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大学读后感(精选21篇)

时间:2023-12-11 22:07:52 作者:字海

读后感是对自己内心世界的记录和释放,也是对作品的一种回应和致敬。以下是一些经典音乐作品的感受和解读,让我们一起来聆听音乐的魔力。

《大学》读后感

近日,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们研读了《大学与大学史》这本书,也更加深入认识了大学、了解了大学。亦通过这种了解、认知,明确了自己上大学的目的,明确了今后四年自己该做的事和应具备的基本品质。

书中不仅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认知能力,也十分注重同学们的心理素质,道德情操等方面的培养。我深深明白:有幸迈入了大学的校门,应怀有一颗敬重的心去学习,去实践。感恩于父母的培养,感恩于老师的教诲,感恩于同学们无私的帮助,正是这些无私的亲情、师情、友情、我们的生命才能更加美好,我们人生的旅程才会更加充实,更加有意义。我们应时刻怀着感恩的心去生活、去学习、去互助,不断提高自身修养,让我们的青春,挥洒出浓墨重彩的一笔。

对于初入大学校园的我们07级新生而言,《大学与大学史》如一盏在黑暗中探寻的起航灯,指引我们积极地迈向前方。

刘院长精心撰写的这本书在学习、生活、交往、做人等各个方面给我们以正确的引导,帮助我们在新的生活学习氛围中能够尽快地调整好状态,积极适应现状。

大一的我们,对于全新的大学生活充满期待和向往,而与此同时,完全转变的大学生活又令我们当中的许多人措手不及。学习需要完全自主,生活需要完全自理,社交需要完全自我掌控。刘院长以自己的人生阅历及知识储备,通过最明晰的方式传授丰富的人生内涵。

在《大学与大学史》一书中,全新的当代社会教育更是给我们以启示,让我们明确作为一名当代大学学子的社会价值所在,新颖的校园文化则给我们好奇的探索心理,对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以积极的状态迎接。在学习方面,作为一名大学生,要以祖国的富强、社会的发展、个人的成长为重任,努力学习专业知识,为自己、为父母、为社会做出最大的贡献,成为一名真正有益于社会的人,以此报答母校的恩情。

刚进入大学,我看到了一本书——《大学与大学史》。大家仿佛像找到了指路的灯塔那样高兴,一页页,一章章,仔仔细细地读,生怕落下每一段小篇章,而这本书的作者就是我们敬爱的刘院长,一位稳重而慈祥的长者!

品读这本书,我们了解了大学教育与大学的发展,明白了大学的党建与主流引导,明白了该怎样做一名合格的“现代”人,优秀的“现代”人,体会到了院长的一片良苦用心。在世俗化的潮流里,让英雄主义陪着我们茁壮成长。

写到这里,我不禁掩卷沉思,生命是如此珍贵,未来的路将向哪里蔓延?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心态走完这四年的大学之旅……我们应学的、应懂的还有很多,我们将会学会敬重,怀着对生命的感恩之心,在学习中历练成长,走向人生的光辉大道。

我们西大现代不会随波逐流,顺水漂舟,我们西大现代会把握航向逆风飞扬。作为一名“现代”学子,我是骄傲的。

大学不仅仅是教书学习,它是育人,培养一批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现代新人。怀着崇敬的心情,我们迈开大步,更加充实,更加成熟地走向以后的大学生活,我们才刚刚开始,属于我们自己的舞台还等我们去表演,去喝彩。

带着《大学与大学史》起飞吧!充实自己的精神世界,做一个有用的人,为西大现代争光!

大学读后感

从整体上来看,这个班的同学是不错的。

从刚入学的“不懂什么是思想品德,不懂怎样上思想品德课,不懂思想品德要考试并且是开卷考试,不懂思想品德答题要写很多内容并回答充分,不懂思想品德也要参加中考考试,不懂开卷考试要认真学习并积极思考……”,到现在有部分同学能认真学习,并开始学习写作业,学习思考,学习认真对待考试,学习补充相关知识等。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在这里,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引起了我的思考:班级里有几名同学在课堂上表现积极,踊跃发言,而且表达还非常不错,显示了他们的思维能力水平,但在考试表现上却不尽如意。这是为什么呢?找过他们沟通,他们也挺郁闷的。沟通后的结果显示,小孩们平时回答问题也都随意而为,尽管回答的不错,但却没有深入思考,没有结合课本知识,没能做到学用统一。所发言的内容只是自己生活中知道的事情,因为课本内容就是贴近生活的。但在考试时却需要用书面语言来作答,需要一定的语言组织能力及思考周全的能力。所以对他们来说,平时的学习浮于表面,没有落到实处。

在这里,有一个做法也许需要改正。对这一学期的学生学习,我没有做太多的指导。我认为要给学生一个自我适应与调整的时期。像有一名学生从第一次考试90分,到第二次89分,到第三次84分,感觉一次不如一次,我没有对其指导什么,只是拍着他的肩说再细致些,多看看书,下次就好了。对于这个在年级排前五名的学生来说,我真的认为不需要多说什么,他应该具有很强的自学能力。我不想自己告诉他怎样做,这样只会让他的调整时间更长些。让这样的学生自己去摸索,得到的会更有效更长久。当然,对于一些学习吃力的学生来说,就有必要去即时告诉他们怎样做了,哪怕他们只能在老师的思想里学,也比他们自己没有希望做好要好。也许,我的这种方式过于自由,过于不负责任了,或者是为自己的过失找借口。但不管怎么说,对于第一个学期的学习就是这样的,让学生去适应,去调整,去思考,去自己提高。而我,只管教学与简单的思想教育工作。

在这个学期里,自己感觉没有做好的地方明显表现在:

第一、作业的完成与评讲上面。作业完成的数量还可以,完成的质量没有细查与追究,对于那种总是投机抄作业的没有严厉打击。同时作业很少讲评,一个是时间上有限,另一个是学生在作业上表现出来情况还可以,尽管有时候考试没考好。从这两个方面来说是自己的工作没有落实到位,也有一种只走程序的样子。这是需要纠正的。

第二、在班级的小组互助方面没有做好。学生很多时候只是单独做自己的事情,同学之间缺乏关心与帮助。不知道相互提醒完成作业,不知道请教同学难题,不会相互讨论与交流。这也是平时在课堂上没有要求所致,没有给学生训练不能在用的时候体现出来。这也是需要把它做起来的。

尽管我改变不了思想科目的现状,也很难改变学生及家长及老师对思想品德科目的态度,但我还是可以做很事的。可以通过自己的方法与技巧让学生把这一科目学的不错的。这就是我下一阶段要做事。我不再去要求别人来如何对待这科,不想再为这一科呐喊,我也要让学生学习这一科不成为他们偏科的科目。

已经做好了一定的思想准备,也想好了要怎样去做的。但真正与他们接触才知道,困难不是一般的。开始做事了:坐端正坐直了,把桌子摆正摆整齐,把桌子上的书摆整齐并尽可能收入抽屉,把地上的书包放整齐,把地上的垃圾捡起来,写字时不要爬在桌子上,自习课不要问题不要借东西不要走来走去交作业不要讲话不要随意发笑,写字时要写的工整些……就这样过了四个月,除了有些向学生严肃地发火,还要找各种很弱小的理由去表扬他们,还好的是他们真的有了很大的变化,有了很大的长进。也许是他们长大了,也许是老师们都在努力,也许是他们也意识到要改变了。总之是他们在逐渐向好一点的方向走去。

刚开始时,要教学生阅读与利用资料,一个一个地指导,一次一次地要求。要教学生学会书写格式,一次一次指出问题并一个个改正。但还是有同学没有完全领会,还需要注意。在一次月考后,学生一个个叫来对着试卷指出问题所在并告知如何改正。就这样慢慢地,学生终于有了不错的长进。在每一次考试之前都会给他们制定目标分数,考完之后就核实完成情况,以此慢慢激励他们。渐渐地我们班与另一个班的差距也越来越小了。这是一个好现象。

纵观这四个月的努力,有了收获。如果要扩大收获,就要进一步做好下面的事情:

第一、要进一步要求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习惯。从书本摆放、桌椅整齐、正确的坐姿入手,要求书写思考。严肃纪律,严格要求学生。

第二、给学生制定学习目标,集中体现在分数目标上面。根据学生前面几次的分数设定一个相对合理的分数,促使学生日益进步。还可以根据目标的完成情况制定相应的奖惩措施。

第三、加强对学生的学习方法与学习技巧的指导。教导学生学会能够自己利用现有资料进步学习,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增强他们的自学信心。

第四、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从与他们的沟通交流中,发现问题,帮助他们答疑解惑。拉近与他们的关系,真正与学生在一起,并能切实帮助他们。这个工作主要是在学生自习时,做过一段时间,效果不错,还可以更进一步。

做事就好,认真做事就更好。不管当前的情况如何,埋怨没有用的情况,困难不能及时解决的情况下,就只好做事吧,只有做起来才能够有突破。不能因为预想的困难而放弃应该做的事情。相信,继续下去就会越来越好!

这个学期,新接手的班级。这个班级在七八年级时的“名声”不是很好,想起来会有很大的困难与问题,但也是一个潜力巨大的班。

从暑假补课开始,初一开始本就做好了心理准备的,但从一进入教室开始就给我一个不敢相信的场面:学生表现的安静与认真让人吃惊,整个班级简直像是“脱胎换骨”一般。当时就想着是不是有几个调皮的`学生没有参加补课的原因,或者是他们长大了,或者是他们升入九年级了,或者是他们换了班主任了。但不管怎么说,他们的变化是所有老师的共识。所以一开始,我们的表扬就没有停止过,对整个班级,对学生个人都不吝啬溢美之词。在整个补课期间,与学生们一起过的都很愉快。

开学之后,竞管班级学生出现了一些变化,但不影响他们的优秀表现。这个班级开始发力了。因为没有带着情绪去课堂带着有色眼镜看学生,所以学生的表扬很是不错的。竞管学生的成绩还不是很理想,但有一种势头在,迟早会有可喜的变化。

因为他们的可喜变化,我也充满期待。在他们出现了很多问题时,我也愿意慢慢地心平气和地与他们一起面对。

刚开始时,学生不会利用资料自学,便慢慢地教与指导,很长一段时间才让学生学会。学生完成作业时很慢且质量不高,慢慢地与他们沟通,告诉他们技巧,提高他们的要求。一步一步地给学生提出更高的目标与要求,并指导他们方法,就这样一步步地上来了。

对于这个学期的教学,现在没有特别多的想讲。看到学生们整体上进,班级面貌有了良好变化,就是高兴的事情。期待学生更好的变化,也要求自己提供更好服务给他们。

小结:去适应不同的教学班级,服务不同类型的学生,学会用不同的教育教学技巧,用心做事,各项事情都会好起来的。相信明天会更好!

大学读后感

“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象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是在小学时学过的高尔基作品《海燕》中的一句话。一直就喜欢豪迈、澎湃的文字,这篇文章中形象的言语、高昂的气势让我爱不释手,对高尔基的文字的喜爱也更加深入。

高尔基原名阿列克谢·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是前苏联无产阶级作家,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他出身贫穷(在沙皇俄国出生),幼年丧父,16岁时为了生计而在社会上到处奔波,当过装卸工、面包房工人。贫民窟和码头成了他的社会大学的课堂。他与劳动人民同呼吸共命运,亲身经历了资本主义残酷的剥削与压迫。在饥寒交迫的生活中,高尔基顽强自学,掌握了欧洲古典文学、哲学和自然科学等方面的知识。人间的苦难,生活的辛酸,磨练了他的斗志,对社会底层人民痛苦生活的体验和深切了解成为他创作中永不枯竭的源泉。

高尔基早年的不平凡的经历使他写成了著名的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这三本著名的书都以主人公阿廖沙为线索,反映高尔基从小到大的艰辛生活。童年的坎坷经历,母亲去世后孤身一人在社会这所大学自谋生计,虽然遭遇了许多挫折与无奈,也在这里,他学到许多著名大学所学不到的知识开拓了视野,提高了觉悟,终于成长为一个革命知识分子。

《我的大学》描写阿廖沙在喀山时期的活动与成长经历。阿廖沙16岁报着上大学的愿望来到喀山,但理想无法实现,喀山的贫民窟与码头成了他的社会大学。阿廖沙无处栖身,与他人共用一张床板。在码头、面包房、杂货店到处打工。后来,因接触大、中学生、秘密团体的成员及西伯利亚流放回来的革命者,思想发生变化。阿廖沙阅读革命民主主义和马克思主义著作,直至参加革命活动。在革命者的引导之下,摆脱了自杀的精神危机。喀山的4年使他在思想、学识、社会经验方面都有长足的进步。

在书中,作者把他自己青年时代的生活经历贯彻了其中。从这个被真实记述下来的教程中,我们可以看出青少年时代的高尔基对小市民习气的深恶痛绝,对自由的热烈追求,对美好生活的强烈向往,在生活底层与劳苦大众的直接接触,深入社会,接受革命者思想影响和如饥似渴地从书籍中汲取知识养料是他得以成长,从生活底层攀上文化高峰的重要条件。

在《我的大学》里,高尔基用自己的笔触反映了当时俄国知识分子的生活和民粹派反抗沙皇统治的活动,展示了这一时期俄国知识分子的思想状况。在高尔基的自传小说中,我们看到青少年时期的高尔基就已经对俄国的丑恶现实十分憎恶,一直努力探索生活的道路。

大学读后感

个得绝症得女孩——曾梦捷从小得了不治之症,被爸爸妈妈抛弃了,伯父收养了她。她没有将来,可是她为了给伯父、伯母争光学习非常好。后来,她在网上遇见了《丁香花》的作者——唐磊,在唐磊遇到挫折的时候,梦捷用这一首诗来激励他。在她生命垂危的时候,听说唐磊为唱片的主打歌的选择而烦恼,她便翻便所有书籍,为他找了“丁香花”这个凄美的故事,给他提供灵感。一个最需要帮助的人却用那短暂的生命帮助别人,她就像一支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

女孩通过唐磊《丁香花》悟出:“感激伤害。你的人,因为他磨练了你的心态;感激拌倒你的人,因为他强化了你的双腿;感激欺骗你的人,因为他增进了你的智慧;感激蔑视你的人因为他觉醒了你的自尊;感激遗弃你的人,因为他教会了你独立。”

一个即将结束生命的人她教会了世人,如何学会坚强,如何学会感激。在人生中,会遇到无数个困难,那么在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就要学会去面对。当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只有不知所措或者干脆大哭以场也许会抱怨,从来不会去想我们该怎样来处理和面对。

《丁香花》歌词“那坟前开满鲜花是你多么渴望的美啊,你看那漫山遍野,你还觉得孤单吗?你听那有人在唱那首你最爱的歌谣啊,尘世间多少繁芜,从此不必再牵挂。”

《大学》读后感

说到这,红楼梦里的爱情故事还真是数不胜数。首先力推的,就是宝黛的红粉痴恋。在红楼梦里要数这两个人的爱情最纯洁了。从两小无猜,青梅出马,到长大后的坠入爱河。曹公简直就是顺水推舟,让读者感到,世间又一份千古流芳的爱情故事诞生了。它的出现是那么的自然,几乎没有人怀疑过,它的出现是那么纯洁,纤尘不染。但是生不逢时的爱情就是痛苦的代名词。黛玉性格里独有的叛逆和孤僻,以及对世俗的不屑一顾,令她处处显得特立独行,卓尔不群。花前痴读西厢,毫无避讳;不喜巧言令色,言随心至;崇尚真情真意,淡泊名利……种种这般,都使得她象一朵幽然独放的荷花,始终执着着自己的那份清纯,质本洁来还洁去,一如碧玉般盈澈。用一个普通人的眼光看她,最欣赏的还是黛玉的诗情画意,灵秀慧黠。

黛玉每每与姐妹们饮酒赏花吟诗作对,总是才气逼人,艺压群芳。无论是少年听雨歌楼上的诗情,清寒入骨我欲仙的画意;还是草木黄落雁南归的凄凉,花气温柔能解语的幽情;无不体现出她娟雅脱俗的诗人气质。最叹息的是黛玉的多愁善感,红颜薄命。黛玉的身世,注定了她的孤独无依,而她的性格,又注定了她的寥落忧伤。纵使大观园里人来人往好不热闹,可是这里没有她可以依靠的亲人,没有她可以倾诉的知己,只有风流多情的宝玉让她芳心暗许,却又总是患得患失。于是她无奈着“天尽头,何处有丘”,悲哀着“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套无情”,伤感着“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终落得“一缕香魂随风散,三更不曾入梦来”的凄凉结局。

与其说林黛玉在贾府的地位和自身的懦弱是悲剧的起因,还不如把责任轨道万恶的封建社会以元春为首的封建集团无情的扼杀了宝玉和黛玉之间的爱情。如果红楼梦真的是曹雪芹亲身经历的描述,那么我可以感受到一个失去至爱的男人的痛苦。地狱的烈火在身边燃烧,苦不堪言,使我的思想静止不前,这不是切肤之痛,却是切肤之爱。当血泪撒尽的曹公转身面对不堪回首的历史怎能不发出“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的感叹!

还有要说的就是薛宝钗的爱情悲剧了。看到黛玉的郁郁而终,依然那么难过。可待到读完,听甄世隐说着什么"兰桂齐芳"。

《大学》读后感

《斯坦福大学最受欢迎的创意课》这本书的作者是蒂娜.齐莉格,她是斯坦福大学的教授、斯坦福大学科技创业计划执行长和全国工业创新中心主任,20xx年她获得美国国家工程学会戈登奖,除了这本书外,她还写了《真希望我20几岁就知道的事》。蒂娜.齐莉格教授是一位真正沉浸在自我创新和鼓励学生学习创新中的教授,听完这本书最大的感受是:创新是多么有趣的一件事,如果我们把创新当做一场好玩的游戏,那么探索也不是什么很难的事。

创新是现在非常流行的词,我们的工作要具有创新性,才会有价值。可是,我们也很清楚地看到,从接受教育开始,中国的孩子就较少被鼓励创新——一切都有标准答案,这也造成了中国很大一部分优秀孩子共同的学习特点:吃苦耐劳,擅长考试。而美国教育,对创意、创新和创业的专业态度,已然是他们的文化,已经在他们那里成为课程、科学,成为体系。

听完这本书后以下几点让我反思:1.说到创新,我们总有惰性,总是想守着经验,舒适地工作,殊不知,也许安逸的背后就要面临淘汰。如我们老师,如果只会墨守成规,吃老本,不接触新的教育理念,课堂不革新,那他终会跟不上时代。2.只有勇于创新,我们才会发现另一个新天地,新的自我,才会到达一个新的高度。教学就是这样,有经验就会有瓶颈,如何突破,还得有创新的勇气才行,破才能立。

当然我也有疑惑之处,创新需要尝试,实践出真知!即使答案是否定的,也可以通过尝试找到新的创意,而且创新也需要一次一次的尝试完善。可我们教育行业面对的是学生,是人,如果我们的尝试一旦失败,谁又能负责?但我们又不能因为这固步自封。

《大学》读后感

《此岸与彼岸》是贲友林老师的数学教学手记。

书一共有四部分组成:前行中的t望,摆渡中的回首、跨越中的智慧、探索中的课堂。充分展现了贲老师的课堂教学观和学生观。

我深深地被贲老师那富有人性的教育思想所震撼,为他奇妙的教育方法所吸引。它们像夏夜的星空一样深远、动人。我也为自己在平常的教育中曾经一些过失而惭愧,也为自己偶尔的一些成功的教育方法而高兴,因为它竟然与贲老师的方法相同,但遗憾的是我没有把它们记录下来。贲老师的书中引用了许多名人名言,他自己也说:“当我对一些问题窘迫之际,我钻进书堆。

”我想,正因为贲老师广泛地读书和思考,才成就了他的年轻有为。我想,这也是我以后的教育生活中必须转变的,将读书和反思进行到底。我们常常鼓励孩子,凡事要多问为什么,要有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其实对于我们教师何尝不需要如此呢?在自己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和想法,是抱着“让它去”的态度,还是针对问题进行诊断、反思、改进呢?这是每个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

教育应该是快乐的,当一个孩子处于不快乐的情绪中时,他的智力和潜能就会大大的降低。呵斥和指责不会带来好的结果。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成为一个快乐的的人,教育的手段和方法也应该是快乐。就像一根细小的芦苇管,你从这头输进的是苦涩的汁水,在另一端流出的不会是甘甜的蜜汁。孩子在快乐的时候,他学习任何东西都比较容易,相反在情绪低落、精神紧张的状态下,他的信心会减弱,这时即使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在面对他们,也不会有任何的办法。唯一的办法就是先把他们的情绪调节到快乐、自信、专注,然后再开始学习,许多被认为没有天赋、天生比其他孩子差的孩子,其实并非如此,只是教育方法不得当。

阅读了他的数学教学手记《此岸与彼岸》,我感觉字里行间流淌的是贲老师的从容,对学生的热爱,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作为教师职业的幸福。没有对学生那么挚热的爱,怎么会有书中与孩子精彩的互动;没有对教育事业挚热的爱,怎么能做到天天坚持写反思呢?以前听他说过,他欣赏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先生的一句话: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

优秀与平庸,最根本的差别,不在于天赋,也不在于机遇,而在于有无目标。有了目标,才有积累;有了积累,才有优势;有了优势,才有突破。回想自己,为人师也有十年了,在这虽是短暂却感漫长的教育生涯中,不知多少次由于感触教育的烦琐、苦涩、艰辛,疲劳、困惑常常萦饶着我。有老师说,现今的老师,不仅要承受来自社会、学校、家庭的压力,各级各类的检查验收,还要承受学校内部各项指标的量化考核,在学校每天像个上了弦的陀螺,钻研教材,备课、上课,光是这些就弄得你头晕脑花,脚踉跄,回到家又忙着照顾家庭,哪有什么快乐和幸福可言!

但贲老师的《此岸与彼岸》让我感受到教育、研究竟也如此的快乐和幸福。人们常说:知足常乐,不知足常进步!作为教师,那要看你如何把握这个进退的尺度,如何看待这个“知足”和“不知足”,我们常说要用出世的精神来做入世的事业。虽然教师的职业是清贫而寂寞,是艰辛而坎坷,但我们要学会自我调节,自我释放,自我定位。最后我要说的是快乐是自找的,幸福是自己争取的。带着抱怨去工作,那你就永远也不会快乐、幸福,如果你带着一颗善良、美丽的平常心,就会发现世界到处都是美丽的风景。愿我们都能找到自己的幸福!

《大学》读后感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句话我们烂熟于心,从蹒跚学步到成人立志,它伴随着我们成长。而其中的道理,更让我们受益终生。深读《大学·礼记》,其中深意值得探索和敬佩。

《大学》着重阐述了提高个人修养、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与治国平天下之间的重要关系。中心思想可以概括为“修己以安百姓”,并以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和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主题。

宋代儒家们所说的大学“三纲领”即弘扬高尚的德行,关爱人民,达到最高境界的善。而知道要达到“至善”的境界方能确定目标,确定目标后方能心地宁静,心地宁静方能安稳不乱,安稳不乱方能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方能达到“至善”。环环相扣,有先后次序之分,做任何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欲速则不达,这也就是说达到最理想的境界实际上也就是是一个无限的完善过程。

而欲明明德于天下者,要经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环节。意欲将高尚的德行弘扬于天下的人,则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意欲治理好自己国家的人,则先要调整好自己的家庭;意欲调整好自己家庭的人,则先要修养好自身的品德;意欲修养好自身品德的人,则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意;意欲端正自己心意的人,则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意欲使自己意念真诚的人,则先要获取知识;获取知识的途径则在于探究事理。凡物都有根本有末节,凡事都有终端有始端。不能本末倒置,败坏根本,努力向认知的最高境界探索。

适用于当代大学生,自我完善必须努力学习知识,增进学问,提高认识,还必须通过艰苦的磨练,在实践中不断地增长才干,养成各种优良的品质。但更新和发展是没有止境的无限过程,是一个循环上升的过程。而培养这种积极的人生观,能帮助每一个我们开辟和创造新的空间。防止愤恨、恐惧、癖好、忧伤等各种情绪损害心灵的纯正和完善自我的自觉性。保持情绪的积极性与平衡性。以达到修身境界。

而八条目至此进行到了“齐家、治国、平天下”层面。表达真正的政治家应具备把家庭道德运用、推广到国家的政治生活之中;对人民有一种纯真、诚挚、深厚的爱,按照人民的愿望和意志来处理政务;遵循忠恕之道;公正无私,胸怀宽广的品质。虽然在古代封建社会难以实现,但也表达了古人的美好愿望以及勇敢设想;同时也为今天的我们提供了学习的依据。虽然只是短短几字,却对我们提出了高标准,高要求。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我们也许不能达到最高标准,但层层递进,我们却能形成一个更完整的人格。像鲁迅先生说的那样:“有一份热,发一份热;有一份光,发一分光。不必等待炬火”。

《大学》是一般璀璨的人生之书,只是读,便感受到了其中的无限魅力。而我做的还远远不够,唯有不懈努力,才能将大学之道,真正融入自己的生活。

大学读后感

经典就像一道光,照亮现实,也照亮人生前行的方向。

——题记。

手捧《大学》,感慨于经典的魅力,感动于傅老广博的注解。无论正文,还是注解,都深深地吸引着我。边读,边不禁用笔将孔、孟、朱、王闪着光的句子勾画出来。读着这些经典,接受着儒学思想的洗礼。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一直喜欢王阳明的故事,郦波教授的《五百年来王阳明》更是听了又听。其中王阳明曾经践行“格物致知”的故事更深深地印在了脑海。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条目,样样直达做人根本。让人不禁反思自身,自身言行、自身职业、自身志向。

疫情期间,看太多了人情冷暖,时时热血沸腾,为自己的国家、为那些舍生忘死的医护人员、为那样永远走在前面的子弟兵,还有那些普通的志愿者、出租司机、建筑工人……今天,却被一个留学生气得失去理智。

那是一个名叫许可馨的公派留学生,在祖国新冠病毒横行期间,没有像其他留学生一样尽一己之力帮国家献计献策,却在公众平台上,对自己国家出言不逊。不仅如此,她还诋毁生活在疫情中心地区人民、公开支持一些反对势力,活脱脱一个“白眼狼”。

当今,一个词语流行——“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而这个词语,用来描述当代大学生们。其实,社会中,这样的人还少吗?不得不说,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都存在着一些问题。

作为一名教师,再读《大学》,感受儒学思想的浸染的同时,也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思想。教育学生,德育为先,先学做人,再做学问。而今,很多老师为了评职评荣誉,一味地追求学习成绩;很多学校,为了提高学校声誉,也一味地追求成绩。很多人抨击考试制度,但又无力改变。

作为老师,重读儒家经典,可以时时提醒自己诚意、正心,修养言行、提高思想境界;还可以将儒家思想,用于教学中,教育学生从小具有家国情怀,不能只是自私自利。其实,家国情怀和个人利益并不冲突,但不能为了一己私利,而置国家利益于不顾,更不能在关键时期,对自己的国家有任何不利的言行。

修身、齐家,作为个人,我们要修炼自己。作为老师,我们要引导学生。

《大学》读后感

禅宗的思想特点主要是相对于印度佛教、中国佛教其他宗派的差异性而言,禅宗内部不同派别的思想也有差异,这里是从总体上论述禅宗的思想特点,主要有:

1.直指人心,不立文字。佛教其他各派都重视心性修持和经典教化在由凡转圣中的作用,禅宗却有所不同。它在心性修持上提倡单刀直入,径直指向当下现实的人心,体验清净本性,见性成佛。不重视经典和言教,废除坐禅,排斥繁琐名相辨析,否定绝对权威,反对偶像崇拜。这种简易明快的禅修道路和方法是禅宗思想的根本特点。

2.成就理想,不离现实。其他佛教派别普遍地排斥现实生活,而禅宗却肯定现实生活的合理性,认为人们的日常活动是人的自然本性的表露,洋溢着禅意,人们要在平平常常的感性生活中去发现清净本性,体验禅境,实现精神超越。这种寓理想于现实中,在现实生活中成就理想的主张使禅修具有最为接近世俗生活的优长,具有十分明显的活用实用价值。

3.继承传统,不断创新。禅宗除继承佛教外,最重视结合中土固有的传统思想,是最典型的中国化佛教宗派。如它继承道家的道、无、自然、无为无不为等范畴、命题和思想,也和道家一样具有鲜明的超越差异、对立、矛盾的意识。同时,禅宗不仅创造了一系列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现实超越方法,而且又否定了道家“游于尘垢之外”的脱离现实生活的超越道路。如上所说,禅宗主张在现实的感性生活中实现心理、观念、精神的超越。禅宗是继承道家,又超越道家,这也是它的影响作用在唐末以来一时超过道家的原因所在。

综合以上对禅宗思想的核心、本质和特点的简要评析,我们似可以回答以下的问题:

1.什么是中国禅宗的禅?中国禅宗的禅是一种文化理想,一种追求人生理想境界的独特修持方法,或者说是一种生命哲学、生活艺术、心灵超越法。

2.什么是禅宗精神?回答是超越精神。超越是禅宗思想的本质,超越现实矛盾、生命痛苦,追求思想解放,心灵自由,是禅宗追求的理想目标,它如一条红线贯串于整个禅宗思想体系之中。

3.如何评价禅宗?禅宗的修持方法、生活态度、终极关怀、超脱情怀,对于人的心灵世界、精神生活是有不可否认的正面意义的。在历史上,它对破产农民和失意士大夫、知识分子起到一定的思想解放作用,吸引了大批破产农民聚集山林,过着农禅并重的生活,同时,也深受一些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的欢迎和赞赏,从而推动了思想文化的发展。在当前社会转型期中,出现了某种价值取向失衡,道德水准下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盛行的倾向,我们若能重视吸取禅宗的超越精神的合理内核,无疑有助于端正人们的价值坐标和道德规范,提高人们的文化品位和精神境界。

与禅宗的这种积极作用相联系,禅宗对客观环境和客观矛盾的悲凉超越,对物质生产和物质生活的消沉冷漠,则又是和人类的物质需求相悖的。我们认为,人们面对大自然大宇宙,也应当以现实的人文精神为主导,永不满足,不懈求索,依靠智慧与创造、知识与科学的力量,不断战胜苦难,求得人类幸福。如果精神上的自我超越,变成精神上的自我满足,进而丧失了进取精神、开拓精神与奋斗精神,是既不利于实现人生的价值与光华,也不利于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的。

《大学》读后感

书中我最认同的一句话是:“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大意是:通过探索了解道理,丰富知识,处事的意念诚实,对待事物的态度就客观了,人的心志就端正了,品行也就好了,家族也就可以整肃好,就能治理好国家,天下就太平了。如果我们都这样做,那给多好,天下能太平,是世界人民共同的心愿。

书中我们都应该做到的是:孝子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衰,祭则致其严。大意是:孝敬侍奉父母时,应当尊敬他们,使父母高兴,父母生病时,应当表现出焦虑,他们死后,应当十分悲痛,祭拜父母时要严肃,这样才算孝敬。

钱文忠教授讲中庸之道的核心思想是:不是一味的保守,而是有节取中!

他对于有节取中这四个字,没有作解释,所以我也不是很理解!不过他重新阐述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句古话,对现在竞争激烈的商业社会的启示:

首先,要提升自己的修养;这样家庭就会美满、幸福、和协,家和了万事就兴;。

才可以集中精力去工作、去创业;最终才能够事业有成!

今天看了钱文忠讲大学与中庸,懂得了不少礼记方面的事!尤其是他讽刺那些房地产商人们的的摘句和那段对大学中庸的高度概括的那句话,也就是我在小时候被三字经的那段话“做大学,乃曾子,自修齐,至平治”就是说一个人要想德望与天下,必须要能治理国家,要想治理国家必须治理自己的家,要想治理自己的家必先治理好自己的身,要像修身必先修其心,修其心必明白道理,明白道理之前要知道这件事物,要知道事物必须先看到这件事物,这是一个最基本最简单的道理同时也是我们必须要明白的道理!

还有就是那段有德才有人,有人才有地,有地方有财,有财方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外本内末,争民施夺,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一个人有德是根本是关键再有才也无所谓,只会招来别人的憎恶!你对别人好,别人也会对你好。

我会深刻理解这些话的,我以后会照这些话去做的,尽管别人不是这样,周围的人不是这样,但只要我能做到他们做不到我也没办法,毕竟我不是耶稣不是释迦摩尼!何况他们也不是所有的人都能相信,何况一个无能的我!我只要把我学到的自己能做到就好了!

大学读后感

听朋友说孤独的人要读一些有用的好书,充实自己的生活。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对世界名著有了一种特殊的感情,我最喜欢的一本名著是《简爱》,尽管我的那本书是盗版的,我还是津津有味地看完了全书。

《简爱》讲叙了一个名叫简爱的女孩的故事,她没有爹也没不娘,过着贫苦的生活。可她坚信:虽然我不可以选择财富,但我可以选择 人生!她努力的学习工作,努力地生活最终拥有独立的财产和心爱的人。一幕幕的情节都催人泪下,使人更加坚强。我开始懂得了人生的真谛。我试着勇敢坚强地生活,尽管很辛苦很忙碌,也有时很拼命,却充实美好。

简爱的朋友海伦因传染病而将要死去,简爱毫不畏惧地陪她度过了人生最后的一个晚上,她们率真的话语,生离死别的友谊深深地打动了我,是啊,简爱从小被寄养在狠心的里德夫人家,里德夫人由于嫉妒便欺负她,周围的人也冷落他,她只有海伦,她们一起走过了风风雨雨,在共同的志趣下生活,可上天却又那么残忍地夺走了海伦…… 久经磨难的简爱最终回到了罗切斯特先生身边,可他却又瞎又节肢。简爱用她会说话的眼睛默默地看着罗切斯特。也就在那一刻,罗切斯特感到了简爱——他的小仙女回来了,他们紧握着手讲着身边发生的事情,发誓永远不分离,我被深深地感动着,我明白了越是围难越让真的喜欢的人更刻骨铭心!

两年前,生活无情地选择了我。我不能上大学了,而对着残忍的现实我让步了。爸妈没能力支付我那么昂贵的学费,我只能注定被选择。最后,我选择了师范,在这里我度过了自己最孤独最难忘的一段日子,《简爱》弥补了我空虚无味的生活,我觉得我已拥有了简爱,拥有了她,虽然我不可以选择财富,但我可以选择乐观的生活态度。我试着振作起来,试着勇敢努力地生活在。

在学习上,我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学好,也积极地参加学校的其他活动,这一路上,有鲜花有掌声也有泪水,我的学习很快赶上来了,在学校的征文大赛、冬季越野赛、运动会中我都多次获奖。我重新找回了自己。原来每个人都是在夹逢中求生存,在逆境中求发展的。人生需要挫折的挑战,那才是完美亮丽的人生!人生是多变的,也许它犹如瞬间吹过的风却给了人们从未有过的爽快。也许它如挂在天空的彩虹,却创造了世界上最美的奇迹!

怀抱着《简爱》它给我的不止是这些。我深深地明白:我应该坚强地活着,努力地活着。虽然天空没有我的足迹,但是我飞过!虽然我不可以选择财富,但我可以选择人生!

大学读后感

最近我细细品读了彭绍东教授撰写的《信息技术教育学》,受益匪浅,的确是一本难得的好书。特别是对处在科技发展飞速的现代社会的教师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随着以计算机、多媒体、通讯、网络、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信息收集、处理、加工、传输等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不断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和各个方面。

下面我就针对本人的阅读情况谈谈读完这本书后心中的一些感受和体会。

信息技术是一个很大的领域,然而信息技术学科在小学和中学还只是一个争议颇多、地位尴尬的小学科。书中彭教授突出了信息技术教师素质培养和专业发展,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实践性与基础性。在研究和继承国内外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借鉴其他学科相关的课程论、教学论、学习论及现代教学理论,融合新课程改革、信息化教育。

新课程更强调要让学生在活动中进行学习。“活动”给学生提供了各自的能力现实,调动各自原有的知识和经验,运用有个性的思维方式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机会。活动中虽然学生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思维水平的高低不一,但他们人人参与了丰富、生动的思维活动。学生在活动中,充满自信地学习,平等、主动地交流各自的看法和理解,相互合作解决所面临的问题也使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得到了不断的张扬、发展和提升。

在教师的必要指导和宽松学习环境条件下,让学生获取多种知识的渠道,自主地、创造性地去主动获取知识。在信息技术教学工作一章中从教育主客体关系的角度看,教育还应特别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要素的有效整合,这包括知识与技能的整合,智商与情商的有效整合,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的整合,课程内容和学生学习生活经验、社会文化习俗的整合,以及教师、学生、教材与环境的整合。寻求课程文化价值就是课程整合的基本工作和主线,其最终目的是要实现课程对共同文化价值的合理表达。

《信息技术教育学》这本书让我深深体验了学习的重要性。教师要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与效率。教师还要精心设计课堂练习,调节学习的气氛,提高学习有效性。设计练习时,形式要多样,注意学生和知识的覆盖面,调动学生全身心地参与课堂的学习,体现学习与教学的有效性整合。

所以通过学习我认为教与学是相辅相成的。尽心地教是认真地学的前提,认真主动地学才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

《大学》读后感

这篇《大学古本序》又是王阳明先生心理学的一篇重要著作。此篇虽简短不易懂,却讲出了心理论的重要思想。王阳明致良知理论的提出,标志着心学理论体系的成熟。良知是人生来具有的对真理的认识,一切事物及其规律都在良知中有,人们只要对自身内心中的良知认真寻求,就能达到对一切真理的认识。

《大学古本序》"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宗旨在于显示本有的清明德行,在于把这种修养缺德的成就恩泽亲人朋友公司等,从而使人人都倒到至善至美的境界。以身作则,树立榜样再通过礼乐教化,以启迪人民的自觉,去除物欲,不断更新自己的德行,自然便会立定人生志向,以此为奋斗的理想方向。确定心中志向,便不会轻易为外物干扰,就会矢志不渝的去追求,去努力达到目标。

我们都常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又常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两者一样,都是君子之道。这种君子之道,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做起。

本文对于自身完美的追求也许很少实现,但是他们这种不断追求高尚品质的精神却是值得完美每一个人去学习,去努力实现的一个远大目标。

大学读后感

记得在上毛概课之前,当同学们谈起这学期要开设毛概课时,几乎每个人脸上都写满了抵触情绪。

我想这大概源于先前的马哲和马政经课的糟糕经历吧!如今碰上了它们的姊妹课程毛概,想来亦无外乎枯燥乏味之类,心情自然是可想而知了。但是几乎令所有同学都出乎意料了,第一堂课上的极其成功,大家一致的说法是:这个老师还不错嘛!再往后,每堂课都是如此,大家终于赞口不绝:杨宗丽老师的毛概课绝对是我校的精品课程。下面我就自己的学习体会谈点儿心得。

首先,作为艰涩乏味的理论课程本来就不好讲,但是杨老师把讲解理论融通于讲解历史故事当中了,从而使得理论与实践活动紧密的联系了起来,好似一幅幅有血有肉的鲜活画面,满足了学生们更易于理解感性材料的倾向心理,这便大大增强了学生的理解接受能力。把讲解理论变成讲故事,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历史知识,而且也增强了学生的历史文化认同感,讲起来听起来都很舒服。

其次,杨老师不仅讲课的素材丰富,而且表现表达形式多样。比如她以歌曲、图片、电影片段、电视画面等多元多样的方式丰富理论框架,把理论的理解变成了一种视听享受。并且上课的组织方式活泼轻松,再加上她幽默的语言表达,以及课间轻快的音乐旋律,使得毛概课的学习变成了猎奇和享乐的过程。

再次(不代表不重要),杨老师与同学们互动密切,这可不仅仅停留在课堂的问答层面,更多的则是他对下面不认真听讲同学的提醒与提携。她对自己工作的热爱从她授课的热情表现和对同学们的认真负责上表现的淋漓尽致。关于这点我自己还有切身的体会。

有一个周末,我偶然发现了一条有关杨老师的讲座信息,便慕名而去。但是接下来的周二我由于身体不适,偷懒没去上毛概课(这是我唯一的一次),这竟然被火眼金睛的杨老师抓了个现形,下课后系里好几位男生都来戏谑我,说杨老师“夸”我了,我真是无地自容!这是令我无法想象的,原本以为老师只紧盯着前排的几位同学,可谁知我这位经常坐在后排的同学也……你能想象的到当一个老师这样对待逃课的学生时,他还好意思再逃该老师的课吗?更重要的是第二次课上我找老师解释时,她竟没有算我旷课,说听讲座补齐了!!真让人难以想象,但杨老师却对每一位出现问题的学生都给予同样的待遇,甚至你随便走在校园的路上,广播里就在谈论着……杨宗丽老师就是这样的一位老师,她用各种温情的方式勉励和提携自己的学生,对待学生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

多希望每位老师都能如此为人师表!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杨老师从来不把毛概课的讲解只局限于该课程,而是以他教师的身份极力承担着育人的责任,这包括她给我们介绍她先前成功学生的奋斗历程,与我们分享她自己生活里的经验和乐趣,以及教导我们该如何面对工作学习中的困难等等。总结起来实际上就是两点:一是怎样做人;二是如何做事。我个人有这样一种直觉,无论学习哪一门课,如果学生听完后觉得,在如何做一位有修养的、成熟的、自立自强的人,从而从从容容和和气气地去做事方面有所收获,那么这门课就是成功的,对于文科类教育尤其如此。当然理工类也不例外,因为这就是教育的使命。

今天我们对教与学的话题谈论很多,其中不乏争执叫骂声,嚷来嚷去也不见得大局有多大变化,真希望老师与学生都能自觉自律,静心从自己身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还教育土壤和教育空间的纯洁之美。这是我在一门课的授受过程中的一点感悟,说出来一起共勉!

《大学》读后感

国学是积淀华夏五千年文化的魂,伴随着历史的骆铃悠悠,开卷轻启《大学》之扉,收获良多。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儒学中提倡内修与外治,从古至今多少文人墨客秉承"兼者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思想抱负。《大学》潜移默化地塑造着炎黄子孙的思想,追求更加完美的人格心理,《大学》将生命的历程铺设在层层阶梯之上,进而鼓励我们追求更高的人生目标。联系大学生活,我们踏着高中的尾巴朝大学款款走来,对于大学生活我们充满未知,有迷茫、有憧憬、有抱负、有畏缩,五味杂成铺面而来,但更重要的应是《大学》中提倡的内修与外治。内修——努力夯实文化知识,充实精神世界;外治——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对社会现象有所思有所感,对国家民族命运有责任感与担当。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无不告诫我们整体由部分构成的哲学规律,大学生在利己主义盛行之时,应时时忧国忧民,勇于承担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历史使命感,置身于社会民间疾苦,体味人生百态,而不是一味躲在xx塔寻求安逸。

在儒学体系中"明德"是其核心,儒学讲究"德教",在浮躁的社会中,我们的确需要明德这盏清茗击退内心的不安。面对纷繁的诱惑我们需保持内心的道德底线,绝不令他人越雷他半步,即加强道德上的自我完善,弘扬善根,而摒弃诱惑。知其所止对于我们当今浮夸的社会风气犹如一剂镇静剂,止即找准自己的位置,当今社会诱惑繁多,机会供需失衡,人们内心迷茫,对自身定位毫无概念,成为精神流浪者。大学生活多姿多彩,诱惑重重,我们应明德,坚守内心道德底线,能果断对诱惑伸出拒绝之手。面对中国严进宽出的高等教育,老一辈常垂首叹息,生活犹如平静的海面有历经风浪仍从容归港的船只,我们当代大学生应找准自身定位,明确目标、理想,为心灵铸造指路的灯塔,保护我们不至于迷失自我,随波逐流,成为沉睡于海底的残骸。

改革创新四字对中国的历史命运起了转折点的重要作用。延伸到个人便是,精神上的洗礼,品德上的修炼,思想上的改造。即精神品德,思想也需随时代的脚步革新。xx这场黑暗的劫难已沉淀在历史之中,但其血淋林的教训值得我们沉思,并痛定思痛。改革创新对于一个民族而言是命运的掌舵,对于个人而言是人生的财富。作为当代有志青年我们不应墨守成规,甘做井底之蛙,我们应怀着宏伟的志向奔赴远方,开阔眼见,时时创新,勇做创新之巅的弄潮儿。引用伟人一句话即——脚踏实地,仰望星空。

品国学,思《大学》,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怀有——"最朴素的生活,最遥的梦想,即便明日天寒地冻,路遥马亡。"国学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积淀,一个国家的历史瑰宝。我们应守护好自己的根,而不做无根的大树,随风而倒。

大学读后感

今天,我读了《大学中庸》这一本书,这本书是将《大学》和《中庸》两本书合为一体,我读后,深有感触。

《大学》是孔子传下的`书,是古人做学问时读的第一本书,也可以说是古人想学习道德的入门书。

《中庸》是孔门传授心得的方法,“中”是不偏不倚的意思,指天下正道,“庸”是静止不变的意思,指天下定理。《中庸》这本书开头讲了一个道理,中间把这个道理用各种方式讲述,最后又归回到开头的道理。这个道理每读一次都会让你有新的收获,这收获,是让你终生受益的。

人要使自己永世垂青,就必须为人民做善事,但是,人要做出“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事,就必须有道德。

道德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和“修身”开始,将自己的根本修正了,才可以成大器、做大事,而道德,是要一生坚持、坚持不懈的,还要从思想上认识,从行动上实践,从小事上做起。道德,不止是表面的样子,更是内心上的修为,也就是做到“自谦”和“慎独”。干大事,就是懂得修身,为民找想,才能万众一心,让人民得到幸福。

《大学中庸》让我明白了许多,我一定会再重读这本书。

《大学》读后感

朱熹在大学章句序中的第一句写到:“《大学》之书,古之大学所以教人之法也。”意思是《大学》这部书,是古代大学教书育人的纲要和准绳。为什幺呢?带着这个疑问,我阅读了《四书章句集注》《四书》中的《大学》。

《大学》被朱熹分为了经篇和传篇。经一章向人们展示的是儒家的“叁纲八目”的要义,逻辑分明,层层推进。“叁纲”指的是“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目”指的是“格物、致知、成一、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十篇的传的文则是引经据典地阐释“叁纲八目”,其内容言简义丰。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的宗旨在于显明本有的清明德行,在于把这种修养取得的成就恩泽人间百姓,从而使人人都达到至善的境界。解释“在明明德”的传一章引用了《康诰》《大甲》《尧典》主要是“为了说明弘扬人性中美好善良的品质从叁皇五帝时期就开始了,并不是我们标新立异的产物。”我认为它包涵了“性本善”的意味。《大甲》曰:“顾諟天之明命。”中的“天之明命”就是指上天平等赋予每个人的德性。它强调了人的本性都是善良美好的,但是可能由于后天的环境和教育的不同才导致了人们在品行和德性方面的差异。因此“皆自明也”,即要我们自己加强自身的修养。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也“在亲民”。《四书章句集注》中“程子曰:‘亲,当作新。’”朱熹说“新者,革其旧之谓也,言既自明其明德,又当推以及人,使之亦有以去其旧染之污也。”《新民与亲民——作为中国古代政治哲学的一个问题》一文提到“新民”指使民众提高觉悟,实现精神、思想的更新;而“亲民”则指使民众富足、安顿而获得必要的生存基础,进而亲善于政权结构,易于统治,服从管理。“如果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认为”亲民“适合古代社会而”新民“更适合现代的社会。因为”新民“更强调了一种自我的革新,社会的革新。正如朱熹所说的,首先要自己”去其旧染之污“,对自己的旧观念,旧思想进行改造和更新,然后再”推以及人“,那幺领导者就不担心人民不归顺他。对于个人来讲,”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是一种非常好的提升自我的办法:通过不停歇地随时反思自我、改过自新从而”得道“。如孔子的”吾日叁省吾身“。

通过”明明德“、”亲民“然后”止于至善“。”止于至善“的意思是人人都达到至善的境界。朱熹说:”言明明德、新民,皆当止于至善之地而不迁。盖必其有以尽夫天理之极,而无一毫人欲之私。“在我看来,这是通过”明明德“、”亲民“后达到的一种效果,是一种理想的状态。但是这似乎太理想化了,不管从古代社会还是现今社会来讲都有点脱离了实际。然而,我们首先要”知其所止“然后才能谈论”止于至善“。书中所描述的”止“是从精神层面上来讲的止于仁、敬、孝、慈、信。不可否认,这对于现在来讲仍然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我理解的”知其所止“更强调了自己应该找准自己的人生位置,然后才能为之奋斗。

经篇勾勒出”叁纲八目“的要义,然后传篇对其展开阐释。其中”八目“又包含着”内修“和”外治“两大方面:”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内修,而”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外治。

在内修方面,先是格物致知,然后是诚其意,正其心。”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为穷,故其知有不尽也。“由于我还不太懂朱熹这番话,于是我通过查找一些资料来加深对格物致知的了解。”格物指努力穷就事物之理,当人民通晓事物之理后,人的知识也就完备彻底了;致知完全是作为认识过程找能够的格物在人所得知识的一个自然结果;所以朱熹认为,若没有格物谈致知是无法办到的。知悉用“格物所以致知”来说格物和致知的关系,一方面说格物以致知为目的,另一方面致知是在格物的过程中实现的。“人的知识在认真研究外界事物中获取,日积月累就能达到”知之至“的境界。这里我思考了一个问题:对于教师,该怎幺样帮助学生”格物致知“呢?过去的教师”填鸭子“的形式显然已经不符合现今教育的要求了。再联系”格物“,我认为它更强调了是自己对事物的思考,而不仅仅是借用别人的知识,从而达到”致知“。

从知识储备方面,内修要求”格物致知“,那幺从精神修养方面呢,就要求”诚其意,正其心“了。意诚则必须从慎独开始,正心则要求保持平和的心态。我觉得无需哆嗦这两者,因为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在不断的自我改善中达到的。

在外修方面,”齐家,治国,平天下“着眼于处理人际关系。这让我想起安葬于西敏寺的英国国教主教的墓志铭:我年少时,意气风发,踌躇满志,当时曾梦想要改变世界,但当我年事渐长,阅历增多,我发觉自己无力改变世界,于是我缩小了范围,决定改变我的国家。但这个目标还是太大了。接着我步入了中年,无奈之余,我将试图改变的对象锁定在最亲密的家人身上。但天不从人愿,他们个个还是维持塬样。当我垂垂老矣,我终于顿悟了一些事:我应该先改变自己,用以身作则的方式影响家人。若我能先当家人的榜样,也许下一步就能改善我的国家,再后来我甚至可能改造整个世界,谁知道呢?这也让我想起了自身,自问我没有这幺大的抱负要平天下,或改变世界,但我希望以后受过我教育的学生都能成为能”平天下“,能改变世界的人,那幺我也算是成功的老师了!

总的来说,《大学》言简义丰,让我领略到中华经典的强大。

大学读后感

而且,说实话,进入大学后,相比比以前有了更多的课余时间,然而看书的时间还相对减少了。即使拿起教科书以外的书来翻阅,也很少看什么有营养的书。而这一本书也是经人推荐才去看的。但是给了我无限的感想。

《读大学,究竟读什么》这本书中涉及了很多大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例如:恋爱,人际交往,兼职等一系列关于大学生的事。而这些内容无一例外的都是在引导我们如何读大学。并且书中最强调的一点是:大学生一定要有系统分析能力,大学生的思想一定要有一定的深度。这是作者开篇提出的一个关于大学生和非大学生的区别的观点。我很认同作者的这个观点。()专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不能成为大学生和非大学生的区别。非大学生通过努力学习实践专业方面的能力,同样可以达到大学生的标准。大学生,我认为最重要的是思想深度。一个人思想的深度,对这个人对外界事物的看法,对主观意识的发展,对生活和人生的认识和把握等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大学这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和生活环境,对你的思想深度的发展和变化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那么,读大学,我们究竟读什么呢?以下是我看完这本书所得出的结论:

第一:学会思考。想法决定活法,思路决定出路,格局决定结局。大学是一个人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塑造的关键时期,也是一个人知识体系构建的黄金期,这个时候的积累影响着一个人未来的发展。通过思考,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及大学目标,制定详细的计划,然后不断去实施。

第三:学会解决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是衡量干部的重要标准!这是我进入公司后最深刻的感悟。大学期间,一些学生过于关注学习成绩,而缺乏社会实践,不具备解决问题的操作技能,当遇到问题时,不知如何去解决。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也说,管理的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其验证不在于逻辑,而在于成就。可见,一个人的成功最需要的就是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解问题的能力又源自于思考、学习及实践的综合。读大学,究竟读什么?思考、学习,再加上解决问题的方法(实践)。

《大学》读后感

《论我国之独立》是福泽谕吉《文明论概略》中的最后一章,谈论的是日本当时所面临的真正困难----对外关系,以及日本如何独立的问题。下面就以我的理解来论述一下这一章的主题思想以及我的感想。

印书刊于世。但这只是一厢情愿罢了,国民已然麻木,这些措施不见显著功效。这必然引起了学者与政府的反思,但他们将这种情况的出现归咎于“人心不古”。故而就出现了皇学派主张国体论,洋学家主张推行耶稣教,汉学家则主张实行尧舜之道的现象。都试图致力于维系人心,统一思想,以保卫日本的独立。但是这些都没有收到成效,所以说这些都不能实质上改变当时日本的国情,使之独立。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福泽谕吉是一个逻辑思维很强的人,他论述每个问题的时候都很有条理并且逻辑感很强。从原因、目的、手段、结果各方面论述,环环相扣,很能说服读者。就从他对解决日本人心不古这一例子来说。“凡是讨论事物,首先要弄清楚事物的名义和性质,然后才能找到处理的方法。”这句话作者在文中强调了很多遍。当时日本政令推行无碍,人民并非无智,官吏并非愚昧而营私,就好像日本只是人心不古而已,但是作者却透过这些现象看到了事物的本质。那就是当时日本的对外关系困难。

在当下每个人都知道弱国无外交这一道理,那为什么日本当时自知文明落后于西洋,却看不透自己外交困难且存在被西洋侵略压迫的现实呢?我认为这就是时代的局限性。毕竟当时的日本国民没有经历过世界大战的洗礼,也没有现在这么发达的信息网络,都还天真的以为国与国之间是友好和平的,也可能根本就没想过国与国之间的平等问题。福泽谕吉也认识到了这一问题。所以说当时的日本国民目光短浅甚至说是不开化的民族也不为过。

《大学》读后感

今天,我读了覃彪喜的《读大学,究竟读什么》这本书,读完之后,沉默良久、回味良久、反思良久。

读大学,究竟读什么?这个问题是否值得所有大学生思索。当我们在大型超市里随心所欲地购物时,当我们在饭店里觥筹交错时,当我们成群结队地奔向网吧时,我们是否问过自己的良心:这样做,对自己、对亲友意味着什么。

世界上有多少事等着我们去做,我们为什么偏偏选择了堕落,明明在午夜梦回时空虚得无以复加,却还是在清晨醒来的时候带上面具开始新一天那自欺欺人的生活······我们能够依赖父母的时日不多了、能够如此单纯平静地生活的时日不多了、能够在窗明几净的教室里学习的时日不多了······当我们收拾行装准备踏入社会的时候,我们的羽翼是否已经丰满,我们是否能够在无垠的天地间自由的翱翔。

浙江大学郑强教授在一次讲座中说过这样一段话“孩子如同商品,从幼儿园开始生产,走过小学、初中、高中到了大学,这商品早就已经坏掉了。你以为中国男足换个教练就能够将乾坤扭转吗?不可能了,同学们······”下面哄堂大笑——我笑不出来,我想哭,我觉得,我也坏掉了。

商品坏了还可以做一件,而人,是不是也可以回到娘胎里再活一次?

我不是悲观的人,但我乐观不起来······。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