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政论文代表作大全(16篇)

时间:2023-11-08 05:21:29 作者:飞雪 优质政论文代表作大全(16篇)

范文范本是对一类文体或题材进行典型案例的归纳和整理,以便我们借鉴和模仿其中的优点和经验。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有关总结的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总结的写作技巧。

政论文例子

题目:对当下婚恋交友类电视节目的影响调研报告所在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专业班级:14级英语(师范)1班负责人:联系电话:指导老师:曾庆伟提交时间:

东莞理工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制。

对当下婚恋交友类电视节目的影响调研报告。

指导教师:曾庆伟。

摘要:在社会思潮呈多元化的新形式下,对于新一代90后的思想信念教育变得尤为重要,其中起核心作用的就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然而,电视婚恋交友类节目中所散播的言论和思想,对90后他们的“三观”教育方面产生一定的影响,本文旨在通过对电视婚恋交友类节目对调查对象90后一代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并提出思考和对策。

关键词:婚恋交友节目90后影响调研报告。

引言:所谓电视婚恋类交友就是婚恋交友节目,是真人秀节目的一种。真人秀(也称真人实境秀、真实电视,realitytelevision)是指以电视传媒为介质,通过举办某一类别的比赛活动,以电视节目的形式获得广泛的经济效益。山西电视台于1988年主办的《电视红娘》应是我国最早的婚恋交友节目代表,其节目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成为当时社会的热议话题。目前,在湖南、浙江、江苏等省级电视台纷纷播出婚恋交友节目,并且收视率居高不下。其中突出代表为湖南卫视的《我们约会吧》和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两个节目以耳目一新的形式吸引了观众的眼球,使两个节目的收视率节节攀升。而此类电视节目,也在90后一代中受到追捧。

一、90后收看电视婚恋交友节目情况的调查分析。

针对90后观看电视婚恋交友类节目的情况,在东莞某高校内随机发放了100份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94份,通过数据整理分析,得出结论如下:在94份有效调查问卷中,有78名学生收看过电视交友节目,占82.98%,表明电视交友类节目已对90后的课余文化生活有一定的影响力;在收看频次方面,5.32%的学生经常观看,77.66%的学生仅是偶尔收,其余17.02%的学生从来不收看;被问及身边的人观看婚恋交友类节目的情况中,只有14.89%的人是说没有,有75.53%的人回答说是有几个,剩下的9.57%的人表示身边有许多人会收看这类电视婚恋交友节目;对于收看交友类节目的原因,被调查学生将“娱乐消遣,随便看看”、“娱乐消遣,随便看看”列为前两位,分别占89.36%和39.36%,剩下的3.19%少数认为很实用并且有可能去参与。在94份调查问卷中,60.8的学生表示今后还会继续收看电视交友类节目,明确表示不会的仅有7%,其余32.2%的学生表示“无所谓”;其中对于婚恋节日的真实性看法,大部分人(81.91%)认为不好说,处于不确定态度,有15.96%的人认为是作秀,都是托儿,不过仍有极少数(2.13%)的人认为节目真实;而对于婚恋交友类节目是否有门槛,69.15%认为有,6.38%则认为没有,24.47%不清楚;虽然有72.34%的人认为让参与人找到另一门这件事不靠谱,但仍有27.66较少数人认为可以让参与人找到另一半;最后虽然有68.09%的人假设在单身的情况下不会考虑参加这种节目,但仍有5.32说会考虑参加,其余26.6%则不确定。从以上数据反映出,电视婚恋交友类节目对90后的吸引力,也能看出此类节目对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存在着一定的影响。

二、电视婚恋类交友节目对90后“三观”的影响与冲击。

人的行为,进而人的道德观念、道德追求和道德评判,无不受到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指导。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在一定的世界观的基础上,人们又形成了一定的人生观。人生观是人们对人生的根本看法。它支配着人们的各种观点和行动,从根本上决定着人生目的、人生的价值取向和人生态度。价值观是由世界观、人生观决定的关于价值的基本观念,是人在对人生和社会实践活动进行认识和评价时所持的基本观点,其核心是关于人怎样活着才有意义的基本观点。于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加强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信念教育变得尤为重要,其中起核心作用的就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然而,电视婚恋交友类节目中所散播的言论和思想,在大学生的“三观”教育方面产生一定的影响。

(一)人生目标趋向物质化。

那句“我宁愿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在自行车上笑”的“惊人之语”就出自收视率极高的婚恋交友类节目《非诚勿扰》,这句话则作为调侃语在许多女大学生中极为流行,同时也不乏有人将此言视为“经典”;在很多年以前,就在网络论坛中流行着“学得好不如嫁得好”之类的声音;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加,职场竞争的激烈,很多行业对性别的限制,导致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和矛盾日益凸显,当人生目标无法通过自身努力实现时,寄期望于他人、寄期望于婚姻,则成为一些大学生尤其是女大学生另一种人生目标。而当看到电视上“美女嘉宾”与“成功人士”“多金男”牵手时,加上应情应景的煽情背景音乐,让观众极易产生一种“王子与公主从此过上幸福生活”或者“灰姑娘从此过上幸福生活”的美丽幻想,更何况那些人生观、价值观还未成熟的大学生们,更是认为这是通往幸福生活的一种捷径。此外,在嘉宾介绍或问答过程中,经常涉及到“房”“车”等内容,“有房”“有车”则是幸福婚姻的必备条件之一,当媒体将“婚恋”导向于“物质”,很难说不会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产生负面作用。

(二)价值取向功利化。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多元文化观念的碰撞,一些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更为实际和功利。在择业方面,往往将“收入多”“有前景”“能接触高端人群”作为首选条件;在婚恋交友方面,“实用主义”盛行,首先考虑的是对方的家庭背景、经济实力、发展前景等,在价值取向上,常常是从实用角度、功利的角度出发。

(三)道德标准呈多元化。

近年来,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在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被列为重要工作常抓不懈,大多数大学生均能以社会主义道德标准为准绳要求自己,但也有少数大学生的道德标准是以“是否利己”作为是非判断的,这就出现大学生的道德标准类型呈现多样性。

三、对策与思考。

(一)拒绝庸俗,加强媒体的社会责任。

在电视婚恋类节目遍地开花之际,广电总局及时下发《国电总局关于进一步规范婚恋交友类节目的管理通知》等相关文件,通知中明确要求:“节目不得以婚恋的名义对参与者进星羞辱或人身攻击,甚至讨论低俗涉性内容,不得展示和炒作拜金主义等不健康、不正确的婚恋观”。广电总局明确指出广播电视应抵制低俗之风、坚持正确导向,因为主流媒体肩负着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责任。

(二)方法创新,改变思想教育传统模式。

在大学生思想教育方面,应打破传统模式,在方法和形式上给予创新,例如可以将《非诚勿扰》的节目形式,引用到平时党员、积极分子的思想交流“结对子”活动中去,党员为“场上嘉宾”,积极分子为“候选人”,仿照设计出积极分子自我介绍环节、“你问我答”即党员与积极分子问答等环节,用新潮的活动形式承载正面、积极的内容。真正体现和达到思想教育的宗旨和目的。

(三)实际出发,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思想教育活动的形式和内容,应从实际出发,贴近学生,倾听心声,使校园活动多姿多彩,校园生活丰富充实。切实有效地举办一些解决学生实际问题,提升学生思想道德修养水平的活动。

(四)树立典范,用榜样引领校园“新风尚”

在学生中,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树立一些大学生典范,如大学生创业明星、大学生科技明星、大学生道德先锋等,用积极向上、拼搏进取的范例和励志故事去带动其他学生,真正用学生中的榜样引领校园风尚。

参考文献:

[1]孙美堂.文化价值论.[m].云南: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2]毕一鸣.当下电视传播现象若干问题[j].北京:现代传播,2010,(7).[3]李泽厚.大众流行文化与价值重构[n].北京:中国新闻周刊,2005,(10).[4]何东平,刘方生.论新时期的榜样教育[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7)。

行政论文

摘要:行政越权行为在我国是经常发生的。分析行政越权行为有利于防止行政主体超越职权,充分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同时促进我国的法治建设。

关键词:行政越权;行政行为;法律后果。

行政的实质是行政权,行政权是最直接影响公民权益的一种国家权力。行政权是公权范围内的权利,它与处理公共事务有关。同时行政权由人民作为权利主体转化为国家作为权力主体。所以,在法治国家每一项国家权力的行使都必须基于法律的规定或授权,不能任意地进行权力的扩张。

行政权是指法律对其范围加以规定的国家管理职权,它以国家统治权为基础,以行政机关为主体,具有强烈的组织性能。行政权在全世界范围为内并没有一个绝对确定的概念。

行政越权行行为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行政超越职权。根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在对行政越权界定时,我们要分清以下几方面:

(一)、行政越权并不等同于行政违法。

我国新修定并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70条规定:行政行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判决撤销或者部分撤销,并可以判决被告重新作出行政行为:(一)主要证据不足的;(二)适用法律、法规错误的;(三)违反法定程序的;(四)超越职权的;五)滥用职权的;(六)明显不当的。次条规定说明超越职权不等同于行政违法。

(二)、行政越权的主体只能是行政主体。

非行政主体行使了行政主体职权的行为,例如人民法院行使了行政机关的行政处罚权时,我们就可以说是越权行为。因为行为主体行使了不属于自己的权力。但是,要清楚的是,不能将这种越权行为归到行政越权。在我国,行政越权指的是行政机关实施的行政行为,而且还要是越权行使。

(三)、行政越权所越的权力只限于行政职权。

行政权是由行政机关行使的权力。任何国家权力都有它的行使主体,行政权的行使主体是国家行政机关,而且国家行政机关对行政权的行使具有独占性,即除了行政机关以外,任何其他机关如没有取得法律的授权或行政机关的委托都不能行使行政权。当然,在行政管理实践中,也有一些不是行政机关身份的组织在一定范围内行使行政权,但前提是必须取得法律的授权。同时其在行使行政权时身份已经不是其他组织,而是行政主体。还应该说明,行政机关仅仅是行政权的行使者,而不是行政权的所有者。正因如此,行政机关不能对行政权进行处分。所以,只有行政主体的法定行政职权被超越,才构成行政越权。

综上,我们可以知道,行政越权不仅是超越了管辖权,也超越了自由裁量权。

二、防止行政越权的对策。

针对我国的行政越权行为,我们应在可能造成权力越权的地方,积极采取对策,做到监督和控制行政权。

(一)从行政权的来源上看,我们要完善相应的行政法律、法规和规章,并规定严格的行政权设定。这是防止行政越权的有效途径。

行政权是由法律规定的权力形式,它以国家宪法和法律为存在依据,正式通过宪法和法律的形式使行政权成为一种客观的权力而不是主观的权力行政权力。法律在对行政权的范围作出规定时一般都与其它权力划清了界限,即什么样的'权力可以归为立法权的范围下,什么样的权力可以归为行政权的范围之下,有些国家的法律对行政权的范围采取列举规定的方式,有些国家则采取概扩的规定。这两种规定的方式虽然不同,但都有着共同的意义,即行政权是法律化的权力。这也是立法机关制衡监督行政机关的主要方式和途径。所以,我们要做到从权力上控制行政权。

(二)从行政权力的实施上看,提高权力行使主体的素质,对权力的运用实施过程进行约束,这是防止主体超越职权运用行政权力的主要制约手段。行政权具有主动性。行政权由于是管理社会事务的一种权利,因此,它不能仅仅已维持社会秩序为宗旨,还必须推进社会的发展,在行政管理过程中对社会事务和社会关系进行创新。行政权的主动性要求行政机关和行政人员必须主动地把法律规范的规定运用于行政管理活动之中,并以法创造社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三)从行政权力实施的结果上看,要加强和完善行政法制监督。

第一是行政机关的自我监督。行政机关的自我的监督包括对抽象行政行为和具体行政行为的监督。行政权是一种专业化和社会化相统一的权力。所谓行政权的专业化,是指行政权在行使过程中受到技术准则的制约,必须服从个方面管理事态的客关规律,行政管理机关本身必须是专业化的管理机关,行政人员必须具有履行管理职能所必须的专业知识的人员,甚至是受过系统行政管理或行政法知识的专门训练人员。根据我国《行政复议法》的规定,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超越职权行使行政权的,政府或政府主管部门可以做出撤销或确认该行政行为违法的复议决定。为了避免行政机关内部监督的随意性,必须不断完善行政机关的自我监督机制。

第二是司法机关的监督。司法监督作为一种法律监督,具有相对独立性、较高的公正性和较强的专业性等特点。我们讲三权分立时,都是将司法权作为一种独立的国家权而论的。在我国行政权与司法权的关系,一般是指行政权与审判权和检察权的关系。《宪法》129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我们可以理解为只要涉及法律问题的,人民检察院都有权进行监督。但实践中检察院的监督权没有得到真正的行使,所以,应不断完善检察机关的监督机制。人民法院作为审判机关,根据我国法律的规定,对行政机关是可以进行司法审查的。但是审判权对行政权的制约作用在我国目前的情况下还是有很大的局限性的。所以,改革我国司法体制,使各级法院都能独立审判,这是充分发挥人民法院的行政法制监督权,维护相对人合法权益的最大保障。

第四是公民和社会组织的监督。这主要是指行政权的社会化,所谓社会化,是指行政权是一种公共权力,是从社会意志和社会利益中派生出来的,其来源于社会,扎根于社会,行政权在行使过程中必须符合社会意志,并接受广大社会成员的监督。所以,我们不仅要提高公民的法制观念,让法律深入人心,还要要充分发挥舆论监督的重要作用,包括社会舆论和媒体舆论,公开政府信息,最终实现阳光政府。

三、结语。

综上,我国应当尽快完善行政机关行使行政权相关的法律制度,应当对行政主体之间的权力归属做出明确具体的规定,避免权责不清,使行政权高效公正的行使,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实践中因行政主体之间的关系不明确而不断发生纷争。(作者单位:上海政法学院)。

参考文献:

[1]曾小晔.论行政越权.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1.11。

[2]王学辉,宋玉波等.行政权研究[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2.146.

[3]曾洁雯.论行政越权及其法律后果.韶关学院学报.2005.01.

[4]方世荣.论行政权力的要素及其制约.法商研究.2001年第2期.

[5]杨临宏.行政越权论.思想战线.2002年第1期.28卷.

[6]谢晖.论行政越权[j].法律科学.1992.(6).

[7]梅达成.关于行政越权的理论探究.社科纵横.2011.05.

[8]易凤兰.略论行政越权[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5).

时政论文

西藏,青藏高原是世界上隆起最晚、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的高原,因而被称为“世界屋脊”。

西藏步入现代文明始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历经和平解放、民主改革、自治区成立、改革开放等重要历史发展阶段,西藏走上了与全国一道快速发展的轨道。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今天的西藏与20世纪50年代以前相比有着天壤之别。西藏人民获得了自由、平等和尊严,充分享受着现代文明成果,正为建设团结、民主、富裕、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西藏而团结奋斗。

一、风雨路:

旧西藏“具有中世纪的性质”,“实行的是封建制度”。“人民还停留在中世纪的年代,不仅仅是他们的政体、宗教方面,在他们的严厉惩罚、巫术、灵童转世以及要经受烈火与沸油的折磨方面是如此,而且在他们日常生活的所有方面也都不例外”。“藏人如牛似马地劳累,而赢来的却是为数甚微的生活必需品”。旧西藏经济十分落后,交通闭塞,没有现代工业,只有牧业和少量农业、手工业。自1959年民主改革后,特别是1978年实施改革开放以来,西藏自治区的经济建设步伐不断加快:1.废除封建农奴主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农奴主的土地所有制,使农奴和奴隶成为土地的主人。西藏百万农奴和奴隶第一次成为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的主人,焕发出了空前的生产和生活热情,迅速改变了西藏的社会面貌和生活条件。

2.废除政教合一制度:民主改革去掉了宗教被封建农奴制玷污了的东西,恢复了宗教的本来面目,有效保障了西藏人民宗教信仰的自由,也为西藏实行人民民主的政治制度奠定了基础。

3.建立人民民主政权:建立人民民主政权,保障人民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通过波澜壮阔的民主改革,仅用了短短几年的时间,就消灭了在西藏延续数个世纪的封建农奴制度,迅速荡涤了旧社会遗留下来的污泥浊水,使百万农奴和奴隶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各方面获得了解放,使西藏社会的面貌焕然一新,开创了西藏发展的新纪元。这是西藏社会进步和人权发展史上划时代的重大变革,为西藏社会的跨越式发展确立了崭新的起点。

二、彩虹桥:

1.社会制度实现了历史性跨越:社会制度实现了历史性跨越。西藏人民当家作主权利有了制度保障。2.经济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经济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社会面貌日新月异。3.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生存和发展状况得到极大改善。4.传统民族文化得到保护和弘扬:政府采取有力措施,促进藏语文的学习、使用和发展。西藏实行藏、汉语文并重,以藏语文为主。目前,所有农牧区和部分城镇小学实行藏汉文同步教学,主要课程用藏语授课。5.现代教育和新闻文化事业全面发展:现代教育和新闻文化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的文化教育水平不断提高。50年来,国家投入大量资金发展西藏教育事业,使西藏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城乡免费义务教育。

西藏的改革是全面的、深刻的,西藏的发展与进步则是和谐的、现代的。伴随政治经济制度的变革,西藏社会发生着由传统向现代的整体性变迁。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不断完善,是西藏政治进步、人民当家做主的前提与根本;新型民族关系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使得西藏各族人民的各项权利得到可靠保障。西藏的改革开放与全国的改革开放同起步,西藏的发展进步与全国的发展进步共愿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大局之下,在继续深化改革的趋势之下,西藏的各项事业将更加欣欣向荣,西藏的明天将更加美好。

行政论文

自中共十七大提出“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以来,全国各地积极响应,公众立法参与意识有了显着提高,但在实践中公众参与地方立法仍然存在诸多难题。本文拟对现阶段公众参与地方立法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以期对推进我国地方立法的公众参与有所裨益。

一、公众参与地方立法的意义。

公众参与,是指政府及其机构之外的个人或社会组织,通过一系列正式或非正式的途径,直接参与政府公共决策的制定和执行过程,从而影响公共决策,维护公共利益的行为。公众参与地方立法特指公众直接参与地方权力机构、地方行政机关创制、修改、废止地方性法规和行政规章的活动和制度,是与公民选举代表参与立法相对应的公民参与方式之一。公众参与地方立法具有确立地方法规正当性、地方法规适应性和地方法规权威性的价值。

公众参与地方立法具有以下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实现“以人为本”,加强公民的主体意识。

公民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他们有权管理国家,有权参与立法。但以往在“全能政府”的条件下,公民的立法参与权得不到有效行使,自觉或者不自觉地放弃了自己的参与权,导致其主体意识逐渐淡薄,对地方立法表现得极为冷淡。因此公众参与地方立法有利于唤醒公民主体意识,增强公民责任感,提高公民管理国家、管理社会、维护自身权益的能力。

(二)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立。

在立法过程中地方立法机关往往关注的是本地区政府职能和权限条款,在制定法规时往往扩大权力,减少责任;而公民、法人关注的则是自身权益问题,他们希望能够最大限度地保证地方法规的公平、公正和完整。当地方立法机关的权力不断扩大、责任不断减少,而公众的利益诉求得不到有效表达时便容易引发公众和立法机关的对峙,滋生社会矛盾。因此,公众参与地方立法不仅可以弥补以往立法中缺少管理相对人意见的缺憾,还可对行政机关权力进行监督、制约,能够化解地方立法机关和公众之间的矛盾促进社会和谐。

(三)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法治化建设。

在以前公民立法参与意识较弱,并不关心法律法规如何出台、如何规定,当某一规定涉及自身利益时常常表示不满甚至做出一些过激行为,严重阻碍地方立法顺利进行。而今公民立法参与意识逐渐增强,不仅关注地方立法、学习地方法规,而且对所制定的地方法规能够表示理解和支持,在这一立法参与过程中公众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显着提高,不仅保证了地方法规的顺利贯彻执行,而且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化的建设和发展。

二、公众参与地方立法存在的问题。

(一)公众参与积极性不高。

由于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法治化程度较低,公众的民主、法律意识比较淡泊,加上公众自身环境、利益、性别、年龄、职业等条件的限制,除了一部分政府官员、专业人士和知识分子以外,其他群众的参与热情普遍不高。尤其是外来人口,由于对当地的地理环境、历史文化、人文景观不那么熟悉,更加会感觉无所适从。在他们大多数人看来,地方立法就是当地政府的事,与己无关,他们忽略了自身所应有的参政权力,只关注自身利益、眼前利益,对那些关系全局和长远发展的地方立法不够关注,缺乏参与地方立法的激情与兴趣。

(二)公众参与地方立法的方式比较单一。

现阶段让公众直接参与地方立法最主要的途径是开展立法听证会,但在实践中这一方式大都过于注重形式,搞排场,导致公众参与地方立法成本高,收效少。座谈会、论证会、协商会等也是目前实践中大力推广的,但就目前观察而言这些参与方式所针对的只能是很少一部分人,广大公众要想全员参与很不现实。网络征求民众意见最近也很受推崇,但它是否能够征求到各个年龄层次、各个职业、各个地区、各个民族的意见,以及征求来的意见是否真实可靠、是否有利于地方立法活动的展开,都还值得探讨。

(三)公众参与缺少平等对话机制。

在地方立法过程中政府与公众之间的对话方式和渠道较少,多数情况下是由地方政府主动通过公报、新闻媒体、发布会、布告等方式将立法信息公开后公众才能知晓,否则公众很难获取相关信息。就这层面来看,地方政府享有主动权,而公众则显得比较被动。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参与地方立法活动时,公众提供的建设性意见和反映的问题常常得不到立法部门的重视,参加听证会很多时候也只是走走过场,使得公众认为自己被政府牵着鼻子走,无法有效表达自己的利益需求,很大程度上自己的参与权、知情权、监督权等都受到制约,在地方立法活动中自己参与不参与根本没区别,感受不到自身的主体地位,政府与公众很难有一个平等的对话机制,不能形成互动,民主立法尚有难度。

(四)公众参与地方立法没有一个统一健全的法律保障。

我国的宪法、立法法虽然都涉及到了公众参与立法的相关细节,5月开始实施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也在法律方面对公众参与进行了一定的规定,但是并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公众参与地方立法的法律规范。现有法律中的规定大都过于原则化、宽泛化,在公众参与的方式方法、参与的范围以及参与的保障和司法救济等方面没有具体规定,给公众参与立法带来了诸多不确定性。

三、对推进和完善公众参与地方立法的建议。

公众参与地方立法不仅是一个法律问题,更是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重要途径,是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补充和完善,如何更好地发挥这一制度的作用,笔者将结合上述公众参与地方立法存在的问题提出几点建议。

(一)提高公众参与意识。

公众缺乏参与地方立法的热情与积极性,那就需要地方立法部门加大宣传培训力度,动员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参与地方立法。地方立法部门可通过电视节目、新闻媒体、广播等形式定期向群众通报地方立法的内容、范围、技术指标要求等,给民众提供一个了解地方立法的机会。同时要多邀请公民参加地方立法座谈会、听证会;聘请公民担任地方立法监督员。此外,要主动到社区、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开展地方立法专题讲座,发动机关干部、青年学生、知识分子,应用他们的聪明才智参与地方立法,借此提高全体公众参与地方立法的主动性及积极性。另外,公众参与地方立法多以个体形式出现,处于无序状态,因此需要地方立法机关适当加以引导,尤其要引导个体公众所在的不同利益团体参与地方立法,鼓励各类利益阶层团体对地方立法发表各自意见,以利益团体名义参与地方立法则公众意见较为集中,易于提高其参与地方立法的影响力和主动性。

(二)建立多元化公众参与途径。

地方立法的公众参与,是公民政治参与的一部分,也是提高立法质量的客观需要。法律法规要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意愿,必须广泛听取社会各方面的意见,实现公众参与立法途径的多元化。除了充分利用并完善传统的电话、函件、意见箱、网站留言版、民意调查问卷、邀请市民参与有关的展示会、论证会、听证会等形式征求意见外,还应当勇于创新寻找更加行之有效的途径征求意见,如网络听证等,创造更多机会,使广大群众与立法者和决策者能共同进行讨论、商议、评估、选择。对于效益很好的公众参与立法的方式应当将其固定化、制度化,成效不高的方式就应当扬弃。地方立法部门应当采取措施将立法程序依法向社会公布,让公众享有地方立法的知情权,接受公众的监督,真正让公众参与立法深入人心,端正对公众参与的认识,放下身架,弯下腰来倾听公民的意愿,而不是召开多少座谈会、征集了多少网上意见,要知道专家座谈会和论证会、网上征集意见等方式都各有其局限性,不能代替真正的公众参与。

(三)搭建公众参与的“支持平台”,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

地方立法部门要通过法律法规,要在本地区实施,就应当积极通过新闻媒体、固定的广告牌、宣传册、网站,向市民公告并进行宣传,鼓励民众主动参与到立法的活动中来,转变当前立法部门主导型的公众参与模式,转向交涉性的沟通模式,尊重民众的意见,对民众的意愿给予关注并进行分析研究,无论是否采纳都要及时作出反馈,让公众参与地方立法成为公民的切实权利而不是流于形式。我们可以考虑在立法过程中,创建一个便捷的信息处理系统成为公众参与的主要支持平台。比如,立法部门将网站作为发布通告、收集评论、公布法规的重要渠道,公众也将网站作为获取立法信息、交流互动的主要途径。这样一来就能努力做到立法公开透明,把立法部门的决策和政策法规置于阳光下,接受群众参与和监督,防止立法权被寻租,遏制不当利益法制化,推进立法的公共参与,加快公众参与立法的法制化进程。

(四)建立一套较为完备的公众参与立法制度。

由于我国不存在统一的《行政程序法》,所以在公众参与问题上,完全凭借各个单行法的零散规定,而即便是这些零散的规定,也仅仅是“提到”公众参与,对公众参与具体形式往往并未做细致的程序性规定,相应配套制度的缺失阻碍了公众参与的实际运作。要防止公众参与立法徒于形式,保证立法的民主化,就应当建立一套较为完备的公众参与立法制度,完善公众参与立法的范围、方式和程序,建立完善的公众参与制度。比如:通告制度,所有立法环节都应当进行通告,否则无效;反馈制度,立法机关必须认真分析公众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并就是否采纳作出解释与说明,同时还须向公众提供法规咨询,答复公众提出的问题;听证制度,听证是公民直接参与立法的重要形式,什么情况下应该组织听证、有谁来决定举行听证、如何确定听证的主体和内容等都要明确。立法过程中只要公众要求听证,立法机关就必须召开听证会;监督制度,公民、社会组织和其他政府机构若对某部法规的制定过程提出异议,可提起诉讼,由法院判定是否有效。这样一来就能够避免地方立法中可操作性与程序性不强的缺陷,以防止立法者的随意性,通过制度约束建立长效机制。

总之,公众参与地方立法尚处于起步阶段,在今后的工作中还会面临更多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的立法工作者们端正对公众参与的认识,不盲目追求形式上的全民参与、普遍参与,而是实事求是地追求公众参与立法活动的最优化、效率化,科学地认识公众参与立法活动的作用,积极探索公众参与立法活动的规律性,创造公众参与立法活动的新机制、新制度,以更好地发挥人民群众的重要作用。

:行政法论文:浅谈地方立法的公众参与到这里就全部结束了。

时政论文

新课程改革要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初中的政治课堂引入时政教学更是要求学生对国内外形势、我国党政方向政策均有了解和学习,培养其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一、当前我国初中时政教学现状。

目前在我国初中的政治课堂教学过程中,因政治课程内容抽象枯燥导致学生缺乏学习兴趣、理解能力差、教师无从下手等多方面问题。教师只管“填鸭式”划重点授课,忽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身心健康发展,学生在严重偏科的同时不关注国家大事发展,身心发展容易走入偏路令人担忧[1]。

二、引入时政教学的重要性。

初中的政治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时政教育的出现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自我三观形成有着重大作用,是教学改革出现的必然结果。

1.改善传统教学弊端。我国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灌输“得高分者得天下”的观念导致学生不注重自我学习,课堂消极懈怠,教学气氛沉闷。引入时政教学后,教师将书本政治知识与日常生活相结合,对于抽象知识配合以实证案例讲解,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于政治知识的运用随处可见,发现政治这门学科的`乐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提高初中的政治课程教学效率和学生自我学习能力。

2.有助于学生对世界格局的了解。其实不难发现,政治课堂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学生需要对所处的国家、所生活的世界有所了解,随着全球一体化日渐明显,世界格局复杂多变,初中生正是处于三观形成的时期,因年龄及知识限制导致多数学生眼界狭隘,而政治课堂正是学生认识社会认识世界的良好渠道,时政教学更是打破学生常规思维,拓宽眼界,学习了解到我国时政热点及当前世界格局,提高学生自我素养从而更好地投入现代化建设的浪潮中。

3.顺应时代改变要求。时政教学是新课程改革之后,我国提倡素质教育的必然结果。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市场经济变化云涌,很多企业单位及个人利用法律漏洞谋取自身利益,导致部分学生传播负面能量,出现利我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社会风气,时政教育出现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配合时政案例引导学生,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通过正确渠道积极正面地获取知识并合理运用,德才兼备茁长成长[2]。

三、初中的政治课堂引入时政教学策略方针。

虽说时政教学成为解决传统教学的有效措施之一,但若不合理运用仍发挥不出最佳效果。因此如何更好地配合应用时政教学、如何更全面地将课堂和课下结合起来、如何更充分地调动学生自我学习兴趣等问题便显得尤为重要,解决了这些问题便能更有效地提高初中的政治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1.授课课件引入时政新闻情景。初中的政治课堂多以沉闷枯燥为主,要达到让学生学进去的目的必须让学生真正走进政治。在针对某一个政治知识重点难点时,教师可引入当前相关时政热点新闻视频或图片等媒体资源,通过对比或情境再现的方式让学生更深刻地学习了解重难点抽象知识,以轻松易接受的方式固化记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使学生从内心真正对学科心动感兴趣并加以钻研学习[3]。

2.课堂中恰当引入时政新闻。教师在讲解政治课本时可适时合理地插入相关时政话题新闻,引导学生积极探讨,让学生在学习政治知识的同时了解到更多的与国家社会相关的时政信息,提高学生客观分析时政的能力。教师通过这种方式也可设立情境问题,使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发现这门学科所学乐趣所在,增强其课堂参与性与互动性,提高政治课堂的教学质量。

3.引导学生自主收集时政信息。除了在课堂上进行多种方式实施,在课前课后也需要加强引导,可让学生自主收集相关时政信息,课堂中发表自我见解,教师配合在课堂中给予正确引导,课后整理成册供学生相互之间传阅,同时开设小组竞争或时政报刊等组织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锻炼学生搜集整理总结的能力。同时不同学生对不同时政领域兴趣浓厚程度不一,教师可因材施教,让学生在自主收集新闻过程中充分发挥自我优势,培养其学习实践能力和表达能力[4]。

总之,在初中的政治课堂引入时政教学这一策略,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及身心全面发展有着十分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要求教师在不断与时俱进学习充电过程的同时,还应配合时政教学合理运用,以学生为主体,尊重每个个体发展的同时因材施教,通过多种课堂教学策略方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政治这门学科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引导学生合理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客观正确地分析当前社会热点时政信息,提高学生对时政新闻、国家大事的热情和敏感性,帮助学生更全面地理解社会发展,使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新时代需要的高素质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程满满.浅谈当前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原因及对策分析[j].现代妇女(下旬),(6):84.

[2]张子平.初中的政治课堂中引入时政教学的策略探讨[j].中华少年,(11):78.

[3]乔淑婷.浅谈政治课堂上如何让学生“动”起来[j].内江科技,,33(2):203.

[4]翁剑钊.初中的政治课堂中引入时政教学的策略探讨[j].广东科技,,23(8):206,190.

行政论文

摘要:行政越权行为在我国是经常发生的。分析行政越权行为有利于防止行政主体超越职权,充分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同时促进我国的法治建设。

关键词:行政越权;行政行为;法律后果。

行政的实质是行政权,行政权是最直接影响公民权益的一种国家权力。行政权是公权范围内的权利,它与处理公共事务有关。同时行政权由人民作为权利主体转化为国家作为权力主体。所以,在法治国家每一项国家权力的行使都必须基于法律的规定或授权,不能任意地进行权力的扩张。

行政权是指法律对其范围加以规定的国家管理职权,它以国家统治权为基础,以行政机关为主体,具有强烈的组织性能。行政权在全世界范围为内并没有一个绝对确定的概念。

行政越权行行为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行政超越职权。根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在对行政越权界定时,我们要分清以下几方面:

(一)、行政越权并不等同于行政违法。

我国新修定并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70条规定:行政行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判决撤销或者部分撤销,并可以判决被告重新作出行政行为:(一)主要证据不足的;(二)适用法律、法规错误的;(三)违反法定程序的;(四)超越职权的;五)滥用职权的;(六)明显不当的。次条规定说明超越职权不等同于行政违法。

(二)、行政越权的主体只能是行政主体。

非行政主体行使了行政主体职权的行为,例如人民法院行使了行政机关的行政处罚权时,我们就可以说是越权行为。因为行为主体行使了不属于自己的权力。但是,要清楚的是,不能将这种越权行为归到行政越权。在我国,行政越权指的是行政机关实施的行政行为,而且还要是越权行使。

(三)、行政越权所越的权力只限于行政职权。

行政权是由行政机关行使的权力。任何国家权力都有它的行使主体,行政权的行使主体是国家行政机关,而且国家行政机关对行政权的行使具有独占性,即除了行政机关以外,任何其他机关如没有取得法律的授权或行政机关的委托都不能行使行政权。当然,在行政管理实践中,也有一些不是行政机关身份的组织在一定范围内行使行政权,但前提是必须取得法律的授权。同时其在行使行政权时身份已经不是其他组织,而是行政主体。还应该说明,行政机关仅仅是行政权的行使者,而不是行政权的所有者。正因如此,行政机关不能对行政权进行处分。所以,只有行政主体的法定行政职权被超越,才构成行政越权。

综上,我们可以知道,行政越权不仅是超越了管辖权,也超越了自由裁量权。

二、防止行政越权的对策。

针对我国的行政越权行为,我们应在可能造成权力越权的地方,积极采取对策,做到监督和控制行政权。

(一)从行政权的来源上看,我们要完善相应的行政法律、法规和规章,并规定严格的行政权设定。这是防止行政越权的有效途径。

行政权是由法律规定的权力形式,它以国家宪法和法律为存在依据,正式通过宪法和法律的形式使行政权成为一种客观的权力而不是主观的权力行政权力。法律在对行政权的范围作出规定时一般都与其它权力划清了界限,即什么样的'权力可以归为立法权的范围下,什么样的权力可以归为行政权的范围之下,有些国家的法律对行政权的范围采取列举规定的方式,有些国家则采取概扩的规定。这两种规定的方式虽然不同,但都有着共同的意义,即行政权是法律化的权力。这也是立法机关制衡监督行政机关的主要方式和途径。所以,我们要做到从权力上控制行政权。

(二)从行政权力的实施上看,提高权力行使主体的素质,对权力的运用实施过程进行约束,这是防止主体超越职权运用行政权力的主要制约手段。行政权具有主动性。行政权由于是管理社会事务的一种权利,因此,它不能仅仅已维持社会秩序为宗旨,还必须推进社会的发展,在行政管理过程中对社会事务和社会关系进行创新。行政权的主动性要求行政机关和行政人员必须主动地把法律规范的规定运用于行政管理活动之中,并以法创造社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三)从行政权力实施的结果上看,要加强和完善行政法制监督。

第一是行政机关的自我监督。行政机关的自我的监督包括对抽象行政行为和具体行政行为的监督。行政权是一种专业化和社会化相统一的权力。所谓行政权的专业化,是指行政权在行使过程中受到技术准则的制约,必须服从个方面管理事态的客关规律,行政管理机关本身必须是专业化的管理机关,行政人员必须具有履行管理职能所必须的专业知识的人员,甚至是受过系统行政管理或行政法知识的专门训练人员。根据我国《行政复议法》的规定,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超越职权行使行政权的,政府或政府主管部门可以做出撤销或确认该行政行为违法的复议决定。为了避免行政机关内部监督的随意性,必须不断完善行政机关的自我监督机制。

第二是司法机关的监督。司法监督作为一种法律监督,具有相对独立性、较高的公正性和较强的专业性等特点。我们讲三权分立时,都是将司法权作为一种独立的国家权而论的。在我国行政权与司法权的关系,一般是指行政权与审判权和检察权的关系。《宪法》129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我们可以理解为只要涉及法律问题的,人民检察院都有权进行监督。但实践中检察院的监督权没有得到真正的行使,所以,应不断完善检察机关的监督机制。人民法院作为审判机关,根据我国法律的规定,对行政机关是可以进行司法审查的。但是审判权对行政权的制约作用在我国目前的情况下还是有很大的局限性的。所以,改革我国司法体制,使各级法院都能独立审判,这是充分发挥人民法院的行政法制监督权,维护相对人合法权益的最大保障。

第四是公民和社会组织的监督。这主要是指行政权的社会化,所谓社会化,是指行政权是一种公共权力,是从社会意志和社会利益中派生出来的,其来源于社会,扎根于社会,行政权在行使过程中必须符合社会意志,并接受广大社会成员的监督。所以,我们不仅要提高公民的法制观念,让法律深入人心,还要要充分发挥舆论监督的重要作用,包括社会舆论和媒体舆论,公开政府信息,最终实现阳光政府。

三、结语。

综上,我国应当尽快完善行政机关行使行政权相关的法律制度,应当对行政主体之间的权力归属做出明确具体的规定,避免权责不清,使行政权高效公正的行使,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实践中因行政主体之间的关系不明确而不断发生纷争。(作者单位:上海政法学院)。

参考文献:

[1]曾小晔.论行政越权.辽宁行政学院学报..11。

[2]王学辉,宋玉波等.行政权研究[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146.

[3]曾洁雯.论行政越权及其法律后果.韶关学院学报..01.

[4]方世荣.论行政权力的要素及其制约.法商研究.第2期.

[5]杨临宏.行政越权论.思想战线.第1期.28卷.

[6]谢晖.论行政越权[j].法律科学.1992.(6).

[7]梅达成.关于行政越权的理论探究.社科纵横.2011.05.

[8]易凤兰.略论行政越权[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5).

行政论文

摘要:环境行政管理在我国历来是以地方为单位进行的,科学有效的管理是当下环境管理的需要,但是现状总是不太尽如人意,本文从我国现实情况出发,探究环境行政管理的实际情况,以及未来能够改善和发展的途径。

关键词:环境行政管理;现状;对策。

环境行政管理指的是我国相关的环境行政管理机构,在中央相关部门的部署下,对地方、部门、企业等组织机构在环境保护方面的管理范围、管理职责、相互利益和关系协调。因为牵涉的主体较多,因此,各个部门的关系协调成为核心部分,因为不同的组织代表的是不同的利益。

一、我国环境行政管理现状。

在环境行政的管理上,我国采取的是地方辖区对当地环境质量全权负责的管理体制。这种体制对政府在其中发挥的作用是最为看重的。政府需要积极地发挥组织、协调和监督的作用。从我国的国情来看,这样的管理模式非常有利于调动地方政府的自主性,积极参与环境管理。从中央到地方的层层部署,能够将我国相对薄弱的管理手段与贫乏的自然资源进行一个有效的整合。因此在环境行政管理建设的工作中,这样的模式一直被沿用下来。但是,环境行政管理的地方模式,也容易造成部门松散、区域保护、条块分割的现象加重。这样就为实际的管理带了了较大的阻力。

1.区域为主,中央地方两差异。

中央政府对环境行政管理工作非常重视,从国家和法律层面制定了一系列的相关法律法规。环境保护因而成为基本国策。从中央政府的角度来看,任何一个地区的环境得到改善与提升都是国家环境的改善与提升。因此并不存在地方保护主义。但是,从地方政府的角度出发,则立场完全不同。例如当地环境治理的效果并不一定是在当地发生作用,很可能是邻近区域获得的效益比当地还要大。这种为他人做嫁衣的情况直接导致地区环境的保护陷入停滞状态,对于经济效益的追求远超过对于环境的保护。这就是因为治理的立场不同带来的具体行为实施上的差异。再有,地方政府在执行中央的法律法规时,常常会出现:“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情况,所有应对行为以不伤害地方经济利益为核心,地方能够接受中央的指导,而不是领导,这就使得政策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悬而未决”,流于形式。

2.机构设置,不能满足实际需要。

目前,我国的环境保护部门并没有被独立出来,大多是城市建设系统下的一个部门,这就给实际的执法工作带来了障碍。环境保护工作的不独立性使其不具备因为经济建设带来的环境问题的管辖权,另外机构的设立、人员的编制和经费的使用也不能单独划拨,造成物质基础的难以保障。进一步的细化,当下的环境行政管理应该分为环境保护和监督监管两个部分,有一个部分不完善不健全,都会出现“一瘸一拐”的现象。有的省市地区环境保护监督管理机构的不设置或设置的不作为也是一个屡见不鲜的现象,在这些部门是不会设置专人进行工作与管理的。

3.行政区划,造成跨区域协调障碍。

环境问题的区域性越强,环境污染影响的范围就越大。在环境污染的类别中,有许多是不可控制的因素,比如自然灾害、大气污染和生物多样的问题,这些类别在发生时,是不会受到区域的控制的,更不会受到行政区划的影响。这为地方政府在实行管理的过程中互相推诿埋下了隐患,擦了很多政策法规的擦边球,损害的却是国家整体的利益。因此要想完成这一方面的管理,是必须要在立法上落实的,然而我国在这方面的建设还很不够。以水资源为例,国内的几大江河流域虽然建立了联合水资源保护委员会,但是就部门属性、部门职责和法律地位来看,其并不具有强制性,他们除了联合成一个部门组织,在实际的管理上还是以当地政府为主,这种条块化的分割会使联合保护委员会的功能形同虚设,加重了各地的区域保护倾向,再加上协调机制的不健全与不完善,又进一步为实际工作带来了难度。

4.监督乏力,从中央到地方缺乏机制。

在《环境保护法》中明确的规定了,地方人民政府必须对本辖区内的环境质量全权负责。环境质量的好坏,地方人民政府是第一责任人。但是就如何进一步履行责任,以及具体的细则实施,《环境保护法》却没有做出进一步的规定。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办事得力不会得到奖赏,同时,办事不力也不会造成惩罚。因此,各地仍然将经济建设当作第一要义进行发展,在关键时刻,以环境质量换取经济效益屡见不鲜。官员的政绩考核是以gdp为第一指标,各种经济指标被当作是第一要义,而在法制建设、党政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上,指标的设定就灵活的多了,责任。在经济增长水平仍然是衡量和反映各级政府和领导政绩的主要标准的情况下,这样一来,执行不执行没区别,怎么执行也不强制,身处环境保护公共服务部门的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就会被严重挫伤。无论是经济发达地区还是欠发达地区,招商引资搞建设的力量是轰轰烈烈。而在环境保护上则缺乏责任意识和使命感。过去改革开放的经验也为政府的经济建设形成了一个错误的印象,那就是,要想发展经济,就必须要牺牲环境。这种把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对立起来的现状,暴露出我国长久以来就缺乏的有效的管理手段和监督机制。

二、实现环境行政管理的发展对策。

1.政企分开,职能确立。

要想真正的实现环境行政管理的有效性,就必须把环境保护的执法监督工作落实到具体的职能部门中。在环境行政管理的过程中,一改微观管理造成的区域条块化和地方保护主义,改由从宏观经济层面进行调控、指导与服务。政府职能的转变来自于观念意识的动力,政府站在一个宏观的层面为公众进行服务,需要和各个组织机构进行工作上的接触,他们的意识理念直接决定了工作的质量。拥有了先进的意识理念,才有可能实现决策权的扩大化,并在实现的过程中,不至于产生权利异化。从而真正达到由上自下的环境行政改革。其次,涉及的主体越多,就越要把中央和地方的关系理顺了,这个关系是建立在法律法规的基础上的,是符合我国国情社情需要的一种理顺。以中央统摄管理的同时,还要善于调动和发挥地方政府的积极性与自主性。环境保护的政策法规制定权毋庸置疑是属于中央的,但是各个地区的具体情况要真实的报送上来,有助于制定并执行不同的政策。上文所提到的,严重的跨区域环境污染问题,首先应该集中到中央地区,然后对环境治理的各个区域再做出进一步的详细规定,例如,涉及到国际合作的环境保护,中央拥有统摄权,环境保护的具体合作则需要依靠各地政府的力量,环境的主管部门应该起到指导和调控的作用。

2.人员机构,加强建设。

在这里所说的人员机构的加强建设,指的是对涉及到的机构和人员要进行精简。在人员形式上的精简是以加强各个人员的实际职能职责为依据的。为了避免机构冗余带来的人浮于事,人员的精简还是必要的。精简机构主要针对的是非政府职能部门,而政府职能部门则不能精简,反而要加强建设。从长期的经济建设中我们发现,地方政府对于环境的重视总是屈从于经济建设之下,从而使环境污染的状况越来越严重,环境欠账越来越多。因此,未来的治理方向中,仍然需要沿着资金投入和问题治理的方向前进。政府部门要清醒的认识到,环境的恶化并不是朝夕之功,当然,环境的治理也不会通过短期的治理得以改变,可能需要经过几十年的环境治理,才能使我国的环境污染治理问题稍稍有些改善,因此,要想实现可持续化的发展,必须不遗余力、坚持一贯的进行环境保护。

3.多地协调,健全机制。

环境保护政策上需依靠国家政策的强制保证,下需进行经济上的宏观调整。全社会都要深刻的认识到环境保护是每一个人的责任,仅仅依靠某一个部门去完成,这样是不科学也不合理的。环境要想真正的治理好,一些重要的指标必须要纳入到硬性规定中,例如容量指标、能耗指标、生态指标、经济指标等,这些指标不仅仅体现的是国家内部治理的质量,也体现了我国在国际上的形象。最好的方法是把环境管理指标和经济发展的指标统一在一起,两股指标共同作为当地干部治理发展的测评依据,既要公平合理,又要有强制保障,体现出政府在环境治理上的决心。把环境治理从计划到实行,从个体到整体的推进。在涉及到多部门共同合作的内容上,每一个部门都要不遗余力的全力配合,将局部利益服从于国家利益,使协调发展变成一件紧迫的事情,不能因为协调造成效率的下降,反而要增强凝聚力。

三、结语。

环境的管理不应该是经济管理下的副产品,而是应该和经济管理并行的政府重要的行政管理内容。我国当下正面临着激烈的经济体制改革,社会矛盾也变得尖锐起来,如何在符合国情社情的基础上,使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成为相互辅佐,彼此借力的两个主体,是国家和政府面临的严峻课题。消除地方主义、完善规章机制、明确职能确立、加快建设步伐是解决和应对的`正途,也是持续发展的源泉。

参考文献。

文档为doc格式。

时政论文

传统的中职德育课中存在着与时政脱节或压缩、取消时政演讲的现状,具体表现为:。

1.时政演讲与课时内容相脱节。

传统的中职德育课,时政演讲与课时内容相脱节,使得演讲者只能应付了事,学生参与不积极,教师点评曲高和寡,学生对德育课不感兴趣,时政演讲成为困扰德育课教师教学的难题。

2.德育课老师刻意疏远时政演讲。

由于德育课的教学内容多、课时紧,有教师为了赶教学进度,擅自让四人小组合作一份时政演讲,甚至取消时政演讲,致使学生的演讲欲望难以得到满足,从而造成德育课的低效。中职德育课教师为了使课堂贴近学生,擅自取消时政演讲,请学生上台讲与该课时有关的小故事,长此以往,削弱了广大师生将时政用于德育课的兴趣和能力,造成德育课教师在时政教育中的曲高和寡。基于以上现状,笔者认为,加强以时政作为载体的中职德育课教学,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

二、以时政作为载体的中职德育课教学意义分析。

1.有利于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培养其主动学习能力,提升其对时政热点的敏锐度。中职生普遍对时政热点很感兴趣。加强时政热点为载体的中职德育课教学,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培养其主动学习能力,从而提升其时政敏锐度。

2.有利于减少德育课教师的备课量。

能使教师腾出更多的时间用于学习、思考和沟通,从而提升备课的质量。以前,德育课教师的备课量相当庞大,课程学生还不喜欢,而自从加强了以时政热点为载体的中职德育课教学后,学生主动通过准备时政演讲来参与备课的过程,将德育课教师从繁重的备课中解放出来,从而使教师有了更多与学生沟通的时间,使得备课能提质增效。

3.有利于弥补教材的滞后性。

德育课教材虽然经常修改,但与日新月异的时政相比普遍滞后。加强以时政热点为载体的中职德育课教学,有利于在中职德育课教学中输入新鲜血液,从而弥补了教材滞后的弊端,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教材的二次开发。

4.避免德育课的一言堂。

长期的德育课普遍是教师的“一言堂”,学生成了教师灌输的容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造成德育课的低效,而学生的快乐主动参与最有利于高效的学习。加强以时政热点为载体的中职德育课教学,有利于师生结合教学知识点对时政热点进行热烈、多维、深入的探讨,从而有利于师生动态生成课程资源。鉴于以上意义分析,笔者呈现了以下对策。

三、以时政作为载体的中职德育课教学对策。

1.学案导行,走进热点。

中职德育课教师应设计适合中职生特色的学案来导行,从而做好上课准备。中职生不喜欢做太多的纸质练习,因此没必要设计纸质的习题练习学案,更没必要提前批学案。相比来讲,他们更喜欢收集播放时政热点视频、制作ppt、上台演讲、探讨热点。因此,笔者针对上课内容,结合他们普遍感兴趣的时政热点,设计开放的问题,请学生去准备时政演讲和问题,从而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笔者每次在课间提前去教室,学生已经早早地将自己制作的时政演讲ppt和视频拷进班级的电脑里,想演讲的学生跃跃欲试,准备回答问题和点评的摩拳擦掌,气氛很积极。

2.层层递进,探究热点。

在课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并非减弱了而是更强了,教师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同时巧妙地引领着学生进行主动学习。教师继续结合中职生实践性强的特点,充分进行实践,使得实践不断深入、步步拓展、层层递进,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实践力,将课堂引向深入。

3.微课导航,演讲热点。

上课铃一响,国内外时政演讲的两位学生就迫不及待地依次上台演讲。演讲的内容紧扣上课主题和同学们感兴趣的热点,生动有趣,并辅之以精彩的ppt,里面有精彩的图片、简约的文字、丰富的视频,还不时进行问题研讨;同学们讨论热烈、互评精彩,不断有新的生成。德育课教师坚持“学生能讲的让学生讲”的原则,等学生评好后再发表自己的见解,不断激发学生的思考,不断有互动生成。如笔者在上“经济政治与社会”时,都会将每堂课最前面10分钟让学生主动结合上课内容上台做时政演讲,特别在“树立科学的消费观”一课中,时政演讲特别精彩,大胆处理了教材,设计问题与学生互动,是一堂生动的微课,起到了很好的导课作用。

4.源于学生,深究热点。

如果从传统的复习旧知、新课讲授起,中职生根本就提不起兴趣。中职生中视觉、听觉和动觉学习型的都占相当比例,长期的讲授式教学较适合听觉学习型,而听觉学习型的中职生普遍不喜欢听理论说教,更喜欢听热点故事,听视频歌曲去体验内化升华。因此,笔者在热点演讲后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对该热点进行深究。通过热点深究,一下子拉近了笔者与学生的心理距离,从而吸引学生主动深究。

5.认知明理,解析热点。

传统的中职德育课,在案例深究后就急切地进行理论说教进入认知明理阶段。殊不知中职生对理论说教具有天生的抵制力。因此,德育课教师应淡化理论,寓理论于热点解析中。对于刚才拓展的贴近学生的热点,教师应继续用适合学生的方式深入地解析它。教师所设计的用于热点解析的问题不能过于理论化,而应生活化、实践化。让学生在热点解析中自然而然地明白理论,并能自觉将理论运用于实践中。笔者曾经在上职业道德课时请学生带着问题看了一段感动杭城的热点―――最美司机吴斌的视频,并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都认为自己在将来的工作岗位上应像吴斌一样恪尽职守,还在清明节时主动给吴斌扫墓。

6.研讨立信,变形热点。

自然而然地求真、求善、求美,水到渠成地树立起坚不可摧的正确信念。

7.小结升华,促行热点。

传统的中职德育课的课堂小结阶段,只是单纯地请学生从理论方面总结一下本课的逻辑结构,然后教师说两句话总结提升一下,使得课堂平面化,片面强调理论逻辑,缺乏升华促行。而中职生本身具有很强的自我反省、总结、升华和促行能力。课堂小结阶段,是培养这些能力的最好时机,如果把握得好,能将课堂进一步递进并推向高潮。因此,笔者在这个阶段,一改传统的从理论逻辑角度进行自我总结的方式,而是形成了升华促行的富有新意的小结环节。如在上“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一课时,笔者在这个环节设计了结合环保热点制作收纳盒的内容,在制作收纳盒的过程中,该课教学内容能够得以实践。在此基础上,播放与本课有关的励志升华的学生收集的歌曲视频,让学生们在体验中升华,请学生代表带领同学们宣誓,教师进行总结激励,将课堂推向高潮。

8.余音绕梁,践履热点。

传统的德育课上到这里就戛然而止,然后是布置笔头作业了。可一堂好的德育课,应起到余音绕梁并不断地在日常的生活、学习、实习、就业创业实践中运用的作用。因此,课后作业环节的设计相当重要,否则就会功亏一篑。课后作业的设计应拒绝纯理论的抄抄写写,而应结合热点重在日常践履,应有充分的广度、深度和实践度。如,在“文化传播”一课中,笔者设计了“实践拓展,课后延伸”环节,即布置课后作业“实践拓展―――请为迎接g20在杭州召开,制作一份形式活泼的介绍杭州概况的10分钟欢迎词,并制作成课件,下堂课择优上台展示。”该课后作业的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结合热点在日常生活中养成加强杭州人文寻根、积极宣传杭州文化的习惯。

四、成效与反思。

通过以上教学模式的推行,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得到了充分发挥,潜能得到了深入挖掘,培养了主动预习能力、信息处理能力、自我监控和反思能力、同伴互助能力,使得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德育课教师的主导作用得到了充分体现,充分促成了德育课的快乐和高效。当然,笔者认为还存在着一些需要加强的地方,如课前应更重视与学生的沟通与指导,使得能及时地精选热点;课中应加强对热点的层层深入的研讨和变形;课后应更加注意延伸和拓展实践,使得将德育课所教的内容结合热点更好地融入日常的生活实践。

时政论文

1.10月20日电,第六届世界互联网大会10月20日在浙江乌镇开幕。国家主席习近平致贺信。习近平指出,今年是互联网诞生50周年。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新应用新业态方兴未艾,互联网迎来了更加强劲的发展动能和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发展好、运用好、治理好互联网,让互联网更好造福人类,是国际社会的共同责任。各国应顺应时代潮流,勇担发展责任,共迎风险挑战,共同推进网络空间全球治理,努力推动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月18日,第二十五届世界客车博览会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开幕。中国生产的多款新能源客车成为众多媒体聚焦的“明星”,通过斩获多项大奖凸显出“中国智造”的强劲实力和领先水平。中国客车正在快速驶向全球。

3.年10月20日电,10月19日—20日,2019年国际大学生类脑计算大赛在清华大学举办。本届大赛吸引了国内外科研机构的200余支队伍报名参加,参赛作品涵盖硬件、算法、应用等多领域,最终组委会评选出16支队伍晋级决赛。

4.2019年10月20日,在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军事五项女子个人全能障碍跑项目中,卢嫔嫔以2分10秒09的成绩打破该项目世界纪录。

5.2019年10月21日电,二里头发掘一甲子,这座地处中原腹地的小村庄,数千年前的面貌渐渐清晰:人口密集,文化融合,并形成了布局严整的大型都邑。挖掘、“还原”二里头,中国早期发展的一幅幅图景跃然眼前。

6.2019年10月20日电,日前,“又见红山”精品文物展在辽宁省博物馆开展,这是世界范围内首次集中展示红山文化出土精品文物。

国际热点。

1.俄罗斯总统普京日前签署命令,批准2030年前俄罗斯国家人工智能发展战略。这一战略目的在于促进俄罗斯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快速发展,包括强化人工智能领域科学研究,为用户提升信息和计算资源的可用性,完善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培养体系等。

2.2019年10月20日电,16日,尼日利亚资深媒体人士、非洲中国媒体中心主任伊肯纳·伊梅乌在尼主流大报媒体《今日报》发表文章,评析中国新疆的反恐实践,呼吁世界各国认真研究借鉴新疆反恐的成功经验。

政论文例子

无论是“邻居好、无价宝”这样的谚语,还是“远亲不如近邻”这样的俗语。都说明着自古以来中华民族都是深信睦邻才能安邦的民族。中国新一届领导人提出亲诚惠容的外交新理念,也是这样一种精神品质的继承和发扬:亲,是指中国将巩固同周边国家地缘相近、人缘相亲的友好情谊;诚,是指中国将坚持对周边国家以诚待人、以信取人的相处之道;惠,是指中国将履行惠及周边、互利共赢的合作理念;容,是指中国将更好地展示开放包容、求同存异的大国胸怀。我认为亲诚惠容是对外交理念的最高概括,是外交的基本原则,是外交人的行动准则,更是我们整个民族精神品质的发扬和继承。

中华民族是重感情的民族。我们同周边国家山水相连、血脉相通、人文相亲,有着天然的亲近感,友好情谊千百年来连绵不绝。我们讲“亲”,就是要坚持睦邻友好,守望相助;讲平等、重感情;常见面,多走动;多做得人心、暖人心的事,使周边国家对我们更友善、更亲近、更认同、更支持,增强亲和力、感召力、影响力。

中华民族是讲诚信的民族。国之交如同人之交,要将心比心,以诚相待。俗话说,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我们讲“诚”,就是要诚心诚意对待周边国家,争取更多朋友和伙伴。就是要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全面发展同周边国家关系,继续用自己的真诚付出,赢得周边国家的尊重、信任和支持。

中华民族是尚道义的民族。讲情重义、先义后利,是中国人数千年来一以贯之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我们讲“惠”,就是要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同周边国家开展合作,编织更加紧密的共同利益网络,把双方利益融合提升到更高水平,让我国发展更好地惠及周边,同时也使我国从周边国家共同发展中获得裨益和助力。

中华民族是有胸怀的民族。“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历来主张和而不同、兼容并蓄。我们讲“容”,就是要倡导包容的思想,亚太之大容得下大家共同发展,要以更加开放的胸襟和更加积极的态度促进地区合作,更加主动、更加积极地回应周边国家期待,共享机遇,共迎挑战,共创繁荣。

2013年,中国本着这样一种亲诚惠容的外交理念,提出了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打造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设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中巴经济走廊等一系列重大合作倡议;一年来,中国外交奋力开创新局面,习近平主席、李克强总理出访亚非欧美四大洲22个国家,接待64位外国元首和政府首脑来华,同300多位外国政要会见交流,我国与各国达成近800项合作协议,有力推动了中国同世界各国关系的发展。

共同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将中国与周边国家连成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亲、诚、惠、容四字箴言是引领命运共同体稳步前行的指针,不仅中国要身体力行,也应当成为地区国家遵循和秉持的共同理念和行为准则。

财政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随着我国近年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加快了财政改革制度的深入程度,所以新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状态下国库财政管理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通过国库管理能够保证对财政资金的科学合理使用效率,而且能够避免人为带来的不利影响,县级财政国库管理是一切工作开展的基础,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整个财政管理制度的有效展开活动。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却发现县级财政国库管理制度在实施的过程中仍旧存在一些问题,严重影响县级财政工作的深化,对于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也极为不利。文章就县级财政国库管理制度展开深入讨论,同时提出相关改革方法,我们必须认识到完善县级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对于当今社会建设的重要性意义。

财政论文范文

事业单位专项资金经上级下达审批指令后,单位需要对专项资金进行单独管理,必须按照专项资金的使用范围进行分配,并且需要注重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但是就目前的事业单位而言,缺乏足够的管理措施,致使资金在使用上存在若干问题,严重影响资金的使用效率同时不利于专项资金所用项目的建设与发展,起不到资金的使用目的,影响单位的形象。

一、事业单位财政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很多事业单位针对专项资金的管理上依然存在漏洞,诸如在预算上往往不够科学化,支出上具有任意性,绩效的评价上缺乏完整的体系等。下面就将具体的问题展开探讨。

(一)管理制度上缺乏针对性。

在专项资金的管理上出现了一系列方法,但是方法的针对性不足,与单位内部实际情况吻合度差,往往是借助其他资金的管理方法再转移到专项资金的使用管理上,这造成专项资金的使用上与制度的规定会有所出入。

(二)在专项资金的申报中规范性不足,预算质量偏低。

在对专项资金的申请上需要具备完整的体系,避免出现资金申请上出现弄虚作假现象,但是有的单位在专项资金的申请上往往缺乏足够的支持论证,对资金的可行性的研究上存在不足,往往会占据资金空间,但是在使用安排上却缺乏完备的安排,预算工作严重脱离现实,往往具有任意性,主观性,预算编制工作往往与实际情况会出现过大出入,不能够体现出预算的科学性。

(三)在资金的使用上存在漏洞。

行政事业单位在获取专项资金后,在使用上存在若干问题,比如在专项资金的使用上存在将资金使用到经常性项目中,出现资金的挪用现象。再者,专项资金在使用后若有剩余后应当及时上缴财政部门,但是多数单位在有剩余的情况下,依然滞留在本单位中,或用于其他项目,或成为日常性费用。

(四)单位的财务人员起不到相应的监督控制作用。

事业单位对于财务人员的职业素养方面存在要求上的不足,重视程度也远低于经营性企业,在专项资金的会计管理上部分单位的财务人员仅仅是进行会计核算,记账,审核等,起不到应有的监督作用。

(五)专项资金的运用上缺乏绩效评价,为实现全程控制。

事业单位在获得专项资金后,应当设立专门的核算管理小组,实现资金运用的全程控制,但是目前的事业单位在将资金转移到单位账户后,对资金的运用上缺乏事中的监控、事后的评价,对于资金的使用情况缺乏绩效评价,不能够反映出资金的使用情况,使得资金的目的出现模糊性,社会效益低下,造成国有资产的浪费。

二、事业单位专项资金使用中问题的解决措施。

(一)加强财务管理力度,增强财务的控制意识。

财务管理工作对于资金的运转监督等是必不可少的,有利于事业单位资金使用的监督控制。在日常的工作当中,凡是动用资金的地方就需要有匹配的财务管理工作,对资金的支出实现控制,避免出现资金的流失。为了加强控制,首先需要做好制度上的建设,增强对资金使用者的制度约束,使专项资金的使用经过汇报、审批、检查、绩效评价等一系列流程,确保专项资金的使用上实现科学化,再者,增强资金的控制,需要实现各个岗位职工的以身作则,确保员工的高素质;最后再结合员工在财务控制上的强烈意识,对专项资金的使用过程实现全面控制,增强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

(二)实现专款专用,增项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率。

专项资金是事业单位为了特定的项目由财政部门审批的资金,需要在资金的使用上坚持专款专用,实现专项资金的使用目的。为了确保专项资金的专用,上级单位需要对事业单位的专项资金的使用过程进行监督,不时进行抽查,对资金的使用效益进行评价,对专项资金使用不规范的单位进行警告,并要求进行整改;单位自身需要加强专项资金的使用管理,可以设立专项资金审查小组,增强专项资金的监督力度,并严格审查是否存在违规违纪的现象。

(三)在单位内部健全管理制度。

在具备良好的运行体系下,需要有权威的制度进行约束,同时对资金的使用进行指导,在审批、下发、使用、结算等每个环节都需要有使用的制度进行指导和约束,实现资金的使用上的规范性。通过完善有效的财务制度,实现专项资金的控制,通过严苛的违规处理方法,实现对违规违纪行为的震慑,实现每个员工都按规办事,以身作则,对专项资金的使用中体现员工的监督作用,确保资金在每个环节都处在正常的运转之中。

(四)增强预算编制工作,确保资金的高效使用。

由于专项资金需要运用到具体的项目之中,加强单位的项目管理对资金使用监督尤为重要,特别是项目期间上的控制与资金使用的预算工作。在专项资金的'使用中,需要建立专门的项目库,增强项目的审核,做好项目的会计资料的记录,并对项目的执行情况进行实时监督。在对项目库中数据实现准确记载的前提下,结合单位的实际情况,编制单位的预算,一方面增强核算数据的真实性,另一方面实现预算的科学性确保预算工作能同项目的实际情况相吻合,加强预算工作的合理性。

(五)加强监督体系的完善,提高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

行政事业单位在对专项资金加强科学编制预算的基础上,还要加强对专项资金的日常使用监督,不仅仅在事后进行检查,对专项资金的管理使用要实现全方位、多层次、多环节的监督;在行政事业单位要建立专门的财政部门内部检查与资金管理部门的日常跟踪监督相结合、与单位预算编制部门相协调的监督审查机制,将对单位专项资金的监督贯穿于资金活动的整个过程,保证行政事业单位各项专项资金能够实现效益的最大化。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加强完善行政事业单位专项资金的管理有助于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使专项资金能够发挥出最大的效益,也是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水平提高的表现。

财政论文范文

摘要:。

乡镇财政是当前我国五级财政体系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财政体系的基础环节。

近几年,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和财税改革逐渐深入的过程中,乡镇财政暴露出诸多薄弱环节。

笔者结合工作实践,提出了缓解困难的建议。

关键词:。

乡镇财政;新形式;化解对策。

一、新形势下乡镇财政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刚性支出有增无减,财政资金捉襟见肘。

一是人头支出比重过大,“吃饭财政”名副其实。

乡镇控编不严、堵不住“乱进人”的口子,是造成机构臃肿、人浮于事进而造成个人部分支出居高不下、乡镇财政不堪重负的根本原因。

一份调查资料显示,全国范围内,乡镇财政人头经费占乡镇财政支出的平均比率为88%,成了确确实实的“吃饭财政”。

个别乡镇个人支出部分占财政支出的比重高达90%,再加之上级出台的较多增资政策,按照分税制要求一部分需要自行消化,这种“破车重载”的无奈令乡镇财政举步维艰,陷入困境。

二是法定要求与财政实力产生矛盾。

每年,乡镇财政都要按法定要求不断增加对农业、科技、教育等方面的投入,且专项经费又必须做到专款专用,财政支出回旋余地极小。

同时乡镇财政还要按规定,对上级扶持的项目投入配套资金。

在财力有限的情况下,调剂能力受到制约,收入与支出结成了一道难解的“死扣”。

(二)乡镇财源后劲不足,宏观政策导致财力减弱。

一是乡镇财源建设后劲不足。

西汉政论文

目录资料简介酒泉地理收缩展开资料简介。

西汉酒泉胜迹酒泉公园位于鼓楼东1.9公里处,占地面积27万平方米,是河西走廊唯一保存完整的一座汉式园林,迄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园内有泉有湖,有山有石,建有酒泉胜迹、月洞金珠、西汉胜境、祁连澄波、烟云深处、曲苑餐秀、花月双清、芦伴晚舟八大景区。古树名木,参天蔽日;亭台楼阁,雕梁画栋,素有“塞外江南”、“瀚海明珠”之美誉。如今,这里已被国家旅游局命名为aaaa级旅游景点。矗立在面前的仿汉阙式门楼建筑,是酒泉公园的南门,也是公园的正门。主体由子、母阙构成,风格古朴自然,气势恢宏雄壮。中堂上悬挂的两块牌匾,揭示了酒泉公园的独特风光和深厚的历史内涵。其中,“瀚海明珠”是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张道兴所题,“泉湖胜景”是曹无所题。匾额的上方镶嵌着一幅牛头浮雕,是采用祁连山深处特有的花岗岩石精雕而成的。相传明末清初时,酒泉城中经常洪水泛滥,据说有妖魔鬼怪在作祟,人们就在钟鼓楼的西北角和西南角各建了一座寺庙来镇邪。因为两座寺庙与钟鼓楼形成一个牛头的形状,所以人们又把酒泉城叫做“卧牛城”。西汉酒泉胜迹公园前121年,汉武帝派骠骑将军霍去病西征匈奴,与匈奴打了一场著名的河西之战,大获全胜,武帝从长安赐御酒一坛犒劳征霍去病将军,霍将军认为功劳属于全军将士,于是将酒倒入泉中,与将士取而共饮,所以“酒泉”的.美名便传承至今。古酒泉流淌至今已有2100多年的历史,它是汉王朝凿空西域、开疆扩土的历史见证。享有塞上江南、瀚海明珠之美誉。是酒泉地方文化的核心和载体。

酒泉。

西汉酒泉胜迹酒泉,因传说泉中有金,故又名“金泉”。史传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1),骠骑将军霍去病西征匈奴,大获全胜于此,武帝赐御酒以赏,霍去病以功在全军,人多酒少,遂倾酒于泉中,与将士共饮,故有“酒泉”之名。今泉犹在,园林式建筑、牌楼历经修葺,保存完好。园内有清代的“西汉酒泉胜迹”和“汉酒泉古郡”石碑,及左宗棠手书“大地醍醐”匾额,成为游客酒泉之行的必游之地。酒泉钟鼓楼耸立在酒泉市的十字街中心,一座砖砌的高墩上。为三层木结构的塔形楼,雕梁画栋,古色古香,雄伟壮观。鼓楼下有四门通向东南西北,行人车辆可以穿行。门上分别题有“北通沙漠”(巴丹吉林沙漠),“南望祁连”,“东迎华岳”,“西达伊吾”(哈密),贴切地标明了酒泉的地理位置和交通意义。泉眼冬季不冻,夏日清凉可口,宜于饮用。日出水量约3万立方米以上,泉水向北渗入小湖。绕过泉边,沿曲经在往里走,一座座假山环绕着一个明洁如镜的湖泊。一座高大的石拱桥,把湖面一分为二。湖面上有九曲桥、假山等景致。到了冬天,湖面结冰、这里又成了很好的滑冰场。公园西侧的动物园,有各种鸟类、鹿、熊、猴等,还有产于甘肃的熊猫、金丝猴、野骆驼、耗牛等供游人观赏。

地理。

西汉酒泉胜迹位于酒泉市肃州区城东1.9公里处,占地面积27万平方米。是一座源于西汉史实、表现大汉雄风,融合江南灵秀的古典园林,园内古酒泉的存在不知其几千万年,至今已无可考,然而酒泉名称的存在见自于史志典籍的记载也确有2100多年的历史,而以泉名冠以郡名也是全国罕见的。

财政论文范文

1.1资金安排“碎片化”,导致重点不突出或重复申报多。

目前,财政科技资金的投入主要通过科技、发改委等部门以二次分配资金的方式安排,各部门按照各自制定的计划设置名目繁多的专项资金进行分配,科技资源配置“碎片化”,缺乏统筹设计、通盘考虑,财政科技经费投入多头管理,引发项目重复申报、项目审批制度漏洞较大、项目过程管理监管不严、科技资金使用效益不高等问题。例如,笔者在某县级科技局科技专项资金审计中发现:某区科技局在民生科技专项安排52项合计1050万元,主要支持卫生、教育、街道和部门科研,项目资金最高1项170万元,资金集中度为16.19%;自主创新计划33项1200万元,主要支持创新型企业、企业科技攻关、产业化示范等,其中:项目资金最高1项100万元,资金集中度仅为8.33%,未能集中资金用于支持对该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支撑作用的重点产业。同时由于科研计划项目分属多个部门安排,缺乏一个公开统一的科技管理平台宏观统筹管理,不仅难以体现财政科技经费对科研投入的引导示范作用,而且很容易产生科技计划项目的重复申报。这种重复申报体现为:同一申报单位采用相同的项目重复申报多项科技专项资金的情况或申报不同部门专项资金的情况,也有多个申报单位重复申报同一科研课题科技专项资金的情况。

1.2项目审批“模糊化”,导致违规审批屡有发生。

随着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的推进,各级科技部门在科技计划管理和资金使用方面已制定了相关的制度,但财政科技资金投入的逐年增加以及公众对财政资金绩效和管理要求的不断提高。审批制度的漏洞主要体现在:一是申报指南的制定过于笼统不明晰,对财政资金的补助对象不明确;二是监管机制和问责机制相关规定不够明确,项目监管环节缺位,主要体现为科技部门管理缺位、科技中介管理机构管理缺位和评审专家管理缺位;三是部分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操作性不强,未能明确专项资金的补助对象、未能明确资金的具体使用范围、标准。现行制度的漏洞导致项目审批制度的刚性不足,自由裁量权过大,违规审批的情况时有发生,易造成财政科技资金的流失。

1.3项目监管“形式化”,导致挤占、挪用财政科技资金情况屡见不鲜。

目前,科技计划项目普遍实行合同制管理,科技部门与项目承担单位以签订项目合同书的方式履行各自的权利与义务,但由于科技部门管理缺位,中期检查流于形式,造成财政资金使用环节监管失控。项目监管的漏洞主要体现在:一是制约机制上缺乏手段。二是项目验收把关不严。例如在审计实践中经常发现,项目承担单位未能严格按照《项目合同任务书》的约定,出现挤占科研业务费、虚列费用支出等问题,但项目仍通过了验收的情况。三是项目承担单位和项目负责人的合同意识和责任意识淡薄,只重视“申报环节”,签订《项目合同书》后,则“束之高阁”,总量控制、单项控制、专项使用等都“置诸脑后”;资金到位后自筹配套资金往往迟迟未到位;实际支出未能按预算“对号入座”;接受检查时,随意调账变动支出、随意修改记账凭证、以表代账来应付检查。

2.财政科技资金审计监管重点。

针对上述财政科技资金管理中存在的漏洞和问题,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认为应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2.1科技项目和资金管理制度的建设情况。

关注科技项目和资金管理制度的建设情况和执行情况,是否建立了相对分离的项目分权管理机制,是否明确了科技计划项目过程管理职责,对主管部门、组织单位、承担单位、科技服务机构、评审专家等各方的职责权限做出明确规定。通过分析科技项目的管理流程,针对指南编制、专家评审、立项决策、资金分配、中期管理、结题验收、绩效评价等关键环节,找出科技项目管理过程中的关键环节、薄弱环节点及重要节点,关注制度的制定能否有效控制上述关键节点,堵塞漏洞。

2.2科技项目审批立项环节的合规性。

关注立项审查和审批程序,重点加强对项目申报材料和项目申请者的资质、科研能力等进行审核,对比相关的申报指南、专项资金管理制度的要求,审核项目申报者是否符合申报条件,是否存在降低标准核拨专项资金的情况;同时关注项目评审质量,目前科技项目的评审一般实行专家评审与行政审核相结合的立项决策方式,关注审批程序能否严格执行两个标准,即严格按照专家评分的.高低,项目资助的经费额度严格按照各专项申报指南所规定的的额度确定。

2.3项目资金使用的合规性和效益性。

关注项目实施进度与中期检查情况,关注项目承担单位收到专项资金后能否严格按照签订的《项目合同书》的预算使用资金,能否做到专款专用、有否被挤占挪用,应配套的资金是否足额、按期到位,应拨付给参与单位或协作单位的资金是否及时拨付,项目到期是否能按期提出验收申请或延期申请,对已验收的项目,重点审查项目合同书的任务目标是否足额、保质保量的完成,已完项目的结余资金不按规定上缴财政,专项结余资金使用是否达到预期的效果。

2.4科技计划管理信息系统管理和运用的规范化、科学化。

目前,科技部门对科技项目的管理已逐步实现科技计划项目的网上申报、网上评审、网上答辩、网上验收等全流程信息化管理系统。因此,审计过程中要关注科技管理流程中关键点的“痕迹”,关注其关键控制点所产生的一系列系统文件,并加以分析判断,以此发现科技项目重复申报、项目验收不到位和项目评审不独立等的情况。

钓鱼岛时政论文

大家现在都知道当年可恶的日本人现在又来扰乱我们宁静的生活,我知道大家都想出一份力,有的人甚至还在街上游行,就像的上海,我想在这问一下如果你们再街上游行,为什么不在日本游行,虽然我身为一位小学生,但是我知道爱国可以从身边做起,比如看见人家扔了果皮纸屑啊就帮人家捡起来,等例子,那些人都说爱国,可他们做到了吗?没有,他们所谓的爱国就是在街上游行,搞得人家人心惶惶。

就连我们小学生都知道爱国也可以从身边做起,哪怕只是一些小事,但积少成多啊,或许看到这篇文章的大人会说,这是哪家的小孩啊,这么多管闲事,但是我今天说的这些话代表我爱国!!!

广东广州时代朝天实验小学四年级:巫韵怡。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