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热门15篇)

时间:2023-12-02 07:44:19 作者:ZS文王

教学计划可以帮助教师提前预习和准备教材,有助于提高教学的专业性和针对性。小编为大家精选了一些优秀的教学计划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

1、使学生理解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2、使学生能利用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正确进行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3、通过学习,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通过对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长方形、正方形模型(符号例题要求)等。

1、教师提问:

(1)什么叫面积?

2、教师:你知道2平方厘米有多大吗?你怎么想?

要求学生:

(1)用手比划大约有多大。

(2)说出想法。(包含有2个1平方厘米)。

那么,6平方厘米有多大?2平方米有多大?你怎么想?

1、引导探究。

取出一个长方形学具:

(1)请同学估一估,它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厘米?

(2)取出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纸片。排一排、数一数:一共有几个小正方形?

这个长方形包含有几个1平方厘米?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

2、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索--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板书课题:长方形面积的计算)。

3、教学例2。

(1)课件出示:一个长方形,长5厘米,宽3厘米。你能求出它的面积吗?

(2)公式推导:

学生分组讨论,引导小结:沿着长摆,摆的个数与长的厘米数相同;沿着宽摆,摆的排数与宽的厘米数相同。

说一说: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你是怎么想的?

板书:长的厘米数×宽的厘米数=长方形面积。

这个推断对不对呢?其它长方形的面积是不是也可以这样来计算呢?我们自己拿几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拼成长方形看看。

通过自己的操作你发现了什么?(板书: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这个长方形的面积用公式计算:

(3)即时训练:计算长方形的面积:长15厘米,宽10厘米。

4、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

(1)出示边长4厘米的正方形:正方形的边长有什么特征?这个图形面积是多少?

(2)想一想:怎样来算它的面积?正方形面积公式可以怎么表示?

引导小结并板书:正方形面积=边长×边长。

5、指导看书,熟记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

1、完成教材78页“做一做”。

2、课本练习十九的第1、2题。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练习十九第3题。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面积单位和会用面积单位量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重难点是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在进行“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推导时,我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组内通过计算自己课前准备好的长方形的面积,从而发现长方形面积计算的公式。学生通过实践总结出长方形面积计算的公式,再由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关系,推导出正方形的公式。通过让学生“做”数学,逐步达成使学生既知道长、正方形的面积公式,又在大脑中建立起为什么长、正方形的面积公式是“长×宽”和“边长×边长”的表象,较好地获得对计算方法的理解,并为估算方法的形成作铺垫。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教学准备:

1、教具:磁铁、三袋非四边形纸片、课本、投影仪。

2、学具:每人一张点子图,同桌一份非四边形纸片、不干胶纸、八根小棒(4根一样长、2根一样,再各不相等的2根)。

教学目标:

1、直观感知四边形,能正确区分和辨认四边形,知道四边形的特征。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知道它们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2、通过摆一、找一找、画一画、剪一剪等一系列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和概括抽象的能力。

3、通过情境图和生活中的事物,使学生感受生活中的四边形无处不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将数学知识用于生活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认识四边形的共同特征,分辨不同四边形的不同之处。

课前准备:

抽奖游戏。(摸图形:抽奖箱里备有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形、平行四边形、菱形、直角梯形和一些普通四边形。摸出正方形是一等奖;摸出长方形是二等奖;其它没有奖。)。

教学过程:

一、引入。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四边形。(板书:四边形)。

二、展开。

(一)摆一摆。

1、揭示四边形特点。

(1)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研究四边形。

闭眼想象下,四边形会是怎么样的呢?

(2)现在睁开眼睛,同桌互相合作,选4根小棒在粘纸上摆出你喜欢的四边形。

学生操作,师巡视指导。

(3)观察四边形特点。

(4)小结四边形特点:有四条直的边,有四个角的平面图形。

2、学习正方形的特点。

(1)出示正方形,谁来介绍下,你刚才摆正方形时是怎样挑小棒的呢?

(2)为什么要挑一样长的?

(3)是不是只要挑4根一样长的小棒就一定能摆出正方形呢?

(4)那可能会出现哪种图形?

(5)小结: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且有四个直角。

3、学习长方形的特点。

(1)出示长方形,谁来介绍下,你刚才摆长方形时是怎样挑小棒的呢?

(2)为什么要挑两根一样长,两根一样短的?

(3)是不是只要挑两根一样长,两根一样短的小棒就一定能摆出长方形呢?

(4)那可能会出现哪种图形?

(5)小结:长方形对边相等,且有四个直角。

4、整理小结。

通过观察我们发现了四边形的很多知识,谁能帮我们把四边形的知识作一个整理?

(二)找一找。

现在你能利用这些知识来判断下面的图形哪些是四边形吗?为什么?

哪些不是四边形?为什么?

(三)分一分。

同桌合作,选择一种分法分分看。

教师巡视指导。

交流:谁听懂他的这种分法了?

(四)画一画。

1、请你们在点子图上画一个你喜欢的四边形。画完后,请同桌互相检查一下,然后相互介绍一下画的四边形。

2、各自画、同桌检查、介绍。

3、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画的四边形,并作介绍。

(五)剪一剪。

学到这儿,老师发现301班的同学表现真出色,现在轻松下,咱们来玩个变一变的游戏,看谁变得快。

宣布游戏要求:把一个图形剪一刀,让它变成四边形。听明白了吗?同桌合作,拿出小纸片,挑你最喜欢的图形变变看。

学生操作。

汇报交流:请把小纸片全部放回袋子,人坐端正,老师要请坐端正、听仔细的同学回答。一个个汇报。

三、课堂总结。

1、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收获吗?

2、今天这节课我们研究的都是数学中的四边形,其实生活中四边形也是无处不在,课后你可以去试着找一找,和你的同学、家长一起去分享。

板书设计:

四边形。

有四条直的边,有四个角的平面图形。

四条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内容来自于教材第三单元四边形的主题图、例1和例2。

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手开始,在活动中体验是我的这节课的一大特色。四边形这个内容是一节可视性、操作性很强的课,我对教参和教材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根据新课标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思想,精心设计学生亲自实践的活动,让学生在想一想、摆一摆、找一找、分一分、画一画、剪一剪等一系列教学活动中认识四边形、感受四边形,从而获得新知。这节课,我基本能做到以学生的学为出发点,导学得法,学生学得积极主动,教具、学具也恰到好处的发挥了作用,学生始终在教师创设的具体场景下进行活动,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认识了四边形这个新朋友,真正使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究,体会到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数学能力。

纵观整节课的教学,主要谈谈以下四方面的认识:

一、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

《国家教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学生已经很久没有接触图形的问题了,对图形知识感到有些陌生,在导入时恰当的复习图形的知识,调动了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学习新知识做了铺垫。

二、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本课通过创设实际情境丰富学生对四边形的初步认识,使学生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让学生找生活中的四边形,使学生体会生活中的四边形无处不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意识。

三、多样化的教学才是智慧的。

本课中,我通过让学生摆一摆、分一分、画一画、剪一剪等多种活动,在同桌合作活动交流中让学生充分感知四边形的特征,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交流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本课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充分张扬了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学生的智慧在活动中得到升华,学生的能力在活动中得到提高。

四、可以改进之处:

1、为了让同学们对四边形的特点有更清楚的认识,在操作摆小棒时可以把准备的小棒的长短更明显些,使黑板上呈现的效果会更清楚,同时多收集学生的不同类型的四边形,让素材丰富些。

2、在巩固阶段,可以让学生进行画一画的活动,帮助他们进行知识内化。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统计与可能性》是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五册第九单元第1课时的内容。《统计与可能性》是在学生学习过一些简单的可能性知识,知道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会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语来描述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为下面学习可能性的大小打好铺垫。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经历与体验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过程,学会用画正字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体会统计是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之一.

(2)能力目标:经历试验的具体过程,能对试验可能发生的结果做出简单判断,并做出适当解释,从中体验有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相等的,有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3)情感目标:培养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意识,初步感受动手试验是获得科学结论一种有效方法,激发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进一步发展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学情分析。

本节课中,我根据学生认知特点、兴趣知识与经验的需求,设计教学,突破难点。“统计与可能性”这节课是在学生学习过一些简单的可能性知识,知道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会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语来描述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些内容本班学生掌握得比较好。所以这节课的重、难点是使学生经历实验的具体过程,从中体验某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这个知识点不单单是统计就可以了,还要进行分析,为什么可能性的大小与不同颜色的球的占总数量的多少有关。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我研究了学生的认知特点。三年级的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而动手操作可以直观形象地反映出事物的本质特征,所以我通过让学生自己亲自动手操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来突破难点。我让学生通过活动学习数学,让活动贯穿始终,既有学生自主也有小组合作完成的数学活动,注意调动学生动脑、动手、动眼、动口,多种感觉器官密切配合,协调活动,学生通过摸一摸、画一画、数一数等形式,在“做中学”、“学中做”,减轻了学习负担,他们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得以充分发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进一步发展。在问题解决,拓展应用这一教学环节中,大部分学生都能完成。所以我认为在本次教学中,学生比较愉快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经历与体验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过程,学会用画正字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体会统计是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之一.

(2)能力目标:经历试验的具体过程,能对试验可能发生的结果做出简单判断,并做出适当解释,从中体验有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相等的,有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3)情感目标:培养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意识,初步感受动手试验是获得科学结论一种有效方法,激发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进一步发展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经历实验的具体过程,从中体验某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数学广角》第一课时的内容.排列与组合知识不仅是学习概率统计知识的基础,而且也是日常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数学知识,同时也是发展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好素材。《新课程标准》中指出“重要的数学概念与数学思想宜逐步深入。”教材注重体现这一要求,在二年级上册教材中,学生已经接触了一点排列与组合知识,在三年级上册继续学习排列与组合这一内容,就是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继续让学生进一步系统、深入的学习排列组合的数学思想及更为复杂的排列组合问题。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全面的思考问题的意识。

三年级的学生在生活中会遇到许多有关排列组合的问题,并能够进行较简单的搭配,但是缺乏有序的思考,无法进行“不重不漏”的搭配。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认识到,纯粹的排列与组合知识,是高度抽象与概括的知识,对于三年级的小学生来说,较难理解排列与组合的实质,因此,在教学中必须从具体形象逐步过度到抽象概括,让学生有一个由浅入深的学习过程。

1、知识目标: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简单的计算活动,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数与组合数。

2、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以及有序发、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3、情感目标: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养成与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并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能够进行有序的思考,掌握搭配组合的方法成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使学生能有序的思考问题,做到既不重复也不遗漏就成为了本节课要突破的教学难点。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通过观察、比较,掌握什么是平移以及图形平移的方法,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进行平移。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等数学活动,增强操作能力和分析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图形的平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积累成功的体验。

【重点】。

掌握图形平移的方法,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进行平移。

【难点】。

能对图形平移过程中的距离进行准确判断。

1、导入新课。

老师做关窗、拉黑板的动作。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是什么现象吗?引导学生说出:这是平移现象。

追问:你还能说出生活中有哪些关于平移的现象?学生答:升旗,缆车,火车在笔直的铁轨上开等。

2、生成新知。

(1)课件出示教材中的例题1图。

先让学生说出虚线部分和实线部分表示的是什么意思。

提出问题:下面的小船图和金鱼图分别是怎样运动的?它们的运动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教师动画演示小船图和金鱼图运动的过程,让学生观察,感受平移,并强调平移的方向。

提问:小船图和金鱼图都进行了平移,它们是朝哪个方向平移的呢?学生观察得出:小船图和金鱼图都是向右平移。

(3)认识平移的距离。

引导学生进行汇报交流,学生可能会出现不同的数法,教师可以组织全班同学进行评价和判断,必要时让学生上台演示自己数的方法。

数法预设:

方法一:看船帆上的一条线段,这条线段向右平移了9格,小船图就向右平移9格。

方法二:看船头的一个点,这个点向右平移了9格,小船图就向右平移9格。

(4)数一数:金鱼图向右平移了几格?再与同学交流。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交流,教师巡视。

(5)小结确定平移的距离的方法。

先让学生说说,教师再结合学生的发言进行小结:我们在确定图形平移的。距离时,可以先找出参照点,看它向哪个方向平移了几格,这个图形就向那个方向平移了几格。

3、应用新知。

完成教材中的“试一试”。

(1)学生独立画图。

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存在的问题,对个别有困难的学生进行适当辅导。

(2)组织汇报。

学生一边用投影展示画出的图形,一边汇报是怎么画的。

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小结画法:一种方法是先确定平行四边形的四个顶点,找出每个顶点平移后的对应点,再将这四个对应点依次连接起来;另一种方法是找每条边平移后的对应边。

4、小结作业。

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对今天的学习还有什么疑问吗?

作业: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是平移的现象?

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学期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课本第4页例2、练习一相关习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在熟悉的生活环境中辨认方向,体验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培养方向感,发展空间观念。

2.过程与方法:在指出一个方向的条件下,会辨认其余三个方向,了解地图上的方向: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在辨认方向的活动中,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根据所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三个方向。

教学难点:能准确运用词语正确描述行走路线,理解地图上规定方向的方法,分辨地图上物体所处的相对位置。

教学用具:方向板。

教学过程。

一、目标导学。

(一)导入新课。

2.揭示课题:认识地图上的方向。

二、自主学习。

(一)出示自学提纲。

1.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1)说一说,太阳在哪里,太阳从什么地方升起来。

(2)晚上太阳落山在什么方向?指一指西边在哪里。

(3)请同学们面向太阳升起的方向。

(4)请你向旁边的同学说明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5)讲述前、后、左、右与东、南、西、北的联系。

(二)学生自学(学生对照自学提纲,自学教材p4页例2,完成自学提纲问题,将不会的问题做标注)。

(学生自学,教师在不干扰学生的前提下巡回指导,发现共性问题,以掌握学情)。

(三)自学检测。

指出校园内的四个方向。

(1)说一说,我们学校的校门朝向什么方向。

(3)由此我们发现东与西,南与北是相对的,

(4)说一说,你与谁家的方向是相对的。

(5)一幅地图,人们通常是按上()下()、左()右()来绘制的。

三、合作探究。

(一)小组互探(自学中遇到不会的问题,同桌或学习小组内互相交流。把小组也解决不了的问题记好,到学生质疑时提出,让其他学习小组或教师讲解)。

(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方法计算,鼓励学生分工合作,探索交流,教师巡回辅导,发现学生不同的解法)。

(二)师生互探。

1.解答各小组自学中遇到不会的问题。

2.教师有针对性地请不同方法的同学汇报自己的观察思路与方法。

3.完成校园示意图。

(1)讲述地图上的方位。(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2)把教室内的黑板看作地图,指出北在什么位置。(我们可以把上方定为北)。

师在教学楼的上方贴出卡片“北”。

(3)提问:现在我们确定了位置北,你能不能辨认出其他三个方向?指名到黑板上贴出相应的位置。

(4)用语言描述建筑物的具体方位。

(5)问:如果我们把上方确定为其他方向行不行,会发生什么变化呢?请你们尝试着做一做,并说出其他方向。

四、达标训练(1题、2题必做,3题选做)。

1.看图回答问题。

(1)操场的北面是()、南面是()、西面是()、东面是()。

(2)水暖工区的东面是()和()。

(3)教学楼的北面是()和()。

2.地图通常是按上()、下()、左()、右()来区分方向的。

3.你家在学校的哪个方向?你的同桌在你家的哪个方向?

课堂小结:通常情况下,地图都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规律来绘制的,这样标准统一,简单清楚。当我们看一幅地图时,一定先看清所给的方向,然后再根据所给方向,辨认出其他方向。

五、堂清检测。

说出下面每句话所包含的方向。

1.“北极熊,你们那里冷吗?”(北)。

2.“小燕子,春天来了,你们快回来吧!”(南)。

3.“太阳公公,晚安!”(西)4.“太阳公公,起床了!”(东)。

5.当你从南往北走时,左手方向是(),右手方向是()。

6.东和()相对,南和()相对。

板书设计。

认识地图上的方向。

西东。

当你面向北站立时,后面是南,

左面是西,右面是东。

教学反思。

简单的路线图。

教学内容:课本第5页例3及第6-7页练习一的3、4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会辨认地图上的方向,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四个方向)。并能用东、西、南、北描述行走的路线。

2.过程与方法:在给定的条件下,会确定物体在直线上的位置,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问题,培养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在图上辨认东、南、西、北,能用四个方向描述简单的行走路线。

教学难点:会在图上辨认东、南、西、北,并能运用这些词语来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能用四个方向描述简单的行走路线。

教学过程。

一、目标导学。

(一)儿歌铺垫,引出新课。

同学们,你们还记得上节课学习的儿歌吗?

读了这首儿歌,你们能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你们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吗?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吗?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简单的路线图)。

二、自主学习。

(一)出示自学提纲。

自学提纲(快速浏览教材p5例3内容,并完成自学提纲问题,将不会的问题做标注)。

1.请你观察这幅图,看看能不能找到四个方向。并且说说你是从哪里找到的。

2.找东西南北四个方位的方法是什么?

3.说一说街区内各建筑物的位置,并提出相应的问题。

你还能想出什么问题,问问你的同桌,看看他的回答是否正确。

(二)学生自学(学生对照自学提纲,自学教材p5页例3,并完成自学提纲问题,将不会的问题做标注)。

(学生依据自学提纲自学,教师在不干扰学生的前提下巡回指导,发现共性问题,以便掌握学情。)。

(三)自学检测。

观察例3情境图,回答下列问题:

(1)小明从电影院到体育场该怎样走?

(2)小丽从商店到电影院该怎样走?

(3)叔叔从医院到少年宫该怎样走?

三、合作探究。

(一)小组互探(自学中遇到不会的问题,同桌或学习小组内互相交流。把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记好,到学生质疑时提出,让其他的学习小组或教师讲解。)。

(二)师生互探。

1、解决小组自学中遇到不会的问题。

2、教师点拨,学生纠错。

四.达标训练。

观察p5页“做一做”图片,完成以下问题。

1、小红从家向东走了120米,又向走了米到游泳馆?

2、说一说,小红、肖兰、小明上学的路线?

3、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五、堂清检测。

(一)出示检测题。

1.说一说三只小动物从家出发的寻宝路线。

20m40m。

30m60m10m。

2.学习与巩固p3页1、2题。

板书设计简单的路线图。

向东再向北向西再向北向南再向西。

教学反思。

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

教学内容:课本第p8页的例4及相应的做一做,第10---11练习二的1——4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除了东、西、南、北这四个方向外,还有东南、东北、西南、西北这四个方向。

2.过程与方法:借助各种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识别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西南八个不同的方向。

教学难点:学会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方向。

教具准备:卡片、地图。

教学过程。

一、目标导学。

1.(出示课本情境图)。

通过前几堂课的学习小明学会辨认东、西、南、北四个方向。今天他带了一个指示方向的工具,再次来到校园中的操场上,准备继续学习更多与方向有关的知识。你们猜他带的是什么?(指南针)由学生汇报交流预习收集的资料,教师给予归纳,并重点指导怎样利用指南针辨别方向:指南针是用来指示方向的。

2.(揭示课题)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

二、自主学习。

(一)出示自学提纲。

自学提纲(自学教材p8例题,并完成自学提纲问题,将不会的问题做标注)。

认真观察情境图,回答下列问题:

(1)多功能厅在学校的哪个方向?

(2)什么的方向是东北方向?

(3)食堂在操场的什么方向?

(4)其他两个方向呢?说说你的理由。

(二)自学检测。

1.根据指南针现在的指示说说校园里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各有什么建筑。

2.借助指南针盘面上的标记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这四个方向。

问:多功能厅、食堂分别在校园的什么位置?你是怎么知道的?

引导学生归纳:从“东”出发,东和北之间的方向就叫东北,东和南之间的方向就叫东南。从“西”出发,西和北之间的方向就叫西北,西和南之间的方向就叫西南。

3.找出校园的东南方和西北方有什么建筑。

三、合作探究。

(一)小组互探(自学中遇到不会的问题,同桌或学习小组内互相交流。把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记好,到学生质疑时提出,让其他的学习小组或教师讲解。)。

(二)师生互探。

(1)解决各小组自学中遇到不会的问题。

(2)体验方向的重要性。

四、达标训练。

1.给出一个方向由学生讨论后制成方向板。

2.利用方向板辨认教室中的八个方向。

3.坐在座位上,说一说你的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分别是哪位同学?

4.出示我国行政区域图,问:这是哪国的地图?适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让学生找出我国首都北京的位置和厦门的位置,说说厦门在北京的什么方向?北京在厦门的什么方向?接下来让学生独立填写:

(1)厦门在北京的_____方向。

(2)_____大致在北京的西北方向,_____大致在北京的西南方向。

(3)北京的东南方有_____省市。

课堂小结:1.今天同学们表现得非常出色,谁来谈谈你自己的收获?

2.交流生活中什么时候会用到方位的知识。

五、堂清检测。

1.指导看课本。细读课本第10页练习二第2题的要求,你能解决吗?

2.地图上的方位。

让学生观观察课本第11页第4题图。

你能找出福建在中国地图的什么方向吗?你去过其他的哪些地方?它在中国的什么方向?

5、看图回答问题。

(1)吉林大致在北京的()方向。

(2)上海大致在北京的()方向。

(3)广东大致在北京的()方向。

(4)四川大致在北京的()方向。

(5)青海大致在北京的()方向。

板书设计。

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

从“东”出发,东和北之间的方向就叫东北,

东和南之间的方向就叫东南。

从“西”出发,西和北之间的方向就叫西北,

西和南之间的方向就叫西南。

认识路线。

教学内容:课本第9页例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根据线路图说出走的方向。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领悟在生活中学习知识的一些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认识简单的线路。

教学难点:用语言描述行走的方向。

教学用具:方向板、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目标导学。

2.揭示课题:认识路线。

二、自主学习。

(一)出示自学提纲。

1.围绕位置与方向认识简单的路线图。

2.讨论并组织学生准确找出简单线路。

3.出示课本第9页例5的动物园图,让学生观察图上动物位置与方向。

(二)学生自学。

三、合作探究。

(一)小组互探(自学中遇到不会的问题,同桌或学习小组内互相交流。

把小组也解决不了的问题记好,到学生质疑时提出,让其他学习小组或教师讲解)。

(二)师生互探。

1.解决各小组自学中遇到不会的问题。2.对7种动物位置学生进行教师解疑。

四、达标训练。

1.我来当导游:通过下面的路线图说说从甲地到乙地是如何行进的?途中经过哪些地方?

2、解决问题。

乘坐1号游览车从火车站出发,向()经过()站,到达中心广场;再向()经()站到达商城遗址;然后向()经()站到达博览中心,再向()经()站到达艺术馆。

课堂小结:我们在说行走路线的时候,要用上我们学过的方位词语,这样就可以说得更清楚。

五、堂清检测。

1.根据线路图找线路。(熟悉线路)。

2.从动物园向()走到电影院,然后,又向()走到少年宫。

3.从火车站向()走到站前街,又向()走到商店。

4.从游泳馆向()走到图书馆。又向()走到医院。

板书设计认识路线。

教学反思。

位置与方向整理与复习。

复习内容:课本p2---12页位置与方向知识。

复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这四个方位。

2.过程与方法: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过程中获得成功体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观察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运用生活经验帮助思考的意识。

复习重点: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这四个方位。认识路线图,会描述行走路线。

复习难点:能用四个方位词描述简单的行走路线。

教学用具:方向板、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目标导学。

1.地图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的。动手找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手控一下,找出四个方向。

2.揭示课题:位置与方向整理与复习。

二、自主学习。

1.出示复习提纲:

(1)认识东、南、西、北方向,结合具体情境,辨认其余的四个方向。

(2)会找线路图,根据图,描述线路图。

2.围绕提纲,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自学教材p2页---14页中的方向和线路。

3.对照自学提纲,自主学习。

4.检测题:

(1)一幅地图人们通常是按上()下()、左()右()来绘制。

(2)站在操场中间,指明北边是(),南边是(),左边是(),右边是()。

(3)小明坐在教室的中间,他的北边是(),南边是(),左边是(),右边是()。

三、合作探究。

(一)小组互探。

联系生活,强化方向和线路图的关系。

(二)师生互探。

1.解答各小组自学中遇到的问题。

2.有针对性地请不同学生回答学习效果。

3.我们的教学楼在北面,大门在(),东北是(),东南是(),西南是()。

四、达标训练。

1.通常说的四面八方指的是()、()、()、()、()、()、()、()八个方向。

2.为了进一步加深理解,给学生充分提供交流的机会,使学生更清楚、明白。

课堂小结:谈谈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感受?还有问题吗?

五、堂清检测。

1.看一看,填一填。

(1)小熊从家出发向()方向走()米,再向()走()米来到运动场,运动场在小熊家的()方向。

(2)小狗从家出发,向()方向走()米,再向()方向走()米到森林诊所,森林诊所在小狗家的()方向。

(3)小鹿家在运动场的()方向,两处相距()米。

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1、结合具体的活动,学会推算出某一个人的生日。

培养学生尊敬长辈、关心他人的情感。

培养学生的`数感和推算能力。

学会推算出某一个人的生日。

推算方法的掌握。

一、猜一猜:

淘气、笑笑为智慧老爷爷过生日,你能从图中知道智慧爷爷的生日是哪一天吗?

你能猜出三个小朋友的生日各是哪一天吗?

淘气:再过30天就是我的生日啦!(11月11日)。

笑笑:我的生日在一年的倒数第三天。(12月29日)。

小红:我刚过完生日,是上个月的最后一天。(9月30日)。

二、小组活动:

1、一名学生间接地说一说自己的生日,其他同学猜一猜他的生日是哪一天。

2、交流猜测的方法。

三、填一填:

1、我是在年月日出生的,生日在季度。

以小组为单位,先说一说,再填一填。

豆豆满12岁时,只过了3个生日,它的生日是月日,在季度。

四、总结本节课学习收获。

五、了解教材“你知道吗?”谈谈感受。

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直观感知四边形,能区分和辨认四边形。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知道它们的角都是直角。

2.通过围一围、找一找、涂一涂、剪一剪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和概括抽象的能力。

3.通过情境图和生活中的事物进入课堂,感受生活中的四边形无处不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具、学具准备:纸(包括不规则形状)、剪刀、三角板、直尺、钉板。

教学过程:

1.围四边形。

师:(出示课题:四边形)你想像中的四边形应该是什么样的?

指名回答,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

师:根据你的想像,动手来把四边形做出来好吗?

让学生在钉子板上围出自己想像的四边形,教师巡视并适当参与学生活动。

2.讨论四边形特征。

反馈。让学生展示介绍自己围出的四边形。

(如果学生围出的以正方形和长方形为主,教师应及时点拨引导,适当补充一些梯形和平行四边形以及不规则四边形。)。

师:看着这么多的四边形,你能说一说,到底什么样的.图形是四边形?

结合图形得出:有四条直直的边,有四个角的图形就是四边形。

1.在主题图中找。

师:(出示主题图)在校园里,你发现了四边形的踪迹吗?你能找到多少个?

2.在众多图形中找。

师:(出示例1图),图中有很多图形混杂在四边形中间,请你把四边形都涂上相同的颜色。

3.举例。

师:说一说,在哪儿还看到过四边形?

1.剪四边形。

师:动手剪一剪,要求每个同学剪出两个以上不同的四边形。

学生独立动手(教师巡视并参与)。

反馈,有选择地让学生上台展示(各种类型),教师适当加以评论。

2.分类。

师:4人一组,将你们桌上的四边形分分类。(请其中一个组上台将台上的四边形分类。)。

教师巡视,并听取学生的想法。

反馈,要求学生说一说分类的依据和理由?

1.师:用钉子板围一个四个角都是直角的四边形。

我们以前学的长方形和正方形是比较特殊的四边形,特殊在哪儿呢?小组里说一说。

提示:用三角板和直尺比一比它们的角,量一量它们的边,你发现了什么?

小组汇报,得出结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角都是直角。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

2.师:围出或画(剪)一个对边相等,但却不是长方形的四边形。

3.师:把一个四边形,剪去一个角后,它会变成什么形状?请你动手试一试。

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2、经历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1、体会面积的意义。

2、比较两个图形的大小。

(一)拍手游戏。

(二)比一比手掌面。

(一)认识物体的表面的面积。

1、找一找: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找找身边物体的面。你找到哪些物体的面?

2、摸一摸:同学们找到了这么多物体的面,现在就来摸摸这些物体的`面吧!

3、比一比:同学们,摸了这些物体的面,你们发现了什么?

师:刚才同学们发现物体的面有的大,有的小,我们把物体的表面的大小就叫做它的面积。(课件出示:物体的表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积。)。

4、说一说:谁来说说其他物体的面积?

(二)认识封闭图形的面积。

1、什么是封闭图形。

2、辨一辨:(课件出示五个图形)师:请大家判断一下。下面的图形哪些是封闭图形,哪些不是封闭图形?(把不封闭的图形隐藏)这些封闭图形的大小就叫做它的面积。(课件出示)。

(三)总结面积的意义。

师:现在你们知道什么是面积了吗?(课件先出示:物体的表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积。再出示: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全班齐读两遍。

(四)基本训练。(课件出示:课本41页练一练第1题。)。

(一)(课件出示)探密游戏,激发比较的乐趣(比较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大小)。

(二)小组汇报。师:你们小组是用什么方法来比较的呢?

(三)师小结比较的方法,比一比哪种方法好。

(一)小小设计师。(课本40页画一画)。

以比赛的形式进行。

1、明确比赛要求,创意要求:在方格中画3个不同的图形,使它们的面积都等于7个方格那么大。比一比,谁画得准确而有创意。

2、小组内交流作品,数数他的作品是不是占七格?然后欣赏他的作品!

3、投影展示作品,交流评价。

4、活动思考:通过这次活动,你发现了什么?(面积相同的图形,可以有不同的形状。)。

(二)数一数;课本41页练一练第4题。(课件出示)。

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1、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提高估算能力和应用能力。

2、巩固四则混合运算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投影设备、邮票、口算卡等。

一、基础练习。

1、口算练习。

用口算卡片出示题目。

(1)12×324×216×340×7。

(2)150×2250×3160×2840×2。

注意:(1)回答结果时,语言表达要完整;

(2)抽选部分题,说说计算方法。

2、计算练习。

(1)38×14(2)47×25(3)65×34。

要求:

先由学生独立完成;

提问部分同学,检查计算过程;

小结计算方法,算理,格式。

二、专项练习。

1、课文第34页的第10题。

(1)请学生拿出语文书。

(2)打开指定的一页。

教师在课前选定4页,这时指定每一组打开其中的'一页。(一般来说,选出的页面字数较为接近。)。

(3)让学生先后估一估这一页有多少个字,再算一算。

要求:1)先独立完成;

2)小组中汇报,自己估算结果;

3)列出算式,计算。

4)小组校对结果。并对比估算结果,看看取值是否接近,如果误差太大,找出问题,及时纠正。

(4)汇报每一组的计算结果,看看有什么发现。(这时学生会发现这里的每一页字数都比较接近。)。

学生经历了这一过程,使他们懂得因为排版规格一致。所以在同一本书中,每一页的字数相差不多。

2、课本第35页的第11题。

(1)出示情境图。

实物投影出示课本插图或直接打开课本。

(2)认真审视情境图。

请学生认真审视情境图,明白情境图的问题情境,说一说已知什么,要求什么。

(3)讨论。

每人一瓶,35人应该付多少钱,怎么算。(先算一瓶多少钱,再算35瓶多少钱。)。

(4)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5)反馈、矫正。

3、课本第35页的第12题。

这是一道巩固四则混合运算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的练习,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

4、课本第35页的第13、14、15题。

这类问题学生已经接触过,并已经掌握了,因此不存在难度,鼓励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只是第15题,可以请学生口头表达图中的问题情境,说一说已知什么,求什么,是怎么列式计算的。

学生计算的方法可能有:

8×44;

8×9×4+8×8;

8×9×5-8;

8×(9×5-8);

8×(9×4+8)……。

等等,这里不一一列举。只要有道理教师就应该给予肯定表扬,激发求知的积极性。

三、巩固练习。

小黑板的选用作业。

四、作业设计。

“五星级”对应的练习。与“口算”书对应的练习。

五、板书设计(略)。

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1、使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分析,掌握简单事物搭配方法,培养学生有序思考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体验生活处处有数学知识,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

找出简单事物的搭配方法。

有序搭配,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情境教学,指导操作,直观演示法。

动手实践,小组合作的方法。

多媒体课件。

白板。

在二年级教材中,学生已经接触了一点排列与组合知识,他们可以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组合数,但认知水平还停留在感性层面,对有序搭配有一定的模糊意识,缺乏理性层面的思考。本节课可以通过迁移来学习本课的知识。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师:同学们,你们都知道老师是朝鲜族特别能吃辣,你能吃辣吗?能否帮老师解决一个数学问题呢?(课件)你看,三个字就有六种排列方法,这节课我们再来研究一下搭配中还有那些学问?(板书:简单的搭配)。

【本环节设计意图】:《新课标》强调课程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我用学生们喜爱的动画人物来创设情境,学生很容易就进入了学习状态。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试着说一说。

师:请同学们观察一下,美羊羊都有哪些衣服?其中有几件上衣,几件下衣?

生:2件上衣,3件下衣。

师说明:如果一件上衣搭配一件下衣是一种穿法,你最想让喜羊羊怎么穿?

2、小组合作。

师提问:同学们说了这么多,老师都不记不清楚了,到底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呢?(课件出示)有人想出来了吗?有的同学可能觉得,只在脑子里想,想不清楚啊!好,现在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在纸上写一写、画一画,把你们的想法表示出来。(学生在白板上画)(画图连线、文字连线、图形符号连线、数字连线法、字母表示连线等方法)。

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穿法呢?

3、展示汇报。

选择不同的表示方法在黑板展示,对比,由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同学们,你们虽然表示的方式不同,但都找到了所有的搭配衣服的方案,没有重复也没有遗漏。请大家想一想,以后再遇到这样的问题有没有好的方法呢?你们试着总结一下。

【本环节设计意图】:鼓励学生用多种形式表达思考过程,展示交流,突出有序思考。

4、引导学生用不同方法记录不同穿法。

课件出示:

1、先选定上装,再搭配不同的下装。一件上衣去搭配三种下装,有三种;再用另一件上衣去搭配三种下装,又有三种,一共有几个三种?列式3+3或者2x3(板书:3+3=2x3=6种)。

2、还可以先选定下装,再搭配不同的上装。一件下装去配两种上衣,有2种;再用一件下装去配两种上衣,又有2种,最后再用一件下装去配两种上衣,还有2种,一共有几个2种?列式2+2+2或者2x3(板书:2+2+2+6种2x3=6种)。

师:从你们的汇报中,我们知道了可以从两个角度去思考,但是基本方法是一样的,都是要先固定一种服装,上衣或下装,然后按顺序去一一搭配,(板书:先固定其中一种,再按顺序搭配)。

指学生所画方案,许多同学都找到了六种搭配方案,可我发现同学们有好几种不同的表示方法,同学们,你们看,大家的方法不同,但是都能不多不少地把所有的搭配穿衣的方法表示出来,他们的一般方法是什么呢?刚才我们已经讨论过了,谁再来说一说。(先选定再…)。

很好,这样去思考问题,就可以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地找到所有的答案。(点击课件)我们称之为“有序”的思考。(板书:有序)。

同学们用了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你喜欢哪个?说一说你的想法。

【本环节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对比观察中思考,体会数形结合以及符号思想,通过课件演示让学生看到由具体文字表述、画图表示到用抽象的符号表达的变化过程,体会符号表达的简洁、明确等优点,进一步认识到符号对于进行数学表达和数学思考的重要作用。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完成做一做第二题。

课件出示:

牛奶。

豆浆。

蛋糕。

油条。

饼干。

蒸包。

2、完成练习二十五第一题。

看一看,能组成哪些两位数?

十位。

个位。

师:哪些数必须写在个位上?哪些数必须写在十位上?

生:3、6、8必须写在个位上;2、4、9必须写在十位上。

师:那这六个数字能组成哪些两位数呢?说说看。

3、完成练习二十三第4题。

师:明明和聪聪两个小天使真可爱,瞧,孩子们都争着要和他们合影拍照呢!课件出示。

4、完成练习二十三第5题。

5、提高题。

看这节课的最后一道题——1题,?妈妈的生日快到了,小华打算在妈妈生日那天送妈妈。

一束鲜花和一个蛋糕,有()种搭配方法。

老师想将这道题再增加点难度,不知你们敢不敢挑战一下呢。

妈妈的生日快到了,小华打算在妈妈生日那天送妈妈,一束鲜花、一个蛋糕和一张生日贺卡,有()种搭配方法。

四、全课小结:

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本节课是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例8的教学内容《归一解决问题》。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连乘、连除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更好的学习解决问题打下基础。

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观察情境图,画出数量关系,弄清数量间的关系,找到解题办法。因为之前的学习,学生已系统学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和两、三位数乘一位数或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为本节内容奠定了基础。在此基础上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一方面可以巩固已学的知识,另一方面能将所学的知识进行综合、运用、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1.学会用乘除两步计算解决含有“归一”数量关系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提高用综合算式解决两步计算问题的能力。

2.经历用图形表征题意、分析数量关系的过程,能沟通图形与算式的联系,增强画图策略的意识和能力。

3.通过对比辨析初步建立归一问题模型,增强比较归纳能力,感受数形结合思想、函数思想和模型思想。

教学重点

经历用图形表征题意、分析数量关系的过程,能沟通图形与算式的联系,增强画图策略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难点

通过对比、辨析,初步建立归一问题模型,增强比较、归纳能力,感受数形结合的思想和模型的思想。

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法;答疑引导法;数形结合法。

(一)导入新课

1.一个面包4元,我要买8个面包,一共需要多少元?

2.先出示:我有56元钱能买几个水杯?

谁能算出来?为什么不能算出来?

预设:缺少一个条件。

再出示(一个水杯8元)

(二)创设情境

1.出示超市图片,引入情境

a:从图上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3个盘子18元,要买8个盘子)

b:你能把问题补充完整吗?

(买8个这样的盘子需要多少钱?)

c:抽学生把题目完整的说一遍。

2.课件出示题目:3个盘子18元,我要买8个这样的盘子,需要多少钱?

3.质疑:要买8个盘子,能直接算出来吗?

(三)合作探究

学法指导:

1.独立尝试用画图等方式表示题目中的数学信息和数学问题。

2.这道题能一步解决吗?如果不能,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请写出算式。

3.完成后和小组成员交流你是怎么画图的,怎么列算式的。

【学情预设】

预设1:画的实物碗的示意图。

预设2:画圆圈图。

预设3:画线段图。

1.展示圆圈图。

师:你们能看懂他画的是什么意思吗?他的这幅图有没有把数学信息和数学问题表达完整呢?那你对他的图有没有建议。

师:那你能说一说他的算式是什么意思吗?

2.展示线段图

师:为什么每一段都画的同样长?你能在题中找到对应的话吗?

教师相机提问:18÷3=6(元)求的是什么?

提问:为什么要先求出一个盘子的价格呢?

学生:问题要求8个盘子的价格,所以必须先求出一个盘子的价格。

3.教师相机将学生的意图总结成板书。优化解题思路。

师:结合图示,怎样能表示清楚题目所要求的问题呢?

生:(板书)

18÷3=6(元)一个碗的价钱?着重提问!

6×8=48(元)求多个碗的价钱。

师:我们把一个碗的价钱也叫作“单价”,8个碗叫数量,最后算出的是“总价”。

师:还有没有不同的列式方法?

预设:列综合算式来解答。

18÷3×8

=6×8

=48(元)

师:第一步先算的是什么?再算什么?

生:先算一个碗的价钱。这件事很重要!

师:分步计算和综合算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师生共同总结:分步计算和综合算式虽然形式不一样,但是表达的意思是一样的。

4.(反归一)想一想:

18元可以买3个碗,30元可以买几个同样的碗?

(1)学生自主解答。

(2)交流展示。

【学情预设】预设1:先求出一个碗的价格,再算30元可以买几个同样的碗(分步列式)。

18÷3=6(元)

30÷6=5(个)

预设2:先算出一个碗多少钱,再算30元可以买几个同样的碗(列综合算式)。

30÷(18÷3)

=30÷6

=5(个)

师:为什么18除以3要加小括号?(要先算一个碗多少钱,也就是先算18÷3,而18÷3在右边,所以要加小括号。)

对比一下这个问题与刚才的问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呢?

学情预设:

生1:相同点,第一步都是用除法求出每个碗的价钱。

生2:不同点,求总价要用乘法,求单位数量就要用除法

(四)拓展延伸

对比

1.课件展示对比两个问题的解法。

讨论提示:4人小组讨论。

a:仔细观察两题的解题方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哪些不同的地方?为什么会不同?

b:这两个问题都用了两步来计算,你觉得哪一步最关键?

2.学生汇报。学生边说,边课件出示。(2-3人说清楚即可)

(引导学生观察发现两种问题所用的解决方法的区别)

3.总结:这两个问题都用了两步来计算,你觉得哪一步最关键?(第一步,先算出1份是多少)

课件出示:这样的题关键是要先算出一份是多少。

预设:知道了3个碗是18元,但不知道一个碗的价格,都是要先算出一个碗的价格,才能计算后面的问题,这就是含有“归一”数量关系的实际问题问题。

预设:第一道题是在求“买8个同样的碗,需要多少钱”也就是求8个6是多少?是求“总价”。而第二道题是在求“30元可以买几个同样的碗”也就是在求30里面有几个6?是求“数量”。但不管我们要解决 什么问题,都要先求出一个碗的价钱。

4.买6个碗需要多少钱?

生1:一个碗6元,6个碗36元。

生2:3个碗可以看成“一份”,6个碗就是有这样的2份!所以18+18=36元。

预设:着重点出“1”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一些。

(1)一个碗6元,买9个同样的碗需要多少钱?

(2)一个碗6元,买10个同样的碗需要多少钱?

(3)一个碗6元,买20个同样的碗需要多少钱?

(4)一个碗6元,买100个同样的碗需要多少钱?

预设:无论条件如何改变,只要我们知道了“一个碗多少钱”,我们就可以求出9个、10个、20个、100个……甚至更多个碗需要多少钱?(知道了“1”,就能知道更“多”)

(买到的碗越多,总价越多,但不变的是什么?单价、一个碗的价钱)

(五)检测达标

1.学生独立完成。并汇报。

小林读一本故事书,3天读了24页。

(1)照这样的速度,7天可以读多少页?

(2)照这样的速度,全书64页,几天可以读完?

2.分别抽4名学生上台投影汇报自己的做法。其它同学做裁判。

(1)和(2)哪个题最好算?为什么?

(六)总结全课

1.通过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新的知识?

这样的题关键是要先算出一份是多少,接着,如果让我们算几个几是多少就用乘法,如果让我们算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几就用除法计算。

2.把一个、一条,一天看做一份,就是先求先求一份是多少,再求几份是多少。像这些问题就是我们数学上常说的归一问题。(板书:归一问题)

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电影院。(教材第36~37页)。

教学目标。

1.结合“电影院”的具体情境,帮助学生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使学生能正确地计算。

2.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经历估算的过程,会解释估算的过程,进而提高学生的估算能力。

3.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使学生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

难点: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

教法:引导法、讲授法。

学法:小组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去过电影院吗?电影院里也有许多数学问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借助“电影院”来继续研究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板书课题:电影院)。

投影出示教材第36页的“电影院”情境图。

师:这幅情境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从图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

同桌互相说一说。

二、自主探究。

1.估算的方法。

师:通过观察,我们能知道哪些信息?电影院的座位够用吗?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独立思考后,指名回答,集体交流。

生1:我们知道看电影的共有500人,这个电影院的座位共有21排,每排可坐26人。

生2:电影院的座位够用,如果电影院的.座位仅有20排,那么电影院里就共有20×26=520(个)座位,520500,所以够用。

生2:我是这样想的,把电影院里的座位想成20排,每排想成25个,共有20×25=500(个)座位,500=500,所以座位够用。

师小结:解决这个问题时,可以先估算出电影院的座位总数,然后把它与学生的总数进行比较。若学生总数等于或小于估算的座位总数,则坐得下;若学生总数大于估算的座位总数,则坐不下。

师:总结一下,座位总数是如何估算的呢?

生:估算时,把座位排数或每排可坐的人数(即每排座位数)看作与它接近的整十数或几十五的数,然后用“座位排数×每排座位数”求出座位总数的估值。

师小结:把已知的数据想成稍小一点儿的数据后,结果大于或等于要求的数据,那么原来数据的结果一定大于要求的数据。

2.计算方法。

师:那么大家一定想知道这个电影院具体一共有多少个座位,那怎么列式呢?

生:把每排的26人×排数21就可以了。(师板书:26×21=)。

师:怎么算呢?

学生既可以独立思考,也可以和同桌交流。

生1:先算前20排共有520个座位,后面还有1排有26个座位,一共是546个座位。

20×26=520(个)1×26=26(个)520+26=546(个)。

生2:我是用上节课学到的列表的方法算的。(教师用投影仪演示列表法)。

生3:我是列竖式算的。

学生叙述,教师板书。

师:太好了,你们的这三种方法都很好,你最喜欢哪种方法呢?说说理由。

学生交流。

师:用竖式的计算方法简便易学,大家一定要掌握。

师用课件出示教材第36页例2。

师:刚才我们通过估算知道了电影院的座位大致是多少。那这道题怎么估算呢?

学生和同伴讨论,师巡视辅导。

生1:我觉得应该比380多。我是这样估算的,我把12看成10,38×10得380。(师板书:38×10=380)。

生2:我觉得应该比480少。我把38看成是40,40×12得480。(师板书:40×12=480)。

师:大家看一看,为什么会出现两个估算答案?

生:一个是取38的邻近的整数来估算,乘数变大了,所以得数比较大;一个是取12的邻近的整数来算,乘数变小了,所以得数比较小。

师总结:得数应该是在380和480之间。

师:我们用竖式算一下,看看是不是这样。

学生讨论、交流,完成竖式计算,教师巡视辅导,然后指名学生板演。

小结:估算可以快速估出得数的大致范围。

三、师生归纳总结。

师:大家一起来总结一下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吧。

生1:两位数乘两位数,可以先把其中一个两位数拆成一个整十数和一个一位数,再分别与另一个两位数相乘,最后把两个积相加。

生2:也可以列竖式计算,先用第二个乘数每一位上的数分别去乘第一个乘数,用哪一位上的数去乘,乘得的数的末位就要和那一位对齐,哪一位上的乘积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

师:这个计算方法很重要,同学们一定要熟练掌握。

板书设计。

电影院。

26×21=546(个)38×12=456(元)。

答:电影院有546个座位。答:买电影票需要456元。

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1、结合具体情境,学会计算物体周长的方法。

2、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提倡算法的多样性。

一、复习导入。

1、口算。

560+240=410+190=200+200=240+410=。

2、什么是周长?

3、谈话导入。

笑笑家附近有一个风景优美的.小公园,绿树丛中有凉亭,凉亭周围有环形小道,今天我们去哪里游玩好吗?(小黑板出示情境图,小道没有标明数据)。

4、板书课题:游园。

二、合作探究。

1、观察图形:你看到了什么?

小组合作探讨,交流所看到的。

2、想一想。

(1)、要求这条环形小道有多长,实际上就是求什么?

(2)、要求这个图像的周长,需要知道什么?

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并展示汇报。

3、标出每段路的长度,再看图,你看到哪些数学信息?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4、解决问题,然后小组讨论、交流。

5、小组展示交流,说说自己的算法。

三、检测。

1、课本p46“试一试”的求出下面图形的周长?

2、小组检查汇报完成情况。

四、训练。

1、课本p47第3题。笑笑在动物园里沿着右面这条路线走一周,她一共走了多少米?

2、课本p47第4题,计算下面的周长。

3、在本节课的学习中,你有什么感受?有哪些收获?

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用万以内的加减法解决问题(p43例4)。

1、我能结合具体情境运用三位数加法解决实际问题。

2、我能学会用竖式计算三个数的连加。

3、让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能正确运用竖式笔算三位数的连加。

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选择合适的策略解决问题。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有没有和爸爸妈妈一起购过物。

生:有。

师:真棒,孩子们都有购物经历,星期天,小红也和爸爸妈妈一起去商场买了三件商品,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买了什么(出示情境图)。

生:护眼灯、学习机、空调扇。

师:从这张销售清单中你获取了哪些信息。

生:空调扇558元、学习机225元、护眼灯166元。

师:根据这些价格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1:小红的爸爸应准备多少钱?

生2:收银员应收多少钱?

师:刚才同学们提出的问题真多呀!说明了生活中蕴藏着很多数学问题,这些问题都要用到万以内加减法知识解决。

板书课题《用万以内加减法解决问题》。

(二)探究新知。

1、出示学习目标。

2、解决刚才刚才提出的其中一问。

(1)小红的爸爸应准备多少钱?:。

讨论:这一问是估算、还是准确计算?

讨论完后,老师计算。

预设一:558+225+166≈960(元)。

预设二:558+225+166≈1000(元)。

学生回答。师板书。

3、解决第二问:收银员应收多少钱?

思考:解决这一问采用估算、还是准确计算?

学生自主准确计算。

预设一:558+225+166≈949(元)。

558。

225。

+166。

--------。

949。

预设二:558+225+166≈949(元)。

558783。

+225+166。

-----------------。

783949。

指名演板,比较哪种笔算形式简便?

(三)趣味练习、灵活应用。

1、估一估、算一算。

一部手机原价898元,现价685元。大约降价()元,实际降价()元。

一个洗衣机原价975元,现价888元。大约降价()元,实际降价()元。

(四)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书p46第14题。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