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探析论文(模板17篇)

时间:2023-11-26 18:19:20 作者:FS文字使者

范文范本是一种参考文献,可以帮助学习者了解不同领域的写作特点和要求。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优秀范本,供大家参考和学习。

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探析论文

旅游行业发展非常迅速,其行业动态、知识等更新较快。广西各高职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首先要准确定位其人才培养目标,其次才能考虑设置的课程体系。就目前而言,旅游管理专业所培养的人才主要是涉及旅行社、酒店、景区三个方向,不同的院校应结合自身特色准确定位人才培养方向,然后开设相关的课程。其次,优化教材选择,尽量选择近2年质量较高的教材,掌握最新的前沿理论和资讯。第三,课程设置应多结合当今旅游业的发展以及本区域的发展,如针对出国游开设海外领队相关课程,针对广西主要客源国开设客源国概况课程。此外,当今旅游管理专业人才要求掌握综合性知识,课程设置方面可增加一些人文社科类课程,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与综合能力。第四,合理设置课程,理论和实践课程并举。对于部分重复的课程,相关任课老师可协商好避免重复讲授。此外,加大校内实训室和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将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相结合,把学生真正培养为专业知识丰富和专业技能强的应用型旅游管理专业人才。

3.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高职院校旅游管理师资队伍的建设的第一步就是学校要加大师资投入,一方面要引进高学历、高层次的专业教师,提高进入学校的门槛,优化旅游管理教师的学历和职称结构;另一方面,鼓励中青年骨干教师继续深造,增加高学历教师的比重。第二,大力引进具有管理经验的旅游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作为专任教师或兼职教师,以弥补现有师资在实践经验方面的不足。第三,加大对现有教师的培养力度,增加“双师型”教师的比重。如可以通过与国外知名旅游院校进行联合培养,将本校骨干教师送出去,进行学习和交流;还可以针对其行业实践薄弱的劣势,选送部分教师进入国内外知名旅游企业进行挂职锻炼,通过实践增加行业经验与技能,丰富课堂教学。第四,鼓励教师进行自我培训,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如利用假期参与茶艺师、调酒师等相关课程的培训,并考行业资格证书,以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

3.3深化校企合作。

在深化校企合作方面,高职院校和旅游企业应秉着共同发展的原则。首先,选择优秀的旅游企业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合作。如选择国内外知名的景区、酒店、旅行社等旅游企业进行合作,提高合作档次以及平台;部分优秀学生可由之前基础性操作岗位的实习提升至底层管理岗位,给学生更多的锻炼机会;由于旅游行业有明显的淡旺季,如寒暑假和法定小长假等往往是游客出游的高峰期,旅游企业可在假期多为旅游管理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帮助其更早的认识旅游行业。其次,深化校企合作,不仅要走出去还要引进来。与旅游企业共同搭建合作平台,企业可以为旅游管理专业教师提供挂职锻炼的岗位,提高教师的行业经验;与企业合作办学,共同研究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整合校内校外资源,吸引优秀旅游企业管理人才入校授课,传授最前沿的旅游资讯和发展方向,共同培养高素质管理人才。

参考文献:。

高职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探析论文

2。1课程设计不合理。高职院校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没有特色,学习内容也与社会需要不符,理论知识结构单一,缺少核心竞争力。另外,课程体系里的理论与实践脱节现象严重,虽然有一些社会实践和实习设计,但高校往往不定向安排,要求学生“自谋出路”,并没有起到实践教学的意义和目的。

2。2理论知识太薄弱。高职院校学校相对于本科学生,基础知识相对薄弱,学习能力、自制能力等也存在不足,这就导致他们在理论学习时比较困难。再加上教学体制上的不严格、学习风气的不佳,很多学生对理论的学习也就抱着凑合的态度。

2。3师资水平不达标。高职院校的`教师高学历人员较少,经验丰富的专业人才不足,甚至人员配备上也存在不专业不合理现象。这使得整个教学水平不高。而在教学上,学校以讲授式教学为主,以案例教学、模拟教学为辅,但往往学校教学内容的变化已跟不上企业实际管理的变化。

2。4考核机制不健全。对教师的考核没有实质性的奖惩制度,对学生的考核也重在形式。机制的不健全使得培养计划落实不到位,培养出的学生不符合管理人才的标准。再有,虽然按照专业要求,高职院校开设了相应的课程,但并不重视学生理论知识水平的检验,这使得很多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专业理论水平还很低,不能运用到实际工作中。

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探析论文

广西作为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区的重要省份,也是“一带一路”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广西旅游业的发展势头较好,广西全年接待旅游总人数约4亿人次,实现旅游总消费4191.3亿元,增长迅猛;同时也对旅游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据教育部统计,20广西高等院校共73所,其中高职院校共37所,占高等院校的50.7%,在这37所高职院校中,共有南宁职业技术学院、柳州职业技术学院等13所高职院校开设旅游管理专业。就目前而言,广西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还存在诸多问题。

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探析论文

摘要:目前,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日趋激烈,旅行社又反映现在的毕业生综合素质不高、责任意识不强。因此,在企业需求视角下将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做精做强,为旅游行业培养出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构建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关键。基于此,文章在实际调研的基础上分析了造成问题的原因,并提出了解决的办法。

关键词:工学交替;企业合作;特色子专业;责任意识;人才培养模式。

为应对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日趋严峻的现状,寻找更有利于苏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下文简称“我院”)旅游管理专业自身发展的机遇,同时也为推动苏南地区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更加深入,培养适应旅游业行业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我院探索了旅游管理专业“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特对旅游公司进行了调研。

一、苏州地区旅游公司人才需求调研报告。

吴江青年旅行社高级导游潘虹:我们的旅行社有很强的核心竞争力,我们就学会了用两条腿走路,以打造本区域特色旅游线路为主,以开拓东南亚线路为辅,所以,我们的旅行社效益一直蒸蒸日上。现在旅行社每年都要招新人。我们对毕业生的要求是有责任意识,踏实稳重,重能力,不在意毕业的院校;综合素质强,既能做导游、前台接待员,又能做业务和计调人员。对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看法是要加强与我们旅行社合作,我们旅行社里的高级导游、中层管理人员也要和学院里的专业教师多交流,互相学习;建议专业课程的开发要和旅游业的发展紧密衔接。同里文化旅游公司客户经理薛润:我们旅行社共有员工56人,这个行业的竞争也很激烈,我们采用的对策是:充分挖掘古镇同里和周边景点的文化来吸引国内和国外的游客,同时注重与酒店的对接。对高职毕业生的要求是要能将学到的理论运用于实际,善于与他人合作。这两年的毕业生比较浮躁,就业期望值过高。面试时要有扎实的专业技能,被录用的关键是看沟通能力;招聘员工时持有双语导游证的毕业生更受欢迎。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建议是要创新教学方法,提倡现场教学,比如可以带领学生到旅游景点学习导游业务,以增强现场感和角色意识。苏州震泽文化旅游公司高级导游兼总经理:我们公司的人才观是“适应即人才”,每年都招20个以上的毕业生,对高职毕业生的要求是热情、友好、有亲和力、愿意帮助他人等。现在毕业生的不足在于责任意识不强,不懂得给自己树一面旗帜。面试时,能理解“不只为薪水而工作,成长比成功更重要”的人将成为被录取的决定因素;招聘员工时最低是高职学历,旅游行业中能独当一面的人才比较稀缺。对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看法是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要更有针对性。

针对上述调研现状,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要注重“工学交替”模式的再构建。

大多数高职院校都已构建起了“工学交替”模式,且以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为指导方针。但通过以上调研,我们感受到在旅游公司看来,最好是能缩短应届毕业生进入工作的磨合期。对此,我们应该根据旅游公司的实际情况,修改并构建科学的“工学交替”模式。

1.课程设置要以职业分析为基础。学校在调研的基础上不断对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进行适当调整。如今年我院的旅游管理专业在调研的基础上增加了“专题旅游课程群”和“商务酒店课程群”,并根据具体的项目任务每年带领学生参与旅行社的实习,从大二开始就安排学生跟随旅行社导游带团2~4次,使学校培养与企业实习真正实现“零距离”对接。

2.课程设置要侧重于“工”。专业实践能力是大学生立足社会之本,这在课程设置方面要充分体现。德国、日本、英国等发达国家的高职院校有近60%的时间让学生在企业接受专业实践。笔者认为,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实践的时间也应达到此标准,同时建议实践课程要尽量让学生到具体的旅游现场接受学习。3.考核要以职业资格为标准。考核内容不是知识的存储记忆,而应倡导学院的专业课教师与旅行社的业务骨干合作命题,实施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融合的一体化的职业资格考试;还可以从职业、行业协会建构起的题库中抽取,前提是以导游证的考核级别作为每学年的考试考核标准。

(二)要注重与知名旅游公司合作的.探索。

1.争取旅行社资金、设备的支持。通常高职院校办学的投资与先进设备(包括视频设备、讲解设备等)的投入主要由旅游公司来承担,但目前我国部分旅游公司自身效益低下,所以,我们要主动走出去与知名旅游公司合作、交流,让其明白在旅游业竞争白热化的时代,旅游公司只有拥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队伍),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而这种核心竞争力是职业院校培养出来的,旅游公司是职业教育最大的受益者,从而争取他们的资金和设备支持。

2.争取旅游公司技术力量的投入和旅游公司的岗位实习。为保证专业教学质量、改善师资队伍结构,每学期我们要有计划地争取旅游公司的技术骨干、旅游行业专家来为学生上课,将旅游专业新知识、新技术及时补充到教学中。另外,在实习安排时要尽量让学生到旅游公司的具体岗位上去,让学生接触真正的职业实践。只有这样,我们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才能真正实现与旅游公司的“零距离”对接。

1.特色专业开设要有前瞻性。旅游管理专业可以下设多个子专业,如可以设置偏重于营销方向的旅游营销专业、偏重于景点介绍方向的旅游导游专业、偏重于酒店方向的旅游酒店管理专业等。所以,我们建议在市场调研的基础上每1~2年调整一次,选择有前瞻性的专业作为旅游管理专业的核心专业,重点开设。这样就能保证旅游管理专业的核心专业始终与旅游市场同步,培养出受市场欢迎、需要和认可的优秀学生。

2.合理建构专业链。为使培养出的毕业生能全面地满足现今旅游行业的需求,我们要与旅游公司合作进行调研,要慎重考虑开设一些新专业,如旅游酒店专业、旅游会展专业等细化专业。在形成自己特色专业的同时,加强专业链的合理建构,为我院旅游管理专业做大做强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要注重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

从调研中可知,很多旅行公司要求大学生的不是专业如何出色,而更多在于个人品质方面,尤其是责任意识素养方面。提高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责任意识具体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将责任意识教育放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地位。“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以知为指导的行才能行之有效。学校思想品德教育工作应坚持以人为本,教育和引导学生努力学习,勇于实践,只有这样才能担当起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责任。也只有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能促进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工学交替”模式下习得责任意识知识,形成责任意识。

2.深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不断丰富责任意识教育的载体和形式。责任意识教育的实效性体现在“实践能动性”上,只有组织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才能获取更多第一手的信息资料。一是在社会调研、参观考察等实践中,以结对、组团等有效形式,解决困难和问题,增强责任意识;二是在社团、技能比赛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培养、锻炼责任意识的习惯和能力。

三、结语。

以上是对部分旅行旅游公司调研而引发的一些思考。我们将根据调研的情况,在调整中求适应,在改革中求发展,不断开拓进取。校企联手,相信一定能为旅行市场培养出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以此推动我院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再发展。

参考文献:

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探析论文

当前,广西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落后于当前旅游业的发展。首先,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内容较为陈旧,部分院校仍选用多年前的教材,缺乏旅游界的前沿性知识,与当前旅游行业的发展有些脱节。其次,其开设的课程重点为导游证考证课程,如导游业务、全国与地方导游基础知识、旅游法规等,而对于海外领队培养的相关课程非常少。此外,部分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内容重复,如中国旅游地理、中国旅游文化与导游基础知识的部分内容重复严重。最后,旅游管理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但广西部分高职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理论课程课时量远高于实践课时,很多院校即使有实践课程,也大多受制于实践教学平台的滞后而流于形式,学生实践学习效果不佳。

2.2师资力量薄弱。

师资力量是学生培养的基础和前提,而教师的学历和职称是衡量师资水平的重要标准。目前,在广西高等院校旅游教育师资队伍中,具有硕士学位占41%,博士学位仅占2.5%;在教师职称方面,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所占比例为31%[1]。而在广西高职院校中,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队伍更加缺乏高学历、高职称的专业教师。此外,“双师型”教师所占比例较低。部分高职院校将“双师型”教师狭隘地界定为具有“双证”(即教师资格证、职业资格证)的教师。部分教师虽然通过考试获得了导游证等职业资格证书,但并没有相关的行业实践经验,不了解旅游行业的现状,在教学过程中容易理论脱离实际。很多高职院校也缺乏旅游社、景区等旅游企业的优秀人才兼职授课,学生对目前旅游行业的现状认识不清。此外,由于广西大部分高职院校起步较晚,经费投入不足,旅游管理专业教师有海外留学经历的较少,对国外旅游发展趋势与理论动向不了解,不能给学生更好的指导。

2.3校企合作不够深入。

目前,广西很多高职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都有自己的校外实训基地,主要是旅行社、酒店、景区等旅游企业,但实习的质量令人堪忧。目前校企合作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旅游企业的选择问题,由于旅行社招聘实习生更多要求已获得导游证,学校出于安全问题,就长期实习而言,高职院校多选择酒店、景区作为校外实习基地,从事服务员、讲解员等工作,这可能与学生将来的就业方向不一致。第二,学生实习所从事的工作多为基础性操作岗位,其中在酒店实习表现得尤其明显,缺乏管理岗位的实习,而学生轮岗实习也很难实现,因而实习效果不佳。第三,目前学校和企业的实习还不够深入,大多数的合作还仅限于学校向企业输送实习生,缺乏深入合作。

高职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探析论文

论文摘要:在高等职业教育工作中,实践教学是培养高职学生职业意识的重要途径,是学生能否迅速适应岗位,为社会接纳的关键。

所谓职业意识,是指从业者在特定的社会条件和职业环境影响下,在教育培养和职业岗位任职实践中形成的某种与所从事的职业有关的思想和观念,是从业者在职业问题上的心理活动,是自我意识在职业选择领域的表现。目前,高职学生职业意识淡薄这一问题十分普遍。因此,在高职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是十分必要的。高职学生中相当一部分学习基础较差,难以承受繁重的专业理论学习和生产实习任务,学习情绪低落。为了使学生尽快适应变化了的学习生活环境,树立坚定的职业意识,就必须从实际出发,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在教师的积极引导和帮助下,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可以切身体会到职业意识的重要性并形成良好的`职业意识,学生职业意识的养成反过来可以促进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进一步提高,二者是相辅相成的,这样使学生尽快形成爱高职院校、爱专业、懂就业的良好职业意识。

1强化职业价值观教育,形成正确职业意识。

实践性教学活动贯穿于整个学校生活之中。学校应抓住新生入学的有利时机,开展培养职业意识的系列教育。组织学生参观校园,开放所有实习基地、实验、教学场所,向学生介绍学校的专业机构,展示办学实力;同时向学生介绍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史、学校的发展状况,通过橱窗、板块宣传等形式向学生形象地介绍教学及实习成果;介绍个人成才经历和接受职业教育的意义,聘请历届毕业生中的成功创业典型回校现身说法;邀请实习单位领导来校做报告,提出职业要求和希望,进行成才教育,分专业组织参观企业生产和工作现场,使学生切实了解和接受他们将要从事的职业。通过丰富多彩的系列教育活动,可以使学生逐步站在理性的高度认识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和成才的可能性,增强学习专业的自豪感和职业的光荣感。

2完善实践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实践意识。

高职教育必须要高举“实践”的大旗,通过各种与专业紧密相关的实习与实训,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使学生在职业竞争中,以这种重要的职业意识脱颖而出,获得社会的认可。在教育过程中,一方面要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另一方面要促使学生主动接受社会实践锻炼。在课内的学习,教师要时刻把握“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学习与运用的一致”这一准绳,使学生灵活掌握专业理论知识。而在课外,教师要创造各种到实践中去的机会,通过参观、访问、社会调查以及志愿者活动等形式,让学生对课内所学的知识有更直接的实践感觉、实践把握,发现所在专业领域内的一些日新月异的变化。同时,还要带领学生经常到生产、管理、服务的第一线去,使学生从多层面了解行业、了解社会,向社会学习,帮助学生在无形中建立自己开放的、具有学习功能的判断体系。通过这样一系列潜移默化的行动,学生会养成一种主动接受实践考验的学习习惯,遇到问题会自觉地认真思考,并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这样实践意识就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了。

3遵守实习规章制度,培养学生责任意识。

高职院校的部分学生对自己的能力估计过高或学习目的不明确,实习时就产生了不愿做、没有好工作就不想做的想法。为了帮助学生消除这类消极因素,更好地完成实习任务,给学生开设职业指导、职业道德、职业指导、人生观、法规条例、职业素质以及面试应做哪些心理准备等课程,帮助学生系统学习和掌握职业道德基本知识,对学生开展敬业教育,使其克服行业偏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职业观和成才观以及平凡职业的荣誉感,让他们懂得社会上的每一分子,都具有平等的社会地位,在平凡的工作中努力,也能得到大家的认可。

学生实习期间,实习指导教师如果能定期抽查、巡视各实习点的工作情况,对学生进行指导,往往更能产生较好的实习效果。因为这样既便于发现和处理实习中出现问题,又可以及时了解每个学生的思想动态,进行教育。在抽查巡视中,我们发现学生存在的最大的思想问题就是:到达实习单位后,发现理想和现实差距太大,特别是家庭条件较好的学生,如果工作条件相对艰苦一些时就会产生辞工不干或自行“跳槽”的想法。出现这样的情况后,我们就帮助学生耐心分析,指导学生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先立足,后立业”的观念。通过加强实习中对学生进行职业意识的培养,为他们今后的就业奠定好必要的思想基础。

总之,高职学生在校期间是其职业意识形成的重要阶段,不可忽视。实践教学只是培养高职学生职业意识的重要途径之一,希望通过不同途径学习和探索,最终能使学生具有强烈的职业意识,良好的职业素养,高水平的职业技能的姿态,迅速适应岗位,成为合格的毕业生和现代化建设的专门人才。需要强调的是,实施实践教学,培养职业意识一是要及早进行,提前让学生进入角色,这样才会真正有所收益;二是要注意循序渐进,不能一蹴而就。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职场必修――高等职业教育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与训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xx.

[2]张家祥,钱景舫.职业技术教育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

[3]陈莉.高职学生的职业意识养成训练的探索与研究[j].科技信息(学术版),20xx,(10).

[4]黄桂珍,姜晓梅.高职大学生的职业意识现状及其引导策略[j].职业时空(综合版),20xx,(11).

文档为doc格式。

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探析论文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本科和研究生阶段的培养目标有着本质的区别。高职院校应重视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探索职业规律和职业内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培养学生扎实过硬的职业技能和良好的综合素质。课程是保证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基础。综观大部分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课程开设,主要包括政治类、外语类、计算机类基础课程;旅游学概论、旅游心理学、旅游政策法规等专业基础课;导游业务、旅行社经营管理、旅行社计调业务等专业技能课程。这些课程一旦确定,基本很少变动,而且课程的开设学期也基本保持不变,并没有结合旅游管理专业的就业岗位来调整课程内容和课程开设顺序,偏离就业岗位,为校企对接埋下隐患。而现有的开设课程和课程开设顺序,脱离了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所设定的就业方向和就业岗位。

1.1学生技能培养不够突出。

对于高职教育来说,职业技能是其核心培养目标。虽然大部分院校在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上已经陆续开展了“2+1”模式、“工学交替”等先进的人才培养模式,但是实际上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实训教学仍然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根据课程要求设置的实训练习内容,一部分是学校组织的顶岗实习。实训练习一般是根据课程设置情况由任课教师组织的模拟练习,主要是针对部分课程,并不是所有课程都有实训练习的环节;而顶岗实习由于企业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往往把学生固定安排在某一固定工作岗位。所以无论是校内实训环节,还是顶岗实习阶段,学生的专业技能没有得到全面系统的训练,这不利于学生专业技能的掌握和提升。

1.2教师业务技能有待提升。

高职院校的大部分专业教师都是本科或研究生以上学历,这些专业教师都是大学毕业后直接步入工作岗位,缺乏一线企业的实践工作经历,因此专业技能有待提升。而部分高校虽然聘请了部分行业一线工作人员作为兼职教师进行授课,但一线教师往往学历水平较低。如何整合专兼职教师资源,提升专业教师的.专业技能,是旅游管理专业建设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

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探析论文

摘要:笔者从各个层面、多个角度对国内目前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细致论述,看到了研究者在分析过程中对旅游人才培养模式中实践环节的重视,但同时也看到了其拘囿于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篱笆而难以逾越,进一步地提出了自己对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看法。

关键词:

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国内众多高职院校设置了旅游管理专业,着力于培养旅游行业需要的各种人才,服务于地方旅游产业,为地方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撑。但在这个过程中,各高职校对旅游管理专业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如何培养这类型的人才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分歧,影响着国内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水平和质量。究其原因,更多的是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方式的模糊界定。

一、旅游管理大类宏观论述。

纪培玲、路军针对旅游业高级专业型人才缺乏的现状以及培养目标“大而全”,结构不合理,实践能力薄弱等问题,提出旅游教育分层培养模式的设计,如高级管理人才实行“学,研,产”相结合的模式,中级管理服务型人才实行“教学经营一体化”模式。

钟志平在梳理我国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及国外旅游教育体系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理论+实践的“双体系”教育体系,并从加强实验室建设,突出教学实践环节等角度对“双体系”教育体系的实施进行了论述,但相同的是对旅游行业企业及政府,学校因素没有涉及,没有看到其作用。

魏小安、厉新建在对国内旅游管理专业前景分析的基础上,从教材、教师、学生三个层面进行了论述和分析,注重项目化的教学措施,为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对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有一定的`引导意义,但单纯从学生、教学方式、课堂的改变等方面难以真正地对旅游人才培养模式进行革新。

马勇、魏卫、邓念梅提出了“四轮驱动型”人才培养模式,从实践需求、教学资源、教学手段、质量保证四个方面对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论述。

综上,我们发现诸多学者在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过程中都能重视实践的作用,都要求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从实训室建设、教材设计、教学设计及师资等方面与实践挂钩,但相同的是都没有重视旅游人才培养的外在因素的作用,究其根本,还限于就人才培养论人才培养,没有看到外在资源对旅游人才培养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钟先丽在梳理高职旅游人才培养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高职应该培养技能型、应用型旅游人才,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专业设置,构建理论和实践并重的课程体系,设计以培养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为宗旨的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但在论述中没有提到政府的作用,对行业企业资源也缺乏过多的描述。

王琼、李云辉从社会对旅游人才需求的角度分析了目前旅游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详细地从教师、学生和旅游专业技能三个层面提出了相关的解决途径和策略。

周义龙提出把职业技术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职业专业教育与职业通识教育、专业理论教育与实训操作课程、传统课堂教学与模拟实践教学、专业技能提升与综合素质拓展、教师走向企业与人才引进学校及专业基础理论与企业案例分析相结合是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模式。

周艳春从目前高职旅游教育存在的问题入手,结合中国入世对旅游人才需求的变化,从专业设置、教材和课程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及教学手段变化等多个层面构建了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与旅游管理大类的人才培养的宏观论述一样,对高职类旅游人才培养的论述也缺乏跳出学校从外面去看的视角,缺乏从外部环境入手去分析旅游人才培养模式,没有充分考虑政府,行业企业的作用,没有充分利用其资源优势,因而相关的研究论述只能停留在学校内部,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缝缝补补,而不是颠覆。另外,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水平的提高需要进行第三方的评价,这个第三方最好是家长或社会,而上述的研究都没有涉及到这个方面。

吴丽慧、庄小丽以湖北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森林生态旅游专业为例,在传统的“5+1”高职培养模式的基础上,从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三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提出了以培养职业综合能力为核心的“3+1+1+1”的新型教学模式,革新教学方法等措施,比较系统地提出了高职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的策略。

郭艳萍以山西旅游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系为例,从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诸多方面对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深入研究。

赵建军通过对地方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理论基础进行分析,提出在跨省区招生背景下,构建地方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特色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路。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对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探讨教育论文

论文摘要:文章以武汉民政职业学院为例,在分析导游专业现状的基础上,认为导游专业当前主要存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实训师资不足、实训基地建设滞后、实践教学缺乏考核等问题,提出要从改革与创新旅游教学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通过激发学生潜能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实施校企合作办学等方面入手,加强导游专业实践教学。

高职高专教育的培养目标是生产、建设、管理等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职业能力的培养与形成是高职高专教育教学工作的核心任务,这就奠定了实践教学在高职高专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笔者结合高职高专教育的特点和职业学院旅游管理实践教学工作的实际,以武汉民政职业学院为例对导游专业实践教学现状进行初步分析,提出改进对策,以供其他职业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借鉴。

一、武汉民政职业学院导游专业现状。

武汉民政职业学院的前身为湖北省民政学校、武汉涉外旅游学校,自改为武汉涉外旅游学校后,开始开办旅游专业,旅游专业一度成为学校的核心专业,在校旅游专业学生最多达多人,先后培养旅游专业中专毕业生达6000人,升为武汉民政职业学院。旅游专业作为该校传统优势专业继续得到发展,旅游专业一度成为该院在校人数最多的专业。其中导游专业从开始招生,每年约150人左右,目前在校学生约200人。近几年来,虽然对导游的课程结构进行了一些调整,导游专业课程结构仍存在一些不足,课程设置仍然过于“大学化”,而不够“企业化”,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中心而非以学生为中心,学生肃然起敬有余而积极参与不足,由于在学习过程中缺乏有针对性的系统的技能训练和现场操作,使得学生的导游服务能力和导游综合知识的运用能力不强。

二、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2.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目前的实践教学体系就是校内实训+校外实习。校内实训安排在第二或第三学期,拿出其中一周的时间,带领学生进行专业技能实训。校外实习安排在第三学年,推荐学生去专业领域内的相关企业,从事一线工作。学生的实习去向主要是面向酒店业、导游服务业及旅游风景名胜管理区等三方向。除此以外,再没有其他的实践教学安排。在教学实训条件方面,学校重视不够,实训室的建设资金不足、配备相当简陋。由于导游讲解所需要的实训仪器、设备、器材不足,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教师只好照本宣科,学生只好囫囵吞枣。省去实训环节,虽然从总量上看,第三学年均为校外实习时间,但实际上由于第一、第二学年实训环节薄弱,导致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缺乏,由第一、第二学年的理论学习突然转向第三学年的校外实习,学生无论从知识的储备、习惯养成、思想准备方面均显不足。

3.实训师资不足。实践教学要求专业教师不但要具有广博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还须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但众多高校的导游专业属于新建学科,部分教师是从其他学科转行而来,理论准备不足,在实践上又缺乏磨练机会,在教学时往往不能将知识讲透。虽然也有一些教师是导游专业毕业,可基本上是从学校到学校,理论知识虽然较扎实,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却相对较弱。即使到企业挂职,往往由于缺乏严格的监督而多数流于形式,“双师型”教师的缺乏已成为制约实践教学的重要瓶颈。

4.实训基地建设滞后。目前导游专业实践教学主要有校内实训室和校外实习基地两类。校内实训室主要指模拟导游实验室、形体训练室等。由于资金、场地限制,建设高标准实训场所和添购设备基本成为可望而不可及的一张永远的蓝图。校外实训基地则仅有黄鹤楼公园,不仅数量极少,而且样本单一,既不能在容纳量上满足导游专业学生实训需求,又不能为实践教学提供丰富多彩的样本案例。由于尚未建立起长期的、相对固定的互惠互利关系,校企合作也仅限于表面的浅层次的基础之上,且可控性不强,校企合作关系非常脆弱。

5.实践教学缺乏考核。现行教学管理制度中,对理论教学有一套较严格的规范的考核制度,但对于实践教学,却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效果评估体系。学生只要参加实践活动,完成实践教学任务就行了,特别是作为实践教学重要检验之一的毕业论文考评制度形同虚设,论文抄袭现象严重,教师对于学生的实践成绩往往仍然采用理论教学的考核模式,简单地给个成绩,至于学生通过实践环节到底取得哪些成绩,有哪些进步,达到哪种层次根本不清楚,这就导致学生不重视实践课。

1.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创新。导游专业实践教学教育模式应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主要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探索改革创新之路。

(1)改进课程设置。武汉民政职业学院导游专业目前的课程安排由公共基础课、职业基础课、职业技能课和选修课四部分构成。对于旅游职业教育来说,应以职业基础课、职业技能课和专业选修课为主,将认知训练与实际操作训练串联起来,在课堂教学时,探索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夯实学生的专业知识基础、加强专业技能、开阔专业视野、提高专业修养。只有这样,才能避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问题,将实用性贯穿到理论教学的全过程,既改变了枯燥理论教学传统模式,又增强了所学知识的实用性。

(2)强化实习实训。导游专业学生的实习实训,不应局限在校内或者本地的旅游企业。学院应安排一定时间段的综合实践,将学生推荐到较高端的旅游企业和旅游业发达的地区进行见习锻炼,学习和亲身感受先进的旅游服务流程、了解高水平旅游企业的经营特色和管理理念。武汉民政职业学院旅游系近两年在北京、上海、广东、浙江等旅游业发达的地区开发了实习点十余家,并积极向国外拓展,为旅游职业教育走向专业化、国际化做出了一定的探索。

(3)创新教学方式。无论是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教学,都需要在一定阶段对教学效果进行检验,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进而指导下一步教学。对教学效果的检验,应在传统的书面考试的基础上进行多元化探索。多进行实际技能测试,通过对教学效果评价方式的改变,反过来引导教学方式的创新,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引导学生实际参与,不但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也可以借鉴体育项目中“以赛代练”的方法,开展形式多样的技能比赛,如模拟导游讲解大赛、普通话演讲大赛、导游基础知识比赛。既可以个人,也可以团队的形式开展,使学生在合作与竞争中展示自我,锻炼提高。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旅游职业教育的师资是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关键因素。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加强高职(高专)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提高专任教师业务水平,改善师资队伍学历结构;建设一支实践能力强、教学水平高的兼职教师队伍、建设一支理论基础扎实、又有较强技术应用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因此,高职院校要鼓励教师进行专业深造,有计划有步骤地选派教师到实习企业参与业内服务和学生实习管理工作。积极创造条件聘请旅游企业的专家到学校与教师进行专业研讨、开展专题讲座和承担某些专业课程的教学任务。由于在校教师大多长期从事教学工作,实践操作经验肯定不如长期从事实践工作的'专门人士,所以应创造条件,让教师定期到旅游行业中挂职锻炼,将最新的行业动态传递给学生。学校还应聘请知名高校实践能力强、理论水平高的教授做兼职教授,定期对教师开设讲座,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和理论水平。积极从行业中聘请实践能力强的专家与在校教师共同担任学生实践指导教师,来提高实践教学效果。

3.通过激发学生潜能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学生的职业生涯设计,是要在学生个人兴趣爱好的前提下,对其个体性特征进行认真分析,结合自己专业特长和知识结构,对将来要从事的旅游服务工作所做出的方向性的规划和方案,它包括学生对择业的偏好、意向、期望等。现代导游既是一种服务,又是一门专业和艺术。一名合格的导游服务人员首先应该具有服务的意识、服务的技能,同时也应具有导演的水平和演员的本领。这就要求我们培养的学生,在语言表达能力、礼貌礼仪、职业素养、职业技能、知识面都应有较高的素质。正因为旅游行业是服务性的行业,服务质量的高低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具有决定性的因素,而要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就必须多样并举,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院应将针对导游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生涯设计贯穿到教学和日常管理当中。开设以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指导为主题的讲座和课程,运用座谈、演讲、话剧、辩论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学会正确评价和认识自己,以及自己所学的专业和未来将要从事的职业。同时,与旅游部门合作,在学校设置国家导游员资格证书考点,每年在校内与旅游局合作共同举办两次导游资格考试及考前培训,鼓励导游专业学生早拿证、多拿证,早上岗、早就业,为学生就业创造有利的条件;组织学生积极参加演讲比赛、模特大赛、导游员大赛、歌舞比赛等,促进个性特长充分发展,提高职业能力。

4.加强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实施校企合作办学。充分利用校内旅游导游实训室和稳定的校外实习和实训基地,是培养应用性导游人才的主要途径之一。导游专业人才除具备基础理论知识外,还应具备应用能力,特别是导游讲解能力、旅行社管理能力和旅游企业软件使用能力。实训室可以为这些能力和技能的培养提供空间和条件,也只有经过实验室的初步培训,学生将来才能更好地适应具体岗位。导游专业应充分挖掘资源,创造条件,加强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使之更好地服务于实践性人才的培养。加强实习基地建设的主要途径有:在现有导游实验室基础上,执行行业标准完善设施设备;将实验室的功能趋向多样化,以满足未来多种实习的需要,使学生在同一场地进行多种导游技能培训。校企合作,可以说是世界各国职业院校培养应用性人才的成功经验,校企合作可以实现学校与企业的“双赢”目标。对学校来说,通过校企合作,制定了既符合人才培养目标,又满足社会、企业人才需求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推动了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通过合作教育,学生能力和素质得到提高,学生对行业和社会进行零距离接触,专业意识不断增强,专业技能和就业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师资队伍建设也得到加强,培养了一批双师型教师;社会资源得到充分利用,降低了教学成本。对企业而言,无须付出前期培训费用,即可获得高质量、高素质的一线人员,提高了企业声誉;降低了用人风险和人工费用,提高了竞争能力和企业效益,缓解了旅游旺季员工紧缺的压力。

导游专业应坚持以服务行业为宗旨,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主动适应地方蓬勃发展的旅游业对人才的迫切需要,加大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力度,与旅游企业紧密联系,实行校企合作办学,建立产学研结合的教育机制。为此,学校一方面选派学生和教师到旅游企业参加工作实习,了解企业运行动态,更新师生的知识,提高师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从社会广泛邀请相关专业的教师到学院任教,包括邀请旅游界的专家、企业家到学院举办学术讲座。实训基地对导游专业人才的培养起着关键的作用,可以给学生提供真实的锻炼学习场所,把课堂传授间接知识为主的教育环境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和能力为主的就业环境有机结合起来。学校与合作教育企业建立了相对稳定的契约合作关系,形成互惠互利、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动力机制。

参考文献:

1.张志勇.创新教育:中国教育范式的转型.山东教育出版社,

3.彭斐章主编.信息资源管理人才培养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

浅析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管理论文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是培养高技能物流人才的重要基地,为了更好发挥它在培养物流人才中的作用,进一步完善高职物流人才培养机制,通过对我国20多所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调查分析,发现当前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专业建设思路指导思想有些模糊、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设置不尽合理、教材选用等方面有待完善、教学条件需进一步加强、师资力量较薄弱等.要解决这些问题的.主要对策是:进一步理清专业建设的思路、加强课程体系的建设、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加强师资建设.

作者:邓小明dengxiao-ming作者单位: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广西,柳州,545004刊名:物流科技英文刊名:logisticssci-tech年,卷(期):32(3)分类号:g642关键词:物流管理专业问题对策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探析论文

现代学徒制的实施需要政策支持,尽管近年来教育部倡导和实施这一职业教育制度,但是相应的.法律法规、详细的措施方案较为缺乏。在法律法规方面,现代学徒制实施过程中的一些重要法律关系并未得到明确,例如,学生在这一教育制度实施下的法律身份等。而在制度层面,目前我国尚未建立政府拨款制度和就业准入机制,以及面向企业的现代学徒制推进制度。以实施现代学徒制的西方国家为例,由于存在相应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企业始终把培养高素质人才为己责。相比之下我国企业对人才培养责任感认知不一,而且基层员工存在较大流动性,在没有国家政策支持的情况下,实施现代学徒制积极性不高。这成为当前现代学徒制实施障碍的重要原因。

相关调查表明,目前中小企业已经成为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的需求主体。[3]学生毕业后就业走向以财务管理、会计核算、纳税申报、出纳等岗位居多。高职院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定位在通用类企业,会计专业课程设置也主要集中在理论课程。虽然实训课程占有一定比例,但是实训力度较弱,职业特色并不突出。人才培养定位与课程建设未能与目标企业的岗位需求对接,使得中小企业无法分享职业院校教育成果,从而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中小企业参与现代学徒制建设的积极性。其现实表现为现代学徒制承接载体与提供培训岗位的不足,加大了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的实施难度。

2.3缺乏相符的教学管理制度。

现代学徒制的实施需要学校提供相应的制度保障,加强学生工学过程的管理。目前部分高职院校并未制定与工学交替相配套的教学管理制度,导致会计专业学生顶岗实习过程中的学习、考核、学分等方面与现代学徒制难以适应,降低了这一教育制度实施的有效性。

高职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探析论文

论文摘要: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文化产业的繁荣需要大批高技能专业人才,广西高等职业教育在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高职院校应树立全新的人才理念,更新教育改革思路,以更开放的姿态和国际视野,构建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培养既懂市场运作和国际服务贸易规则,又有较强经营管理能力的高技能人才,为中国―东盟自贸区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积蓄人力资本。

论文关键词:文化产业;高职;人才培养。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是我国洽谈的第一个自由贸易区,是拥有19亿人口、接近6万亿美元gdp、4.5万亿美元贸易总额的自由贸易区。广西地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中心位置,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重要通道和交流重镇,与东盟文化交流的基础和条件得天独厚,在促进我国与东盟关系友好发展、促进经济增长和文化交流合作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广西有效利用中心位置的优势和中国―东盟博览会的平台,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并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提出“把文化产业打造成为重要的千亿元产业,成为国民经济和现代服务业中新的支柱性产业。”作为一种知识密集型或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文化产业,人才是不可或缺的主要因素。“缺乏有效的人才资源的获得和培育机制,文化产业就无法实现良好的运作,可持续发展就会成为泡影。”

一、人才需求分析。

《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明确指出:“着力加强领军人物和各类专门人才的培养……培养一批熟悉市场经济规律,懂经营、善管理的人才。”可见,国家实施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的重要环节之一就是培养文化产业急需的各类人才。与国内其他先进省市相比,广西文化产业起步较晚,但发展所呈现出来的迅猛态势与巨大潜力,使得文化产业对人才需求的迫切性日益突出。目前广西文化产业人才主要存在两个问题。

(一)文化产业人才严重匮乏。据有关资料显示,广西共有文化产业法人单位20420个,从业人员29.92万人,但只占全区从业人员1.05%,低于全国1.53%的平均水平,并且70%的文化产业单位及从业人员集中在文化产业“外围层”和“相关层”,即网络、文化休闲娱乐、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与销售和其他文化服务,真正属于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艺术等领域的“核心层”的不到三成。《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人才发展规划》显示,随着广西重点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对会展、文化旅游、东南亚小语种、影视制作、新闻出版等相关专业的人才需求量明显放大,特别是中国―东盟文化产业的持续升温,使国际化、应用型的高技能人才需求增长势头旺盛,而当地的这类人才总量不够多、人才结构和分布不够合理。

(二)文化产业人才总体素质偏低。据统计,广西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具有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有0.15万人,占广西文化产业从业人数的0.7%;具有大学学历人员为5.6万人,占28.2%;具有高中学历及以下人员为14.1万人,占71.1%。文化产业人才的学历结构不合理,知识结构、综合素质也偏低。表现在新闻出版业中懂出版、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人才匮乏,艺术创作优秀人才、著名表演艺术家日趋老龄化,影视制作、电视栏目策划等缺乏既懂文化又懂市场的复合型策划、管理人才,动漫游戏制作、会展博览、文化旅游等因人才紧缺而发展较慢。同时,随着广西和东盟国家文化交流的层面从政府间的文化交流层面发展为政府、民间并举,对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求其既熟悉国际惯例和规则、掌握外语,又要擅长文化市场运作、具有战略思维。但20抽样调查显示,广西的公务员中能熟练掌握外语的仅占4.75%,专业技术人员中占5%,企业管理人员中占5.43%。

可以说,广西现有文化产业人才现状与快速发展的中国―东盟自贸区文化产业对人才的需求极不相称,人才的短缺已成为制约广西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之一。无论是从区域,还是从文化产业的各门类来看,高技能人才问题都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人才培养状况。

高等院校是广西文化产业发展的强大推进器和人才培养的最佳孵化器,目前广西的高职院校纷纷开设了广告设计、动漫游戏、文化传播、影视音像、涉外旅游、新闻出版、艺术表演等专业,大量培养文化产业高技能人才,但其总体发展仍未能适应广西文化产业的实际。这些专业的实际教学效果并不尽如人意,毕业生难以适应用人单位的需求,高职人才培养存在一定的现实局限。主要表现在:

(一)文化产业专业培养定位不明确。文化产业涉及的行业很多,包括了生产与销售文化产品的行业(如生产与销售图书、报刊、影视、音像制品等),文化服务行业(如戏剧舞蹈的演出、体育、娱乐、策划、经纪业等),向其他商品和行业提供文化附加值的行业(如装潢、装饰、形象设计、文化旅游等)。面对这样一种纷繁的文化产业,许多院校对文化产业难以进行准确的专业定位。有的以全球化、系统化的理念培养通晓国内外文化产业发展规律的国际型、复合型文化产业管理人才为目标,有的旨在培养媒介、会展、娱乐等领域中从事管理、策划、经纪、营销、公关等方面的应用型专门人才。专业培养定位不明确,不仅使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受到较大的局限,也使高职院校对发展文化产业的参与度和贡献度远未达到本应达到或能够达到的深度、广度和高度。

(二)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区域特色不突出。大部分高职院校没有真正植根于中国―东盟自贸区和北部湾经济区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中,未能突出文化产业的区域性特征和特色,人才培养也未能体现中国―东盟自贸区对文化产业人才素质的综合要求。比如,随着中国―东盟博览会长期落户广西南宁,会展文化对广西文化产业和区域经济的支撑作用越来越大,不仅对会展从业人员的数量需求较大,而且对从业人员的知识结构、综合文化素质和交际能力的要求也很高。但目前广西高职院校尚未开设会展专业,或者在相关的专业中开设会展文化专业课程,培养会展文化的专业人才。

(三)文化产业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相脱节。大多高职院校往往根据自身的师资力量、学科设置、教学资源等开设有关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仍囿于传统的教学与培养模式,或者是照搬照抄本科院校的模式,未能真正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紧密结合企业岗位要求,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无法充分发挥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基础作用。由于在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方面较多的是理论知识的传授,对实践重视不够,毕业生往往停留在理论层面,缺乏实践经验,缺乏市场竞争力,就业后难以迅速适应文化企业的需求。据一些文化企业反映,对于市场规律把握不够,经验明显不足,在从业过程中不熟悉相关政策、法规,不擅长市场化运作和产业化经营的毕业生比比皆是,导致企业要继续进行长时间的培训,否则很难胜任本职工作。

(四)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滞后。长期以来,高职院校的教师来源比较单一,大都是通过招聘高等院校毕业生或系统内其他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的调入。而文化产业是一个新兴产业,专业人才培养对教师的实践经验和实际操作能力有较高的要求,从以前的文科专业转行过来的大部分老师不仅理论知识欠缺,实践经验更是不足,使学生感觉老师对专业认识不够深入,理论教学犹如蜻蜓点水,实践教学显得力不从心。同时,由于受制于人事体制机制,很多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技能文化产业人才难以顺利的补充到高职院校教师队伍中来,使得师资力量比较薄弱。可见,当前广西高职院校对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总体上还不能适应国家文化体制改革与中国―东盟自贸区文化产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需要用创新的思路去解决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在实践中探索出一条适应高职院校办学特点和文化产业高技能人才培养规律的新路。

人才培养对中国―东盟自贸区文化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通过高职院校培养既懂市场运作和国际服务贸易规则,又有较强经营管理能力的高技能人才,将为中国―东盟自贸区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积蓄人力资本。因此,广西的高职院校应树立全新的人才理念,更新教育改革思路,以更开放的姿态和国际视野,构建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模式。

(一)明确文化产业专业培养定位。科学的定位是学校制定规划、配置资源乃至发挥优势和办出特色的前提。由于高职教育结构的复杂性和社会需求的多样性,文化产业涉及行业的广泛性,文化产业专业的定位必须努力在各层面坐标的交汇点上选择最佳的、最科学的定位。学校应结合自身的办学优势和特色,选择文化产业相关专业的正确定位。例如,财经类院校偏重于经济管理,艺术类院校侧重于艺术管理,传媒类院校着重传媒经济管理,综合类院校则以宏观文化管理为导向。同时,要按照文化产业职业岗位对从业人员理论、技能的最高要求进行专业规划和建设,要将“‘就业岗位需要什么,专业就教授什么’作为专业人才培养的最高行动纲领。”如《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产业人才开发目录》提出“节庆会展及文化旅游业”需要“美术、民族学、历史、文物等专业背景的会展设计、旅游产品设计、景区设计等方面的人才”、“通晓广西本土民俗风情的民俗指导、导游等特殊人才”和“民族歌舞、器乐、雕刻、建筑等方面的专业人才。”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应结合文化产业的需要,对设计教育的教学方式、教学目标、教学要求、教学特点、教育规划等进行研究,培养一批适应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发展的新型设计人才。

(二)凸显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区域特色。广西作为中国与东盟国家文化交往的重要“接口”,正在努力“打造文化产业项目策划、文化产业经营管理和文化产业中介营销3支队伍,壮大艺术演出业、文化信息业、电影音像业、文化娱乐业、文化节庆会展业5个产业集群,提升文化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化、市场化程度,扩大与东盟各国的文化交流与文化贸易。”[6]就市场反馈的信息来看,目前广西急需三类人才:政府部门的文化产业规划和管理人才;从事文化产业项目开发、项目经营、资本运作、内部管理方面的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从事会展、旅游、体育、演艺、娱乐、印刷、出版等方面的内容创意人才。广西的高职院校应结合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区域文化特征,根据人才市场的状况和需求变化,依据文化产业结构及其变动趋势来设置与调整专业,不断拓宽专业口径,创办特色专业,使之更好地适应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三)创新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依托校企合作推进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是解决毕业生素质与企业人才需求矛盾的有效途径。学校的校园氛围和企业的.生产环境差别很大,课堂教育和现场教育的效果也大不相同,通过校企合作,可以把企业的技术、设备、管理制度、企业文化等成功地嫁接到学校的教育体系中来,培养学生逐步成为符合企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因此,高职院校要重视校企合作建设实习、实训基地的重要作用,不断拓展校企合作领域,建立人才培养协同机制,让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例如,学校可让企业直接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专业师资配备、设备设施建设、教育管理、实践教学、阶段考核、学生奖惩、教学质量监控等环节,甚至可以将企业文化引入学校教育教学过程,把对员工发展的优良理念与规范、要求贯穿于全过程,落实到课程中,使未来的人才打上鲜明的“企业”和“市场”的烙印。同时,学校在为文化企业提供优秀毕业生的同时,还可以提供更多的增值服务,成为当地文化产业发展的“智力库”、“人才库”和“资源库”,从而与企业建立起互利共存的共生关系,为校企合作的提供长期、坚实而稳定的基础。

(四)建立高素质教师队伍。一支富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是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的关键。“没有跨学科的、能够融会贯通创意、艺术、经营和管理等各方面知识的教师,再完善的培养计划和课程设置都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7高职院校应在有意识地引进本身缺乏的高素质专业教师的同时,考虑通过多种渠道扩充师资队伍,提高实践动手能力。例如,鼓励原有的常年工作在教学一线、有志于投身文化产业领域教学和研究的教师主动转型,并创造有利条件选送教师进行专业培训和进修,培养一批学术带头人和教学骨干。鼓励专业教师深入生产第一线,建立教师实践和职称评定挂钩的相关制度和政策,允许教师到文化企业、文化单位、文化产业园区或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等挂职或兼职工作。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学校还应适当借助社会人才资源来补充教学队伍。通过聘请文化产业领域的行家能手、勤工巧匠和文化事业单位的专家学者为兼职教师,长期建立合作关系,以讲座、实践课指导等形式定期为学生授课。这样不仅能够突破校园局限、扩展学生视野,为学生的就业打下良好基础,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师资力量不足的压力。

中国―东盟的文化产业交流合作对于发展中的广西高职教育而言,既是一个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又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挑战。文化产业高技能人才不仅要了解文化产业、熟悉文化管理,更要适应中国―东盟文化产业融合需求,熟悉文化产业的国际化运作。能否满足这种需求将成为广西文化产业保持健康快速发展的决定性因素。高职院校应加快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高职院校实践课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因素探析论文

高职教育是一种与学术教育相对应的专门教育,它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的,面向区域经济发展,为社会和行业培养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高职院校既有文化理论课教师,又有专业基础课教师,还有实践课教师。实践课教师作为高职院校的主导类型教师,是指从事实训、实习指导、专业技能课、实验课、毕业设计指导等方面工作的教师,也指公司和企业兼职教师,他们以学生就业需求为导向,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技术和满足学生发展需求,其专业发展程度极大地影响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整体水平和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实践课教师专业发展,是指以促进教师个体的专业成长和专业素养提高为宗旨,通过培养或培训以及个体自主学习和反思,使教师个体内在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自主与专业自觉、专业伦理、专业服务等专业素养及其结构不断更新和演进,并由不成熟走向成熟直至完善。实践课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且具有复杂性和联系性。正如法国的哲学家埃德加·莫兰所说“对于世界上复杂的事物来说决定的因素是多样的,常常不能把这多种因素化归为一种因素,甚至也不能在其中确定一个主导因素导致低估其他因素的作用。因此,我们不能把多种因素看作是相互隔离的,而应看到它们是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相互干预。”深入探讨实践课教师专业发展的多种影响因素,既能扩展高职院校教师研究的领域,又能为提出实践课教师专业发展策略提供理论依据。

正如兰德曼所言“人总是保持着他的开放性和适应性,但他也得为了完善和确定性而不断地奋斗。”影响实践课教师专业发展的个人因素主要来自于教师专业发展各组成部分的特征及其变化,在变化中达到专业成熟与完善。

(一)知识因素。

知识与技能是实践课教师专业发展的养分。“知识是对事物属性与联系的认识,表现为对事物的知觉、表象、概念、法则等心理形式。”知识的价值在于“知识不仅是一个如何认识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一个引导我们如何生存的问题。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问题,而且要关注知识对于人的生存意义的指引和生命境界的提升问题。”实践课教师教学的实践性、专业性和示范性等特点决定其知识结构与其它类型教师有着重大差异,实践性知识是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主体性知识,决定着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向和程度。实践性知识“是教师素质的核心,决定和引导着教师在实践中的行动,它是指教师在有目的的行动过程中所际遇的课堂情境和实践困境的知识。”实践性知识包括认知范畴知识和应用范畴知识。认知范畴知识是实践课教师对人文科学、学科专业、教育教学等事实、原理和规律认知的知识,它是教师的本体性知识,是教师抽象、概括、分析和综合其所从事职业和专业的认知工具,它影响着教师对专业理解的广度和深度;应用范畴知识是教师在技能教学中关于怎么做的技能知识和如何做的人力知识,主要包括学科专业技能知识、学科教学法知识和自我知识,它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条件性知识,是实践课教师能够准确、快速和有效传授学生技能的保障,它反映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现实中,实践课教师通过职前培养、在职培训、实践教学和自我反思与学习,使自身知识及其结构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二)技能因素。

技能是人通过练习获得的能够完成一定任务的动作系统。包括动作技能和心智技能,日常中一般把技能与技术、技艺相等同。技术是泛指根据生产实践经验和自然科学原理而发展成的各种工艺操作方法与技能,是人类生存和生产工具、设施、装备、语言、数字数据、信息记录等的总和。实践课教师的专业技能包括学科专业技能和教学技能,其劳动性质和生存方式使其受不同层次和类型技能的影响,技能的高低和熟练程度直接影响着教师专业发展的程度。1.实践课教师作为专业技术人员的技能发展。实践课教师的劳动性质和生存方式要求其应具备高度专业的技术和技艺,它们一方面来源于职前培养过程中学生对专业技能的理解和运用以及对教师示范的模仿和演练,这是教师专业技能发展的早期路径。另一方面来源于教师从业过程中对专业技能的理解、掌握和熟练运用程度。2.实践课教师作为教学技术人员的技能发展。这是由教师教育者身份和实践性与操作性的职业性质所决定的。教师不但要知道技能是什么,更重要的是要知道如何传授并使学生有效的掌握技能。教师的教学技能就是指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形成的并能为教学服务的教学监控与管理能力、教学方法、教学策略和教学艺术等。教学技能虽不直接传授学生知识和技能,却间接影响着教师对技能传授的效果以及学生技能掌握的多少。实践课教师教学技能的发展一方面来源于职前培养时期对教学理论理解和掌握基础上的模仿与演练,一方面来源于教学工作中在教学理论指导下对教学经验的反思与。

动机是引起个体活动,维持并促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进行的内部动力,它是满足需要而追求特定的意识,引起动机的内在条件主要是需要、兴趣、理想和抱负水平等。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认为人的学习动机由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三个方面组成,不同内驱力会带来不同的学习行为,且三种内驱力在人的动机结构中的比重会随着人的年龄、性别、个性特征、社会地位和文化背景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职业院校实践课教师因职业和教学的特殊性,使得三种内驱力在促使教师确立专业发展的方向和标准上有所差异。认知内驱力占主导的教师,会把实践性教学、培训和自我反思等看作是理解事物、掌握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教师从认知的获得中得到满足。因此,这种类型的教师在专业发展中追求自身的成长与成熟,把获得高层次知识和技能作为专业发展的目标和内容;自我提高内驱力占主导的教师,会把职业和专业看做是获得相应地位和威望的需要,把知识和技能看做赢得地位和自尊的根本。因此,这种类型的教师把专业发展的目标定位于获得社会地位和威望,专业发展的内容追求的是社会标准;而附属内驱力占主导的教师,其自身专业发展既不指向知识和技能本身,也不把专业发展看做是赢得地位的手段,而是为了获得领导、同行的赞许和接纳。教师作为一个发展的主体,同一个阶段会存在多种动机结构,无论哪种动机结构占主导,只要合理,必将提高教师专业发展兴趣,促进教师合理理想和价值观的形成,使教师获得成功感,反之,教师就会失去兴趣和理想,产生挫折感。

(四)职业精神和职业伦理因素。

职业精神和职业伦理是指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对社会向教师提出的道德义务的高度自觉意识和情感体验,自觉履行各种教育职责的使命感、责任感和对自己的教育行为进行道德调控和评价的能力,具体表现为教师的职业道德、职业情操、职业信仰和职业良心等。职业精神和职业伦理是教师专业成长的精神支柱,它与教师专业发展具有双向互动性。教师的职业精神和职业伦理既是教师专业发展的目标,又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教师专业发展的程度与教师的职业精神与职业伦理发展程度有着密切的关联性。一个具有高尚的职业精神和职业伦理的教师,他会有着自己的人生志向和人格理想,并把社会要求、家长期望和学生需求等外在因素纳入到自身的责任范畴并成为推动自身专业成长的动力。他相信学生的成长和社会的进步与自己专业成长在职业中是融为一体的,自己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的传声筒或教材的扬声器,而是一个具有职业良心的个体,他会以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来维持教育公平与公正,并从所从事的职业中获得信心与信仰,使自身达到更加成熟与完善。

(五)个体反思能力因素。

美国的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经验+反思”。教师的成长是教师在理论的指导下,在实践中获得经验,并对经验进行重组和改造的过程,也就是反思过程。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为对象,对自己在职业中所作出的教学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内在心理特征和外显行为。教学反思既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内容,又是实现方式。从历史发展来看,教师专业发展经历了“理智取向”、“实践反思取向”和“生态取向”三个阶段。其中,“实践反思取向”阶段是连接前后两个阶段的桥梁,它强调实践课教师要从被动的技能型教师成长为反思型教师,在实践教学中不断反思。此外,教学反思能力是教师实施有效实践教学的保障。实践课教师的专业指导水平与学生实践操作能力提高密切相关,而教师教学反思能力更是关系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学生独立实践能力提升的关键。教师实施有效教学反思,才可以帮助自己从感性的教学行为中解放出来,批判地审视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调控和教学评价等,以纠正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而达到有效教学的目标。

(一)学校的组织文化与生态环境因素。

组织文化是一个组织由其价值观、信念、仪式和处事方式等组成的其特有的文化形象,它对教师的行为起着导向、规范与凝聚作用。生态环境(ecologicalenvironment)就是“由生态关系组成的环境”的简称,是指与人类密切相关的,影响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各种自然力量(物质和能量)或作用的总和。高职院校教师的组织文化与生态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两者构成的关系成为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学校因素。在我国,学校教师组织文化最集中的体现就是科层制。科层制下,学校对教师的管理具有明确的权责划分,严格的规章制度,以及金字塔式的等级服从关系等特征。科层制组织文化使教师专业发展中专业自主、专业自觉的生态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教师实践性教学的课程、内容、方法选择权受到限制。教师参与专业发展培养与培训的机会不是来源于法律规定的权利,而是更多取决于行政领导的意志。因此,学校须按国家有关“学校去行政化”改革的思路,改变科层制的组织文化,使教师自身专业发展与学校发展息息相关,赋予教师更多的.专业自主权,在组织中形成教师自觉发展专业,提升能力的心理环境,健康、融合、和谐、民主的组织环境以及广开言路、心理沟通、宽严适度、管理得当的工作生态环境。

(二)学校人际关系因素。

人际关系是人们在生产或生活活动过程中所建立的一种社会关系。在特定的教育范畴和领域内,教师作为履行教育教学的专业人员,其人际关系主要包括师生关系、同事关系和领导与员工的关系等。每个教师独特的思想、背景、态度、个性、行为模式及价值观对他人或群体的情绪、生活、工作产生较大影响,也会对组织的气氛、沟通、运作和效率均有极大的影响。首先,师生关系是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主体性人际关系。任何类型学校的教学都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培养人的教育本质决定了师生关系因学生而发生。正如卢乃桂言“随着教师教育改革的推进,人们希望教师通过专业发展提升自身素质,从而为学生的学习准备高素质的教师,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师对学生的关注程度也就成为衡量教师专业发展所处阶段的重要标准。其次,同事关系是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人际关系。在学校教育中,同事之间无论工作岗位、工作内容或性质是否相同,都因培养人才的需要而发生了关系。这样的关系也因不同教师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等专业发展的差异而带来同事间因价值取向的差异和利益划分不公平的矛盾。这样的差异和矛盾如果处理得当,无疑将在教师间产生良性竞争而形成学习的好风气,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再次,领导与员工的关系。现实教育管理中,领导与员工因岗位和职责的差异形成了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该关系在本质上统一于服务中,管理的本质就是服务,领导和员工都是学校教育教学的服务者。因此,两者在追求自身专业成长中不是对立的而是统一的。两者和谐的关系才是教师获得专业发展的最佳选择。

(三)学校教师评价制度因素。

教师评价是对教师工作现实的或潜在的价值做出判断的活动,它是学校管理的一项主要内容,是提高教师专业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手段,评价的主要功能是提高和改进,而不是鉴定和奖惩。高职院校教师评价制度的制定来源于学校对教师价值判断的取向。学校管理者有什么样的取向,就会有相应的评价制度产生。教师评价制度影响着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向和内容的选择。高职教师的性质和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高职院校对实践课教师专业发展的评价主要倾向于实践性教学中教师对技能的掌握、示范和传授能力,也就是注重对教学能力的评价,而对教师知识、道德伦理、学生关注和学术研究等领域的评价处于较低或忽视的位置。这就造成学校形成结果评价高于过程评价、教学能力评价高于智能评价、教学评价高于研究评价的教师评价制度。这样的教师评价制度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高职教育及其人才培养的特殊性,但长此以往,会导致教师专业的片面发展,影响着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的整体建设。

(一)教师的社会地位因素。

教师的社会地位是人们对教师在社会中作用和影响的认可。“认识和评价教师社会地位的标准应该是多元的,其中既有工资、待遇、福利、住房、晋级等经济性因素,也有工作环境、社会声望、威信、荣誉、尊重等非经济因素。”实践课教师的社会地位主要是由职业高等教育在整体的社会教育体系中的地位所决定。由于受传统“重知识、轻技能”教育观念的影响,政府和社会对职业高等教育的重要性还没有得到充分的认识,在高等教育实践中往往把重点集中在普通高等教育,这也造成职业高等教育被受教育个体或群体看作是选择高等教育的“底线”,因此,高职教育在教育体系中处于较为边缘的地位,其社会地位没有获得社会广泛认可,对高职教育价值产生了怀疑,也没有形成重视和支持职业教育的良好氛围。高职教育在整个社会中较低的地位,直接影响着高职院校教师较低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而教师较低的社会地位又会影响着教师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等在教师成长中的地位和作用,还影响着教师专业发展的动机和态度。此外,教师较低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也会减弱社会上优秀高层次专业和技术人员到高职院校从事教学工作的吸引力,从而影响高职院校教师的后备力量和专业化程度。

(二)管理制度因素。

教师专业发展不仅是一种观念,也是一种实践,教师在实践性教学中必须以制度作为保障。道格拉斯.c.诺思认为“制度是一系列被制定出来的规则、服从程序和道德、伦理的行为规范,具体包括以规则和管制形成对行为施加的一系列约束、检验行为是否偏离了规则和管制的一系列程序、一系列的道德和伦理行为规范。”制度具有强制性、规范性和激励性等特点。制度的强制性一方面促使教师的专业发展必须遵循教育的法规和达到教师的从业标准,保证了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向,另一方面也促使社会和学校必须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必要的培养和培训机会,保障教师专业发展的权利;制度的规范性能够确保教师培训程序的规范化以及培训机构和培训人员的专业化,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外在保障;制度的激励性特点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动力,健全和完善的激励机制一方面能够增加教师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度和信心,另一方面也能够根据教师劳动成效大小实施奖惩,这有利于激发教师提高自身专业化水平的积极性。因此,政府和社会应建立和完善高职教育的教师培训制度、教师定期企业实践制度、教师教育认可与审查制度、教师资格证书制度和人事聘任(聘用)制度等,发挥制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引领功能,使教师专业发展达到规范化和制度化。

高职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探析论文

3。1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高职院校应根据社会人才需求开设与时俱进的课程体系,科学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一方面为了雄厚的理论知识,学校要建立完善的课程体系;还应考虑课程之间的关联性,进行整合教学。工商管理专业设计知识内容繁杂,很多学科内容学科交叉重复,因此,学校可以整合和重组部门课程,增强知识的连贯性、协调性和互动性。另一方面教学计划的制定要遵从理论—实践—理论的模式,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实践,再让实践反作用于理论,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理论。学校还更应注重实习计划的制定,让学生的实习更有目的,更达实效,充分做好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学习。

3。2注重理论知识考核。为了促进人才培养,高职院校应更新观念,重视理论知识培养,注重对学生理论学习的检验,尽全力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一方面可以严格课堂教学,重视学风建设。要求教学严谨周全,更要求课堂学习风气要佳。教师要敬业执教,学生要刻苦学习。另一方面要重视对学生理论知识的考核。对于考试课,要认真设计期末试卷,通过考试检验学生的理论水平;对于考核课,要在实践中检验学生的理论水平是否达标。

3。3改善师资队伍。“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培养出高级工商管理应用型人才,首先要有一支强大的师资队伍。高职院校首先要重视人才引进,通过福利政策引进一些高级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再建立相应的机制加强教师在专业领域的深造。同时,高职院校还需克服人员配置不合理的弊端,防止非专业教师授课或者专业教师不足现象。另外还应该鼓励双师型教师培养,鼓励教师进入企业进行社会服务,参与一线生产和企业管理,从而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促进更好地教学。学校还可以引进企业经验丰富的高级管理人员进行教学,既壮大了师资队伍,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4注重专业与二课堂相结合。高职院校向来注重二课堂教育,但缺乏与专业相结合。高职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可以借助院校优势和学生兴趣,充分利用二课堂,开展丰富的隐性课程,以此弥补课堂上的不足。二课堂相对于课堂更富有趣味性,更被高职的学生所喜爱。因此,高职院校要充分利用这一点,灵活运用各种活动形式融入专业知识,也融入法律、金融、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知识,强化学生的理论知识。

3。5加强产学研相结合。产学研相结合作为如今高校的发展趋势,更是高职院校发展的途径。一方面在校内建立专业实验室,另一方面在校外建立实践实训基地。学校建立产学合作运行机制,通过校企合作促使学生学到更前沿的理论知识,以及更直接地运用到实践中,再把研究成果运用到教学改革中,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良性循环,推进企业和学校共同育人的新模式。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教育工程,需要多方力量共同推进,需要从各个方面对现有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更需要足够的资金支持。大学培养的人才是为了社会需求,只有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才是适用性人才。作为高职院校,其自身的发展相对于本科院校更为艰难。因此在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时,高职院校更应该从社会需求出发,以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为目标,注重学生理论基础、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这样才能实现该领域人才培养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谢美娥,王皓。独立学院工商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对策探析[j]。现代商贸工业,(3)。

[2]闫亮。探究工商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新构建[j]。现代国企研究,(10)。

[3]严佳琪。工商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中国证券期货,(7)。

[4]程承燕。工商管理类人才应用能力的培养对策[j]。企业改革与管理,(11)。

高职院校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论文

广西作为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区的重要省份,也是“一带一路”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广西旅游业的发展势头较好,2016年广西全年接待旅游总人数约4亿人次,实现旅游总消费4191.3亿元,增长迅猛;同时也对旅游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据教育部统计,2016年广西高等院校共73所,其中高职院校共37所,占高等院校的50.7%,在这37所高职院校中,共有南宁职业技术学院、柳州职业技术学院等13所高职院校开设旅游管理专业。就目前而言,广西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还存在诸多问题。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探析论文

摘要:教学模式的设置在人才培养工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我国传统的会计教学模式主要采用一本教材一讲到底,然后集中安排模拟实训的方式。这种教学模式与高职院校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目标越来越不适应,特别是与各类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对会计人才的需要相脱节,存在很多弊病,亟须进行改进。对此,有针对性地对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进行模块化教学改革并加以探讨,以适应新形势下高职会计人才培养的需要。

关键词:高职会计;教学模式;模块化。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近几年来,全球金融危机的发生对我国的经济形势产生了重大影响,国内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特别是在当前,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主要是面向各类中小企业、民营企业,为这些企业培养合格人才,这对高职会计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如此严峻的新形势下,如何培养与之相适应的会计专门人才,提高学生的就业率成了各类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努力探索的重要课题。传统的会计培养模式、课程设计、教学管理方式无法培养适应新形势发展需要的会计专门人才,暴露的弊病越来越多。其中,最突出的表现是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仍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训”的倾向,实训教学仍然没有摆脱从属于理论教学的地位。在会计实训上,主要采用传统的训练模式,即一本教材一讲到底,然后集中安排实训。这种状况和培养模式,不适合学生的学习规律,也无法做到因材施教,更不适应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对会计人才的需要。针对高职院校学生能力素质的要求和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本文建议高职院校会计专业采用模块化教学来解决上述问题。

二、会计专业教改新方案--模块化教学。

1.模块化教学的实践探索。

(1)会计专业实施模块化教学模式的基本思路。

模块化教学模式就是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参照职业岗位群,将各职业岗位所需的知识结构和能力要求分解为各项技能,依次建立若干个教学分模块或子模块,从而使每个模块对应有目标能力、课程设置和技能训练,将理论教学和技能训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来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

模式化教学模式与现有教学模式的最大区别就是打破了学科的理论和知识体系,以实践技能为主导,将理论分解分配到各个技能模块中,强调理论够用,实践过硬,删去学生暂时用不到的理论知识,从而真正实现理论为实践服务、知识为技能服务。因此,笔者根据会计专业课程的特点和模块化教学的性质,将高职会计专业课程实施模块化教学的基本框架设计为:

首先,将会计专业课程分解成五个主要模块,即职业认知模块、职业强化模块、职业管理模块、职业训练模块和职业拓展模块,每个模块配置若干门相应课程,如下表:

其次,将上述五个主要模块进一步分解为分模块或子模块,打破原来各门课程的理论体系框架,各分模块或子模块中按职业岗位能力对各门课程进行整合,并制订各模块所要达到的知识结构和能力要求。

最后,编写与之配套的教材体系,进行相应的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考核评价方法的设计。

(2)会计专业模块化教学的课堂实践举例。

如前所述,模块化教学首先应划分好课程模块,会计课程模块的划分应以会计实务为标准,而不是课程本身,所以应模糊课程界限。如,针对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出纳工作开设的《出纳实务》模块,可以将相关课程,如,《会计学原理》《财务会计》等课程中与出纳实务有关的内容,结合实际出纳岗位的操作流程及要求,有机地整合在一起。比如,将原始凭证(如发票、单据等)的填制及审核、日记账的启用及登记、实用的点钞技术及鉴别伪钞方法、财产清查中现金盘点及银行存款对账以及银行七种转账业务具体操作流程等内容综合在一起进行反复训练。通过这种有针对性的岗位技能训练,使学生直观感性地认识出纳岗位,掌握具体的操作方法,在毕业时就能做到即时上岗。

2.会计专业模块化教学的主要优点。

(1)符合高职学生的认知特点。

传统的课程理论知识体系与会计岗位实务操作存在一定的差距,学生很难通过会计理论体系来理解会计岗位实务操作流程,而模块化教学是以会计职业岗位所需的知识结构和能力为依据进行划分的,比较贴近于会计岗位实际工作,采用模块化进行教学可以按照会计岗位实际工作的业务流程、范围,以一定的先后顺序循序渐进,便于学生学习理解,符合高职学生的'特点和学生接受知识的规律。

(2)理论与实践结合更加紧密。

模块化教学以职业岗位能力训练为主,每一个模块能较好地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有效融合,这就使学生在学习时,理解一些比较抽象的会计名词、术语就不再觉得吃力,通过实践技能的学习反而使抽象难懂的概念、定义更容易理解了。

(3)模块化教学更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水平。

模块化教学弥补了过去讲练分离的不足,把握住了职业教育的特点,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并突出实践操作技能的训练。所以模块化教学能更加有效地提高毕业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掌握扎实的会计职业岗位技能,进而实现从毕业到就业的无缝对接。

(4)模块式更适合于高职会计专业教育。

职业教育以应用型实践技能的训练教育为特点,另外,高职院校招收的学生在高等教育中层次较低,且学制一般只有三年。在这种情况下,模块化教学对于学生短期内掌握专业岗位操作技能更有针对性,也符合这部分学生的特点,是一种比较有效的培养途径。

三、模块化教学实践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更好适应各类中小企业、民营企业的会计人才需求。

为了提高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率,各学校应结合本校会计专业的特点,大胆改革和创新教学模式,采用多样化教学形式,围绕模块化教学的技能标准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乐意接受,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性,避免教学方法千篇一律。

2.突出技能训练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

保证模块化教学的顺利开展,使模块化教学真正落到实处,学校必须加大投入,适时地对实训基地或场所进行建设及更新改造。如,建设会计模拟实训室、仿真财会室、vbse商业社会虚拟实训室等实训平台,没有相应的实训平台,模块化教学就无法开展,理论与实训也必然脱节。

3.高职会计教材大都不是按照会计岗位所需业务能力来编写,理论性、系统性较为明显。

市面上尚未出现专门为模块化教学而编写的教材,为适应模块化教学的需要,各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师应立足本专业现状,根据模块化教学大纲编制相应的配套教材、指导书或讲义及习题集,进行相应的模块开发。否则,教师和学生就无从下手,容易导致教学过程的随意性或出现“新瓶装旧酒”的现象。

4.需要一批理论、实训兼具的复合型教师,对教师素质要求较高。

因此,高职院校及教师应创造条件,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出一批能够胜任模块化教学的“双师型”教师,提升教师自身的业务能力。否则,再好的模式也很难达到预期效果。

实施起来并非易事,也并非所有的课程都完全适用模块化教学,所以我们应先根据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条件等实际情况决定是否采用模块化教学。对一些模块化教学条件相对成熟的课程,应加大模块化教学改革力度,而对一些理论性、制度性较强的课程,则应当慎重采用模块化教学,可循序渐进,先在小范围尝试或探索,不能一哄而上,生搬硬套,更不能不加区别大范围推广。

参考文献:

[3]吕鑫祥。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模式的变革趋势。中国大学教育,(03)。

[5]唐淑文。高职会计专业技能设计型实训模式探讨。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04)。

作者简介:杨芳(1984-),女,湖南郴州人,经济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会计实践性教学。

(作者单位福建省福州市黎明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系)。

高职院校实践课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因素探析论文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持的态度是严重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只有在教育不断进行改革中加大对教师教学质量和成效的关注,才能真正将教学改革中的创新内容运用到教学中,在教育活动中发挥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作用。因此,当下要关注的焦点是教师的教学信念和思想,这是对教育进度和效率的负责,是对教育创新改革在实践中的真实反映。本文就是针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并找到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

一、探索的发现与提出。

随着教育改革带来的新鲜血液,教育事业蒸蒸日上,新理念和新方法在教学中的运用取得了相当显著的成效,然而也出现了很多的问题。在这里不得不提出新出现的一个专业词汇——教学效能,他有一般教学效能和个人教学效能两部分。首先要说明一下教学效能是指教师在教学中所持的信念对于学生学习质量的作用,在很大意义上突出强调教师对于学生的教学贡献,在付出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态度和教学思想。一般和个人教学效能的区别在于看待教学关系上是双方还是一方,教师的教学一方面讲是教师和学生双方互相合作的过程,另一方面讲教师必须针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制定相关的对策和方案,有的放矢,来提高教学的效果和进度。教学效能作为一个社会新鲜名词有着不可忽视的曝光度,是当下教育关注的热点,因为他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教师的教学信仰、教学方式、教学质量和教学成绩的优良,是教育高层密切追踪的教学方向,尤其是对高校教育教学效能的关注度甚是高涨,在此方面的分析和研究从此步入了正轨。

二、影响高校教育效能的各个环节。

(一)高校老师自身的阅历和综合素质。

俗语有云“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可见人的经验阅历是人生道路上重要的影响因素,放在教学效能感上就是说,人生经历不同教师教学效能感也不同。对于高校的教师来讲,个人的教学能力与教学效能一般情况下呈正相关的关系,教学能力又与阅历存在一定的关系,所以教学效能感的强弱离不开教师自身的人生阅历和工作能力。

(二)教学经验。

量的积累最终才能达到质的飞跃,没有一口吃个胖子的先例。因此经验恨重要,很多励志的历史故事都说明了这一点,爱迪生发明灯泡就是在一次次的排除中积累经验最终找到合适的灯丝。所以教师的教学经验在很大程度上改造和确定了教学效能感,是教学经验带来的思想上的改变。

(三)教学过程中的思想的更替换代。

教师作为一个思想活跃的知识群体有着相当大的教学主张的认知,那是在教学过程中凭借教学经验一点点积累和更新的,这就教师教学中新陈代谢的体现。教师本身就处于一种学习的氛围中,无论是人事交往中、还是书籍读阅过程中都在刷新教师的认知与时代接轨,因此很容易认识到教师效能感的意义和发挥其作用。

(四)高校的教学评价。

上过大学的人都清楚在每一次的成绩查询中都要进行教学评估,也就是对于教师的教学活动做出客观的评价,从而更加全面的评价教师的教学成绩。这一决定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社会教育人士的不满和异议,然而学生的评价是对教师教育工作改善的主要因素,也是教师对教学效能感重新定位的考量源头。

三、高校教师教学效能感的改善措施。

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对于学校的整个教学质量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程度,教学效能感会加深教师对于教学工作的责任感,激发教师的教学工作积极性,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效率。因此,可见教学效能在高校教学中的推动作用,是对教学任务的积极推动,为加强教师的教育效能感还要密切关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对症下药制定出切实有效的教学方案。

(一)加强管理、实行奖罚激励体制。

高校在教师的科学管理要加强,完善教育制度,针对教师要制定一些时间的活动记录,鼓励教师积极与学生面对面的接触和交流并做笔记留样,方便学校今后进行的评奖评优活动,以硬性规定来调动高校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主动性,对于学生的`学习提高会有相当大的帮助。

(二)定期对在校教师进行教育和引导。

教师对于教学效能感的认知和更新树妖学校协助。因此定期进行特定的教师教育和指导可以有效提高教师的教学思想和理念,完善教学方案,更加充满动力和信念,全身心投入到教学任务中去,不断弥补自己对于教学认知的欠缺,紧跟时代的步伐,全面配合社会对于教师的要求。

(三)加强教师之间的相互学习。

所谓人无完人,身为教师更是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在教育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的教育短板,避免消息闭塞造成的教学信念落后的情况,不断从身边的教师身上吸取营养,提高自身的教学效能感。

(四)由心出发。

教师的一切教学行为都是心境决定的,教师的心理状态严重影响教学的效果,因此,必须加强教师的心理教育,摆正教师的工作态度,才能树立正确健康的教育信念,从而在教学过程中认真对待每一个教学环节,做出行之有效的措施,拥有健康的教学效能感,全面提高教育效果。结语教师教育效能感的提高无论是对学生还是对教师本人都有着不可估量的好处,说一千道一万都不如一句话来得实在,教师积极健康的教育信念必定是没差儿的。

作者:刘翳菲单位:河南质量工程职业学院。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