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钟山记说课稿(汇总16篇)

时间:2023-12-08 16:14:42 作者:MJ笔神

教案模板有助于教师提前思考教学活动的设计和组织,从而提高教学效果。下面是一些经过多年教学实践优化的教案模板,供大家参考和学习。

《石钟山记》文言文翻译

石钟山,在江西湖口鄱阳湖东岸,有南、北二山,在县城南边的叫上钟山,在县城北边的叫下钟山。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石钟山记》文言文翻译,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元丰七年六月初九,我从齐安坐船到临汝去,大儿子苏迈将要去就任饶州的德兴县的县尉,我送他到湖口,因而能够看到所说的石钟山。庙里的和尚让小童拿着斧头,在乱石中间选一两处敲打它,硿硿地发出声响,我当然觉得很好笑并不相信。到了晚上月光明亮,特地和苏迈坐着小船到断壁下面。巨大的山石倾斜地立着,有千尺之高,好像凶猛的野兽和奇异的鬼怪,阴森森地想要攻击人;山上宿巢的老鹰,听到人声也受惊飞起来,在云霄间发出磔磔声响;又有像老人在山谷中咳嗽并且大笑的声音,有人说这是鹳鹤。我正心惊想要回去,忽然巨大的声音从水上发出,声音洪亮像不断地敲钟击鼓。船夫很惊恐。我慢慢地观察,山下都是石穴和缝隙,不知它们有多深,细微的水波涌进那里面,水波激荡因而发出这种声音。船回到两山之间,将要进入港口,有块大石头正对着水的中央,上面可坐百来个人,中间是空的.,而且有许多窟窿,把清风水波吞进去又吐出来,发出窾坎镗鞳的声音,同先前噌吰的声音相互应和,好像音乐演奏。于是我笑着对苏迈说:“你知道那些典故吗?那噌吰的响声,是周景王无射钟的声音,窾坎镗鞳的响声,是魏庄子歌钟的声音。古人没有欺骗我啊!”

任何的事情不用眼睛看不用耳朵听,只凭主观臆断去猜测它的有或没有,可以吗?郦道元所看到的、所听到的,大概和我一样,但是描述它不详细;士大夫终究不愿用小船在夜里在悬崖绝壁的下面停泊,所以没有谁能知道;渔人和船夫,虽然知道石钟山命名的真相却不能用文字记载。这就是世上没有流传下来石钟山得名由来的原因。然而浅陋的人竟然用斧头敲打石头来寻求石钟山得名的原因,自以为得到了石钟山命名的真相。我因此记下以上的经过,叹惜郦道元的简略,嘲笑李渤的浅陋。

石钟山记

原文: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铙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暮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欬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

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如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译文:

元丰七年农历六月丁丑那天,我从齐安乘船到临汝去,正好大儿子苏迈将要到饶州德兴县做县尉,送他到湖口,因此能够看到这座叫做“石钟”的.山。庙里的和尚叫小童拿一柄斧头,在杂乱的石壁中间选择一两处敲打它,发出硿硿的响声,我仍旧笑笑,并不相信。到了晚上,月色明亮,我单独和迈儿坐小船,到绝壁下面。大石壁在旁边斜立着,高达千尺,活象凶猛的野兽、奇怪的鬼物,阴森森的想要扑过来抓人似的;山上栖息的鹘鸟,听到人声也受惊飞起,在高空中磔磔地叫着;还有象老头子在山谷中咳着笑着的声音,有的人说:“这就是鹳鹤。”我正心中惊恐想要回去。忽然,巨大的声音从水上发出,噌吰的声音象击鼓敲钟一样不停。船夫非常害怕。我仔细地观察,原来山下都是石头的洞穴和裂缝,不知它的深浅,微微的水波进入里面,冲荡撞击,便形成这种声音。

船划回到两山中间,快要进入港口,有块大石头挡在水流中心,上面可以坐百来人,中间是空的,有很多窟窿,风吹浪打吞进吐出,发出窾坎镗鞳的声音,跟先前噌吰的声音互相应和,好象音乐演奏起来一样。我因而笑着对迈儿说:“你明白吗?发出噌吰响声的,那是周景王的无射钟,发出窾坎镗鞳响声的,那是魏庄子的歌钟。古人没有欺骗我们啊!”

事情没有亲眼看到、亲耳听到,却主观地推断它的有无,能行吗?郦道元见到和听到的,大概和我的见闻相同,可是说得不够详尽;一般做官读书的人又总不愿夜晚乘小船停靠在绝壁下面,所以没有谁能了解真相;而渔夫船工,虽然知道却又不能用口说出用笔写出来。这就是这座山(命名的真实原由)在世上没能流传下来的缘故啊。而浅陋的人竟用斧头敲击来寻求用钟命名的原由,还自己认为得到了它的真相。我因此把上面的情况记载下来,叹息郦道元记叙的简略,而笑李渤见识的浅陋。

《石钟山记》教学设计

2、鼓励学生质疑,学习反对臆断,重视实践的科学精神,学会对人或事物全面评价。

熟读全文,探究苏轼对石钟山得名由来说法的疑问。

一课时。

知识资源准备。

1借助课本注释、字典及教师讲解,把握常用文言字词句的含义,读懂文意。

2、查阅资料,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

1、能够借助注释基本掌握课文主要内容。

2、能够借助互联网或图书资料,根据要求搜索信息资料。

3、能够与同伴就具体问题展开讨论,展开合作学习。

主要学习问题设计:立问题————如何理解本文记游与议论相结合的特点?

问题1:从游记的角度看,本文按怎样的线索来写的?

问题2:课文是怎样处理议论、记述、描写三者之间的关系的?

问题3:《石钟山记》与《游褒禅山记》在写法上有什么异同之处?

活动一。

活动任务对照注释,结合预习,讨论段意,回答问题。

问题引领找依据——从游记的`角度看,本文按怎样的线索来写的?

主要步骤。

2、第一段中两个“疑”的对象、内容分别是什么?这跟写游有什么关系?从苏轼对前人说法的两次质疑,我们应该学习苏轼的大胆质疑的精神。

3、第二段在哪些方面表现出游记方面的特色?

4、第三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逐段答疑明确:游山起因———游山经过————游后生感。

活动二活动任务小组合作讨论三者的关系。

问题引领辨真伪——课文是怎样处理议论、记述、描写三者之间的关系的?

主要步骤。

1、明确:课文将记叙描写与议论巧妙交叉,有机糅合。第一自然段摆出郦道元和李渤的两种说法,是叙述;而作者对此提出疑问及其理由,是议论。这段是夹叙夹议。第二自然段写游历、探险,主要是记叙和描写,但寻求“噌吰”之声和“窾坎镗鞳”之声发出的原因,最后对苏迈讲的一番话,又寓议于叙,有议论的成分。第三自然段是在前文记叙、描写基础上发出议论。形象的记叙描写为证明和反驳服务。

出结论——本文记游与议论相结合的特色。

活动三活动任务比较两篇记的异同、

问题引领深探究——《石钟山记》与《游褒禅山记》在写法上有什么异同之处?

主要步骤。

1、提供表格:

对比点《游》《石》。

思想内容借记游写感想,发议论。形式是记游,实际是记考察所得。

结构安排分记游和议论两部分分议论、记游和议论三部分。

表现手法议论重在“立”议论有“破”有“立”

文章风格借事说理,逻辑严密缘事寓理,行文简洁,颇有情致。

学习成果(作业)以“由苏轼的质疑说开去”为题列一份提纲。

教学反思在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强烈的问题意识隐藏着强烈的求知欲望以及自觉主动的探究精神。在此我在课堂上积极构建一种安全自由的意识,营造一个舒适畅所欲言的心理环境。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各种不同的疑问见解和异想天开的设想要表现出足够的耐性宽容和尊重;除此还应该让学生之间形成良好的交流关系。另外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用自己的知识结构,来审视前人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大胆诘问现成的东西。打破学生思维定势,引导学生在平淡无奇的事物中看到它的特别之处。

一.背诵复习第一段。

二.分析理解第二段。

(一)补充注释。

5.微波入焉       焉:兼词,相当于"于之",在洞和缝里面。

(二)理解下列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和用法。

1.因。

a  因得关所谓石钟者。

b  因笑谓迈曰。

c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d  事出有因。

2.焉。

a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

b  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

c  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

d  语焉不详。

e  且焉置土石。

3.固。

a  余固笑而不信也。

b  固已怪之矣。

c  君臣固守以窥周室。

d  自以为关中之地,崤函之固。

e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4.相。

a  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

b  与向之噌吰者相应。

c  则将焉用彼相矣。

d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

e  苏秦合纵,为六国之相。

f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三)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和现代汉语用法是否相同?

1.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2.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3.涵淡澎湃而为此也。

4.与向之噌吰者相应。

(四)辨析写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1.而大声发于水上。

2.空中而多窍。

3.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4.古之人不余欺也。

5.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五)朗读第二段,并通译全段。

三.分析第二段。

1.作者参观石钟山的缘由是什么?

答:"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得兴尉"。

2.作者是怎样才有了独到发现的?

答:深夜泛舟江面。

3.作者的独到发现是什么?

答:石钟山得名是因为风水进出石洞缝穴发出的声音与钟声相似。

4.本段写了作者的两次"笑",你能说说他当时的心理吗?(讨论)。

四.分析理解第三段。

(一)补充注释。

1.而臆断其有无           臆断:主观地作出判断。

2.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  殆:大概。

3.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终:总。

4.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考:敲。

5.自以为得其实             实:事情能够的真相。

6.盖叹郦元之简             盖:表原因、目的。

(二)解释下列词语在句中的用法和含义。

1.实。

a  自以为得其实。

b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c  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d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2.绝。

1.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2.噌吰如钟鼓不绝。

3.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4.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三)解释下列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1.事不目见耳闻。

2.而言之不详。

3.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4.自以为得其实。

(四)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加以解释。

1.南声函胡,北音清越。

2.余固笑而不信也。

3.至莫夜月明。

4.汝识之乎?

5.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

6.及雠仇已灭,天下已定。

7.长乐王回深父。

8.暴秦之欲无厌。

(五)分析赏读。

1.郦道元、李渤、苏轼关于石钟山命名的由来陈说有何不同?

答:郦道元认为是水石相击产生的声音像钟而得名;李渤认为是山石敲击发出的声音像钟而得名;苏轼认为是风水进出洞穴发出的声音像钟得名。

2.本段在评说中采用了什么方法进行议论?

答:类比和对比的方法。

答:"此"指石钟山命名的真正原因。"陋者"指李渤一类人。

4.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答:做事不可主观臆断,要实地考察。

五.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翻译背诵全文。

六.教学后记:

附:板书设计 。

石钟山记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辨析、积累文中的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理清的写作思路,辨析与普通山水游记的不同,把握通过记游揭示哲理的写法特征。

2、过程与方法:文言文是学生比较害怕的,但通过精心地层层设疑,能引导学生进行目的性明确的阅读,激发学习兴趣;小组讨论能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鼓励学生质疑,学习反对臆断,重视实践的科学精神,学会对人或事物全面评价。

教学重点:积累文言知识,把握写法特色,学习反对臆断,重视实践的科学精神。

教学难点:在质疑中对苏轼的评价。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

导入检测(幻灯)学生口头回答检查学生完成预习任务的情况(预习任务见附),积累文言知识。

提问:石钟山颇有名气,景色也不错(幻灯感受),要写“石钟山记”这样一个题目,按通常的写法,应怎么写?思考回答:描写山水景物初步体会本文与普通山水游记的不同。

提问:本文怎样写的?回答出的大体思路:质疑——解疑——总结为具体感受文本做铺垫。

提问:质疑了什么?为什么质疑?有了疑问怎么做的?解答疑问后怎么总结的学生讨论回答。

(见附的板书)进一步熟悉文本和作者的写作思路,明确主旨,体会写法特色。

引入总结写法特色回答:通过记游揭示哲理进一步明确本文与普通山水游记的不同。

拓展:由体会作者的.观点和作者对李渤的态度,导入对苏轼的质疑。

1、李渤真的可笑吗?

提问:苏轼对李渤的嘲笑是不应该的,他自己的结论也有问题,这是不是影响了同学们对他的评价?点到“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和“对李渤进行嘲笑是不对的,但他反对臆断,注重实践的精神还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引导学生对人或事物全面评价,一分为二地看待。

总结谈自己的体会培养归纳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拓展:1、学生写作。

2、提供互联网信息1、以“由苏轼的质疑说开去”为题列一份提纲;2、有兴趣和有条件的同学可以登陆网络自己进行拓展学习。1、让学生学以致用。

2、满足不同层次和条件的学生对学习的要求。

附:

(一)预习、自学题:

1、借助老师提供的翻译,找出文中的活用字词和特殊句式;

2、对照文言词汇手册,总结“而”的用法;

3、整理作者的思路,体会的主旨;

4、读懂李渤的《辨石钟山记》。)。

(二)、幻灯检测题:

指出下列句中“而”的用法:

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

余固笑而不信也。

下列有名词作状语现象的是。

1、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2、土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3、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罅。

4、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指出下列各句的句式特点。

a、得双石于潭上。

b、古之人不余欺也。

c、石之铿然有声者。

d、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e、今以钟磬置水中。

(三)、幻灯板书:

郦道元:人常疑之。

质疑。

李渤:余尤疑之。

白天小童择乱石扣之。

(固笑而不信也)。

解疑实地考察。

莫夜以小舟泊绝壁下。

(古之人不余欺也)。

事不目见耳闻,

总结不可臆断其有无。

写的目的。

5

o

m

石钟山记翻译

《石钟山记》是宋代文学家苏轼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游石钟山后所写的一篇考察性的游记,看看下面的石钟山记原文及翻译。

【原文】。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是著名的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铙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暮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欬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如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译文】。

元丰七年农历六月丁丑那天,我从齐安乘船到临汝去,正好大儿子苏迈将要到饶州德兴县做县尉,送他到湖口,因此能够看到这座叫做“石钟”的山。庙里的和尚叫小童拿一柄斧头,在杂乱的石壁中间选择一两处敲打它,发出硿硿的响声,我仍旧笑笑,并不相信。到了晚上,月色明亮,我单独和迈儿坐小船,到绝壁下面。大石壁在旁边斜立着,高达千尺,活象凶猛的野兽、奇怪的.鬼物,阴森森的想要扑过来抓人似的;山上栖息的鹘鸟,听到人声也受惊飞起,在高空中磔磔地叫着;还有象老头子在山谷中咳着笑着的声音,有的人说:“这就是鹳鹤。”我正心中惊恐想要回去。忽然,巨大的声音从水上发出,噌吰的声音象击鼓敲钟一样不停。船夫非常害怕。我仔细地观察,原来山下都是石头的洞穴和裂缝,不知它的深浅,微微的水波进入里面,冲荡撞击,便形成这种声音。船划回到两山中间,快要进入港口,有块大石头挡在水流中心,上面可以坐百来人,中间是空的,有很多窟窿,风吹浪打吞进吐出,发出窾坎镗鞳的声音,跟先前噌吰的声音互相应和,好象音乐演奏起来一样。我因而笑着对迈儿说:“你明白吗?发出噌吰响声的,那是周景王的无射钟,发出窾坎镗鞳响声的,那是魏庄子的歌钟。古人没有欺骗我们啊!”

事情没有亲眼看到、亲耳听到,却主观地推断它的有无,能行吗?郦道元见到和听到的,大概和我的见闻相同,可是说得不够详尽;一般做官读书的人又总不愿夜晚乘小船停靠在绝壁下面,所以没有谁能了解真相;而渔夫船工,虽然知道却又不能用口说出用笔写出来。这就是这座山(命名的真实原由)在世上没能流传下来的缘故啊。而浅陋的人竟用斧头敲击来寻求用钟命名的原由,还自己认为得到了它的真相。我因此把上面的情况记载下来,叹息郦道元记叙的简略,而笑李渤见识的浅陋。

石钟山记教案

从,这是科学的、重调查研究的态度。但是也流露出封建士大夫沾沾自喜于一得之见(也。

表现在他对渔工舟师师的轻视上)的弊病。后人也有以山上有洞,形如覆钟非议他的。如。

清俞樾在《春在堂随笔》卷七中记载他的亲家彭雪琴侍郎曾“语余云:湖口县钟山有二,

一在城西,滨鄱阳湖,曰上钟山,一在城东,临大江曰下钟山,下钟山即东坡作记外。……。

余居湖口久,每冬日水落,则山下有洞蜒如龙,峭壁上皆枯蛤粘著,宛然鳞甲。洞中宽敞,

左右旁通,可容千人。最上层,则昏黑不可辨,烛而登,其地平坦,气亦温和,蝙蝠大如。

扇,夜明砂积尺许。旁又有小洞,蛇行而入,复广,可容三人坐,壁上镌‘丹房’二字,

且多小诗,语皆可喜……盖全山皆空,如钟覆地,故得钟名。上钟山亦中空,此两山皆当。

以形论,不当以声论。东坡当日,犹过其门,而未入其室也。”早在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

罗洪先生在《念庵罗先生文集》卷五《石钟山记》中就得出过这样的结论。他们于冬春江。

水下落时,进山调查,得出正确的结论,而苏轼在农历六月,江水上涨、山门被淹时探山,

未能进山深入考察,结论难免片面。尽管如此,他的《石钟山记》仍不失不为一篇景、情、

理俱佳的杰作。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日,我从齐安郡乘船到临汝去,我的长子苏迈将到饶州德兴去做县尉,我送他到湖口,因此有机会看到李渤所说的“石钟”。寺庙里的和尚派一个小童拿着斧头,在乱石中挑一两块去敲敲,石头硿硿作响,我当然讥笑而不信这种解释的。待到晚上月明的时候,我只与苏迈坐了小船,来到峭壁下面。看到有块千尺之高的大石立在身旁,象猛兽奇鬼一般,阴森森地象要扑打人;而山上栖息着的隼鹰,听见人声也惊然而起,在云中磔磔地叫着;又有象老人在山谷中边咳嗽边笑的声音,有人说:“这是鹳鹤啊!”我心里惊惧正想回去,但从水面上突然响起了巨声,轰隆轰隆地象敲钟擂鼓之声而不停止,船夫大为恐慌,我慢慢地去察看,发现山下都是石洞石缝,不知有多深,微波涌进了洞、缝,流转激荡,因而产生这样的声响。船转回到两山之间,刚准备进港,发现水流中间有块巨石拦住,上面可坐百人,里面空着又有很多洞穴,与风、水互相吞吐,发出物体相撞声和钟鼓齐鸣声,与先前轰隆的声音相呼应,如同奏乐一般。我就笑着对苏迈说:“你记得吗?轰隆的声音,象周景王的无射钟所发出的,撞击声和钟鼓声,又象是魏庄子的歌钟所发出的。古人不骗我们呀!”

事情不亲眼看到、亲耳听到就妄断有无,这可以吗?郦道元所看到的,大概与我相同,但他说得不详尽;一般士大夫们终究不愿亲驾小船夜泊峭壁之下,所以不能知道真相;而渔夫船夫,虽然知道了却无法写下来,这就是世上不能把真相传布开来的原因呀。而识见浅陋的人,竟用斧头敲击石头的方法来探求,自以为求得了结果。我所以记下了以上的经过,是因为叹惜郦道元的解释过于简略,也嘲笑李渤的解释太浅陋了。

石钟山记教案

1.学习“焉”“是”“得”“相”等文言词语的用法。

2.理解掌握文言词语的古今意义差别,特殊文言句式,文言通假字,文言词类活用等知识。

3.通过学习本文了解苏轼散文的特点及其严谨治学的态度。

文言词语的用法和句式。

苏轼散文特点及其治学精神。

多媒体课件以声音画面渲染气氛,突出教学目标。

二课时。

一.教学导入。

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苏洵、王安石、欧阳修等宋代文学家的散文,对宋代散文的总体特点已有所了解,今天我们在学习苏轼的散文《石钟山记》,以进一步加深对宋带散文的理解。

二.作者作品与写作背景。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少时博通经史,20岁中进士,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等,政治上反复升沉,饱经忧患,曾因反对新法而遭贬谪,后又因反对旧党尽废新法而贬至琼州。苏轼是全才作家,散文和诗词都“雄视百代”;书法和绘画的造诣也很高。其散文平顺晓畅;诗歌自由豪放,明快自然;词波澜壮阔,豪放天成。著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易传》《书传》《论语说》等。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与黄山谷并称“苏黄”;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本文是元丰七年六月,苏轼由黄州团练副使调任汝州团练副使时写的,此时是其政治上失意之时,此前因写诗讽刺新法被捕入狱,由湖州刺史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三.听朗读录音,正音正句读。

1.对下列三组句中划线的词语注音、释义有误的一项是。

(1)()。

a彭蠡(li指鄱阳湖)之口有石钟山焉。

b今以钟磬(qing古代用玉或石制成的乐器)置水中。

c枹(pao鼓槌)止响腾,余韵徐歇。

d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kong指声响)焉。

(2)()。

a而山上栖鹘(hu老鹰),闻人声亦惊起。

b磔磔(zhe鸟叫声)云霄间。

c或曰此鹳鹤(huanhe一种水鸟)也。

d噌吰(cenghong形容声音洪亮)如钟鼓不绝。

(3)()。

a则山上皆石穴罅(xia裂缝)。

b有窾坎镗鞳(tangta钟鼓声)之声。

c汝识(zhi通“志”,记住)之乎。

d周景王之无射(she弓箭名)也。

2.朗读下列句子,准确处理好句中停顿。

a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b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

c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

d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

e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四.分析理解第一段。

(一)补充注释。

1.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焉:语气助词,不翻译。

2.微风鼓浪鼓:振动。

3.水石相搏搏:拍击。

4.南声函胡函胡:重浊而模糊。

5.北音清越越:高扬。

6.枹止响腾,余韵徐歇腾:传播;歇:消失。

(二)理解下列词语在句中的意义和用法。

1.临。

a郦元以为下临深潭。

b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c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d莅临指导。

2.是。

a是说也,人常疑之。

b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c觉今是日昨非。

d人各是其所是,非其所非。

3.得。

a得双石于潭上。

b此余之所得也。

c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乎游之乐也。

d为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三)解释下列句中活用的词语。

1.微风鼓浪,水石相搏。

2.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3.枹止响腾,余韵徐歇。

4.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四)补出下列句子中省略的成分。

1.郦元以为下临深潭。

2.今以钟磬置水中。

3.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4.扣而聆之。

5.自以为得之矣。

(五)朗读第一段,边读边翻译。

五.分析体会。

1.《水经》是谁的作品?是一部什么书?

答:《水经》也叫《水经注》,是郦道元的作品,他是记载我国山川地理概貌的游记。

2.郦道元认为石钟山是怎样命名的?

答:以浪打岸石,声如洪钟命名。

3.李渤认为石中山又是因为什么命名?

答:以山石敲击所发出的声音像钟声而命名。

4.作者认为李渤的观点不对,基本理由是什么?采用了什么方法来反驳?

答:石头大都能敲击发出如钟一般的声音;这是驳论据。

六.作业:背诵第一段,并把它翻译成现代散文。

七.教学后记:

一.背诵复习第一段。

二.分析理解第二段。

(一)补充注释。

1.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适:到,往。

2.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赴:赴任,就职。

3.余固笑而不信也固:姑且。

4.森然欲搏人森然:阴森森的样子。

5.微波入焉焉:兼词,相当于“于之”,在洞和缝里面。

6.涵淡澎湃而为此也涵淡:水波动荡。

7.因笑谓迈曰因:于是。

(二)理解下列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和用法。

1.因。

a因得关所谓石钟者。

b因笑谓迈曰。

c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d事出有因。

2.焉。

a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

b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

c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

d语焉不详。

e且焉置土石。

3.固。

a余固笑而不信也。

b固已怪之矣。

c君臣固守以窥周室。

d自以为关中之地,崤函之固。

e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4.相。

a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

b与向之噌吰者相应。

c则将焉用彼相矣。

d今由与求也,相夫子。

e苏秦合纵,为六国之相。

f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三)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和现代汉语用法是否相同?

1.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2.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3.涵淡澎湃而为此也。

4.与向之噌吰者相应。

(四)辨析写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1.而大声发于水上。

2.空中而多窍。

3.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4.古之人不余欺也。

5.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五)朗读第二段,并通译全段。

三.分析第二段。

1.作者参观石钟山的缘由是什么?

答:“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得兴尉”。

2.作者是怎样才有了独到发现的?

答:深夜泛舟江面。

3.作者的独到发现是什么?

答:石钟山得名是因为风水进出石洞缝穴发出的声音与钟声相似。

4.本段写了作者的两次“笑”,你能说说他当时的心理吗?(讨论)。

四.分析理解第三段。

(一)补充注释。

1.而臆断其有无臆断:主观地作出判断。

2.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殆:大概。

3.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终:总。

4.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考:敲。

5.自以为得其实实:事情能够的真相。

6.盖叹郦元之简盖:表原因、目的。

(二)解释下列词语在句中的用法和含义。

1.实。

a自以为得其实。

b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c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d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2.绝。

1.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2.噌吰如钟鼓不绝。

3.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4.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三)解释下列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1.事不目见耳闻。

2.而言之不详。

3.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4.自以为得其实。

(四)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加以解释。

1.南声函胡,北音清越。

2.余固笑而不信也。

3.至莫夜月明。

4.汝识之乎?

5.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

6.及雠仇已灭,天下已定。

7.长乐王回深父。

8.暴秦之欲无厌。

(五)分析赏读。

1.郦道元、李渤、苏轼关于石钟山命名的由来陈说有何不同?

答:郦道元认为是水石相击产生的声音像钟而得名;李渤认为是山石敲击发出的音像钟而得名;苏轼认为是风水进出洞穴发出的声音像钟得名。

本段在评说中采用了什么方法进行议论?

答:类比和对比的方法。

3.“此世所以不传也”和“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中“此”和“陋者”具体什么?

答:“此”指石钟山命名的真正原因。“陋者”指李渤一类人。

4.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答:做事不可主观臆断,要实地考察。

五.作业:完成课后练习,翻译背诵全文。

以上是《石钟山记》教案设计的全部内容,希望大家多多批评指正。

石钟山记

元丰七年六月初九,我从齐安坐船到临汝去,大儿子苏迈将要去就任饶州的德兴县的县尉,我送他到湖口,因而能够看到所说的石钟山。庙里的和尚让小童拿着斧头,在乱石中间选一两处敲打它,硿硿地发出声响,我当然觉得很好笑并不相信。到了晚上月光明亮,特地和苏迈坐着小船到断壁下面。巨大的山石倾斜地立着,有千尺之高,好像凶猛的野兽和奇异的鬼怪,阴森森地想要攻击人;山上宿巢的老鹰,听到人声也受惊飞起来,在云霄间发出磔磔声响;又有像老人在山谷中咳嗽并且大笑的声音,有人说这是鹳鹤。我正心惊想要回去,忽然巨大的声音从水上发出,声音洪亮像不断地敲钟击鼓。船夫很惊恐。我慢慢地观察,山下都是石穴和缝隙,不知它们有多深,细微的水波涌进那里面,水波激荡因而发出这种声音。船回到两山之间,将要进入港口,有块大石头正对着水的中央,上面可坐百来个人,中间是空的,而且有许多窟窿,把清风水波吞进去又吐出来,发出窾坎镗鞳的声音,同先前噌吰的声音相互应和,好像音乐演奏。于是我笑着对苏迈说:“你知道那些典故吗?那噌吰的响声,是周景王无射钟的声音,窾坎镗鞳的响声,是魏庄子歌钟的声音。古人没有欺骗我啊!”

任何的事情不用眼睛看不用耳朵听,只凭主观臆断去猜测它的有或没有,可以吗?郦道元所看到的、所听到的,大概和我一样,但是描述它不详细;士大夫终究不愿用小船在夜里在悬崖绝壁的下面停泊,所以没有谁能知道;渔人和船夫,虽然知道石钟山命名的真相却不能用文字记载。这就是世上没有流传下来石钟山得名由来的原因。然而浅陋的人竟然用斧头敲打石头来寻求石钟山得名的原因,自以为得到了石钟山命名的真相。我因此记下以上的经过,叹惜郦道元的简略,嘲笑李渤的浅陋。

湖口县石钟山导游词

石钟山坐落在湖口县双钟镇,雄峙于长江之滨,鄱阳湖口,三面临水,一面着陆,形如半岛。全山分上下两部分,面南临湖的是上石钟山,靠北濒江的是下石钟山。两山总面积有十万平方米,海拔67.7米。山虽不高,但悬崖峻拔,突兀峥嵘,插湖锁江,气势不凡。历史上这里发生过多次激战,如朱元璋与陈友谅之战,太平天-曾在此重创曾国藩水师,李烈钧领导的二次革命在此高举义旗,百万雄师渡大江在江阴至湖口突破国民政府的长江防线。古往今来均为兵家必争之地。

石钟山开发历史较早。考古调查资料表明,早在商周时期,鄱阳湖滨的先民们就在这里从事渔猎活动,并建木骨泥结构的民居。石钟山之名始见于汉代桑钦的《水经》记载:“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石钟山的命名至今已有1700多年。

山,何以钟名,历来持见不一:或以有“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响若洪钟”(郦道远《水经注》);或以石钟山之石可“扣而聆之”(李渤《辨石钟山记》);或以“中空如钟,其形奇”(胡传钊《石钟山志序》)。宋元丰七年(1084)六月,苏轼父子月夜乘小舟访探石钟山,则认为山石“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并写下了千古名篇《石钟山记》。

游下石钟山可沿茂林垂荫,修竹掩映的石级小道,迂回曲折,穿亭过榭,登上山顶。沿途有苏轼夜泊处、怀苏亭、半山亭、绀园、船厅、矶头、钟石,以及清咸丰皇帝批喻兴建的昭忠词,湘军水师将领彭玉麟为其母超度亡魂的“报恩慈林”,彭玉麟起居休息的浣香别墅和梅花厅,纪念陶渊明的归去亭,以及园林建筑石笋、且闲亭、桃花洞、观鱼池、廊外廊、楼外楼、石钟洞等名胜。整个建筑依山就势,因地制景,藏露结合,虚实相间,石环水绕,幽深雅致。

在山顶的“江天一览亭”,凭栏远眺,万里长江,一泻千里;浩瀚鄱阳湖,波涛万顷。鄱阳湖与长江交界处,清浊分明,水分两色。远眺匡庐云遮雾障,夜游双钟月涌江流。石钟山是古代从长江进出南昌必经水路,商旅游宦多系舟于此,骚人墨客题咏甚多。明代诗人王英形容石钟山的形胜是“五老云0,九江天际来。惊涛撼岩石,万壑鼓风雷”。

石钟山记原文及赏析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译文。

元丰七年六月初九,我从湖北黄州坐船到汝州(河南临汝)去,大儿子苏迈将要去就任饶州德兴县(现在江西德兴)的县尉(主管一县治安的官吏),我送他到(江西)湖口,因而能够观察这座称为“石钟”的山。庙里的和尚叫小孩拿着斧头,在乱石中间选一两处敲打它,硿硿地发出声响,我本来就怀疑,根本不相信这说法。到了晚上,月光明亮,我和苏迈坐着小船来到绝壁下面。巨大的山石在旁边耸立着,高达千尺,好像凶猛的野兽和奇异的鬼怪,繁茂直立的想要捉人;山上宿巢的.老鹰听到人声,也受惊飞起来,在云霄中发出磔磔地鸟鸣声;又有一种像老人在山谷中边咳边笑的声音,有人说这是鹳鹤。我正心惊想要回去,忽然巨大的声音从水上发出,钟声洪亮像钟鼓的声音连续不断。船夫非常害怕。我慢慢地观察,原来山脚下都是石头的洞穴和裂缝,不知它们的深度,微微的水波涌进洞穴和裂缝,波浪激荡便形成这种声音。船绕到两山之间,将要进入港口,有块大石头正对着水的中心,上面可坐百来个人,中间是空的,而且有许多窟窿,把风浪吞进去又吐出来,发出窾坎镗鞳的声音,同先前噌的声音相互应和,好像音乐演奏。因此我笑着对苏迈说:“你知道那些(典故)吗?那噌的响声,是周景王无射钟的声音,窾坎镗鞳的响声,是魏庄子歌钟的声音。古人(称这山为“石钟山”)没有欺骗我啊!”

凡事不亲眼看到亲耳听到,却根据主观猜测去推断它的有或没有(正不正确),可以吗?郦道元见到和听到的,大概和我一样,但是说得不详细;士大夫终究不愿夜晚乘着小船停靠在悬崖绝壁下面,所以不能知道真相;而渔人(和)船工,虽然知道却又不能用文字表达、记载。这(就是)世上没有流传下来(石钟山得名由来)的缘故。而浅陋的人用斧头敲打石头的办法来寻求(石钟山得名的)原因,自以为得到了事情的真相。我因此记下这件事,叹惜郦道元记叙的简略,笑话李渤的浅陋。

石钟山经典语录

1.一部作品获奖,并不意味着作家从此便获得了成功。因为作品获奖与否,毕竟是一小部分人评选出来的。这一小部分评委的意见并不一定能代表广大读者对这部作品的认识。由于评委所处的位置的审美性,不可能不带着自我倾向。

2.作家不要把作品是否获奖看得太重。好作品永远是好作品,不优秀的想说优秀也没用。读者的眼睛是雪亮的。

3.获奖对作家而言无疑是一次最好的广告,在市俗人的眼里这种广告的作用是巨大的,但也是暂时的。一个作家成功与否靠的是后劲,而不是昙花一现那么三两年。

4.艺术与生活是有距离的,只有作家和生活拉开了距离,才会有审美。也只有这样作家才能发现生活的可爱之处,有了这种可爱就有了创作的冲动。

5.作为一个作家,本着从生活出发,这种生活自然和自己的生活有关。然后是作家对待生活的态度,以及对生活的理解,这些要素足以构成小说的基本点,其表现出来的生活层面或深或浅,那就要看作家本人的道行了。

6.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感觉和感情都会有相通的地方,但肯定也有不一样的地方,那这不一样的地方,就是自己小说独立存在的价值。

7.我一直认为文学创作是最后一片净土,但是随着近年来社会的发展,这最后一片净土其实也处在被娱乐化的状态之中。很多文学作品被改编为影视剧以后可能特别火,导致了文学圈出现了浮躁的情绪,人们开始急功近利,或者说一种恶俗的炒作行为被引入文学创作,导致了今天这样的局面发生。所以有良知的作家应该坚守住这块阵地,保持自己的清白。

8.不看书的话,一年两年没问题,三年五年之后就会觉得自己大脑是空的,尤其作为一个创作者来讲,别人的思路,别人的创作会激发你的创作灵感,不是抄袭,而是让你看到别的角度。

9.有的人说我可以不读书,我广交社会也可以学习,但我觉得那是你直接感悟的东西,不是你的灵魂的感受,那永远是形而下的,只有读书你才会变成形而上。一个人没有形而上总是形而下,最后就变成行尸走肉,混同于我们的芸芸众生。

10.我之所以喜欢小说创作,是因为她的自由。她会让人在有限的生命经历中,感受到多种人生,历史的,现在的,未来的。创作一部作品的过程,也是对自己灵魂拷问的一次经历。一路写下来,人生就多了许多感受,生命就有了质量,这就是文学给予我们的。

11.文学创作是心灵的路程,实际经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心灵的经历。我们经常说,文章要有感而发,我们所发的是心灵史,她的苦难、拷问以及我们的快慰。在思索中体会心灵,在灵动中闪现出创作者的智慧。

12.纸媒体与网络媒体最大的不同是,阅读感官不一样。阅读纸媒体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过程,阳光下,流水边;一杯茶,一支香烟,你可以慢慢地品,细细地读。网络是什么?匆匆地浏览,让人浮躁,生了同许多焦灼来。

13.只要人们还有精神需求,文化追求,文学以纸媒体传播的这种样式就不会消失。网络传媒取代不了书籍,更取代不了纯文学,正如行人与机动车一样,虽然都在前行,但应各有各的道。

15.不管写历史还是写当代,作品所呈现的当代性取决于一个作家对待生活的态度,这种态度就是审视生活的视角。

16.人情、人性是永恒的,只要把人物的命运写到位,他符合某种文化环境内的行为规范,那么作品便是人性的,也是人情的。

17.作家和普通人没有什么区别,唯一有区别的就是这份职业。这份职业让作家承载了多种情感和人性的拷问。所以说,作家是幸福的,也是不幸的。只要能让更多我的人幸福快乐,作家的幸与不幸也就是小事一桩了。

18.小说是电视剧不能替代的。小说像母体一样发酵,最后成长为现在的电视剧。小说和电视剧的基本区别是,小说以一种内省的方式挖空心思掘人性最深层;但电视剧它不可能往心里走,它往外部走。

19.作家要经历人间沧桑,洗尽铅华才会写出能流传于世的好作品。

20.我每写一部电视剧剧本都能累吐血,如果你没有大量的生活经历和阅历是写不出那种气势宏大的电视剧的。

21.一部剧的成功,编剧是至关重要的,就因为编剧是幕后工作者,在报酬上往往受到不公平的待遇。

22.现在文坛与影视联系这么密切,如果文坛也逐渐娱乐化,甚至低俗化,那么影视也没有希望了。

23.我有自己的精神操守,我想要写想写的东西,想抒发自己的情怀,我宣泄完了更多得到精神上的抚慰。我们那个时代很宁静,虽然我们物质上不充裕,但是我们精神上很丰富,很幸福。

24.我们审视生活时,并不是一味地审丑或审美,有时换一个角度,美与丑会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石钟山记》学案

学习目标:

一、学习作者有疑必察、反对臆断、重视实地考察的精神。

二、自主地在全文找出所需要掌握的重点。

三、理清文章思路,熟悉课文,为背诵打下基础。

教学重点:

思考、理解“二疑”、“三笑”“一旨”,从而抓住全文的纲。

教学设想:

一、采用多媒体手段,创设激趣氛围,提高课堂效果。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学生发扬民主,倡所欲言,积极参与课堂,培养其良好的思维习惯以促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

教学过程 :

1、导语 :中国历代名人当中,提起“乌台诗案”,也许有十分之一的中国人能想起他;提到“唐宋八大家”,可能会有一半的人想到他;如果再念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诗句,只怕就会有八成以上的人脱口而出他的名字;若要再加上遍布全国各地大小餐馆中“东坡肘子”这道菜,我们是不是可以说,在中国真正称得上家喻户晓的文化名人,就只有苏轼莫属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位被誉为“全才”的宋人所写的游记名篇《石钟山记》(师点击“课题及作者”)。

2、作者简介(由学生自己抓要点用自己的语言概述)然后师点击课件作总结、补充说明。

3、石钟山介绍(点击幻灯片依图介绍)。

4、整体把握全文(演播全文,结束后点击“应注意的字词”。)。

5、掌握重点(要求学生结合文下注解自由诵读、自主地总结需要掌握的重点知识。师就特殊句式作补充讲解)。

6、把握行文思路(找出二疑、理解三笑、彻悟一旨学习作者写作考辨记的方法及其人文作风)。

7、布置作业 ,为第二课时作准备    。

(欣赏欧阳修《醉翁亭记》与本文作对比阅读。)。

附:板书设计 。

语文《石钟山记》教案

一、 学习作者有疑必察、反对臆断、重视实地考察的精神。

二、 自主地在全文找出所需要掌握的重点。

三、 理清文章思路,熟悉课文,为背诵打下基础。

思考、理解“二疑”、“三笑”“一旨”,从而抓住全文的纲。

一、采用多媒体手段,创设激趣氛围,提高课堂效果。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学生发扬民主,倡所欲言,积极参与课堂,培养其良好的思维习惯以促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

1、 导语:中国历代名人当中,提起“乌台诗案”,也许有十分之一的中国人能想起他;提到“唐宋八大家”,可能会有一半的人想到他;如果再念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诗句,只怕就会有八成以上的人脱口而出他的名字;若要再加上遍布全国各地大小餐馆中“东坡肘子”这道菜,我们是不是可以说,在中国真正称得上家喻户晓的文化名人,就只有苏轼莫属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位被誉为“全才”的宋人所写的游记名篇《石钟山记》(师点击“课题及作者”)。

2、 作者简介(由学生自己抓要点用自己的语言概述)然后师点击.课件作.总结、补充说明。

3、 石钟山介绍(点击幻灯片依图介绍)。

4、 整体把握全文(演播全文,结束后点击“应注意的字词”。)

5、 掌握重点(要求学生结合文下注解自由诵读、自主地.总结需要掌握的重点知识。师就特殊句式作补充讲解)。

6、 把握行文思路(找出二疑、理解三笑、彻悟一旨学习作者.写作考辨记的方法及其人文作风)。

7、 布置作业,为第二课时作准备

(欣赏欧阳修《醉翁亭记》与本文作对比阅读。)

石钟山记教案

学习目标:

一、学习作者有疑必察、反对臆断、重视实地考察的精神。

二、自主地在全文找出所需要掌握的重点。

三、理清文章思路,熟悉课文,为背诵打下基础。

教学重点:

思考、理解“二疑”、“三笑”“一旨”,从而抓住全文的纲。

教学设想:

一、采用多媒体手段,创设激趣氛围,提高课堂效果。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学生发扬民主,倡所欲言,积极参与课堂,培养其良好的思维习惯以促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

教学过程:

1、导语:中国历代名人当中,提起“乌台诗案”,也许有十分之一的中国人能想起他;提到“唐宋八大家”,可能会有一半的人想到他;如果再念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诗句,只怕就会有八成以上的人脱口而出他的名字;若要再加上遍布全国各地大小餐馆中“东坡肘子”这道菜,我们是不是可以说,在中国真正称得上家喻户晓的文化名人,就只有苏轼莫属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位被誉为“全才”的宋人所写的游记名篇《石钟山记》(师点击“课题及作者”)。

2、作者简介(由学生自己抓要点用自己的语言概述)然后师点击.课件作.总结、补充说明。

3、石钟山介绍(点击幻灯片依图介绍)。

4、整体把握全文(演播全文,结束后点击“应注意的字词”。)。

5、掌握重点(要求学生结合文下注解自由诵读、自主地.总结需要掌握的重点知识。师就特殊句式作补充讲解)。

6、把握行文思路(找出二疑、理解三笑、彻悟一旨学习作者.写作考辨记的方法及其人文作风)。

7、布置作业,为第二课时作准备。

(欣赏欧阳修《醉翁亭记》与本文作对比阅读。)。

石钟山游记作文

石钟山位于湖口县潘阳湖畔,这里风景优美怪石嶙峋历史悠久。

我一下车就看见雄伟的石钟山门口挺立在眼前,我很想进去。我们旁边有一馆卖炒粉、炒菜的,我们去那里吃早饭……吃完早饭我们又走向石钟山门口我们拿好票给检票员阿姨她把我的票上面用打洞机打了一个洞然后把票还给我了让我们前行。

格言。

爸爸才安定了我们又向前走发现了一个观景台我去一看因为我有恐高症妈呀吓得我腿软了我赶紧跑回石钟山里面我又向上走了一层阶梯发现了一个什么植物标本呀休息室啊用敲的东西来敲八音石呀?然后爸爸请求走去坐船我也梦寐以求我们走出石钟山向海湾发动好不容易等到船来了我们穿好救生衣走向船的入口走向二楼找个位子坐上。我在船上吃了橘子和酸奶。过了好一段时间我都睡着了当妈妈说船停岸了我立刻跑下去回到了大巴士上。

今天真爽快呀,石钟山这是一个美丽观景的地方。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