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论语学而心得(案例17篇)

时间:2023-11-04 08:28:25 作者:JQ文豪

心得体会是我们对于生活、学习、工作等方面的个人理解和感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面对挑战和困惑。下面是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希望对大家的写作能力有所提高。

论语学而篇读书心得_论语学而篇读书心得范文【】

星期六,我到新华书店购买了论语这本书,我在踏青的路上看了这本书,我深有感触。

论语这本书,我觉得不比其它的书难看,这里面记载着孔子说的每一句有道理的话,其中,我最难忘的就是这两句: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者,皆能有养。

不敬,何以别乎?这句话的意思是:所谓的孝顺,总说能够奉养父母就可以了。

对狗对马,也能做到伺养。

如果对父母只能做到奉养而不诚心孝敬,那和伺养狗和马有什么区别?还有一句与这差不多,我觉得这句话说得很对,对父母要有真诚的孝心,这句话让我感到很震撼,我对我的父母是真诚的,但是我有时对他们的态度不怎么好,我很惭愧,这次读了论语,我一定会改变我自己,读了这本书,我明白了很多道理,我应该感谢杨老师给了我这次看论语的机会。

论语,我喜欢。

论语学而篇学习心得体会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著作,内容以伦理、教育为主,细细读来、慢慢品位,仍觉对于在教育岗位上的自己有许多益处。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一段,集中反映了孔子教育思想的体系和重点,即德育和智育。而且是德育为先、德育为重。“孝、悌、谨、信、爱众”都是德育的内容和范畴;而且这段话由内到外,由小到大,由对自己到对别人,讲了一个德育的顺序。这个顺序,先讲纵的血缘关系——孝;再讲横的血缘关系——悌;然后发展到普遍的社会关系——爱众人。试想,如果连至亲的血缘关系都不能爱,怎么可能爱众人?对于如何要求自己,这里又讲了两点:一是谨,二是信。细细推究,这两点也是爱的表现形式,小心谨慎、言行诚信不正是对众人的爱吗?这说明“谨慎”和“诚信”自古以来就是修身的重点。也体现了孔子一贯倡导的“仁”,而“仁”又以孝悌为本。总之,本章提出以学习为乐事,做到人不知而不愠,反映出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这些,对于我们今天的学校德育教育工作仍具很多的借鉴价值。

时代已进入21世纪,我们要从当今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变化的高度认识学校德育教育的艰巨性,从现代科技迅速发展的高度认识学校德育教育的复杂性,从推进素质教育的高度认识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性。进入21世纪,便是进入了“三化”时期,即“经济全球化、社会知识化、信息网络化”。经济全球化为各种政治、思想和文化的交流铺平了道路,也为腐朽意识形态的传播制造提供了机会。电脑的应用和互联网的开通,使人们能够摄取的信息量之大、之快,之广泛无法估计,无可阻挡。正是在这样的国际环境下,我们的各种社会问题更加突出,矛盾更为错综复杂。最近青少年中出现了一系列恶性事件,都与我们忽视德育教育,德育实效性不大有直接关系。因此,如何进一步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确是新世纪学校的首要工作。

从课时的要求和各种德育活动的安排,到庞大严密的组织和众多的人员投入,可以说全世界没有一个国家和政府象我们这样重视德育教育,但是显而易见的是,我们的德育教育实效性不大,效果不能令人满意,原因固然是复杂的。但是,我们的学校德育工作长期忽视养成教育,德育工作高、大、空。目标太高、内容空洞,体系太庞大,成人化,搞一刀切,恐怕是最主要的原因。因此,21世纪的德育工作,要更加重视养成教育,做到高要求,低起点,让德育教育真正具有实效性。养成教育是德育教育的基础,没有养成教育,德育教育是空洞的。人的良好道德品质的生成,一方面需要现代德育把人类在千百年来所形成的传统美德作为道德内容传授给受教育者,另一方面,必须引导人们自觉地加强德育养成。这就需要继续倡导“孝、悌、谨、信、爱众”等德育内容。

孔子的德育教育,没有校园的局限,家庭、学校、社会、对己、对人融为一个整体。联系今天的教育工作来看,这段话仍具有鲜明的生命力和鲜明的针对性,可谓亘古常新。

论语学而篇读书心得_论语学而篇读书心得范文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著作,内容以伦理、教育为主,细细读来、慢慢品位,读完论语的学而篇之后,你有哪些读书心得呢?不妨将你的读书心得写下来。下面是本站带来的论语学而篇读书心得范文,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论语学而篇,从为学、为人、为事出发,讲到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和根本要求。

为学方面,总的要求是要学而时习之,言简而意赅。学习的目的是要达到,能够做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这样的话,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当然,学习有时候是痛苦的,要是能够做到,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而已。回想当初考大学,考研,可以说牺牲的东西太多了,知道现在有时候都在反思,当初是对还是错,当然,对错其实在当初就根本没有标准,所谓的对与错,其实都是用历史的眼观来衡量的。因此,如果君子不重,学则不固。

近日,一口气买下了宋代大儒朱熹之《四书集注》、钱穆老先生的《论语新解》和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准备要好好的读读《论语》。不是为了其他的,以前南怀瑾老先生的《论语别裁》和于丹大姐《论语心得》也都读过,只是想了解得更深入、更系统些。

记得梁启超老先生在讲到读国史典籍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就是要善于做学案,学案的浅层次就是。

读书笔记。

所以便欣然从之既算是对学问的一种自我领悟也是对坚持的一种自我历练。我人生第一本真正意义上的读书笔记正式开始(颇有些感叹为时已晚自愧啊)。

1·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上学以来,我们就一直朗诵着,但是我们很多同学往往只记住了前两句,而把最精髓的一句给落下了,这句就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可以说,此段既有学习方法的阐述,又有学习态度的思考,更有学术境界的提炼,切不可肤浅析之。

从学习方法言,学习必须“时习”,即“当日复日,时复时,年复年”,反复不已,老而不倦,特别是此中之“习”,不能简单理解为温习,其还有“演习”之意,因为孔子特别要求所学必须与当时的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密切结合,即学习必须与实践相结合,不能是空洞的理论、说教。

从学习态度言,一为“说”“乐”,即必须对学习感兴趣,学为乐,在学习中感觉到快乐,把学习读书当做是一件快乐之事,有兴趣才能有所成,有所成才能“有朋自远方来”,钱穆老先生就说:“学者惟当牢守学而时习之初境,斯可有远方朋友来之乐。”二为“不愠”,即学习的目的是为了什么,不是为了扬名天下,让人“知”,不是为了追求功利,成为谋生手段,而是为了成为“君子”,何为“君子”,乃成德之名。

从学习重要性言,朱熹老夫子在其《四书集注》中有云:此为书之首篇,故所记多务本之意,乃入道之门、积德之基、学者之先务也。”而首篇之第一段,也是全书的第一段就将学习之要,由此可见学习对于做人做事的重要性。孔子一生重教,孔子之教又重在学,孔子教人以学,又重在学为人之道。列此为篇首,实有深义。

从学习境界言,在此余颇同钱穆老先生言,其曰:“学而时习,乃初学事;有朋远来,则中年成学后事;不知而不愠,达于最高境界。”解之,“朋”之义,不仅仅是指“朋友”,更多所指"“求学者”或“弟子”;“不知”之义,乃指学日进,道行越深,至于别人已不能领会,就像孔子自己所言:“知我者其天乎。”此段实乃叙述一理想学者之毕生经历,实亦孔子毕生为学之自述。

由此所感,《论语》的确博大精神,半部《论语》治天下在此就可见一斑。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著作,内容以伦理、教育为主,细细读来、慢慢品位,仍觉对于在教育岗位上的自己有许多益处。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一段,集中反映了孔子教育思想的体系和重点,即德育和智育。而且是德育为先、德育为重。“孝、悌、谨、信、爱众”都是德育的内容和范畴;而且这段话由内到外,由小到大,由对自己到对别人,讲了一个德育的顺序。这个顺序,先讲纵的血缘关系——孝;再讲横的血缘关系——悌;然后发展到普遍的社会关系——爱众人。试想,如果连至亲的血缘关系都不能爱,怎么可能爱众人?对于如何要求自己,这里又讲了两点:一是谨,二是信。细细推究,这两点也是爱的表现形式,小心谨慎、言行诚信不正是对众人的爱吗?这说明“谨慎”和“诚信”自古以来就是修身的重点。也体现了孔子一贯倡导的“仁”,而“仁”又以孝悌为本。总之,本章提出以学习为乐事,做到人不知而不愠,反映出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这些,对于我们今天的学校德育教育工作仍具很多的借鉴价值。

时代已进入21世纪,我们要从当今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变化的高度认识学校德育教育的艰巨性,从现代科技迅速发展的高度认识学校德育教育的复杂性,从推进素质教育的高度认识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性。进入21世纪,便是进入了“三化”时期,即“经济全球化、社会知识化、信息网络化”。经济全球化为各种政治、思想和文化的交流铺平了道路,也为腐朽意识形态的传播制造提供了机会。电脑的应用和互联网的开通,使人们能够摄取的信息量之大、之快,之广泛无法估计,无可阻挡。正是在这样的国际环境下,我们的各种社会问题更加突出,矛盾更为错综复杂。最近青少年中出现了一系列恶性事件,都与我们忽视德育教育,德育实效性不大有直接关系。因此,如何进一步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确是新世纪学校的首要工作。

从课时的要求和各种德育活动的安排,到庞大严密的组织和众多的人员投入,可以说全世界没有一个国家和政府象我们这样重视德育教育,但是显而易见的是,我们的德育教育实效性不大,效果不能令人满意,原因固然是复杂的。但是,我们的学校德育工作长期忽视养成教育,德育工作高、大、空。目标太高、内容空洞,体系太庞大,成人化,搞一刀切,恐怕是最主要的原因。因此,21世纪的德育工作,要更加重视养成教育,做到高要求,低起点,让德育教育真正具有实效性。养成教育是德育教育的基础,没有养成教育,德育教育是空洞的。人的良好道德品质的生成,一方面需要现代德育把人类在千百年来所形成的传统美德作为道德内容传授给受教育者,另一方面,必须引导人们自觉地加强德育养成。这就需要继续倡导“孝、悌、谨、信、爱众”等德育内容。

孔子的德育教育,没有校园的局限,家庭、学校、社会、对己、对人融为一个整体。联系今天的教育工作来看,这段话仍具有鲜明的生命力和鲜明的针对性,可谓亘古常新。

论语学而篇学习心得体会

这一学期,我们学校老师的共读书目是《论语》,对于论语,可能最现认识及熟的时候,就是上学的时候学习过,论语的一些精华,到目前最会背的几句也就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等等,都是在学校时语文课堂上学过的几句。不过在看过三字经之后觉得,不管是《三字经》还是《论语》还是《道德经》的相同之处,都是围绕我们中华民族最注重的礼仪、道德、仁义,诚信之事所写。

论语的学而篇第一中共有十六章,我最喜欢的就属里面的第四章孔子的弟子曾子的所说的。原文是: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翻译过来是: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出主意做事是否尽心尽力了呢?与朋友交往有没有做到以诚相待了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有没有经常复习了呢?”

从这章里面我知道,一个人的要想提高自身条件,自身修养,就必须做到,吾日三省吾身。“吾日三省吾身”,书中说的是我每天都多次反省自己,对,一个人如果每天都从多次反省自己,你的修养一定会逐步提高。“为人谋忠乎?”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反思的事情,做人不管对什么人都应该尽心经力的去帮助她。“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这是我们现代社会每个人读最需要反省的。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就是诚信待人,以诚信为主,而这一句就是教我们做人一定要诚实,诚实是金嘛!诚实的同时还要守信用,就应该应那句信者,诚也嘛;“传不习乎”。这句话翻译过来是老师传授的学业有没有经常复习呢!我觉得我做的有点欠佳,因为我不是一个自觉地人,对待什么事情都不能做到持之以恒。

看完这一章我的感悟就是,不管一个人的先天条件有多好,一定要做到每天反省自己,要诚信待人,要学以致用,要温故而知新,才会让你的先天与后天条件更加完美。继续坚持读这本书,相信自己一定受益匪浅,一定会懂得更多做人的道理。

论语学而篇学习心得体会

”香九龄,能温席。“小小黄香,九岁就懂得孝敬父母,为父亲温暖床席,他多有孝心啊!黄香乃孝悌也者,不亦君子乎?黄香是一个君子,长大后成为一名好官。

这句话的意思是,孔子的弟子有若说,一个人如果能够孝敬父母,敬爱兄长,却喜欢触犯上层统治的人,这样的人是很少的;不喜欢触犯上层统治的人,却喜欢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在根本上下功夫,根本有了,”道“自然就形成了。能做到孝敬父母,敬爱兄长,其实就是有了”仁“的根本。

看一个人会不会有所作为,成为有用之人,就要看这个人能不能做到”仁“的根本――孝敬父母,敬爱兄长,能做到这一点,他才会爱民、爱国,做一个群众喜欢并支持的好官,才能成就一番利国利民的大事业。

总之,我要努力了!

论语心得体会学而时习之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无不希望能够取得良好的成绩,取得更多的知识。然而,很多时候,在繁忙的学习任务中,我们常常会迷失方向,陷入学海无边的困境。《论语》中有一句名言“学而时习之”,这句话对于我们在学习中的迷茫给予了极大的启示。下面,我将从不同角度来阐述我对这句话的理解和体会。

首先,我认为这句话告诉我们要不断地学习。学习是人类得以进步的基础,只有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正如孔子在《论语》中所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表明学习是一个长期的、不断深入的过程,只有通过学习,我们才能提高自己的能力,拥有更多的机会。因此,在学习中,我们要时刻保持学习的态度,不断地深入研究,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

其次,我认为这句话告诉我们要注重学习的方法。学习并不意味着只是简单地增加知识的数量,更重要的是学习的质量。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要不断地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正如孔子在《论语》中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表明,我们要注重学习的过程,学会享受学习的快乐。只有在快乐的学习中,我们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提高自己的能力。

第三,我认为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坚持不懈地学习。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和挫折是必然的,但我们不能因此而灰心丧气,而应该坚持不懈地去学习。“学而思之不疑,学而能之不亦说乎?”这句话告诉我们,只有在反复思考和实践中,我们才能拥有坚实的知识基础和扎实的能力。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要坚持不懈,克服困难,不断地提高自己。

第四,我认为这句话告诉我们要自觉地学习。学习不仅仅是在学校里进行的,而且是一个终身的过程。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在生活中,我们都可以从各种各样的地方学习到知识。然而,很多时候,我们往往没有意识到这一点,随遇而安,浑浑噩噩地度过每一天。“巧言令色,鲜矣仁。”这句话是孔子在《论语》中的名言,告诉我们要遵循自己的内心,主动地学习,善待自己和他人。只有在自觉地学习中,我们才能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

最后,我认为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善于总结和应用所学知识。学习不仅仅是为了学到一些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正如孔子在《论语》中所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句话告诉我们,只有通过对已有知识的总结和归纳,我们才能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更广泛的应用。因此,我们要善于总结,善于运用所学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效果和实践能力。

综上所述,学而时习之是《论语》中的一句名言,它告诉我们要不断地学习,注重学习的方法,坚持不懈地学习,自觉地学习,善于总结和应用所学知识。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我们才能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提高自己的能力,拥有更多的机会。所以,让我们坚持学习,不断进步,追求更好的未来。

论语学而篇学习心得体会

《论语・学而》首字为”学“,即讲为人之学。人生之为人,生来与飞禽走兽是有本质区别的,人在本性上是具有人本来的美德的,人性中具有一种自然存在的善的情感,但是这种善经常被外物所蒙蔽导致我们没有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没有认识到自己人性中本来存在的真善美,于是便出现了社会中或”善“或”恶"的人。读圣贤书的目的就在于让我们的灵魂和古圣先贤对话交流,从而清除蒙蔽我们内心的尘埃杂质,成为一个真正的人。读经典,洁净我们的灵魂使之回到本真的清明纯净。

论语学而篇学习心得体会

要说清楚这个问题,我想借用孔子的一个弟子,———"有子"的一段有关"礼"和"和"之间辩证关系的论述来阐释我的观点。他说:"礼之用,和为贵。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这是什么意思呢?我们一起来分享一下:

礼,这里是指礼制,和,这里是指仁爱、和谐。他这句话的前半句是强调礼制等级规则的运用,必须辅之以"和",必须有仁爱贯穿于规则管理的始终,没有"仁爱"的管理,所有的规则规章就是冰冷的,无情的。大大小小的事情,各项规则,各项管理指标,全都冰冷执行,一定会有行不通的地方。

我看过一篇《管理者的致命诱惑》文章,其中讲到:"希望自己受员工的欢迎,这是人之常情;但对于管理者这却是危险的,管理者必须是‘孤独’的。""受人欢迎"是追求一种和谐的境界,对管理者来说,"不以礼节之"是很危险的,当管理指标不能达到但又必须完成这些指标时,管理者在这些平时是兄弟朋友的下属面前则显得踌躇不前,不能临之以威。因此这样的管理者在这种情况下,常常是束手无策,随之懈怠松劲,降低管理标准,久而久之,企业则在一团和气声中走向衰败。"和"固然重要,没有"礼"的约束,也是行不通的。

执行规则的最高的境界是"罚而不怨",惩罚却不使员工怨恨,运用仁爱最高的境界是"和而不流",和谐却不同流合污。

论语学而篇学习心得体会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子开门见山,告诉我们学习的方法,即:学得了知识,并且不断地去练习,这才是令人高兴的。然后,有志同道合的朋友,远道而来拜访你,这也是令人快乐的。但是,如果你虽有经天纬地之才,却没有人赏识你、知道你,你该怎么办呢?是自暴自弃、就此沉沦?不!要继续努力,努力并快乐着,只有这样,孔子才把这样的人叫做道德高尚的君子。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知有也。君子物本,本立而道生。孝弟者,其为仁之根本与!这段话大意是说:做人能孝顺父母,敬爱兄长,这样的人是不会犯上作乱的。君子致力与根本工作,根本树立了,人生的大道理也就有了。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就是仁的根本吧!什么是仁的根本呢?其实很简单,就是孝悌,孝是孝顺父母,悌是敬爱兄长。如果,连父母兄弟也不爱的人还怎么可能真心和别人相处,因此,孔子师徒把孝悌作为仁的根本。

那么,怎样判断一个人是否讲究仁爱呢?孔子为我们讲了一个好方法: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孔子说的很干脆,那些花言巧语、巧舌如簧的人,没有一个是讲究忠义道德的。但那些能言善辨、不辱使命的辩士,与这些巧舌如簧的人有着本质的区别。前者为国家、为民族的利益能言善辨、据理力争,后者为个人利益使弄小伎俩。所以要另当别论。

接下来,孔子教我们在平时怎样做才能成为一个仁人,他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我们每天都应该做好这样三件事:竭尽全力替人办事;诚心诚意和朋友交往;认真练习老师教的知识。做好这三件事,我们就可以向仁人看齐了。

孔子十分重视一个人的品德修养,他把做人放在了第一位,做事放在第二位。他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重,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意思是说:后生小子,在爹娘面前得孝顺在兄长处要敬爱;说话要谨慎,要诚实可信。要广泛地友爱大众,亲近仁德之人。这样做了以后,有多余的力量,再来学习文化知识。

当下竞争越来越激烈,生存压力越来越大,我们教育的重点往往放在成才上,而忽略了德育,于是培养出不少,四肢不勤,无谷不分的年轻一代,他们的父母要求他们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唯考上重点大学、找个好工作为是。平时忽略道德人格的培养,这些孩子往往经不起一点点的刺激,心理变得相当脆弱,不知与人怎样相处,心中只有自己,一旦遭遇挫折,经受不住一点打击。我就听说这样一个故事,在一所名牌大学里有一个学生,在中学时成绩一直都很优秀,由于是尖子生,倍受老师宠爱。可到了大学,由于同学都是尖子生考进来的,他变成普通的一名学生。不再有老师的宠爱,被冷落到一边。这名学生逐渐抑郁了,最后不堪折磨,跳楼自杀。可见,培养一个人要懂得爱自己,爱父母、爱他人是多么的重要,要知道自己来到这个世界,父母生我养我、来之不易,要知道感恩,要珍惜这一切。只有具备一个健康向上的人格,才可能成为一个有用之材,才能做一个有益于家庭、有益于社会的人。孔子的徒弟子夏就十分推崇有德之人,他说: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大意是:(选择妻子)能重视品行,而不重视美貌;侍奉爹娘,能尽其力,侍候君王,能不顾身家性命;和朋友交往,言而有信,(这种人)虽然没有上过学,拿今天的话说,即使没有什么文凭,我(子夏)也说他早已有了教养,比那些有才无德的人强得多。

以上是讲德对一个人的重要性。接下来,孔子又谈了孝,他给孝一个最简单、最朴素的标准: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怎样尽孝?其实很简单,这个标准简直另人怀疑:父母在,不远行,趁他们健在,多陪陪他们,这就足够了,要是父母不在了呢?就要看这个人的行为,如果仍旧能继承父亲的好思想、好操守,不加以改变,就算尽孝了。这个标准看似简单,做起来难。看看过去的那些高高在上的皇帝都很难做到。凡开国初期,那些冒着枪林弹雨、出生入死打下江山的皇帝往往能勤俭持家、体恤黎民百姓,但没过几代,后面的皇帝从小过惯锦衣玉食的生活,继任后变本加厉,更加骄奢淫逸、糜烂不堪,最后败了家、误了国,被别人改了朝、换了代。

小到一个家也是这样,上辈子辛辛苦苦打拼的家业,只要出了一个纨绔子弟,不消几年,家业就败了个精光。一代名臣曾国藩总结前人教训,劝戒子孙说:门户之衰,总由子孙之骄惰;凡俗之坏,多起于富贵之奢淫。同时告戒子孙:克勤克俭,能丰衣足食,就是小康生活。凡事谨守规模,必不大错;一生但丰衣足食,便成小康。

论语学而心得体会

《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其中的“学而”篇堪称为道德修养的指南。通过学习《论语》,我深深感受到了其中的智慧和道理。下面我将分享我对《论语》学而篇的心得体会。

第二段:勤奋学习与实践。

孔子在《论语·学而篇》中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让我深感学习的重要性和师德的高尚。每个人都应该像孔子所说的那样,常怀着一颗学习的心态,时刻准备着从身边的人和事情中吸取知识和经验。同时,学而篇中也告诫我们单纯的学习是不够的,更应该把所学运用到生活中,通过实践来检验自己的学问,使学习不仅仅停留在空洞的理论上。

第三段:谦虚和自省。

在《论语·学而篇》中,孔子告诫学生要“亲其师,信其道”。这使我想起了自己从小就被家长教导的要恭敬师长的道理。这个道理不仅仅是尊重他人,更是为了我们能够谦虚、虚心地接受别人的指导和教诲。同时,《论语》也强调了自省的重要性,孔子教导学生应该反复思考自己的言行举止,时时刻刻保持谦虚、自省的心态。这让我明白了要提高自己,首先要正视自己的不足,不断反省自己的言行,并全身心地投入到自我修养中去。

第四段:待人处事的智慧。

《论语·学而篇》中还有很多关于待人处事的智慧。比如,在“示之以文,以莅其众”中,孔子告诫我们在处理事务时要遵循规章制度,用文明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以此来影响和管理团队。在“夫子曰:齐鲁之暴,至于八族,宗彝固难,至于八族”中,孔子教育人们要注重家族的管理和维护,认为家族是社会秩序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这些智慧的教导,《论语·学而篇》让我明白了待人处事的重要性和处理问题的正确方法。

第五段:修身养性的境界。

在《论语·学而篇》中有许多关于修身养性的箴言。如“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以及“人之生也直,不得至于四维之数,而况于诗乎”等等。这些箴言告诫我们要谦虚、谨慎,追求对人生本质的认识和追求。只有通过修身养性,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以及修炼一种高尚的人格,才能真正融入社会,为社会和他人做出贡献。

总结。

通过学习《论语·学而篇》,我不仅获得了智慧和道理,更收获了修身养性的真谛。《论语·学而篇》中的箴言经久不衰,对于现代人来说仍然有着重要的意义。只有将这些箴言转化为自己的行动准则,我们才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抓住机遇,面对困难保持坚韧,不断提高自己。让我们像孔子所教导的那样,怀着一颗谦虚学习的心,在实践中检验自己,不断追求进步,为自己和社会寻找更美好的未来。

论语学而篇学习心得体会

读了论语通译,虽然不能看了古文就知道如何翻译成现代文,但是在注释的帮忙下也能明白孔子所想告诉我们的。觉得十分感慨,孔子在那时就能明白的这些道理,为什么那么多的人到此刻都还不明白。

商鞅是行变法,落得五马分尸的结局;达尔文在说物种进化的时候被人们骂成疯子;助人为乐的雷峰经常被人嘲笑,他们这些举动,又有谁能明白?如果他们一味的追求明白,又怎样i卫真理?他们最初不被理解,是正因他们的追求走在了时代的前列;他们最终名垂青史,是正因他们敢于在不明白的目光中昂首向前。在现实中,有多少人能明白明白这个东西。他们能够追求别人的明白,以别人的议论为自己的主题,以别人的言谈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以别人的反应来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甚至要去讨好别人,为了所谓的明白,写了一些优柔寡断毫无逐渐的可笑人生。他们真的知道明白吗,他们觉得他们真的是在明白别人,并换取别人的明白吗,不是这样的。

明白不仅仅仅只是你需要别人来明白你,根本就不是同路人为什么要逼迫别人明白你,难道是为了得到别人的同情和怜悯?这样作难道不会太悲哀了吗?于是,终日沉浸在观察别人对自己的态度之中,优柔寡断,碌碌无为。不再发奋改造自己的生活,不再发奋实现自己的价值,却只是追求明白。明白不是牵强的,是需要别人有和你相同的东西然后互相共鸣而产生的。就算不被明白,又有什么关联,只要我们能在某些方面明白了别人,想必别人也必须能明白你的吧。孔子很早就这么说过了,不担心别人呢不了解自己,只忧虑自己不明白别人。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人不光为明白而活!

明白万岁?不被明白又有何妨。

论语学而篇学习心得体会

关于国学,当今社会上掀起的”国学热“似乎正从一个侧面昭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来参加此次国学讲习班是抱着一个求学的目的,幼时听母亲念《论语》中的句子时只觉得拗口难懂,逐渐长大后发现幼时所听的那些句子的表述竟是那么美妙,含义又是那么丰富。但尽管如此对国学经典的认知却仍然处于一种懵懂的状态,讲习班开班第一天,老师结合朱子的《读论语孟子法》讲读经之道,当时我情不自禁记了很多笔记,觉得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从来没有老师讲过如何去读我们的国学经典,先晓其文义然后知其意,”切己“,熟读玩味,这些是以前从来没有听到过的东西,眼前开朗觉得这确实值得一试,于是便带着我很浅的文字功底和刚听来的方法开始了我读《论语》的道路。

自小学开始就会在课堂上学习《论语》,里面的句子大多十分熟悉,然而认真研读之后才发现,虽然每句都是那么简短,但是意义丰富,认真体会之后觉得以前根本就没有读过《论语》。程子曰:”读书者当观圣人所以作经之意,与圣人所以用心,圣人之所以至于圣人,而吾之所以未至者,所以未得者,句句而求之,昼诵而味之,中夜而思之,平其心,易其气,阙其疑,则圣人之意可见矣。“经典之所以经受时间考验千古不衰,是因为其蕴含了先贤的为人之道、成德之道,后世者难以达到其境界,故需一丝不苟认真研读,将这种学习成为一种习惯融入生活,昼诵夜读常常思考才能有所得。

论语学而篇读书心得

近日,一口气买下了宋代大儒朱熹之《四书集注》、钱穆老先生的《论语新解》和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准备要好好的读读《论语》。不是为了其他的,以前南怀瑾老先生的《论语别裁》和于丹大姐《论语心得》也都读过,只是想了解得更深入、更系统些。

1·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上学以来,我们就一直朗诵着,但是我们很多同学往往只记住了前两句,而把最精髓的一句给落下了,这句就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可以说,此段既有学习方法的阐述,又有学习态度的思考,更有学术境界的提炼,切不可肤浅析之。

从学习方法言,学习必须“时习”,即“当日复日,时复时,年复年”,反复不已,老而不倦,特别是此中之“习”,不能简单理解为温习,其还有“演习”之意,因为孔子特别要求所学必须与当时的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密切结合,即学习必须与实践相结合,不能是空洞的理论、说教。

从学习态度言,一为“说”“乐”,即必须对学习感兴趣,学为乐,在学习中感觉到快乐,把学习读书当做是一件快乐之事,有兴趣才能有所成,有所成才能“有朋自远方来”,钱穆老先生就说:“学者惟当牢守学而时习之初境,斯可有远方朋友来之乐。”二为“不愠”,即学习的目的是为了什么,不是为了扬名天下,让人“知”,不是为了追求功利,成为谋生手段,而是为了成为“君子”,何为“君子”,乃成德之名。

从学习重要性言,朱熹老夫子在其《四书集注》中有云:此为书之首篇,故所记多务本之意,乃入道之门、积德之基、学者之先务也。”而首篇之第一段,也是全书的第一段就将学习之要,由此可见学习对于做人做事的重要性。孔子一生重教,孔子之教又重在学,孔子教人以学,又重在学为人之道。列此为篇首,实有深义。

从学习境界言,在此余颇同钱穆老先生言,其曰:“学而时习,乃初学事;有朋远来,则中年成学后事;不知而不愠,达于最高境界。”解之,“朋”之义,不仅仅是指“朋友”,更多所指“求学者”或“弟子”;“不知”之义,乃指学日进,道行越深,至于别人已不能领会,就像孔子自己所言:“知我者其天乎。”此段实乃叙述一理想学者之毕生经历,实亦孔子毕生为学之自述。

由此所感,《论语》的确博大精神,半部《论语》治天下在此就可见一般。

论语学而心得体会

论语是我国古代儒家学派的重要残片之一,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人文意义。其内容丰富多样,反映了儒家学说的核心思想和价值观念。学而篇是《论语》的开篇之作,包含了众多学子和孔子之间的对话和思考,对于我们理解儒家思想、培养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观念具有重要意义。经过深入研读,我对学而篇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和体会。

首先,学而篇为我们提供了正确的学习态度。在这篇文章中,孔子通过自己的教学和言行展示了一种稳重、谦虚和勤奋的学习态度。他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告诉我们学习是一种持久的努力,不断的学习和练习才能取得成果。同时,他还强调了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实践,“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只有将所学的知识与实际相结合,才能真正产生价值。这种正确的学习态度,对于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不断完善自己,提高自己的能力具有指导意义。

其次,学而篇展示了儒家的价值观念。儒家注重道德修养和人际关系的处理,这在学而篇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例如,“晏子于齐闻政,见子夏,曰:“久矣哉,夫子之不为政也。”这句话表明,晏子认为子夏不愿从政,是因为他看到了当时齐国政治的种种弊端和问题。随后,孔子告诉晏子:“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儒家价值观的核心,即“以义为重”,追求道德的高尚和真理的追求。这种价值观念对于我们在选择职业、处事待人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

再次,学而篇让我们明白了知识的重要性和价值。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强调了知识的实用性。知识的目的是为了运用,只有将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才能产生应有的价值。同时,孔子还提出了学习的目标是“温故而知新”,即不断学习新知识的同时,要不断温习复习旧知识,以不断巩固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只有通过不断学习和温故而新,我们才能够不断发展和进步。

最后,学而篇告诉我们要认真思考问题、不断追求真理。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意味着要善于思考和提出问题。而学习的过程中,要不断追问、质疑、探究,才能够不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只有通过思考和探究,我们才能够获得真理的启示,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同时,学而篇还强调了要有正确的思维方法,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话告诉我们要保持开放的心态,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和建议,不断修正和完善自己的思维方式,从而更好地认知事物,拓宽自己的思维视野。

综上所述,通过学而篇的学习,我对于儒家学说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体会。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正确的学习态度,更展示了儒家的价值观念和追求,使我们明白了知识的重要性和追求真理的意义。通过不断地学习和思考,我们可以更好地发展自己,提高自己的能力,并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为社会和他人做出贡献。

论语学而第一的学习心得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则包含三个层面的意思,即“自觉”“觉醒”“觉悟”,“三觉”将看似关系不是很大的三句话一以贯之。

其一,“学”是一种自觉的行为。“学”与“习”是一对孪生兄弟,不可分离,学习一定要与温习结合,学了不温习,那只是走马观花。

其二,学习是自我觉醒的过程。我宁愿理解“有朋自远方来”句是为“学而时习”作比喻的,就是学习达到的觉醒程度,就如同遇见了远道而来的朋友,是一件十分快乐的事。

其三,学习可提高觉悟。学习就是加强自身修养的过程,而不是装点门面的,因此,别人不了解自己也不恼怒,最终达到做君子。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孝悌”是孔子礼治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其含义是孝敬父母,尊敬兄长,是我国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也是先秦儒家早期教育的内容之一。

这一思想是孔子的弟子有子提出来的,主要是家庭教育层面的,到了亚圣孟子将其发展为学校教育,扩大了教育的外延,在《孟子·梁惠王上》中有“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就是兴办学校教育,反复地讲解孝悌的道理。这一教育思想也是《礼记·大学》中八修条目的主要内容,一个人要成就大事业,必须首先修身,修身的核心内容就是懂得孝悌,懂得了孝悌才会尊敬他人,不至于犯上作乱,才能逐渐形成仁爱思想,就是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从而扩大爱的内涵。

论语学而心得体会

论语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之一,它是儒家学派的经典文献之一,也是中国古代社会传统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的集中体现。作为一位现代年轻人,我读了《论语》,从中汲取了许多宝贵的智慧和心得体会。在我的理解中,《论语》不仅是一本古代经典,更是一部关于人生智慧的指南。下面我将围绕“学而”这个主题,结合自己的体会,从五个方面展开阐述。

首先,《论语》告诉我们学习是一生的事业。在《学而》篇中,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这句话表达了他对学习的热爱之情。我深有体会地认识到,学习不仅是为了获得知识,更是为了提高自己的素养。现代社会变化快速,新知识层出不穷,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不落后。同时,学习也是人生的乐趣,通过学习可以拓宽自己的眼界,提升自己的能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所以,《论语》告诉我,我们应该始终保持学习的态度,珍惜学习的机会。

其次,《论语》告诉我们学习要以德为先。在《学而》篇中,孔子说:“可以适舍邪?”这句话警示了我们要注重培养自己的道德品质。这个世界上有很多知识,但并非所有的知识都是好的。我们在学习的时候要慎选学习的内容,注重道德修养,抵制不良的诱惑。只有具备了良好的道德品质,我们才能真正做到以德化人,影响他人,以及在实践中遵循正确的道德准则。

第三,《论语》告诉我们学习要注重实践。在《学而》篇中,孔子说:“三年学,不至于有为知之。”这句话告诉我们,学习不仅仅是为了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将所学应用于实践。只有将学到的知识实践出来,才能真正理解知识的内涵与含义。在我个人的学习经验中,我常常会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通过实践的过程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水平。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注重理论,还要注重实践,将知识转化为行动。

第四,《论语》告诉我们学习要注重思考。在《学而》篇中,孔子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这句话告诉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多思考,与优秀的人为伍,从他们身上学习。同时,也要反思自己的不足,不断改进。在我的学习过程中,我经常会与同学、老师进行交流,讨论问题,碰撞出思维的火花。通过思考和交流,我不仅能够发现自己的不足,也能够从他人身上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智慧。

最后,《论语》告诉我们学习要注重践行。在《学而》篇中,孔子说:“温、良、恭、俭、让以得之,不病,不怒。”这句话告诉我们学习应该是与行动相结合的。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自己获得知识,更是为了改变自己和他人的现状。通过自己的努力和行动,我们可以为社会做出贡献,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所以,《论语》告诉我,学习不仅要有理论,更要有实践,不仅要有动力,更要有行动。

总之,《论语》是一部非常有智慧的经典著作,通过阅读它,我深深地体会到了学习的重要性。学习不仅仅是为了知识,更是为了人生的完善。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将继续遵循《论语》的教诲,以学习为己任,注重德行培养,注重实践和思考,通过学习贡献社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论语《学而》的心得

五年级,我开始读《论语》。论语中的经典句子让我受益匪浅。写作时,我常常把在《论语》中诵读过的经典句子运用到作文。比如要写珍惜的句子时,我了句:“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描绘学习的快乐时光,“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在脑海里。

而在整本《论语》当中,孔子对“孝”最使我难忘。孔子非常父母子女间的感情交流,并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尊敬、爱戴和赡养。孔子孝停留在物质奉养上,他仅是物质上的奉养是的,还得在感情上对父母表示真诚的尊敬和爱戴。在《论语》中他说:“今之孝者,是为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教导:百善孝为先,对父母在感情上不尊敬和爱戴的话,仅是物质上的奉养,与动物有区别?古代的黄香就做得,他小小年纪在寒冷的冬天里,为父亲温暖被子。这看似普通的,其实包含着黄香对父亲的爱。

不过,孔子对“孝”的最高的是立身。孔子:“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可谓孝矣。”这句话了子女在父母生前父母的意愿行事,在父母死后继承的遗志,这才是真正的孝道。而周武王和周公旦继承文王的遗志讨灭了商纣王,孔子赞扬的是真正的孝道。

孔子对孝顺的地震撼着心灵,我不禁了的平时的所作所为,与古人比,我差远了。我还到赡养父母的年龄,我在精神上也孝顺父母。我耍性子,一点小和顶嘴。学了《论语》后,我认识到这真是很不孝顺的,的也。父母都说我变乖了,《论语》的力量真大哦!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