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教案透镜大全(19篇)

时间:2023-12-12 14:27:03 作者:紫薇儿

初中教案应该紧密结合教育教学大纲和学生实际情况,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下面是一些初中教案的实践案例,希望对大家的教学工作有所启发。

初三透镜的物理教案

内容分析本节主要介绍的是生活中常用的透镜,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透镜及其成像的丰富、具体的感性认识,为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作准备。

学情分析学生对于经常使用的照相机、放大镜、投影仪、望远镜等光学仪器比较熟悉,但大多数并不知道它们的主要部件都是透镜。

技能了解透镜在日常生活中应用。

过程与方法经历制作模型照相机的过程,了解照相机的成像原理。

能简单描述凸透镜成实像和虚像的主要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模拟相机的制作和使用,获得成功的愉悦。

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初步建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重点难点透镜在日常生活中应用。

策略方法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实验的方法及透镜式教学方式。

课前准备课前预习预习本课。

教学媒体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

课后记。

教学程序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复习提问。

引入新课。

讲授新课。

1、什么是凸透镜和凹透镜?

2、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是什么?

照相机、放大镜、投影仪等光学仪器的主要部件都是透镜。

这一节我们就来学习生活中的透镜。

初三透镜的物理教案

1、教材内容要点:

第一,浮力;第二,物体的浮沉;第三,浮力产生的原因。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对浮力这一节内容的研究是在小学自然课和生活经验中已经熟悉浮起的物体受到浮力并结合前几节所学知识的基础上综合地应用液体的压强、压力、二力平衡和二力合成等知识来展开的。这一节是本章的重点和关键,对浮力的研究为学习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利用奠定了基础。浮力知识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

二、学生分析。

任教班级属农村中学,多物理生上进心强,学习态度端正,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但是缺乏一定的.探索研究问题的能力。

浮力现象是学生在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也是他们容易发生兴趣的现象。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充分发挥演示实验的作用,迎合他们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教学方法。

这节课可综合应用目标导学、分组实验、直观演示实验、讲授和讨论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创设物理情境让学生参与实验设计,边动手边思考。从实验数据总结出结论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四、教学程序。

初中物理教案:透镜

(4)知道如何利用凸产生平行光。

通过观察各种,观察凸和凹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发散作用的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学会注意观察事物的本质特征,培养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

通过对如何利用凸产生平行光的讨论和演示实验,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介绍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利用冰对准阳光取火的事例,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民族自豪感教育,激励学生为振兴中华努力学习。

本节介绍了什么是凸、凹、薄、的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及对光线的作用等知识,这些知识既是有关的基本知识,也是后面学习凸成像的准备。教材对主光轴、光心讲得很简单,仅使学生认识就行了。本节重点是讲述凸对光的会聚作用,凸的焦点、焦距。对凹也讲得比较简单,主要是让学生认识凹对光的发散作用。关于凹的虚焦点,可略讲。

本节教法应以实验法为主,辅以启发式教学法和讨论法。应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表象,讨论分析实验结果。

1、凸和凹对光的作用

讲解凸和凹对光的作用,除按照教材要求进行实验,通过实验取得丰富的感性知识外,还可以利用光的折射的初步规律,参照下图来进行分析。当一条平行于玻璃三棱镜底边的光由空气射入玻璃时,折射光线靠近法线折射。光进入玻璃以后又从玻璃射入空气中,发生第二次折射,这时折射光线将远离法线折射,两次折射的折射光线都由玻璃三棱镜薄的位置向玻璃三棱镜厚的部分倾斜,因此可以分析出凸对光会起聚作用。

2、正确理解会聚和发散

凸对光的会聚作用是表明光通过凸以后会变得收拢些,但是并不意味着一定会聚于一点。如下图所示,以s点发出的光是发散光束,光经过凸折射后仍是发散的,并不能会聚,凸在这里的作用只是减弱了它的发散程度。

凹镜对光的发散作用是表明光通过凹以后会更散开一些,但是散开不一定不能会聚,如下图所示,从左侧来的两束光由于凹的作用没有在s点会聚,而是在s会聚,它减弱了入射光的会聚程度。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知道,当判断对光束是起会聚作用还是发散作用时(或者根据给定的光束判断的种类),一定不能仅仅依据折射光是否能会聚于一点来判断的作用或种类,而应当对折射光束与入射光束进行比较,再依据前边的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

1课时

1、观察凸和凹。

让学生观察凸和凹,观察各种形状的凸和凹的实物及截面图,进而通过提问,认识这两种。

2、通过实验,观察凸对光有会聚作用,凹对光有发散作用。

3、观察凸对光有会聚作用,凹对光有发散作用的'演示实验,并通过分析进一步认识什么是会聚,什么是发散。

4、利用光的折射规律,分析平行于玻璃三棱镜底边的光通过三棱镜以后的光路,从理论上弄清凸为什么对光线起会聚作用,凹为什么对光起发散作用。

列举放大镜的镜片、眼镜的镜片、照相机的镜头、幻灯机的镜头、以及电影放映机、显微镜、望远镜等仪器的镜头。可以把教学内容事先绘制在胶片上用投影幻灯打在幕布上,方便课堂教学。

让学生观察凸和凹,观察各种形状的凸和凹的截面形状,进而通过提问,认识这两种。

组织学生观察、讨论,引导同学先找出带有共性的特征,这些特征是什么?

再分析不同类别的有什么不同特征。

用投影仪打出如下六个的截面图,

使学生能明确辨别出哪些是凸,哪些是凹。

用投影仪打出下面的图,具体讲解薄薄的含义。

教师介绍光具座等实验仪器及使用方法,应在演示台上边演示边讲解,讲述中应强调以下几点:

(1)光源发出的光是平行光,从无穷远射来的光是平行光,前边所提到的太阳光也是平行光。

(2)让正对着射来的平行光,这样入射光线将与主光轴平行,我们只研究与主光轴平行的光经过发生折射的现象。

(3)注意观察光线经过这两类折射以后是否能会聚于一点。(指导学生注意调节光屏位置)

学生开始实验,教师在学生中巡视,并进行指导,实验结束后提问。

演示实验可以用激光演示仪进行,如果没有条件可以用烟箱,不论用什么仪器,都应使学生能清楚地观察到,平行光经过前后光的传播路径。

实验进行过程中,可以边让学生观察,边提问学生,以引起学生注意。

通过前边的实验同学们对光通过前后的路径,以及两类对光的作用有了比较深刻的感性认识。教师应通过图形对这两类进行对比分析。

研究两种及它们对光线的作用,尤其是重点研究凸对光线的作用。教师可提问学生,由学生总结发言,以利于学生的思考与理解。

探究活动

【课题】调查近视镜和老花镜

【组织形式】学生活动小组

【活动流程】

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参考方案】实验分析近视镜和老花镜属于何种,分析其对光线的作用。

【备注】

1、写出探究过程报告。

2、发现新问题。

初三透镜的物理教案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欧姆定律的内容,记住欧姆定律的公式,并能利用欧姆定律进行简单的计算;。

2、能根据欧姆定律以及电路的特点,导出串、并联电路中电阻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本节的计算,学会解答计算题的一般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了解等效电阻的含义,了解等效的研究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认识串、并联电路中电阻关系的兴趣。

2、通过对欧姆生平的介绍,学习科学家献身科学,勇于探求真理的精神,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探索未知世界的热情。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欧姆定律的内容和公式;。

2、难点:正确理解欧姆定律的内容;弄清变形公式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实物投影展示上节实验课某小组的实验数据。

师: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实验数据,从表格的数据中可得出什么实验结论?:

(教师展示、学生观察,并引导、归纳得出实验结论)。

生1:加在一段导体(电阻不变时)两端的电压越大,通过它的电流就会越大;。

或者:在电阻一定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

生2:在相同电压下,导体的电阻越大,流过它的电流就会越小。

或者:在电压一定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生: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与导体本身的电阻成反比。

师:同学们讲得非常好,这个结论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欧姆定律,今天这节课,我们还要学习该定律的应用。

板书:第二节欧姆定律及其应用。

二、新课内容。

1、明确定律内容。

板书:1、欧姆定律的内容——。

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与导体本身的电阻成反比。

师:同学们可以根据其文字内容,写出其数学表达式吗?

生:i=u/r;师:非常正确。

板书:2、欧姆定律的数学表达式i=u/r。

师:该式子当中各个物理量所使用的单位有无什么要求呢?

生:有!在公式中电阻的单位是“?”;电压的单位是“v”。如果题目中所给出的单位不是以上的单位,必须先进行单位的换算,再代入计算,最后电流的单位才会是“a”。

师:你的回答很正确,在使用公式时应该注意公式中各量的单位要统一。

板书:3、公式中各量的单位:电阻——?;电压——v;电流——a。

师:或许有些同学并不明白为什么这个式子就叫做“欧姆定律”,它原来是这么的简单,一节课就可以做出来了,真的是这么简单吗?还是让我们一起看看有关的资料吧。(播放教学资料,全班学生一起观看)。

课件展示:欧姆定律的建立(教师可提前作适当的准备)。

师:

透镜初中物理教案

1、了解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了解透镜的焦点、焦距。

2、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

3、同发声体发出乐音的音色不同。

4、通过实验观察得出凸透镜对光线起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线起发散作用。

教学方法。

观察法、讨论法、实验法。

教学用具。

问:在前一章光现象的学习中,我们已经有所了解的镜子是什么?

生:平面镜、凸面镜、凹面镜。

问:那么生活中你们还知道哪些镜子?

生:(比如老花镜,近视镜)放大镜、望远镜、显微镜。

问:你们讲到的这些镜与我们第一章所讲到的平面镜、凸面镜、凹面镜有什么不同?`。

(分别出示平面镜、凸面镜、凹面镜老花镜、近视镜、放大镜)。

还有哪些是我们经常看见和接触到的透镜呢?(图片展示:照相机的镜片,望远镜的镜片、显微镜的镜片等等)。

[生]透镜包括两种:凸透镜和凹透镜。生活中我们看到的透镜在形状上与刚才的这两块透镜有稍许不同,你们怎样区分它们,通过什么方法来区分它们。

[师]先看我投影出来的这几块透镜分钟是什么透镜,辨认一下。

[师]我们是通过什么方法来辨认它们的?对中间厚、边缘薄的是凸透镜反之则是凹透镜。

(发下一组透镜,其中既有凸透镜也有凹透镜,让学生自行辨认它们。简单的直观的通过触摸来辨别透镜。)。

[师]凸透镜和凹透镜是怎么画出来的?

我们看到两个交的球形的公共部分就是一块凸透镜,这两个球心的连线叫做这块凸透镜的中心叫做。

两个未相交但相互接近的球形的中间部分就是一块凹透镜,这两个球心的连线叫做这块凸透镜的中心叫做。

主光轴和光心是我们研究透镜的两个常用科学术语。

[师]下面我们来探究凸透镜对光线的作用。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56,“想想做做”

演示实验。(用平面镜取光做凸透镜使光线会聚的实验并记录在白纸上得到的最小最亮的光斑到凸透镜的距离。然后取出另一块不同的凸透镜让一位学生模仿刚才的实验做一次看结果是否相同。最后换用凹透镜,重做以上实验,看有什么结果。)。

得出实验的结论:

不同的凸透镜对光线的会聚能力不同。

[师]从以上实验我们发现不同的凸透镜对光线的会聚能力不同。这体现在用不同的凸透镜做上述实验时,太阳光通过凸透镜后所成的.最小最亮的光斑离凸透镜的距离不同。

(课件演示光路图)。

由于凸透镜对光线起会聚作用,所以我们看见太阳光是一束平行光,通过透镜之后会聚于一个小而亮的点。我们把这个点叫做焦点。(这时太阳光与主光轴平行,焦点恰好在主光轴上)我们把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做焦距。实验中我们看到不同的透镜焦距是不同的。

凹透镜对光线起发散作用(光路图)。

从光路图出发我们来研究几条特殊光线通过透镜后的走向(分别演示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通过凸透镜,光线恰好通过光心,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通过凹透镜的情形。然后由前面所学过的光路可逆的原理出发画出逆向射入的光线光路图)。

动手动脑学物理1、2小题作为课堂练习。

作业:物理套餐的相应内容。

板书设计:

1、凸透镜和凹透镜。

2、有关透镜的几个名词: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

3、(1)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2)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初三透镜的物理教案

1、知道光在同一种均匀媒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2、知道光的直线传播的一些典型事例(如小孔成像、日月蚀等)。

3、记住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不要求知道光速的测量方法。能力目标。

1、能根据光的直线传播原理找出本影和半影,能解决日月蚀问题。

2、会使用光的直线传播性质解释有关光现象如:影子的形成。情感目标。

1、通过光的直线传播的学习,让学生正确的认识日月蚀现象,破除传统的迷信思想,树立科学的人生观。

2、用科学家对光速进行测定的不懈努力的事实,教育学生面对困难要树立信心,勇于探索。

3、利用几何知识解决光学问题,学会知识的迁移和变通。教学建议本节内容是在初中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和拓宽。重点掌握以下几部分知识点:1、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讲解时能说明光沿直线传播的实例有:小孔成像,本影和半影等都能证明光沿直线传播。2、光源:能够发光的物体。是把其它形式的能转化为光能的装置。3、光线:光线只代表光的传播方向,它不是客现实际存在的东西,光线是光束的抽象。是在研究光的行为时用来表示光的传播方向的有向直线。4、光束:有一定关系的一些光线的集合称为光束5、介质(媒质)、光在其中传播的物质、但要注意:光传播时并不需要介质。6、影:光线被挡住所形成的暗区。影可分为本影和半影,在本影区域内完全看不到光源的光照射,在半影区域内只能看到部分光源发出的光。如果是点光源,只能形成本影,如果不是点光源,一般会形成本影与半影。光的直线传播可以通过本影和半影的实验来证实如图所示一个点光源,在不透明的物体后面能形成一块阴暗的区域。

如图所示两个或几个光源,在不透明的物体后面能造成本影和半影区域。

7、日食:发生日食时,太阳、月球、地球在同一条直线上,月球在中间,在地球上月球本影里的人看不到太阳的整个发光表面,这就是日全食,如a区。在月球半影里的人看不到太阳某一侧的发光表面,这就是日偏食如b区,在月球本影延长的空间里的人看不到太阳发光表面的中部,能看到太阳周围的发光环形面,这就是日环食,如c区。

8、月食:发生月食时,太阳、月球、地球同在一条直线上,地球在中间,如图所示,当月球全部进入地球本影区域时形成月全食,如图a区;当月球有一部分进人地球本影区域时形成月偏食,如图b区;但要注意,当月球整体在c区时并不发生月偏食。

(-)引入新课。

现在我们学习光学知识,在初中我们学习过,请同学们思考如下问题:

1、什么叫光源,生活中有哪些物体是光源?

2、光线如何表示?

3、小孔成像说明了什么?

在学生思考后请同学提问,教师就学生的回答进行解释和说明。由此引入新课。

(二)教学过程。

教师带动学生重点分析以下知识点:

1、光源:(l)光源:(自身)发光的物体、如:太阳、蜡烛的光焰等。注意:月亮不是光源,因为月亮本身不发光,而是反射的太阳光。点光源:可忽略自身尺寸的光源,象质点、点电荷、理想气体一样,是理想化的物理模型。当光源的尺寸远小于它到观提点的距离时就可看作点光源。(2)光能:光具有的能量,包含在光束中。光源发光的过程是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光能的过程,光照到物体上,光能又可转化为其它形式的能。光束射入人眼才能引起人的视觉。2、光的直线传播(1)介质:光能够在其中传播的物质、如:空气、水、玻璃等。注意:光能在真空中传播,说明光的传播并不依靠介质。(2)光直线传播的条件:同一种均匀介质中。光直线传播产生的光现象有:小孔成像、形的形成、日食和月食等。3、影:(l)点光源的影点光源发出的光,照到不透明的物体上,物体向光的表面被照明,在背光面的后方形成一个光线照不到的黑暗区域。

(2)较大发光面的本影和半影。

完全不会受到光的照射的范围是本影,本影周围还有一个能受到光源发出的一部分光照射的区域,是半影,比较以上两图,光源的发光面积极大,本影区越小,无影灯就是根据此原理设计的。注意强调:本身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光源发出的光可用光线表示,但光线实际上是不存在的;光在同一种约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正因如此,才能在障碍物的背面留下影子。关于光的直线传播的问题,除了一些现象解释以外,还会出现一部分相关的计算和证明,大多数都是利用光的直线传播理论和几何知识来解决的。例题1:一人自街上路灯的正下方经过,看到自己头部的影子正好在自己的脚下,如果人以不变的速度朝前走,试证明他头部的影子相对于地面的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分析证明:先根据光的直线传播和几何知识,确定某时刻人头影的位置,再应用运动学知识推导出其位移或速度的表达式即可得证。

设灯高为h,人高为h,如图所示、人以速度v经一段时间;到达位置a处。由光的直线传播可知:人头的影应在图示b处,由三角形相似得:即:人头的影的速度因为h、h、v都确定,故v也是确定的,即人头的影的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例2某夏天中午晴天,若发生了日偏食,在树荫下,可看见地面有一个个亮斑,这些亮斑是太阳光透过浓密的树叶之间的缝隙照射到地面上形成的,这些亮斑的形状是:a、不规则的图形b、规则的图形c、规则的月牙形d、以上都有可能分析解答:亮斑是由小孔成像所致,小孔成像是因光的直线传播产生的,其所成像相对物而言是倒立的与物形状相似的实像,其形状与小孔的形状无关,故选(c)。通过以上实例的分析,请同学注意在以后处理有关光的直线传播的问题时,一定要充分利用数学几何知识,结合正确的光路图来求解。探究活动1、动手制作一个小孔成像观测器。

2、查阅资料,了解历史上对光的传播速度的测定方法。

3、注意观测发生日食和月食时的现象以及规律。

透镜物理教案

2、过程与方法:了解照相机的成像原理以及实像和虚像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应用。

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成像原理。

一、回顾与预习:

通过上一节的学习,我们已经掌握了两种透镜的有关知识.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回答以下问题:

1、边缘厚中央薄的是透镜。边缘薄中央厚的是透镜。

2、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

3、透镜对光的作用:凸透镜对光起作用。凹透镜对光起作用。

二、探究新知:

合作探究:

实像与虚像的区别:

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可以用屏接到,当然也能用眼看到,都是倒立的。

1.照相机:想想做做。

2.投影仪:

3.放大镜:

用凸透镜看书上的字,说出看到的情况:

问题3:字是正立还是倒立?字是放大还是缩小?

小结:1、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来自物体的光经过照相机镜头后在胶片上,成___像。

2、投影仪的镜头相当于,来自投影片的光通过凸透镜后成像,再经过镜,使屏幕上成像。3、放大镜成像。

三、训练与检测:

1、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它们用的透镜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照相机成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像;投影仪成的是_______、______、____像。

3、在透明塑料片下压着一张报纸,塑料片上有一水滴,透过水滴看到报纸上的字比旁边的字____(填“大”或“小”),这说明此时的水滴相当于一个__镜,它成的是___、___、__像。

4、下面是对凸透镜成像的说法,其中正确的是:()。

a.凸透镜只能成实像b.凸透镜只能成虚像。

c.凸透镜只能成放大的像d.凸透镜既能成实像,又能成虚像。

5、窗台上放着装有水的圆形玻璃缸,太阳光透过玻璃缸射到屋内窗台下的桌面上,发现桌面上的光斑比窗外地面上的太阳光亮,下列解释中错误的是:()。

a.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b.装有水的圆形玻璃缸相当于凸透镜。

c.水对光线有会聚作用d.装有水的圆形玻璃缸相当于凹透镜。

6、手持凸透镜在人眼和课本之间移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无论凸透镜放在什么位置都不能看到课本放大的像。

7、如图所示四种情景中,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是:()。

abcd。

8、下列光学仪器中,得到缩小实像的是()。

a.凹透镜b.平面镜c.幻灯机d.照相机。

10、下列光学仪器的应用,哪个能得到比物体大的实像()。

a.放大镜b.照相机c.投影仪d.潜望镜。

课堂总结:

板书设计:

自我点评:

八年级物理《透镜》教案

知识目标。

(1)了解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

(2)知道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

(3)知道凸透镜的焦点、焦距和主光轴;。

(4)知道如何利用凸透镜产生平行光.

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各种透镜,观察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发散作用的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学会注意观察事物的本质特征,培养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

通过对如何利用凸透镜产生平行光的讨论和演示实验,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介绍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利用冰透镜对准阳光取火的事例,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民族自豪感教育,激励学生为振兴中华努力学习.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介绍了什么是凸透镜、凹透镜、薄透镜、透镜的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及透镜对光线的作用等知识,这些知识既是有关透镜的基本知识,也是后面学习凸透镜成像的准备.教材对主光轴、光心讲得很简单,仅使学生认识就行了.本节重点是讲述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凸透镜的焦点、焦距.对凹透镜也讲得比较简单,主要是让学生认识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关于凹透镜的虚焦点,可略讲.

教法建议。

本节教法应以实验法为主,辅以启发式教学法和讨论法.应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表象,讨论分析实验结果.

教学设计示例。

一、难点分析。

1.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

讲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除按照教材要求进行实验,通过实验取得丰富的感性知识外,还可以利用光的折射的初步规律,来进行分析.当一条平行于玻璃三棱镜底边的光由空气射入玻璃时,折射光线靠近法线折射.光进入玻璃以后又从玻璃射入空气中,发生第二次折射,这时折射光线将远离法线折射,两次折射的折射光线都由玻璃三棱镜(透镜)薄的位置向玻璃三棱镜厚的部分倾斜,因此可以分析出凸透镜对光会起聚作用.凹透镜对光起发散作用,可以用上述方法来进行分析.

2.正确理解“会聚”和“发散”

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是表明光通过凸透镜以后会变得收拢些,但是并不意味着一定会聚于一点.以s点发出的光是发散光束,光经过凸透镜折射后仍是发散的,并不能会聚,凸透镜在这里的作用只是减弱了它的发散程度.

凹镜对光的发散作用是表明光通过凹透镜以后会更散开一些,但是散开不一定不能会聚,从左侧来的两束光由于凹透镜的作用没有在s点会聚,而是在s′会聚,它减弱了入射光的会聚程度.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知道,当判断透镜对光束是起会聚作用还是发散作用时(或者根据给定的光束判断透镜的种类),一定不能仅仅依据折射光是否能会聚于一点来判断透镜的作用或种类,而应当对折射光束与入射光束进行比较,再依据前边的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

二、课时安排。

1课时。

三、学生活动设计。

1.观察凸透镜和凹透镜。

让学生观察凸透镜和凹透镜,观察各种形状的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实物及截面图,进而通过提问,认识这两种透镜.

2.通过实验,观察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3.观察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的演示实验,并通过分析进一步认识什么是会聚,什么是发散.

4.利用光的折射规律,分析平行于玻璃三棱镜底边的光通过三棱镜以后的光路,从理论上弄清凸透镜为什么对光线起会聚作用,凹透镜为什么对光起发散作用.

四、教学过程设计。

1.引入课题。

列举放大镜的镜片、眼镜的镜片、照相机的镜头、幻灯机的镜头、以及电影放映机、显微镜、望远镜等仪器的镜头.可以把教学内容事先绘制在胶片上用投影幻灯打在幕布上,方便课堂教学.

2.新课教学。

让学生观察凸透镜和凹透镜,观察各种形状的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截面形状,进而通过提问,认识这两种透镜.

组织学生观察、讨论,引导同学先找出带有共性的特征,这些特征是什么?

再分析不同类别的透镜有什么不同特征.

使学生能明确辨别出哪些是凸透镜,哪些是凹透镜.

教师介绍光具座等实验仪器及使用方法,应在演示台上边演示边讲解,讲述中应强调以下几点:

(1)光源发出的光是平行光,从无穷远射来的光是平行光,前边所提到的太阳光也是平行光.

(2)让透镜正对着射来的平行光,这样入射光线将与主光轴平行,我们只研究与主光轴平行的光经过透镜发生折射的现象.

(3)注意观察光线经过这两类透镜折射以后是否能会聚于一点.(指导学生注意调节光屏位置)。

学生开始实验,教师在学生中巡视,并进行指导,实验结束后提问.

演示实验可以用激光演示仪进行,如果没有条件可以用烟箱,不论用什么仪器,都应使学生能清楚地观察到,平行光经过透镜前后光的传播路径.

实验进行过程中,可以边让学生观察,边提问学生,以引起学生注意.

通过前边的实验同学们对光通过透镜前后的路径,以及两类透镜对光的作用有了比较深刻的感性认识.教师应通过图形对这两类透镜进行对比分析.

3.总结。

研究两种透镜及它们对光线的作用,尤其是重点研究凸透镜对光线的作用.教师可提问学生,由学生总结发言,以利于学生的思考与理解.

探究活动。

【课题】调查近视镜和老花镜。

【组织形式】学生活动小组。

【活动流程】。

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参考方案】实验分析近视镜和老花镜属于何种透镜,分析其对光线的作用.

【备注】。

1、写出探究过程报告.

2、发现新问题.

初中物理说课稿《生活中的透镜》

说透镜,能透光;中间厚,凸透镜;中间薄,凹透镜。

会聚作用凸透镜,发散作用凹透镜。

平光会聚到一点,焦点f来表示。

焦点到达镜光心,距离叫作镜焦距(用f表示)。

物远像近照相机,缩小实像且倒立。

物近像远投影仪,放大实像且倒立。

物像同侧放大镜,正立放大一虚像。

实像倒立虚像正,实像异侧虚像同。

3.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应用。

物在两倍焦距外,一、二倍(焦)距间成像。

实像倒立且缩小,此例用在照相机。

物移近,像移远,同时像还要变大。

物在一、二倍距间,二倍焦距外成像。

实像倒立且放大,此例用在投影仪。

物体位于焦点内,移动光屏不见像。

透过透镜看物体,正立放大一虚像。

物体与像处同侧,此例用在放大镜。

物近像远像变大,物远像近像变小。

二倍焦距分大小,一倍焦距分虚实。

讲解:

物体在凸透镜一倍焦距外时,凸透镜成实像。在一倍焦距内“u。

成虚像,物休在凸透镜二倍焦距外(u2f)时,凸透镜成缩小的实像。

2fuf时,成放大的实像。没有缩小的虚像、实像都是倒立的,没有倒立的虚像。

4.眼睛和眼镜。

近视眼晶状体厚,看清近处看不清远。

远光成像视网膜前,戴凹透镜恢复正常。

远视眼晶状体薄,看清远处看不清近。

近光成像视网膜厚,戴凸透镜调清光。

眼睛近点250px,明视距离625px。

八年级物理《透镜》教案

用摄像机将现场的学生的活动画面投入到大屏幕上。

师:“什么仪器将大家搬上了屏幕”?

生:摄像机。

二、建构本课知识框架。

通过学生的回答的生活中的透镜,加上教师补充的用图片呈现生活中的透镜的例子,范围涉及到尽量多的方面,生活、军事、科技、自然等。

师:这些透镜的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成像,我们根据成像的不同特点选择三典型的代表学习。我们将共同探究他们成像的特点,分析成像的原理。(简单介绍加上板书,勾勒出本课的学习的框架结构,让学生清晰的知道本课学习的'内容和方法,在后续的学习中逐渐填补,完善板书)。

板书呈现:

成像的特点成像的原理。

照相机。

投影仪。

放大镜。

三、新知识学习。

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从内容上看三者是并列关系,内容上都包括成像的特点和成像的原理,按照教材呈现的顺序可以循序渐进的展开教学。照相机是学生做熟悉的,教学素材的来源丰富,学生的学习从照相机进入比较容易。通过照相机的学习,打开学习思路,形成实验、观察、描述、质疑的方法,那么后面的投影仪和放大镜的学习就顺利了。

(一)照相机。

分析学生的实际情况,学生对于“成像的特点”的理解可能仅仅局限于“像的特点”,因此在照相机的教学中,需要迁移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探究框架。既要探究出像和物的关系,又要探究像距和物距的关系。需要教师在此处有学法的指导。主要方法是通过设计学生活动,布置具体明确的学习任务,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的过程,以问题为线索让学生自然而的形成学习思路方法。为后续两个内容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设计活动如下:

活动内容:利用照相机模型观察景物。

将凸透镜对着明亮的室外,拉动纸筒直到磨砂玻璃上出现室外景物清晰的像,比较像和物有什么不同?此时像距和物距有什么关系?(有明确的操作指示和观察的内容,学生能写出来,回答语言不会偏离太多)。

多做几次实验,总结照相机成像时有什么特点?(像和物比较,相距和物距比较,学生能否从上面两个问题的回答中出去出来?不知道的话需要提示迁移平面镜)。

设计说明:

1、2是有指向的实验操作——培养有目的的观察,且1和2是有梯度的。

1是为了完成教学规定的知识内容“像的特点”“相机和物距”的关系,在具体的实物上熟悉像距和物距,明确其确切含义。明白像的特点是和物体的比较的结果。

2是扩展实验操作,重点突出在过程。这一步的操作不需要得出“往哪儿移”的结果,教学的目的是学生通过实验体验物距变化,光屏不移动想就不清晰,知道像距的确定是由清晰的像的位置而确定的,体验物距变化时,像和像距都会变化。教学目标是学生能够按照要求操作,描述观察到的现象,通过具体的实物说出实验中是怎样调节的即可。

3、是总结概括——训练总结概括能力,语言表达。形成教学内容结论,板书。

教学操作说明:

分段完成。防止活动时间太长学生的目的性不强,贻误教师教学指导的时机。

先完成1大约用2-3分钟,将本课主要内容完成。明确像、物、像距、物距,通过描述像和物不同这个实验事实,回归结论得出的过程是依据实验事实。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作出指导。

在完成2、3,大约是2-3分钟。

此活动环节设计学生小组研究汇报展示,将尽量多的小组到台前展示,体验成功、获得自信。

(二)投影仪。

投影仪的教学采用教师和学生共演示的形式。用实物投影仪,将幻灯片投影到天花板上,观察像,容易得出像的特点和像距和物距的关系。

在这一部分教学中应该让学生清晰的指导“倒立”的含义,指的是像与物比较方向颠倒,演示的时候通过纵向的横向的颠倒让学生体会加深对“倒立”的理解。

改变投影仪上平面镜的位置、调节透镜等操作,体会投影仪中透镜成像与物距有关。

(三)放大镜。

仿照照相机教学环节,再次设计学生活动,让学生观察,描述现象。

教学重点突出“虚像”,这是与前面两种成像不同的地方,是新的教学点。

(四)实像和虚像。

前面对于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学习,是通过观察实验获得的,为什会成像?成像的原理是什么?这就上升到理性思考,学生的学习的程序体现出来了。通过光路图显示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成像的原理,完善知识结构。

在通过成像原理光路图,自然的得出实像和虚像的成因。对于三种典型的成像像与物居于凸透镜的“同侧”还是“异侧”也就自然的生成了。

四、学习小结。

板书完善知识框架,在画出照相机和放大镜的成像原理图。

总结知识、方法。

五、作业。

本课的知识点的学习,只要学生经历了上面学习的过程,对于三种典型的成像的特点恐怕想忘都很困难,所以布置实践操作的,巩固学生实验观察,持续学习兴趣。

八年级物理《透镜》教案

2、学科:物理。

3、课时:1课时。

二、教学课题。

本节课围绕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的照相机、投影仪、幻灯机、放大镜等仪器进行教学,使学生在实际观察、操作的过程中对凸透镜的成像有直观、感性的认识,对学习下一节课《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起到铺垫作用。通过组织学生观察思考、分析讨论、自己亲自动手制作望远镜,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同时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和学好这一学科的信心。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透镜在生活中的应用。

(2)、知道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成像特点,以及相应的物体和像的大致位置。

(3)、提高用实验的方法验证猜想的意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学生通过自主制作模型照相机的体会,了解照相机的成像特点。

(2)、学生通过对比照相机、幻灯机、放大镜的成像特点,能描述实像和虚像的特征。

(3)、能简单描述凸透镜成像的几种情况的主要特征。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模拟照相机的制作和使用,获得成功的愉悦。

2、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物理学道理。

3、初步建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三、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生活中的透镜》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的第二节内容,教材将本节内容放在《5.1透镜》之后,《5.3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之前,意在让学生了解透镜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科学技术在制作产品时的重要价值,感受物理是有用的,并对照相机、幻灯机、放大镜成像形成丰富的、具体的感性的认识,为探究凸透镜成像做准备。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接触物理学习已有两个多月,能够初步感受到物理的有趣、有用,对于学习物理的方法—实验法也比较熟悉,但是学生有计划的实验、有目的的观察的能力还没有形成,而通过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对比分析,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实验现象背后蕴含的物理知识这一能力还需要进一步训练。所以本节课的教学需要给学生提供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等丰富的感性材料,让学生经历观察、分析的过程。通过正确的引导使学生学会有目的观察,并将观察的现象表达出来,最后再由学生及老师用物理语言严谨的诠释出实验现象背后蕴含的物理知识、规律。

教学重点:凸透镜成像的几种情况的主要特征;物距与像距的大小比较。

教学用具:

1、教师演示器材:实物照相机、模型照相机、投影仪、投影片、放大镜。

2、学生制作器材:模型照相机材料(两个直径相近的圆纸筒,一个焦距5—10c的凸透镜、半透明薄膜、胶带)。

四、教学方法。

基于本节课的特点,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实现教学目标,遵循“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我在教学过程中着重采用如下教学方法:

1、实验观察、探究法:通过展示日常生活中由透镜构成的实物和仪器,创设直观性教学情境,并为学生提供感性资料。再通过对实物和仪器的操作演示,了解三种仪器的成像特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分组讨论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读书看图,了解各种仪器的构成情况。

五、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展示照相机、投影仪、幻灯机和放大镜的实物。

1.照相机。

2.投影仪、幻灯机。

3.放大镜。

(展示日常生活中一些由凸透镜组成的实物和仪器。这一环节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使学生有话可说,另一方面它们与本课的教学内容息息相关。这样设计目的的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讲授新课:

(一)照相机。

师:首先我们来研究一下照相机,你能说出照相机有哪几部分构成吗?

学生回答(答不出可以教师引导说)。

老师手拿实物照相机,照相机主要包括这几部分结构:(结合手中的相机,指出主要构造及功能)。

镜头:一般为几个透镜在组成,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胶卷:相当于光屏,机壳相当于暗室。胶卷以透明塑料材料为基片,上面涂有感光材料。

调焦环:可以调节镜头到胶片的'距离,在胶片上生成清晰的像。调焦环是相机上控制镜头伸缩的装置。

光圈环:可以控制从镜头射入光线的多少。

快门:可以控制曝光时间。

师:当用照相机照时相,我们是如何得到照片的呢?

学生阅读教材,经小组讨论后由学生代表阐述:摄影时来自物体的光,经过镜头会聚在胶卷上,形成被照物体的像,胶卷上涂有一层感光物质,它在曝光后发生化学变化,物体的像就被记录在胶卷上,经过显影、定影后成为底片,再用底片洗印就可以得到照片。

(想)既然同学们愿望这么强烈,下面老师就满足你们的愿望。

师:请同学们看书上想想做做,要想做成一部最简单的相机,都需要哪些器材?

学生看书。

师拿起一架组装好的相机。

师:这是老师已经做好的一架相机,老师在每一组的桌面上都放上了一些器材,请同学们利用这些器材看一看,用它们能否组装一架相机?比一比看哪一组做得又快又好。

学生组装,教师指导。

组装完毕。

师:拿起你们的相机,把镜头对着窗外观察,你在半透明纸上看到了什么?什么也没有的可以适当调节镜头到底片的距离再看。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倒立、缩小。

师:这位同学总结得很好。物体到透镜的距离,我们简称物距。这段距离呢?(手指镜头到半透明膜的距离)。

学生回答:像距。

师:想一想,它们是什么关系呢?

生:物距大于像距。

师:还有什么发现?

生:像和物在透镜的两侧。

师:如果我们在像的位置放上一光屏,此时能不能承接到这个像呢?

生:能。

师:由于这个像是实际光线倒聚到光屏上形成的,所以我们把这个像叫实像。

我们把成像情况以图的形式展现出来:

师生讨论后,由老师画出照相机工作原理图:

(二)、投影仪。

教师手指桌面上的投影仪。

师:这是一个投影仪,我们先找到它的镜头,不难发现,它的镜头是一个凸透镜,那么它又是怎样工作的呢?请同学们注意观察。

教师演示:取下平面镜,放上胶片,调节,在天花板上得到像,观察像的倒正,大小。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倒立、放大。

师:我们是短时间观察,如果长时间观察的话,你的脖子能受得了吗?那怎么办呢?

学生思考。

师把平面镜安上:这样观察就好多了,是不是?那平面镜在这里起到了一个什么作用?

生:改变光的传播方向的作用。

学生板演,师生共同讨论,解决问题。

展示投影仪工作原过程。

师:这里我们不难发现像是倒立,放大的,且物像在透镜的(两)侧,我在像的位置放一光屏能不能接收到像呢?(能)这个像也是(实)像,这里哪一段是物距,哪一段是像距呢?物距像距关系如何?(教师从实物上引导学生找到物距和像距)。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师:那么我们该如何用图表现它的成像情况呢?

教师画出透镜,主光轴,引导学生画出投影仪的工作原理图:

(三)、放大镜。

师:请同学们拿起桌面上的放大镜,观察下,它是什么类型的透镜?

(凸透镜)好,现在用它来观察书上的字或自己的指纹。

学生观察。

师:哪位同学能说一说,你看到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像?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师:物像在透镜的(同)侧,类似于照相机、投影仪我们在像的位置放上一个光屏,能不能承接到像呢?(不能)因为这个像不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我们是通过透镜看到的,这个像叫做虚像。

板书:虚像。

师:现在保持书与眼的距离不变,使放大镜适当远离书,你发现了什么?

生回答:离书越远,像越大。

师:那么我们该如何用图表现它的成像情况呢?

教师画出透镜,主光轴,引导学生画出放大镜成像原理图:

(四)、实像和虚像。

师:请同学们结合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成像特点及工作原理图,以及我们刚才的学习,总结一下,凸透镜成像时,实像和虚像有何区别?小组间可以讨论一下。

学生讨论,老师巡视指导。

师:哪位同学来说一说?

学生回答:

1、实像: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异侧,光屏能承接,倒立。

2、虚像:不是实际光线会聚而的,同侧,光屏不能承接,正立。

师:同学们总结得很好,实像与虚像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也涉及到过。例如小孔成像是倒立的实像,平面镜成像是正立的虚像。

课堂巩固练习。

1、在照相机的底片上成、的像。

2、在幻灯机的银幕上成、的像。

3、一瓶杨梅罐头从侧面看上去,每个杨梅都变大了,我们看到的是、的像,圆形的罐头和水共同组成了镜。

课堂小结。

以上就是我们这节课的主要内容,哪位同学能说一说你通过本节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学生小结,教师补充。

课外作业。

板书设计。

5-2、生活中的透镜。

一、照相机: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二、投影仪: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三、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四、实像和虚像的区别:倒立的都是实像,正立的都是虚像。

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主要是通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实验观察解决问题、梳理反思深化问题、应用练习评价反馈等四个环节组成的。第二个环节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内容,着重解决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应用及成像问题,但解决问题的过程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探究,而是演示、观察、制作、探究的混合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主要目的是总结完成凸透镜成像特征,培养了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教学效果比较好。实像与虚像的初步概念在上一章已经涉及到,本节复习提问时又回顾了该知识点,在三次观察探究过程中又进行了渗透点拨,所以本节把它放在梳理深化环节,通过学生的阅读自学来处理,点到为止,不要占用过多时间。

不足之处:主要在教学过程和小组合作学习中。

(一)教学过程中的不足:

1、在处理预习疑难时时间较长,影响了授课进度。

2、预习教材时相关问题的设计还需揣摩,要有思维含量,不能太直白。例如,学习透镜时可以给学生列出生活中不同的透镜仪器让学生选择其中的凸透镜或凹透镜。

3、问题要明确、具体,使学生一看就知道该做什么,怎么做。

4、适当加一些探究问题的细节,培养学生在探究中评估反思的科学素养,逐步提高探究能力。

(二)小组合作学习不足:

1、小组合作学习仍需加强。学生的主动学习、合作学习中缺少便于操作的、有效的激励措施,这使得让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成为一句空话。如何能激起每个学生的团队意识和集体荣誉感,这需要班主任和各科老师共同努力。由于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淡薄,需要学生通过课后复习巩固的知识不能及时复习,使学生的学习不够扎实,长期下去学生只能囫囵吞枣式的学习,根本无法完全的学会、学通、学懂,更难以灵活运用所学,才能真正从根本上提高学生成绩。

通过这一课的教学,我体会到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少一些束缚,多一些放手,多一点指导。学生就会多一份自由的天地,就能更好地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透镜可广泛应用于安防、车载、数码相机、激光、光学仪器等各个领域,随着市场不断的发展,透镜技术也越来越应用广泛。

八年级物理《透镜》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对本章节知识结构的总结,分析和评价,使学生对本章节的内容有比较全面的了解,《透镜及其应用》的复习课教案。提高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

(2)进一步的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知识结构的观察和分析,并自行得出评价标准,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对信息进行分析、整理、加工、应用的能力。

(2)根据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和意见。

(3)通过对成像规律的分析,尝试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成像规律的应用,乐于将所学的物理知识应用到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去探索其中的奥妙。

(2)通过课外知识的引导,领略自然现象的美妙。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归纳知识结构评价标准。

2、师生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适应。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学内容。

主要教育目标。

课题引入展示主题网站,布置学生观察的任务。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观看作品从学生的作品中选择比较典型的作品供大家观看,并对作品的内容、技术、应用等方面进行分析,总结。

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对信息的分析,加工能力。

分组讨论。

通过先前的观看和思考针对作品,进行讨论。提高学生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学会合作,交流。

评价归纳将感性的认识进一步的提升,形成知识结构的评价标准。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以及如何用物理语言进行表达。

复习规律利用课件填写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表格。加强成像规律有理解,为其的应用打下基础。

巩固练习通过课件由学生对凸透镜成像规律进行总结。提高学生分析、归纳能力。

应用利用几个问题,将凸透镜成像规律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对科学技术的探索意识,物理教案《《透镜及其应用》的复习课教案》。

总结。

对本节课内容进行小结。知识的回顾。

作业。

修改自己的作品。内容的进一步理解。

教学过程详案:

1、引入。

上节课后,我给大家布置了一个任务,让大家回去以后完成一个本章节的知识结构图,大家完成的情况如何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

同学们点击主页上的“知识结构”。这里有我从大家的作品中选出的五个作品,现在给大家几分钟的时间分别看一看,看的过程中注意比较这五个作品的异同,那么你认为哪一个你觉得最好或者最适合你自己。

如果提前看完的同学,请先举手,再进入巩固练习。根据自己对本章节掌握的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练习。

下面可以开始。

2、(学生开始看作品,教师对学生看的情况进行个别辅导)。

3、大家已经看得差不多了,那么这些作品之间有什么异同,说说你们最喜欢哪一个,它好在那里,还有什么缺点?前后的四位同学相互讨论一下,推举一位同学准备发言。(讨论开始,时间约3分钟)。

4、好了,哪一小组首先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教师灵活处理。

(1)如果没有小组发言:看来大家都想把机会让给别人,哪只有我来抽了。

(2)如果发言很正常:鼓励的语言或者将学生所说的内容的主干进行抽离。

(3)如果发言中有问题:一方面肯定回答正确的部分,一方面指出问题的所在。

(4)如果发言有些偏离了方向或学生对作品分析过多或重复:刚才几个小组的同学表达了他们的看法,还有什么不同的意见吗?或者不必针对作品的每一方面谈,重点谈谈你们最有特点的看法!

(学生谈自己看法,教师对学生所提出的看法进行分析和总结,引导学生总结得出归纳知识结构的标准)。

(包括:1.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和正确性。2.知识结构之间的联系)。

5、本章节中最重要的一个知识点是凸透镜的成像规律,首先我们来填一个表格。大家进入主页上的成像规律。

如果填写过程中有问题的学生,可以利用表格下方提供的提示辅助你完成这个练习。

提前完成的同学,请先举手,再进入巩固练习。

(学生开始填写表格)(教师巡视,并选择一个填写有错误的学生的答案进行全体广播)大家的表格都填写的好了,我选择了一位同学的答案,大家一起来看看,有没有什么问题。

(学生进行分析找出错误)。

刚才大家已经对成像规律进行了分析,现在我们思考一个问题:题目一:在成像规律的实验中,物体从二倍焦距以外向透镜靠近的过程中,所成的像有什么变化?(回答的时候,可以利用课件一进行说明)。

6、大家对成像规律有了近一步的认识,那么如何将它运用到我们的实际生活中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几个实际问题!

(1)问题一:给你一个透镜,怎样用最简单可行的方法判断它是不是凸透镜?

(学生回答,教师引导)。

(2)问题二:如何让投影仪投在屏上的字更大一些?(方法、器材不限)。

7、小结。

今天这堂课,我们对本章节的知识结构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了解了归纳知识结构的一般规律。加深了对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的理解。

8、作业。

课外大家根据归纳知识结构的标准将自己的作品做进一步的修改。

教学流程图:

初中物理的透镜及应用

“一摸二看三照”:

三、是从透镜对光线的作用入手加以辨别,看它能否使平行光(太阳光)会聚在一点加以辨别(即用“照”的方法)。

四、除此以外,还有其他的方法。例如:用“晃”的方法:通过透镜观察距透镜较近书上的文字,晃动透镜,若发现像的移动方向总与透镜相同,则该透镜是凹透镜;若发现像的移动方向总与透镜相反,则该透镜是凸透镜。用“叠合”的方法:例如,可先通过一个凸透镜(或凹透镜)观察它对光线的作用或成像的情况,然后将未知透镜与它叠合在一起,再观察对光线作用或成像情况的变化,从而判断该透镜是凸透镜还是凹透镜。至于哪种判断方法好,要视具体情况而定。例如,如果待辨别透镜的中央与边缘的厚薄差异不明显,就不能用“摸”的方法(况且光学镜面一般是不允许用手直接去摸的);在有太阳光与没有太阳光的场合,所选的方法可能不同。

总之,一种好方法,应该简便、易行、有效,但它是随场合变化而变化的,不宜一概而论。

(4)根据判断,填入合适的元件。

总结:镜的作用与镜的类型对应如下:

镜面反射(平行射入,平行射出)——平面镜;。

反射后起会聚作用——凹面镜(凹镜);。

反射后起发散作用——凸面镜(凸镜);。

折射后起会聚作用——凸透镜;。

折射后起发散作用——凹透镜。

八年级物理《透镜》教案

知识目标。

(1)了解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

(2)知道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

(3)知道凸透镜的焦点、焦距和主光轴;。

(4)知道如何利用凸透镜产生平行光.

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各种透镜,观察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发散作用的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学会注意观察事物的本质特征,培养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

通过对如何利用凸透镜产生平行光的讨论和演示实验,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介绍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利用冰透镜对准阳光取火的事例,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民族自豪感教育,激励学生为振兴中华努力学习.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介绍了什么是凸透镜、凹透镜、薄透镜、透镜的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及透镜对光线的作用等知识,这些知识既是有关透镜的基本知识,也是后面学习凸透镜成像的准备.教材对主光轴、光心讲得很简单,仅使学生认识就行了.本节重点是讲述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凸透镜的焦点、焦距.对凹透镜也讲得比较简单,主要是让学生认识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关于凹透镜的虚焦点,可略讲.

教法建议。

本节教法应以实验法为主,辅以启发式教学法和讨论法.应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表象,讨论分析实验结果.

教学设计示例。

一、难点分析。

1.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

讲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除按照教材要求进行实验,通过实验取得丰富的感性知识外,还可以利用光的折射的初步规律,参照下图来进行分析.当一条平行于玻璃三棱镜底边的光由空气射入玻璃时,折射光线靠近法线折射.光进入玻璃以后又从玻璃射入空气中,发生第二次折射,这时折射光线将远离法线折射,两次折射的折射光线都由玻璃三棱镜(透镜)薄的`位置向玻璃三棱镜厚的部分倾斜,因此可以分析出凸透镜对光会起聚作用.如上图(乙)。

凹透镜对光起发散作用,可以用上述方法,参照下图(甲),和图(乙)来进行分析.

2.正确理解“会聚”和“发散”

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是表明光通过凸透镜以后会变得收拢些,但是并不意味着一定会聚于一点.如下图所示,以s点发出的光是发散光束,光经过凸透镜折射后仍是发散的,并不能会聚,凸透镜在这里的作用只是减弱了它的发散程度.

凹镜对光的发散作用是表明光通过凹透镜以后会更散开一些,但是散开不一定不能会聚,如下图所示,从左侧来的两束光由于凹透镜的作用没有在s点会聚,而是在s′会聚,它减弱了入射光的会聚程度.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知道,当判断透镜对光束是起会聚作用还是发散作用时(或者根据给定的光束判断透镜的种类),一定不能仅仅依据折射光是否能会聚于一点来判断透镜的作用或种类,而应当对折射光束与入射光束进行比较,再依据前边的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

二、课时安排。

1课时。

三、学生活动设计。

1.观察凸透镜和凹透镜。

让学生观察凸透镜和凹透镜,观察各种形状的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实物及截面图,进而通过提问,认识这两种透镜.

2.通过实验,观察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3.观察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的演示实验,并通过分析进一步认识什么是会聚,什么是发散.

4.利用光的折射规律,分析平行于玻璃三棱镜底边的光通过三棱镜以后的光路,从理论上弄清凸透镜为什么对光线起会聚作用,凹透镜为什么对光起发散作用.

四、教学过程设计。

1.引入课题。

列举放大镜的镜片、眼镜的镜片、照相机的镜头、幻灯机的镜头、以及电影放映机、显微镜、望远镜等仪器的镜头.可以把教学内容事先绘制在胶片上用投影幻灯打在幕布上,方便课堂教学.

2.新课教学。

让学生观察凸透镜和凹透镜,观察各种形状的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截面形状,进而通过提问,认识这两种透镜.

组织学生观察、讨论,引导同学先找出带有共性的特征,这些特征是什么?

再分析不同类别的透镜有什么不同特征.

用投影仪打出如下六个透镜的截面图,

使学生能明确辨别出哪些是凸透镜,哪些是凹透镜.

用投影仪打出下面的图,具体讲解薄透镜“薄”的含义.

教师介绍光具座等实验仪器及使用方法,应在演示台上边演示边讲解,讲述中应强调以下几点:

(1)光源发出的光是平行光,从无穷远射来的光是平行光,前边所提到的太阳光也是平行光.

(2)让透镜正对着射来的平行光,这样入射光线将与主光轴平行,我们只研究与主光轴平行的光经过透镜发生折射的现象.

(3)注意观察光线经过这两类透镜折射以后是否能会聚于一点.(指导学生注意调节光屏位置)。

学生开始实验,教师在学生中巡视,并进行指导,实验结束后提问.

演示实验可以用激光演示仪进行,如果没有条件可以用烟箱,不论用什么仪器,都应使学生能清楚地观察到,平行光经过透镜前后光的传播路径.

实验进行过程中,可以边让学生观察,边提问学生,以引起学生注意.

通过前边的实验同学们对光通过透镜前后的路径,以及两类透镜对光的作用有了比较深刻的感性认识.教师应通过图形对这两类透镜进行对比分析.

3.总结。

研究两种透镜及它们对光线的作用,尤其是重点研究凸透镜对光线的作用.教师可提问学生,由学生总结发言,以利于学生的思考与理解。

初中物理凸透镜知识点和练习

凸透镜成像的两个分界点:

2f点是成放大、缩小实像的分界点;f点是成实像、虚像的分界点。

薄透镜成像满足透镜成像公式:

1/u(物距)+1/v(像距)=1/f(透镜焦距)。

注:透镜成像公式是针对薄透镜而言,所谓薄透镜是指透镜厚度在计算物距、像距等时,可以忽略不计的透镜。当透镜很厚时,必须考虑透镜厚度对成像的影响。

2.凸透镜、把光聚,成象规律真有趣;。

两倍焦距分大小,一倍焦距分虚实;。

二焦以外倒实小,我们用作照相机;。

一二焦间倒实大,我们用作投影仪;。

焦点以内正大虚,我们用作放大镜;。

欲想得到等实象,两倍焦距物体放;。

焦点之位不成象,点光可变平行光;。

成象规律记心间,透镜应用法无边。

物近(远),像远(近),像变大(小)。

八年级物理《透镜》教案

处。

8.把一个凸透镜放在太阳与白纸之间,调整透镜与纸间。

的距离,使白纸上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点,这时。

测得透镜与纸间的距离为6cm。由此可知,该凸透镜。

的焦距是_______cm。

9.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当烛焰、凸透镜、

光屏处于图1所示的位置时,恰能在光屏上得到一个图1清晰的像。利用这种成像原理可以制成_________机。

10.为了防止森林火灾,在森林里是不允许随地丢弃透明的饮料塑料瓶的。这是因为雨。

水进入饮料瓶后,它对光的作用相当于一个________镜,对太阳光有_________的作用,可能会导致森林火灾。

11.我们通过实验,可以知道:凸透镜成实像时,放大和缩小的分界点是物体位于。

______________处,成实像和虚像的分界点是物体位于____________处。

12.小刚用已经调节好的照相机将位于充满水的水池底部一个美丽的图案拍摄下来。当。

把水排掉后,小刚仍然想在原来的位置用此照相机拍到这个图案清晰的照片,他应该调整照相机,使镜头___________。(选填“前伸”、“后缩”或“不动”)。

13.小敏同学在课外完成了以下实验。请你替她把实验结果填写完整。

把投影仪上的平面镜取下,投影片放到载物台上,调节镜头,在天花板上得到清晰的像。这个像应当是________(选填“正立”或“倒立”)________(选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

八年级物理《透镜》教案

课型:

新授课设计人:

教学目的、任务要求:。

1、知识与技能:了解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了解照相机的成像原理以及实像和虚像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应用。

教学重点:

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成像原理。

教学过程:

一、回顾与预习:

通过上一节的学习,我们已经掌握了两种透镜的有关知识、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回答以下问题:

1、边缘厚中央薄的是透镜。边缘薄中央厚的是透镜。

2、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

3、透镜对光的作用:凸透镜对光起作用。凹透镜对光起作用。

二、探究新知:

合作探究:

实像与虚像的区别:

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可以用屏接到,当然也能用眼看到,都是倒立的。

1.照相机:想想做做。

动手制作模拟照相机。

2.投影仪:

3.放大镜:

用凸透镜看书上的字,说出看到的情况:

问题3:字是正立还是倒立?字是放大还是缩小?

小结:

1、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来自物体的光经过照相机镜头后在胶片上,成___像。

2、投影仪的镜头相当于,来自投影片的光通过凸透镜后成像,再经过镜,使屏幕上成像。

3、放大镜成像。

三、训练与检测:

1、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它们用的透镜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照相机成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像;投影仪成的是_______、______、____像。

3、在透明塑料片下压着一张报纸,塑料片上有一水滴,透过水滴看到报纸上的字比旁边的字____(填“大”或“小”),这说明此时的水滴相当于一个__镜,它成的是___、___、__像。

4、下面是对凸透镜成像的说法,其中正确的是:()。

a、凸透镜只能成实像。

b、凸透镜只能成虚像。

c、凸透镜只能成放大的像。

d、凸透镜既能成实像,又能成虚像。

5、窗台上放着装有水的圆形玻璃缸,太阳光透过玻璃缸射到屋内窗台下的桌面上,发现桌面上的光斑比窗外地面上的太阳光亮,下列解释中错误的是:()。

a、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b、装有水的圆形玻璃缸相当于凸透镜。

c、水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d、装有水的圆形玻璃缸相当于凹透镜。

6、手持凸透镜在人眼和课本之间移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凸透镜在任何位置都能看到课本放大的像。

b、凸透镜在离课本较远时,才能看到课本放大的像。

c、凸透镜在离课本较近时,才能看到课本放大的像。

d、无论凸透镜放在什么位置都不能看到课本放大的像。

7、如图所示四种情景中,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是:()。

abcd。

8、下列光学仪器中,得到缩小实像的是()。

b、平面镜。

c、幻灯机。

d、照相机。

9、在办公桌的玻璃板上滴一滴水,透过这滴水可看到玻璃板下压着的字变大了,这是由于水滴相当于()。

a、平面镜。

d、平行玻璃砖。

10、下列光学仪器的应用,哪个能得到比物体大的实像()。

a、放大镜。

b、照相机。

c、投影仪。

d、潜望镜。

课堂总结:

板书设计:

自我点评:

初中物理透镜知识点归纳

透镜:透明物质制成(一般是玻璃),至少有一个表面是球面的一部分,对光起折射作用的光学元件。

分类:1、凸透镜:边缘薄,中央厚。

2、凹透镜:边缘厚,中央薄。

主光轴:通过两个球心的直线。

光心:主光轴上有个特殊的点,通过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透镜中心可认为是光心)

焦点:凸透镜能使跟主轴平行的光线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点叫透镜的焦点,用f表示

虚焦点: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经凹透镜后变得发散,发散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在主光轴上一点,这一点不是实际光线的会聚点,所以叫虚焦点。

焦距: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焦距,用 f 表示。

每个透镜都有两个焦点、焦距和一个光心。

透镜对光的作用:

凸透镜:对光起会聚作用。

凹透镜:对光起发散作用。

照相机:镜头相当于凸透镜,来自物体的光经过照相机镜头后会聚在胶片上,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投影仪:镜头相当于凸透镜,来自投影片的光通过凸透镜后成像,再经过平面镜改变光的传播方向,使屏幕上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实验:从左向右依次放置蜡烛、凸透镜、光屏。

1、调整它们的位置,使三者在同一直线(光具座不用);2、调整它们,使烛焰的中心、凸透镜的中心、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

凸透镜成像规律:

物距(u)像距( )像的性质应用

u 2f倒立缩小实像照相机

u = 2f= 2f倒立等大实像(实像大小转折)

f2f 2f倒立放大实像幻灯机

u = f不成像(像的虚实转折点)

u f 正立放大虚像放大镜

凸透镜成像规律口决记忆法

口决一:一焦(点)分虚实,二焦(距)分大小;虚像同侧正;实像异侧倒,物远像变小。

口决二:

物远实像小而近,物近实像大而远,

如果物放焦点内,正立放大虚像现;

幻灯放像像好大,物处一焦二焦间,

相机缩你小不点,物处二倍焦距远。

口决三:

凸透镜,本领大,照相、幻灯和放大;

二倍焦外倒实小,二倍焦内倒实大;

若是物放焦点内,像物同侧虚像大;

一条规律记在心,物近像远像变大。

注1:为了使幕上的像正立(朝上),幻灯片要倒着插。

注2: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暗箱中的胶片相当于光屏,我们调节调焦环,并非调焦距,而是调镜头到胶片的距离,物离镜头越远,胶片就应靠近镜头。

眼睛:眼睛中晶状体和角膜的共同作用相当于凸透镜,它把来自物体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形成物体的像。视网膜上的视神经细胞受到光的刺激,把信号传输给大脑。看远处物体时,睫状肌放松,晶状体比较薄(焦距长,偏折弱)。看近处物体时,睫状肌收缩,晶状体比较厚(焦距短,偏折强)。

近视的表现:能看清近处的'物体,看不清远处的物体。

近视的原因:晶状体太厚,折光能力太强,或眼球前后方向太长,致使远处物体的像成在视网膜前。

近视的矫治:佩戴凹透镜。

远视的表现:能看清远处的物体,看不清近处的物体。

远视的原因:晶状体太薄,折光能力太弱,或眼球前后方向太短,致使远处物体的像成在视网膜后。

远视的矫治:佩戴凸透镜。

眼镜的度数:100焦距的倒数( )。

显微镜:物镜焦距较短,物体通过它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像投影仪的镜头);目镜焦距较长,物镜成的像经过它成放大的虚像(像放大镜)。

望远镜:(开普勒望远镜)物镜的作用是使远处的物体在焦点附近成实像,目镜的作用相当于一个放大镜,用来把这个像放大。

注:伽利略望远镜目镜为凹透镜,天文望远镜常用凹面镜作物镜。

视角:物体的边缘跟眼睛所夹的角。视角越大,成的像越大。

八年级物理《透镜》教案【】

“放大镜”的教案。

了解凸透镜在放大镜中的应用,并了解放大镜的实质和知道放大镜成像的特点。

知道放大镜成像的特点。

放大镜是生活中熟悉的用品,学生对其成像习以为常!利用拍摄放大镜远离物体时的实验,能让学习者从中体会到不一样的东西。

教师收集素材,拍摄照片和录像,制作课件。

《生活中的透镜》在排版上有所改变的。旧人教版是放置在第三章透镜及其应用的第二节,今年是新教材改版的第一年,其位置是放在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的第二节。

一,照相机。

二,投影仪。

三,放大镜。

四,实像和虚像。

放大镜是第三个版块内容。这节课是针对放大镜而设计的一节微课。放大镜成的像,完整的描述应该是正立、放大的虚像。但虚像和实像在这节书的最后才涉及到,所以设计上跟《照相机》一样,放在讲授《虚像和实像》时再进一步加以,所以在这节微课中就不提及了。

一,放大镜的实质。

教师通过图片简单展示放大镜实质就是凸透镜。

二,放大镜的成像特点。

教师结合视频中的实验来讲解:

1,放大镜成的是正立,放大的像,且像物同侧;。

2,放大镜离物体越远,像越大。(离物体较近时)。

三,

教师这节微课主要要求掌握的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