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三年级米饭的观察教学设计三大全(15篇)

时间:2023-11-30 18:51:34 作者:QJ墨客

教学计划要注意选择和安排教材,确保教学内容和教学顺序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在这里,我为大家整理了一些教学计划的实例,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

小学科学三年级《米饭的观察》教学设计三

科学探究:通过观察稻谷、大米,学会细致的观察。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米饭来之不易,懂得珍惜粮食;乐于参与讨论、交流,敢于发表不同见解;意识到科学家队人类生活作出的杰出贡献。

科学知识:认识稻谷、糙米和大米,知道米饭是由稻谷加工而来的米做成的。

二、教师用具和学生用具。

放大镜、米粒、稻谷、发芽的稻谷、记录纸(两张)、各种植物的种子、3个杯子。

三、教学活动过程。

(一)观察种子。

·引导学生在众多种子中找出水稻的种子。

·引导学生讨论:观察水稻的种子可以可以从哪些方面来观察?用什么工具来观察比较好?(放大镜)在观察中有什么发现,该怎么办?(记录)。

·引导学生观察稻谷。(6分钟)。

·交流观察结果。

(二)认识糙米,比较糙米和精米。

·引导学生剥掉稻谷的壳看看。注:不要破坏稻谷的`内部,想办法完整的剥出来。

·引导学生思考:壳有什么作用?

·比较剥掉壳后的米跟平时吃的米有什么不同?记录并请学生说一说。

·在学生比较的基础上,教师提供给学生有关糙米和精米的资料,了解种子的结构。

(三)加工精米。

·引导学生思考能不能把糙米加工成精米?

讨论可以用什么方法加工出精米来?猜想大米加工厂里是怎样加工精米的?

(四)说说米饭的来历。

·引导学生说说米饭的来历,进行珍惜粮食的教育。

(五)布置作业。

·课后做做精米发芽的实验;去家里或菜场、粮店了解一下我们吃的大米有哪些种类。

小学科学三年级《米饭的观察》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学会细致的观察,逐步培养对事物本质的合理猜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探究米与饭之间观察特征变化的兴趣;培养既敢于发表自己意见,又能认真倾听他人意见的习惯。

科学知识:通过比较观察米粒和饭粒,了解两者的特征变化;初步认识不甜的糖类——淀粉,知道淀粉遇碘酒会变蓝色。

二、教师用具和学生用具。

信封里分别装好米和饭,每组各一份,电饭锅中煮好米饭,塑料碗每组一只,汤匙每人一个,每人一杯温开水,淀粉若干。(学生2人一组材料,4人围坐)。

三、教学活动过程 。

·出示两个信封(里面分别装着米和饭),要求学生不用眼睛看,猜猜哪个装着米?哪个装着饭?而且要说出猜测的根据。

·学生交流猜测结果和根据。(软硬、干湿、气味、粘不粘、有无声音等)。

·打开信封看看猜测的结果是不是正确,并且评一评猜测的根据是否合理。

·打开信封之后,在引导学生还能通过其他方法找到饭和米之间的变化吗?(大小、颜色、轻重、容易变形、形状)。

·小结:猜测中所运用的观察方法。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平时吃饭的时候米饭的味道。(如果学生说米饭的味道有咸、苦的时候,引导学生说说咸或者苦的原因可能是什么)。

·在一时说不清米饭是什么味道的情况下,一起来尝米饭。(明确今天尝米饭跟平时吃饭有什么不同)。

·第一次尝米饭——要求尝尝米饭的味道,并想好自己是怎么尝的。

·交流米饭的味道和尝的方法,分析部分学生尝不出味道的原因。(咀嚼的次数不够、品味得不够细心)。

·第二次尝米饭——要求第一次尝出米饭的味道的学生,边尝边体会的甜味是大概咀嚼了多少下以后出现的;要求第一次没尝出米饭的味道的学生,继续尝尝米饭的味道。

·交流“米饭甜味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和“第一次没尝出味道的同学第二次尝米饭的结果”。

·交流尝米饭的体会。

·引导学生发问:为什么米饭经过一段时间的咀嚼会出现甜味?·引导学生猜测“米饭经过一段时间的咀嚼出现甜味”的原因。

·引导学生通过查资料、看书等方法解决疑问。

·学生交流对“米饭经过一段时间的咀嚼出现甜味”的认识,引出淀粉。

·教师出示淀粉(一生一包),请学生课外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研究淀粉,下节课继续来交流、研究淀粉的情况。

小学科学教育三年级《纸》教学设计

1.经历收集纸样的活动,认识纸的多样性。

2.经历用对比实验比较纸的性能的活动。

3.初步感受纸的性能与用途之间的关系。

1.自己收集的各种纸样品。

2.玻璃片、滴管、红墨水、回形针,每组1份。

一、交流不同用途的纸

1.学生向大家介绍自己收集的纸样,以及它们的用途。

2.小组内交流各种纸的样品及它们的作用。

3.教师补充介绍几种特别的纸。

二、研究不同用途的纸

1.不同用途的纸有哪些不同的特征?

2.怎样比较各种纸的吸水性?讨论对比实验的方法。

3.学生操作,汇报观察结果。

4.分小组研究纸的拉伸性能和承受重物的性能。

5.交流在实验中的发现和感想。

三、选择合适的书写纸

1.比较常见的几种书写纸有什么不同?

2.实验:常见的书写纸的吸水性能和拉伸性能。

3.思考:根据不同的书写要求,应该选择什么样的书写纸?

小学科学三年级《米饭的观察》教学设计

科学探究:能使用放大镜观察大米,并能尝试进行提出分类标准并按自己的标准对大米分类。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对大米观察的乐趣,激发学生探究与发现周围事物奥秘的欲望。2.让学生感受到科学观察需要带着问题才能获得更多的发现。3.在观察中,能注重事实,尊重他人意见,敢于提出不同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

科学知识:认识几种常见的大米。

二、教师用具和学生用具。

粳米、糯米、杂交米若干;科学文件夹与观察记录纸;白纸,牙签,放大镜,玻璃器皿。

一、教学活动过程 :

·生活中食用的大米都一样吗?

知道生活中有哪些主要的大米?

·请学生仔细观察,看看这堆米中有几类大米,把外形特征上相像的归在一起。

·交流观察、分类的结果,说说分类的根据——各类米的特征。

·在认识了各类米的特征的基础上,教师介绍这几种米——粳米、糯米、杂交米,可以请学生说说他们知道的有关杂交稻的知识、说说袁隆平院士。

·进一步观察大米:提供一组80左右粒的杂交米或灿米,里面有碎米、带黑点的米或霉米,请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从米的形状或者颜色或者大小等方面给这些米分分类。

·交流分类的结果和根据。

·课外通过各种途径查阅有关大米的信息,了解更多大米的知识。

·去观察家里吃的大米,看看跟今天观察的哪一种比较象。

小学科学三年级《米饭的观察》教学设计三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对沙与水进行观察,以及对油与水进行比较,以及对日常生活液体的了解,来提高对液体的认识;。

举例说明哪些是液体?比较沙与水观察桌子上的一杯沙和一杯水,把观察到的内容记录下来。

倾斜一下杯子,看看沙与水又有什么不同?讨论沙与水有什么不同?

堆堆看,沙和水各有什么不同?

两滴水合起来与两粒沙合起来又有什么发现?比较油和水出示油,问:它是液体吗?

观察油和水,同时倒倒玩玩看,你有什么发现?

汇报油与水的异同。认识日常生活中的液体讨论这些液体在日常生活的作用?

小学科学三年级《米饭的观察》教学设计三

一、教学目标科学探究:

学会细致的观察,逐步培养对事物本质的合理猜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探究米与饭之间观察特征变化的兴趣;培养既敢于发表自己意见,又能认真倾听他人意见的习惯。

科学知识:通过比较观察米粒和饭粒,了解两者的特征变化;初步认识不甜的糖类――淀粉,知道淀粉遇碘酒会变蓝色。

二、教师用具和学生用具。

信封里分别装好米和饭,每组各一份,电饭锅中煮好米饭,塑料碗每组一只,汤匙每人一个,每人一杯温开水,淀粉若干。(学生2人一组材料,4人围坐)。

三、教学活动过程。

(一)寻找米与饭之间的特征变化。

・出示两个信封(里面分别装着米和饭),要求学生不用眼睛看,猜猜哪个装着米?哪个装着饭?而且要说出猜测的根据。

・学生交流猜测结果和根据。(软硬、干湿、气味、粘不粘、有无声音等)。

・打开信封看看猜测的结果是不是正确,并且评一评猜测的根据是否合理。

・打开信封之后,在引导学生还能通过其他方法找到饭和米之间的变化吗?(大小、颜色、轻重、容易变形、形状)。

・小结:猜测中所运用的观察方法。

(二)品尝米饭的味道。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平时吃饭的时候米饭的味道。(如果学生说米饭的味道有咸、苦的时候,引导学生说说咸或者苦的原因可能是什么)。

・在一时说不清米饭是什么味道的情况下,一起来尝米饭。(明确今天尝米饭跟平时吃饭有什么不同)。

・第一次尝米饭――要求尝尝米饭的味道,并想好自己是怎么尝的。

・交流米饭的味道和尝的方法,分析部分学生尝不出味道的原因。(咀嚼的次数不够、品味得不够细心)。

・第二次尝米饭――要求第一次尝出米饭的味道的学生,边尝边体会的甜味是大概咀嚼了多少下以后出现的;要求第一次没尝出米饭的味道的学生,继续尝尝米饭的味道。

・交流“米饭甜味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和“第一次没尝出味道的同学第二次尝米饭的结果”。

・交流尝米饭的体会。

(三)猜测米饭的甜味。

・引导学生发问:为什么米饭经过一段时间的咀嚼会出现甜味?・引导学生猜测“米饭经过一段时间的咀嚼出现甜味”的原因。

・引导学生通过查资料、看书等方法解决疑问。

・学生交流对“米饭经过一段时间的咀嚼出现甜味”的认识,引出淀粉。

・教师出示淀粉(一生一包),请学生课外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研究淀粉,下节课继续来交流、研究淀粉的情况。

小学科学三年级一杯水的观察教学设计

知识目标:

1、观察沸腾现象和水沸腾时的温度情况。

2、知道沸腾现象的特点。

3、理解液体有一定的沸点。

4、知道蒸发和沸腾的异同。

能力目标:

培养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情感目标:

1、养成学生探索热现象知识的兴趣。

2、理论联系实际的思考方法。

教材分析:

本节是学生实验:研究水的沸腾,从实验中得出液体有一定的沸点的结论,学生要注意观察、实验,水沸腾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一定要注意观察到。

教材给出了实验的目的、器材、步骤,并附上表格,学生在实验中要注意实事求是地填写,并注意分析数据,以时间为横轴,以温度为纵轴记录沸腾的图象,从图象中判断水沸腾时的温度。

教材后面是讲解沸腾的知识,联系实际列出了几种液体的沸点,并用图解的形式说明了点燃和熄灭酒精灯的方法,非常直观,容易理解和掌握。教材最后提出了问题,思考蒸发和沸腾的异同点,学生完全可以联系上一节的知识解决。

教法建议:

本节得出结论部分是学生实验,教材提供了实验的方法和步骤,这部分教学要注意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能力,一定要认真观察在沸腾过程中现象,例如气泡的变化情况、温度的变化情况等,在实验过程中注意填写表格,做好实验数据的记录,并利用数据制作表格,从表格中找出物理规律。

关于沸腾的知识,可以由学生总结出什么是沸腾,并分析蒸发和沸腾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关于酒精灯的使用问题,教师演示正确的使用方法,并说明错误的使用方法,可以由学生说明错误的原因,注意考虑安全的因素,给学生观察酒精灯的火焰,说明使用时要用外焰,可以实验由学生观察。学生阅读教材上的液体的沸点表格,或提供一些资料学生阅读,联系实际学习,建立沸点的观念。

【课题】实验:水的沸腾。

【重难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观察要注意抓住物理现象的主要特点,要注意主要方面的观察,从不同角度的观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学生要会描述看到的现象。蒸发和沸腾的比较,要能通过对比找到物理规律。

【教学过程设计】。

一、实验。

方法1、根据教材上的实验目的、器材、步骤安排实验。酒精灯的使用要实验前讲清,让学生观察教材上的图例,说明正确的`点燃、熄灭的方法,对于不正确的方法,要分析其原因,主要是注意安全方面的原因和使用外焰提高温度。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仔细观察,会观察,根据实验的现象填写表格,记录每1min或2min时间间隔的温度值,再根据表格上的数据,分析水沸腾的特点,将表格上的数据用图象的形式表现出来,还可以根据图象上的特点总结出水沸腾的特点。

方法2、对于基础较好的班级,可以提出一些观察和实验中要注意的问题,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边实验边观察边思考。提出的问题可以有:酒精灯使用时应当注意什么问题;温度计应当如何使用;观察随着加热的过程温度是如何变化的;观察沸腾现象,描述沸腾过程;沸腾的特点有哪些;如何用图象表示沸腾过程,从图象中可以看出什么。

二、沸腾。

方法1、学生思考沸腾的现象,得出实验结论:沸腾是剧烈的汽化现象,在液体的表面和内部同时进行,且只在一定的温度下才发生,我们可以把这个温度叫沸点,教师再提供关于沸点的一些资料,学生阅读,形成关于液体有沸点,并且温度固定(在标准气压下)的观念,结合实验结论,总结出蒸发和沸腾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方法2、对于基础较好的班级,可以在实验的基础上自己总结出实验结论,关于液体的沸腾和沸点的知识可以用查找信息的方法学习,教师制订学习课题,学生查找信息,处理信息,得出一些结论。

【板书设计】。

第五节实验:观察水的沸腾。

一、沸腾。

1、沸腾:在一定的温度下,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2、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

3、液体沸腾的条件:到达沸点;继续吸热。

4、液体在沸腾过程中要吸热。

二、比较蒸发和沸腾的异同。

1、相同点:

2、不同点:

探究活动。

实验探究:了解高压锅的原理。

【课题】高压锅的原理。

【组织形式】学生活动小组。

【活动流程】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参考方案】运用物态变化的知识,了解高压锅的原理;到市场调查高压锅的品种和规格。

【备注】。

1、写出探究过程报告。

2、写出调查报告。

3、发现新问题。

小学科学三年级《米饭的观察》教学设计三

教学目标。

·会用自己的感官(眼、鼻、舌、手、耳朵)来观察水是一种什么样的东西。

·通过比较方法认识水是什么样的。

·你知道哪些地方有水?如果没有水会怎样?

·如果没有水我们能活多久?关于水的事情,你知道多少?

·有这么多的方法,谁能安排一个合理的观察顺序?为什么这样安排?

·出示玻璃、毛玻璃等,它们与水一样吗?想一想,说一说,你准备怎样比?(透明)。

·总结:谁能说说水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质?

板书:

一杯水的观察。

眼睛。

看:

没有颜色透明。

闻:

没有气味。

尝:

没有味道。

捻摸:

(不腻、粘)。

听:

好听(爽,脆)。

小学科学三年级《米饭的观察》教学设计三

科学探究:能使用放大镜观察大米,并能尝试进行提出分类标准并按自己的标准对大米分类。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对大米观察的乐趣,激发学生探究与发现周围事物奥秘的欲望。2.让学生感受到科学观察需要带着问题才能获得更多的发现。3.在观察中,能注重事实,尊重他人意见,敢于提出不同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

科学知识:认识几种常见的大米。

二、教师用具和学生用具。

粳米、糯米、杂交米若干;科学文件夹与观察记录纸;白纸,牙签,放大镜,玻璃器皿。

一、教学活动过程:

(一)导入话题。

・生活中食用的大米都一样吗?

知道生活中有哪些主要的大米?

(二)观察大米。

・请学生仔细观察,看看这堆米中有几类大米,把外形特征上相像的归在一起。

・交流观察、分类的结果,说说分类的根据――各类米的特征。

・在认识了各类米的特征的基础上,教师介绍这几种米――粳米、糯米、杂交米,可以请学生说说他们知道的有关杂交稻的知识、说说袁隆平院士。

・进一步观察大米:提供一组80左右粒的杂交米或灿米,里面有碎米、带黑点的米或霉米,请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从米的形状或者颜色或者大小等方面给这些米分分类。

・交流分类的结果和根据。

(三)课外作业。

・课外通过各种途径查阅有关大米的信息,了解更多大米的知识。

・去观察家里吃的大米,看看跟今天观察的哪一种比较象。

年小学三年级科学教学设计范文

老师应该鼓励学生能通过实验探究哪种材料适合做什么,能按照书上的要求制定出制作东西的小组计划。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制作简单的作品。能对自己和别人设计、制作的作品进行客观的评议。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学三年级科学教学设计范文,希望可以提供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能按照物体和透光程度对物体进行分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愿意把本组的发现与其他组进行交流。科学知识目标:能说出将物体分为透明、半透明和不透明物体的依据。能正确说出光照到不透明的物体上会产生什么现象。

教具预备:手电筒、一瓶矿泉水、玻璃杯、书本、玄色布料、报纸、卡片纸、小玩具、白纸。

教学过程。

一、引进:光在传播过程中碰到物体时会怎么样?

学生回答。

二、活动一:

1、提问:光能透过哪些物体?

老师:让教室的光线暗一些,做好分工合作,并提示操纵方法,提示后再让学生做实验。(与桌面平行,与物体保持适当的间隔,且间隔不变)。

学生实验并分类记录:

2、教师领着学生总结:提示透明、半透明、不透明三个概念。

3、日常生活中什么地方用了透明、半透明、不透明的物体,把自己的发现与同学交流。

三、活动二:影子。

1、光照在不透明物体上时会有什么现象?

2、将烛炬前后、左右、上下移动时,小兔的影子有没有变化?

四、总结全课。

省略。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能通过实验探究哪种材料适合做鼓面。能按照书上的要求制定出制作小乐器的小组计划。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制作简单的小乐器。能对自己和别人设计、制作的小乐器进行客观的评议。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制定小组制作计划的过程中愿意提出自己的想法。愿意与小组其他成员分工完成小乐器的制作任务科学知识目标:能说出声音的大小、高低与物体的振动有什么关系。

教学预备:圆口容器、气球、塑料袋、棉布、牛皮纸、橡皮筋或胶带、剪刀等。

教学过程。

一、引导学生熟悉书中的各种乐器,并提问:你们熟悉这些乐器吗?你会弹奏吗?

告诉学生不同的乐器会产生不同的声音并且声音的高低大小也不同。

二、活动一:做小鼓。

1、用有圆形口的容器做鼓身,选择不同的材料如橡胶薄膜、塑料薄膜、牛皮纸做鼓面,用橡皮筋和胶带将它绷紧在鼓身上敲击鼓面,仔细听听发出的声音。

以教师演示为主以技能练习为重点。

2、提问:敲击不同材料的鼓面发出的声音一样吗?哪种材料更适合做鼓面,为什么?

三、活动三:制作自己的小乐器。

1、让学生先欣赏一些同学做的小乐器。

学生认乐器。

学生动手实验。

学生讨论。

得出结论:声音与材料的性质有关,材料不同乐器演奏的效果也不同。

2、布置制定小组计划。

试一试,怎样让自己制作的小乐器发出声音?怎样让小乐器发出高低大小不同的声音?

布置讨论任务:对同学们制作的小乐器进行评价。

四、教师总结全课制定小组计划。

学生得出结论:声音的大小与物体振动的强弱有关;声音的高低与物体振动的快慢有关。

学生讨论制定小组计划的过程中提出自己的想法。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能从日常现象中总结出声音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作用。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设计出“无噪声书房”。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愿意把自己知道的减少噪声的办法与同学交流,体会合作的愉快。愿意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题目,改进生活。

科学知识目标:能用自己的话描述“乐音”和“噪声”。能举例说明噪声的危害和减少噪声的方法。能举例说明声音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和“坏处”。

教学预备:搜集有关声音作用、噪声危害的文字或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

一、引进:声音与我们的生活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它给我们传来很多信息,帮助我们熟悉四周的世界。

二、活动一:声音能告诉我们什么?

1、观察图中的图片,声音告诉我们什么?

2、讨论声音还有什么用处?把自己知道的与同学交流。

3、什么样的声音令我们烦躁?

三、活动二:减少噪声。

1、组织学习科学在线。

2、讨论:噪声对人的身体有什么危害?

3、讲解:噪声是现代社会的一至公害,人们在减少噪声危害方面想了很多办法:路上图标(禁止叫嗽叭);耳机内放上厚厚的垫子;马路两旁种很多树木。

讲解:马路两旁的树木不仅可以遮挡强烈的阳光,还可以降低噪声的强度,这是由于浓密的树叶有很强的吸音能力。科学实验证实:10米宽的树带能使噪声减弱30%,20米宽的树带可以使噪声减弱40%。

4、提问:把自己知道的减少噪声的办法与同学交流。

四、拓展。

设计一个“无噪声书房”,用文字或图表示出来。

五、总结全课。

7光的传播。

学生小组合作实验。

多次实验,边实验边记录,把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书中。

小学三年级科学教学设计

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1、全册内容情况和各单元教学目标:

本册内容由“植物的生长变化”“动物的生命周期”“温度与水的变化”“磁铁”四个单元组成。

“植物的生长变化”单元,将引领学生在种植风仙花的过程中,观察绿色开花植物的生长发育历程,发现其生长变化的规律,知道绿色开花植物的生长都要经历“种子萌发”“幼苗生长”营养生长”“开花结果”这样的生命周期。同时伴随着生长过程,指导学生研究植物主要器官一根、茎、叶的功能,初步认识植物体都有维持其生存的结构、结构与功能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动物的生命周期”单元,将指导学生亲历养蚕的过程,了解蚕的一生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的生命周期,并以蚕的生命周期为例,从常见动物的生命过程中,以及从人体特点的观察中,认识动物和人的生命周期。

“温度与水的变化”单元,将以水为例,引导学生探究热量和物质状态变化之间的关系。通过观察水的固、液和气三态,研究水在融化、结冰、蒸发和凝结等过程中发生的变化,帮助他们初步认识物质是不断变化的,这种变化是与外界条件密切相关的。同时,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自然界物质“循环”的概念。

“磁铁”单元将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安排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引领学生认识磁铁具有磁性、磁铁两极磁力最强、磁铁能指南北、磁铁具有异极相吸和同极相斥等性质。并通过做一个指南针和学习用指南针确定方向等方向,了解磁铁的应用。

2、主要材料清单:

“植物的生长变化”单元

大豆、玉米、花生、莲花、风仙花等植物的种子,放大镜,花盆、土壤、铲子等种植工具,透明玻璃杯、卫生纸等;试管、带根的植物、植物油等;不同生长阶段的风仙花植株、风仙花朵,成熟的风仙花果实;图片或多媒体课件:刚出土的风仙花照片;植物叶的水平分布照片;植物叶的垂直分布照片;植物光合作用示意图;植物光合作用的相关资料及图片、几个主要生长阶段的风仙花照片等。

“动物的生命周期”单元

蚕卵,放大镜、饲养盒;不同生长阶段的蚕;蚕茧及蛹,小剪刀,手电筒;热水,小碗,竹签,丝绸制品;蚕蛾、蜻蜓、蚂蚁、蝴蝶的图片或标片;有关动物生长发育过程的图片及资料;学生从出生到现在每年的身高、体重、牙齿等生长变化的资料;婴儿、幼儿园或小学儿童、青年人、中年人、老年人身体特点的图片或影像资料。

“温度与水的变化”单元

气温计、体温计、水温计(测量范围在一20 0c-}-110 0c)、自制温度计模型(刻度范围在一20 0c-}-110 0c),其他各种式样、不同用途的温度计;观察用冰块及盛放冰块的浅盘;保温杯、冰块、食盐、试管、烧杯、可封口小塑料袋、玻璃杯、浅碟;云、雾、雨、露、霜、雪、冰等自然现象挂图或影像资料。

“磁铁”单元

各种形状的磁铁,包括没有标注南北极的磁铁;铁的物品、一些金属物品及非金属物品;一定数量的铁钉、回形针、大头针、钢珠和大钢针;不同材质的`人民币硬币((1元的钢币,5角的铜币和钢币,1角的铝币和钢币,分值的铝币);盒式指南针,做指南针的材料(可以让学生自备)。

本册教学内容仍然属于生命世界和物质世界的范畴,但是探究的重点有所不同,主要指导学生对变化的事物进行观察,观察其变化的过程并探究其变化的规律。本册教学还要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关注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如生物与环境、生物的结构与功能、物质状态变化与热量、物体性质和用途的关系等。

在科学探究方面,本册的教学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如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坚持观察、记录的习惯和能力,并学习用流程图、循环图等方法记录观察结果。同时重视基本实验操作技能的培养和实证意识的培养。例如指导学生学习定量的观察,经历“观察现象一提出问题一做出假设(解释)一分析、检验假设一寻求新的证据以做出新的假设……”的科学探究过程。使其主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研究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有所提升。

1、整体学习状况:三年级学生整体学习科学兴趣很高,学习比较认真,但缺乏灵活性,普遍习惯于常规课堂学习模式,而不善于设法自主去获取知识并在生活中灵活运用知识。因而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往往只停留在了解上,理解不甚深刻,运用能力差。

2、已有知识、经验:从课外书中获得的科学知识比较丰富,但科学探究能力比较弱。家长和某些教师偏重于语数教学,使学生没有多少时间和机会接触大自然,更没有得到大人和老师及时、周到的指导,使学生没能很好地在观察、实验、调查等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培养思想情感。

3、儿童心理分析: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而我们的科学课程内容贴近小学生的的生活,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学生必将对科学学科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1、提高课堂效率措施:

(1)、根据教材及学生的实际认真备好课,准备好活动材料,做到吃透教材,设计好科学活动、问题和作业。

(2)、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自身精神饱满,面向每一位学生进行教学,努力调整每位学生积极性,把握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心态,并适时调整。

(3)、进一步确立学生的主体意识,对学生的回答和作业及时准确反馈,贯彻以表扬鼓励为主的原则。

(4)、在科学知识的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训练学生的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提优补差措施:

(1)、鼓励学生扩大阅读量,多看一些有益的课外书籍,并提倡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验、小发明、小创造、小制作活动,以进一步提高能力。

(2)、帮助后进生建立自信心,继而贯彻表扬鼓励为主的原则,培养学生对科学课学习的兴趣。

(3)、延伸课堂内容,采取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4)、加强优生与后进生的联系,促使他们互相帮助,在团结的气氛中尽快 成长。

3、其它措施:

(1)、利用学校设施优势,采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课堂教学,既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又可以促使学生在多样化的环境中灵活掌握知识。

(2)、重视活动的总结,注重课后交流、单元总结。

(3)、科学课堂教学要兼顾实生活。

搜集信息 现场考察 自然状态下的观察 实验

专题研究 情境模拟 科学小制作 讨论辩论

种植饲养 科学游戏 竞赛 科学欣赏




1


2.19~2.23


始业教育


2


2.24~3.1


植物新生命的开始  种植我们的植物


3


3.2~3.8


我们先看到了根 种子变成了幼苗


4


3.9~3.15


茎越长越高水结冰了 开花了,结果了


5


3.16~3.22


我们的大丰收 蚕卵里孵出的新生命


6


3.23~3.29


蚕的生长变化 蚕变了新模样


7


3.30~4.5


蛹变成了什么其他动物的生命周期


8


4.6~4.12


 我们的生命周期 机动


9


4.13~4.19


温度和温度计 测量水的温度 


10


4.20~4.26


水结冰了 冰融化了 


11


4.27~5.3


水珠从哪里来 水和水蒸气 


12


5.4~5.10


五一假


13


5.11~5.17


水的三态变化机动


14


5.18~5.24


我们知道的磁铁  磁铁有磁性


15


5.25~5.31


磁铁的两极磁极的相互作用


16


6.1~6.7


磁力大小会变化吗指南针


17


6.8~6.14


做一个指南针 机动


18


6.15~6.21


复习考查


19


6.22~6.28



教科版修订版三年级下册教材目录

第一单元 植物的生长变化

1 植物新生命的开始

2 种植我们的植物

3 我们先看到了根

4 种子变成了幼苗

5 茎越长越高

6 开花了,结果了

7 我们的大丰收

第二单元 动物的生命周期

1 蚕卵里孵出的新生命

2 蚕的生长变化

3 蚕变了新模样

4 蛹变成了什么

5 蚕的生命周期

6 其他动物的生命周期

7 我们的生命周期

第三单元 温度与水的变化

1 温度和温度计

2 测量水的温度

3 水结冰了

4 冰融化了

5 水珠从哪里来

6 水和水蒸气

7 水的三态变化

第四单元 磁铁

1 我们知道的磁铁

2 磁铁有磁性

3 磁铁的两极

4 磁极的相互作用

5 磁力大小会变化吗

6 指南针

7 做一个指南针

小学科学三年级《比较水的多少》教学设计

《水和空气》这一单元,共7课内容,前4课涉及“水”内容,后3课涉及“空气”的内容。本单元注重的是如何通过多次的比较,使学生形成对于水和空气的性质的一种认识,注重概念形成的过程化,注重形成概念的方法,要让学生感悟到一个概念的形成不是一课完成的。关于“水”的内容,教材的安排是希望学生在探究活动中逐步认识液体的典型代表物质——“水”的一些基本性质,同时,为和气体的典型代表物质——“空气”进行比较学习做好准备。

《比较水的多少》这一课是希望学生能从关注“水没有固定形状”这一概念目标向“水有一定体积”这个概念目标过渡。让学生通过解决“比较水的多少”这一实际问题,引发“表述水的多少”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本课有四个探究活动,分别是“比较水的多少”“比较水多多少”“认识和使用量筒”“估算液体体积”。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在比较水的多少,多多少的过程中,重现量筒的发明过程,并在测量工具的产生过程中发现“水没有固定形状,但有一定体积”的这个不同于固体和气体的特征,同时提出毫升的概念,引导学生测量比较。认识到测量需标准工具,明确用标准单位测量使信息交流成为可能。

应该说教材的编排已经考虑到了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年龄特征,同时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更有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学习科学。

【说学生】。

三年级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丰富的想像力,刚接触科学探究活动不久,对科学探究充满兴趣,乐于发现问题并想办法解决问题。虽然对水的一些基本性质,以及液体的概念是模糊的,但是对水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尤其是通过前三节课的学习,形成了关于液体的一些概念,并且能通过合作解决一些问题。

【说设计理念】。

新课程的实施,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让他们在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建构基础性的科学概念、获得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儿童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和科学思维的方法,使儿童初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本节课,我以学生的生活实际为基础,以比较水的多少为主线,以探究活动为重点,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法比较水的多少,多多少,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重现量筒的发明过程,认识到“水没有固定形状,但有一定体积”的这个不同于固体和气体的特征,明确有了标准工具,测量信息的交流才成为可能,更从中培养学生探究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说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水的体积多少是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来比较和测量的;量筒是一种标准工具,可以测量液体的体积多少。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多种方法比较水的多少;经历人类发明量筒的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认识到比较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对比较的方法进行分析和统一,有助于确立科学的标准。有了标准工具,测量信息的交流才成为可能。

【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多种方法比较不同容器中水的多少;经历人类发明量筒的过程;

教学难点:

认识到测量需标准工具,明确用标准单位测量使信息交流成为可能。

【说教学方法】。

我对本课的教学设计和学法指导采用了直观教学、情境教学、启发教学、和突出自主探究、自主交流、对话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经历一个十分典型的科学探究过程。

【说教学准备】。

本课有一系列的探究活动,这就需要在材料上下功夫。

教师准备材料:多媒体课件;3个大小不同装有水的塑料瓶(分别装水60毫升80毫升70毫升)、量筒、各种容量的容器等。

给每组的材料:3个塑料瓶(大小高低不同)分别装水60毫升80毫升70毫升、1个玻璃杯、1个量筒、1条纸带、胶水、记录纸若干、一次性纸杯等。

【说教学流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趣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喜欢的动画片导入,以激发学生兴趣,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每个小组的桌子上都摆了三个瓶子,里面装的水和老师讲台上的都一样,请你们看一看,摸一摸,猜测一下,哪个瓶子里的水最多,哪个瓶子里的水最少,并说明理由。                 (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猜一猜活动,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思考,让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对水的多少做一个感性的比较,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设计意图:对学生的猜测正确与否,不做出评价,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启动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合作研究比较的方法,使学生的聪明才智、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使学生的自主探究得以有效的进行。)。

2、学生汇报想出的办法,引导讨论:哪种方法最简便、最科学?

师根据汇报板书。

预设:分别倒入同一个瓶子比高低、互换瓶、倒入一个杯里比杯数、比重量、瓶子底部孔比水流净的时间、用刻度杯等。          (板书)。

(设计意图:在鼓励学生采用多种方法的同时,也要引导学生对方法进行比较分析,让学生明白,所有的方法中,有的方法简便、科学、有效,同时有利于学生在下面的探究活动中选取比较好的实验方法,达到实验效果。)。

3、小组确定实验方法、实验材料,明确分工后实际操作,交流结果。

提醒:从每个瓶子里倒出的水,在比完后要倒回原来的瓶子,不能让水洒出来。注意把比较的结果记录下来。

预设:如出现结果差异较大或不同,引导学生思考其中的原因。如果此时有学生提出用画刻度的方法可以更精确的比较,并可以使比较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就直接引领学生进入比较水多多少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开始自制刻度线测量。                                    (板书结果)。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通过收集事实、分析事实的存在来验证假设猜测的正确与否,完成对水的多少的初步比较,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1、2号瓶中的水比其它2个瓶子里的水多多少呢?我们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学生讨论测量方法。

这时学生可能一时想不到,教师要引导。

2、学生汇报想出的办法,引导讨论:哪种方法最简便、最科学?

预设:(所有方法最终指向用有刻度的杯子量。)。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描述水多多少,最终找出科学的方法,此环节注意了和第一个活动方法的联贯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能力强的学生自主发现比较水多多少要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来测量,能力稍差的学生学习到了科学的思维方法,使所有学生体验到遇到问题不断提出解决方案的过程。)。

3、自制刻度线测量。

(1)画刻度线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呢?(刻度间距要相同)。

(2)学生实践:自制刻度条,并贴到一个玻璃杯上,再次比较三个不同瓶子里的水,并将测量结果记录下来。

(3)交流测量结果,发现并讨论问题。

预设:最终指向比较时必须统一刻度。

a、         测量结果大部分相同。追问:为什么我们的测量结果一样?

b、         测量结果不同。追问:你们认为是什么原因导致测量结果不同呢?我们怎样才能解决这些问题?有没有什么办法能使结果统一?(统一刻度)。

(设计意图:这是本课的重点活动,在学生经历量筒的发明过程中,自然地引导学生理解发明有刻度的量器的意义,同时对量筒的单位毫升产生的意义有初步的认识。开始意识到测量需标准工具,用标准单位测量才可以让信息交流成为可能。设计本次探究活动,还可让学生认识到“水的多少”是立体的,希望学生的这种感性认识向科学概念“水的体积”转化,希望学生从关注“水的形状特征”开始向关注“水的体积”这一新特征转化,为量筒和毫升的引入做准备。)。

四、认识使用量筒,建立毫升概念。

(一)、认识量筒及单位毫升。

1、出示量筒,学生观察,汇报发现。

(玻璃做的,有刻度,字母ml,还有一个嘴)。

2、认识毫升:谁知道ml又叫什么?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毫升是液体的体积单位)。

3、提示测量要求:

数一数大刻度之间有几个小刻度?算算每一小刻度是多少毫升?

在测量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呢?(多媒体课件出示正确读数方法)。

(二)、使用量筒。

请学生到讲台前用量筒测量讲台上三瓶水的多少,并汇报测量结果。                                               (板书)。

(设计意图:引出量筒这一测量工具,指导学生规范地使用量筒;提出毫升概念,引导学生测量比较,认识水体积多少的不同,更使学生明确“水没有固定形状,但有一定体积”,同时理解测量需标准工具,用标准单位测量使信息交流成为可能。)。

五、总结拓展,课后延伸。

1、小组测量一次性纸杯能装多少毫升水并交流结果。

2、估算一些常见液体的体积。

(课件出示酱油、矿泉水、橙汁,估算一下能装多少毫升)。

(设计意图:继续关注“水的体积”,练习使用量筒和毫升,能初步估算常见液体的体积。)。

3、课后调查:不关紧的水龙头1分钟滴几滴水,1滴水有多少毫升?

4、算一算:照这样计算,不关水龙头1天,1个月会浪费多少水?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课外进行探究活动的兴趣,同时教育学生节约用水。)。

小学三年级科学第二单元第一节《寻访小动物》教学设计

本课主要有三个活动,一是学生间交流有关水的已有认识,二是探究不同物质的特征,三是给物质分类。

开展有关水的知识的交流,是为了教师将有机会评估学生在本单元学习前有关水的原有知识,学生也将在此过程中进行知识的分享和质疑。学生运用网状图进行记录,可以帮助他们将水的知识进行分类和梳理,提高处理信息的能力;探究不同物质的特征的活动,将调动学生运用感官和已有经验来识别和比较不同的物质,同时在比较过程中丰富关于三态物质的感性认识;分类活动是在学生识别活动的基础上开展的。学生分类的标准可能有很多种,他们可能会根据识别活动中不同感官的感知结果来进行分类,比如根据手摸的结果,分为软的物体和硬的物体,这在学生初次分类中是十分正常的。教科书中将固体、液体和气体这一分类直接介绍给学生,并让学生思考其中的原因,主要是期望学生对感性认识进行反思,关注这三类物质的主要区别。

学生在这节课中完全可以根据袋子里东西的形状变化认识到三类物质的差异,但它们在体积上的差异学生就很难知道,可以利用气体独特的特点加以区别,帮助学生分类,比如在重量上。

二、学情分析。

根据三年级孩子的年龄特点,他们对认识一种事物的方法往往比较单一,特别是刚接触科学课,他们还不懂得用多种感官去发现事物的特点;多余7种物体进行观察,学生往往是无从下手,也不知道做些什么的,因此这堂课让学生对观察方法的运用意识的教育是关键,还要懂得记录,能够让学生养成合理的探究习惯。

根据低年级孩子的兴趣,选择动手操作性比较强的活动设计来触发孩子们探究的_,使学生能够因为探究而认真,因为科学而变得有素养。

三、教学理念。

考虑到教材和学情的分析,能够引领孩子多角度去揭开“袋子”神秘面纱是本课时的重点和难点所在,帮助学生养成用多种感官充分观察的习惯,每一个活动的设计都充分考虑到对学生的观察素养的培养。

同时对于充满稚趣的三年级学生,儿童化的引导成为课堂教学的灵魂,能够利用学生对未知事物的兴趣,激发孩子的探究_,带着一种探究的冲动在教师的引领下去走科学道路。

四、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物体可分为固体、液体、气体三类,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固体有固定的形状,液体和气体都没有固定的形状。

过程与方法:

用网状图展现对事物的认识;熟练运用各种感官对物质进行观察对比,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根据物质的相同点确立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情感、态度、价值观:

积极参与有关水的已有认识的研讨,发表有根据的见解;意识到水是地球上的重要资源;在识别水的活动中,学会小组合作。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谜语,我们一起来猜一猜。

谜语:双手抓不起,千刀万刀劈不开,煮饭和洗衣,都要请它来。

2、学生回答。

3、讲解: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水(板书课题:“水”)。

二、认识水。

师:你们今天都带什么来上课了?

生:………。

生观察水。

师点生汇报水的特点。

根据回答板书:水无色透明没有味道没有气味。

三、欣赏美丽的水(课件)。

四、我知道的水。

1、出示网状图。

师:现在关于水你们都知道些什么呢?我这里给每组同学准备了一张网状图,把你们有关水的知识在小组讨论下,然后把讨论结果写在这张网状图上。(发网状图)。

2、学生开始讨论。

3、交流汇报填写情况。

五、水在哪个袋子里。

师:真是不错,没想到我们班的同学都这么厉害,关于水竟然知道的这么多。1、活动指导。

生:

师:你准备用什么方法?

生:用手摸。

2、提要求,学生领取材料,分组进行“分辨哪个是水”的活动。

3、填写记录表。

4、汇报情况、组织学生进行求证。

(1)组织学生探讨如何验证各自的推测。

(2)验证各小组意见一致的几个袋子。

5、交流。

找出水。

六、分类,认识固体、液体、气体。

师:根据这7种物体的特点,我们能不能给它们分分类?想想该怎么分,为什么这样分?

生开始分类。

汇报。

生:……。

师:为什么这样分?

生:因为它们的形状不变,……。

师:我们给像石头、玻璃球、粉笔这样有固定形状的,而且坚硬的物体取个名字吧,大家开动你的小脑筋都来想想,看看我们谁取的名字最合适。

生:……。

师:科学上把这些形状不变的物体称为固体。(板书:固体)。

生:将……分为一类。

师:为什么这样分?

生:因为它们会流动。

师:那我们也给象水、醋、牛奶这样能够流动的,摸起来软软的物体取个名字。

生:……。

师:像这些会流动有一定体积的,在科学上我们称为液体。(板书:液体)。

师:现在还剩下……。

生:空气。

师:那空气我们可以叫它……。

生:气体。

师:很机灵,就叫气体。(板书:气体)。

生:……。

七、小结。

1、今天我们研究了什么?

2、我们用到了哪些自己身上的器官?

3、你有什么收获?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小学三年级科学第二单元第二节《蜗牛一2》教学设计二

教学目标:

本课是《科学》中三年级植物单元的最后一课。教材在这里安排了对一片叶的观察和描述。其中,叶子的描述涉及到叶子的颜色、形状、大小、叶缘、叶基、叶尖、叶柄等内容,让学生在描述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完成复习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使学生在科学活动中建立有结构知识体系,建构起科学观察研究的方法。

同时学生对树叶的观察已经经历了较长的时间,教材中观察的内容非常多,而让学生动手做的内容并不多,这节课组织学生对树叶进行拓印,就是在观察研究活动中让学生动手活动。激发他们对树叶(植物)研究的兴趣。

教学要求:

1.观察一片完整的树叶。

2.能运用简单的归纳研究方法,对自己所选的树叶进行描述。

3.拓印一片完整的树叶。

4.组织和指导学生在有结构的描述活动中,巩固自己在以前观察活动中得到的'关于叶的颜色、形状、大小、叶脉、叶柄等方面的知识。

5.体验大自然的美丽,激发他们对大自然的研究兴趣和热爱情感。

教学活动准备:

落叶、水粉颜料、水粉笔、观察记录本、白纸。

教学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研究。

师:小朋友们我想与大家一起欣赏一张照片,愿意吗?

生:学生欣赏落叶。

师:漂亮吗?这是什么?

师:现在秋天到了,落叶非常美!看过落叶吗?它在空中是怎样飘落的?

你能用捡到的树叶模仿落叶飘落的样子吗?

生:学生模仿落叶飘落的样子。

二、描述一片叶的特点。

生:小组汇报讨论的结果。

师:根据我们大家讨论的结果,自己选择一片叶子练习描述,说给同组的同学们听一听。

生:学生互相说,互相听。

师:我这里有一片树叶,谁能上来描述给同学听听?大家做评委,说说他描述得怎样?

生:学生描述,评价。

师:现在我们来做个游戏,黑板上有很多种树叶,我们选择其中的一片,但不告诉其他同学是哪一片,然后对树叶进行描述,请其他同学猜猜你描述的是哪一片叶子?我们有2分钟准备。

生:进行游戏。

三、拓印一片美丽的树叶。

师:树叶不仅给我们提供了观察研究的内容,也给我们的生活曾添了很多美丽的色彩,请你选择一片你认为最美丽的树叶。

生:用水粉的方法最好,用较浓的水粉画颜料,均匀地涂在叶的背后;盖上白纸;用手掌按压,使颜色附着到白纸上。

生:开始拓印,然后展示自己的作品。

四、科学描述的延续。

我们能在今天回家后选择一片你最喜欢的树叶,描述在观察笔记上吗?

小学三年级科学第二单元第二节《蜗牛一2》教学设计二

《大米的观察》教学设计二一、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能使用放大镜观察大米,并能尝试进行提出分类标准并按自己的标准对大米分类。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对大米观察的乐趣,激发学生探究与发现周围事物奥秘的欲望。2.让学生感受到科学观察需要带着问题才能获得更多的发现。3.在观察中,能注重事实,尊重他人意见,敢于提出不同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

科学知识:认识几种常见的大米。

二、教师用具和学生用具。

粳米、糯米、杂交米若干;科学文件夹与观察记录纸;白纸,牙签,放大镜,玻璃器皿。

一、教学活动过程:

(一)导入话题。

·生活中食用的大米都一样吗?

知道生活中有哪些主要的大米?

(二)观察大米。

·请学生仔细观察,看看这堆米中有几类大米,把外形特征上相像的归在一起。

·交流观察、分类的结果,说说分类的根据——各类米的特征。

·在认识了各类米的特征的基础上,教师介绍这几种米——粳米、糯米、杂交米,可以请学生说说他们知道的有关杂交稻的知识、说说袁隆平院士。

·进一步观察大米:提供一组80左右粒的`杂交米或灿米,里面有碎米、带黑点的米或霉米,请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从米的形状或者颜色或者大小等方面给这些米分分类。

·交流分类的结果和根据。

(三)课外作业。

·课外通过各种途径查阅有关大米的信息,了解更多大米的知识。

·去观察家里吃的大米,看看跟今天观察的哪一种比较象。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