课的学习存在一个误区,认为只要能记能背,就可以把思想品德课学好,考试得了高分,就够了。其实,初中阶段,正是青少年成长的一个关键时期,初中政治课的开设,一个关键的任务是帮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帮他们正确处理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老师不仅要做好教学工作,在日常生活中,也应该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注重自身的修养。

第二,不仅要帮学生解决学习中的问题,而且要分析每一个学生,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困惑。平时多与学生谈心,这是了解学生的第一步。与他们谈心只是纯粹的交流,不能带有目的性,可以谈家庭、谈社会、谈他们的同学。在谈话中了解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学习观、家庭观,了解他们最想要的是什么,了解他如何与家人相处,了解他们对学习的看法与做法。分析是全面了解学生的金钥匙,通过与学生的谈话,了解其内心世界;通过家访了解他们在家的表现;通过其他同学,了解他们的日常行为。对这些进行综合分析,可以对一个学生的基本情况有大概了解。了解学生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因此,每一次了解后都要做好记录,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去正确认识学生,掌握学生的变化,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第三,我们要明确,初中思想品德的教学不是背诵的教育,它是一种能力的培养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注意加强学生学习的体验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发展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体现出“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发展作为终极目标”的教育理念,教学中要确实把学生摆在主体地位,以思想品德的综合知识和学生的亲身体验为载体,不断地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作为教师,对学生要耐心引导,久而久之,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态度,自然愿意和教师亲近,课堂上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和老师同学交流。学生处于一种轻松、和谐的氛围中,他们的思维也处于活跃、流畅的状态,这样才可以使各种观点自由畅通,可以为个性的发展提供最为广阔的空间。在宽松、民主的氛围中,学生才可以集中精力思考问题,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这样,学生的个性才能得到较好的发展。教师要抛弃所谓的“师道尊严”,要把自己作为平等活动的主体,学生才可能在课堂上敞开心扉、畅所欲言,让课堂洋溢出宽松、和谐、愉悦的气氛,学生才会把课堂当作吐露自己心声的场所,这样才能启动学生的积极性、自发性,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真情投入,有话说、想说话;真情流露,说真话,说心里话。教师要无偏颇、无成见、无条件地关注全体学生,为每一位学生提供平等参与活动的机会。

思想品德课的活动式课堂教学论文

摘要:在新课改“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的教学理念指导下,思品课在传授道德知识的同时,更注重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促进良好品德的形成,为他们今后人格的和谐发展与完善奠定基础。一线教师探索“活动式”课堂教学,这是一种新型的没有固定模式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学习中活动,打到学习目标的最优化。

新课改的教学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在新课改理念指导下的思品课新教材改变了以往课程内容的学科化倾向,在注意传授道德知识的同时,更注重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促进良好品德形成,为他们今后人格的和谐发展与完善奠定基础。因此,“活动式”教学是对课改后的思想品德学科的最适合的呈现方式,“让学生在课堂内外动起来”已经在广大教师的教学实践中广泛体现出来。怎样才能真正“让学生在课堂内外动起来”呢,就我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我的点滴体会。

1、创设活动氛围。

要学生动起来首先要有一定的情境,也就是说活动需要一定的氛围。情境对学生的活动具有积极的暗示作用,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激发学生的活动兴趣和创造意识,提高学生各方面的感受性,使学生逐步达到活动的最佳状态。于是在课前教师要设计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值得学生思考的、发散性的问题,在课堂中提出问题,然后由同学们集思广益,提供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案,最后从中选择最佳答案。

在导入活动中学生所要展示的是他们研究讨论问题或者话题的能力,发挥他们的自主性。当然不是说这样教师就可以对学生不闻不问,而是在他们讨论研究的过程中参与他们的交流,以和学生平等的身份加入到小组中。导入活动同样也是每节课的一个基本的要素。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对于这节课内容的理解。

如:我在教学《艰苦奋斗》一课时,针对现在大部分学生是独生子女,家庭条件相对较好,可能对于“艰苦奋斗”这一革命传统认识上有偏见,专门设计了讨论的主题就是“艰苦奋斗”,要求学生可以用任何种方式表现。讨论中,学生们发言踊跃,思维活跃。但我发现大家谈的最多的是名人典故,但对于自身的思想及行动的挖掘明显不够。于是,我调整教学思路,重点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实际认识与行为,有助于将课堂教学内容引导到生活实践中去。

2、体验活动魅力。

体验是指学生将课堂学到的知识与现实的生活情境结合,从而进一步领悟所学的知识与道理,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得到正确的导向。初中阶段是学生从儿童向青年转化的关键时期,他们活泼、好动、自我意识不断增强。为了学生体验学习的需要,可以采取讨论、辩论、角色扮演、生活模拟等形式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体验,此时,活动就能展现它无穷的魅力。

例如在教学《学会合作交往》时,我设计了“真心行动、快乐体验”系列活动。从最初的“学会打招呼”、“朋友握握手”到其中的“传递真心话”、直至最后的“肢体语言巧运用”等系列活动。学生在教室内到处找寻新朋友,握手,写真心话,在活动中应用各种方式,如语言、举止等方面让学生明白如何正确与人交往,如何有效地沟通。在这一系列体验活动中,同学们个个笑逐颜开,课本知识无形中已通过活泼生动的课堂教学方式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和交往的快乐。

3、展示活动成果。

通过一段实践,发现实践类、探究类活动能更好地满足高年级学生展示自我,创新思维的需求。于是我将教材中的活动设计思路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通过开展课外学生实践与探究,课内展示活动成果的方式达到教学目标的最优化。

例如我在教学《社会公共生活与法律》时,模仿教材后面的实践活动要求,请学生根据自身关注的热点,对周边地区市民的法律意识、法制观念和单位部门的执法情况进行小调研活动。要求学生写出调研报告,并完成展示作品(包括材料收集、整理、图文资料、音像资料及文章、多媒体演示文稿)。为了保证调研的质量,我和学生一起选题、设计方案、落实计划、人员组织分工等层层落实。专门设置两个课时,让所有的学生作品都得到展示机会。为了保证效果,当一个小组在讲解的'时候,其余学生都是评委,他们可以从多方面进行评价。这样的活动成果展示,既可以满足学生展示自我的欲望,实现自我期待的价值;又可以使学生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完善各种实践能力,从而使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的提高。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大为增强,所有的学生都能有所收获。

4、丰富活动内涵。

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互相作用、创造性的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教师努力地运用活动参与方式方法,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让他们去思考、去发现。因此,我往往会在活动后再开展一个后续活动——“跟踪追迹”。不然,许多问题就只停留在表面,如蜻蜓点水般浮光掠影,很难入脑入心,这就是课堂教学中形式与内容适切的问题。

例如在教学“艰苦奋斗,共担责任”时,学生们进行调研后,作品的制作、讲解都很到位。从表面看,教学方式适合学生年龄特征,教学知识点也能落实。但仔细观察发现,学生的讲解只是停留在他人发扬艰苦奋斗的表现上,而对自己应该如何发扬艰苦奋斗精神谈得很少,缺乏与自身实际生活相结合的行为要求。这时候,我就跟踪追迹,将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如“如果你没有考上大学能成材吗?”、“学生不爱惜粮食的深层次原因到底是什么?如何去解决?”等等,让学生做进一步思考,拓展思维空间,这样既深化了对教材内容的理解,也使学生能联系自身考虑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将学习落实在课堂中,口头上,使学生明白其所学的道理;更多地注重学生行为的导向,使学生思想上、行为上能保持一致,真正实现思想品德学科明理导行的学科要求。

“活动式”教学是近几年来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对比过去思想品德课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一种新型的没有固定模式的学习方式。“活动式课堂教学”使思想品德课教学走向更为开放灵活的新天地。在这个新天地里,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以唤发,个性得以张扬,能力得以培养,最终实现在活动中学习,在学习中活动,在活动中达到学习目标的最优化,它将带给学生真正的素质教育。

思想品德课的活动式课堂教学论文

思想品德课不同于其它课的是:它以“知”为开端,以“行”为结果,沿着由“知”到“行”的顺序发展;思想品德课的学科特点决定了自身的课堂教学结构。

经过几年的实验,我们根据教学整体的系统观点,以教育这个大系统为出发点,设计了思想品德课“五环式”电化教学结构,其基本模式为:导入(创设情境,引发兴趣)――明理(提供事实,充分感知)――激情(举例验证,激发情感)――辨析导行(设难置疑,巩固强化)――总结延伸(深化观点,培养习惯)。

一、艺术地运用导入环节,诱发学习兴趣。

导入新课,应该简洁明快,一下子就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引导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产生学习这课的需要。教师要发挥创造性,使开头新颖、别致、巧妙。

列举几种常用的开头形式予以说明:

1.问题引入:根据教学内容的设问让学生回答,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2.小品表演:把教材内容编成小品,以形象的表演导入新课。

3.情境渲染:通过播放录音、电影、录像片断、放映幻灯等,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受到感染和启示。

4.启发谈话:把握教学要求,捕捉学生生活中的典型事例,掌握学生的思想脉搏,用情真意切的语言,亲切自然地导入新课。

5.设置悬念:教师先把课文中的故事或事例的矛盾冲突揭示出来,设置悬念,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新课,寻求问题的答案,这样可以使学生产生探究问题的兴趣。

6.游艺活动:组织学生进行猜谜、游戏、竞赛等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游艺活动导入新课,给学生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

除此之外,还有“以情激情”、“实物、图片演示”、“承上启下”、“开门见山”、“对比分析”、“故事引题”等导入新课的方法。总之,思想品德课的导入环节没有固定模式,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而精心设计。

二、认真把握明理环节,提高道德认识。

明理,即讲清观点,使学生对本课的道德要求有个明确的认识。

本阶段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探究道德知识的阶段,也是学生道德形成的初级阶段,是一节课的主体部分,是教学的重点,这个阶段要在“理”字上作文章。

要把握明理这一环节,就得深入挖掘教材的明理内涵,找出与学生道德认识的结合点。

小学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儿童对行为的.评价多是着眼于行为的、直接的、具体的后果,而不是着眼于行动的、间接的、深远的意义。正因为如此,教师对那些思想深刻、意义深远的教材难以把握,这就更加要求教师认真把握明理环节,切实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

如教十二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这课时,教师对这类看起来较为“口号式”的教材进行分析时,首先指出:“利益”是什么?“人民”指群体还是指个体?个体是人民的什么?在此基础上深入阐明“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有三个层次:低层次,要热爱人民,而热爱人民须先从爱同桌、同班、同校的同学,爱师长、爱邻里做起;中层次,努力学好各门功课,长大后去努力为人民服务,教师可进一步点明:在我们的国家,过去、现在和将来大多数人只能是这个层次;高层次,为了人民的利益不惜牺牲个人的一切,而这一层次并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教学过程中运用录音、投影、录像等电教媒体列举出过去革命战争年代,80年代在祖国南疆的英模,小英雄赖宁等的事迹,使学生从中逐渐感受到“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不是空洞的口号,它是可以从平时的一言一行中体现出来的:通过分析讲评,表扬好人好事,使学生认识逐渐升华到新的高度,达到明理的目的。

三、精心设计深化环节,培养道德情感。

道德情感的培养是思想品德课的一项重要任务。思想品德课中深化环节是培养学生道德情感的契机,不可忽视。

如教学“过马路,不乱跑”一课时,通过听录音故事《我的教训》,使学生懂得了不遵守交通规则则会带来惨重的后果,接着采用投影展示出每年在交通事故中死伤的人数及给国家造成的经济损失,然后让学生看录像。录像中一个个“血的教训”,触目惊心的事例,真实地展现在孩子们的面前,在孩子们的内心引起强烈的震憾,从而产生了自觉遵守交通规则的强烈愿望。

在教学中,明理和激情环节结合得尤为紧密,二者相互依存,有机结合。

四、切实落实导行环节,指引良好的道德行为。

导行是在讲明道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运用已掌握的观点,联系生活实际,分辨是非,使他们知道应该“怎样做”,同时要提出明确的行为要求,并具体指导行为方式。

这个阶段,是培养学生道德评价能力、辨别能力和自制能力的重要环节,是教学的关键,也是由“理”到“行”的过渡阶段,是对明理环节的论证。在这个阶段教师要充分利用多方面的辅助材料丰富观点、运用观点、深化观点,增强教育的效果,使学生不光“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同时还要注意激发学生探求真理的精神,让学生敞开思想,解决模糊认识,以提高学生的道德评价能力,升华道德情感,培养道德意志。

教学中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1)让学生先想、议,然后归纳出采取什么样的道德行为;(2)运用小品表演从中悟出道理;(3)运用投影、录像等媒体创设情境,学生进行行为辨析;(4)联系实际进行“现身说教”,提高学生自我评价能力;(5)表彰好人好事,评析不良现象;(6)指导完成课后练习;(7)完成《达标与检测》。

如“过马路,不乱跑”一课的导行环节是这样设计的:首先,出示红绿灯模型,认识红绿灯,采用抽拉投影片进行演示,使学生懂得了红绿灯的作用,明白了在有红绿灯的路口应怎样过马路;接着用投影出示一组填空题,通过“考考你”的形式使学生轻松地了解了基本的交通常识,然后用投影出示交通法规中对行人的具体要求,同时放录音《交警叔叔的话》,对学生渗透初步的交通法规意识;最后利用投影为孩子们创设情境,请他们扮演“红领巾交通警”,对违反交通规则的人进行批评教育。孩子们积极思维,热心参与,在分析比较中,得出结论,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五、合理组织总结延伸环节,强化观点,形成习惯。

课的结尾应当既画龙点睛总结全课,又意味无穷对今后提出希望。因此,思想品德课的结尾应当在下课前安排足够的时间,先对全课进行总结,使学生对这节课所讲的道德要求“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有个系统的认识,或者利用板书通过简洁的语言进行总结,然后又要对课后怎样实践这一道德要求提出希望,恰到好处地结束全课。低年级常用儿歌结尾,使学生对这一课所讲的观点回味无穷。

《小学德育纲要》中规定:“学校实施德育必须充分发挥校内校外各教育途径的作用,互相配合,形成合力,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共同完成德育的任务”,所以在德育过程中,应紧扣课堂教学,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并在活动中充分发挥电教媒体的优势,使课堂教学得到扩展延伸,在实践中帮助学生强化观点,使道德行为形成习惯。

仍以“过马路,不乱跑”一课为例,课后首先开展了《血的教训不能忘》的主题队会,活动中利用录音、投影、录像等媒体的优化组合,使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认识了马路上的各种交通标志,了解了交通警察工作的艰辛和重要,然后组织学生观看电视片《人与交通》,最后组织学生来到马路上进行实践活动,这同时也是对教育教学效果的检测。

实验证明:在“五环式”的思想品德课电化教学结构中,发挥电教媒体优势,多种媒体组合恰当合理,五个环节有机结合,灵活运用,对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能起到促进作用.

思想品德课的活动式课堂教学论文

(浙江杭州市教委教研室隋立琴)。

教学模式是教学过程理论的一个新课题,也是当前教学改革中值得重视的问题。学习和研究教学模式对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因为教学模式可以帮助我们从整体上认识和探讨教学过程中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表现形态,有利于我们从动态上去把握教学过程的本质规律,此外,教学模式既是教学过程理论体系的具体化,又是教学实际经验的系统总结。它具体、简明、易于操作,便于人们理解和掌握,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12年来,我和杭州市广大思想品德课教师一直在探寻具有本学科特点的课堂教学模式。经过不断实践,探索建构出以下几种较为有效的教学模式。

一、明理激情导行模式。

这是在传统的讲解接受模式基础上演化而来的,适用于思想品德新授课中各种课型。这一模式的基本教学程序是:

寻入--明理--扩展--寻行--总结。结构序列如下:

(附图{图})。

这种模式以教师为主导,通过直观演示、口头讲解、文字阅读、评价行为、激发情感等手段传递思想品德信息。学生通过观察感知、理解教材、动情明理、自省辨析,最后由教师评价提出行为要求。这种模式的特点是使学生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道德知识或某一方面的行为方式。

选用这种教学模式的时候,要注意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如在教《敬礼!亲爱的老师》一课时,提出了“老师像红烛,无私奉献青春年华”,“老师像园丁,辛勤培育现代化建设人才”,“我们要尊敬老师”的观点之后,教师可推心置腹地向学生谈谈自己在教师的关怀下成长的故事,以及对教师工作的情感体验,然后让学生谈他心目中的老师,使师生间产生情感上的认同、共鸣,促使学生主动地以实际行动来尊敬老师,提高教学实效。

二、掌握学习模式。

该模式以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关于“为掌握而学习”、“为发展而学习”的理论为基础,强调以目标为导向,导教导学。它的操作程序是:

前提诊断--展示目标--实施目标--矫正--反馈检测目标--达成目标。结构序列如下:

(附图{图})。

我室组织编制了各册思想品德课教学目标系列,使教师在教学中能较准确、恰当地掌握了教学目标,克服了教学的随意性,使学生的认知活动和学习过程更加清晰有序,明确有度,具体可测。掌握学习模式,目前正在推广之中。由于它强调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强化了矫正反馈机制,使学生的认知目标达成率有了很大提高。

三、“问题--讨论”模式。

这是从前苏联教育家马赫穆托夫提出的“问题性教学”亦被称为“问题--发展性教学”模式的基础上迁移过来的。这种模式把学生的“学习--认知过程”放在教学的核心地位。基本程序是:

提出问题--讨论问题--归纳评价--解决问题。这和模式的结构序列如下:

(附图{图})。

这种教学模式着眼于学生个人的潜能和整个人格的发展,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思考辨析机会,培养了学生悟理--讲理--用理的能力,适用于哲理性较强的课。在教学实践中,这种教学模式最受学生欢迎。在接受调查的1508名学生中,有1493名表示喜欢老师这样上课。

四、角色扮演模式。

角色扮演模式是从美国社会学家范尼・谢夫特和乔治・谢夫特的《关于社会价值的角色扮演》中演绎过来的。它是以社会经验为基础的一种模式,它的操作程序是:

设置情境--扮演角色--讨论评价--总结经验。结构序列如下:

(附图{图})。

设置与现实生活中类似的情境,通过学生的角色扮演,使学生对生活“取样”,从中引出情绪反应和行为。这种模式比较适用于以行为训练为主的课和故事性较强的课文。调查表明:98%以上的中低年级学生特别喜欢这种教学模式,往往在下课后还自发地围在一起继续“扮演角色”。

[思品论文]加强教学研究探索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规律

思想品德学科是实施小学德育的主要途径,对引导学生从小逐步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文明行为习惯起着奠基作用。几年来,我县做了一些具体工作,下面从教学质量的科学管理、教学常规的实施、扩大思想品德课的教育空间等三个方面谈一下我们是如何加强教学研究,探索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规律的。

通过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实践,我们认识到,建立全面的教学质量管理系统,制定和完善教学质量管理制度,实行严格的教学质量管理,是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质量的关键。我们的做法是:

(一)引导教师正确理解教材,明确教学目标。每学期开学前,我们都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思想品德教学大纲》,按课文内容找出所教年级的教学要点,然后根据学生的实际制定出学期教学总目标和每课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包括基础知识、能力培养、道德教育、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培养等方面的要求。

(二)抓好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的全程管理。当前思想品德课教学管理中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重视观摩课、评优课的课堂教学的研讨,忽视平时教学的全程管理。我们认为,评优、观摩课只是使教师获得学习机会,加强师资培训的一个方面,是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质量的一种手段,但这种做法很难达到大面积提高思品课的教学质量。思想品德课教学质量的管理,应把重点放在直接影响教与学质量各个环节的全程管理上,使教学过程达到最优化。

1.抓备课。我们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做到“心中有大纲,手中有教材,目中有学生”。教师在备课时要精心钻研大纲和教材,了解教材编写的意图,并根据所教学生的思想实际,确定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精心设计教学结构,选择好适当的教学手段,优化教学方法,在提高教学的`实效上下功夫;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和板书,问题要注意思想性、针对性、启发性、实践性。各基层学校在抓个人备课的基础上,加强集体备课,进一步提高了备课质量。

2.抓好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教学的中心环节,我们要求教师必须做到:

(1)教学目标要全面,要有“知、情、意、行”四方面的具体要求。

(2)教学中要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深入浅出。

(3)要有适当的难度和密度,启发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思维、讨论和练习等活动。

(4)要严密组织教与学的思路和过程,重视课堂教学信息的多向反馈信息,又要注意了解和掌握学生学习情绪学习意志品质等非智力因素方面的反馈信息。要求教师重视培养提高学生利用反馈信息进行自我批评、自我调节的能力。

3.抓好课内外结合。班级授课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是核心部分,但不是全部。课后教师应主动引导学生接触了解社会,鼓励学生面对现实生活,把看到的一些社会现象引进课堂或班会、晨会等课中去讨论,让学生独立思考,各抒己见,再引导他们去分析、判断、评价,实事求是地做出结论。这样使学生感到了思想品德教学的真实性。

4.为了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我们组织了送教下乡活动。几年来,我们组织本县省市优秀课教师孙淑君、孙彩杰、王晓智等到八面城、双庙子、三江口、亮中、金家、宝力这六个教研网做示范课,县教研员做专题讲座。这一做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质量,在很大程度上与教师的思想认识和业务水平密切相关。因此,建立思想品德课教学秩序,大面积提高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质量,加强教学管理,成为当务之急。我识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常规》的制定,为我们提供了管理的依据。在实施教学常规方面,我们采取了如下措施:

(一)自我学习,明确常规。我们县教研室为全县每一位思想品德课教师提供一份《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常规》,要求教师通过自我学习,明确制定教学常规的目的,了解常规对制定计划、备课、课堂教学、作业批改、成绩考核以及课内外结合等内容的具体要求,为全面实施教学常规作好了思想上、行动上的准备。

(二)培训骨干,实施常规。我们县教研部门针对我县思想品德课教学城镇好于农村,农村中心小学好于村小学这一具体现状,为了更好落实本学科教学常规,先后举办三次县级规模的骨干培训班。第一次培训了乡镇教研员,第二次培训了县级骨干教师,第三次培训了刚刚上岗的中师毕业生,三次共培训七百多人。在培训过程中,我们结合思品课教学常规的具体要求,举办了学习教学大纲讲座,进行了各年级典型教材的分析。乡镇教研员回去后,在本乡镇都举办了类似的培训班和召开了各年段的教研会,从反馈的信息看,效果是很好的。

(三)组织验收,落实常规。我们县教研部门把基层学校划为五个教研网,县教研室组织对各教研网进行教学工作检查和验收时,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情况是检查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查阅教师学科计划、备课、作业批改、试卷、教具制作等项目过程中,我们发现思想品德课教学常规已落实到每一节课的课堂教学中。

一是认识上的转变。在实施教学常规过程中广大教师越来越自觉地认识到,思想品德课虽然每周只有一课时,但它是向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径,必须抱着对未来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高度负责的态度,上好每一节思品课。现在我县各基层学校要求当思品课专职或兼职教师的越来越多了,要求参加评选本科优秀课的越来越多了,九五期间进行省级思品学科专题试验的就有两个学校,而且每校都有主任或校长专门负责。“抓思想品德课为重,上好思想品德课为荣”的风气正在形成。

二是教学上的质变。实施教学常规管理后,基层学校积极采取措施,把常规落到实处。我们结合省市有关课堂教学指标及评定标准,随时抽查了课堂教学情况,经评定,优秀课和较好课占绝大多数。从教师队伍来看,我县部分思品课教师是由班主任兼任,实施常规前,不少教师潜心钻研语文数学教学,感到思品课教学难以入门。教学常规下发落实后,广大教师摆正了语文数学课与思品课的位置。现在不论专职教师还是兼职教师都能按常规要求上好课。

三是教育途径的多变。《辽宁省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常规》中,有对本学科应主动与各科教学、班队会、社会家庭密切配合,形成思想品德教育合力的要求。我县各基层学校努力把思想品德教学与各种教育途径结合起来。如县实验小学的思想品德课教学与“两史一情”教育相结合,八面东街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与法制启蒙教育相结合,八面实验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与少先队革命传统教育相结合等等。这种以思想品德教学为主,引出教育途径的多变,已成为我县品德教育的一大特色。

思想品德课每周只有一节,它对促进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固然是有效的,同时又是有限的。思想品德学科的改革,要求我们解决这一矛盾,使每周一节40分钟的品德课扩大到更多倍的教育活动,使各个渠道、各个途径都能围绕一个教育内容发挥积极作用,以形成教育的合力,使学生在一系列活动中不断提高道德认识,不断增强道德情感,不断掌握正确的行为方式,从而促进良好的思想品德的形成。这就要求我们加强教育的横向联系,扩大思想品德课的教育空间。

加强教育横向联系的基本途径。

1.与各学科教学结合,渗透品德教育内容。各科教学是向学生进行教育的经常途径。要求任课教师选好教学的结合点和渗透点,以所任学科的教学特点为最佳结合点,将思品课教育内容自然地融于教学过程中。如小学六册语文课《一件棉衣》,讲的是毛主席在抗战时期艰苦朴素的故事。一件灰土布棉衣,毛主席已经穿过几冬了,两个胳膊肘上都打了补丁,袖口上的棉花也露出来了,可主席还不肯换新的。这一课内容与思想品德教材第六册中的《不比吃穿》一课内容联系密切,语文教师可结合教学,渗透、深化艰苦朴素是美德的观点,教育学生要学习和发扬革命前辈艰苦朴素的美德,做到勤俭节约,不比吃穿。

2.与班主任工作挂勾,强化思想品德教育内容。班主任工作主要针对本班学生实际,开展多种形式的班级教育活动,做好班级日常教育管理工作。班主任不论是否任思想品德课,都要掌握本周思品课的教育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在日常教育管理中要强化道德观点,联系学生实际深入浅出地进行实践指导,并联系贯彻《守则》《规范》的实际情况,及时总结、表扬,对学生进行操行评定。如结合思品课《节约水电》、《不比吃穿》的教学,班主任在日常教育管理中,可联系《规范》第八条“不挑吃穿,不乱花钱;爱惜粮食和学习、生活用品,要节约水电”的内容,强化观点,进行检查、指导、评比,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与主题班、队会配合,深化思想品德教育内容。围绕思想品德课的教育内容,召开主题班队会,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对学生吸引力最大,会巩固、深化思品课的教育效果,易使学生产生终生难忘的印象。如一位教师围绕“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是美德”的思想教育观点,精心组织召开了一次“争做勤俭节约好少年”的主题中队会。这是在思想品德课《节约水电》、《不比吃穿》之后,首先让学生收集革命前辈艰苦朴素的故事,自己家中、同学中勤俭节约的好人好事等等。在同学们讲述这些故事之后,教师引导全班同学算了几笔帐,使同学产生了对“一分钱、一张纸、一粒米、一度电”都要爱惜的强烈愿望,最后在齐唱“勤俭是咱们的传家宝”的歌声中升华了道德认识。同学们不比吃穿比节约成了自觉行动。

4.与家庭、社会取得得联系,落实思想品德课教育内容。家庭和学校在培养目标、教育思想、教育内容要求、教育方法等方面保持“同向”,对学生的教育措施力求“同步”,这是抵制或削弱消极因素对学生影响的有力措施。教师通过了解学生在社会、家庭的表现,能进一步让学生把课堂上学到的道理在实践中去消化、理解、提高,成为他们自觉行动。如思品课《做妈妈的小帮手》,学完后可让学生设计一个“做妈妈的小帮手”活动,并同家长传递联系卡,让学生填写劳动记录,请家长签字。这样,既督促学生提高了自我服务能力,又帮助家长解决了难题,使思想品德教育落在了实处。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