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语文特级教师教学共性论文(汇总14篇)

时间:2023-12-09 09:45:17 作者:紫衣梦

通过研读范本,我们可以学会运用各类修辞手法,使我们的文章更具说服力和魅力。以下是一些范文例子,供大家参考和借鉴,希望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帮助。

七年级语文教师教学论文

一、学情分析:

我所任班级为七年级(3)(4)班,学生有87名,这些同学由小学六年级刚升入中学,由于有许多成绩较好的同学已选择了到外学习环境较好的学校去读书,所以余下的除个别同学成绩好些外,其余大多数基础较差,成绩不够理想。特别是男生对学习不够积极主动,故成绩难于跟上,加之刚升入初中,他们面临着由原来小学的二、三门科一下子增至7d8门科,学习任务加重,使得有些同学难于承受,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需要我们教师运用新课改先进的教育理论,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学习的认识,树立起学习的信心,提高学生的基础知识,为他们今后的发展夯实坚定的基础。

正确确立语文教育的新理念,也就是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正确处理人文性和工具性、知识能力和素养的关系,注重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的提高,积极倡导有助于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

总目标:

1、要“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

2、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

3、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4、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知识目标:

了解课文中出现的相关作家作品等文学知识,了解描写方法和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和词类的有关知识,熟记生字词的音、形、义,背诵重点课文和重点段落。

能力目标:

领会词句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能分析理解文章结构,并能运用描写、比喻等修辞手法。掌握阅读现代文和古文的方法,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要求背诵的课文,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养成读书与写日记的好习惯。

人文素质目标:

能正确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交流表达,学习课文中先进的人和事,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各方面素养,如文学修养、品德修养,阅读优美的中外名著、读书看报做笔记的习惯等。

具体目标:

(一)、新课标对七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要求:听、说、读、写。

(二)、本学期教学预期目标:

能写出适量的教学反思,能对一学期围绕学生如何适应中学语文学习,提高学习能力和如何激发学生书写文字进行总结。争取期末统考成绩能有预期的成绩。

三、教材内容:

全书设有主题合成单元“名著推荐与阅读”和“专题”,每个单元围绕一个主题组织读写听说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文四至五篇,可根据教学实际自主确定精读、略读的篇目和比例;另有一至两篇“诵读欣赏”课文,由学生在大体理解文章的基础上熟读成诵(古诗文需要全部背诵),以丰富语文积累,以读导写,设计开放性作文题,让学生自己表达,有创意地表达。编写“口语交际”和“语文实践活动”各三则,分别安排在六个单元之中。“名著推荐与阅读”和“专题”是富有创意的新设计,是探索综合性、探究性学习方式的尝试,旨在让学生在综合的跨学科的语文中提高整体语文素养,提高实践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注重引导学生完成学习过程,自己探索学习方法,为学生独立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创造性地学习创设了必要的条件。

四、教学策略:

(一)、教师。

1、认真学习新课标,在课堂中渗透新理念,不搞应试教育,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自学能力及合作交往等能力为主,提高学生语言的听说读写能力,不断提高独立备课的能力,改变繁琐的教学方式,突出重点和难点。

2、优化教学手段。积极使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有直观视觉上的效果,提高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撰写教学反思、论文。

3、优化作业管理。做到每课过关,单元过关。作业布置和批改因人而异,兼顾学生不同特点,做好每单元的测评工作,及时反馈,纠正不足。加强培优补差,提高学习成绩。

4、培优重在拔尖,辅差重在提高。

5、教师在课堂上让学生充分发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学生的成绩及时表扬,让学生树立学习语文的信心。

6、课外辅导:利用自习课、晚自习时间对学生加以辅导训练。

7、加强指导和督促,让学生养成如何预习课文,如何听课、如何作业、如何学习、如何抓住学习重点等。

8、每周用一至二节课对学生写作能力提高进行辅导。

9、加强汉语拼音,字、词、句的教学,有效提高文字功底。

10、对学生进行文学常识的知识学习,使学生对文学作品及人物感兴趣,自觉地阅读文学作品。

11、上公开课及听课,课后评议,互相促进,提高教学效果。

(二)、学生。

1、发挥优生优势,带动差生,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2、引导差生多学习,多复习,在基础掌握上下功夫。

3、鼓励优生创新思维,在阅读和写作方面下功夫。

4、加强读写训练,要求学生勤读课外书,勤动手动笔,养成读书笔记的好习惯。

5、加强读写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让学生在七年级阶段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能写出端正、整洁的汉字。

作为老师,要转化后进生,首先让他们找回自信,常鼓励他们。上课常提问他们懂的问题,下课多与他们交往,让他们感觉到你是他们的好伙伴,对于他们的闪光点要及时给予表扬;同时,我们做他们的工作要有耐心。对于他们主要引导多学习,多重复,在熟练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把当前新课改的理论运用到教学当中去,即提高他们的素质,又提高他们的成绩,在提高应试能力与课改之间达到了平衡点。

七年级语文教师教学论文

对于语文教学大家都有这样的共识,它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教师与学生的共鸣,思维与悟性的统一。也就是说,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除了探讨本学科自身规律外,还应根据学生的实际,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生动活泼地进行。而在众多的教学方法中,课堂提问的诱导启发艺术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在把握教材重点、难点的基础上精心设问、发问,诱导学生发现问题,解答问题,才能把课文学深学透,永记不忘。

下面来谈谈语文课堂提问的几点有效做法:

一、抓住契机,设置矛盾,激活思维。

学生对课文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为此,教者应当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地给学生设置问题的“障碍”,形成他们心理上的一种“冲突”。当学生急于解开这些“冲突”(问题)时,也就意味着进行了思维训练,对课文重点、难点的理解自然水到渠成。如《死海不死》一文,一开篇可让学生思考:题目中的两个“死”是什么意思?“死”与“不死”矛盾吗?文末又说“死海真的要‘死’了”,这个“死”又是指什么?这一番提问,势必能激发学生对本文的兴趣,并急切地研读课文找答案。当学生理解了“死”的三个不同含义时,也就掌握了死海的特征以及形成过程。一篇看似枯燥无味的说明文却能使学生学得饶有趣味,关键在于教者,抓住了突破口,把它转化成学生感兴趣的`“问”,这样会让学生学得主动、积极。

二、变“直”为“曲”,由表及里,引人入胜。

课堂提问如果只是一味直来直去,启发性就不强,久而久之,学生会对这样的提问感到索然无味,并在一定程度上妨碍思维的发展。假如我们把问题换成“曲问”、“活问”的方式提出,就能迫使学生开动脑筋,“跳一跳”才能回答上。如《小橘灯》一文中写道:我低声问:“你家里还有什么人?”她说:“现在没有什么人,我爸爸到外面去了……”,如果让学生分析小姑娘话没说完的原因,可以这样问:“既然知道爸爸的去处,为什么不直说?”有的学生会说“怕别人知道”,“当时不方便说”。在这个时候,老师就可以提出关键的一问:“文章这样写小姑娘,表现了她怎样的性格特点呢?”很明显,因为有了前面第一处的“曲问”,学生是比较容易理解小姑娘在此处“机警、乐观”的性格特点。所以说,这种要拐个弯才能找到答案的问法,不仅能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有时甚至产生“投石击破水底天”的教学效果。

三、分层设计,化难为易,化大为小。

要上好一节语文课,单靠一两个提问是不够的,它需要教者站在高处,从整节课、整篇课文来谋划,设计出一组有计划,有步骤,有系统的提问,这样才有一定的思维深度,才能从多方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实际操作中,教者可以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水平,把难问题分解成易理解、更有趣的小问题,或者把大问题分解成一组小问题,层层深入,一环扣一环地问,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这样的提问处理,学生肯定乐于接受。如《变色龙》一文,可以采用这种分层设问的方式进行教学。教者先提出问题:奥楚蔑洛夫斯的基本性格是什么?学生较容易答出来dd“善变”;然后问:他“善变”的特征有哪些?这下学生的热情高涨,纷纷答“变得快”、“反复无常”、“蠢”、“好笑”等;在此基础上,教者继续问:他虽变来变去,但有一点没变的,那是什么?学生由于有了前面的问题作铺垫,会不费劲地回答:“看风使舵”。最后,教师因势利导,提出下面有一定深度的发问:是什么原因使他一变又变?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个形象?请看,这样一组从易到难,环环相扣的设问,在教者的引导下,学生对本文重点、难点的学习肯定容易解决。

四、寻找角度,挖掘深度,发散思维。

课堂提问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训练和提高思维能力,因而教者应注意提问的角度和问题的深度。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启发学生,可以使学生掌握解决同一问题的多种解答方法,既拓宽思维的空间,又能培养发散思维能力。例如对一篇课文的段落划分,有时是不只一种划分的,那么就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假如按其它标准,又该如何划分呢?学生通过这些训练,就会明确原来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时不是单一的。他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自然会举一反三,灵活变通。

综上所述,可以看到:课堂上适时适度,而且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能加快把知识转化为语文素质能力训练的进程,是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作为语文教师,应精心设计好各种类型的课堂提问,形成有自己特色、适合学生口味的提问艺术风格,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七年级语文教师教学论文

优秀的教师爱生如子。爱是互相的,透过孩子们的眼神看到,他们对好老师依赖、信任与眷恋。教师是一种职业,学生是教师培育的对象。可这是一种特殊的群体,他们在成长,他们无时无刻不再向外界获取信息,真正的好老师,是将传道者与父母亲二者的完美结合。语文之美,美在语文教师本质的无私善良,她用温柔的情感,呵护着每一个学生的稚嫩心灵。美在语文教师将语文教学当成人间精品一点点精雕细琢。

二、美在教学过程是有机的整体。

教学过程为有机整体,这大概是我们在教学当中往往忽视的一点,我们往往只是单纯地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而已。曾经看过王老师和余老师的视频课堂,我发现将教学过程视为有机整体,不但可以使学生把握整体知识框架,而且可以使学生的情感意识得到升华。虽然二位老师没有将初高中的课堂情景给我们展现,但是,我能在老师的每一节课上感受到无论她们讲述哪个知识点,都是有头有尾,我想她们在正式上课时肯定也是这样的。一堂出色的语文课,大致如一篇优美的文章一样,风头豹尾,前呼后应。往往我们在平日里的教学之中,教导学生作文章之时,要前后呼应,突出中心。那在我们平日的教学之中,是否可以将这一写作手法,用于教学呢?语文之美,美在语文课堂应是一副精彩绝伦的美景,整幅图韵味十足,意味深远,让每一位观赏者都身心愉悦舒畅,获益匪浅。

三、美在学生占主体地位,教师起引导作用。

很多时候,我们往往最多听到的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一次在听完某特级教师的语文课后,我深深地感受到这一句话首先应该前后颠倒,其次应在“主体”后面加上“地位”,“主导”后面加上整节课完全是学生在自己操作,学生自己主持自己安排;教师完全是站在学生的身后看他们如何自己获得心灵的感悟:主持人精彩的主持和回报,下面学生精彩发言,激烈的辩论,现在那个场面还在我头脑之中回荡。其实,学生们往往没有我们想象之中的那么差劲,只是缺乏教师给与机会展示,缺乏我们教师给与鼓励的肯定,缺乏教师在关键时刻给与恰切的指点与引导。语文之美,美在学生。将精彩一幕努力让学生们自己主宰,让他们自己体验美的过程,获得美的感受。

四、美在教师自身的个性化艺术魅力。

优秀的教师他们身上有各自独特的艺术魅力,才会吸引他人的注意,才会被众人所肯定。俗话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我们往往想从名师身上学到教学技巧,学到教学方法,或是想得到什么秘籍。从而自己在教学时,能用上,进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老师能将学生的兴趣与方法统一,能将学生的动力与方向统一,更能将教学的过程与结果统一。在这三方统一的背后,是教师充分的准备;是教师丰厚的经验知识;更是教师教书与育人完美的结合。这便是优秀教学的艺术魅力所在。

五、结束语。

语文教学不是在于探讨作者的`写作意图,而是在于和学生共同感受文本的艺术之美,是让学生的身心得到又一次美的旅程。叶澜先生在她的《教育概论》第一章之中就讲到:“教育是育人的教育”。[3]语文教学更是育人的学科,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正是在强调对学生情感的熏陶与培养,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塑造。语文教师教学艺术的美,正是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推向艺术的至高点。

七年级语文教师教学论文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把“阅读教学”定位为是一种“对话”,无疑是对传统教学的突破,折射出素质教育的理念之光。对话教学,是生本、师生、生生基于平等的立场,通过言谈、倾听或感悟而进行的多向交流、共同学习的教学方式,也是一种以对话为原则、对话精神为主导的教学形态。如何领会对话教学的真谛,并有效实施于课堂教学实践之中,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探索。

一、课堂对话的理论基础。

1.课堂对话的文艺学意义。作品的意义并非是文本产生于作家手下时就凝固了的,而是由读者参与逐步发掘出来的。而不同的读者,由于时代、地域、阅历以及个性的差异,会对作品的意义有不同的理解,这就要求阅读主体不能被动地、机械地接纳文本,而是调动自己的生活积淀,与文本展开对话,并充分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去填补文本意义的空间,进而获取属于自己的情感体验和精神享受。

2.课堂对话的教学论意义。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的新的发现,从而打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3.课堂对话的.社会学意义。从社会学观点来看,学校是一种社会组织,班级是这种组织中的基本单位,而课堂既是个人学习知识的场所,又是人们相互交往的舞台,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互动关系构成了课堂教学的主要过程。

二、课堂对话的基本特征。

1.对话主体的平等性。对话教育认为,教师与学生是教学的双主体,教师只是“平等的首席”。

2.对话过程的互动性。教学的实质是师生对话交流,对话的过程是师生、生生间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3.对话信息的生成性。教学中,书本向生活回归,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经验也将成为重要的课程资源。为此,教师既要引导学生走进教材,与教材平等对话,又要让学生超越教材,培养创造性的学习意识。

3.对话结果的多元性。个性化阅读结果实质上是作为阅读主体的个人对阅读材料的一种带有强烈主观色彩的理解、感悟和体验,必然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这就使得课堂教学中的对话内容更为鲜活,空间更为广阔,情态更为开放,对许多问题的看法和结论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

三、课堂对话的实践应用。

在阅读教学中,主要存在着学生与文本、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这三种对话形式,其中,学生与文本对话是主要的,是阅读教学的中心,师生、生生对话必须紧紧围绕这一中心而展开。所以,课堂上表现出的三种对话形式往往不是界限分明,相互孤立,而是互动联系、融为一体的,并贯穿于教学的各个内容、各个方面、各个环节。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把握时机,引领学生进行多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课堂对话:1.在理解性阅读中对话;2.在体验性阅读中对话;3.在批判性阅读中对话;5.在发展性阅读中对话。

七年级语文教师教学论文

创新教育的含义涉及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人格、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内容,这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其终极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素质的创造型人才。培养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的主战场是课堂,将创造力的培养寓于课堂教学之中,教师就必须由原来的那种细嚼慢咽式的教学模式,转变为开放型,多渠道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从教师的“要学会”中走出来,步入自己的“要会学”的殿堂。由此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造力和实践能力的目的,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体,成为学习的主人,所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采用“自学----质疑----解疑----小结”的教学模式,是行之有效的。

一、学会自学。

现代的教师,以不再是“教会多少,而是把学习方法教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逐步教给学生,是创造各种条件,帮助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全面发展自己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力。

为了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必须明确究竟应该从哪些地方入手,也就是说需要弄清所教知识的骨架。即:根据教学要求,准确、详细地制定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重点、难点,采用“三读法”自学。一读教材,找出关键的字和词;二读教材,知道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对内容有个粗浅的认识,三读教材,按照教材的预习内容和课后练习,来有目的的自学,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独立的获取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做主动创新精神的人。

二、学会质疑。

创造思维基于实验,但始于问题,学生的积极思维是在迫切需要解决某个问题时开始,提出问题是思维活动的良好开端,“提出一个问题,胜于解答十个问题”。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指导学生以“能学----该学----愿学”为依据,提出问题,做学习的真正主人。让学生根据学习目标,边读边思考要提出什么问题,所提出的问题:(1)要具有普通性,(2)要有趣味性(问题新而有趣)提出新鲜的与课文内容有关系,且自己感兴趣或想知道的问题;(3)要有科学性,能提出提示中心、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问题;(4)要有启发性,当新知识与自己已有知识、经验、理解水平或预料期待发生矛盾时产生疑问;(5)要有联系性,教材本身发生矛盾时产生疑问;(6)要有求异性,同一知识点能否用其它途径或角度来写,产生疑问。笔者在教学实验中得到学生质疑的发展过程为:初期经常“凉场”,在课堂上只有几名上等生能提出几个问题,然后就再也没有学生发言了,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围绕“谁、为什么、什么时候、怎么样、哪里、假如”等词语,展开合理的想象,提出问题。中期为“多而杂”,学生们能提出很多问题,且是多方面、多角度,甚至还有些问题是错误的,这是好的开端,是量变的过程,教师应给予鼓励。最后是“少而精”,学生能提出揭示主题,围绕中心的问题,使学生的质疑达到质的飞跃,学生的创造力得到培养。

三、学会解疑。

随着社会的发展,口语交际功能越来越显得重要,未来的创新人才不仅要能说,而且要会讲,能够完整地系统地将别人提出的问题解答清楚。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通过学生,自问自答式、同桌互问式、四人对讲式、小组讨论式等形式让每个学生都有表达机会,激发学生求知欲,调动积极性的主动性。例如:小组讨论式,在实验中从兴趣入手,分组讨论引入竞争。学生采用圆桌式坐法,每六人一组,这样便于讨论,互相启发、互相帮助、互相促进,又能形成集体观念,充分利用学生争强好胜特点。当学生提出的问题是不完全正确,部分问题不快当时,有的甚至是错误的,但只要能提出问题,说明他已经动过一番脑筋进行思考,教师应多适当点拔,提出激励性语言。

四、学会小结。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无拘无束地进行提问、阅读、回答、争辩、积极思考、踊跃交流,最大限度地加速知识的转化和应用学生的问题是为了教学为了获得新知。教师得到学生反馈的信息,了解了学生的理解状况,应适时的调整教学活动,矫正方向,进行调控。从学生提出的问题中,依据对课文理解的不同层次、不同角度,挑选出有代表性的围绕中心、能突出重点的问题,让学生再次阅读后互相问答,学生回答有困难时,教师不要急于做答,而应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去思考、去讨论,以后再进行引导、点拨,最后让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去解决问题,获取新知,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创造力离不开主动学习和质疑。朱熹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基础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由这句话我们可以悟出“疑”的思维的动力。因此我们要启发学生提出问题,要提倡学生自读教材,面对教材和老师质疑,告诉学生一名好学生的标准是“勇于提出问题,善于提出问题,不懂不装懂”,使学生产生学习欲望,主动学习获得知识。解决问题,亲身体验成功的乐趣,教师完成了教学任务,无形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二】。

对于语文教学大家都有这样的共识,它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教师与学生的共鸣,思维与悟性的统一。也就是说,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除了探讨本学科自身规律外,还应根据学生的实际,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生动活泼地进行。而在众多的教学方法中,课堂提问的诱导启发艺术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在把握教材重点、难点的基础上精心设问、发问,诱导学生发现问题,解答问题,才能把课文学深学透,永记不忘。

下面来谈谈语文课堂提问的几点有效做法:

一、抓住契机,设置矛盾,激活思维。

学生对课文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为此,教者应当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地给学生设置问题的“障碍”,形成他们心理上的一种“冲突”。当学生急于解开这些“冲突”(问题)时,也就意味着进行了思维训练,对课文重点、难点的理解自然水到渠成。如《死海不死》一文,一开篇可让学生思考:题目中的两个“死”是什么意思?“死”与“不死”矛盾吗?文末又说“死海真的要‘死’了”,这个“死”又是指什么?这一番提问,势必能激发学生对本文的`兴趣,并急切地研读课文找答案。当学生理解了“死”的三个不同含义时,也就掌握了死海的特征以及形成过程。一篇看似枯燥无味的说明文却能使学生学得饶有趣味,关键在于教者,抓住了突破口,把它转化成学生感兴趣的“问”,这样会让学生学得主动、积极。

二、变“直”为“曲”,由表及里,引人入胜。

课堂提问如果只是一味直来直去,启发性就不强,久而久之,学生会对这样的提问感到索然无味,并在一定程度上妨碍思维的发展。假如我们把问题换成“曲问”、“活问”的方式提出,就能迫使学生开动脑筋,“跳一跳”才能回答上。如《小橘灯》一文中写道:我低声问:“你家里还有什么人?”她说:“现在没有什么人,我爸爸到外面去了……”,如果让学生分析小姑娘话没说完的原因,可以这样问:“既然知道爸爸的去处,为什么不直说?”有的学生会说“怕别人知道”,“当时不方便说”。在这个时候,老师就可以提出关键的一问:“文章这样写小姑娘,表现了她怎样的性格特点呢?”很明显,因为有了前面第一处的“曲问”,学生是比较容易理解小姑娘在此处“机警、乐观”的性格特点。所以说,这种要拐个弯才能找到答案的问法,不仅能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有时甚至产生“投石击破水底天”的教学效果。

三、分层设计,化难为易,化大为小。

要上好一节语文课,单靠一两个提问是不够的,它需要教者站在高处,从整节课、整篇课文来谋划,设计出一组有计划,有步骤,有系统的提问,这样才有一定的思维深度,才能从多方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实际操作中,教者可以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水平,把难问题分解成易理解、更有趣的小问题,或者把大问题分解成一组小问题,层层深入,一环扣一环地问,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这样的提问处理,学生肯定乐于接受。如《变色龙》一文,可以采用这种分层设问的方式进行教学。教者先提出问题:奥楚蔑洛夫斯的基本性格是什么?学生较容易答出来――“善变”;然后问:他“善变”的特征有哪些?这下学生的热情高涨,纷纷答“变得快”、“反复无常”、“蠢”、“好笑”等;在此基础上,教者继续问:他虽变来变去,但有一点没变的,那是什么?学生由于有了前面的问题作铺垫,会不费劲地回答:“看风使舵”。最后,教师因势利导,提出下面有一定深度的发问:是什么原因使他一变又变?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个形象?请看,这样一组从易到难,环环相扣的设问,在教者的引导下,学生对本文重点、难点的学习肯定容易解决。

四、寻找角度,挖掘深度,发散思维。

课堂提问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训练和提高思维能力,因而教者应注意提问的角度和问题的深度。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启发学生,可以使学生掌握解决同一问题的多种解答方法,既拓宽思维的空间,又能培养发散思维能力。例如对一篇课文的段落划分,有时是不只一种划分的,那么就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假如按其它标准,又该如何划分呢?学生通过这些训练,就会明确原来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时不是单一的。他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自然会举一反三,灵活变通。

综上所述,可以看到:课堂上适时适度,而且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能加快把知识转化为语文素质能力训练的进程,是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作为语文教师,应精心设计好各种类型的课堂提问,形成有自己特色、适合学生口味的提问艺术风格,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编辑:华华)。

七年级语文教师教学论文

作为一名要强、上进的语文教师,打造成功的语文教学应该是她努力追求的目标,我也不例外。多年的一线教学生涯,让我拥有了数不清的教学惊喜和遗憾,回顾每一个鲜活的教学场景,反思每一个精心设计的教学环节,让我很自然地为“参加优秀教学科研成果参赛作品”拟下“力求完美,打造成功教学“的题目。在实践打造成功教学的过程中,让我一次次感悟到成功教学的灵魂所在――力求完美。现在,我将以文字为载体,再次回顾一下我的教学历程,对自己教学中呈现的一个个成功和惊喜做一下深入反思。

一、备课环节力求完美。

在备课时我不仅仅凭借教科书,而且借助网络这一平台,查找相关资料,认真观摩网络上的优秀课例、优秀视频,注重借鉴他们的教学方法,但不会照搬,我会依据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编写出适合自己学生的教学设计。如在教学《沁园春长沙》时,在借鉴名师名家的教学过程的同时,我结合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学习基础差,缺乏耐性,课上注意力不集等现状,我精心设计导入,努力用优美的语言感染学生,同时截取了一段‘恰同学少年“电视剧片段让学生欣赏,鲜活的人物情节及环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结果课堂效应超出我的预期,惊喜之程度让我至今记忆犹新,正所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般”。是的,联系学生已有经验,立足于学生能力的发展,就可在最短的时间创造出最高的价值来。

二、精心打造每个教学细节。

教学细节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正是这一颗颗明珠串成了一个教学过程。教学细节也是课堂教学理念的集中体现,它是为课堂教学目标的有效落实、学生能力的培养与发展服务的,正是如此,在实际教学中,我有意识地去关注打造每一个教学细节,以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指导自己的课堂教育行为,并不断完善。

如教学《荆轲刺秦王》课时,我特意打造了朗读和赏析人物这两个环节。朗读环节让学生从身份、事件本身角度去揣摩朗读语气,还以小组形式采用分角色朗读竞赛法,让学生读出感情甚至读出感悟进而认知文中人物,以此达到把握文章、正确理解文章的目的。在探究人物形象的过程中,着重选取了三个画面:樊哙会面、易水诀别、秦廷行刺来品析。结果课堂呈现出不常有的热闹氛围。有些学生的毛遂自荐更让我刮目相看,教学目标不仅达成,还激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在赏析人物环节的打造上,注重让学生从语言、动作、服饰、神态、场景等角度分析人物形象,还特意组织学生表演了课本剧,致使教学能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也更好地发挥了学生的个性。教学中的惊喜让我又一次体味到作为一名教师的`甘甜。

三、教学环节注重学生的自立、合作学习。

课程改革要求课堂教学要体现已学定教,因人施教,要增加课堂教学的灵活度,要把课堂还给学生。为此,我在实际教学中注重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但不是放任自流;注重学生的合作性学习,但也不忽视独立思考,只所以注重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而不放任自流,是因为教师如不能及时发挥主导作用,课堂就会变成一盘散沙,适时的地引导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学生学习道路的引航人。而合作学习则是课堂教学中学生智慧火花的碰撞,是点缀课堂教学的一种方法,能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如在教学《故都的秋》一文时,在学生自主学习文本后,我适时引导学生:你从文中读出了什么?作者为何说:“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呢?执教《祝福》时,我向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有人说祥林嫂是个没有春天的女人?请留意这一问题,读完文本后,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请说明理由。通过问题设计,可以让学生指导读什么,这样才不至于让自主学习流于形式。在执教《荆轲刺秦王》一课时,在探究人物形象之后,让学生思考:这样一个有勇有谋的荆轲,行刺结果为什么会失败?通过问题探讨,不仅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还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协作精神,但这一环节最关键的是时间的把握和学生的主动参与。只有把握好这两个方面,教师才能真正了解自主、合作学习的含义,而不是把语文课堂变成华而不实的泡沫课堂。

以上只是我的一点肤浅见解。当然,影响打造成功课堂的因素还很多,如:教师的亲和力、及时阳光的评价语、真诚的鼓励等也是提升教师人格魅力,打造成功课堂不可或缺的因素。今后我会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总结反思,以弥补自己教学中不足,同时也会会一直朝着打造成功课堂这个方向努力,使语文课堂这一育人的舞台充满生机和活力。

感受特级教师于永正语文论文

要露一手(于永正)。

1962年9月1日,我带着初为人师的神圣、庄重、热情和希望,穿着一件白衬衣,一条虽然在里面的膝盖部位打了个补丁却洗得脆生生的浅灰色的裤子,跨进了徐州市搬运工人了弟小学三年级二班的教室。

教室里一片混乱。小朋友似乎没有发现我的到来。有两个小男孩扭在一起,显然,他们在我没到来以前就撕打起来了。我赶紧从脑子里“检索”《教育(-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学》、《心理学》中的有关“法则”,包括马卡连柯《教育(-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诗》里的法儿,可是用了不起作用。

一个大个子男生说:“老师(那时他还不知道我姓什么),你把他们拉出去!”

拉出去?《教育(-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学》上有这么一说?这是“紧急状态”,也只有采取断然措施了,于是我把他们二人拉到教室外面。这一《教育(-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学》上没有的一招果然奏效――教室里顿时安静了。

我努力使自己平静下来,想从头来――和蔼又亲切地“背诵”两天前就准备好的.充满诗情画意的“开场白”。可是,我怎么也笑不起来,没有那个情绪。

接下了葫芦又浮起了瓢。

这是怎么了?我对我这个师范学校的堂堂的“三好生”产生了怀疑。

下课了,学生们议论开了:“刚毕业的,谁听他的!”

“多穷!穿条烂裤子!”

晚上,同寝室的一位老师问:“你有好一点的裤子吗?”

我说:“有。我不是觉得应该给学生一个艰苦朴素的印象吗?”

“咳,书呆子!”

举步维艰。一个多月过去了,用的全是教育(-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学上没有的手段――包括罚站、罚蹲(蹲在教室门后)、用粉笔头砸――才使班级的秩序得以维持。

别看孩子小,心眼倒是有的。你用粉笔头砸了他,他愣着头大声喊:“老师打人!”

&。

[1][2][3]。

感受特级教师于永正语文论文

师:同学们看于老师的表情,有什么变化?(做表情:笑容满面)。

生:于老师很高兴。

师:看到同学们,我高兴了。再看于老师(做表情),现在是什么表情?

生:于老师好像很紧张。

生:这篇课文非常短。

师:对.很短小.只有53个字。还有吗?

生:它里面还有很多“曰”。

生:这是篇文言文。

师:真好。那我们平时学习的课文是什么文?

生:白话文。

师:文言文和白话文有好多不同,最大的不同是文言文――。

生:难理解。

师:文言文语言很简练,有时候一句话只有一个字.但包含的意思很多。读文言文的时候要善于想象.把一个字变成好多好多字,把一句话变成好多好多话,这样你就能读懂。下面老师想了解一下同学们会不会读文言文。(一女生读课文)。

师:(朗读不是很好,老师给予指导)听你读这篇课文就像一辆车子走在不平整的路上,磕磕绊绊、一顿一顿的。谁再来读一读?(生读)。

生:讲的是孔君平到梁国杨氏家里去,去找他家主人――。

师:他家主人?杨先生吧!杨先生不在――。

生:杨先生不在.他的儿子在,孑l君平就把杨‘先生的儿子叫出来。

师:往下说!

生:杨氏小儿为孔君平端来水果,水果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说:“它是你家的果子吗?”他的儿子说:“不知道孔雀还是您家的家禽。”

师:最后一句理解错了,仔细想想是什么意思?

生:“没听说过孔雀是您家的鸟。”

师:很好!“甚聪惠”是什么意思?

生:很聪明。、

师:很聪明。“惠”是什么意思?对,“惠”同“慧”。再往下看,“诣”什么意思?

生:“诣”是拜见的意思。

师:好.意思读懂了。“孔君平诣其父”,这个“诣”是拜见没错,但它不是拜见一般的人,这个“诣”专门指拜见他尊敬的人或他的长辈。

师:我有个小问题,孔君平说:“此为君家果。”是逗着小孩玩呢,还是讽刺挖苦呢?大家听老师读一遍,注意看老师的表情――刚上课时我就让大家观察表情,表情也是会说话的。

(师范读《杨氏之子》,面容和蔼,表情幽默,动作风趣,学生为之热烈鼓掌。)。

师:怎么样?是讽刺还是逗着玩、开玩笑?

生:是逗着玩,是大人跟小朋友开玩笑。

师:你看,表情朗读就有这么大的作用。下面请大家一起像于老师这样读一下课文,如果你的动作、表情能配合一下那就太好了。(学生自由读课文)。

师:好!谁愿意朗读一遍?

(以下大约有十多分钟时间,于老师反复指导学生表情朗读,最后学生读得非常流利。)。

师:大家读得真好。能背下来吗?给大家三分钟时间背下来。(生自由背诵课文)。

生:孔君平抓住杨梅的“杨”和杨氏的“杨”都是同一个字来开玩笑――“此是君家果”,小孩马上抓住孔君平和孔雀都有一个“孔”字来反驳:没听说过孔雀是你家的家禽。

师:从这里看出小孩的确很聪明!还有吗?

生:“儿应声答日――”

师:说明什么?

生:说明他反应很快。

师:好!反应快,思维敏捷,也说明很聪明。

(板书:反应快)还聪明在哪里?

生:孔君平并没有说你姓杨.杨梅也有一个杨.只说了一句话“此是君家果”.小孩马上就听出来了,这说明他很会听。

生:“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回答得很巧妙,说明他聪明。

师:的确回答得巧妙。他的回答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叫做――。

生:天衣无缝。

师:对,无懈可击,还可以用什么词来形容?

生:以牙还牙。―。

师:有点意思,但是好像形容得有些过了。

生: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师:掌声送给他!这个成语用得妙,真是太聪明了!这是会说。(板书:会说)。

师:大家看,杨氏之子,第一,会听,能够听出话中话;第二,反应快,思维敏捷;第三,会说,回答得十分巧妙。我还有个问题,“甚聪惠”的“惠”书上说是通假字,跟智慧的“慧”是一个意思,但作者为什么不直接用“智慧”的“慧”呢?这个“惠”跟智慧的“慧”有何区别呢?我上课前查了《辞海》,发现“惠”主要有这么几层意思,第一是仁慈;第二是柔顺;第三,跟“慧”相通,意思是聪明。仁慈、柔顺什么意思?就是有教养、有礼貌。和蔼慈善。刚才我们讨论了这个小孩的聪明。那么,我们从哪里可以看出小孩不但聪明.而且很有教养、有礼貌呢?请你们轻声地读、细细地读,每一个字都要注意思考。(生声细读)。

生:端出了多种水果。

师: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生:“果有杨梅”.果子中有杨梅,证明不止有杨梅!

师:说得好。这句话中还有哪个字能说明――。

生:“设果”,就是摆水果:如果只有一种水果是称不上摆的,

生:我还从“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中的“夫子”两个字里看出来。

师:对,夫子是尊称,说话很得体,真的很有教养。还可以从哪个词看出来?

生:我觉得从“未闻”这个词看出来他很有礼貌。因为他没有直接说“孔雀是夫子家禽”,而是用了否定句进行回答!

生:没有听说。

师:读书就要逐字逐句地体会,就要细细地品赏。就要咬文嚼字,这样才能把话中话都读出来。

分组练笔丰满文本。

师:这个“杨氏之子”究竟是谁呢?三国时候,曹操手下有一个谋士叫杨修,有人猜测,杨氏之子写的可能就是杨修的故事。那么,我们暂且把杨氏之子就假定为是杨修吧,这样称呼起来比较方便。这篇短文只有53个字,但是含义却很丰富。

下面我们用自己的笔,通过自己的想象,把文章来补充得丰满一些。第一句话,“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非常简练,根据这句话,请你想象一下杨氏小儿长什么模样?注意,相貌描写一定要体现出他的聪明。第一排同学写就扩写这句话。

师:“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注意是谁?去干什么?主人不在,是哪个人把小儿叫出来的?这里面蕴含着很多动作和对话。

请第二排同学来写。

师:“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日:‘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日:‘未闻孑l雀是夫子家禽。”’他们难道就说了两句话吗?肯定不是的!往下肯定还有好多话呢!展开想象,一定要通过对话描写把杨修的聪慧表现出来。请第三排同学写这一段!

(学生分组写作)师:(10分钟之后)请第一组同学,请你到前面来读自己的习作,其他同学专心听。

生:古时候有个姓杨的人家,有一个叫杨修的小孩儿,(师: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中有一个小男孩儿叫――)古时候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中有一个小男孩叫杨修,刚刚9岁。他长了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师:三角眼要注意了,这“三角眼”一般是指刁钻、狡猾,这要改一改。)长得非常机灵。一张小嘴能说会道,非常聪明。

师:很有文采啊。可惜有些语言不是很准确,用词要恰当,下课后好好改改。

生:梁国有一户人家,他家有个孩子叫杨修。虽然才九岁,但是非常聪明。胖乎乎的脸上,有一双明亮的大眼睛,嘴唇很薄,能说会道。凡是见过他的人,都说他是个聪明有教养的孩子。

师:通顺,流畅,也非常合情理。现在请同学读第二部分。

生:一日,杨氏的好友(师:我最欣赏“一日”,他不用“有一天”,用“一日”,有文言味道。)……孔君平前来拜访,家人为其开了门,并告知杨氏不在(师:应该是杨老爷不在)……并告知杨老爷不在.他的儿子杨修在书房读书。孔君平想与杨修见面.看看多日不见,小杨修又学了些什么。管家告诉杨修孔君平来了,杨修赶忙出来迎接,并亲自为其摆上了水果,其中就有孔君平最爱吃的杨梅。

师:掌声!“其中就有孔君平最爱吃的杨梅”,这句话就更加说明他们两家经常来往,更说明杨修了解孔君平,更说明杨修有教养。

师:接着请同学往下读第三部分。

生:孔君平看着果子,一眼看到了杨梅。他左思右想。该怎样考考杨修呢?哟!杨梅,杨修,你是杨他也是杨,这杨梅是你家的水果吧!(掌声)(师:杨梅,杨修,联系起来了!多有意思呀!)杨修眼睛一转.灵机一动:“孔叔叔,我可从没听说过这和您同有‘孔’字的孔雀是您家的鸟啊!”孔君平摸着杨修的头说:“杨修你这个小机灵鬼儿啊!”杨修说:“嘿嘿!孔叔叔过奖了!’,孔君平笑着说:“哈哈哈!真是个聪明孩子,聪明孩子!”(掌声)。

师:你真是个聪明孩子,聪明孩子啊!谁再读?

生:孔君平指着杨梅说:“你姓杨,杨梅也姓杨。你们不是一家人吗?”杨修不假思索地说:“孔叔叔.我可没听说孔雀是您家的鸟啊!即便是您姓孔,孔雀也姓孔。”孑l君平说:“我今天算是领教了杨修的聪慧了!我自愧不如。”杨修说:“哪里.哪里,我只是无名小辈,刚才说的话多有得罪.请孑l叔叔多多原谅!”孔君平说:“你真是好孩子.我下次请你去看孔雀。”杨修笑着说:“下次我一定再请您吃杨梅!”(掌声)。

师:继续开玩笑,他请你看孔雀,你请他吃杨梅.更有意思了,掌声送给他!

师:大家看看,三段话联起来是不是一篇好作文?这就叫故事新编。下课。

附课文: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译文: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个九岁的儿子,他非常聪明。有一天,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其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并说:“这是你家的水果。”孩子马上回答说:“我可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于永正语文《杨氏之子》教学实录]。

感受特级教师于永正语文论文

身临其境地感受了于老师的魅力,那种挥之不去的教益给我自身的教学以诸多启示。

当脑中不断再现于老师讲授全神贯注)的精彩片断时,我决定就我的视角、我的体会试着走近于老师,走进他那精彩课堂。

一、尊重赢得尊重。

纵观于老师的课,不难发现,他始终将学生摆在课堂的主体位置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对学生的答案,即使是有误的也不是全盘否定,而是用他特有的于式引导法进行恰当引导,将学生的思维一步步导向正确的一面。从语文教学上看,学生在于老师的帮助下,找到了正确答案;但就一个学生的发展来看,于老师为学生赢得的是对自身的肯定。所以说,教师在尊重学生的同时,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再思考能力,而且培养了他们的自信心。

任何事情都是相互的,尊重学生的教师同时也会赢得学生的尊重,所以学生们都打心里喜欢于老师,喜欢他的课,喜欢他独特的教学方式。这种尊重也使得于永正老师成了广大教育工作者尊重的长者。

二、幽默的语言课堂的佐料。

如果将一堂语文课比作一碗方便面,那么幽默的语言就如方便面的佐料,给整堂语文课加入了无穷的滋味。

我们不妨从一个课堂片段中来领略于老师作为幽默语言大师的魅力。

《狐假虎威》片断:

师:是的.。扯着嗓子说的扯懂吗?(老师边说,边用双手做了个拉的动作。)。

生:是拉的意思。

师:不错,扯着嗓子中的扯是拉什么呢?

生:拉嗓子。(笑声)。

师:把嗓子拉长?(说着,双手做了个拉喉咙的动作。)这能受得了吗?(众笑)。

想一想,是把什么拉长?读一读就知道了。

(学生朗读第二节)。

于老师的课堂幽默不仅让学生轻松掌握了知识,而且还一点点地形成了一种内在的东西一种从于老师身上感染到的幽默气质。

三、讲台另一种舞台。

于老师将三尺讲台变成舞台,将课文中难以理解的抽象的内容演化为一种表演,使老师和学生扮演课堂特定剧本中的演员,从而在表演中获取更直接、更深刻的知识。

《草》是白居易的名作之一,赞美了草的顽强的生命力。学过课文之后,为了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于老师又设计了一个经典的检查环节。用戏剧语言形容的话,即第一幕于老师扮演某学生的妈妈,主要检查学生的背诵情况;第二幕于老师扮演某学生的哥哥,以哥哥记错作者为李白,来检查学生对作者的了解;第三幕最有趣,于老师扮演某学生的奶奶,并事先提醒学生奶奶没文化,耳朵有点聋,由这样的奶奶提出那么多的花儿不写,干嘛写草呢?和一岁一窟窿的误解,从而检查学生对诗歌诗句和主题的理解。并在最后以奶奶像你这么大时候,哪有钱上学呀的感慨形成今昔对比。

四、粉笔描绘五彩课堂。

有人说,语文教师不是演员,但应该有演员的素养;语文教师不是诗人,但应该有诗人的气质。于老师不仅有演员的素养、诗人的气质,还具有画家娴熟的绘画技巧和创造力。

如在教学《壁虎》和这《翠鸟》时,根据书中的描述一步一步用粉笔勾勒壁虎和翠鸟的外形,这就比指着挂图一部分一部分地介绍更形象,也比多媒体来得亲切,因为学生感受到的是于老师的整个创作过程,而且这种过程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是活生生的。

传统的语文课上,学生只是守在位置上听老师传授知识。而在于老师的课上,却能经常置身于精心设计的戏剧表演,这样直观形象的课不仅可以让深奥的知识浅显化,而且还能让这些知识在学生头脑中留下更深刻、更难忘的印象。

于老师用他的人格魅力、独特的教学方式向他的学生、向广大教育工作者展示了他作为特级教师的艺术人生。

感受特级教师于永正语文论文

《水上飞机》(于永正)。

《水上飞机》(于永正)。

第一课时。

师:今天学一篇课文,看老师写~板书课题:水上飞机。

生:齐读。

师:谁能把这种飞机和其他飞机有什么不同说一说,也就是把它的特点读出来?

生:指名读。

师:怎么读把这种飞机和其他飞机不同的地方读出来?

生:指名读(两位),齐读师:读书有意思吗?注意力集中。这篇课文你读了几遍?

生:读了两遍。

师:都读了。问一下,在你第一次读到这个题目时,你是怎么想的?

生:水上怎么可能有飞机呢?

生:哎,飞机为什么到水上去呢?

师:会说“哎”!读了题目后,答案找到了吗?会读生字的举手,都认识的举手,既然都认识,我检查一下,先写一个,看好~板书:芒生:指名读,齐读。

师:写两个,注意看,板书:货、资生:指名读,师:大声读,读的再自信点!

生:齐读,指名读师:笑眯眯的.读,还可以组什么词?

生:小组组词读“资料……资源”

师:书上怎么说?

生:物资。

师:一会儿工夫认了三个字,这个字最难认,板书:汲拿不准的看书,拿准的把手举起来。

生:齐读:汲。

师:谁和你过不去,你就叫谁起来读。

生指名:乔丹。

师握手。

生指名读,齐读。

师:板书:水。

生:汲水。

师:什么叫汲水?把井里的水打上来,这里指把海里的水吸上来。

师指读,生齐读生字。

师:读课文有个要求,眼到、心到、口到,通过朗读把你心里的想法读出来。读书要慢一点。

生自由读。

师:谁愿站起来读第一自然段?敢读吗?那为什么不举手呢?

生:敢!指名读。

师:纠正:小海鸥,再来,白色船体的两边。

生重读。

师:一起读,生齐纠正读。

生继续读,重新读师:第二遍比第一遍好,再读第三遍。一遍比一遍好!齐读生接着往下读。

师:读书要眼到、心到、口到,读书要想,想它的意思,看谁能把第一段的意思读出来?

生自读。

师:请你来读,一看你的表情就知道你读的好。

生:指名读。

师:听,他这一读老师就好象看到了无边无际的大海。一起读,看谁能让于老师看到大海。

生齐读。

师:完整词语板书:茫茫、大。

师:听他读“奇怪”

生指名读。

师:奇怪在哪里,奇怪在大~~上。

生齐读。

师:所以读书要眼到,心到,口到。谁能把想的意思读出来?

生自读。

师:我发现你们的表情不错,声音好象不行。

生:指名读。

师:有意思,到前面来,摄影师给镜头。

生再读。

师:好不好,心里想的和嘴里说的一样。掌声。声音不要高,要用气读。

师范读。谢谢!掌声。

生自读,看谁超过于老师。

师:好,真带劲。不要急于举手,要静下心来思考,该读的读,该想的想。下来要想小海鸥什么心情?怎么想的?请小朋友做到眼到、心到、口到。

生自读。

师:谁站起来读,响一点。

生:指名读。

师:读的非常正确,也比较流利,但是我刚才说了,要体会它的心情。你看,对小海鸥在说呢:不要担心,不要着急。再读,看谁能把它的心情读出来。

生:指名读。

师:板书:哎不知道你想没想,小海鸥和水上飞机近不近?距离怎样?

生:很近。

师:上来,是这样吗?“哎~~”不是得吓死?但是老师发现你很有勇气。

生摇头。

师:既然你们知道了,再读。

生齐读。

分角色读。

生指名读。

师:听见没有,“不,我是降落在这里的!”板书:降落师:谁愿意和老师来读?声音多好啊!

师生分角色读。

师:听清楚没有?自己读。

生自读。

师:我想问小朋友,想了没有?读书要用心想。水上飞机接着说,谁来读?

生指名读。

师指导:输送再读。

生继续读。

师:谁来读这段话?这段话是说飞机用处的。

生:指名读。

师:掉了一个字,真可惜,再读。

生齐读。

师:站起来,我发现他表情非常自豪。站起来和做的读不样,有些紧张。

生:指名读,再指名读师:不错,多自豪呀!读了这段话,你知。

[1][2]。

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教学设计

【知识与能力】能够结合注释解释全诗大意,并能说出作者创作的观察顺序。

【过程与方法】通过师生互动和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提高对诗歌的审美和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诗的学习,学生能够增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激发用语言描述所见美景。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难点】通过师生互动和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提高对诗歌的审美和鉴赏能力。

三、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谈话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用多媒体出示西湖十景的图片,请学生试着用语言描述图片上的美景。

进过几轮互动,教师点出学生可能会犯的错误:1语句啰嗦,用词不讲究;2叙述缺乏逻辑性和条理性;描述没有情感渗透。然后教师引题:“美景之所以美,是因为有好的诗句清晰细致地描述。那我们今天就来看看中唐的伟大诗人白居易是如何描述美景的。”

2.用多媒体出示白居易个人信息如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太原(今属山西)人。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词不多,但影响后世甚大。有《白氏长庆集》。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3.用多媒体出示“律诗”的相关知识:律诗是一种中国诗歌体裁,体诗的一种,兴盛于唐。律诗对格律要求非常严格,每句有几个字就称几言,常见的类型有五律和七律。通常以八句完篇的律诗,每两句称一联,共四联。分别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每首的颔联、颈联的两句是对仗句。律诗要求全首通押一韵,律诗通常押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

(二)整体感知。

老师设置如下问题,请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

请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解释全文,并找出诗中所描绘景物的地点。

从孤山寺的北面来到贾亭的西面,湖面春水刚与堤平,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几处早出的黄莺争着飞向向阳的树木,谁家新来的燕子衔着春泥在筑巢。繁多而多彩缤纷的春花渐渐要迷住人的眼睛,浅浅的春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我最喜爱西湖东边的美景,游览不够,尤其是绿色杨柳荫下的白沙堤。第一句作者即点明地点,即孤山寺北贾亭西。

(三)深入研读。

教师继续设置如下任务,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后回答:

1.本诗的前两句中出现了哪些景物?这些观察景物是按照怎样的顺序?

通过互动引导学生总结出:

描写了水、云、莺、树、燕、泥、花、草。这些景物大致可分为如下两组:

水、云、花、草______________远景,静景。

莺、树、燕、泥______________近景,动景。

则,此处的观察顺序是由远及近再到远,由静及动再到静。

此处教师须着重解释颈联:“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两句是写愿景。因为近看看不到太多的花和草,只有远看,才能看到繁多而多彩缤纷,让人目不暇接的花,才能看到绿荫连绵犹如水一般的草。

2.这样写有何好处?

通过互动引导学生总结出:

从距离上讲,由远及近再到远,突出了景观优美而丰富,远近四处都是美好的景色,也侧面写出了景色太美让人目不暇接的感受;从动静上讲,由静到动再到静,体现了观察的真实性,远处的景观体现静态的美感,近处的景观鲜活生动,符合真实生活的逻辑;远近结合,动静交叉,使整首诗既富有整体上的画面美感,局部又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既描述了美景,又写实地体现了客观存在,呈献给读者一副非常真实,具体的西湖春景图。

3.颔联中的“争”和颈联中的“没”两字可否“啼”“遮”?为什么?

通过互动引导学生总结出:

不可以。此两处都是在运用比拟的手法形象地突出了景观的特点:首先,“几处早莺争暖树”是将“莺”拟人,用人争先恐后的样子描述早春的莺鸟成群结队地在树上鸣叫的场景,若将“争”换成“啼”,使“群莺鸣树”的样子不够形象生动,也缺乏动态的活泼感;其次,“浅草才能没马蹄”是将“草”拟物成水,只有水才能“没”,而春天的绿草还不是很茂盛,被风吹也不会显现出剧烈的摇动,就像是刚刚没过马蹄的水湾一般,清浅而柔顺。此处若是将“没”换成“遮”,读者就失去了将草和水相关联的想象空间,语言表达就会略显平淡,不够真实生动。

4.本诗中除了比拟,作者还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通过互动引导学生总结出:

除了比拟,还有对仗,每联上下句之间不但字词对偶,平仄和押韵也都达到了律诗的要求;另外首联下句还使用了夸张,用云水同低夸张地表现了春水初生,白云低垂,水天一色的场景。

(四)拓展延伸。

教师再次用多媒体出示“西湖十景”的图片,请学生任选一张再次进行口头描述,注意描述的顺序是否符合客观实际,是否可使用一些修辞增加画面的真实感,遣词造句是否有美感又富逻辑。

(五)小结作业。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感受特级教师于永正语文论文

学生:(齐)丰子恺(老舍)。

老师:有的同学说是老舍,老舍写过一篇《猫》,他是个大作家。既是大作家,又是大画家的这个人,就是本文的作者,他叫丰子恺。我想同学们已经把课文读过好多遍了。

学生:(齐)对!

学生:架子,那个白鹅架子,架子十足的那句话。

老师:“白鹅架子十足”的那句话,想不起来了是吗?没关系,待会从课文中把它找到。请坐。

老师:还有谁来说?

学生: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描写鹅吃饭的那一段。

老师:描写鹅吃饭的那一段,书上好像有一个词,叫吃什么来着?

学生:慢条斯理。

老师:不是,叫吃什么来着?

学生:吃相。

老师:哎,非常正确,吃相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不错。还有吗?再接着说。

学生:我喜欢《白鹅》这一课的中心句。

学生:具体的是哪一句我也记不清楚了。(笑声)。

老师:没关系,你请坐。孩子们,咱们打开书,帮助他一起找,找到了再说,看谁能找到,找到中心句。(生齐翻书自己找)找到的可以拿笔把它划下来,我看画的准不准。

学生:鹅的高傲正表现在它的叫声、步态和吃相中。

老师:划这一句的举手。(众生纷纷举手)。

老师:把手放下。划对这一句的都了不起。这一句是这篇文章的中心句,不过呢,还要加上一点,这是中心内容的句子。还有一句也叫中心句?请你。

学生:它伸长了头颈左顾右盼,我一看这姿态,想到,好一个高傲的动物啊!

老师:嗯,你划的这个地方很准,如果请你把这段缩句,缩到最短,只选其中的一小部分,你选哪里?还请你,你来。

学生:好一个高傲的动物!

老师:请坐。划这一句的举手。好!划这句的同学也是非常了不起!请看黑板。我有一个习惯,我比较喜欢老师写字的时候,学生也跟着我一起写。写在书上就可以了,你觉得书上哪一个地方合适写,就写在哪一个地方,好吗?准备动作真快。我还发现你们握笔的姿势都是正确的。坐姿也非常美,嗯,真不错!

感受特级教师于永正语文论文

教学共性是指多数教师所共同具备的概括化了的教学倾向。著名语文特级教师的教学共性经历了长期实践的检验和理论的论证,是合乎科学的语文教育规律的体现,它突出表现在形象性、情感性、灵活性、开放性这四方面。研究并学习语文特级教师的这些教学共性,有利于语文教师把握教学规律,由“入格”到“出格”,即由恰当学习到合理创新,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语文教学风格。

一、教学共性的内涵及研究意义。

支玉恒、李吉林、于永正等著名语文特级教师如语文教苑中朵朵姹紫嫣红的奇葩,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与理论研究中,他们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教学风格是个性化了的教学艺术。个性贵在独创,它具有非模仿性、非迁移性的特点,若生搬硬套,只能是东施效颦,纵有其形,而失之其神。对特级教师更为有效的学习应是把握他们教学艺术中的共性。所谓教学共性是指多数特级教师所共同具备的概括化了的教学倾向。它是教学个性(即教学风格)产生、发展的基础和源泉。只有在遵循教育科学、掌握教学规律的前提下才有可能形成具有积极意义的教学风格(即能在学生身上实现更高教育价值的教学个性)。研究并学习语文特级教师的教学共性,有利于教师较快地把握语文教学的真谛,并能如学书法一样由“入格”到“出格”--在体现科学的教学共性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自由创造”,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在学生身上实现更高的教育功效。

二、特级教师教学共性的具体体现。

教学的形象性是指依靠具体可感的生动形象打动、吸引、感染受教者,以达到教育目的的特性。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大多是“物、情、辞”的结合体,具体形象的“物”是“情生”、“辞发”的刺激源。作为“作品再创造”的语文教学,要让学生深切领悟文中之情,自觉内化文中之辞,就需要教师通过各种恰当的方法与手段,再现具体的生动形象,让学生能“触物而生情”,“情生而辞发”,兴趣盎然地进入思考的`王国,与作者、与老师产生共鸣。著名特级教师有的擅长于通过图画、音乐、幻灯、录像等手段为学生再现生动的情景,有的通过音韵、内涵兼美的生动语言让学生如见其人、如临其境,有的通过教师恰当自然的动作、表情、手势或学生的角色扮演让学生获得直观感受……从而让学生学得兴致勃勃、欲罢不能。这种积极的情感体验为学生持续学习,向“自主性学习”阶段飞越打下了良好的心理基础。

朱熹云:“教学未见意趣,必不乐学。”在倡导愉快教学、自主学习的今天,语文教学就更不能忽视教学的形象性。

语文教师教育教学论文

摘要:21世纪的管理者和青年教必须转化观念,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强化职业能力,才能适应警官职业院校教学改革的要求,才能促使警官职业学院类学校的教学工作科学平衡、协调、永续发展。

关键词:青年教师;队伍;建设。

一、引言。

司法警官职业院校是随着司法行政工作、监狱管理、劳教工作的快速发展,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组建的。教师主要来源于非师范类本科院校,师资队伍具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青年教师偏多,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这一特点更为明显。为使青年教师尽快成长,承担教学的重担,成为教学的骨干,促使学院教学工作科学平衡协调可持续发展,建设一只观念新、能力强,既有较强职业精神,又有一定基层经验,既懂教育学,又会管理的“双师型”优秀青年教师队伍,已成为一项刻不容缓的战略任务。办好学院的任务,历史地落到了青年教师的身上,青年教师该如何承担历史赋予的这一重担?师资队伍建设涉及多方主体,涉及主管部门,涉及学校管理层,涉及每一个教师。青年教师的成长,一是取决于教师自身的道德素养、文化修养、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取决于教师自身的努力和不断自我完善。二是取决于良好的人际氛围、学术环境、工作环境、教学环境和领导者的心胸和气魄。不搞小集团,要搞五湖四海。三是取决于教学实践和生活实践。

四是取决于师生关系的好坏。五是取决于党和政府的重视程度。青年教师队伍的建设要站在这样的角度,每个与师资队伍建设有关的人都能做到公平、公正、客观、包容、宽容,人才成长、团队建设、合力倍增等等才会卓有成效。

二、对司法警官职业学院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的初浅思考。

(一)管理者和教师都要树立新的人才培养理念。

人的观念决定人的行为。狭隘和拥有、榨取的人才观念,只会限制人才的成长和发挥作用;将人才作为摆设,害怕后浪超前浪,势必培养出心胸狭隘、自私自利、畏首畏尾的“人才”。所以,要下大力气,更新人才观念,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不求全责备,尊重个性,发挥专长,扬长避短,营造宽松、良好的人才成长和工作环境,才能使青年教师成为心胸宽广,基础扎实,能力一流,思维活跃,思路开阔,高瞻远瞩,与时俱进,开拓进取的高级专家。

首先,教师自身要打牢基础理论基本功和教书育人的技能、水平,持之以恒,多读书,读好书;边读书,边提高、完善、塑造自己。投机取巧,走捷径,只做有好处的短平快事情,不做有益于长远发展和团队成长的努力,即使很快成功,终究是要付出代价的。一个合格的教师,逻辑思维能力强,动手能力强,口头表述能力突出(当然最好是标准普通话),最重要的是书面写作能力,读书,不是死读书,是研读,研读一本书,结合现实和自己的理论基础,可以产生很多理论成果,而不是为了职称东拼西凑搞论文、搞所谓的课题。

其次,管理者和教师都要重视实际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的培养,实现途径是实战训练。要根据新时期司法实际工作对人才的要求,紧紧围绕培养学生的政治业务素质、逻辑能力、语言能力(口头和书面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自我疏导和调节能力、开拓进取能力、提高职业能力建设这一主线,充分认识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牢固确立人才培养贴近实战、实用、警学合作教育的理念,调整教学模式,把对学生的培养从单纯学习知识,向学会应用、提高职业能力转变。此乃青年教师成长和成熟的重要步骤。

再次,管理者和教师都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言传身教,为人师表,强化优质服务意识。应该进一步牢固树立“今天的工作要比昨天做的更好”和为学生服务的意识,平等、公正、客观地热爱、尊重、关心、爱护学生,不断改善师生关系,做学生的贴心朋友,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认真负责地做好教学工作。教师对学生要着眼于发展,着眼于未来,不要求全责备,而管理者和老教师要为青年教师营造良好的学术、教学、育人、成长环境,也要甘为人梯,也要着眼于师资队伍的永续发展,对青年教师同样重在帮扶,重在发展,亦不能求全责备,对青年教师可以批评教育,但不能嫉妒和打击青年教师的成长。

最后,管理者和教师都要树立主人翁意识。积极参加学院的各项活动,尽早融入集体,把自己当成学院的主人,增强责任心、使命感;把工作当做责任、事业来对待,具体做到三个发展和三个善待:发展个人专业,发展个人事业,发展学校事业;善待自己的职业,善待自己的学生,善待自己。

(二)管理者和教师都要不断加强职业精神。

职业精神是师德师风的核心。青年教师要按照《高校教师岗位职责》的要求,结合学院的工作目标任务,以“构建和谐校园,培养政治业务素质高的应用型技能人才”为目标,认真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公民道德实施纲要》、《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及《人民警察职业道德规范》,通过开展“创先争优”活动,通过向先进人物学习,向老教师学习等活动,增强依法执教、以德修己、以德执教、以德育人的思想观念,强化“忠诚、为民、公正、奉献、廉洁”的人民警察职业精神,形成“积极主动、服务学生、爱岗敬业、尽职尽责、乐于奉献”崇高师德风尚。

(三)管理者和教师都要不断提高知识智能水平。

知识是连接教师与学生的纽带。任何一个教师对学生的影响绝不限于某一专业领域,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全面的,这就要求青年教师必须掌握、懂得、运用教育学、心理学、政治学、法学、管理学、职业技能教育等方面的知识,了解学生身心活动和发展规律。过去人们常说,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

今天,教师不仅要有一桶水,而且要有一桶不断更新的水,这就需要青年教师不断学习,不断充实自己,具有较强的持续的学习能力,才能适应岗位的要求。

知识和能力,是教师在教育舞台上赖以立足的两根支柱。政法院校招录体制改革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学习和接受教育的主动性,要求把实践教学作为素质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来抓,要求重视学生职业能力(基本技能和专业能力)的培养。教师的智能因素,是实现开发学生智能和出色完成教育任务的前提条件。这就要求青年教师必须提高以下几方面的能力:(1)提高组织教学的能力。这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业务能力,教师具有这种业务能力,才能把教与学两方面积极性有机地统一起来,充分调动和发挥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因素。(2)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语言是教师用以向学生进行教学的最重要的工具,教师语言的优劣,口头表达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思维的发展。在现代教学条件下,对教师的语言要求更高了,因此,青年教师要努力提高自己的语言修养,形成独具风格的教学语言。如果教师语言同时具备了学者、演说家、教育家的特色,准确、精练、生动、具体、富有感染力,他就具有了吸引学生和感动学生的巨大魅力,他的教育努力也更容易取得成效。(3)提高创新能力。教学就是一种创新,具体体现在教学设计即教材重组和教材的二次创新上。新的教学改革倡导的理念是:要求教师注重对学生思维方式、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为此,教师在讲授时必须将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才能做到既紧扣教材又超越教材,从而尽量避免简单复制教材现象的发生。对于青年教师而言,是否具备敏锐的教材重组与二次创新能力,是青年教师由教学的新手逐步走向成熟,形成教学风格,成为优秀教学能手的必经之路,基于此,青年教师需通过“老带新”、录像观摩、优秀案例分析、同伴互助等途径,比较分析,不断培养自己的备课能力。(4)增强适应能力和抗挫能力。许多青年教师大多是独生子女,部分人从小在优越的条件和赞扬声中长大,对现实和未来的变化了解、估计不足,普遍具有环境适应能力弱、抗挫能力差的情况。为此,青年教师要克服“自我设防”的心理障碍,积极进取,增强自信心,确立正确的成功观,尽快适应新环境,既要有当好“螺丝钉”的精神,又不要当永远只停留在一个水平上的“螺丝钉”,不断提升自己的适应能力和抗挫能力。

(四)管理者和教师要不断强化专业实践能力和水平。

随着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构建和谐社会目标的确定,对司法警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培养能迅速适应司法行政工作和监管改造岗位第一线工作的应用性技能型的高等司法职业人才成为警官职业院校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要求他们必须具备扎实的政治业务素质和专业技能,具有较强的业务能力,能够适应新时期司法行政工作、监狱管理、劳教工作的需要。这种改变同时要求教育的主要承担者—教师的角色也要发生相应的转变,而“双师型”教师就是这种适应高等司法职业教育特色需要的多角色的教师。所以,要使学生具有出色的实践技能,就必须建设一支具有较高水平和实践能力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为此,青年教师须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通过学历提升、培训考察、挂职锻炼、课题开发与研究等形式,到知名高校、到司法职能部门、监狱、劳教单位去学习、锻炼与调研,获得前沿技术信息和先进的教学方法,把握司法行政工作新动态、新思路,掌握第一手资料,积累经验,从而不断丰富教学内容和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积极参加全国统一开考的各种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考试,取得相应专业技术职称,如心理咨询师、就业指导师、律师等各种职业资格证书,争取成为专业基础扎实、具有丰富实践经验或操作技能而且熟悉本行业情况的行家里手,使自己既能从事理论教学,又能从事专业技能训练的教学、指导;既能进行科学研究,又能从事专业技术开发及应用。

青年强则国强,青年智则国智,对于未来的警官职业教育事业也是如此。新的历史时期,是司法行政工作大发展,人才大比拼的时期。因此,除青年教师自身不断努力外,各院校还要高度重视,从政治上、思想上、业务上、生活上关心青年教师的成长,解决他们的困难,尽快培养出一大批优秀教师适应警官职业教育事业和司法行政工作的要求,促使青年教师担赋起历史的重任。

参考文献:。

[1]刘永华.浅谈青年教师队伍建设[j].德阳教育学院学报,20xx,(01).

[2]童晓明,方竹根.目前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xx,(08).

[3]黄颖.关于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z].文教资料,20xx,(36).

[4]郝广智.浅谈当前高校青年教师队伍的建设[j].人力资源管理,20xx,(04).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