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最美古诗读后感(通用16篇)

时间:2023-12-18 23:02:05 作者:雅蕊

读后感不仅仅限于文学作品,也可以是对电影、音乐、艺术等各种艺术形式的感受和反思。借助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我们可以学习到一些写作技巧和文学鉴赏的方法。

《重温最美古诗词》读后感

今年儿童节给两个小表弟在网上选购书籍时突然看到这样一句话“每个中国人,都是在是诗歌里不知不觉中完成了自己生命的成长。”这让我想起许久前我的声乐老师教谕我的一个道理——要想把中国歌曲的七情六欲表达得至情至性唯有多读诗书词。带着对恩师的记挂或者说是带着对古诗词魅力的好奇之心,我轻摁了鼠标的确认键,这本于丹的《重温最美古诗词》便成了我今年的第一本闲书了。

“小的时候,谁没有跟着李白看过“床前明月光”?虽然不懂得什么叫思乡,但孩子的眼睛却像月光一样清清亮亮。谁没有跟着孟浩然背过“春眠不觉晓”?背诗的声音起起落落,一如初春的纷纷啼鸟。长大以后,恋爱中或失恋时,谁没有想起过李商隐的比喻——“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春蚕和蜡烛,两个简单的、日常生活中的物件,通过诗歌,变成了我们可以寄托情感的意象。再长大一些,开始工作,忙碌、烦恼纷至沓来。我们想安静,想放松,谁没有想起过陶渊明呢?“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千古夕阳下,陶渊明的诗意温暖了后世的每一丛带霜的菊花。

然后,我们日渐成熟,就有了更多的心事,更复杂的焦虑,更深沉的忧伤,我们会不由自主地想起李后主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与我们的一己之悲比起来,那样浩荡的悲伤、深刻的哀痛,是不是会使我们的心稍稍放下一点,使我们的胸稍稍开阔一些呢?终于当年华老去的时候,我们轻轻叹一口气,想起蒋捷说“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面对逝水流光,这里面没有撕心裂肺的悲号。那种淡淡的喟叹,既伤感青春,又欣慰收获,不也是一种深沉的人生吗?今天,很多人会疑惑,在现代的忙碌生活中,诗对我们究竟是一种必需品,我们也许就真的可以过的诗意盎然。”这段序言真的让我爱不释手,那样的直白明了,却又那样的恬静、真切。让我对这本书更是好奇。

今日看到第三章——明月千古中的(向明月学一颗平常心)感受颇深。古往今来大多诗人寄情于温柔的明月。含情而吟诵的有李白的“举头望明月,疑是地上霜”;飘逸洒脱的有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而在我所知晓的明月诗歌中最让我喜欢的便是张若虚的“春江湖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湖生”。说出来不怕笑话,虽然至今我也未看过此句的`注解,但是我更愿意把此句理解为我内心独有的思绪。我始终相信读诗就如弹筝,虽说有纸墨一字不漏、一句不差地世世代代传承着,但是每个演绎作品的后人都会随心、随性地把自己的情感注入其中进行全新的演绎。

今天在书上看到这样一段话“我们每天硬着东升旭日去上班去工作,看见的一轮太阳永远是稳定的、热烈的,圆满的。它永远给予你光和热,给予能量,促使人们发奋进取。中国人从太阳那里学到了一种进取心。但是在月亮之下,我们总是在休息,在独处,或者沉沉睡去,忽略了这一轮万古明月。就在一片宁静之中,我们发现月亮高悬在空中,它的阴晴圆缺,有着诸多面目,和太阳的永恒形状不一样。

在它的周期性变化里,在它的阴晴圆缺中,我们品味着时光的承转流变,命运的悲欢离合,我们学到了平常心。”的确月缺月圆,损之而益,益之而损。生活亦这般如此,顺境也好,逆境也罢,不就如同天上明月一般圆有时,缺亦有时吗。只要用一种辩证与变化的心情去看明月,再把这样的目光移到世间,我们就知道怎样完成内心困惑的消解和平衡了。

《重温最美古诗词》读后感

最近集团组织了名为“书香中交”的活动,旨在为广大员工增长学识,陶冶情操。我便选了于丹老师的一本名为《重温最美古诗词》的书籍,来慢慢品味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与文字的魅力。也正如书籍封面的那句话——“徜徉在明月清风的意象中,感受对中国文化的温情与敬意”。

见解,从另一方面说,读这本书,可以从一位大家的视角去品味这些美妙的诗词歌赋。清代孙洙就曾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可通读一遍才忽然发现,原本口中偶尔蹦出的一两句,根本就属卖弄,哪算得什么熟读。比如白居易的两首,一首《忆江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竟不知后面还有两段;一首更为著名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后面的我竟也不会。像这样的只会一半的诗还有很多,不谈内容,似这般,就已先学会了敬畏。

读这本书的时候,真的会想自己当初摇头晃脑背诵的样子,尤其是看南唐后主李煜写的诗的时候,会不自禁的微笑起来。李煜写的诗全是“愁”“恨”“烦恼”,本不是能笑出来的意境,不过有趣就有趣在几年前的我竟然对这个“愁”很喜欢,不管是“离恨恰如春草”还是“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都挂在嘴边,现在想来,小小年纪哪来这许多愁。倒应了辛弃疾的那首词“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由看书而看过去,别有一番滋味。

东坡先生说陶渊明的诗“初看若散缓,熟读有奇趣”。而慢慢读《重温最美古诗词》,竟也十分有趣,书中的诗词包罗万象,田园之乐,国破之恨,报国之情,观景之怀,一一罗列于书中,但无一例外地,都夹杂着诗人或喜或忧,或恨或怒的复杂心情。诗者,感其况而述其心,发乎情而施乎艺也。人性就是这样,无论身居何职,无论身居何位,只要生于世上,便有种种感情,这才是一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如果真的没有感情,没有喜怒哀乐,那么这不是神就是一堆枯骨罢了。正因有种种情感,诗人们才能将这种情感施乎于艺,我们才能在千年之后的今天,走近那些被称之为“诗仙”、“诗圣”的人,走进他们的内心,体味他们的喜与悲,爱与恨。

我想,于老师如此积极的传播传统文化,无非是让中国文化更好的发展下去,让无数的国人不要忘却传统,忘却前人所留下的美丽语言。走进先贤的内心,聆听先贤内心的情感发声。恰如我们常说的,读一本好书,认识一个好人,会让人心胸开阔。是的,在这个喧嚣的年代,每个人都会遇到烦恼,遇到挫折,能从书中品味先贤遇到磨难时的所为,未尝不是给自己一个正确的渠道去排解这些问题,恰如“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遇磨难而不低沉,做到“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心胸开阔了,问题自然就不算问题了,人总归还是要淡泊一点,否则“众鸟欣有托”,吾不爱吾庐,怎么可能快乐呢。

不管一个人的文学底蕴到底有多高,读两三本书,总归是好的。每天眉头紧锁,心有郁结之气,无论是说话还是做事都会错误百出,莫不如去选上一本自己爱看的书读一读,快乐了才会有进步,“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重温最美古诗词读后感

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有这么一些文字发出它那万丈光芒。它就是古诗,是中国文明的见证。它,虽然只有短短的几行字,却凝聚着几代中国人民的精神力量。那简洁而又生动的语言,似乎在向我们诉说着中国曾经的历史文化。

在这一个特别的寒假里,我看了一本凝聚着几代中国人民的精神力量的书叫做《唐诗三百首》。其中,深深吸引我的是那杜牧的《题乌江亭》。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这首诗的“乌江亭”指:在今安徽省和县东北。楚汉战争时,项羽逃到乌江自刎。“期”指:预料。“包羞忍耻”指:能忍受失败、受挫折等羞辱。“江东”指:江南苏州一带。是项羽起兵的地方。整首诗的意思是:战争胜败军事家不好预料,能忍受挫折才是真正君子。江东子弟有很多人才俊杰,重振旗鼓取得胜利也可未知。这是一首怎样的诗呢?这是一首永怀古迹的诗。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不赞成项羽兵败后自杀的错误做法,认为敢于正视失败才是男子汉。作者表明了面对失败绝不能气馁的观点。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的叔叔阿姨们,因为失业而一步一步地向死亡走去;在成年人们的世界里,因为失恋而要去死的大哥哥大姐姐简直是不能屈指可数。其实这都是因为这些人受不了失败,他们只适合活在成功的世界里。人如果不受一点挫折,那他一定不是人个人,不是有句话吗,失败乃是成功之母,失败几次没什么,重要的是看你怎么从失败走向胜利的!

就这么屈指可数的几个字古诗,却如海上的照明灯,风雪中的煤炭,时时帮助着我们,温暖着我们,这一切,都离不开古诗告诉我们的哲理。古诗,他并不是哑巴,不论是在学习,还是工作上遇到困难,他都像老师那样教导着我们,关心着我们,给予我们希望。每一首诗,都出自不同诗人之手,这些诗人已文明于世,而这些古诗却不得而知。它们是那样的孤独,被众人所遗弃,不被众人所知。它们也有自己的光彩,也有自己的灿烂。它们一直在等待着,等待我们的发现。

《重温最美古诗词》读后感

青银的“全面大学习全员大学习”活动,在全处上下营造了浓厚的学习氛围。作为一名青银人,我也积极参与其中,积极学习。在读了《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之后,我被其中散发的古典与优雅深深折服。

“一年之计在于春”是在这本书引子中提到的一句话,春天是一个充满勃勃生机的季节,在这时,万物复苏,生命像音符一样在跃动。我们的思维也变得活跃起来。若是在这样美好的季节都不能身心投入的去学习,那么这大好时光岂不是白白浪费了么?抓住了学习的好时机,就等于抓住了成功的链条,当明确了内心的`方向,我们只需努力就是了。“向明月学习一颗平常心”是于丹提倡的,他认为为人处世,不需太斤斤计较,遇到事情,不必在心中大起波澜,用一颗平常心对待这个世界,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那么你眼中的世界将如明月一般月朗风清。

作为一名收费员,似乎诗词与我们很遥远或不相关。其实不然,我们应该多读一些诗歌,让自己的思维变得灵动起来,让自己的文化涵养变得丰厚起来。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势必会转移到工作中去,有利于提升我们的文化素养,展示我们良好的精神风貌,同时,诗歌对于气质的提升,对于我们外在形象塑造作用是极大的。我们每天都要与很多事情打交道,面对众多的司乘,我们要做好缴费工作,维持好缴费秩序,在出现矛盾问题时候,首先要注意保持一个好的心态,平心静气的处理问题,减少不必要的摩擦和冲突,与同事之间做好信息的传递和工作的配合,团结友好合作。也许在工作的过程中会遇到困难和挫折,但是只要把持一颗像明月一般的平常心,勇敢的面对这一切,困难就会迎刃而解。

正如于丹书中所言“唤起心中的诗意”。学习的脚步永远都不应停止,学习是为了成就自己,不在人生的道路上迷失,学习诗歌可以陶冶性情,增加自己的文化内涵。诗歌是生命的音符在跃动,品一首诗就像品一杯茶,回荡在齿间韵味无穷。这种古典的特质和优雅的气息早已深入肺腑,沁人心脾。

初中读后感暑假:读《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有感

历史的光影旋转散射,许多惊艳的光,转瞬即逝,不留痕迹。关于内容详情如下。

历史的光影旋转散射,许多惊艳的光,转瞬即逝,不留痕迹。而。

唐诗。

宋词却是那温和不变的橘红色的灯光,我坐在灯下,与诗人们在心灵最深处相逢,而后开始学着诗意的生活。

我跟随橘色的灯光,溯回到盛唐,那个诗情洋溢的时代,顿悟自己原来和盛唐人的生活并没有什么两样。小时候,我们也背着“床前明月光”,却不知何为思乡,稚嫩的声音起起落落,澄澈明朗,如撒了一地的月光。长大后,自己情窦初开,回想起“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那种隐秘的情愫,通过诗中的意象,得以释放和寄托;参加工作后,会有更多忧愁与感伤,谁不会想起“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吟着诗句,仿佛望见宽阔的江面,自己的愁绪也沿着滚滚江水,慢慢冲淡。当终将老去的时候,我们也会吟着蔣捷的“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轻叹一声回眸一笑,想起自己一生的美好。品着人们的诗句,也才最终明白,诗是每个人心灵的寄托,其实我们身边处处有诗意,只是我们不懂如何诗意的生活。

我想,这也是于丹最想告诉我们的吧,生活中不乏诗意,只是红尘喧嚣,人们总是被时间的洪流裹挟着奔跑,渐渐忘了生活的初衷,遗失了灵魂,在国人幸福感越来越低是,诗意与恬然应该被拾起,做我们精神上的富翁。

或许我们知道的诗句不多,但如果有一天,我们看见斜阳晚钟的时候,我们看见田园林泉的时候,我们看见千古明月和旭日长虹的时候,我们会不会有所思考,有所感触。无论是大悲大喜,还是大起大落,都要去吟首诗,伴着平平仄仄的音调,伴着熟记于心的韵脚,也定会有一种况味。一首诗中所浓缩的恰是作者的感情,即诗能美好定人生也会美好,从某种意义上说,诗不再是一种寄托,而是你对生活的态度。

其实,每个国人身上都有诗意,伴着生命的成长,我们就越需要温暖和美好,来于外界的冷漠与残酷对抗,我们就越需要一种激情,唤醒自己疲惫的心灵,我么就越需要一种力量,引领我们挣脱世俗的牢笼,走向真正的成熟与强大。

我们需要的这一切就是诗意。

年化有限,诗意无穷,让我们享受着诗意,诗意的生活,,成就自己最美的人生。

重温最美古诗词读后感

在读完这篇宋词后,感慨万千,眼泪竟从心里流了出来。这人世间多少生离死别在不同地方上演,古人用悲怆的声音向我们倾诉着千古哀思。

本人最爱苏轼诗词,还幻想过若能穿越古今去一睹真容,但这种念头自然是要打消的,八零后的我整日把胡思乱想当作每日必修课,却恍惚的在虚度自己的青春年华,不曾留下自己满意的作品跟别人分享。我连自己把什么目标放在第一位都不清楚,更别谈怎样让人生活的精彩且更有价值。古人和今人有何不同,都逃不过一个情字纠缠,回头已不见深爱的人那熟悉的面孔,即使那人已在他的世界从此化作一缕星光,只能远远观望。我们都有不甘心的时候,那纠结的心情恨不得一次被深埋起来。我们会在最失意的时候想起那些曾给过自己安慰的人,那也许是给自己的伤痛用的一剂良药。苏东坡和爱妻离别时的痛楚世人都可体会,那是永别,而十年中那空荡荡的思念究竟能寄往何处,吟一曲千古离歌,饮一壶愁绪任往事纷飞。谁没有此生最难割舍的相思,也枉在这人世走一遭,多情人总能给世人留下千古绝句,让后人去体会和醒悟,那不是十年相思苦而是余生的难忘。

我们活在这个世界是否会觉得狂躁不安,或是满腹情愁却不能倾倒在这虚伪的人世,活的苦不堪言。我们在挣扎着,想咆哮,想痛哭,想狂笑,不知作何是好,最后不得不平静下来坦然接受这可恶的一切。人类存在于这世界有多久悲欢离愁就有多长,鬓如霜又怎样,梦里的你依然如往常,在泪眼朦胧中是那么清晰。有时会想放任自己尽管让脑子一片空白,糊涂度日算了,却又没法控制思想仍旧挂念他,想必会有许多人和我有同样感觉。

苏轼纵然才华盖世为官清廉也难逃奸臣迫害,两度被贬饱受离乡之痛,在人生大起大落的狂流中淘洗着灵魂,仍然以苦为乐坦然面对一切。很难想象这位以豪放著称而感情细腻的大才子是怎样承受的,而今我们这个时代的人类却不同,稍受些委屈就大呼其不堪忍受的程度,真不知是人类文明的进步还是抵抗灾难的本能的退化。我们在坠入低谷时会想去做什么,任命运的摆布还是顽强的对抗,不畏惧一切或把一切看作如风一样,就随它去吧,没什么放不下的。

重温最美古诗读后感

唐诗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诗歌是中国文学中最古老的文学样式。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中一共有三百首古诗,每一首古诗都蕴含着深刻的含义。对于四年级的我,读完了一首古诗,我会明白这首诗的意思,但其中深刻的历史意义还需我去慢慢体会,许多知识还需要我继续去探讨。唐诗,被誉为“中国诗歌颠峰”,读了《唐诗三百首》一书,我从中感受到唐诗的绚丽多彩,堪称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史是最璀璨的明珠,是中华民族的珠宝。唐代是诗人辈出的时代,令人骄傲的是盛唐出现了李白、杜甫二位最伟大的诗人。唐诗所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度,远远超过以往任何时代,内涵十分丰富。

当我读到“诗仙”李白《望庐山瀑布》那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时,我体会到诗人热爱祖国大好河山,有着远大的抱负和理想。

在读到“诗圣”杜甫的那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时,我为杜甫一心为国、为民的伟大情操而感动。从王昌龄《出塞》那句“但使龙城习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唱出了战士们多少惊心动魄的军旅生活,体现了唐代诗人慷慨激昂的男儿风度和建功边塞的英雄气慨。

从我所读的唐诗中,我知道了中国传统诗词的博大精深,有我们的民族特色,同时让我认识了一个道理:我们小学生从小要有远大的抱负,做事情要脚踏实地,长大才能为祖国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重温最美古诗词》读后感

于丹老师的这本书是在给中华的古诗词作诠释,而我却觉得她在写诗,在书中写下了像古诗文般美丽的文字。从春风飞扬写到秋思浩荡,从明月千古写到斜阳晚钟,从田园林泉写到登临沉味,从剑啸长虹写到诗洒流连。

在于丹老师优美的笔下,古诗文的一组组意象如画般浮现在我眼前,生动而又真实。于丹老师带我唤醒了心中的诗意,领略了中华文化传统古诗文的'博大,让我学习到了许多优美的诗句,让我学到了许多人生真理!

记得小时候刚开始接触到古诗词是在庭院下与妈妈朗诵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之时,当时虽然不懂得什么叫思乡,只是一股脑学着古人的样子,摇动着脑袋,嘴里涌着,眼睛转悠转悠的,像李白所写的月光一般清清亮亮。庭院里,背诗的声音起起落落,一如初春的纷纷啼鸣。

再长大些,开始学习古诗词,但都是学习老师所教的,并没有什么感悟。但是当我阅读到于丹所写的《重温最美古诗词》后,我深深爱上了它!

当面对着学习忙碌烦恼时,想放松,想安静,我便会默默吟诵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当渐渐长大,有了心事,深沉的忧伤随之而来,我便会吟道:“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当发现母亲的发梢长出雪白的细丝时,我便轻轻叹到“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诗歌教会我静听雨打芭蕉的声音,欣赏林舍炊烟袅袅升起,并与流连于山腰的晚霞融为一体的景色,诗歌教会我对乡间小路上朵朵雪白的百合要亲切,要温柔;诗歌使我在杜鹃的啼鸣中体会到思念游子之情;更重要的是它教会我用冷神论的精神和自然融为一体,春则觉醒而欢悦,夏则小憩中聆听蝉的欢鸣,感怀时光的有形流逝,秋则悲悼落叶,冬则雪中寻诗。

重温最美古诗词,是的!我爱上了它!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最美古诗词!

重温最美古诗词

3月21日,我读了于丹的《重温最美古诗词》132-138页,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杜甫在王昭君故居前写下“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诗的最后两句,如此描述这位奇女子的一生,写得多么玲珑,多么明艳,又有着多少凄寒。她远嫁匈奴,走向大漠,最后留下什么呢?一个美丽的传奇,一个凄凉的青冢。如果说斜阳只是一个人的心事,那它不会留下这么多的吟唱,之所以如此,更重要的是因为斜阳照彻古今,见证江山更迭。刘长卿面对金陵城,想起惆怅南朝事,写下了“夕阳依旧垒,寒磬满空林。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至今。”一个王朝的兴衰,与斜阳的光芒、寒磬的声音、长江的流水勾连在一起。斜阳曾经探望过多少人,见证过多少事?刘禹锡在《乌衣巷》中说:“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在今天,那些野草闲花都融入了夕阳晚照中,春天里燕子飞来,它们落脚的地方,当年的华丽楼阁,如今却变成了寻常百姓人家。真正的惊心动魄不是风云突变的瞬间,而是再大的辉煌也终将归于平淡。残阳照彻人生,每个人在黄昏落照之中都有自己的感受,也许残阳如血,永远映照在兴衰交跌的关隘之上,永远照彻人们的心事。

重温最美古诗词读后感

于丹,是一位中国当代知名文化女学者。大家读她的重温最美古。

诗词。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当自己为人师母并渐渐老去,那些年曾烂熟于心的古诗词也觉得无比生硬。退去了当年的无知,经历了人生百态,再次品味诗词,体会诗人的心境,不觉会有另一种相知与相识,多了一份当年所没有的感动。

在当今形形色色,物欲横流的社会,我们内心的确是缺少了一种宁静,一种去真正品味生活的静。我们总是在喧嚣中渴望功名利禄,不断攀升并满足自己的欲望。我们奋斗一生,却鲜有停下脚步,回头看看,或是观察下旁边的景物,来抚慰我们心灵的深处。利用休息时间,真正平下心来去看那一首首诗词,与诗人进行心与心的交流,穿越千年的物,感受同样的情,也才真正打心底有一种对诗歌美的新认知,并感谢诗歌,或者说是千年前的诗人所带给自己的感动。

通过一首首用心灵刻画的诗歌,有拼死沙场的雄壮;有物是人非的凄凉;有单身游子的孤独;也有壮志难酬的悲壮。而对自己感受最深的,无疑是那汪如流水的岁月。“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看着儿子一步步长大,感到欣慰快乐的同时,不免会有丝丝感叹。是的,当自己的那种感受无法用最合适的词来表达,这时你读到一首正合你心境的诗词,自己内心是多么开阔豁达呀。闲时总是抱怨没有心灵倾诉的对象,这时发现原来千年之前,有人和自己一样同感的诗人,何不快哉?三毛一句诗说得好:“岁月极美,在于它必然的流逝”是啊,其实生活无论是快乐亦或是痛苦的,都是限量版,我们都该好好珍惜,这有限的时光,在旅行中,不忘观赏沿途的别味风景!

网上买书的时候,看到很多网友评论这本书大多数都是赞美于丹老师的词语很美,可我不知道为什么看这本书的时候心里很沉重。想来想去主要还是两个方面,第一是自己对于书里面所提到的诗词几乎全然不知,甚至读书时候学过的也都忘光;第二是因为我觉得诗词对于我们现代人真的成了一种奢侈。其实我内心是向往诗意的,我相信很多人也是这样,只因现在的社会,生活的梦想,工作的现实,让我们将这诗意埋藏了。这让我想到蒋勋老师在《美,看不见的竞争力》里面讲到的,当看到一片景象让我们很感动的时候,然而我们却没有言语来表达此刻心里的感受,那个时候我们是难过的,真的很难过。

于丹说“我一直深深相信,每一个中国人生命中的深处都蛰伏着诗意,不要对此不屑,不要认为这些风花雪月知识少年痴谈。”我认为想唤醒中国人心中那份诗意是很难得,至少在现在这个时代是很难得。虽说现在的人都知道学习的重要性。看得出作者的那份渴望。

爱学习的你们,我想很多人都有每天背单词的习惯吧,那要不要考虑下每天背上一首诗词呢?为了不再“难过”,我更乐意每天来上一首。希望等到读完部分。

唐诗。

宋词后再来读这本书,我想那时我会是幸福的。

其实,诗意一直都在,只不过我们的忙碌把它遮蔽了;诗意随时会醒来,但在它醒来的时候,我要准备好一颗中国人的“诗心”来迎接它。

历史的光影旋转散射,许多惊艳的光,转瞬即逝,不留痕迹。而唐诗宋词却是那温和不变的橘红色的灯光,我坐在灯下,与诗人们在心灵最深处相逢,而后开始学着诗意的生活。

我跟随橘色的灯光,溯回到盛唐,那个诗情洋溢的时代,顿悟自己原来和盛唐人的生活并没有什么两样。小时候,我们也背着“床前明月光”,却不知何为思乡,稚嫩的声音起起落落,澄澈明朗,如撒了一地的月光。长大后,自己情窦初开,回想起“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那种隐秘的情愫,通过诗中的意象,得以释放和寄托;参加工作后,会有更多忧愁与感伤,谁不会想起“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吟着诗句,仿佛望见宽阔的江面,自己的愁绪也沿着滚滚江水,慢慢冲淡。当终将老去的时候,我们也会吟着蒋捷的“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轻叹一声回眸一笑,想起自己一生的美好。品着人们的诗句,也才最终明白,诗是每个人心灵的寄托,其实我们身边处处有诗意,只是我们不懂如何诗意的生活。

我想,这也是于丹最想告诉我们的吧,生活中不乏诗意,只是红尘喧嚣,人们总是被时间的洪流裹挟着奔跑,渐渐忘了生活的初衷,遗失了灵魂,在国人幸福感越来越低是,诗意与恬然应该被拾起,做我们精神上的富翁。

或许我们知道的诗句不多,但如果有一天,我们看见斜阳晚钟的时候,我们看见田园林泉的时候,我们看见千古明月和旭日长虹的时候,我们会不会有所思考,有所感触。无论是大悲大喜,还是大起大落,都要去吟首诗,伴着平平仄仄的音调,伴着熟记于心的韵脚,也定会有一种况味。一首诗中所浓缩的恰是作者的感情,即诗能美好定人生也会美好,从某种意义上说,诗不再是一种寄托,而是你对生活的态度。

其实,每个国人身上都有诗意,伴着生命的成长,我们就越需要温暖和美好,来于外界的冷漠与残酷对抗,我们就越需要一种激情,唤醒自己疲惫的心灵,我么就越需要一种力量,引领我们挣脱世俗的牢笼,走向真正的成熟与强大。

我们需要的这一切就是诗意。

年化有限,诗意无穷,让我们享受着诗意,诗意的生活,,成就自己最美的人生。

重温最美古诗词读后感

今天的春节期间,央视的一档节目火遍了大江南北,这档节目就是“中国诗词大会”,一时间神州大地似乎都被诗意所沁透。是啊,诗意原本就写在中国人的基因中,一切的风花雪月都能够唤醒我们血脉中千年积淀的离骚。而学者于丹在她的《重温最美古诗词》一书中,将这种藏在华夏民族身上深深的诗情叫做“蛰伏着的诗意”。

借着“春城无处不飞花”的丝丝暖风,随着“随风潜入夜”的滴滴雨声,我打开了这本于丹著的《重温最美古诗词》,作者于丹以她的人生感悟和角度,将她认为最美的古诗词按照原诗内容分成了八个部分,每一部分冠以四字题目来对这些古诗词进行分类。“春风飞扬”到“秋思浩荡”、“明月千古”到“斜阳晚钟”、“田园林泉”到“登临况味”、“剑啸长虹”到“诗酒流连”,从四季到日月,从田园到山林,从豪放到婉约,作者以自己的诗意在书卷中刀刻出了所谓的“诗者,天地之心”。

不论你是初学者才刚刚开始窥探诗词海洋的浩瀚,还是学有所成的诗词达人已经满腹经纶,在读这本书的时候,都能让你在不同的切入点感受到那些中国文化历史中的佼佼者们所有的悲天悯人的意识、对大自然无限的深情和他们看待人生的艺术眼光,从而唤醒我们心中的诗意。

作者在旁征博引的基础上更用她优美精炼的语言,串联起了那一首首诗词,将它们近距离地展现在我们面前。更贴近了现代社会的理解,就作者说在这个不用仗剑的时代里,倘若剑气不泯,也许会化成风骨,流露在一个人的眉宇之间,昂扬、潇洒。而当激情被唤起,当我们的心意不吐不快时,便是诗意的苏醒。

“年华有限,但诗意无穷。在有限生命中,享受天地之间回荡着的这些诗意,那么我们也就成全了自己最美的人生。”

中国人民银行林口县支行孙唱。

重温最美古诗词读后感

成长最大的捷径就是阅读一流的内容,古诗是阅读浓缩的经典。

读诗是一种美的体验。古诗字句凝练,寥寥几十字可以描绘出万千的意境。语句虽平实朴素,但读来韵味深长。

小时候读古诗,大多是背诵,虽然朗朗上口,但总是和他隔着一层,不知其背后有什么意义。想来父母是想要尽早培养我对阅读的兴趣,在我上学前就买了几本带插图、拼音的故事书、古诗册子等。其中有一本我印象深刻,图文并茂,制作精良,正面是古诗与配图,背面是诗意讲解,可惜忘记借给哪位同学,再也没有找回来。学生时期的诗词学习大都是老师讲解诗意,分析作品,更多的是与考试考点相结合,诗歌的趣味也略打折扣。

今天分享《课本里的古诗词》,作者谢琰是《中国诗词大会》栏目命题专家,把适合小学生读的100首古诗词分为三个阶段:启蒙阶(1-2年级)、成长阶(3-4年级)、提高阶(5-6年级)。作者以浅显易懂、风趣幽默的语言把古诗的创作背景、古诗诗意、抒发的感情或是蕴含的道理娓娓道来,还能联系今天的学习、生活。虽是针对小学生的出版物,但成人读来也是趣味十足。

《望庐山瀑布》一诗的解析中,作者认为“日照香炉生紫烟”的“紫”不能理解成紫色,而是一种氛围,一种神仙的气氛,给人一种飘逸、神圣的感觉。李白是一个道教徒,道教徒都希望自己变成神仙。而在许多神仙故事里,神仙降临人间的时候,周围环绕的就是各色的烟雾。这句话是告诉读者,我李白来到了人间仙境啊!通过作者的解析,再读这首诗,不止感受到李白的夸张与浪漫,更是仙气飘飘的谪仙人。

读《江南》这首诗的时候,“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东西南北都重复了一遍,读上去怎么这么像现在的口水歌啊!看完作者的解析,原来就是唱歌的形式啊。

重温最美古诗词

年代:唐作者:杜甫。

巨积水中央,江寒出水长。

沈牛答云雨,如马戒舟航。

天意存倾覆,神功接混茫。

干戈连解缆,行止忆垂堂。

《同群公出猎海上》。

年代:唐作者:高适。

畋猎自古昔,况伊心赏俱。偶与群公游,旷然出平芜。

层阴涨溟海,杀气穷幽都。鹰隼何翩翩,驰骤相传呼。

豺狼窜榛莽,麋鹿罹艰虞。高鸟下騂弓,困兽斗匹夫。

尘惊大泽晦,火燎深林枯。失之有馀恨,获者无全躯。

咄彼工拙间,恨非指踪徒。犹怀老氏训,感叹此欢娱。

《和韦舍人早朝》。

年代:唐作者:沈佺期。

阊阖连云起,岩廊拂雾开。玉珂龙影度,珠履雁行来。

长乐宵钟尽,明光晓奏催。一经推旧德,五字擢英才。

俨若神仙去,纷从霄汉回。千春奉休历,分禁喜趋陪。

《孟城坳》。

年代:唐作者:王维。

新家孟城口,古木余衰柳。

来者复为谁?空悲昔人有。

《怀素友子西》。

年代:唐作者:韦应物。

广陌并游骑,公堂接华襟。

方欢遽见别,永日独沉吟。

阶暝流暗驶,气疏露已侵。

层城湛深夜,片月生幽林。

往款良未遂,来觌旷无音。

恒当清觞宴,思子玉山岑。

耿耿何以写,密言空委心。

《送大德讲时河东徐明府招》。

年代:唐作者:郎士元。

远近作人天,王城指日边。

宰君迎说法,童子伴随缘。

到处花为雨,行时杖出泉。

今宵松月下,开阁想安禅。

《南极》。

年代:唐作者:杜甫。

南极青山众,西江白谷分。古城疏落木,荒戍密寒云。

岁月蛇常见,风飙虎或闻。近身皆鸟道,殊俗自人群。

睥睨登哀柝,矛弧照夕曛。乱离多醉尉,愁杀李将军。

《初晴应教》。

年代:唐作者:虞世南。

初日明燕馆,新溜满梁池。

归云半入岭,残滴尚悬枝。

《送裴腾》。

年代:唐作者:李颀。

养德为众许,森然此丈夫。放情白云外,爽气连虬须。

衡镜合知子,公心谁谓无。还令不得意,单马遂长驱。

桑野蚕忙时,怜君久踟踌。新晴荷卷叶,孟夏雉将雏。

令弟为县尹,高城汾水隅。相将簿领闲,倚望恒峰孤。

香露团百草,紫梨分万株。归来授衣假,莫使故园芜。

《酬张夏别后道中见寄》。

年代:唐作者:刘长卿。

离群方岁晏,谪宦在天涯。暮雪同行少,寒潮欲上迟。

海鸥知吏傲,砂鹤见人衰。只畏生秋草,西归亦未期。

重温最美古诗词

我是一名采油女工,在闲暇之余偶尔翻阅了《》这本书,心中些许感触。于丹用诗一样的语言来诠释书中千古名句,无时不让人感觉读书是一种享受。书中从春风盎然,写到秋雨惆怅;从明月思乡,写到斜阳感伤。历史的光影旋转散射,转瞬即逝,不留痕迹。我坐在灯下,与诗人们在心灵最深处相逢,而后开始学着诗意的生活。

我认为,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诗人,因为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条载满诗意的小溪流向明亮幸福的方向。细品着清丽隽永的诗句,也才最终明白,诗是心灵的寄托,伴着生命的成长,我们就越需要一种激情,唤醒自己疲惫的心灵,我们就越需要一种力量,引领我们挣脱世俗的牢笼,走向真正的成熟与强大。

或许我们知道的诗句不多,但如果有一天,我们看见斜阳晚钟的时候,我们看见田园林泉的时候,我们看见千古明月和旭日长虹的时候,我们会有所思考,有所感触。无论是大悲大喜,还是大起大落,都要去吟首诗,以洗涤心灵的积尘。诗不再是一种寄托,而是你对生活的态度。

人生如诗,生命如诗。面对如诗如画的生活我们没有任何理由不去珍惜,不活出一个诗的境界和诗的韵味出来的。面对诗意十足的世界,我们都应该为自己的人生留下一首美丽的诗篇。

我想,这也是于丹最想告诉我们的吧,生活中不乏诗意,我们虽远离城市喧嚣,在荒凉的大山深处坚守着采油树,听着输油泵的轰鸣声,看着山脊上的太阳升起又落下,日复一日与孤寂为伴,与荒凉为伍,但幸福感却不曾缺少。只因我们拾起诗意与恬然,做我们精神上的富翁。

青春有限,诗意无穷,让我们享受着诗意的生活,在荒芜的戈壁滩上,在黄土高原的沟壑中,我们石油人在黑色的油海中开出自己最美最绚丽的石油花。

重温最美古诗

中国曾经是诗的国度,在高雅文学中,没有其他艺术形式可以与之比肩。《于丹词》便是一本带我们领略诗意的书,品完全书,我不禁想起林语堂所说“诗词是中国人的宗教”,然而我们对这个“宗教”的信仰,还在吗?一天之中,我们甚至来不及看朝霞到落日的变化,而旦暮晨昏正是感伤的机缘,春花秋月才是心中的诗意。虽然我们不都是诗人,可总会在人生的某种时刻,忽然间诗情上涌。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让我们沿着诗歌的通幽曲径,再一次触发这一流淌在中国人血液里的基因,唤醒心中的诗意。

在诗词中感悟人生哲理。

骨子里的诗意,是沉重人生中一种轻盈的平衡。诗歌给予我们力量,让我们有一颗从容不迫的心,担当社会的使命。诗歌指引成材之路。“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放松懈怠时,诗歌提醒我们珍惜光阴;“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灰心失落时,诗歌给我们俯视一切的气概;“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妄自菲薄时,诗歌让我们保持一颗自信乐观的心。诗歌道出处世之理。“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多么巧思慧心的新嫁娘,我们初入社会,也需旁敲侧击摸索前进;“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逢春”,接近美好的事物,才能比别人优先取得成功;“至近至远东西,至深至浅清溪,至高至明日月,至亲至疏夫妻”,距离是微妙的平衡,平淡的语言道尽复杂的人性,含义隽永。诗歌阐释修身之道。“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品格高尚、贡献卓越自能声名远播;“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身处逆境更要志存高远,厚积薄发;“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自古圆满难求,举重若轻才能省却无数烦恼。

在诗词中重温人间真情。

现代社会带来物质的极大满足后,我们的精神世界渐成荒漠,当亲情、友情、爱情缺乏心灵交流时,情感立刻不再温暖。让诗意回归到亲情里。曾有老人在家庭聚餐时,因看到孩子们都在玩手机,摔盘离去……这是现代家庭生活的掠影,而古人用诗意的情怀记录生活的乐趣,“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只要处处用心,我们的家庭生活依旧可以兴味盎然,充满温情!让诗意传递在友情间。杜甫在《春日忆李白》中,用“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何时一樽酒,重与论细文”表达对故友的相思之情,在现代人看来,无非是分一段春色,隔空邀其喝酒聊诗而已,可我们却分明读到了知己间最可贵的情谊。现代的人们已很难脱离物质表达友情,其实,只要附上心意,芳草、斜阳、柳丝、莺啼便都是无价的,若有诗意传递在友情间,我们的相聚离别便不会那么单调了吧!让诗意弥漫在爱情中。“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大好年光无人陪伴,该是多么寂寥;这首描写无忧少妇忽生闺怨的诗,正是对“宁在宝马车里哭,不在自行车上笑”的反思。爱情固然需要物质,但并不需要奢华,爱情应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坚定相守,惟如此,才能有“白发方兴叹,青蛾亦伴愁”的同喜同忧。

在诗词中体会审美意蕴。

在生活的忙碌间隙,让我们拾起一份闲适心情,在诗歌中体会别样的美。

诗歌教我们领略自然之美。“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是心随景动的愁绪;“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是孤寂之后的淡然;“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是天地交融的壮阔;“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是衰败萧瑟的悲凉,古人用诗词记录音响、画面、感受相交织的一刻,可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可现代建筑遮住了自然美景、工业噪音掩盖了动物之鸣,“细听春山杜宇啼,一声声是送行诗”已不是随处可得的机会。然而,就像书中所说“愿意相信诗意的人,诗意就浮沉在他生活的每一瞬间,用心就一定抓的到。”记得有日,开车路过十里芳径,蠡湖一片开阔,残霞落于天际,游人三三两两,这一瞬的美景让我顿时忘却了一天的疲累,这便是诗意的作用吧!诗歌教我们领会含蓄之美。在口水歌铺天盖地、网络新词层出不穷的时代,大众早已习惯了直白,殊不知多少句“我好伤心”,诉不出“冷月葬花魂”的凄凉;多少句“我好郁闷”,叹不尽“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的悲怆;多少句“我想你”,抵不过“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执着。诗歌传递出一种永恒的古典美,历久弥新,耐人回味。我们固然要追赶现代的潮流步伐,但也请不要遗忘岁月积淀下的温尔儒雅。

诗歌是生命深处潜藏着的节奏和韵律,就让唐诗的盛世华章,宋词的浅吟低唱,唤醒我们心中的诗意,给自己一个和灵魂对话的空间。就像于丹书中所说,把自己交付给诗歌,循着美丽诗意,一路寻访到自己的心灵,在诗歌里完成生命的成长!

重温最美古诗词

年代:唐作者: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2.《奉和元相公家园即事寄王相公》。

年代:唐作者:韩翃。

共列中台贵,能齐物外心。回车青阁晚,解带碧茸深。

寒水分畦入,晴花度竹寻。题诗更相忆,一字重千金。

3.《菩萨蛮·铜簧韵脆锵寒竹》。

年代:唐作者:李煜。

铜簧韵脆锵寒竹,

新声慢奏移纤玉。

眼色暗相钩,

秋波横欲流。

雨云深绣户,

未便谐衷素。

宴罢又成空,

魂迷春梦中。

4.《秋日过僧惟则故院》。

年代:唐作者:秦系。

衰草经行处,微灯旧道场。门人失谭柄,野鸟上禅床。

科斗书空古,栴檀钵自香。今朝数行泪,却洒约公房。

5.《孟门行》。

年代:唐作者:崔颢。

黄雀衔黄花,翩翩傍檐隙。本拟报君恩,如何反弹射。

金罍美酒满座春,平原爱才多众宾。满堂尽是忠义士,

何意得有谗谀人。谀言反覆那可道,能令君心不自保。

北园新栽桃李枝,根株未固何转移。成阴结实君自取,

若问傍人那得知。

6.《王屋山送道士司马承祯还天台》。

年代:唐作者:李隆基。

紫府求贤士,清溪祖逸人。江湖与城阙,异迹且殊伦。

间有幽栖者,居然厌俗尘。林泉先得性,芝桂欲调神。

地道逾稽岭,天台接海滨。音徽从此间,万古一芳春。

7.《天净沙·星依云渚溅溅》。

年代:元作者:孟昉。

星依云渚溅溅,

露零玉液涓涓,

宝砌衰兰剪剪。

碧天如练,

光摇北斗阑干。

8.《红槿花》。

年代:唐作者:戎昱。

花是深红叶麹尘,不将桃李共争春。

今日惊秋自怜客,折来持赠少年人。

9.《过孙员外蓝田山居》。

年代:唐作者:钱起。

不知香署客,谢病翠微间。去幄兰将老,辞车雉亦闲。

近窗云出洞,当户竹连山。对酒溪霞晚,家人采蕨还。

10.《菩萨蛮·洛阳城里春光好》。

年代:唐作者:韦庄。

洛阳城里春光好,

洛阳才子他乡老。

柳暗魏王堤,

此时心转迷。

桃花春水绿,

水上鸳鸯浴。

凝恨对残晖,

忆君君不知。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