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教案新人教版文案(热门16篇)

时间:2023-12-14 11:52:38 作者:GZ才子

教案的评价应基于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学效果进行客观分析。下面是一些二年级教案实例,希望对大家的教案编写有所启示。

二年级数学人教版教案文案

教学内容:新课标北师大版第四册铅笔有多长;教材p40、p41。

教学目标:1、通过测量铅笔长度的活动,知道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发展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2、通过实际测量,学习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

3、通过“估一估”、“量一量”等活动,发展学生的估测能力。

教学重点:实际感受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学习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1分米、1毫米的认识,“估一估”实物的长度。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准备:教具:课件,米尺、1分硬币、10厘米铅笔若干(按小组分)。

学具:学生直尺、长约1分米、1毫米的物品。

教学过程:

一、谜语引入。

身穿花衣裳,个子细又长。写出漂亮字,需要它帮忙。请同学们快快猜一猜,它是谁呢?

二、探索分米。

1、估:老师给同学们发了1支铅笔,请你估测这枝铅笔有多长?说说你是怎样估测的?(听取汇报)。

2、量:同学们估测的结果不一样?怎样才能得出准确的结果呢?请你们用直尺量一量这支铅笔的长度,边量边说一说你是怎样量的?(抽生一边汇报,一边在实物投影仪上演示。)。

3、知:你们知道吗?10厘米的长度还可以用1分米表示,即1分米=10厘米,分米是比厘米大一些的长度单位,用字母dm表示,即1dm=10cm。

4、比:在直尺上找出1分米的长度,用手势表示出来?我们的身体是一把尺,从中指尖开始量手掌,到哪儿长1dm,再用手比一比。

5、找:找一找教室中哪些物体的长大约是1分米?

揭示:1米=10分米1m=10dm。

7、老师给你们准备的铅笔是你们丢掉的,为自己算一算,每人丢一分米长的铅笔,10人丢了多长的铅笔?全班50人,共丢了多长的铅笔?大约有几个小朋友那么高?多浪费呀!希望同学们爱惜学习用具,养成节约的好习惯。

三、自学毫米。

2、听取汇报,质疑。

3、课件演示,得出1厘米=10毫米,即1cm=10mm。

四、尝试练习。

1、游戏:用手势比一比下列长度:1米、1毫米、10厘米、1厘米、1分米、10毫米、10分米。

2、课件出示:(1)填出适当的单位。(2)解决问题:小猴一家比身高。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教案

活动目标:

1.使学生能估计一些常见容器的容量,培养估计意识和初步的估计能力。

2.使学生联系实际,在具体的观察、操作中了解净含量的意思,初步感受不同的液体,容量相同,重量不一定相同。

3.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能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与乐趣。

活动准备:杯琴6套,常见容器若干,饮料若干瓶,台秤一部,量杯6只,植物油、水、牛奶各1升。

活动过程:

课前活动玩杯琴。

(1)练习:各小组自由玩杯琴。

(2)表演:同学们,玩杯琴玩得开心吗?能不能给大家齐奏一曲?

(3)介绍:真好听!这么美妙的杯琴是如何制作成功的呀?

生:我们通过实验发现,杯子里装的水不同,敲出来的声音就不同。于是,我们经过添水、减水的反复调试,得到了1~7七个不同的音。有了这七个音就能演奏了。

小结:在相同的玻璃杯里装上不同量的水,敲击以后会发出不同的音。美妙的杯琴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作而成的。

一、估一估。

1.导入:生活中,由于人们的需要不同,各种液体本身的用量也不同,因此,我们的生活中便有了形状各异、大小不一的容器。今天,我们就来进行一个估计容量的能力大比武,把你在前面认识升和毫升中学到的知识和积累的经验都用上,比比谁的估计本领强!(有信心吗?)。

2.集体估计,掌握估计方法。

教师出示若干个容器,指名估计容量,说说估计方法。

(1)980毫升光明房型牛奶。

生1:这盒牛奶和我们前面数学课上认识的1升的伊利牛奶差不多大,所以我估计它的容量大约是1升。

(2)250毫升统一冰红茶。

生2:我们知道1瓶ad钙奶的容量是100毫升,这盒冰红茶大概有两瓶ad钙奶那么多,所以我估计它的容量大约是200毫升。

(3)20毫升的小酒杯。

生3:数学课上我测出了我一口大约喝10毫升水,这个小酒杯如果装满水,我感觉我两口能喝完,所以我估计它的容量大约是20毫升。

(4)教室里的红色水桶。

生4:教室里的纯净水1桶19升,这个水桶比纯净水的桶稍微小些,所以我估计它的容量大约是15升。

小结:在前面认识升和毫升的过程中,我们通过观察、测量、估计等活动,已经知道了一些容器的容量。将这些已知容量作为标准记在脑子里,在估计时,与它们进行比较,可以帮助我们估计得比较准确。

3.小组内估计,锻炼估计本领。

生1:我回家找了很多容器估计,还邀请爸爸、妈妈和我一起比赛,然后看上面的净含量,看看谁估计得比较准确。

师:能告诉老师你们的家庭大赛谁获胜了吗?

生1:大多数是我,有的时候是妈妈,因为许多东西是妈妈买的,她已经记住了它们的容量。

师:看来学习和实践都很重要!

生2:我回家把上面写着多少毫升和多少升的东西都看了一下,知道了很多常见物品的容量。

师:观察可以帮助我们积累经验,是一种好的学习方法。

生3:我还用自己在数学课上做的1升和100毫升的瓶子量出了一些容器的容量。

师:自己动手测量得到的结果在你脑子里留下的印象一定是最深刻的。

(2)通过回家的实践,每位同学都选择了几个容器带到了学校,接下来,我们就在小组里开展一个估计比赛。组长拿出一个容器,每人报0自己的答案,然后看看贴在底下的正确答案,比比谁估计得最接近。

4.小组估计比赛,比试估计本领。

估计得怎么样?谁最厉害呀?谁准备的秘密武器最厉害呀?下面就请每组拿出一个你们觉得最厉害秘密武器,让其他小组的同学来估一估(小组内可以进行讨论,在规定时间内拿出统一答案)。比一比,哪个小组估计得最接近。

5.交流活动感受,分享成功喜悦。

通过刚才的估计容量能力大比武,你有什么想法吗?

生1:我觉得估计容量一点都不难,只要记住了1升、100毫升有多少,其它的和它们比一比就行了。

师:是呀,大和小都是与标准相比较的。

生2:我在估计时首先是确定它用毫升还是用升做单位,比100毫升小的就与ad钙奶比,比1升大一点或小一点的就与1升的伊利牛奶比,再大一点的就与水桶比。

师:就是先确定一个大致范围,再进行具体比较。很好的方法。

生3:我觉得看得多了,到后来很快就能估计出它的容量了。

师:熟能生巧呀!

二、量一量。

生1:本来我们以为液体应该都是用升和毫升作单位的,但是洗洁精却全是用克和千克做单位的,而锅、碗、盆子、杯子也不是用升和毫升做单位,是用厘米做单位的。

生2:我们在卖一次性杯子的商标上发现,除了毫升,还有cc和盎司这样的容量单位。

生3:我们发现可乐和雪碧的瓶子里都没有装满,上面还空了一截,其他饮料一般都是装得满满的。

生4:我们发现牛奶也是,有的用毫升和升做单位,有的用克作单位。

(1)每组一个9盎司和300cc的一次性杯子,实验研究。

(2)你们是怎样做的?有什么发现?

说明:cc其实是你们五年级将要认识的另一种计量单位立方厘米的英文缩写,1毫升就相当于1cc。而盎司则是一种英美国家使用的计量单位,英制的1盎司大约是28点几毫升,美制的1盎司大约是29点几毫升,所以,盎司并不是一种国际通用单位。在我国,酒吧里喝洋酒会以盎司计量,而其他地方不常使用。

生1:我觉得没有,因为瓶上标的是净含量,就是指里面的600毫升。

生2:我认为600毫升就是指瓶子里一共能装600毫升可乐。

(1)什么叫净含量?

师:净含量是瓶子里饮料的多少还是瓶子能装多少饮料呢?可乐公司有没有短斤缺两呢?于老师从超市购买了一些饮料,供你们研究。

(2)学生实验研究。

(3)交流实验结果:通过实验,你们有什么发现?

生1:我们组的1瓶可乐没有装满,瓶上标的净含量是600毫升。通过测量,我们发现里面的可乐刚好是600毫升。

生2:我们组测的是220毫升的袋装红梅牛奶,净含量确实是220毫升。

生3:我们组测的是1瓶装得满满的饮料,瓶上标的净含量是500毫升。通过测量,我们发现确实是500毫升。

生4:我们测的一瓶美年达饮料也没有装满,但通过测量,我们发现里面的饮料不但不少,还超出了它瓶上标的净含量。

说明:根据国家对定量产品包装的规定,包装上必须标明净含量。假如实际量低于所标净含量,则视为短斤缺两论处。只要是合格的商品,它的实际量不但不会少于所标净含量,有是还会超出净含量。

三、称一称。

(2)学生猜想,说说想法。

生1:我觉得牛奶和油应该和水一样,1升就是1千克。

生2:我认为牛奶和油都比水重,因为牛奶和油都比水粘稠。

生3:我认为油应该比水轻,因为油总是浮在水的上面的。

2.实验验证:将三种液体分别称一称。

3.交流实验结果:1升水的重量正好1千克;1升牛奶的重量大于1千克;1升油的重量小于1千克。

小结:不同的液体,容量相同,重量不一定相等。

四、活动总结。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含有两级运算(没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并能正确运用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2、培养观察、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3、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数学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含有两级运算(没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

含有两级运算(没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和书写格式。

教学过程:

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五单元混合运算。(板书课题:5.混合运算)。

在学习新课之前,我们先看大屏幕(课件),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两道题的运算顺序。

(学生回答)。

哪位同学能用一句话来概括它们的运算顺序?

(学生回答)。

谁能用自己的理解形象的说一说它们的运算顺序?

(学生回答)。

看来同学们对上节课的知识掌握的很扎实,理解的很透彻。

(学生回答)。

1)做一做。

那么,当他们遇到一起的时候,你们应该怎么办呢?请同学们拿出本子试着做一做。

2)读一读。

同学们想知道自己做的对不对吗?(想)请打开书48页,对照48页的脱式计算,看一看自己做的对不对。做对的同学就在旁边为自己画上一个大大的笑脸,以示鼓励。做错的同学,认真观察,找到自己错误的原因,并在旁边改正过来。

(学生独立看书并更正)。

3)说一说。

(请做错的同学分析错误原因并更正:请做对的同学说说正确。

的计算顺序)。

4)做一做。

(学生试做)。

5)说一说。

(请做错的同学分析错误原因并更正:请做对的同学说说正确的计算顺序)。

6)议一议。

(课件显示10道不同级的混合运算算式,请同学们说运算顺序)。

下面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这组算式的运算顺序,和你的同桌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讨论)。

谁愿意把你的发现与同学们分享?

(学生交流自己的发现)。

7)读一读。

我们打开书,看看书上是怎么写的。

(学生自读两遍,齐读两遍)。

8)讲一讲。

现在,谁能告诉老师,我们下次再遇到这样的算式,该怎么计算?学生回答,教师板书(板书: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加法),那么,我们再来看这道题,先算什么?(43=12),再算(7+12=19)(同时提醒注意事项)。

9)练一练。

同学们,你们学会了吗?(学会了)老师现在要考一考你们,有信心接受老师的挑战吗?(课件显示)。

同学们,数学是一门很神奇的学科,你们看(课件显示)我们把昨天学的知识稍微变动一下,就成为了我们今天所学的新知识,如果老师把今天学习的知识再添加一个小括号,它的计算顺序又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你们说,神不神奇?(神奇)其实,数学还有许许多多的奥秘正等待着你们去研究和探索呢?加油吧!同学们。老师期待你们更精彩的表现。下课!

板书设计:

5.混合运算。

7+43先算乘、除法。

=7+12后算加、减法。

=19。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教案

教科书第132页例4及例4下面“做一做”中的题目和练习三十的第5~10题。

教学目的。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面积单位间的换算的推想过程,加深对面积单位的认识。培养学生的推想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面积单位间的换算。

教学难点。

理解掌握面积单位间的换算的推想过程。

教具准备。

皮尺。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与思考。

1、让学生说一说如何计算一个长方形的面积。

2、做下面的题,并说一说是怎样推想的。

5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13平方米=()平方分米。

二、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1、教学例4。(把例题进行改编,让学生直接测量课桌的长、宽,计算出面积,再进行单位间的换算。)。

(2)学生列式计算,教师根据具体情况,做出判断。

(3)学生讨论由平方厘米换算成平方分米推理过程。(100平方厘米是1平方分米,平方厘米数里面有多少个100平方厘米,就是多少平方分米。)。

2、做例4下面“做一做”中的习题:(学生说出推想过程)。

500平方厘米=()平方分米。

4200平方分米=()平方米。

三、巩固反馈,掌握换算方法。

1、做练习三十的第5题,说一说是怎样推想的?

2、做练习三十的第6题,请学生说一说推算过程。

面积单位间的换算。

学生把测量后所列算式写在黑板上。

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位置教案文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在生活中如何根据示意图找到位置。

过程与方法:理解可以用一组数来确定位置关系,通过确立一个坐标图形来找准方位。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产生数学的亲切感,把位置关系的学习与生活场景紧密联系起来。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够通过示意图找到物体的具体位置。

难点:理解用一对数来确定位置的方法,并把它用于实践中。

教学方法:直观演示法和自主探究与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或实物等。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引入新课。

1、谈话导入。

学生回顾在生活所见的示意图,回答教师问题,。

2、引入新课,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对前面知识的复习,以及具体的直观演示和具体的情景联系,充分调动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为学习新知奠定基础。

二、例题展示。

1、出示例2。

学生读题,明白示意图,初步了解题目中的每个位置是用一个坐标的形式来表示的,每一个游览区和一对数相对应。

2、学生可提问质疑,可小组讨论,可互相回答问题。全班交流。

交流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示意图,知道它们是如何标示各区域所在位置的。

小结:横排和竖排所构成的区域就是整个动物园的范围。

每个小区域所对应的数值就是整个动物园这个大范围的一个坐标点。通过这些坐标点,我们就能够确定某个游览区的具体位置。

3、组织学生说说其他场馆的位置,同时教师板书。

4、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场馆位置与坐标中各点对应的关系。

5、练习:在图上标出这些场馆的位置。

6、小结:通过例题我们把一个区域的示意图用坐标的形式表示出来,通过对应的坐标位置就可以确定所要找的地方的位置。

三、做一做,巩固确定位置的知识。

出示练习,引导学生完成练习。

四、反馈练习。

五、课堂总结。

在练习中,要紧紧把握图形,从题目入手,寻找位置与坐标数值的对应关系,明确它们之间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可以互相判断对方。

六、作业:选用课时作业。

板书设计:

位置。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

通过学生自主合作的探究活动掌握万以内数的读写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自学能力和合作的技能,同时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1、第76页的“做一做”。

(1)学生独立完成。

(2)请学生核对。

2、教师报数,学生写数。

7504800795003207。

3、写出下面各数。

四千二百二十五千零四七千零六十八千零五十四。

(1)学生写出这些数。

(2)请几名学生说出自己写出的数并全班核对。

(3)说一说你怎样判断,每个数中的“0”分别代表着几个“0”。

4、同桌拨数,读写。

一同学拨数,一同学在本子上写出写出这个数的读法和写法,然后再换过来。

本节课我们学的是万以内数的读、写方法,大家要记住的是不管是读数还是写数都要从高位往低位读写。写数时一定要看清这个“0”代表的是几个0,即要弄清前后两个数字所在的数位。

人教版二年级教案数学文案

教学内容:

课本p18页例1,练习四第1~3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基础上自己得出除法算式。

的商;通过比较分析的思维过程,使学生体验到可以用多种方法求商,感受到用口诀求商的简便;掌握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初步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以及语言。

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

教学重点:

使学生学会求商的方法。

教学难点:用多种方法求商。

教学准备:情景图或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出示例1放大图,讲述猴妈妈给小猴分桃的故事。

【设计意图】:故事引入,激发学习兴趣。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1、看图,思考问题:小猴摘了几个桃子?猴妈妈准备分给几只小猴?

2、动手操作,探究方法。

(1)各小组动手分一分,并说说分的过程。

(2)小组合作,交流方法。

3、我们通过分一分知道了可以分给4只小猴。如果我们不动手分,那该怎样想呢?

4、学生交流想法。

5、揭示课题,板书课题: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6、12÷3的商是几?你是怎样算的?

7、学生汇报并说明解题思路。

8、小结。

【设计意图】:通过操作为下面的抽象思维作准备,使学生由直观向抽象过渡。通过相互交流、启发达到共同发展的效果。让学生在感受用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中逐渐加深对计算方法的理解。

三、拓展应用,加深理解。

1、引导学生完成第24页的“做一做”。

(1)要求学生利用口诀独立解决,并想想这些题目有什么特点。教师巡视指导。

(2)交流汇报。

2、引导学生完成练习四第1题。

学生认真观察图,说说图意。然后独立完成。

3、引导学生完成练习四第2、3题。

【设计意图】:寓学习于游戏中,并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让学生体会被除数和除数一样时商是1。

四、课堂总结。

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

教材分析:

本单元包括三部分内容:认识轴对称、平移和旋转、剪一剪等。这些内容都是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必要基础,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学情分析:

轴对称、平移和旋转都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现象,是两种基本的图形变换。二年级学生的能力差别比较大,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也有不同的层次,对空间图形的理解水平参差不平,针对这一实际情况,对不同的学生课时目标也应有不同的要求。本单元的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知识的综合运用,有利于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变换,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教学时,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物体,注重实践活动的丰富多样性,帮助学生发展空间观念,使学生能在不同数学活动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可以获得广泛的活动经验。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使学生学会辨认轴对称图形;结合实例,初步感知平移、旋转现象。

2、数学思考: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经历一个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旋转或轴对称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能有条理地表达图形的变换过程,发展空间观念。

3、问题解决:经历运用平移、旋转或轴对称进行图案设计的过程,能灵活运用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4、情感态度:通过观察、操作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学会欣赏数学美。

教学重点:

从实物对称抽象出轴对称图形,感知旋转与平移现象。

教学难点:

正确判断、区别旋转与平移现象,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第四课时。

单元综合练习。

教学目标:

1、整理和练习图形和变换,巩固平移和旋转的表象。

2、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互相帮助的合作意识。

重点难点:

画平移的后的图形。

教学过程:

1、观察43页第一题,让学生说一说怎么样数平移的距离。

2、动手涂颜色。

3、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样找到那条船的。

1、先让学生给43页第二题的四个点标上记号。

2、问学生,图形移动3格上边的点移动几格?图形的大小还是保持原来的样子吗?

3、学生讨论,该怎么样画平移后的图形。

4、学生汇报方法。

5、老师总结:先找好四个点移动后的位置,再把四个点连起来就可以得到一个平移后的图形。

6、学生自己动手完成第2题的两个要求。

7、独立完成44页第5题。

1、判断哪些物体的运动是平移和旋转。

2、判断哪些角是直角,锐角和钝角。

1、自己动手或小组合作完成45页的做一做。

教学反思:

结合动手操作,才能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平移现象。强调无论怎么平移,方向是不变的这个道理。

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位置教案文案

目标。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认识行与列,初步理解数对的含义;能在具体情境中用数对表示物体的。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从已有经验到用数对确定物体位置的探索过程,体验用数对确定位置的必要性和简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

教学重点经历用数对确定物体位置的探索过程,知道用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数对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直观演示法与自主探索、小组合作的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含各环节中的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以及设计意图)。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课件出示主题图,播放动画。

怎样才能既准确又简明地表示张亮同学的位置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进一步学习“确定位置”。(板书:确定位置)。

二、探索新知。

1、课件出示例1的内容。

(1)学生读题,了解已知信息。

教师引导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在教室里的位置来思考这个问题。

(2)问:已知张亮同学是第二列、第三行的同学,你能指出谁是张亮同学吗?

学生联系实际的基础上根据图中张亮所在的列数的行数来确定张亮的位置,教师给予肯定。

2、认识数对,学会用数对确定具体情境中的位置。

(1)提出问题(看来用第几列、第几行描述一个人的位置真好,让我们有了一个统一的说法。)。

大家觉得用这种方法表示一个人的位置,简炼吗?

师:能不能把这种方法再简化一下?

(2)创造、交流。

同学们可了不起,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创造出了这么多种不同的表示方法。

这一种是哪个小组创造的?说说你们是怎么想的?

师;不错,既然每个小组都不约而同地保留下了这两个数,说明——?这两个数很重要!

真好!那这里的2和3各表示什么意思呢?

生:……。

说得太棒了,数学规则需要统一,想不想知道数学上统一使用的方法,请看先写4,接着打上逗号,然后写3,最后打上括号,因为它们是一个整体。大家知道吗?像这样,用列数和行数组成的一对数,叫做——数对。

书:(2,3)。

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用数对表示位置。

3、游戏中概括提升。

我发现咱们班同学学得特别快,下面咱们玩个游戏好吗?

(1)师出生对。

我说数对,请符合要求的同学快速地站起来。看谁反应最快!

(3,1)(3,2)(3,3)(3,4)(3,5)。

奇怪,怎么就正好站起来这么一排呢?

(2)生出生对。

如果让你来出数对,你能让一排同学站起来吗?谁来试试?

生:……。

师:也不错!有没有谁能说出点不一样的?

生:(1,1)(2,1)(3,1)(4,1)(5,1)(6,1)。

师:发现什么了?能说说为什么吗?

生:……。

师:也就是说,数对中的第二个数相同,他们就都在同一行。

(3)师再出。

示(4,x)可能是哪些同学?

师:你的数对是?奇怪,我上面写(4,1)了吗?那你为什么站起来?

生:(第一个数是4,表示第4列,第二个数是求知数,所以第4列的每一个同学都有可能)能不能确定,到底是谁?如果x等于3呢,表示的一定是谁?其他同学坐下去,看来,要想确定某一个人的位置,只知道列数行不行?还得知道?(用数对表示位置一定要用到两个数)。

师:(_)又可能是哪些同学?(全班同学都站起来了)。

师:全班同学都有可能吗?x、x表示两个相同的数,你的数对是(?,?),符合吗?不符合的同学请坐下。当x=1、2、3、4、5时,看来(_)能不能表示全班同学?只能表示什么?只能表示列数、行数相同同学的位置。

三、做一做,巩固确定位置的方法。

1、出示情景。组织学生观察情景,思考教师的提问。

2、引导学生利用在例题中学到的确定位置的方法来回答问题。

3、组织学生用一组数字来表示它们的位置。学生思考后可交流讨论,最后全班汇报。

四、反馈练习。

完成教材第19页的做一做。

五、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教案

本单元“方向与位置”是在学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的基础上,来学习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教材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设计了开放性、趣味性很强的实践活动。目的是让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去,增加探索体验的机会。因此,这部分内容不能作为知识点去讲授,而要让学生在活动中加深体验,形成方向感。

学生虽然已经学会辨认自己的前、后、左、右、上、下等相对位置。但要正确辨认现实生活中的方向,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带领学生亲自到操场去观察、辨认,让学生在活动中,具体感知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体会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发展空间观念。

1、知道地图上东、南、西、北的方向。

2、在熟悉的生活环境中,能根据生活经验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培养方向感,发展空间观念。

3、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实践活动中,学会合作,交流与反思。

在实践活动中,感受方位。

在实景中辨别方向。

让学生学会如何辨认东、南、西、北。

小组合作、实践探究。

练一练第3题的算式卡片、透明胶。

剪下教材第105页的记录纸。

一、谈话引入,激发兴趣。

(板书:东南西北)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东南西北”。咱们先一起到操场上去看一看,认一认方向,好吗?别急,请大家带上笔和老师让你们准备的记录纸,按照小组排队,小组长带队。(学生在组长的带领下,排好队到操场去。)。

二、实践活动,探究新知。

(一)室外观察与记录。

1、找一找。

同学们,你们知道太阳每天早上是从哪个方向升起来的吗?(东)。

你能用手指一指东方吗?(学生用手指向东,眼睛看着东方。)。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学校操场的`东边有什么呀?

大家真能干,通过找一找太阳升起的方向,很快找到了东边,而且观察得非常认真,找到了操场东边的许多景物,真了不起!那么傍晚的时候,太阳又是从哪个方向落下去的呢?(西)。

你能用手指一指西方吗?(学生用手指向西,眼睛看着西方。)。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学校操场的西边有什么呀?

好,除了东和西,你还听说过哪些方向呢?(南、北)。

你们知道中午的时候,太阳是在我们的哪一边呢?(南边)。

你能用手指一指南方吗?(学生用手指向南,眼睛看着南方。)。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学校操场的南边有什么呀?

那么南边的对面又是什么方向呢?(北)。

你能用手指一指北方吗?(学生用手指向北,眼睛看着北方。)。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学校操场的北边有什么呀?

2、记一记。

请小组长组织自己组的同学,把刚才看到的景物按照各自的方位记在带来的记录纸上,不会写的字可以用拼音。注意,一定要标明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学生分工完成,组内交流。教师巡视指导。)(组织学生集合回教室。)。

(二)室内整理与辨别。

1、看一看。

请每个组的小组长把观察记录纸贴在黑板上,互相看一看有什么不同。(小组长依次贴记录纸。)。

指导学生观察,每张记录纸上所标的地方位置一样吗?(学生观察,发现图上标注的位置不同。)。

提问:请大家想一想,我们记的地方是一样的,为什么看起来位置不一样呢?(我们组是把“北”记在上面,我们组是在上面记“东”……)。

看起来很乱,为了大家记的图能统一些,我们规定:把“北”记在上面。“北”没有记在上面的小组,请小组长上来调整一下。(小组长上前调整。)。

再指导观察:现在这四个地方的位置一样了吗?看来我们班的同学记录得都不错。图的上方都是“北”,那么图的下方、左方和右方分别画的是什么方向呢?(学生观察并回答。)。

请大家翻开书本第58页,听听智慧老爷爷是怎么说的?

(学生齐读智慧老人的话:地图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的。)。

现在你们知道,刚才老师为什么要规定把“北”记在上面了吗?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

《平均分》。

教学内容:课本p13~14页,例1、例2及练习三中相应的习题。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

3、引导学生感受“平均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掌握平均分的含义,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教学准备:各种食物若干、实物投影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受“平均分”

1、谈话导入,实际操作。

(1)(春天到了,光明小学的老师决定带同学们去春游,他们要分发一些食品。而且还给你们带来了礼物)今天老师要分给你们。请小组长来领礼物(12块糖)同学们动脑筋想办法把糖果分给小组里的每一位同学,要求把糖果分完。(而且要求每个同学都满意)。

(2)各小组动手操作。

(3)各小组汇报情况,教师板书。

2、观察问题。

(1)请小朋友观察各小组分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2)学生观察汇报。

(3)从观察中我们发现有些组分的同样多,你们能给这样的分法取个合适的名称吗?

(4)学生自己取名。

3、出示课题。

(1)小朋友取的名称都很好,这些在数学上我们把每份分的同样多叫作平均分。

(板书课题)。

(2)小朋友再说说什么是平均分?

(3)你们用什么办法使它平均分?

(4)学生交流、汇报。

二、实际操作,学习平均分。

1、教学例2:把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怎样分?有几种分法?

(1)论分配方案。

(2)各小组动手分一分。

(3)学生汇报分法。

(4)你喜欢哪种分法?为什么?

2、分一分:把8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应是多少根?(学生动手分一分)。

3、完成课本第14页的做一做,把12瓶矿泉水平均分成3份。

(让学生圈一圈,并说出自己的分法。)。

三、应用拓展,理解平均分。

1、练习三第2题。

(1)肯定第二种分法是符合题义的分法。

(2)引导学生观察第3种分法是不是平均分?要使它符合题意应该怎样做?

(3)学生交流讨论汇报。

2、实践活动:插花活动。

3、列举生活中平均分的实例。

四、体验成功,回味平均分。

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想法和收获?

教学反思:学生初步感知了平均分的含义,并会动手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了平均分。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体会乘除法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2、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体会乘除法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

1、同学们,你们喜欢参加运动会吗?你知道为什么要举行运动会吗?

(1)有参加赛跑的'。

(2)有跳远的。

(3)有拔河的。

3、与同桌互相说说,从图上你知道了什么?

4、你想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二、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根据图意和所给的数字,你能提出有关乘除法的问题吗?你是怎么想的?怎么列式?

1、每组4人,24名运动员赛跑,分几组跑完?

24÷4=6(组)。

2、每人跳3次,一共跳了21次,参加跳远比赛的有几人?

21÷3=7(人)。

3、每队9人,两队共有多少人?

9×2=18(人)。

4、一堆气球有5个,4堆气球有几个?

5×4=20(个)。

5、一瓶水3元,3瓶水需要多少元?

3×3=9(元)。

三、巩固提高。

1、练一练。第一题。

(1)看图,把问题叙述完整。

(2)独立解答。

(3)交流怎么用口诀试商。

(4)汇报每道题的做法及应用的乘法口诀。

2、练一练。第二题。

(1)独立解答。

(2)汇报每道题的做法及应用的乘法口诀。

3、练一练。第三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精选】

教学目标:

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初步认识并辨认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体会面在体上。

能力目标。

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形成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

情感目标。

通过图形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会辨认这四种图形。

教学难点:

体会面在体上。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立体图形实物若干、平面图形若干、白纸、彩笔等。

教法学法:

本次教学活动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与应用的模式呈现教学内容,注重让学生体验从立体到平面的探究、建模过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强调对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融观察、操作、交流、合作等学习方法为一体,注重让学生在操作体验中学习。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漂亮的城堡)我们的好朋友淘气带我们来到了一座漂亮的城堡,在这座城堡里,住着各种形状的图形,请小朋友们认一认,说一说这些图形的名字。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都是立体图形。在图形的城堡里,除了立体图形家族,还住着一个庞大的家族,那就是平面图形。(课件出示:平面图形)学生尝试说说认识的图形名字。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要一起来认识这些平面图形。(板书:认识图形)(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从常见的物体出发,再让学生认识和了解平面图形,丰富学生对平面图形的感性认识。)。

(二)操作交流,探究新知。

1、感知面在体上。

(1)观察操作。提出要求:这些平面图形都藏在大家桌面上的物体中,请大家找一找、摸一摸、说一说,赶快行动吧!

(2)汇报交流说一说:你在什么物体上找到了什么图形?再摸一摸自己找的图形的面,有什么感觉?(引导学生说出面的主要特点是平。)(通过摸的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体会到物体的每个面都是平的。)。

(3)引导发现(课件演示面在体上的分离过程)师:通过刚才的观察发现,这些平面图形的家都住在立体图形上。(通过看,初步体会面在体上)。

2、动手操作,合作学习。

(1)教师启发:谁能想出一个好办法,把这些平面图形从立体图形上请出来,留在桌上的白纸上呢?(这一要求既有挑战性,也有探索性,同时具有操作性。)。

(2)小组合作完成。

(3)汇报、交流不同的方法引导学生想出多种办法(可用描、画、印等方法),给予赞扬。(充分给学生说的机会,让学生陈述操作过程,表达亲身感受,培养语言的条理性,促进思维的逻辑性。)(通过这种做中学,让学生积极参与操作过程,亲身体验面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建立平面图形的空间观念,突破本课难点。实现数学学习的亲历性,突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实现教与学方式的变革,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价值观。)。

3、小结我们从长方体上找到了长方形,从正方体上找到了正方形,从三棱柱上找到了三角形,圆柱上找到了圆形。我们还发现,这些图形的面都是平的,并且只有一个面,所以,就把这些图形叫做平面图形。

4、游戏:我说你想试试你掌握的本领。老师说一个图形的名字,请你闭上眼睛,想一想它的样子,一边想一边用手指画一画。同桌之间可进行互动练习。(通过让学生闭眼想象所学的图形,培养空间想象力,有效地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巩固加深,迁移拓展。

1、连一连:将图形与名字连线(变式图形的呈现,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将获得的性质特征概括到同类对象中去,使学生在概括中获得对图形进一步的理解。)。

2、找一找:生活中,你在哪里还见过这样的图形?(教师先引导学生看看教室里哪些物体上有这样的图形,可离开座位去找、去指、去摸,再把发现告诉大家。)师:其实,在我们回家的'路上也能看到这些图形,现在,我们一起去马路上看看吧!说一说:这些交通标志牌是什么形状?(课件演示:介绍交通标志牌的作用,渗透交通安全教育)(将数学课上认识的图形与生活中的物体融合,加深对这些图形的认识。借助生活中的真实情境,引导学生对生活的观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3、找朋友(进一步体验面由体得。)。

4、数一数数一数每个图形分别是由哪些平面图形组成的?

5、拼一拼今天这节课小朋友学得很好,胡老师要奖励给每个小组一份礼物。请打开礼品袋(袋内装有平面图形若干),用里面的图形拼出你最喜欢的东西。

(1)小组合作。

(2)交流展示。

说一说,你拼的是什么?用了哪些图形?(拓展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满足学生的创造欲,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通过作品的展示,让学生学会自我欣赏和互相欣赏,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6、全课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认为这节课最有趣的是什么?

新人教版二年级语文教案

一、教材分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有趣的动物》是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中第一单元的口语交际内容。本单元教材内容是围绕“自然科学”这一主题进行编排的,通过课文中隐藏的科学知识,激发学生探究,自然科学的兴趣学会观察大自然。本次口语交际的内容是说“有趣的动物”,让学生说说喜欢的动物是什么?他有趣在哪里?此次口语交际锻炼,意在让学生学会说得清楚明白,同时学会认真倾听,并有礼貌的提问。此次口语交际的锻炼,有助于学生培养认真听讲,礼貌提问的好习惯,为今后的教学打下良好基础。

2、教育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丰富学生对动物知识的认知。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增强学生对动物的保护意识。

3、重点,难点以及确定依据:

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丰富学生对动物知识的认知,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通过小组合作,师生互动突出重点,给予学生充分的表达机会。

难点:增强学生对动物的保护意识。

通过介绍动物们的优点和与人类的关系来突破难点,让学生明白大自然的可敬。

下面,为了讲清重难上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课设定的目标,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二、教学策略。

1、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本课应着重采用实践训练、情景创设和学导式讨论教学法。

2、教学方法及其理论依据: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采用学生参与程度高的学导式讨论教学法。在学生查阅资料,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在老师启发引导下,运用实践训练教法,让学生主动思考,积极表达,整理出初步思路。最后创设情境,让学生展开小组竞赛,二次组织语言,做到表达有逻辑。此时注意关注后进生,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有表现机会,培养其自信心,激发其学习热情。有效的开发各层次学生的潜在智能,力求使学生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

三、学情分析: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

学生特点分析:

低年级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欠缺,说话起来没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语言不够,连贯,无法表达清楚想要说明的意思,教学本次口语交际,从学生喜欢的动物入手交流,能激发她们说话的__,同时引导学生说话前,先想好要说的内容,再讲给同学听,这样让学生先在头脑里,进行语言初步加工,说的过程中,进行语言的再次组织,感受说话的逻辑思维,慢慢养成,先思后讲,学会把意思表达清楚。

最后我来具体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四、教学程序及设想:

1、谈话导入,以“同学们你们喜欢动物吗”引入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师提示,首先大家要想好自己要说的内容,然后再讲给同学听,讲的时候要吐字清楚,听的同学有不明白的地方要有礼貌的提问,而是自己也了解的动物可以举手补充。

3、三小组内讨论交流。

首先,生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组内展示,并向同学介绍自己收集到的资料,同学间可以互相阅读,其次,互相推荐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最后,用简单的话在小组内介绍最感兴趣的内容。

4、创设情境:

召开动物介绍会。课件出示动物介绍示范,小狮子的自述,引导学生注意听,然后学着仿说,同桌互助准备好搞讲稿。

5、小组竞赛:

6、总结结论:

强化认识,提纲挈领。同学们说得都很好,今天同学们一起努力,让我们大家都认识了好多动物。动物们真是有趣,长得千差万别,住的地方不一样,最重要的是每个动物都有自己的本领。大自然因为有了各种各样的动物才变得那么有趣,那么精彩,我们一定要保护动物!

7、布置作业。

在生活中认真观察,搜集更多关于动物的知识,和同学们分享一下。

五、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按照既定目标,通过课前准备,锻炼了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和展示介绍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教学中,我注重示范和要求,让学生明确应该如何组织语言,如何培养逻辑。不足之处是,学生倾听和有礼貌的提问仍然训练不到位,有的学生非常积极,有强烈的发言__,难以控制自己。同时,在小组展示过程中,我对个别表达__低的同学关注不足,没有做到全员覆盖。

年秋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会判断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2.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结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感知角,会判断角,并会画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师放多媒体,生猜图形,揭示课题。

师贴课题,角的初步认识。

二、联系实际感知角。

1.第38页主题图。

生观看主题图从图中说出物体上的角,初步感知角。

2.生从自带的三角板上找角。

生生相互找角,指角。

3.生从生活中找角。

生举手汇报。

三、操作感知,探究新知,认识角的组成部分。

1.生折角。

生从自己折的角中探索出角的顶点和边。

2.电脑抽象出折纸的角,生认识角的组成部分。

3.出示活动角让生感知角是有大小的,且角的大小与两边的长短无关。

(1)师变魔术引出活动角。

(2)生动手操作活动角。

(3)生说发现。

四、画角。

1.生探索画角的过程。

2.生说画角过程。

3.观看多媒体画角过程。

4.生再次画角。

五、巩固练习。

1.判断。

2.数角。

3.比角的大小。

六、拓展、游戏。

用角画自己喜欢的图形。

七、课后小结。

年秋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让学生自己整理乘法口诀表,使学生知道利用表格来整理知识比较简洁、清楚,懂得合理整理乘法口诀表,掌握整体记忆全部乘法口诀的基本方法。

2、加深对乘法含义的理解,能熟练的利用一句口诀计算两道乘法式题。

3、使学生有与同伴合作整理知识的体验,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

整理乘法口诀是重点。掌握乘法口诀表示难点。

教学准备:

乘法口诀卡片。

教学过程:

一、自主整理全部乘法口诀。

1、回忆所学的乘法口诀。

提问:我们学了几的乘法口诀?各有几句?全部乘法口诀共有几句?你怎样知道的?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回忆、计算。然后请部分小组向全班同学汇报结果。

2、师生共同归纳学过的乘法口诀。

(2)、全部乘法口诀的句数是:1+2+3+4+5+6+7+8+9=45(利用凑整的方法计算或利用加法结合律把算式变形为同数相加的形式进行简算。)。

3、整理所学的乘法口诀。

问:怎样整理45句口诀才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1)、小组合作给学具袋里的乘法口诀卡片分类看看能发现什么?

(2)、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整理,把口诀卡片摆成自己喜欢的口诀表。

3、汇报小组的分类方法即发现。

引导学生回答。展示评价,表扬大家认为整理的好的小组。

[设计意图]: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按自己的想法整理所学的乘法口诀使学生有与同伴合作整理知识的体验,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及体验方法的多样性,在分析、比较中找出比较简明、方便的整理方法。

二、探索乘法口诀表的内在规律。

问:观察这张乘法口诀表,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横看、竖看、斜看这张表,说说有什么规律或特征。

学生仍然以小组为单位,先在组里说然后在全班交流。学生能说多少算多少。

[设计意图]:通过对乘法口诀表的观察发现,找出乘法口诀表的特征,加深对乘法口诀的理解和记忆。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交流等能力。

三、应用拓展:利用乘法口诀表进行计算。

1、回忆口诀的含义,任意说出一句口诀表示的意义。

2、游戏,比一比,赛一赛。

(1)看谁答得又对又快。

出示卡片,学生对口诀。(已知两个因数求积;已知积求两个因数。)。

(2)想一想:89页3题完成后总结做题的方法。

(3)、开放练习:()×()=()。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加深对乘法口诀的记忆和应用。

四、课堂总结。这一节你的收获是什么?

五、随堂练习。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