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中国叶连平事迹学习心得体会(模板17篇)

时间:2023-11-28 16:05:04 作者:温柔雨

在成长和发展的道路上,总结是必不可少的一步,它能够让我们更加明确自己的目标和方向。以下是一些对于心得体会的精选范文,大家可以阅读一下,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写作的灵感。

感动中国叶连平事迹学习心得体会

今年91岁高龄的叶连平是和县卜陈学校退休教师,荣获全国德育教育先进个人、中国好人、安徽省优秀共产党员、安徽省五一劳动奖章、安徽省优秀教师等称号。

三尺讲台,一间教室,一间图书室,几十个留守儿童......这就是卜陈留守儿童之家,也是叶连平的家。退休后,他继续义务辅导学生,用知识改变农村孩子的命运,被人们誉为散发余晖的“乡村烛光”。

由于年轻时在美国驻华大使馆做过勤杂工,叶连平英语很好,每逢双休日和寒暑假他都义务为留守儿童辅导英语。,叶连平自掏腰包在家里开设留守儿童之家。辅导留守儿童学习,叶老师分文不收,连稿纸、图书等相关学习资料都自掏腰包购买。有的留守儿童家住得很远,叶连平就让他们免费在家里吃住。

叶老师生活节俭,至今仍穿着破旧的衬衣和带有补丁的裤子。但为了开阔孩子们的视野,他经常自费带孩子们到周边地市参观科技馆、名人馆、博物院等。

为了孩子们能更好地学习,他把从牙缝里挤出的钱,在成立叶连平奖学金基金,奖励优秀学生,资助困难学生。有人劝他不能再这么劳累,身体吃不消,但他说要和时间赛跑,“再不干恐怕没时间了”。

感动中国叶连平事迹学习心得体会

最美奋斗者叶连平:11月22号,这也是我终生难忘的,我又第二次走上了三尺讲台。从1955年一直到1978年上来当民办老师,我把我最珍贵的时间,白白地糟蹋了,从我二十多岁到我四五十岁,恰恰是一个人生当中的黄金时代,我每一次想到这个我心里不好受。

第二次站上三尺讲台,叶连平格外地珍惜。他下决心要用剩下的时间做尽量多的事。1979年,叶连平所带的第一届毕业班考出了学校有史以来最好成绩,他独创的“四步教学法”在安徽省内外示范推广,1985年,叶连平被评为“安徽省优秀教师”。1986年7月,叶连平又一次迎来了人生的重要时刻。

时任安徽省和县乌江区委副书记盛锦平:(叶连平)因为各个方面表现很突出,所以在谈到这个事情的时候,我就觉得他可以主动的靠拢党组织,要求加入党组织。

入党后,叶连平更加干劲十足。1990年,到了退休年龄的叶连平必须要告别讲台了,然而他却舍不得离开。

安徽省马鞍山市和县卜陈初中教导处原主任戴继明:当时叶老师把他的教学工具交给我的时候,就趴在办公桌上痛哭流涕。

叶连平:后来有人笑我,你退休啊,你哭什么家伙,唉,对不对?那么坦率地说,我舍不得离开,我真的舍不得离开。

立志在三尺讲台奋战到最后一刻。

离开学校讲台的叶连平在自己家中的讲台上继续奉献着人生,来,已经有超过1000名孩子在叶连平的“留守未成年人之家”学习,村民们说,叶老师如果收费的话,这么多年的代课费早就超过百万了。而对孩子们甘于奉献的叶连平对自己却格外地苛刻。

安徽省马鞍山市和县卜陈学校校长居平树:他在物质方面,他与一般人相比都不如,他的一件衣服穿60年,还在穿,比我的年龄还要大,他的房子住了30年,还是原来的老房子。

为了能够帮助贫困学生,叶连平还在20拿出5万元积蓄,在社会多方的支持下,成立了叶连平奖学金。截至目前,奖学金已发放了7次,惠及132个孩子。

感动中国人物叶连平先进事迹学习心得

叶连平是安徽省马鞍山市和县的一名乡村教师,为乡村教育奉献了40多年,退休后坚持为学生义务辅导,自费开办家庭课堂“留守未成年人之家”,如今91岁高龄的叶连平仍坚守在讲台上。

这就是叶连平在2000年创办的“留守未成年人之家”。当时村里的留守儿童作业无人辅导,学生普遍英语基础薄弱。刚退休不久的叶连平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就从自家30多平米的旧屋里挤出一间房子,挂起小黑板,办起了小课堂。

和时间赛跑为孩子倾尽所有。

“留守未成年人之家”解决了村民的燃眉之急,受到大家欢迎,很快就由一个班变成了两个班,村里不同年级的学生都来这里学习,叶连平经常忙得连饭都顾不上吃。

叶连平:我要上四个课,我要备四个课,我要改四种作业。

2018年暑期,叶连平突发意外,被撞伤腰椎住进了医院。然而已经90高龄的叶连平手术后仅仅4天,就拄着拐杖回到了学生身边。

叶连平:我现在不得不分秒必争了,我都毕竟是90多岁的人了,说走就走了。

叶连平开办的“留守未成年人之家”,不仅分文不取,还经常自掏腰包给孩子们购买学习用品、教具以及组织孩子外出参观。对于离家比较远的学生,他还包吃包住。那么叶连平为什么要这样倾尽所有为孩子们奉献呢?他说这是源于自己对教育事业的热爱。

经历坎坷对教育的热爱却始终不渝。

叶连平1928年出生于山东青岛,新中国成立之前,他跟随在美国大使馆工作的父亲生活,熟练掌握了英语阅读和书写。新中国成立之后,叶连平在南京的琅琊路小学一直工作到1955年,后辗转来到安徽和县。1978年,叶连平在和县又一次走上了讲台。

感动中国叶连平事迹学习心得体会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了解并学习了叶连平同志的先进事迹后,使我受到了很深刻的教育,叶连平同志用他的一生告诉我们,必须要有顽强的意志,必须只争朝夕,从点滴做起,不能好高骛远,立足岗位,脚踏实地,端正心态,勤勉敬业。要培养刻苦钻研的精神,不怕挫折,投身艰苦岗位锻炼身手,承担挑战性工作增长才干。要保持创新锐气,在工作岗位上大胆探索、创新创造。要养成勤学习、多读书、善探究、爱思索的好习惯,不断丰富知识,开拓视野,提高综合素质。要自觉向实践学习,在实践中更新思维、开阔眼界,在实践中磨炼意志、学会忍耐,成长为知识丰富、技能精湛、视野开阔、爱岗敬业的有用之才。向叶连平同志学习,就要像他那样,永葆锲而不舍的精神,活到老学到老、拼搏到老、奉献到老,把毕生献给教育事业。

能指挥人,榜样却能吸引人。”教师本身就是一块丰富的教育资源,教师应模范履行师德规范,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以良好的师德赢得学生的尊重和信赖,以自己高尚的人格和品质去教育,影响学生。“恪守信念,清正廉洁,一心为民,忘我工作,始终如一地坚守着共产党员的高尚情操,始终如一地践行了执政为民的根本宗旨”

作为一名普通的党员,做好群众工作就是要贯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努力解决为人民服务的问题,真心实意为群众谋利益,扎扎实实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时时处处、切切实实关心群众生活,紧抓民生之本、解决民生之急、排除民生之忧,这是密切党群关系的治本之策,也是最根本的群众工作。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在工作中,坚持和幼儿家长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作风,始终注意工作中的新变化和幼儿工作的新特点,善于从实践中汲取经验,从家长的意见中汲取智慧。主动经常进行家访、深入幼儿家中了解情况,老老实实调查研究,老老实实听取家长意见,老老实实改进工作,集中智慧和力量去解决工作中的问题和难题。不要有靠边看的思想,从自身做起,从自己身边的小事做起,把党的方针政策扎扎实实的落到实处,时时刻刻起模范带头作用,始终坚持群众利益无小事,为党的执政根基贡献自己的力量。

一切为了幼儿,为了一切的幼儿,为了幼儿的一切,上好每一天。

班,上好每一节课,关注每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和每一个父母紧密联系起来,及时反馈孩子在校表现,共同教育下一代。幼儿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他们的教育来不得半点马虎。我们只有踏着前人的足迹,多读点教育教学理论书籍,在实践中多加反思,多加积累,并勤于写作,做一个实实在在的行动研究者。

感动中国叶连平事迹学习心得体会

叶连平,和县乌江镇卜陈学校退休教师,退休20多年来,始终淡泊名利,倾尽心力、财力,努力用知识改变农村孩子的命运,实现他们的人生理想。

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最根本的工作路线。坚持党的群众路线,这是我们党在长期革命和建设中制胜的法宝,要在新形势下发扬光大,学习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就是要干好本职工作。作为一名普通的党员,做好群众工作就是要贯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努力解决为人民服务的问题,真心实意为群众谋利益,扎扎实实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时时处处、切切实实关心群众生活,紧抓民生之本、解决民生之急、排除民生之忧,这是密切党群关系的治本之策,也是最根本的群众工作。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之处,对于我来说存在的不足:。

1、学期中有时候有因自身懒惰思想造成的拖拉现象,以后在工作中力争做到“今日事今日完成”。

2、工作中更严格的要求自己努力提高自己分析问题能力和科研能力。对于自己的不足我会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正:1、积极、认真开展幼儿课题的学习和探讨,多方面的提高专业技能。

2、珍惜教学机会,加大学习力度:一是保持工作热情,继续加强自身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二是谦虚谨慎,继续加大向领导和各位老师的学习。我一定再接再厉,努力工作。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将用心去爱每一个孩子。努力克服自身的弱点,争取更大的进步。

感动中国人物叶连平事迹学习心得体会范文

2000年,叶连平在自己家里开设英语课堂(后更名为“留守儿童之家”),免费给周边孩子补习英语。教学用的书本、用具都是他拿自己的退休金买的。由于他教学态度认真、教学方法得当,补习的学生英语成绩提高很快。他那间30平方米的老房子,一度摆满了课桌。后来,吴江镇政府出钱把他家对门的学校仓库改建成两间教室,一间供他上课,一间作为图书室。

现在,叶连平的“留守儿童之家”里有4个班级的70多个孩子,他一人身兼英语老师和语文老师。他戏称自己没有寒暑假、没有周末,只有“黄金周”。有时,上午补习的孩子还没离开教室,下午补习的孩子就已经到了,为了给他们多上一会课,叶连平就坐在教室门口拐角处随便扒几口午饭。

批改学生作业是叶连平极为重视的教学环节。没课的时候,他早上8点就坐在教室里,低着头逐字逐句批改。即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他也不时提醒记者抓紧时间,“还有好多作业等着批改”。

翻开叶连平批改过的作业本,满目红彤彤一片。其中,既有细致的修改,也有严厉的批评语,还不乏诸如“你用作业本太浪费,而且还有损坏”这样的亲切提醒。被叶连平批改过的作业本,就像是被他涂了“大花脸”,许多孩子就调皮地叫他“大花脸”老师。

在教室的墙上,记者看到,叶连平细心地将每个学生每个单元的学习成绩都记录在纸上,不及格的都用红笔记录。“我会定期更新成绩记录,让孩子掌握自己的学习情况,激励他们更加努力。”叶连平说。

来过“留守儿童之家”的老师都感叹:这样的教学任务量,不要说一名90岁的老人,就是一名年轻教师都难以承受。

18年来,叶连平从没停办“留守儿童之家”。许多经他辅导的孩子考上大学,甚至出国留学,叶连平欣慰地说:“看着孩子们学习进步,就能感受到丰收的快乐。”

感动中国叶连平事迹学习心得体会

10月1日上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

在和县乌江镇卜陈留守未成年人之家,全国道德模范、新中国最美奋斗者、中国好人叶连平,和孩子们一起收看国庆阅兵式。

当天一大早,叶连平便安排人将电视机搬进留守未成年之家,在距离阅兵开始还有一个小时,便早早地和孩子们坐在电视机前充满了期待。

“收看新中国成立70周年阅兵,让每一个中国人感受到国家的强大、民族的富强!”

92岁高龄的叶连平感慨万千,他说,这次阅兵对于扬我国威军威、振奋民族精神、激发爱国热情、凝聚党心民心,进一步鼓舞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听着“同志们好”、“主席好”、“同志们辛苦了”、“为人民服务”的洪亮声音,看着威武雄壮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各兵种走过天安门广场,叶连平情绪激动,他和孩子们无不深刻地感受到一种从未有过的自豪感、幸福感、安全感、使命感、责任感。

“透过盛大的阅兵仪式,我们看到了祖国越来越强大、民族越来越富强!”

叶连平激动地表示,祖国的不断成长,让每一位中国人心潮澎湃、深受鼓舞和感动,作为一名退休教师,党和人民给予他很多荣誉,他一定会在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道路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勇往直前,再立新功,为国家和人民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做一盏乡村永不熄灭的烛光,用爱去照亮留守儿童通向梦想的阶梯。

感动中国叶连平事迹学习心得体会

茧,她就是为了供孩子上学,最后她竟然连奖杯也拿不起来,这是怎样的坚持啊,爱就这样被一针一线的绣在了图上,这种爱的行为打动了我,我也被这伟大的母爱所深深震撼。这些人都非常的平凡,但他们却用爱心、善举使自己变得不平凡,他们感动中国的行为中凝聚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他们是我最好的榜样。

感动中国叶连平事迹学习心得体会

11月21日,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候选人公布,在21位入围的候选人里,马鞍山和县退休教师叶连平(本报曾多次报道)入选,成为安徽唯一入围的候选人。

叶连平系马鞍山市和县卜陈学校退休教师,自1978年从教以来,始终坚守在三尺讲台,为乡村教育奉献了40多年。

尤其是在退休后,叶连平自费开办家庭课堂“留守儿童之家”,坚持为学生义务辅导。,还设立“叶连平奖学金”,在社会各方的支持下,累计发放10万多元,奖励、资助了132个留守儿童。叶连平对自己却极其节俭,目前仍然住30多年前的老平房里,他穿的衣服中,有一些还是60多年前的。

感动中国叶连平事迹简介心得体会

感动中国中的所有人物事迹都是来源于现实,他们身上都有我们看得到的可贵精神和品质,一直鼓舞着千万中国人民,以下是小编整理了关于20xx感动中国叶连平事迹简介。

心得体会。

每天中午,卜陈学校初三学生程雨秋在叶连平家吃过午饭后,就到对门的“留守儿童之家”教室里上自习。

“我家离学校远,叶老师让我中午不回家,就在他家吃午饭,可以节省出1个小时时间来学习。”程雨秋告诉记者,她父亲因病去世,妈妈平日在周边打工,供她上学。她希望能用好成绩让妈妈开心,但过去考试成绩一直处于班级中下等,尤其是英语总是“拖后腿”。

叶连平了解情况后,不仅积极联系爱心人士资助程雨秋,还让她每周日上午在“留守儿童之家”补习英语。平日中午,叶连平也抽出时间辅导她做作业,讲解英语难题。

“叶老师每天供我午饭,一分钱都不收,还给我补习英语,我不能辜负了他的期望。”程雨秋学习十分用功,英语学习突飞猛进,考试总成绩保持在班级前5名。

在叶连平家吃“免费午餐”的不只是程雨秋。去年刚刚从卜陈学校毕业的钱龙女,在叶连平家整整免费吃住了3年,直至今年考上了和县幼儿示范学校。至今,在叶连平家客厅后面,钱龙女睡过的床上还放着她未带走的被褥。

“按中考成绩是可以上高中的,但选择上和县幼儿示范学校,就是想成为一个像叶老师一样的好老师。”钱龙女略带羞涩地说,叶老师让她感觉当老师挺好的。

多年来,叶连平免费提供吃住的孩子超过了100名。有时候,孩子家长实在过意不去,就送钱或物到叶连平家,但都被他坚决拒绝了。他的理由是:“我一个月有3000多元退休金,不缺钱花,而且我吃什么就让孩子吃什么,并没有特意准备菜。”

事实上,叶连平对买菜很讲究,为了买到又便宜又好的菜,他有时会骑车到20公里外的镇上去买。免费办补习班,还贴钱供午饭,老伴难免不理解。叶连平反问:“都是我的孩子,他们家庭困难,我能不帮一把吗?”

20xx年,叶连平在自己家里开设英语课堂(后更名为“留守儿童之家”),免费给周边孩子补习英语。教学用的书本、用具都是他拿自己的退休金买的。由于他教学态度认真、教学方法得当,补习的学生英语成绩提高很快。他那间30平方米的老房子,一度摆满了课桌。后来,吴江镇政府出钱把他家对门的学校仓库改建成两间教室,一间供他上课,一间作为图书室。

现在,叶连平的“留守儿童之家”里有4个班级的70多个孩子,他一人身兼英语老师和语文老师。他戏称自己没有寒暑假、没有周末,只有“黄金周”。有时,上午补习的孩子还没离开教室,下午补习的孩子就已经到了,为了给他们多上一会课,叶连平就坐在教室门口拐角处随便扒几口午饭。

批改学生作业是叶连平极为重视的教学环节。没课的时候,他早上8点就坐在教室里,低着头逐字逐句批改。即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他也不时提醒记者抓紧时间,“还有好多作业等着批改”。

翻开叶连平批改过的作业本,满目红彤彤一片。其中,既有细致的修改,也有严厉的批。

评语。

还不乏诸如“你用作业本太浪费而且还有损坏”这样的亲切提醒。被叶连平批改过的作业本就像是被他涂了“大花脸”许多孩子就调皮地叫他“大花脸”老师。

在教室的墙上,记者看到,叶连平细心地将每个学生每个单元的学习成绩都记录在纸上,不及格的都用红笔记录。“我会定期更新成绩记录,让孩子掌握自己的学习情况,激励他们更加努力。”叶连平说。

来过“留守儿童之家”的老师都感叹:这样的教学任务量,不要说一名90岁的老人,就是一名年轻教师都难以承受。

20xx年来,叶连平从没停办“留守儿童之家”。许多经他辅导的孩子考上大学,甚至出国留学,叶连平欣慰地说:“看着孩子们学习进步,就能感受到丰收的快乐。”

借出差无锡的机会,上海楷麓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常久明匆匆赶回和县乌江镇卜陈村,再次看望自己的初中老师叶连平。

“您身体恢复得怎么样了?”2个多月前,叶连平骑自行车买菜,回家路上遭遇交通意外受伤,常久明一直很牵挂,“等您身体恢复些,我接您去上海休息几天。”

在村民们眼中,叶连平就是村里不灭的“蜡烛”,也是照亮孩子们走出村里的希望之光。

常久明曾一度刻意躲着叶连平。那时,初中生常久明学习成绩很好,但因为家境贫寒,父母就让他辍学学缝纫。一天下午,常久明硬着头皮把即将辍学的事报告了叶连平,意外的是叶连平并没有当场责骂他。常久明随即离校回家。

就在那天天擦黑的时候,正在棉花地里帮父母干农活的常久明,看到远处一个身影步履蹒跚地走过来。“叶老师怎么来了?”常久明和父母都大吃一惊,常久明赶紧躲了起来。

常久明家距离学校有5公里,都是土路,且要翻山过河,当时还正值汛期。叶连平最终没有说服常久明的父母。夜色笼罩着田野,躲在暗处的常久明盯着那个渐去渐远的落寞身影,忍不住热泪盈眶。

“尽管我后来还是辍学了,但成为叶老师的学生,是我一辈子的幸运。”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在上海拼出一片天地的常久明,如今每年都资助叶连平奖学金基金。

叶连平坚持每年到每个学生家至少家访一次,不管多远都一定访到。特别是那些在校表现一般、家庭困难、住址离学校远的学生,他更是格外关注、关爱,多次上门。在卜陈学校周边的乡村田野间,经常会看到一个老人,提着马灯跌跌撞撞地赶路,有时身上还沾了很多泥水。

“叶老师对学生负责,是出了名的。”令叶连平曾经的同事、卜陈学校教师戴启涌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叶连平批改学生作业,连标点符号都会一一校正。

“教师不仅仅要教书,更要育人。”叶连平当班主任时,曾带着学生勤工俭学,用赚来的钱购买课外书给学生看,开阔学生眼界,在当时算是特立独行了。多年后,那个班的学生发现,当初勤工俭学挣的钱根本不够买那么多课外书,是叶老师自己贴钱买的。

直到现在,叶连平还住在三十年前的旧平房里,身上穿的也是打着补丁的衣服。他的家中,很难找到一件像样的家具,基本上都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在留守儿童之家的图书室里,还放着老式的菜橱,菜橱里摆放着有些陈旧的中小学必读书本。

叶连平的节俭朴素众所周知。为了省路费他常常骑车去7公里外的镇上买菜,去周边的南京、芜湖等地,他也是骑着自行车。叶连平在讲台书写板书时,抬起的胳膊露出了他穿了多年打补丁的衣服一角。记者问他为什么不穿一件新衣服,他说:“衣服不过是用来遮体的,没必要太讲究,钱应该花在刀刃上,而不是在这些吃喝穿着上。”他指着教室后面桌子上的一台复印机,“你看花钱买这个就值,好几千呢。”那一刻,叶连平竟露出孩子般的得意。

除了义务辅导学生,免费为贫困留守儿童提供吃住,十几年来叶连平还经常自费带学生到南京、合肥,参观科技馆、博物馆、烈士陵园等,每年春秋各一次,每次外出经费少则几百元,多则几千元,都是叶连平自己掏钱。开始连老伴都不理解,叶连平说:“都是我的孩子,他们家庭困难,我能不帮一把?”

5年前,叶连平不慎被电动车撞伤,从那以后叶连平经常摔倒,最后被查出脑溢血加脑膜炎。手术后住了四天院,他就要求出院,一周后到医院拆线,不光是心疼住院费,“孩子们还等着我呢!”因为伤势未痊愈,腰根本直不起来,他就坐在板凳上给孩子们讲课、批作业。

20xx年,叶连平拿出2万多元积蓄,在社会各方的支持下,成立了叶连平奖学金基金,用于奖励优秀学生,资助困难学生。成立至今,奖学金已连续发放了7次,累计发放10万多元,奖励、资助了132个孩子。

在叶连平精神的感召下,社会各界和他的部分学生,也纷纷加入到基金会。

叶连平告诉记者,他已安排好了自己的身后事。百年之后,他会把积蓄全部捐给叶连平奖学金基金,把遗体捐献给医学院,供学生学习解剖。

“我希望呼出的最后一口气是在讲台上。”叶连平说。

结束对叶连平的采访,抬头看天,繁星闪烁。

叶连平,一束萤火虫般的亮光,照亮了乌江边上小村庄,让我们看到了教育的力量,也看到了乡村的希望。

1920xx年,叶连平出生于山东青岛。1940年随父亲到上海进光夏中学读初中。18岁时,他随父亲到南京进入到美国大使馆做勤杂工。“我的英语底子就是在美国大使馆打杂时磨出来的。”在大使馆工作的三年零六个月里,叶连平认识了司徒雷登、巴特沃斯,“也见过宋子文、孙科、白崇禧等公众人物,还跟宋美龄握过手。”1949年后,叶连平同几位居民合伙开办了夜校,开始做扫盲工作,后来在江苏南京的琅琊路小学一直工作到1955年。1965年,叶连平辗转来到安徽和县。1978年,因为人员调动,卜陈学校一个毕业班连续一个月没有人上课。有人推荐了叶连平,已经50岁的他重回热爱的讲台。初中不能组织晚自习,他就把40个孩子按照自然村分成五个组,打着煤油灯,一个星期到村里五天辅导孩子学习。他带的第一届毕业班,11人考上中专,比另一个班多9个。发现孩子们成绩下滑,他就会上门家访。

1991年,63岁的叶连平退休了。那天,叶连平捧着教材、参考书,还有两个省下的黑板擦,交到教导处,久久没有走出来,“趴在桌子上哭得不像样”,他舍不得那三尺讲台,不愿意离开他的学生。

退休后,他几乎一天没歇,附近小学有老师请假,都找他代课,短则几天,长则三年,哪有需要,喊一声就去了。“我失去的太多了,怕来不及补偿。整整20xx年啊。现在就想拼命干,能补一点是一点。”

长期的教学中,叶连平独创了“四步教学法”。“叶老师的授课方法,一般在黑板上分成四块,即病句、辨析、新单词、语法。”程雨秋今年读九年级,六年级时,她来这里补过英语。

程雨秋父亲早逝,母亲打工。今年9月,叶连平让程雨秋在他家里吃午饭。“我刚开始觉得很尴尬,但时间久了觉得叶老师就像爷爷一样,我也就自然了一些。到现在,我开始有了家的感觉。”程雨秋告诉记者,“我六年级的时候,英语很差,经常不及格。妈妈把我送到叶老师的英语补习班来补课,因为叶老师从来不收任何费用。今年我初三了,英语考了139分。”

到卜陈村工作生活40年,连同退休后的20xx年来,叶连平教过的学生有1000多名,村民们对他都有着说不出的喜爱和尊敬。57岁的村民曹法银一家三代都是叶连平的学生,“叶老师一毛钱都没收过。有时候我们感觉不过意,把家里鸡下的蛋给他,他都不肯收。”

曾有人问叶连平,为什么退休了不好好享福?“我这样就非常幸福。只要和孩子们在一起,我就是享福,都忘记头上有多少白发了。”叶连平说。

感动中国人物叶连平事迹心得体会

在通往叶连平创办的“留守未成年人之家”路口,一块黑板报吸引了记者的注意。这个黑板报是叶连平前创办的,黑板报上书写的大都是党的方针政策和国内、国际新闻,从此经过的村民不时地停下脚步驻足阅读。

“从这块黑板报上,我们了解到了许多天下大事,内容很丰富!”村民刘福林说,这要感谢叶老师给他们提供了一处了解外界的窗口!

采访中,乌江镇卜陈学校校长居平树介绍说,叶老师坚持15年为村民办黑板报,寒来暑往,从不间断,以实际行动践行了共产党员的初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他是我们身边最生动的教材,党员干部学习的楷模!”

来,叶连平在教学之余发挥余热,积极给有关单位作宣讲报告,他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警营,乐此不疲给党员干部和企业员工宣讲党的奋斗历程,开展家国情怀教育,充分发挥共产党员的“宣传员”“战斗员”作用。

叶连平被上级评为“三感人物”获奖金1000元他把奖金全部用于“留守未成年人之家”购买课外读物。

“我是一名共产党员,我要严格按照新时代共产党员标准要求自己,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死而不已。”叶连平说,“我希望最后一口气是在讲台上呼出去的,而不是在床上!”

感动中国叶连平先进事迹学习心得

叶连平1928年出生,祖籍河北沧州,是安徽省马鞍山市和县乌江镇卜陈学校退休教师。叶连平在平凡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努力用知识改变农村孩子的命运,先后获得“全国德育教育先进个人”“中国好人”“省优秀共产党员”和“省‘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2000年,叶连平义务办起和县关工系统第一个校外家庭教育辅导站,19年来天天到岗,分文不取。

由于年轻时的曲折经历,叶连平练就了一口流利的英语,新中国成立后在和县工作。1978年,卜陈学校的一个毕业班连续一个月没老师来教课,有人推荐当时已50多岁的叶连平,让他重新回到热爱的讲台。

退休后,附近学校但凡有老师生病了、离职了,他不问待遇、不讲条件,第一时间出现在学生们面前,短则几个月,长则几年。就这样代课,一晃又是10年。2000年,叶连平正式创办“留守未成年人之家”,节假日免费给孩子们辅导。10多年来,1000多个孩子从这里走出;现在还在上课的,仍有156个。

“老师的工作,绝不止在三尺讲台上。”这是叶连平坚持的理念。2012年,叶连平同乌江镇政府、卜陈学校三方筹款6万元,成立了和县乌江爱心助教协会暨叶连平奖学金。目前,奖学金的规模已达30多万元,发放了7届,惠及132名学生。

“原想等我‘走了’以后把积蓄捐出来做点事,但现在就实现了,我很高兴。”叶连平说,随着自己的事迹被传扬开,不少学校邀请他去讲课,不少人来捐款捐物,他把钱都投入到奖学金里。

感动中国人物叶连平事迹心得体会

1928年,叶连平出生于山东青岛。1940年随父亲到上海进光夏中学读初中。18岁时,他随父亲到南京进入到美国大使馆做勤杂工。“我的英语底子就是在美国大使馆打杂时磨出来的。”在大使馆工作的三年零六个月里,叶连平认识了司徒雷登、巴特沃斯,“也见过宋子文、孙科、白崇禧等公众人物,还跟宋美龄握过手。”1949年后,叶连平同几位居民合伙开办了夜校,开始做扫盲工作,后来在江苏南京的琅琊路小学一直工作到1955年。1965年,叶连平辗转来到安徽和县。1978年,因为人员调动,卜陈学校一个毕业班连续一个月没有人上课。有人推荐了叶连平,已经50岁的他重回热爱的讲台。初中不能组织晚自习,他就把40个孩子按照自然村分成五个组,打着煤油灯,一个星期到村里五天辅导孩子学习。他带的第一届毕业班,11人考上中专,比另一个班多9个。发现孩子们成绩下滑,他就会上门家访。

1991年,63岁的叶连平退休了。那天,叶连平捧着教材、参考书,还有两个省下的黑板擦,交到教导处,久久没有走出来,“趴在桌子上哭得不像样”,他舍不得那三尺讲台,不愿意离开他的学生。

退休后,他几乎一天没歇,附近小学有老师请假,都找他代课,短则几天,长则三年,哪有需要,喊一声就去了。“我失去的太多了,怕来不及补偿。整整23年啊。现在就想拼命干,能补一点是一点。”

长期的教学中,叶连平独创了“四步教学法”。“叶老师的授课方法,一般在黑板上分成四块,即病句、辨析、新单词、语法。”程雨秋今年读九年级,六年级时,她来这里补过英语。

程雨秋父亲早逝,母亲打工。今年9月,叶连平让程雨秋在他家里吃午饭。“我刚开始觉得很尴尬,但时间久了觉得叶老师就像爷爷一样,我也就自然了一些。到现在,我开始有了家的感觉。”程雨秋告诉记者,“我六年级的时候,英语很差,经常不及格。妈妈把我送到叶老师的英语补习班来补课,因为叶老师从来不收任何费用。今年我初三了,英语考了139分。”

到卜陈村工作生活40年,连同退休后的27年来,叶连平教过的学生有1000多名,村民们对他都有着说不出的喜爱和尊敬。57岁的村民曹法银一家三代都是叶连平的学生,“叶老师一毛钱都没收过。有时候我们感觉不过意,把家里鸡下的蛋给他,他都不肯收。”

曾有人问叶连平,为什么退休了不好好享福?“我这样就非常幸福。只要和孩子们在一起,我就是享福,都忘记头上有多少白发了。”叶连平说。

感动中国人物叶连平事迹心得体会

7月28日晚21:30,央视《面对面》对话叶连平专访在央视新闻频道播出!

7月15日-16日,央视新闻频道《面对面》栏目组走进和县乌江镇卜陈村,采访报道“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叶连平,央视著名主持人董倩对叶连平老师进行了专访。

现年92岁的叶连平,1990年从和县卜陈学校退休后创办留守儿童之家,他投身贫瘠乡村教育事业,来免费为千余名留守儿童做文化辅导,从未落下一堂课,从未收过一分钱,花光积蓄30余万元。

年,叶连平又拿出2.1万元积蓄,连同当地政府和社会捐赠,成立叶连平奖学基金,奖励优秀学生、资助困难学生,至今共发放奖学金10万多元,奖励资助留守儿童132名,叶连平被誉为余热生辉的“乡村烛光”。

6月25日,92岁的叶连平老师被评为“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并进行公示。

未向学生收过一分钱。

叶连平生活的卜陈村,位于和县乌江镇中东部,邻近省级公路,村里的年轻人多数外出打工,留下的都是老人和孩子。不仅孩子们的学习无人辅导,每到节假日,还容易引发安全事故。另外,农村学校外语教学原本就薄弱,家长普遍没有能力辅导。

原本是语文老师的叶连平决定利用自己的英语特长,为孩子们补习英语。他找来英语教材,系统地研究,还根据不同的英语水平,把孩子们分了班,更有针对性地上课。

为什么不收钱?

叶连平说,在物质生活上我是低水平,精神生活要高标准。“我拿着国家的工资,我吃着国家的粮,是人民的钱,我没有权利再跟国家、跟政府、跟组织要账。我不抽烟、不喝酒、不打牌、不吃零食。到外边买书,我自己带着干粮和火腿肠,一碗阳春面、一瓶矿泉水我都不买,省下来的钱,要取之于民而用之于民。”

他说,教育就像种田,你播下种子它丰收了,用不着你讲,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用生命影响生命。

近几年,在叶连平的感召下,每到暑假和节假日,都有大学生志愿者来为孩子们补习功课。今年暑假,叶连平教过的一名学生主动提出要给弟弟妹妹们补课。

因为大学生志愿者的到来,不仅英语,孩子们的数学、物理等课程都可以得到辅导。叶连平非常珍惜这样的机会,他希望孩子们能够跟哥哥姐姐们多学些知识,更多了解外边的世界,树立远大志向。

叶连平说,我希望我最后的一口气是在讲台上呼出去的,而不是在床上。我现在的口号就是那十六个字:生命不息,战斗不止,鞠躬尽瘁,死而不已。

“我不同意诸葛亮的话,他是死而后已,我是死而不已。我希望等到我走的时候,能够被组织上承认,我是一个合格的共产党员,就心满意足了。”叶连平说。

感动中国人物叶连平事迹心得体会

“叶连平老师不求功利、无私奉献,用20余年的坚守诠释了真正的‘爱的教育’。”9月10日上午,省模范教师、和县第一中学教师吴光华说,叶连平老师退而不休,坚守初心、矢志不渝,时刻牢记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为党尽职,为民奉献,他的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精神值得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学习。

“每一次学习,心灵都受到极大震撼,叶连平老师无私奉献,兢兢业业,心系群众、艰苦朴素的作风是我们学习的楷模。”吴光华表示,叶连平老师的先进事迹对他本人产生了深刻影响,在今后的工作中,他要以叶连平同志为榜样,认真学习叶连平助人为乐精神,争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时刻以叶连平精神来激励自己,并在以后的工作中努力做到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和坚定的职业信念,不忘初心,立德树人,努力成为爱岗敬业的典范。

吴光华表示,在日常教学中,他要积极投身教育创新实践,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和创造性思维;要不断加强师德修养,把个人理想、本职工作与学生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精神追求,甘为人梯,乐于奉献,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努力做学生爱戴、人民满意的教师;要在教师群体中不断宣传叶连平事迹,自己努力在做好青年教师榜样的同时,做好传帮带,促进青年教师在思想境界、心理素质、学科素养、师能水平、科研能力、改革与创新等方面全面进步。

“教育是事业,事业的意义在于奉献;教育是科学,科学的价值在于求真;教育是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吴光华表示,“这是著名教育家吕型伟先生的一段话,我想在教师节之际与广大教育工作者共勉!”

感动中国人物叶连平事迹心得体会

《感动中国》,它使许多人热泪盈眶,它谱写了真、善、美的乐章。我相信,只要看了《感动中国》,每个人都会有所感悟。以下是小编整理了关于20xx感动中国人物叶连平事迹。

心得体会。

9月10日,是第34个教师节,当日上午,央视媒体摄制组专程来到和县,采访报道“为农村教育事业鞠躬尽瘁,用责任和坚守诠释人民教师崇高师德师风”的和县乌江镇卜陈村退休教师叶连平。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91岁高龄的叶老一生热爱教育事业,“痴迷”三尺讲台,倾尽一生心力、财力,自办“留守儿童之家”,为农村留守儿童免费提供学习辅导的场所,努力用知识改变农村孩子的命运,帮助他们实现人生理想。“平凡中见伟大。”采访过程中,叶老的事迹深深感动了央视记者,他们给予叶老极高的评价。

9月10日教师节当晚,时长近6分钟的叶老事迹专题在央视新闻频道播放,令无数教育人和观众感动和震撼,全国各大网站相继转载,各地网友纷纷跟帖评论点赞,阅读点击量逾10万。

“我希望呼出的最后一口气是在讲台上……”“站好最后一班岗”“我觉得人生付出越多,越觉得值,越快乐。所以我要争取长寿,多活几年,为孩子们多做点贡献!”叶老朴实而又豪迈的话语,让人动容,更让人敬佩。

据了解,现年91岁的叶连平老人,曾被授予“中国好人”、“全国师德先进个人”、“安徽省优秀共产党员”等殊荣,其事迹曾被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国文明网、中国新闻网等多家中央媒体以不同形式报道过。

由于受伤未痊愈,绑着腰围的叶连平站着讲课十分吃力。曾经坚持上课不坐、不喝水的叶连平,不得不向孩子们道歉,在讲台后面坐下来继续上课,不时费力挺直佝偻的腰在黑板上板书。

5年前,叶连平脑出血加脑膜炎,到医院做手术。按医嘱要住院一个月,但第四天叶连平就急着要出院。结果头上的手术缝合线还没拆,他就回到了“留守儿童之家”。还有一次,他做白内障手术,左眼手术,他就睁着右眼上课;右眼手术,他就睁着左眼上课,“一只眼上课,一节课没落下”。

叶连平拿出积蓄2万多元,在社会各方的支持下,于20xx年成立了叶连平奖学金基金,奖励优秀学生,资助困难学生。成立至今,奖学金已连续发放了7次,共发放10万多元,奖励、资助了132个孩子。

“我不在了,基金会仍会正常运行,孩子们仍会受益,可以让我‘死而不已’”。叶连平高兴地说。记者看到,他穿的秋衣袖口和领口处磨出了毛边,还有不少小破洞。他冬天常穿的棉背心,还是1960年下放时妹夫送的,已经辨别不出原来的颜色了。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叶连平告诉记者,他已安排好了自己的身后事。百年之后,他会把积蓄捐给叶连平奖学金基金,把遗体捐献给医学院,供学生学习解剖。

“不管生命还有多长,我都会沿着当前的路一直走下去。和孩子们在一起,我就忘记头上有多少白发了。”叶连平说。

当地人提到叶连平,无不敬佩,赞他为“乡村永不熄灭的烛光”。对此,叶连平笑着说:“我充其量不过是个萤火虫。”

车胤囊萤,终成大家。但愿美丽乡村,能有许多像叶连平一样的“萤火虫”。

每天中午,卜陈学校初三学生程雨秋在叶连平家吃过午饭后,就到对门的“留守儿童之家”教室里上自习。

“我家离学校远,叶老师让我中午不回家,就在他家吃午饭,可以节省出1个小时时间来学习。”程雨秋告诉记者,她父亲因病去世,妈妈平日在周边打工,供她上学。她希望能用好成绩让妈妈开心,但过去考试成绩一直处于班级中下等,尤其是英语总是“拖后腿”。

叶连平了解情况后,不仅积极联系爱心人士资助程雨秋,还让她每周日上午在“留守儿童之家”补习英语。平日中午,叶连平也抽出时间辅导她做作业,讲解英语难题。

“叶老师每天供我午饭,一分钱都不收,还给我补习英语,我不能辜负了他的期望。”程雨秋学习十分用功,英语学习突飞猛进,考试总成绩保持在班级前5名。

在叶连平家吃“免费午餐”的不只是程雨秋。去年刚刚从卜陈学校毕业的钱龙女,在叶连平家整整免费吃住了3年,直至今年考上了和县幼儿示范学校。至今,在叶连平家客厅后面,钱龙女睡过的床上还放着她未带走的被褥。

“按中考成绩是可以上高中的,但选择上和县幼儿示范学校,就是想成为一个像叶老师一样的好老师。”钱龙女略带羞涩地说,叶老师让她感觉当老师挺好的。

多年来,叶连平免费提供吃住的孩子超过了100名。有时候,孩子家长实在过意不去,就送钱或物到叶连平家,但都被他坚决拒绝了。他的理由是:“我一个月有3000多元退休金,不缺钱花,而且我吃什么就让孩子吃什么,并没有特意准备菜。”

事实上,叶连平对买菜很讲究,为了买到又便宜又好的菜,他有时会骑车到20公里外的镇上去买。免费办补习班,还贴钱供午饭,老伴难免不理解。叶连平反问:“都是我的孩子,他们家庭困难,我能不帮一把吗?”

20xx年,叶连平在自己家里开设英语课堂(后更名为“留守儿童之家”),免费给周边孩子补习英语。教学用的书本、用具都是他拿自己的退休金买的。由于他教学态度认真、教学方法得当,补习的学生英语成绩提高很快。他那间30平方米的老房子,一度摆满了课桌。后来,吴江镇政府出钱把他家对门的学校仓库改建成两间教室,一间供他上课,一间作为图书室。

现在,叶连平的“留守儿童之家”里有4个班级的70多个孩子,他一人身兼英语老师和语文老师。他戏称自己没有寒暑假、没有周末,只有“黄金周”。有时,上午补习的孩子还没离开教室,下午补习的孩子就已经到了,为了给他们多上一会课,叶连平就坐在教室门口拐角处随便扒几口午饭。

批改学生作业是叶连平极为重视的教学环节。没课的时候,他早上8点就坐在教室里,低着头逐字逐句批改。即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他也不时提醒记者抓紧时间,“还有好多作业等着批改”。

翻开叶连平批改过的作业本,满目红彤彤一片。其中,既有细致的修改,也有严厉的批。

评语。

还不乏诸如“你用作业本太浪费而且还有损坏”这样的亲切提醒。被叶连平批改过的作业本就像是被他涂了“大花脸”许多孩子就调皮地叫他“大花脸”老师。

在教室的墙上,记者看到,叶连平细心地将每个学生每个单元的学习成绩都记录在纸上,不及格的都用红笔记录。“我会定期更新成绩记录,让孩子掌握自己的学习情况,激励他们更加努力。”叶连平说。

来过“留守儿童之家”的老师都感叹:这样的教学任务量,不要说一名90岁的老人,就是一名年轻教师都难以承受。

20xx年来,叶连平从没停办“留守儿童之家”。许多经他辅导的孩子考上大学,甚至出国留学,叶连平欣慰地说:“看着孩子们学习进步,就能感受到丰收的快乐。”

借出差无锡的机会,上海楷麓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常久明匆匆赶回和县乌江镇卜陈村,再次看望自己的初中老师叶连平。

“您身体恢复得怎么样了?”2个多月前,叶连平骑自行车买菜,回家路上遭遇交通意外受伤,常久明一直很牵挂,“等您身体恢复些,我接您去上海休息几天。”

在村民们眼中,叶连平就是村里不灭的“蜡烛”,也是照亮孩子们走出村里的希望之光。

常久明曾一度刻意躲着叶连平。那时,初中生常久明学习成绩很好,但因为家境贫寒,父母就让他辍学学缝纫。一天下午,常久明硬着头皮把即将辍学的事报告了叶连平,意外的是叶连平并没有当场责骂他。常久明随即离校回家。

就在那天天擦黑的时候,正在棉花地里帮父母干农活的常久明,看到远处一个身影步履蹒跚地走过来。“叶老师怎么来了?”常久明和父母都大吃一惊,常久明赶紧躲了起来。

常久明家距离学校有5公里,都是土路,且要翻山过河,当时还正值汛期。叶连平最终没有说服常久明的父母。夜色笼罩着田野,躲在暗处的常久明盯着那个渐去渐远的落寞身影,忍不住热泪盈眶。

“尽管我后来还是辍学了,但成为叶老师的学生,是我一辈子的幸运。”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在上海拼出一片天地的常久明,如今每年都资助叶连平奖学金基金。

叶连平坚持每年到每个学生家至少家访一次,不管多远都一定访到。特别是那些在校表现一般、家庭困难、住址离学校远的学生,他更是格外关注、关爱,多次上门。在卜陈学校周边的乡村田野间,经常会看到一个老人,提着马灯跌跌撞撞地赶路,有时身上还沾了很多泥水。

“叶老师对学生负责,是出了名的。”令叶连平曾经的同事、卜陈学校教师戴启涌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叶连平批改学生作业,连标点符号都会一一校正。

“教师不仅仅要教书,更要育人。”叶连平当班主任时,曾带着学生勤工俭学,用赚来的钱购买课外书给学生看,开阔学生眼界,在当时算是特立独行了。多年后,那个班的学生发现,当初勤工俭学挣的钱根本不够买那么多课外书,是叶老师自己贴钱买的。

感动中国叶连平事迹简介心得体会

感动中国中的所有人物。

事迹。

都是来源于现实,他们身上都有我们看得到的可贵精神和品质,一直鼓舞着千万中国人民,以下是小编整理了关于2020感动中国叶连平事迹简介。

心得体会。

每天中午,卜陈学校初三学生程雨秋在叶连平家吃过午饭后,就到对门的“留守。

儿童。

之家”教室里上自习。

“我家离学校远,叶老师让我中午不回家,就在他家吃午饭,可以节省出1个小时时间来学习。”程雨秋告诉记者,她父亲因病去世,妈妈平日在周边打工,供她上学。她希望能用好成绩让妈妈开心,但过去考试成绩一直处于班级中下等,尤其是英语总是“拖后腿”。

叶连平了解情况后,不仅积极联系爱心人士资助程雨秋,还让她每周日上午在“留守儿童之家”补习英语。平日中午,叶连平也抽出时间辅导她做作业,讲解英语难题。

英语学习。

突飞猛进,考试总成绩保持在班级前5名。

在叶连平家吃“免费午餐”的不只是程雨秋。去年刚刚从卜陈学校。

毕业。

的钱龙女,在叶连平家整整免费吃住了3年,直至今年考上了和县幼儿示范学校。至今,在叶连平家客厅后面,钱龙女睡过的床上还放着她未带走的被褥。

“按中考成绩是可以上高中的,但选择上和县幼儿示范学校,就是想成为一个像叶老师一样的好老师。”钱龙女略带羞涩地说,叶老师让她感觉当老师挺好的。

多年来,叶连平免费提供吃住的孩子超过了100名。有时候,孩子家长实在过意不去,就送钱或物到叶连平家,但都被他坚决拒绝了。他的理由是:“我一个月有3000多元退休金,不缺钱花,而且我吃什么就让孩子吃什么,并没有特意准备菜。”

事实上,叶连平对买菜很讲究,为了买到又便宜又好的菜,他有时会骑车到20公里外的镇上去买。免费办补习班,还贴钱供午饭,老伴难免不理解。叶连平反问:“都是我的孩子,他们家庭困难,我能不帮一把吗?”

教学。

方法。

得当,补习的学生英语成绩提高很快。他那间30平方米的老房子,一度摆满了课桌。后来,吴江镇政府出钱把他家对门的学校仓库改建成两间教室,一间供他上课,一间作为图书室。

现在,叶连平的“留守儿童之家”里有4个班级的70多个孩子,他一人身兼英语老师和语文老师。他戏称自己没有寒暑假、没有周末,只有“黄金周”。有时,上午补习的孩子还没离开教室,下午补习的孩子就已经到了,为了给他们多上一会课,叶连平就坐在教室门口拐角处随便扒几口午饭。

批改学生作业是叶连平极为重视的教学环节。没课的时候,他早上8点就坐在教室里,低着头逐字逐句批改。即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他也不时提醒记者抓紧时间,“还有好多作业等着批改”。

翻开叶连平批改过的作业本,满目红彤彤一片。其中,既有细致的修改,也有严厉的批评语,还不乏诸如“你用作业本太浪费,而且还有损坏”这样的亲切提醒。被叶连平批改过的作业本,就像是被他涂了“大花脸”,许多孩子就调皮地叫他“大花脸”老师。

在教室的墙上,记者看到,叶连平细心地将每个学生每个单元的学习成绩都记录在纸上,不及格的都用红笔记录。“我会定期更新成绩记录,让孩子掌握自己的学习情况,激励他们更加努力。”叶连平说。

来过“留守儿童之家”的老师都感叹:这样的教学任务量,不要说一名90岁的老人,就是一名年轻教师都难以承受。

18年来,叶连平从没停办“留守儿童之家”。许多经他辅导的孩子考上大学,甚至。

出国。

留学。

叶连平欣慰地说:“看着孩子们学习进步就能感受到丰收的快乐。”

借出差无锡的机会,上海楷麓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常久明匆匆赶回和县乌江镇卜陈村,再次看望自己的初中老师叶连平。

“您身体恢复得怎么样了?”2个多月前,叶连平骑自行车买菜,回家路上遭遇交通意外受伤,常久明一直很牵挂,“等您身体恢复些,我接您去上海休息几天。”

在村民们眼中,叶连平就是村里不灭的“蜡烛”,也是照亮孩子们走出村里的希望之光。

常久明曾一度刻意躲着叶连平。那时,初中生常久明学习成绩很好,但因为家境贫寒,父母就让他辍学学缝纫。一天下午,常久明硬着头皮把即将辍学的事。

报告。

了叶连平,意外的是叶连平并没有当场责骂他。常久明随即离校回家。

就在那天天擦黑的时候,正在棉花地里帮父母干农活的常久明,看到远处一个身影步履蹒跚地走过来。“叶老师怎么来了?”常久明和父母都大吃一惊,常久明赶紧躲了起来。

常久明家距离学校有5公里,都是土路,且要翻山过河,当时还正值汛期。叶连平最终没有说服常久明的父母。夜色笼罩着田野,躲在暗处的常久明盯着那个渐去渐远的落寞身影,忍不住热泪盈眶。

“尽管我后来还是辍学了,但成为叶老师的学生,是我一辈子的幸运。”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在上海拼出一片天地的常久明,如今每年都资助叶连平奖学金基金。

叶连平坚持每年到每个学生家至少家访一次,不管多远都一定访到。特别是那些在校表现一般、家庭困难、住址离学校远的学生,他更是格外关注、关爱,多次上门。在卜陈学校周边的乡村田野间,经常会看到一个老人,提着马灯跌跌撞撞地赶路,有时身上还沾了很多泥水。

“叶老师对学生负责,是出了名的。”令叶连平曾经的同事、卜陈学校教师戴启涌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叶连平批改学生作业,连标点符号都会一一校正。

“教师不仅仅要教书,更要育人。”叶连平当班主任时,曾带着学生勤工俭学,用赚来的钱购买课外书给学生看,开阔学生眼界,在当时算是特立独行了。多年后,那个班的学生发现,当初勤工俭学挣的钱根本不够买那么多课外书,是叶老师自己贴钱买的。

直到现在,叶连平还住在三十年前的旧平房里,身上穿的也是打着补丁的衣服。他的家中,很难找到一件像样的家具,基本上都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在留守儿童之家的图书室里,还放着老式的菜橱,菜橱里摆放着有些陈旧的中小学必读书本。

叶连平的节俭朴素众所周知。为了省路费他常常骑车去7公里外的镇上买菜,去周边的南京、芜湖等地,他也是骑着自行车。叶连平在讲台书写板书时,抬起的胳膊露出了他穿了多年打补丁的衣服一角。记者问他为什么不穿一件新衣服,他说:“衣服不过是用来遮体的,没必要太讲究,钱应该花在刀刃上,而不是在这些吃喝穿着上。”他指着教室后面桌子上的一台复印机,“你看花钱买这个就值,好几千呢。”那一刻,叶连平竟露出孩子般的得意。

除了义务辅导学生,免费为贫困留守儿童提供吃住,十几年来叶连平还经常自费带学生到南京、合肥,参观科技馆、博物馆、烈士陵园等,每年春秋各一次,每次外出经费少则几百元,多则几千元,都是叶连平自己掏钱。开始连老伴都不理解,叶连平说:“都是我的孩子,他们家庭困难,我能不帮一把?”

5年前,叶连平不慎被电动车撞伤,从那以后叶连平经常摔倒,最后被查出脑溢血加脑膜炎。手术后住了四天院,他就要求出院,一周后到医院拆线,不光是心疼住院费,“孩子们还等着我呢!”因为伤势未痊愈,腰根本直不起来,他就坐在板凳上给孩子们讲课、批作业。

2012年,叶连平拿出2万多元积蓄,在社会各方的支持下,成立了叶连平奖学金基金,用于奖励优秀学生,资助困难学生。成立至今,奖学金已连续发放了7次,累计发放10万多元,奖励、资助了132个孩子。

在叶连平精神的感召下,社会各界和他的部分学生,也纷纷加入到基金会。

叶连平告诉记者,他已安排好了自己的身后事。百年之后,他会把积蓄全部捐给叶连平奖学金基金,把遗体捐献给医学院,供学生学习解剖。

“我希望呼出的最后一口气是在讲台上。”叶连平说。

结束对叶连平的采访,抬头看天,繁星闪烁。

叶连平,一束萤火虫般的亮光,照亮了乌江边上小村庄,让我们看到了。

教育。

的力量,也看到了乡村的希望。

1928年,叶连平出生于山东青岛。1940年随父亲到上海进光夏中学读初中。18岁时,他随父亲到南京进入到美国大使馆做勤杂工。“我的英语底子就是在美国大使馆打杂时磨出来的。”在大使馆工作的三年零六个月里,叶连平认识了司徒雷登、巴特沃斯,“也见过宋子文、孙科、白崇禧等公众人物,还跟宋美龄握过手。”1949年后,叶连平同几位居民合伙开办了夜校,开始做扫盲工作,后来在江苏南京的琅琊路小学一直工作到1955年。1965年,叶连平辗转来到安徽和县。1978年,因为人员调动,卜陈学校一个毕业班连续一个月没有人上课。有人推荐了叶连平,已经50岁的他重回热爱的讲台。初中不能组织晚自习,他就把40个孩子按照自然村分成五个组,打着煤油灯,一个星期到村里五天辅导孩子学习。他带的第一届毕业班,11人考上中专,比另一个班多9个。发现孩子们成绩下滑,他就会上门家访。

1991年,63岁的叶连平退休了。那天,叶连平捧着教材、参考书,还有两个省下的黑板擦,交到教导处,久久没有走出来,“趴在桌子上哭得不像样”,他舍不得那三尺讲台,不愿意离开他的学生。

退休后,他几乎一天没歇,附近小学有老师请假,都找他代课,短则几天,长则三年,哪有需要,喊一声就去了。“我失去的太多了,怕来不及补偿。整整23年啊。现在就想拼命干,能补一点是一点。”

长期的教学中,叶连平独创了“四步教学法”。“叶老师的授课方法,一般在黑板上分成四块,即病句、辨析、新单词、语法。”程雨秋今年读九年级,六年级时,她来这里补过英语。

程雨秋父亲早逝,母亲打工。今年9月,叶连平让程雨秋在他家里吃午饭。“我刚开始觉得很尴尬,但时间久了觉得叶老师就像爷爷一样,我也就自然了一些。到现在,我开始有了家的感觉。”程雨秋告诉记者,“我六年级的时候,英语很差,经常不及格。妈妈把我送到叶老师的英语补习班来补课,因为叶老师从来不收任何费用。今年我初三了,英语考了139分。”

到卜陈村工作生活40年,连同退休后的27年来,叶连平教过的学生有1000多名,村民们对他都有着说不出的喜爱和尊敬。57岁的村民曹法银一家三代都是叶连平的学生,“叶老师一毛钱都没收过。有时候我们感觉不过意,把家里鸡下的蛋给他,他都不肯收。”

曾有人问叶连平,为什么退休了不好好享福?“我这样就非常幸福。只要和孩子们在一起,我就是享福,都忘记头上有多少白发了。”叶连平说。

相关。

文章。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