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美术教育论文范文(21篇)

时间:2023-11-17 12:21:26 作者:纸韵

范文范本所涉及的主题可以是各种各样的,既有学术性的也有实用性的。现在,我将为大家展示一些优秀的范文范本,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迪和灵感。

浅谈小学美术教育论文

微课是借助互联网技术而衍生出来的新型教学模式,是网络技术快速发展的产物。简言之,微课就是一种微型的课堂,一般利用视频播放的手段为学生讲解知识,视频中会针对性地把课本中需要掌握的知识系统性地阐述出来。微课的重点就在于这个“微”字,就是在很短的时间内,利用很简短的教学视频为学生讲解知识,其根本目的就是让学生通过观看视频来掌握专业知识,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过去的课堂教学模式是教师对每一个知识点只能讲解一遍,如果有的学生当时没有听懂,在课后复习起来就非常困难,教师也没有更多的时间去指导每一位学生;采用微课教学模式后,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去观看教学视频,在课余时间拓展自己的知识面,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

授课不受时间限制微课与传统教学模式的不同点在于,微课采用视频教学的方式,教师完全可以不用站在讲台上讲课,只要出现在视频中,用语音为学生进行授课,教学生动、有趣,也可以不受场所的限制,随时随地都可以通过远程直播方式来为学生传播知识,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观看教学视频。学习具有针对性微课的另外一个优点就是知识讲解具有针对性,一目了然。在微课视频教学中,其中讲解的知识一般都比较清晰,重点知识会进行详细讲解,主题简洁鲜明。这种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模式能在很大程度上使学生利用很短的时间就掌握重点知识,提升学习效率。课堂不受场所的局限微课的课堂之所以能在传统教学模式上发生飞跃改变,这得益于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由于微课教学方式观赏性强,师生可以通过在线观看和下载的模式对每个知识点进行反复剖析,直到完全掌握。学习也不受场所的局限,学生可以在家利用电脑或者手机等移动设备进行实时学习。这种教学模式,一方面很大程度上节省了学生的学习时间,另一方面能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律意识[1]。

微课的生活化微课并非一个简单的利用视频播放来完成教学的教学模式,其最终的目标是让课堂走进学生的生活中去,让课堂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只有在生活中学习,才能将学习到的有关知识最大限度地利用到以后的生活中去,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微小性与完整性微课教学的显著特点就是“小”,正所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微课必须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一个完整知识点的详细讲解。也就是说,微课中学到的知识必须是一个系统性的完整知识点,只有保证知识的完整性,才能更好地使学生完全掌握。教学的辅助性微课是一种借助信息技术开展教学的新型教学模式,一般可以利用动画、视频技术、语音播放等计算机技术,为学生形象地将所要学习的知识展示出来。但是,微课是教学辅助手段,而不是简单的技术展示。所以,在教学和学习过程中时刻要牢记,技术只是一种辅助手段,而不是主要目的,不能完全对其产生依赖心理。

微课为探究性学习提供方便微课教学要做到以新课程的教学标准为基础,针对性地开展针对某个知识点的重点教学,同时也要做到教学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可以以视频的形式为学生展示某个知识点,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性地观看这些教学视频,做到反复观看和探究性学习[2]。如在“造型、表现”教学中,一些学生受到观看时间和角度的影响,会感觉看不清楚或者不太明白其中的含义。教师可以将此类知识点以微课的教学形式为学生呈现出来,这样就会取得很好的效果,并制定微课教学设计表。比如在“剪对称鱼形”一课中,这节课的教学目的就是要让学生掌握对称剪纸的具体方法。教师应该有针对性地将折、画、剪一系列程序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做每一步时都能注意每一步的注意事项。首先是学生将自己手中的纸对折。问题出现了:对折后的纸上该怎么画鱼呢?是画一整条,还是半条?这时候可以让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谈论完成后请各小组代表谈一谈本组成员的看法。待学生各抒己见之后,教师可以做以下总结:鱼肯定是只需要画一半,同时还需要画在靠近折痕的那边。学生可以把自己喜欢的鱼种,根据鱼的外形特点,仔细地画在纸上。教师可以简单地绘制几种常见的鱼类,如热带鱼、鲤鱼、飞鱼等示意图。待学生画完自己的鱼后,教师可以让他们谈一下自己所画鱼的特点,每种鱼的头、身、尾、鳍都有什么不同,有大的、小的、长的、短的,各不一样。最后可以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设计一个自己喜欢的鱼种。本节课的微课设计如下:微课名称:剪对称鱼形知识点描述:掌握对称剪纸的具体方法教学内容来源:小学美术教材教学目标: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设计一个自己喜欢的鱼种适用对象:小学1~6年级学生;小学美术教师及相关从事人员教学设问:对折后的纸上该怎么画鱼呢?是画一整条,还是半条?教学实践表明,在美术微课教学中让学生养成自主探究式学习的习惯是非常重要的,这对他们未来的发展有着一定的指导意义。微课让探究性学习变得生动、形象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要生动、形象。小学生由于年龄小,虽然有好动、思维活跃、好奇心强等特点,但独立思考问题和自主创新能力较弱,教师要善于抓住小学生的性格特点,通过生动、形象化的教学,让学生学到更多未知的知识。如在“画太阳”一课中,教师在微课中以视频播放的形式为学生呈现一场视觉盛宴:太阳一会儿变成一个可爱的姑娘,过一会儿又变成一个调皮的小孩,一会儿又变成一个和蔼可亲的老奶奶。然后教师可以提出问题:现在每位同学可以想象一下,在一年四季中,自己想让太阳变成什么样子?有的学生说:“夏天很热,我想让太阳戴一副墨镜。”有的学生说:“冬天很冷,我想给太阳戴一顶帽子。”这时候,画面中的太阳便会根据学生的心愿变成一个戴墨镜的男孩,过一会儿又变成一个戴着帽子的老爷爷,学生看到后,露出了开心的笑脸。利用技术手段将学生的想法真实地表现出来,让学生内心产生无比的向往。最后,让学生画出自己心目中的太阳形象,并进行交流互动,评比出画得最好的学生,将其作品在校园中展示出来,向其他学生分享。这种教学模式让美术课堂更加生动有趣。教师可以借助微课,将一些网络信息资源合理地运用在课堂教学之中,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习惯得到更好的培养。同时,在教学中善于引导学生用审美的眼光去看待这个世界,这是美术教学的基本观点。在美术教学中要给学生更多的机会去感悟生活,学会在生活中发现美。如在“美丽的昆虫”一课中,教师为了让学生准确地感知昆虫的形态美,可以在微课上利用简短的视频向他们展示出各种各样的昆虫,如蚂蚁、蟋蟀、蝴蝶、知了等,学生可以通过观察每一种昆虫的形态来发现其中的色彩美、外形美。图片给予学生的视觉冲击,可以让学生了解每一种昆虫,从中获取美学知识和灵感,开阔学生的眼界,丰富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在“发现”“欣赏”和“评述”过程中增长自己的美术知识。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也是保证课堂教学取得理想效果的最佳条件。只有为学生创建一个良好的学习情境,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微课利用色彩斑斓的画面和优雅动听的声音,让学生产生一种对艺术的享受,进而将课本中静态的知识在微课中以动态的画面展示出来,让学生身临其境,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3]。如“春天的消息”一课中,让学生以绘制自己心目中春天景色的明信片为背景,让他们感受春天的景色。这样就能很好地将课本上描绘春天景色的文字信息用绘画的方式呈现在眼前,让人身临其境地去感受春天的美丽景色。学生通过绘制自己心目中春天景色的明信片,并互相交流展示自己的作品。每位学生能看到的春天的景色有绿叶存生、蝴蝶飞舞、燕子筑巢、冰雪融化等,鲜明生动。这时候,教师可以放一些轻柔的音乐作为背景,让学生在美妙的音乐声中再次感受春天的气息,学生通过观赏后都发出由衷的赞叹和对春天的向往。微课在情境创设中利用试听一体化的优势,让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求,让学习变得轻松而快乐。

微课是互联网时代背景下衍生而来的新型教学模式,采用微课教学让课堂变得生动、趣味、方便,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自主探究式学习,不仅有利于学生高效思维,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和艺术鉴赏能力。小学美术教学可以利用微课教学的优点,让学生体验到美术教学的艺术观赏性和情感价值,为自己未来的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

浅谈美术课堂的分级管理教育论文

当前,幼儿分级阅读越来越收到老师与家长的亲睐,但是在具体的落实过程中存在很多的偏差,主要表现在:市场上幼儿分级阅读材料鱼龙混杂。巨大的经济利益驱使一些出版企业涉足幼儿分级阅读市场,但是企业素质参差不齐,对分级的标准胡乱标记,书籍内容杂乱,标记不统一不规范,导致分级阅读的“级”的界限模糊不清。很多老师与家长对把幼儿阅读当成识字教学。把阅读当成识字教学的老师眼里面就不存在分级问题,因为她看不懂阅读兴趣、阅读能力、阅读中幼儿情感的培养等,枯燥的识字压制了幼儿阅读的情感与智慧,消磨了阅读的兴趣。很多幼儿家长没有参与幼儿的阅读引导。很多家长愿意为孩子买书,却不愿意与孩子分享阅读。其实,分级阅读的目的之一就是方便家长与老师对幼儿阅读的帮助与引导,尤其是一些低龄幼儿的阅读。在西方,亲子阅读是阅读能力培养的主要环节,是培养幼儿阅读兴趣,养成良好阅读习惯,学会自主阅读的基础工作。过重的阅读负担反而适得其反。阅读是有益的,但是有的家长为此强加给孩子很多阅读负担,采取任务模式,这样的阅读很可能违背幼儿的意愿,让原有的兴趣消失。

二、对提高分级阅读效果的策略思考。

注重研究幼儿发展差异与规律。不同年龄的幼儿其语言发展能力是有差异的,例如:小班的幼儿喜欢听故事,中班的幼儿喜欢讲故事,大班的幼儿喜欢遍故事与表演。在教学中,我们要立足这个基本的分级要求,采取不同方式的阅读教学方法,迎合孩子们的喜好来培养兴趣,提高能力。同时,针对一些幼儿的个体差异,要分别对待,在实践中我们不能够一刀切式地对学生进行分级阅读训练,而是要研究每一个幼儿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方法。在这一点上需要鼓励家长的积极参与,做好家长的教育工作。例如:有的中班孩子还停留在喜欢听故事的水平,说明其阅读能力发展较慢,就要加强其口语训练,请他讲故事,给小朋友讲、给家长讲、给玩具讲等。如果大班孩子还停留在口语表述阶段,就要鼓励孩子自己编创故事、表演故事。在阅读能力培养中尊重幼儿自主权。首先,要重视幼儿阅读环境的营造。幼儿早期是语言的形成期,这个时候特别要注意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与环境对幼儿进行熏陶。这一方面家长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早期可以通过“听”的形式营造环境,后来可以通过口语交流以及通过图画书等加强幼儿与书本的交流的形式,促进幼儿阅读能力的发展。例如:在家里的时候家长给幼儿读故事,不在家的时候家长给幼儿写信(或者纸条),告诉幼儿你多么地爱他;学会与幼儿倾听、用眼睛与幼儿交流;走亲访友的时候,提前给一点时间让孩子做一个计划,让孩子出出注意如穿什么衣服、送什么礼物;当孩子说出新名词的时候积极鼓励等等。这些方法都能够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在此基础上引导幼儿的好奇心,为加强阅读能力培养打下基础。其次,要重视孩子自主阅读的权利。

幼儿的自主阅读权利的实现是培养兴趣与保护兴趣的基础。在实践中我们要加强亲子共享式的`阅读,例如:在阅读过程中,家长以及老师要逐步让孩子们参与阅读图书计划的制定,带着孩子一起去新华书店购买图书,去邮局订阅图书杂志,一起选择图书;家长不要以自己的喜好取得孩子的爱好,幼儿时期的读物选择一定要以幼儿的兴趣作为基础的出发点,否则会扼杀幼儿的兴趣。打破“识字”阅读及所谓的经典阅读模式。目前的一些识字类的出版物以及教师中识字教学的方法,正在严重破坏幼儿阅读能力的发展。在幼儿阅读能力发展的关键期,我们以识字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把生动的阅读变成了枯燥的图画,以识字多少衡量幼儿学习效果的恶习至今仍然流行。同时,一些所谓的白雪公主、卖火柴的小女孩等经典占据了过多的阅读题材,强调过多的经典阻挠了幼儿的阅读广度,脱离了幼儿生活的社会与空间,虚构的情节与一厢情愿的结果,让孩子的发展与社会脱离。例如:目前的幼儿阅读教材缺失科学书籍,缺失科学的印象与概念的渗透,有的虽然含有一些知识却难以与幼儿的生活结合,例如《十万个为什么?》之类的科学书籍并不适合于幼儿的阅读,因为幼儿时期的阅读不能够如此的精确的知识,而应该以科学概念的模糊渗透为主,与幼儿的思维以及生活结合起来。

三、构建家校及社区的儿童分级阅读体系。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电纸书、电脑阅读、电视阅读等方式对阅读产生极大影响,社群化的互动阅读及因材施教的个性阅读得以实现,这对促进幼儿分级阅读是有益的。要充分利用社会力量,促进幼儿的分级阅读工作,例如:城市要充分发挥社区图书馆的作用,让图书馆加入到分级阅读中来,学校的图书室要科学按照分级阅读进行图书分类标识工作,配备专门的分级阅读指导教师到图书室中。在图书馆中建立儿童阅读的试验田,在教室建立分级阅读的图书角等。要充分加强父母在儿童阅读中的责任,对家长加强阅读观念的教育,改变一些家长不喜欢阅读,不重视亲子阅读,不尊重幼儿自主阅读,认为读书就是识字等现象。同时,儿童分级阅读不能搞一刀切,要因地制宜。立足于学校、地区、家庭等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阅读要求与计划。

四、结语。

儿童时代是养成阅读习惯的最佳时期。分级阅读是为养成儿童终身读书的习惯,让儿童学会终身学习。我们要以更加宏观的眼光,以更加科学的态度认识分级阅读这个新鲜事物。

浅谈小学美术教育论文精选

多媒体教学概念多媒体教学是以多媒体为核心的教学方式,可以通过多媒体构建立体化、层次化教学内容,将静态教学转变为动态教学,给学生视觉、听觉上不同的课堂享受。

多媒体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教师要依照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特点对教学体系进行合理编制,依托多媒体技术对教学结构进行改善,依托多媒体资源对教学内容进行拓展,从而为学生构建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多媒体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与教师积极交流,与教师共同进行课堂内容的教与学,完成教学结构的全面调整,达到教学体系的优化,实现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多媒体教学的重要性多媒体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多媒体教学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创造生动、形象的知识体系,将小学美术学习变成简单、有趣的事,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改善和学习热情的提升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多媒体技术将静态的教学画面转变为动态的教学体系,通过动态图画、视频等直观、清晰地为学生展现了小学美术教学内容,让学生与美术能够近距离接触,从本质上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多媒体教学可以提升学生美术欣赏水平。多媒体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资料对小学美术内容进行展现,在课堂教学基础上实现教学内容拓展,开阔学生视野。在该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大量的多媒体资料充分了解美术,对美术的奥秘进行挖掘,从而全面改善自身的审美水平,提升审美观念培养效果。尤其是在不同流派画作对比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自然感受到美术的魅力,在不同流派的对比过程中充分了解不同美术流派知识,提升学生对美术的认知,改善学生审美水平。

多媒体教学可以拓展学生美术认识。传统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只是对学生进行知识性教学,只是单纯进行课本知识教学,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对美术知识的认知,影响了小学美术的发展。而多媒体技术可以从多媒体资源出发,对小学美术教学体系进行丰富,信息量非常庞大,可以让学生在美术知识的海洋中自由翱翔,扩大学生知识容量,给学生提供良好的知识学习氛围和环境,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知识认知,这对小学美术教学效益的提升具有非常好的促进作用。

定位教学地位,优化多媒体教学关系传统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主要以教师为核心开展小学美术教学,在教师引导下进行各项知识学习,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新时期小学美术多媒体教学体系构建的过程中,教师要构建以学生为核心的多媒体教学体系,在学生需求上合理设置多媒体教学内容,确保多媒体教学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学生。教师要对多媒体技术进行把握,通过多媒体技术全面展现多媒体内容,对多媒体教学体系进行完善,从而形成和谐、自由的学习氛围,为学生小学美术学习奠定良好的学习环境。该过程中教师要主动与学生进行沟通,了解学生学习状况并及时依照学生学习状况对多媒体教学内容进行调整。

合理筛选材料,改善多媒体教学氛围多媒体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对多媒体材料进行合理筛选,依照小学美术教学需求对网络资源进行合理运用,将网络资源与小学美术教学融合在一起,全面拓展小学美术教学内容。笔者在“建筑艺术欣赏”教学过程中,就在课本图片欣赏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在网络上搜集多样图片资源,通过多媒体对上述图片进行展现,让学生对上述建筑内容进行分析。这种课堂资源的拓展让学生加深了对建筑艺术的印象,从不同方面提升了学生对建筑艺术的认知,对学生小学美术学习效益的改善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与此同时,在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的动态环境对教学内容进行拓展,通过多媒体对小学美术资料进行对比,让学生在该对比过程中了解美术作品之间的差异,提升学生对小学美术的认知。

丰富教学设备,提升多媒体教学效益在小学美术多媒体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多媒体设备进行完善,要适当拓展投影仪和摄影器材,对多媒体教学体系进行丰富,从而全面提升多媒体教学质量,改善多媒体教学效益。教师要善于利用投影仪进行示范,通过投影仪对小学美术中的剪切画、图片等进行展示,让学生能够快速、清晰地看到示例样本,大大降低课堂中因为示例样本观赏导致的时间浪费。教师要善于利用摄影设备,通过摄影设备对学生课堂学习及美术教学中的画面进行展现,给学生身临其境之感,让学生能够在立体的空间中感受小学美术教学的美妙,提升小学美术教学效益,为学生创建良好的学习氛围。笔者在对基础色彩知识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就通过投影仪对“红、黄、蓝”色光三元素进行展现,让学生通过投影仪观察上述三原色组合后的色彩效果,通过观察效果直接进行记忆,这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学生对色光三原色组合后各种色彩的认知,提升了学生对色光三原色的学习效益。

完善教学设计,改善多媒体教学质量在小学美术多媒体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教师要对设计结构进行合理把握,要依照教学要求对教学层次进行完善,为小学美术教学创建良好基础。教师要在多媒体教学中适当融入其他教学方法,在多媒体中设置探究式教学内容,让学生通过多媒体情境进行小学美术探究,充分拓展学生的视野和思维,让学生对小学美术学习过程中的相关内容进行把握,从而全面提升学生学习质量,改善小学美术学习效益。教师要设置实时交互环节,及时了解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学生的问题及时解决,从而让学生能够紧跟教学进度。除此之外,教师还要设置小学美术评价内容,让学生指出美术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与学生就上述问题实施交流,及时修改和调整,从本质上提升小学美术多媒体教学质量,达到小学美术多媒体教学的全面优化和提升。

教育论文:浅谈美术的心育作用

:艺术源于生活,又归于生活。地域文化构成优秀的中华文化,各地区的文化特色是艺术教育创作和学习最主要的素材。所以,现在很多从事艺体教育的学者都深入各地区,融入不同的地域去考察地域文化,并成立课题进行研究。

教师通过传授美术构图技巧将美术文化传递给儿童,这也是文化的传播和传承,而儿童对美术的学习,就是一个接受优秀中华文化的过程,同时也能够培养美学意识和美学鉴赏能力。通过研习各地域的文化,可以深入挖掘地域文化的影响力和其文化价值,同时扩展美术学习的教学方法和延伸教学文化内容,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美学品鉴能力,同时开阔学生的眼界,认识不同地域文化的差异性,从而更好地学习和了解中国的地域文化。

地域文化是指以特殊的地理位置划分地区的文化,包括地域内人们的生活习性、特色风俗习惯、思考方式、宗教文化、饮食文化等,每个地区的文化都是地方人民的精神支撑,对他们的生活和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首先,地域文化是进行学校艺术教育最重要的教学辅助。世界各地的高校艺术类学生可以查看地方馆藏资源、浏览文化博物馆以及观赏地方名胜古迹,这些都可以快速了解当地的文化特色。其次,地域文化的学习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和了解地方特色,有助于学生技能的提升。高校学生来自不同地方,地域差异较为明显,而艺术类学生的就业通常具有突出的地域性,往往喜欢回归故里。所以,把地域文化融合到艺术教育的范围,能够更好地让学生学习和了解不同地域的文化特点,从而扩展学生的眼界和思维,让他们在就业过程中处于优势地位。地域文化和艺术教育一起学习,能够促进学生创新和创作。学校传授地域文化知识,能够激起学生对地域文化的保护和关注,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再次,二者的结合能够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地域文化的传播,地区特色的弘扬,能够带动经济发展,也能够设计出更多地域特色的产品。最后,艺术类学校要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对高校艺术学生提出新的.人才要求,学校也要开设符合时代需要的课程,提升学生的技能和培训强度,学习不同地域的特色文化,开阔学生的眼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1.充分挖掘地域美术资源。

对于从事美术教育的学者来说,对挖掘美术资源有着非常敏感的嗅觉,如武夷山山水如画,文化与古典建筑物历史悠久,是进行艺术教学活动的必选之地。山川秀丽、风景奇秀、河水灵动,山水相逢、人文与自然搭档恰到好处。九曲江缠绕山间,丹霞单面山、块状山、柱状山偎依河畔,姿态万千,这些自然风景在美学授课中都是很好的地域资源。武夷山一直都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所以,在进行美术取材授课过程中,简单的阐述和归纳并不能完全展示武夷山的美,必须到实地身临其境地领略它的山美、水美、人文美。尤其是作为一名美术学者,更应该亲自去感受,同时也要组织带领学生去实地写生,让他们在优美的环境中学习美和欣赏美。

2.建立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课程体系。

要系统地学习地域文化,就必须开设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文化课程。课程是开展教学的基本载体,所以,为了全面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加强地域文化学习,必须设计合理的课程体系,学校应与周边景点或者地域特色景点展开合作,促进学校地域文化课程的参观和学习。设计的地域文化课程体系需要含有两方面的内容:基本的文化课程和实操课程。基本的文化课主要是开阔学生的眼界,传播地域特色文化,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实操课程主要是让学生自己实践操作,让他们主动去感受和理解文化,并通过自己的理解进行设计创作,从而提高他们的实操能力。此外,教师要带学生去实地观察和欣赏,感受地区的文化习俗,并总结当地的特色艺术设计,同时教师应该在旁提点学生,向学生传播当地的文化底蕴,激发学生的创作思考。

3.找准地域文化与艺术教育教学活动的切合点。

文化传播的主要形式是地域文化艺术产品设计。而艺术产品的价值表现来源于社会公众的喜欢程度,社会公众的接受和购买程度反映艺术产品的经济价值。中国地大物博,具有特色的少数民族非常多,因此包含的地域特色文化也就特别多,然而很多地区的地域文化还没开发,都属于自然景点,不符合美术创作设计的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所以,教师应多走访我国具有美术指导意义的地区,寻找具有浓厚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的地域,深入挖掘地域文化资源,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操活动。同时教师要注意兴趣导向,带领学生进行课堂技能的训练和理论知识的传授,多进行外地实地演练,让学生多欣赏地域文化景点和体验当地的生活方式,激发他们的创作灵感。还可以邀请一些知名的艺术大师,让他们参与到学校组织的地域文化参观活动中来,与学生互动,为学生讲解艺术设计,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开设校企合作的实践课程,为地域文化发展培养人才。

通过与企业建立人才对等机制,为艺术学生提供实习机会,为学生提供一个地域文化设计平台,培养学生的实操能力。与学校建立联系的地方企业,要有象征性的艺术品,所以,学校要主动与地方企业展开合作,地方企业则应尽力帮助学校成立实训基地,从而与学校签订人才输送协议,学校提供优秀的毕业生到企业进行实践动手能力培训,为地域文化艺术产品的设计提供集美学文化知识和实操动手能力于一体的优秀人才。

文化的繁荣昌盛会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幅员辽阔,地域特色突出,地域文化能够为艺术教学提供最好的素材。艺术类大学生需要研习不同地域的文化特色,了解不同的地域文化知识,学习不同的艺术表现技能,加强自身文化的熏陶和技能的提升,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为地区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承作出贡献。经济全球化潮流中,多元文化相互碰撞和融合,也就对艺术人才提出了新标准和新要求,艺术人才应该是全能型、综合型的人才,不仅仅要熟知各地域文化知识,也要学会地域产品设计,培养全面技能,让学生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提高我国艺术学生的设计能力。

[3]吴琛玮.论实验剧场在儿童艺术教育中的重要性[d].北京:中国美术学院,2016.

教育论文:浅谈美术的心育作用

我校的学生,很多是新移民子女,父母有一定的文化,但平时忙着上班、打理生意什么的,孩子的生活、教育什么的很多时候都交给老人家负责,这种隔代教育的弊端就出来啦!这时学校教育特别是思想品德的教育就显得优为重要了,再加上小学生正处在思想教育的初始阶段,思想品德的培养对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将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我校特别重视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本人也一直将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在美术教学中的有效渗透作为重点来抓。

(一)美术教学在思想品德教育中的重要性要求教师根据思想品德的内容尊循学生品德形成的规律,对学生有目的地施加影响,并通过学生自我判断,自我选择,自我教育的过程逐步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我们知道,思想观念的树立、情感的转变,习惯的养成,意志信念理想的形成,都不能立竿见影,欲速则不达。小学生的德育内容很多,既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理想信念、革命传统教育及自力更生、勤俭节约的国情教育,又有保护自然,保护地球、珍爱生命、关心他人、刻苦学习、热爱劳动等教育,另外还有遵纪守法,树立良好思想品德的教育等等。

(二)美术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是思想品德教育的一个重要阵地。我觉得,只要我们重视,努力去研究探索,对每一个学生都义不容辞;每一位教师都可以是一个出色的德育工作者;只有将思想品德教育与教学有机结合在一起才是出色的德育工作者;只有将思想品德教育与教学有机结合在一起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此外,思想品德还要有针对性才会得到学生的认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把自己投入到学生之中就会收到良好的效果。上个学年我刚接手二年级,5班有个小男孩特别喜欢美术课,但就是不爱讲卫生,班里的同学都不太跟他玩,还说他脏,在分组活动中,大家都不愿他加入,影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我讲起了中国女排在雅典奥运会靠着团结拼搏精神奋力夺冠的经过时,同学们安静了下来,我乘机教育同学们,使他们懂得:尊重他人,乐于助人,共同进步,是人生最大的乐趣。课后,我找来这个小男孩聊天,教育他应注意个人卫生,主动与他人交朋友,并送了一些小画具给他,还安排班干部帮助他,几周下来,这位小男孩便融入到美术的大家庭中。

(三)美术课是学生喜爱的课程,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教材内容都以形象,色彩去感染儿童,能很自然地与思品教育紧密联系起来,因此美术教学在思想品德教育中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比如画小白兔讲小白兔的善良、温和、爱卫生;画老牛讲老牛的勤劳、勇敢,有恒心;做纸玩具讲变废品为宝,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使孩子们在掌握美术基本知识的同时自然地形成良好的品德,养成热爱生活,乐于助人,勤劳勇敢的人生观。

(一)渗透法。在美术教学中,根据儿童年龄和心理的接受能力,对低中年级采取讲故事、看录像、读诗歌、听音乐等方法,将思想品德内容渗透其中,使孩子们很自然地沉浸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受到熏陶及教育。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注意力还不够集中,有时上几分钟的课,就开始三五个小朋友在交头接耳的讲话,或是坐不住了,或是玩学习用具,这时我通常会讲一些小故事,把学生的注意力重新吸引到教学中来,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诱导法。根据中高年级学生能独立思考问题的特点,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引导他们得出正确的结论。如画“船儿漂漂”的主题目画时,引导学生结合家乡———番禺渔乡进行讨论:大海、鱼儿、渔民的相互关系,通过讨论,从而产生保护环境,热爱大自然,热爱家乡,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

(四)讨论法。是诱导法的引伸,有计划地把儿童分组或全班围绕一些问题展开讨论,充分发挥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及创作热情,收到自己教育自己的效果。如记忆画“节日的餐桌”,“美丽的叶子”;故事画“巧救小昆虫”等,通过讨论孩子们大胆发言、各抒己见,培养了参与意识,调动了记忆思维活动与创造思维活动。

(五)演示法。这是一种生动形象的直观性教学法,很适合儿童的特点,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及当堂演示等直观形象的表达,由形象思维引发抽象思维,产生特殊的教学效果,对美术教学之中的思想品德教育有很好的吸引力和良好的效果。总而言之,思想品德教育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必须重视的重要“工程”,美术教学中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对美术教学自身也会取得巨大的推动作用。只要我们开动脑筋,将美术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结合起来,学生们在美术创作的过程中,心灵美也一点一滴的得到了升华。

[1]《早期教育》教师版[m].南京市:江苏教育报刊社,2017.

[2]《中国中小学美术》[m].北京市:中国美术出版总社,2014.

[3]《中小学德育》[m].广州市:华南师范大学杂志社,2017.

教育论文:浅谈美术的心育作用

教师引导学生用一句话谈谈在今天的学习中最大的感受是什么?学生的回答令人满意:“同学之间应该互相帮助、应该相互学习”;“要学会与人交往,与人合作,要学会生存”;“团结就是力量”;“我们要热爱生活,珍爱生命,关爱他人”……利用多样化的语音、文字、图像等信息,使教学内容更直观,让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浓厚,学习起来更快乐。通过这些小故事、动画片展开问题讨论,让学生在快乐的学习中体验“三生教育”,逐步让学生了解“三生教育”的意义,认识到人与人交流合作的重要性,体会到集体智慧的力量,感知真善美,逐步懂得珍爱生命、学会生存、快乐生活。

在美术活动中不断为学生创造机会,通过网络教学,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渗透“三生教育”的知识,有助于学生理解学习的探索精神,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增长了技能,还提高了效率。通过美术课程与“三生教育”的渗透融合,帮助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帮助学生学习生存知识,提高生存能力,培养生存意识;帮助学生认知生活,热爱生活,奋斗生活,幸福生活,进而对“三生教育”有更深层次的领悟。2008年曲靖市麒麟区举办了“消防安全、交通安全”美术比赛活动,以此项活动为契机,利用网络,创造学习机会,增强学生对“三生教育”的感悟,帮助学生以更加成熟的生活姿态融入生活,在更大意义上实现生存的价值,实现人生的理想。本次活动,是美术课程与“三生教育”融合的最佳体现。笔者用三个课时在三年级、四年级的部分学生中开展以“关注消防、关注交通、珍爱生命”为主题的美术活动,在其中渗透“三生教育”进行教学。第一课时:当我把活动主题和思路与学生交流时,大家七嘴八舌,议论开了“:太难了,怎么画,很难完成。“”我画人物还可以,但消防器材与背景很难画。“”我会画建筑物、汽车,可有的场景想不出来。”“主题内容太难画了。“”交通安全太难表现了?”等等。根据这一情况,我很理解地对同学们说:“就因为难,才把大家召集在一起,亲自体验,讲述不同的看法,来分享彼此的经验,根据各自的特长,扬长避短,分工合作,完善创作思路,让我们并肩作战、团结互助,一定能克服重重困难的。”

内容1:根据活动主题,分小组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讨论,如,“如果发生火灾,我们应该怎么办呢?”“发生火灾时,有没有简单易学的逃生方法呢?”

内容2:安全小知识。在学习“消防小知识“”交通安全小知识”“自护小策略”活动中学生积极展开讨论,纷纷举手发言,畅谈心中的感受。通过学习,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消防、交通安全知识,增强了学生的自护意识,让“三生教育”融入其中。第二课时:内容1:欣赏与练习。第一环节,通过大屏出示,观看消防、交通安全宣传图片。

第二环节,开设安全自救知识训练营,出示练习题,让学生选择与判断,学习安全自救知识,掌握安全自救技巧。内容2:体验活动。根据所学的安全自护小常识、小方法进行演练。教师参与其中,让学生进行评议,哪些做得正确,哪些做得不对。通过演练体验活动和入情入境的表演,学生掌握了简单的逃生方法,提高了自护能力,学生在快乐中体验“三生教育”,唤起了大家对“三生教育”的思考。第三课时:内容3:观察与构思,合作与交流,启发与创作。结合前面两个学习内容,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把他们分为五个小组,每组有组长、协调员,各6人。各组必须团结一致,共同策划,促进交流,形成合力,达成团体目标。如,有一组的学生在创作“消防叔叔灭火时”,人物的刻画不够生动、动态基本相同,显得呆板,其他小组同学发现后立即提醒他,画消防叔叔工作时很辛苦,应加上汗水,充满动感,形态各异,这样内容才更丰富,人物才更形象、生动;有一学生发现本组同学在画交通警察指挥时,显得单一,就建议动态画应各种各样,所表现的是交警叔叔的风采,能不能把他们画得高大些呢?那样我们的画会更生动、更有特色;有一个组的同学们在交流后说:我们画消防、交通安全时,应该宣传珍爱生命,以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理念,把我们的城市生活画得更美好,更和谐;有一个组长说,一定把消防、交通安全的理念、口号加上。与此同时,教师深入到各小组中了解情况,与学生共同研究,进行调控,加强引导,启发创作,及时鼓励学生。我们不仅要把各组的创作内容表现好,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在交流中共同研究、互相启发、互相补充、合作充分、扬长避短,表现好主体内容,最终达到作品主题鲜明,既有思想性,又有艺术性,整体协调、统一、美丽、有创意,这样我们的教育才有实效。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按时完成了绘画创作工作。主题有:“心系消防心系交通”“为消防叔叔加油”“我是小小交通警察”“让我们的家园变得更美好”“和谐美丽之城“”超级灭火机器人”等,许多作品体现出少年儿童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珍爱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活、保护环境、奋斗生活,团结互助、顽强拼搏,对明天更加健康、和谐、美好的幸福生活地向往追求。

根据“三生教育”的理念与学校制定的十项《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结合美术学科特点,与学校的规章制度融合共同对学生进行教育,努力创建和谐校园、平安校园、文明校园。充分利用教师大会、学生大会及宣传栏、黑板报、广播、美术廊等宣传阵地,对“三生教育”加大力度宣传,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切实做好实施“三生教育”宣传舆论引导工作,使师生充分意识到“三生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基本任务,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内在需要,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有效切入点,让“三生教育”深入学生、教师和家长,营造良好的“三生教育”氛围。通过教育,在校园里大声喧哗、追逐打闹的学生少了,上下楼梯,轻声慢步的多了;讲粗话的少了,说“您好”、“谢谢”、“对不起”和互相礼让的学生多了;乱扔垃圾的少了,爱护环境的多了;违反纪律的少了,文明守纪的多了;排队拥挤现象少了,遵守交通规则,平安出行的多了。整个校园处处洋溢着和谐与文明的气氛。通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三生教育”活动,推进了“三生教育”在美术课程中的渗透,把“三生教育”融合在美术课程学习中,不仅让学生深刻地认识到“三生教育”的意义,更重要的是促进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让学生深深感受到合作的力量与集体的智慧,了解“三生教育”的内涵。通过开展各种活动,创造机会,让学生在快乐中体验与感悟“三生教育”;通过活动,学生对生命的珍爱和生活的热爱已深入于心,不仅影响了广大学生,还辐射到每一个学生的家庭,也影响到身边的每一个人,让学生在实现梦想的进程中感知真善美,逐步懂得珍爱生命,学会生存,快乐生活。

浅谈中小学美术课作业的批阅方式教育论文

卡尔雅斯贝尔斯(1883-1969)是德国伟大的哲学家,精神病理学家,现代存在主义哲学主要代表人之一。其主要代表作之一《什么是教育》以存在主义哲学为认识论基础,从“生存、自由、超越”的存在主义哲学观出发,面对科学主义的冲击,详尽地论述了作者对教育问题的见解,致力于探索如何让教育摆脱功利主义和世俗化的困扰,把人类精神整体与个体存在的统一作为自己的教育追求,使教育真正关注人的本质性问题,为我们探寻教育的本源、寻求教育的本真意义提供了宽阔的视野和独特的方视角。

一、内容丰富,思想深奥。

《什么是教育》一书不仅内容丰富,几乎涉及教育的方方面面,而且思想深奥,颇有“始言一理,中散为万事,末复合为一理”;“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的中庸之感。本文从教育的作用、教育的基本类型、教育的内容、教育的方式等几方面对该书作一粗略的窥探。

从教育的本质来看,作者认为,目前的教育具有明显的功利性、世俗性等特点,不再关注人内心的精神世界,更多地关注外在的物质世界,从而使教育丧失了根本目标而变得不稳定和支离破碎,也使得教育成为工具理性控制下的工具,人成为工具的奴隶。书中讲到,“对终极价值和绝对真理的虔敬是一切教育的本质”,这种虔敬是以信仰为前提的。因此,没有信仰就没有教育,最多只是教学的技术而已。这种信仰主要表现为一种灵魂的唤醒,正如作者所说,“真正的教育”或“好的教育”在于“促进灵魂的转向”。这种转向就是引导回头(顿悟)的艺术。即“灵魂的眼睛抽身返回自身之内,内在地透视自己的灵肉,知识也必须随着整个灵魂围绕着存在领域转动”。简言之,教育的本质从根本上说就是人的灵魂的教育,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是人的灵魂的唤醒。

从教育的作用来看,作者认为,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已把我们和这个时代带入前途暗淡、危机四伏的境地,不仅表现在政治家们只关心与他们选举有关的事务,而且教育经费与其他经费相比也少得可怜。作者认为,教育比军队更重要,教育的衰落意味着人类未来的衰落,虽然这方面的失败不会立刻反映出国家领导的失败,但是若干年之后,这种失败就会暴露出来。因此,“假如明智的政治家在本质上是个大教育家的话,假如他尽其精神力量并顺应教育的天赋行事,肯花费多出目前好几倍的财力,那么,依靠新一代人的复兴才成其为可能,也才能在这个走向毁灭的时代奠定未来的基础”。我们要想振兴国家,就必须注重教育的作用,“将节省下来的经费用在比国防力量重要千百倍的未来之上——教育方面”。这一论述对于我们今天研究教育的功能和作用,认识教育的重要性,强调将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树立科学的`、全面的教育发展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从教育的基本类型来看,作者提出了经院式教育、师徒式教育和苏格拉底式教育三种基本形式。他认为,经院式教育中教师的作用无足轻重,是可以任意替换的,因为教师是作为代理人出现的,教师的作用就是照本宣科,毫无创新,学生到学校只是学习固定的知识和一些现成的结论,学习的目的是“将白纸黑字的书本——明白无误的东西带回家”。而在师徒式教育中,教师是教育的中心,学生是从属于教师的,没有独立性、个性和创造性,对教师的尊敬和爱戴具有绝对服从的特点。这两种教育显然对于唤醒学生的主体精神和主体意识作用不大,只有在苏格拉底式教育中,不存在权威与中心,师生双方才处于平等地位,双方才可以自由地思考,教师以反讽的方式激发学生对探索求知的责任感,唤醒学生的潜力,以达到超越自身存在的责任。

从教育的内容来看,作者认为,“全部教育的关键在于选择完善的教育内容和尽可能使学生之‘思’不误入歧路,而是导向事物的本源”。但是,长期以来,尤其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往往只注重知识的贮备和某种技能的掌握,片面地将知识的掌握等同于心灵的发展。然而,精神的成长或者说真理意识不会简单地存在于个体生命的直接性中,它更多的是要在一定时代的人们身上重新培植成长。这种培养要求教育要以原初的知识为其基本内容,因为这种知识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人的潜力并加以实现,是导向事物本源的而非知识的堆积,是使人成为“全人”或“有教养的人”必不可少的东西。

从教育方式来看,作者非常注重精神的陶冶和灵魂的交往,注重教学中对学生思维的启迪和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创造精神。他将知识分为原初知识和现行知识两类,并认为这两种知识的可教性和传递性截然不同。关于本源性的知识是无法直接传递的,只有通过与对象长时间的交往,真理才会突然出现。但是在我们这个以技术和经济为主的时代,受工具理性主义的影响,人们往往将知识的获得作为目的本身,只注重知识的积累,没有认识到“占有知识并不等于陶冶”,因为知识的积累最多只是精神内容的代名词,而陶冶形成人的第二天性,通过陶冶,人的内在精神才被真正唤醒,才使人成为他自己。因此,陶冶应成为最主要的教育方式,但是不能让陶冶流于形式,为了陶冶而陶冶。假若陶冶不是让人们习得自我实现的本领,只是停留在表面的理解或知识的学习上,那就陷入了陶冶的困境。

二、批判的方意识。

从方来看,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的活动,然而人既是抽象的,又是具体的,教育显然是针对具体的个人而言的。在该书中,作者从根本上回答了教育的本质不是知识的积累,而是人的灵魂的唤醒。对这一问题的论述是在对现实教育进行强烈批判的基础上进行的。作者开篇就指出,教育者不能无视学生的现实处境和精神状况,对学生耳提面命,不能以机械的、冷冰冰的、僵死的方式去从事教育工作,爱的理解是现实教育的前提和基础。然而现行教育的运用恰恰阻碍了爱的交流。只有借助原初知识,通过对话、陶冶与精神交往,人才能成为他自己,也才能形成他的第二天性。因此,学校教育,尤其是作为一种特殊学校的大学教育,学生不仅要学习知识,还要学习研究事物的态度,培养影响其一生的科学思维方式。但是,由于受功利主义的影响,目前的大学教育把学生的学习局限于那些有实际用途的事物上,从而使大学的本真功能丧失,大学教育出现了危机。要使大学摆脱这一危机,必须对其进行改革,改革的首要任务是重新确立大学的观念,最终形成以研究与教学、教育与培养、交往、学术为主的大学任务。可见,作者并没有就事论事,而是在对现实问题进行批判的基础上,提出了实现这一目标的方法和途径。

三、博古论今,把握时代脉搏。

从问题的分析看,该书论述充实,不仅大量引用了孔子、柏拉图、马克思等人的言论,从中汲取充分的养料,找到了当代教育问题的症结所在,为教育研究特别是教育本质问题的探讨指明了方向,而且在论述过程中准确、鲜明地表达了当时德国的时代精神。作者借助美苏军事争霸,说明德国当时不仅在教育投入方面严重不足,更重要的是教师职业已经失去了吸引力,社会中的有识之士已经失去了当一名教师的兴趣。更为严重的是,当时缺少一种教育的风气,“这种风气的养成与思想的转变是紧密相关的”。因为只有良好风气的养成,才能促使人们思想的转变,才有助于改变人们对教育的片面认识,将教育的重心转变到以培养“全人”为中心的轨道上来。因此,目前教育中最可怕的,“并不是基础教育不够,而是在技术和工业方面,没有培养出足够的、高质量的接班人”。

四、教育研究中不可或缺。

从实践价值来看,该书涉及教育本质、教育目的、教育类型、教育内容、教育过程、教育作用等方面,基本涵盖了教育的全过程,是对教育这一复杂现象的合乎规律的认识,以致长期以来,人们在谈论教育问题时,都无法回避它。例如,杜威的“教育即生长”与雅斯贝尔斯的“教育即生成”具有极大的相同之处。新中国成立初期对教育本质问题的探讨,从教育是上层建筑还是生产力,到部分上层建筑或部分生产力,再到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的之争;目前在关于人的培养问题上,人们的认识上还存在一定的偏差,如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人们将知识的传授与掌握看做教学的目的;受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有学者认为农村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新型农民等。这些问题的争论,在《什么是教育》一书中都有相关的详实分析,对我们今天的研究具有很大指导与借鉴价值。

然而,《什么是教育》毕竟是时代的产物,雅斯贝尔斯的教育观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他主观唯心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诸如过于强调自由化,而且作者在教育中过于强调精英化的倾向,对大众文化表现出一定的鄙视,对学生组织会的批判也过于偏激。但是,作者站在历史的高度,深刻探讨了“教育的本质”这一基本问题,分析了功利主义教育观导致的人的异化问题,强调信仰和自由对人的生存的重要意义,主张弘扬人的主体精神和主观能动性。阅读该书,对于深化教育研究,提高教育的哲学品位,研究和探讨当今教育问题无疑具有重大的启迪和借鉴作用。

教育论文:浅谈美术的心育作用

:在现阶段的小学美术教育工作中,教师采用单一的绘画模式和绘画材料,难以很好地满足教学需求。综合材料绘画结合了多种学科知识,对于有效开展中小学美术教育活动具有积极意义,能够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该文从介绍综合材料绘画的基本情况入手,分析了综合材料绘画在中小学美术教育中的作用,以期为推动中小学美术教育水平发展提供借鉴。

绘画是人类智慧和天赋的集中表现,美术教育能够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绘画能力、创造力。中小学生在接受新鲜事物方面的能力较强,教师积极采用科学、合理的方式和手段,开展中小学美术教育,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教师应充分采用综合材料绘画形式,引导学生创作艺术绘画,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创造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综合材料绘画在现代美术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主要指在现代绘画中,创作者不采用传统形式的绘画材料,而是使用新材料开展作画活动。综合材料绘画采用多种材料和方式,如金属材料、塑料材料、自然界天然材料等,通过拼接、组合方式进行创作。在采用综合材料绘画时,最为关键的部分在于创作者想要呈现出何种画面,从而选择合适的材料和方式开展绘画创作活动。综合材料绘画能有效反映出时代的发展特点,是现代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综合材料绘画的具体观念与方法都体现出了对传统艺术的变革,从而使创作者有效地表达其对于生活和艺术的看法、态度。在这个层面上,教师使学生充分了解综合材料绘画,能够为其更好地掌握现代艺术特征和把握现代艺术表现手段,提供良好的前提条件。

综合材料绘画深度融合了多个学科的知识内容,教师将其积极应用在中小学美术教育活动中,能够增强美术教育活动的多元化特征,引导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掌握美术创作的技巧与内涵,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审美能力和创作能力。

1.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

综合材料绘画涉及多方面的材料,这些材料特征不同,给人们带来的感受也不尽相同。中小学生的好奇心较强,想象力较丰富,教师在美术教育活动中积极采用综合材料绘画,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利用日常生活中的材料,将其重新剪切和拼接,呈现出不同的效果,从而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首先,教师可以让学生选取一些自己较感兴趣的日常用品和材料,将其带入课堂,学生之间进行良好的交流,针对各种材料进行科学合理的组合与设计;其次,教师可以为学生选择具体的创作主体,如一些长方体的物体,引导学生细致地想象长方体的物品类型,并积极开展相应的创作活动,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度,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充分利用各项材料,制作一些长方体类型的美术物品。

2.激发学生的潜能。

中小学生创作的作品,在通常情况下具有一定的抽象性,且在主题方面的表现效果往往不够鲜明。要充分培养学生的美术学习能力和创作能力,教师应积极采用综合材料绘画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更好地感知外界事物,并充分融合理论内容和实践经验。教师应通过综合材料绘画方式,在教学中积极引入丰富的主题绘画内容,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和创作能力,完成绘画活动。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更好地突破传统理论知识和绘画技法的局限,积极应用综合材料,切实丰富作品形式和内涵,更加全面地展现精神世界,从而激发学生的潜能,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想象能力。

3.强化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学生学习综合材料绘画,需要具备较强的分析、概括能力,能够从具体的材料中,科学、有效地选择出较为合适的材料。应用综合材料绘画方式,需要大量搜集并使用多种综合材料。面对大量的材料,学生需要从多项材料中选择出最适合的材料,这对学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对此,教师需要不断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某位小学美术教师为了锻炼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将学生划分为不同的小组,针对材料的性质、软硬度、颜色等方面的内容进行科学分类,不同的小组负责不同的内容,这样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引导学生明确、掌握不同材料产生的效果,能够使学生逐渐掌握综合材料绘画的具体规律。

综合材料绘画在中小学美术教育中具有积极、有效的作用。教师充分发挥综合材料绘画的优势和价值,能够获得良好的效果。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和潜能,强化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现阶段综合材料绘画的要求,促进美术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全面提升教育水平。

[1]姚林林,李英梅.浅谈综合材料在美术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美术教育研究,2015(21).

[2]孙悦怡.为绘画披上个性外衣——试论综合绘画材料的视觉意义.美术教育研究,2015(19).

[3]王志琪.融合发展——刍议综合材料绘画对水彩画创作及教学的影响.西北美术,2017(1).

[4]赵希.浅谈高中美术绘画创作采用综合材料的必要性.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17(9)。

浅谈小学美术教育论文精选

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化的进程中,笔者进行了一系列的理论研修与实践探究。其间,既聆听了专家、学者与导师的专题讲座,也观摩了省、市、县、乡各级的美术研讨课,理念与实践的碰撞,观念与教学行为的转变,无一不触动着笔者对当下美术课堂教学深深的思考,让笔者对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出现的示范的必要性、设问探究、欣赏评价等普遍的问题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与把握。下面,笔者结合平日对课改教学的探究,对当下美术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浅析,希望能给同行们以启发与帮助。

随着美术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多媒体运用越来越广泛,教师的教学示范却越来越少了。分析其原因,其一是许多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有失偏颇,把《美术课程标准》指出的“美术课要改变传统的单一技能技法传授”误认为是“不要注重技能技法的传授”,认为“改变”就是“放弃”;其二是教师怕教学示范运用不当或操作失误,不但起不到直观的引领作用,而且极易使学生产生模仿行为,影响学生的想象创造,不符合新课程所倡导的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创新的理念。因此,许多教师不敢或较少运用直观演示的方法,而是采用多媒体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的特性对作品进行欣赏分析来加以解决。于是教师们产生了疑问:教学示范是否还有必要再运用?是否会影响学生的自主创新?……针对这些问题,著名的美术教育家常锐伦教授明确指出:“美术课不能不演示,不能因做了课件而以录像替代直接而直观的演示。”这为示范教学的必要性作了明确定位。诚然,多媒体课件是好,但它只是一种手段,它必须适合教材的内容,并非所有的课都适合运用多媒体课件,如“国画、剪纸”等美术技法课,如果只运用多媒体而教师不示范讲解,学生如何知道运笔的方法?如何体验墨的浓淡、干湿在宣纸上的变化?如何体验剪刀与纸的接触所带来的奇妙效果?这样一节课下来,学生只会是“看得高兴、听得激动”,等到练习时却不知所措、无从下手,又如何体现美术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呢?可见,教师示范是必要的,因为许多的技法效果、方法步骤等光用语言是难以说清楚的,教师亲身制作或作画演示,其方法步骤一目了然,学生易懂、乐学,是最吸引学生的教法。

现代学习方式特别强调问题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因为课堂教学内容是由问题串、问题链环环相扣构成的,而教学过程也正是师生围绕问题互动探究,在问题解决中学习、培养学生能力、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因此,教师要针对教材与学生精心设计有效的、高质量的问题,使探究富有成效,切勿草率。

如何引导学生欣赏、促进评价有效开展呢?笔者在教学探究中发现:

第一,教师在学生欣赏活动之前要对作品的特征和要素做出明确的识别,对作品的形式语言及对称构成原理进行分析和理解,找出美术作品的特点、欣赏要点。当学生对某幅作品有独到理解时,要及时做出调整和反馈,加强学生对作品各部分的理解。

第二,引导学生从内容美、色彩美、造型美、形式美等方面对优秀美术作品进行多方位的感受与体验,并逐步引导学生感受美术作品中蕴含的丰富情感与思想内涵,用不同方式表达自己对作品的独特感受。

第三,引导学生用美术的语汇、美术的眼光来欣赏作品,即用点、线、面、形状、色彩、构图等形式语言理解作品的象征意义,从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变化与统一等基本原理层面理解作品的美感,养成良好的部分或整体审美表达方式。

第四,要构建平等的师生对话关系,让学生平等地与教师及美术作品进行交流。同时,要给学生充足的欣赏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多感官参与,畅所欲言,相互交流,并鼓励学生用语言、动作、表情等多种方式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从而在合作与对话过程中实现审美欣赏能力的建构,使评价持续有效地开展。总之,新课程是一次深刻、持久的教育革命,它不仅给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开放的学习空间,也给教师们搭建了实现理想、展示机智与才华的平台。作为一名有责任心的美术教育工作者,要勤于学习,善于研究,敢于挑战,不断总结反思,拓展设计思路,完善课堂教学,让课堂教学焕发新的生命活力,让教学改革落到实处、收到实效,确保课改的成功实施。

教育论文:浅谈美术的心育作用

摘要:美术在培养发展学生健康心理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美术教师要充分认识到美术的心育作用,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培育。

“心育”为心理教育的简称,是培养发展学生的健康心理,从而促进其个性完善的教育,心育与德、智、体、美、劳诸育并驾齐驱,同步发展,是教育整体工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子系统。那么,美术和美术教育又具有怎样的心育作用呢?我想从以下四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粗浅认识。

美术作业的过程不存在强制性,是自由自主的。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可以敞开心扉,宣泄自己的情感。这种方式在促进学生养成自信、自强的心理素质方面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另外,美术作业强烈的秩序性,能够有效地治疗学生浮躁焦虑的心理。教师严格按照程序的要求,一丝不苟地强化作业辅导,能有效帮助学生克服焦虑的心理。

教师在辅导学生完成美术作业的过程中,要注意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表扬他们的优点,帮助他们克服缺点,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在完成美术作业后,要对他们的成功予以表扬,对他们能力的提升予以肯定。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不要用显而易见的刺激去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而是应在更深的层次上,让他们通过发现自己“才能”的过程,体验到自己的劳动和成就,这本身就是兴趣最重要的源泉。教师引导帮助学生把作业完成好,最后的成功很重要。它能让每个学生都亲身体验到,通过努力和奋斗,终于获得最后成功的愉快,使他们萌发积极向上的心理需要。美术作业的结果应该是使每个学生都获得成功的快乐。

美术课外活动,可以为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提供更为有利的条件。通过美术课外活动,增加了学生之间交流、写作的机会,让学生的群体意识更加强烈。通过美术课外活动,师生之间获得了平等交流的机会,信任的程度也大大增加。集体活动与学生个人情感相结合,可以促进学生自主、进取、相容心理的发展,帮助学生克服和矫正固执、孤独、封闭等方面的不良心理。

总之,美术教学在培养学生健康心理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美术教师在教学中要把握机会,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对症下药。美术教师要充分发挥美术的心育作用,让学生在美术学习中获得健康的心理素质,正确指引学生以后的人生方向。美术的心育作用是强大的,作为美术教师,要在工作中不断地实践、总结,寻找出更有效的教学方法。

教育论文:浅谈美术的心育作用

文章主要从美的本质和对美育的理解出发,提出美术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人、发展人,使之成为身心健康的完善的人,同时针对美育在当今社会中存在的一些现实问题,论证了美育的目的和作用。

美育;素质教育;社会功能;经济功能。

爱美是人类的天性。人类自从在劳动中诞生美之后,就寻找着美,追求着美,创造着美―――既孜孜不倦地用美的规律塑造客观世界,也孜孜不倦地用美的规律塑造着自身。马克思说:“社会的进步,是人类追求美的结晶。”美术教育对人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它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美育的目的是培养健全高尚的人格,塑造完美理想的人性,创造美好的人生,事实上每一种教育的最终目的都是如此,只是美育是最直接的途径和最有效的办法。

生活中到处都是美,可又有多少人真正清楚什么是美呢?笔者认为美是一种有规律的社会实践活动,它蕴涵着客观规律与长远目的高度融合的和谐自由关系的理想存在。罗丹说:“美对于我们的眼睛来说,不是缺少存在,而是缺少发现。”

美的本质是天人合一的和谐自由的理想关系,它包含着认识关系和功利关系,又不同于认识关系和功利关系,体现出真善统一的特色,它具有人类社会性、客观实现性、形象直觉性、精神功利性、和谐自由性、新颖独特性等基本特征。

美术教育,通常称为审美教育,是审美和教育的融合。美育是通过审美的方式来教育人,它借助于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培养人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念、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

所谓美育的本质,是指美育这种教育的本体存在及其特殊的质的规定性。也就是说,美育,这一概念它体现的应是其本体存在的内部联系。因此,要全面、准确地把握美育的本质,就必须以全面、准确地把握美育本体这一整体存在及其内部联系为前提。美术教育不同于德、智、体等教育,它只是通过艺术等美感活动和审美方式,来提高人的素质和修养,来转移人的心理气质,改变人的精神面貌,从而达到全面培养人的目的,也就是使人的身心得到和谐的发展,成为具有崇高情操与富有实践能力的人。它有主体审美感受能力、??美认识能力的培养问题,也有主体在实践中创造美的能力的培养以及自我完善的追求等更加重要的问题。

马克思说:“人和动物不同,人的活动都是有意识的生命活动。”因为人的活动是有意识的,所以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具有一定的目的。所谓完美的人,是既有物质生活又有精神生活,既有理智又有情感,既有工作能力而又善于生活和娱乐。作为一种社会关系,标志着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与协调,也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和审美特有的功能与性质。

美育的任务在于鼓舞人们去爱美、欣赏美、追求美,使人充满对生活的信心和希望。美育作为一种爱的教育,能自觉培养学生自爱与爱他,以及爱学校、爱社会、爱祖国、爱人类、爱和平、爱生活的情感态度,他们能在爱的体验中获得审美的共鸣和喜悦,建立起一种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由于美育不带有功利色彩,通过审美教育,不仅能培养和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和创造力,而且能美化人自身,即帮助学生树立美的理想,发展美的品格,培育美的情操,形成美的人格。因而,美育的根本宗旨是培育学生的人格和心灵。有了好的人格和美的心灵,他们就能用正确的观点看待任何事物,遵循理解人、关心人、尊重人、信任人的原则处理人际关系,用一种让对方乐于接受的方式交流沟通。同时,也能用正确的审美标准约束自己的言行。此外,由于有了正确的审美观,人们会不断发现生活的美好,从而热爱生活并不断去创造美好的生活。他们也必将把与人的和谐交往作为美好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素质教育是做人的基本的教育。素质教育不是单独进行的,它潜在于智育、德育、美育、体育等以及各种日常的活动。美育由于它自身的特点,在培养人的优良素质方面有着特殊重要的作用。要想在教育实践中切实地把素质教育摆在首位,美育,是一个极好的切入口;重视审美教育的独特功能,可以把目前正在实施的素质教育改革向更深更广的层面推进。

美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与地位,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有利于陶冶人的情操。情感是人对待周围现实和对待自身态度的一种稳定而持久的体验。情感既反映人对人的态度,也反映人对事物的态度,因此是反映现实的特殊形式。列宁就曾经指出:“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美术中的形、色、质是人类情感的载体,是作用于人的感官的直观形象与符号,容易唤起人的情感体验。情感性同样是美术课程的重要性质,是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动力,不仅如此,美术课程本身就直接影响学生的情感、态度。美术课程不仅使学生的不良情绪得以释放和宣泄,恢复他们心理的平衡,而且有益于学生情感的不断升华。美育就是运用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美,对人进行美化自身的教育,使人具有一颗丰富而充实的灵魂,并渗透到整个内心世界与生活中去,形成一种自觉的理性力量。这是其他教育无法做到的。

2.有利于促进心理结构的“内化”。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就是要将道德、知识等教育转化为人的一种精神素质,使之成为真善美相统一的人格。美育由于冲破了狭隘的功利主义,并且是一种自由形态的教育,所以比较容易与其他教育相结合,并渗透到其他教育中去。一个人仅知道什么是不够的,只有从情感上产生爱好,才能心悦诚服,才会在行动中发挥出最大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可见,美育具有全方位的作用。

3.有利于提高思维能力。人类认识事物的思维形式分为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形象思维是艺术活动,尤其是美术活动中的一种基本思维方式,所以美术课程不仅能帮助学生有效地丰富形象储存,而且能训练学生形象思维的能力,两种思维密切相关,从思维的发生学来说,形象思维是基础,没有形象思维也就没有逻辑思维。所以,要提高人的思维能力,尤其对于广大青少年来说,更要注意形象思维教育。

从上面论述中可以看出,美育的社会功能在于全面培养人,它是从塑造美的心灵着手,使个体成为一种立体。因此,美育着眼的是整个的人,是人身心的健全发展,所以,美育能从更高的角度体现人的本质要求和理想。

社会健康、完善的发展就需要健康、完善的新型人才。美育是社会主义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对人的全面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年青一代的理想、道德才智和情操的树立、培养,都不能离开美育的影响和熏陶。

培养爱心,当然不只是美育的任务,各种教育都应将它纳进去,但美术教育有它特殊的作用。审美是人类爱心培养的主要方式之一。爱人类,爱自然,爱自己,爱生活,健全的人格理应如此。充满爱心的人必然是美的人,一个充满爱的社会必然是美的社会。

审美想象、直觉与创造力的培养是人类最可贵的素质之一。审美的创造力主要表现为想象。可以说,创造新事物是想象最本质的特点。正是因为审美心理特点是想象,所以审美对于创造力的培养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同时,美育作为完美人格的最基本的建构手段,能够培养人的道德情操,陶冶人的美好心灵,促使人的道德素质获得全面而充分的提高。

中华民族有着几千年的悠久历史,有着相当深厚的文化底蕴。美术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可以给学生以积极的思想影响。美好的艺术形象,可以给学生展示出社会生活的画卷,展现出美好的心灵和高尚的情操,形象深刻地揭示社会生活的本质并提供区别善恶、美丑、荣辱、正义与邪恶的标准。“艺术来源于生活”,在美术教学中,首先应启发学生认识生活,启发他们去发现美、创造美,提高学生观察、记忆、想象、创造以及鉴赏艺术的能力,初步树立良好、正确的审美观点。

【参考文献】。

[1]仇春霖.大学美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缪灵珠.缪灵珠美学译文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78.

[3]张晶.美学之思:理的审美化存在[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

教育论文:浅谈美术的心育作用

众所周知,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让学生在充满兴趣的氛围中快乐的学习,才能促使学生更好地获得知识、掌握技能、提高创新能力。初中美术课程是一门艺术性学科,具有较强的鉴赏性、主观性和抽象性,极易导致学生在学习中容易产生抵触情绪,不利于教师教学任务的开展。因此这就需要初中美术教师积极开展愉快教学,形成愉快教学氛围,让学生愉快地学习美术技艺。

一、愉快教育的概念及意义。

愉快教育,简单地说就是教师通过各种科学方式的引导,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在学习动力,促使学生集中注意力,积极动脑、动手,进而提高教学效率与教学效益,让学生从知识以及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获得快乐感、满足感的一种教学方式。这其中,调动学生的持久学习兴趣是最重要、最基本的一个环节,贯穿于整个愉快教学过程的全过程。对于初中美术教学而言,愉快教育面对的是全体学生而不是个别学生,能够调动起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在学习动力,让学生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从而将过去教师对学生单向灌输的教学模式转变为师生双向交流的教学模式;同时,愉快教学还可以通过科学、合理、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授课过程的各个环节,在欢声笑语中拓展学生的美术思维、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完成初中美術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任务。

二、在初中美术课堂上如何融入愉快教学。

在初中美术课堂上实施愉快教学法,老师要以美术科的特点为出发点,努力挖掘教材中的愉快因子,施展灵活多变的且学生又十分欢迎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努力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美术兴趣,最终使学生能够在愉快的气氛中获得美术知识。针对这一基点,笔者提出了自己的尝试方法。

1.老师展现出亲切自然的教态,与学生一起共同营造愉快的氛围。

在教学活动中,老师的教太是老师的内在气质与外部表情的综合反映,直接或者间接影响着学生当时的情绪和心理。老师的教态好,对学生就会产生轻松、亲切、愉快地感觉,显然对学生是有积极作用的。对老师的微笑,学生一方面能够受到感染,使其领悟到老师的爱护、关心、友谊与理解,另一方面,学生也会从中感受到老师的鼓励,从而产生爱老师的热情和爱老师所教的那门课的激情,所以,老师在学生面前必须要做到自然与亲切。特别是老师在面对差生时,更是要做到一个好的教态,在一定程度上这样的教育效果会远远超过严厉批评所产生的效果,还会有效地消除师生间的情绪对立。因此,老师在教学过程当中必须要拥有良好的教态,给师生间的情感和认知方面的沟通创造良好的心态环境卫生,消除所有的消极因素,只有如此,才有可能使学生能够在愉快的氛围中接受教育。

2.合理充分地运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创设恰当的教学情景,充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兴趣。

美术,是通过视觉获得信息,其实就是视觉艺术,这就要求美术教学必须是直观的。所以,在美术课堂上,恰当地引入现代化的多媒体技术手段,可以充分地把学生的听觉、视觉调动起来,感知到美,从而激发起学生深厚的.兴趣,对愉快教学的实施是十分有利的。

3.强化课的导入充满艺术性。

一堂成功的课,必须在开始就能引人入胜,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起学生的兴趣。所以课堂的导入是十分重要的,需要老师认真钻研教,精心设计。导入设计没有固定的模式,是一种教学艺术,要求老师以教材内容特点为出发点,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出创造性的、精心的设计。教学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艺术行为,在教学过程中展现了老师的审美性和创造性,通过创造性的表现,才会形成生动、活跃的课堂气氛,才会使学生体会到艺术美的感受。

4.老师努力促使教学气氛活跃而轻松,对学生进行释压。

就目前的初中教育来看,学生由于大量的作业、考试而压力很大,使得很多初中学生都存在一定程度的诸如脆弱、依赖、孤独、焦虑、固执等等心理障碍。所以,美术教学理应充分发挥其育心的功能,尽可能地释放学生的压力,能够给学生一个愉快、轻松的成长环境。这种环境的创设可以借助小游戏、小故事、玩一玩、小魔术、赛一赛、做一做、猜一猜等等,使学生能够心情舒畅、愉悦地进行学习,对学习产生一种由衷的欲望,而不会感觉到是一种压力,其学习的心态是积极的、主动的。

5.努力在教学活动中设计趣味活动,拓展学生的视野。

分析研究人类进步的历程后发现,文明程度的提高其实是以人类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为前提的,而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必须是以创造为重要手段的。对美术教育而言,长期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过分偏重于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大量积累,而进行机械地大量训练,在这种教学形式下,扼杀了许许多多本身就很赋艺术灵性的学生,使他们在幼小时就成了艺术的奴隶。在美术教学活动中,老师努力设计出富有趣味性的且与教材相关的教学活动,可以很好地有效地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给学生提供创新的机会。

愉快教学的有效进行还需学校、教师和学生的相互配合。了解到愉快教学的美好成果预测愉快教学在学生中发挥的作用是进行愉快教学的前提。愉快教学的方式有很多相信重视初中美术的教师会创造出更多更有用的方法让学生的美术情操、审美能力得到有效提高。让学生在愉快中学习是学校、教师和家长共同的愿望我相信只要努力愉快教学的教学方式肯定能达成这个美好的愿望。

浅谈安全教育论文

中小学生承载着无数家长的殷切希望,学生的安全问题受到社会的高度关注。本文深入分析中小学校火灾隐患原因,通过强化学校及家长消防安全教育意识,建立健全学校消防安全管理机制,通过编制消防安全教学教材、设立消防安全教育课程等措施,为消除中小学校校园火灾安全隐患提供具体可行的建议。

中小学校既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场所,也构成了其生活的主要部分。校园是否安全直接关系到千万家庭的幸福,然而校园火灾事故却一次次揪着每个家长与学校的心。据统计,2015年至2017年全国共发生校园火灾3122起,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285.1万元。2012年湖南省郴州市汝城县濠头乡蓝天幼儿园因使用蚊香不慎导致火灾,造成幼儿两死三伤。2015年四川省巴中市恩阳区三星乡三星小学因放火引发火灾,造成一人死亡。1994年,新疆克拉玛依市在举行文艺晚会时,因舞台纱幕被灯光烤燃引发火灾,遇难的325人中有288人是中小学生,虽然这次火灾已时隔26年之久,但其带来的惨重教训仍让大众警钟长鸣。数字是冰冷的,但消失的却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一个个原本幸福的家庭。探索中小学消防安全教育、避免火灾事故发生,保障祖国的花朵不仅学得好、更要安全地学,便成为了学校与家长的紧迫任务。

(一)学校及家长消防安全意识不够2002年云南省昆明市寻甸县羊街县三元庄村小学火灾事故,学校救援不力,老师竟忙着抬家具而忽略了救学生。再如前所述的1994年克拉玛依市火灾事故,未做好安全保障工作,造成了此次火灾事故,惨剧震惊全国。中小学校为人口密集区,且已设立实验室,学生的消防安全意识薄弱、自救能力差,一旦发生火灾,容易惊慌失措,增加了救援难度,易造成群死群伤事故。家长在平常的生活中疏忽了关于消防安全的教育,意识不强,直接导致中小学生自救能力差。

(二)中小学生消防安全意识薄弱、自防自救力弱2005年广东省吴川市中心市场一楼店铺发生的火灾,一店铺主人的四名小孩因为不懂火灾逃生方法、选择躲在房中不出而丧命。1997年云南省富宁县洞波乡中心学校火灾事故,系学生在床上蚊帐内点蜡烛看书,不慎碰倒蜡烛引燃蚊帐和衣物引起。前述的2012年湖南省郴州市汝城县濠头乡蓝天幼儿园火灾事故亦是同样的原因引起,还有的因宿舍使用电加热器具不慎引发火灾、实验过程中引发火灾。在校青少年消防安全意识薄弱,遇到火灾容易惊慌失措。特别是个别地方重理论教学、自救逃生演习等实践演练少,致使其在遇到火灾事故时手足无措。

(三)消防安全教育形式简单、内容单一现阶段,学校消防安全教育多流于形式。学校消防安全教育多采用宣传栏、海报及科普宣传教育形式,形式单一、枯燥,学生主动学习的意愿不强,特别是农村地区的消防安全教育更是匮乏。有些学校忽视了对中小学生进行消防法制教育,中小学生中谎报火警、恶意拨打119、甚至恶意纵火的现象仍旧存在。提升中小学生的消防法制观念,使其自觉遵守消防法律法规,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是社会文明发展的需要。

(四)中小学校消防安全教育重理论、轻实践一方面,抓成绩、抓升学率,依然是学校的首要工作,对考学的要求是重中之重,以致于学校忽略了消防安全教育,尤其是由于缺少相应的考评要求,学校的消防安全教育流于形式,成效不明显。另一方面,学校消防安全教育仅停留于传统的授课灌输知识层面,缺乏行之有效的实践体验,导致学校消防安全教育效果不显,学生在真正面对火灾的时候不知所措。

(一)强化学校及家长消防安全教育意识校园消防安全教育,学校的作用不容忽视,学生日常生活、学习都是在学校进行,学校开展消防教育是责任更是义务。学校足够重视,校园消防安全教育才能有效开展,使学校消防安全教育落到实处。消防教育要从娃娃抓起,从生活中学,从教材中学,不能仅停留于每年的“119消防日”的宣传形式上。另外,全社会应该形成统一,合力进行消防安全教育,消防安全教育不应该只是学校和消防机构的义务,特别是家长,也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另外,“家、校”相结合的教育模式也不失为一项行之有效的办法。

(二)完善管理机制,健全消防安全措施中小学校应将消防安全教育纳入年度工作计划,而不是一味地抓成绩、抓升学率。落实消防责任制,做到有人查、有人管、出了问题有人负责,建立消防安全教育倒逼机制,在全校形成一种合力,切实落实消防安全责任。为提高全校师生的抗御火灾的能力、减少直至避免火灾事故的发生。

具体措施如下:

1.明确学校应承担的消防安全教育职责具体可建立以校长为首要负责制的校园消防安全管理机制,制定切实可行的消防安全防范措施。使学校树立消防安全教育的意识,认识开展校园消防安全教育的作用和意义,进一步落实责任与义务。

2.建立定期消防安全巡查制度完善各项消防安全规章制度,通过海报、宣传栏等方式在学生宿舍、教室等场所进行张贴宣传、在易发生火灾的地方设立警示标语等。特别是学生宿舍、实验室这些最易发生火灾的地方,需要更换的消防器材及时更换,特别是灭火器更要及时更换。对于建筑安全疏散通道、消防通道、楼道等进行检查,清除阻碍通行的障碍物,保障其通畅性。定期检查实验室、宿舍等重点楼栋的用电情况、排除火源、用电隐患,必要时可检查学生宿舍,排除学生违章用火用电隐患,做到预防为主、防消结合。

3.加强对教职工消防安全培训,提高其应对火灾的能力教职工是保证学生校园安全的第一守护者,也是学生消防安全知识的传授者,是学生消防安全教育的主力军,教职工的消防安全素质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消防安全素质,也关系到整个学校消防安全教育工作的成效。可以在教职工中开展相关业务培训,建立消防安全教育奖惩机制,对在消防安全教育方面表现突出、优秀的教职工予以奖励。

(三)编制消防安全教学教材、设立消防安全教育课程编制适合中小学生阅读的教材,教材的内容图文并茂,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又易于理解掌握。教材内容包括怎样预防火灾的发生、火场逃生方法等。设立适合中小学生的消防安全教育课程,包括理论授课与实训演练,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在实践中学会消防安全知识,从小抓中小学生的消防安全教育,贯穿于整个义务教育阶段。授课方式要多样,注重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的实践体验,强化教育效果。青少年承载着千万个家庭的梦想,提高他们的消防安全意识、增强其自防自救的能力,将使其终生受益。保证中小学生在校时的安全,社会应形成合力,共同筑起保护中小学生消防安全的防火墙,使其能够高高兴兴进学堂、平平安安回家去。

[2]王荷兰.加强中小学消防安全教育应注重全环节[n].中国应急管理报,2020,03(10):007.

浅谈幼儿家庭教育论文

好家长成就好孩子――给孩子一个成长的支点。

1.了解孩子的需要。

(1)消极因素。

1.用孩子的思维去看待孩子。

对孩子来说,父母的爱就如同孕育地球上所有生命的太阳和水那样重要。然而,如此重要的感情,也会有让人意想不到的“爱的误区”。

1.只关心孩子是否“吃得饱”,不关心孩子是否“过得好”

有的家长只关注孩子的分数,而把培养孩子的态度、意志、品质、责任感、敬业心、适应能力、劳动习惯、沉着冷静、善待挫折等品质忽略了,使孩子成为学习的“尖子”,人格上的“矮子”,严重影响了孩子的正常发展和社会生存能力。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孩子的教育也是如此。孩子的心灵是一块神奇的土地,播上思想的种子,就会获得行为的收获;播上行为的种子,就会获得习惯的收获;播上习惯的种子,就会收获品德的收获;播上品德的种子,就会获得命运的收获。以上是我本人在对孩子教育过程中的一点经验,当然这是不全面的,希望能和大家共勉。

参考文献:

叶莉。让幼儿在韵律活动中充分的表现自我[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02)。

(作者单位湖北省襄阳市直属机关第一幼儿园)。

浅谈网络教育论文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教育是当今世界关注的热点,近年来也逐渐成为我国教育发展新的增长点。本文主要探讨了网络教育自身突出的优势,以及在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同时分析了网络教育的发展趋势。

一、引言。

网络教育是我国在教育资源短缺的条件下办好教育的战略措施。网络教育不但能提高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进程,其全新的教学模式,而且能促进高等教育的改革,特别是其时空分离、宽进严出的特色,为从业人员的不脱产学习提供了可能,也极大地提升了在职从业人员的素质和能力。在教育资源不均衡、幅员辽阔的中国,网络教育是满足社会对多层次人才需求的一个重要途径。

网络教育指的是在网络环境下,以现代教育思想和学习理论为指导,充分发挥网络的各种教育功能和丰富的网络教育资源优势,向受教育者和学习者提供一种网络教和学的环境,开展以学习者为中心的非面授教育活动。

我国真正意义的网络教育始于1994年教育部实施的“中国教育科研网示范工程”。9月,教育部正式批准清华大学、北京邮电大学、浙江大学和湖南大学为现代远程教育第一批试点院校。截止到目前,现代远程教育的高等院校已达68所,网络教育学生数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与传统教育模式相比,网络教育具有其独特的优势,尽管网络教育现在的发展蒸蒸日上,但是也存在不少问题。下面笔者就从正反两个方面来分析我国网络教育的现状。

网络技术和教育的结合,使得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相比,具有自身独特的优势。

1.学习促进性。

现在知识经济时代是一个需要创新发展的时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网络教育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习者的主动性、积极性,这种模式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个很好的途径。

在网络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方便地获取学习的资源和信息,可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自主制定学习计划、自主决定学习方式和自我评价等,这样更能提高学习的效率、提高自主学习的热情。

2.交互共享性。

网络教育实现远程双向实时交互式教学,在时间和空间上具有更大的开放性,师生的交流与协作因为不受时空的限制而变得丰富。我国的传统教学都是班级讲授模式,互动活动较少。网络教学的交互性则为师生之间或学生之间的交流提供了方便。

中国人民大学网络教育学院等国内比较成熟的网络学院都采用这样的师生沟通和交流的平台:学生可以通过聊天室交流学习经验和心得,有些还有答疑板和论坛等工具,学生可以直接在网上向教师提问,教师也可以及时答复。

网络教育在提供网络课程的同时,也提供丰富的在线资料库,不同地区学习者可以跨地区与其他学习者分享学习资源。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教育资源的地区差异。

3.自主平等性。

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交往的模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交往方式也由单向性向交互式转变。在网络教育中,没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师生交往关系更趋于平等、宽容与和谐,教师不再是至高的权威,而是以自己的学识、能力、人格魅力等去感染学习者,建立起自己的崇高威信,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影响学习者,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普遍交往的关系[1]。

4.丰富高效性。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人们可以从中接触到绚丽多彩的文化内容,获得更丰富的资料。网络教育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给学习者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料和方式。对学生而言,通过网络,他们可以自由、自主地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知识,学制变得更加灵活。在这种情况下,由于有了选择的权利,学生对学习有了更大的兴趣,因为他们不再是被迫地学习,而且这种选择既不费时,也不费力。因此,学生的学习效率就相应地得到提高。

由于计算机网络具有强大的采用文字、声音、图表、视频和动画等多媒体形式表现的信息处理功能,这些都能刺激学生的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知识的认知,促进思维与理解,提高学习效率。

国家高度重视和支持这种具有明显优势的教育形式。网络教育已成为人们接受继续教育和进行终身学习的重要形式,成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基础和平台。

随着互联网在世界范围内的迅速发展,运用网络进行教育是当今世界关注的热点,近年来我国网络教育发展迅猛,但是呈现良好态势的同时也暴露出了诸多问题。

1.沟通方面。

网络教学可以真实地模拟这些传统教育中的方面,但不可以完全取代。与传统的教育方式不同,网络远程教育强调学生个别化学习,教师辅导为辅助的学习形式。在这种师生分离的学习过程中,教师不能及时指导学生,解答也不能满足众多学生个性化的需要,难以因材施教,教书不能育人。虽然有一些交流平台能实现师生的互动交流,但是与传统的课堂师生沟通方式相比,相对较弱。

2.自主学习方面。

网络教育中主要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它具有丰富的教学资源和高度的学习灵活性,这会使学生太过自由而导致学习目标不明确,从而导致学习效率降低。这种问题正在逐渐得以改善,现在很多网络教育学院都有专门的导航学习板块,并且把网络学习指南作为入学的必修课,使学生自主学习的效率逐步提高。

3.基础设施方面。

网络教育基础设施不完善。在农村地区和一些偏远地区,计算机和网络的普及率还比较低。宽带问题一直是制约网络教育发展的瓶颈问题,有地方网络传输速度慢,传输质量和稳定性差,影响学习的效率。现在很多地方还没有建设宽带网,而且上网费用较高。基础设施建设上的不完善,制约和影响了网络教育的健康发展。

4.教学资源建设方面。

实现资源共享是互联网最大的特点和优势。我国的网络教育处于探索阶段,目前网络资源共享量还比较少。现在各高校都是各自开发自己的学习的平台和管理体系,在网络课堂中丰富的多媒体资源很少能实现共享。这样势必会造成教学资源的重复建设,人力财力和网络资源的'浪费。

5.监管方面。

目前,没有完善的、系统的网络教育管理方面的法规。教育部门、劳动部门、信息产业部门等相关职能部门都有管理的职能,又都不十分明确各自的责任,这导致目前网络教育比较混乱,对于网络教育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不利。

为了解决教育资源的匮乏,实现资源的共享,许多国家的政府都把发展现代远程教育作为重要的战略决策,制订专门的计划,并组织实施。远程教育成为各级各类学校的一种重要教育手段和发展方向,也成为企业的一种重要的知识管理方式。

现在,已经有一百多个国家开展现代远程教育。几乎所有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政府都制定了相应政策,使远程教育手段在小学、中学乃至大学中得以利用。在一些企业里还出现了虚拟大学,这可能是21世纪世界一流企业的一个重要标志。英国开放大学作为远程教育的一个典范,经英国大学拔款委员会评估,在全英国101所大学中,其学科教学质量名列第10位,科研水平排名第27位,这是非常了不起的。这说明远程教育的发展前景是美好的。

我国的远程教育正处在起步阶段,根据教育部高教司的数据:底试点高校累计招生670万人,年招生规模已接近全国年招生规模的1/8,发展速度非常之快,表明我国现代远程教育的规模在不断扩大。

国家很重视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将其作为解决我国教育资源短缺、构建我国终身教育体系的有效途径。随着新技术、新媒体的发展,远程教育还将有更大的发展。

四、结语。

现在网络教育在我国发展的时间较短,尽管技术水平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网络教育的发展速度,但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等相关技术的不断进步,网络教育对我国的教育事业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虽然网络教育还存在着很多问题,但只要我们能正确分析和逐步竭力解决这些问题,网络教育事业一定会健康有序地发展,网络教育也将步入崭新的时代。

浅谈课外阅读教育论文

摘要:

针对大学生课外阅读状况,笔者在南北两所高校进行了调查,并利用多元统计方法,对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当代大学生在阅读内容、目的、媒介等方面呈多元化发展趋势,并存在着阅读计划不合理、阅读时间少等问题。

关键词:

大学生;阅读现状;统计分析。

阅读能开阔眼界,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培养品质。毋庸置疑,阅读,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读书对于每个学生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大学生拥有更多的资源可以利用,他们不必再拘泥于教科书之间,有更多的时间来阅读其他的书籍。

然而,随着电子信息技术、通信水平的发展,互联网等媒介涌入大学,在很大程度上代替了书籍,成为大学生业余时间消遣娱乐的主要工具。电影、游戏更是由于其立体生动的形式被多数大学生接受,甚至有部分学生沉迷网络。电子书作为一种新的阅读形式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由于其方便、更新速度快、价格相对较低等优点,在学生阅读群中独树一帜。然而,网络信息庞杂,很容易产生内涵较肤浅的快餐文化,混淆视听,对大学生思想、生活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那么,变化了的社会环境究竟对大学生在课外阅读方面有什么影响?传统的阅读习惯有没有消亡的趋势?本次调查运用社会学、统计学、计算机科学等多领域知识,在南北两所高校调查了21个专业的200名学生,并利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结合spss软件,对各项数据进行整理及分析。结果显示:总体上,当代大学生在阅读内容、目的、媒介等方面均呈多元化发展趋势,大多持积极态度,几乎都热爱读书,但存在着阅读计划不合理阅读时间少等问题。具体来说:

现状一:阅读内容多样化,依旧推崇经典调查结果表明,如今大学生读书内容逐渐趋于多样化,不再拘泥于专业或专业相关内容,知识范围的拓展适应了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要求,为新时代多样化的知识储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阅读面扩大的同时,不变的是东西方经典小说、散文集仍旧是大学生的最爱。其中西方作品《飘》、《小王子》、《傲慢与偏见》与中国古代的四大名著最为学生所喜爱。

现状二:专业特征明显。

专业差异较明显,理科生更偏爱逻辑性较强的小说,而文科生偏爱哲学性的散文等。

有少数学生将专业型书籍视为自己最爱的图书,其中男生居多。例如生命与环境科学院的学生会将《有机化学》等专业性较强的书目列入最爱图书中,而法学院学生则会选择《现代西方法理学》等。

现状三:很多同学意识到读书的重要性,但是在行动上却相差甚远调查显示,几乎所有的同学都热爱读书,但这种积极的态度在读书时间和读书量上却没有体现,也有超过2/3的同学没有制定学习计划。

现状四:在读书时间、阅读量方面呈两极分化趋势调查显示,在每周花在读书时间方面,大学生明显呈两极分化,读书时间不足3小时与超过10小时的各占1/3左右;打算一年读书少于6本的与多于24本的也各占30%左右。读书方面的两级分化也从侧面体现出对知识追求程度的两极分化。

现状五:公共图书资源的利用率低通过调查发现,有超过一半的大学生几乎没有去过院系资料室,而近1/5的人没有从图书馆借阅过书籍。这除了学生自身的原因外,还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资料室不完善、图书馆的书籍质量不高、学校及社会对读书的宣传力度不够等客观因素。

针对以上现状提出以下建议:

1.学校及有关方面应增加对读书活动和社团的投入,支持各种读书讲座、读书报告会的举办。同时,大学应该加强硬件设施,比如校图书馆的建设、院系资料室的完善,为学生提高良好的阅读条件和环境。

2.当代大学生肩负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提高自身素质品质具有重要意义,所以不能忽视阅读对于个人品质提高及知识储备的重要作用,应该了解阅读的重要性并付之行动。大学生应该明确读书目的,制定合理的读书计划,在博览群书的同时,根据自己的不同需要用心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书籍,在阅读中获得最大的收益。

总而言之,读书可开阔眼界,可增长见识,可陶冶情操,可升华思想。当代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建设的预备力量,肩负时代和社会赋予的历史使命,在培养能力的同时更应该多读书,从而掌握知识,增强知识储备。

浅谈小学美术教育论文

在小学阶段,做好美术教学工作,对于教师来说是很重要的。如何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对小学生进行良好的美术教育是值得我们教师深思的问题。在本文中,笔者就简要谈谈实施小学美术教育的心得体会,希望能给我们的教学带来帮助。

美育在培养全方面发展的素质人才的作用越发显得重要。它可以教育学生树立审美观念,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培养学生认识美,创造美的能力,美育的基本特征是具有示之以形的形象性,动之以情的情感性和寓教于乐的愉悦性,它这一特性是其他教育所不能取代的。

美术学科能让学生学到绘画与制作的本领;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发挥学生在各个方面的才华;能使学生感受美;能使学生热爱学习。如今的美术课不再是以前那样,教师在上面画,学生在下面画;素质教育已进入美术教学,在课堂中以发展学生为本,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作业过程中,更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探究,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快乐。美术课堂就好像一个乐园,让学生乐在其中。

在教学过程中,经常有其他学科的教师羡慕地对笔者说:“你们美术课最好上了,不用从头讲到尾,学生兴趣自然有,上课轻松又愉快。”笔者笑一笑,心想要是真能让每一节美术课轻松愉快又有良好的效果,这个美术教师的造诣可不一般了。美术课要想上好,还真不是那么容易,课前的精心准备,课堂的情景创设、环节安排、个性辅导、多样评价以及课后的反思等等一样都不可少,都需要美术教师下工夫来思考、推敲。

课程改革给美术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不仅仅停留在过去的以学习美术技能为主的教学模式,而是加入了更多人文性质的内涵,要达到这样的目标,需要美术教师有很高的综合素养、人文素养。而这与笔者对美术课美术教师的期望正好吻合。

笔者一直在思考:什么样的美术课称得上好?怎样上好美术课呢?在思考的同时,笔者又在一次次实践的检验中寻找答案。为此,通过平时教学工作以及课外的学习探索、实践与反思,笔者认为想上好美术课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美术课的准备绝不仅仅是教具的准备,它要有更广泛的内容。比如在《节日的装饰》这一课里,教具是制作好的各种各样的手工装饰品,为了让课堂更有氛围,笔者试着准备了一些《快乐的节日》等一些有节日气愤的歌曲,这些歌曲在课堂气氛的烘托上起了很大的作用。除了有形的课堂资源的准备之外,更要准备的是教师多方面的知识、深厚的文化底蕴。这得靠教师长期的积累。

课堂教学是重点,很多问题都值得深入探讨。这里笔者想谈谈自己一直在思考的一个问题:课堂教学的有组织性和引导儿童自由创作可能会出现的无序性的矛盾。课堂教学的有组织性是上好课的保证,这是大多数教师认可的原则。但有些类型的美术课往往不需要孩子规规矩矩、端端正正地作业,比如一些手工课,需要几个儿童合作完成,小朋友凑在一起难免会各抒己见,不会像成人那样有克制力,这样势必造成纪律不好。还有一些绘画课为了更好地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加入了游戏、舞蹈等活泼的形式,课堂也会显得杂乱,问题是这样形式上的“乱”并非无效。国外的教师在上美术课不需要孩子坐得端端正正,他们给孩子足够的空间创作,可以画在桌子上,可以“乱涂乱画”。德国纽伦堡丢勒中学的谢尔先生曾说,在丢勒中学,学生作画时可以戴耳机听音乐,边听自己喜欢的音乐边作画。笔者认为这在国内肯定是禁止的。学校要求课堂必须有秩序,但一味地整齐往往会抹杀孩子的个性,限制孩子的创造性。怎样兼顾呢?那要求教师在组织教学上的收放自如,既不放纵,也不压制。例如:可以采用开放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走向自然、走向社会,投身于五彩缤纷、五光十色的校外生活,把公园、田野、村庄等作为学习美术的大课堂,在大自然中学美术,感受生活中的红、黄、蓝。如手工制作课不妨带领学生去放飞风筝,去迎风玩一玩小风车,用制作的彩练、挂饰。窗花美化周围的环境;结合绘画课,可自办一个课堂小画展,组织学生参观发言,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和学生生活相结合的能力。

有时候,大人在看孩子的画时,往往摇头说:“画的是什么呀,乱七八糟!”殊不知,儿童绘画贵在无序、天然童真,去雕饰的浪漫稚拙,而且个性鲜明、想象力丰富。有的孩子喜欢色彩,有的孩子画画喜欢用线条。还有的孩子只喜欢画抽象的形状。所以,对于儿童画的批改、评价应该有多重的标准,要善于发现儿童画中闪光的东西。

《美术课程标准》是新的,儿童是新的,在教学中肯定会有更多的新问题、新现象、新思路值得我们去思考,这确实是十分有意思的事情。

所以笔者认为:在评价作业时,可以采用开放的评价标准。例如:“教师肯定――学生满足,树立自信心、自尊感――需要学习――再肯定、再满足――渴望学习更新的有难度的东西。”美术教学评价是美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全面的美术教学评价不仅帮助教师掌握学生心智及创造力的成长情况,及时给予学生启发和帮助;而且使教师明确学生表现自我时的需要并给予激励和支持。

以上所述,为笔者的一些心得体会。通过美术教学活动去唤醒他们对生活的感受,引导他们用基础的艺术形式去表现他们内心的情感,陶冶情操,提高审美能力,达到认识、操作、情感、创造的整合的道路中,笔者还有很多的不足,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笔者会不断地提高美术素质以外,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上好美术课。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绘画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法,培养学生具有一定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构图能力和辨别、调色能力的同时,努力为学生创造轻松愉快、有趣味的学习环境和气氛,消除学生心中的心理障碍,使学生感到学习没有负担,是一种享受、一种娱乐。

浅谈幼儿美术教育论文

目前,在幼儿园的美术教育中,存在着两种既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的教学方式,它使幼儿在美术教学中不能充分发挥,阻碍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详细内容请看下文。

误区一:模仿固定的形式设定绘画的总体模式,过去强调基本功、技能技巧的训练,以临摹为主,一般由老师在黑板上画好范画,然后再让幼儿依葫芦画瓢。这种方式产生消极效果是造成儿童画的模式化、概念化、容易使幼儿在学画时陷入消极、被动、乏味的情绪之中,阻碍他们的思维和想象,扼杀他们潜在的创造意识。

误区二:任其自由发展过分强调儿童的自然发展,放任自流,幼儿想怎么画就怎么画,至于主题思想、方式技巧,老师管的很少。这种方式产生的消极效果是可能导致幼儿绘画主题、绘画总体水平的停滞不前。这样的误区应如何解决呢?我认为,幼儿虽已初步具备认知、记忆、想象能力,但审美意识毕竟淡薄,绘画的表现内容主要还是以自我为中心,用自己的主观意识去表现感受。重要的是教师千万不可用单一的、固定的形式,要加强启发和辅导。

1、确定教学目标确定教学目标应根据幼儿生理、心理发展规律,在幼儿现有水平的基础上,确定幼儿下一阶段能达到目标。虽然幼儿的思维具有一定的逻辑性,但由于受到直觉的限制,幼儿时期形成的概念还不是真正意义的概念,所以,教师要避免把固定的形式作为目标,把画出某一具体的图象当作目标。教师应逐步引导幼儿用多种形式来创造不同的图像。当然,目标并不一定都是按老师的主观意愿制定,有时它是幼儿提出的,这是教学目标与幼儿的需要吻合。

2、内容的选择幼儿美术主要表现造型能力和表现方法两个方面,教师应把握幼儿的认知水平,为幼儿提供多种工具材料及运用的机会,使幼儿不断变化、创造,习得各种表现方法。教师应选择那些有吸引力的内容进行加工,认真研究内容与技能的内在联系,把技能表现自然的融入内容中。

3、教学过程安排通常幼儿美术教学过程由引起兴趣、出示范例、示范讲解、巡回指导和结束评价五个环节组成,这五个环节都以完成技能要求为目的。在实践中,将五个环节调整为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引导讨论、鼓励独创和展示判断,这是以鼓励创新,激发创造为目的的。

浅谈幼儿的美术教育论文

目前,在幼儿园的美术教育中,存在着两种既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的教学方式,它使幼儿在美术教学中不能充分发挥,阻碍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幼儿绘画水平停滞不前。因此必须采取相应的对策。

误区一:模仿固定的形式设定绘画的总体模式,过去强调基本功、技能技巧的训练,以临摹为主,一般由老师在黑板上画好范画,然后再让幼儿依葫芦画瓢。这种方式产生消极效果是造成儿童画的模式化、概念化、容易使幼儿在学画时陷入消极、被动、乏味的情绪之中,阻碍他们的思维和想象,扼杀他们潜在的创造意识。

误区二:任其自由发展过分强调儿童的自然发展,放任自流,幼儿想怎么画就怎么画,至于主题思想、方式技巧,老师管的很少。这种方式产生的消极效果是可能导致幼儿绘画主题、绘画总体水平的停滞不前。这样的误区应如何解决呢?我认为,幼儿虽已初步具备认知、记忆、想象能力,但审美意识毕竟淡薄,绘画的表现内容主要还是以自我为中心,用自己的主观意识去表现感受。重要的是教师千万不可用单一的、固定的形式,要加强启发和辅导。

二、设计思路要清楚。

1、确定教学目标确定教学目标应根据幼儿生理、心理发展规律,在幼儿现有水平的基础上,确定幼儿下一阶段能达到目标。虽然幼儿的思维具有一定的逻辑性,但由于受到直觉的限制,幼儿时期形成的概念还不是真正意义的概念,所以,教师要避免把固定的形式作为目标,把画出某一具体的图象当作目标。教师应逐步引导幼儿用多种形式来创造不同的图像。当然,目标并不一定都是按老师的主观意愿制定,有时它是幼儿提出的,这是教学目标与幼儿的需要吻合。

2、内容的选择幼儿美术主要表现造型能力和表现方法两个方面,教师应把握幼儿的认知水平,为幼儿提供多种工具材料及运用的机会,使幼儿不断变化、创造,习得各种表现方法。教师应选择那些有吸引力的内容进行加工,认真研究内容与技能的内在联系,把技能表现自然的融入内容中。

3、教学过程安排通常幼儿美术教学过程由引起兴趣、出示范例、示范讲解、巡回指导和结束评价五个环节组成,这五个环节都以完成技能要求为目的。在实践中,将五个环节调整为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引导讨论、鼓励独创和展示判断,这是以鼓励创新,激发创造为目的的。

三、活动指导要有策略幼儿美术创作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在美术创作中,幼儿的创作是个体化的,教师应有策略的来指导。

1、帮助幼儿提高创造力很多教师要求幼儿画的跟老师的一样,这样会阻碍幼儿的思维和想象,影响幼儿的创造力。所以,老师应提倡幼儿创新,使作品不同于教师的范例,不满足与自己已经掌握的方法,鼓励幼儿画出自己喜欢的,自己想象的物体。幼儿通过自己的创作表现了美好的愿望,由此带来的成就感会成为幼儿继续进行创造的'动力。

2、不断提出问题当幼儿经常采取某种形式表现时,教师可提出问题让幼儿改变思路,以避免形成一种固定不变的思维模式。如画太阳时,教师可提问:“太阳都是红色的吗?”“怎样的彩条才更象阳光呢?”幼儿可根据教师的提问,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提高创造力。

3、站在幼儿角度上去理解画面幼儿对许多图像的理解都是与日常生活联系的,教师经常观察、学习幼儿的造型,善于用幼儿的思维方式去解释画面,只有这样才能和幼儿进行交流。

4、鼓励幼儿大胆修改图像教师应鼓励幼儿,对画的不满的地方不对的地方大胆的修改,启发幼儿结合创作内容,对已有的图像进行大胆想象,并用改变图像、添加特征等方法进行弥补,直到自己满意为止。

5、展示作品,相互学习教师应及时介绍幼儿有创意的表现,引导幼儿在学习借鉴的基础上想象和创造。幼儿完成作品后,教师应把幼儿作品全部拿来展览,引导幼儿观赏那些技能高、创造性强的作品,也在一些不太优秀的作品中发现指出优点。

6、鼓励幼儿充分发挥创作力,超越教师教师应引导幼儿创造性的开展活动,应给幼儿留有较多的创造余地,以展示他们的才能。可以提供一些不完整和错误的图形启发思考,使幼儿有超越教师的机会。

四、创设美工活动区为了减少局限性,让艺术教育真正成为尊重幼儿意愿,能吸吸引幼儿积极投入的活动。

教师要创设美工区,在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同时,美工活动区给幼儿一个自由的时间和空间,使幼儿能获得更的乐趣和满足。在美工区的指导中,教师要进行这样一些探索。

1、根据幼儿的兴趣随机教育教师应及时抓住幼儿感兴趣的事,抓住幼儿的兴奋点,因势利导。教师要利用幼儿的好奇心,来吸引幼儿进行活动,并在操作中练习基本技能。原本是教师的的准备活动,现在通过孩子们的参与,变成了美工区的活动内容。由于幼儿对活动感兴趣,所以他们会一直处于主动、积极的状态。

2、开放工具和材料,刺激幼儿的创作欲望在美工区中,所有的工具,都应放在较矮的架子上,幼儿可按需要随意取用。此外,还要收集种类繁多,可以用于美术作品制作的材料,让幼儿能发挥想象,尽情的使用不同的材料,让幼儿能发挥想象,尽情的使用不同的材料进行构图和塑造。教师应对幼儿做积极的肯定,鼓励幼儿大胆的表现自己的意愿。

3、促进幼儿自我学习在美工区活动中,教师应让幼儿通过看看、想想、做做进行知识技能的自我学习。让幼儿边观察边对比边操作,自我思考、自我纠正。在这种自我学习过程中,幼儿既有探索体验的机会,又不至于因尝试失败而丧失信心。在这些探索过程中,孩子不仅掌握了一定技能,同时也学会了如何去获得知识。

4、美术活动的延伸幼儿在美工区的作品利用的好,可以培养幼儿大胆参与的精神,幼儿看到自己创造的价值,有成就感。如:幼儿用黄豆做的响铃,可以成为音乐活动的乐器。幼儿通过画画、剪贴而制成的手指木偶,可以在语言活动中讲故事。幼儿的美术作品极大的美化生活环境。它的开放性、灵活性、多样性,使幼儿自由地进行自己喜爱的活动,他们对美术活动的兴趣会大大提高。

总之,对于美术活动教育,教师要起到启发和辅导的作用,给幼儿留出创造空间,充分发挥幼儿想象,拓展幼儿的思路,提高创作能力,并对他们做出鼓励性的评价。使每个幼儿都能信心十足的走好艺术第一步。

浅谈幼儿家庭教育论文

守规则是文明人的基本素质,也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需要。一个人关于规则方面的素质往往会影响到未来的发展,而规则的养成又往往依赖于幼儿时期家庭间的教育,因此,本文分析了目前家庭教育中关于幼儿方面所存在的问题,继而针对问题,阐述了幼儿规则养成在家庭教育中的对策以及建议。

中图分类号:g78。

文献标识码:a。

规则是对空间以及自由所提出来的某种意义上相对的约束和限制,规则是一种很好的秩序与规范,能够使人的各种活动得以顺利进行,发挥出更大的自由度,并且享受到更多的乐趣。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需要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但是,只要坚持不懈地进行培养,就能够使幼儿规则意识以及行为得到巩固,为孩子未来良好的发展奠定基础。同时,关于规则意识方面的培养并不是在短期内能够完成并且见效的,这需要家长以及老师在教育中点点滴滴渗透,循序渐进地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以及规则执行能力,使幼儿更加适应以后的校园生活,更加适应社会生活。

1.1居高临下,意识缺乏。

目前,存在一些家长,他们与孩子处于不平等的状态,在孩子面前总是会处于居高临下的地位,这样是很不恰当的,对孩子在规则养成方面造成十分负面的影响。因而,家长应该摒弃“家长说的话都是权威的,是不可改变的”这样的观点。因为父母往往也是存在着缺点的,也往往会有讲错话的时候。家长在家庭生活以及家庭教育中都要尊重孩子,父母在家庭中的角色应该是贴心的,应该是孩子可以向其倾诉的朋友。同时,家长也应该意识到每个人都不是完人,如果说错话或者做错事都要勇于承认,而且,如果孩子的观点是正确的话,就应该尊重孩子的意见。

有的家长认为幼儿现在年龄还小,如果对他们确立规则的话就有些早了,也不会起到多大的作用;还有的家长认为现在的教育一直大力提倡要充分展现孩子的个性,应该给孩子充分的自主性,如果加强对幼儿规则方面的培养那么就会违背这个原则,对幼儿管得太紧也会不利于幼儿个性的展现。这些观念都致使了一些家长会在很大程度上对孩子规则的养成而有所忽视。正如孔子曾说:“随心所欲而不逾矩。”这说明自由是那种可以随心所欲的境界,然而,自由却也是建立在所有人都能够遵守规则的基础之上的,所以说,关于规则的教育并不是限制自由。

1.2自相矛盾,方法不当。

部分家长意识到孩子如果在幼年的时候没能够形成良好的规则意识,这将会给他们未来的发展带来很多障碍,因此,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家长就给孩子制订了很多家规。然而,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之中,却存在着显而易见的方法不当这一问题。除此之外,有些家长不能够以身作则,却只是一味地要求幼儿要遵守规则,自己却不按照规则来行事;有的家长之间对于规则教育的理念不一致,比如爸爸要求要这么做,但是妈妈却又要求要那么做,这会导致幼儿无所适从,有的孩子还会趁机利用家长之间的分歧来“投机取巧”。还有的家长存在着对规则的程度把握不准的问题,例如,有的家长规则过度,然而有的家长却规则淡漠。

1.3自暴自弃,执行困难。

有的家长在谈到给孩子确立了许多规则要求的时候,总是会抱怨执行起来十分困难。家长往往都有这样的抱怨:“我已经厌倦了整日对他们唠叨个不停,却一点效果都没有。”“规则对他们似乎一点都不管用,每次我都得不断重复提醒。”由于孩子的身心发展特性的制约,他们一般无法具备很强的规则行为以及规则意识。因此,家长肩负教导幼儿的义务以及责任,不能听任孩子自由发展,正因这样,家长才更需要加强引导与培养孩子规则意识的形成、规则行为的养成。

2.1体验后果,增强规则意识。

幼儿规则意识的养成有时是需要付出一定代价,才能够使得幼儿由他律转变到自律。适当地让幼儿接受一定的自然后果法,是有必要的。“自然后果法”是法国著名教育家卢梭提出,他主张对儿童反复的过失采用“自然后果法”,即让儿童凭自己的直接经验接受教育,体会自己所犯错误的自然后果,从而学会守规则。

当然,这种方法是要有一定限度的,同时还要和引导说理相结合,要让幼儿感受到父母的爱意,让孩子能够慢慢感悟,逐渐变得懂事起来。

2.2巧用方法,理解规则。

孩子的规则教育不应该是一件十分严肃的事情,如果家长要采取强制的手段让幼儿识记规则,那么,可能只会是暂时记住,真正的执行效果并不会很好,这是由于幼小的孩子无法一直自然而然地记住并且遵守规则。所以,家长可以充分利用幼儿都喜欢游戏活动、爱听故事这些特点,增加一些趣味性比较强的东西在规则教育当中。这些方法能够让幼儿更加容易地接受并且理解规则,效果也会比直接的强制命令要好得多。

2.3创造条件,执行规则。

有的时候,当孩子具备了一些的规则意识,但是却仍会出现时常违规的情况家庭教育非常重要的就是给孩子创造条件,让孩子自己去执行规则,从而加深对规则的理解。例如给孩子创造交往的机会。经常带宝宝到有孩子的朋友家里去,或鼓励宝宝请小朋友到家里来,给孩子们提供在一起玩的机会,这时成人最好不去关注他们。尽管孩子之间不时会发生磕碰,但恰恰是彼此之间的冲突,使孩子们懂得了哪样做行得通,哪样做是行不通的。

2.4及时鼓励,巩固规则意识。

鼓励以及表扬的形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不但要有物质上的满足,还要用点头、微笑、抚摸等肢体动作,来对幼儿某一遵守规则的行为的表现表示赞同,所有这些都是一种对孩子的肯定,都是一种表扬,从而让幼儿巩固规则意识。

规则意识以及规则执行能力,会对人的一生产生巨大的作用,社会任何地方都会存在着不同的规则,同时,不同的社会角色也需要遵守不同的规则。如果社会没有规则,那么这个没有秩序的社会,一定会是一个不正常的社会,甚至是无法生存的社会。但是,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并非一朝一夕能够完成并且见效的,这需要反复、长期的引导,只要家长用自己的耐心以及细心去认真对待自己的孩子,那么就一定能够使得幼儿把各种规则,化为他们自觉的、自主的良好行为,将来能够更好地融入到社会之中。

[2]孙丽娟.幼儿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科学性.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0(14).

[3]方智力.幼儿家庭教育问题及对策探究.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幼教研究),2010(1).

美术教育论文

随着国家提出深化文化艺术类职业教育改革,重点培养文化创意人才、基层文化人才,传承、创新民族文化和民族工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型产业,创意型设计人才培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培养创意型设计人才,设计专业应该制订相应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质量评价标准等。而课程教学改革是实现创意型设计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方式。

一、项目化教学的反思。

vi设计课程随着专业改革的深入,逐步开展了工作室制、项目化教学。把项目融入专业核心课程特别是创意设计类课程,按照项目设计的工作流程,学生自主完成项目设计,能够提高学生的商业设计能力与职业素养,为学生适应工作岗位奠定基础。vi设计课程进行了项目化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跳出学科体系的框架,拓展传统vi设计的范畴,借助工作室平台实施项目化教学,让学生按实际的工作要求完成设计任务,培养了学生的项目设计能力,课程实施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vi设计课程实施存在学生创意能力培养、评价方面尚存不足的现状,尤其是在设计项目过程中,创意培养与预期尚存一定的差距。主要存在的问题是:一是课程融入社会项目,也进行教学化改造,但是课程有时是为了项目教学而进行项目教学。教学过程忽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存在“灌输、演示、程序化”的教学现象,课程的课题或案例实施主要以“教师出题、学生解题和自我展示、教师打分”的方式进行,过于偏重技术的表现,不太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这样学生往往只会按照教师设定的目标,采用同一技巧进行表现,取得教师预定的效果,以致学生的作业往往缺乏创意,学生模仿能力较强而创造力偏弱。二是课程评价过多强调结果性(终结性)评价,没有反映出学生学习的增量和知识掌握的过程。制订的课程标准普遍重视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忽略了学生在设计过程中的体验和感受,以及学生意念发展过程的评价。教师在成果评价中也往往重点关注学生作品的外在形式,而忽略了对学生的内在思想、创意、创新思维、文化修养和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评价。事实上,对设计体验、意念开发、个性特点的评价是设计业界普遍采用的方法,是符合艺术设计人才的个性培养、创新能力提高和人的全面发展要求的。

二、创意类课程的创意培养与评价的对策。

1.创意类课程树立创意为荣的理念。

受到过度包装、图形剽窃、违法广告等设计视觉污染的影响,一些学生与教师陷入了技术化驱使的“形式至上”泥潭,造成文化传承底蕴的缺乏和艺术创造力的缺失。学生和教师要分别在学习和教学中树立“以创意创新为荣,以抄袭为耻”的学习观和教育观。心手合一、传统与现代结合、艺术与技术融合等观念贯穿于教育过程的每个环节,教育者要通过正式与非正式交流,提升学生的自我反省能力、社会责任感、审美情趣等,促进学生在设计中自觉遵守设计伦理规范。

2.借用“cdio”,形成创意培养教学范式。

灵感一现的创意不是无端生发出来的,创意需要经验积累。教师能做的是给学生一个创意训练的框架。有框架意味着学生可以回过头看在设计过程中所发生的一切并对此认知清楚,从而体验创作作品的过程,而不是完成的设计流程。

首先,借用“cdio”理念,形成教学五步法。“cdio”倡导的“做中学”和项目教学与高职高专所倡导的校企合作办学具有相同的理念。vi设计课程依据项目重点工作任务,安排项目设计流程,将项目设计划分为五个阶段,方便学生在各个阶段有参照性地学习,项目设计的具体内容见表1.其次,以项目为载体,实践五步法。

在vi设计教学中实施这五个步骤是个框架,我们需要框架帮助学生形成创意过程并更好地进行思考,而不是让学生回到枯燥的检查-构思-设计-实施-运行的设计流程,从而引导学生进入创造角色,激发创造激情,增长创造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第一,检查与构思。学生依据项目,及时与客户沟通,获取客户需求和设计要求,收集项目资料,整理材料,确定设计主题,展开设计并保存设计过程图。学生应改变只基于一两幅简单的草图、示意图,就快速进入计算机辅助设计,对设计的任何修改都没做保存的做法。学生要把所有的环节做好,才能做出好的设计。

第二,在设计实施阶段强调过程,学生应根据用户需求,提交三到五个设计方案。要求学生提交方案时进行演示和讲解,让客户或设计委托方了解和体验学生创作作品的过程,更好地接受学生的设计方案。

第三,在项目整理归档阶段,学生在整理过程中,回味设计过程中所发生的一切,并思考自己所学知识和技能在面对企业和客户要求时的缺陷及优势,从而积累工作经验。实施五步法,可帮助学生建立创意设计框架,从而更好地运用设计框架进行项目的设计,使设计更加出色。

vi设计课程分两个阶段实施,第一阶段实施简易vi设计项目。教师规定四类项目设计内容,学生自主选择,形成项目小团队,学生在项目操作过程中要依照检查、构思、设计、实施、运行五个环节实施,熟悉项目的整个生产流程。这一阶段的重点是教师传授学生理论和技法,同时对学生进行设计意识、创新能力和文化传承与应用能力的培养。具体流程如下:学生接到设计任务后,教师解读项目背景,学生收集相关材料(以小组进行);学生依据调研结果,确定设计方案,并汇报调研情况及方案(教师与其他学生提问);学生依据设计方案,进行设计创意,并完善设计(学生展示作品并解读,教师和其他学生提问);学生设计完成后,ppt展示(学生之间相互学习);教师选择优秀作品制成案例。

3.推行过程与成果并重的多元化评价。

课程严格规定阶段性成果和最终成果的要求,注重草案、方案、全案等过程评价,展示学生设计成果,并对设计成果进行集体评价。

一是过程评价。过程评价重在设计过程而不仅仅是设计结果,是对整个学习过程的全面考核。将整个设计教学过程按照教学要求进行量化打分,可以有效评价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能力。vi设计课程提倡培养学生的创意、批判思维能力,重点放在促进学生进行体会、自我探索、相互评价、学习借鉴。

教师可以采用设计讲评、作品评价、过程观察、档案袋评价(课程小作业评价)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对学生的设计进行评价。

设计讲评、作品评价采取开放式的评价。设计作品的讲与评主要锻炼学生的表达、沟通及推销作品等能力,为学生今后进入市场做准备。方案的设计由指导教师、企业设计师、学生自己评价。教师应构建设计教育与社会、企业的互动互联机制,使学生的设计更贴近市场。过程观察、档案袋评价重点考查学生在设计过程中的经验和情感,如,学生是否学会与人合作,对同一项目是否有自己不同的艺术表现和独特的创意,考虑问题时是否系统,是否具有开阔的视野,在方法的选择和专业知识的应用方面是否巧妙。教师尊重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发展,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是成果展示与评价。对于设计成果,邀请设计师、专业教师、学生、客户代表共同进行讲评。教师利用现有课程网络,与学生进行实时沟通并对学生进行指导。利用信息网络进行实时沟通,还方便兼职教师对项目教学的课外指导。同时鼓励和培养学生利用网络相互沟通、相互学习。项目作业展示能够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项目任务完成后利用网络展示作品,邀请企业设计师、专业教师、相关客户群的客户一同参观展览,并对设计项目作品进行讲评或评奖,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热情、主动性和市场竞争意识。

具体来说,vi设计课程评价中,学生出勤率占总成绩的10%,项目一作品成绩占总成绩的40%,项目二作品成绩占总成绩的50%.项目一作品成绩构成为:学生作品展示演说占40%,学生作品效果占40%,学生互评占20%.项目二作品成绩构成为:学生作品展示演说占40%,集体评占50%,学生互评占10%.教师要尊重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发展,同时要重视行业评价,增强学生的市场竞争意识。学生的设计作品必须接受市场和社会的检验,要得到设计对象和行业内人士的认可。

结语。

vi设计课程创意培养与多元评价改革已实施多年,积累了比较丰富的项目运作和课程教学的经验,这种教学范式已经被推广到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改革中,形成了改革的合力,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但是基于创意培养的多元评价还存在不少困难,以往的教学方式与评价方式还不够完善,特别是教师与学生的惰性还存在,有待相关学者进一步探索。

课题:2013年度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基于文化自觉的创意设计型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课题编号:jg2013264)和2013年度浙江省高等教育课堂教学改革项目“创意培养与多元评价的创新实践--以vi设计为例”(课题编号:kg201365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唐怡。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教育与职业,2010(9)。

[2]马乐。浅谈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性。商情,2009(9)。

[3]于讴。论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位和策略。中国高等教育,2010(5)。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