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大全(13篇)

时间:2023-11-29 12:56:34 作者:HT书生

在合作中,重视平等和协商,尊重每个团队成员的意见和贡献,以形成良好的合作氛围。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合作的要点和注意事项,大家可以参考一下。

浅谈高中语文课堂如何有效地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摘要:随着中职课程改革的推进,“小组合作”学习凸现出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为顺应中职语文教学的要求,立足于中职语文课堂教学实践,试图从“小组合作”学习中思考中职生学习方式转变的意义与作用,探索当下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基本模式及策略。

关键词:小组合作;中职生;中职语文。

小组合作学习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富有创意的教学理论与策略。小组合作学习就是以小组学习为基本形式,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活动。

中职学校的学生语文底子薄、基础差。放眼长远,21世纪的人才要“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共处”。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这种方式,让学生学会协调多方面的关系,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参与意识和主人翁意识。

二、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实现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条件。

中职生由于经历中考所谓的“失败”,很多人在学习上不自信。“老师,其实我也想学习,但就是学习不进去。”一句话道出了学生在接受知识时最普通的情感需求,与“好学生”相比,他们更需要教师的理解与支持。所以增强教师与学生的亲和力,融洽师生关系,为顺利进行课堂教学奠定良好的情感基础。

三、形成以集体讲授为基础,小组合作学习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制订相应的策略和方法。

提倡小组合作,并非所有的语文课都需要小组合作,而要精选内容,合理制订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与方法。如,中职生普遍纪律差点,教学纪律是保障课堂正常进行的前提。教师要在纪律方面给学生提出明确要求,如做忠实的听众,不随便打断别人发言,要尊重别人意见,善于采纳别人意见,让课堂教学有序进行。

四、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的作用。

合作学习的成功与否,同教师的引导、参与是分不开的,教师应担负起管理和调控职责。在合作学习过程中,随时会有意外的问题产生,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往往会阻碍合作学习的顺利开展。因此,在很多情况下,教师必须对各个小组的合作学习进行现场的观察和介入,为他们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促进者,学生之间的关系是既是合作者又是竞争者。然而,小组合作不是万能的,需要我们广大中职语文教师不断探索、总结,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区培民。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浙江教育出版社,.

(作者单位河南省焦作市博爱县农业中学)。

小组合作讨论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方法创新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即在课堂教学基本组织形式的前提之下,教师以小组为单位,通过指导组内成员开展合作的一种教学模式,种种实践表明,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能够有效的激发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也能够提高个体的能力与学习动力,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一、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明确组员的分工。

小组合作学习的单位是小组,因此,对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组,明确每一位学生的任务也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性条件,一般情况下,小组成员以4-6人为宜,这样,每一位学生都有展示的机会,也更加可以发挥出小组合作的优势。分组则需要严格的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的原则,综合考虑学生的品质、性格、能力等因素,每一个小组都需要由不同层次学生组成,这样学困生可以得到帮助、中等生能够得到锻炼、优等生的才华也能够得到良好的施展。

二、营造出合作学习的氛围,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只有创设出民主的学习氛围,才能够有效的发挥出学生的创造力,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该采取科学有效的方式创设出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氛围,充分的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大胆的质疑,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中能够畅所欲言,保持对历史的趣味感与好奇心。

此外,在初中历史教学课堂中,教师应该着重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现代的初中生多为独生子女,普遍缺乏合作的意识,因此,在实践的过程中应该让学生意识到合作的重要性,并帮助他们逐渐的掌握沟通、交流与协作技巧,将个人竞争转为小组竞争,这样才能够有效的优化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效。

三、小学合作学习的开展需要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将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应用在初中历史课堂中需要紧贴教材、教学过程、学生能力、学生知识、情感态度等,要想有效的提升初中历史的教学效果,教师必须要合理的制定教学目标,抓住其中的重点与难点,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例如,在《夏商西周的更迭》这一课中,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概括出夏、商、周三朝的建立者、建立时间、灭亡时间、都城,并让学生讨论这三个朝代灭亡的原因,通过小组的讨论,不仅可以帮助教师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也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概括能力和班级聚集力。

此外,为了激发出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还可以以学生生活中感兴趣的事物为出发点,提出一个趣味性强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的参与到思考与讨论过程之中。

四、开展多种多样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

初中生正处于身心成长的重要阶段,他们对于很多的事物都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但是却存在着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也有着一些叛逆心理,为了充分的吸引学生的合作兴趣,就需要开展多种多样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例如,讲述小故事、填充唐诗拉力赛、诵读比赛、知识竞赛等等,多种多样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能够激发出学生学习历史知识,参与竞争的意识,也可以将学生从传统的“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

此外,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将多媒体教学模式充分的融入其中,在讲述教学内容时,通过多媒体播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与视频,为学生营造出视听的双重感受,为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

五、对学生进行科学的调控与指导。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是也不能忽视,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时也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地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起到激发者、知道者、监控者与参与者的角色,为学生提供适时的指导。为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该定期为组长举行培训与指导,让他们明确任务的分配方式,小组管理方式等等。对于一些不积极的学生,应该加强沟通,了解他们不配合教学的原因,并予以针对性的心理辅导,鼓励全体学生都积极的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同时,小组合作学习也不单纯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教师也需要放下身段,积极的.参与到学生的讨论过程中,仔细的倾听,在第一时间发现讨论中的问题与困难,予以学生相应的帮助,让学生的思想可以在有限的时间中得到升华。此外,还要加强对小学合作学习过程的考核,根据班级的具体情况制定出完善的量化考核制度,将学生互评、学生自评与教师评价的形式进行有机的结合,用科学的方法、公正的态度评价学生的种种表现,给与学生适时的表扬,并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不足,这样才能够有效的提升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效。

总而言之,将小学合作学习模式应用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可以充分的凸显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展示出学生自主思考、亲身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方式,在这一过程中,能够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合作意识、问题意识与团队精神,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的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对学生的引导,鼓励学生积极的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加强师生之间的配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听课学习心得体会

上周,我在陵水县观看海南省xxxx年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比活动,9节写作课和11节阅读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我从中受益匪浅。他们多才多艺的表演,先进的`教学理念,崭新的教法,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声情并茂、自然大方的教态,风趣幽默的教学风格,精美的课件制作,设计简练、巧妙的板书等,令人赞叹之余,更多是深深的沉思,从中让我深刻地体会到了学习的重要性与紧迫感,也对小学语文教学有了更新的认识。下面就谈谈我个人的点滴心得体会吧。

一、教师语言具有艺术的魅力。

当我听着这几位教师的课例展示时,我想教师的语言竟有如此之魅力,它能带领学生重温生活片段,引出狭小的课堂,深入人的心灵深处。

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语言更是一门艺术,谁能将它演绎得好,就能抓住学生的心。老师和蔼可亲的语言,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奠定了基础。

二、自读感悟、开放引导的课堂让人耳目一新。

新课标中说到:学生的自读感悟是第一位的,教师的引导调控是第二位的。着眼于学生自主发展的阅读教学,应该是一个“先学后教、先读后导、先练后训、先放后扶”的过程。”我想,课堂教学有这样三个层次:

1、初步综合阅读阶段的自读感悟;

2、局部分析阅读阶段的自读感悟;

3、深入综合阅读阶段的自读感悟。

如在第一阶段自读感悟时,向学生提出这样的要求:大声读课文,读准字音,第二个阶段的自读感悟,在出示了一组组以课文线索重新排列的词语后,又向学生提出这样的要求:读读这组词语,这些词语在你脑海中形成了怎样的画面,由这些词你又能想到什么词?第三个阶段的自读感悟,让学生边读边想,读了全文后看看板书,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而在开放引导这一环节,采用了“三多”,即多元反馈、多维评价、多向调控。我认为既是对学生感悟结果的评价,也指向了学生的感悟态度,指导了感悟的方法,同时,其激励的效果也是不言而喻的呀!在课堂上用我们欣赏的眼光、赞赏的话语去激励学生,我们是能办到的。

三、处理、把握教材的方法十分独到。

四、崭新的教学理念。

所有上课的教师,都有先进的教学理念,能紧跟时代的发展,真正体现语文教学“以人文本”,听、说、读、写训练在潜移默化中渗透,学生学得轻松,教师教得愉快,教学效果良好,达到了高效,是真正的高效课堂,值得大家体会学习。通过此次听课学习,我对语文教学有了更多的认识,也深刻地体会到学习的重要性与紧迫感。特别是我多少年没接触过小学,对小学的教学不了解,现在大致知道语文的基本教学结构,老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努力吃透教材,吃透学生,不断学习,博采众长,充分利用一切学习机会,学习百家而顿悟,提高自身业务素质,积淀教学素养,努力成为一名学生爱戴、家长放心、领导满意的人民教师。

小组合作讨论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方法创新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第23条提出:“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培养学生收集、处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讨论法能将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提高思想认识水平与提高读写听说能力有机地统一起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很好地贯彻新课程改革的精神,促进学生发展。

一、选择恰当的讨论时机。

课堂讨论的成效及作用的大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讨论时机的捕捉和确定。不是所有问题都需要讨论,因为讨论不能代替独立思考,讨论要源于教学的需要。因此,教师要在对学生深入和全面了解的基础上,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认知水平,捕捉一些能产生新思维和新方法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

1.遇到了学生需要交流的问题。讨论必须建立在学生个体需要的基础上。只有学生经过独立思考,有了交流的需要,开展合作学习才有价值。如学习《音乐巨人贝多芬》,当学生读到“一个身高五英尺左右的人”时,对文题产生了疑惑:明明不高的贝多芬怎么被称为巨人呢?显然,这个问题是有交流价值的,讨论交流效果远远好于让学生单独回答。

2.遇到了学生意见不一致且有必要争论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遇到一些似是而非的问题,这时没有必要急于讲解,而应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要求有不同见解的同学在小组中阐述自己的理由,然后由其他同学共同评判,最后统一答案。在多角度、多侧面的讨论探究中,学生的视野更开阔,思维更活跃,认识更清楚、更全面。

3.遇到难度大、较复杂、个人难以解决的问题或是内容具有探索性的问题。当前,初中语文教材增加了许多探究与实践内容,考试内容也越来越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更具灵活性和开放性。受思维能力、知识水平和社会交际能力的限制,单个学生无法完成这样的学习任务,这就可以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如初中人教版语文教材每个单元后面安排的综合性学习,内容多具有开放性和跨学科性,它在拓宽学生学习领域的同时也给学生的学习增加了一定的难度,这就需要分工合作,充分讨论,才能完成。

二、精心设置讨论问题。

在把握好讨论时机的前提下,讨论问题的设置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课堂的教学效果。一个好的讨论题应该能扣住整堂课的教学重点,纲举目张地贯穿起整节课甚至某个阶段的教学,同时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引领学生更好地掌握程序性知识和难以言传的隐性知识。

在教学中要大胆放手,善于设计“大问题”和发散性问题进行讨论,扩大互动的空间。这种问题应有很大的包容性和可选择性,它可让学生对解决问题作策略的选择、材料的选择、思路的选择;同时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决不是不假思索一蹴而就的。而且它又应该紧扣文本细节,()便于学生展开思考。问题解决的起点应该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终点应该在教学目标的达成上,整个讨论过程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如茨威格《伟大的悲剧》一课,我们可以这样设计问题:斯科特一行人遭遇的悲剧性体现在哪里?什么地方可以体现他们的伟大?一般来讲,学生弄清了这两个问题,也就基本弄清了文章内容和主旨。

三、讨论的组织与调控。

讨论是合作学习最重要的程序,真正的合作学习,应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和探究的空间,给予学生必要的合作学习的指导,让学生把合作学习真正落到实处。

1.优化合作对象,合理选择小组长。合作学习中,组建合作小组,选择合适的小组长,直接关系到合作的效果。在课堂上,我有时让同桌合作,但大多采用前后位四人一组的合作形式。每一小组选出一个小组长,这个小组长一定要由班里的优等生和极负责任的同学担任,他在合作小组中起到安排合作任务、监督合作进程、总结合作成果的作用。其他同学采用“优、中、差”的方式搭配,让优等生帮助学困生,与其他小组比高低,优等生之间也可以交流合作,互相促进。在分工时,一定要让每个学生有具体的任务,以便朝着既定的目标努力,收到好的学习效果。

2.建立合理的评价机制,注重合作成果的反馈。传统教育往往片面强调竞争,经常采用的是常模评价,优等生总是得高分,学困生一直抬不起头来。为此合作教学一定要特别注意在形成性测验中、在竞争中把原来的小组打乱,重新组成“测验组”“竞赛组”,根据以往学业表现和测验成绩,优等生与优等生一起分组测验。学困生与学困生一起分组测验,优等生组与学困生组的测验难度也有所不同。各测验组的每个成员,都与原属小组团体总分挂钩,优等生组的第一名与学困生的第一名均可为自己的合作小组赢得相同的分数,这种个人在原有起点上进行合理的竞争、公平的评价,最终全班同学无一例外地受到激励,取得更大进步。

3.明确讨论程序,合理使用讨论方法。根据讨论内容和目的的不同,讨论法在操作程序上也应有所不同。语文课堂上适用的方法有切块拼接法和思考讨论交流法。

(1)切块拼接法。对于比较复杂的学习内容,要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分工合作效用,应对学习内容进行切块分割,将不同学习内容分配给不同的同学,各自讨论探究清楚之后,再展开合作交流,共同分享学习成果。

(2)思考讨论交流法。这是人们最容易理解的讨论程序,是促使学生就某一话题形成自己的观点并进而与他人分享的一种合作学习策略。其优点在于能够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加深学生理解问题、形成过滤信息及归纳总结的'能力,以及客观全面看待问题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该模式主要是针对阅读及讨论课程设计的,教学流程简单明了,极易操作,主要分四个部分。

提出问题:教师面向全班同学提出一个问题,要求学生进行分析、评估及综合式的思索。

个人思考:学生在规定的时限内(如一分钟)独立地、静静地思考问题,并将思考的结果用笔记录下来。

两人组讨论:学生以两人组的形式彼此分享思考的结果,在对自己的观点进行讨论、反思、修改后,两人应尽量形成统一的观点。

全班交流:在两人组讨论完成后,教师可以随机叫全班各两人组中的任意一名同学来回答问题,从而实现观点的全班共享;另一种变化是以四人组为单位,让其中的一个两人组与另一个两人组进一步分享思考的结果,并尽量形成统一的观点,然后再通过对其中任何一人的提问来实现全班的共享,这样的好处在于能够进一步缩短全班交流所用的时间。

操作过程中需要注意,教师提出的问题应当具有一定的深度,能够考查学生分析、综合等抽象思维能力。提出问题及分享观点的过程本身也是一个培养学生注意倾听的交际能力的教学过程,学生进行独立思考所用的时间不宜过短,可酌情设定;同时每次活动整体所用时间则不宜过长,最好不要超过十分钟。应当为每个学生确定活动中所担当的角色,以保证每个人都全心参与;两人组以及四人组的人员构成不可随意进行,亦应遵循异质分组的原则。教师应在学生分享观点的过程当中积极参与,引导各种观点的正确走向。

浅谈高中语文课堂如何有效地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于低年级学生年龄小、好动,自制能力较差,所以组织不好课堂就会出现混乱,更不会有好的效果。因此,做好“组织”工作是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前提。我的做法是,先把班内的学生按性别和学习情况以及课上的表现每4个人分成一组,每组中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有,组长轮流当,每天一换,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心与合作意识。由组长对小组活动进行组织和分工,发言要有顺序,尽量让不爱讲话的学生先说、多说,当一人发言时其他成员必须认真倾听,别人讲完后再发表自己的观点。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我班的小组合作学习基本上能够顺利进行了。

二、优选内容。

如何使小组合作学习不流于形式,真正起到促进学生发展的作用呢?我认为选择活动的内容和确定讨论的题目是至关重要的。这就要求教师一方面要认真钻研教材,把握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并深入了解学生的生活实际。比如在学习笔算加法时,通过对几个学生的板演进行评价之后,在有了一定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小组内讨论“笔算加法应注意什么”。这时小组每个成员都会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探讨交流,因此可以互相补充,让学生自己总结归纳出笔算加法的计算法则,这是学生自觉获得的知识,因此会记忆深刻。对于那些开放性的练习,在经过学生独立思考之后,再进行小组交流。如二年级上册练习十一中的第4题先让学生看图,然后我问学生:“你能解决沙滩上一共有多少人这个问题吗?”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把自己的想法讲给小组同学听,这时学生的解决方法有:3×4+3,4×4-1,5×3。通过这种交流让学生了解不同的思维方法,互相促进,形成互动的学习氛围。再如学习了长度单位后,对物体的长度进行测量时,测量较长物体的长度一个人无法完成,我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让每个小组自主确定要测量的四种物体的长度,一人记录,两个人测量,还有一个人监督测量并汇报测量的长度,小组成员合作完成。让学生感受到与人合作的快乐。另一方面在课堂教学中,还要注意捕捉学生思维的撞击点开展小组讨论。如学习“角的初步认识”例1时,对于水管的弯头有的学生认为它是角,有的学生认为它是圆的不是角,对于这种情况我让小组开展讨论“怎样认识水管的弯头的角”。通过讨论使学生真正理解角的概念。

三、明确要求。

让合作学习在语文课堂中迸发激情论文

摘要:构建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应该从改革课堂教学形式入手。作为班级授课制的有益补充,小组合作学习形式应运而生。然而,观照当下的“合作小组”,很多流于形式,诸如构成随意、规则笼统、典范缺失、引领散漫、缺乏民主等。如何在教学实践中让小组合作走向“精细化”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研究的紧迫课题。

关键词:教学组织;小组合作;精细化。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小学语文课堂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课堂中,小组合作似乎已成为一种常态,但合作小组的建立和运行流于形式,表现为构成随意、规则笼统、典范缺失、引领散漫、缺乏民主等,这样的“小组合作”是粗糙、无效的。使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小组合作精细化、高效化,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精心构建合作小组,明确成员分工。

教育家将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合作小组看成是一个“微社会中”,“社会”是否能正常运作,成员构成和内部分工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应根据外在表现和内潜素养对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进行全面评估,将小组成员分工最优化,实现合作效果的最大化。

(一)全面了解学情,科学构建小组。

这就要求教师在小组分工前做大量的工作:学生的认知基础、接受能力、理解能力、反应能力、表达能力、沟通能力、组织能力等要了然于胸;学生的年龄结构、性格特征、男女比例,甚至家庭状况等看似和学习关系不大的因素也要考虑周全。心理学家认为,根据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小学语文课堂上的合作小组最佳人数为4~6人,成员组成应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这里的“质”,是指教师掌握的学生综合素养。“组内异质”是班级组成的缩影,缩小成员间的差距,实现优势互补是“组内异质”的目的;“组间同质”是促进组间公平竞争,实现共进的基础,所以,促进班级学生语文整体素养的提高是“组间同质”构成的主因。

(二)关注个人特长,实现优势互补。

囿于各方面的因素,学生的语文素养参差不齐,但“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小组合作的目的就是“取长补短”。因此,关注个人特长可持续发展,让组员在共进中缩短彼此差距是一个重要的方面。例如,表达能力强的成员既可以在组间切磋技能和心得,也可以将自己在表达方面的经验以“言传身教”的形式潜移默化地影响其他成员,这种接近“一对一”的模式对成员的影响是深刻而有效的。因此,首次分组时应充分考虑成员的个人特长,根据特长实现组内分工。组织能力强的负责任务分配,表达能力强的充当发言人,归纳能力强的负责整理组内观点,同时,组内成员也会存在相对能力较差的情况,这样才能利于优势互补。

(三)重视组内磨合,灵活调整成员。

任何事情都不存在一劳永逸,教师一定要重视组内成员间的“磨合”,在小组合作的“窗口期”,组内成员会出现难以“磨合”的现象,在这种状况下,教师绝不能强行“磨合”,教师的强行干涉容易造成组内成员在合作时的“消极怠工”或“各自为政”,因此,教师应灵活调整组间成员,达到合作的最佳效果。

二、精心制定合作规则,细致落实激励机制。

首先,小组应有明确的共同目标――促进组内成员语文素养的整体发展,知道“大合作大成功,小合作小成功,不合作难成功”的道理,在服从角色分工,做好本职工作的前提下,还要学会汲取组内成员的长处,实现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其次,设立组内的合作规则,包括组内成员自主学习时间和空间的预留,自我观点表达的.顺序,交流讨论的方式和流程,组间展示的人员分工等等都需要制定规则,这些规则是小组成员合作学习的依据,是小组正常有序运行的保障。最后,在组内和组间都要设立激励机制,良好的激励机制是促进组内合作及组间竞争的有效手段,需要强调的是,激励机制的制定要遵循评价的客观性、标准的科学性、分阶的层次性和激励的整体性原则。

三、精心营造民主氛围,细致培育团队精神。

民主,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基本理念,对于将来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小学生的影响显得尤为重要,在小学语文课堂的小组合作中,少民主、假民主、不民主的现象普遍存在,这样的“合作”属于精英合作,是个人英雄主义的突现。因此,作为中华文明传承主阵地的语文课堂,在小组合作中营造民主氛围,培育团队精神,显得尤为重要。总之,小学语文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让小学生从小奠定“合作、共享、民主”等思想的学习方式,是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方法,我们应该多在“精”“细”上研究,为高效课堂的推进作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作者:刘金平单位: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曹埠镇曹埠小学。

让合作学习在语文课堂中迸发激情论文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改革中学习方式不断更新,探究性学习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式.因此,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自己去做,教师都应想办法为其提供机会,使学生“学会学习”,让我们的.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从而达到语文教育的真正目的.

作者:李新苓作者单位:永清县三圣口乡中学,河北,廊坊,065600刊名:考试周刊英文刊名:kaoshizhoukan年,卷(期):“”(12)分类号:g63关键词:语文教学探究学习感知品读延伸

小学语文课堂中的问题式教学论文

问题是思维产生火花的根源,是创新的基石,一切的学习都是从问题开始的,如苹果为什么会掉地上而不是掉天上?于是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因此,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策略的有效应用,能够不断的开启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潜力,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效率。那么,如何进行有效的艺术性提问,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呢?以下,笔者就此话题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发表一些粗浅的见解。

课堂教学离不开课堂提问,它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提问是指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知识经验,通过口头问答的形式,引导学生运用判断推理巩固旧知识,获取新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师提问的艺术水平越高,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课文的掌握就越深,教学质量也就越高。

如果所设计的问题过于简单,仅停留在简单的是非选择上,学生的思维能力便难以得到提高。因此,精心设计具有思维价值的问题,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提高思维能力。那些精于设问之道的名师常常能独具眼力,在易被常人忽视之处,捕捉到具有较大思维价值的问点。

例如在执教《凡卡》一文时,以凡卡的信爷爷能否收到这个中心,我设计了这样一组问题:凡卡的信爷爷能不能收到?为什么?联系爷爷的处境想一想,如果爷爷收到了凡卡的信,能不能改变凡卡的处境?为什么?这又说明了什么?这些问题显然具有较大的思维价值,能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

有道是“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教学亦是如此。笔者认为,要做好语文课堂的提问,任课教师不能遇到问题再思考如何发问,而应当提前设置好本课的问题。例如,在教《回乡偶书》教学过程中,笔者首先围绕教学目标设置了一个主问题——“什么是乡情”,并围绕这一主要问题设计了其他几大分问题,首先,从诗文本身来讲,作者是如何写“自己老了”?作者的乡音没有改变是为什么、又说明了什么?儿童为什么会“笑问”?其次,从全诗的主题思想出发,向学生提问“中国人有怎样的故乡情结?”怎样看待中国人“叶落归根”的情怀?在这整组问题的设计过程中,主问题是经过提炼和概括之后着眼于全诗,整体的带动学生对课文进行理解的,而分问题则是着眼于细节和课后的深入思考,引导学生进行长时间、深层次的自主学习。通过着设计这种以主问题联动分问题,以系统的提问框架建构语文课堂教学,从而在实际教学应用中大大减少了那些一般性的、肤浅的提问,既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又加深了学生对于课文主旨的认识。

提问是为了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因此提的问题只有明确具体,才能为学生指明思维的方向。如在执教《穷人》一文时,我先问学生:“对课文用‘穷人’作题目,你们有什么想法?”学生回答:“因为桑娜是穷人,所以用‘穷人’作题目。”“因为桑娜收养的是穷人的孩子,所以课文题目叫《穷人》。”显然,学生在回答这个问题时存在困惑。于是,我接着提出这样的问题:“这篇课文着重写的是桑娜,为什么不用‘桑娜’为题,而是用‘穷人’呢?谁能从课文描写的人物和事件中去仔细想一想,找到答案呢?”这样的问点明确具体,学生经过思考后有所悟:“课文描写了三个人物,他们都是穷人。”“课文叙述的事情都发生在穷人之间。”在此基础上,我进一步追问:“作者描写这些穷人,叙述穷人之间发生的事,为的是什么?”学生恍然大悟:“为了歌颂穷人的高尚品质”。

1、在内容的关键处提问。

在教材重要的地方即学生不易理解的词、句、段进行提问,可以加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从而更深刻地体会作者的感情。如学习《詹天佑》一文,教师可以围绕中心句设计一系列的问题:全文的中心句是什么?“杰出”是什么意思?课文围绕中心句写了哪些内容?重点写了什么?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詹天佑是杰出的工程师?詹天佑的爱国思想表现在哪里?弄清了这些问题,就能使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把握课文的中心。

2、在内容的变化处提问。

内容的变化处往往是作者匠心独运之处,是读者发掘其内涵的关键之处,也是学生由于受知识、阅历的局限容易忽略之处。教师应抓住这一特点设疑激思,引导学生的理解向纵深拓展。如《丰碑》一文,作者抓住将军错怪军需处长的一系列细节,从侧面雕塑。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提问:将军两次发愣有什么不同之处?将军的动作神态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学生带着这些问题深读课文,就能体会到军需处长的那种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高贵品质。

3、在内容的空白处提问。

作者写作时为了行文简洁,会将文章的某一部分写得比较简略,给读者留下了思考的空间。文章的这些空白之处,正是训练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有利空间,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的思维以此为源点,辐射式展开,深层次发挥,在充分理解课文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思维的创新能力。

课堂教学中,提出的问题太肤浅,学生不用思考就能脱口而出,不易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对学生没有挑战性,诸如什么“对不对?”“好不好?”“行不行?”这样的问题提出来就是废话。反之,问题过难,学牛颦而却步,没有思考的兴趣,反而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问题的设计要由易到难,层层深入,要使学生“跳一跳才能够得着”。高频率提问不等于高效率提问,因为提问的数量不等于质量。一节课下来,教师提问的时间多,学牛思考的机会少。教师在吃透文章全部内容的基础上,经过深思熟虑,找出文章前后之间的关系并提问。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课堂提问尤其重要。所以要认真地对待,领悟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提问艺术性设计,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乐趣。使小学语文课堂提问发挥真正的功效,达到教育学生、培养学生的最佳效果。

小学语文课堂中的问题式教学论文

如何在语文课堂中真正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之能够自觉的对语文知识展开思考呢?本篇文章将根据此教学做出相应的论述,探讨更多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来优化语文课堂教学发展。

培养学生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才是提高他们学习能力的关键,因此转变教学模式、优化小学语文课堂,给学生们制造更多思考和探究的空间是目前小学教师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只有教师为学生们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用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能够吸引学生眼球的教学模式才能真正的将学生的心思带到课堂中,从而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学习效率。在这基础上我发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是激发小学生语文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积极性最关键的场所,要如何在语文课堂中真正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之能够自觉的对语文知识展开思考呢?本篇文章将根据此教学做出相应的论述,探讨更多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来优化语文课堂教学发展。

在我国传统的教育中,课堂教学是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教学、展开学习活动最基本的方式,它是学生们在校学习知识、提高学习能力最主要且最重要的途径。因此课堂教学的效率会深深的影响着学生们的学习效率,课堂教学的质量更是直接影响了整个班级学生的整体学习效果,做好教学工作,引导学生们展开高效的课堂学习是每一位教师的职责。

教师在教学前最重要的准备工作便是备课,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需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而制定相应的教学课件,而且还需要根据不同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授课的方式和难度进行相关调整,这样才能保证所有学生在自己能力接受的范围内展开有效的学习,进而不断的提升自身的学习效率。而问题式教学模式亦是如此,要想问题式教学模式得以在语文课堂中最大化的发挥出它的作用,那么做好第一步的备课工作是十分关键的,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首先应该要熟悉所讲内容的全部细节和大意,接着再根据教材中的教学问题和学生们的种种学习情况选出几条最适合学生的问题以供他们进行讨论和交流。在选取问题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问题的设计应该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和探究性,能够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问题的设计一定要保证给学生们提供了足够的讨论空间;问题的设计是符合教学情境以及不同学习层次学生的;怎样才能引导学生们把这些问题的重点、难点解答出来等;只有遵循了这些问题设计规律教师才能更好的将学生们带入课堂情境中,以此提高学生们的语文学习效率。

例如在学习《乌鸦喝水》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可以问学生们“如果你是一只乌鸦,你现在口很渴但是瓶子很深你会怎么喝水呢?”通过这个提问便能牢牢的抓住学生们的注意力,学生们一下子就被这个问题吸引了,进而争先恐后的说出自己的想法;在该课文讲解结束之后教师又可以提问“大家觉得小乌鸦这么做算是明智之举吗?”“如果你们是这只小乌鸦,你们碰到的水瓶比这个要长很多很多,怎么也填不满,那么你们该怎么办呢?”这样的问题具有一定的趣味性,而且答案也十分开放,学生们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来展开解答,这便有效的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们得以顺着问题的梯子一步一步的深入语文学习,逐渐的他们解决的问题越来越多,动脑思考的习惯也会随之深入到学生们的学习活动中,进而变成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

问题式教学是一种能够良好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模式,通过问题的创设和解答的过程可以很好的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们积极的参与到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进而有效的提高语文课堂的学习效率。

在科学技术发展十分迅速的情况下,多媒体教学设备成功的在我国的教育领域得到了良好的普及,多媒体设备是集声音、图片、视频、文字等功能为一体的教学辅助设备,它可以把抽象的、枯燥的学习知识变得趣味化、生动化,素来有提起学生们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积极性的功效,当然在问题式教学模式中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相当于是锦上添花。例如,在刚刚说的《乌鸦喝水》这篇课文中,教师可以在讲解结束之后再利用多媒体给学生们播放与该文章的相关的视频,接着让学生们根据视频中乌鸦的化而猜测乌鸦的心理,这样不但可以加深学生们对该课文的印象,而且还能更加深刻、直观的掌握乌鸦的实际心理,进而更好的理解并吃透该文章。

问题式的教学模式除了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语文课堂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以外,还有最重要的一点便是可以帮助教师摸清学生们对课文的实际掌握情况。就拿《乌鸦喝水》这篇课文来说,教师在课文讲解结束之后便可以向学生们提出问题,让学生们用自己的语言简述这个故事,并说明故事主要想告诉我们什么道理。根据不同学生的回答教师便可以通过他们的理解直接的看清他们对该文章的消化程度,进而根据现阶段学生们的实际掌握情况再做出进一步的教学安排,以此不断的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课堂的质量。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最重要的便是保持课堂的学习气氛,小学生比较爱玩、注意力总是难以长久的集中,所以只有在课堂中抓住他们的眼球才能真正的从根本上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

[1]李兆阳.问题式小学语文的理性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2010,(02).

[2]章玉龙.问题式小学语文――提升学生学力的有效途径[j].数理化学习,2009,(02).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评价中的人本关爱

传统的课程实施认为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教学目的过于强调对知识的认知,忽视了认知以外的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等其他目的,忽视了人的生命发展的多种需要,致使原本应该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这种“特殊的认识活动观”无视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性、丰富性、复杂性,意识不到教学本身所具有的内在的生命力,更是忽视教学对人的生命发展所富有的重要使命。【1】新的课程价值观关注人的生命发展,即教学所关心的不仅仅是人可以获得多少知识、认识多少事物,而应是人的生命意义可以经由教学而得到彰显和扩展。融合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小学语文教学,在凸显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思想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堂评价(教师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那么,如何通过课堂评价中的人本关爱,使语文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呢?一、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权益,是对学生进行人本关爱的立足点。教师应承认学生的差异性,尊重学生的独立性、个体性,与学生建立平等的人际关系。尤其对于语文来说,学生有自己不同的感悟,不同的理解,教师更不必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学生。一位教师在教学《捞月亮》时问:“猴子捞月亮的做法好不好?”当学生说到猴子“不好”时,老师高兴地评价:“对,小猴子不好,遇到事情不爱动脑筋,我们可不能像它们一样。”当学生说到猴子“好”时,老师立刻生气地说:“再读读课文,好好想想!”,显然不同意这种观点。试想一下,小猴子敢于实践、勇于探索的精神不值得肯定吗?这位老师的做法无疑扼杀了学生的灵性,长此以往,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从何谈起呢?而另一位教师在教学《草船借箭》时,问:“诸葛亮向鲁肃‘借船’能不能说明诸葛亮‘神机妙算’?”大多数学生认为:诸葛亮能准确地把握鲁肃的真诚,并大胆地向鲁肃借船,没有聪明的才智是做不到这一点的,所以借船能说明诸葛亮神机妙算。但也有个别学生认为:“预见大雾、预见曹操不敢出战,这确实高明,但借船不算,因为都知道鲁肃诚实,不打小报告,向他借船这不算什么神机妙算。”学生们还因此激烈地争论起来,一时难分高下,最终把焦点落在了教师的评价上。这位教师没有将学生引入到事先设定的框框中,而是巧妙地做了这样的评价:“‘借船’能不能说明诸葛亮神机妙算,同学们各有各的理解,一千个读者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是正常的。因此,大家讲的都有道理,特别是后面学生的发言能与众不同,表达自己独特的见解,真了不起。”这位老师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尊、自信的个性品质,使学生爱思考、敢思考、会思考,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可见,在课堂评价中尊重学生的独特表现,就是在尊重学生生命发展的独特性,就会主动去欣赏每个学生的与众不同,更不会用同一把尺子去衡量所有的学生。这样才会真正去聆听每个学生的心声,了解每个学生的长处与不足,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教学中得到发展,体验到生命成长的快乐。二、鼓励学生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唤醒、激励和鼓舞。【2】”诸多名师也认为鼓励是教育(-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的法宝,是最廉价的润滑剂。实践证明,鼓励可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学生在这种自由的空间里可与老师、学生进行心灵的碰撞,生命的融合,不断地获得成功的体验,并在成功中走向成功。众多优秀教师在课堂上总是自始至终地进行鼓励性的评价。如:“相信自己,你们会读好。”“你真行!”“再努力一下就成功了。”“我怎么没想到,你体会得太精彩了。”“你跟大家的想法不一样,快说出自己的想法。”“很佩服你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多好的问题,会读,会思考,进步真大。”“大家在认。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赏读教学法论文

摘要:近年来,各地提出了多种改革语文教学的方法,经过实验、分析、比较,可以看到“读、思、写”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是一个完整的、有机的、系统的阅读分析过程,它使学生在阅读赏析中做到了有章可循,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思维和表述过程,既训练了学生的阅读、思考、写作的能力,又完成了学生对一篇文章的整体学习。

关键词:改革语文教学;“读、思、写”;阅读分析。

随着教育教学形势的不断发展,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能力越来越重要。采用“读、思、写”教学法教学语文,符合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和学习语文的规律,有利于开发智力、培养能力,全面提高语文的教学质量。下面,我就一篇课外阅读《白杨礼赞》为例谈谈。

读,教育家段力佩先生在他的语文教学法中,主张“读读议议,讲讲练练”,首先提到的就是“读”。在教学中的“读”,任何人都知道无非就是读课文。然而,它在语文教学中却显得尤为重要。这是因为:首先,阅读能借助语言文字符号对表述的事物、现象等形成一个完整的认识,达到对其文章内容的深入理解,从而把握文章的思想。其次,文字优于口语,有利于学生的语言表达。第三,阅读是摄取知识的最基本地途径之一,学生可以从不同的阅读中获取更多的知识,并在阅读中陶冶情操增进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在阅读《白杨礼赞》时,我让学生在阅读课文时,去寻找个段落层次之间的关系,去思考内在的联系,去发现起连接作用的过渡段。如,第一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我赞美白杨树。”提出全文的主旨,引起下文。第二段、第三段、第四段,写作者在高原上的所见与心情。写出了高原的雄伟气魄,起到了为写白杨树作铺衬的作用。第五段、第六段,写出了白杨树的外形,赞美白杨树的形象和品质的美,为深化主旨、创造象征意义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第七段、第八段,以树比作人,点出了象征的含义,深入本质,加深了主题,开辟出了新的.境界。第九段,用楠木作对比,斥责贱视民众的、顽固退缩的人们,再次赞美白杨树,重申主题,回应开头的作用。这样利用阅读,使学生对文章作了深刻地理解分析,达到了读的效果。

思,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果没有“思”是无法想象的。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把搜集来的信息用大脑进行分析,将分析后的信息重新组合成一个完整的、系统的、科学的信息链将其储存起来以备用。在阅读《白杨礼赞》时,我让学生理解“作者在开头交代了本文的抒情线索后,接下去却大写高原雄伟的景色,让人陶醉于它那辽阔和雄伟之中。这与写白杨树有什么关系?”这时学生调动大脑从“读”搜集来的信息中,调出这方面的内容,去思考它们之间的关系。借助后文中提到的白杨树的外形和气质两方面的内容来思考出了“白杨树的不平凡”。“思”正如电脑一样将输入的各种信息加以分析整理,输出更精彩的产品。因而,在“思”这个过程中,是学生对文章内容全面辨析的过程,更是对学生思维创新的培养的过程。

写,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教学中,写是学生将储存在大脑的中分析整理好的信息用系统、详细、精确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正如电脑把输入的信息加以分析整理后输出一样。在《白杨礼赞》中,让学生概况段落大意时,学生毫不费力地准确地表达出来了。这正是因为,学生通过“读”“思”储备了大量的知识。通过“写”,又一次让学生得到了锻炼的机会,训练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总之,“读、思、写”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是一个完整的、有机的、系统的阅读分析过程:信息吸收―信息分析整理―知识释放,它使学生在阅读赏析中做到了有章可循。这样,“读、思、写”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思维和表述过程,既训练了学生的阅读、思考、写作的能力,又完成了学生对一篇文章的整体学习。

参考文献:

[1]雷忠学。数学素质教育和建构主义教学[j]。铁道师院学报,(01)。

[2]侯新杰。科学教学的建构主义方法[j]。全球教育展望,(10)。

(作者单位山东省博兴县吕艺镇中学)。

语文课堂怎样高效组织小组合作教学论文如何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效率

目前是信息化、互联网化的社会,这使得学生的发展水平、生活经验、思维方式乃至学习方式都呈现出个体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对于我们初中教育工作者来说,既是挑战,又是机会。“小组合作,差异教学”正是把学生的差异作为教学的起点和重要的资源,它围绕特定的教学目标,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充分发挥每个成员的作用,从而实现学生之间的差异共享,最终促进学生有差异地发展。在初中科学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差异教学”,有以下几点作用:1.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交往,能促使每个学生正视困难、懂得求助、学会分享、增强自信,从而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2.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交流,能增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3.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学习,能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别人的想法、表达自己的观点,提高与人沟通的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上述这一切正是新课程理念所要求的,也是未来社会所必需的能力。因此,在初中科学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差异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小组合作,差异教学”的内涵。

“小组合作,差异教学”的核心是差异教学。差异教学是指在班集体教学中立足于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学生个别学习的需要,以促进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的发展的教学。差异教学的核心内涵是“从差异出发,为了差异发展而开展有差异的教学”。学生的个体差异是教学活动的起点,更是一种取之不尽的教学资源。差异教学理论认为,自主选择、差异共享、动态生成是差异教学的三大质性特征。基于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准备水平、学习兴趣和学习风格来主动设计和实施多种形式的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差异教学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能以自己的方式,谋得自身的最佳发展,获得相对于自己的学业成功。“小组合作,差异教学”的关键是小组合作。合作学习理论认为,正是由于每个学生的发展水平、生活经验、思维方式、兴趣爱好等方面存在着不同,所以学生们对同一事物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认识上的偏差,也因此才有可能和需要进行交往与合作学习。而以小组合作为基本形式的合作学习,以组内成员的差异为教学的起点和重要的资源,以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互动合作为重要方式,围绕着特定的教学目标展开教学活动,为每个学生提供了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从而为实现差异教学所要求的“自主选择”、“差异共享”和“动态生成”提供了可能。

在初中科学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差异教学”一般包括下列步骤:

(一)进行差异评估。

差异评估是进行差异教学的前提。在开展差异教学前,我们有必要根据初中科学学科的特点,对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科发展水平(包括基础知识、思维能力等)乃至动手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进行差异评估。差异评估的重点是学科发展水平,方式可以是课堂观察、作业观察、访谈、测试等。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可以把一个学年作为一个阶段,在每个阶段初,对学生的学科发展水平进行差异评估,从而及时发现并充分了解学生在学科发展方面存在的差异,作为实施动态分层、开展差异教学的主要依据。

(二)实施动态分层。

差异教学强调动态分层,以充分适应学生差异。差异教学所指的动态分层,与传统的分层教学主要是从认知层面进行分层、从教学方法策略角度来照顾学生的差异不同,它是从更宽泛的层面进行考虑,强调采用系统的方法策略来照顾学生的差异。例如,不仅强调“同质分层”,倡导“异质合作”,而且还实行动态管理等。显然,这种隐性分层不仅能减少标签效应,而且能更有效地照顾到学生的差异。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可以根据差异评估的结果,对学生的学科发展水平进行分层,一般可分为a、b、c三层。在此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异质分组,每个小组约6名学生,其中至少包括1名a等生、2名b等生、1名组织协调能力较强的学生(一般担任小组长)、1名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的学生(担任小组代言人)、1名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生和1名生活经验较丰富的学生(上述人员可以重复)。在上述分组过程中,班主任要做好协调工作,从而保证在分组活动过程中,每个学生都能发挥自己的特长,并有利于小组成员之间取长补短、相互协作,最终实现差异共享。当然,由于不同学生的学科发展水平是有差异的,故每个阶段应根据差异评估结果,随时对学生的分组情况进行调整,尽量保证差异教学过程科学、合理,以达到教学效率最大化。

(三)开展差异教学。

1.制定个性化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依据,是教学的起点和归宿,是教学活动的核心和灵魂。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能为教师制订教学计划,设计和组织实施教学活动提供正确的方向。关注学生差异的个性化教学目标的制定,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在每个阶段初,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学实际确定本学年教学的总体目标的同时,根据差异评估的结果和学科的具体情况,为每个学生制定学科发展的个体目标;第二,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明确每一单元的编排意图和教学目标,而且要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个体目标,以使每一个学生尽可能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

2.设置多元化任务。

教学任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基本途径。为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尽可能满足每个学生的需要,教师设计的教学任务必须是多元化的'。多元化的教学任务首先表现在所呈现的问题的多元化上,即教师为教学任务所设置的问题,必须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能够为不同的学生提供选择;其次表现在完成任务的方式的多元化上,即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灵活设计多种形式的活动,它可以是教师启发式的讲解或提示,可以是学生自主性学习(如阅读、操作、思考),可以是小组合作性学习(如讨论、分析、实验、探究),还可以是全班性的交流和评价。在多元化的任务中,每个学生都“有事可做”,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目标,都有学习和发展的机会,都有进步和提高的可能。

3.开展合作性学习。

差异教学理论认为,学生的个体差异是教学活动的起点,更是一种取之不尽的教学资源。因此,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形式开展合作性学习,充分利用学生之间的差异,促使学生相互协作、实现差异共享,自然成为开展差异教学的关键。在动态分层基础上进行的小组合作学习就是最基本的一种方式。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要充分发挥学科a等生的核心作用,而且要充分调动学科b等生和c等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还要注意发挥每个学生的特长,比如在科学课的探究活动中,在“提出猜想”“设计实验”等环节中,往往是思维能力强的学生起引领作用,基础知识扎实或生活经验丰富的学生起辅助作用;在“实验操作”环节中,是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发挥突出作用,帮助组内其他成员共同完成实验;在“分析得出结论”“合作交流”“反思评价”等环节中,则是表达能力强的学生发挥的作用更多一些。正是通过这种小组内每个成员的相互协作、优势互补、差异共享,才有可能促进大家的共同提高。

4.进行差异化指导。

在差异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指导是灵活的、开放的。这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教师采取的方法应是不同的;其次,针对具体的教学对象,教师提供的指导和帮助应是灵活的,比如在一个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中,既有面向全体学生的策略,又有面向部分学生的策略(比如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提供的策略可能是不同的),同时还有针对学生个体的指导和帮助,而且不同的学生方法也是不同的;第三,即使对于相同的对象,比如同一层次的学生,或者同一个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的不同阶段,教师采取的策略也应有所不同。

(四)实施多元化评价。

差异教学理论和新课程理念都要求在差异教学过程中实施多元化评价。首先,评价内容多元化,即评价的内容不仅要注重学习的结果,更要重视学习的过程;其次,评价主体多元化,即除了教师评价以外,还应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第三,评价方法多元化,即教师应不断创新评价的方式和方法,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反馈与发展功能。比如,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对于c等生,采用表扬性评价,多寻找其闪光点,及时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对于b等生,采用激励性评价,既揭示其不足又指明努力的方向,促使他们积极向上;对于a等生,采用竞争性评价,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促使他们更加严谨、谦虚,不断超越自己。又如,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强化对小组整体的评价,弱化对组员个体的评价;强化对学习过程的评价,弱化对学习结果的评价;强化学生的纵向比较,弱化学生之间的横向比较。诸如此类,都是有益的尝试。

小学语文课堂中的问题式教学论文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浪潮中,作为改革的主渠道、主阵地的课堂教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教学的形式更加丰富多彩,师生的交流更加畅通,学生学习的兴趣更加浓厚……然而在欣喜之余的同时,我们感到不少的课堂在热闹的背后,也透射出放任与浮躁,造成课堂教学的效率并不理想,如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写减少了,学生琅琅的读书声越来越少了,语文味也越来越了……因此,作为小学语文教师的我们有必要静下心来思考一下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小学语文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有效课堂教学,是指教师在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下,运用科学的教学策略,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以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而落实到语文课堂教学中,我认为应该是为每一位学生创造最佳发展空间,让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都能得到培养。而这样的语文课堂教学所表现出来的应该是生动的、博大的、宽容的、充满人性关怀的。给孩子留下的应该是鲜明的形象、鲜活的语言、真挚的情感、独特的感悟、真诚的交流。

1、创设生动而和谐的学习情境。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容易调动学生的感情、点燃激情。同时,它又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性思维。那么怎样创设情境才更具有实效性呢?首先,情境创设要有针对性。情境的创设都应以学生感兴趣的故事和事件为背景创设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其次,情境的创设要有趣味性。创设的情境要让学生获得探究的乐趣、知识的乐趣、创造的乐趣。最后,创设情境应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既要让学生感觉到所面临的问题与已有知识有一定的联系,又能感觉到新知识具有挑战性。例如,我们的一个教师在教学《长相思》时,就是在他那充满激情、如诗如画的导语描述中开始的......

师:同学们,在王安石的眼中,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家乡的徐徐春风。而到了张籍的笔下,乡愁又成了那一封写了又拆、拆了又写的家书。那么,在纳兰性德的眼中,乡愁又是什么呢?请大家打开书本,自由朗读《长相思》。注意,仔仔细细读上四遍,读前两遍的时候,注意文中的生字和多音字,要把词念得字正腔圆;读后两遍的时候,要注意把它念通顺,注意词句内部的停顿。

学生在充满诗意的语言和音乐中,开始了与文本的对话,兴趣盎然。

自主学习是“新课标”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让学生自主地选择学习方法、寻找学习伙伴、选择学习内容等,是我们在课堂上经常所见的。这种学习方式的提倡和形式,确实有助于张扬学生的个性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是,我们也看到,有些课堂上的自主学习,似乎有点“放任”,老师的引导似乎也有点“随意”、“苍白”,时效性并不高。

[案例]小学语文第六册(人教版)《松鼠》教学片段:——。

师:请同学们分小组学习第一自然段,看看松鼠有什么特点?待会我们进行交流。

于是学生围在一起讨论松鼠长得怎么样,尾巴的形状是什么样的,羽毛又是怎样的……讨论得甚是热闹。

师:同学们,松鼠的羽毛是怎样的?

生:毛茸茸的。

师:尾巴是怎样的?

生:大大的。

……。

这样的自主学习和老师的引导又有什么功效呢?同样的教学内容,有的老师是这样设计的:“同学们,你们读了第一自然段后,先闭上眼睛想一想,看看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然后小组内说说。”学生畅所欲言,其乐融融。

因此,我们追求课堂的生动活泼,不仅是外在的、形式上的,更重要的是追求一种内在的、深层次的灵动。要达到这种效果,这就需要在课堂教学中,既要有学生的自主学生,又要有老师慎密的引导。例如在读文时,以前我喜欢要求学生想怎么读就怎么读、或喜欢读哪段就读哪段、或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去读等,结果学生的读书水平始终不见提高,这大概就是缺乏教师的指导和点拨造成的。教学过程中,适当的点拨、适当的引导、和适当的范读也都是有必要的。所以现在我就非常注重情感的激发与感染,反复引导学生要用心灵去进行诵读。学生在富有激情的朗读中,感悟到了读书的方法,感受到了阅读的魅力,同时受到了情感的熏陶。所以,课堂上教师的引导也非常重要,自主和引导必须有机结合在一起,只有这样自主学习才能真正产生实效。

课堂因生命而美丽,教学因生成而精彩。新课程改革非常关注和提倡课中的动态生成,因为教学过程本身是一个动态建构的过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着很多不确定性因素,从而构成了师生共同参与、共同创造的空间,构成了课堂教学中的动态生成的美。因而动态生成的课堂,必定是一个真实的课堂,是学生思维开放的课堂,更是闪动着学生灵性的“活”的课堂。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要集中精力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反应,着眼于学生真实的学情,不拘泥于预案,凭借自己丰富的教育积淀和智慧,顺应学生发展的需求去创造性地实施,灵活调整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将教师教的思路与学生学的思路动态地融合在一起,在对话中生成,在生成中引导,在引导中感悟。

因此,课堂生成的教学不仅是教师教学机智的体现,更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的体现。但是,动态生成也并不否定预设的重要性,他们之间也并不是互相排斥的。相反,课堂精心预设是有效课堂教学的重要前提。因为教学首先是一个有目标、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教师必须在课前对自己的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有一个清晰、理性地思考和安排。同时,课堂又具有不确定性和可变性,其间许多教学细节是教师无法预测的。在备课时,教师就需要预设操纵性强、有“弹性”的教案,为教学中师生的互动共振、精彩生成留出充分的余地。因此,我们在强调和追求生成的同时,绝对不能忽视预设的价值,应让预设和生成都熠熠生辉。

总之,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时代的要求,是语文课堂教学自身发展的要求,愿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成为真正的、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