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的年味范文(24篇)

时间:2023-12-09 20:06:34 作者:笔舞

优秀作文的成功之处在于能够用简洁明快的文字表达出丰富复杂的思想和情感。优秀的作文是通过充分思考、深入研究而写出的文学作品,它可以促使我们思考,我想我们需要写一份优秀作文了吧。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优秀作文是每个学生都面临的问题。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作文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和参考。

小时候过年的故事随笔:记忆中的年味

过年时可以穿新衣,拿压岁钱,特别是能吃到很多平时不经常吃的食物,像鸡鸭鱼肉,红龟粿,发糕,油炸丸子,肉卷,蛋卷,各种自制零食等。这对于食物较为匮乏年代的孩子是多么有吸引力啊。所以腊月一到,我就特别盼望年的到来。

腊月二十四送灶神上天后,家家户户就开始陆续准备过年的食物,二十七八那两天最忙碌,宰鸡杀鸭,做红龟粿,蒸发糕,炸丸子和肉卷……热闹非凡。这时的小孩是最高兴的,每个孩子都很乐意参与各种事情,即使被家长们呼来唤去也绝无怨言还乐此不疲。

宰鸡杀鸭,没有三五只是说不过去的,鸡鸭一般都是自家喂养的。宰杀的毛鸡鸭烫过开水后被放在一个大木桶里,一般是父亲带着我们几个孩子围着木桶拔毛,一边拔着毛一边讲故事,大人们平时忙着活计没多少时间与孩子们在一起,此时倒是一个很好的亲子机会,其乐也融融。有时整条巷子的人家同时在做这件事,门口便热闹起来了。男人们会大声聊起天来,这里问问今年的收成,那边问问孩子的学习,或者讲讲道听途说的故事,时不时传出笑声,整条小巷充满着快乐的空气。整饬干净的鸡鸭被放进大铁锅里,有的煮,有的熏,有的卤。不久,屋子里便飘出了各种勾人馋虫的肉香味,孩子们眼巴巴地望着铁锅使劲咽着口水,恨不得马上就能吃它个底朝天。

做红龟粿,那是女人们的事情。我外婆最擅长此事,母亲和舅妈们只是打下手。外婆拿出早就晒干的米粉浆,打磨、过筛,滤出粉末留用。块状的直接加水和成团,煮熟放凉后加入“番仔红”(一种天然植物颜料)、滤出来的米粉和成一大团一大团红红的面团,一般都要和出好几大盆。外婆工作的同时,母亲和舅妈们也没闲着,她们准备着馅料,浸泡绿豆去皮蒸煮熟加糖做成豆沙馅,花生芝麻炒熟后用石臼打成粉再加入煮熟的米粉和成馅,煮糯米香菇猪大肠饭馅……总是要准备好几大桶的馅料。家里头的大锅小灶都没闲着,全部派上用场,时不时飘出的各种香味让人垂涎三尺。各种前期工作准备就绪,重头戏——做粿就开始了。

把食材放在厅堂中,外婆坐在厅堂中央气定神闲做着粿。我总觉得外婆会变魔术,小小的红面团在外婆手中总能被塞进多多的馅料变成一个个圆滚滚又很结实的红粿,母亲和舅妈们是无论如何都做不出那样好的,更别提我了。做好的粿用模子印出各种形状,尤其以龟形居多,所以就叫红龟粿。没多长时间,外婆便做出了一竹筛又一竹筛的红龟粿。边做边蒸,把红龟粿放在香蕉叶上放进竹蒸笼里蒸,至多十分钟,粿香混合着香蕉叶的香味便飘散开来,整个屋子飘满了香甜的味道。粿蒸熟了,蒸笼盖一掀开,香味就更浓了。孩子们迫不及待地从蒸笼里夹出粿来,一人一个,比比大小,比比美观,比谁的更好吃,瞬间咯咯的笑声充满了整个屋子。

鸡鸭煮熟了,红龟粿做好了,油炸丸子、肉卷紧接着隆重登场,此时一定是全家总动员。把面粉加入一定比例的盐糖水调成糊状,加入切成丁的肉块、鱼块或是蔬菜,炸出肉丸子、鱼肉丸子、花菜丸子、萝卜丸子等。炸丸子相对简单,炸肉卷就复杂一些。肥瘦相间的猪肉要切成细细的条,虾皮要炒香剁碎,甜葱要去叶切碎,把这些食材混在一起,加入适量面粉,打入几个鸡蛋,再加五香、盐、糖、水,调成糊状,用豆皮卷成一卷一卷的,放进大铁锅里,用自家产的花生油炸成金褐色。在炸丸子、肉卷时飘出来的味道,那叫一个香啊,谁还能忍得住呢,第一锅的丸子肉卷肯定会被争抢着吃个精光。大家吃着笑着,每个人的嘴角都冒着油光。这时候的屋子,便被油炸丸子和肉卷的香味覆盖了。

过年时的屋子里,被一波又一波的香味浓浓地包围着,家里每个人的脸上都是满足和快乐的神情。那样充满浓浓香味的年,即使过完了也能让人久久回味。长大以后过的年,虽然吃的东西越来越丰富和便捷,但总让人觉得缺少了什么,现在想来,也许就是少了那种香飘满屋的年味吧。

公众号:简单的蜗牛。

回家过年的真实故事:远去的年味

牛大爷放下手里的电话,呆呆地坐在沙发上,望着天花板,心里闷闷不语。电话是儿子打来的,告诉他今年又不能回家过年,公司安排出差。等些天会寄钱给牛大爷置办年货。

"怎么又变卦呢,说好了回家过年,又不回啦“,牛大爷自言自语,眼里噙着不易察觉的泪水。他不能把电话告诉老伴。

老伴患病多年了,时常独自坐在门口呓呓私语,他怕老伴知道儿子又不能回家过年,受到刺激而加重病情。眼泪只能让自己翻滚。都说”男人有泪不轻弹“,牛大爷接了儿子的电话还是忍不住弹了出来。空旷旷的房间显得更加寂静,牛大爷默默地陷入沉思。

牛大爷本姓刘,因为属性牛,年轻时身体又高大强壮结实,一个人能扛起一具扮禾桶(南方收割水稻的农具)。食量也大,两个人的食材他一人可以风卷残云,干农活更是一把好手,两人的农务事他一人不在话下,干脆利落完成。村民常叫他”牛哥“,用”牛高马大“来戏笑他。牛哥”嘿嘿“地一副憨厚的笑脸。渐渐村民习惯地叫他”牛哥“,"牛大爷”。

年轻的牛哥力气大,生了一副热心肠。冬至过后农村有杀猪宰羊熏制腊肉,贮筹年货的习惯。村民家需要屠宰猪羊,招呼牛哥一声,有求必应,带上刀叉,左手拽住猪耳,双腿胯夹猪身子,三下五除二,拔毛剔骨干干净净。主人家会炒上三,五个菜,喊来邻里好友,倒上一杯自酿的谷酒,推杯把盏,个个“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般的豪爽。牛哥有一手打豆腐的好技术,磨豆,沥浆过滤,成品一条龙作业。他做的得心应手,非常娴熟。俗话说:“酿酒打豆腐,充不得老师傅”。可牛哥就是把豆腐做到了极致,又嫩又细,口感特好。每到腊月家家户户打过年豆腐,牛哥就够忙啦,东家跑来问下石膏料,西屋叫去搭把手。乡里乡亲,你帮我,我帮你,乡情浓厚,年味浓厚。

牛哥生就了一身大力气,个子又高大。正月舞龙舞狮庆贺新年是家乡传承了两百多年的活动。牛哥是舞龙头的不二人选。舞龙头很费力气,而且要会编织各种各样图案。一场精彩的舞龙表演,给新春佳节增添更多的是欢乐喜庆。小孩子提着灯笼屁颠屁颠跟着舞龙队后面满村跑。大人们舞出“二龙戏珠”,”麒麟送子“,观音坐莲“一幅幅精彩绝伦的图案,赋予了人们心中的向往和期盼。人们新年最盼望亲人团聚,一首【常回家看看】传遍大江南北,陈红唱出人们渴望的心声。春节期间”初一崽初二郎,初三初四拜干娘“走亲访友,就是亲情慰籍,就是团聚互动,就是年味。

”小孩盼过年,大人望种田“在物质匮乏的年代,过年是奢望,种田是期望。小孩瓣着手指算计天数,那时家里会给他们做新衣服,长辈们会给他们一毛,两毛压岁钱。大年初一大人们会领着他们一家一户拜年,还会收获不少好吃的玉米花,红薯片。那种快乐,那种幸福感是他们从小的心田记忆。

窗外传来“时间都去哪啦”低沉的音乐音,牛大爷从沉思中回过神来。他走进内屋看看趟在床上的老伴,点燃一根香烟,在屋里踱来踱去。他已经快八十高龄了,“牛哥”已是”牛大爷“啦。岁月沧桑,生活的阅历,时间的积淀,让他感觉日新月异的时代,快节奏生活中隐隐失落了许多不该丢失的东西。他心中反复地问:时间都去哪啦?亲情呢?年味呢?又去哪啦。

牛大爷心中的疑团他自己无法诠释。信息化时代,拉近了人与人彼此交流的距离,将人们的生活推向了便捷的快车道。一个电话,一个视频,远在天边,近在眼前。然而方便的信息也把亲人之间推向了遥远,过年啦,一个电话有亲切也有失望。牛大爷心里就充满了失望。一个视频近在眼前却远在天涯。都说”树老根多,人老话多“,老人们爱唠叨。那唠叨的是爱,是心中的牵挂。老人刚刚说几句,电话急匆匆挂了,连背影都见不到。”别时容易见时难“的惆怅油然而生。

牛大爷很多时候想不通,春节期间,家乡很多有益的,传统了的活动习俗,渐行渐远,乡间热闹的锣鼓声,鞭炮声,欢笑声也消失了很多。取而代之是麻将,扑克纷扰声。甚至人人动手,个个参与的包饺子,年夜饭,团圆饭,这些充满喜庆,洋溢和谐,包含祝福的家庭气氛,也被酒楼,饭馆给冲淡了。这种美其名曰现代生活卸去多少年味呢。

”老牛,小牛来电话吗,他什么时候回家“屋内传来老伴微弱的声音,牛大爷记得这是老伴今天第五次问他。他心里涌动着阵阵酸楚。

"来电话啦,小牛他会回来过年”牛大爷安慰着老伴,眼泪滚了出来。又拿起手机拨通了儿子电话。

“小牛,你什么时候回来呀......”

过年的作文:细“品”年味

时光就像一条永不停息的小河,悄悄地从人们身边流过。不知不觉中,一个值得回忆的20xx年悄悄地走了,迎来了一个崭新的20xx,在外漂泊的人们又将开始一段新的旅程。

在旅程伊始,我们中国人都会想方设法回到家,与家人一起吃团圆饭。而我也最喜欢这一时刻。

瞧!除夕前夕,我家的三大“厨神”——外婆、奶奶以及妈妈早早的去市场采购年夜饭需要的食材。他们历经半天“拼杀”,终于大包小包的满载而归。接着,她们马上撸起袖子——洗洗切切,一会儿大大小小的食材便摆满了案板,等待下锅。

外婆和奶奶一番煎、炸、闷、炒,丰盛的年菜摆满了一桌:红烧鱼、鱼香肉丝、蒜蓉蒸排骨、白灼虾、宫保鸡丁……看着这色香味俱全的满满一桌菜,谁还有心思做别的事情呢?很快,桌子周围坐满人,一副合家团圆图就这么悄然天成。话语声、碰杯声、欢笑声……声声悦耳,句句动听,组成了一曲美妙的交响乐,在除夕的夜空中荡漾,久久的萦绕在心头。

年初一是我们小孩最爱的日子,因为我们有红包领。这不,我和弟弟早早起床,穿上漂亮的新衣,向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拜年,祝他们新年快乐,身体健康。他们满面笑容,乐呵呵地掏出红包塞给我和弟弟,并嘱咐我们要好好学习,健康成长。我手捧红包,聆听着长辈的谆谆教导,觉得他们是那么慈爱。

大街上张灯结彩,超市里人山人海,喇叭里播放着充满喜悦的歌声,空气似乎也变暖了,轻柔地拂过我的脸庞。旁边走过匆匆的行人,大包小包地拎着东西,小孩手里拿着一件件玩具。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新年的喜悦,眼神中流露出对新年的美好憧憬。

这个年,我收获了美食,收获了红包,更知道了如何去回应我们父母的爱,了解到了行孝的重要性。细品年味,我只想欢呼一声:“我幸福,因为我还来得及行孝。”

小时候过年的故事随笔:记忆中的年味

天刚蒙蒙亮,兰青就披衣下床。揉揉眼睛,迷糊地端起自己和里屋婆婆的尿盆,倒到后院厕所里。舀了瓢水,冲了冲,用长包谷芯刷刷,放在墙根。她不敢耽搁,走进厨房,赶紧生火做早点。当蒸汽噗噗噗冒,顶得锅盖像按不住的小毛孩往上跳时,她往灶火里扔了几根树枝,起身叫老二起床。孩子洗脸刷牙的当口,她往长把的炒菜勺倒了点油,伸进灶膛。等孩子收拾停当,稀饭馒头煎鸡蛋也端上了桌。

女儿眉头一皱,“怎么又是鸡蛋?”“鸡蛋好啊,有营养,这不还有黄豆芹菜嘛。赶快吃,没时间了。”她催促着,这娃,嘴咋这么挑呢。女儿不情愿地拿起筷子,拨拉着鸡蛋,就了两口菜,喝了几口稀饭,起身拿书包。“咋吃这么少,再吃点,不吃早点早上听课没精神。”她唠叨着,“不了,来不及了。”女儿背起书包出了门。她看着剩下的饭菜,叹了口气。胡乱吃了些,利利索索收拾了锅碗,把屋子里里外外扫一遍,她就该到地里去了。

早上除草,下午给棉花打药。还没背上药桶子,兰草就已经一身汗了。过了四十,越发肥胖,习惯了整天拖着200斤的身子走在大太阳底下,也习惯了每天背一身臭汗从地里回来,谁让男人常年在外边干泥水匠,男人女人的活都得她干。婆婆中风半个身子不能动,老大又上了大学,一年咋都要上万的花销,家里一下子紧吧起来。兰青费力地背起桶子,一手压杆,一手控制喷头方向。棉叶子宽大碧绿,一行一行站得整齐,喷了药后顶着细细的水珠,在太阳底下闪着亮光。兰青甩了一下脸,汗珠子雨一样落在叶子上,草上,也一并在太阳底下闪着亮光。

一来回完毕,衣服湿透。她有点口渴,便走到另一片地里,摘一个大西红柿在衣服襟子上一擦,咔嚓咔嚓吃了起来。酸爽的汁水一到口里,五脏六腑都舒坦,天儿也凉爽了许多。等到这三亩的棉花打完,太阳西斜,收拾收拾回。田间的小路还算平整,不像大路,车碾人踏,坑坑洼洼。兰青突然觉得肚子里边一紧,像被人拉扯一般发硬,便定住不动。停了一会,软和了些,继续往前,没几分钟,又一阵发疼,如此这般了五六回才到家。使劲一摁,隔了厚厚的肚子,有点疼,咋了这是。能咋,一天净胡想,于是便不再多想。

她浑身发疼,跟散了架似的,肩上被勒出了两道红印。男人今天回来了,还没吃饭。她屁股没挨凳子,又在厨房里忙活了。案板上擀起面片来啪啪作响,不多时,西红柿碎面端上了桌。男人沉着脸不吃饭,她也顾不了多少,抽空用毛巾擦了把脸。再回到桌子跟前准备坐下,男人把碗端起来戳到她面前,眼睛直勾勾看着她。“咋了。”她一脸不解,“咋了,你说咋了,啥调货都么有,你说这饭咋吃。”男人声气大了起来,她顿时明白了,今忙糊涂,忘给男人调饭了。赶紧端过来,在桌子上油盐酱醋辣子花椒面调合适,重新端到男人跟前,男人这才端起碗呼噜呼噜吃起来。吃晚饭,碗一搁,抓了把扇子,摇出大门到村道找人谝去了。

第二天,兰青的肚子还是这么个样,尤其是弯腰的时候,吓得她不敢动。趁人家软和不闹事的时候,兰青抓紧时间干活。家里没面了,男人吃完饭又睡觉去了,她也不指望,装上一袋子麦子,抱到架子车上到村东去磨面。后院的菜园子也旱了,辣子叶都有些干,她一桶一桶水提过去浇。婆婆的衣服被褥该拆洗了,她一件一件洗。喂鸡喂羊喂狗喂猫,家里的活好像就没有完的时候,直到下身开始出血,她才觉得该找大夫瞧瞧了。

混混沌沌回到家,脑子反而活跃起来。英年早逝,生离死别,这些词就这么自然而然地冒了出来,甚至葬礼上一片白孝一片哭声一座孤坟的画面,也从昨日的经验里被她清晰地挪到了自己死后。儿子怎么办,婆婆谁照顾,爸妈听到这个消息会多么伤心欲绝,她一整天就这么胡思乱想着。老大回来了,看着妈一阵心疼:“妈,你看你一天光知道忙家里的事,咋把自个不当回事呢,肚子有点不舒服就该到医院看,咋能拖这儿长时间。”小姑表姐侄子一个个都来了,掏净肠子说些安慰的话,“这也没啥,也不一定是着坏坏病,咱到省院再看看嘛。”“就算真是,切了就行了,现在医学技术高,保准能治好,一天不要净胡想。”……村里一个名声颇好医术很高的老中医也来了,把把脉,看看脸色舌头,啥话也没说走了,回头交代孩子他爸,“准备后事吧,没治了。”

过年的散文:年味

伴随着时光老人的脚步,春节的气息已经嗅到,新年的钟声即将敲响。恍惚间,却不知道应该怎么做了。好吃、好喝天天应有尽有,大年似乎走失了一般。遥望南天,任由生翼的思绪飞向那炊烟的童年,去寻找尘埃腊味的老屋,鞭炮炸响的村寨、贴上红对联的木门、新鲜的花衣服,还有那颗涌动心海的期盼之心。

小时候,尽管那时物质匮乏,又居住在偏远的农村,却尽是充满了无限的快乐。清晰记得,一进入腊月就扳着指头开始算天数,盘算着怎么过,是先走外婆家、舅舅家,还是先去大姑妈家、二姑妈家。平常农活多,很少有走亲串友的空闲。唯有春节期间才可以去亲戚家好好疯玩一回。那时候表姊妹多,到哪里都有伴儿玩。一起打猪草、放牛、砍材、跳海、捉迷藏等,还能好吃好喝上一通。分别时总是恋恋不舍,有时还因不舍分开要哭闹一场,最后还是被大人强行带走。我喜欢跟着哥哥、弟弟,一起到他们的干妈、干爹家去拜年。居然还跟着他们傻里傻气的喊干爹叫干妈,常常我也会得到“干爹、干妈”分发的漂亮手巾或好看的袜子,自然是喜不自禁。当时我总认为父母偏心眼,长大后才知道他们八字软,为了哥哥、弟弟、妹妹长命,都按生辰八字给他们找了干爹干妈,希望他们能够健康平安成长。后来,才明白了父母的良苦用心。

那时候,爷爷平反昭雪后分配在工厂工作,每年春节才放假回家。因此,又多了这份血肉相牵的团圆期盼。家里有好吃的菜肴,留着等爷爷回来了享用。爷爷每每回家过年,也会给我们买回许多好吃的东西,都是村里别人家孩子难得一见的糖果之类,更欣喜是还给我们买来新奇的玩具,眼馋的邻居家的小伙伴们垂涎欲滴。记忆尤深的就是弟弟能跑的黑乌龟、会叫的大红马,他欣喜地拿着它们满寨子跑,脸上洋溢着说不出的得意和狂欢。当然,爷爷不会偏心病,新颖的布娃娃是他老人家给我的最爱。让我也同样享受着玩耍的快乐。其实,爷爷对我更是厚爱有加的,他在为我买玩具的同时,还会买上好看的新衣服、花裙子。思想落后的母亲说,裙子是城市里女孩穿的,农村女孩穿裙子叫人家笑话。淳朴的母亲不容我辩解,狠心的把我漂亮裙子改做了围裙,我一连伤心难过了好多天。由此,让我羡慕起城市的女孩来,希望有一天自己也能成为城市人。不过,爷爷给我买的各种颜色的灯芯绒布料,母亲还是给我做成了好看的衣服,比起当时农村的女孩子来,我穿的比谁都好看,让我多了几分优越感。有时或拿出这些对当时农村孩子眼中的奢侈品,与其他小朋友一起分享快乐;有时还会拿出爷爷买回的花生糖分给他们,叫他们也尝到最甜美糖果的滋味,自然他们都会对我刮目相看,流露出羡慕的眼光。

猪草,大家拿出了最大的干劲,花上一天或半天时间把草料堆满一间屋子。那干劲,纵然再严寒的天气也不觉得冷,小手彤红也没有冻僵的感觉。母亲教我们要养成一个好习惯,要讲究卫生,再穷也不能邋遢。尤其过年时,房里房外必须不着一丝尘埃,上上下下打扫得干干净净。过年时的卫生也是个个动手,没有闲人。其实当时家里根本就没有什么陈设可言,就是简单的桌子,板凳,更多的就是锄头,钉耙,斗笠,蓑衣,背篓等农具。把它们进行归类,各自摆放一间屋子,堆放整齐,等着劳作时使用。专门布置一间光亮的屋子作客屋,来接待拜年走访客人的,室内安放有几根长凳子和几把椅子,一张小方桌,一个书架,书架上仅有几本珍贵的书,《格林童话故事选》,墙壁上悬挂有爷爷奶奶的相片。小方桌常常有一个开水瓶,几个水杯。这就是俺们家最高贵最门面的的一间屋子。

除夕那天,一家人烤着熊熊燃烧的大火守夜,既象征着来年日子过得红红火火,一家人又能团团圆圆的过个暖融融的大年。家里平时是舍不得烧柴或烧煤的,只有除夕夜才不吝啬那些东西。一家人说说笑笑的等到半夜十二点钟声敲响,哥哥、弟弟跑出门外点燃媥炮,“噼里啪啦”的响声中,父亲挑着水桶急匆匆的跑到井上去打水,按家乡的风俗,第一个从井里打起水,就算赢了。取到的水叫赢(银)水,直到把缸子挑满,满满的一缸水,寓意着来年财源滚滚,金银满堂。

这些遥远而美好的记忆,承载着儿时太多太多的愿望与期盼,也让我明白了五代后蜀皇帝孟昶所撰写的天下第一对联“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的深刻内涵。

自打离开家乡进城后,城里的年味相对的平淡了许多,除了除夕的看春晚,轻松的几乎嗅不出过年的味道。虽然说日子美好了,吃穿玩乐随时享用。可是,总觉得缺少了那份家乡的怀念和牵挂。今年,我抱定心思:带上几挂鞭炮到乡下去。去寻找儿时的足迹,感怀浓浓的乡俗,不失为一大乐事。

大家去吗?

作者|杨胜维。

公众号:东方散文杂志。

小时候过年的故事随笔:记忆中的年味

我小时候最喜欢过年了,刚过完年就又盼着过年,可是盼呀盼呀又总是盼不到,那时候,对过年之所以有这样的渴望,其中自有许多欢乐和诱惑,比如过年能换一身新衣裳,扎起红灯笼,吃糖块等等。

对于我来说,小时候过年最大的诱惑,莫过于能吃上几天好年饭。在那个年月里,农民们一年四季吃粗粮,喝稀饭,只有年傍时家家户户才能杀上一口猪,然后到河岔子里刨上一些冰块冻上,到过年时才拿出来放到锅里炖熟,蒸上几碗红焖肉吃,腊月二十九,家家户户都要蒸上一锅白面馒头,似乎辛苦一年为的就是在过年这几天能吃上几顿像样的饭菜。因此每逢进了冬月,我就拽着母亲的衣角问:“啥时过年呀?怎么还不过年呀?”母亲就教我背这首儿歌:“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小孩小孩,你别哭,过了腊八就杀猪。”这首儿歌我不知背了多少遍,儿时盼年的心情就可想而知了。也别说腊八一过,家家户户就开始忙活起来,杀年猪的杀年猪,淘米的淘米,压碾子的压碾子,压成面后发了一大缸,然后又烀一锅豆馅,村里其他人家也是一样,为过年忙得脚打后脑勺儿。小年一过,就是另一番景象,家家户户从合作社买来年画,找人写对子,贴春联,小女孩扎上红头绳,涂着红脸蛋,小小蛋子们也穿上新衣服,跟在爹的屁股后,忙着往家里倒腾着年货,那情景甭提多热闹了。

我家过去的日子比较穷,我们兄妹4个,过年时母亲最多能蒸上四、五锅馒头就不错了。

如果做了豆腐,母亲总要把豆腐渣用猪油炒熟了让我们吃掉,那几锅白面馒头就像是给我们兄妹的诱饵,有时哈拉子淌得老长。小时候,母亲的第一锅馒头蒸出时,就打发我向邻家去送,可是盘中的三个馒头送到邻家时常常只剩两个,另一个早在途中噎进了自己的肚子里,但不论怎样,年三十晌午,按常规饱餐一顿馒头,吃几块肥猪肉还不成问题。夜里守岁到12点便开始接神,然后家家户户燃放鞭炮,放完后,全家老小围着炕桌吃上一顿香喷喷的肉馅饺子。

小时过年令人兴奋的还有压岁钱,然而压岁钱是有代价的,那就是磕头拜年,家乡辽西小村的拜年也有很多规矩,一般是年三十晚上在自家拜,初一在本村拜,初二开始才提上两包果子,两瓶酒等四合礼去拜亲戚,那时我小,反正比我岁数大的无论是长辈还是同辈,我见了就猛磕一个点儿,现在想起来都憋不住想笑,不过那时的压岁钱数目很小,就一、二块钱,不像现在一出手就是一、二百。小时候过年我总共才能得到十几块,这就十分高兴了,不停地把那些嘎巴响的毛票数来数去,有时还向小伙伴们显示显示,晚上睡觉也要压在枕头底下,这并非我小时那样看重钱财,而是家中实在穷呀!我上面还有哥哥,姐姐,家里供不起读书呀!记得我上一年级时的学费大部分要靠过年得的几个压岁钱来支付,不磕那么多响头,当年如果没有那十几元压岁钱,我的学生时代也许会过早的结束。

过年的散文:年味

每到春节临近,但凡从乡村走出去的人,都会表现出对昔日里浓浓年俗的怀念。失去而又不易复得的东西总显得格外珍贵,于是,重温乡村年味、体验乡村年俗变得越发急切。而深处石台的慢村,把原汁原味的乡村年俗呈现于世人眼前,让年俗“动”起来,让身临其境的人“嗨”起来,不忍触碰的乡愁便如三九寒天的暖阳,搅得来客心里犯痒痒,眼睛忍不住湿漉漉的,心也跟着飞起来,而又悠然滑进甜蜜的回味中。

现代人从乡村出发,融入到另一种文明,渐渐淡忘了过年的仪式感。社会像那如椽巨笔,描摹出沧海桑田的一道道年轮,身在其中,我们只是尘埃般的影子。曾经是过去祖祖辈辈企盼的生活已经成为了我们的日常,而在那年那月,也只有每年这个时候,才可以名正言顺地对自己来一番精神按摩,让美好明天的蓝图再次进驻脆弱的心灵。在人们心里,过年绝不只是一个节日那么简单,而在隆重的仪式里倾注了强大的精神能量。过年,就像一道门槛,跨过去就如翻开新的一页,迎来的将是别有洞天的日子。

这种期盼带着浓浓的宗教意味,是以仪式感越发隆重。小孩子家随口说了句吉祥话,会让长辈们高兴好几天,而一旦口无遮拦爆了粗口,或是不吉利的话,长者脸上立即爬满阴云。可谁也拿小屁孩没辙,只好想出一个绝佳的办法,过年前偷偷拿着一小撮稻草把,趁小孩不注意时在他嘴边擦摩几下,意为擦屁股。经过了这个仪式,就再也不用担心小孩的疯话痴语了,因为已经向神明宣示,那小孩长着一张屁眼嘴,说话算不得数。遇到小孩乱说话时,家长立即笑着说道,这伢擦过嘴的,不要紧不要紧。于是,就又皆大欢喜地迎着新年。

时值腊月,年味便开始弥漫开来。慢村的年俗节虽然带着些人造痕迹,但从乡亲们乐呵呵的神情里,还是感受到原生态的年味气息。一些游客慕名而来,在这静谧的乡村居然还能感受到如此热气腾腾的年俗,多少仍有不虚此行的欣慰。在整齐的慢村农舍两旁,热闹的过年赶集让年味一下沸腾起来,产自山里农家的特色农产品陈列道旁,各色山货黝黑发亮,质地醇厚,极易让人从浓烈的荤香中拨离出来,心情顿时清爽许多。村民手工制作的豆腐乳、萝卜干被红彤彤的辣椒酱包裹着,红白相间、白里透红,看上一眼就会满口生津,颊齿留香。这些颇受城里人喜爱的农家吃食,不过村民们世代传承的家常必备,这些日常生活里的佐餐之物,每在过年大鱼大肉的油腻味里,常如点睛之笔涤荡着肠胃、抚慰着味蕾。

切芝麻糖,打糍粑,酿米酒,做豆腐,看大戏,杀年猪……。

山里的年俗不能一日里尽显于眼前,但有了这些似乎已经足够了,足以让人想起过去的时光。孩子们欢天喜地来回奔跑,他们不懂上一代人的年味记忆,只在追逐中积淀自己的人生。若干年后或许能够明白,慢村的年味已化作年轮的原点,在一代又一代人的文化传承里,如绵绵细雨般浸润着人心。行在慢村,找回一点年味的感觉,便不虚此行。(1月16日星期二)。

作者:冯德利。

公众号:半日随笔。

回家过年的亲情散文:年味儿

编者按:随着时代的发展,过年的气氛也逐渐在变化,作者认为只要与家人团聚就是过年,下面我们来看看《年味儿》这篇文章吧!

随着年的脚步越来越近,年味也越来越浓。

“浓什么呀!这年越过越没味了……”许多人这样感慨。

年味,到底是浓是淡,那要看你怎么品了。“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这是老辈人留下的过年俗语,相比过去从腊八就开始准备过年,现在的年味是淡了些,因为许多繁琐的准备工作都省略了。二十三不用“糖瓜粘”,全国各地的水果坚果特色小吃只有你没见过没有你买不到的;“二十四扫房子”更是省了,空调暖气让室内温暖如春,无灶火之熏蒸无炊烟之缭绕,天天窗明几净;二十五不用再推辗子磨豆腐,食品店里各式豆腐和豆制品随便挑选;二十六二十七不用急着买肉宰鸡,这早已不是过年才能享受的美食;二十八二十九手勤的可以蒸一锅年糕枣糕,手懒的直接在馒头店预定;近年来年夜饭一家老小去饭店酒店吃更是方兴未艾……从原来一进腊月就开始为过年做的这些准备,变成了一个电话一次购物就搞定的事儿,少了这么多的繁忙热闹,可不就让年味变淡了。

时代在前进,年的面貌也在被刷新,每个时期都有它的特点,以它特有的面目呈现在人们面前。虽然较之以前过年好像没那么热闹了,但年味并没有淡,比如,年胜一年的春节前夕的返乡大潮,就是现在过年最让人感动最具有时代特色的一道风景。

xx年的春节晚会上,蔡国庆的一首《回家》让我一下子体会到了过年的意义,“多重多重的心事,今天都放下,多远多远的路程,今天要回家……”这首歌至今不忘,是节前的春运大潮把回家过年演绎得淋漓尽致。年是一种召唤,家是永远的港湾,母盼子归,妻望夫回,站台上浩浩荡荡的返乡人流,是爱的河,流向一个方向——家。

打工潮的兴起,形成了每年浩浩荡荡的春运高峰。那些常年在外四处漂泊的农民工,是返乡大潮中的主流。“有钱没钱,回家过年”,疲惫的身体里装着一团火,此时不回更待何时?回家给爸妈磕一个头,这年才算过了,不然,过年的意义又是什么?朴素的心愿,是千载传承的过年的本色!任何的繁华热闹比不过家里的老屋老院,比不过妈妈晾晒的棉花被子里太阳光的味道,和着年味,熨贴心灵!

回家过年,这就是最浓最重的年味。拖儿带女,大行李小包裹,不管千里百里,不管路途坎坷,归心似箭。

这就是年的味道,陪老爸小酌几杯,吃老妈包的饺子,和兄弟姐妹欢言,看妻儿笑脸。有年做底色的团聚,其意义是任何节日不能比拟的隆重,深远。

这就是过年,甚至不需要鞭炮的喧闹,不需要多少的美酒佳肴,一桌爸妈置办的团圆饭,已然醉了儿女的心,一个跪拜,已然圆了老父老母孤寂已久的心,这就是年的味道,馨香,敦厚。

过年的方式烙印着时代的表象,或浓或淡,都有它独特的魅力,而亲情,是年宴大餐上恒久不变的主食,是恒久不变的年味!

作者|张香君。

公众号|咱们村。

小时候过年的故事随笔:记忆中的年味

说来不怕别人笑话,第一次看电视那年,我已经13岁了。在此之前,我连电视机“长”啥模样都不知道。我出生于1970年,1983年考入镇里的中学读初中,正赶上热播电视剧《霍元甲》,每天在学校里盼望天快黑,下了自习赶紧去看《霍元甲》。那时候我们周边的村子还都没有电视机,只有部分单位有,但也是黑白的,而且大多数是12英寸和14英寸的。记得镇里仅有粮站和兽医站等几个在当时条件较好的单位有电视机。我家离学校3里地,我是走读生,每天晚上下了晚自习总是先去看了《霍元甲》才回家,所以,每晚自习后直接往兽医站站长办公室跑,只怕误了看《霍元甲》。要说我们能去兽医站看电视,还是由于我和兽医站站长的儿子是同班同学,关系不错,这才有幸看上电视剧。可是那时的电不正常,经常无缘无故停电,有时看到精彩处,忽然电停了,大家只好长叹一声,恋恋不舍地离开。

同学们看了《霍元甲》,次日到了学校就眉飞色舞地大谈阔论,什么霍家拳啦,迷踪拳啦,绘声绘色地讲述,时不时还模仿两下“腿脚功夫”。因为晚上看电视,上课打瞌睡的多了,课下动手动脚的多了,学校为了管理,便让我们这些跑灶生晚上也在学校宿舍住宿。每晚学校还组织老师查房,看学生在不在宿舍里,有的学生为了出去看电视,就把衣服书包之类放进被窝里,我也属于其中之一,查房老师隔着窗玻璃用手电往里一照,看见被窝里鼓鼓囊囊的,以为学生都在,这样外出看电视的学生也就蒙哄过去了。在校住宿后,我就不能和站长的孩子回兽医站看电视了,因为他也得在学校住宿。对于站长而言,作为家长人家也是极力支持学生住校的,要不然孩子为了看电视会耽误学习的。

由于学校不允许走读生回家睡,所以下晚自习前就把大门锁了,我们放不下《霍元甲》的诱惑,只好翻越学校的铁栅栏大门出去看。兽医站是去不成了,我们选择了去魏家坡火车站看。火车站用电是专用线路,一般不会停电,所以,我们每晚翻越校门出去到3里外的魏家坡火车站看电视,车站是彩电,又是18英寸,我们看得过瘾,心里高兴。一天晚上,因为天黑,我往裤兜里装了手电筒,翻越校门出去时,刚跨上栅栏顶,手电从裤兜里掉落到校门内,我只好再次翻进去拿,这时恰巧被执勤巡查的老师发现,逮了个正着,执勤老师把我抓了回来,在校长办公室罚站了一夜,还写了检查。

儿时看电视确实是很兴奋的事情,说句实在话,就是广告也看得入迷,更不用说电视剧了,那真是看得如痴如醉,津津有味。记得和我同在一个宿舍的高年级的学长为了看当时转播的洛杉矶奥运会女排比赛,曾动情地说了一句:“以后有了钱,一定买个电视机背到身上”。

时过境迁,每每想起孩提时代那看电视的难以忘却的故事,真是百感交集,一桩桩、一件件犹如发生在昨天,不时在眼前浮现。

公众号:沁中文艺。

小时候过年的故事随笔:记忆中的年味

要过年了,有人问,年货都备齐了吗?我说,如今过年不用备年货。现在与小时候相比较天天都是过年,想吃什么就吃什么。

现在过年,已没了曾经的那份期待,只有应付的感觉。年,似乎只是一个节日的标志而已。

我怀念小时候的年,那时候过年才有年味,小孩子掰着指头盼望过年,大人们感叹着惧怕过年。进了腊月我们就开始数日子了,好像过年是一个很遥远的很难到达的目的地。对于我们这种期盼焦急的心态,父母们总是深深的感慨,母亲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年节好过,平常日子不好过。我对他们的态度很不理解。现在我终于可以理解母亲这句话的深刻含义了。他们之所以感慨颇多,年,一天就过去了,而平常日子,是要天天过下去。柴米油盐酱菜茶,家里人口多,日子就要精打细算才能撑得下去,一旦有个天灾人病,对一个家庭就是无穷尽的打击,计划经济,计划不好,平常日子就是不好过。

太多太多的东西流失在了岁月的深处,如果非要找寻一点可以感动的画面,那就是春运涌动的回乡大军,那份拥挤,那份期盼,还有那些喜悦都会在每一个年关的记忆中交织着澎湃的心。

回家,为了团圆,一家人在一起的时候才感觉像个年。

一年了,你在你的路上奔跑,我在我的路上行走,那份急匆匆繁忙的生活让我们淡漠了彼此,也疏离了情感。然而“年”的呼唤,各自从不同的方向奔赴家中,有爸妈的地方就是家,说一说这一年的悲与喜。举一举手中的酒杯饮下岁月的风雨。我们是一家人,相亲相爱,不离不弃。年,凝聚着亲情,让我们一生一世不管走多远,都能记得回家的路。现在的孩子对过年已经没有我儿时的那份期盼了,我记忆中的年,真是有很多兴奋、渴望和敬畏,总之,心里满满的都是激动和热情。

进了腊月,母亲就开始张罗了,泡上黄豆,去豆腐坊做两板豆腐,放在仓房里冻上,等着过年的时候吃。做完豆腐,开始蒸豆包、蒸馒头,炸油条、炸麻花,炸好大两箱子放在仓房里储藏。冻梨蛋子、冻柿子和花红果肯定是要准备的,富裕的时候还买一些山楂,母亲会沾冰糖葫芦,给我们来点意外的'惊喜。

记得有一年,母亲沾了好多串冰糖葫芦,看着真可人,晶莹透明的糖色,还有山楂本身红红的果,看着就好吃的直流口水。母亲说冻好才能吃。于是,母亲便把沾好的冰糖葫芦放在院子里的桌子上,好了,就等着明天冻好再吃吧。

我们一家人都跑到了院子里,桌子上空空的,沾好的冰糖葫芦一夜之间不翼而飞了,连点渣渣都没剩下。

首先,一个小林场不过一百多户人家,淳朴的山里人家,都夜不闭户,不会有贼。

这时,母亲进屋点上一支香,双手合十口中念念有词。我不解其意。父亲便把她拽回了屋里,别神叨叨的了,明摆着都让耗子吃了吗,这院子里有耗子,别影响了孩子们,没了就没了。

总之,那一年母亲沾好的一大堆糖葫芦我们没吃着。

腊八粥、二十三祭灶、请祖宗,贴对联、挂灯笼、包饺子,这些按部就班的事情在一辈又一辈人的手中延续着。

腊月初八,是盼年的第一站。俗语也常说“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这天的早晨要熬一锅粥,粥里要有八样粮食,那时候要筹够八样粮食可真不容易,大枣是不可缺少的。大枣不好买,供销社里没有卖的。

邻居董婶子家是山东人,老家来了亲戚带来了大枣和香油。乡里乡亲的谁家来了亲戚,有什么好吃好喝都互相送一些。董婶家及时的送来了大枣,有了大枣和几样米就可以熬腊八粥了。黏稠的粥在锅里翻滚着,鼓起无数的泡泡,浓浓的香气弥漫在清冷的空气里,似乎已经闻到年的味道了。

腊八过后就要准备杀年猪了。母亲每年都是春天的时候抓两头猪仔,精心的喂养一年,家里供应的粮油都不够吃。猪喂得膘肥体壮,全家人一年就指望杀猪熬上一缸猪油,加上供应的豆油够吃的了。

我记事时候起,每一年到了腊月二十三的这一天,母亲都要准备“送旧”和“迎新”的仪式。送旧是扫房。母亲个子矮小,这些活都是父亲干,他操着一把大扫帚一下一下地清扫着尘土,扫完之后开始粉刷墙壁。邻居大婶有时间也过来帮忙糊棚。母亲在厨房准备祭灶的东西。

大半天的功夫下来,父亲身上都挂满了灰尘和白灰点子,还有糊棚落在身上的浆糊,看着父亲灰头土脸的样子很狼狈。可回头看看屋子虽然还有一股淡淡的潮湿味,此时却已经炔然一新了。

糊窗户缝的事情我也能帮着做,把破旧的窗户纸和窗花撕掉,搞破坏的事情总是比做一样事情省劲的多,将遗留的那些纸屑刮干净了,天寒地冻的,手被冻的红红肿肿。北窗户糊上母亲从商店买来的窗户纸,屋里虽然烧的很暖和,北风呼啸的时候还是窗户纸挡风。朝阳的前窗户粘上窗花和卦钱,各式花色品种都有,最重要的是年年有余,既温馨又有要过年的感觉,看后生起一种喜悦。

到傍晚要祭火送灶王爷。这一个很复杂的过程,父亲准备好一堆大小匀称的火碳,然后从各个不同的方向三块砖头,南面留门。里面塞上火炭和碎柴禾。据说要垒到九层,然后点燃九个小灯,磊到了顶部的时候盖上一块木柈子闭合,看着像一个塔状,寓意年年旺运齐天。然后,把那张贴了一年经过烟熏火燎的灶王爷的像烧掉,并将祭品也投入旺火里烧,口中念念有词,祭火用红筷子还绑着红绳,母亲说我们家族之所以这样祭祀,是因为火代表着一个家族的兴旺。再把新的灶王爷像继续供上。烧完祭品后,全家才可以吃饭。

我心里琢磨灶王爷很是尽职尽责,整年累月地趴在锅灶边受着烟熏火燎,监督着家庭主妇做饭的时候是否偷吃或者浪费粮食,然后到了每年腊月二十三这一天就去天庭汇报一年的工作,母亲每年都会很虔诚的祈求他,上天庭好说多说赖话瞒藏。

东北的天气比较冷,除了夏天能吃到时令的蔬菜,到了冬天只能吃秋季储存的大白菜和土豆。我家每年秋季快要上冻的时候,父亲总是在菜窖里存着一大堆土,十一月初的时候就开始移到屋里,用一个大木槽子栽上的大葱、大蒜,到了年根已经长得绿油油,嫩生生的喜人了。父亲便坐在小板凳一苗一苗拔干净。拔完了再续着栽上,过了年正月还能继续吃。

印象中,整个腊月父亲和母亲都在忙,那时候他们还年轻,经历也旺盛。看着父母认认真真祭拜的样子直想笑。可现在,当我怀念起那些的时候却连灶门都找不到了,儿时温馨的土房早就不见了,搬进城里住上高楼大厦,看着宽敞明亮干干净净,想要虔诚地磕几个头也没了理由,那些曾经人世里的敬畏正在被一点点淡化,人的心与性情开始没遮没拦地狂放。

母亲常说腊月最短。其实是因为她们太忙,要做的事情太多故而感觉了时间的不够用。最年根几天开始潦烤猪头猪手,剁肉馅。父亲总爱问母亲够不够,母亲便说:多弄点,一年才一个大年,让孩子们管够吃,别小小气气的,正月还有亲戚来。剁好的肉馅也被冻了放到了仓房。

最忙的是二十九的这一天,母亲早早起来做好饭,父亲便要清扫院子了。虽然平时已经很干净了,可过年了,总要把一些犄角旮旯也清理清理,没用的破东西或者烧掉或者扔了。把几天前准备好灯笼杆竖起来,挂上大红灯笼。弟弟把准备好的两个冰灯找好位置,里面放上两只红蜡烛。然后开始贴对联,腊月二十九那天最冷,他们冷得一会儿跑回来凑到火炉子前搓搓手,一会儿又跑出去贴几下,跑慢了浆糊就冻了,就得用手悟着。到了傍晚,大红灯笼和两个冰灯都点上了,满院子一片红彤彤的喜庆。

忙完这些活,终于熬到了年除夕,早晨简单的吃一顿早饭,中午就开始忙活接夜饭,母亲大显身手煎炒烹炸,父亲带着弟弟去烧些纸钱请祖先,这时家里的供桌靠墙摆上,也挂起了保家仙的和众神牌位。供桌前摆着香炉和蜡烛,还有几样供品。有几样水果,带红点的馒头,整只的公鸡,白肉,豆腐之类。

母亲总是告诫我们不要趴在供桌上看,更不要念纸上写着古人的名讳。我们见到那东西只有敬畏的感觉,也有胆小的畏惧。

晚上了,母亲还在厨房忙活着,我们兄弟姐妹们早已围坐在了炕桌上,看着摆放满桌的大盘小盘,鸡鸭鱼肉,父亲端起酒杯。父亲这一辈子都爱喝酒,他干的活很累,北方冬天也冷,喝酒能暖身子。这积攒了一年的喜悦在这片火红的灯光下弥漫开来。好不容易,母亲也能盘着腿稳稳坐在炕上了,这时,才是一家团圆的年夜饭开始。饭后,收拾了碗筷,就要开始包饺子了,弟弟去找小伙伴玩了,邻居家的小伙伴过来串门,母亲又抓来好多瓜子糖果让他们吃。

每年除夕母亲都禁止我们女孩子出去玩,女孩子天生胆小。母亲说过年的时候阴府也放假三天,黑暗的角落里都有孤魂野鬼,以免撞上中邪。所以,我至今都记得这些事儿,一直也很忌讳,每年的除夕我连屋门都不敢出,怕得很。

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里,连个星星都没有,这就是大年夜。孩子们不能乱说话,这可关系到一家人来年的运气。那时候不但没有电视,连电都没有,平时用的都是柴油灯,只有过年的时候才能买上几包蜡烛。大多数人家吃过晚饭就睡觉,早睡早起。过年就不一样了,屋里点上几只蜡烛,柴油灯新换过灯捻拨的亮亮的。

早睡已经养成习惯了,大年夜的晚上还是熬不住睡下了,睡到半夜三更的时候被母亲叫起来,晕晕乎乎的穿上新衣,感觉到神神秘秘的,来到供桌前给祖先磕头,烛火照耀着墙上的神位,好像看到了另一个世界。院子里黑得伸手不见五指,瞅哪里都瘆唠唠的,情不自禁的浑身直哆嗦。

谁知那时候的黑夜现在再也见不到了,现在的夜也不如过去黑了。头几天母亲就叮嘱过我们,大年夜千万不要大声说话,更不能说有忌讳的字眼。因为过年的这一刻,关系到一家人明年一年的时运。

夜半三更,下饺子,点鞭炮,终于,新一年的钟声敲响了,放下一切曾经的不快乐,用一颗美好的心许下新一年的愿望,一切,重新开始。

“接新神喽”。也许,这个世界本没有什么神,可是母亲的心中却有一尊万能的神,她信奉着她的神,也虔诚地敬奉着她的神。

而今,我虽然懵懵懂懂也从儿时的耳濡目染里学会了母亲的样子,年年这样虔诚地一样一样做着。我心里知道,神其实就是自己的心,敬畏着神灵就是敬畏着自己的心,时时提醒自己不要让心长出了杂草。

此时普天同庆,火树银花不夜天,真真实实一个热热闹闹的年。

过年这些事儿,我们是那么恭顺地循着母亲遗留下来的传统过着,不由自主就踩着了母亲的脚印一路走过来了,母亲用她那份人世里的虔诚教导着我们。我们姊妹依然传递下去。帝王有时说我,都什么时代还那么守旧。

折腾到了两三点,我们已经困得迷迷糊糊的了,就要睡了。初一早上天还没亮又被父亲叫起床了,母亲已经煮好了饺子。大年初一一定要早早起床,看看谁家的烟囱冒出第一屡炊烟,就寓意着这一年都风调雨顺。懒洋洋地起来,胡乱的吃几口,就穿上新衣服跑出去找各自的小伙伴。说什么去拜年,也就是到亲戚邻居家里去和人家要糖吃,到了谁家谁都会给兜里揣一些糖果和瓜子花生黑枣什么的。出来以后我们还议论人家哪个大方哪个小气。说着,笑着,窃窃私语着出了这家,下一家该是哪里,就这样,一个上午就过去了。

只不过现在,大家对很多的东西失去了曾经的热情,我不知道这是冷漠了,还是麻木了,可我却深深知道城市变得寂静了,大年的味道也淡了又淡。

那些年,总有许多关于“年”的味道让我回味着。

初二过了,初三就要迎喜神了。

父亲顺着喜神的方向把喜神迎回来,喜神,预示着一年喜气洋洋,喜事多多。想来,那也许是一种信仰吧,或是对美好的寄托。

人活在这个世上,有一些信仰总是好的。

这些年,尽管大年过得没了以前的热闹,也不够隆重,但很多东西还在城镇乡村的风俗之中残留着,这也是我喜欢回味儿时过年的重要原因。

平时来往少的人,只要是亲戚朋友,总会在正月去拜访一下,请一顿饭。你请完我,我再回请,有的人往往一个正月都在轮回着吃请。忙是忙了些,可人与人的心却拉近了。

时光,像流水一样不经意间就流经了几十年的岁月,转眼已人到中年。我想,生命中那些生动的记忆终将成了再无法触摸的怀念,日子过得越来越机械,大年也过得越来越生硬呆板。再也寻不到旧年那种在劳动与忙碌中获取的快乐。

然而,我还是期许着,就像母亲敬奉着她心中的神灵一样,我虔诚地敬畏着我们的生活,想说:过年了,把所有的忙碌与疲惫放下,一家人在一起过一个团圆年,多好!

还想说,记得在这人世里多留存一些感动,也多播撒一些美好,铭记着岁月深处那些美丽,就算风雨沧桑了年华,依然记得用一颗美好的心温暖着回忆。年味儿还得忆。哪怕年的味道慢漫变了,而人与人之间的情味不会变。

这辈子,我还是更加喜欢儿时的年,喜欢那浓浓的味道。

过年的作文粽香年味

台州有句俗语:“春节三忙事,捣糕、杀猪、包粽子。”每次包粽子,都让人觉得年越来越近了,连空气中也弥漫着浓浓的年味儿。

今天是腊月二十八,妈妈和外婆约好了要去外婆家包棕子。一下车,外婆早已在门外迎接,见到我这位“稀客”甚是高兴。一进门,外婆就把浸泡了一夜的粽叶、粽藤拿出来,还有白得发光的糯米和诱人的蜜枣。

我急不可待地挽起袖子准备开始包粽子,细心的妈妈阻止了我,让我先看看外婆是怎么包的。只见外婆娴熟地拿起一张绿得发亮的粽叶,把它卷成一个圆锥形,放一些糯米,放两颗蜜枣,再放一些糯米盖好。灵巧的手左折折右折折,三两下便把粽子包得严严实实。最后用粽藤把它两头绑了起来,一个结结实实的粽子就包好了。看完外婆包粽子的过程,我小心翼翼地拿起粽叶开始试着包。第二道工序时,我就不行了。“oh,mygod!”我的粽子变成了一位“病人”,不停地流着“血”,止也止不住。这时,号称”天下第一神医”的外婆来救援了,只见外婆左补右补,下“止血”上“输血”,粽子“起死回生”,一个完好无损的粽子出现在我的眼前。看来包粽子也是一门技术活!我对外婆多了几分敬意。

外婆一人包了四十几个粽子。外婆说,要把包好的粽子放入灶台的锅里,加水煮一个小时,这样才能让粽子吃起来又香又有嚼劲。起火烧火,屋灶里的火越烧越旺,粽子的香味也越来越浓,房间里充满了蜜枣的甜味和棕叶的气味,馋得人口水直流。

一个个带着水气儿的粽子终于出锅了,我迫不急待地剥开绿色的粽叶,一口咬下去,清香扑鼻——纯天然的粽叶和粽藤带着丝丝植物的清香,让人欲罢不能。

粽香溢满屋,年的味道也在空气中慢慢溢开。

公众号:原创生活作文。

小时候过年的故事随笔:记忆中的年味

我从小就生长在农村,对农村的生活可谓是终生难忘,可更使我难忘的就是对过年的记忆。

我家住在吉林桦甸境内最东边一个叫夹皮沟镇再普通不过的小屯子里,那里除了有连绵不断的群山和各沟岔淌出的河水,还有开垦在群山之上的山坡子地以及座落在沟趟子里的村落。虽然我从小就在乡村里长大,但天性让我和其他山里的孩子一样盼望过年。因为那时的过年太让人向往、太让人招迷、太让人渴望了。因为年的到来对每个农村孩子来说就意味着有新衣服穿有好东西吃。因为有了这样的情结,以至一年有那么多的节日都没能让我心醉,而唯有过年却让我魂牵梦绕以至记忆犹新。

记得小时候在乡下农村,每到年关都要做这么几件事情。一是杀年猪,二是准备年饭,三是捡煮饺子柴禾,四是糊屋子,五是换炕席,六是做新衣服。过去每逢过年凡在屯子里生产队过活的社员每家都要杀一口年猪,一般人家除了头蹄下水外只会留一少部份自己家用,剩下的都卖给了左邻右舍。如果哪家没养猪他就会早早的选好哪家提前订下来,等到这家杀年猪时会把订给人家的猪肉称好份量放在那里等买猪肉的人来拿,买猪肉的人拿猪肉时也不用再称秤就会拿回家去。记得我家也和其他人家一样每年都养一口年猪,一到腊月进门就开始宰杀。杀猪那天父亲会找来好几个人帮忙,先是把猪从猪圈里放倒绑上四蹄,然后抬到院子里。院子里早就事先放好了大桌子,桌子旁边放上一个盆,盆里面放有一把早已磨好了的杀猪刀。等把猪从猪圈里抬出来放在桌子上,两面的人分别把住猪的耳朵尾巴和腿。然后杀猪人拿起杀猪刀,照着猪的脖子底下气管的部位就捅下去。这时猪会发出歇嘶底哩的叫声,只见被捅的地方猪血会像穿箭一样淌出来淌在事先准备好的盆子里。为了猪血不会马上成块,放血前还要通常往盆子里放把盐。猪杀死后要从一条腿处割个口用一根铁棍向猪身的各个部位插进去,然后用嘴憋住力气从猪腿开口处猛的往里吹气。这时只见猪身子逐渐的鼓了起来,为更好的把气吹到猪的各个部位站在身边的人还要用棍子不断的在猪身上敲打。等把猪完全吹鼓起来吹气的地方是要用绳子扎起来。这时屋里的大锅早已烧开了水,将猪抬在锅的上面用锅里的开水猛劲的往猪身上浇,这时再用刮猪毛的刮板往下褪猪毛,等猪毛完全被褪好褪干净就把猪抬回到院子来,开膛取出灯笼挂一口年猪就杀好了。

杀完年猪通常要请人吃饭,家里和捞忙的人就会把血脖割下一块,切成不大不小的扁块放到锅里炖,然后再放上早已切好的酸菜、猪血和粉条,一锅香气可口的杀猪菜就完成了。这时外面的年猪已处理完,被请的客人也早已围坐在炕桌旁一起喝酒吃杀猪菜,这样年猪就算杀完了。而每当这时就让我想起一夏天的割猪食来,那时家里每年都会养几头猪卖钱以供家用,我和姐姐弟弟每天都要割很多猪草回来剁了馇成猪食喂那圈里的几口肥猪,虽然有些辛苦但想到过年时吃肉的香味,心里还是暖融融的。

农村过年一般都提前准备年饭和菜,只有那跑腿子和单过的人不准备。那时农村很穷一般年饭大体有这么几种:一进腊月先是蒸粘豆包,粘米面通常由每家种的小黄米和粘苞米通过浸泡磨制而成。由于是自家种植没有太高成本,所以每到这时家家都会包不少的粘豆包冻上放在棚子里准备腊正月吃。再就是蒸馒头,一进年关,特别是腊月二十七八,每家都会提前把过年吃的馒头蒸好,放在棚子里过年那几天拿出来一馏就可以吃了。再就是做豆腐,凡是有能力的人家都会做一两个豆腐,做出的豆腐一部份放在凉快的地方保存好过年时吃新鲜的,剩余的都被打成相等的小块放在棚子里冻成冻豆腐随用随时去拿。还有就是呼猪肉,年前每家杀的年猪通常都会放在棚子苞米仓子里抷上雪冻上,到了腊月二十七八就会把它拿出来,除了一部份留做炒菜包饺子外剩余的象猪头、猪蹄、猪下水和猪肘子都要下锅煮熟,过年上到饭桌上。还有就是疏菜,那时没有新鲜菜可吃,过年吃的总是老四样土豆、箩卜、大白菜和酸菜。一到过年放在菜窖的菜由于远,各家各户都会早早的拿回屋子里等过年那几天用。家里门前就是一座仓房,每到这时我总感到那里就象聚宝盆里边有很多我期待的东西在里边。而父亲亲手锁上的那把大锁头又让我感到它是那么的神秘。

捡煮饺子柴禾一到年关几乎成了各家各户的惯例,每到这时各家各户都要提前准备煮饺子的柴禾。那时在山区住的都是土草房平时捡柴禾不分干湿都要烧,但要过年煮饺子就要有一定的讲究了,就是都要用站杆柴禾来煮饺子。所谓站杆就是林子里站着枯死的树木,由于它枯死时就在山林里站着树木没有被雨水浸泡几乎没有水份。所以居住在林区的人家每年都会把干透了的站杆捡回来再劈成小拌,留到三十晚上煮饺子用。这种柴禾最好的要属山里的爆马子树,这种树开白花黑皮木质呈白色而且硬而脆,它最大的特点就是燃起来会发出如鞭炮燃起来的声音。后一种是山桃树,山桃树木质细腻切呈粉色,不但含水份少燃起来也会发出七哩啪啦的声响给除夕夜增添了喜庆。而杨木在林子里最多也好捡,它不但水份少木质呈白色,烧起来火苗起的快。由于爆马子山桃树稀少,山里人在捡过年煮饺子的柴禾时最多选择的多是杨木站杆。

记得家的西面就是大山,每到这时哥哥就会带我去捡过年煮饺子的柴禾。那时农村社员家是不养牛的,捡柴禾一色的用人爬犁往回拉,我们平时捡柴禾不会走远,只要能烧火就行。而这次是捡过年煮饺子的柴禾,于是跟着哥哥拉着爬犁翻过了好几道岭去那大岭西去捡。山上积雪很深,哥哥总是让我抗小的,那干透的山桃溜光水滑的杨木站杆,让我们一会就捡满了一爬犁,然后往家拉。每到这时我总是给哥哥当助手,站在他的旁边用栓在爬犁腿子上的绳子一起拉那沉重的爬犁,等把柴禾拉回家劈成小柈,父亲早把那呼好的猪肉给我和哥哥端上桌,吃着那香嫩的猪肉总有一种浓浓的年味在心里头。

糊屋子是过去乡下农村每逢过年总少不了的事,因为那时的房子多是土草房,好一点的就是盖的高一些大一些,总没有脱离了土草房的范畴。而这些房子无论是好一点的,还是孬一点的都要在过大年之前把陈旧的屋子糊一糊。糊屋子除外屋做饭的下屋不糊以外其余的房间都的糊。糊屋子有三种糊法当时在屯子里盛行。一种是印花纸糊墙,一种是白纸糊墙,再有一种就是报纸糊墙。印花纸糊墙最贵只有好房子人家使用,白纸糊墙要贱一些有一部份人家使用,而最多使用的是报纸糊墙。这种纸不但在当地供销社以最便宜的价格买到,而且有时还会在队上或其它地方不用花钱也会搞到。因我家老房子是那种陈旧型的所以一般都用报纸糊墙,记得每到过年父亲就会把在大队看过的报纸拿回家,我和姐姐就会把屋里糊的焕然一新。糊屋子不管你的屋子有多么破或多么旧,只要用纸糊上一宿之间就会使屋子由陈旧变的亮亮堂堂。每到糊完屋子我和弟弟们都有一个习惯就是躺在炕上看糊完的报纸,特别那上面的大小字你躺在炕上就会知道很多国家大事。

过去在农村都盘老土炕,而这种老土炕最大的特点就是保暖时间长,特别是寒冷的冬天一般都是昼短夜长,那时经济不发达一般农村人家每遇过年炕上都要换领炕席,所以每年过大年不是很穷的人家都要做这件事。炕席是那种用高粮桔杆刮去里边的瓤编制而成的,炕席编制有两种:一种是窄溜的一种是宽溜的,窄溜编制的炕席细腻铺在炕上美观好看但价格贵,宽溜编制的炕席粗狂大方价格便宜一般人家都选择这种宽溜的。记得一到换炕席的时候,我和弟弟们都要先上去打两个滚。晚上临睡觉的时候总会钻到被底下感受一下躺在炕席上的滋味。

换新衣裳是那时农村的***惯,每逢过年不论大人小孩都要做上一套新衣服穿。做新衣裳是孩子半大小子和姑娘们一年中最盼望的事,每逢过年无论是家里过的好还是不好都要做一套像样的新衣服穿。由于那时国家经济落后物质馈乏,农村人穿衣都实行老三样即;黄、蓝、黑三种颜色,黄蓝两种颜色大多都做成外衣穿,而唯有黑色做成冬天的棉袄,而姑娘和年青妇女则都做那种小花布。一到过年你到大街上看一看,无论是走亲戚的还是串门子的男人都穿黄蓝黑三种颜色衣服,而女人都是花格子小棉袄。如果是一家子出来的小孩,男孩都会穿着一种颜色和一个样式的衣服,而小女孩则一色的花格子衣裳。由于我从小就没了母亲,是父亲含心茹苦把我们子妹六七个抚养长大。日子虽然艰难苦涩,但每年的新衣服父亲一件也没给我们少过,让我这没娘的孩子感觉在父亲的羽翼下生活也是那样的温暖幸福。

就是这样各家各户的年过得还是不一样,过去农村一年也吃不上几顿面,一般只有五月节、八月节和过大年这三节队里才分面,分面的时候家家户户要拿苞米去换,所以过年只有三十下午那顿饭才开始吃细粮,那天下午各家都会炒很多菜再蒸上年八看不到的大米饭,一家人在老人的操持下吃完年饭喝完年酒开始给年岁小一点的压岁钱,因为就要过除夕了兜里不能空着。除夕夜每家都会吃饺子放鞭炮,有条件的能有几个菜条件不好的也只有饺子。除一早上还是吃饺子,下午是馒头,这样初一到初五,有条件的能吃到初五,而没条件的也只有拿别的粮当细粮来补充。那时农村兴种大黄米和小粘米,没有这些的在年根到来之前换些苞米面馇子也算过年啦!记得“”有一年过大年,父亲由于被打成走资派在屯子里挨斗。那天已经是三十晚上了,但由于父亲在挨批斗时说了一段毛主席语录,一直被造反派领人批斗很晚,就是在那种逆境中父亲回到家中还是乐呵呵的给我们做了年夜饭,那年的年夜成了我一生都难忘的年夜。

总之有句俗语说的好过了初一就初二,初二很快到初三,初三下面是初四,初五到来过完年。初五这天通常被人们叫做破五,它的意思是到了这天什么事情都可以做。这天一般都会把新衣服脱下来,放到柜子里等明年再穿。而从农事上讲从这天起就得干农活了。在东北林区这个季节还是检柴禾的季节,各家各户要是没有别的事情可做都会开始上山捡柴禾。那时家乡屯子左右的大山都还是树木,人们都习惯了以放鲜树做为烧柴对象。上山那天首先要给山神爷老把头磕几个头,嘴和心里都叨咕着让山神爷老把头保佑一年风调雨顺,家中没灾禍保佑发财的话语。然后选好一棵树把一二百-响的炮仗挂在上边点燃,这时山上山下就会传来很多响声。从此时起年也就算结束了,人们又开始了一年的劳作。

作者|周文涛。

公众号|咱们村。

年味的过年作文

变了呀,变了……。

为新年做准备中,换新是必要的。

还记得小时,换新总是一家人出动。我拿块抹布,姐姐提个拖把,母亲拎个水桶,父亲带个簸箕,奶奶拽个扫帚,纷纷进入战斗之中。

看那角落,是几百年都不曾打扫的。慢慢地钻进去,递进清洁液,“哧”一声喷洒而上,抹布一抹,干干净净,像是闪着亮光。看那玻璃,又是一个战斗场所。端来椅子,缓缓地站上去,目不转睛地一次又一次擦着,用指甲一次又一次地揩着,用报纸一次又一次地拭着,直到锃亮锃亮,一尘不染。

当每个人都找到一处地方去清洗时,挥动着胳膊,都不愿停下,直到灯火亮起,家家飘出缕缕清香。

变了呀,变了……。

楼道,空荡荡的;手中,空荡荡的;心里。也是空荡荡的。我感到莫名的空虚。

过年年味的作文

我的家乡在华亭,在我们家乡进入腊月门,传统节日一个连着一个,过年的味道一天浓过一天,传统的地方民俗文化活动也就更更加丰富多彩起来了。

腊月初八这是华亭过年的前奏,这天要吃腊八粥,还要在腊八粥中放用肉馅包成的“雀头”饺子。腊八粥用大米、谷米、玉米、红豆、黄豆等混煮而成,表示祈求来年五谷丰登之意;“雀头”饺子用大肉作馅包成圆形雀头状,表示能消灭危害庄家的麻雀(据传说腊八这天见不到危害庄家的麻雀)。

腊月二十三是灶王爷升天奏事的日子,传统的小年,又名辞灶。华亭人对过小年非常重视,这天早饭要吃搅团,有盼望团圆之意。街面上有售卖的用麦芽糖汁做成的灶糖,又甜又粘,相传送灶时给灶王爷吃了甜得粘住了嘴,就不会向玉皇大帝告人间的状了。送灶的时间大约在傍晚,家家都要摆祭品,放鞭炮,意味着过年开始了。

腊月的日子长了翅膀,一飞而过。转眼已到除夕之夜,家家贴对联,挂红灯,张灯结彩;户户围着餐桌、抱着电视守岁,放开肚量喝酒吃肉,毫无顾忌纵情欢乐,一年中所有的辛劳、烦愁在这晚烟消云散,所有的丰收、喜悦在这一刻被无限放大。

正月初一是新年第一天,家乡的人都有“迎喜神”的传统,吃过“拉魂面”之后,村里的人个个穿戴一新,喜笑颜开,牵着或赶着身上披挂了彩纸折叠的纸扇的牛羊骡马,浩浩荡荡的向预先估算好的喜神方位进发。这是为了驱除凶煞和病魔,乞求喜神保佑一方平安吉祥,没病没灾。

元宵节那天,大街小巷马社火、高芯子、车社火排成了长队、绵延不断,鞭炮、锣鼓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又一次将过年推向高潮。晚上,家家户户点燃用玉米、荞面捏的灯盏,小孩挑着纸糊的灯笼尽情玩耍,灯光、月光、星光融为一体,相映成辉。

正月二十三日已是过年最后一个节日,这天华亭农村有“燎疳”的习俗。妇女们使出浑身解数提早用鸡蛋壳、五色纸糊好“疳娃娃”,男人们则割足枯蒿茅草为“燎疳”做准备。二十三日白天,小孩挑着“疳娃娃”玩耍,看谁的“小媳妇”、“小相公”好看;晚上,每家门前都堆起柴草,上面插上“疳娃娃”,当第一堆疳草点燃,听到有人大喝“燎疳喽——”,家家户户便都点燃疳草,霎时间熊熊焰火映红了村子,照亮了天空。人们争抢着从火焰上一跃而过,以求燎去病灾,燎红日子。

年味的过年作文

我的老家在信阳一个偏僻的农村集市上。这里经济发展滞后,也许正是因为此,青壮年大多在沿海城市打工,留守老人、留守儿童成了本地一种令人担忧的社会现象。可能是因为世界金融危机的波及,今年回家过年的打工者们明显增多、明显提前。

我们到老家的时候是农历腊月二十四,刚好赶上集市的日子(农历双日为集市日)。天一擦亮,门前集市上的行人便来来往往忙碌起来。做生意的,早早在店外摆起摊位。到9:00以后,赶集的人更是摩肩接踵,自行车、电动车、摩托车只能推行在拥挤的采购年货的人群中。到了腊月二十六、二十八这两天,街上热闹的景象达到空前程度,连空气中都弥漫着硝烟熟食与尘土混合的味道——年味真的越来越浓了!由于我们家住在街的一头,赶集的人根本不敢企望推着车进入街里面了,干脆就把各种车辆停放在我们家门前。再往集市上看,一个个的摊位摆放在街道的两边和中间,只留下窄窄的两条过道供人行走。

人群更是熙熙攘攘、水泄不通,一点儿也不亚于大型庙会。集市上卖的东西也是应有尽有,不过还是以“进口货”居多:各种糖果点心(枕头酥、果子、米花糖等)、瓜子、甘蔗、橘子、苹果、香蕉、鸡、鸭、鱼、肉,各种火腿肠类等速成菜、儿童玩具摆得琳琅满目,上空还飘着五颜六色的气球。不过最有年味的还要数街上摆的那些春联和鞭炮,单是那火红的颜色就能让人感受到新春的喜庆与热闹了。

过了中午12:00以后,,来赶集的人就陆陆续续地满载而归了。每个人都提着或拖着大包小包的东西(也是“进口货”居多),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发自内心的微笑。这不断涌动的人群和那大包小包的年货,让人再次感受到那浓浓的、浓浓的年味儿......

过年年味作文

猴年最后一天的晚上,大街上张灯结彩、光彩夺目、欢歌笑语,好一派节日的景象。

晚上,我和妈妈去看过年热闹的景象。然后刚走出家,就听到礼花齐鸣,满天飞舞,走在街上,看见五光十色的彩灯挂满了大街小巷,街上的红灯笼个个都为我们露出了红红的笑脸,公路上的汽车渐渐少了,因为人们都开开心心的回家过年了。我们回到家,打开电视,春节联欢晚会正在直播,节目丰富多彩、搞笑剧弄得我哈哈大笑,还有些歌唱明星给我们带来一首首精美的歌曲,让我们陶醉!看见明星们在歌唱,我也跟他们一齐唱歌。还有些小朋友还会做些高难度的杂技动作,看得我心痒痒的,我都想学学了。

一年过去了,我又长了一岁了。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我要更加努力学习,珍惜时光,学好真本领,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富强。

过年的年味儿作文

1、祥云浮紫阁,喜气溢朱门!

2、帘短能留月,楼高不碍云!

3、兰经香风满,松窗夜月圆!

4、中秋祝福短信:年年中秋待月圆,月圆最是相思时。

5、月圆人团圆,在这个想念的节日,祝你一切圆满美好。

6、自中秋月最明,凉风届候夜弥清。一天气象沉银汉,四海鱼龙跃水精。

7、月是中秋圆,人是我最好.爱你诚挚心,天地可为鉴.

8、千里试问平安否?且把思念遥相寄。绵绵爱意与关怀,浓浓情意与祝福,中秋快乐!

9、月儿圆圆两情绵绵咫尺天涯何为佳期。

10、月圆人团圆,月缺人分别。若是无情时,月圆亦月缺,若是有情时,月缺亦月圆。

明月千里寄相思!

11、千山万水,隔不断我在佳节对你的思念。

12、你问我爱你有多深,今晚的月亮代表我的心。中秋祝福短信。

13、秋意撩人,愿在初秋的夜晚你我享,皓月当空,思意正浓!

14、中秋之夜一起注视遥远的明月,月亮把我们的目光和思念传递给对方,一如她反射阳光!

15、亲情爱情,情系佳节。家园月圆,圆满中秋。中秋祝福短信。

16、年年中秋年年过,月月圆时月月明,日日想你日日苦。

17、中秋的月儿圆又圆,我的月亮却少半边。千里遥寄相思苦,何年何月现欢颜?

18、月是今夜明,情是今夜切;二小今无猜,何不今相悦。中秋祝福短信。

19、中天皓月明世界,遍地笙歌乐团圆。祝您的事业更加成功,从本次月圆时开始,好事不断。。。

20、抬头看看天上那轮明月,像不像我微笑的圆脸?嘻嘻!!祝您节日愉快!身体健康!

21、红红翠翠,年年朝朝暮暮。暮暮依依,时时鲽鲽鹣鹣。说不完的.思念,但愿您的生活就象月一样圆满!

22、中秋了月圆了是祝福的时候了祝你永远幸福,没有烦恼,永远快乐,只有微笑!

23、一年中秋又来到,远在他乡的我,心中只有一个信念――祝家中的亲人们永远幸福安康!

24、明月本无价,高山皆有情。愿你的生活就象这十五的月亮一样,圆圆满满!

年味的过年作文

新春到了!大年三十儿的晚上,吃过年夜饭,我瞧见奶奶正在包饺子,便兴冲冲地跑去“帮忙”了。

只见身经百战的奶奶用灵巧的双手轻轻拨弄了几下,一个又白又胖的饺子便“出世”了。我跃跃欲试,带些试探地问:“奶奶,我拿块饺皮哦。”“嗯嗯嗯嗯”奶奶含糊不清地答应了。耶!

我小心翼翼地拿起一块现成的饺皮,放在手心中微微地颠了几下,然后,挺自信、挺熟练但又有些慌乱地挑了点肉馅儿,拨进饺皮的中央,再学着奶奶的样子,用食指蘸一点水,沿着饺皮周围慢慢地滑了一圈。一旁的母亲夸道:“还不错,有模有样的。”现在,最难的一道工序来了:把肉馅儿包起来!母亲指挥起了我:“把这两边捏起来。”我乖乖地按照母亲说的去做。我用大拇指和食指使劲儿地将两边饺皮黏在一起。捏完左边的,我又把右边的饺皮捏紧。哦!我的`第一个饺子包好了!它白白胖胖的,正挺着个大肚子冲着我笑呢!这时,我发现奶奶包的饺子上有几道装饰的花边,便也尝试着去捏。可结果,非但没起到锦上添花的效果,还差点儿把好端端的一个饺子给毁了。

最后,我包的饺子还是歪歪扭扭地站在了它的大家族里。虽然不够美观,但是我一眼就能认出它!当我用沾满面粉的十个手指头去抓下一块饺皮时,奶奶却挥挥手制止了:“别搞了,够多了,去玩吧,去玩吧。”我有些心灰意冷,可一想到明天一早就可以尝到自己包的饺子了,我又重新变高兴了。

过年了,家家户户都要吃饺子,让我们把年味儿包进饺子里,吃饺子,过大年喽!

年味的过年作文

对于很多人来说年味就是大家聚在一起吃个团圆饭,但对于我来说年味就是很特别了。

大年三十那一天,我们一家早早地起了床,就是为了晚上那一顿美味的佳肴。爷爷去买鱼;奶奶炸芋头和扣肉;爸爸杀鸡;妈妈和我一起淘米。一顿午饭后,我开始分工了。“爸爸妈妈去洗菜,爷爷切菜,我和奶奶做菜。开始吧!”我严肃地说。“好的!保证完成任务。”他们异口同声地说。爸爸妈妈“哗哗哗”地洗着菜;爷爷“咚咚咚”地切着菜;我和奶奶“唰唰唰”地炒着菜……大家在其乐融融地分工合作,沉浸在欢乐中。我们看见爷爷奶奶露出喜悦的笑容,爸爸妈妈和我面面相觑,顿时心里明白了很多。

我们做了很多菜,有:扣肉、清蒸鱼、猪肚炖鸡汤等。我最喜欢的一个菜是清蒸鱼。它是这么做的:先把鱼的内脏、神经、牙齿去掉。把它切成一块块的。放入葱、姜、料酒等东西去腥,腌制五分钟。之后用开水大火蒸八分钟。一道清蒸鱼就做好了。

大家准备了一道道丰盛和美味的佳肴,互相送出了新年祝福,愿在新的一年里幸福安康。

年味,就是年的味道,自古以来一直留传下来的习俗。

小作者:陈馨仪。

指导老师:唐萍。

公众号:优页作文选3。

过年年味作文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题记。

随着一阵阵响起的爆竹声,年味儿也越来越浓了。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鼻子闻到的都是满满的喜庆。

春节来了,我们嘴上都扬起了笑容,家家户户都贴上了对联,还有“福”字,“倒福”是“福到了”的意思。关于“春节”的起源,有一种传说是: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兽。“年”,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特定的一天(就是现在的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的伤害。有一年除夕,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乡亲们一片匆忙恐慌景象,没有人理会他,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那老人把胡子撩起来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赶走。”老婆婆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

所以,春节一定要放烟花,各色各样的烟花把天空装扮得花花绿绿的,烟花直冲云霄,“嘭”一声炸开了,天空顿时变得五彩斑斓,那微弱的火药却像是七彩花一样绽放着。可好戏不长,烟花从天空中慢慢变淡,变淡,直至烟消云散;那边,一股冲击般的银光吸引了我的注意,它努力的向上喷着,喷着。落下的便义无反顾跳出了银光,就好像是珍珠成千上万从空中掉落,给人极美的感觉;“噼噼啪啪,噼噼啪啪”,这震耳欲聋的响声一定是鞭炮!那热闹的的声音,也足以给增添许许多多的喜庆了。

那边暖烘烘的,旺火烧了起来,而且愈演愈烈,橙色的火苗上下翻滚,好像是在呼唤着什么,也好像是在喜悦地跳舞。人,物,中国,将春节愈演愈烈,带来了2018的新气象!

富有年味儿的春节,富有人情味儿的人。

年味的过年作文

最近的阴雨天气确实不怎么令人高兴,可过年的喜气早已满满地挤进了阴雨的天空,有时看见了街上的人们都提着大包小包的东西急匆匆地往家赶,每个人的脸上都是笑逐颜开,他们的手上还提着新衣服,这不禁使我联想到过新年穿新衣的习俗。

小时候穿新衣总是那么高兴,不管新衣的式样和品牌,只要是新的,就会欢欣不已,就会觉得是过年最好的象征,是一年里最好的衣服。

早在新春降临前,为了接待亲戚朋友上门拜年,我们都会把家里的里里外外打扫得干干净净,还会在门上贴上一幅春联,祈求好运。传统的对联是在红纸上写上黑色或金色的联语,什么“财源广进”“步步高升”“富贵满堂”的,反正都是些吉祥的话语。

送灶神是过新春前的一件大事。听奶奶说,送灶神是在农历的十二月二十四日,这天灶神回天庭向玉皇大帝报告人间的事情。人们都希望灶神上天能替他们说几句好话,因此这一天人们都会特别准备些丰盛的供品拜祭灶神。

除夕这一天对人们来说是极为重要的。这一天人们准备辞旧迎新,吃团圆饭。一年一度的团年饭能充分地表现出家庭成员的互敬互爱。在吃完团圆饭后,就开始守岁了。

最值得小孩子们高兴的不仅仅是在过年的时候能穿新衣,玩鞭炮,最为重要的是能够收到大人们给的压岁钱,收压岁钱也可以说是收红包,因为红色象征活力、愉快与好运。大人们派发红包给未成年的晚辈,是表示把祝愿和好运带给他们。红包里的钱多少并不重要,主要是让孩子们开心,其主要意义是在红纸,因为它象征好运。

在爆竹声中,新春就早已过去了,但年味儿仍是挥之不去,仍给了人们无尽的回味。

过年年味作文

本来,在记忆中春节是这样的。

老屋里很是热闹,尽管没有各种霓虹灯点缀,但足够多的福字也是令老屋喜气洋洋。门前的竹竿挂满了鞭炮,孩子们在井口旁边玩耍。到了除夕上午,各路宗亲便从外地,从城里赶回来参加祭祖,没有礼炮,没有奏乐,只为了团聚。在我记忆中除夕或者过年的八九点钟,便会有各种杂技表演,但也许这只是我记得的很小一部分,其它都但淡忘了。

如今的我已然将要成人,我眼前所看到的已经不一样了。祭祖的人看不出比以往多,但他们神色匆匆,点燃香烛,长者引领晚辈三鞠躬,少了些纸钱,放了鞭炮,于是便走了,不复以往之香火袅绕,人声鼎沸。

或许过年的味道根本没有淡,因为除了我看到的祭祖的简化、焰火的渐少,还有我看到的各种新奇的过年方式。人们开始习惯了过年旅游、过年学习、过年运动,牌桌上的人是越来越少了,电视前的人也是越来越少了。从此来看,过年的味道真的没有淡。我当初下结论说过年的味道淡了,也许是我一时寂寞看到了片影便妄下结论。

的确,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的年龄是大了不少。我已不如儿时天真,当时的我可以拿着鞭炮于各家各户间串门,在想点燃的时候点燃。现在的我如果这么做却一定被说幼稚。的确,我必须为这长大作出牺牲。但是如果仅从年龄上看我是长大了,如今我是高中生,压力令我身不由己,我无力去管得了传统这些东西。相对于长期漂泊在外的游子,我也难体会其万里归家只为一聚的艰辛,我没有像他们一样的阅历,从心底认识到家的温暖,那么我其实是还没有长大的孩子,我只能在团圆之时感受到过年的温暖,却没有为之付出辛酸。

我一直有感于各种传统的变迁,但也不像老人般怀古伤今似的,过年对于我来说,我认识到的是传承的力量,是华夏民族千百年来维系团结的力量,这是我无法否定的。仅仅从我的微薄阅历来看,过年的味道没有淡,是我没有真正长大。

年味的过年作文

“轰轰轰轰轰”我们在放爆竹,因为新的一年开始了,要以旧换新。

过年时候的气氛,真可以用“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句诗句来形容!每家每户在过年的时候,门口总是贴着对联,家里不仅贴着“福”,还贴着窗花我知道,“福”在家里贴是要反贴的,因为这表示“福到了”,在外面贴福要正着贴。我们家里贴福的时候可能意思了,那是在我的爷爷家,我爷爷已经七十多岁了,白发苍苍,爷爷拿出双面胶,先贴后揭,可是在揭到的时候把粘住的那一部分也揭掉了,怪不得贴不上去,让我们都哈哈大笑。

红色代表革命,也代表快乐,每次过年的时候,大街两边的路灯上,都挂着红灯笼。过年还有一个古老的传说:从前有一个吃人怪兽,它的名字叫年,每到过年的时候就会来吃人,为了赶走年兽,人们绞尽脑汁,终于想出了办法,年兽怕火光、怕响,于是就用烟花爆竹把年赶走。所以每当年兽来临的时候,人们就会放烟花爆竹,来驱散邪气。

每当过年的时候,在远方的新人就会赶过来和家人团聚,我们家里过年的时侯可有意思了。我们从新年礼物中得到了一只帝皇蟹,大钳上长满了尖锐的刺,在拿出来的时候,舅舅不小心被刺了一下,然后母亲又是第二个牺牲者。到了发红包的时候,外公外婆先发,舅舅舅妈第二,父亲母亲最后,接红包的时候,我双手接过,再说一声:“谢谢!”就转身离去。开始放烟花了,父亲去点:“轰轰轰——轰轰——轰……”烟花的亮和响不得不让我们眯着眼、捂着耳朵。母亲说看着烟花可以许愿望,我听着母亲的话,默默地许下了愿望!

关于过年的事,真是丰富多彩,说也说不尽!

过年的年味儿作文

一大清早,我便被楼下宏亮的鞭炮声唤醒。我急忙从被窝里爬出来,探着头往楼下看。哎呀,好快呀,马上就到大年初一了,新的一年就要到来了!

等做好饭,大家围坐在一起边看电视边吃饭。菜色很丰盛,丰盛到我都流口水了,于是我便过去蹭蹭主人的腿,摇摇尾巴,主人就会笑着说:“你也馋了对吧,好好,这个给你。”我便会得到一块红烧排骨。吃晚饭,主人的孙女就会给大家表演一个节目,主人就会摸摸孙女的头,给他一个红色的信封,我不知道里面装着什么,只知道主人叫它“压岁钱”。

大家还会下去放鞭炮,那是一种点燃会发出很大响声的大东西。我很害怕鞭炮,可是人们却很喜欢它,每次点完后,还会抬头盯着天空看好一会,我从没抬头看,我不感兴趣。

再回到主人家,大家会一起看电视,时不时的说几句话,笑一会。大家其乐融融,主人也很开心。

他的歌声里说的,大年初一的重头戏就是拜年了。我们才刚刚起床,妹妹、姐姐们来给父亲母亲拜年了。妹妹的年龄是我们中小的,只见她的小嘴儿微微一弯,用呢喃的声音说了一声:“大姨、姨夫,新年快乐啊!”。

随后,我们穿上新衣服,前往外公外婆家,他们家真是好不热闹。我们小孩子们则恭敬地给长辈们拜年,有的说着祝贺词,有的送上新年礼物,让他们极为开心,因为虽然外公婆子孙满堂,但平时大家都很忙,不能天天去看望他们,所以只有在节日或他们生日的时候才会团聚在一起。最后,我们又去拜访了其他的长辈,送上新年的祝福。

除拜年外,最令我们开心的就是收红包了。每当接过长辈包含祝福的红包,我的心中便油然而生出一种幸福感。我今年又要发财啦!想到这儿,我的心里甜蜜蜜的。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