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心读后感(汇总19篇)

时间:2023-12-13 08:16:14 作者:笔砚

读后感不仅是对书籍的回顾,还是展现个人阅读能力和理解力的表现,可以让他人了解我们的阅读经历和思考过程。阅读下面这些读后感,你会发现作品对每个人的触动和共鸣是如此多样而又真实。

《我们》读后感

本书的内容没有看多少。

看也是从网上找到了部分篇章,感觉还可以把。

后来找到了微博,看了几篇,看着看着就觉得有点儿无聊了。

这本书就到此为止吧。

评价只写这么多了,不知道评论的字数限制,不过是在是不想再写啥了。

《我们》读后感

我最近阅读了一本书,书的名字就叫做《我们是属鼠班属鼠蓝和属鼠灰》,它里面的人物都过着一个幸福而美好的生活,虽然,里面的属鼠蓝和属鼠灰的事情有一半是虚构,也有一半是真实的',但是,他们那幸福而美好的生活,都是每一个学生都想拥有的!

《我们》读后感

这部的震撼并没有前两部那么深刻,应该是自身还没有完全看懂的原因,又或许是因为碎片化的阅读使得体会没有那么深刻,又或许还是需要一定的时间发展。

每一部的`续写都好像是扎根于当下却也从微小的部分中预示了未来,希望泯灭人性,消失自我的未来不会到来。

我们是一个很好的词,可是不应该只是注意我们,而丧失了我的存在,每一个我们的存在都应该是由单独的我构成的整体,那么这个整体,也从来不应该忽略个人的色彩。

《我们》读后感

今天,我读了一篇文章叫做《手机正在毁灭我们》。

这篇文章主要讲的是:“低头族”无时无刻不在看手机,而且“低头族”对网络上的热点如数家珍,有些人因为长时间沉浸在手机的虚拟世界无法自拔。

读完这篇文章我颇有感触,当今社会中压力与需求被一再压制,“低头族”变得浮躁,没有耐心,不会与人相处,一丝细微的触动就能引爆负面影响。我们应当正确使用手机,应该控制住自己对手机的欲望,不应该没有节制的去玩手机,变成“低头族”。

就像我们班的小a,他的家长就非常宠他,给他买了一部智能手机,还有一部平板电脑,现在他的学习成绩下降,天天上课也在玩手机,甚至他都离不开手机了。所以,他现在就成了“低头族”,而他的家长却让他为所欲为。

而我的家长却不让我玩手机,更不让我玩电脑。我原来也很烦,但现在我觉得,不玩手机比玩手机好很多,玩手机不仅能让我们成为“瞎子”、“哑巴”,也会失去人情味和美德。

所以,让我们正确使用手机,让我们从此不当“低头族”,让我们从手机的虚拟世界中走到现实社会来。人类的发展离不开手机、电脑,离不开科技的进步,但更离不开文化和情感。放下手机,别让我们成为科技的奴隶,关心身边的人,莫让自己变成情感上的“低能者”。

让我们携起手来,将我们与手机隔离,让我们面对诱惑能成功控制。这样,我们的社会才能变得更好,让我们远离手机吧!

《我们》读后感

今天我读了一篇文章,题目是《灾难中,我们并肩而立》。刚听到它时,你也许会问:“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灾难?又是怎样并肩而立的呢?”只要你读完文章,答案自然随之而来。

文章主要讲了汶川大地震时,无数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救援队一一出动,他们不顾余震危险,尽最大的努力,将伤亡减少到最少。在成都,500多次余震把400多万市民逼上街头。但那晚,街上献血、疗伤站灯火辉煌,献血的人民络绎不绝。成灌高速上,几百辆出租车奔赴都江堰救援,哪怕无人给他们报酬。许多抢险队也不断赶到......

这篇文章选取了“5.12“地震中的多个典型生动细节,表现了从中央到地方,军队到百姓,官员到群众,万众一心、并肩而立抗震救灾的'感人精神,也为中国人民在灾难面前表现的团结、坚强带来了由衷的赞扬与敬佩。作者通过许多排比段,将无数的救援场面描写得优美典雅,柔美中不失刚强,非常好!

在可怕的大灾难面前,我们同胞们没有退缩,而是义无反顾地团结一心,与自然灾害拼死斗争。唐山人民在网贴吧里深情地告诉灾区人民:“我们和你在一起!”温总理说:“只要有一线希望,我们就要尽全部力量救人,废墟下哪怕还有一人,我们都要抢救到底。”无论是上级领导还是平民百姓,大家都汇集着令人动容的感人画面,凝聚成撼动人心的精神力量!

文中说:“这是战胜灾难的强大精神力量,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百折不挠的奥秘所在。”这个“奥秘”不是别的,正是我们那一颗颗共同的团结之心,不屈不挠的红心!灾难中,每一位受灾群众都不是孤单的,因为我们血脉相连,信心相连,手手相扣,并肩而立!没错,这是一个考验全中国人民的大灾难,我们在逆境中顽强地并肩而立!

《我们》读后感

我的好伙伴我的好伙伴很多,但和我最好的'是崔世宇。

冬季里的一天,我得了重感冒,发烧、咳嗽很厉害,不能去上学,躺在床上扎点滴。崔世宇放学回到家里,天已经黑了。他吃过晚饭,每天都到家里看望我,还把白天老师讲的课程讲给我听,把单元测试题带给我。我想天气又黑又冷他每天都来看我,真让我受感动。圣诞节到了,崔世宇放学回来把同学送给他的平安果给我送来了,他说:“你吃了吧,吃完感冒就好了。”我笑着说:“真能比药还好吗?”此时,我感到好了很多。明天就能去上学。

我和崔世宇经常在一起玩耍,一起学习,他真是我最好的伙伴。

《我们》读后感

时光最大的好处,就是为过往一切披上金色的薄纱。记忆矫往过正,让我只记得世界和你的好,紧握双手,胜过千言。

时光不老,我们不散,人生一世,走来不易,最值得珍重的,不过是情之一字,亲情、友情、爱情,情带给我们的`温暖,让我们在陌生的城市里,感觉到了阳光,让我们能在陌生的城市里随意摆动、不再孤独。愿我们都不老,能晒着太阳,相互温暖,时光不老,我们不散!

时间总在不知觉中悄然流逝,但是记忆总是会保留在我们的心中,一张照片就能引发我们的无限回忆,时光带不走我们的记忆,还有我们的青春。

有些温暖,触手可及。

时光不老,我们不散。

《我们》读后感

《我们》与《1984》和《美丽新世界》并称为反乌托邦三部曲。这本书是我最早读的也是最后一本书。本书采用日记的方式,讲述了一个庞大、秩序井然、千篇一律的社会。有一天,一位很关键的工程师变了,开始独立思考,对社会产生了怀疑。一些想搞革命的人派女主接近并为他而战,想利用他来砸社会,但最后男主主动接受了脑叶切除术,背叛了女主。革命失败,女主人公被送上断头台处死。而男主又重新成为了秩序的.一部分。

与另外两部作品一样,反乌托邦题材中的社会是沉闷、压抑和毛骨悚然的。不同的是,《1984》的世界被高度管控,包括意识形态监视、意识形态控制、篡改历史、恐怖统治和人格湮灭,《美丽新世界》是从小灌输观念,直接塑造统治者需要的灵魂,然后用各种娱乐来充实人的精神,让人不再需要思考,意识到自己失去了思考的能力。在“我们”的世界里,人失去了个性,没有“我”,只有“我们”,我因“我们”而存在,我因成为“我们”而强大,“我们”的成就就是我的成就,“我们”创造和改变世界,是世界的主人,所以我是世界的主人,因为我是他们中的一员。由于以上原因,每一个“我”要做的就是全心全意地成为“我们”的一部分,而不是成为“我”,否则我将失去力量,我将毫无意义,我将不再拥有整个世界。

在这样的世界里,人们不需要名字,他们只使用数字;人们不需要区别,他们都穿着同样的衣服,每天起床伸懒腰,用同样的动作刷牙。人不需要隐私,因为每个人都是一样的,所以人们住在并排的透明房间里,一举一动都是一样的;人们的时间也是固定的,他们同时起床、上班、回家,娱乐活动也是同时进行。并肩走在大街上,通过这种集体行为,感觉自己属于“我们”,并从中获得快乐(有没有类似网络互喷的方式)。

《我们仨》读后感

通过《围城》,钱钟书成为我最为喜欢的作家之一。其实作家这个称呼放在钱钟书身上显得太没有分量。由于他的原因,我读了杨绛的《我们仨》,讲述钱钟书一家三口的故事。这本书像一位慈祥的老人给你讲述一个普通、温情的故事一样,用毫不华丽的语言娓娓道来。就是这本书,让我喜欢上杨绛和钱钟书夫妇。

钱钟书夫妇的婚姻被一直都被视为美好婚姻的典范和楷模。钱钟书先生对杨绛女士有这样一段评价,后来被视为理想婚姻的典范:

1、在遇到她之前,我从未想过结婚的事情。

2、和她在一起这么多年,从未后悔过作她的妻子。

3、也从未想过娶别的女人。

什么样的女人才能如此完美,什么样的婚姻才能如此琴瑟和谐,让我用瘦狐狸的理论分析分析。

1、钱钟书、杨绛夫妇人生观、价值观高度一致

杨绛说:“我们仨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他们夫妇二者懂得英、法、意等多国语言,翻译众多文学著作,他们一生不追求功名利禄,只求得安心、专心的做做学问。在人生观、价值观上高度一致。他们是同一类型的人,他们想成为同一类型的人。

2、两人互相包容对方

在生活中,两个人互相包容对方。钱钟书是一个学问上的巨人,生活上的侏儒。

《我们仨》读后感

第一次听说一个女的被称为先生,是在杨绛先生去世的后一两天。才了解到她之所以被称为先生,是因为她对当代社会文学做出的巨大贡献。她有些社会上的威望,也有着一定的文化修养和学术地位。

带着对杨绛先生种种的崇拜和好奇心,我开始拜读她在92岁时所著作的《我们仨》。

书本分为三部分。

看第一部分【我们俩老了】的时候,我的心里是带着半点彷徨与伤感的,我也了解了杨绛先生跟钱钟书之间的难舍难分,相依为命,有一种他在哪家就在哪的意味。

接着第二部分【我们仨失散了】一家相聚在古驿道上,然后女儿钱媛生病住院,由现实到梦魇,虚虚实实,亦幻亦真。了解到了钱钟书的爱国情怀,杨绛先生的坚强勇敢,钱媛的敬业精神。

第三部分【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讲述了杨绛先生与钱钟书求学英国的日子,女儿钱媛的诞生。丈夫钱钟书说到“我只要女儿,一个就好,像你的”,心里尤为感动,后面回国,工作以及生活中的种种,记录了一个家庭普通平凡有爱的日子。

我们仨是幽默的一家,书中常说到,丈夫钱钟书与女儿钱媛之间的游戏般的玩笑,“做坏事”是他们的乐趣,而他们喜欢这种乐趣。书中写的我们仨,很朴素“我们仨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难,钟书总和我一同承当,困难就不复困难;还有个阿瑗相伴相助,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能变得甜润。”而生活之本不过如此。

著作该书时,杨绛先生这位“最贤的妻,最才的女”已经92岁。书中没有悲情壮志,没有撕心裂肺。而是用平淡有趣的词语来表达对家人的思念与不舍。

《我们仨》读后感

我还不大能理解归途意味着什么,就像我从来都没想过我的来处一样。

人们兢兢业业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很少会有人想这么没有烟火气息的哲学问题。但是,这并不是你想不想就可以决定你会不会懂。总有一天,你会明白――我们看似为了自己的整个山寨在努力,其实心里挂念的泉眼如若干涸,那么一切都没有意义;泉眼既已堵塞,山寨不再是自己的山寨。

我们时常处在我是谁?在哪儿?要干什么?去往何方?的荒诞感里。其实更让人无所适从的并不是这些,是还没来得及搞清楚这些事情就发现其实一切都没有答案或者永远也找不到答案了。就像还在懵懂的梦幻里想象自己来自爱和光时,突然魔鬼拎着你的领口告诉你只剩归途。我们从书本上学了很多知识,高考前还号称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能写会算善说。可是谁告诉过我真正的真理是什么,也许没有真理,马克思让我们在绝对和相对面前独自徘徊,踟蹰久了就感觉自己像个傻x。

我们仨读后感

刚一开始没有读懂,后来看完才懂,原来那所谓的小船,是锺书老先生生前居住的医院。

这本书主要是回忆录。我一人怀念我们仨,文章用朴实的手法,描写了家里的细节小事,平平淡淡,却又让人读出不一样的感觉,细节中充满着爱。在坐月子的时候,丈夫每次去看望,总是苦着脸,把墨水打翻了,台灯坏了,门轴坏了,杨绛先生总是说:“不要紧,我会修,”丈夫放心的回去了,杨绛先生笔下的钱锺书像一个小孩一样。

书中没有悲痛的语句,没有撕心裂肺的呼喊,却处处透漏着对丈夫,女儿的怀念。他们虽出身名门,却也经历了许多困难,经历过三反,住过牛棚,但是这些并没有使他们放弃对文学的热爱和对生活的希望。逆境中,他们相互扶持,相互照顾,不忘初心,正如书中所写:“我们与世无争,与人无争,只求想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碰到困难,钟书和我一起承担,困难就不复困难,还有阿圆的守望相助,无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会变得甜润,我们稍有一点快乐,就会变得非常快乐”这也是杨绛先生对生活的态度。

都说杨绛是一个幸福的女人,但在我看来她又是不幸的。先是失去了女儿,后又失去了丈夫,她一生中最爱的两个人都离开了,只剩她自己在人世,该是多么孤单寂寞。但转念一想,毕竟她是幸福过的,有爱她的丈夫和女儿,又何尝不是一件幸福的事。

“我一个人思念着我们仨”,思念的是那份平淡而圆满的快乐。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我们仨读后感

读杨绛的《我们仨》,真的是一种享受,我是个平凡的人,看着他们的平凡而又不平凡的生活,也是真的体会到生活对任何人都是一贯残忍的。

钱钟书夫妇的低调和博学让我衷情,而钱老的幽默和杨老的平和更是让人生敬,一本书反反复复看了几遍,可是我却无法说出我的感受,他们面对困苦时的平静,面对荣誉时的低调,为人处事只求无悔于心,钱老一家人的生活是平凡的,但他们一家人始终是乐观的,无真是于平凡中显出不平凡。对中国这个著名的家庭的亲情故事,面对他们的温暖与欢乐,沧桑与忧伤,面对书中简单而朴白的文字,任何的评价都属多余,那种罕见的真情和达观,在作者那里是一种淡定自然,在读者那里却常常禁不住潸然泪下。生活在回忆中的杨绛先生,可谓得了汉语的精髓,入了是让,人既心往之,又感慨万千。

杨绛先生的文笔真的很优美宁静,平凡家事国家大事从容而谈,面对别人的陷害也看不到一丝的恨,只是泰然处之。而前面两节,三人走失在古驿道,采用虚实相间的手法,经梦起至梦醒,一家人走散了。而一家人相娶相守相依相助的往事却给了杨绛先生最好的回忆。从照片上看,杨绛不算漂亮,老年后,发现他们是如此得有夫妻相,般配,简单地从杨绛散文中知道,他们家也曾处世交,于是结成亲家,不管当时是否以爱情为基础,这几十年的风雨路程,他们相濡以沫,爱情是个什么东西,终将被习惯于依靠代替,为他们的幸福所折服,不管经历了多少的苦。

很喜欢杨绛先生在书末说的那段话:人世间不会有小说或童话故事那样的结局:“从此,他们永远快快活活地一起过日子。”人间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带着烦恼和忧虑。人间也没有永远。我们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个可以安顿的居处。但老病相催,我们在人生道路上已走到尽头了。

这段话,饱含着人生以及岁月所带来的真谛,颇有一种无奈叹息之感。

我们仨读后感

家。大概是世间一切美好所集成而来的词汇。

所有的欢乐和温暖,三人在一起就会被无限的放大。而磨难病痛,却变的很小。是三个人却并不止三种身份,虽然知识渊博却行动笨拙的爸爸;马马虎虎不会做饭的妈妈;事无巨细成为家人的依靠孩子。在书里她们不是文学家、不是历史中的伟人,而是世间最普通也最幸福的一个家庭。

一整本书,详尽的描绘了一家人的温馨快乐,将回忆的石子全部捧了出来而只剩一人的过程却只用了半页纸来叙述。

“人世间不会有小说或童话故事那样的结局:‘从此,他们永远快快活活地一起过日子。’”

当看到这句话时,眼眶一下子就红了,摸着还很厚的书页,心想一定还没到时间。然而…还是结束了。

没有任何言语,仅仅是两个去世时间。眼泪不受控制的掉落下来。后面的一张张的生活记录仿佛还带有温度,又把人拉回了那个温馨快乐的家中,从初始的梦境到最终的现实。

大概我实在向往,向往一个父慈母爱孩子顽皮的家,才会对书中的家这么的不舍和难过。觉得她们好幸福,不为她们的身份地位、写过什么书、发表过什么言论、对国家做过何等贡献。只为她们拥有彼此,能成为我们仨。

我们仨读后感

好看的皮囊太多,有趣的灵魂太少。

《我们仨》是一本感人至深的书,没有波澜壮阔的情节,只是生活琐事,却能让人触动。

杨绛先生,钱钟书先生,钱瑗女士是一个真正的“我们仨”,少一个人都无法组成这个词。他们像又不像,不像又像。

杨绛先生是一个真正的“大女人”,却又能有小女人的似水柔情。她和钱钟书之间的爱情真的让人羡慕,又是知己,又是爱人。有个能懂你的人真的难得,有个值得你懂的人更难得,而最难得的,是你和你的爱人都有着有趣的灵魂。

钱瑗女士承包了我的泪点,可能与作者的怀念有关。遗憾总是最让人念念不忘的,因此对钱瑗女士着墨很多。钱瑗女士去世比钱钟书先生和杨绛先生都要早,去世前还深受病痛折磨,作为一个母亲心痛时难免的。钱瑗女士真的是一个好女儿,这点我觉得自己很羞愧,不管在什么方面都是。钱瑗女士是钱钟书先生夫妇的骄傲,她学术研究颇有建树,为人善良深受爱戴,对待父母也是爱意至深,翻看最后的目录,画着一个个可爱的简笔画,深深觉得,钱瑗女士真的是一个很可爱的人。

钱钟书先生就像一个大男孩,像书中钱瑗女士所说:我和爸爸最哥们,我们是妈妈的的两个顽童,爸爸还不配做我的哥哥,只配做弟弟。,觉得钱钟书先生真是个妙人,博览群书却又有一颗童心,有着极有趣的灵魂。

我们仨读后感

一本拖了很久才看的书,一本前后看了差不多一个月的书。开篇即是三人走散,读来顿觉悲凉。我一直觉得有趣的人要活的久一点,即便事实并非总是如此,所以当看到钱先生和钱媛相继离世,便跟着杨先生一起心痛。当然,我所感知的痛不及杨先生万分之一。

不带感情色彩地说,这本书记录的不过是杨先生一家几十年来发生的大事小事。但是字里行间的浓浓爱意是当今爱情小说所难以望其项背的。特别是杨先生说:“阿媛是我生平杰作。”以前听我妈宝贝我时还觉得肉麻,但看到杨先生特别认真动情地宝贝钱媛,并且例举出阿媛杰出的事迹,我突然理解了我妈。这么认真的夸女儿的杨先生,真是可爱极了。

其实杨先生一家都非常有趣,从前便知道钱先生调皮用墨笔给杨先生和钱媛画花脸的故事。大多数时候杨先生是比较端庄的,只有爷俩特别没正经,从儿时的玩闹被钱先生的姐姐“大的揍一顿,小的也揍一顿”,到长大后趁着杨先生不注意就不叠被子不收拾屋子,被发现了只好像个孩子一样嘀咕一声“被发现了”赶紧去整理房间。大约是他们都是鼎鼎有名的学者,生活中的这些调皮的点滴,让他们有一种“反差萌”。这大约是我最近爱读名人传记的一个原因吧。

“大都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书中读得这种痛失所爱的心情,一方面感慨也一方面懂得珍惜眼前。不要等到失去才明白身边的亲人朋友都是“易碎物品”,要“轻拿轻放”。世间有很多“我们仨”,但愿所有的“我们仨”都能像杨先生一家一样有趣地、和谐地、开心地过完一生。

以上。

《我们仨》读后感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杨绛的《我们仨》,如清风一样,拂面而来的是一阵阵幽香。杨绛在垂垂暮年,记下这些珍贵的回忆,幸福的点滴,怀念她一生中最爱的人。他们仨从开始的陌路人,到钱钟书和杨绛的相识相知,再到小生命钱媛的诞生与成长,一个家庭,两代学子间的依偎与温暖,苦难与别离,爱与忧,都化作他们毕生至爱的方块字,落到了纸面上。

钟书、杨绛、圆圆组成了他们家里的“吉祥三宝”,彼此尊重,彼此友善,互相支持,相知相爱相守,温馨的家庭氛围使他们仨形成了一个稳固的三脚架,创造出各自的成绩。他们仨的爱都在“石子,这是爱的表达朴实却又值得回忆。感情真挚与否,行动比语言更重要。”看着一个个小故事,读着一篇篇信件,望着一副副漫画,我看到这个其乐融融的家里,处处有欢笑,有情调,有趣味。父女俩是“哥们”,互相打闹玩笑,一起“对付”妈妈;父母关爱女儿,不让父母操心,对爸爸和妈妈,关怀备至,体贴有加。重病期间,还不忘叮嘱妈妈要注意身体和饮食,也不忘给爸爸寄贺年卡。看着那些妙趣横生的信件,看着那些亲昵的称呼,真让人忍不住“羡慕嫉妒恨”。“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钱老生病了,圆圆生病了,杨绛每日跋涉在探视的路上,走过一个又一个驿站,走过春夏秋冬几个季节;圆圆先走了,钱老也走了,“我们仨”失散了,家,成了寻觅归途路上的驿站,杨绛,也走到了人生边缘。古道驿站上,一程一程相送,拉成一段万里长梦。家在哪里?在曾经的梦里。真是人生如梦!

亲情源于血缘,血缘凝就亲情。人世间,依赖血缘的纽带,常常演绎出一个个可歌可泣亦喜亦悲的亲情故事。生活里,亲情把我们紧紧包围,不管发生什么,都有家人在身边,我们在这在这浓浓的亲情里,融化,融化。有亲情,我们才有抗击生活风雨的勇气;有亲情,我们才有“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执着;有亲情,才有相知相守的默契,才能弹奏出那温馨的乐章。让我们学会去爱,爱身边的每一个人,给他们幸福与快乐,在其中享受自己的快乐与幸福。

人间没有永远,正如人间的爱情不会是王子和公主永远幸福的生话在一起。他们仨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个可以安顿的居处。但老病相催,在人生的道路上已走到尽头了。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杨绛把一家一同生活的岁月,重温一遍,和他们再次相聚。岁月是无情的,割不开,断不了。它是佳酿的最好催化剂。两位携手走来的老人,无论是一个眼眸,一抹微笑,彼此都已经了然于心。

回眸处,灯火阑珊,眺望那相思的彼岸,静默……愿杨绛能在这寻寻觅觅中永远怀着他们仨这份曾经的幸福,找到他们温馨的家!

我们仨读后感

今天时间很悠闲,所以在图书馆看了一本杨绛先生的《我们仨》,一直知道杨绛先生非常受世人关注,她的书籍,她的文字,她的人生旅程。

我记得有段时间,很多人在询问为什么杨绛是一位女性,却用先生称呼其名。

其实,原先先生不一定就是指男性,而是指达到一定地位的人的一种尊称。其实“先生”有很多种含义,以下做一下分享:

先生”的各类用法:

1、老师等教育工作者。古时对有学问的男女都可以这样称呼,所以“杨绛女士”会被尊称为“杨绛先生”。

2、对知识分子和有一定身份的成年男子的尊称。

3、称别人的丈夫或对人称自己的丈夫。

4、旧时,管帐、说书、相面、算卦、看风水等为业的人也会被称为“先生”。

5、凡德高望重者,都可以被尊称为“先生”,有表示尊敬的意思,不一定完全指男士。如宋庆龄、杨绛、冰心、丁玲、叶曼、许广平等均可称为先生。

6、现在对所有男性都可以称为“先生”。这就是我们现代汉语中最常用的用法了。

所以“先生”一词的用法,说明了大家对杨绛先生的尊敬。

其实很早之前就知道《我们仨》这本书,但是不知道为什么缘故,总是翻了两页,或者是因为什么其他的原因,并没有阅读完这本书,而今或许跟它有些许的缘分,在此刻翻开了这本书,进入了杨绛先生的世界。

怎么说呢?在开头的前五分钟左右的时间里,我觉得这本书写得十分凌乱,因为我好像跟不上他的思路,并且不知道它这个时间线以及描述的每一件事情之间的内在关系,因为以梦为线让我在阅读过程当中无法分清楚她描述的情形何时为现实,何时为梦境。可随着跟杨绛先生逐渐深入的`交流,我才摸清她的路线,而后在阅读到那一段文字的时候,眼泪不自觉的夺眶而出,被这样朴素却真挚的文字打动的有一种悲伤的喜悦之情。

我悲伤是因为它在描述那一段圆圆离开的过程当中,明明悲痛欲绝,却在怀着这样的心情里描绘出了一副幸福的画面;可我也有一部分的喜悦,因为我终于在这一刻融入了杨佳先生的世界,我看到了一个母亲的坚韧和脆弱。

我甚至无法说出他的文字的朴素程度,可就这样平凡的辞藻却直击人心,震的你颤颤发抖然后让你不自觉的潸然泪下。《我们仨》到最后却是她一个人怀念着三个人,承载着三个人的记忆,我说不上这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心情,幻境中每个人安然无恙,现实里一个人孤独绝望。明明杨绛先生怀念的是美好,我却稍稍显露出了悲伤,但也再一次明白了“珍惜”的深层含义。

感谢这个下午,有阳光,有你。

我们仨读后感

读杨绛的《我们仨》,真的是一种享受,到今天为止,我不知道自己反反复复读了几遍,读到开心处我跟着欢笑,读到坎坷处我随着难过,读到离别处我心酸,读到伤心处我落泪。但在杨先生的字眼里始终波澜不惊,仿佛是在描述别人的故事,那样淡定、宁静。我只想看他们平凡而又不平凡的生活,而对于他们的生离死别我真的不忍心看。

一九九七年早春,阿瑗去世。一九九八年岁末,钟书去世。我们三人就此失散了。就这么轻易地失散了。"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现在,只剩下了我一人。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做"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

一句"世间好物不坚牢,彩虹易散琉璃脆"感叹了生命的脆弱以及对美好事物的怀念。而文末那句"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做"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文章至此,在淡淡的哀婉语调之中却又透露出希望,不执念,认真生活,这亦不失为一种作者给予读者的财富。读到最后才慢慢读懂了书开始她做的那个长达万里的梦,原来就是现实的虚化。

我常常思考一个问题,怎样就算幸福?读了《我们仨》,让我读懂了什么是幸福。因为正是杨绛,让我深深的领悟到,幸福是一种不太确定的东西,因为它只是一种感觉,一种只有你自己才能感觉体验的东西。在她们心中没有不幸福的生活,只有不幸福的心态。我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不管在什么状况下,她们都会从中寻找快乐的源泉。其实幸福的关键是感知能力,而这一点正是我们现代人正在逐步缺失的。杨绛的一家不论在怎样的逆境中、不论遭受着怎样的苦难,她们永远都是相濡以沫、相信相爱!因为"我们仨在一起",就是最幸福的,它不是物质的,而是精神的。

杨绛的一家,很好的诠释了"情感",她们没有轰轰烈烈的爱情,但是她们的生活比任何人都幸福;她们没有所谓的爱情基础,但是几十年风雨历程,携手走过,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爱情是个什么东西,终将被习惯于依靠代替,为他们的幸福所折服,为他们感知幸福的能力所折服。对中国这个著名家庭的亲情故事,任何的评价都属多余。

石康说"这个家庭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生活方式,为社会提供了一种文化,一种生活趣味,一种追求"。

一本好书可以洗涤人的心灵,可以改变你的心态,可以让你变的更加珍惜亲情、爱情、友情。

近代著名诗人臧克家说过:"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那是因为他的灵魂不朽,他的影响不朽。

这句话送给已去的杨绛先生最合适!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