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幼儿教育评价论文(通用15篇)

时间:2023-10-31 14:45:01 作者:笔舞

阅读范文范本可以激发我们的写作灵感,使我们更加有信心和热情地面对写作任务。下面是一些写作范文范本,希望对大家提供一些参考和指导。

幼儿园教育评价改革实施方案

幼儿园课程评价是幼儿园课程管理中的重要环节与工作内容,也是幼儿园课程实施方案中必须给予规划和描述的重要部分。课程评价要坚持以发展为核心的价值取向,一方面持续促进幼儿发展,一方面支持教师持续专业发展,并帮助幼儿园不断完善课程计划(课程实施方案)与实施。

虽然课程评价有助于提升课程本身的结构、内容的品质和成效,但绝大多数幼儿园在课程评价方面存在诸多问题。

1.罗列零散的评价实践,对建立本园课程评价体系缺乏整体思考与设计。

部分幼儿园罗列出已有或计划采用的在评价方面的实践做法,将评价界定为非常细小的一系列做法,而这些做法的罗列并不能有力支撑整个幼儿园的课程评价系统;部分幼儿园简单模仿《课程指南》,将相应部分文字直接搬到本园方案中,没有自身对课程评价的设计与具体的实践说明。这些现象造成幼儿园缺乏评价的操作方法,缺乏建立本园课程评价的整体思考与设计。

2.将评价等同于考核,关注结果大于关注“发展”,缺乏基于评价的发展意识与行为。

考核是幼儿园教职工工作管理的实务之一,但有些幼儿园将工作考核混同于教师评价。将课程评价直接与工作考核挂钩,不利于建立“发展性”的课程评价导向。

3.评价方法过于原则、空泛,评价过程要素模糊、不具体。

《幼儿园课程指南》对幼儿园开展评价的原则和方法给予了方向性建议,例如要在自然状态下开展评价,注意多元主体参与评价等。但是,这些评价原则和做法在某个幼儿园如何具体开展没有给出范例,其并未根据幼儿园自身的情况具体化,完全达不到操作上的定义和指引作用。

4.缺乏针对性建立课程评价操作系统的能力,符合本园课程评价需要的工具缺乏。

幼儿园的课程评价应该成为一个相对确定的思考和行为操作系统,其中包括可操作的评价工具。虽然部分幼儿园制定出各类评价的结构和基本内容甚至指标,但当运用于实践中,仍有大量“主观判断”为主的评价现象。因为评价工具本身的设计大量用了主观性的指标,而非客观的信息来源。

案例:如“为幼儿创设温馨、优雅的就餐环境”、“关注个别幼儿的生活需求与差异并给予适当的回应”这样的评价标准具有太多的主观评判可能,结果因人而异,因此评价效果也将大打折扣。

1.正确和深入理解幼儿园课程评价的价值和目的,找准评价的定位。

幼儿园开展课程评价,目的是为了促进发展——促进幼儿发展、促进教师发展、促进本园课程在正确的方向上和实施的有效性上有所发展。因此,课程评价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对幼儿园课程实施的反馈、调节与改善。将课程评价从关注结果转向关注过程,从“完成行政性考核任务”转向“发现课程的现状与问题并分析改进”。

2.确立激励“自评为主”的幼儿园课程评价机制,引导不同主体自主自觉的评价行为。

幼儿园自评是源于幼儿园对本园课程设计与实施品质的主动探寻与追求。幼儿园自身内部应建立一套课程评价的机制和运作方式。此机制和运作方式应落实到班级、教师层面,并主动吸纳家长甚至幼儿作为评价部分的主体,开展围绕课程和实施品质的相关评价。

幼儿发展评价、教师评价、幼儿园课程本身的评价,构成了幼儿园的课程评价的范围与对象,它们分别是从不同角度对幼儿园的课程设计与实施、成效进行判断的过程。需要对他们分别进行目标和方法上的界定,并通过具体评价工具的编制或确定,来“定型”各类评价中应体现的理念、流程、主体、时间、对象、评价人员、具体方法、评价指标体系和注意事项等。

1.坚持自评为主,发挥课程评价的发展性功能。

在坚持幼儿园主体地位、把握全局的基础上,鼓励教师自我结合日常课程设计与实施工作进行过程性评价、诊断,发现幼儿园课程设置与实施中的不足,并及时反馈、协调与调整。

2.坚持多元主体参与,凸显课程评价的科学性。

吸纳多元主体参与幼儿园课程评价,除班级教师外,还可包括其他班级教师、教研组长、园长、家长和社区人员等,以多途径收集评价信息。

3.坚持多种方法综合运用,突出课程评价的客观性。

幼儿园课程评价的范围广泛、内容众多,评价时要注意多种方法相结合。如在幼儿园课程评价时,要同时注意书面资料与实际观察两方面的信息,尤其是注重两者之间的关联度。

4.坚持课程评价指标园本化,彰显课程评价的操作性。

因为每所幼儿园的办园特色、课程理念与目标不一,其课程设计与实施的要求也会有所差异,与之对应的课程评价内容与标准也不尽相同。因此,幼儿园要紧密结合本园的实际情况建构课程评价指标体系,明确适合本园特色与目标的评价内容与操作提示,使课程评价在本园更具有操作性。

5.坚持科学分析与反馈评价结果,注重常态化评价运行机制与制度的建立。

幼儿园课程评价过程中,要注重幼儿园课程评价的信息的收集与建立联系,并尝试对评价结果作出科学解释与因素分析,以保证评价的监控、调整作用能得到切实发挥。

幼儿园教育评价改革实施方案

1、尝试利用流行歌曲进行创编歌词,并体验合作演唱的兴趣。

2、学会关爱他人,并能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绪体验。

3、丰富幼儿对歌曲的感知表达形式。

分辨其中教师和学生各自的行为是什么?

(三)幼儿园教育活动目标表述的'要求(p35)。

1、具有可操作性,避免过于笼统、概括和抽象。

2、要清晰、准确、可检测,不能用活动的过程或方法来取代。

3、从统一的角度表述目标。

4、一个目标要通过多种活动实现,一个活动要指向多种目标。

1、具有可操作性,避免过于笼统、概括和抽象。

幼儿园教育评价改革实施方案

1、让幼儿了解3月8日是全世界劳动妇女的节日。

2、通过为妈妈选购健康礼物、送礼物的活动,激发幼儿爱妈妈、关心妈妈的情感。

3、教幼儿学习看商品的生产日期及保质期,使幼儿懂得初步的卫生健康知识。

4、教幼儿学习看价钱、计算价钱,提高幼儿的计算能力及初步的理财能力。

指出案例中体现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动作技能目标的动词。

练习题。

以“三八”妇女节为主题,请你为小班的儿童设计一节活动,写出活动目标和内容。

1、用清楚简洁的'语言向幼儿介绍三月八日是妇女节,是妈妈的节日。

2、引导幼儿讲述自己妈妈的工作及职业。

3、通过组织讨论,让幼儿知道妈妈非常辛苦,应学会关心妈妈。

4、鼓励幼儿运用剪、折、贴等技能设计制作漂亮的红花,送给自己的妈妈。

幼儿学前教育评价报告

xx周的保育实习后园长安排我参与x班的教学和班级管理工作,看我们的老师做事的精神后我发现其实凡事都怕认真和爱,在这些细小的方面需要老师细心耐心的帮助每个幼儿,听过很多节课后收获很大逐步掌握了一些上课的技巧。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同时更重要是为自己将要从事的学前教育工作积累有益的经验,为毕业后的工作能更顺利地开展,我于20xx年x月xx日至20xx年x月xx日到xx市xx幼儿园教学实习。实习下来,感觉获益良多。以下是我对实习的深刻总结。

(一)实习任务的见习。

我到幼儿园的第一天就开始了这次实习的第一步:见习。见习是为了让我们能够了解幼儿园一日活动计划,活动流程,熟悉实习所在班级的基本情况,跟幼儿接触、沟通,建立良好的关系的同时,对各个幼儿特点有初步的了解。对幼儿的一日活动特点,知识的掌握程度,对知识的接受能力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幼儿园园长安排我分别在大班、中班和小班三个不同学龄阶段的的班级各进行x天的见习。在这x个星期虽然本班的教师没有要求我们做什么,更多是观摩,留意帮教我的老师如何开展工作。但是我并没有闲着,从一进园开始我就开始了做保育工作,并尝试和见习班级的小朋友进行沟通。孩子们太天真可爱了,很快就接受了我,我也真心的喜欢上了这份和孩子们打交道的工作。

(二)保育工作实习。

实习的第x周也就是见习后要真正实习的第一周,在这一周我是学习保育。保育老师的工作很多也很细,甚至可以说很繁琐。所以我基本上都是跟在保育老师的后面,她做什么我就去做什么,但是要求还是很高,需要细心与耐心。我每天认真的配合保育老师一起积极的完成保育工作,包括拖地、洗碗、擦桌子、叠被子、消毒、擦窗、擦厕所,给幼儿洗玩具,洗毛巾,帮幼儿梳头,还有睡室的清洁卫生、给幼儿穿衣服等多种事情。这些工作看似琐碎,但在幼儿的成长照顾中非常重要。但我觉得,带着对孩子的关心和爱,这些工作虽然累,却不苦。

(三)教育及班级管理工作。

x周的保育实习后,园长安排我参与小班的教学和班级管理工作。在帮教老师的指导下我开始尝试带班教学和管理。在这x个星期里,我结合之前见习的见闻,在初步熟悉班级授课方式、教学计划后,写出自己详细而完整的教案;跟指导老师沟通交流学习班级管理的方法、教育教学方法。孩子天性活泼,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但又不能象成人一样长时间集中精力甚至缺乏自律。这一阶段我最大的感受是:对孩子,你俯下身,你会看到一个天真美好的世界。

(四)家长与社区工作。

建立良好的家园合作关系,充分整合家园教育资源,对自己的教学工作的开展、对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建立良好的班级氛围和幼儿园的发展都能起到重要的作用。同时多跟家长交流可以获得家长对你的教育、幼儿园的管理的理解和支持,这一点非常重要。

1、看我们的老师做事的精神,我发现,其实凡事怕认真和爱。只要一丝不苟地做事没有做不好的事;只要有爱心,再苦也是乐。

2、在教育教学工作方面,在管理班级,管理幼儿,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这都有赖于园长和指导老师一如既往的关心和帮助,让我在实习中成长了不了,学到了不少,在她们耐心指导下我的教学方法、教学技巧有了很大的进步和提高,这在我以后的教育生涯会起到重要的作用。

3、我更大一点的收获是学会如何通过交流沟通去解决问题。这不止对我今后的工作,就是对我的生活和为人处世都有巨大的影响。

1、在活动中,语言表达未能充分贴合孩子的特性,肢体语言也不够形象生动;在教学工作方面,教学方法、技能、班级管理等方面也都存在不同程度不足;有时我的语言和课程设计未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不够贴近幼儿本身的童趣;在课堂组织过程中应变能力较差,没有更多的关注到幼儿的疑问或答疑的技巧有待提高,再就是我的教态还应该加强改进和注意。

2、对每个孩子的关注还够,应该随时随地的注意到每个孩子,虽然这是一件对于我们来说比较难的事,但这是要做好一个幼儿老师应具备的条件。

1、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丰富自己的词语,特别是要让自己的语言儿童化,让自己的.语言有一定的起伏变化,能够吸引幼儿,在以后的学习和实践中,适当改变自己的表达方式,以便于更好与孩子沟通和互动,也更利于自己的教学活动的开展。

2、提高专业技能技巧,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在音乐课和语言课,还的科学课的教育活动中,我发现自己有很多的专业技能技巧都存在较大的不足,自己的知识面较窄,在以后的过程中,我应该多阅读多学习,加强这方面的训练,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

3、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纪律意识的培养及班级的管理,都是我应该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加强的,因为孩子良好的习惯、好的纪律对自己教学意图的实施,尤其对幼儿的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

幼儿园教育评价改革实施方案

1、了解三八妇女节的来历和含义。

2、对身边妇女的辛勤劳动懂得感激与珍惜,并产生敬佩之情。

1、教师介绍妇女节的大概意义。

2、组织幼儿观察、了解身边妇女的劳动情况,让幼儿从中认识到她们工作辛苦。

3、制作小礼物,送给身边的.妇女。

总之,目标的制定要准确、设计要灵活、表述要恰当,要充分考虑到儿童的特点和发展的要求。

课后作业:完成本节练习册习题’并预习下节课内容。

幼儿园教育评价改革实施方案

3、通过区域活动的创设,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及创造力。

根据案例的目标描述指出:幼儿园教育活动目标表述的基本要素。

1、行为:学习者通过教学以后能做什么。

2、条件:行为产生的条件。

3、标准:指出合格行为的最低标准。

举例:小班美术活动(绘画):画妈妈。

目标设定:通过观察妈妈放大的照片学习画妈妈妈的脸,能画出脸的主要部位,如眼睛、鼻子、嘴巴等。

行为:能画出妈妈的脸。

条件:通过观察妈妈的'照片。

标准:能画出脸的主要部位。

从教育活动的主体看,主要有两种方式:

1、表述教师的行为:从教师的行为出发,说明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应做什么,如“教育、帮助、激发、要求、示范……”。

2、表述幼儿的行为:说明幼儿在教育活动中能做什么,如“学会、喜欢、说出、创编……”

幼儿教育论文

摘要:幼儿时期是人一生中良好行为和习惯养成的关键期。幼儿园主要是以游戏为主对幼儿进行教育,它是幼儿喜欢的一种学习方式,能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启迪智慧,培养想象力。本文从以下几方面阐述如何让幼儿在玩中学,在学中玩。

关键词:游戏;智慧;兴趣。

爱玩游戏是幼儿的天性。游戏能锻炼幼儿的身体,助其学到知识,增长智慧,提高动手能力,学会主动分辨事物,协调同伴之间的关系,学会合作,主动地体验社会生活。幼儿在玩游戏时能够自然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发挥想象力,在轻松愉快的游戏中增强自信心,借助游戏认识周围的事物。

游戏集自由性、趣味性、假想性和创造性于一体,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教育家陈鹤琴说:“游戏是孩子的生命。”幼儿天性好动,不宜长时间的保持一种姿态,否则他们会感到疲劳和厌倦。游戏能让幼儿在愉悦的氛围中,主动掌握教学常规,乐于与人交往,学会相互帮助、相互合作,使幼儿的德、智、体、美各方面在游戏中得到全面发展。

1.常规游戏,增强体质。

常规游戏形式简单、取材随意、灵活多变,深受幼儿的喜爱。它丰富了幼儿的童年生活,其轻松愉快的游戏方式也给幼儿带去了无限欢乐。在常规游戏中,幼儿能反应敏捷、记忆准确,集中全部注意力,充分调动身体的各部分积极参与活动,使眼、耳、手、脚和腰协调一致。如跳绳、接力跑、打溜溜球、捉迷藏、跳皮筋、跳房子、老鹰捉小鸡、丢手绢等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常规游戏。在活动中,幼儿能呼吸到新鲜空气,享受充足的阳光,加快身体的新陈代谢速度,促进骨骼生长,增强身体的免疫力,锻炼体能。

2.竞争游戏,培养个性。

幼儿年龄小,做事缺少思维,但是好胜心很强。教师在幼儿做游戏时,采用积极鼓励、肯定的态度对待幼儿的游戏表现,运用赏识的方法给予肯定和鼓励,赞一声“你最棒”或轻轻抚摩一下幼儿的头,给予一个微笑,伸出大拇指。如:在玩石头、剪子、布或跳绳比赛游戏时,幼儿在游戏中获得胜利时,就会心花怒放;失败时,就会闷闷不乐。教师及时开导,让幼儿继续努力,找到自己的不足,改变方法,必须有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恒心,就一定能够成功。这样在竞争游戏中能够培养幼儿的个性和积极的情感,良好个性也会逐渐养成。

二、游戏在幼儿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幼儿是在游戏中学习,在游戏中成长的,教师以“发展幼儿多元智能”为价值取向,依托游戏资源整体设计幼儿课堂教学游戏活动,使幼儿的情绪在游戏中积极高涨,能积极主动地去参与,乐而不厌。

1.数学游戏,开拓思维。

数学知识比较抽象,因此幼儿不爱学习。如果数学教学与游戏巧妙结合,就能减少幼儿的疲劳,满足幼儿对游戏的欲望,也能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让幼儿学到应有的数学知识。如:教学《2的认识》一课时,教师设计“参观动物园”的游戏。出示动物的图片,让幼儿认真观察:“有几只野鸡呀?”(2只野鸡)教师设计爬台阶游戏,谁能说出野鸡身上有关“2”的事物,就可以爬上一个台阶,谁先爬上最高的台阶,谁就获得胜利。小朋友们争先恐后地说出了很多数量是“2”的事物。野鸡有2只脚,2个翅膀,2只耳朵,2只眼睛。幼儿们兴致勃勃地玩着,很怕老师没听到,把全部精力都投入游戏中去。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就认识了数字“2”,突出了生活中数学的意识,调动了幼儿创新思维的积极性,唤起了幼儿亲近数学的情感,使幼儿感觉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语言游戏,张扬个性。

幼儿语言的表达能力是在活动中发展又在交往中体现出来的,活动是幼儿语言发展的基础。语言游戏能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引导幼儿掌握语音词汇和口语形式。教师要为幼儿营造一个学习语言的游戏环境,让幼儿想说、敢说、会说、有机会说。如:玩“过家家”的角色游戏时,让幼儿扮演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和小朋友等不同角色。吃早饭时,爸爸、妈妈是怎样给爷爷、奶奶夹菜的,他们会说什么?小朋友在吃饭时是怎样挑食的,妈妈、爸爸会说什么?在角色游戏中,发展幼儿的语言。幼儿们扮演得惟妙惟肖,语言也很精彩,幼儿们体验到了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懂得了尊老爱幼,了解了每个家庭成员的职责。扮演不同的角色给幼儿带来了快乐,也使幼儿学会了换位思考,增加了表达的机会,从而促使其语言能力不断提高,为幼儿的语言表达夯实了基础。总之,幼儿人小心不小,活泼好动,求知欲强,可塑性强。教师要巧用游戏,愉悦幼儿的身心,培养其学习兴趣,陶冶其情操。让幼儿在游戏中学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

参考文献:

[1]贺玉杰.让幼儿体育游戏焕发新的生命力[j].赤子(上中旬),(08).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幼儿园教育评价改革实施方案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组长:赵xx。

成员:陈xx等。

1、公开、公平、公正,坚持实事求是原则。

2、真正把教职工中优秀的同志推荐出来,发挥示范带头作用。

1、成立评审小组;

2、对考核对象进行审核打分;

3、根据评分推选出候选人上交述职报告;

4、确定对象进行公示;

5、确定表彰名单。

6、行政、教学、后勤,按上级名额分配进行比例计算,评优选先。

(总分100,思想政治20分、教育教学、后勤工作及行政人员考核各50分、行政测评20分、民主测评分10分)。

(一)、师德师风政治思想表现:(20分)。

1.学校要求上交的资料,一次无故不完成者首先不能参加评优评先,达到3次以上无故未完成者年终师德考核不合格。

2.园内组织各种活动,3次以上因临时假不能参加的,本学期不能参加评优选先。推荐参加市级以上活动的一次加2分。

3.凡有家长和幼儿反映教师打或辱骂幼儿,经查实1次扣5分,并按有关规定执行处罚。

4.请假(除婚丧喜事,生病住院者外),其余请假1天扣0.5分,事假5天以上(含5天)、病假8天(含8天)者本学期不得参加评优评先;住院并启动医保10天上(含10天)者不得参加评优评先。

6.满勤一月加1分。

7.主动承担学校工作,经学校考核小组认定工作量后一次加2分。

8.在幼儿园指定穿园服和佩戴岗位牌时,未予配合的老师1次扣2分。

9.上班时间串岗、摆龙门阵者,一次扣5分,做与工作无关的事(如打毛衣、上网、玩手机看课外书等)发现一次扣2分。

10.幼儿园在开展活动时,全园教师必须使用普通话,未遵守一次扣2分。(小班前两周可适当使用方言)。

11.教职工上班期间留彩色指甲或长指甲的一次扣2分。

12.全体教师(含行政、后勤)在参加或组织活动时穿超短裙和高跟鞋、披散头发的,经学校提醒未整改者一次扣2分。

13.财产管理:对自己所管理的资产,妥善保管,放置有序,无遗失、损坏(自然损坏例外)。资产遗失、非正常损坏或非自然损坏,扣2分。

注:同等条件下未请假和未换班者优先评优评先。

(二)、行政人员工作考核(50分)。

1.行政会一次未参加扣5分,迟到早退一次扣2分。

2.上级及学校交办的任务未按时完成者一次扣8分,造成重大影响的一次扣15分。

3.上班时间未经园长同意擅自离岗、网购、玩游戏,发现一次扣10分。

4.主动撰写论文、参加各种比赛,参照教师获奖加分。

(三)、班级教育教学工作考核(50分)。

1.教学工作。

(1)保教处安排或教师自愿组织公开课、送教下乡等教学活动,须提前两天把教案交保教处检查同意后方可组织此次活动。公开课每次主教加5分,协教(本班教师或保教处指派)每人加2分、讲座每次加3分;二级培训加2分,保教处组织的教研活动,未当班老师必须参加的,未参加一次扣1分。活动当天换班、事假、病假可以不参加此活动。

(2)教案敷衍了事,与周计划(课程表)不相符的发现一次不能参加评优评先。教案备详案且有教学反思记录,教案必须随堂带教案,不定期抽查,没有按时备完教案1次扣2分。

(3)各班教师应认真按一日活动时间安排表组织幼儿开展各项活动并关注幼儿,未按一日活动细则开展者一次扣2分。

(4)备课中反映出示的教具抽查时发现没有教具一次扣2分(教具在周计划中反应)。

(5)除学校统一组织外,充分带动幼儿和家长一起开展公开集体亲子活动,(由保教处检查并参与)主讲教师加5分,协助教师加3分。(一学期不超过2次)。

(6)每班自制玩具比例达到40%以上,并保证幼儿人手一件(每少一件扣1分)。

(7)在教师当班时间内,制作教具和备课以及其它工作不管幼儿,查证一次扣5分。

(8)经学校同意,组织幼儿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主教加5分、协教加3分。

(9)中午午睡要求:不能睡觉,不得离岗,巡查纠正幼儿睡姿、盖被,午睡中生病的幼儿及时照顾并报值班医生(行政值周、当班医生抽查中没做到发现一次扣2分)。

(10)环境创设中,主题墙必须按每月开展主题活动的资料布置,区角材料含公共区角每两周填充一次,主题墙和区角填充材料必须和活动进度同步,本班负责的环境创设区域按时完成,每月考核记录优秀加5分、未完成扣5分。

(11)早操时每班必须有教师带操,保育员教师专门负责接孩子和组织幼儿秩序,未带操者查证一次扣3分。

(12)由幼儿园指派外出指导工作的教师,每次加2分。

(13)承担外来观摩学习的班级,组织活动教师1次加5分,配班教师1次加3分。

(14)教师参加各种比赛活动,获园级一等奖加3分,园级二等奖加2分,三等奖加1分,优秀奖加0.5分;获市级一等奖加4分,二等奖加3分,三等奖加2分,优秀奖加1分;获地级一等奖加5分,二等奖加4分,三等奖加3分,优秀奖加2分;获省级一等奖加8分,二等奖加6分,三等奖加5分,优秀奖加4分;或国家级一等奖加10分,二等奖加8分,三等奖加6分,优秀奖加5分。

2.家长工作。

(1)各班每学期必须召开二次家长会(报保教办公室作记录并检查,另附表册、图片等资料应证),未召开的一次扣5分;另组织家长开展培训、交流、探讨会、家长培训、家长义工活动(报保教处记录、必须有方案、培训内容、反馈表、图片)本班教师一次各加5分。

(2)各班教师必须做好班上幼儿的家访工作,新生要求全部家访,新生家访无需图片印证;老生要求每班每学期每位老师家访4名以上幼儿,并有图片等资料印证,未完成者一次扣1分。

(3)班上无家园宣传栏各扣3分,每月需更换一次,未更换的一次扣1分。(内容:幼儿个别表现、新的`教育理念、各种计划、通知、安全知识等)教师共同完成。

(4)不管家长询问任何事,均要求耐心解答如发生冲突经查明原因属教师责任的一次扣5分。

4.班级管理工作:

(1)每天需将幼儿用品(杯子、毛巾、桌、椅、门、窗等)进行消毒处理,各种消毒工作由当班教师指导保育员教师完成,未完成的发现一次扣1分。

(2)教师未按时接班的一次扣2分;班上物品摆放混乱,发现一次扣1分(主要指桌椅、区角、书包、书及被子等);不及时关空调、关水、关电者发现一次扣1分。

(3)如幼儿尿裤子或大便在裤子里未及时处理者发现一次扣5分。(注:午睡期间不能禁止幼儿上厕所)。

5.安全工作:

(1)出现事故经查实属于离、串岗的教师一切责任自己承担以外,另扣考核分8分。

(2)未按要求做好晨检一次扣2分。(班级)。

(四)、后勤工作(50分)。

1.未按要求完成计划、记录、表册、总结,未按要求开展工作,发现一次扣2分。

2.无正当理由不在岗,擅自离岗,发现一次扣2分。

3.工作到岗但不认真履行工作,未遵守岗位职责,造成不良影响,一次扣5分。

4.经检查,工作有问题,不及时整改,造成影响的,一次扣5分。

5.乐于接受学校交办任务,并能保质保量完成,一次加2分。

6.无正当理由拒绝学校临时交办任务,一次扣5分。

7.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评比、比赛活动获奖的,以保教处考核奖励为标准实行同等加分。

8.教师撰写论文发表,同样以教学教师考核奖励为标准实行同等加分。

9.辅导幼儿作品获奖,同样以教学教师考核奖励为标准实行同等加分。参与奖、纪念奖、普遍性的优秀奖等不加分,但作为评优选先一个重要隐性加分因素。

10.上级部门表彰奖励的,同样以教学教师考核奖励为标准实行同等加分。

11.部门迎接上级专项检查,合格以上加1分、优秀加3分,不合格扣5分。

(五)、行政测评(20分)。

行政人员根据教师和后勤工作者的工作表现对其测评;

园长对中层干部工作度评分;

其测评占总分数的百分之二十。

(六)、民主测评(10分)。

1.班级教师由本班家长进行测评,家长给予班级教师的测评占总分值的百分之十。

2.后勤工作人员由班级教师进行测评,教师给予的测评占总分值的百分之十。

3.全园教师对园长及中层干部民主测评,测评占总分值的百分之十。

每位教职员工的基分是一学期100分,根据以上考核细则进行学期考核,其分数每学期公布1次,公示期3天。一学年总分在120分以下者(不含120分)扣除年终绩效奖金,年终考核不合格;以分数高低排列,推选出市级、园级、表彰人选。对专项奖项不用比分推选。

教育伦理视阈中的教育评价刍

1.课标、教材相关内容缺失。

地理学科没有对灾害伦理学部分的标准进行完善,这部分学习内容标准和评价机制都无法在考试和学习中进行体现,所以也就没法对课程标准进行设置。地理教学中的灾害伦理教育引入课堂尚属初期,所以不仅仅是教师对这部分教学不重视,学生对此的学习也没有一定的连贯性,其接触到的都只是来源于新闻和道听途说的先验观点,缺乏系统性。而且目前地理学科的标准教材中关于这部分内容也是欠缺的,在对地震进行描述的时候,往往也没有深入透彻的讲述,没有将灾难放入伦理学的范畴中去建构内容。这部分内容的缺失导致了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都会产生困难。

2.课堂教育缺乏灵活性。

地理教师是地理教学中灾害伦理教育的执行者。关于灾害发生后的知识,除了对于地质地理环境方面的一些认知,教育学生如何来了解世界地理环境以外,还应该教会学生如何在灾难中学会生存下来,这是比较重要的一个知识点。目前来看,大多数中学地理教师在地理专业知识方面非常优秀,但是在伦理教育方面却不够,也就是说在人文上的素质还有待提高。高中教师、学生受到的升学(高考)压力都较大,往往感到课时不足。为了提高升学率,教师一味地给学生灌输要考试的内容,而灾害伦理教育并不是考试内容的重点,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讲解的内容比较单一,且都是跟考试相关的内容,而不是给学生讲述一些灾害发生以后的救援措施,以及灾害中求生存的一些基本知识。

二、灾害伦理教育的措施。

1.加强教师灾害伦理教育能力的培养。

教师要想做好灾害伦理教育工作,首先要有一定的专业技能,这样学生才会尊敬他、信任他。其次,教师还应该有一定的人格魅力,通过自身的一些行为举措在日常生活中慢慢地去感染学生,带给学生正能量。在生活中的实际教学有时候比课堂教学更加有影响力。地理教学的内容决定了地理教师是灾害伦理教育的.关键人物。再次,现在是信息化的时代,教师要不断加强学习,具有与时俱进的品质。学生喜欢新事物,也乐于接受新事物,在教学中适当地引进新的教学知识、教学方法,使课堂更加形象生动,这样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不断提高课堂教育的灵活性。

学生了解地理灾害知识的主要方式就是通过看教材以及教师在地理课堂上的讲解。现在的教材内容十分丰富,教师要努力发现教材内容的相关性,把内容融会贯通起来,让学生能比较系统地了解灾害伦理知识,知道怎么样预防灾害,为了预防灾害我们可以做些什么,灾害的特征及发生灾害的原因是什么,哪些地区容易发生什么灾害,以及发生灾害应该怎么办,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灾害伦理知识水平及意识。

幼儿园论文网

毕东升。

同任何权力一样,审判权力同样要受到必要的监督才不致被滥用。在我国,根据法律规定,法院各项工作要受到来自许多方面、不同性质的监督。本文拟着重对法院内部监督的构成、各种监督的关系以及在改革情况下如何开展内部监督工作进行初步探讨。

一、法院内部监督的构成。

根据我国司法制度,参照国外法院组织制度通行的划分,我国法院内部监督可做如下归纳:

1?从监督的主体来讲,法院内部监督可大致划分为审级监督和行政监督两类。所谓审级监督即法律所规定的上级法院对下级法院审判工作的监督,上级法院通过二审、再审对下级法院案件裁判情况进行的监督,监督主体是上级法院,由合议庭、审委会等审判组织行使此项权力,因此,审级监督也可称为审判组织的监督。所谓行政监督,是指法院内部具有行政管理职责的人员和组织对审判工作或司法行政工作所进行的监督。此处所讲的“行政”,不是从国家权力角度,即立法权、司法权、行政权意义上的行政,而是从管理学意义而言。在此意义上,行政监督即管理者的监督。根据现行法院组织法和法官法、诉讼法和法院有关制度的规定,法院内部的行政监督由院长监督、庭长监督、监察部门对本院和下级法院工作人员的监督、以及其他司法行政部门对司法行政工作所进行的某一方面的监督构成。内容包括院长发现裁判错误提交审判委员会决定再审、庭长对审判人员工作情况的督促检查、监察组织的纪律监督、财务部门的财务监督等。在此需要强调,笔者认为,目前各级法院审判监督庭对本院错判的纠正工作不能称为监督工作,一是因为它无权提起改判,改判只能由院长提交审委会,或者说对本院审判工作的监督权在本院内部只有本院院长才能够行使;二是它不符合国际通行的司法独立最低标准,即:不能有法官之上的法官,一个法官(审判组织)不能接受来自同一审级的另一法官(审判组织)的监督。

2?从监督的内容来讲,由于法院工作分为审判工作和司法行政工作两部分,因此,监督的内容也必然包括审判工作和司法行政工作两类。法院内部的监督主体、程序虽有不同,但内容不外乎这两项,有交叉或相同之处。从法院组织法、诉讼法、法官法的规定来看,上下级法院间的审级监督,由各级法院的审判组织依诉讼程序进行,监督的内容是案件裁判;法院行政领导或行政部门的行政监督,监督的内容既有直接针对案件裁判情况的监督,也有院长、庭长以及监察部门对审判人员和其他工作人员在工作中遵守和执行法律、法规、纪律情况的监督。

二、审判组织的监督和行政监督的关系。

通常,人们一般把对案件的监督称为审判监督。根据以上分析,按照我国诉讼法的有关规定,审判监督的主体既有审判组织(如上级法院审判组织对二审或再审案件进行审理),也有行政监督者(如院长发现错误提交审判委员会,院长、庭长决定回避、监督审限、签发法律文书等)。因此,审判监督工作并非只是审判组织的工作。

审判组织的监督和行政监督存在既相互区别、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关系。

首先,两者的职能、性质有原则区别,互相不能替代。审判组织的监督是依照诉讼法解决裁判的正确与否问题,不针对法官的行为进行监督、处理;而行政监督虽然能够对裁判和审判人员、审判组织进行监督,并有权对审判人员作出纪律和组织处理,但无权对案件作出裁决。在国外的司法体制中,这一点被特别强调,即强调为维护审判的内部独立,法院行政领导和部门不能干预审判,不能有法官之上的法官。审判的独立性使法院的行政监督具有不同于国家立法机关、行政机关的行政监督的特点:一是行政监督不对案件的是非曲直直接做结论,案件结论由审判组织依审判程序解决;二是为维护审判独立,行政监督多是事后监督,不直接干预尚未作出裁判的案件,多数情况下只对生效裁判提出意见、建议;三是司法行政监督必须严格依法进行,不得违反组织法、诉讼法,严格按照法定程序进行。

其次,审判组织独立、公正有效的开展监督,依靠行政监督为其提供的环境、条件。这不仅在于审判组织的有效工作离不开行政监督者通过监督管理提高法官的素质并为之提供了良好的工作环境,还在于审判组织开展的监督,许多都是通过行政监督而发现和提起的。如院长领导开展的执法检查,发现裁判错误提交审判委员会决定再审;检察院(某些国家为司法部长)发现裁判错误提起抗诉(司法部、检察院工作属司法行政工作);监察部门发现法官在审判中违法违纪引起的对裁判的复查、重审等。因此,行政监督者监督案件是必要的,不能把行政监督与审判监督搞成两张皮,更不能人为地把两者割裂开来。特别是由于我国司法工作奉行有错必纠原则,与国外不同之处在于生效判决允许申诉、再审,允许改判纠正,并规定了相应的程序。因而,如果说国外的法院监督中审级监督居于重要位置、行政监督相对弱化的话,那么在我国行政监督则有其特殊存在的价值。

第三,行政监督依赖于审判组织的监督、以审判组织作出的结论为依据。虽然行政监督的内容包括了案件裁判情况,但行政监督只有提起或建议的权力,无裁判的决定权。因此,行政监督并不代替审判组织依审判程序对案件作出裁判。两者性质、权限、任务不同。由于审判工作的判断性特点,决定了审判奉行独立、中立原则,行政领导、行政人员不能干涉和代替审判组织的法定权力,对案件的裁判必须由审判组织依照法律作出。因此,行政监督必须以审判组织的结论为依据,进而才能达到对审判组织和审判人员的工作进行监督的目的。

别是大陆法系国家更常见,如法国、日本规定,刑事再审可由司法部长或检察长提起等。这种依法进行的监督并非行政干预审判。审判组织的监督与行政监督相互依存、相互配合,共同构成了法院内部监督制约机制,脱节和分离,只会带来不良后果。过去法院内部监督机制薄弱,原因之一就是两种监督脱节,导致法院司法腐败的滋长、蔓延。因此,强调审判独立而忽视行政监督对审判工作的监督,以及强调行政监督而忽视审判工作的程序性、独立性都是片面的,必须加以克服。

按照这一理解,根据我国司法制度和最高法院关于监察工作的规定,人民法院监察部门在各级人民法院院长领导下开展监察工作,行使的是各级法院院长授予的权力,与院长对审判工作的监督权一样,同属行政监督的性质,是院长监督权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职责在于监督检查审判组织、审判人员在工作中遵守和执行法律、法规、规章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因此,监察部门根据院长授权,当然有权对审判工作、包括案件裁判情况进行监督(如各级法院开展的执法检查和案件督查)。当然,监察监督是行政性的监督,监督检查的核心是审判组织、审判人员是否有失职、不履行职责、违反禁止性规定的行为,通过对工作、对案件的监督解决对人的监督问题,而不是直接解决裁判的问题。

三、行政监督与司法独立、审判独立的关系。

我国宪法规定,人民法院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但同时规定法院院长必须对人大负责、向人大作出工作报告。这就决定了院长必然对法院各项工作有管理、监督权力。这一权力在诉讼法、法官法中均有充分体现。这些法律规定,院长、庭长除履行审判职责外,还应履行与其职务相适应的职责。由此,我们便会遇到行政权力对审判工作进行监督与司法独立、审判独立的关系问题。

审判独立包括内部独立和外部独立两个方面。本文所探讨的监督属法院内部监督,当然不存在影响外部独立问题。虽然我国的司法制度没有明确法官独立审判的原则,但明确了审判组织的权力,审判组织的这些权力院长、庭长不得代理或干预。同时,法院院长对人大负责、向人大报告工作的司法体制,实事求是、有错必纠的司法工作原则,也决定了法院内部监督、特别是行政监督存在的必要性。因此,在落实和维护审判组织权力的基础上开展内部监督工作,既不违反法院独立审判的宪法规定,也不会影响法院内部审判组织、法官行使依法作出裁判的权力。

即使是在奉行法官独立审判的国家,在不影响法官依内心确认作出裁判的独立性的前提下,法律也规定负有监督职责的法官或司法组织对被监督的法官有权力、有义务就工作效率、责任心、举止、品行等内容提出监督意见、采取纠正措施。在国外,司法独立、法官独立并不排除法院内部监督存在的必要性。如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斯蒂芬・布雷耶夫撰文指出:美国司法独立制度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法官享有宪法的保护;二是司法机构独立行使司法权;三是司法有权对法官的不当行为采取纪律措施;四是发生利害冲突时用适当办法予以解决;五是保证司法判决的有效执行。只有这五个方面结合起来才能保证司法独立。”(见美国驻华大使馆《交流》第2期)此处的纪律措施就是内部监督。我国的执法环境、法官的产生条件、公民的法律素质目前与国外有很大差别,采取符合我国审判工作特点的加强监督、强化管理的措施是促进审判独立、维护司法公正的.重要保证。

四、司法改革与加强法院监督。

党的十五大指出,要积极推进司法改革、维护司法独立,开展冤、错案件责任追究工作。这一论断包含了两层意义:一是要推进司法改革、维护司法独立,二是要加强监督,开展责任追究工作。这为司法工作的改革和发展明确了方向。关于法院改革,《人民法院五年改革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提出了改革的思路。《纲要》第20条指出:“在审判长选任制度全面推行的基础上,做到除合议庭依法提请院长提交审判委员会讨论决定的重大疑难案件外,其他案件一律由合议庭审理并作出裁判,院、庭长不得个人改变合议庭的决定”。《纲要》这一规定表明,逐步改变庭长、院长审批案件的做法,落实法律规定的审判员、合议庭权限,是今后审判方式改革的方向。从一定意义上说,在价值取向上审判方式的改革在向着法官独立审判的方向发展。因此,《纲要》的规定也为如何开展法院内部的监督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法院内部监督工作必须适应这一形势的要求。

在司法改革的形势下,审级监督和行政监督都有许多不适应审判工作特点和规律的问题,值得我们下工夫去改革完善。

1?关于审级监督。宪法和法院组织法规定,在审判工作方面上级法院与下级法院是监督关系,不存在领导和被领导、命令和服从的关系。必须纠正长期以来形成的上下级法院在审判工作方面形成的行政化的倾向,如对案件的请示、汇报、批复等行政工作方式。在不同审级之间,监督者和被监督者都是在依法独立行使自己的权力,事先的请示、汇报等领导和服从的行为,都将使事后的监督失去意义。

2?在行政监督方面,院长、庭长、监察部门如何履行职责、开展工作,是理论和实践中面临的重要问题。笔者认为,搞好监督,必须分清院长、庭长、监察部门的审判职责、管理职责。依照法律规定,院长、庭长是具有双重身份的人员。做为合议庭、审委会成员时,院长、庭长要依法履行其法律规定的审判职责,如担任审判长、主持审委会。作为管理者出现时,则须履行其管理、监督职责,如分配案件,组织合议庭,决定有关人员是否回避,审核法律文书与审判委员会、合议庭决定是否一致并签发法律文书,监督审限,发现错案提交审判委员会讨论决定等。审判职责是院长、庭长作为审判组织成员时履行的职责,此时,其权力、地位同普通法官一样,不能凌驾于其他审判组织成员之上。在履行管理者职责时,院长、庭长必须充分发挥管理者、监督者的作用。但审判工作的特点同时决定院长、庭长在监督、管理时也不能干涉审判组织的法定职权,个人无权改变审判组织的结论、决定。没有任何国家的法律规定,管理者个人可以随心所欲地决定或操纵审判组织的审判结论,管理者只能依法定程序来使审判组织接受自己的观点、实现自己的意志。

述,两者还存在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

综上,笔者认为搞好法院内部监督工作必须掌握以下几点:

1?要遵循审判工作的规律,掌握审判工作的特点,依法开展监督工作。要认清审判权、监督权的差异,掌握法院行政监督的特点。要制定出明确的法官行为规范作为监督的标准;同时,在维护审判组织依法行使权力的基础上,明确行政监督者的权限,明确监督与干预的区别。既加强监督,又不干涉审判组织依法履行职责。

2?在推进审判方式改革的同时,必须加强以院长领导下的监察工作为核心的行政监督工作。监察监督是以纪律处分为手段的监督工作,在管理范畴中,其作用和效果是最为有效的。要纠正目前监督部门重叠、分散的缺陷,许多法院都设立了监察室、监督室、督导员以及对本院裁判有再审复查权的立案庭等负有监督职责的部门,这些部门虽工作角度、方式有所不同,但从性质上讲都是院长行政监督权的延伸,都属行政监督范畴。为使监督形成合力,实现法院机构改革精简、效能的目标,完全可以将这些职责归并,形成以院长领导下的监察工作为核心的行政监督力量。

3?要将对人的监督与对工作的监督结合起来。要作好两个结合,即审判组织的监督与行政监督的结合、行政监督不同主体之间的结合。审判庭的二审工作、立案庭对本院的再审复查工作、庭长的日常监督工作、监察部门的监督检查工作均应通过有效的途径结合起来,使之形成相互协作的体系。在这方面,《人民法院审判人员违法审判责任追究办法》作出了原则规定,但需要在追究的内容、免责的范围、工作的程序、有关部门的义务、责任等方面进一步进行完善,以确保审判的独立性、监督的有效性和司法的公正性。

(作者单位:最高人民法院)。

高职院校德育教育评价机制与体制改革论文

高职院校中层干部往往需要扮演好两个角色:其一,他们需要依照高职院校的教育方针和政策,切实的将相关政策执行下去,此时是以政策执行者的身份出现;其二,他们回到自己所属的部门和系别之后,就需要依照对应的要求,给予各个教职工布置对应的工作任务,此时他们扮演的是组织者的身份。在这样上传下达的过程中,高职院校中层干部就成为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枢纽,其自身综合素质的高低,也会对于高职教育的质量产生直接的影响。由此可见,高度重视高职院校中层干部教育培训机制的健全,是当前高职院校组织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

随着国家对于职业教育的重视,职业教育改革工作的成效显著,高职院校领导层也开始关注于中层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开展,并且也在积极构建高职院校中层干部教育培训机制,希望将其作为高职院校发展过程中的长期性工作来进行。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的由于在此方面缺乏经验,在当前高职院校中层干部教育培训机制构建的过程中,总会出现很多的问题,由此制约到高职院校中层干部教育培训机制效能的全面发挥。具体来讲,其主要问题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高职院校中层干部教育培训机制的建立,就是为了使得中层干部具备良好的自我提升和完善的学习环境,以便提升中层干部的工作素质,以保证其切实的做好各项工作。但是很多情况下,高职院校积极采取措施去实现中层干部教育培训机制的完善,举行各种活动去激发中层干部参与积极性,但是中层干部作为教育培训的主体,往往显得比较被动,很多时候都是校方三令五申的前提下才去参加的,以这样的态度去面对中层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肯定难以保证高职院校中层干部教育培训的有效性。

(二)中层干部教育培训内容方法不当。

虽然很多高职院校也针对于中层干部教育培训形成了对应的规章制度,但是其教育内容单一,教育手段传统,往往难以保证实际教育培训工作的有效性。具体来讲,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中层干部教育培训内容针对性不强,忽视了中层干部岗位多样性的特点,没有针对于不同的中层干部工作岗位性质来实现对应教学内容的调整,一般都是以一刀切的课程体系来应对,自然难以保证教学效果;其二,教学内容过于古板,难以结合当前组织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进行内容调整,不懂得讲干部业务素质,政治素养,思想品格,生活作风,职业操守等内容融入其中,造成教育培训的片面性;其三,过多的使用集中培训的方式来开展,不懂得以创新的方式来开展教育教学,很容易使得教师感觉到教学模式的乏味性,进而丧失参与到教育培训活动的积极性。

(三)中层干部教育培训奖惩不明确。

中层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开展需要具备对应的奖惩机制,这是保证中层干部教育培训机制效能发挥的前提和基础。具体来讲,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中层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过程的监督工作没有切实开展下去,教育教学行为是否科学,教育教学方法是否得当,教育教学效果是否达成,都没有对应的监督,这就很容易使得中层干部教育培训工作陷入无组织性的状态;其二,中层干部教育培训制度没有与绩效考核,薪酬管理,职位升迁等制度融合起来,也缺乏详细的中层干部教育培训奖惩规范,由此难以激发中层干部参与教育培训工作的积极性。

(四)中层干部教育培训师资很缺乏。

既然需要构建高职院校中层干部教育培训机制,那就需要去完善中层干部教育培训师资队伍。但是当前中层干部教育培训师资极度缺乏,已然成为影响中层干部教育培训机制发挥效能的重要制约性因素。具体来讲,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中层干部教育培训教师多数都是高职院校的高层领导干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或者部分友校的教育专家,师资结构不稳定,并没有形成长效的师资格局,难免会对于实际教育培训工作的有效性构成负面影响;其二,中层干部教育培训教师的.教学过程存在断断续续的情况,并没有形成健全的教育培训档案管理机制,如果存在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交接不善,就可能对于高职院校中层干部教育培训课程的完整性构成影响。

(一)树立正确的中层干部教育培训理念。

不仅仅要求高职院校树立正确的中层干部教育培训理念,更要求中层干部要正确认识教育培训工作的价值,矫正以往对于教育培训工作的错误认识。对此,应该积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其一,利用校园的现代传媒平台,在全校的范围内开展教育培训工作价值宣传和教育,使得中层干部明白教育培训工作对于学校,对于自己,对于中层组织体系的积极作用,从而从思想上树立正确的干部教育培训理念;其二,在各种校领导会议中,强调中层干部对于学校的贡献,尊重中层领导干部的意见和建议,营造出良好中层干部发言的环境,使得中层干部意识到自身的价值,进而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育培训工作中去。

(二)实现中层干部教育培训内容方法调整。

实现中层干部教育培训内容方法的调整和改善,需要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对于教育培训内容而言,应该积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调整:实现与当前干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融合,集合当前中层干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实现对应的教育培训方案的制定,以保证教育培训工作与实际干部工作情况之间的吻合;针对于不同系别,不同工作性质的中层干部,以分批开展教育培训工作的方式来推动教育培训工作,以保证教育培训工作做到精确化进行;结合中层干部工作的性质和特点,对于中层干部的综合素质要求进行分析,由此出发实现职业操守,心理素质,教育能力等多个角度的教育培训,以保证教育培训的全面性。对于中层干部教育培训方法选择而言,应该关注以下内容:改变以往集中培训的方式,以分散培训的方式来进行;尝试以开展各种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方式,比如辩论赛,座谈会等方式去开展实际的教学;注重建立中层干部网络信息交流平台,形成第二课堂,以实现教育教学模式的全面调整。

(三)形成健全中层干部教育培训奖惩机制。

健全的中层干部教育培训奖惩机制,不仅仅使得教育培训的过程进入到监控的范围,还有利于激发中层干部参与到教育培训工作的积极性。对此,笔者认为需要关注如下内容:其一,形成中层干部教育培训活动的监督制度,保证在教育培训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派遣对应的监督人员,以健全的课程质量评价体系为依据,对于课程的质量和效果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其二,实现中层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与绩效考核,薪酬管理,职位升迁制度之间的融合,如果在中层干部教育培训过程中表现优异,考试合格,可以取得对应的人力资源考核加分,由此去激发中层干部参与到教育培训活动的积极性。

(四)建立中层干部教育培训专业队伍。

建立中层干部教育培训专业队伍,是保证教育培训工作有效性的关键所在。为此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其一,实现高职院校之间师资资源的优化整合,将高职院校中教育培训的对象范围扩大化,只要符合中层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需求,在经过特定考核之后都可以将其纳入到中层干部教育培训队伍中去;其二,注重高职院校与其他高等院校之间的交流和沟通,邀请在此方面的专家和学者参与到中层干部教育培训活动中去;其三,实现对于教育培训专业队伍的管理和控制,形成健全的信息沟通机制,以保证各项教育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四、结束语。

作为职业教育的引导者,高职院校领导干部的教育和培训工作关系到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关系到日常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当然在高职院校领导干部中存在大量处于中层的领导干部,他们在整个组织体系中的比重比较大,作用比较关键,在教育培训机制构建的过程中,突出中层干部的教育和培训工作,也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探究高职院校中层干部教育培训机制的完善之道,也是急需要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教育伦理视阈中的教育评价刍

临床规范用药以防范药害事件发生是医务人员的一项重要职责。医务人员缺乏对药物相关知识的掌握往往导致许多错误,造成药害。医生的道德水准对药物疗效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医学教育中实施医学人文教育是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客观要求。探讨伦理学的教学扩展至教学医院的做法并完善教学模式、特点、方法、评价体系等内容,使医学伦理学科发挥应有的价值,是一项十分有意义的工作。为了强化实习医学生安全用药意识,作为教学医院,在《临床药理学》课程的有关章节中以医疗机构临床药物应用实例的形式讲解有关药学伦理的内容,做一探索性的研究。

教育伦理视阈中的教育评价刍

【论文摘要】教育评价作为整个教育活动的一个关键环节,是一种价值关涉和价值创造的活动,对教与学均具有导向性作用。教育评价伦理工作从马克思主义人学意义上应是一种重要的道德关怀和精神援助,是一项激发和发展人的主体性和创造力的事业。教育评价标准的价值取向应是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和谐的发展。

教育评价是一定的评价主体对教育活动中的各种现象及其相关的各种实态进行把握和价值判断、分析的过程教育评价作为整个教育活动的一个关键环节,对教与学均具有导向性作用。教育评价的伦理思考旨在探讨教育评价应当如何实现教育的本质功能,规约教育行为,使日益凸显的工具理性服从价值理性的问题。教育评价的道德考量在于使教育本源的善性不至于因为人为的评价而游离教育这个伦理实体,从而使教育评价手段的运用既合乎教育规律又合乎教育的终极追求,即实现人的解放和全面自由发展。

美国著名教育评价专家斯塔弗尔比姆指出:“评价最重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评价最重要的旨趣在于促进评价对象素质的提高。评价属于认识论范畴,但也关涉价值的活动,所以它又不同于对客观事实的认知。进行价值判断,反映评价活动的本质特性。教育评价是一种价值关注和价值创造活动。

传统的教育评价无论是形成性评价还是终结性评价、定性评价抑或定量评价,更多的是关注教育活动的实效性和功利性,注重对教育实践结果与既定目标一致或吻合程度的量化估评与判断,而缺少了对教育对象的人文关怀。也就是说,人在评价中缺席了。例如在传统的教育评价观中,评价是教师管理学生的主要手段,评价的标尺主要是分数。它导致了师生对分数的片面追求,忽视了对学习过程和人的身心和谐发展的关注。过分强调评价的选拔性功能和终结性功能,评价就成为了“筛子”,工具性价值取向凸显,导致学校“应试教育”更加走向极端;相反,现代教育所应有的博爱宽容、平等民主、人道和人的全面发展等这样一些人类基本价值精神却缺损了。传统的教育评价缺少一种基于生命关怀和人性建构的心灵对话与沟通,它普遍推行的量化式评价,把复杂的教育现象简单化、表面化和僵硬化,而且往往失却了教育中最有意义的、最根本的内容,如心理健康、健全人格、主体意识、合作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最终使受教育者成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扼杀了受教育主体的个性、主体性和创造性。传统教育评价因缺失人文关怀,在一定程度上成为生命成长中智慧与精神圆通的藩篱。

因此,教育伦理呼唤教育及教育评价回归生活。笔者以为,教育评价的伦理基础在于爱与教育关怀。教育评价伦理应主张在教育对象的意义上,从人的身心和谐发展的本体价值出发,把当前需要与长远需要结合起来,关注未来发展,给评价对象更多的终极价值关怀,这是对生命本质和人学伦理应有的观照和理解。

教育评价的伦理尺度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道德关怀。教育评价的方式、方法和目标都应关注人的存在价值和内心情感,着力于兴趣的培养和人格的完善。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发展的过程是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和存在意义的显现。教育的本质在于全面提升人的价值和尊严,帮助人获得自我价值的实现。教育是为了人的自由存在而存在。诚如杜威所指出的:“学校教育的价值,它的标准就看它创造继续生长的愿望到什么程度,看它为实现这种愿望提供方法到什么程度。教育的本质特性决定了教育评价必须关注人的价值和发展。教育评价伦理在马克思主义人学意义上就应是一种重要的道德关怀和精神援助,是一项激发人的主体性和创造力的事业。因此,教育评价必须由考量教育结果、侧重绩效分析转变为对人的学习过程、人的内心世界和精神层面的深度评价。它追求的不是非此即彼的取舍和选择,而应是改进和拯救,应是主体和主体对话交流和融通的过程。

有学者认为,教育评价的价值构成应包括主客体价值和交往价值,教育评价依此可分为规范性评价和超规范性评价。闭在此基础上,教育评价就应兼具三种价值:首先是判断价值。教育是充满价值的活动,规范性教育评价就是通过判断价值优劣,实现对评价对象价值的认定。其次是发现价值。在超规范性评价中,评价主体依据各自的价值观点,进行充分有效的交流、磋商,并在特定的交往活动中逐步达成共识,从而产生新的价值内涵。最后是提升价值。由于评价主体的交往活动可以实现教育价值的发现与创新,因此可以深人地认识作为评价对象的.教育活动或现实,从而实现价值的提升。由此可见,教育评价的旨趣在于肯定和创造价值,这表明教育评价兼有鉴定、研究、导向、激励和改进等功能。

然而,目前我国教育评价的目标、内容、方式较单一,评价效果不够理想。从深层来看,其根本间题在于缺乏伦理的视角。以考试和测评为主要评价手段,虽然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和可操作性,却存在评价片面性和手段单一化缺陷,更由于伦理尺度的缺失而使评价无助于甚至有碍于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对教师的评价也缺乏公平性和深人性,评价给教师的行为带来了诸多的道德风险。唯分数论的评价本身就是悖离教育规律的。当唯分数沦的评价结果被等同于教师的个人价值时,教师往往不惜牺牲有助于学生个发展的活动,这就使学生的自我成长受到局限。教育评价忽略了智力以外的如性格、道德、心理、环境、文化背景等诸多因素,且对教育活动本身的改善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考试分数、学生手册的成绩等评价结果经常给学生、家长及教师造成了沉重的心理压力,造成了“不是为了教育的评价,而是为了评价的教育的现象”。叫这使得师生的教与学的活动丧失了应有的自由创造性和自主性。所以,教育评价的伦理尺度,必须是能够激发人的主体性发展和激励人格的自我完善。受伦理尺度的规约,“新评定走出了甄别的误区,关注学生的实际发展,它也就不再是过去的那种从目标、标准到命题全部一刀切的僵硬面目,转而重视学生在评定中的个性化反应。这就是说,评定尊重对象的个别差异和个性特点”囚美国教育学者桑德在上世纪}o年代就提出“教育人格化”的思想,主张根据教育的本来面目将教育评价改革成为妥当的、注重人格培养的评价。人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性存在,这是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核心。人的主体性在于人作为活动主体在对客体的作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为了人的解放和自由发展。诚如黑格尔所说:教育是一项促进人的解放的事业。教育评价只有真正立足于关心、尊重、帮助学生,才一不至于违背教育实践的初衷。从根本上说,评价不是让客体成为被打击被选择的对象,而是为了给评价对象输进能量,使生命主体在自我教育、自我评价和自我认同中主动建构、主动发展。教育评价必须满足评价对象心理、精神和道德方面的需要,促进他们的人格和价值的提升。

因此,教育评价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评估或判别,而更是一种态度和方法。它重在将评价结果以科学的、恰当的、具有建设性的方式,在平等、尊重和互助的基础上,通过协商、讨沦、反思等不同的评价方式进行沟通,使评价者和评价对象共享和谐的教育生活,以获得评价的最大效益。

教育评价必须依据一定的评价标准进行。教育评价标准是对教育对象的价值实现进行评判的具体尺度。传统的教育评价标准重智轻德、重知识轻能力、重表象轻内涵,过于强调教育的工具价值及其为社会服务的目的,这种评价标准必须改变。教育评价标准可分为相对评价标准、绝对评价标准和个体内差异评价标准。由于我国的考试基本上是一种选拔性评价,因而普遍盛行的是相对评价标准。这种评价虽然有利于激发评价对象的竞争意识,但容易挫伤评价对象的积极性,增加其心理负担;而且评价面相对集中,不利于人的身心和谐发展。

因此,教育评价应尽可能采用绝对评价标准和个体内差异评价标准。一方面,在评价对象集合之外确定一个标准,评价时,将评价对象与这个客观标准进行比较,对其达到标准的程度作出判断。由于有一个可以信赖的客观标准,容易使评价者心安、被评价者有方向。为此,绝对评价标准在教育评价中应居于核心位置。另一方面,要从学生的实际、整体情况出发,兼顾个体差异,保证评价科学、合理、公正,为评价对象提供更多成功的机会和可能,并能维持评价对象的心理平衡,对其起到激励作用。在日常的教育评价中,更多的应考虑个体内差异评价,这样可以为教育对象减压减负,最重要的是使评价成为个体自主发展的动力。对于教育评价标准的伦理思考,主要不是评价标准在技术性上的可行与否的分析,而是其形而上层面的人本性追问,是对评价标准自身正当合理与否、应该不应该的反思。我们认为,教育评价标准自身的价值取向应以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和谐发展为依归。

教育评价标准应以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协调和充分发展为内在价值精神。近年来,教育实行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转轨,这是社会发展对人的发展的一种新的需求,也是与人的发展需要相融通的新的教育理念。社会发展必须以人的发展为前提和动力,人的发展也必须以社会发展为背景和条件。但归根结底,只有高素质的人才能推进社会的高度文明和发展,进而最终走向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形态。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认识论是教育评价标准确立的基本立足点和归宿。我国在上世纪80年代对教育终极目标讨论的最后定论是,教育应在实践中协调促进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同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教育以人的发展为基本目标这个极其包容性的最高目标对教育自身包含的各种可能发生冲突的目标―只要这些目标不属于奴役和驯化人的异化目标―具有整合作用。这个目标绝不脱离现实,但对于实现人类最佳状态的关注是它的灵魂。”

因此,在人文性的教育评价伦理视角下,必须变革教育评价标准中重知识、智力和学历的评价机制,使教育评价成为更重视人的思维能力的训练、人的潜能的挖掘、人的道德精神和审美情趣的培育等具有个性化的、综合性的、发展性的评价,成为重视人的身心素质、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等和谐发展的评价,并以此确立具体评价方法,推进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由形式化向实质化转换。

教育伦理视阈中的教育评价刍

内容摘要:在艺术设计教学中,通过师生互动,拓展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提高设计的艺术品质、理论修养和技术内涵,加强教学水平和能力,是艺术设计教学的关键。

关键词:艺术设计教学思考。

当今时代,各艺术间的相互浸透、影响,使各艺术门类之间的界限不断被打破,传统意义上所界定的各种艺术的特征正在被改变,并向着新型交叉学科方向发展。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基础厚、口径宽、能力强、素质高的专业人才,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为此,在艺术设计教学过程中应当将“因材施教”转化为“因势利导”,将学生的个性凸显出来,加以肯定和指导。如何把握专业课的教学活动,不断提高专业课的教学质量和效果,对此我们要进行一些有益的研究与思考。

一、专业课的教学艺术与教学效果须统一。

大学专业课的教学艺术是以科学方法传授科学知识、培养专业人才的艺术。通过一定的基础课程学习后,思维能力达到了较高程度,对学习的创造性与独立性有更高的要求。针对学生这些特点,专业课教师就需灵活地运用教学原则、恰当地运用教学方法、机智地处理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通过语言、表情等手段,激发他们的情感,感染他们的心灵,进而激发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兴趣。专业课教学是大学教育的最后教学阶段,而课堂教学仍然是当前专业课教学的基本形式,专业课的课堂教学活动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不断发展的电脑技术给设计领域带来了非常巨大的变化和影响。它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刷新了艺术设计的传统工作方式,将人们从过去繁杂重复的手工制作中解脱出来,并且使作品达到过去无法达到的理想的表现状态,也给艺术设计带来了新的风格和语言,为设计作品提供了更加丰富的表现手段。软件的特效菜单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创作内容,一些独特的艺术处理,能奇妙地改变图像的效果,成为艺术创作中不可缺少的表现手段,特别是在进行面料设计时,可以根据不同的材料相互衬托、互相对比,利用图像花纹,还可生成相对逼真的效果,使造型与图像花纹巧妙结合,产生丰富的变化,对画面能起到特殊的烘托效果,使很复杂的材质瞬间可以实现。但是,由于相当一部分学生在认识上存在误区,似乎只要学会了设计软件,就可以从事艺术设计了,因而将大量的时间用在学习计算机效果的表现上。这种认识,将设计效果的表达与设计本身混为一谈,忽略了艺术素质中的思维方式、创新能力和设计原理对艺术设计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知道,电脑是一种辅助设计手段,它只是一种工具,它不能替代人脑,软件再先进,也需要人来操作,软件本身不会给你一个完美的设计,它无法代替设计者的思维。在充分肯定电脑设计诸多优点的同时,决不能忽视手绘设计作品的制作过程,这是一种不可替代的审美体验过程,所以在设计中,既要重视“鼠绘”,也要重视手绘。

二、应该注重思维的启发和训练。

艺术设计教学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设计的本质要求来讲,每一次具体的设计过程都是一次创造的过程,设计者应当在每一次设计过程中发挥、验证和锤炼自己的创造力。长期以来,我们的设计教育强调大量的技能训练,试图由此逐步上升到理性的高度,这是培养工匠的方法,这样的教育方式丧失了艺术设计最根本的精神――创新。因而,艺术设计教育,应该注重思维的启发和训练,注重基础课程以工艺为指导的设计教育思想,以便更多地把注意力放在引导学生如何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上。所谓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就是要从主导方向出发,涵盖诸多教育内容,不单单是学好基础课程,还应从文学、美学、艺术哲学、造型规律、心理学、社会历史等多方面进行教育和熏陶,强化学生的宏观意识和综合能力。有效教学是所有教学的基本要求,但无效教学和低效教学也的确存在,这类教学的危害很大,它是一种毫无效果的教学。这样的.教学不但激不起学生的学习热情,相反很可能还会挫伤学生对专业的热爱,一旦学生对专业麻木,则必将会影响学生正常的设计思维和潜在智能的发挥。就设计学科教学而言,培养学生对设计的兴趣是必须的。长期以来,学生虽在制作方面相当熟练但在创新设计方面却显得功底浅薄,而有些学生则是创意不错却无法将构思付诸实施。如果继续采取这种一味强调设计而忽略工艺或一味强调工艺而忽略设计思想创新的单一教育,必然会大大束缚创造思路的开放,限制创造潜力的发挥,也极易使学生走上脱离实际、单纯发挥意想,架构空中楼阁的道路,不符合新时代人才培养的目标。

三、重视实践,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

实践能客观反映和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多动手进行实际操作。创造能力的培养是设计教育过程的重点,每一个人都有潜在的创造能力,要给其营造好创新的环境气氛,激发其创造的欲望,满足这种人的最原始的本性。在教学方法上多采用诱导、对话、讨论、讲评的方式去鼓励学生,培养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尤其把创新精神贯通于设计表现中,以达到设计教育的目的,实现功能、造型、色彩、美学、经济价值、人文精神的互动,使其高度协调统一发展。设计转换着生活理念,拉近高科技与生活的距离,引导社会生活的方式,推动着社会文明的进步,让学生养成在实践中勤于思考、勇于思考的习惯。教师要加强实践指导,同时要对实践形式、实践时间等做出合理安排,使学生目的明确、动作规范符合标准。总之,新的教学方法应避免知识的机械注入,注重以启发性思考促进思维的灵活性、实际技能及个性的培养和发展,使学生由被动地听转变为主动参与思考,使学生想学、乐学、善学,懂得学习的知识不仅是记忆和储存,更重要的是要会灵活运用。而这也正是体现了教学科学性和艺术性相结合的特点。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设计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这对我们高校艺术教育的发展是一种机遇,同时也是一种挑战。面对新的形势与任务,如何使我国的设计教育顺应时代的潮流,是教育工作者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高振美.绘画艺术思维的新空间[m].北京:朝华出版社,.

[2]钟启泉.教育方法概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5.

[3]郑金洲.案例教学指南[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幼儿教育评价改革心得体会

近年来,我国幼儿教育领域不断推出新的改革举措,其中评价改革是其中之一。通过对幼儿教育评价的改革,能够保证教育的公平性和有效性。作为一名幼儿教育工作者,我也深刻体会到这次评价改革带来的巨大变化。本文将从五个方面总结我对幼儿教育评价改革的心得体会。

一、透明公平。

评价改革的首要目标是公平,通过建立一个公平、公正的评价体系,确保所有幼儿都能够得到公平的评价。在以前的评价体系中,家长和教师缺乏了解评价体系的机会,评价成绩几乎都是一个“黑盒子”,很多时候甚至连幼儿都不知道自己被评价的情况。而现在,评价改革的推进,评价标准更加透明,评价结果更加公平。幼儿的家长、教师和幼儿本人都可以更好地了解评价标准和评价结果。透明公平的评价过程促进了幼儿的全面发展。

二、鼓励探究与创新。

评价改革要求对评价进行系统性改革,突出幼儿在学园的综合素质发展、学习态度养成等方面的表现。评价标准的优化,让每个幼儿都可以得到必要的肯定,同时还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动力,鼓励他们在学习上不断地探究、尝试和创新。通过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幼儿在学习中接受到正面的激励,更容易产生幼儿自主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幼儿的学习效率。

三、关注幼儿体验。

评价改革中,对幼儿的体验也得到了重视。评价不再仅仅看重结果,而是注重过程。评价过程中,家长和教师会有意地关注幼儿的认知、情感、运动、语言等方面的表现,这样可以更好地帮助幼儿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让幼儿有一个优良的学习体验。增加幼儿的学习体验对于提高教育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优化教学设计。

在评价改革的新形势下,幼儿的学习情况会得到详细的记录与反馈,这对于教师会十分重要。教师可以根据评价结果来进行教学设计和调整,让幼儿的学习更有针对性和高效性。同时,评价过程中会及时反馈,全面了解幼儿的学习情况和问题,便于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工作,优化教学设计和方法。

五、多元化评价。

评价改革的一大亮点就是多元化评价。评价体系中,不再仅仅依据笔试成绩来评价幼儿,而是涵盖了幼儿的表现、访谈等多个方面,比较客观地衡量了幼儿在学习、成长、品德等不同方面的表现。这使得所有幼儿都有机会获得肯定和进步提升的机会,从而让幼儿在学习中自信而有动力。

综上所述,幼儿教育评价改革的推进,让评价更加公平透明、关注幼儿体验、鼓励探究和创新,同时也更有针对性和多元化。对于家长、教师和幼儿来说,这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改革。身为幼儿教育工作者,希望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能做出更大的贡献,促进幼儿健康、快乐、全面发展。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