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振兴的论文(模板24篇)

时间:2023-11-29 11:07:48 作者:MJ笔神

范本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一些语言技巧和修辞手法。小编整理了一些优秀的总结范本,希望可以为大家提供一些写作的思路。

乡村振兴论文

从乡村发扬起来,人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好,家庭美满幸福安康。乡村振兴像光一样照亮了我们的生活。

二年前,只要一出门随处可见的垃圾和乱涂乱画的墙,让人看见就很不愉快不想出门。近些年乡村振兴,人们都文明有礼,以前的垃圾坑变成里湖,乱涂乱画的墙也变成了姜太公钓鱼的情景。在这个湖边还有一个棕色的凉亭夏天遮阳挡雨很好用,凉亭帮还有很多花和小石头,小孩子们夏天都光着脚在小石头上玩耍大人们则在凉亭里打麻将玩扑克牌等……自从乡村振兴改设后原本安安静静的村庄变得欢声笑语十分热闹,随处可见的垃圾没有了变得十分干净,每个路口都有两个大垃圾桶每天还有人会定时清理,东边是小孩子们玩耍的地方是孩童们的专用场地,南边的广场则是中老年人的天堂,一到晚上唱歌跳舞打鼓的地方,显得格外热闹。乡村振兴使村庄改头换面给人们带来了很多方便和快乐。帮助了那些孤苦伶仃的人们,让他们过得开心不再受冻挨饿衣食无忧的过好每一天。微不足道的我们又能做什么?只有不添麻烦别不遵守规矩,不聚集不赌博。好好学习加油努力为村庄甚至为国家作出伟大的贡献,让美好的明天更灿烂更辉煌。

乡村振兴带给人们许多快乐和方便。我们也应用行动向他们表示感谢。还有一些健身器材为帮助我们锻炼身心。推选村干部是为了激励那些年轻人的斗志,让他们有上进心。让他们一身做则,成为孩子们学习的榜样。建设方式千千万,乡村振兴占一半。为美好明天加油,让我们共同努力吧读书人!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论文

乡村振兴是祖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而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是推动乡村振兴的关键性措施。通过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能够在农村地区吸引更多的资金和人才,形成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实现乡村振兴。

1、农业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

(1)产业升级有待提升。

目前,我国农业产业以基础性农产品生产为主,对农产品缺乏深度的加工。很多农产品知识停留在初级产品加工供应方面,导致农产品的附加值相对较低,这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农业的整体效益。很多发达国家的农产品加工产值都要超出农业产值数倍。以美国为例,美国的农产品加工产值是农产品产值的5倍。相较于发达国家,我国的农产品加工产值还有待提升。以我国的中西部地区为例,在我国的中西部地区发展二三产业会受到多方面条件的制约,因此,很难形成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形式。再加之我国农业产业化层级偏低,使得我国难以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大型龙头企业,进而更加不能打造出国际知名的品牌。

(2)科技化程度不足。

目前,我国比较缺乏农业科技专业人员,导致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较低,这给我国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带来了十分不利的影响。而在一些发达国家中,农业科技人员的数量较多,例如,日本的农业科技人员与农民人数的比例为5:10000;德国农业科技人员与农民人数的比例为13.5:10000;美国农业科技人员与农民人数的比例为7.2:10000。在我国,这一人数比例仅为2.81:10000,显然我国农业科技人员数量较少。而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方面我国也落后于发达国家,日本和德国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可以达到80%,而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则为50%。在农业生产方面,我国正在推广农业机械化,而日本与美国早在20世纪中叶便已经实现了农业生产机械化。目前,德国在农业生产方面发展十分迅速,已经从农业生产机械化向农业生产智能化的方向发展。由此可见,我国在农业生产方式上也落后于发达国家。

(3)资源与环境问题比较突出。

我国虽然自然资源总量较高,但是由于人口众多,导致资源人均占有量相对较少。在农村地区,农业基础资源比较紧缺,再加之我国农业人口数量众多,导致人均占有量相对较少。以耕地为例。我国更低面积占世界的7%,这些耕地分配给庞大的农业人口,会直接导致人均耕地占有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除此之外,我国农业生产技术不够先进,这会导致农业基础资源得不到有效的利用,甚至会出现比较严重的浪费现象。例如,发达国家对灌溉水资源的利用系数可以达到0.8,而我国只为0.5。另外,我国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对化肥的应用量也十分巨大,平均每公顷应用的化肥是发达国家的几十倍。这不仅会造成大量的资源浪费,而且会对土壤以及环境造成十分不利的影响,同时还会影响到农产品的品质,威胁人们的食品安全与身体健康。

2、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助推乡村振兴的措施。

(1)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在农业工作之中,需要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主线来抓,同时要以提升农业供给质量为中心,结合市场导向,以满足人的需求为目标进行生产。提升我国农产品加工深度,转变农产品低水平供需平衡的状况,向农产品高水平供需平衡方向发展。结合地区特色,加强对科技的应用,确产业发展方向,实现农产品的高质量发展战略,促进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同时促进产业竞争力的提升,使我国农业产业能够高质量的发展,推动乡村振兴。

(2)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构建,需要对农业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使其更加优化。要结合地区农业特点,采取有效措施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促进产业的融合发展。最终形成一个具有较强竞争力,并且技术先进、协调发展、符合市场需求并且结构合理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要加强对新型科学技术的应用,同时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加强对现代物质装备的推广与应用,不断提升农业生产的科技与装备水平。除此之外,还需重视基础设施建设,进而使现代农业生产体系更加完善。同时还要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更好的对农业生产活动提供支持与帮助,促进现代化农业经营体系的完善。

(3)拓展农村产业发展空间。

拓展农业产业发展空间,要突破传统以第一产业为主的发展趋势,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在此过程中,要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基础,同时促进农产品加工业以及商贸物流服务业的发展,增加农产品附加值,提升农业收益。除此之外,要结合农业生产的实际情况,大力发展休闲度假、农耕体验、旅游观光以及乡村手工艺等,扩大农业经济覆盖面,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实现乡村振兴。拓展农村产业发展空间,还要注重对互联网等新技术的应用,通过互联网发展电子商务,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积极打造品牌农业。还要加大对农业农村资源的开发,鼓励创新,积极发展特色产业,促进农村产业的发展。

(4)增加农村有效制度供给。

要接触要素下乡的制度限制,促进城乡人才资源的双向流动,为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保障。要繼续深化农业农村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提升农业一体化管理服务水平。开展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既要为政策性金融供给提供保障,也要促进金融制度的创新,推动村镇银行的发展,鼓励商业银行扩大农村信贷业务范围,为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综上所述,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能够为我国的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有力的支持,促进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需要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不断拓展农村产业发展空间,同时要为其提供多方面的保障,实现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

推进民族振兴论文范文

摘要:宗教文化热潮吸引着越来越多的青年学子,冲击着大学生的精神思想。考察大学生宗教信仰的现状,应当在尊重信仰自由的前提下,审慎确立高校应对策略:掌握大学生思想动态及宗教信仰形成规律;强化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宗教观教育;普及宗教知识,帮助大学生认清宗教本质;增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把握校园文化价值导向,防范、抵制非法宗教活动等,确保大学生宗教信仰状况不至偏离正常的轨道。

关键词:大学生;宗教信仰;现状;应对策略。

宗教信仰文化热在青年大学生群体中不断升温,冲击着年轻学子的精神思想,影响着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而改变着他们的社会行为模式。据不完全统计,十三亿中国人中有一亿宗教信徒,其中青年信徒占到三分之一。作为青年中的一个主要群体———大学生的宗教信仰问题,已经引起教育界的关注。综合全国各地对当前大学生中宗教信徒所占比例的调查结果,最高的地区在20%左右,最低也有3%。

来自对武汉地区大学生的一项专门调查显示,对宗教有兴趣的大学生占总调查人数的,的学生偶尔“进入宗教活动场所”,的学生“阅读宗教书籍”,的学生主动“与宗教界人士交流”,且相比上年,大学生对宗教感兴趣的比例呈明显的上升趋势。日前引起社会广泛热议的北京大学武汉籍数学才子柳智宇出家事件,即是一个注脚。

青年大学生信仰,关系到其个人成长成才的方向,也关系到国家的命运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了解和研究当前大学生宗教信仰的现状,在深入分析其成因的基础上,探索合理有效的应对疏导策略,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严峻挑战和必须要完成的艰巨任务之一。

当前,青年大学生宗教信仰的形成,原因复杂且多元,其中,社会环境、个人精神心理状况及家庭、民族文化传统等是最主要的因素。在不同因素作用下,青年大学生在其宗教信仰形成过程中也相应地呈现出了不同的心态特点。

(一)宗教文化热的社会环境与好奇、盲从的信仰心态。

在考察青年大学生信仰宗教的主要原因时,有近四成的学生认为是受“宗教书刊、宗教影视和宗教物品等宗教文化的影响”,三成多的学生认为是受“社会上各种宗教活动的影响”。可见,青年大学生理性不足,心智尚未成熟,面对社会转型、剧变之下的多元价值取向,难辨真伪,极易受周围环境因素的影响。他们参与宗教节日活动、出入宗教场所、追逐或信仰某种宗教,更多的是出于好奇、追求新鲜事物的心理,存在严重的盲从或赶时髦的心态,相当多的一部分并非真正研读过宗教教义经典、真正认同宗教的精神与价值。

(二)寻求精神寄托与心理安慰与实用化、功利化的信仰心态。

当代青年大学生面临着巨大的学习压力、就业压力、经济压力和人际交往压力,他们中的极少数人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缺失,精神空虚,逃避竞争,缺少自我调适和心理疏导,强烈渴求一种精神上的慰藉和宗教文化皈依。调研了解到,过半大学生信徒信教的原因,在于“寻求精神寄托与心理安慰”,这无疑也成为各种宗教文化渗入校园的一个主要诱因。

然而,信教大学生对宗教作用的认识十分有限或肤浅,认同宗教中包含真理的只有半数人群,更有过半人群有着宗教与科学精神不相违背的自相矛盾的错误认识。而且,大学生信徒对真正的信仰所包含的超越性和奉献牺牲精神的领悟远远不够;对宗教的教义、教规及其相应的宗教仪式之间的关系不甚了解;对作为特定意识形式的宗教所具有的表现形式的认识十分模糊。在对信仰的理解上,这些青年大学生并不认为宗教信仰是人类追求生命意义、真理和美德的途径,而是把它当作心理的安慰剂,往往是在发生问题或产生需求时才投入宗教的怀抱。一些学生认为信教之后,可以参与宗教活动,出入宗教场所,摆脱日常生活的空虚无聊和人际交往的困扰,缓解内心压力,精神上有所寄托。他们更多地是从利益与满足的角度来认知和信仰宗教,将宗教信仰实用化、功利化,表现出明显的现世功利意识。

(三)家庭、民族文化传统影响与被动继承、非自觉的信仰心态。

通过访问调查和直接观察发现,多数大学生信徒之所以信教,信某种教,是出于父母家庭、民族传统的影响和要求。由于家庭背景的影响,幼小的他们便开始接触、了解某种宗教,然后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家庭宗教信仰的被动延续者。信教的大学生中,回族青年几乎无一例外信仰_教,而以藏族、苗族等为代表的其他少数民族青年均以信仰佛教为主,表现出明显的民族传统文化背景和家庭影响的特征。

一种信仰的确立,不是出自朴素的感情,更不是盲目的崇拜,而是建立于准确的认识和理解之上的理性把握。从这类受家庭、民族文化传统影响而信教的大学生的信仰心态来看,由于从小先入为主,家庭环境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加上年幼无识,基本上属于非自觉意识之下的被动继承,而非出于个体信仰意识觉醒之后的自觉选择。他们的宗教信仰选择,与血缘情感、民族感情的影响明显相关,具有显著的家族性、民族性特点。

总的来说,多数青年大学生信徒对宗教信仰的认知远远不足,对宗教的理想、精神和价值追求的认识十分肤浅,他们情感冲动、受外界影响明显,信仰选择的自觉性、觉悟程度远远不够。因此,对多数青年大学生宗教信徒来说,尚未坚定自己的宗教信仰意志。

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宗教相信并崇拜超自然的神灵,是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在人们意识中的虚幻的反映。尽管如此,宗教作为一种比较成熟的信仰形式,有其特有的理念和内在的教义体系,对青年大学生具有一种神秘的吸引力。大学生宗_不仅把宗教的理念和教义内化为自己的思想观念,而且对待人生和社会的态度也会慢慢随之改变。宗教信仰,深刻地影响着青年大学生信徒的思想观念和社会行为。

(一)宗教信仰对信教学生世界观、人生观的影响。

宗教以其特定的教义教规和礼仪方式,把宗教的价值观念神圣化,制定了一系列宗教禁忌、劝诫、清规、戒律来规范_的行为。在长期的渗透、潜移默化中,它们会成为_自我意识的一部分。在宗教教义教规的指引下,有些大学生信徒十分重视追求精神境界和人生意义,主张与人为善、平等相处,十分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关爱互助和自身修养的不断提高。宗教教义所宣传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报应论,以及弃恶从善、积德行善、对身外之物不贪不求、摈弃世间的各种物质欲望、追求精神生活的最高境界等,客观上对有些信教学生确实产生了一定的正面影响。

但是,另一方面,正如马克思所说“宗教是人民的_”,它给人以幻想的幸福,一时的心灵安慰,长此以往却会麻痹青年人的头脑,使其丧失进取心和拼搏的勇气。部分大学生宗教信徒,在宗教唯心主义世界观的影响下,超然于现实之外,对世俗之事漠不关心,把社会进步的希望寄托于宗教的传播,对社会问题的看法片面、简单。碰到学业、就业、情感等问题或苦恼时,往往缺乏进取心和主观能动性,而把自己的命运完全寄托于神灵,只凭所谓的信念、信仰坐等结果。他们不同于一般青年学生拥有乐观进取、积极有为的人生态度和勇于实践、乐于奉献的人生价值观,而是在虚幻的神灵庇护下,逐渐丧失了进取心和奋斗精神,形成了消极无为、听天由命的宿命论的人生观。

(二)宗教信仰对信教学生社会行为的影响。

应该承认,宗教信仰在引导部分大学生宗_道德行为、约束其非道德行为方面发挥了一定的正面影响和积极作用。例如大学生宗_中举止文明、行为礼貌、诚实守信者多,赌博、偷盗、故意伤害、抽烟、酗酒等不良行为稀少,他们比无宗教信仰的学生更加勇于承认错误、过失,更愿意自我反省,等等。

但另一方面,宗教借助神灵、绝对精神,迷惑人们超脱出世,将肉体和灵魂交付神灵控制,是一种唯心主义学说。宗教教义中的保守和消极成分也对大学生宗_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对这部分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极大的危害。有些大学生宗_,性格内向孤僻,不积极主动融入环境,与周围同学老师沟通互动甚少,以为膜拜神灵或依靠所谓自我信仰意志可以控制自己的身体和头脑,不惜以身体受损为代价来维护其所谓个人宗教信仰,还自以为高尚。个别学生以为有宗教信仰就是有个性,就是卓尔不群,藐视周围非_同学,身患疾病不去医院救治,反而多次“去寺庙祈求保佑”,以为一切都是神灵的安排,还对好心相劝的同学大加嘲讽。他们脱离现实生活,行为举止怪异,完全陷入了精神迷途,出现了严重的社会适应性障碍。

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的应对,是一个十分敏感、尖锐而又重大的现实问题,具有相当程度的挑战性。

它一方面关涉公民权利、个人自由、民族感情,一方面也关系到一代青年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面对当前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高校不能一概否认、盲目地“堵”,更不能视而不见、放任自流。而应以人为本,落实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在充分尊重大学生宗教信仰自由的前提下,深入研究,审慎应对,积极引导,加强管理。

(一)深入开展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研究,掌握其思想动态及宗教信仰形成规律。

高校党委、院系党团组织、哲学社会科学教师及辅导员队伍,要及时了解青年大学生思想动态,掌握大学生宗教信仰现状,认真研究大学生宗教信仰生成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规律等理论问题。其中哲学社会科学教师,尤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进行宗教理论研究的主要力量,对大学生信仰宗教过程中显现的许多理论问题应及时给予分析指导,使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能在科学的理论指导下理性应对。院系党团组织、辅导员负责对大学生进行经常性的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及时解决学生中出现的宗教问题,将大学生宗教信仰引导工作落到实处,也为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的理论研究提供素材。如此,高校党团组织、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多方各有分工又相互合作,可以大大提高大学生宗教信仰引导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使应对疏导工作更加有的放矢,切中要害。

(二)切实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强化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宗教观教育。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信仰教育的主渠道。以人为本,理论联系实际,要积极改进“思政课”教学的方式方法,切实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宗教观教育和党的宗教政策教育,使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与科学精神真正深入大学生的头脑,使大学生的信仰建立在彻底的唯物主义的基石之上,看到宗教的唯心主义本质及其与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对立。用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统一大学生党团员对宗教问题的认识,对非党团员的学生,则要通过各种适当方式,宣传无神沦,引导其坚持科学无神论的基本立场。努力在大学生中培养一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形成良好的氛围,发挥榜样作用,影响、带动广大青年学生。只有拥有了坚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青年大学生才能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认清宗教或其他不良思想的危害性,冷静面对宗教文化热潮和各种意识形态的宣传,做出自己的理性判断。

(三)开展宗教知识普及教育,帮助青年大学生认清宗教产生的根源及本质。

乡村振兴与民族团结的关系论文

穿过勐海县勐遮坝,沿着蜿蜒曲折的山路行驶10多公里,一路青山环绕,茶山云海翻涌,宛如置身于仙境之中。西定乡一幅幅民族团结绘就的和谐美丽新乡村幸福画卷徐徐展现在眼前。

一直以来,西定乡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紧扣“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总目标,把加强民族团结作为乡党委、政府中心工作的着力点,以民族大团结促进全乡经济社会大发展,开创了各族群众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

统筹抓好基层党建和民族团结进步工作。

西定乡立足村寨实际,把工作重心下放到村寨,选优配强村组干部,特别是选好用好党组织书记。通过“三个坚持”夯实民族团结进步工作基础,即坚持做到乡党委、村级党组织全面领导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坚持做到把民族团结进步工作作为年度党建工作重点内容推进,坚持把党的民族大政方针及时宣传到少数民族群众中。基层党组织覆盖面进一步扩大。目前,全乡设有机关党支部、青年人才党支部、事业单位联合党支部、卫生院党支部各1个,11个村党总支和94个农村党支部,共有党员683名,其中少数民族党员647名,占94.7%。注重选树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典型。近年来,全乡有13个村组荣获省、州、县民族团结示范村荣誉,11名少数民族干部群众荣获国家级、省级、州级先进个人荣誉称号。2020年12月,西定乡被州委、州政府授予西双版纳州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称号。在党建引领下,成功打造了西定乡现代化边境小康村、无毒村、平安村,形成了全乡上下学先进、争先进、当示范的良好氛围。

将重大项目作为引领乡村振兴的动力引擎。

在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等重大项目中,西定乡经过前期对项目的科学调研、分析、搜集,全乡4个边境村28个村民小组以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为契机,逐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做强做精优势产业,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打造宜居环境,加强乡村治理能力建设,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取得明显成绩。截至2021年底,全乡共有少数民族群众茶叶初制所125家,茶叶种植面积6.74万亩,其中生态茶园6.44万亩,较5年前的5.15万亩增加1.29万亩,增长25.05%;全乡甘蔗总面积3.25万亩,较5年前的2.19万亩增加1.06万亩,增长48.4%,工业入榨量为13.6万吨,产业发展取得新突破。少数民族学生都能享受到高质量的教育资源,考取大专院校人数逐年增加。

营造民族团结进步良好氛围。

西定乡积极唱响民族团结进步好声音,讲好民族团结进步好故事,传播民族团结进步正能量,共建美好精神家园。结合少数民族节庆活动,广泛开展以各民族一家亲等群众喜闻乐见、各具特色的活动。全乡各级各类学校充分发挥资源优势,通过小故事诠释大道理,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在孩子们心中。牢牢把握好重要时间节点,通过群众活动、民族节庆、道德讲堂、专题学习,在各族群众中全面开展“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系列主题教育,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同时,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工作大局,全方位推动乡村振兴,产业发展、人居环境提升、教育工作等工作取得明显成绩。干部群众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深厚情怀更加浓厚,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发挥得更加明显,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更加突出。党员自觉在公共场合佩戴党员徽章、在集体难事前带头站出来,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进一步增强。

民族论文

马德晓—2010年9月。

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璀璨文化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新中国成立61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党和国家始终坚持把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作为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坚持国家帮助、发达地区支援、民族地区自力更生相结合,使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跨越发展,实现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进入了历史上发展最好最快的时期。

一、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辉煌。

60年来,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民族地区处处呈现经济繁荣、政治安定、文化发展、社会和谐、民族团结的喜人景象。经济实现历史性跨越,综合实力显著增强。民族地区社会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各族群众综合素质明显提高。

60年来,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建立了一大批各级各类民族学校,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民族教育体系,培养了大批各级各类人才。民族地区医疗卫生事业成就显著。城乡基层卫生机构得到建立和健全,少数民族医疗卫生人才得到积极培养,民族医药得到重视和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现全面覆盖,各族群众健康素质不断提高。传统民族文化得到保护和弘扬,宗教信仰自由受到充分尊重。

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蓬勃发展,各民族大团结日益巩固。长期以来,党和政府一贯重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改革开放以来,群众性创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活动在全国各地蓬勃开展,“三个离不开”思想和民族团结观念逐渐扎根千家万户。少数民族干部和人才培养选拔工作扎实推进。少数民族干部队伍日益壮大,结构不断改善,素质不断提高,一大批少数民族干部被选拔进县级以上各级领导班子,管理经济社会事务的能力进一步提高。

二、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之所在民族问题是社会总问题的一部分,具有普遍性、长期性、复杂性、特殊性、国际性和重要性。民族问题关系到国家的治与乱,民族问题处理不好,将打乱国家的经济、政治秩序,造成国家动荡不安;民族问题关系到社会的进与退,任何国家和地区都不能在矛盾、冲突、动荡和不安中进步;民族问题关系到人民的福与祸,民族问题处理得好,民族团结和睦,就会天下大定、国家大治、社会快速进步,人民安局乐业。

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民族问题和民族关系,把民族问题和民族关系列为我国五大关系之一。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我们国家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

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之所在。“三心合一心,黄土变成金”。团结是力量,团结是财富,团结是生产力,团结是国家发展进步的基础。“5〃12”四川汶川特大地震,使数万同胞遇难、数百万人痛失家园,灾区人民生命财产和经济社会发展蒙受巨大损失。地震天不塌,大灾有大爱。地震发生后,全国各族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传播着血浓于水的中华民族骨肉亲情、民族大义、文化大同、无疆大爱,全国各族人民充分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爱国主义精神,纷纷伸出援助之手。这是改革开放30年的伟大成果,是党富民强国大政方针的生动写照,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团结一心、风雨同舟的强大力量。

高举维护国家统一、维护人民利益、维护法律尊严、维护民族团结的旗帜,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珍爱民族团结,像保护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民族团结,自觉捍卫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捍卫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严厉打击民族分裂主义,坚决粉碎境内外敌对势力的分裂破坏图谋。没有民族的和睦相处,就没有社会的安定团结;没有社会的安定团结,就没有国家的繁荣发展;没有国家的繁荣发展,就没有各民族的兴旺昌盛。只有各兄弟民族手挽手、心连心,团结一致,才能众志成城,抵抗自然灾害,应对金融危机,在风云突变的国际局势中立于不败之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三、继续做好新形势下的民族工作。

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在一个有。

着56个民族14亿人口的大国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决定了我们要始终将民族问题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处理好的一个重大问题,始终将民族工作作为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全局的一项重大工作。

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新中国成立60年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为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已深深扎根于中国的土壤,对于正确处理民族问题、巩固各民族的大团结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坚持好、完善好、落实好这一制度,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职责。切实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关键在于贯彻落实好民族区域自治法。通过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和民族地区人才资源开发,把更多优秀少数民族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选拔到各级领导岗位上来,为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断培育和增添新的力量。

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又好又快发展。民族地区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归根到底要靠发展来解决,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要靠加快发展来巩固和推进,处理好民族问题必须始终紧紧抓住加快发展这个第一要务。通过发展,能够缩小各民族的差距,进一步稳固民族团结的基石和增强民族之间的互助。同时,也能够带动和促进其他方面问题的解决,从根本上增强粉碎民族分裂主义的实力。

结,无论何时,都是我们经受住各种困难和风险的考验,不断胜利前进的重要保证。加强民族团结,事关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事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事关国家长治久安。

依法加强宗教事务管理。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往往相互交织,民族关系与宗教关系往往相互渗透,民族矛盾与宗教矛盾往往相互影响,民族工作与宗教工作往往不可分割。在民族地区,宗教问题处理不好就会对民族团结进步事业造成影响。做好新时期的宗教工作,必须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推进民族振兴论文范文

敬爱的党组织:。

秋天是最迷人的季节,秋日的晨曦温暖和煦,映射着沃野千里,将华夏民族的自强不息折射得熠熠生辉。秋日的晚霞绚丽多彩,透射着民族荣光,将神州大地照射得光彩夺目。

56个民族和睦相处,团结奋斗,共同繁荣,一起缔造了一个伟大的_____。为巩固民族团结,少数民族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中国_____和政府长期致力于探索在新形势下推动民族振兴的有效途径,因此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便应运而生,成为了推进少数民族建设的伟大精神纲领。党和政府根据新形势下经济发展的态势坚持全面投入人力、物力、财力、科技力建设新疆,尽力缩小东西部经济差距,让各民族共同享受改革开放的成果。

当今社会各国的竞争集中体现在综合国力之上,强大的民族凝聚力、科技力、文化力等软实力,突显着耀眼的光芒。中国这一伟大的民族在内部松散和外部侵略的双重压力之下依然屹立不倒。当_、_、_份子恶劣地摧残着我们的民族意志,_问题、经济危机等笼罩着祖国之时,无数的爱国之士以坚强的意志誓死捍卫着我们伟大的祖国。坚决拥护中国_____的崇高灵魂,为祖国的繁荣和发展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也许我们不会知道他们的名字,但是一定会将它们的崇高品质永远铭记在心,必将以之作为祖国振兴的精神动力。

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民族团结、共同繁荣的伟大使命已经落在了我们的肩上。承载着民族精神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我们必须坚持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来洞悉世界,用正确的符合人民根本利益的思维方式来服务社会,为民族团结和长治久安贡献我们的微薄之力。

党和政府的民族成就举世瞩目,经验弥足珍贵。21世纪的我们将吹起新的号角,奏响新的凯歌。各民族共同奋进,必将使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乡村振兴与民族团结的关系论文

乡村振兴与民族团结是当下乡村工作的两大主题。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明确提出加大对民族地区的支持力度。几年来这些来自高层的决策部署落地祖国南疆百色右江河谷,乡村之间各族群众形成你追我赶奋发探索的生动实践,并逐步开花结硕果。

笔者发现田东县平马镇四平村“以团结促振兴,以振兴保团结”的融合发展理念比较典型,到该村调研后成此论文,期望能为广西民族团结和乡村振兴提供有益借鉴。

四平村概况及做法。

田东县平马镇四平村位于县城南郊右江河畔,与县城中心隔河相望,辖4屯886户3229人,其中汉族2874人,壮族304人,瑶族33人,苗族18人。近年四平村集体经济收入每年近40万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5万元,成为百色市“产业兴旺红旗村”“生态宜居红旗村”“生活富裕红旗村”,入选第十一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荣获“自治区生态文明村”“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称号。

3年来,四平村积极探索“民族团结+乡村振兴”融合发展的模式,具体做法如下:

“民族团结+组织振兴”相融合促进乡村有效治理。村“两委”是四平村乡村振兴的组织保障。四平村党总支部下设4个党支部,共有83名党员。作为自治区党委办公厅结对共建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2020年以来,自治区党委办公厅各级领导先后多次带队到四平村开展调研、指导和检查,同时派出驻村工作队到四平村开展创建工作。县委、县政府印发《田东县平马镇四平村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三年行动实施方案》,认真落实自治区民宗委创建工作要求,制定《四平村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工作计划》,推进四平村完善“一委(部)两会三中心”组织架构,配齐配强人员队伍,初步形成党建引领、“四治”融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建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的“战斗堡垒”。通过把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与“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党内组织生活有机融合,强化村“两委”班子成员及全体党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推动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创建工作中发挥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让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和实施乡振兴战略深度融合发展。2021年6月10日四平村被评为“百色市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至今不到一年,又获得“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称号。

“民族团结+产业振兴”相融合促进产业兴旺。产业兴旺靠人才与科技。四平村依托本村自然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创建四平村股份经济联合社,以民族团结、产业兴旺为指导思想,以规模化、产业化思路,大力培养、大胆选拔各民族的人才骨干,通过从高校毕业生、乡村本土人才中选拔年纪轻、素质高、懂经营、善管理,能带领群众致富,愿意扎根基层的人才进班子;依托四平村番茄种植示范基地优势,发挥种植大户、种植能人、新型职业农民的示范作用,激发乡土人才内生动力。通过人才指引村民发展芒果、优质稻、西红柿种植等特色产业,在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和“广西农业科技园区”品牌基础上,加强与该县农业龙头企业合作,增强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加强本村特色产业的“科技含量”。翻修农田灌溉水渠约6.1千米,安装产业基地太阳能诱虫灯44盏,建设番茄种植基地灌溉反虹管道改造提升2.64千米,新建四平村果蔬分拣及冷库项目等,推动农业基础设施提质升级,为产业兴旺奠定坚实基础。该村近年来西红柿产业种植面积约1700亩,年产量1.2万吨;水稻种植面积约1500亩,产量约900吨;芒果产业种植面积约3000亩,年产量0.41万吨,产值约1600万元,随着销售渠道的拓宽及产业基础不断夯实,四平村特色产业的蓬勃发展提高了各族群众生产生活水平,民族团结与乡村振兴齐头并进。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四平村已从城郊村逐渐向城乡接合部生态村变迁。

近年来,四平村结合示范创建“乡村生态环境良好,人居环境质量逐年提升”的工作要求,开展“三清三拆”,提升村容村貌;对民宅进行风貌改造,村内实现全面亮化;开启“三微”(微菜园、微果园、微公园)设计建设,塑造美丽四平之“形”。通过统筹推进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治理的一系列举措,有效改善了村容村貌。2021年,四平村成功入选“广西乡村旅游重点村”。

“民族团结+文化振兴”相融合促进乡风文明发展。四平村在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过程中,注重挖掘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凸显民族多样性的优势与特色。举办四平村蔗园山歌晚会、端午节龙舟赛、四平夏日芒果香、中华民族一家亲文艺晚会等,宣传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法律法规、民族知识,增强全村群众筑牢“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意识。

为加强本村文艺传承,该村组织蔗园山歌、师公戏等文艺队经常性排演,收集、研究传统曲目,结合时代创作新曲,创作的《家乡美》《共产党的恩情比山高比水长》等曲子广为传唱,师公戏入选自治区“非遗”名录,该村还将师公戏名剧《八娘过渡》的舞蹈改编成四平小学课间操舞蹈,从小培养孩子们对本村民族文化兴趣及认同感。形式多样的各族民俗文化活动,满足了各族群众对“精神食粮”的需求,让村民物质、精神两条腿健壮起来,深入推进乡村振兴。

民族团结乡村振兴融合发展的“四平启示”

四平村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和乡村振兴的实践经验,为右江河谷地区乡村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和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活样本”,笔者认为四平村经验对广西乃至省外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工作有如下启示:

以组织凝聚乡土人才,培育新型农民促振兴。四平村依靠党建引领,通过村“两委”、经济合作社组织,以党员作为党和各族群众的联系纽带,利用高校毕业生、经济能人、新乡贤、乡土文化能人等人才的示范引领作用,培育一批掌握科学技术、有市场意识的新农民,深耕细作,为民族团结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保驾护航。

突出村民主体地位,让主人翁精神引领乡村振兴。四平村以本村各族村民为主体力量,通过加强与地方农业科技龙头企业合作,靠科学耕种,产业化经营,让农村、农民、农业在本村土地上相互依存,利益共存,把各族群众组织起来,培育壮大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推动农村第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进农业产业链整合和价值链提升,共享产业升级和融合发展的增值收益。

本村文化进村小,培养新一代村民根植乡村的爱国意识。曾几何时,学校教育与乡土文化有所分隔,一定程度上造成民族青少年跟本村本民族文化的隔阂。四平村把师公戏舞蹈等本村文化“去粗取精”进村小学校园,有利于从小培育各族儿童的爱村爱乡情怀,进而上升为爱国情怀,使“两个共同”“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的意识有具体可感的着眼点,激发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主义乡风文明。

民族论文

内容摘要: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根据我国的历史发展、文化特点、民族关系和民族分布等具体情况作出的制度安排,符合各民族人民的共同利益和发展要求。正是由于成功地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我国少数民族依法自主地管理本民族事务,民主地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的管理,保证了各民族不论大小都享有平等的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权利,共同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形成了各民族相互支持、相互帮助、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和谐民族关系。

关键词: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内涵优越性发展与完善正文: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后,就非常重视民族问题。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明确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分别建立各种民族自治机关。”后来,民族区域自治又明确载入历次宪法,成为我国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重要内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就是在统一的祖国大家庭里,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以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为基础,建立相应的自治机关,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自主地管理本民族、本地区的内部事务,行使当家做主的权利。

新中国作出民族区域自治这一重大历史抉择,是基于对中国国情和民族问题实际的正确把握。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长期存在,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历史依据;近代以来在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形成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实现民族区域自治的政治依据;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人口分布格局,各地区资源条件和发展的差距,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现实条件。新中国开启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尊重历史、合乎国情、顺应民心的正确选择,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在民族问题上的集中体现。

实践充分证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根据我国的历史发展、文化特点、民族关系和民族分布等具体情况作出的制度安排,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是党团结带领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证,符合各民族人民的共同利益和发展要求。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民族区域自治是以领土完整,国家统一为前提和基础的,是国家的集中统一领导与民族区域自治的有机结合。它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使各族人民,特别是少数民族把热爱本民族与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结合起来,更加自觉地担负起捍卫祖国统一、保卫边疆的光荣职责。正是由于成功地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我国少数民族依法自主地管理本民族事务,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得以实现。民主地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的管理,保证了各民族不论大小都享有平等的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权利,共同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反对分裂国家和破坏民族团结的行为,形成了各民族相互支持、相互帮助、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和谐民族关系。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同时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蓬勃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在内蒙古地区尤为明显。1947年5月1日,内蒙古自治政府宣告成立。内蒙古自治区是中国第一个省级民族自治地方,是中国共产党在统一国家内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第一个范例。

培养、使用少数民族干部,在立法、政府等机关中使用少数民族干部管理本民族事务,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重要内容。目前,内蒙古自治区的500多名人大代表中,少数民族代表占四成以上;全区少数民族干部队伍总数达到6万多人,占全区干部总数的三成以上,都大大超过少数民族人口22%的比例。

在着力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的同时,内蒙古自治区也在为保护蒙古族文化而不懈努力。为了行使好学习、使用和发展蒙古语言文字的权利,内蒙古全区自上而下设置了蒙古语文工作行政领导机构,建立了科研、翻译单位。蒙文蒙语在各级党政机关、司法、学校、广播电视、新闻出版等领域广泛应用,社会市面蒙汉两种文字并用普遍推广,以蒙文蒙语为主的民族教育形成了从小学到大学的完整体系。

当前,我国民族团结不断巩固,但是必须看到,我国正处在社会矛盾凸显期,影响民族关系的因素日益增多,民族关系出现了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同时,国内外一些敌对反华势力采取渗透、拉拢、欺骗和利用等手段,策划煽动少数民族极端分子分裂祖国的行为,甚至制造暴力恐怖事件。这些都对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提出新的挑战。我们要按照党的十八大要求:“全面正确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广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加快民族地区发展,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积极探索完善民族区域自治的新鲜经验。

在新的形势下,一方面,要全面贯彻实施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区域自治法》,另一方面,要与时俱进,适时修改这部法律并制定相应的法规规章,使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断发展完善,促进我国民族事业大发展。

新形势下如何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呢?

必须坚持统一与自治的正确结合。中央政府与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机关之间不是简单的分权关系,而是统一与自治辩证结合的关系。中央政府要依法尊重和保障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机关要保证宪法和国家各项法律政策的贯彻实施,同时依法行使自治权。

必须加强民族法制建设。首先要大力抓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贯彻落实,切实保障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要在各族干部群众中,大力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宣传、教育工作。其次要切实加强对相关法律法规贯彻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形成一套有效的监督机制。此外,还要深入研究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为完善该项制度和政策提供理论支持。

其次要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当前,东西部发展差距拉大的趋势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转变,西部地区仍然处于传统的农业社会。面对西部地区资源丰富、生态却十分脆弱的实际,要进一步增强开发意识、忧患意识和保护意识,要探索一条经济持续发展、生态平衡、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全面和谐的发展道路。当然,实现这一目标,还需要有中央明确的政策支持,需要东部发达地区的横向转移支付支持。只有民族地区的发展问题解决了,民族地区的其他问题才能彻底解决。

要重视和解决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弘扬、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落实宗教信仰自由政策。要正确区分宗教与迷信的关系,努力使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积极吸取宗教中一切有利因素为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服务。例如独特的西藏文化和神秘的藏传佛教是独一无二的西藏特色,也是西藏的魅力所在。要改变西藏封闭、落后的面貌,需要我们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祖国大家庭的环境中,围绕新时期西藏工作的执政方针政策做好各项工作。

最后,要妥善解决民生问题。在民族地区要重点解决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将其纳入公共财政覆盖范围,不断提高投入比重,并建立长效增长机制,真正实现改革开放的成果共享。

坚持和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成功经验。新形势下,贯彻落实党的十八精神,积极推进实践基础上制度创新,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体系,是巩固民族团结、实现中国梦的现实需要。

参考资料:

乡村振兴论文

近年来,乡村振兴精准扶贫等成为中央农村政策的关键词,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响应领袖的号召,投身于乡村建设。在我看来,这体现的是新时代青年们的热血赤城与责任担当。

任何一个时代,青年都是最具有活力和富有责任担当的群体,青年强则国强,青年富则国富。领袖曾说:“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青春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当代青年正生逢最伟大的时代,该勇担重任,志存高远,积极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事业做出新的更大贡献,在奋斗中释放出具有时代价值的青春激情。

一代人有一代的责任和担当,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翻看历史,五四运动发端于青年,陈独秀、鲁迅站在时代的潮头振臂高呼,点起科学真理的火把,照亮了一个时代;战争年代,千百万有志青年、英雄儿郎投身革命,在毛泽东、周恩来的带领下,抛头颅洒热血;建国伊始,华罗庚、钱学森等一批青年学者冲破重重阻碍,回归祖国,为国铸重器。而我们,身处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刻,应积极投身于乡村建设,学习秦玥飞,学习李忠凯,像280多万驻村干部一样,扎根乡村,奋战在脱贫一线,让青春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愿得牺牲能壮志,浴血坚持创小康。

也许有人认为大城市才有更多的机会,才能实现更好的发展,但在我看来,“事业靠人,业由人兴”,在农村,在基层,有着更广阔天地,更大的舞台。如今,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开局,乡村振兴的嘹亮号角已经吹响,正是有理想、有本领、有眼界的青年人大展拳脚,建功立业的时候。廖俊波为官一方,脚下有泥土,心间有真情,身体力行把党的方针政策落实到基层和群众中去;海归学子秦玥飞放弃优渥的工资待遇,回到乡村,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一批批青年教师支教一乡,为闭塞的乡村带来朗朗读书声;一批批大学生村官回到基层,为乡村振兴带来新鲜血液。领袖16岁到乡村插队,与乡亲们一起摸爬滚打,他曾说,在他一生中对他帮助最大的“一是革命老前辈,一是我那陕北的老乡们”。在沃土上施展才华,在基层一线挥洒汗水,投身乡村,大有可为。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新时代的青年们,让我们将责任握在手中,担当放在心头,用赤城热血浇灌出一片美丽乡村。

5篇现如今,大家总少不了接触论文吧,论文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一篇什么样的论文才能称为优秀论文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参考......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论文

[摘要]乡村振兴战略是实现乡村现代化和**“三农”问题的重大政策导向,其基本目标是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当前农村宅基地闲置和粗放利用,使得农村大量的土地资源被浪费,因此“盘活”这些潜在土地资源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主要抓手。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可以促使更多的社会资本流入乡村,促进农民增收和乡村产业合理发展。因此,乡村振兴中宅基地制度改革要找到宅基地有序流转、有偿使用和有偿退出等方面的突破口,推动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

[关键词]乡村振兴;宅基地制度改革;三权分置;有偿退出。

城乡二元化体制和城市优先发展战略,使土地、资本、劳动力等要素大量向城市流动,制约了现代农业的发展和乡村的转型。现如今,乡村大部分年轻劳动力选择到大城市打拼,大量的农村宅基地处于闲置状态,加剧了农村社会的衰落。农村宅基地制度作为乡村基础性制度之一,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保障了农民的居住需要和相关的福利,也是维护农村社会稳定的极为重要的政治制度。然而,现行宅基地制度在大部分农村地区已经难以适应当今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需求,也无法满足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需要。

党的十九大报告将乡村振兴战略列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坚定实施的七大战略之一,这使得农村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场所。新时代背景下,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创新真正需要指向的目标应是突破城乡二元土地制度构架,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振兴乡村发展,缩小城乡差距,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1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概述。

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进一步提升了农业的基础地位,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村文明、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产业兴旺的关键是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由此吸引更多市场主体参与农业经营,拓展农业发展空间;生态宜居是指美化乡村环境,发展绿色产业链,使得乡村成为农民宜居、城市人向往的“宝地”;乡村文明是指要发扬优秀的乡村文化,并将传统的农业文明与现代的文明结合到一起,增强乡村的文化软实力;治理有效关键在于基层民主的建设和科学的决策机制的创新;生活富裕的关键是减少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促进农民增收。乡村振兴战略意在解决农村凋敝的问题,乡村振兴战略是全方位的振兴战略。

1.2我国宅基地制度发展历史与现状。

1.2.1历史回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农村宅基地制度的变迁可以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49—1956年,实现了农民拥有宅基地和房屋的所有权;第二阶段是1957年至改革开放初期,宅基地由农民所有转变为农村集体所有农民使用,并允许城镇居民取得宅基地;第三阶段是改革开放至今,《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进一步明确了“一户一宅”、无偿分配、限制宅基地入市流转等规定,农村宅基地归农民集体所有和农民房屋在集体经济组织的范围内可以进行买卖的政策逐步形成。在这个阶段,“房地一体”政策变为“房地分离”。这实际上是一种政策上的悖论,一方面农民宅基地属于农民所有,农民有租赁和买卖宅基地的权利;另一方面又不允许宅基地出租和买卖。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农村经济是封闭式的自然经济,各类生产要素是在该集体组织内进行配置。改革开放以后,宅基地制度虽经多次调整和完善,总体上走过了一条不断强化的道路。

1.2.2发展现状。历史上宅基地是农民的私有财产,农民家庭的财产状况主要体现为留存下来的“祖宅”[1]。宅基地是指以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为前提的农村居民,为了他们生产和居住的需要,从集体经济组织里无偿取得,可用来建造农房以及晒坝、饲养厂等附属生产生活设施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2]。宅基地由于其居住和风险保障功能及农民的“祖宅情结”,对于农民来说具有一定的特殊性[3]。但是,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农村宅基地的基本居住保障性功能正在弱化,宅基地的财产性功能在不断增强[4]。发展农村金融的关键在于农村宅基地的抵押融资功能的实现[5]。在保障农民“户有所居”的前提下,逐步开放宅基地入市流转范围,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同时可以实现利益主体之间的共赢[6]。

宅基地流转可以看作是乡村振兴战略未来的发展趋势。在宅基地流转的实践中,大多数学者认为主要问题在于农村宅基地产权权能受限。虽然法律规定了农村集体对宅基地的所有权,但是实际上大部分农村集体的所有权被虚置,而只有小部分收益权和处分权。目前,宅基地流转遇到的现实问题包括宅基地退出和补偿问题。宅基地权能的不完整导致自愿有偿退出制度难以构建,使得大量的农村宅基地闲置[7]。在此背景下,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开始进入学者视野。

2宅基地制度改革的试点经验。

2.1试点情况说明。

2.1.1宅基地的功能扩展至经营性用途。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许多农户将其闲置宅基地和农房出租给第三方经营客栈、餐饮等,如银桥镇在探索宅基地“三权分置”的实践中,将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与盘活利用闲置农房和宅基地统筹规划,缩小了征地范围,同时又为乡村振兴提供了用地支撑。将银桥村0.287hm2闲置宅基地作为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促进了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和农村三产融合,进一步释放增加宅基地经营用途发展产业的改革红利[8]。试点的实践表明,将宅基地的居住保障性功能扩展到经营性用途可以为我国农村产业的发展提供用地保障[9]。

2.2.1宅基地退出的资金不足。目前,闲置宅基地的退出机制主要通过农民集体经济组织回购。重庆市对退出的宅基地,各地区按照相关的规定给予农民一定的补偿。之后,农民退出的宅基地由当地土地整理机构将其复垦为耕地,归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然后将新增的建设用地指标用作地票,进入重庆市农村土地市场进行交易[11]。

2.2.2宅基地流转活力不足。目前,宅基地流转只限于本集体经济组织内部。在部分试点中,如浙江省义乌市主要通过租赁、抵押的方式进行流转,不仅期限、用途有严格的限定,目前流转主体也仅限于银行。

2.3试点中值得借鉴的经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悬殊的主要原因在于农村的市场化程度低,不能使资源有效流通起来,使得农民的财产性收入减少。那么,如何有效流转农村的闲置宅基地,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打破城乡二元制度,成为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要盘活农村闲置的宅基地资源,就必须采取相应的对策。例如,对那些有旅游开发前景的闲置宅基地,可以发展乡村旅游,真正将闲置宅基地合理地利用起来,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实践支持。

3乡村振兴中农村宅基地制度的改革建议。

3.1探索宅基地“三权分置”

目前,宅基地改革的关键还在于还权赋能,应走出宅基地的居住保障功能,进一步打破宅基地财产功能受限的局势。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的核心就是在农村宅基地集体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实现宅基地的所有权、资格权和使用权的分离。通过放活宅基地的使用权,为社会资本流入乡村的大门提供了钥匙,如此一来,宅基地可以做到成片建设,形成一定规模的产业化生产,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引导资本留在农村,增加当地居民的就业率。

3.2探索宅基地有偿使用机制。

改革开放以来,虽然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流向城市,使得农村居住人口急剧减少,但是农村建设用地却仍处于高速增长的状态。产生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宅基地的分配和占用是无偿的。因此,需要探索宅基地有偿使用机制。宅基地的有偿使用是指由于历史原因导致“一户多宅”或宅基地面积超标的,需要采用有偿使用的办法,加大农民多占宅基地的代价,才能有效地防止多占宅基地现象的继续发展。

3.3探索宅基地有偿退出机制。

宅基地制度改革的关键在于农民权益的保障和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所以我国应优化宅基地退出补偿机制,让农民更加愿意退出其闲置的宅基地。这可以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促进农村土地的集约利用,推动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12]。笔者认为首先应合理制定农户宅基地退出补偿标准,保护农民财产权益;其次考虑到宅基地对农户家庭仍具有较强的社会保障功能,为了防止农民流离失所,影响农村社会的稳定,应对宅基地退出的主体加以限制;最后应探索宅基地退出的多元化补偿形式。

3.4建立相关的风险防范机制。

实际上,一些拥有特殊的自然资源的宅基地沦为商人和企业的投资对象,改变了宅基地的用途。同时,一些地方政府为了自身的利益,强迫农村居民退出宅基地换取城市户口,这可能会严重影响农村社会的稳定。因此,为了防范这种风险的产生,需要建立宅基地流转、入市等的风险防范机制。一是要严格限制宅基地流转的范围;二是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禁止任何主体强迫农民退出宅基地;三是要建立宅基地流转后的增值收益分配机制,保障各方主体的合法收益;四是要建立宅基地流转监管机制,禁止城市人购买宅基地用作投资等用途[13]。

4结语。

新时期,乡村振兴战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的体制机制问题,促进城乡融合发展,进而实现乡村振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市场配置资源要素将起到决定性作用。土地作为乡村的关键要素,由于其财产权益不明确、权属不清晰,难以进行市场化配置,也難以与其他要素进行资源重组,制约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当前我国农村“三块地”改革中,宅基地制度改革涉及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能促进城乡要素之间的流动与重组,所以宅基地制度改革需要从宅基地的“三权分置”、有序流转以及有偿使用和退出等方面着手,以此作为乡村振兴的突破口,并且在实践中应充分发挥宅基地制度改革对于乡村振兴与城乡融合发展的基本驱动作用。

参考文献。

[1]陈小君,蒋省三.宅基地使用权制度:规范解析、实践挑战及其立法回应[j].管理世界,2010(10):1-12.

[5]李力行.发展农村金融的关键:发挥农用地和宅基地的抵押融资功能[j].农村工作通讯,2011(14):37.

[8]刘圣欢,杨砚池.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的权利结构与实施路径:基于大理市银桥镇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5):45-54.

[9]沈丽君.对宅基地使用权制度的法律分析[j].法制与社会,2011(16):54.

民族论文

内容摘要:

什么是民族民间艺术?我认为所谓的民族民间艺术应该是人们为了满足自己的生活和审美需要而创造出来的艺术,具体来说,我们常常见到的剪纸艺术、年画、陶瓷艺术乃至我们小时候玩的风筝,加上大家耳熟能详的刺绣都是中国的民间艺术真正的艺术来源于生活,许多民间艺术品已经成为了“华夏一绝”而被我们传承下来。而我今天要谈的就是陶瓷艺术当中的一种——陶瓷艺术装饰。

众所周知,中国是著名的陶瓷古国,并且拥有灿烂的陶瓷文化,同时我过的传统陶瓷艺术为人类文明做出了重要贡献。比如它精美华丽的外表装饰以及无与伦比更加让人流连忘返,成为经典。但是中国现代陶瓷艺术的产生并不是中国传统陶艺的传承和延续,而是受西方现代陶艺观念的影响,我国现代陶艺的发展相对落后,经过陶艺家的多年坚持不懈努力,使得我过现代陶瓷艺术比较成熟,并且出现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态势。而陶瓷艺术的装饰作为现代陶瓷艺术的一个分支,也趁着这股东风成长起来,它的饿产生和发展并不是偶发的,而是具有深厚的文化背景。

那么什么陶艺装饰呢?正所谓“天下器物,多有装饰”。中国陶瓷发展已有几千年的历史,然而装饰和器物紧密相连,就这样便使一件普通的器物形成了独特的陶瓷文化风格,而这种特别的风格我们便称之为陶瓷艺术装饰。在人们多元化的今天,作为具有中国几千年历史文化的陶瓷艺术越来越受人们的青睐,而现代的陶艺装饰则是在传统陶瓷艺术装饰的基础上的更新与发展,这样不仅促进了现代陶瓷艺术装饰在创作与表现形式、表现手法向更高的艺术境界拓展,这才出现了“百花竞艳、万象并存”的态势,它的创新技法,丰富的资源以及独特的创意形成了特别的工艺绘画形式。现在陶瓷艺术更加注重并强调的是作品对人产生的情感作用,陶艺家们用自己特有的设计理念,将自己更多新的内涵和情感融入到创作当中形成独特的陶瓷文化。陶瓷艺术也有它自己特有的装饰语言,我认为陶瓷艺术品不但是具有观赏价值而且它也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所以陶瓷艺术在装饰和造型方面都要具备特殊的艺术风格和形式。陶瓷装饰的设计不同于一般的绘画性艺术作品,其平面构成是在陶瓷器物的立体形式上完成的,必须服从陶瓷器物的形状和部位对装饰绘画的题材,形式的特殊需要,符合从任何一个角度对其立体形态的的陶瓷器物及附属的装饰文样进行审视,使之达到合二为一的完美性,才能称得上是成功的陶瓷装饰。因此,陶瓷艺术装饰是一种有局限性、有工艺材料限制及艺术要求的、同时以绘画的雕刻方式来完成的艺术创作。通过这种精湛的技术表现出来作品的观赏性当然是精美华丽的。陶瓷艺术装饰创作过程始终贯穿了整个艺术创作的审美发生、审美创造、审美接受三大环节。在人类社会文化艺术发展史与经济发展中,陶瓷艺术装饰在陶瓷艺术当中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陶瓷艺术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瓷艺术装饰是陶瓷文化的传播使者。陶瓷艺术装饰呈现给人们的是一种陶瓷文化精神。人们在劳动中创造了文化,文化又塑造人,陶瓷艺术不仅仅是物质产品,而且是一种精神产品,更是一种文化产品。陶瓷艺术装饰经过长期的实践,形成了独特的陶瓷文化。

陶瓷艺术装饰是中国陶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民族的宝贵财富。陶瓷艺术装饰作为商品走向世界各地不断地传播着中华民族的陶瓷文化,促进了中国民间文化的发展,对满足人民的生活和审美需要,及对外经济,文化交流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瓷器是我国重要的文物,是中华人民的独特创造。然而,陶瓷艺术装饰也比较完美的体现了中华民间艺术文化的面貌。

推进民族振兴论文范文

引言: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指引下,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书写了人类发展史上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丽史诗: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进行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创、坚持、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三件大事,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不可逆转地结束了近代以后中国内忧外患、积贫积弱的悲惨命运,开启了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

正文:“中华民族是一个非宗教的、多民族的、始终抱有家国天下观的民族。我们这个民族与西方那种宗教性的、单一民族的、抱有民族主义观的民族具有完全不同的民族特性。”清华大学朱育和教授说,世界上还没有哪一个民族能像中华民族这样,具有绵绵不绝的强大的生命力、创新力、延续力。在经历了近代百年的剧变之后,中华民族作正在恢复她在世界上历史曾经延续几千年的光荣地位。这个过程,就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_正是民族复兴的中流砥柱。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百年来中国人民的不懈追求。中国_带领中国人民走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社会主义道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探索、选择、奋斗的过程。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两大历史任务:一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一是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_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为挽救民族危亡,中国人民进行了长期探索和艰苦斗争。但是,无论是洋务运动还是戊戌变法,无论是太平天国起义、义和团运动还是辛亥革命,无不以失败而告终。为什么这一系列艰辛探索和努力,都没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一个根本的原因,就是没有科学理论指导。先进的中国人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尝试过各种思想武器。经过激烈斗争,马克思主义逐渐赢得了广大进步青年,成为中国人民的信仰,在中国社会扎下了根,并深刻地改变了中国的命运。正如_同志指出的,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为主动。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正确理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涵,对于激发中华儿女的责任感、使命感,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具有重要意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相对于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繁荣昌盛而言的。中华民族在古代曾经创造了高度繁荣昌盛的文明。从春秋战国时代到“康乾盛世”,在长达2000多年的时间里,中华民族经济发达、科技领先、文化繁荣,走在了同时期人类文明发展的前列。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指的是中华民族要通过和平发展,再次走在世界前列。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相对于中华民族近代文明衰落与民族危亡而言的。随着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兴起与扩张,古老的中华文明逐步走向衰落。西方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运动与中国封建主义的思想禁锢,西方近代自然科学的黎明与中国传统科学技术的黄昏,西方市场经济机制的确立与中国自然经济机制的延续,西方产业革命的高歌猛进与中国农业、手工业发展的停滞不前……种种差距使中华民族的发展落在了后面。落后就要挨打,文明衰落必然导致民族危亡。_战争后,中国的国门被打开,主权遭践踏,领土被分割,跌到了文明发展的谷底。1921年中国_成立,领导中华民族踏上了实现伟大复兴的漫漫征程。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相对于中华民族文明发展的历史延续性而言的。虽然文明的复兴是相对于古代文明的繁荣昌盛而言的,但古代文明繁荣昌盛的国家或民族必须保持自己民族文明发展的历史延续性,从未发生过文明的断裂,才谈得上文明的复兴。在繁荣昌盛的世界古代文明中,只有中华文明发展绵延了5000年,其间虽然也经历过战乱、分裂与改朝换代,但始终保持着文明发展的历史延续性,从未出现过文明史或文化史的断裂。正因为如此,我们今天才能谈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问题。

中国历史有着自己的独特性,曾经是积贫积弱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新中国的成立,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但随之而来的则是面临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历史性课题。这一历史性课题,也是几代中国人梦寐以求的中华民族复兴和实现国家的现代化。然而,当代中国实现民族复兴和国家现代化,同样有着自己的独特性:一个是长期面临的外部环境风险和考验的严峻性、复杂性前所未有,一个是国家人口众多、贫困落后、基础薄弱、发展很不平衡,长期处于欠发展的初级阶段。如何在一个有着13亿多人口、经济社会落后、外部环境挑战频频的东方发展中大国实现现代化、实现民族的振兴,在任何人看来都是异常艰难的时代课题。解决这一历史性的时代课题,既没有书本的现成答案,也没有可资援引的现实范例,只有从我们的脚下走出一条路来。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历尽筚路蓝缕的艰辛探索,历尽种种的弯路、挫折和失误,历尽数不尽的付出和劳作,最终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中国道路,不仅仅说明过去的艰难和辉煌,也昭示着未来的光明和前景:这就是沿着中国道路坚定不移地走下去,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就一定能够在幅员辽阔的中国版图实现百年来无数志士仁人上下求索、苦苦追求的中华民族的振兴和中国现代化的宏伟蓝图。

通过历史,我们明白了这个道理,必须要大力发展经济,提高国民经济收入,提高国家的经济总产值,这样才能提升中国的地位,才能让自己的国家变的强大,才能拥有更多的话语权,才能让中国这只雄狮屹立于世界之上,不再让近代那段屈辱的历史重演,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近代历史简直就是一部屈辱的历史,相信每一个炎黄子孙都不会忘记这样一个道理:落后就要挨打,落后就要被别人侵略。如果想不受别人的侮辱和欺凌,我们自己一定要强大起来,怎么变强大?首先要在经济上强大。有句话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落后就要挨打,要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得发愤自强。在_战争中国是落后的,武器落后,科技落后,经济落后,最根本的还是社会制度落后。要发愤自强就要改造社会,发展社会生产力,加强国防。怎么样才能是国家发展、加强国防呢?只有我们国家的经济富有了,才能发展科技、发展文化、搞国防、制造工业等等。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有没有先进、繁荣强大文化,对国家兴衰存至关重要。一个国家硬实力搞不好,可能一打就垮;如果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不行,可能不打自垮。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求我们发展好国家硬实力的同时,发展好国家文化软实力。

结束语:十八大报告基于对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判断,鲜明回答了“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奔向什么样的目标”这些事关党和国家全局的重大问题,必将指引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民族团结与乡村振兴心得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生在此山中”。眼界决定高度,创新决定广度,思路决定出路,勇气决定举措,担当决定成效。作为一名基层乡镇党委书记,如何创造性地贯彻好、落实好市委六届六次、七次全会精神,在加快实现“乡村振兴的特色区和践行“两山”理论的示范区”这一目标的过程中,想在先、走在前呢?我觉得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突破:

一是思想上要解放。

要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在党纪法律范围内主动破除制约乡村发展的条条框框,为创新松绑、为发展撑腰。要结合当前正在开展的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全方位反思以前在农村农业工作方面的不足和问题,总结好的经验和做法,探讨破除乡村振兴瓶颈的举措,把讨论活动变成统一思想、形成共识的过程,用讨论的成果推动乡村振兴工作的开展。要在全社会形成人人为乡村振兴想办法,不为不作为找理由的浓厚氛围,树立为干事者担当,为作为者负责的正确导向。

二是政策上要吃透。

结合现场教学所去村庄,感悟最深的就是湖州人把政策用足用活了。这恰恰是我们工作的一大短板,我们的习惯做法是用政策限制,不是用政策发展。因此,一方面要加大政策法规的学习培训和宣传力度,提高执行者的业务素质和水平。另一方面要加大对政策研究的力度,提高解读政策的能力,创造性地提出贯彻落实政策的细则或举措,让政策更接地气,更服水土,而不是机械教条式的执行政策,更不能把政策变成谋取私利的工具和依据,也只有这样才能让政策变成推进乡村振兴的动力。

三是资源上要激活。

这里所说资源指政策资源、社会资源和文化资源。首先政策资源。五四村、鲁家村、向阳村等已经全部完成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实现农民承包地经营权全部流转,股权化既保证了农民的土地收益,又弱化了农民个体实际地块的界限,限度地降低用地成本,化解了土地纠纷,很好地处理了农村集体和个人的利益关系,极大地释放和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土地的规模化、集约经营。而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这一政策,我们还未用足用活。其次社会资源。乡村振兴不是一部门的事,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需要统筹整合使用政府资源、统筹调动社会民间力量,引导企业资本参与。参观的乡村,村级都设有统一战线工作组,统筹调动乡贤、名人等力量助力乡村治理,这个做法真的不错,值得借鉴。第三文化资源。一是湖州的所有村都有文化礼堂,都有讲习所,都有文化长廊,都有农风家训,都有村史馆,都有农家书屋,都有老年公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随处可见深入人心,文化育人、文化兴村、耕读传家的氛围很浓。二是村级党组织尊重人才、培养人才的眼光和远见着实让我们佩服,可以说照此下去,下一轮的发展引领者仍然是湖州。三是对文化资源的挖掘也要做到极致。这次学习还有一个感受就是湖州的博物馆很多,湖笔博物馆、桑基鱼塘博物馆、荻港村名人博物馆等等。国级传统古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等都做到了极致。我们的传统古村落、非遗等资源相当一部分在沉睡,未能发挥文化资源在促进经济、教化乡邻、抚育文明风尚中应有的作用。

四是责任上要担当。

从鲁家村的成功案例,到向阳村党支部、村委会、村务监督委员会集体决定、共担风险,处处闪耀着为民担当、干事创业的情怀。创新发展,先行先试,需要担当,就要大力传承弘扬精神。一要有为群众为集体利益担当初心。二要有迎难而上、艰苦奋斗,不怕挫折、不怕失败,愚公移山的恒心。三要有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久久为功,利在长远,天下为公的公心。这既是对干部个人的要求,也是对各级党组织的要求。

五是党建上要加强。

党群服务中心是每个参观点最突出、最显眼的标志。“为集体操心、让群众省心、请组织放心”、“村庄发展快,要靠书记带;群众生活美,要靠班子领;火车开的稳,要靠党员撑”、“党员农家乐”、“党员文明户”、“党员责任牌、责任区”、“党员请您歇歇脚、上下楼梯慢慢走”等暖心提示清晰显眼,处处体现了党员示范带头,服务群众的理念,体现了党组织在乡村振兴、乡村治理中领导核心作用。任何一个美丽乡村的建设,都离不了党组织引领、党员示范带动,只有强一个支部,才能促一个产业、活一地经济、富一方百姓。要通过党建引领,不断强化“三基建设”,激活基层党委、农村党支部内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观能动性。

民族团结乡村振兴心得体会

民族团结和乡村振兴是当前社会热门话题。这两个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让乡村地区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从个人的角度出发,我认为深入了解各民族文化差异和互相交流是促进民族团结的关键,并探索特色产业、传统文化和现代科技的融合是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

第二段:民族文化交流。

民族团结的基础在于促进各族人民之间的相互关注、宽容和认同。很多时候互相不了解和不了解各民族文化差异会导致误解和不和谐的现象。在我所在的地方,我们组织了一些文艺活动,让各民族人民互相交流,学习、欣赏和传承各自的文化。比如,我们举办了各民族包饺子、唱歌、跳舞、说故事等活动,在体验、了解、交流中增进了感情,彼此之间了解和认同也更深了。

第三段:特色产业和乡村振兴。

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特色产业不仅能带来财富,还可以激发本土特色文化和传统技艺的发展。我们这里的火腿制作工艺历史悠久,吃起来鲜美味道独特。为了推广本地火腿文化,开发火腿产业,我们在村里成立了几家火腿生产公司。这些公司引进现代科技和标准化生产流程,保持特色的同时提高了产品质量,并成功打开了销售市场。

第四段:传统文化和现代科技的融合。

经济的发展不仅要有产业,同时也需要有特色的文化和传统。振兴传统文化通常意味着让多数人更好地了解文化价值和影响。人们能够在传统的文化中找到信仰、方向、灵感,才有可能真正地保守和发扬文化。为此,我们尝试将传统文化和现代科技相结合。我们利用新media技术设计数字展览、推广电子相册、在线文学创作等活动,让更多的人在更现代化的环境下接触传统文化,体验本土的特别魅力。

第五段:结论。

民族团结和乡村振兴需要不断地探索,并经过时间的检验。当前我所身处的环境中,多元文化的融合已取得了成功,并通过不断探索和创新,以特色产业和传统文化为双轮驱动,推动乡村振兴的进程。人们的心灵越来越年轻、越来越具有活力,大家期待着,未来会有更多的人投身于这个美好的行列,为民族团结和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振兴民族心得体会

振兴民族的重要性前所未有地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和重视。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众多优秀文化传统的民族,我们必须为振兴民族贡献自己的力量。近年来,我参与了一系列与振兴民族相关的活动,深感振兴民族的意义和价值。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的体会和心得,希望能够引起更多人的关注和参与。

第二段:传承文化是振兴民族的基础。

传承民族文化是振兴民族的首要任务。中华民族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包括传统艺术、文学、音乐和建筑等多个方面。这些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灵魂,也是我们的骄傲。然而,在现代社会的冲击下,传统文化受到了严重的威胁。只有通过传承和弘扬,我们才能让这些文化在时代的大潮中得以延续。我参与了一个由学校组织的文化夏令营,与一些老艺术家学习传统艺术,我体会到了传统文化的深厚内涵和魅力。通过这样的活动,我们可以传递和传播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认同和喜爱我们的传统文化。

第三段:教育是振兴民族的关键。

教育是振兴民族的关键。只有通过优质的教育,我们才能够培养出更多有识之士,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贡献力量。我们的教育需要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在校期间,我积极参与了各类创新实践活动,锻炼了自己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这些实践活动让我明白了创新的重要性,也为我未来的学习和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通过加强教育,我们能够培养更多有才华、有担当的年轻人,为振兴民族注入新的力量。

第四段:科技创新为振兴民族提供动力。

科技创新是振兴民族的重要动力。现代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支持和推动。作为新一代,我们要积极投身科技创新,为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我参与了一个由学校举办的科技创新竞赛,通过与同学们合作,我们成功开发出一个解决环境问题的创新方案。这个经历让我懂得了科技创新的重要性,也体会到了竞争和合作的价值。通过推动科技创新,我们可以有效地解决国家和社会面临的难题,为振兴民族贡献力量。

第五段:践行公民责任实现民族振兴。

践行公民责任是实现民族振兴的关键。每个人都有责任为国家的发展贡献力量。我参与了许多志愿服务活动,包括社区清洁、帮助困难群体等。通过这些活动,我明白了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小小力量,为社会做出贡献。每个人都应该理解公民责任的重要性,并积极践行。只有当每个人都为振兴民族贡献自己的力量时,我们才能够实现民族振兴的目标。

结论:

振兴民族是一项光荣而伟大的事业,需要每个人的共同努力。传承文化、强化教育、推动科技创新、践行公民责任,这些方面都需要我们的关注和参与。通过振兴民族的努力,我们可以为民族繁荣和国家的伟大贡献一份力量。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实现民族振兴的梦想而奋斗!

预备党员思想汇报:民族振兴之路

敬爱的党组织:

秋天是最迷人的季节,秋日的晨曦温暖和煦,映射着沃野千里,将华夏民族的自强不息折射得熠熠生辉。秋日的晚霞绚丽多彩,透射着民族荣光,将神州大地照射得光彩夺目。

56个民族和睦相处,团结奋斗,共同繁荣,一起缔造了一个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为巩固民族团结,少数民族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中国共产党和政府长期致力于探索在新形势下推动民族振兴的有效途径,因此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便应运而生,成为了推进少数民族建设的伟大精神纲领。党和政府根据新形势下经济发展的态势坚持全面投入人力、物力、财力、科技力建设新疆,尽力缩小东西部经济差距,让各民族共同享受改革开放的成果。

当今社会各国的竞争集中体现在综合国力之上,强大的民族凝聚力、科技力、文化力等软实力,突显着耀眼的光芒。中国这一伟大的民族在内部松散和外部侵略的双重压力之下依然屹立不倒。当东突、藏分离分子、台分离份子恶劣地摧残着我们的民族意志,钓鱼山问题、经济危机等笼罩着祖国之时,无数的爱国之士以坚强的意志誓死捍卫着我们伟大的祖国。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崇高灵魂,为祖国的繁荣和发展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也许我们不会知道他们的名字,但是一定会将它们的崇高品质永远铭记在心,必将以之作为祖国振兴的精神动力。

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民族团结、共同繁荣的伟大使命已经落在了我们的肩上。承载着民族精神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我们必须坚持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来洞悉世界,用正确的符合人民根本利益的思维方式来服务社会,为民族团结和长治久安贡献我们的微薄之力。

党和政府的民族成就举世瞩目,经验弥足珍贵。21世纪的我们将吹起新的号角,奏响新的凯歌。各民族共同奋进,必将使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汇报人:

民族团结与乡村振兴心得

众所周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我国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部署,是党中央着眼于推进“四化同步”、城乡一体化发展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同时推进农业农村的现代化、提高广大农民获得感和幸福感、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和实现中华文明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我们党“三农”工作方针政策的继承与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

我国国土面积很大,有着较大贫富差距,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从实际出发,切实加强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举各方之力,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目标、更有力的举措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努力谱写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要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产业振兴是基础。发展是第一要务。

实施乡村振兴的最终目标,就是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村产业与农民就业问题,保证当地群众长期稳定增收、安居乐业。而不论是解决农民就业还是确保群众增收,都是需要以产业发展为基础。农业强,产业必须强。产业旺,才有乡村振兴的底气。要实现产业兴旺,首先要构建乡村产业体系,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重点是通过培育农业品牌、加强科技创新、强化城乡融合,补齐农业发展短板,促进农村产业集聚。人才振兴是支撑。“人才兴,事业方兴”。发展离不开人,乡村振兴自当不例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关键要解决人的间题。因为受前些年农村发展“钱景”不大的影响,很多人口外出务工,农村缺人尤其是缺少能人的问题,已经成为振兴乡村的制约瓶须。

所以,实施乡村振兴必须将人力资本开发放在第一的位置,做好农村人才政策这篇大文章,完善人才服务机制建设。既重视本土人才的培育,培养一大批新型职业农民,使之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主カ军。同时也要广纳懂科技、懂市场、懂法律、懂管理的贤才能人到农村来创新创业,让农村成为贤才能人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建设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高质专业化乡村振兴队伍,加强农业发展的创新驱动力与农村产业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活力。文化振兴是灵魂。

乡村文化建设是乡村振兴的源头活水。乡村文化作为我国社会文化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汇集着乡土人文之美。假如说没有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更或者没有乡村文化的同步振兴,那那乡村振兴就失掉真正的灵魂。所以,实施乡村振兴务必抓住乡村文化这一灵魂根本。不但要顺应新时代的要求,推动城乡文化融合,保护并承传好乡村文化,提升文化产品,促进文化供给,大力发展具有特色的乡村文化以及产业。也要打通农村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_文化服务难题,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乡村深深扎根,不断提升乡村群众在文化成果上的获得感以及在精神文化生活上的幸福感。生态振兴是根本。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是人类生存的基础,只有实现生态振兴才可以体现文明和谐的乡村振兴目标,乡村振兴离不开生态振兴,绿色发展是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因为前些年乡村环境保护相对滞后,这无疑为农村生态振兴带来了更多的难题,需要花费较大的力气来解决。应该始终坚持绿色生态导向,改进农业生产方式,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持续攻坚农村环境污染防治,提升能源供应的良性循探索乡村绿色发展之路。不断提高乡村振兴的恒久生命力。树高千尺源于根深,大厦巍峨靠的是地基坚固,乡村振兴战略让国之基更稳,祖国务必将更加坚实屹立在世界洞东方,让我们信心倍增地苦干实干加油干,在乡村振兴战略的牵引下,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一番农村力量。

民族团结乡村振兴心得体会

第一段:

在全国各地开展的“民族团结乡村振兴”活动中,我也有幸参加并深有感触。此次活动让我深刻认识到,助力乡村振兴、促进民族团结,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相信,在不断实践和探索中,我们一定能够找到有效且可持续的途径。

第二段:

我所在的团队一开始的工作是通过各种方式联系村民,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意愿。接下来,我们与当地的合作社合作,引进适合当地条件的农作物进行示范种植,推广高效农业技术,并为村民提供就业机会。在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的同时,我们也积极倡导多元文化,促进多民族之间的交流,打造一个民族和谐的社区。

第三段:

通过实践,我发现多数村民并不缺乏种地和挣钱的能力,而更重要的是他们需要的是思路和方法。在这一点上,我们的工作更多的是培训和指导,提供更加全面和有效的技术和管理知识,让村民能够更好地利用当地的资源,加强自我发展意识。在传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我们也要积极倡导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互相支持的理念,才能真正实现民族团结乡村振兴。

第四段:

此次活动虽然结束了,我们的工作却仍旧在继续。我们将继续在实践中深化了解,不断调整和完善策略,扎实工作,取得更好的效果。未来,“民族团结乡村振兴”将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我们作为时代的新人,必须勇于担当、积极行动。只有不断学习和实践,才能更好地实现国家和民族的繁荣昌盛。

第五段: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将继续关注和参与民族团结乡村振兴的工作。希望所有的朋友们也能够加入进来,为中国乡村和少数民族的发展献出自己的力量。相信只要我们齐心协力,不断创新、创造,一定能够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民族振兴心得体会

第一段:引言(100字)。

民族振兴是一个民族追求繁荣昌盛的一个过程,对于一个民族来说,当其领导层和广大人民都对民族文化和民族利益保持高度认同并维护、发展时,民族振兴就能够实现。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我有幸生活在中国这个现代国家,见证了中国在过去几十年里的巨大变化。我在这个过程中有着深刻的体会和感悟。

第二段:自觉与自信(200字)。

在民族振兴的进程中,自觉和自信是非常重要的。个人的自觉就是要意识到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员,要为民族的利益和声誉负责任。这就要求我们要有爱国心、民族情感,并且在对待国家的时候能够主动出力。同时,自信也是迈向民族振兴的必备品质。面对国际上的困难和挑战,我们不能忘记自己的优势和潜力。只有坚定自信,才能够战胜困难,改变命运。

第三段:创新与发展(300字)。

要实现民族振兴,就必须在创新和发展上下功夫。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我们需要发扬创新精神,不断推动思想、科技和文化的创新。我们要关注发展的动力和方向,积极借鉴世界先进的科学技术、管理经验和文化成果,加强自身实力,推动国家的科技进步、经济繁荣和文化发展。同时,我们还要鼓励和培养年轻人的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让年轻一代积极参与到国家的发展中去。

第四段:和谐共赢(300字)。

实现民族振兴需要国家的团结和和谐。我们要积极构建和谐的社会关系,加强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和各个社会群体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实现各方共赢。我们要摒弃以往的零和思维,鼓励大家勇于实践和创新,推动全民共同进步。同时,我们还要加强国际合作,与其他国家分享经验和资源,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只有形成和谐的协同效应,民族振兴的目标才能更容易实现。

第五段:责任与担当(200字)。

实现民族振兴的过程中,每个人都要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和担当。作为一个普通人,我要从我自己做起,努力学习、工作,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综合素质。同时,我还要关心社会、关心国家,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为民族的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作为一员中华民族,我要时刻牢记自己的使命和责任,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都要积极传承、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文化,为民族振兴作出应有的贡献。

结尾(100字)。

民族振兴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需要付出艰辛和汗水。每个中华儿女都应该从自身做起,自觉树立爱国心、民族意识和文化自信,积极追求创新与发展,促进和谐与共赢,并担当起自己的责任。只有全体人民的共同努力,中华民族才能实现伟大的复兴。让我们共同为中华民族的振兴努力奋斗吧!

民族团结与乡村振兴心得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部署,是党中央着眼于推进“四化同步”、城乡一体化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升亿万农民获得感幸福感、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和实现中华文明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我们党“三农”工作方针政策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我国幅员辽阔,南北贫富差异较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从实际出发,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举各方之力,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目标、更有力的举措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努力谱写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

要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产业振兴是基础。发展是第一要务。实施乡村振兴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彻底解决农村产业和农民就业问题,确确保当地群众长期稳定增收、安居乐业。而无论是解决农民就业还是确保群众增收,都都需要以产业发展为基础。农业强,产业必须强。产业旺,乡村振兴才有底气。要实现产业兴旺,首先要构建乡村产业体系,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重点是通过培育农业品牌、增强科技创新、强化城乡融合,补齐农业发展短板,促进农村产业集聚。

人才振兴是支撑。“人才兴,事业方兴”。发展离不开人,乡村振兴自当不例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关键要解决人的间题。由于受前些年农村发展“钱景”不大的影响,大量人口外出务工,农村缺人特别是缺少能人的问题,已经成为振兴乡村的制约瓶须。因此,实施乡村振兴必须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做好农村人才政策这篇大文章,完善人才服务机制建设。既重视本土人才的培育,培养一大批新型职业农民,使之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主要生カ军。也要广纳懂科技、懂市场、懂法律、懂管理的贤才能人到农村来创新创业,让农村成为贤才能人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建设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高质专业化乡村振兴队伍,增强农业发展的创新驱动力和农村产业发展以及经济社会发展活力。

文化振兴是灵魂。乡村文化建设是乡村振兴的源头活水。乡村文化作为我国社会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着乡土人文之美。如果说没有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更或是没有乡村文化的同步振兴,那那乡村振兴就失去了真正的灵魂。因此,实施乡村振兴必须抓住乡村文化这一灵魂根本。不仅要顺应新时代的要求,推进城乡文化融合,保护并传承好乡村文化,增加文化产品,促进文化供给,大力发展具有特色的乡村文化及其产业。还要打通农村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破除文化服务难题,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乡村深深扎根,不断提高农村群众在文化成果上的获得感以及在精神文化生活上的幸福感。

产方式,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持续攻坚农村环境污染防治,增加能源供应的良性循探索农村绿色发展之路。不断增强乡村振兴的恒久生命力。

树高千尺源于根深,大厦巍峨靠的是地基坚固,乡村振兴战略让国之基更稳,祖国必须将更加坚实屹立在世界洞东方,让我们信心倍增地撸起袖子加油干,在乡村振兴战略的牵引夏,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一番农村力量。

振兴民族心得体会

振兴民族是当今时代的一项重要任务,而在实施过程中,我们也逐渐积累了一些心得体会。我们认为,振兴民族的关键在于教育,激发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民族和谐发展,同时也需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下面将从这五个方面展开,说明我们对于振兴民族的一些体会。

首先,教育是振兴民族的关键。要想振兴一个民族,教育是最基础的一环。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通过校园文化建设、爱国主义教育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家国情怀,让他们热爱自己的祖国,为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此外,教育还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家风家教,使他们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其次,激发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至关重要。一个民族只有自豪和自信,才能凝聚力量,迸发创造力。通过宣传和弘扬民族的历史文化,激发人们对民族传统和优秀文化的热爱和认同感。同时,要鼓励和支持民族企业家、科学家、艺术家等优秀人才的发展,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和声望,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只有每一个人都自豪地宣称“我是中国人”,才能形成浩荡澎湃的民族力量,为振兴民族做出贡献。

第三,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振兴民族的重要途径。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骨髓,是民族创造力的源泉。我们要通过教育和宣传,让年轻一代更加了解和尊重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同时,要注重将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相结合,创新传统文化表达方式,让传统文化在时代的潮流中焕发新的活力。

第四,促进民族和谐发展是振兴民族的基础。振兴一个民族,不仅要关注经济发展,更要注重社会和谐。各族人民应该心怀同胞情谊,相互尊重、理解、包容,共同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政府应该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投入,改善民生,促进民族经济发展。同时,重视民族地区的文化建设,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风俗习惯等独特文化,使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最后,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也是促进振兴民族的重要途径。在今天世界日益趋向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国的交流与合作变得尤为重要。我们应该借助国际交流和合作的平台,吸取其他国家的经验,推动自己的发展。同时,也要积极宣传和展示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成就,提高中国的国际形象和影响力。只有在与其他国家的交流互鉴中,才能不断提高国家的综合实力和民族的凝聚力。

总而言之,振兴民族是一项长期而繁重的任务,需要我们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通过教育的力量,激发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民族和谐发展;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推动自己的发展。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让中华民族在世界的舞台上展示自己的风采。

弘扬民族精神振兴中华民族演讲稿

老师、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我是四年七班的语文老师,今天国旗下讲话的主题是:弘扬民族精神。什么是民族精神,我们为什么要弘扬民族精神呢?民族精神归纳起来就是:“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要弘扬民族精神是因为它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

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历经五千年的沧桑而不断发展,饱受磨难而百折不挠。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制造了9.18事件,开始对中国发动了武装进攻。1937年12月13日,日本侵略军侵占南京后,在全城进行了40多天的血腥屠杀,使用集体枪杀、活埋、刀劈、火烧等惨无人道的手段,杀害中国平民和被俘军人达30余万人。经过8年的浴血奋战,1945年9月3日,日本终于投降,我们把日本帝国主义赶出了中国。今天,我们回顾历史,是希望我们每一位同学弘扬民族精神,勿忘历史、勿忘国耻。

那么做为一名小学生,我们该怎样弘扬民族精神呢?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见到老师要问声好,与同学要和睦相处,争做文明守纪的好学生,继承并发扬自古以来尊师重道、善待他人的民族精神。

2.自觉维护学校良好的学习环境,少些喧闹,多些朗朗的读书声。因为勤奋学习、沉稳善思也是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

3.民族精神也体现在勤俭节约上,同学们不能因为挑食、爱吃零食等不良的习惯而让自己的健康与美德流失。

4.讲卫生、勤劳动是体现一个民族素质的重要部分,同学们应自觉保持校园环境的整洁,齐心协力让我们浔小的校园变得更加美丽。

同学们,鲜艳的五星红旗迎风招展,嘹亮的国歌又一次奏响,你们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肩负着传承民族精神,振兴中华的历史重任。希望同学们能从现在做起,从身边的一点一滴做起,讲文明、讲卫生、刻苦学习、努力拼搏,把民族精神的火炬代代相传,让伟大的民族精神发扬光大。

民族团结乡村振兴心得体会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乡村振兴战略也成为政府战略的重要部分。其中,民族团结作为乡村振兴中的重要内容,引起了我的极大关注和思考。在这个过程中,我深刻认识到了民族团结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并从自己的实践中获得了一些心得和体会。

乡村振兴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而民族团结作为乡村振兴中重要的精神支柱,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方面,民族团结能够为乡村振兴提供重要的人力资源和文化资源,增强社区的凝聚力和创新力。另一方面,维护和谐稳定的民族关系,促进跨族群共建共享,对于推动乡村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第二段:多样性和互融是民族团结的表现。

在乡村振兴中,民族团结不仅仅是单一的民族和谐,还需要多种族群的相互融合和协调。因此,繁荣多样的文化传统、传承多元的风俗民情,是民族团结的重要表现之一。只有在守护自己的文化的同时,打破族群壁垒,充分互融,才能凝聚乡村共识,共同成长。

第三段:文化教育是维护民族团结的重要手段。

文化教育是维护民族团结的重要手段之一,特别是在乡村振兴中,需要注重护好民族文化。在本质上,文化传承是通过社会教育和文化媒介,以古为今、以今为古,深入挖掘民族文化的深度和广度,引领广大农民增强自主意识,共同推动乡村振兴。

第四段:天赋领袖是民族团结的推动力。

在推进民族团结的过程中,天赋领袖是重要的推动力。他们不仅仅是一个人,而是代表着一个民族、一个文化的闪光点。他们的力量来自于突出的人格魅力和扎实的专业素养,以及对本土文化的深刻理解和认同。这种领袖力量能够带领大众打破文化壁垒,推动乡村振兴,展示民族的精神风貌和文化振兴的道路。

第五段:个体户参与是民族团结的重要支撑。

最后,民族团结需要每一个人的力量和贡献。乡村振兴的基础是农民经济,因此,个体户作为极为重要的群体,如何让他们参与到民族团结中来,成为了具有挑战的问题。一个有效的途径是完善个体户规模经营的体制机制,通过培训和信息化等手段,助力他们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创新经营理念,贡献力量。出于经济利益的共享,自然也会促进人心相通,强化民族团结。

在我的实践中,我认识到民族团结是乡村振兴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多元化、互融、文化教育、领袖推动以及个体户参与,都是从不同角度推进民族团结和乡村振兴的有效方法。唯有抱着开放心态和自主意识,才能更好地推动民族团结。

民族振兴心得体会

民族振兴是中华民族长期追求的目标,也是我们这一代年轻人的使命和责任。近年来,我深切感受到了祖国进步的时代脉搏,也思考了我个人在民族振兴中所应扮演的角色。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年轻人有着无限的机遇和责任,我的体会就是要投身创新创业,以实际行动推动民族振兴。

二、传承文化。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基和骄傲,在民族振兴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作为当代年轻人,我们要通过学习和研究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精髓。我在大学期间加入了文化传承社团,参与了许多传统文化的学习和表演活动。通过学习书法、琴棋书画等传统技艺,我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底蕴。传承文化不仅仅是对过去的尊重,更是对未来的负责。只有传承好我们的传统文化,才能更好地在国际舞台上展现中华民族的独特魅力。

三、积极参与。

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是我在民族振兴中获得的重要体会。在大学期间,我参与了多项社会实践活动,例如支教、助残等。通过与不同地区的人们互动,我见证了贫困地区的变化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也深刻体验到了自己的责任和使命。作为一名年轻人,我们应该用自己的力量去改变社会,为民族振兴贡献一份力量。只有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才能真正理解民生问题的重要性,也能更好地为社会做贡献。

四、创新创业。

在民族振兴的进程中,创新创业有着重要的地位。作为当代年轻人,紧跟科技的步伐,发挥自己的创新创业精神,是推动民族振兴的重要方式之一。创新不仅仅是科技的创新,还可以体现在思维方式的创新和价值观的创新上。我曾经参与了一项创业项目,为保护传统文化开发了一款文化衍生品。通过这个项目,我了解到了创新创业的艰辛和困难,但也深刻体会到了创新创业的乐趣和成就感。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为民族振兴做出更大的贡献。

五、加强自身素质。

在民族振兴的进程中,作为年轻人,我们要加强自身的素质和能力,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实力。只有拥有更高的学术水平和更广泛的视野,才能更好地为民族振兴服务。我在大学期间积极参加各种培训和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储备和实践能力。无论是研究生的报考,还是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都是为了提高认识水平和综合素质。作为一名年轻人,我相信只有不断加强自身素质,才能更好地为民族振兴作出贡献。

总结起来,我深切体会到民族振兴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一种责任和使命。在这个时代,作为当代年轻人,我们要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发挥创新创业精神,加强自身素质,为实现民族振兴的伟大梦想而努力。只有每个年轻人都能够贡献自己的力量,才能真正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