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美术教学论文摘要(模板15篇)

时间:2023-11-25 18:59:00 作者:笔砚 最新美术教学论文摘要(模板15篇)

通过模仿范文范本,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如果你对写一篇优秀的总结感到迷茫,不妨看看以下的范文范本,或许能给你一些新的思路和方法。

美术教学论文

美术:泛指创作占有一定平面或空间,且具有可视性的艺术,就叫作美术。它的划分有多种,一般地包括四大门类:雕塑、绘画、设计、建筑。现代有些学者也把其它的归纳入主要门类里,eg:书法、摄影等。下面是幼儿园美术教学论文,请参考!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幼儿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就是为幼儿的健康发展、全面发展及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在幼儿教育中,美术教学的地位和作用不可忽视,它是实施幼儿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幼儿美术作品所关注的不应只是作品画面的结果。相反,它所应更多关注幼儿个性和心理的健康发展及儿童健全人格的培养。目前,在很多教师中仍然存在着绘画教学认识上的误区,如认为绘画技能是第一位的,没有教师的范画和示范,幼儿就不会画,或画不好,还是以画得像不像为教学的最终目的。而把幼儿的个性和情感发展、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放在了第二位,甚至没有地位可言。这样的绘画教学,不仅使幼儿失去了绘画兴趣,而且影响了幼儿人格的健全发展。因此,幼儿教师应树立全新的幼儿美术教育理念,使绘画活动成为幼儿喜欢的游戏;成为幼儿对生活的记录;成为幼儿内心情感的倾述;成为幼儿对审美的体验;成为幼儿生活和学习的需要,使幼儿美术活动真正为幼儿的全面发展服务。

一、让幼儿充满绘画过程的情感体验。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在艺术领域的目标中指出:幼儿“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教师在绘画教学过程中,应改变过去只讲“形”,不讲“神”;只重“像”,不重“美”的状况。幼儿的创作过程和作品是他们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情感的重要方式,一幅好的幼儿绘画作品,应是孩子心灵的真实写照;反映幼儿个性和童趣的作品,才是最美的作品。幼儿在绘画活动中用“心”去参与,才会真正感受到美术活动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教师要支持幼儿富于个性和创造性的表达。绘画过程中注重孩子的情感体验,兴趣的培养,个性的张扬,让孩子在绘画过程中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给孩子更多的自由和更广阔的想象空间。不管幼儿选择的是亮色还是暗色,都是幼儿内心情感的流露,或是对美的一种独特感悟,我们都没有任何理由去责备他们。我们要做的是每次绘画时给幼儿创设轻松愉悦的环境,营造温暖快乐的气氛,关注幼儿在创作中的情感和态度倾向,适时地引导鼓励,由此达到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目的。

二、让幼儿选择自己独特的表现方式。

每个孩子都有着自己不同于别人的性格特征和思维方式,有不同的表现欲望。教师要变绘画的设计者、传递者、指挥者、评价者,为孩子绘画学习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努力为孩子创设一个支持性的美术创作环境。不给孩子设样板,定规矩,鼓励孩子创造自己的图式。如在色彩的选择上,有的孩子性格内向,喜欢简单朴素的色彩,表现在画面上的色彩就单纯朴素;又如,同是一个孩子,也许他昨天心情悲伤,今天心情舒畅,这两种情绪下,表现出的色彩也是截然不同的。有次小班幼儿画红萝卜,教师创设了喂小兔子的教学情境,极大地调动了幼儿创作热情。佳佳小朋友画好了红萝卜轮廓,拿起一支粉红色的油画棒,这时老师马上引导他观察红萝卜的颜色,并拿了一支橘红色的油画棒给他,可是佳佳拒绝了老师的建议,还是拿起粉红色油画棒认真地涂了起来。孩子为了自己的表现去作画,他们就会大胆自然地将自己的情感流露出来。尽管作品幼稚可笑,如颜色与真实的物像不符、房子是透明的,火车飞起来了,但它所反映出的个性是鲜明的.。而模仿成人的艺术作品则失去了这些最宝贵的东西。

三、让幼儿学会观察世界、学会表现生活。

幼儿的绘画是眼睛所见,引起内心冲动通过手的动作描绘出一个“无中生有”的世界的活动。幼儿美术创作的前提是观察,没有对生活、对世界的观察,就没有感受。离开观察和生活,幼儿的美术活动也就成了简单临摹、堆砌、枯燥的技巧训练。如此训练出来的幼儿,一旦离开了成人的范画和指导,就什么也不会画了。北师大研究生曾做过一次实验调查,发现孩子是有能力通过探索来主动学习和掌握绘画技能的。因而,走进自然、感受生活、观察世界对幼儿来说尤为重要。在幼儿每次绘画之前,教师尽可能提供实物、图片或光盘,让幼儿充分观察和感知;利用一切机会带幼儿参观公园、商店、工厂、农村、各种建筑物、游览名胜古迹、欣赏大自然风光、观察动植物及生长过程、体验生活、参与活动等等,不断丰富知识,积累经验,提高观察能力,培养观察兴趣,为他们进行美术表现和创造提供有效的信息资源。让幼儿自然地把对生活的认识与感受在作品中创造性地表现出来。

四、让幼儿获得感受美和欣赏美的能力。

美国专家认为,幼儿的涂涂画画实际上包含着积极的视觉形象思维。教师应围绕着幼儿创作的内容,从形、色、构图等方面引导孩子发现美,追求美,逐步把孩子的审美感觉引导到有意识的思考和表现上去,对孩子在美术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审美体验和审美水平及时予以肯定,使孩子对美的感受由无意识的显现逐渐发展为对艺术的发现。在幼儿绘画创作过程中,教师应把提高幼儿的审美情趣放在首位。以前教师只求画得像,不求画得美;只追求外部表现,不问内心感受。而现在新的教育理念要求教师把绘画活动看作是一种满足孩子感受美的情感需要的教育活动,强调艺术和生活的联系,知识技能和审美两个层面相互渗透,相互交融。教师要引导幼儿接触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感,激发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

五、让幼儿形成良好个性心理品质。

一个创造性人才必需具有勇于探索、敢于尝试、有独立性和自信心等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在美术活动中,教师应十分重视对孩子个性心理品质的引导和培养,不给孩子太多的限制或示范,更不直接帮助孩子完成作业。鼓励孩子独立构思,自由创作。不用“不行”、“不好”等来评价孩子的作品。而应用激励性的语言、赞许的微笑、鼓励的掌声、支持的目光,使孩子增添自信,从而帮助孩子去努力获取成功来肯定自我。随着孩子自信心的增强和自我价值感的不断再现,他们的独立意识、行为都将得到不同程度的强化和发展。

幼儿美术教育不是美术技能教学,它与专业美术教育有着本质的区别。它是面向全体幼儿的艺术素养的基本教育,是通过感受美、体验美到表现美、创造美的操作活动;更重要的是通过美术活动,使幼儿获得成功的体验、宝贵的自信、探索的精神、创造的渴望、个性的张扬和美的享受,为幼儿人格的健全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美术教学论文

浅析美术课堂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是相对于接受性学习而言的,在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下,探究性学习已被大家认同,并都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作了尝试,其中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在平时以及公开课的教学中,我发现那种学生被动的接受式学习现象已有所改变,但另一种极端现象却屡屡发生,那就是整堂课让学生摸索探究,最后不知所云,不好收场。虽说探究性教学更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但学生的探究学习是建立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的,如果缺失教师的正确指导,听之任之,让学生进行无指导的探究,仍不会有好的教学效果。那么,在具体操作时应注意些什么呢?本人在教学实践中作了这方面的尝试,现总结为以下几点:

1适时扶持有章可循。

在教学中教师要给予学生适当的扶持,让学生有章可循。美术是视觉艺术,所以在美术教学中,我经常出示一些相关的大师作品或同龄孩子的作品给学生欣赏。这样不仅让学生有一个感性认识,同时使学生从中得到美的熏陶,还能分散教学难点,给学生一定的帮助和扶持。对于那些内容复杂,名目繁多的课,我会给学生提供自学提纲,从而为学生理清思路,使他们的探究活动有明确的目标。有时也可以出示一些相关的图片资料供学生参考。探究教学中教师适时地、必要地、有效地指导,可以让学生真正从探究活动中有所收获,从而使学生的探究实践得到不断提高和完善。

2联系生活有据可依。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我们的实际生活就是我们全部的课程,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所以我认为美术课的探究活动应该联系生活,以生活为依据,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学生关注和感兴趣的内容,让他们探究。学生探究学习的是自己生活中的现象,就会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从而积极地投入。如在上记忆画《我栽种的植物》一课之前,我布置学生回家观察自家阳台、小区或游园里的植物,同时引导学生回忆和想象,自己栽种植物时的情景,同时让学生在课堂上演示、模仿栽种时的动态,学生觉得有据可依,降低他们创作的难度。

生活处处有美,艺术就善于从生活中捕捉。()而孩子们还不是艺术家,就像一头刚刚学习捕食的小狮子,还必须在母狮的循循善诱下学习捕获,掌握时机。学生的各方面能力正处于发展阶段,潜在的能力需要教师的引导、开发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欣赏能力和评价能力,从而使学生能够感受到生活的美,并从中捕捉到美,产生对美的表现欲望,以达到创造美的目标。

3分段探究循序渐进。

探究性学习要体现一个阶梯性,要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地进行。根据学生的心理、生理、年龄特征以及知识水平,注意横向联系,分设层次,建立几个由底到高逐步递增的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内容框架:先模仿、再半创作、后开展独立性的创作活动。也可以先选取适合学生探究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分段探究,开始讨论的问题可以简单些,好让学生在第一阶段有所收获。在获得一定认知基础和有成功体验后,再进行下一步的探究。我在教学《动感生活》一课时,先让学生观察、回忆运动员的动作,然后引导学生探究怎样把人物一刹那的运动进行分解,探索人体运动规律,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完成创作任务。

4多种方法激发兴趣。

美术这门学科,从总体上看是大多数学生喜欢的科目。但具体到每一个学生对这节课有没有兴趣、感情有多深、持久性有多长,就要看老师如何调动他们的积极因素激起学生创作的兴趣。

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跨度相对大些。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一般跨越两个阶段。低年级与中高年级的学生除了对色彩的敏感具有共同性,低年级的学生注重于外观形象,高年级则偏重于设计和制作。如八年级的《面具》,假设简单地让学生仿造涂鸦,必定会兴趣大减。老师将课题稍稍一改,变成让学生来当设计师,顿时,场面马上变得热情高涨起来。面具上涂满了五颜六色的浓厚色彩,以前学生们只是在电视上观赏过,现在要他们自己动手,来给这些面具“涂脂抹粉”,立刻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教师再因时制宜地组织学生先观赏京剧录像片段,再借机把一些民族传统艺术的有关知识,诸如脸谱色彩的含义、脸谱的勾勒等知识介绍给学生。等到他们亲自动手时,一个个挥笔抹彩,似乎人人都像个化妆师。不过最后的作品如何,是否够标准,这都不是最重要的。至少在这堂课上学生的参与率达到100%,学生的兴趣激增,情趣高涨,并在此基础上认识并了解了一些简单知识,提高了自己的知识面,并从中感受到艺术创作的愉悦。

其次,电教媒体作为信息的载体,在教育目标与教育内容实践的操作中搭上桥梁。它声形并茂,色彩艳丽,生动直观,吸引学生的视觉、听觉,让学生留恋、向往。

再次,我们的教材中,有不少课题需要学生走出教室,实地写生,如八年级的《校园一角》等,如果教师只在教室中讲,该画哪些部分是画面需要的、哪些不需要等等,这样的闭门造车,不如让学生去实地走走看看,感受一下校园里的篮球场、假山、花园、雕塑等往日熟悉的地方,然而,现在要学生用画家的眼光去感受它,感觉大自然就是一幅完整的画。学生在走进环境感受生活的过程中,感悟能力增强了,绘画能力提高了。

探究性学习不仅体现在思维和语言上,还体现在动手上。美术学科尤其如此。美术课探究结果的表达以作品展示为主,学生的思维通过语言来表达,更通过动手操作的作品来表现。我在教学中,无论绘画课,还是手工课,甚至欣赏课都让学生既动手又动脑,激活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所以,探究性学习所达到的目的是手脑并用,协调发展的结果。只有动手又动脑,学生才能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5根据内容有所侧重。

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可以让学生摸索和探究的,有些美术史知识或传统的技法,是需要老师新授的。当然在传统技法上如何去创新,是我们倡导学生去探究的,这就要根据内容有所侧重。另外,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学生提出的问题形形色色,想研究的问题很多,且各不相同,而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这就有一个选题的问题。对于一些问题,如果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仍不能接受和理解,那么就不必让学生强行研究,而应该等他日后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具备了一定的能力,到适当的时候再进一步开展这一课题的探究。

我们在指导学生创作的过程中,尽量让学生作为画画的主体,让他们去发现其中的乐趣,画他们最想画的事物,老师只是事先做一些启发式的引导,让学生自己想象,然后老师再作一些修正式的补充,这样能让他有一种成就感,树立自己的信心,孩子就不再畏难;有了自信,孩子就敢画了,有了自信,孩子就可以描绘自己的生活;有了自信,想象的翅膀就可以自由飞翔,创作出精彩的一幕。

作为学生走上美术创作之路的启蒙者,需要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用真诚去点亮孩子心灵的苍穹,燃起艺术的火花,使他们在人生的这段行程中,充分地发展自己的个性,激发兴趣,展现自己的能力,展示自己的艺术才华。

探究教学的理念虽已深入人心,但对它的研究还只处于初级阶段,我们还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出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法,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美术教学论文

【导语】本站的会员“机遇天使”为你整理了“美术。

教学。

论文”范文,希望对你有参考作用。

为儿童创造开放的教学空间,让学生在美术学习中寻找快乐、体验快乐、获得快乐;绘画是每个孩子抒发自己情感最直接的途径之一,美术课是孩子们感情交流的重要场所;让学生在美术课堂中感受快乐是培养孩子审美能力、想象能力、体验成功的关键。

开放教学;情感交流;和谐愉快;生动活泼;自由评价。

如何在现代教育理念指导下,开发课堂教学的生命潜力,创造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实践?近年来,我们以“自主探究教学方式”的课题研究为突破口,走出封闭、单一的课堂,创设开放的充满活力的课堂,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在课堂中个性发展。

一、开放的课堂为师生共同创造一种和谐愉快的的气氛。

在我多年的教育实践中体会到,教师掌握人际关系的水平与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态度及在校行为等均有直接关系。教师必须能够以最大的热情和爱心对待所有从事的工作,才能在教学中关爱学生,理解学生。在儿童稚嫩的心里最看重教师对他的态度,教师的爱最具有吸引力,它能激发儿童的学习热情,儿童的学习动力常产生于对教师的眷恋。儿童常因喜欢老师愿意参加美术活动,因为喜欢老师而变得守纪律和听话,他们愿意积极配合教师进行教学活动。因此,情感交流在教学中占十分重要的地位。

教师与学生的接近度直接影响情感交流,教师与学生的距离的缩短,以及师生面对面机会的增多可以增进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机会。因此,教师应该经常置身于学生中间,利用自己和学生的空间接近度,促使学生的态度和行为表现更积极主动,因为教师的靠近会被学生看作是对他们的喜爱、赞同和友好。教师如果习惯走在学生中间讲课,与他们一起动手实践,以他们中的一员的身份参与活动之中,就会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增加和谐温暖的气氛,也会提高教师的作用和加深教师的影响。

在教学中,教师的姿势、动作受个人风格、气质的影响。反映在教学中,吸引学生的情况是教师的姿态亲切、谦和,对儿童的行为举止以手势、眼神来暗示,以面部表情来表示赞同和反对,这比严格的管理和申斥效果更加。一般来说,微笑可以造成一种融洽和谐的课堂气氛,能起到提高学生的活动积极性和学习成绩的作用。在自由活动的课堂上,教师的姿势和动作更不拘形式,在与学生的接触中,一对一的教学更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因此,儿童通常更喜欢接触,它胜于口头或目光交流。接触是课堂交流的一个自然部分。

教师上课时的着装和仪表应质朴大方、整洁素雅,避免慵懒或过于修饰。教师的外表举止若具有吸引力,就容易受学生欢迎和尊敬,便于与学生接近和交流。

开放性教育还十分注重尊重学生,尊重他们的艺术创作。能够尊重自己内在价值的教师也会十分尊重学生,对于儿童的创造给予保护和鼓励。儿童们年龄虽小也都有自尊,教学中只有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想法和意图,才能恰当地提出建议和给予合适的帮助。教师应避免以个人的好恶进行作业评价,为此教师必须努力提高个人的专业素养,使自己眼界开阔、知识渊博,掌握多元文化艺术知识,只有这样,在教学中才能有更大的包容心,帮助各色各样的学生发展自己。

二、开放的课堂为学生创设自由生动活泼的学习空间使学生自主发展。

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有计划地巧妙设疑,置疑,创设问题情景,为学生创设自由生动活泼的学习空间,让学生进行交流,使学生不仅仅是学习者,欣赏者,模仿者,而且与教师共同面对问题情景,解决问题,成为讲授者,表演者,创造者。美术教学也必须在一种氛围中,一种文化中才可能进行。如果学生由头至尾都不能走进你的思路,那么美术教学就难以继续下去。

我在上《我们的田野》一课时,先是让同学们闭上眼睛聆听一首“我们的田野”歌曲,让学生感受那无边的田野、美丽的土地、蓝色的群山、飞翔的雄鹰等带来得美感。听完后,学生们都争着抢着说出自己的感受:老师我看到了金黄金黄的麦穗了;老师我闻到了花香;老师我看到我的爷爷正在田里干活(因为他的爷爷是在农村)……这时我在黑板上出示了一幅超大表现田野的背景图,告诉学生我们要把将刚才你听到的、想到的、感受到的景物和人物都画出来,然后用剪刀剪下粘贴到黑板上的田野中。这时的学生们早已按耐不住自己的愉悦心情急着想把自己的作品第一个贴在前面。毫无疑问,对教师来说,善于为学生营造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甚至比渊博的学识更为重要。课堂效率的高低,直接决定着课业负担的轻重,决定着学生课外活动时间和空间的拓展。

《画纸转转转》一课中,采用了集体无主题的绘画方式:每组第一位学生在纸上画上自己喜欢的简单图形,到了规定时间后,无论完成与否,把自己的作品传给后一位同学,那到前一位作品的同学观察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想法,继续学完成作业;同样在规定时间里,在把作品传给后一位同学,如此循环,直到作业完成。学生对集体完成的形象和突出的色彩感到兴奋和愉悦。采用这种接力游戏不仅给学生创设了自由、活泼的创作空间,也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分享了学习成果的快乐,提高了学习效率。

《灵巧的手》一课,在进行手偶游戏时,在学生已按奈不住自己可以创造奇妙的手偶形象的激动心情时,我便让学生上台表演,有的学生做出了各种小动物的形象。如:穿裙子的小女孩,鸵鸟,蜗牛,长颈鹿,大灰狼……还有的学生积极思维,做出了各种“百花齐放”,真让人赞叹不已,我也及时地参与其中,教师的一句肯定话语,同时让学生们的创造力有了进一步地发挥,有理由相信,在以后的活动中,学生会逐渐学会自己运用创造的策略进行更高水平的创造。

时代的发展,新的课程观为21世纪的美术教育,在教材内容的选择、拓展和组织形式上提供广泛的空间和新的可能性,因此我在美术教学的表现形式上突出了选择性,使每个学生都能自由的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表现方式,都能突出自己的闪光点,都能获得成功。如在《小纸船的梦》的教学中,我把制作立体场景作为重点,因此为使学生对生活中很普遍的、合理存在的遮挡现象有初步的认识,促进学生有意识地注意观察和表现遮挡关系。我在导入上直接切入遮挡现象让学生观察,让学生说出自己直观的感受,老师点出这种现象在美术中叫遮挡关系。启发学生说出身边的遮挡现象。在制作中,我让学生说出可以用几种形式表现主题。学生说出可用绘画、纸工、泥工等形式去表现。学生准备了不同的材料,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表现形式,发挥自己的创作特长。使学生在选择中有了兴趣,在选择中有了自信,在选择中也就有了表现的欲望与冲动。从学生画出的、剪贴出的、泥捏出的合理有遮挡关系的景象,你就会发现学生对生活的创作热情,展示自我的激情,创作美好未来的豪情。因此,开放性、选择性的学习给每一个学生创设了成功的机会和希望。

四、开放的课堂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现代化教学手段拓展学生的视野。

由于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很快,在教学中我通过电脑网络、收集资料、参观访问等方式进行教学,使学生大量接触美术作品,拓展其艺术视野,吸收时代信息和多元美术的艺术观念,印发学生思维的活跃和思想的深度。在《欢腾的大西北》这一单元,我给学生布置了课前作业:发动同学收集有关青海、江南宁夏等地的资料——照片、图片、画册、邮票等。那天上课前,我刚跨进教室,孩子们哗地全围了过来,他们纷纷递过来找来的资料,有图片的、有文字的,他们有的相互交流,还有的学生迫不及待的向我讲起了青海的故事。看着他们那快乐的神情,我知道他们这一课有许多内容画了。通过网络、图书等手段,孩子们不仅找到了有关资料,也找到了学习的快乐,丰富了知识,激发了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都跃跃欲试的用不同的形式表现自己最感兴趣的画面。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不仅拓展学生的视,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对祖国大西北的热情,增强了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的意识。

《邮票设计》、《贺卡设计》、《重复与组合》这几节设计课,我充分利用电脑网络的优势,使之成为学生美术欣赏、获得视觉资料的得力工具。由于学生占有资料充分,吸收了当代大量的崭新信息,拓展了艺术视野,学生的设计思路开拓、思维活跃,而且学生还能在电脑上进行创作。如在电脑上设计的邮票《奇妙世界》、《奥运会》,利用电脑的特殊功能设计的重复与组合的作品《乡村》、《美丽的白天鹅》等他们设计的作品都呈现出表现内容、手法、形势、风格的丰富与多样的效果。

五、开放的课堂为学生创设自由评价自我表现的舞台培养学生能力。

因此,只有创造开放的课堂,才能使学生获得个性发展的空间,课堂才会因此而多彩并充满活力。

美术教学论文

摘要:随着我国课程教学改革的逐步推进,素质教育背景下的小学美术教育应该重视教学工作的有序推进,在稳步发展中实现教学工作质量的提高。我国教育部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指出:“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于老师”。在新课改目标下,要更加重视小学美术教学工作中具体方法的科学性展开,在推行小学课程教育中进行美术教育改革工作十分必要。本文根据素质教育背景下小学美术教学工作的特点展开探讨,提出几点有利于小学美术教学内容深化发展的可行性措施。

关键词:素质教育;小学美术;教学工作;具体方法。

在进入21世纪以后我国对内改革速度加快,对外开放的格局也不断加深,由于经济发展速度推进比较快,社会教育的各个方面都在面对现代化方向转变。在义务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广大学生群体的精神要求不断丰富,对于适合学生成长和发展的教学模式的需求不断加深。但是,由于我国的小学美术教学工作并没有实现和学生能力需求的同步发展。因此,为了实现现阶段小学教育领域的繁荣和教学手段的.革新,我国的小学教育事业必须要进行更加深入的改革和更加具有针对性的制度创新。

一、推行素质教育背景下小学美术教学工作改革的重要意义。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推行小学美术教学,重点是要培养学生对于美术课程的兴趣。教育学界有一种理念:“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活动中可以推行阶梯型难度讲学方式,在素质教学观念背景的影响下,教师应该淡化美术课程考试的相关要求。而是重视学生实际能力的发展与提高,通过适当放缓教学的节奏,易于学生加深对于小学美术课本中相关艺术画作内容的感受和理解,有助于展开小学生艺术欣赏能力的塑造和培养工作,从而加强对于小学生的情感世界的陶冶工作,提高小学生在课堂学习和课外活动中“发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劳多种能力的综合发展需要。

二、开展素质教育背景下小学美术教学工作的重点。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开展小学美术教学工作,重点要进行对于学生的表扬和鼓励,有利于调动学生“比”、“学”、“赶”、“帮”、“超”的学习美术课程积极性。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可以得到大家的肯定,大家的美术创作水平和表达能力能够在气氛热烈的教学活动中得到整体性的提高。除了采用情景式美术绘画活动教学模式,教师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推行小学美术教学还可以采用“音乐”、“文学”感染的方法,加深学生对于美术作品的理解,从而真正实现学生对于艺术创造学习兴趣的专注提高。在讲解罗中立著名的画作《父亲》时,教师可以配合播放音频材料同名曲《父亲》,在讲解的过程中,通过培养学生的艺术想象力能够实现艺术作品的表现张力增加。

三、推进小学美术教学工作改革的具体方法。

(一)重视培养学生的美术想象力和运用能力。

在日常的小学美术课程教学活动中,教师一定要根据小学生感性思维能力比较强的特点,在教学活动中,重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提升学生在生活中运用美术的能力。以《小蝌蚪找妈妈为例》,在素质教育背景下,美术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向学生进行教学片的展示活动,学生在观看了“小蝌蚪”们寻找“青蛙妈妈”的视频材料之后,可以安排学生讨论“青蛙”和“蝌蚪”的关系。通过动画作品切入的手段,让学生积极开动脑筋思考“小蝌蚪”在寻找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场景。

(二)开展个性化教育,体现教学活动的“生动活泼”

小学美术教学作为基础教育中的重要环节,应该在个性化教育中,实现教学水平的稳定和素质教育改革目标的稳步推进。在锻炼学生的美术技能过程中,应该通过基础知识教学和科学教学内容编排,激发学生学习小学美术的热情。为了在九年义务教育的过程中体现出美术教学“生动活泼”的教学模式特点,教师可以采用拟人化的教学方法。把学生分成三个学习小组,让学生先通过讨论,然后自由发挥,进行角色扮演,三个小组的学生分别扮演“小蝌蚪孩子”、“荷叶叔叔”和“青蛙妈妈”,进行情景剧的表演,在对话的过程中,让学生对青蛙这种常见动物的头部、四肢和大体躯干部分的形态特征有重点的把握,利于课程学习活动中的绘画活动展开。

(三)针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能力挖掘。

可以针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挖掘,让学生在课堂的小学美术教学的过程中,找到自己的绘画方向。自己挑选出喜爱的角色进行绘画活动。学生可以选择画“一条腿、全身漆黑的小蝌蚪”,也可以选择画“四条腿、全身褐绿,三角形头部的青蛙”,也可以选择画“玉盘状、通体碧绿的荷叶。”在绘画活动中,教师通过ppt图片展示,可以为学生提供几幅优秀作品让学生参考。同时,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想象,对小蝌蚪找妈妈过程中遇到的情景进行艺术化的加工。最后,教师可以通过综合评比活动评出优秀作品,让学生投票和打分,选出本节课时中在画幅立意、笔画和线条表达中最出色的作品。

四、结束语。

随着素质教育改革活动的有效推进,我国在小学美术教学方面应该更加重视课程教学方式的转变工作。我国的新课标小学美术教育计划中指出“以人为本,张扬个性”,在教学活动中应该更加重视教学手段的合理运用,科学地编排课程教育目标,在教学方法改革的过程中重视学生“审美能力”、“表达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2]陈彤光.浅析美术教学在农村小学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性与现状思考[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02:105.

[3]赵亚男.对于当前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小学美术教学现状的研究[j].艺术科技,2015,03:267.

美术教学论文

(一)教学思路。

主题确定了,如何进行教学设计?这时想到安教授提出贯穿教学的3个问题:想让学生学什么?怎么教他们学?怎样知道他们学会了?此次模拟课堂的特殊性在于授课的对象并非真实的学生,而是培训班的老师们。老师们具有较强观察能力及丰富的教学经验,一丝的不连贯或者细节上的失误都会被他们发觉。面对他们,要上完整而没有破绽的一节课相当困难。对于教学对象来说,45分钟内完成平时教学几个课时的专业课项目也是有难度的。所以我认为在内容上以小见大来阐述课堂上的教学理念最佳。如何控制课堂教学,把握教学难易度?根据对专业的了解,先由我设计课堂教学,再与合作组员对照“scl”模式一项项讨论分析,提出看法再修改,最后制定出完整的方案。设计这堂课的教学目的是让教学对象在45分钟内了解包装的功能,通过小组合作完成简单的鸡蛋包装,共同检验包装的实用性和美观性。

(二)课后反思及建议。

英国教学法体现出教学以学生为中心的鲜明特征,在课堂上发挥得淋漓尽致。利用对概念的质疑,刺激教学对象互动,鼓励教学对象通过竞争与合作进行小组和独立的学习。形式多样的活动保障了学生参与面广、学习程度深,更好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融学习于快乐的活动氛围之中,很好地发掘了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地将理论学习和实践密切联系起来,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质量。课堂连贯性很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如课件中倒计时的安插,让教学对象把握了解游戏的时间性等等无疑丰富了课堂的趣味性。

二、真实课堂的实验。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师若想要把教育教学搞好,准备工作非常重要。培训班结束后,我思考着如何将模拟课堂真实呈现在现实教学中。这堂课要展示“教”与“学”的统一,同样45分钟一堂课的授课,不同的是此时的教学对象已转换成中职生。我最多思考的是:想让学生学什么?怎么教他们学?怎样知道他们学会了?同样是三个问题,对于成人与学生来说,两者的教学设计呈现的应该有很多不同。

(一)设计思路。中职美术课堂如何体现当前信息化教学的特色,将英国教学法运用到美术学科中包装设计课程的课堂上,利用最新教学资源,如何让学生在45分钟掌握学习知识等等都是值得我们教师深思的范围。

(二)学习需要的分析。本节课教学将创设环境引导学生定位目标,具体问题由团队合作解决,提高学生动脑与动手的能力,加深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教学对象是一些已具备基本绘画理论、初步了解包装设计理念及手工制作能力的学生。

(三)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选用的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等职业学校实用美术类专业教育部规划教材《包装设计与制作》(郑军主编)第一章“包装设计的概要”中第四节“包装的功能”的内容。本节课主要利用灵活多变教学方式,阐述包装的功能。

(四)教学资源和技术分析。教学活动在教室进行,需要提供有教学的多媒体、投影机等。教室桌椅摆放为分组教学形式,排成8组,每组4-6人坐在一起,不同程度的学生自由选择团队。课前准备小组协作的手工制作材料等。

(五)教学对象分析。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中职学校工艺美术专业高二年级动漫班的学生,共有49人。该班同学年龄一般在十六七岁,正值青春期或青年初期,是一个需要特别关注的特殊群体。而且已具备基本绘画理论及电脑设计软件应用的能力,同时对包装设计课程有所了解。

(六)课堂特色。教学设计中,除了教学内容、课堂流程预设上保持不变,与模拟课堂不同的是:

1.课堂时间的安排。45分钟时间:组织教学及导入的知识点控制在10分钟以内,手工实践20分钟,展示与评价、总结12分钟,预留3分钟为机动时间。

2.微课技术渗透课堂。10分钟内把组织教学、整堂课的知识点说清楚,若用传统讲授方式时间是不够的。经过考虑,决定把知识点制成微课,缩减教师教学中的时间。

3.图片头脑风暴。为了避免课堂出现学生在时间限制内完成包装设计或是不会做、遇到困难就放弃的状态,我决定在课件上出现思维引导的图片,这样做有助于在课堂教学中更充分把握学生的思维变化。

4.小品变成flash的动漫视频。模拟课堂以小品形式开场让人印象深刻,迅速活跃了课堂气氛,缺点是表演时间较长。因此,这次重新设计将小品改成flash的动漫视频,用中职生熟悉的动漫形象“麦兜”来述说。通过课堂生动地引导学生去帮助好朋友“麦兜”,并知道该如何去做。

三、对比教学实验得到的启发。

当我们认真用心去体会教学的点滴时,就会发现打开教育教学之门的钥匙。每一次的实验给自己的都是深刻的触动,每一次的实验都能给自己的教育教学带来新的思路。课堂如预料中顺利进行。比对两种课堂,同一项目,同一内容,不同的教学对象,产生的效果是不同的。这种教学方式的共性都是欢乐在进行时,师生在课堂教学中显得比较融洽及和睦。实验总结具体如下:

(一)需要发扬的优点。从课堂时间结构的安排,可以发现知识传授者角度的`转变,主动权还给学生,让他们以自主性获得了知识。在当今信息时代师生之间知识传递是综合信息交流和互动的过程。教师更多应该是促进者的角色,由统一性的教育者转变为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者。从学生作品来看,真正意义上的课堂已从重传授向重发展转变。成人的理解在于如何最快最好地完成目标,而学生的作品更多在于变化,与众不同的展示。让人很惊奇的是,成人常规思维下的创作,竟然不及个别学生的灵机一动。有一学生制作的包装采用了力学原理,既省材料又具较好的包装实用性。小组的协作、充足的思维发散空间,形成了较好地学习氛围,改变了以往课堂中重视教师“教”,而为更多地重视学生“学”,让学生在“学”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二)需要改进的不足。两种课堂教学中都出现了时间推延的问题。课堂的总结与反馈是画龙点睛之笔,但由于课堂教学中间部分快乐学习完成项目任务或展示作品中花去了太多时间,导致收尾的总结与反馈时间不够。

(三)项目任务的难度预设不准确。教学设计中特意考虑学生的思维可能比成人会差些,为了预防出现之前发生的问题,降低了教学难度。但从教学效果来看,学生的应变性很强,思维很跳跃,不亚于成人,无需改低难度。诸如此类的问题,再一次提醒我们教学设计非常重要,不但要备课本,还要认真备学生。

美术教学论文

活用美术语言,提高课堂效率。

摘要:新的美术教材都加入了美术语言方面的内容,在新课标下,也强调了“造型表现”领域的学习活动。教学应体现美术语言的魅力,提高课堂效率。

一、认识语言,感受语言。

低段的学生,教师知道他们没有丰富的,漂亮的词汇,在上美术课时便更难以用一定的语言来解释一幅画。画中的造型以及色彩的运用都必须由学生自己去感受、去领悟。或许结果学生会说:“老师,我能感受到画者的心情和想表达的意境,但我不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概括。”这便是学生真正的感受。可惜,我们现在的教师却在给学生作着一些盲目的定义,比方说,教师会告诉学生,“红色”是热情、祝福、勇敢;“黑色”是罪恶、恐怖、邪恶;“直线”使人感到刚强;“曲线”使人感到柔美……于是学生便机械地记牢了这些美术语言,殊不知任何色彩或者形象在不同的环境下会产生不同的效应。如果一地鲜红的血,那是热情、祝福吗?如果一次晚宴,某人穿了一身黑色服饰,那一定是罪恶、邪恶吗?如果一块横幅笔直挂在墙上,那是刚强吗?如果一根生锈的钢丝扭曲在一边,这还柔美吗?盲目给学生下一定的美术定义,只会让他们去死记硬套,真正的美术语言它具有无穷的魅力,让学生产生任何的联想和感受。

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去感受美术语言呢?

1.依托作品,领略魅力。

【案例1】在教学《小小建筑师》一课时,我让学生先上网去找我们中国以及国外的一些不同的材料建筑。有些学生找到了北京奥运馆那个“鸟巢”般的建筑,学生被这些各式各样的建筑惊呆了,原来房子还可以造得这样漂亮,有这么多类型啊!随后的课堂上,我再让学生去试着“造房子”,此刻学生的想象力也开阔了,打开了局限性,不再是平时看到的一些方方正正的房子。有了自己的思想,也学会了试着创作。

2.积极参与,动之以情。

【案例2】《风儿吹过》一课对小学生来说,觉得有点无从下手。风,看不见,摸不着,要在美术作品中如何来表现呢?我教学生将风和周围的事物进行联系和对比,并自己亲手来制造风。有些学生说电风扇,有些说吹风机,有些说空调等等制造风的方法。并让学生讲了很多关于风的句子,风的类型,以及在风作用下的效果等。有了这些基础,学生表现风的时候不再是那么空洞。学生还感觉到,原来风是这样来的,风还能有这些效果,风也能带来那么大的危害等。学生了解了风的知识,也感受到了风的.魅力,兴趣被调动了,学习起来就更方便。

3.给予机会,开发想象。

学生用手指,绘画出了各种各样的物体。虽然没有画得那么形象但也有一点神似。指纹的肌理,手指的韵律,绘画的表情,这些都能让学生更深入地去理解美术语言,也学会用各种方式去表达更多的美术语言。真正体会“肌理和韵律”.

二、读懂语言,表达语言。

学生感受到了美术语言的魅力之外,还要去更深入地读懂,并运用美术语言来表达。

1.展示个性,体现真实。

【案例4】在给高年级上一节外国绘画欣赏时,学生看了《星夜》这幅画,都不解地问我:“老师,为什么梵高要这样来表现星夜?”“一点都不像,却那么有名。”“要我画星夜,我绝对画一颗颗的繁星点点。”再看孙恒俊的《满湖曲折》,学生问“:老师,怎么就几根线条呢?”“我觉得他画得不够生动!”面对这些方式的表现画,学生提出的疑问是他们这个年龄段所应该有的。面对这些疑问,我告诉学生说:“在面对同一景点同一事物时,不同的人就会有不同的感受,这主要取决于作者对大自然的不同感受与当时的心境。可以通过任何的线条和色彩把自己当时的心情告诉别人,让看画的人用心去体会你当时的心情,想象当时的情景,这也是一种很好的表达方法。”

2.开发潜力,肯定创意。

【案例5】在教学《奇妙的字母》这节课时,我让学生自己来想象26个字母,学生的联想让我为之吃惊,有人想到“云”是交警的手势,“允”是爷爷的钓鱼钩,两个“杂”是正在争斗的两条蟒蛇等等,更让我佩服的是,学生在一张纸上画了山,画了太阳,画了天空,他说,那就是太阳下山(上山)时的“匝”.他用一个字构成了一幅完整的图画。课堂的实效性就这样体现了!

在美术课上,要求教师能抓住美术语言这个最基本的元素,我想,这对学生各方面的发展都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全面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这也是我们美术课最具有价值的体现。

(作者单位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瓜沥镇坎山小学)。

美术教学论文

美术教学论文成果是衡量个人、团体乃至地区、国家的美术教育学术水平,是学术地位的重要标志。具体他说,论文的撰写主要有以下四方面的意义:

1.1取得社会效益。

通过美术论文的撰写,得到包括教育部门在内的社会的鉴定,评价和承认。在此基础上,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推广成果,以达到转变美术教育思想与观念,提高美术教学水平等目的。

1.2成果共享,促进交流。

在论文表述中,提供了研究过程的实际资料以及对结果的分析和评价,有利于其他研究者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深入进行美术教育的研究,也有利于美术教育的学术交流与合作。

1.3提高研究水平。

在论文表述过程中,通过对整个研究过程的回顾、总结以及把某些美术教育现象上升为规律或理论,既促使了研究的深化,又有助于进一步发现新的问题或新的事实,从而促进美术教育研究水平的不断提高。

1.4提高研究者的研究水平。

论文表述的过程也是提高美术教师和美术教育研究者的分析能力、综合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与表达能力(包括写作能力)的过程。

教师教学论文摘要

摘要:本文使用从1993到31个省的面板数据,分析了影响中国工资变化的要素。

在市场化的进程中,工资与通货膨胀率、生产力、失业率等要素之间的关联得到了加强。

但是,由于工资和生产力之间的关联度还不够大,使得工资对失业的反映出现滞后,因此劳动力市场仍然存在进一步发展的空间。

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工资形成机制,计量经济学的分析结果显示:与人们的普遍看法不同,东部地区的工资市场化还没有达到让人满意的程度。

教师教学论文摘要

摘要:公共事业管理本科专业是为培养新型的公共事业复合型专业管理人才而设立的新建专业,在专业建设过程中,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着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模糊、课程设置不够合理、专业教材严重缺乏、师资力量薄弱等诸多问题,本文试提出若干改进思路,以求得该专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关键词: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专业发展。

美术教学论文

小学生从幼儿阶段开始接触动画片,可以说除了故事之外,动画片便是学生们最喜爱的。经过调查分析得知,小学生喜欢动画的主要原因在于:一是动画的视觉影响力强;二是动画的传播范围非常广;三是动画能够给学生提供独特的思维视角。就目前的小学美术教学而言,存在教学设计单一化、学生对美术学习缺乏热情、美术课变成单纯的画画课等问题。而这些问题的出现严重影响了美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为此,教师应从学生兴趣视角出发,将动画与美术教学相结合,以动之趣,静之美带领学生一起走进美术新课堂,从而真正实现美术教学目标。

在美术学习中,学生兴趣的激发非常重要。目前,许多小学生缺乏美术学习兴趣,因而美术教学效果不佳。为此,利用什么手段吸引学生对美术的关注度成了重点。在动画普及的今天,教师可以将学生感兴趣的动画片融入美术教学中。其中,教师可以运用动画故事来吸引学生参与课堂,并将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有效激发出来。例如:在教学人美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美术《机器人》这一课时,教师将动画故事与教学内容相结合,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讲到机器人,大多学生非常喜欢,再加上目前很多大城市推出机器人服务,尤其是在各大餐厅中。而与机器人相关的动画系列,则非《机器人总动员》莫属。为此,在美术教学中,教师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

教学资源中,声音是其中的一种。动画在美术教学中的应用,教师便可以提取动画中的声音作为教学资源,为美术教学服务,从而吸引学生的关注。在课堂教学中,一般教师需要运用到现代化的设备呈现声音资源。教师既可以提取动画中的角色语言,也可以提取动画音响、动画音乐等。例如:在教学人美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美术《动画片的今昔》这一课时,教师巧妙运用动画声音,达到吸引学生的效果。本节课主要在于引导学生学习动画片的发展过程,并了解动画片中的形象是如何动起来的。结合学生的兴趣,教师以截取国内比较热门的动画片,让学生看动画片段、听动画音乐,猜出对应的动画片名称。教学中,教师巧妙借助动画中的声音资源,设计竞猜活动,引爆美术课堂。在竞猜后,教师再引出相关问题,促进学生讨论。

教学内容是美术教学中的重点。美术学习对于小学生而言,具有一定的难度,因为学生要学习的内容较多,里边还涉及一些美术基础知识、专业的美术内容等。如果教师单纯地向学生解释,那么很难达到预期效果。此时,教师不妨运用动画内容,形象地向学生解释说明,增强美术学习趣味性。例如:在教学人美版小学三年级下册美术《彩墨游戏(二)》这一课时,我运用动画内容,向学生展示说明,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牧童》这一动画片有两个重要的动画形象,即牧童和水牛,它们都是依据中国画的风格绘制的。为此,通过动画内容、图片等展示说明,学生很容易明白什么是中国画。水墨动画形象的注入,为美术学习课堂增添了生机。学生学习起来更加起劲了,也更易了解本课的内容。在展示过程中,教师可以一边讲解,一边与学生互动,让学生在趣味中了解中国画。由于动画展示较快,教师在播放后如果学生还没有消化吸收,可以采取回放的方式,直到学生理解吸收。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教师选取了与美术学习内容息息相关的动画片,将其与教学结合起来,向学生展示内容。如此一来,美术学习的难度降低,而课堂的趣味性不断提升,学生理解消化起来也更加简单。四、运用动画形象,促进学生创造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还必须注重引导学生创造。唯有学会创造,学生才会在美术学习中得到更大的突破。就目前而言,很多学生懒于创造,教师布置美术任务时,多是应付式完成,而作品也是千篇一律。其实,我们应该主动反思:为什么学生作品会千篇一律?如何才能让学生的作品与众不同、独特新颖?归根结底,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兴趣,以兴趣促进学生创造。而动画资源的运用,则刚好符合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巧妙运用动画形象,促进学生创造。例如:在教学人美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美术《卡通———动起来的漫画》这一课时,教师将动画形象与教学相结合,成功促进学生创造。本课除了让学生了解卡通的一般表现规律及特点外,还重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也就是说,学生要通过利用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出自己喜欢的卡通形象作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互动交流,教师先与学生互动,将学生的激情点燃,再利用话语带动学生创造。教学中,教师可以增设“评比”环节,以评比最大化促进学生创造。总之,动画资源非常丰富,教师既可以利用其中的动之趣,也可以单单捕捉其中的静之美,辅助教学,增强效果。在运用动画资源时,教师要考虑其与教学的联系性,教师要注意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的巧用,让学生在快乐的环境下学习,从而让美术课堂更具独特的魅力,让学生真正爱上美术,并在美术课堂上得到发展与提高。

美术教学论文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能否让学生对美术课感兴趣,是关系到教学效果及学生个性、人格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许多中职生在入校前没有美术基础,要想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这就对美术教师的教学研究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一、针对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培养学习兴趣。

许多教师往往过分夸大美术课对学生的吸引力,其错误是在于他们只看到大部分学生的心理,比较片面,而且还忽视了兴趣有阶段性特点。

我们不妨来研究一下教学对象,把学生划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对美本有一定基础有兴趣的;二是对美术无基础抱有兴趣的;三是对美术不感兴趣的对于第二三两种对象,美术教师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并使他们长期保持这种兴趣就显得太重要了。那么,究竟从什么地方入手来培养学生的兴趣呢?我们可以先认知教学对象,找出各个学生的爱好和特长,然后唤起他们对自身优势因素的优越感来激发对美术课的热情。下面我们利用几个角度来谈谈:

1、针对音乐文学有爱好的同学。我们在讲授美学原理中节奏与韵律法则时,我们和学生一起谈论艺术的贯通性,从音乐谈到舞蹈,从诗歌谈到小说,从色彩谈到时装,处处都存在美的法则……,这样从他们最优势、最感兴趣的方面入手,课堂气氛很活跃,强化了他们的学习美术的兴致。

2、针对数学学得较好的同学,我们在介绍图案骨格形式时,有意识地引导这些数学基础好的同学作出一些较为复杂的图形,如椭圆、正六边形,正五边形等等。在平面构成渐变练习中,让他们写出有关数列公式和数据,凡此种种都是为了调动这些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3、针对理化方面较有特长的学生。我们在中职美术课堂上,介绍中国古代陶瓷烧制工艺时,有意识地引导这些同学写出有关化学反应方程式;在介绍工艺制作用料时,多让这些学生深入介绍其物理、化学性能,从而让这一类学生在美术课中认识了自身优势及存在价值,无形中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4、针对爱好体育的同学。我们常常引导学生从体育煅炼能保持好的体形,从而谈到人体的自然美;从动员的着装谈到服装色彩设计原理……,这样在他们的兴致中不知不觉地完成了授课内容。

还有许多的方面,在这里不可能一一举出。美术教师要善于找出每个学生的差异,从不同方面来鼓励他们学习。

二、利用教师自身因素,增加学生学习兴趣。

中等职校的美术教育,其目的大致可分两类:其一是欣赏教育;其二是专业基础教育,但最终目的都是要能够培养出素质和技能完备的现代化人才。整个美术教学活动应当充满艺术性的过程。美术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完美自己,增加学生对美术课的兴趣。

l、努力完善自己的仪表形象,让学生感受第一个美的概念。教师应当仪表端正,教态大方,这对于美术教师来说尤为重要。有的美术教师仪表较为拖遢,不修边幅,还自以为是个性表现,这不能给人以一种美的感受,是不可取的。体态和颜面是对人认知的接口,体态不顺,颜面不端,常常引起不快,影响交流和沟通,从而便大大降低了某些学生的学习兴趣。

2、努力养成教师特有的人格因素。人们常说的为人师表以及我国古人很讲究人品与画品的关系,都表明美术教师更应注重人格及修养,使学生产生敬佩感,这使学生提高对美术课的兴趣大为有利。另外,我们还要反对那种故作真人形象,万念俱空,只顾画画的一种姿态。

3、努力提高教师自身业务水平。美术教师首先要了解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其次要有一定的实际动手技能。学生往往讨厌枯燥的理论,喜欢实践,教师如能娴熟自如地当场演示操作,学生则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另外,上面所提的如何针对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培养兴趣,就要求美术教师更应具有广泛的知识面。只有这样才能成为学生崇拜对象,从而使他们产生学习兴趣,并能长期保留。

三、注重美术教学中的各个细节,使学生保持积极的学习兴趣。

为了使学生不致于丧失学习信心,在对于美术作业的评讲及成绩评定应当慎重。我们应更加提倡多表扬少批评的方法。学生所交的作业,虽然不够完美,但在美术教学中也要善于发现这张作业中的可取之处,鼓励他下次重新画好。评分可以采用积分制,即每一次作业都是总评成绩的一部分,这样学生可以实现自我教育,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学习精神。

如果一旦失去学习信心,不仅是学习成绩不能提高,而且还会影响其个性及人格发展。

最后有一点要说明的是,培养兴趣不是一次两次就能成功,而是一个长期的形成和巩固过程。我们美术教师应大胆改革,发挥主动精神和聪明才智,探索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多种途径和方法。

文档为doc格式。

初学美术教学论文

当今的美术教学应该是一种无拘无束的自由活动,一种充满游戏性的情感体验,一种超越功利的精神陶冶。以下是专门为你收集整理的初学美术教学论文,供参考阅读!

摘要:随着我国课程教学改革的逐步推进,素质教育背景下的小学美术教育应该重视教学工作的有序推进,在稳步发展中实现教学工作质量的提高。我国教育部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指出:“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于老师”。在新课改目标下,要更加重视小学美术教学工作中具体方法的科学性展开,在推行小学课程教育中进行美术教育改革工作十分必要。本文根据素质教育背景下小学美术教学工作的特点展开探讨,提出几点有利于小学美术教学内容深化发展的可行性措施。

在进入21世纪以后我国对内改革速度加快,对外开放的格局也不断加深,由于经济发展速度推进比较快,社会教育的各个方面都在面对现代化方向转变。在义务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广大学生群体的精神要求不断丰富,对于适合学生成长和发展的教学模式的需求不断加深。但是,由于我国的小学美术教学工作并没有实现和学生能力需求的同步发展。因此,为了实现现阶段小学教育领域的繁荣和教学手段的革新,我国的小学教育事业必须要进行更加深入的改革和更加具有针对性的制度创新。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推行小学美术教学,重点是要培养学生对于美术课程的兴趣。教育学界有一种理念:“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活动中可以推行阶梯型难度讲学方式,在素质教学观念背景的影响下,教师应该淡化美术课程考试的相关要求。而是重视学生实际能力的发展与提高,通过适当放缓教学的节奏,易于学生加深对于小学美术课本中相关艺术画作内容的感受和理解,有助于展开小学生艺术欣赏能力的塑造和培养工作,从而加强对于小学生的情感世界的陶冶工作,提高小学生在课堂学习和课外活动中“发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劳多种能力的综合发展需要。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开展小学美术教学工作,重点要进行对于学生的表扬和鼓励,有利于调动学生“比”、“学”、“赶”、“帮”、“超”的学习美术课程积极性。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可以得到大家的肯定,大家的美术创作水平和表达能力能够在气氛热烈的教学活动中得到整体性的提高。除了采用情景式美术绘画活动教学模式,教师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推行小学美术教学还可以采用“音乐”、“文学”感染的方法,加深学生对于美术作品的理解,从而真正实现学生对于艺术创造学习兴趣的专注提高。在讲解罗中立著名的画作《父亲》时,教师可以配合播放音频材料同名曲《父亲》,在讲解的过程中,通过培养学生的艺术想象力能够实现艺术作品的表现张力增加。

(一)重视培养学生的美术想象力和运用能力。

在日常的小学美术课程教学活动中,教师一定要根据小学生感性思维能力比较强的特点,在教学活动中,重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提升学生在生活中运用美术的能力。以《小蝌蚪找妈妈为例》,在素质教育背景下,美术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向学生进行教学片的展示活动,学生在观看了“小蝌蚪”们寻找“青蛙妈妈”的视频材料之后,可以安排学生讨论“青蛙”和“蝌蚪”的关系。通过动画作品切入的手段,让学生积极开动脑筋思考“小蝌蚪”在寻找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场景。

(二)开展个性化教育,体现教学活动的“生动活泼”

小学美术教学作为基础教育中的重要环节,应该在个性化教育中,实现教学水平的`稳定和素质教育改革目标的稳步推进。在锻炼学生的美术技能过程中,应该通过基础知识教学和科学教学内容编排,激发学生学习小学美术的热情。为了在九年义务教育的过程中体现出美术教学“生动活泼”的教学模式特点,教师可以采用拟人化的教学方法。把学生分成三个学习小组,让学生先通过讨论,然后自由发挥,进行角色扮演,三个小组的学生分别扮演“小蝌蚪孩子”、“荷叶叔叔”和“青蛙妈妈”,进行情景剧的表演,在对话的过程中,让学生对青蛙这种常见动物的头部、四肢和大体躯干部分的形态特征有重点的把握,利于课程学习活动中的绘画活动展开。

(三)针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能力挖掘。

可以针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挖掘,让学生在课堂的小学美术教学的过程中,找到自己的绘画方向。自己挑选出喜爱的角色进行绘画活动。学生可以选择画“一条腿、全身漆黑的小蝌蚪”,也可以选择画“四条腿、全身褐绿,三角形头部的青蛙”,也可以选择画“玉盘状、通体碧绿的荷叶。”在绘画活动中,教师通过ppt图片展示,可以为学生提供几幅优秀作品让学生参考。同时,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想象,对小蝌蚪找妈妈过程中遇到的情景进行艺术化的加工。最后,教师可以通过综合评比活动评出优秀作品,让学生投票和打分,选出本节课时中在画幅立意、笔画和线条表达中最出色的作品。

随着素质教育改革活动的有效推进,我国在小学美术教学方面应该更加重视课程教学方式的转变工作。我国的新课标小学美术教育计划中指出“以人为本,张扬个性”,在教学活动中应该更加重视教学手段的合理运用,科学地编排课程教育目标,在教学方法改革的过程中重视学生“审美能力”、“表达能力”的提高。

[2]陈彤光.浅析美术教学在农村小学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性与现状思考[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5,02:105.

[3]赵亚男.对于当前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小学美术教学现状的研究[j].艺术科技,2015,03:267.

教学论文摘要的范文

摘要是对研究课题的最后总结,是对自己研究的一个交代,也是对受众的最简短和最直接的汇报;它要非常有利于读者进行计算机学术文献信息检索,达到关注该领域的学者能够“呼之即出”;它要便于学者把握某项研究的关键之处,对研究成果和进展易于做出估价,对研究成果的独创性易于做出判断。那么,要完成以上内容或以上任务,摘要在写作上的一般结构应是什么?下面就这个问题谈一谈。

学术论文在用两种方式直接展示研究成果,一种是浓缩的,一种是全面的。浓缩的和全面的之间必然有一种内在联系。浓缩的展示就是指论文中的摘要,全面的展示就是指论文的正文,摘要和正文二者之间必然有一种内在的联系。进一步说,摘要的结构如何与正文的结构之间有必然的内在联系。学术论文正文的结构一般由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研究结论、演绎结论四部分构成,这四部分的关系可以看做是“3+1”,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研究结论是“3”,演绎结论是“1”.“3”必须具有,演绎结论的“1”则可有可无。作为一篇学术论文,必须把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研究结论(特指根据你的研究方法直接得出的结论)交代清楚;如果能把这三者写清楚,事实上把研究也必然能交代清楚;根据直接结论可以得出其他方面的进一步的结论,即为演绎结论,是次要的,这项工作可以由作者来进行,也可以由读者去想像和理解(当然,为了彰显自己研究成果的重大价值和意义,一般作者都会花费精力去进一步总结出演绎结论的)。学术研究论文的写作目的是客观、清晰、直接地展开学术研究成果,因而在写作上直奔主题,在写作手法上以强调逻辑性为主,文章的结构具有固定性而非文艺作品的灵活性。这种固定的结构就是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研究结论、演绎结论四部分构成的“3+1”结构。同样作为对学术成果浓缩展示的摘要,也必然同样应具有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研究结论、演绎结论的“3+1”的内容结构。

摘要的结构既然同正文的结构是完全一致的,那么摘要与正文的区别就仅仅是短与长的区别。从此点而言,完全可以说,摘要是一篇超级短论文。摘要必须在极为有限的字数内,把所从事研究的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研究结论、演绎结论陈述清楚。摘要的结构应当包括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研究结论、演绎结论四部分,这是就一般情况而言。对于具体的某项研究,可能因为该研究是众所周知的话题,学者普遍对该项研究已经普遍熟悉,或者该项研究仅仅就某一专题发表结论性意见,在这种情况下,摘要就可以把研究目的、研究方法和演绎结论的某一部分内容舍去,只留下研究结论和其他一或两个部分,从而简化摘要的内容结构,大大节省摘要的字数,从而节省读者的阅读时间,而又不太会影响摘要存在的目的。因此摘要的写作是灵活的,具体可以划分为以下六种主要类型:

1.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研究结论、演绎结论。

对于具有重大价值和独立研究特点的学术研究一般上述四要素都应具备。例如:中国古代科学曾达到很高的水平,但在近代却落后了。从和谐思想对中国古代科学比较有限的作用上,可以看到较深层次的原因。通过与西方和谐思想的对比,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的和谐思想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如:偏重于社会领域;其基础是气;比较含糊、笼统;缺乏具体的规定和具体模型;提出者很少有著名的科学家,等等。这决定了中国古代科学没有出现像欧几里德几何那样的公理化系统,缺乏依靠科学理论体系自身的矛盾运动的推动,局限在生产实践推动下的朴素的发展。(毛建儒《论和谐思想与中国古代科学的发展》,《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第1期)。

这篇论文的摘要显示,研究目的是探讨中国古代科学技术落后的原因,研究方法是概括和对比的方法,研究结论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演绎结论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本质特征。

人类文化的发展既有连续发展的一面,也有不连续发展的一面,但以往的文化研究只注重连续发展的一面,而仅仅从连续发展的一面进行文化研究,就不可能对文化发展得出全面的结论,导致许多文化现象不能解释,或者对历史上诸多文化现象视而不见。因此,对文化的研究,既要注重渐进的、累积的一面,也不能忽视断续发展的一面。“断层文化”概念是在对人类文化史上普遍存在的文化失落、文化绝灭、文化裂变、文化跃迁等客观事实研究的基础上,概括出的一个文化理论研究的高级范畴。首先,在人类文化史上,文化断层的存在具有普遍性,几乎每一地区的文化史、每一民族的文化史中都存在;第二,愈是文化古老的地区,断层烈度和密度也愈大。文化断层的客观和普遍存在,说明文化的发展存在着间断性发展的一面;文化发展的规律并不仅仅是量变质变规律,还有突变的规律,突变的规律在一定的条件下,甚至会起决定性的作用。沿着文化断层的深入和回溯,可以发现世界各地区古代先民具有强大的科技和文化创新能力,这一点隔着历史的空间和我们自身理论研究视线的遮蔽而对之有所低估。对断层文化的研究,可以弥补当今文化研究的缺漏,对疑古学派长期盘踞文化研究领域形成的偏颇局面也是一种非常必要和重要的修正。(孙关龙《断层文化论》,《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第3期)。

这篇文章的摘要显示出,研究目的为关注人类文化发展不连续的一面,研究方法为对人类文化历史的客观考察,研究结论是文化断裂普遍存在,文化发展还存在突变的规律,演绎结论是以往的文化研究存在着偏颇,文化断裂的研究是一种对以往研究的非常必要和重要的补充与修正。

20世纪中国学术界没有产生世界级的`思想大师,这与中国学术界流行的指导思想和学术风气有关。其一是“思想抄袭”普遍而不以之为耻。自五四以降,中国学术界就一直处于西方学术的霸权话语统治之下,在西方发达和强大的社会面前,中国学者失去了应有的自信,()惟西方学术的马首是瞻,变相抄袭西方的思想。其二是否定传统的文化虚无主义盛行而不以之为失。有这两个原因,就足以导致20世纪的中国学术界不可能出现世界级的思想创造,这不能不说是中国学术界在20世纪的一大遗憾。经济的发展与学术的发展之间并无直接的因果关系,经济落后的国家照样可以出思想大师,关键的问题是要消除对某种外在文化的崇拜,树立起内在的自信心,形成一种创造性思维的环境,这便是20世纪中国学术界的遗憾带给我们的启示。(严春友《20世纪中国学术之遗憾与警示》,《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第3期)。

这篇文章的摘要显示出,研究目的为关注20世纪中国学术界没有产生世界级思想大师的重要现象,研究方法为归纳和概括的方法,研究结论为几个方面的结论,演绎结论是只要中国消除对某种外在文化的崇拜,树立起内在的自信心,就有可能改变历史状况。

从以上三例可见,对比较大的研究课题,正文和摘要中对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直接结论、演绎结论四要素都应该交代齐全。

2.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研究结论。

对于比较专题的研究,可以去掉演绎结论部分,只谈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研究结论,从而完成对某项专题的学术考察。因为相当多的研究都是属于专题性的,只得出直接结论,不对其他更广泛的领域发表什么意见,因此这种摘要是最为普遍的一种。例如:

当前我国司法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司法腐败,其根本原因不是司法人员的素质差和具体管理制度的缺陷,而是制度性的权力结构存在的缺陷,继而导致司法的腐败,即我国还没有真正实现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以国家权力为本的司法制度,向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以公民权利为本的现代司法制度的转型。实现这一转型,对“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重要的意义。这将是一个较长期而艰难的历程。目前在观念上对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方向和核心要明确,对司法、司法机关、司法权力等范畴的研究和认识要深化,对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具有性质不同的法律要求要多加关注,对法律承认和平等地维护多元利益主体的新观念要树立,并处理好学习外国经验与保持中国特色的关系问题,以及扭转“非此即彼”简单类比的思维模式。(程宗璋《我国司法制度转型的意义与问题研究》,《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第3期)。

这篇摘要显示出,研究目的为对司法腐败问题的关注,研究方法为制度转型设想与设计,结论是几个方面的细化。

创新思维和非逻辑思维的关系非常密切,采取对创新思维及其过程进行研究、以创新思维为参照对象展开论述非逻辑思维的方法,可以看到创新思维的关键是直觉、灵感、顿悟等非逻辑思维。有许多人或者认为非逻辑思维能力是神赐的、天赋的,是不能培养的;或者认为非逻辑思维能力虽能培养,但却难以找到有效的方法。这种观点是错误的,非逻辑思维实质上就是一种由不充分的前提材料就得出结论的思维活动。要培养非逻辑思维能力,其实就是要养成一种由不充分的前提材料就得出结论的思维习惯。正所谓:习惯形成人的第二天性。非逻辑思维能力可以进行有效培养。(余华东《创新思维的关键是非逻辑思维》《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第1期)。

这篇文章的摘要显示出,研究目的为对创新思维的关注,研究方法为从非逻辑思维的角度探究创新思维的本质,研究结论揭示了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3.研究方法、研究结论、演绎结论。

有些研究是公众长期关注的学术话题,这类话题永远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众说纷纭,难以形成固定和一致的结论,因此没有必要再交代研究目的,直接从介绍自己的研究方法入手,得出研究结论和演绎结论。这种研究在学术研究中也属于比较普遍的一种,因此这种摘要也是非常普遍的一种。例如:

什么是哲学?关键要确立哲学研究的对象。方法是从几位成功的哲学家的工作中去寻找和总结。这些哲学家包括洛克、康德、黑格尔、胡塞尔、海德格尔等。结果说明:科学是以对象化的方法对客体的认识,而哲学是某种中介以自我为对象的自我运动。哲学考察的对象是主体(自我),考察所借助的中介是人类的各种能力,即“推理”、“看”和“作”,哲学因此由认识论、美学和伦理学构成。以此观照,中国哲学的成就主要体现在美学和伦理学领域。(赵旗《试论哲学的对象和方法―――兼评中国哲学成就》,《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19第1期)。

这篇文章的摘要显示出,研究方法是对几代有代表性哲学家的工作进行考察,得出哲学是什么的直接结论,并演绎出中国哲学历史发展特征的结论。

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主流,由儒、释、道三家糅合而成,看似多有分歧、对立之处,实质上根本上存在着深刻的统一,即在思维的最高层次上都强调“一”和“中”的理念,“一”与“中”正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脉。东西方文化相比较,中国传统文化偏于向内的阴性思维模式,重觉性,带有艺术特征;西方文化偏于向外的阳性思维模式,重理性,富于科学品味。觉性与理性是人类进步的双腿,中西文化互补、融合、汇流将成为未来人类文化发展的趋势。(王义勇《试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脉》,《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年第4期)。

这篇文章的摘要显示出,研究方法是从统一性和对比的角度对中国传统思想进行研究,得出“一”和“中”的理念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主流的直接结论,并得出中西文化互补汇流将成为人类文化发展趋势的演绎结论。

4.研究方法、研究结论。

有些研究属于热门和焦点研究,作者直接发表自己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结论,因而整篇文章就仅仅包括研究方法和研究结论两个部分,因而摘要的写作也只是对研究方法和直接结论进行陈述。例如:

科学理论创新,属于一社会的自源发展范畴。中国现阶段科学技术发展的现状和性质,总体上尚处于依附发展阶段,这决定了未来较长一段时期内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尽快完成和实现科技本土化,从而促成社会文化进入到自源发展阶段。在这一历史发展过程中,必然伴随着科学技术发展观的深刻变革。认清中国当代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的逻辑出发点,抓住科技本土化的主战场,对传统认知思维形态之缺陷保持高度警醒并给以自觉主动的革新,进行一场理论、实践、制度皆包含在内的完整的文化创新,这几方面构成了科技发展观变革的具体思路。(张进峰《中国科学技术本土化的历史进程呼唤着科技发展观的变革》,《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第1期)。

这篇文章考察的是“科学理论创新”这一热门话题,摘要显示出研究方法为历史考察的方法,结论为在诸方面对科学理论创新的认识。

任何生存者皆生存于生存环境之中,生存环境对生存者具有绝大的、不可超越的制约作用,人类所生存的地理环境同样对人类具有天然的、绝大的、不可超越的、千百万年来如一的制约作用,这应当是不难理解的客观真理。几千年来,不同时期、各种文化中的思想家都从不同角度、不同深度论述了这一真理,但是直到目前,人类理性还很不完善,还不能对地理环境决定论这一事关人类生存的重要思想作出完整表述。面对日益严重的与人的活动密切相关的环境问题,人类的理性正面临着一个必然的警醒:对于人类古老的生存信仰―――地理环境决定论,清除迷雾,回归主题,是当前人类明智的也是必然的抉择。(宋正海《回归人类古老的生存信仰:地理环境决定论》,《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第2期)。

这篇摘要显示出,研究方法为对几千年来著名思想家就地理环境的重要作用所发表思想的考察和汇总,结论为地理环境决定论仍应是现代人们信仰中一个不可缺失的部分。

5.研究结论、演绎结论。

有些理论性不强、论述比较感性的领域(如文艺理论)的研究,对研究方法比较淡化,在摘要中直接交代研究结论和演绎结论。例如:

对经典文本的疏离与消解,拒绝提供“精神镜像”,摆脱文学由来已久的精英主义与启蒙主义理想,直逼形而下,认同世俗,放逐欲望,在同一个平面上与当代生活同流合污,已构成了近年来文学写作观的转型。这种转型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虽然有其过激和消沉之处,但其把文学从本质叙事的玄虚格局中重新归位于普通百姓的生存本真,还文学以久违了的民间色彩和大众色彩,使新中国文学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贴近现实,贴近民间,贴近大众。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多重结构中,保持文学与历史对话,与现实对话,这成为近年来新生代作家的求真之道。新生代作家的这种价值取向,应该说是对文学艺术品格的新的奠基。(赵联成《文学写作观转型与新生代作家的求真之道》,《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年第2期)。

解放区戏剧是中国20世纪戏剧史上与战争环境密切相适应的一段特殊存在,在整个民族面临危亡的时代,戏剧艺术“牺牲”自己一部分特性进行鼓动宣传,拯救民族于危亡,从而对历史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这一点任何时候都应当得到肯定。然而,作为以政治思维为核心,以对立、对抗、斗争思维和善恶价值判断思维为主要内容的思维方式,对艺术与生活的关系在理解上必然存在着一定的偏颇。为达到特定的政治目的而在艺术创作上选择具体的切入方式,造成了戏剧作品存在着人物形象简单化、戏剧冲突单一化、大团圆结局等艺术硬伤,不可避免地成为解放后的戏剧走向歧路的萌芽和先声。历史应当区别对待,在社会生活环境发生根本变化以后,对战争时期的解放区戏剧在艺术上的缺陷进行检讨,方才有利于戏剧艺术自身的发展。(贾冀川《解放区戏剧艺术得失谈》,《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第2期)。

6.研究结论。

有的研究抛开了学术研究的固定框框和套路,完全是作者的思绪在流淌,但其研究结论对于深化认识具有很好的启发意义,摘要就变成了直接结论―――思想火花的聚集。例如:

人文科学所要求的不仅是真,而且还有善和美,因此,真理不应当是赤裸裸的,应当穿上美丽的外衣,历史上那些伟大的文本,无一不是道与语言的完美结合。人文科学不能像自然科学那样定量化,因而也就不可能有特定模式的、大家用一个腔调来说的语言,因此,真理应当是有个性的,历史上那些经典的文本,无一不体现出创造者独特的概念、表述方式以及迥异于时代世俗的新异创见。真理是在人们“说”的过程中,才显露为真理的,有“说”才能够推陈出新,推陈出新才能诞生真理,因此,真理应当是谦虚的,与人为善的,是以尊重他人的自觉理解为前提的,而不是蛮横地去夺得别人的理解和强迫别人来接受。总之,真理就如同一位妙龄女子,美丽、独特、温柔、真诚,才会为大众所折服。(严春友《真理应该是美丽的》,《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第4期)。

真理具有多样性,它是由事物性质及人的认识的多样性所导致的,这种多样性决定了真理的多样性。真理具有个体性,最初都是个人发现的,最终被社会承认以后才被确认为真理,这就是说,真理是个人发现的社会存在形式。真理的个体性还意味着真理必须以个人的自觉接受为前提,真理不应强加于人,真理也无须强加于人。真理是社会约定的结果,由个人的“意见”转变成真理的过程就是真理约定的过程。真理具有全体性,即任何真理都包含着未知的因素,因而任何真理都不是绝对真理。实践检验只在最终证明的意义上是惟一的,但在现实生活中,实践检验存在着局限性,那些被检验为错误的东西往往已经无可挽回了。(严春友《真理与约定》,《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年第1期)。

・・・・・・。

作者:张进峰,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编辑。本文发表与《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期),文章为节选,。如有侵权请联系小编。

小学美术教学论文

新课程强调:美术教育是以愉悦学生的感受和使其积极体验、参与为出发点,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为目的的基础素质教育。而乐观使人充满朝气、生机勃勃,是人不可缺少的健康心态。作为教师,除了教学生学习知识以外,还要培养学生乐观的品质,让他们对学习和生活充满自信。为了使所有学生能充分领悟美术的无穷魅力,在美术教学中,我从以下几方面引导全体学生积极的、自信的、快乐的参与各项美术活动:

一、运用媒体,创设情境吸引学生主动参与。

学生认识美术主要是依赖视觉的直觉感知来完成,要感受美术的美,就必须投入到美术中去。随着鲜艳的色彩、流畅的线条,展开丰富的想象,只有这样才能动之以情、积极参与、快乐的学。比如说我在《穿花衣的热带鱼》这一课时,制作了精美的教具,创设了蔚蓝的大海、各种各样美丽的热带鱼以及会说话的小鸭子,还有美妙的旋律等一系列有趣的情境,这样以来,学生全都争先恐后地要求参与到美术活动之中来。

心理学研究发现,学生在认识形式上具有形象大于思维的特点,他们常常用感性的形象取代思维过程,按照他们的心理年龄特点,利用生动具体的感性形象(有趣的电脑课件、精美的范画的情境的设置等),诱发丰富的形象思维,从而激发其学习欲望,使学生全神贯注地主动参与学习,从而觉得学习是快乐的。

二、设计美术教学活动时,必须增强其趣味性。

美术教学活动要富有趣味性,学生参加起来才有主动性和积极性。经多次实践,我发现融音乐性、知识性、趣味性为一体的游戏,更能激发学生的激情,以及他们学习美术的兴趣,让他们在愉悦中不知不觉地掌握所学的知识,使美术教学变得更加生动、有趣,从而使学生对美术产生浓厚的兴趣。

在学习《手拉手,找朋友》一课时,由于这一课是学习认识色彩与线条,并运用色彩和线条画一张画,为了让学生能认识不同的色彩和各种各样的线条,我根据《找朋友》的歌曲作为课件的主题曲,创设了一个小朋友、各种卡通模样的小油画棒人和各种各样的卡通线条人,它们在音乐声中一起做"找朋友"的游戏,学生们看了以后就开始蠢蠢欲动了,这时候我就让他们戴上小油画棒和线条的头饰来玩"找朋友"的游戏,学生们在做游戏的时候不知不觉中认识了多种色彩和各种各样的线条,而这节课的学生作品也达到了非常好的效果。经过这样的教学设计,美术教学活动的趣味性大大的增加了,学生也非常感兴趣的参与其中,并在快乐中学习。

"兴趣是学习的情感因素,参与是学习的行动因素"。因此在教学设计时更应把握好兴趣和参与这一对孪生的姐妹。

三、

美术教学活动也应该动静结合,动中有静。

美术是内心活动的表现。美术教学活动如果忽视了学生们的心理因素,也不是一堂好的美术课。通过学生们的思维活动,不仅培养他们动脑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同时还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以及审美能力。

在美术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是非常重要的。学生的心理世界可以不受任何限制和约束自由地想象。我们应抓住学生的这个特点,积极调动学生的思维,多给孩子想象的空间,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美术是艺术性与思想性的统一,每个美术作品都具有较强的思想性,因此在教学中,通过欣赏一些优秀的工艺美术作品和名画家的美术作品,让学生从中受到熏陶、感染,在潜移默化中,可以使学生受到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劳动等思想教育。

我在上《中国优秀工艺美术作品》一课时,从古代的青铜器到现代精致绝伦的微雕,都充分地向学生展示了祖国文化的悠久历史和辉煌成就。上课时我尽量把这些工艺品变成看得清楚、摸得着的物品,例如利用录像、实物投影及收集一些实物工艺品,具体直观化地进行讲解。《长信宫灯》的古朴、灵便,《莲鹤方壶》的清新流畅、纤巧,象牙雕的玲珑精巧……学生都看得津津有味:用手指点着,小心地抚摸着,不可思议地赞叹着……青铜器的发展史、景德镇瓷都的精湛技艺、繁艳华丽的景泰蓝及八国联军入侵圆明园对我国艺术瑰宝的疯狂掠夺,同学们都听得如痴如醉,随着激奋的惊叹,随着失去的愤慨,他们的欣赏程度加深了,爱国主义情感也增强了。

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每个学生大胆地在美术教学活动中展现自己。

自信心对一个人来说是十分重要的精神支柱,也是人们行为的内在动力。一个人有了自信心,不论是学习、工作还是在生活中都将成为强者,反之则为弱者。因此,自信心对一个人的成长非常重要。在传统教学中以教师的"教"为主,忽视了学生的"学",把教学过程"双主体"交互作用的活动变成了教师向学生单向地传递知识的过程。在这种状况下,学生成为被动地适应教师教学、接受现成知识的"机器",体会不到参与之乐、思维之趣、成功之悦。因此在美术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的评价,激励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美术。尤其对于个别美术素质不佳的学生,或是身心有缺陷的特殊生,应多采用语言性和非语言性相结合的评价形式,及时捕捉他们的闪光点。因为这些学生往往对美术怀有强烈的渴望,但在美术教学活动中并非主动参与,所以,在美术教学中不要忽视他们在美术表现中的任何一点微小的进步或任何一次参与行为,寻找一切机会表扬、鼓励他们,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为了激励学生大胆表现自我,在美术课堂上,我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让他们在黑板上、实物投影仪上大胆地表现各种物体,并及时鼓励他们、表扬他们,让他们感到很快乐、很有信心。

总而言之,人都具有主观能动性,都不喜欢被动接受外界的刺激、充当知识的容器。因此,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把学习美术内化为自我的需要,积极地参与美术活动,快乐地学习美术,自觉地接受美术的熏陶,从而领悟美术的魅力;同时也可以借助美术的神奇力量,促进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培养出一大批有艺术涵养、高素质的人才!

教学论文摘要的范文

[摘要]gps与回忆日志是行为研究中的重要方法,但目前对其精度及差异空间的实证研究还比较缺乏。

文章以厦门鼓浪屿为例,以—采集的回忆日志和gps数据为基础,对两种行为调研手段的精度进行比对。

精度比对包括个案层面的路径重合率、行为链匹配度、时间花费匹配度和集合层面的距离差异、空间差异,并分析差异空间的特征及原因。

(2)通过莱温斯坦比方法计算的行为链精度在40%~50%之间;。

(3)停留时间的相似精度在20%~50%之间。

差异原因除了个体因素外,记忆遗忘、道路复杂性、建筑相似性、景点众多、业态趋同等因素是鼓浪屿上的重要因素。

(2)gps与回忆产生的差异空间有助于更好的认识旅游地的空间特征和景区提升改造;。

(3)传统问卷调研与现代gps结合的研究方法将是面向个体精细化行为建模等领域的一个重要途径和趋势。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