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雾凇的教案设计(热门18篇)

时间:2023-11-26 20:13:13 作者:灵魂曲

教学工作计划还需要与教材和教学资源相衔接,确保教学实施的有效性。接下来是一份优秀的教学工作计划,我们可以从中获取一些有益的经验和方法。

雾凇网友来稿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5个只识不写,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语。

3、感受吉林雾凇的奇特美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朗读感悟,了解雾凇形成的原因及过程,感悟吉林雾凇形成的原因及过程,感悟吉林雾凇的奇特美丽。

2、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1、感悟吉林雾凇的奇妙。

2、选用词语,描写一处雾景或雪景。

教学时间:3课时。

课时安排:第一课时学习生字词,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第二课时重点1、2,指导说话。

第三课时背诵、交流写话、作业。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略。

第二课时。

课前交流:

一、导入新授。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2课,一齐读——(生)齐读课题。

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相机板书:美形成。

二、学生读课文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课文,看课文什么地方写出了雾凇的美?读完了,把你的发现和同桌相互说一说。

三、交流。

谁来说说你的发现?

相机出示句子: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洁白晶莹的霜花缀满了枝头,在阳光照耀下,银光闪烁,美丽动人。

你从这句的哪几个词中读出了它的美?

洁白晶莹是一种怎样的美?闪烁是什么意思?有些像天空中眨眼的星星,又有些像我们一些调皮的小家伙歪着脑袋在瞧着大人时的眼神儿。在阳光的照耀下,雾凇显得越发纯净,银光闪闪,显得格外的——灵动,充满了——生机。缀满你觉得可以换成什么词?(堆满、挂满……)为什么这里用缀满没有用堆满和挂满呢?这几个词都有什么(圈满)都写出了什么?(同样都是写多,但堆太重,挂,虽然雾凇又叫树挂,但又并不是完全垂挂下来的,而缀字则把吉林雾凇在枝头美丽轻巧形象地刻画出来了,作者用词非常准确)。

好,现在谁来美美地读一读这句?我好像看到了-------------的雾凇了!你来读读。我好像看到了-------------的雾凇了!大家一起读读这句!从大家的朗读中我听出来了,雾凇很美。这么美的雾凇大家想看看吗?我们一起来欣赏。(出示课件里的图片)。

一夜之间,大自然给十里长堤上送来了这样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你会发出怎样的赞叹!(大自然实在是太美了!大自然,你真是……)。

闭上眼睛,我们一起去松花江边看看一起来赞一赞这美丽壮观神奇的雾凇吧!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雾凇》教案设计

教材分析:

这首抒情诗表达了作者对革命圣地沿岸的无限仰慕之情,歌颂了延安精神的伟大作用,抒发了作者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的壮志豪情。

教学目标:

认识“茁、镢、琅、窑、梁”五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体会作者抒发的感情。学习这首诗,理解诗句的含义,懂得发扬延安精神的必要性,重要性。了解诗的结构,初步懂得诗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

弄懂词句的意思,领会诗中所说道具体事物的含义,进而理解诗歌表达的中心。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

教学难点:

了解诗中所说的具体事物的含义。

教学构想:

本文的教学引导学生加强朗读,理解追寻的是延安时期中国人民的革命精神,并把这种精神用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在理解时,适当加入有段材料介绍充实本文。

教学准备:

投影片。

教学时间:

1课时。

学生学习过程: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

2、简介延安。

3、请三位同学读诗,纠正字音。

4、延安指什么?追寻什么意思?(多名同学回答,不要限制答案。)。

二、初读课文,理解大意。

1、自读课文,把不理解的划出来。

2、全班交流,了解学生的疑点、难点。

三、按阅读提示自读自悟。

四、质疑解疑。

1、齐读第一节,讨论词意,句意。

2、学生独立解释为主,教师适当点拨,补充,并引导学生朗读体会。

两句比喻句写出了追寻的迫切心情,而比喻所形容的事物本身却含而不露。

实际是指:“我们追寻延安”句意,我们追寻延安就象燕子追寻昔日的春光,就像小树追寻雨露和太阳,延安精神是充满了生机和活力的的精神,是蓬勃向上的精神,是我们健康成长所不可缺少的精神,就像“春光”“雨露”“太阳”一样,表现了对革命圣地延安的仰慕和向往之情。

3、读第2节,讨论理解代表性的事物,理解诗句的含义。

a、河叮咚的流水”当年人们在延河边漫步,讨论革命道理,这句实际是讲人们在延河度过的革命岁月。

b、“枣园梨花的清香”枣园在延安西北,曾是党中央所在地。实际指中央领导同志在这里从事的革命活动。

c、“南泥湾开荒的镢头”讲大生产中所体现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

d、“讲话的会场”讲当年重中央和毛主席对中国革命的正确领导。连用四个“追寻你”,采用排比句科学性出了作者对革命圣地延安的回忆,表达了作者的无限向往和依恋之情。

4、各自轻读第三节,讨论理解词意,句意。

“高楼大厦”“家用电器”代表现代化。

“雨后春笋”比喻高楼大厦大量涌现。

“满目琳琅”比喻家用电器种类、数量很多,使用很普遍。

“破旧的茅屋”代表贫穷的生活条件。

“延安窑洞温热的土炕”指革命战争年代那种亲密的军民关系,党群关系,那种火热的斗争生活。

5、指名朗读第四节。

“航天飞机”“电子计算机”代表现代化。

“老牛破车”代表过去落后的生产条件,效率很低,速度很慢。

“宝塔上顶天立地的脊梁”表面指延安的宝塔山高耸入云,顶天立地。实际上是说延安精神是民族的精神支柱,绝不能丢。

6、有感情朗读两节,概括意思。

7、轻读第五节,理解:

“灿烂辉煌”形容延安精神光芒四射,崇高伟大,

“行尸走肉”,比喻有些人尽管活着,但只是躯壳,没有灵魂。句意:延安精神崇高伟大,市区延安精神就如同失去灵魂,没有它,我们不能走向美好的未来。

8、读第六节,理解:

“金色的理想”说明“信念”

“明媚的春光”,说明“温暖”

“火红的太阳”说明“光明”

追寻延安精神就是追寻信念,温暖、光明、指出了延安精神的丰富内含。

9、小结:诗中赞扬的延安精神具体指哪些精神?(全心全意、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互相关心、爱护)。

五、总结课文。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对延安的敬仰和向往之情,歌颂了延安精神的伟大,抒发了作者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的壮志豪情。

2、指导感情朗读。

作业设计:

1、说说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2、分角色排练成诗朗读。

板书设计:

延河叮咚的流水、

枣园梨花的清香、

5延安,我把你追寻南泥湾开荒的镢头、

杨家岭讲话的会场。

雾凇网友来稿

学习目标:

1、学会课文中出现的生字,理解词语的意思。

2、关注课文中长句的停顿,学会根据句意合理停顿,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清课文脉络,初步感受雾凇的美丽。

学习重难点:

识字写字,通过自身努力做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体会雾凇的美丽。

学习过程:

一、导入:

今天,老师想考一考大家,(出示“雾”的大篆),猜一猜这是什么字?告诉大家,这是古代的雾字。(出示演变过程),后来经过逐步的演变、简化变成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字。(雾)。

指导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指导书写。

这是一个上下结构的字,上面的雨字头表示云气或微小的水滴,下面的“务”在古代是这样写的'(指小篆体),表示两军交战,许多士兵聚集在一起。雾就是由空气中许多小水滴聚在一起形成的。

理解了字的意思,一定能牢牢记住这个字了吧。伸出手指跟老师一起写写这个字。(板书:雾)(雨字头在上方,又宽又扁遮下方,务字撇捺要伸长,小小力字下边藏。)。

下面请同学们也像老师一样,一笔一画写下这个字,先描红,再临写。

同学们,看到这个雾字,你会想到哪些词语?看老师也组了一个词语,读一读。(老师,什么是雾凇啊?)。

老师给大家带来一段视频,请欣赏。

解说:隆冬时节,当北国大地万亩萧条的时候,走进我国东北的吉林市,你会看到一道神奇而又美丽的风景。沿着松花江的堤岸望去,松柳凝霜挂雪,披银戴玉,它们如朵朵白花,似排排雪浪,蔚为壮观。这就是我国四大闻名自然景观之一——雾凇。

想更多地了解雾凇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23课,齐读课题,和老师一起板书。

二、读课文,初步感受美。

1、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对照生字表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分段检查朗读情况。

理解词语:奇观。

指导读好长句子。

读完课文,雾凇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3、一位诗人在欣赏了吉林雾凇奇观后发出了这样的感叹:

这片童话般的银色世界让人摒弃最烦心的杂念,满脑子只是“美”这个最简单纯朴的字眼。

课文中,哪些句子最能够体现雾凇的美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画,把重点词语圈起来。

(1)重点结合图片理解“洁白晶莹”“银光闪烁”

看,多白多亮啊!再仔细瞧瞧,像、像、像。

出示:雾凇太美了!

把找到地句子送进这个句式里读一读。

指导感情朗读,读出雾凇的美。

(2)结合图片理解“千姿百态”“玉树琼枝”

看,满树的霜花如银花怒放,晶莹剔透;又仿佛攀枝的梨花,洁白高雅。它们似披着美玉,戴着白银,婀娜多姿,美丽动人。

读词语“千姿百态”“玉树琼枝”,读句子“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出示:雾凇太美了!

再把这个句子送进这个句式里读一读。

三、概括主要内容。

同学们,刚才我们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初步感受了雾凇的美丽,那么这篇文章除了写雾凇的美,还讲了什么?快速读一读,找一找。(板书:形成)。

试着根据黑板上提供的词语,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这节课我们就学到这儿,雾凇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呢?我们留着下节课再学习。下面,我们来学习本课生字。

四、指导生字。

同学们,还记得上课时老师在写“雾”字时,提到的写撇捺的书写要领吗?(撇捺要舒展)其实,这课生字中,含有撇捺笔画的字很多,大家赶紧找一找,看谁找的又快又对。

出示:零、淹。

大家看,这两个字撇捺的位置一样吗?

这两个字撇捺位置不同,写法一样吗?

引导:撇捺在中,左右要舒展。

撇捺在右,左收右放。

下面,请同学们根据书写要领,试着来写一写这两个字。描一个,写一个。

展评。请同学们对照例字,和刚才的书写要领,评一评这位同学写的字。

五、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初步感受了吉林雾凇的美丽,知道了这课的主要内容,那么这美丽的雾凇究竟是怎样形成的,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雾凇网友来稿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又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片段。

2、能理解并说出雾凇的形成过程。

3、感受雾凇的奇特美丽。

一、激情导入,回顾设疑。

“寒江雪柳、玉树琼花,吉林树挂,名不虚传。“书记在1991年去吉林视察期间恰逢雾凇奇景,欣然写下了这样的赞颂之词。的确,吉林雾凇以其”冬天里的春天“般诗情画意的美,被誉为中国四大自然奇观之一。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认识、理解了生字新词,还初步领略了雾凇这一最为独特的景观,今天,我们将随作者一道,去吉林,去细细品味,感受雾凇那独特的韵致。

还记得上节课提的那个问题吗?

二、自读自悟,与文本对话。

1、出示问题:雾凇奇在哪儿呢?

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默读课文,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大家一边读,可以一边在文中勾勾画画,读到动情之处,还可以写上自己的一些感受。

2、小组交流,生生对话。师巡视指导。

三、汇报交流,多方对话。

同学们,交流好了吗?我们大家一起来聊聊吧!雾凇“奇”在哪儿?

(一)雾凇“奇”在形成。

1、同学们,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

能理解过于饱和吗?从文中哪些词可以看出来?(弥漫笼罩淹没)指导朗读。

指导朗读,读好“涌”。

2、谁来读?让我们一起再读。“每当夜幕降临,气温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左右时,这雾气便随风飘荡,涌向两岸,笼罩着十里长堤。树木被雾气淹没了。”

还奇在哪儿?

出示句子:

师:此时“渐渐地,……镀上了白银。最初……”

雾凇形成的过程中,引读。(一生读)。

生:最初像银线,逐渐变成银条,最后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了。师:再读。出示这句话。

什么词是最重要的?(最初逐渐最后)。

师:原来美丽的雾凇就是这样形成的。(配乐)。

3、谁来说一说这吉林雾凇是怎么形成的。用上“首先接着然后最后”来说一说。

师:所以说吉林雾凇是闻名全国的奇观!生齐说。

(二)雾凇奇在“景色”

1、同学们,雾凇被成为奇观,不仅奇在它的形成过程,还奇在哪儿?

3、“千姿百态”。可能有哪些姿态?“琼枝玉树”。师:就像用白玉装饰起来。

4、介绍(“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介绍这首诗)这是唐朝诗人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一句话,诗人以奇特的比喻,使人既感到充满寒意又感到春意盎然。)。

全班读诗句。

5、同学们,奇吗?谁愿意读一读。

6、生读1、3小节,指名读,齐读。(配乐)。

(配乐)。

7、同学们想欣赏一下吉林的雾凇吗?配乐欣赏雾凇奇景。

8、难怪,在吉林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出示)“夜看雾,晨看挂,待到正午赏落花”雾凇如雪般洁白,似银样闪烁,晶莹的霜花缀满枝头,奇妙的美景绵延千里,形成的过程又如此奇妙美丽,难怪作者说它是……(闻名全国的奇观。)。

9、雾凇的“奇”此时在你的脑海里,你是怎样理解的?(神奇、奇特、奇妙、奇幻……)。

四、比赛诵读内化语言。

雾凇奇景,令人陶醉,优美的句段,令人回味。下面我们来进行一次诵读比赛,喜欢那个自然段,就背哪一自然段。

五、课后迁移,升华认识。

1、课外阅读一些描写雾凇的文章,进一步升华对雾凇的认识。

2、阅读《补充习题》上的课外阅读。

板书设计:

22雾凇奇观。

景色形成。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雾凇网友来稿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了解雾凇的奇异景象,使学生受到美的陶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培养学生对神奇的大自然、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重点难点: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及雾凇的奇异景象,感受雾凇的美。

教法与学法:教法:朗读教学法。

学法:读文读句相结合,图文并茂,触景生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生:雾凇奇观。

2、师:三九严寒,大地冰封。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洁白晶莹的霜花缀满了枝头,在阳光照耀下,银光闪烁,美丽动人。这就是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奇观。(播放课件)。

二、探究成因。

生:雾凇是怎么形成的?

生:雾凇有什么特点?

生:雾凇是什么样子的?

生:为什么说雾凇是闻名全国的奇观?

生:我们这个地方是不是具备形成雾凇的条件?

师:看来大家有很多问题,很多同学想知道这么美的雾凇是如何形成的。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思考课文哪句话告诉我们雾凇形成需要的条件?(课件显示问题)。

2、师:你们找到答案了吗,谁来说说,雾淞是怎样形成的?

课件显示: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的。

从这句话中你能发现雾凇形成的条件吗?(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

(1)、师:吉林有“过于饱和的水汽”吗?你是从哪里看出来?

课件显示:“从当年12月至第二年2月间,松花江上游丰满水库里的水从发电站排出时,水温在4摄氏度左右。这样,松花江流经市区的时候,非但不结冰,而且江面上总是弥漫着阵阵雾气。”

松花江上的水汽是从哪里来的?

生:(读文中相关句子)。

师:零下二三十摄氏度,照常理来说江面会怎么样?

生:结冰。

师:甚至有些地方冰很厚,能在上面开车。

生:不会。

师:水库的水在四摄氏度,所以水流经市区的时候——。

生:非但不结冰,而且江面上总是弥漫着阵阵雾气。

(2)、师:在当地,有句习俗叫“夜看雾,晨看挂,待到近午赏落花”,让我们先来欣赏这夜晚的雾吧。

课件出示:“每当夜幕降临,气温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左右时,这雾气便随风飘荡,涌向两岸,笼罩着十里长堤。树木被雾气淹没了。渐渐地,灯光、树影模糊了。”

雾凇网友来稿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投影。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揭示课题。

1、一年四季中,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

2、揭题。

寒冷的冬天,在我国北方吉林却可以观赏到闻名全国的奇观--雾凇。

二、观看雾凇的投影片。

1、你看了有什么感受?

2、你有什么问题要问?

三、初读课文。

1、录音范读课文,体会雾凇的美丽、奇特。

4、检查自学效果。

(1)生字词正音。

(2)解释词语。

(3)指导读长句。

四、再读质疑。

五、指导写字。

3、指导书写。

自主交流,说明理由,调动参与的积极性。

观看投影片,自主谈感受。

提出自己不懂的或想搞明白的问题。

生边听边思:你知道了什么?

2、交流。

3、自学课文。

大地冰封十里长堤俗称。

凝结摄氏零下淹没。

模糊雾凇缀满镀上。

缭绕琼枝玉树。

(4)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1、自己设法记忆字形,有困难的做上记号。

2、交流记忆有困难的生字。

4、抄写生字词。

第七单元第二十二课第二课时。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以及雾凇的奇异景象。

3、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及雾凇的奇异景象,感受雾凇的美。

投影。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吉林雾凇以其“冬天里的春天”般诗情画意的美与桂林山水、云南石林、长江三峡一起被誉为中国四大自然奇观。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跟着作者来到吉林欣赏这美丽的雾凇。

二、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隆冬时节,当北国大地万木萧条的时候,走进东北的吉林市,你却会看到一道神气而美丽的风景。沿着松花江的堤岸望去,松柳凝霜挂雪,戴玉披银,如朵朵白银,排排雪浪,十分壮观。

如此美丽的雾凇,你想读好它吗?

(出示第二句话)。

(师板书:奇观)。

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读出雾凇的美丽,奇特,读出我们的自豪心情。

三、精读第二自然段。

读到这里,老师想起了上节课同学们提的问题,这么美丽、奇特的雾凇是怎么形成的?为什么其他地方出现得很少呢?就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仔细地读读第二自然段,拿出笔划划你找到的词语和句子,说说你的理解。

师相机板书:水汽--遇冷--凝结。

2、出示“从当年12月至……阵阵雾气。”

3、出示“每当夜幕降临,气温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左右时……”

4、出示:“每当夜幕降临,……银松雪柳了。”

谈谈你的体会。

b.指导“最初…逐渐…最后…”指导朗读。

指导背诵。

过渡:美丽的雾凇挂在道路的两旁,又是怎样的一幅景象呢?

四、讲读第三自然段。

过渡:十里江堤黑森森的树木,一夜之间变成一片银白,棵棵杨柳宛若玉枝垂挂,簇簇松针恰似银菊怒放,晶莹多姿,垂柳青枝变成琼枝玉树,一片晶莹洁白,江岸雾气缭绕,人在其中,犹入仙境,你也来赞美一下吧!

出示“这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呀!”(指导朗读)。

五、指导赏读背诵。

课文虽然很短,但却把雾凇的美丽写得如此淋漓尽致。大家想不想把它印在脑子里?那就请大家选你最喜欢的一句或一段,背给大家听。

六、评“最佳小导游”

谁愿意当个小导游,带着游客们边游览,边介绍呢?

七、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雾凇的美,美在壮观,美在奇绝。观赏雾凇,讲究的是“夜看雾,晨看挂,待到近午赏落花”大家以后如果有机会,可以去亲身体会一下。

集中注意。

激发情感。

观察插图,说说你观察到了什么?

练习感情朗读。

(自读、指名读)。

齐说:奇观。

(配乐感情朗读)。

自学、同桌交流、指名说(随机出示投影片)。

1、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的。(雾凇形成的两个前提条件)。

(这符合一个条件“过于饱和的水汽”)。

(符合条件“遇冷”)。

指名说。

(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这三个叠词说明雾越来越浓,蒸腾的雾气受冷后凝成的冰晶把松针、柳枝裹了一层又一层。)。

(边读边想,在脑海中浮现出银线--银条--银松雪柳的一幅幅画面来)有感情的朗读。

朗读课文,观察插图,说说自己看到的或想到的景象。

(指名说)。

练习读准诗句,理解诗句意思。

1、自由准备。

(评一个“最佳导游”,奖励)。

22雾凇(奇观)。

水汽--遇冷--凝结。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雾凇》网友来稿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了解雾凇的奇异景象,使学生受到美的陶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培养学生对神奇的大自然、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重点难点: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及雾凇的奇异景象,感受雾凇的美。

教法与学法:教法:朗读教学法。

学法:读文读句相结合,图文并茂,触景生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生:雾凇奇观。

2、师:三九严寒,大地冰封。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洁白晶莹的霜花缀满了枝头,在阳光照耀下,银光闪烁,美丽动人。这就是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奇观。(播放课件)。

二、探究成因。

生:雾凇是怎么形成的?

生:雾凇有什么特点?

生:雾凇是什么样子的?

生:为什么说雾凇是闻名全国的奇观?

生:我们这个地方是不是具备形成雾凇的条件?

师:看来大家有很多问题,很多同学想知道这么美的雾凇是如何形成的。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思考课文哪句话告诉我们雾凇形成需要的条件?(课件显示问题)。

2、师:你们找到答案了吗,谁来说说,雾淞是怎样形成的?

课件显示: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的。

从这句话中你能发现雾凇形成的条件吗?(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

(1)、师:吉林有“过于饱和的水汽”吗?你是从哪里看出来?

课件显示:“从当年12月至第二年2月间,松花江上游丰满水库里的水从发电站排出时,水温在4摄氏度左右。这样,松花江流经市区的时候,非但不结冰,而且江面上总是弥漫着阵阵雾气。”

松花江上的水汽是从哪里来的?

生:(读文中相关句子)。

师:零下二三十摄氏度,照常理来说江面会怎么样?

生:结冰。

师:甚至有些地方冰很厚,能在上面开车。

生:不会。

师:水库的水在四摄氏度,所以水流经市区的时候——。

生:非但不结冰,而且江面上总是弥漫着阵阵雾气。

(2)、师:在当地,有句习俗叫“夜看雾,晨看挂,待到近午赏落花”,让我们先来欣赏这夜晚的雾吧。

课件出示:“每当夜幕降临,气温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左右时,这雾气便随风飘荡,涌向两岸,笼罩着十里长堤。树木被雾气淹没了。渐渐地,灯光、树影模糊了。”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雾凇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吉林雾凇的形成,欣赏奇特而瑰丽的雾凇景观。

2、通过感情朗读,体会作者用词精妙,感受雾凇奇观,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课文第二节:雾凇形成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图片师生共同欣赏图片,问:这是一幅什么图?(雾凇图)板书课题并齐读。

二、初读课文。

1、默读课文,思考:什么是雾凇?用课文里的一句话来回答。(生回答)。

出示: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

2、自由轻声读,想想雾凇的形成必须要有哪两个条件?(生回答)。

三、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请大家自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读后四人小组讨论:这两个条件吉林具备吗?从哪里可以看出?(交流)。

2、吉林具备了这两个条件,那它又是如何一步一步形成雾凇的呢?请再读课文第二自然段。(交流)。

3、出示:每当夜幕降临,……最后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了。

(1)自读这段话,说说这段话什么地方写得很美,你是怎么体会到的?

(2)交流。

(3)个别读。

(4)范读(这段话写得很美,能否给老师一个机会,让老师也读一读,好的你们学习。)。

(5)齐读。

过渡:同学们,老师到网上查找吉林雾凇的资料时期,找到了许多图片,被图片上的美景陶醉了,我把它们带来了,正好一起分享一下,看看它们美不美。

四、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配乐出示图片(指导学生观察四幅图,问:看了这些图片,你有什么感受?)。

2、同学们,课文第一自然段生动描绘了雾凇的美丽景象,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出示:三九严寒,大地冰封。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洁白晶莹的霜花缀满了枝头,在阳光照耀下,银光闪闪,美丽动人。

(1)轻声读,想想哪些词写出雾凇很美。哪些词写出雾凇名气很大?

(2)个别读。

(3)男女赛读。

(4)小结(板书:闻名全国)。

五、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指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思考:吉林人是怎样称赞雾凇的?

2、回答并出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1)齐读。

(2)自读思考,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3)交流。

(4)齐读。

3、同学们,如果你去了吉林,看到这么美的景象。你会如何赞叹?

出示:看到这千姿百态的玉树琼枝,我会情不自禁地赞叹:xx。

六、交流资料:课前大家搜集了许多关于雾凇的资料,现在请大家交流一下吧!

七、试试做做:吉林雾凇真是太美了,请你做一次小导游,带领游客去领略一番。

《雾凇》教学设计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感悟吉林雾凇的美丽奇观,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3、结合具体语言环境理解词语。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导学生自主学习,了解吉林雾凇是怎么形成的,体会作者描述之精妙。

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以及雾凇的奇异景象。

导入

观察雾凇图片,谈感受。

如此美丽的雾凇,你想读好它吗?(出示第一自然段,指名读)

朗读本段,读出雾凇的美丽动人。

出找到的词和句,做小小批注,四人小组交流。

(1)、什么是雾凇?

(2)、它为什么出现在松花江畔?

(3)、雾凇是怎么形成的?

2、交流汇报:

(1)、随机(板书: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雾凇)这里的“饱和”怎么理解?

月……总是弥漫着阵阵雾气。”(出示课件)看图,这符合雾凇形成的一个条件:过于饱和的水汽。、比较句中带点词语的意思,并选择一个造句。

a、渐渐地,灯光、树影模糊了。

b、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

(4)、这些松针、柳枝有何变化?“最初…逐渐…最后…”指导朗读。

朗读:这么充满魅力的雾凇奇观,这么精美生动的语言,我们也得用饱含感情的朗读来表达啊!(自读、齐读)

4、指导背诵。(抓关键词)出示:

每当夜幕降临,气温( ),这雾气便( ),( ),笼罩着( )。树木( )。( ),灯光,树影( )。这蒸腾的雾气,( ),( ),( )、()。最初像( ),逐渐变成( ),最后( )。

1、在这寒冷的夜里,雾凇悄悄地形成了。当第二天清早,人们漫步在松花江边,看到这突如其来的美景,(录像显示画面:雾凇的全景——特写。)

2这美丽的雾凇奇观,你会如何赞叹?(学生谈感想)

3、那么,松花江畔的人们是怎样赞叹的呢?自由朗读第三自然段。

(1)、千姿百态写出了什么?说说雾凇有些什么姿态?

(2)、看到这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人们会怎么赞叹呢?

(3)、指名说后出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a、你们见过梨花吗?什么颜色?联系课文想想:这里的“梨花”比喻什么呢?

b、此时此刻,那一棵棵、一行行的松枝、柳树在一夜之间,披上了洁白晶莹的霜花,就像雪白的梨花那般美丽。人们看到这美丽奇特的景观,怎能不由衷地发出赞叹——“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4)、让我们饱含赞美之情,齐读最后一段。

雾凇的美,美在壮观,美在奇绝。观赏雾凇,讲究的是夜看雾,晨看挂,待到近午赏落花。(带着赞美之情朗读课文)

结合,延伸课外。

其实只要我们仔细观察,在我们周围,也有许多自然景观富有情趣(课件出示画面)用文中的一些词描绘一处雾景或雪景。

2、交流,说一说。

雾凇教案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感悟吉林雾凇的奇特美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感悟吉林雾凇的奇特美丽,激发学生爱自然,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一起继续学习雾凇。师板书,并强调“凇”的写法。(我们要注意,凇是两点水旁,不要写错了。)。

2、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你们觉得雾凇怎么样?(一个字)(美)。

3、好,让我们美美地读课题。(师评价:读得真美)。

4、老师这里还有几张更美的图片,想看吗?

5、幻灯出示图片,学生欣赏。

6、师:“这么美的雾凇让同学们赞叹不已,你们有一定有很多词语要送给雾凇,谁来?”(生回答,师适时表扬,你说得真美,你的词汇真多。)。

二、新授。

第一自然段。

1、作者是怎样描写雾凇的呢,让我们一起去欣赏一下。生自由读第一小节。找出你感觉到特别美的词语,画下来。认真读读,闭上眼睛细细品味一番。(我们要养成读书做记号的习惯)。

2、指名生说。学生互评(你们觉得他把这个词语读得怎么样?应该怎么读?)。

再指名生读。(这些同学读得真美呀,老师发现大家都很想读了,好一起读)生齐读,老师也找到了一个词,听好了。(缀满)你们听出什么来了。(听出了雾凇的多。)(你们也想读一读吗?)你们读得比老师还要好,真棒!

3、能把这些美丽的词语带到句子中去读一读吗?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能把雾凇的美读出来。生齐读第一小节。(你们真会读书,让老师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幅美丽的雾凇图。)。

5、指名生回答:三九严寒,大地冰封。写出了雾凇出现的时间。

这就是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奇观。写出了雾凇的名气之大。

6、这么美的雾凇奇观就在我国的吉林,它闻名全国甚至是举世闻名,我们为拥有这样一个美丽的奇观而感到自豪。好让我们读出心里的自豪,读出心里的骄傲。生齐读课文。

7、你们看,作者抓住了雾凇形成的时间,雾凇外形的美丽,以及雾凇的名气,让我们很好的认识的雾凇,这种写作方法,我们在平时的作文中是可以借鉴的。

8、通过你们的读,老师感受到了雾凇那神奇的美,这么美的雾凇是怎么形成的呢?

第二自然段。

1、我们一起默读第二节,聪明的你能不能用文中的一名话来解决这个问题呢?

2、生自由读,师巡视指导。

3、指名生说,幻灯出示“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

4、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一句,找出雾凇形成的三个条件。

5、生反馈,师相机板书(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生齐读二遍。

6、同学们都有一双火眼金睛,真好。下面老师有个疑问:过于饱和的水汽(雾气)从哪里来的。这雾气又是如何遇冷的?请你们帮老师找一找。

7、学生带着问题去自由读课文,动笔画一画。

8、指名介绍。(你们看这雾气多吗?应该怎么读呢?抓住“弥漫”,“阵阵”)指导学生反复读,去体会雾气之多。师:这些弥漫着的阵阵雾气在夜幕降临时,它们就会(学生回答:遇冷)把这句话读出来。师说:(我们冬天最冷也是不过是零下七八度左右,而在此时地松花江边气温达到了零下三十摄氏度,我们是可以想象到那种寒冷的。你还能从课文中别的地方找到对寒冷的描写吗?是的只有在这种严寒的季节,才能为雾凇的形成创造条件。)同学们,零下三十度呀,多么的冷,谁来感受它的冷。

9、指名生读,(可以多找几个读,再齐读。)。

10、具备了前两个条件,雾凇的形在只剩下最后一步了。师指板书,生说:凝结。

11、幻灯出示。同学们现在请你们走近松花江的十里长堤,去看看雾凇形成的过程,去感受一下这个过程。

12、你感受到了什么?(美,—————————)雾凇是一下子就形成的吗?引导学生说出形成过程的慢。

13、请你读一读。(指名生读)学生评价。(慢吗?抓住哪个词就读出慢来。)可以用“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来说话。学生互相帮助读,学生赛读。教师评价(你们真是读书的`高手,知道抓住关键的词语来读课文,真棒。)。

14、随风飘荡的雾气在遇冷时,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附在了路两边的松针,柳枝上,你们看最初(学生答),逐渐(学生答),最后(学生答)。

15、让我们同桌互相去读一读,体会雾凇的慢慢变变化的形成过程。(同桌读。)。

16、好,哪组同桌想来展示一下。读出来让我们再次的去体会这个过程。

17、师表扬:你们读得真棒!还有哪组想来读,多请同学读,再齐读。

18、是的,“最初,逐渐,最后”这几时间词清楚地写出了雾凇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变化的过程。我们平时也可以用这些表示顺序的词,来让自己的作文更有条理。

20、让我们回到松花江边一起读第二自然段,再整体去感受雾凇的形成。生齐读第二自然段。

21、现在同学们一定都比较清楚雾凇的形成了,我们一起来看这个题目。

幻灯出示题目。

学生同桌练说。

指名说,师评价(你学得真快!)())你说得真流利)。

学生齐说。

第三自然段。

1、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了,同学们看。

2、出示图片:(十里长堤上都是银松雪柳的图片)。

3、让我们一起和游人去十里长堤上看一看吧。读。

4、师读:清早,寒风吹拂,雾气缭绕。人们漫步在松花江边,观赏着这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会情不自禁地赞叹:(学生感情读出诗句)。

5、真美呀,人们观赏着这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便会情不自禁地赞叹:“——————”

站在江边的我们看到这洁白晶莹的雾凇,也会情不自禁地赞叹:“———————”

这千树万树的梨花就是我们()的雾凇。

这就是()的雾松,这就是(()的雾凇————。

而这让我们赞叹无比的就是“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

吉林雾凇名扬海内外,我们会无比自豪地对全世界说“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

三、小练笔。

1、美好的东西要与大家分享,这么美的雾凇,我们一定要把他介绍给更多的人知道。现在做广告是最有效的办法,现在就请你们为雾凇写写广告语,把我们美丽的雾凇推向世界。

2、指名生说。师适当评价。(你写得真好,你的朋友听了一定会爱上雾凇的。)(你都快成为一个小作家了。)(你介绍得真详细)。

四、课外作业。

我国除了一个雾凇奇观外,还有很多的奇观,请你们利用网络,图书等各种工具收集详细的资料,然后在班内交流。我们比一比,看看谁介绍得最深动。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雾凇》教学设计

《雾凇》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第七册的第22课的内容。这是一篇描绘吉林雾凇美景的文章。作者以清晰明快的语言描绘了吉林雾凇千姿百态、奇特壮美的景象,描写了雾凇奇观形成具备的两个条件以及雾凇形成的过程,作者对祖国大好山川的喜爱之情体现于课文的字字句句。

雾凇,这美丽的奇观,对于我们农村孩子来说很陌生,所以雾凇的成因和形成的过程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所在,通过欣赏图片、观赏视频与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及过程。过程与方法:

3.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了解雾凇的特点,感受雾凇的奇观。情感态度价值观:

1、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及过程。

2、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受雾凇之美。【教学具准备】ppt课件。

【教学方法】。

一、欣赏美景,进入课堂。

1、大屏幕展示中国四大自然奇观的图片,感受祖国的大好河山之壮美,重点欣赏雾凇,让学生再次感受雾凇的奇特、壮观、美丽。

2、展示江泽民爷爷对吉林雾凇的赞颂之词:寒江雪柳,玉树琼花,吉林树挂,名不虚传。

寒江雪柳日新晴,玉树琼花满目春。历尽天华咸此景,人间成万事出艰辛。

3、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吉林雾凇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二、自读自悟,整体感知。

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读、思、画。

读: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了解文章大意,初步体会奇特、美丽的雾凇,感受文章优美的语言。

思:你认为课文所描绘的雾凇美在哪里?奇在何处?这么美的雾凇是如何形成的呢?画:把你认为写得美的词句做上标记,反复读几次,并在旁边简要批注。

三、品读课文,感受美景。

围绕“雾凇是怎么样的美丽、奇特”,学习课文第一、第三自然段。共同交流,引导学生体会雾凇的美丽、奇特。第一自然段:三九严寒,大地冰封。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洁白晶莹的霜花缀满了枝头,在阳光的照耀下,银光闪烁,美丽动人。这就是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奇观。

1、导:师有感情地配乐朗读,并投影出示相关的雾凇的图片。

2、品:(师生共同抓住以下重点词句进行体会)(1)“洁白晶莹、银光闪烁”,理解雾凇之美;(2)把“缀满”换成“挂满”、把“十里长堤”换成“长堤”,通过对比,体会雾凇之多。

3、读:先自由美读,再互相美读。

第三自然段:清早,寒风吹拂,雾气缭绕。人们漫步在松花江边,观赏着这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便会情不自禁的赞叹:这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呀!

4、读,画。

(1)边读边思考:你从哪些词句感受到雾凇的美丽、奇特、壮观?(2)画出描写雾凇特点的词句,在旁边做简单的批注。

5、品析(1)“千姿百态”、“琼枝玉树”

说话训练:吉林雾凇有的像(),有的像(),还有的像()??真是()!远远望去,这雾凇就像用精美的玉石雕刻出来的。用书中的词来说就是----()。(用填一填的方法理解“千姿百态”、“琼枝玉树”)(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导:多美的雾凇呀!那一棵棵、一行行的松枝、柳树在一夜之间,披上了洁白晶莹的霜花,就像雪白的梨花那般美丽。人们看到这奇特的景观,怎能不由衷地发出赞叹:(生齐答)“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理解诗句的含义。

6、多美的景观啊,让我们也一起漫步在松花江畔,感受一下这如诗如画的美景吧!(齐读3自然段)看着投影美丽的画面,自由读第一、三自然段,再次感受雾凇的美丽、奇特、壮观。

四、合作探究,探寻成因。

过渡:读到这里,你一定想知道:这么美丽、奇特的雾凇是怎么形成的呢?请同学们在课文第2自然段,找找其中的原因吧。

1、合作学习,探讨:

(1)从这段中,你发现了什么?

(2)雾凇的形成,需要具备哪些条件呢?(3)雾凇的形成过程是怎样的?

2、反馈交流,引导理解:(1)雾凇形成所具备的条件。

从“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这句话中理解雾凇形成所具备的条件有二:其一,严寒季节;其二,饱和的水气。(2)饱和的水气是从哪里来的?找出并读读相关的句子。(3)雾凇是如何形成的?齐读。

初步明白:水汽——遇冷——凝结。

进一步引导深入理解:这些过于饱和的水汽又是怎样遇冷凝结成雾凇的呢?紧扣“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体会雾凇是慢慢的形成的。“慢慢地”——写出了凝结的速度慢,“轻轻地”——写出了样子轻,无声无息,“一层又一层地”——说明雾气不断,逐步结成。指名读,评价,齐读,读出变化之慢。

(4)至此,雾凇就这样形成了,雾气还在不断地凝结呢!作者又连着写道??(生齐读)最初像银线,逐渐变成银条儿,最后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了。多么神奇啊,再读。

3、描述雾凇形成的过程然后出示雾凇形成的示意图,帮助学生加深理解。

五、总结练笔,升华美景。

1、让我们再次领略一下这壮丽的奇观吧!观看雾凇影片。

六、拓展延伸,探寻美景(大屏幕展示它们的图片)。

雾凇的美,美在壮观,美在奇绝。大自然是神奇的,还有许多奇特的景观呈现在我们面前,如火烧云、彩虹、海市蜃楼、极光等等,它们都有哪些特色?它们又是如何形成的?选择自己喜欢的主题进行探究,自由选择合作伙伴,或向身边有经验的请教,或到图书馆查阅资料,或上网进行查找,通过日记、摄影、图画等形式与同学、老师交流,向大家展示你的学习成果。

雾凇教案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指导背诵部分课文内容。

2、能结合具体语境理解“洁白晶莹、银光闪烁、千姿百态、琼枝玉树”等词语。

3、感悟吉林雾凇的奇特美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

抓住关键词句感悟吉林雾凇的奇特美丽。

三、教学难点:体会雾凇是怎样形成的.。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课时第二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领学生念九九歌,三九天一般是一年中天气最寒冷的时期,此时大地是怎样的呢?(多媒体示句:三九严寒,大地冰封。)齐读。此时你会有怎样的感觉?生:好冷啊!全班同学都觉得冷吗?做给老师看看。

(二)新授:

学习第一自然段:

1、但是,如果老师带你们去一个地方旅游,你们就一定会忘记寒冷了,想不想去啊?(多媒体示录像)。

2、这就是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奇观。

3、你想用哪些词语来形容这些雾凇?

4、课文的第一段用了这(十里长堤缀满洁白晶莹、银光闪烁)些词语来写雾凇,谁来读听?----她读得真准啊。(多媒体示句)。

5、“十里长堤缀满”让你看到了雾凇怎样?(很多)“洁白晶莹、银光闪烁”让你觉得雾凇怎样?(很美)。

6、好,谁能读出雾凇又多又美。

7、一齐来读,老师要竖起耳朵听看谁读出很多很美的雾凇。

8、过渡:啊,好美的雾凇啊,走在这洁白晶莹的世界里,让人忘记了寒冷,还让我们这些从没见过雾凇的游客产生了疑问:这雾凇是怎么形成的啊?怎么这么奇特壮观啊?请自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待会儿请同学扮演导游向我们游客解释解释。

9、导游你好,请问这雾凇是怎么形成的啊?

是因为每到冬季,吉林的气温在零下20摄氏度以下,这时穿越而过的松花江水带有丰富的热能,巨大的热能使其临寒不冻,当江水在空气中遇到寒冷,就会凝结在树木和草丛中,这就形成了奇特的雾凇景观。只有在吉林这样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寒冷的气候里才会形成,所以非常难得。

11、同学们看,老师杯子中冒出了水汽,一会儿就不见了,而松花江面上的水汽又是怎样的呢?(弥漫着)弥漫在这里是指江面上充满、布满了雾气。(板书:弥漫)。

12、在大冷天里,从南方来到这里旅游的你,本来以为到处都应该结冰了,可是却看到松花江面上仍然雾气弥漫,你心里会觉得怎样?(太奇特了)。

14、读出来了吗?描绘的是雾凇形成的情景。

15、雾凇这位魔术师是怎么把这些原来是苍绿的松树、光秃秃的柳条变成洁白晶莹、银光闪烁的样子呢?(多媒体示图)。

16、同学们一句一句地看,找出有关的词语:

(1)“随风飘荡、涌向两岸、笼罩、淹没、蒸腾”这些词语让你体会到了雾凇怎样的美?(形成时的动态美。)(板书:涌向、笼罩、淹没、模糊)。

(2)“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这几个叠词特别美,让你感受到了什么?(雾凇是慢慢地,轻轻地形成的,就像一位神秘的魔术师在悄悄地变换着法术)读的时候要轻一些,慢一些,读出雾凇的变化。

(3)镀是什么意思,你知道吗?把它换成贴、加、漆这些词,好吗?(板书:镀上)。

凇形成的过程,很清楚。(板书:最初……逐渐……最后……)。

17、这一段文字采用了动态描写的方法把雾凇逐渐形成的全过程写得很清楚,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以及最初……逐渐……最后……让我们知道了雾凇的形成是慢慢的、轻轻的,是很美的。淹没了、模糊了、蒸腾的、像银线、变成银条、全都是银松雪柳这些词语,也很准确、很美,使人读了就仿佛能够看到雾凇逐渐形成时的美丽景象。

18、所以,我们就按照雾气变化的顺序来试着背一背这段文字,看谁记忆力最好。(课件示)。

19、经过了寒冷的夜晚,松树、柳树,所有的树木都被雾凇这魔术师变了样,他们已经不是普通的树木了,而被美称为什么呢?请自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相信你们一定能找到那个词语。

(1)对,就是琼枝玉树琼。琼是美玉的意思。在雾凇的作用下,树木都好像是用宝玉做成的了,琼枝玉树这个比喻很恰当。

(2)这些琼枝玉树琼都有哪些姿态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发挥你的想象,待会儿填空:有的有的还有的(课件示)。

(3)这么多的各种各样的姿态,这就是(千姿百态)。

(4)置身于这洁白晶莹的仙境般的世界里,欣赏着这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人们情不自禁地赞叹:这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呀!这是引用了唐朝诗人岑参的一句诗,这里用梨花来比喻雾凇,写出了雾凇像洁白的梨花一样美丽。(课件示)。

(5)情不自禁就是忍不住的意思,人们为什么会情不自禁地赞叹呢?

(6)这时,你也会情不自禁地赞叹:

(7)让我们带着赞叹地感受读一读这段话。

(8)这段话写出了清晨,人们观赏着千姿百态的雾凇美景时的感受。

雾涌寒江晓日曛,

长堤雪柳正迷人。

非真非幻花如海,

留影留连客似云。

地借凇花播名气,

人惊冰魄长。

翻疑天上芳林瘦,

让与人间玉树春。

表达方法提示:

动静结合,更显多姿多彩:

课文中描写清晨及阳光下,洁白晶莹、缀满枝头的雾凇奇景,又能领略到夜幕降临时雾凇形成的神奇过程。这就是这课文的特点:动静结合,写出多姿多彩的雾凇。我们在描写景物时,也要注意景物的动静变化。这样,文章对景物的描写,有静有动,动静结合,写出了景物多种形态的美,使文章更为生动。

(三)、拓展学习。

1、学习课文的方法一处景物的动静态变化,如天空的变化。

2、做小导游,向身边人介绍吉林雾凇。

《雾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又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片段。

2、能说出雾凇的形成过程。

3、感受雾凇的奇特美丽。

一、导入,回顾设疑。

“寒江雪柳、玉树琼花,吉林树挂,名不虚传。“总在1991年去吉林视察期间恰逢雾凇奇景,欣然写下了这样的赞颂之词。的确,吉林雾凇以其”冬天里的春天“般诗情画意的美,被誉为中国四大自然奇观之一。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认识、理解了生字新词,还初步领略了雾凇这一最为独特的景观,今天,我们将随作者一道,去吉林,去细细品味,感受雾凇那独特的韵致。板书课题,并齐读。

二、自读自悟,与文本对话。

1、过渡:同学们,这闻名遐迩的自然奇观——吉林雾凇是怎样形成的?(板书奇观)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答案就在第二小节。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默读课文,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大家一边读,可以一边在文中勾勾画画。

三、汇报交流,多方对话。

同学们,发现雾凇形成需要哪些条件了吗?

出示: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

1、根据学生回答,总结雾凇的形成需要条件。(严寒季节,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

这些条件缺一不可。

2、吉林雾凇这一独特的奇观形成满足这样的条件吗?对照理解吉林雾凇奇观的形成。

指名说。简单提一下摄氏度。(板书:4摄氏度 零下30摄氏度)。

(1)能理解过于饱和吗?从文中哪些词可以看出来过于饱和,水汽很多?(弥漫 笼罩 淹没)把你找到的这句话读一读。指导读好这句话。

齐读。“每当夜幕降临,气温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左右时,这雾气便随风飘荡,涌向两岸,笼罩着十里长堤。树木被雾气淹没了。”

(3)过渡:有了充足的水汽,有了低温度、大温差,美丽的吉林雾凇也就慢慢凝结而成了。

出示句子:

师:此时“渐渐地,……镀上了白银。最初……”

你能读出这样的感受吗?点出(最初 逐渐 最后)。

指导朗读。老师范读,自己读,指名读,齐读。

师:原来美丽的雾凇就是这样形成的。

3、谁愿意说说这吉林雾凇是怎么形成的。老师给你一些词,用上“首先 接着 然后 最后”来说一说。

4、同学们现在一定迫不及待想欣赏一下吉林的雾凇奇观吧?配乐欣赏雾凇奇景。看完你有什么感受?说一个词。

师:难怪,在吉林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出示)“夜看雾,晨看挂,待到正午赏落花”雾凇如雪般洁白,似银样闪烁,晶莹的霜花缀满枝头,奇妙的美景绵延千里,形成的过程又如此奇妙美丽,难怪作者说它是……(闻名全国的奇观。)。

你能试着背下来吗?

四、总结。

第二天清早,寒风吹拂,雾气缭绕,我们来到松花江畔,走在十里长堤上……想象一下,当我们睁开眼睛,会看见什么?我们下节课再学。

雾凇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0个生字,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语。

2.关注课文中长句的停顿,学会根据句意合理停顿,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清课文脉络,初步感受雾凇的美丽。教学重难点:

识字写字,通过自身努力做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体会雾凇的美丽。教学准备:1.自主预习课文。

2.利用互联网搜集吉林雾凇的相关资料。教学流程:课前谈话:猜谜语。

一、导入:

1、请小朋友们猜一猜(出示“雾”的大篆),这是什么字?告诉你们,这是古代的雾字。后来经过逐步的演变、简化变成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字。(雾)。

指导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指导书写:这是一个上下结构的字,上面的雨字头表示云气或微小的水滴,下面的“务”在古代是这样写的(指小篆体),表示两军交战,许多士兵聚集在一起。雾就是由空气中许多小水滴聚在一起形成的。

理解了字的意思,一定能牢牢记住这个字了吧。伸出手指跟老师一起写写这个字。(板书:雾)。

在严寒的季节里,空气中过多的雾气或水汽遇冷会凝结成冰晶,这冰晶就叫做“凇”。(板书:凇)所以两点水跟什么有关?(寒冷)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课题吧。

(生:雾凇就是树挂,冬天挂在树上的白白的霜花。)。

出示: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的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

松花江畔的长堤上,洁白晶莹的霜花缀满了枝头。

二、交流展示、反馈自学情况。

今天,同学们就要跟着老师走进吉林,去瞧一瞧四大奇观之一的雾凇。老师先给你们一些时间,读一读课文。(出示自读要求)。

1、读生字词。

这些词语能读好吗?出示词语:(1)出示词语:

俗称镀上缭绕夜幕降临零下摄氏度。

师:摄氏度是用来表示温度的单位,课文中出现了两个温度,你能找到吗?

出示:4摄氏度零下30摄氏度指读齐读。

师:把温度放入句子中,你能把句子读通顺吗?指读齐读师:读了句子,我们知道了,原来雾凇是(零下30摄氏度)的时候形成的。

课文里面还有一个表示雾凇形成时间的四字词语,你找到了吗?(三九严寒)。

还记得我们学过的一首儿歌吗?出示儿歌,齐读。是呀,三九天可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2)出示第二组词串:

缀满。

缭绕。

琼枝玉树。

模糊。

凝结。

淹没。

笼罩。

洁白晶莹。

弥漫。

蒸腾a.领读,小火车读,齐读。

同学们词语读得真好!这个生字你能写好吗?(点击出示田字格生字)b.指导识记字形。

师范写:“凝”左部短小右部宽,右部比划要紧凑,末笔捺划要伸长。

c.尝试运用生字词,表达眼中的雾凇。

江主席在1990年到吉林视察,观赏了美丽动人的雾凇奇观后,兴致勃勃地为此景题词。

出示:“寒江雪柳,玉树琼花,吉林树挂,名不虚传。”(生朗读)师:一代伟人在形容吉林雾凇奇观时也用上了和我们课文相类似的词语(指“琼枝玉树)玉树琼枝,琼是美玉的意思,在雾凇的作用下,树木都好像是用宝玉做成的了,可见雾凇是多么的美呀。

小朋友们,你们能不能用上下列词语来形容你眼前奇特的景观。(出示课文中的插图)出示词语:

缀满。

缭绕。

琼枝玉树。

模糊。

凝结。

淹没。

笼罩。

洁白晶莹。

弥漫。

蒸腾生:大雾弥漫,周围的一切都淹没在大雾的海洋中。棵棵大树都缀满了洁白晶莹的霜花。

师:你开了一个好头,用上了好几个词语。用词语准确,表达流畅。生:洁白晶莹的霜花缀满了枝头,到处琼枝玉树,真是奇观生:四周蒸腾着雾气,笼罩着大地,树枝上缀满了霜花。

师:听你们几个描述,我已经明白了你们不仅理解了词语的意思,还能正确的运用,语文学习就是这样,理解、积累、运用。等我们学完了课文,你们还会更好的运用语言形容眼前的雾凇。

2、读课文。

三、再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师:你能结合黑板上的板书,用一句话概括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吗?

四、研读体悟,品味景观遣词美作者眼中的雾凇究竟美在哪呢?

(一)品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出示自学要求:

1、边读边画出描写雾凇美的句子,想一想,你从哪些具体词语中体会到雾凇的美;

2、大声读一读你画的句子,把你的体会通过朗读表达出来。交流:读得真投入,现在我们来交流交流。

出示句子: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洁白晶莹的霜花缀满了枝头,在阳光照耀下,银光闪烁,美丽动人。

你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出雾凇的美丽?(洁白晶莹、银光闪烁)(1)理解“洁白晶莹”,体会颜色美。

透过“洁白晶莹”这个词你好像看到了什么?(你体会到颜色的美。你看到了颜色)。

点击图片,多白多亮啊!再仔细瞧瞧,还很透明呢。像水晶、像玻璃、像钻石„„美吗?请你来读读这个词。把词语送进句子中再来读一读。(真好)。

让我们一起赞美一下阳光下晶莹剔透的雾凇。(齐读)继续交流,你有什么体会?

(2)理解“缀满”“十里”,体会数量之多。

给“缀满”换一个词语,你能换哪个词语呢?(挂满、铺满、开满、盖满)。

“十里”,大约5000米,我们班住的最远的同学到学校可能也不会有5000米,你想象一下,这一路上看到的都是——雾凇,那是一番怎样壮观的景象啊。

把你的体会融入朗读中读一读吧。(评价:数量真多,十里长堤上挂得满满的,多壮观的景象。)。

多美的雾凇,多壮观的景象!这就是——(引读)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奇观。

3、齐读第一自然段。

作者从雾凇的颜色和数量两方面描述了雾凇的美。看来,此时吉林雾。

凇的美在同学们心目中已经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们用朗读表达出内心对雾凇的由衷赞叹。

(二)品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2、你又感受到了雾凇的什么特点呢,从哪儿体会到的?指名交流;

(它们有的像盎然怒放的银花,晶莹闪烁;有的像高山上的雪莲,一尘不染;有的像梨花攀枝,洁白高雅,壮丽多娇;有的像气势磅礴的落雪,把江城点缀得繁花似锦„„)。

(4)师:是的,雾凇宛若银花怒放,仿佛梨花带雨攀枝;又如朵朵银花,排排雪浪,蔚为壮观。人们漫步在松花江边,观赏着这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便会情不自禁地吟诵起唐代诗人岑参的名句来――(出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生齐读。师:让我们再饱含深情再次吟诵-----师:漫天飞雪挂满枝头,却让我们感受到冬天里暖融融的春意,这样的吉林雾凇真是(生:奇观)。

师:让我们再次漫步长堤,感受那奇观。出示课文第三段,齐读。4.小结:学到这儿啊,细心的同学会发现,课文第一、三自然段都写了雾凇的奇特壮美,第一自然段是直接描写了雾凇的色泽美、数量多,展示了雾凇的壮丽;第三段是从人们观赏过后的感受来表现雾凇的千姿百态、生机勃勃的美。这种首尾呼应的写作方法同学们可以尝试着用一用。

五、总结。

这么美的雾凇奇观是如何形成的呢?下节课我们继续探究。

六、作业设计。

1、继续搜集吉林雾凇的相关资料。

2、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完成《习字册》上的描红、临写。

雾凇教案

淄博市临淄区凤凰镇张王小学孙绪霞。

一、教材分析:

《雾凇》是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课文以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吉林雾凇瑰丽而奇特的景象,并说明了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全文共三个自然段,结构清晰,首尾呼应,中心突出,文中图片与文字相对照,有助于学生理解文字,体会情境。

二、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以及雾凇的奇异景象,使学生受到美的陶冶。

重点难点: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及雾凇的奇异景象,感受雾凇的美。

三、教学方法:

组合作探究、全班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思路: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师的作用不单是“信息源”,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习活动的调控器,教师应做到“导而弗牵”,为学生的学习导向、导法、导练、导学,以民主的教风和循循善诱的技巧,把学生引到一种想学、爱学、会学的境地。为此,针对本教材的特点,我采用了教师稍加点拔,学生主动自学的“导学式”教学方法。通过一系列教师精心设计的语言文字的训练,引导学生体会并理解课文的内容。训练的同时,注意情境教学的设计,使学生在有形的训练之中无形地入情、入境、用情„„最终获得知识与情感的双丰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喜欢旅游吗?,你都过去哪些地方?你知道我国有名的四大自然景观吗?课件出示(山清水秀的桂林山水、神奇壮丽的长江三峡、天下第一奇观的云南石林、还有洁白晶莹、美丽动人的吉林雾凇)板书:雾凇。(注意,跟老师一起写课题。“雾”和“淞”都是形声字,“雾”上面是„„“凇”字是两点水加一个松树的松。)这么美的雾凇连江主席看了都情不自禁的吟诵到:(多媒体出示)“寒江雪柳,玉树琼花,吉林树挂,名不虚传。”

今天让我们乘坐时光快车到吉林也去走走看看。听课文录音。

(二)、检查预习。

再读读第二排四个带有多音字的词语。真了不起!四个多音字都读准了。一起读一读。

(三)、精读感悟课文一、三自然段。

1、请同学们自由读全文,在课文中找出并画出描写雾凇美的词语。

2、找出来了吗?哪位同学上来把你找出的描写雾凇美的词语说一说。(洁白晶莹银光闪烁美丽动人银松雪柳千姿百态琼枝玉树)。

3、读词语(指名读,齐读)。

4、这些描写雾凇的词语都很美,要是把他们放在句子中读就更美了。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一、三自然段。(映示:1,3自然段)读好了吗,我们来比一下看谁读得最美。指名读,男生读,女生读,配乐齐读。在学生读的过程中给予适当评价。(配乐)。

(四)、讨论交流课文第二自然段。

1、过渡:多美美丽的奇观啊,它是怎样形成的呢?你能告诉我吗?

2、默读第二自然段,思考并且圈画。

3、提问,雾凇形成的原因是什么?(板书:形成)你们找到答案了吗,谁来说说?

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的。

从这句话中你能发现雾凇形成的两个条件吗?(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

4、围绕这句话,学生质疑。

5、围绕自己提出的问题,阅读课文寻找答案。

6、教师提炼问题后提问并相机指导朗读。(1)雾气是从哪里来的?

除了弥漫,文中哪里还有能够表示水汽饱和的词语。每当夜幕降临,气温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左右时,这雾气便随风飘荡,涌向两岸,笼罩着十里长堤。这里的“飘荡,涌向,笼罩”都可以看出水汽的多和饱和。

(3)雾气是怎么凝结成雾凇的?

柳了。

齐读。小结:这个过程就叫“凝结”。

比较读这句话。去掉有关的词语“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让学生感悟用这些词语的好处。

“慢慢地”——写出了什么?(凝结的速度慢)“轻轻地”——写出了什么?(样子轻,无声无息)。

“一层又一层地”——说明什么?(雾气不断,逐步结成)齐读。自然真实的写出了雾凇形成缓慢的过程。

你能读出这种缓慢的过程来吗?指导朗读,感悟这个过程。经过一夜的天造地设,第二天一早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已到处是银松雪柳了,多美啊!让我们再一次走进松花江畔来共同欣赏领略这大自然赐予我们的奇观吧!

(五)、归纳升华。

(映示:课件雾凇奇观片段)出示三幅图片,师:松花江畔十里长堤上黑森森的树木一夜之间变成一片银白,棵棵杨柳宛若玉枝垂挂,簇簇松针恰似银菊怒放。出示小练笔:

松花江畔的雾凇有的像,有的像,有的像„„真是千姿百态!

多美呀!看了这千姿百态,奇特壮美的雾凇奇观,难怪人们会情不自禁地赞叹:这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生读。师生共同赏析诗句。

(六)、拓展。

出示唐代诗人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齐读。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六、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文笔优美的文章。因此我重点是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读得比较充分、悟得深刻。再就是利用雾凇的课件突出教学难点,体会雾凇的美丽奇特。教学中,我适时地放雾凇课件。画面上雾凇那如雪般洁白,似银光闪烁晶莹的霜花缀满枝头,奇妙的美景绵延十里,可谓壮观。学生在学习感悟、想象语言文字的基础上,看到这样富有震撼力的画面,直观地验证了雾凇的特点,所配优美的音乐使学生进入了一种美的情境之中,接着我再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就自然而然入情入境了。

总之,通过本课的教学,我深深的感受到,信息技术的运用让我。

能够轻松有效的解决课文中的重难点,也让学生的学习充满了兴趣,对于一种他们从来没有见过的奇观,他们可以从陌生变为熟悉,信息技术在本课中的运用实在是功不可没。

今后,我将继续加强语文课堂与信息技术有效整合的学习和研究,我相信有了信息技术的充分支持,课堂上的许多重难点一定可以迎刃而解,孩子们的想象会得到更充分的发挥,让孩子们在语文课堂中能够轻松愉快的学习。

《雾凇》说课设计

同学们都知道冬天最冷是在什么时候呢?(三九时节),是啊,三九严寒,大地冰封,我国的吉林呀更是冷到了零下30摄氏度左右,但那儿的雾凇却以“冬天里的春天”般诗情画意的美而闻名全国。今天就让我们与导游一起走进吉林去欣赏雾凇。

二、课件出示雾凇图,欣赏美景,说说你的感受。

三、研读第一段:

1、课文中又是怎样说的?自由读,抓住文中的词说说自己的感悟。

2、全班交流。

(板书:洁白晶莹,缀满,银光闪烁)。

3、指导朗读(自由读、指名读、评读、齐读)。

四、学习第二段:

1、导入:多么美丽的、奇特的景象,可是你知道为什么会有雾凇呢?

2、单击:出示思考题:

1)、同学们,你知道为什么会有雾凇吗?

2)、你明白雾凇是怎样形成的吗?

4、小组讨论再全班交流。

5、讨论思考2:先读读课文,用“先……再……然后……”的句式说说雾凇的形成过程。

6、有感情地练读、指名读、评读这一段。

五、导读第三段:

1、(单击: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板书:千姿百态,琼枝玉树)。

2、你们还想赞叹它吗?

六、实践活动。

1、“千崖冰玉里,万峰水晶中”,吉林雾凇以其仪态万千、独具风韵的美吸引了成千上万的中外游客,现在谁愿意做个小导游,介绍一下吉林的奇观。

2、小组内先准备,然后选派代表来讲,我们还要评出最佳期导游呢!(学生作小导游)。

二、总结。

三、作业。

雾凇教案

教学目标:

1、阅读课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2、查阅工具书,扫清文章中的文字障碍。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默读课文,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以及雾凇的奇异景象,使学生受到美的陶冶。

5、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培养学生对神奇的大自然、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重点难点:

1、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要求会写文中要求会写的字。

2、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及雾凇的奇异景象,感受雾凇的美。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学生可能回答:在这样的冰天雪地中有一种奇观——雾凇。

2、同学们说的很对,虽然这时的吉林气温已经降到了零下20-30摄氏度,但这时产生了一种奇观,那就是有的雾凇,它与长江三峡、云南石林、桂林山水并称为我国四大著名自然奇观,让我们一起走进吉林,走进课本,感受这美丽奇特的雾凇吧!(用多媒体播放图片)。

二、学生自主阅读课文。

1、把阅读中不认识的生字圈出来,不明白的语句画出来。

2、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怎样的内容?

3、不明白地方与同学和教师交流。

4、与同学一起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要求先读后写。

5、师生之间展示预习的生字生词和主要的内容。

三、精读第一自然段。

1、感受雾凇的特点:在第一自然段中,课文中哪些词语写出了雾凇的特点?2、讨论交流:洁白晶莹、银光闪烁(教师板书)3、齐读这两个词。

4教师用多媒体出示: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洁白晶莹的霜花缀满了枝头,在阳光照耀下,银光闪烁,美丽动人。

5、学生反复朗读这一段话,初步体会雾凇的特点。

10、小结:这松花江畔的吉林雾凇真是一个伟大的自然奇观啊。它到底是怎么形成的呢?下面我们来一起学习课文的第二自然段。

四、精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1、学生自由朗读这一段话,读后思考,这一自然段主要写了怎样的内容?学生交流讨论后教师总结:这一自然段主要写了雾凇形成的条件和原因。

2、边读边思考,并画出课文中的有关语句。

3、用多媒体出示课文中的“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一句。

4、学生单人读,小组读、齐读的方式,雾凇形成的条件小组交流后教师明确:

一是过于饱和的水汽,二是遇冷凝结。

5、那么吉林的松花江畔的雾凇形成的条件满足这两个吗?学生默读课文,找出两个条件并交流:教师明确:

从当年12月至第二年2月间,松花江上游丰满水库里的水从发电站排出时,水温在4摄氏度左右。这样,松花江流经市区的时候,非但不结冰,而且江面上总是弥漫着阵阵雾气。

此段表现也了第一个条件。

6、那么第二个条件是怎样满足的呢?雾凇是怎样形成的?学生默读课文后。

交流后出示:每当夜幕降临,气温下降到30摄氏度左右时,这雾气便随风飘荡,涌向两岸,笼罩着十里长堤。这时,树木被雾气淹没了。渐渐地,灯光、树影模糊了。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白银。最初像银线,逐渐变成银条,最后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了。

7、教师指导朗读这一段话:

(1)、自由读,感受雾凇形成的过程。(2)、再读,抓住“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理解雾凇凝结时的情形。(3)、教师示范朗读,学生闭上眼睛想象雾凇形成的经过。

五、精读第三自然段。

1、学生自由朗读这一段。

2、感受雾凇的美景:教师用多媒体出示雾凇的全景和特写。

3、教师引导学生:同学们,此时此刻,如果你站在松花江畔,观赏着这美丽的雾凇奇观,你会如何赞美?(看课文插图和多媒体图片)。

4、、那么,松花江畔的人们又是怎样赞美的呢?学生交流后出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1)、想象诗句所描写的画面。

(2)、此时此刻,那一棵棵、一行行的松枝、柳树在一夜之间,都披上了洁白晶莹的霜花,就像雪白的梨花那样美丽。人们看到这美丽奇特的景观,怎能不由衷地发出赞叹――“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5、指导学生再次朗读第三自然段。

六、拓展延伸:

请同学们以《假如我是小导游》给大家介绍一下你所学到的《雾凇》这一课的内容。1、学生自由阅读课文,自己在练习本上写题纲。

2、小组之间进行自由讨论交流。

3、一组推选一名代表介绍。

4、全班师生共同进行评议。

七、教师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但欣赏了雾凇奇特的景象,而且了解了雾凇形成的原因,感受到了吉林雾凇这一闻名全国的自然奇观!

八、作业。

由于同学们都在农村,现在正好是隆冬时节,请同学们观察早晨田野里的霜冻,仔细观察它们的形状,如果天气好话,留心一下太阳出来后,霜花逐步溶化的过程,仿照文章的写法,写个小短文,题目自拟。

板书设计:

雾凇。

洁白晶莹。

银光闪烁千姿百态。

琼枝玉树。

《雾凇》说课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课文是如何通过具体词句来说明雾凇的。

3、感受吉林雾凇的奇特美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了解雾凇形成的原因。

2、了解雾凇形成的过程。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生字词,初读了课文,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现在,谁来说说吉林雾凇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生交流)。

让我们美美得把课文的第一自然段读一读。

2、作者把吉林雾凇赞为怎样的景象?(板书:奇观)。

3、看着这样奇特的雾凇奇观,你不由产生哪些疑问?

(梳理学生的质疑后)过渡:作者为什么称吉林雾淞为闻名全国的奇观,如此奇特大景观又是如何形成的?下面我们一起学习课文的第二自然段。

二、自主探究悟形成。

1、过渡:雾淞,争奇斗艳,是北国风光中一绝,它们的形成有什么条件?为什么在吉林松花江畔会出现这样的奇观呢?雾淞的形成的过程大体经历哪几步?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去寻找答案!

请四人小组合作讨论完成下面的练习题,呆会,我们一起来交流交流。

(多媒体出示练习题)。

(1)、雾淞的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3)、雾淞的形成的过程大体经历哪几步?

2、交流:根据生回答。(课件出示:“雾淞,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雾淞形成的原因,必须有有两个条件,是哪两个条件?多媒体出示:(一是饱和的水汽,二是遇冷凝结)板书:(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

3、师:为什么只有在每年的确12月至第二年的2月间,只有在松花江畔这个特殊的地理位置,才会形成“雾淞”?我们来交流第二个问题。(根据学生回答出示多媒体)。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课件出示句子:

a、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

b、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

c、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

(对比朗读,说一说你最喜欢哪一句?)。

(学生交流:最初,逐渐,最后。)齐读这句话。

5、晶莹夺目的雾淞就这样在松花江畔形成了,它是多么神奇啊,难怪吉林的雾凇能闻名全国。让我们再一起读读第二自然段,感受一下雾凇独特的形成过程。齐读第二自然段。

三、漫步江畔赞雾凇。

1、过渡:雾凇之美,美在它的悄无声息,美在它的壮观奇绝。要欣赏吉林雾凇奇观还大有讲究呢!当地有句俗语叫:“夜看雾,晨看挂,待到近午赏落花。”也就是说,观赏雾凇的最佳时间是在清晨。下面让我们随着人们的脚步一起漫步于清晨的松花江边吧。

2、同学们,想不想观赏一下这美丽的雾凇呢?(课件出示雾凇奇观的图片。)。

3、这么多的银松雪柳,你最喜欢哪一幅呢?你能用上几句话美美地介绍一下吗?

4、看到这么美的景色,松花江边的人们又会怎样赞叹呢?(板书: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5、让我们饱含赞美之情齐读最后一段!

四、总结拓展。

2、1990年,爷爷观赏吉林雾凇后,不由赞叹道:“寒江雪柳,玉树琼花,吉林树挂,名不虚传。

雾凇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瑰宝,大自然真像一位神奇的魔术师,在松花江畔留下了如此绚丽奇妙的奇观——雾凇。

3、其实,我们伟大的祖国幅员辽阔,还有许许多多的自然奇观,下面让我们一起来领略祖国的四大奇观吧!(图片欣赏:吉林雾凇、桂林山水、云南石林、长江三峡,师作适当讲解。)。

4、希望你们课后能主动搜集这些自然奇观的资料,探索它们的形成原因,成为一名业余小导游,给家人或同伴介绍介绍这些自然奇观。

五、作业布置。

1、搜集吉林雾凇或和吉林雾凇并称为中国四大自然奇观的桂林山水、云南石林、长江三峡的资料,设计一份导游词,开展一次争当小导游的活动,把具有地大物博、景象奇美的祖国风光介绍给大家。

2、以“雾凇景观千姿百态“为中心句写一段话。

六、板书设计。

奇观忽如一夜春风来。

凝结遇冷千树万树梨花开。

饱和的水汽。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