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三顾茅庐读后感汇总

时间:2023-06-27 15:06:19 作者:曹czj

当认真看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吧,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读后感对于我们来说是非常有帮助的,那么我们该如何写好一篇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带来的优秀读后感范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最新三顾茅庐读后感汇总篇一

今天我读了一篇文章,名为《三顾茅庐》,讲的是公元206年冬至207年春,当时屯兵新野的刘备带着大将关羽,张飞三次到南阳郡邓县隆中请诸葛亮辅佐的故事。这篇文章含着很多的道理。

三顾茅庐也是一个不错的成语,故是拜访的意思,茅庐是草屋的意思。原为汉末刘备去南阳郡邓县隆中聘诸葛亮的故事。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这个成语故事也揭露了深刻的道理,并且言简意赅,含蓄隽久,引人深思。

诸葛亮在著名的《出师表》中,也有“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狂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之句。于是后世人见有人为请他所敬仰的人出来帮助自己做事,而一连几次亲自到那人的家里去的时候,就引用这句话来形容请人的渴望和诚恳的心情。

每当我读了这个故事,都会非常敬佩刘备的人品,它为了请到诸葛亮三四坚持去拜见他,不顾天气严寒,不顾路途遥远,最终把诸葛亮请来了。他这种真诚、耐心、谦虚的优秀品质,多么值得我们学习!

通过阅读《三顾茅庐》这篇文章,我有了很多收获:对待朋友以诚相待,做任何事情持之以恒,不居高自傲,这样的人才是能成就大事的人。

最新三顾茅庐读后感汇总篇二

今天,我看了《三国演义》中的《刘玄德三顾茅庐》。看完了这篇文章,我受到了很大的启发。

《刘玄德三顾茅庐》的主要内容是:刘备在南漳遇到了司马徽,司马徽给他介绍了凤雏、卧龙两位军师。刘备在徐庶的指点下,知道了卧龙就是诸葛亮。于是前去拜访,但是童子说诸葛亮不在,刘备只能先回去了。几天后,刘备再次拜访,但里面的人是诸葛亮的弟弟,刘备很失望,留下一封信后就走了。又是一年的春天,刘备选了个好日子去拜访诸葛亮,可是这时他在睡觉,于是刘备站在阶下等。诸葛亮醒来后,听说刘备等了好久,连忙出去相见。刘备跟诸葛亮谈了许多,觉得他很有才能,就请诸葛亮出山相助。诸葛亮很感动,便答应了刘备的请求。

读完了这篇文章,我掩卷沉思。刘备不管风吹雨打,三次来到诸葛亮家,终于打动了诸葛亮。相比之下,我实在不如他。如果我遇到一点点的困难,就临阵退缩,遇到作业题目不懂的,干脆不去思考,去抄同学的。我觉得很惭愧。刘备那种坚持不懈的精神,让我想起了我的朋友玲玲。有一次,我们在一起做作业。做到数学作业,我们遇到了一道不会做的题目。我们想了很久,也想不出来。反正也是最后一道题,明天去抄同学的吧!我一边想着,一边对玲玲说:玲玲,我们出去玩,好吗?玲玲听了,生气地对我说:不行!没做完这道题,我是不会去玩的。今日事今日毕,只要今天做完了今天的事,就总会有收获。

如果总想着抄别人的答案,最后什么也不会得到。我听了,脸像发烧似的红了。玲玲就算是面对一道题目,都会坚持不懈的去做,我为什么做不到?于是,我坐了下来,和玲玲一起讨论。没多久,我们就攻克了这道题目了。我高兴的说:玲玲,你说得真没错,你又给我上了一堂课。我们都笑了。在玲玲的身上,我看到了刘备坚持不懈的精神。所以,我要学习刘备和玲玲,学习他们那种坚持不懈的精神,努力学习。

现在,我的成绩在不断进步。《刘玄德三顾茅庐》这篇文章,让我懂得了:无论做什么事,只要坚持不懈的去做,就能获得成功。

最新三顾茅庐读后感汇总篇三

《三顾茅庐》是我国四大名著中《三国演义》中第十四回。这一回讲的是刘备请诸葛亮出山,封他为军师。次日,刘备请孔明调度军事,于是孔明命关羽、张飞、关平和刘封四人领军在不同的地方做好埋伏,曹兵一到,便可放火。后来果然如孔明所料,曹军与夏侯惇大败而逃,于是刘备等人更敬佩孔明了。

这个故事让我充分体会到了孔明的神机妙算,足智多谋。

首先他思维缜密,刘备想打败曹军,于是孔明就给他出主意,在曹军必经之路设下埋伏,曹军等人一道便可放火,这个计谋无疑是绝妙的,而且放火的地点选在密密的芦苇荡里。这说明孔明懂地理,知道在什么地方才能困住曹军。

其次他考虑事情十分周全,他在各个地方都安排了军队和埋伏,孔明这样做是为了让曹军被消灭得更多、更彻底,也是为了不让曹军有任何翻身的机会,更好的确认了曹军无法反扑的事实。

最后,是他知道利用哪些人去干哪些事,知道谁擅长干什么,谁不擅长什么。这说明孔明先生会分配人,所以这回刘备才能圆满取胜。这背后出谋划策的人却是孔明先生,真是让人肃然起敬。

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也有许多地方值得向孔明先生学习。比如在小组活动中我们要把所有事情细节都要考虑到:a做ppt,b汇报成果。不仅如此,我们还要选择相应的人做对应的事,这样才能让观众眼前一亮。

以后我还得多看《三国演义》,因为这样不仅能了解历史,还能学到更多智慧,这让我的人生也变得更加充实。

最新三顾茅庐读后感汇总篇四

《三顾茅庐》同学们都读过吧,那豪情壮志,那手足情深,那气势恢宏,那回肠荡气,使每一个好学者,都深深的迷恋,令人心旷神怡。而我最喜欢的那一张,并不是官渡之战;也不是智慧满腹的诸葛亮,不是巧妙的草船借箭,而我最喜欢的是《刘玄德三顾茅庐》。

刘备只得败兴而归。而鲁莽的张飞说:“大哥,还不如直接把他捆来。”刘备瞪了他一眼。第二次,刘关张三兄弟又来相请,却发现有一人极像诸葛亮,问后,却得知是他的弟弟。直到第三次,诸葛亮正在睡觉,三兄弟耐心等候,诸葛亮终被他们的诚心感动,答应出山。

这篇文章让我受益匪浅,一个人想要成大事,身边必须人才济济。那又有什么办法使人才为他人所用呢?一定要善待人才,爱惜人才,重用人才,把它们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上去。还要赏罚分明,这样一来,一定就能成就大业了。

三顾茅庐不一定单单指用于军事上,现在也同样会用到。比如,某企业的人员不充分,突然打听到一位很有才华的人,便三番五次的去拜访,用诚心,对待这些人;同样会受到别人真心的回报。所以,总体来说,就是要善待人才,要讲诚信,要有礼貌。

然而,讲礼貌,懂礼仪,不正是我国的传统美德吗?是啊!美德是什么呢?美德时一句安慰别人的话语;美德是一座搭起的爱心桥;美德更是在别人生病的时候,送来的一杯热水。因为,整个世界,没有了美德就不会在和平,让我们携起手,共同把美德发扬光大,让人人都懂得美德!

最新三顾茅庐读后感汇总篇五

《三国演义》是一本家喻户晓的名著,里面的'人物描写的栩栩如生,故事内容十分精彩,故事情节扣人心悬,其中给我留下印象深刻的是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

话说当年刘备因没有一个好军事愁困不已,听说诸葛亮是一个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的能人,便带上张飞、关羽去请诸葛亮出山协助自己。结果第一次没遇见;第二次不顾张、关二人的阻拦冒着大雪去的,还是没见着;第三次等诸葛亮睡醒了才见到。

这显示刘备是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出山,来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而且第二次还下着大雪,张飞还阻拦道:“现在就是军队在打仗,这时也会停下来的。”第三次关羽等人见刘备又要去拜见诸葛亮,怒气冲冲声称要用一条麻绳把诸葛亮捆过来,刘备狠狠地斥责他们,这表明刘备以诚待人。

刘备注重以诚待人、以仁待人,我十分钦佩。刘备为了能够统一国家大业,屈尊求贤,礼遇下士,不怕碰钉子,不怕路途遥远,不顾天气恶劣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生活中也有这样的例子,懂礼仪之人必定会取得成功。遇到事情要有礼貌,不能莽撞;遇到困难要有恒心,不能轻易放弃。

我喜欢《三国演义》。

最新三顾茅庐读后感汇总篇六

今天,老师给我们上了《三顾茅庐》这篇课文。课文记叙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

有一天,刘备遇到一位贤才,叫徐庶。徐庶对刘备说:“如果诸葛亮是卧龙,凤雏则是庞统,得到其中一个就可以安定天下了。”刘备忙问:“诸葛亮住在什么地方呢?”徐庶说:“诸葛亮住在卧龙岗。”说完便走了。

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吩咐关羽、张飞在门口休息,自己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等了半晌工夫,诸葛亮翻了一个身,又朝里睡着了。刘备又等了一个时辰,诸葛亮才悠然醒来。常言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这次,诸葛亮不仅和刘备见了面,而且对刘备分析了群雄纷争的形势,提出了攻城拔寨、三分天下的取胜策略,最后帮助刘备打出了一片江山——蜀国。

通过《三顾茅庐》的故事,我为刘备的真诚、耐心和毅力深深感动。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为人一定要真诚,特别是对人才,更要尊重,不能有半点的怠慢。只有这样,别人才愿意帮助你,支持你。另外,做任何事不能草率,不能急躁,一定要有耐力,有恒心。

最新三顾茅庐读后感汇总篇七

在四年级的语文课本中,有着一则三国时期著名的历史故事——《三顾茅庐》。

故事的内容大家都耳熟能详,在这儿就再老生长谈一次吧。

故事讲述了当初三国时的贤主刘备一心想要让当时的军事奇才诸葛亮归于自已的帐下,但先前两次去了诸葛亮都外出游玩去了,可是求贤若渴的刘备依然坚持第三次请诸葛亮出山,但是两个弟弟却十分生气,认为这诸葛亮实在太嚣张了,而刘备则狠狠训斥了他们一顿。当他第三度来到卧龙岗时,诸葛亮终于回到了自已的住处,但却在午睡。过了许久,他终于醒来了,后为刘备的礼贤下士所感动,与刘备谈论军事局势后归于刘备麾下。

这则故事强烈的体现出了刘备的礼贤下士与求贤若渴,为了贤才几次三番地请求、拜访。在我们的生活中,可能并不会去拜求辅佐自已的军师,但是肯定需要去请教自已的老师,同学或伙伴,。也许你去请教时别因为没有空而不理睬你,这时,千万不要如张飞一样冲动,只要稍等片刻,等到他有了空再请教也不迟。当然,如果找不到要教求的人,也不用像刘备一般,大可去寻找别的导师。

在我们身边。生活中,有许多我们可以请教的人,“不能则学,不知则问。”有什么不懂的地方便应去请教他人,请教时十千万不能急躁,要如刘备一般,不急不躁。要心平气和,不可蛮横地去请教别人,不然别就会认为你是一个“冒失鬼”而不给你答案,所以一定得慢慢来,若遇上能人,即使“三顾茅庐”也没有关系。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