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继光的故事内容(精选14篇)

时间:2023-11-28 11:02:52 作者:纸韵

优秀作文有着精准和丰富的词汇运用,让读者感受到文字的力量。以下是一些读者投稿的优秀作文,希望对大家的写作提供一些思路和参考。

黄继光的历史故事

今天,我怀差风情比激动的心情学习了《黄断光》之篇文章。之篇文章主要讲的是:1952年10月上甘岭占役打响了。第五天夜晚接到上级的命令,要在黎明之前夺下被敌人占领的597.9高地。石敌人的一个炎力点凶猛地射击起来,战士们屡次突击,都被比雨点还密的枪弹压了回来。于是黄继光带差丙个战士,拿着手雷,便向敌人的火力点丢去,但机枪还不停地射击差。离天亮只有几个小时了。突然,黄继光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枪口。于是,战士们消灭了陈地的敌人。

我读了之篇文章之后,让我感动的是:黄继光不怕牺牲带着两个战拿着手雷去炸火力点。投递员毁了现他们,几发照明弹升上天空,黑夜变成了白天。炮弹在他们周围爆炸。他们冒差生命危险,匍匐前进。一个战士牺牲了,口一个战士也负伤了。火力里的敌人把机枪对准黄继光,子弹像冰雹一样射过来。黄继光负伤了,他用尽用身的力气,更加顽强地向前爬。啊!黄继光突然站起来!他举起右臂,手雷石探照灯的光亮中闪闪毁了光。

轰!敌人的火力点塌了半边,黄继光晕倒了。不料,敌人的机枪又叫起来,天快点了,规定的时间马上到了。指导员正石着途。这时,黄继光张开双臂,向喷射着火舌的火力点猛扑上去,用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枪口。

战士们像海涛一样向上冲,占领了597.9高地,消灭了敌人,而黄继光牺牲了。

读了这篇课文后,我想到向为21世纪的接班人,遇到点困难就退缩。我应当好好学习,肩负起振兴中化的重任!

黄继光的历史故事

黄继光,一个值得我们中国人骄傲的名字,为了祖国的荣誉,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枪口。

那是在1952年的.朝鲜战场,上甘岭战役打响了……。

黄继光所在部队在进攻597。9高地主峰的时候,遇到了敌人几个火力点的压制不能前进,战士们屡次突击,伤亡惨重,但都被挡了回来;眼看已是凌晨四点多钟,天快要亮了,如再拿不下火力点,攻下主峰,我军的战果将全部丧失,怎么办?怎么办!

手lei掷完了,黄继光自己身体也多处受伤,在这枪林弹雨中,面对这重重的困难,黄继光用尽全力,艰难地挪动着身体,毅然顽强地爬向火力点,在接近火力点不到10米的时候,我们的英雄勇敢地站起来了,这需要多大的毅力和勇气,是多么地令人感动和振奋啊!

火力点拿下了,任务完成了,上甘岭战役胜利了,但我们的英雄却壮烈牺牲了。

黄继光为了保卫祖国人民的安全,为了朝鲜人民的解放事业而英勇献身;他的光辉事迹,谱写了一曲中朝人民团结战斗的胜利赞歌;他英勇顽强的光辉形象,闪烁着爱国主义、国际主义的灿烂光辉。

黄继光的故事内容作文范文

“一位革命老兵,就是一部红色教科书。”初夏时节,湖北省军区孝感军分区组织官兵、职工走近部分荣立过战功的离退休干部及其亲属,通过聆听他们的战地故事,学习他们的忠诚坚守,传承他们的红色基因。

“我曾问父亲,您一生作了多少场报告?父亲回答:没有一千场,也有七八百场。”万福来之子万爱军指着父亲作报告的照片说。

万福来是黄继光的老连长,在上甘岭战役中亲眼目睹了黄继光壮烈牺牲的过程——。

1952年10月19日凌晨,上甘岭597.9高地零号阵地再燃战火。经过连续突击,连队仅剩下16人。敌人4个子母堡火力凶猛。黄继光主动请战,他和吴三羊、肖登良3人利用弹坑和敌人射击间隙隐蔽前进。在炸掉3个地堡后,吴三羊牺牲,肖登良身负重伤,黄继光则带伤向最后一个大地堡爬去。

敌人集中火力向他猛扫,在爬到离地堡五六米远时,黄继光奋力投出一枚手雷,硝烟把地堡和人影都遮住了。他继续从侧面爬向地堡,向战友们呼喊一声后,张开双臂,猛地扑向敌人的机枪眼。霎时,敌人的机枪“哑”了。

“同志们,冲啊!”万福来见状,立即带领战士们冲上去,全歼敌人。

1952年10月30日,万福来在率领战士冲锋时负伤。

“父亲从不谈自己,一生只讲黄继光。”万爱军说,1953年春节前,万福来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医院转到上海做手术。期间,上海麦伦中学(后更名为上海继光中学)得知万福来带连队攻打上甘岭主峰阵地的事迹,便邀请他去作报告。

就是在这场报告会上,万福来第一次详细讲述了黄继光的英雄事迹。后来,他又应邀作了多场报告,黄继光的名字通过报纸、广播迅速传遍大街小巷,闻名全国。

此后的半个多世纪里,万福来一直把弘扬黄继光的精神当作自己的责任,无论在哪里,只要有机会,他就讲黄继光的故事,直到2004年去世。

“这是45师宣传科拍的我用嘴给伤员喂药的照片……”谈起60多年前那段烽火连天的日子,电影《上甘岭》卫生员王兰的原型、82岁的王清珍难掩激动。

1951年初,15岁的王清珍踏上抗美援朝的战场。她回忆说:“我本来想去前线打仗,首长说后方更需要女同志。好,哪里需要我就去哪里。”于是,她成为志愿军45师医院的一名卫生员。

最让王清珍难忘的还是上甘岭。1952年10月,王清珍被安排到前线坑道救护危重伤员。

一位战士的腿被炸断,血流不止,王清珍边流泪边为他止血、缠绷带。战士忍着疼痛说:“给我唱首歌吧。”王清珍唱起了《南泥湾》。

“但是第二天,这位伤员由于失血过多,还是牺牲了。”说到这里,王清珍语气沉重。

侦察排战士曹忠林,双眼被炮弹炸伤,身体严重烧伤。王清珍喂他吃药,他张不开嘴。王清珍就先把药嚼碎,含点水,口对口喂他吃。喂药后,王清珍又用同样的办法给他喂面条。

还有一回,王清珍护理一名刚动完腹部手术的重伤员。夜里,伤员要小便,王清珍拿罐头盒给他接,他怎么也排不出。王清珍帮他插了导尿管,还是不行。王清珍便用嘴含着导尿管,将尿吸出来。伤员流着泪说:“就是亲妹妹也难做到这样!”

王清珍的出色表现,受到志愿军官兵的广泛赞扬。她荣立二等功,被授予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战士荣誉勋章。

17岁那年,李国增参加解放军,成为华北独立团独立营三连的一名战士。

1948年平津战役打响。“我参加的第一场战斗是唐山战斗。当时连队只有老兵才有枪,新兵一人发2枚手榴弹。”88岁的李国增对此记忆犹新。

那一仗,李国增缴获敌人2支步枪,获嘉奖一次,并奖励缴获的步枪一支。从此,他成了有枪的战士。

1949年2月2日,李国增光荣入党。就在那天,他所在的独立营和40军的一个师奉命开进北平城(现北京市)。李国增回忆:“上午10时,部队从北平的东门集结进城。进了永定门后,道路两旁人山人海,市民争相欢迎解放军。”

1949年4月,被编到13兵团警卫营当班长的李国增随部队南下,过黄河、渡长江,一路拼杀。他尤其难忘广西战役的艰苦。

“我们经常几天几夜不睡觉地急行军,创下一天一夜行军90公里的记录。”李国增说,当时背着米,但没有时间做饭,我们饿急了就抓一把生米送进嘴里;大家连解小便的时间都没有,为了不掉队,经常边走边就地解决。有的战士走着走着睡着了,就像劈柴一样倒下。后来部队每天给每人发2个干辣椒,困极了就咬一口,一辣就不想睡觉了。李国增说,他爱吃辣椒的习惯就是从那时起养成的。广西战役胜利后,李国增又参加了广西剿匪,身上多处负伤,3次荣立三等功。

“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李国增告诉笔者,每逢建军节,他都彻夜难眠,想念那些牺牲的战友,也在心里一遍遍问自己,还能再为人民做些什么。

黄继光2009年当选“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荣获“最美奋斗者”称号。

初夏时节,在四川省中江县黄继光纪念馆,汉白玉的英雄雕像巍然屹立,“特级英雄黄继光”几个大字格外显眼。

1931年,黄继光生于中江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父亲很早去世,他10岁就给地主打工。在苦难中挣扎的母亲告诉黄继光,长大后要为穷苦人闹翻身出力。

1951年3月,黄继光积极响应祖国的召唤,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党组织培养下,他努力学政治、学军事、学文化。他在某部第6连当通信员,忠于职守,完成任务出色,多次受到部队领导的表扬,立三等功一次。

1952年10月,上甘岭战役打响。黄继光所在营10月19日夜奉命夺取上甘岭西侧597.9高地。部队接连攻占3个阵地后受阻,连续组织3次爆破均未奏效。时近拂晓,再不拿下高地将贻误整个战机。关键时刻,时任通信员的黄继光挺身而出,请求担负爆破任务。

黄继光等人在距敌火力点不到50米的地方被敌人发现,照明弹、探照灯使整个山坡变成了白天,无数条机枪喷射出来的火舌,扫向他们隐蔽的地方,三人相继倒了下去,两名战士一死一重伤,黄继光左臂也受了伤。

距敌火力点不到10米时,黄继光用右臂撑住身体,扔出手雷,但是敌机枪只略一停顿。黄继光顽强地爬到了碉堡下,那里是敌人射不到的死角。他蹲了下去,回头朝战友们看了一眼,接着一挥手,大声喊了一句话。话音全被枪声淹没了,没有人听清他喊了什么。只见黄继光猛地站起来,身子向上突地一挺,奋力向碉堡扑了上去,用胸膛堵住了冒着火舌的枪口!敌人的机枪哑了。战友们喊着“为黄继光报仇”,冲了上去,一举将高地夺了回来。战斗结束后,只见黄继光的胸膛被火药烧黑了,布满了像蜂窝一样的弹洞。在他爬向敌人碉堡的来路,拖着一条10多米长的血迹。

战后,黄继光被追认为中国共产党党员,追记特等功,追授“特级英雄”称号,同时被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追授“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和金星奖章、一级国旗勋章。黄继光烈士遗体安息于沈阳抗美援朝志愿军烈士陵园。

1952年10月,在抗美援朝上甘岭战役中,所在营与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和南朝鲜军激战4昼夜后,于19日夜奉命夺取上甘岭西侧。部队接连攻占3个阵地后,受阻于0号阵地,连续组织3次爆破均未奏效。时近拂晓,如不能迅速消灭敌中心火力点,夺取零号阵地,将贻误整个战机。关键时刻,时任某部6连通信员的黄继光挺身而出,请求担负爆破任务。

他在决心书上写道:“坚决完成上级交给的一切任务,争取立功当英雄,争取入党。”当即被任命为第6班班长。他带领2名战士勇敢机智地连续摧毁敌人几个火力点,一名战友不幸牺牲,另一名战友身负重伤,他的左臂也被打穿。面对敌人的猛烈扫射,他毫无畏惧,忍着伤痛,迅速抵近敌中心火力点,连投几枚手雷,敌机枪顿时停止了射击。当部队趁势发起冲击时,残存地堡内的机枪又突然疯狂扫射,攻击部队再次受阻。

这时他多处负伤,弹药用尽。为了战斗的胜利,他顽强地向火力点爬去,靠近地堡射孔时,奋力扑上去,用自己的胸膛,死死地堵住了敌人正在喷射火舌的枪眼,壮烈捐躯。在黄继光英雄壮举的激励下,部队迅速攻占零号阵地,全歼守敌两个营。。

上甘岭,方圆不过3.7平方公里的两个小山头。因为六十多年前的那场惨烈战役,这个朝鲜地名被中国人永远铭记。

那不只是两座山头,更是中国军队的精神地标。每一抔泥土里,都浸透着中国军人的英雄血,饱含着舍生忘死的英雄气。上万名中国军人以血肉之躯,筑起了这个无法撼动的堡垒。

这里最广为人知的英雄叫黄继光,人民军队历史上两位特级战斗英雄之一。危急时刻,他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正在喷射火舌的枪眼。挺身一扑的决绝身影,震慑敌胆,化作上甘岭高耸的丰碑。

然而,这个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壮举,近年来却在网络上被怀疑、被恶搞。

黄继光的故事,其实早该被中国人熟知、铭记。我们的讲述,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还原英雄真正的真相。

普通一兵。

今年4月底,一位山东老人奔波数千公里,来到了四川省中江县——黄继光的家乡。他是黄继光的亲密战友、生死兄弟,来兑现63年前的一句承诺。

上甘岭战役前夕,黄继光半开玩笑地对他说:“咱们约好,如果我死了,你就给我家里写信。如果你死了,我就给你家写信,还要去家里看一看。”

不久之后,上甘岭战役进行到白热化的时候,黄继光英勇牺牲。

英雄的生命,如流星般灿烂而短暂,直到牺牲都没有留下一张照片。李继德看到黄继光牺牲时的壮烈,却在很多年里都不知道黄继光已是举国传颂的英雄。

黄继光牺牲后不久,李继德也身负重伤,归国后退伍。他的家在山东省淄博市高青县,一个黄河大堤下的小村子,闭塞偏远。李继德只知道黄继光是四川中江人,六十年间,他给中江县写过信,信封上写不出收信人而石沉大海,没有回音。直到今年,在当地媒体的帮助下,李继德才终于能够兑现当年的承诺,到黄继光的家乡看一看。

抚摸着黄继光的雕像,老人老泪纵横,哽咽着叫“黄大哥”。那是六十多年前的称呼,“他叫我‘小李子’。”老人说。

雕像栩栩如生,李继德却不能完全认可,“像是挺像,就是雕得胖了点。我们那个时候在战场上,吃了上顿没有下顿,用雪和着炒面吃,哪有那么胖。”

在他的记忆里,黄继光个子不高,肤色有点黑,瘦瘦小小的,但身体很结实,是典型的四川人相貌。

李继德和黄继光关系要好,一个很重要的机缘是“他是我接的新兵”。

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只有16周岁的李继德跑到征兵点报名。由于年龄太小,他被部队拒绝。不甘心的李继德找到征兵干部,积极要求参军入伍。“这个兵有股子劲头,我要了。”征兵干部的一句话,让李继德成为了一名志愿军战士。为了达到参军条件,他的出生年份被提前了四年,登记为1931年。

1951年6月,李继德被编入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5军45师135团二营六连一排一班,成为该班最年轻的战士。

部队经短暂训练后跨过鸭绿江,入朝参战。大约一个月后,又一批新兵补充到六连。连长万福来带着李继德等几名战士,把新兵迎进了驻地。李继德接过一名新兵的背包,拉着他进了连部——一个山坡上挖出来的地窨子。这个新兵就是黄继光。

黄继光入伍和李继德一样有些波折。因为身材矮小,他起初被征兵干部拒绝了。那时候新中国刚刚成立,又有“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强大精神号召,参军入伍是无数中国热血男儿最大的志向。黄继光几次三番软磨硬泡,最终部队接纳了这个中江贫苦农家的孩子。

“接新兵”是军队里一个有特殊意义的程序,虽然当时没有条件搞什么仪式,但接新兵的老兵是新兵入伍后接触的第一个战友,两个人往往能结成好朋友。

不过,李继德说黄继光是他“接的新兵”,多少带些玩笑成分,那时候李继德也不过才入伍一个月,还是个新兵蛋子。而且黄继光比李继德大五岁,在此后的交往中,倒是黄继光像个大哥一样时时处处关照他。

“班里一共16个人,黄继光对我最照顾,吃饭时老是给我夹菜,说我个子大、吃得多。”老人回忆。“我们睡一个大通铺,头碰头,什么话都说,什么事都聊。”

接新兵的短暂交流中,李继德知道了黄继光的名字和家乡。

关于黄继光的名字,一个流传甚广的说法是他原名“黄继广”,牺牲后的报道中被错写成“黄继光”,就此将错就错。记者在黄继光纪念馆中看到黄继光第一次立三等功的证书,上面登记的名字确实是“黄继广”。

李继德回忆,黄继光的四川口音很重,自我介绍时说的是“黄继光”还是“黄继广”,他根本听不出分别,第一印象就是“黄继光”。不过,他确实在战士姓名登记中看到过“黄继广”,很多战友也都认为“黄继广”的名字才是正确的。在李继德浓重的山东口音里,“光”和“广”的发音同样难以区分。这个连的战士以四川、山东居多,且大多数文化水平不高,在黄继光牺牲前,没有人纠缠他名字的具体写法。

一个更合理的解释是,黄继光本人基本不识字,他留下的文字、包括家信都是请人代笔。“黄继光”或是“黄继广”的姓名记录,很可能是代笔人按照自己的耳音随机写下。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原第45师宣传科副科长、在战报中写下黄继光名字的李明天,曾专门询问过黄继光的母亲邓芳芝。黄妈妈回答:“过去有时写黄继光,也有时写黄继广,这两个字都好。”

黄继光脑子灵,一教就会,身体素质出众,万福来非常喜欢这个在训练中表现突出的新兵。他把黄继光看做“一块好钢”,很快就让他担任了自己的通信员。

在基层连队中,被连长挑选出来当通信员的,都是战士中的佼佼者。李继德说,新兵训练结束配发武器,班里仅有的两杆冲锋枪发给了他和黄继光。那是当时部队里最先进的单兵武器,只配给最出色的战士。提及此事,李继德至今仍带着几分骄傲。

黄继光给连长当了大约一年的通信员,1952年10月,他被营参谋长张广生看上了,调到营部任参谋长通信员。李继德则被营长秦长贵相中,当上了营长的警卫员。

通信员、警卫员其实没什么分别,都有两大任务,一是保障首长的安全,二是在战斗中传送作战命令。抗美援朝战争期间,敌军火力强大,我军电台、电话等通信手段都不能保证随时畅通,大量的作战命令,就要靠通信员穿越枪林弹雨去亲口传达。

通信员、警卫员并不是一线战斗人员,却往往要担负九死一生的任务。黄继光第一次立三等功,就是因为多次出色地完成了这样的任务。

上甘岭战役前夕,师电影队到基层连队慰问,播放苏联电影《普通一兵》。电影描写的是卫国战争时期,红军战士马特洛索夫为了战斗胜利,用身体堵住敌人从碉堡里射出的子弹,壮烈献身的故事。

回营部的路上,李继德与黄继光交流起观后感,“我说,这个人真勇敢,是真正的英雄;黄继光说,一个人死能救那么多人,能打胜仗,要是搁着我,我也这么干!”

“范佛里特炮击量”

黄继光、李继德这批新兵到部队时,15军刚刚参加完抗美援朝的第五次战役,正在补充休整。那次战役在战史中的评价是“总体上是次胜利,但收尾不理想。”

“不理想”是因为可计算的志愿军人员损失略大于美军。战役结束后,仅15军就补充了新老兵合计1.7万人。此时的15军,还被志愿军当成战略预备队,这是一个算不上主力部队的定位。

李继德回忆,初入朝鲜时,他们除了新兵训练外,很长时间是在后方修路,或者是为前线部队运输给养。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倚仗着空中优势,对志愿军的后勤补给线狂轰滥炸。处在休整期的15军不能上阵杀敌,休整长达9个月。将士们干着修桥补路的“工兵”和人扛马驮的“运输兵”的活儿,犹如困兽。

15军那时还是一支年轻的部队,其前身是1947年8月成立的晋冀鲁豫野战军第九纵队,基础出自太行军区及所属分区十几支地方武装。

三年南征北战,15军叱咤沙场,初露虎相霸气。但是当时解放军有多达57个野战军,论起军史战功,军长秦基伟也只能心有不甘地“承认”,15军只能算二等部队。

朝鲜战争的爆发,让15军有了证明自己的机会。1951年,15军作为第二批入朝部队,从四川泸州、内江等地千里跃进,雄赳赳气昂昂地跨过鸭绿江。

15军首战是参加第五次战役,表现出色,但远未达到38军那样令彭德怀高呼“38军万岁”的显赫。真正让他们扬名立威的战斗还要一年之后。

1952年10月14日清晨,“联合国军”的300余门大炮、27辆坦克、40余架飞机疯狂地向五圣山南的两个小山头倾泻着弹药。上甘岭之战打响。在这片3.7平方公里的狭小区域内,产生了人类战争史上单位面积火力密度的最高纪录!

“联合国军”发动的此次攻击名为“摊牌”。

此前,朝鲜战场上经历了难得的一段相对平静。停战谈判已经开始,敌我双方边谈边打、打打谈谈。两军在三八线上对垒,围绕着那条看不到的纬度撕扯角力。到1951年11月以后,战线变得相对稳定,两军对峙。

就像暴风雨来临前的寂静一样,战场上的平静,酝酿着更惨烈的厮杀。

“摊牌”行动瞄准的两个小山头,正是志愿军中部战线战略要点、战线中部地区的最高峰五圣山的前沿阵地。一东一西,相距只有150米,互为犄角,是向南楔入“联合国军”阵地的两颗钉子。

东面的537.7高地,由志愿军和“联合国军”“共享”:我们占据北山,他们控制高地。西面的597.9高地,由3个小山头组成,“联合国军”称之为“三角形山”。两个高地后面的山洼里有个十几户人家的小村庄,叫上甘岭。当时没人能料到,这个小村庄将因为这场战事而载入史册。

“摊牌”行动的策划者是“联合国军”地面部队指挥官、美第8集团军司令官范佛里特。按照他的设想,上甘岭在金化以北不到3英里处,双方工事间隔只有200米。如果夺下这些山头,将迫使中朝军队后撤一千多米,改善金化以北的防线态势,从而在即将召开的第七届联合国大会上获得国际外交的主动,并在板门店谈判中取得更多的筹码。

和此前范佛里特被否决的数次进攻计划相比,“摊牌”行动的规模并不算大。范佛里特相当乐观——假如一切按计划行事,5天时间,仅美国第7师和南朝鲜第2师的2个营就可以圆满完成这一使命,付出的代价只是200人的伤亡。

范佛里特的乐观来自手里的“王牌”——大炮。他是美军中最不吝惜炮弹的将军,逢战必先用炮,用则用到疯狂挥霍。他治下的美第八集团军,炮兵的弹药配发基数远远超过美国陆军的规定,以至于美军用他的名字造了个名词——“范佛里特炮击量”。

“摊牌”行动一开始,范佛里特起手就是人类历史上空前规模的炮轰。

无数条明灭闪烁的弹道,把拂晓的夜空彻底照亮。炮弹尖利地呼啸着,爆炸声连成一片,滚雷一样持续。据《第十五军军史》记载,仅14日当天,美军就向上甘岭倾泻了30余万发炮弹。最密集时,平均每秒落弹6发。

在坑道中承受着如此火力打击的,正是15军。

1952年4月,15军45000人马由休整地谷山,向五圣山、西方山一线多路开进。这只在第五次战役中伤痕累累的“猛虎”已经休整了9个月,现在,舔干创伤的血痕,抖擞精神重返战场。

在此前的志愿军总部3月作战会议上,彭德怀做出了他在朝鲜的最后一次排兵布阵。因为他头部长了一个瘤子,中央军委决定彭德怀立即回国治疗。

这次作战会议的一个重要决定,是将战略预备队15军拉上去,接替26军的防御阵地。扼守15军西侧阵线的,就是军威赫赫的志愿军王牌38军。15军和38军一起,担负起志愿军最核心位置的战线防御。

15军在解放战争时期隶属二野,一野司令员彭德怀对这支部队并不熟悉。但15军在第五次战役中的表现,让彭德怀决心对其委以重任——15军是那次战役中为数不多的几个战果大过损失的野战军之一。

散会后,彭德怀单独留下了秦基伟。面对着墙壁上的大幅作战地图,彭德怀对肃立身边的秦基伟说:“五圣山是朝鲜中线的门户,失掉五圣山,我们将后退200公里无险可守。你要记住,谁丢了五圣山,谁就要对朝鲜的历史负责。”

这次调兵遣将的非凡意义,在半年后的上甘岭战役中得以显现。

反击。

上甘岭战役第一天,范佛里特用他的“炮击量”,把三十余万发炮弹和五百多枚重磅航弹砸到了上甘岭。15军苦心构建了4个多月的地表工事到中午时已荡然无存。曾经植被丰茂的山头寸草未剩,山体岩石都被扒了一层皮,碎石和弹片掺杂在一起,堆积了一尺多厚。

仅第一天,在火力规模空前的炮击和敌人的十余次冲锋中,负责上甘岭两处高地防御的15军第45师就牺牲了五百余人。

而志愿军反击的炮火,这一天只打了三千多发炮弹,不及敌人的百分之一。其中原因,一方面是志愿军的火炮数量和弹药储备根本没有条件与“联合国军”公平对轰,即便是整个上甘岭战役期间,志愿军炮火密度最大时,每天的炮弹发射量也不到4万发,只相当于敌人的十分之一。根本原因,则是范佛里特的“摊牌”出乎15军的意料之外。

守卫五圣山,易守难攻的上甘岭方向并非防御重点。尽管这里经受着整条战线上最大强度的攻击,但15军判断,敌人的主攻方向可能在西方山,命令那里的第44师加强戒备、严阵以待。负责上甘岭防御的第45师,只是将防守高地的兵力增加到两个营。

15军配属炮兵的注意力一直在西方山一线,来不及转换阵地。能够支援上甘岭的只有榴弹炮3门、山炮6门、野炮6门。这里的志愿军战士们,用血肉之躯扛住敌人的炮火,打退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冲锋。

许多年后,秦基伟在回忆录中叙述这一天时,很多语句近乎检讨。他仍对上甘岭战役之初的“判断失误”致部队遭受惨重损失痛心不已。他坦露自己的心思:“几十年来我一直心存疑窦,我总认为范佛里特还备有另一种不为人知的阴谋,即在上甘岭战斗登峰造极之时,他的一只眼睛盯着五圣山,另一只眼睛一定瞪得老大窥探我的西方山。”

这绝不是杞人忧天。西方山的旁边就是类似一条大走廊的平康谷地,是志愿军战线上的一大软肋。彭德怀安排38军和15军共同扼守这条谷地,自有用意。

如果范佛里特攻击上甘岭真的是在声东击西,一旦15军抽调第44师的力量,他依托机械化部队的优势,可以很快转换主攻方向,后果不堪设想。

只是这一次,范佛里特“摊牌”的野心并没有那么大,他想要的就是上甘岭的537.7和597.9两处高地。然而,这场事先看起来没什么难度的战斗,却在第一天就给了范佛里特当头一棒。他的“意外”比秦基伟更甚。

据《第十五军军史》记载,14日整天,我伤亡500余人,歼敌1900余人。“联合国军”的记载则是,主攻597.9高地的美第31团伤亡444人,攻击537.7高地的韩第32团伤亡五百余人,合计约千人。

无论哪个数字更准确,“联合国军”第一天的伤亡就远远超过了整个“摊牌”行动的预期。更关键的是,他们付出了这样的代价,也只是在白天攻取了部分阵地,入夜即被志愿军悉数夺回。

于是,“联合国军”增兵,白天攻击,志愿军夜间反击。两处高地的地表阵地在双方军队的撕咬搏杀中不断易手。当时的“联合国军”总司令克拉克评价:“这个开始为有限目标的攻击,发展成为一场残忍的挽救面子的恶性赌博。”

作战时间、投入兵力和伤亡情况,都大大超出了“摊牌”的原定计划。范佛里特为了挽回面子,只好硬着头皮不断加码,继续干下去。15军寸步不让,奉陪到底。

原本只是一场营级规模的战斗,阵势越打越大。那两处高地的军事意义已经不那么重要了,双方为之搏杀的是军队的尊严,比拼的也不再只是装备和火力,更是意志和决心。

幸福源自奋斗,成功在于奉献,平凡造就伟大。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70年峥嵘岁月,见证着共和国一代代奋斗者的牺牲奉献;70年春华秋实,凝聚着共和国一代代奋斗者的家国大爱。

为大力弘扬伟大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热情讴歌共和国建设者、新时代奋斗者,生动讲述他们与祖国共成长、共奋斗的感人故事,本报自今日起推出“最美奋斗者”专栏,陆续报道“最美奋斗者”建议人选的先进事迹,敬请关注。

9月初,空降兵某旅“黄继光连”,一批即将退伍的战士面对黄继光烈士塑像庄严宣誓,向老班长告别。临别前,退伍老兵们纷纷在胸前别上一枚徽章,徽章上写着:黄继光传人。

黄继光,中国人民志愿军特级战斗英雄。1952年,新华社报道黄继光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舍身堵枪眼、英勇牺牲,称他是“马特洛索夫式”的战斗英雄。今天,人们则常用“黄继光式”的英雄来形容大无畏的英雄壮举。

1931年,黄继光生于四川省中江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父亲很早去世,他10岁就给地主打工。母亲告诉黄继光,长大后要为穷苦人闹翻身出力。

家乡解放后,黄继光参加清匪反霸斗争,曾当过儿童团团长,并被评为民兵模范。1951年3月,他参加抗美援朝战争,1952年7月加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他作战勇敢,荣立三等功一次。

1952年10月,在上甘岭战役中,黄继光所在营与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和南朝鲜军激战4昼夜后,于19日夜奉命夺取上甘岭西侧597.9高地。部队接连攻占3个阵地后,受阻于零号阵地。此时,山顶上敌一个集团火力点,以3挺重机枪、4挺轻机枪的密集火力,死死地控制着制高点,想要夺取阵地,必须拿下这个火力点。营参谋长向六连下达命令:组织爆破组,坚决炸掉敌火力点。第一、第二个爆破组连续冲上去,两组同志全部壮烈牺牲。第三个爆破组又冲上去,全组同志被困在敌人阵地前。如果在天亮前攻不下敌阵地,天亮后敌人就会发挥空中火力优势,作战任务不仅难以完成,还会使部队遭受重大伤亡。

关键时刻,时任某部六连通信员的黄继光挺身而出。“首长,让我去吧!”他掏出早已写好的决心书交给营参谋长。在决心书上黄继光写道:“坚决完成上级交给的一切任务,争取立功当英雄,争取入党。”营参谋长转过身沉思片刻,当即任命黄继光为六班班长。黄继光带领两名战士向敌火力点前进,期间连续摧毁敌人几个火力点,一名战友不幸牺牲,另一名战友身负重伤,他的左臂也被打穿。面对敌人的猛烈扫射,他毫不畏惧,忍着伤痛,迅速抵近敌中心火力点,连投几枚手雷,敌机枪顿时停止射击。然而,当部队趁势发起冲击时,残存在地堡里的机枪又突然开始扫射,攻击部队再次受阻。

此时,黄继光已多处负伤,弹药用尽。为了战斗的胜利,他顽强地向敌火力点爬去,靠近地堡射孔时,奋力扑上去,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正在喷射火舌的枪眼,壮烈牺牲,年仅21岁。在黄继光英雄壮举的激励下,部队迅速攻占零号阵地,全歼守敌两个营。

战后,部队党委追认黄继光为中国共产党党员,追授模范团员称号。志愿军总部给他追记特等功,追授特级英雄荣誉称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追授他英雄称号和金星奖章、一级国旗勋章。黄继光烈士的遗体安葬于沈阳抗美援朝志愿军烈士陵园。

为弘扬黄继光的英雄事迹,1962年10月,四川省中江县人民政府建立了黄继光纪念馆,朱德、董必武、刘伯承、郭沫若为之题词。1982年纪念黄继光英勇牺牲30周年时,邓小平为黄继光纪念馆的黄继光塑像座下的山岩石墙上题字:“特级英雄黄继光”。

黄继光的故事读后感

1949年11月,黄继光的家乡--四川省中江县解放了,黄继光这个受尽地主欺压的贫苦农民的孩子,第一次见到了解放军。他听解放军宣讲的政策从而知道了解放军是人民的军队,是为穷人翻身求解放的队伍。

1951年3月,黄继光到部队后参加了新兵训练。在训练过程中,他不怕苦,不怕累,并虚心地向老战士学习。

1952年7月25日正式吸收他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团员。

在一次战斗中,黄继光离敌人的火力只有20米远了,可以打手榴弹了,可是为了使有限的的子弹发挥出最大的作用黄继光并没有打手榴弹,而是艰难地继续向前爬行。然后,他离敌人越来越近了,距离缩小到只有十几米远时,忽然黄继光站起来了,在敌人的探照灯下,在敌人的照明弹下,在暴雨一样的子弹中站起来了!他举起右臂,手榴弹在探照灯和照明弹的光亮中闪闪发光。

手榴弹惊天动地般的爆炸了,伴随着一声巨响,黄继光倒下了。可是敌人的机枪还在继续疯狂的扫射。黄继光已经没有手榴弹了,然后继续爬行,黄继光忽地站了起来,他伸开两条坚实的胳膊,像一面张开的旗帜,向着仍在喷射火舌的敌人枪口猛扑上去!敌人的机枪顿时哑了被敌人封锁在"4号"阵地的战士立刻向"零号"阵地冲去,"为黄继光报仇"的口号响彻山谷!

黄继光的历史故事

1949年春天,中江县解放了。黄继光积极参加村里的各项工作,无论是剿匪、征收公粮,还是斗争恶霸地主,他都走在前面。穷人翻身,刚过了几天好日子,1950年,美帝国主义就发动了侵略朝鲜的战争。黄继光经过一年多的斗争锻炼,懂得了许多革命道理。

1950年3月,黄继光响应号召,报名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当他穿上的崭新的军服,高兴得一宿没睡好觉。他想,我已经是志愿军战士了,一定得好好学习杀敌本领。

从第二天起,黄继光就认真学习使用各种武器,步枪、手榴弹、还有自动枪、火箭筒、六零迫击炮,样样武器他都会用了。

不久,连里进行了一次攻防演习,连长特别要考察一下黄继光这个新来的通讯员。一个月亮皎洁的夜晚,微风吹拂着满山遍野叫不出名的杂树野花。连长一声令下,演习开始了。一排担任假敌,守住一个山头,二排担任正面攻击,吸引“敌人”火力,三排实行迂回从侧翼突破。“黄继光!”连长叫道。“有!”“立即去三排传达命令,实施向敌人侧后迂回,强攻敌人阵地,15分钟拿下山头!”继光流利地复述了连长的命令,躬身向三排方向跑去。借着月光,连长见黄继光一会儿疾跑,一会儿隐蔽,在开阔地带则利用仅有的几棵马尾松作掩护匍匐前进,动作十分麻利。黄继光在一条小河前停住了,是涉水过河,还是走远处的那座小桥?黄继光猫着腰向着小桥跑去。可是,突然又停下了脚步,左右看了看,果断地下了河。他一步一步小心地朝前走,枪枝弹药被他高高地举过头。不大一会儿,黄继光向三排传达完命令,又从原路跑回来了。可是,黄继光找不到连长了,他四下张望,紧张地思考着,便向连长新的指挥位置跑过来。连长对黄继光在演习中的表现非常满意。连长在总结时说:“黄继光是第一次参加军演习。他在传达命令的过程中,能够注意利用地形、地物,并在指挥所转移位置后,迅速作出判断,顺利找到新的指挥所。”连长也指出黄继光的不足,主要是过河时有所犹豫,一开始想过小桥。如果是实战,那座小桥不是被敌人炸掉,就是被敌人火力控制,往桥上走不是要挨敌人的子弹吗?好在,他很快就过了河,可是,耽误了几分钟时间,就有可能误大事。黄继光听了连长的总结,心想,要当个好战士不容易,还得苦学苦练才行。

2.当好一颗螺丝钉。

1952年2月,黄继光跟随部队来到五圣山前的781高地。黄继光想,这下可有仗打了。可是,越想打仗,越没仗打,领导上让他跟副指导员吴保生一起随连后勤转移到五圣山后面去。黄继光沉不住气了,找到副指导员,说“我参军快一年了,连一次小仗都没打过,这算什么志愿军战士?我妈妈正等着我的立功喜报呢。让我留在前方吧,我一定努力杀敌,争取戴大红花!”副指导员挺喜欢黄继光这个小战士,但是,觉得黄继光还不懂得后勤工作的重要,就开导他说:“小黄啊!你看看咱这个钟走得准不准啊?”继光说:“挺准的”“为什么那么准呢?”“里头的机器挺灵呗!”“机器是由什么组成的?”“有发条、齿轮、还有表针、表盘。”“还有什么?”继光眼珠子转了几转,想不起来。副指导员说:“想想看,齿轮、表针、发条是由什么联接起来的?”“是一颗一颗小螺丝钉。”“对了,要是没有螺丝钉,机器不就散架了吗?还怎么能转动呢?”黄继光挺聪明,他明白了,副指导员是让他懂得后勤工作的重要性,从此,他不再要求留在前方了。

黄继光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做了6个月的后勤工作,很出色。他除了送信,整天不闲着,拾柴、挑水、切菜、烧锅,成了炊事班的一员。别的同志让他歇一会儿,他说:“我比杨根思、董存瑞、刘胡兰差远了,人家立了那么大功,咱干这点活还累着啦!”每次给前沿分发弹药,黄继光都抢着去。别人一天送两趟,他一天送三趟。他还跑到机炮连帮着打坑道,抡起大锤来,一口气就是一百多下。人家问他叫什么名字,他不说就跑了。连里有个打铁组,黄继光经常从外面拾来炸弹片、汽油弹壳,有一回还背来半截坦克车上的炮筒子,有空还跟着学打铁,他打的菜刀、锅铲、斧头,还正经不错呢。黄继光用肥皂特别费,每回都买好几条。

有一回,司务长问他:“你买那么多肥皂干嘛用?吃也吃不了那么快啊!”他说他不会洗,所以使的多。后来才知道,黄继光买那么多肥皂,是给前沿的同志洗衣服。黄继光踏踏实实做好后勤工作,心甘情愿做一颗螺丝钉,大家都非常赞佩,一致选举他做代表参加团里的庆功会,领导给他记了三等功,还加入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

3.英雄事迹。

1952年10月14日,联合国军开始向江原道金化郡上甘岭597.9高地和537.7北山高地发动疯狂进攻。上甘岭位于五圣山上,是志愿军中线的大门,也是扎进联合国军心窝的一把钢刀。在不到4平方公里的高地上,联合国军动用两个师的兵力,在飞机、坦克、大炮的配合下,连续发动了进攻。志愿军与联合国军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战。

19日晚,黄继光所在的第2营奉命向上甘岭右翼597.9高地反击,必须在天亮前占领阵地,为整个反击战的胜利奠定基础。联合国军设在山顶上的集团火力点,压制住志愿军反击部队不能前进。营参谋长命令第6连组织爆破组炸掉它。第6连向敌军发起五次冲锋,未能摧毁敌军火力点,而且一个又一个战友倒下去。这时离天亮只有40多分钟了。时间就是生命。在这关键时刻,站在营参谋长身旁的黄继光挺身而出。他掏出早已写好的决心书交给参谋长,恳切地说:“把任务交给我吧,只要我有一口气,保证完成任务”。黄继光在决心书上写道“坚决完成上级交给的一切任务,争取立功当英雄,争取入党”。营参谋长转过身,沉思片刻,面对黄继光坚定地说:“黄继光,这次任务就交给你。我任命你为第6连第6班代理班长,一定要完成任务。”

参谋长当即任命黄继光为6班班长。黄继光接受任务后,立即提上手雷,带领两名战士向敌军的火力点爬去。他们在照明弹的亮光下巧妙地前进,当离敌军火力点只有三四十米时,一名战士牺牲,另一名战士负重伤。黄继光的左臂被打穿,血流如柱,面对敌人的猛烈扫射,他毫无畏惧,忍着伤痛,仍然一步不停地向敌军火力点前进。在距敌军火力点八九米的时候,他举起右手将手雷接连投向敌军,但由于火力点太大,只炸毁了半边,当部队趁势发起冲击时,残存地堡内的机枪又突然疯狂扫射,志愿军反击部队的冲锋受到阻止。这时,黄继光再次负伤倒下。天就要亮了,这时黄继光身边已无弹药,身体又多处受伤,他顽强爬向火力点,冲着敌军狂喷火舌的枪口,挺起胸膛,张开双臂,扑了上去。刹时,敌军正在喷吐的火舌熄灭,正在吼叫的机枪哑然失声。黄继光用年轻的生命为部队开辟了胜利前进的道路。在黄继光英雄壮举的激励下,部队高喊着“冲啊!为黄继光报仇!”踏着黄继光爬行过的道路,很快占领了阵地,全歼守军两个营。

黄继光的故事

黄继光2009年当选“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荣获“最美奋斗者”称号。

初夏时节,在四川省中江县黄继光纪念馆,汉白玉的英雄雕像巍然屹立,“特级英雄黄继光”几个大字格外显眼。

1931年,黄继光生于中江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父亲很早去世,他10岁就给地主打工。在苦难中挣扎的母亲告诉黄继光,长大后要为穷苦人闹翻身出力。

1951年3月,黄继光积极响应祖国的召唤,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党组织培养下,他努力学政治、学军事、学文化。他在某部第6连当通信员,忠于职守,完成任务出色,多次受到部队领导的表扬,立三等功一次。

1952年10月,上甘岭战役打响。黄继光所在营10月19日夜奉命夺取上甘岭西侧597.9高地。部队接连攻占3个阵地后受阻,连续组织3次爆破均未奏效。时近拂晓,再不拿下高地将贻误整个战机。关键时刻,时任通信员的黄继光挺身而出,请求担负爆破任务。

黄继光等人在距敌火力点不到50米的地方被敌人发现,照明弹、探照灯使整个山坡变成了白天,无数条机枪喷射出来的火舌,扫向他们隐蔽的地方,三人相继倒了下去,两名战士一死一重伤,黄继光左臂也受了伤。

距敌火力点不到10米时,黄继光用右臂撑住身体,扔出手雷,但是敌机枪只略一停顿。黄继光顽强地爬到了碉堡下,那里是敌人射不到的死角。他蹲了下去,回头朝战友们看了一眼,接着一挥手,大声喊了一句话。话音全被枪声淹没了,没有人听清他喊了什么。只见黄继光猛地站起来,身子向上突地一挺,奋力向碉堡扑了上去,用胸膛堵住了冒着火舌的枪口!敌人的机枪哑了。战友们喊着“为黄继光报仇”,冲了上去,一举将高地夺了回来。战斗结束后,只见黄继光的胸膛被火药烧黑了,布满了像蜂窝一样的弹洞。在他爬向敌人碉堡的来路,拖着一条10多米长的血迹。

战后,黄继光被追认为中国共产党党员,追记特等功,追授“特级英雄”称号,同时被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追授“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和金星奖章、一级国旗勋章。黄继光烈士遗体安息于沈阳抗美援朝志愿军烈士陵园。

9月初,空降兵某旅“黄继光连”,一批即将退伍的战士面对黄继光烈士塑像庄严宣誓,向老班长告别。临别前,退伍老兵们纷纷在胸前别上一枚徽章,徽章上写着:黄继光传人。

黄继光,中国人民志愿军特级战斗英雄。1952年,新华社报道黄继光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舍身堵枪眼、英勇牺牲,称他是“马特洛索夫式”的战斗英雄。今天,人们则常用“黄继光式”的英雄来形容大无畏的英雄壮举。

1931年,黄继光生于四川省中江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父亲很早去世,他10岁就给地主打工。母亲告诉黄继光,长大后要为穷苦人闹翻身出力。

家乡解放后,黄继光参加清匪反霸斗争,曾当过儿童团团长,并被评为民兵模范。1951年3月,他参加抗美援朝战争,1952年7月加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他作战勇敢,荣立三等功一次。

1952年10月,在上甘岭战役中,黄继光所在营与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和南朝鲜军激战4昼夜后,于19日夜奉命夺取上甘岭西侧597.9高地。部队接连攻占3个阵地后,受阻于零号阵地。此时,山顶上敌一个集团火力点,以3挺重机枪、4挺轻机枪的密集火力,死死地控制着制高点,想要夺取阵地,必须拿下这个火力点。营参谋长向六连下达命令:组织爆破组,坚决炸掉敌火力点。第一、第二个爆破组连续冲上去,两组同志全部壮烈牺牲。第三个爆破组又冲上去,全组同志被困在敌人阵地前。如果在天亮前攻不下敌阵地,天亮后敌人就会发挥空中火力优势,作战任务不仅难以完成,还会使部队遭受重大伤亡。

关键时刻,时任某部六连通信员的黄继光挺身而出。“首长,让我去吧!”他掏出早已写好的决心书交给营参谋长。在决心书上黄继光写道:“坚决完成上级交给的一切任务,争取立功当英雄,争取入党。”营参谋长转过身沉思片刻,当即任命黄继光为六班班长。黄继光带领两名战士向敌火力点前进,期间连续摧毁敌人几个火力点,一名战友不幸牺牲,另一名战友身负重伤,他的左臂也被打穿。面对敌人的猛烈扫射,他毫不畏惧,忍着伤痛,迅速抵近敌中心火力点,连投几枚手雷,敌机枪顿时停止射击。然而,当部队趁势发起冲击时,残存在地堡里的机枪又突然开始扫射,攻击部队再次受阻。

此时,黄继光已多处负伤,弹药用尽。为了战斗的胜利,他顽强地向敌火力点爬去,靠近地堡射孔时,奋力扑上去,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正在喷射火舌的枪眼,壮烈牺牲,年仅21岁。在黄继光英雄壮举的激励下,部队迅速攻占零号阵地,全歼守敌两个营。

战后,部队党委追认黄继光为中国共产党党员,追授模范团员称号。志愿军总部给他追记特等功,追授特级英雄荣誉称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追授他英雄称号和金星奖章、一级国旗勋章。黄继光烈士的遗体安葬于沈阳抗美援朝志愿军烈士陵园。

为弘扬黄继光的英雄事迹,1962年10月,四川省中江县人民政府建立了黄继光纪念馆,朱德、董必武、刘伯承、郭沫若为之题词。1982年纪念黄继光英勇牺牲30周年时,邓小平为黄继光纪念馆的黄继光塑像座下的山岩石墙上题字:“特级英雄黄继光”。

1952年10月,在抗美援朝上甘岭战役中,所在营与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和南朝鲜军激战4昼夜后,于19日夜奉命夺取上甘岭西侧。部队接连攻占3个阵地后,受阻于0号阵地,连续组织3次爆破均未奏效。时近拂晓,如不能迅速消灭敌中心火力点,夺取零号阵地,将贻误整个战机。关键时刻,时任某部6连通信员的黄继光挺身而出,请求担负爆破任务。

他在决心书上写道:“坚决完成上级交给的一切任务,争取立功当英雄,争取入党。”当即被任命为第6班班长。他带领2名战士勇敢机智地连续摧毁敌人几个火力点,一名战友不幸牺牲,另一名战友身负重伤,他的左臂也被打穿。面对敌人的猛烈扫射,他毫无畏惧,忍着伤痛,迅速抵近敌中心火力点,连投几枚手雷,敌机枪顿时停止了射击。当部队趁势发起冲击时,残存地堡内的机枪又突然疯狂扫射,攻击部队再次受阻。

这时他多处负伤,弹药用尽。为了战斗的胜利,他顽强地向火力点爬去,靠近地堡射孔时,奋力扑上去,用自己的胸膛,死死地堵住了敌人正在喷射火舌的枪眼,壮烈捐躯。在黄继光英雄壮举的激励下,部队迅速攻占零号阵地,全歼守敌两个营。。

“一位革命老兵,就是一部红色教科书。”初夏时节,湖北省军区孝感军分区组织官兵、职工走近部分荣立过战功的离退休干部及其亲属,通过聆听他们的战地故事,学习他们的忠诚坚守,传承他们的红色基因。

一生只讲黄继光。

“我曾问父亲,您一生作了多少场报告?父亲回答:没有一千场,也有七八百场。”万福来之子万爱军指着父亲作报告的照片说。

万福来是黄继光的老连长,在上甘岭战役中亲眼目睹了黄继光壮烈牺牲的过程——。

1952年10月19日凌晨,上甘岭597.9高地零号阵地再燃战火。经过连续突击,连队仅剩下16人。敌人4个子母堡火力凶猛。黄继光主动请战,他和吴三羊、肖登良3人利用弹坑和敌人射击间隙隐蔽前进。在炸掉3个地堡后,吴三羊牺牲,肖登良身负重伤,黄继光则带伤向最后一个大地堡爬去。

敌人集中火力向他猛扫,在爬到离地堡五六米远时,黄继光奋力投出一枚手雷,硝烟把地堡和人影都遮住了。他继续从侧面爬向地堡,向战友们呼喊一声后,张开双臂,猛地扑向敌人的机枪眼。霎时,敌人的机枪“哑”了。

“同志们,冲啊!”万福来见状,立即带领战士们冲上去,全歼敌人。

1952年10月30日,万福来在率领战士冲锋时负伤。

“父亲从不谈自己,一生只讲黄继光。”万爱军说,1953年春节前,万福来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医院转到上海做手术。期间,上海麦伦中学(后更名为上海继光中学)得知万福来带连队攻打上甘岭主峰阵地的事迹,便邀请他去作报告。

就是在这场报告会上,万福来第一次详细讲述了黄继光的英雄事迹。后来,他又应邀作了多场报告,黄继光的名字通过报纸、广播迅速传遍大街小巷,闻名全国。

此后的半个多世纪里,万福来一直把弘扬黄继光的精神当作自己的责任,无论在哪里,只要有机会,他就讲黄继光的故事,直到2004年去世。

凯江流淌,穿过四川省中江县城,在魁山下静流。肃穆的纪念馆里,一件件实物,纪念着一位伟大的战士——中国人民志愿军特等功臣、特级英雄黄继光。

1952年10月,抗美援朝上甘岭战役打响。其战况惨烈永载史册:敌军调集6万余人,大炮300余门,坦克170多辆,出动飞机3000多架次,对志愿军两个连约3.7平方公里的阵地倾泻炮弹190余万发,炸弹5000余枚。我方阵地山头被削低两米,而敌军始终未能得逞。

焦土攻势后短兵相接。黄继光所在营19日夜奉命夺取上甘岭西侧597.9高地。部队接连攻占3个阵地后受阻,连续组织3次爆破均未奏效。时近拂晓,再不拿下将贻误整个战机。关键时刻,时任通信员的四川中江籍战士黄继光挺身而出,请求担负爆破任务,率两名战士攻坚。

黄继光等人在距敌火力点不到50米的地方被敌人发现了,照明弹、探照灯使整个山坡变成了白天,无数挺机枪喷射出来的火舌,扫向他们隐蔽的地方,三人相继倒了下去。没过几秒钟,黄继光重又匍匐前进,但动作比原来慢得多。后来才知道,两名战士一死一重伤,黄继光左臂也挂了彩。

距敌火力点只有不到10米了!黄继光用右臂撑住身体,扔出手雷,敌机枪略一停顿。黄继光所部排长、负责掩护的钟仁杰命令全力吸引敌人火力,黄继光顽强机警地爬到了碉堡下,那里是敌人射不到的死角。他蹲了下去,回头朝钟仁杰他们看了一眼,接着一挥手,大声喊了一句话。话音全被枪声淹没了,没有人听清他喊了什么。

这时,最为悲壮的一幕出现了:只见黄继光猛地站起来,身子向上突地一挺,奋力地向碉堡扑了上去,用胸膛堵住了冒着火舌的枪口!

敌人的机枪哑了。战友们喊着“为黄继光报仇”,冲了上去,一举将高地夺了回来。战斗结束后,只见黄继光胸膛被火药烧黑了,布满像蜂窝一样的弹洞。回头望去,在黄继光爬向敌人碉堡的来路,拖着一条10多米长的血迹。

战后,黄继光被追认为中国共产党党员,追记特等功,追授“特级英雄”称号。黄继光烈士遗体安葬于沈阳抗美援朝志愿军烈士陵园。

1953年1月14日,在黄继光故乡四川省中江县,三万二千多人隆重追悼黄继光烈士。

魁山之下,凯江之滨,烈士之志永存。位于中江的黄继光纪念馆原馆建于1962年10月,新馆于1987年10月20日落成。馆内219件文物藏品,无不令人动容。每年这里要接待近70万人次访客。黄继光烈士的精神,仍然鼓舞着人们不断前进。

上甘岭战役中,志愿军在夺回地表阵地。图为537.7高地战斗实景。

上甘岭,方圆不过3.7平方公里的两个小山头。因为六十多年前的那场惨烈战役,这个朝鲜地名被中国人永远铭记。

那不只是两座山头,更是中国军队的精神地标。每一抔泥土里,都浸透着中国军人的英雄血,饱含着舍生忘死的英雄气。上万名中国军人以血肉之躯,筑起了这个无法撼动的堡垒。

这里最广为人知的英雄叫黄继光,人民军队历史上两位特级战斗英雄之一。危急时刻,他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正在喷射火舌的枪眼。挺身一扑的决绝身影,震慑敌胆,化作上甘岭高耸的丰碑。

然而,这个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壮举,近年来却在网络上被怀疑、被恶搞。

黄继光的故事,其实早该被中国人熟知、铭记。我们的讲述,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还原英雄真正的真相。

普通一兵。

今年4月底,一位山东老人奔波数千公里,来到了四川省中江县——黄继光的家乡。他是黄继光的亲密战友、生死兄弟,来兑现63年前的一句承诺。

上甘岭战役前夕,黄继光半开玩笑地对他说:“咱们约好,如果我死了,你就给我家里写信。如果你死了,我就给你家写信,还要去家里看一看。”

不久之后,上甘岭战役进行到白热化的时候,黄继光英勇牺牲。

英雄的生命,如流星般灿烂而短暂,直到牺牲都没有留下一张照片。李继德看到黄继光牺牲时的壮烈,却在很多年里都不知道黄继光已是举国传颂的英雄。

黄继光牺牲后不久,李继德也身负重伤,归国后退伍。他的家在山东省淄博市高青县,一个黄河大堤下的小村子,闭塞偏远。李继德只知道黄继光是四川中江人,六十年间,他给中江县写过信,信封上写不出收信人而石沉大海,没有回音。直到今年,在当地媒体的帮助下,李继德才终于能够兑现当年的承诺,到黄继光的家乡看一看。

抚摸着黄继光的雕像,老人老泪纵横,哽咽着叫“黄大哥”。那是六十多年前的称呼,“他叫我‘小李子’。”老人说。

雕像栩栩如生,李继德却不能完全认可,“像是挺像,就是雕得胖了点。我们那个时候在战场上,吃了上顿没有下顿,用雪和着炒面吃,哪有那么胖。”

在他的记忆里,黄继光个子不高,肤色有点黑,瘦瘦小小的,但身体很结实,是典型的四川人相貌。

李继德和黄继光关系要好,一个很重要的机缘是“他是我接的新兵”。

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只有16周岁的李继德跑到征兵点报名。由于年龄太小,他被部队拒绝。不甘心的李继德找到征兵干部,积极要求参军入伍。“这个兵有股子劲头,我要了。”征兵干部的一句话,让李继德成为了一名志愿军战士。为了达到参军条件,他的出生年份被提前了四年,登记为1931年。

1951年6月,李继德被编入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5军45师135团二营六连一排一班,成为该班最年轻的战士。

部队经短暂训练后跨过鸭绿江,入朝参战。大约一个月后,又一批新兵补充到六连。连长万福来带着李继德等几名战士,把新兵迎进了驻地。李继德接过一名新兵的背包,拉着他进了连部——一个山坡上挖出来的地窨子。这个新兵就是黄继光。

黄继光入伍和李继德一样有些波折。因为身材矮小,他起初被征兵干部拒绝了。那时候新中国刚刚成立,又有“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强大精神号召,参军入伍是无数中国热血男儿最大的志向。黄继光几次三番软磨硬泡,最终部队接纳了这个中江贫苦农家的孩子。

“接新兵”是军队里一个有特殊意义的程序,虽然当时没有条件搞什么仪式,但接新兵的老兵是新兵入伍后接触的第一个战友,两个人往往能结成好朋友。

不过,李继德说黄继光是他“接的新兵”,多少带些玩笑成分,那时候李继德也不过才入伍一个月,还是个新兵蛋子。而且黄继光比李继德大五岁,在此后的交往中,倒是黄继光像个大哥一样时时处处关照他。

“班里一共16个人,黄继光对我最照顾,吃饭时老是给我夹菜,说我个子大、吃得多。”老人回忆。“我们睡一个大通铺,头碰头,什么话都说,什么事都聊。”

接新兵的短暂交流中,李继德知道了黄继光的名字和家乡。

关于黄继光的名字,一个流传甚广的说法是他原名“黄继广”,牺牲后的报道中被错写成“黄继光”,就此将错就错。记者在黄继光纪念馆中看到黄继光第一次立三等功的证书,上面登记的名字确实是“黄继广”。

李继德回忆,黄继光的四川口音很重,自我介绍时说的是“黄继光”还是“黄继广”,他根本听不出分别,第一印象就是“黄继光”。不过,他确实在战士姓名登记中看到过“黄继广”,很多战友也都认为“黄继广”的名字才是正确的。在李继德浓重的山东口音里,“光”和“广”的发音同样难以区分。这个连的战士以四川、山东居多,且大多数文化水平不高,在黄继光牺牲前,没有人纠缠他名字的具体写法。

一个更合理的解释是,黄继光本人基本不识字,他留下的文字、包括家信都是请人代笔。“黄继光”或是“黄继广”的姓名记录,很可能是代笔人按照自己的耳音随机写下。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原第45师宣传科副科长、在战报中写下黄继光名字的李明天,曾专门询问过黄继光的母亲邓芳芝。黄妈妈回答:“过去有时写黄继光,也有时写黄继广,这两个字都好。”

黄继光脑子灵,一教就会,身体素质出众,万福来非常喜欢这个在训练中表现突出的新兵。他把黄继光看做“一块好钢”,很快就让他担任了自己的通信员。

在基层连队中,被连长挑选出来当通信员的,都是战士中的佼佼者。李继德说,新兵训练结束配发武器,班里仅有的两杆冲锋枪发给了他和黄继光。那是当时部队里最先进的单兵武器,只配给最出色的战士。提及此事,李继德至今仍带着几分骄傲。

黄继光给连长当了大约一年的通信员,1952年10月,他被营参谋长张广生看上了,调到营部任参谋长通信员。李继德则被营长秦长贵相中,当上了营长的警卫员。

通信员、警卫员其实没什么分别,都有两大任务,一是保障首长的安全,二是在战斗中传送作战命令。抗美援朝战争期间,敌军火力强大,我军电台、电话等通信手段都不能保证随时畅通,大量的作战命令,就要靠通信员穿越枪林弹雨去亲口传达。

通信员、警卫员并不是一线战斗人员,却往往要担负九死一生的任务。黄继光第一次立三等功,就是因为多次出色地完成了这样的任务。

上甘岭战役前夕,师电影队到基层连队慰问,播放苏联电影《普通一兵》。电影描写的是卫国战争时期,红军战士马特洛索夫为了战斗胜利,用身体堵住敌人从碉堡里射出的子弹,壮烈献身的故事。

回营部的路上,李继德与黄继光交流起观后感,“我说,这个人真勇敢,是真正的英雄;黄继光说,一个人死能救那么多人,能打胜仗,要是搁着我,我也这么干!”

“范佛里特炮击量”

黄继光、李继德这批新兵到部队时,15军刚刚参加完抗美援朝的第五次战役,正在补充休整。那次战役在战史中的评价是“总体上是次胜利,但收尾不理想。”

“不理想”是因为可计算的志愿军人员损失略大于美军。战役结束后,仅15军就补充了新老兵合计1.7万人。此时的15军,还被志愿军当成战略预备队,这是一个算不上主力部队的定位。

李继德回忆,初入朝鲜时,他们除了新兵训练外,很长时间是在后方修路,或者是为前线部队运输给养。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倚仗着空中优势,对志愿军的后勤补给线狂轰滥炸。处在休整期的15军不能上阵杀敌,休整长达9个月。将士们干着修桥补路的“工兵”和人扛马驮的“运输兵”的活儿,犹如困兽。

15军那时还是一支年轻的部队,其前身是1947年8月成立的晋冀鲁豫野战军第九纵队,基础出自太行军区及所属分区十几支地方武装。

三年南征北战,15军叱咤沙场,初露虎相霸气。但是当时解放军有多达57个野战军,论起军史战功,军长秦基伟也只能心有不甘地“承认”,15军只能算二等部队。

朝鲜战争的爆发,让15军有了证明自己的机会。1951年,15军作为第二批入朝部队,从四川泸州、内江等地千里跃进,雄赳赳气昂昂地跨过鸭绿江。

15军首战是参加第五次战役,表现出色,但远未达到38军那样令彭德怀高呼“38军万岁”的显赫。真正让他们扬名立威的战斗还要一年之后。

1952年10月14日清晨,“联合国军”的300余门大炮、27辆坦克、40余架飞机疯狂地向五圣山南的两个小山头倾泻着弹药。上甘岭之战打响。在这片3.7平方公里的狭小区域内,产生了人类战争史上单位面积火力密度的最高纪录!

“联合国军”发动的此次攻击名为“摊牌”。

此前,朝鲜战场上经历了难得的一段相对平静。停战谈判已经开始,敌我双方边谈边打、打打谈谈。两军在三八线上对垒,围绕着那条看不到的纬度撕扯角力。到1951年11月以后,战线变得相对稳定,两军对峙。

就像暴风雨来临前的寂静一样,战场上的平静,酝酿着更惨烈的厮杀。

“摊牌”行动瞄准的两个小山头,正是志愿军中部战线战略要点、战线中部地区的最高峰五圣山的前沿阵地。一东一西,相距只有150米,互为犄角,是向南楔入“联合国军”阵地的两颗钉子。

东面的537.7高地,由志愿军和“联合国军”“共享”:我们占据北山,他们控制高地。西面的597.9高地,由3个小山头组成,“联合国军”称之为“三角形山”。两个高地后面的山洼里有个十几户人家的小村庄,叫上甘岭。当时没人能料到,这个小村庄将因为这场战事而载入史册。

“摊牌”行动的策划者是“联合国军”地面部队指挥官、美第8集团军司令官范佛里特。按照他的设想,上甘岭在金化以北不到3英里处,双方工事间隔只有200米。如果夺下这些山头,将迫使中朝军队后撤一千多米,改善金化以北的防线态势,从而在即将召开的第七届联合国大会上获得国际外交的主动,并在板门店谈判中取得更多的筹码。

和此前范佛里特被否决的数次进攻计划相比,“摊牌”行动的规模并不算大。范佛里特相当乐观——假如一切按计划行事,5天时间,仅美国第7师和南朝鲜第2师的2个营就可以圆满完成这一使命,付出的代价只是200人的伤亡。

范佛里特的乐观来自手里的“王牌”——大炮。他是美军中最不吝惜炮弹的将军,逢战必先用炮,用则用到疯狂挥霍。他治下的美第八集团军,炮兵的弹药配发基数远远超过美国陆军的规定,以至于美军用他的名字造了个名词——“范佛里特炮击量”。

“摊牌”行动一开始,范佛里特起手就是人类历史上空前规模的炮轰。

无数条明灭闪烁的弹道,把拂晓的夜空彻底照亮。炮弹尖利地呼啸着,爆炸声连成一片,滚雷一样持续。据《第十五军军史》记载,仅14日当天,美军就向上甘岭倾泻了30余万发炮弹。最密集时,平均每秒落弹6发。

在坑道中承受着如此火力打击的,正是15军。

1952年4月,15军45000人马由休整地谷山,向五圣山、西方山一线多路开进。这只在第五次战役中伤痕累累的“猛虎”已经休整了9个月,现在,舔干创伤的血痕,抖擞精神重返战场。

在此前的志愿军总部3月作战会议上,彭德怀做出了他在朝鲜的最后一次排兵布阵。因为他头部长了一个瘤子,中央军委决定彭德怀立即回国治疗。

这次作战会议的一个重要决定,是将战略预备队15军拉上去,接替26军的防御阵地。扼守15军西侧阵线的,就是军威赫赫的志愿军王牌38军。15军和38军一起,担负起志愿军最核心位置的战线防御。

15军在解放战争时期隶属二野,一野司令员彭德怀对这支部队并不熟悉。但15军在第五次战役中的表现,让彭德怀决心对其委以重任——15军是那次战役中为数不多的几个战果大过损失的野战军之一。

散会后,彭德怀单独留下了秦基伟。面对着墙壁上的大幅作战地图,彭德怀对肃立身边的秦基伟说:“五圣山是朝鲜中线的门户,失掉五圣山,我们将后退200公里无险可守。你要记住,谁丢了五圣山,谁就要对朝鲜的历史负责。”

这次调兵遣将的非凡意义,在半年后的上甘岭战役中得以显现。

反击。

上甘岭战役第一天,范佛里特用他的“炮击量”,把三十余万发炮弹和五百多枚重磅航弹砸到了上甘岭。15军苦心构建了4个多月的地表工事到中午时已荡然无存。曾经植被丰茂的山头寸草未剩,山体岩石都被扒了一层皮,碎石和弹片掺杂在一起,堆积了一尺多厚。

仅第一天,在火力规模空前的炮击和敌人的十余次冲锋中,负责上甘岭两处高地防御的15军第45师就牺牲了五百余人。

而志愿军反击的炮火,这一天只打了三千多发炮弹,不及敌人的百分之一。其中原因,一方面是志愿军的火炮数量和弹药储备根本没有条件与“联合国军”公平对轰,即便是整个上甘岭战役期间,志愿军炮火密度最大时,每天的炮弹发射量也不到4万发,只相当于敌人的十分之一。根本原因,则是范佛里特的“摊牌”出乎15军的意料之外。

守卫五圣山,易守难攻的上甘岭方向并非防御重点。尽管这里经受着整条战线上最大强度的攻击,但15军判断,敌人的主攻方向可能在西方山,命令那里的第44师加强戒备、严阵以待。负责上甘岭防御的第45师,只是将防守高地的兵力增加到两个营。

15军配属炮兵的注意力一直在西方山一线,来不及转换阵地。能够支援上甘岭的只有榴弹炮3门、山炮6门、野炮6门。这里的志愿军战士们,用血肉之躯扛住敌人的炮火,打退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冲锋。

许多年后,秦基伟在回忆录中叙述这一天时,很多语句近乎检讨。他仍对上甘岭战役之初的“判断失误”致部队遭受惨重损失痛心不已。他坦露自己的心思:“几十年来我一直心存疑窦,我总认为范佛里特还备有另一种不为人知的阴谋,即在上甘岭战斗登峰造极之时,他的一只眼睛盯着五圣山,另一只眼睛一定瞪得老大窥探我的西方山。”

这绝不是杞人忧天。西方山的旁边就是类似一条大走廊的平康谷地,是志愿军战线上的一大软肋。彭德怀安排38军和15军共同扼守这条谷地,自有用意。

如果范佛里特攻击上甘岭真的是在声东击西,一旦15军抽调第44师的力量,他依托机械化部队的优势,可以很快转换主攻方向,后果不堪设想。

只是这一次,范佛里特“摊牌”的野心并没有那么大,他想要的就是上甘岭的537.7和597.9两处高地。然而,这场事先看起来没什么难度的战斗,却在第一天就给了范佛里特当头一棒。他的“意外”比秦基伟更甚。

据《第十五军军史》记载,14日整天,我伤亡500余人,歼敌1900余人。“联合国军”的记载则是,主攻597.9高地的美第31团伤亡444人,攻击537.7高地的韩第32团伤亡五百余人,合计约千人。

无论哪个数字更准确,“联合国军”第一天的伤亡就远远超过了整个“摊牌”行动的预期。更关键的是,他们付出了这样的代价,也只是在白天攻取了部分阵地,入夜即被志愿军悉数夺回。

于是,“联合国军”增兵,白天攻击,志愿军夜间反击。两处高地的地表阵地在双方军队的撕咬搏杀中不断易手。当时的“联合国军”总司令克拉克评价:“这个开始为有限目标的攻击,发展成为一场残忍的挽救面子的恶性赌博。”

作战时间、投入兵力和伤亡情况,都大大超出了“摊牌”的原定计划。范佛里特为了挽回面子,只好硬着头皮不断加码,继续干下去。15军寸步不让,奉陪到底。

原本只是一场营级规模的战斗,阵势越打越大。那两处高地的军事意义已经不那么重要了,双方为之搏杀的是军队的尊严,比拼的也不再只是装备和火力,更是意志和决心。

15军45师在黄继光牺牲处镌刻的纪念碑,上书:“中国人民志愿军马特洛索夫式二级战斗英雄黄继光同志以身殉国永垂不朽”。因上报材料过于简单,黄继光最初被授予“二级战斗英雄”。1953年4月,志愿军总部追授黄继光“特级英雄”。

战至18日,“联合国军”第一次占领了两处高地的全部地面阵地,阵地上的志愿军被迫退守坑道。

其实,能退入坑道的志愿军所剩无几。第45师逐次投入的十几个连已经基本拼光了,师长崔建功手里,已经拼凑不出一个整建制的营。

军长秦基伟叫崔建功接电话,火爆脾气的他此时却异常冷静:“15军的人流血不流泪。谁也不许哭!国内像15军这样的部队多的是,可上甘岭只有一个。丢了五圣山,你可不好回来见我喽!”

崔建功哑着嗓子说:“一号,请你放心,打剩一个连,我去当连长,打剩一个班,我去当班长。只要我崔建功在,上甘岭还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的!”

当晚,第45师拿出了最后的六个连,除留一个连做战斗机动外,其他五个连向上甘岭地区秘密集结,能突破封锁的进入坑道,不能进入坑道的就在距离战线最近的地方隐蔽。

崔建功下了死命令,所有干部下派一级,团长到营、营长到连,抵近前沿阵地直接参战。

第45师要拼命了,反击的时间定在了19日晚。

第135团二营参谋长张广生,就是这一天带着他的通信员黄继光到了六连。六连是黄继光的老连队,此时,自连长万福来以下只剩16人。

“让我去吧”

上甘岭易守难攻,对觊觎这里的敌人如此,对力图夺回阵地的志愿军也是如此。

夕阳刚刚垂下,仿佛敲响了大反击的洪钟。15军的炮群和一个喀秋莎火箭炮团骤然轰响,地动山摇。

597.9和537.7分别是上甘岭两处高地最高点的海拔高度,军用地图上就以此为高地标注命名。在597.9高地上,15军共构建了12处地表阵地,537.7高地上则有9个。

这些数字至今清晰地刻在李继德的记忆里。他拿出家中的几个茶碗,哪里是阵地,哪里是营部,哪里是机炮连,都在茶几上重现了。

537.7高地地形构造相对简单。参与反击的第134团六连、师属侦察连和工兵连一个排攻势凶猛。驻守在这里的韩军两个营很快崩溃。以两个连攻坚两个营的防御,堪称经典,却只是这一天大反击的序曲,重头戏正在另一侧的597.9高地浴血进行。

第134团八连和第135团六连从两个方向发起攻击,他们遭遇的是远比韩军凶悍的美军。

八连创造了一个奇迹。18日,他们以损失五人的轻微代价,成功突破美军炮火密集的封锁区,进入了1号坑道。炮火准备之后,基本齐装满员的八连跃出坑道,逐个夺取阵地,一路血火,势不可挡。战至凌晨,八连已经重新夺回了597.9高地最高点。

另一个方向上的第135团六连却没有如此幸运。他们从山梁末端发起攻击,一冒头就进入了敌人的弹雨覆盖范围。第一个6号阵地,六连死战两个小时,艰难拿下,连队损失大半。

两百多米外,营部一直注视着六连一举一动。待到攻克5号阵地后,六连已经无力再向前推进。营参谋长张广生带着通信员黄继光和一个排上来了。

六连继续挺进,再下4号阵地,新上来的一个排又损失殆尽。

最后的0号阵地,六连碰上了最难啃的硬茬子。三个地堡忽然喷出火舌,密集的弹雨把六连死死摁在了地上,抬不起头。

在很多书写上甘岭战役的文学作品中,这三个地堡常被称为碉堡或暗堡。描绘黄继光堵枪眼的绘画作品,也多将其画成巨大岩石的缺口中在喷射着火舌。李继德告诉记者,这些都是不准确的。

那时的597.9高地,已经被敌我双方的炮火犁了无数遍,地表上的常备工事都已荡然无存,连一人深的交通壕都被削低了一半。敌人占据那里的时间还不到30个小时,根本不可能建起碉堡。

李继德说,那几个地堡是用沙包搭起来的机枪掩体。在炮火准备中,除非直接命中,大炮一般拿它没什么办法。要炸掉它,就要爆破手贴至近前,直接把手雷从地堡的上部空隙或者射击孔扔进去。反击的路上,这样的地堡给志愿军造成了最大的伤亡,每拔掉一个都要付出极大代价。

而这时的六连,算上营参谋长张广生,总共还有16个人。

张广生通过步话机直接联系师部,将情况汇报给师长崔建功。

崔建功急了,厉声命令:“八连已经攻上主峰阵地,你们要不惜一切代价打掉0号阵地。否则,天一亮敌人就会以此为依托向我反扑,你们将腹背受敌。要坚决打掉它!”

六连没有退路,15军没有退路,中国人民志愿军没有退路!

张广生和万福来碰了个头,决定将剩余的9名战士编为3个爆破小组,对三个地堡实施强行爆破。

第一组冲上去,倒下了,第二组跟上,第三组……九名战士全部牺牲。攻击线距离地堡近在咫尺,却像一道深不可测的深渊,吞噬掉每一个进入这里的生命。

万福来急眼了。他和指导员冯玉庆一起向张广生请战。没等张广生答应,在他们身后隐蔽的黄继光爬了过来:“参谋长,让我上吧!”

六连通信员肖登良和吴三羊也随之挤过来主动请战。这三个战士是同一批的四川兵,军事素质出众,是执行爆破任务最合适的人选——其实也没得选了,六连只剩这三名战士。

黄继光、肖登良、吴三羊临阵受命。据万福来的回忆,他当即任命黄继光为六连六班班长,肖登良和吴三羊划归六班,由他们去执行最后的爆破任务。

六班是六连的尖刀班,称“大功六班”。在这次尸山血海的战斗中,六班第一个拼光了。连长已经几次抽调剩余人员重组六班,固执地保留着六班的番号,一波又一波的战士,以六班的名义冲锋。

六连也经历着同样的命运。19日血腥的一夜之后,六连包括重伤员在内仅剩8人。撤下重组,两周后重上上甘岭。上甘岭战役期间,六连打光了两次,万福来重伤,连旗却从未倒下,一直挺立至今,战功等身。他们现在的番号之外,还有一个名字——黄继光连。

从隐蔽处向外一跃,黄继光、肖登良、吴三羊就展现了出色的军事素质。三个地堡的机枪射界连成一片,子弹打得密不透风。三个人配合默契,交替掩护跃进。

“轰”、“轰”两声巨响,黄继光和肖登良分别炸掉了东西两侧的地堡。然而,负责掩护的吴三羊枪声忽然哑了,他被另一个地堡命中牺牲。肖登良身边正好有一挺机枪,他向地堡射击,吸引敌人火力,掩护黄继光。

一阵弹雨追了过来,肖登良重伤。六连指导员冯玉庆爬上前,从牺牲的机枪手身边拖过机枪,再一次向地堡倾泻子弹。

趁着敌人的射击间隙,黄继光向前猛冲了两步,却一个趔趄栽倒在地。那个身形在地上停顿了一下,随即缓慢艰难地向前爬行。终于接近地堡,黄继光奋力扔出了最后一颗手雷。

爆炸声中,地堡的机枪声戛然而止,但仅仅是一个短暂的停顿。黄继光的那颗手雷没有扔进地堡,只炸塌了一角。美军换了一个射击孔继续扫射,子弹呈扇面向外泼洒着。

最高功勋的士兵。

对最后一个地堡的爆破看起来又失败了。万福来、冯玉庆等人已经开始准备孤注一掷,自己上阵。

照明弹和爆炸火光的照耀之下,地堡旁伏在地上的一个身影忽然动了一下,又向着地堡蠕动爬行。

那是黄继光,“他还活着!”万福来激动地叫起来。

黄继光的身影在凹陷的弹坑和凸起的怪石中隐现了几次。万福来焦急地等着最后一声手雷的爆炸。后续支援的战士们已经上来了,陆续集中到他的附近,只等发起最后的冲锋。

手雷的爆炸却迟迟没有响起。刚才炸塌地堡一角的已经是黄继光的最后一颗手雷。

没有手雷的黄继光,却向着地堡坚决、缓慢地前进着。他爬到地堡一侧的射击死角,用力支起上身,侧转过来向坡下的战友们招了招手,张嘴似乎喊了什么。

没有人听得到,机枪的轰鸣掩盖了一切声音。冯玉庆一下子惊觉那个手势的含义,扭头向身后的张广生、万福来喊道:“快,黄继光要堵枪眼!”

话音未落,黄继光已将自己微微尚存的最后一丝气力,化成气壮山河的壮举。他张开双臂,如大鹏展翅,扑向了那个正在喷射火舌的机枪枪眼,并不宽阔的胸膛,严严实实地堵在了射击孔上。

敌人机枪凄厉狂暴的射击骤然变了调,闷闷地响了几声后彻底哑了。万福来等人就在这一瞬间跳出掩体,几步冲到黄继光身旁,把所有的子弹都泼进了地堡。

黄继光趴在地堡上,两手还紧紧抠住麻包。敌人的子弹洞穿了他的胸腹,血肉模糊,背肌被子弹打飞了,留下一个碗口大的窟窿。脊骨裸露出来,依然保持着挺立的姿态。

在质疑黄继光堵枪眼真实性的网络杂音中,有一种“论据”看上去头头是道:子弹可以打穿人体,机枪可以把人体打碎、打飞,所以黄继光的事迹是不可能出现的。

这种从战争、枪战电影中得来的皮毛军事知识,其实在网络上就有大量批驳。黄继光堵枪眼的意义不在于挡住子弹,而是挡住地堡中敌人的视野和射界。即使子弹能够打穿黄继光的身体,也只能是“瞎打”。黄继光用自己的身体为战友赢得了冲锋的时间和空间。

至于“黄继光堵枪眼是为鼓舞士气编造的”之说,根本不值得一驳。亲眼见证黄继光壮举的就有营参谋长张广生、连长万福来、指导员冯玉庆、一起炸地堡的肖登良等。

肖登良当时身负重伤,被战友们抢回后方医院。战场的混乱中,没人记下这个伤员的名字,肖登良很长时间被列入牺牲名单。1953年4月,肖登良伤愈归队,重回朝鲜战场。直到2007年,肖登良在他和黄继光共同的家乡中江逝世,享年76岁。

生前,肖登良共做过200多场讲述黄继光堵枪眼的报告。他的女儿肖冬梅说:“黄继光堵枪眼时,父亲离他只有十来米。父亲常说,我亲眼看见战友牺牲,英雄就是英雄,不允许任何人抹黑我的战友。”

黄继光堵枪眼的地堡,是597.9高地阵地中最后也最关键的一颗钉子。至20日拂晓,上甘岭地表阵地全部收复。然而,志愿军的攻击部队此时伤亡惨重,也已是强弩之末。当天,敌军发起疯狂反扑,地表阵地再次失守。

冲击,反冲击,占领,反占领,上甘岭战事陷入胶着,越打越惨烈。

10月30日晚,志愿军组织起更大规模的反击,重组的六连再次向着597.9高地发起冲锋。冲在前面的还是六班。壮烈的一幕重演。新任六班班长吕慕祥去炸地堡,途中胳膊被打伤,没有力气扔手雷。这个23岁的年轻战士就把自己和拉了弦的手雷一起扔进了地堡。

是役,六连再一次拼光血本。下派到连队的营参谋长张广生牺牲,连指导员冯玉庆牺牲,连长万福来身负重伤。

万福来被送回国内治疗养伤。一个多月后,在黑龙江阿城县医院,万福来听到同病房的伤员读报,上面有关于黄继光的消息。战事纷乱期间,黄继光的事迹材料写得过于简略,他被志愿军总部追授“二级英雄”称号。

“怎么才是‘二级’?哪有那么简单?”万福来心绪难平。识字不多的他请人代笔,自己口述,记录了黄继光堵枪眼的详细过程,然后把这份材料直接寄给了15军政治部。

1953年4月,志愿军总部决定,追记黄继光特等功一次,授予“特级英雄”称号。

时至今日,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序列中,获得过这一殊荣的只有杨根思和黄继光两人。抱起炸药包与敌人同归于尽的杨根思牺牲于1950年11月29日,是20军的一位连长。

15军第45师第135团二营六连六班班长黄继光,是人民军队历史上获得最高功勋的士兵。

如果不是近年来质疑黄继光事迹的杂音屡屡出现,李继德,这位黄继光生前最亲密的战友,很可能还是黄河岸边小村庄里的一个普通老人。

当初修改年龄参军的“小李子”,如今已是八十高龄的老人。和黄继光的战友关系,老人从不对人提及,怕被当成借英雄出名沾光。老人心底念念不忘的,就是与黄继光的约定。

直到几年前,李继德毫无头绪之下直接给国防部写的信,终于有了回音。“一个首长给我回了信,告诉我15军已经改编为空降兵第15军,现在是空军。他让我与湖北省军区联系。”

李继德给湖北省军区写信,但仍是没有回音。李继德的孙女李霞告诉记者,爷爷做这些事都没有和家里人说过。他文化水平不高,很多信寄出去,可能根本就没有人能收到。

家里人只知道李继德参加过抗美援朝,却并不知道他是黄继光的战友。直到去年,李霞偶尔和爷爷聊起,网上有人说黄继光堵枪眼是假的,老人一下子恼了:“他堵枪眼时我亲眼看见了,怎么是假的?”

当地媒体知道了这位黄继光的战友后,纷纷报道,并帮助李继德完成了心愿。他去了黄继光的家乡,又重回了老部队。

万福来于2004年逝世,2007年肖登良逝世,李继德成为黄继光堵枪眼最后的见证人。

李继德回忆,他当时和营长秦长贵一起,所处的位置和黄继光直线距离不超过300米。“美国人往天上打照明弹,亮堂得跟白天一样。我看得清清楚楚。”

面对记者,李继德张开双臂,模仿着黄继光堵枪眼时的姿态。他描述性的词语并不很多,连说了七八个“哎呀”,有的表示震惊,有的表示痛苦,仿佛又置身于那个震撼人心的场景之中,眼角泛着泪光。

黄继光牺牲两天后,李继德参与了另一次反击。在与敌人贴身肉搏的时候,三颗子弹从左至右击穿了他的腹部。昏迷之中,他被战友背下了山,送回国内接受救治。伤势稳定后,医生要给李继德评定残疾等级,李继德不答应,“评残了我就不能回去打仗了。”

医生最终没有给他评残,但是他的伤势已经“不适合部队工作”。带着这个医疗诊断报告上的评价,李继德提前复员,没赶上评功会。他带着身上唯一的勋章——六个子弹窟窿,回到了老家。

没有在抗美援朝时立功,让李继德抱憾终生,甚至羞于向人提起曾经的经历。“我们那时候,打胜仗、立军功比命重要,这是中国军人的精神。”李继德说。

必胜的信念,引领着一波又一波的战士舍生忘死,一往无前。

上甘岭战役中中国人民志愿军和以美、韩为主的“联合国军”共投入兵力约11万人。战斗中,15军和参与上甘岭战役后半段的12军,合计伤亡11529人,毙、伤、俘敌25498人(“联合国军”自认伤亡9000人)。

仅仅是这几个数字,就可以想见战事之惨烈。

战火停息几十年后,有人“理智冷静”地以“价值论”衡量,仅仅为了3.7平方公里的山地,就付出了一万多人伤亡的代价不值得;许多黄继光式的战士,舍身堵枪眼、炸地堡,但阵地还是几度易手,他们的牺牲没有价值。

上甘岭的价值是什么?也许应该先问问付出了至少是同等人员伤亡和天量弹药消耗的“联合国军”。

美国新闻舆论说:“金化攻势(上甘岭战役的美国命名)已经成了一个无底洞,它所吞食的联合国军军事资源要比任何一次中国军队的总攻势所吞食的都更多。”美国总统杜鲁门承认这是对联军士气的沉重打击,“联合国军”总司令克拉克在回忆录中坦承,上甘岭“作战是失败的”,鉴于巨大的伤亡损失,“联军远东指挥部不得不停止了任何兵力多于一个营的战斗计划。”直到1953年7月《朝鲜停战协定》签署,这位美国将军再也没有发动对志愿军的大规模进攻,他最终成了美国历史上第一个签订没有胜利的停战条约的陆军司令官。

在15军编撰的《抗美援朝战争战史》中,有这样一句话:“上甘岭战役中,危急时刻拉响手雷、手榴弹、爆破筒、炸药包与敌人同归于尽,舍身炸敌地堡、堵敌枪眼等,成为普遍现象。”

世界上有哪支军队能像15军这样自豪地宣称这些壮举是“普遍现象”?

美国人算得出兵力、火力,最大的失算是没有算出有多少中国战士可以如此舍生忘死。

……。

他们慷慨赴死,就是向敌人宣示着必胜的信念和决心。他们超越了人类求生的本能和对死亡的最大恐惧。英雄无所畏惧,英雄所以无敌!

“一位革命老兵,就是一部红色教科书。”初夏时节,湖北省军区孝感军分区组织官兵、职工走近部分荣立过战功的离退休干部及其亲属,通过聆听他们的战地故事,学习他们的忠诚坚守,传承他们的红色基因。

“我曾问父亲,您一生作了多少场报告?父亲回答:没有一千场,也有七八百场。”万福来之子万爱军指着父亲作报告的照片说。

万福来是黄继光的老连长,在上甘岭战役中亲眼目睹了黄继光壮烈牺牲的过程——。

1952年10月19日凌晨,上甘岭597.9高地零号阵地再燃战火。经过连续突击,连队仅剩下16人。敌人4个子母堡火力凶猛。黄继光主动请战,他和吴三羊、肖登良3人利用弹坑和敌人射击间隙隐蔽前进。在炸掉3个地堡后,吴三羊牺牲,肖登良身负重伤,黄继光则带伤向最后一个大地堡爬去。

敌人集中火力向他猛扫,在爬到离地堡五六米远时,黄继光奋力投出一枚手雷,硝烟把地堡和人影都遮住了。他继续从侧面爬向地堡,向战友们呼喊一声后,张开双臂,猛地扑向敌人的机枪眼。霎时,敌人的机枪“哑”了。

“同志们,冲啊!”万福来见状,立即带领战士们冲上去,全歼敌人。

1952年10月30日,万福来在率领战士冲锋时负伤。

“父亲从不谈自己,一生只讲黄继光。”万爱军说,1953年春节前,万福来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医院转到上海做手术。期间,上海麦伦中学(后更名为上海继光中学)得知万福来带连队攻打上甘岭主峰阵地的事迹,便邀请他去作报告。

就是在这场报告会上,万福来第一次详细讲述了黄继光的英雄事迹。后来,他又应邀作了多场报告,黄继光的名字通过报纸、广播迅速传遍大街小巷,闻名全国。

此后的半个多世纪里,万福来一直把弘扬黄继光的精神当作自己的责任,无论在哪里,只要有机会,他就讲黄继光的故事,直到2004年去世。

“这是45师宣传科拍的我用嘴给伤员喂药的照片……”谈起60多年前那段烽火连天的日子,电影《上甘岭》卫生员王兰的原型、82岁的王清珍难掩激动。

1951年初,15岁的王清珍踏上抗美援朝的战场。她回忆说:“我本来想去前线打仗,首长说后方更需要女同志。好,哪里需要我就去哪里。”于是,她成为志愿军45师医院的一名卫生员。

最让王清珍难忘的还是上甘岭。1952年10月,王清珍被安排到前线坑道救护危重伤员。

一位战士的腿被炸断,血流不止,王清珍边流泪边为他止血、缠绷带。战士忍着疼痛说:“给我唱首歌吧。”王清珍唱起了《南泥湾》。

“但是第二天,这位伤员由于失血过多,还是牺牲了。”说到这里,王清珍语气沉重。

侦察排战士曹忠林,双眼被炮弹炸伤,身体严重烧伤。王清珍喂他吃药,他张不开嘴。王清珍就先把药嚼碎,含点水,口对口喂他吃。喂药后,王清珍又用同样的办法给他喂面条。

还有一回,王清珍护理一名刚动完腹部手术的重伤员。夜里,伤员要小便,王清珍拿罐头盒给他接,他怎么也排不出。王清珍帮他插了导尿管,还是不行。王清珍便用嘴含着导尿管,将尿吸出来。伤员流着泪说:“就是亲妹妹也难做到这样!”

王清珍的出色表现,受到志愿军官兵的广泛赞扬。她荣立二等功,被授予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战士荣誉勋章。

17岁那年,李国增参加解放军,成为华北独立团独立营三连的一名战士。

1948年平津战役打响。“我参加的第一场战斗是唐山战斗。当时连队只有老兵才有枪,新兵一人发2枚手榴弹。”88岁的李国增对此记忆犹新。

那一仗,李国增缴获敌人2支步枪,获嘉奖一次,并奖励缴获的步枪一支。从此,他成了有枪的战士。

1949年2月2日,李国增光荣入党。就在那天,他所在的独立营和40军的一个师奉命开进北平城(现北京市)。李国增回忆:“上午10时,部队从北平的东门集结进城。进了永定门后,道路两旁人山人海,市民争相欢迎解放军。”

1949年4月,被编到13兵团警卫营当班长的李国增随部队南下,过黄河、渡长江,一路拼杀。他尤其难忘广西战役的艰苦。

“我们经常几天几夜不睡觉地急行军,创下一天一夜行军90公里的记录。”李国增说,当时背着米,但没有时间做饭,我们饿急了就抓一把生米送进嘴里;大家连解小便的时间都没有,为了不掉队,经常边走边就地解决。有的战士走着走着睡着了,就像劈柴一样倒下。后来部队每天给每人发2个干辣椒,困极了就咬一口,一辣就不想睡觉了。李国增说,他爱吃辣椒的习惯就是从那时起养成的。广西战役胜利后,李国增又参加了广西剿匪,身上多处负伤,3次荣立三等功。

“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李国增告诉笔者,每逢建军节,他都彻夜难眠,想念那些牺牲的战友,也在心里一遍遍问自己,还能再为人民做些什么。

幸福源自奋斗,成功在于奉献,平凡造就伟大。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70年峥嵘岁月,见证着共和国一代代奋斗者的牺牲奉献;70年春华秋实,凝聚着共和国一代代奋斗者的家国大爱。

为大力弘扬伟大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热情讴歌共和国建设者、新时代奋斗者,生动讲述他们与祖国共成长、共奋斗的感人故事,本报自今日起推出“最美奋斗者”专栏,陆续报道“最美奋斗者”建议人选的先进事迹,敬请关注。

9月初,空降兵某旅“黄继光连”,一批即将退伍的战士面对黄继光烈士塑像庄严宣誓,向老班长告别。临别前,退伍老兵们纷纷在胸前别上一枚徽章,徽章上写着:黄继光传人。

黄继光,中国人民志愿军特级战斗英雄。1952年,新华社报道黄继光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舍身堵枪眼、英勇牺牲,称他是“马特洛索夫式”的战斗英雄。今天,人们则常用“黄继光式”的英雄来形容大无畏的英雄壮举。

1931年,黄继光生于四川省中江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父亲很早去世,他10岁就给地主打工。母亲告诉黄继光,长大后要为穷苦人闹翻身出力。

家乡解放后,黄继光参加清匪反霸斗争,曾当过儿童团团长,并被评为民兵模范。1951年3月,他参加抗美援朝战争,1952年7月加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他作战勇敢,荣立三等功一次。

1952年10月,在上甘岭战役中,黄继光所在营与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和南朝鲜军激战4昼夜后,于19日夜奉命夺取上甘岭西侧597.9高地。部队接连攻占3个阵地后,受阻于零号阵地。此时,山顶上敌一个集团火力点,以3挺重机枪、4挺轻机枪的密集火力,死死地控制着制高点,想要夺取阵地,必须拿下这个火力点。营参谋长向六连下达命令:组织爆破组,坚决炸掉敌火力点。第一、第二个爆破组连续冲上去,两组同志全部壮烈牺牲。第三个爆破组又冲上去,全组同志被困在敌人阵地前。如果在天亮前攻不下敌阵地,天亮后敌人就会发挥空中火力优势,作战任务不仅难以完成,还会使部队遭受重大伤亡。

关键时刻,时任某部六连通信员的黄继光挺身而出。“首长,让我去吧!”他掏出早已写好的决心书交给营参谋长。在决心书上黄继光写道:“坚决完成上级交给的一切任务,争取立功当英雄,争取入党。”营参谋长转过身沉思片刻,当即任命黄继光为六班班长。黄继光带领两名战士向敌火力点前进,期间连续摧毁敌人几个火力点,一名战友不幸牺牲,另一名战友身负重伤,他的左臂也被打穿。面对敌人的猛烈扫射,他毫不畏惧,忍着伤痛,迅速抵近敌中心火力点,连投几枚手雷,敌机枪顿时停止射击。然而,当部队趁势发起冲击时,残存在地堡里的机枪又突然开始扫射,攻击部队再次受阻。

此时,黄继光已多处负伤,弹药用尽。为了战斗的胜利,他顽强地向敌火力点爬去,靠近地堡射孔时,奋力扑上去,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正在喷射火舌的枪眼,壮烈牺牲,年仅21岁。在黄继光英雄壮举的激励下,部队迅速攻占零号阵地,全歼守敌两个营。

战后,部队党委追认黄继光为中国共产党党员,追授模范团员称号。志愿军总部给他追记特等功,追授特级英雄荣誉称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追授他英雄称号和金星奖章、一级国旗勋章。黄继光烈士的遗体安葬于沈阳抗美援朝志愿军烈士陵园。

为弘扬黄继光的英雄事迹,1962年10月,四川省中江县人民政府建立了黄继光纪念馆,朱德、董必武、刘伯承、郭沫若为之题词。1982年纪念黄继光英勇牺牲30周年时,邓小平为黄继光纪念馆的黄继光塑像座下的山岩石墙上题字:“特级英雄黄继光”。

上甘岭,方圆不过3.7平方公里的两个小山头。因为六十多年前的那场惨烈战役,这个朝鲜地名被中国人永远铭记。

那不只是两座山头,更是中国军队的精神地标。每一抔泥土里,都浸透着中国军人的英雄血,饱含着舍生忘死的英雄气。上万名中国军人以血肉之躯,筑起了这个无法撼动的堡垒。

这里最广为人知的英雄叫黄继光,人民军队历史上两位特级战斗英雄之一。危急时刻,他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正在喷射火舌的枪眼。挺身一扑的决绝身影,震慑敌胆,化作上甘岭高耸的丰碑。

然而,这个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壮举,近年来却在网络上被怀疑、被恶搞。

黄继光的故事,其实早该被中国人熟知、铭记。我们的讲述,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还原英雄真正的真相。

普通一兵。

今年4月底,一位山东老人奔波数千公里,来到了四川省中江县——黄继光的家乡。他是黄继光的亲密战友、生死兄弟,来兑现63年前的一句承诺。

上甘岭战役前夕,黄继光半开玩笑地对他说:“咱们约好,如果我死了,你就给我家里写信。如果你死了,我就给你家写信,还要去家里看一看。”

不久之后,上甘岭战役进行到白热化的时候,黄继光英勇牺牲。

英雄的生命,如流星般灿烂而短暂,直到牺牲都没有留下一张照片。李继德看到黄继光牺牲时的壮烈,却在很多年里都不知道黄继光已是举国传颂的英雄。

黄继光牺牲后不久,李继德也身负重伤,归国后退伍。他的家在山东省淄博市高青县,一个黄河大堤下的小村子,闭塞偏远。李继德只知道黄继光是四川中江人,六十年间,他给中江县写过信,信封上写不出收信人而石沉大海,没有回音。直到今年,在当地媒体的帮助下,李继德才终于能够兑现当年的承诺,到黄继光的家乡看一看。

抚摸着黄继光的雕像,老人老泪纵横,哽咽着叫“黄大哥”。那是六十多年前的称呼,“他叫我‘小李子’。”老人说。

雕像栩栩如生,李继德却不能完全认可,“像是挺像,就是雕得胖了点。我们那个时候在战场上,吃了上顿没有下顿,用雪和着炒面吃,哪有那么胖。”

在他的记忆里,黄继光个子不高,肤色有点黑,瘦瘦小小的,但身体很结实,是典型的四川人相貌。

李继德和黄继光关系要好,一个很重要的机缘是“他是我接的新兵”。

黄继光故事心得体会

一、引言:黄继光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一名战士,他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以壮举英勇的表现闻名遗声中外。黄继光的故事深深地震撼了我,激励了我,让我从中获得了许多宝贵的心得和体会。

二、坚定信念:黄继光在面对挑战和命运的抉择时,展现出了极强的坚定信念。在面对敌人的核心要塞,即将要拆除的时候,黄继光毫不犹豫地走了出去。黄继光相信,舍命以成全事业、损我以利人民,这是为了民族的独立和解放事业,为了将来的美好生活,为了祖国和人民的安宁、幸福。黄继光的坚定信念让我明白了为了信仰和事业,我们应该勇往直前,毫不退缩。

三、家国情怀:黄继光的选择并不仅仅是出于个人的信念,更是出于对家国的深深的情怀。他在临终时说:“让我为祖国献出最后一滴血,为国家和人民生死未卜的明天,建立起自由幸福的家园。”黄继光的家国情怀让我明白了爱国主义的伟大。我们应该像黄继光一样热爱祖国,奉献自己的力量,努力为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幸福贡献自己的力量。

四、崇高精神:黄继光展现的崇高精神令人钦佩。他不仅牺牲了自己的生命,也展现出对战友的关怀和照顾。在送他上前线的路上,他分别与亲人、战友们告别,他不舍离别,但他没有流露出丝毫的悲伤和留恋,他只是微笑着对他们说:“我走了,不要为我担忧,不要伤心。”这种崇高的精神让我明白了为他人着想、无私奉献的重要性。

五、激励给予我:黄继光的故事让我深受感动和激励。黄继光的壮举告诉我们,只有在最困难的时候才能展现出真正的勇气和坚强,为了信仰,不惜一切代价。无论是面对挑战,还是面临抉择,我们都应该坚定地选择正确的道路,并为之努力奋斗。同时,我们也应该心怀家国情怀,奉献自己的力量,为祖国和人民的繁荣贡献一份力量。

总结:黄继光的故事给予了我巨大的感动和启发。他的坚定信念、家国情怀和崇高精神,激励着我追求真理、做一个有责任感的公民。在人生的旅程中,我们会面临各种困难和抉择,只有坚定信念、明确目标,我相信我们可以克服一切困难,走向成功的彼岸。

黄继光故事心得体会

黄继光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英雄,他的事迹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黄继光的故事不仅是一部关于英雄主义的传奇,更是一种人生态度的体现。通过学习黄继光的故事,我们可以获取许多宝贵的心得体会,激励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展现出坚韧、决心和勇气。

首先,黄继光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重要的道理,即为了信仰和正义,我们要有勇于牺牲和奉献的精神。在黄继光面对敌人的围剿时,他并没有畏缩,而是坚定地捍卫着自己心中的信念。面对如此危险的局势,大多数人可能会选择逃跑或投降,但黄继光却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战斗。他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一个人只要拥有坚定的信仰,就能够战胜任何困难和挑战。

其次,黄继光的故事告诉我们要有敢于直面困难和挫折的勇气。战场上的黄继光虽然身体受伤,但他并没有因此向困难低头。相反,他坚定地与敌人作斗争,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舍生取义”的壮举。这种勇气和决心让人深受感动,激励我们在生活中面对困难和挫折时,不要退缩和放弃,而要勇往直前,坚持自己的原则和目标。

另外,黄继光的故事还告诉我们要有坚守信仰和责任的意识。在被敌人包围的最后关头,黄继光拆下那颗敌弹装置,宁死也不让敌人得逞。这种工作尽职尽责的精神令人钦佩。无论是在战场上还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应该时刻保持坚守信仰和承担责任的意识,对社会、对家人都有着责任和义务。

最后,黄继光的故事让我们意识到要珍惜生命,用有意义的方式来度过每一天。黄继光虽然英勇地牺牲了自己的生命,但他的牺牲不是毫无意义的。他用自己的行动和生命诠释了对家人、对国家的爱,成为了永恒的英雄。而我们,作为幸存者,更应该珍惜生命,用积极的方式来度过每一天,为社会、为家人创造价值,继续传承黄继光的精神。

黄继光的故事值得我们每个人深思和学习。通过他的事迹,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到一个英雄的传奇经历,更能够从他身上汲取勇气和力量。黄继光的故事教会了我们要有勇于牺牲和奉献的精神,要有敢于直面困难和挫折的勇气,要懂得坚守信仰和责任,更要珍惜生命,用有意义的方式来度过每一天。这些精神和品质将会在我们的生活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使我们成为真正有价值和意义的人。让我们永远铭记黄继光的英勇事迹,将他的精神传承下去,激励自己勇往直前,为社会、为家人作出自己的贡献。

黄继光的故事读后感

作家有令峻先生的《我和战友黄继光》(花山文艺出版社出版),是一部纪实文学。全书共五篇革命战争年代的英雄故事,其中抗美援朝英雄黄继光的事迹是核心故事,通过其战友李继德的深情回忆,再现了特级英雄黄继光的日常风范和在上甘岭上惊天动地的英雄壮举。

罗曼·罗兰在《英雄三传》序言中曾经写道:“打开窗子吧,让我们呼吸一下英雄的气息。”《我和战友黄继光》一书,便是一个“打开的窗子”。它顺应时代的呼唤而来,让我们重新呼吸到那久违了的英雄气息,让英雄的精神灌注我们的心灵,让英雄的光辉照耀这个逐梦奋斗的时代。

这种英雄的气息,是具有美好人性和对美好生活怀抱向往的“人间气息”。从李继德的回忆里,我们看到,黄继光是一个既朴实又非凡,对人非常友好,而且对生活怀有美好向往的战士。他是四川人,家里很穷,弟兄四个,虽然比李继德大好几岁,但没有娶媳妇。他向往着等抗美援朝胜利回家后回去找个对象,好好过日子,可是他的这一美好愿望并没有得到实现。不仅黄继光,《16岁,我当志愿军卫生员》中女卫生员木南的战友们——那些年轻的女孩子们,同样对美好生活怀着热切的向往。她们吃饭长时间一个菜叶也见不到,发誓等抗美援朝胜利后,回到南京一定好好吃一顿,还要吃桂花鸭和蟹饼,可是七个女卫生员最终都牺牲在了战场上。黄继光虽然没有上过学,但非常渴望学文化、学知识。他学习非常认真,有一天将墨水洒了出来,染黑了挎包,他就是背着那个挎包去堵敌人的机枪眼的。平时在连队里,黄继光对李继德非常友好,两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甚至有个“生死约定”。部队吃饭时,食物本来供应就不是很充足,但是黄继光总是把自己碗里的菜夹给李继德,说要他长身体。遇到挖河、挖交通沟、上山砍柴等重活,黄继光总是帮助身体最弱的马万昌去干。这样的英雄,不仅是可敬的,更是可亲可爱的。

被冻伤之后,部队曾安排他们回国治伤,可是黄继光坚决说不行,我来朝鲜还没打仗呢,怎么能回去他最终敢于堵敌人的枪眼,主要还是受了苏联电影《普通一兵》中红军战士马特洛索夫堵枪眼事迹的影响和感召看完电影后,他曾经问战友李继德有啥想法他非常严肃地说:“在战场上,如果我们遇到敌人封锁前进道路的情况,我也会像马特洛索夫一样堵枪眼,冲上去!”后来上甘岭上那一幕,便成了自然而然的事情令人敬佩的是,他说到了,也真的做到了

这种英雄气息,是“不是一个人在战斗”的群体性英雄气息。透过该书我们看到,战争年代不止黄继光一个英雄,而是涌现出数不清的英雄。就拿黄继光的战友李继德来说,他只有15岁便缠着征兵干部坚决要求当兵,参军当天上午拜天地结婚,下午就背起行包奔赴部队,丝毫不计较个人利益和得失。战场上拼刺刀,他一连刺杀两个大个子美军,被三颗子弹打中受伤,依然不肯离开火线。谁说他不是英雄?他们的战友王木生,更是一个充满智慧的英雄。面对敌人10辆美式坦克的进攻,他主动请缨,埋伏在路上挖出的深洞里,带领战士们一起将敌人的坦克履带全部炸断,油箱起火,自己还能偷偷跑回来。谁说他不是英雄?拿着手雷与黄继光一起前去炸敌人碉堡的吴三羊和肖登良两人,早于黄继光一个牺牲,一个重伤,侥幸生还。谁又说他们不是英雄?16岁的女卫生员王清珍,为了帮助身负重伤、排尿异常困难的排长排尿,不惜用口含住导尿管,用力吸了几口将尿排出来。谁说她不是英雄?志愿军卫生员木南,为了救治伤员,不怕自己身体受不了,连续两天主动献血。谁说她不是英雄?一个无名伤病员,肚子被炮弹炸开,肠子流了出来,他自己硬是将沾满泥土的肠子捧起来,塞进自己的肚子里,上边扣上一个搪瓷碗,让医生用绷带缠住肚皮,拿起枪又冲出坑道,最终牺牲在战场上。谁说他不是英雄?可以看出,战场上,不止黄继光一个英雄在战斗。我们的队伍是英雄的队伍,我们的团队,是英雄的团队,我们的人民是英雄的人民,我们的国家是英雄的国度。

中央电视台等媒体多次为李继德老人拍摄了专题片。2019年,老人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2020年10月在中宣部主办、中央电视台承办的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英雄儿女”文艺晚会上,李继德老人讲述了他和黄继光的“生死约定”与黄继光的英雄事迹。

黄继光的故事

书面行为的事实必须真实可靠。先进典型材料的先进事迹是否真实,直接关系到先进典型材料的生命力。只有当这是绝对正确的时候,先进的模式才能真正教育和激励人们。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品鉴!

暑假里,我读了《抗日英雄小故事》这本书,增添了不少我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痛恨。惨无人道的"南京大屠杀"画面时常浮现在我的眼前,使我更了解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罪行和我军英勇抗战的事迹。

我最为感动,最敬仰的英雄是杨靖宇将军!

1940年2月,杨靖宇将军率领直属部队的少部分同志在联系大部队的途中被叛徒告密,陷入日寇的重重包围之中。杨靖宇将军带领部队左冲右突,日夜抗战,始终没有甩开敌人。

为了保护有生力量,杨靖宇将军决定只留下两名警卫员跟随自己,利用自己吸引敌人的注意,让在突围中受伤的战士转移。几天后,杨靖宇将军身边仅有的两个警卫员也在下山寻粮途中被敌人发现,相继遇害。杨靖宇孤身一人与敌人周旋了五昼夜。鬼子劝杨靖宇将军投降,可杨靖宇高声喊道:"共产党员宁死不降!为革命牺牲没有什么可惜!"。

"头颅可断腹可剖,烈忾难消志不灭。"杨靖宇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流尽了最后一滴血。

《抗日英雄小故事》一书,将激励我更加认真地读书,更加珍惜现在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我永远也不会忘记为抗日战争胜利而献出宝贵生命的英雄们,他们将永远活在我的心中!永远!

含着脉脉深情,我读完了《黄继光》这篇感人肺腑的文章。我闭上眼睛,心潮澎湃,久久不能平静。黄继光那光辉的形象怎么也挥散不去。忆往昔峥嵘岁月,我的思绪仿佛回到了半个世纪前那个战火纷飞的岁月,耳边又回响起嘹亮、威武、雄壮的红色摇滚--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为了保卫祖国,为了保卫家乡,打败美帝保卫和平,我们的先辈去朝鲜打仗,英勇战斗是民族的脊梁,鸭绿江水在静静地流淌,嘹亮地军歌在耳边回荡。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黄继光就是无数雄纠纠、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的中国好儿女中的一员。为了在黎明前攻下597.9高地,身中数弹的他像暴风雨中的巨人一样顽强地站起来,冲了上去,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枪口,“豪气贯日月,英风动大地”。英勇的志愿军战士趁势攻克了敌人的阵地,夺取了胜利。这真是“我自横刀向天笑”,多么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啊!当我读到“他转过身来坚定地对指导员说:“指导员,请把这个任务交给我吧!”这句话时,我浑身发热,黄继光是多么主动呀。可是我连妈妈交给的的任务都不做,比如说妈妈常常对我说,长大了,能帮大人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了,就拿扫地来说吧,一天,妈妈叫我扫地,我随便扫了一下,很不干净,妈妈见了,批评我说:“戴健,你连这点家务都做不好,还能干什么?”妈妈就要我重新扫地,我找了一个借口,跟妈妈顶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这一切,我多么不对呀。

耐心地讲解,我听得不耐烦,生气地说:“你没完没了,真烦。”爸爸严厉批评我,说:“遇到难题就绕道走,你这是逃避困难。和革命先烈相比,你还差得远呢!”是啊,生活在幸福时代的我,虽然谈不上战争时代浴血奋战,但连起码的学习困难都不敢去战胜,我是多么渺小啊!

同学们!当你读了这篇文章继光是我们最可爱的人吗?黄继光不正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吗?“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需马革裹尸还。”黄继光、邱少云、毛岸英等无数志愿军烈士永远长眠于朝鲜半岛的三千里江山,多少手足、忠魂埋骨它乡,这正是英雄“山草离离兮掩我骨,沧海荡荡兮浸我尸”的豪迈绝唱!“斩尽妖魔平天下,山河日月重安排。”正是这支由无数个黄继光组成的、高举毛泽东旗帜的人民子弟兵,他们铁血军魂所铸就的钢铁长城,忠勇耿耿,精忠报国,纵横无敌,谁与争锋,打败了号称世界第一的美帝野心狼,保卫了新中国摇篮,保卫了世界社会主义阵营,奠定了新的世界政治格局。“自古英雄出炼狱,拓马长枪定乾坤!”我们的幸福今天,正是英雄们在昨天以生命热血创造的明天,没有他们的牺牲就没有今天的一切。

《林海雪原》读书笔记。

中,茫茫雪原上做着艰苦卓绝的奋斗的身影。此时的雪似乎已同他们的笑容与灵魂,融为圣洁的一体。

《林海雪原》是根据作者曲波自己的经历创作的长篇小说。主要讲述了1946年冬,我人民解放军进入东北林海雪原,搜剿被我击溃之国民党残匪。匪帮许大马棒踞奶头山,负隅顽抗,破坏我土地改革,血洗杉岚站.屠杀我干部。牡丹江军区派少剑被率小分队进剿,侦察英雄杨子荣智擒乔妆小炉匠之特务栾平,战士刘勋苍又擒获另一匪徒刁占一。少剑波审讯匪徒,虽匪特十分狡猾,终被勘破真相。少剑波曾与女卫生员白茹治愈蘑菇老人疾病,由老人口中大略得知奶头山之险要,至是乃亲自押解刁占一,袭取奶头山。刁占一故意欲引我军入敌陷阱,蘑菇老人赶到,指明地形,战士栾超家攀登绝壁,飞越天险,我军出群匪不意,袭取山头,活擒匪首许大马棒父子,肃清残匪。

他们认为:面对自己的人生,那高高在上的理想,唯有拼过,才了无遗憾。就像《老人与海》中的那位硬汉老人——圣地亚哥,《绝顶》中的肖顿河一样,都为着自己心中的理想而前行不止,虽然他们最终都无奈地失败了,都只在这茫茫大千世界中留下一副白骨、一杯净土或许只有几行轻轻的痕迹,但在任何人眼里,他们是精神的王者,永远是无法被击倒。那些耻笑他们对生命无谓浪费的人,必定是一个怯懦不堪的懦夫,因为只有懦夫,才会以他们浅薄的思想去揣度强者,耻笑勇者,更因为他们丝毫无法理解倾尽自己的一生却堪堪的只是去追求的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感觉,也更是因为他们没有这种“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气魄,没有如此“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理想。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先生也曾说过:“一定要经常教育我们的人民,尤其是我们的青少年,要有理想。”一个没有理想的人,便对自己的前途、自己所要走的路感到茫然无措,也许如迷途的羔羊一样在悠长的人生道路上徘徊,最终碌碌无为,消逝在天地间。

滴。“集体”这个词,更相信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它的意境已将不可计数的心融为一体,有着强烈的集体思维的人,头可断,血可留,此志不可改,永远把集体利益摆在第—位,这似乎是—个很奇怪的特性。

在党的阳光下快乐成长----------《黄继光》读后感。

今天,我读了《黄继光》这篇英雄故事,内心非常激动。从这本书中,让我知道了我们现在的美好生活是来之不易的,没有许许多多共产党人的牺牲就没有新中国。

虽然夜已深了,可我久久不能入睡。黄继光那舍身堵枪口的光辉形象老是出现在我眼前。黄继光1930年生,1952年逝世,牺牲时年仅22岁,是四川中江人,在1951年时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1952年加入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

在1952年10月19日上甘岭战役中,敌人占领的597。9高地密集的火力网打得六连战士抬不起头来。前去爆破的三个小组都牺牲了。眼看着天亮前攻不下阵地了,黄继光带领两个战士再次前去爆破。一个战士中弹牺牲了,另一个战士也负伤了,接近敌人火力点的黄继光已身负重伤,身边没有一样武器。危急时刻黄继光用胸膛堵住了敌人正喷着火舌的枪眼。敌人、战士们惊呆了时,我也惊呆了,谁又见过这等可歌可泣的事迹呢?都说人的死有两种:要么重于泰山,要么轻于鸿毛。黄继光叔叔为人类的正义事业而死,他死得有意义,死得伟大!我们将永远怀念他!

是啊,除了黄继光以外,还有无数革命先烈为了祖国的神圣领土不被侵犯,为了人民不受欺辱,为了我们生活得更幸福,用满腔热血谱写了一曲曲英雄的赞歌。是他们用忍饥挨饿换取了我们今天丰盛的饭菜;是他们用站岗放哨换取了我们今天树荫下的嬉戏;是他们用流血牺牲使我们在和平的环境里学习和生活。

抗美援朝战争中,黄继光舍身堵枪眼的英雄壮举,激励和教育了几代人。他那奋不顾身的大无畏英雄气概为人们所敬仰,他的英雄事迹成为人们学习的楷模。

黄继光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特级战斗英雄。1931年生于四川省中江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祖宗三代受尽地主阶级的压迫,父亲很早去世,他10岁就给地主打工。在苦难中挣扎的母亲告诉黄继光,长大后要为穷苦人闹翻身出力。1949年11月,黄继光的家乡解放了。他积极参加清匪反霸斗争,被选为村儿童团团长,曾带领民兵活捉逃亡地主,搜出伪保长私藏的枪支弹药,被评为民兵模范。1951年3月,他积极响应祖国的召唤,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党组织的培养下,他努力学政治、学军事、学文化,进步很快,1952年7月加入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他在某部第6连当通信员,忠于职守,完成任务出色,多次受到部队领导的表扬,立三等功一次。

1952年10月,在抗美援朝上甘岭战役中,黄继光所在营与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和南朝鲜军激战4昼夜后,于19日夜奉命夺取上甘岭西侧597.9高地。部队接连攻占3个阵地后,推进到零号阵地半山腰。此时,山顶上敌一个集团火力点,以3挺重机枪、4挺轻机枪的密集火力,死死地控制着制高点,冲击部队受阻。要夺取阵地,必须拿下这个火力点。营参谋长向6连下达命令:组织爆破组,坚决炸掉敌火力点。第一、第二个爆破组连续冲上去,两组同志全部壮烈牺牲。第三个爆破组又冲上去,全组同志又困在敌人阵地前。参谋长心急如焚。他明白,在天亮前如果攻不下敌阵地,天亮后敌人就会发挥其空中优势及火力优势,反击任务不仅难以完成,而且会使部队遭受重大伤亡。

关键时刻,黄继光挺身而出。他掏出早已写好的决心书交给参谋长,恳切地说:“首长,让我去吧!”黄继光在决心书上写道:“坚决完成上级交给的一切任务,争取立功当英雄,争取入党。”参谋长沉思片刻,当即任命黄继光为6班班长。他带领2名战士勇敢机智地连续摧毁敌人几个火力点,一名战友不幸牺牲,另一名战友身负重伤,他的左臂也被打穿。面对敌人的猛烈扫射,他毫无畏惧,忍着伤痛,迅速抵近敌中心火力点,连投几枚手雷,敌机枪顿时停止了射击。当部队趁势发起冲击时,残存地堡内的机枪又突然疯狂扫射,攻击部队再次受阻。这时他多处负伤,弹药用尽。为了战斗的胜利,他顽强地向火力点爬去,靠近地堡射孔时,奋力扑上去,用自己的胸膛,死死地堵住了敌人正在喷射火舌的枪眼,壮烈捐躯。在黄继光英雄壮举的激励下,部队迅速攻占零号阵地,全歼守敌两个营。

战后,所在部队党委根据他生前申请,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党员,追授“模范团员”称号。1953年4月,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给他追记特等功,并追授“特级英雄”称号。同年6月,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追授他“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和金星奖章、一级国旗勋章。为弘扬他的英雄事迹,1962年10月,四川省中江县人民政府建立了“黄继光纪念馆”,朱德、董必武、刘伯承、郭沫若为之题词。1982年纪念黄继光英勇牺牲30周年时,邓小平为“黄继光纪念馆”的黄继光塑像基座题字:“特级英雄黄继光”。

“一位革命老兵,就是一部红色教科书。”初夏时节,湖北省军区孝感军分区组织官兵、职工走近部分荣立过战功的离退休干部及其亲属,通过聆听他们的战地故事,学习他们的忠诚坚守,传承他们的红色基因。

一生只讲黄继光。

“我曾问父亲,您一生作了多少场报告?父亲回答:没有一千场,也有七八百场。”万福来之子万爱军指着父亲作报告的照片说。

万福来是黄继光的老连长,在上甘岭战役中亲眼目睹了黄继光壮烈牺牲的过程——。

1952年10月19日凌晨,上甘岭597.9高地零号阵地再燃战火。经过连续突击,连队仅剩下16人。敌人4个子母堡火力凶猛。黄继光主动请战,他和吴三羊、肖登良3人利用弹坑和敌人射击间隙隐蔽前进。在炸掉3个地堡后,吴三羊牺牲,肖登良身负重伤,黄继光则带伤向最后一个大地堡爬去。

敌人集中火力向他猛扫,在爬到离地堡五六米远时,黄继光奋力投出一枚手雷,硝烟把地堡和人影都遮住了。他继续从侧面爬向地堡,向战友们呼喊一声后,张开双臂,猛地扑向敌人的机枪眼。霎时,敌人的机枪“哑”了。

“同志们,冲啊!”万福来见状,立即带领战士们冲上去,全歼敌人。

1952年10月30日,万福来在率领战士冲锋时负伤。

“父亲从不谈自己,一生只讲黄继光。”万爱军说,1953年春节前,万福来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医院转到上海做手术。期间,上海麦伦中学(后更名为上海继光中学)得知万福来带连队攻打上甘岭主峰阵地的事迹,便邀请他去作报告。

就是在这场报告会上,万福来第一次详细讲述了黄继光的英雄事迹。后来,他又应邀作了多场报告,黄继光的名字通过报纸、广播迅速传遍大街小巷,闻名全国。

此后的半个多世纪里,万福来一直把弘扬黄继光的精神当作自己的责任,无论在哪里,只要有机会,他就讲黄继光的故事,直到2004年去世。

凯江流淌,穿过四川省中江县城,在魁山下静流。肃穆的纪念馆里,一件件实物,纪念着一位伟大的战士——中国人民志愿军特等功臣、特级英雄黄继光。

1952年10月,抗美援朝上甘岭战役打响。其战况惨烈永载史册:敌军调集6万余人,大炮300余门,坦克170多辆,出动飞机3000多架次,对志愿军两个连约3.7平方公里的阵地倾泻炮弹190余万发,炸弹5000余枚。我方阵地山头被削低两米,而敌军始终未能得逞。

焦土攻势后短兵相接。黄继光所在营19日夜奉命夺取上甘岭西侧597.9高地。部队接连攻占3个阵地后受阻,连续组织3次爆破均未奏效。时近拂晓,再不拿下将贻误整个战机。关键时刻,时任通信员的四川中江籍战士黄继光挺身而出,请求担负爆破任务,率两名战士攻坚。

黄继光等人在距敌火力点不到50米的地方被敌人发现了,照明弹、探照灯使整个山坡变成了白天,无数挺机枪喷射出来的火舌,扫向他们隐蔽的地方,三人相继倒了下去。没过几秒钟,黄继光重又匍匐前进,但动作比原来慢得多。后来才知道,两名战士一死一重伤,黄继光左臂也挂了彩。

距敌火力点只有不到10米了!黄继光用右臂撑住身体,扔出手雷,敌机枪略一停顿。黄继光所部排长、负责掩护的钟仁杰命令全力吸引敌人火力,黄继光顽强机警地爬到了碉堡下,那里是敌人射不到的死角。他蹲了下去,回头朝钟仁杰他们看了一眼,接着一挥手,大声喊了一句话。话音全被枪声淹没了,没有人听清他喊了什么。

这时,最为悲壮的一幕出现了:只见黄继光猛地站起来,身子向上突地一挺,奋力地向碉堡扑了上去,用胸膛堵住了冒着火舌的枪口!

敌人的机枪哑了。战友们喊着“为黄继光报仇”,冲了上去,一举将高地夺了回来。战斗结束后,只见黄继光胸膛被火药烧黑了,布满像蜂窝一样的弹洞。回头望去,在黄继光爬向敌人碉堡的来路,拖着一条10多米长的血迹。

战后,黄继光被追认为中国共产党党员,追记特等功,追授“特级英雄”称号。黄继光烈士遗体安葬于沈阳抗美援朝志愿军烈士陵园。

1953年1月14日,在黄继光故乡四川省中江县,三万二千多人隆重追悼黄继光烈士。

魁山之下,凯江之滨,烈士之志永存。位于中江的黄继光纪念馆原馆建于1962年10月,新馆于1987年10月20日落成。馆内219件文物藏品,无不令人动容。每年这里要接待近70万人次访客。黄继光烈士的精神,仍然鼓舞着人们不断前进。

抗美援朝战争中,黄继光舍身堵枪眼的英雄壮举,激励和教育了几代人。他那奋不顾身的大无畏英雄气概为人们所景仰,他的英雄事迹为人们所传颂。

黄继光,四川省中江县人。1931年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曾当过儿童团团长和民兵,被评为民兵模范。1951年3月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1952年7月加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作战勇敢,立三等功1次。

1952年10月,在抗美援朝上甘岭战役中,所在营与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和南朝鲜军激战4昼夜后,于19日夜奉命夺取上甘岭西侧597。9高地。部队接连攻占3个阵地后,受阻于零号阵地,连续组织3次爆破均未奏效。时近拂晓,如不能迅速消灭敌中心火力点,夺取零号阵地,将贻误整个战机。关键时刻,时任某部6连通信员的黄继光挺身而出,请求担负爆破任务。他在决心书上写道:“坚决完成上级交给的一切任务,争取立功当英雄,争取入党。”当即被任命为第6班班长。他带领2名战士勇敢机智地连续摧毁敌人几个火力点,一名战友不幸牺牲,另一名战友身负重伤,他的左臂也被打穿。面对敌人的猛烈扫射,他毫无畏惧,忍着伤痛,迅速抵近敌中心火力点,连投几枚手雷,敌机枪顿时停止了射击。当部队趁势发起冲击时,残存地堡内的机枪又突然疯狂扫射,攻击部队再次受阻。这时他多处负伤,弹药用尽。为了战斗的胜利,他顽强地向火力点爬去,靠近地堡射孔时,奋力扑上去,用自己的胸膛,死死地堵住了敌人正在喷射火舌的枪眼,壮烈捐躯。在黄继光英雄壮举的激励下,部队迅速攻占零号阵地,全歼守敌两个营。

战后,部队党委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党员,追授“模范团员”称号。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给他追记特等功,并追授“特级英雄”称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追授他“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和金星奖章、一级国旗勋章。

幸福源自奋斗,成功在于奉献,平凡造就伟大。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70年峥嵘岁月,见证着共和国一代代奋斗者的牺牲奉献;70年春华秋实,凝聚着共和国一代代奋斗者的家国大爱。

为大力弘扬伟大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热情讴歌共和国建设者、新时代奋斗者,生动讲述他们与祖国共成长、共奋斗的感人故事,本报自今日起推出“最美奋斗者”专栏,陆续报道“最美奋斗者”建议人选的先进事迹,敬请关注。

9月初,空降兵某旅“黄继光连”,一批即将退伍的战士面对黄继光烈士塑像庄严宣誓,向老班长告别。临别前,退伍老兵们纷纷在胸前别上一枚徽章,徽章上写着:黄继光传人。

黄继光,中国人民志愿军特级战斗英雄。1952年,新华社报道黄继光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舍身堵枪眼、英勇牺牲,称他是“马特洛索夫式”的战斗英雄。今天,人们则常用“黄继光式”的英雄来形容大无畏的英雄壮举。

1931年,黄继光生于四川省中江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父亲很早去世,他10岁就给地主打工。母亲告诉黄继光,长大后要为穷苦人闹翻身出力。

家乡解放后,黄继光参加清匪反霸斗争,曾当过儿童团团长,并被评为民兵模范。1951年3月,他参加抗美援朝战争,1952年7月加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他作战勇敢,荣立三等功一次。

1952年10月,在上甘岭战役中,黄继光所在营与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和南朝鲜军激战4昼夜后,于19日夜奉命夺取上甘岭西侧597.9高地。部队接连攻占3个阵地后,受阻于零号阵地。此时,山顶上敌一个集团火力点,以3挺重机枪、4挺轻机枪的密集火力,死死地控制着制高点,想要夺取阵地,必须拿下这个火力点。营参谋长向六连下达命令:组织爆破组,坚决炸掉敌火力点。第一、第二个爆破组连续冲上去,两组同志全部壮烈牺牲。第三个爆破组又冲上去,全组同志被困在敌人阵地前。如果在天亮前攻不下敌阵地,天亮后敌人就会发挥空中火力优势,作战任务不仅难以完成,还会使部队遭受重大伤亡。

关键时刻,时任某部六连通信员的黄继光挺身而出。“首长,让我去吧!”他掏出早已写好的决心书交给营参谋长。在决心书上黄继光写道:“坚决完成上级交给的一切任务,争取立功当英雄,争取入党。”营参谋长转过身沉思片刻,当即任命黄继光为六班班长。黄继光带领两名战士向敌火力点前进,期间连续摧毁敌人几个火力点,一名战友不幸牺牲,另一名战友身负重伤,他的左臂也被打穿。面对敌人的猛烈扫射,他毫不畏惧,忍着伤痛,迅速抵近敌中心火力点,连投几枚手雷,敌机枪顿时停止射击。然而,当部队趁势发起冲击时,残存在地堡里的机枪又突然开始扫射,攻击部队再次受阻。

此时,黄继光已多处负伤,弹药用尽。为了战斗的胜利,他顽强地向敌火力点爬去,靠近地堡射孔时,奋力扑上去,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正在喷射火舌的枪眼,壮烈牺牲,年仅21岁。在黄继光英雄壮举的激励下,部队迅速攻占零号阵地,全歼守敌两个营。

战后,部队党委追认黄继光为中国共产党党员,追授模范团员称号。志愿军总部给他追记特等功,追授特级英雄荣誉称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追授他英雄称号和金星奖章、一级国旗勋章。黄继光烈士的遗体安葬于沈阳抗美援朝志愿军烈士陵园。

为弘扬黄继光的英雄事迹,1962年10月,四川省中江县人民政府建立了黄继光纪念馆,朱德、董必武、刘伯承、郭沫若为之题词。1982年纪念黄继光英勇牺牲30周年时,邓小平为黄继光纪念馆的黄继光塑像座下的山岩石墙上题字:“特级英雄黄继光”。

1930年11月20日,黄继光出生在四川中江的一个的村庄里,他自小家庭贫困,他的父亲在他六七岁时就因饱受地主的欺压病恨交加而去世了,所以,黄继光从小就帮地主放牛放羊割草。

黄继光长大了,成为了一个热爱祖国的小伙子,1949年的冬天,村子解放了,黄继光不但第一批成为了会员还当上了民兵,1940年,抗美园站开始了,黄继光报了名,但是很遗憾由于他身材较矮所以没被选中,但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参军营长被黄继光的热情感动了,所以,被破格入取。

上甘岭战役时,黄继光不管自己的生命危险,用自己的身躯挡住了敌军的枪淋弹雨,顿时敌军与我军都惊呆了,没想到,黄继光打断了自己的腿,却为保卫祖国那片神圣的领土而贡献出了自己的身躯与生命。

黄继光真是生的伟大,死的光荣,有些人认为自己的生命很重要,但黄继光却不顾自己的生命,去保卫我们美丽的家园,他为了让他们的后代有幸福的生活,就因此献出了自己那宝贵的生命啊!

黄继光的故事读后感

夜已深了,可我还未入睡。黄继光那舍身堵枪口的光辉形象老是出现在我眼前。黄继光1930年生,1952年逝世,牺牲时年仅22岁,是四川中江人,在1951年时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1952年加入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在1952年10月19日上甘岭战役中,敌人占领的597.9高地密集的火力网打得六连战士抬不起头来。前去爆破的三个小组都牺牲了。眼看着天亮前攻不下阵地了,黄继光带领两个战士再次前去爆破。一个战士中弹牺牲了,另一个战士也负伤了,接近敌人火力点的黄继光已身负重伤,身边没有一样武器。危急时刻黄继光用胸膛堵住了敌人正喷着火舌的枪眼。敌人、战士们惊呆了时,我也惊呆了,谁又见过这等可歌可泣的事迹呢?都说人的死有两种:要么重于泰山,要么轻于鸿毛。黄继光叔叔为人类的正义事业而死,他死得有意义,死得伟大!我们将永远怀念他!

是啊,除了黄继光以外,还有无数革命先烈为了祖国的神圣领土不被侵犯,为了人民不受欺辱,为了我们生活得更幸福,用满腔热血谱写了一曲曲英雄的赞歌。是他们用忍饥挨饿换取了我们今天丰盛的饭菜;是他们用站岗放哨换取了我们今天树荫下的嬉戏;是他们用流血牺牲使我们在和平的环境里学习和生活。汶川大地震党和国家领导人亲临灾区指挥抗震救灾,**爷爷冒着危险,攀上瓦砾堆,留着眼泪对废墟下的孩子大声说:孩子们要挺住,一定会得救的。只有共产党的领导才会这样关心人民的疾苦。

用优异的成绩来告慰你们的灵魂,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富强。

课文《黄继光》的故事读后感

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1952年10月14日,上甘岭战役,黄继光奉命反击敌人,占领597.9高地表面阵地之战。当攻击部队受阻、伤亡较大时,已任营通讯员的黄继光挺身而出,主动请战,上阵杀敌,消灭敌人的火力点。在战友负伤甚至牺牲,自己弹药用尽的情况下,黄继光做了一个惊人的决定,他用自己的身躯挡住了敌人的枪眼,为冲锋部队的胜利开辟了通路,而黄继光自己却英勇牺牲了,年仅21岁。

想到祖国的今天,如今的美好生活是多么的来之不易啊!它是无数像黄继光那样的革命英雄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所以,我们一定要珍惜现在的生活,珍惜每一分,每一秒。黄继光等无数革命先烈们,为了祖国,为了人民,为了和平,不惜牺牲自己,英勇献身,他们这种精神是多么的可贵,多么的伟大啊!他们的生命虽然是短暂的,可他们这种精神是永垂不朽的!值得敬佩,值得我们去学习这种无私奉献、大无畏的精神!

革命先烈,为了祖国的领土不再被侵犯,为了老百姓不再受欺辱,他们用热血谱写了一首首赞歌!英雄们,我们将以你们为榜样!

作者:青山中心小学陈靓。

黄继光故事读后感

读后感悟是指读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几句名言、一首音乐,然后把感悟和感悟写进一篇文章,叫做读后感悟。读后感是阅读笔记,是应用写作研究中常用的文体之一。总之,就是看完这本书后的感觉。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品鉴!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这样一件事:1941年秋,日寇向我晋察冀根据地进犯,七连一直在此游击战争,一个多月后准备转移,把掩护的任务交给了六班。六班的五位战士拖住了敌人,完成了任务,可敌人紧跟在后面,班长为了不让敌人发现连队主力,带头向三面都是悬崖绝壁的狼牙山顶峰走去,五位壮士不断地向敌人射击。他们屹立在狼牙山顶峰,望着主力部队和群众远去的身影,班长马宝玉激动地说:“同志们,我们的任务胜利完成了!”说罢,便纵身跳下了深谷,壮士们也相继跳下。

五位壮士不怕牺牲,把敌人引上了绝路,同样也将自己引上了绝路。他们不畏艰险,体现出了与敌人奋战到底、浴血奋战的英雄气概。

虽然中国的今天繁荣昌盛,可那一段受尽屈辱的历史,却深深地印在我们的心里,这一段历史成为所有中国人心中永远不能消除的伤疤,是所有中国人心中永远抹不去的痛苦,然而令我们骄傲的是:千千万万个中国人用血和肉赢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我们胸前的红领巾,手中鲜艳的队旗,还有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都是鲜红的!是千千万万个中国人用鲜血染红的!是他们为我们铺起了和平而宽广的道路!

让我们一起努力吧!用实际行动去振兴中华!

虽然早已久慕港珠澳大桥的盛名,却是一直无缘得窥其貌。正好,学校组织我们去观看纪录片《港珠澳大桥》,我才有幸一睹其风华绝代的英姿。

晓月银钩花初绽,歌舞瑶台宴正欢。玉皇酒醒寻碧带,唯见游龙卧清湾。举世闻名的港珠澳大桥,东西绵延数十公里,沟通港珠澳三地,如一条巨龙,静卧在伶仃洋的万顷碧波之上。远望港珠澳大桥,它真的彷如一根仙人们遗落人间的玉带。它纤细柔美,蜿蜒绵长,悠悠渺渺,伸向天际,又在人们目力所极之处消失于云海之间。近看港珠澳大桥,它却是一条遒劲有力、雄伟壮观的钢铁巨龙。它如同是堕入人间的敖广,一会儿作神龙摆尾状戏水弄澜,一会儿又逞飞龙在天状怒射苍穹。在它身上,刚与柔被同时赋予;在它身上,力与美在双双绽放!

港珠澳大桥跨越伶仃洋,是一座连接香港、珠海和澳门的巨大桥梁,主桥东起香港新界大屿山岛西北部散石湾,向西依次经过珠江口铜鼓航道、伶仃西航道、青州航道、九洲航道,止于珠海澳门口岸人工岛,全长约55公里,大桥主体工程全长约29.6公里,海底隧道长6.7公里,是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也是世界建设史上技术最复杂、施工难度最高、工程规模最庞大的桥梁。此外,大桥还在沿途设置了多个观景平台,从上面一览碧海、蓝天、绿岛、白云,非常惬意。大桥下还有许多绝美的海岛,日落时便有最美的景观。如若到时,你也正好驾车路过,便就能有幸领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意境。

港珠澳大桥的壮伟,不仅源于它的气度和绝美,更源于人们为它所耗费的心力和汗血!港珠澳大桥的构想最初在1983年提出,2009年12月15日正式开工,2018年10月24日上午9时正式通车,总投资达720多亿元。整个工程,从立项、审批到设计、建设,无数人为之付出了艰辛的努力,甚至是生命的代价。港珠澳大桥,它不仅是我们中华巨龙的象征,更是我们大国工匠的丰碑!

看着港珠澳大桥,你会不由得涌起一阵由衷的敬意和自豪。你会感慨大国工匠勤劳智慧的伟力;你会惊叹盛世中国日新月异的华彩;你更会情不自禁地缅怀起历史的舞台上我们泱泱华夏炎黄子孙曾经的文明与强盛,屈辱与悲歌。曾经的我们,也曾雄立于世界的巅峰,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我们有过文景之治,我们有过贞观长歌,我们有过两宋的风流,我们有过康乾的盛世。我们也曾是天朝上国,我们也曾威慑海外。

只是,月满则亏,盛极必衰。我们也开始做起了掩耳盗铃夜郎自大的迷梦!终于,我们家园故国的朱门被敲开。从此,烽烟遍地、饿殍千里,不再被上天眷顾的我们开始了沉痛的近代史。愤怒孕育希望,不甘哺育梦想。黑暗不能永远遮盖光明,落后就要挨打的经历给予了我们坚持的勇气和奋进的动力。

如今,我们又重新崛起,怎能不五味杂陈;如今,我们又再逢盛世,怎能不热泪盈眶;如今,再看到壮伟的港珠澳大桥,我只想默默地祈祷和祝福:我最美的中华啊,我最爱的中华,只愿您能永远繁荣昌盛,宁静安详!只愿您能永远风和日丽、鸟语花香!

《魔道祖师》是一部我一年前看过的玄幻小说。

在《魔道祖师》里,有的人因迫不得已背叛仙门百家,与之为敌;有的人因情问灵十三载,却等一不归人;有的人因年幼被碾断一根手指就杀人满门,不留活口,却又为一清风明月空守义城八年,等一不归魂;有的人因清风明月,上善若水,自挖双眼,最后只剩一缕残魂;有的人因身世,被挫骨扬灰,生前却是滴血未沾……有的人与所爱之人在一起了,有的人却终是成为了故事的“牺牲品”。

问灵十三载,等一不归人。

忘羡一曲远,曲终人不散。

有的人的红线可以紧紧的连在一起,如同铁丝。

盲眼怎把人心看,断指何来红线牵。

各以终得浮世畔,却是独骨寒降霜。

有的人的红线却是至始至终都不会相连。

我知道了要学会取舍,不要执着于一事。也许会成功,但也会付出很大代价,会付出很大的代价,但也许会成功。

《魔道祖师》是一部玄幻小说,也是一部把人物塑造得很立体,能让人为之欢笑为之哭泣的小说。

港珠澳大桥,这绝对是一个世界奇迹,它的建设不仅彰显了中华民族的基础建设能力和造桥实力,也在一定层面上显示了中国的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随着港珠澳大桥的横空出世,整个世界都为之沸腾了,尤其是对于位于珠海,香港和澳门三大湾区的同胞们来说,这绝对是一个跨时代的建设,所以把港珠澳大桥看作是一个代表中国实力的里程碑,这真是一点也不为过。

作为当今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以其55公里长的威名名震四海,除此之外,最让人赏心悦目和不可思议的是,这一眼望不到尽头的巨龙别由三座通航桥、一条海底隧道、四座人工岛组成,整条线路大气磅礴,规划有致,景色迷人,给人以视觉上和感官上的绝美享受,让人不得不为之感到震撼,感到骄傲。

其实回头来看,港珠澳大桥的建设整整经历了20xx年之久,而在这漫长的建造岁月之中,除了要解决一些技术上的难题和地理位置上的难度之外,无论是国家领导人,还是工程建设者都要经受无数的质疑与嘲讽。尤其是很多西方国家对此举感到不屑,甚至还进行了无情的抨击,他们认为中国要建造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这简直是异想天开、痴人说梦,他们甚至恶趣味的要看中国的笑话,看中国的失败,着实让人觉得不甘心,不服气,不畅快。

55公里,在我们心中,这已经不单单是一个形容长度的计量单位了,它已然成为了一个标注历史长度单位,测量人类潜能的奇妙工具了,因此这一个特殊的数字值得全世界去铭记。55公里的长度,20xx年的奋战,对我们中国而言,这并不仅仅是一个建造跨海大桥的工程项目,而是一个追逐梦想、实现梦想的伟大过程,在这个艰难困苦的历程当中,我们向自己,也向世界交出了一份完美的“答卷”——港珠澳大桥超级工程。

随着港珠澳大桥的通车,中国已然从一个桥梁大国转变成为了一个桥梁强国,因此我们说港珠澳大桥见证了中国向世界强国迈进的激昂步伐,所以它能被被英国《卫报》评选为“新世界七大奇迹”之一,这绝对是名副其实、无可争议的荣誉。

早就听说过这部著名的小说,漫画、广播剧我都见过,不过在那个闲得出奇的周六,我还是选择了小说,我愿意留给自己想象空间,喜欢看文字,就这样,我开始看了。

然后,就是周六看到了凌晨四点,周日上午醒来又开始看,一直看到晚上八点,我这个一目十行的人终于读完了这本小说。

怎么说这种感受呢,就是甜,太甜了。让我有一种强行被人塞了一嘴狗粮的感觉,我这个脸皮厚得像铜墙铁壁的人竟然也要捂住心脏,想大喊一声:爱情真美好!

所以主要先谈谈我对印象最深的两位男主的印象,蓝忘机在我心里是一个极尽温柔的人,只是他的温柔有限,只对最爱的人展现,要么不展现,要么就是淋漓尽致。他很阳光,这种阳光不是性格上的,而是他这个人在那里一站,就是很正很向上,他极为自律,但不是恪守成规,而是真心尊重才这样做。在面对所谓的正邪之分时,没有犹豫,没有徘徊,只有毫无怨言的信任和保护。刚开始我看到他对羡羡的表现,比如把他扣在怀里睡觉,那么纵容他时还在想,这是一个内敛的人吗?明明就是很有爱,很能表达情感的一个人啊。

慢慢看我才知道,这并不是初见,这是十三年的等待。这十三年间,他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在等呢,还是说他并没有在等,心已经绝望死寂了呢。在他看见并确定羡羡的时候,那又是一种怎样的欣喜和感动呢,最爱的人回来了,他还活着。光是想到这里,我都是热泪盈眶,满怀激动。所以在回忆和现实穿插中,我发现他变了,好像又没变,更爱表达了,毫不吝啬自己的付出,旁观者清,我早看出他的深爱了好嘛!

他们两个的特点是那样的多,性格是那样的鲜活,让我感受到了两个活生生的人在我面前,这也许就是看书的魅力吧!这和看剧看漫画都不太一样,是一种蜜汁想象力。很幸运地,我可以想象得到,感受得到。

两个人分开来看是一种感觉,两个人在一起又是另一种感觉。纵容,蓝忘机对魏无羡真的是充满了纵容,只是因为爱,因为不舍得,那么同样,羡羡也会为了他的含光君忍耐、收敛,彼此欣赏,彼此付出。我不愿再说那些太虐的情节,心会有点疼,所以我宁愿相信,经历这些苦,都是为了以后的甜。最后,以上都是个人言论,这只是我个人的浅薄想法而已!

港珠澳大桥是工程师们历经6年跨越珠江口伶仃洋海域,建造的一座连接香港、珠海及澳门的大型跨海通道。整部纪录片气势恢弘,将大桥从设计论证到建造施工的过程完整呈现在荧幕中,让我油然而生一种敬服,对观看影片后,对现实工作带来了很大启发,平日里我们总是提出各种困难,各种施工条件不满足施工,各种外在条件不符合要求,无法正常施工,无法保证工期,质量要求太严,无法保证等各种理由。在超级工程中,里面的各个工程面临的困难非常之多,质量要求非常严,但是他们克服了,那是什么原因,工作态度。只有一把工程当成自己的一项创造自身价值的工作,才能有严谨认真的态度来对待。中国工程师和中国工人这一黄金组合完成如此浩瀚工程深深震撼。

其次是对“工程”特别是大型工程、超级工程的有了更深层次的感悟。成大事,绝对不是简简单单几句话,几个字就能完成的,它需要详细周密的部署和安排,在计划之前你需要各种各样经验的积累,数据理论一个都不能少,而在计划后,工程又会遇到一个又一个问题需要你去解决。就拿纪录片里的例子来说,为了测试海水对金属的腐蚀,科研人员调用了在实验室被还是浸泡了二十多年的金属材料进行比较。注意,二十多年实际浸泡,不是推算不是模拟,是实际!当我看到实验室那些泡在水里的钢板时我对工程师们的高瞻远瞩是无比的佩服。

影片中,超级工程所需要的种种零件,都是由分散在不同的地区合作提供。其中有不同专业共同合作吧,不同的生产厂商,不同的检测、科研机构来完成。其中不难看出国家的财力雄厚、更重要的一点是各方为保证完成同一目标,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自身的工作。这份通力合作需要的不仅仅是一个合同约束那么简单。更是为了完成一项目所聚集在一起的合作伙伴。只有每一个参与者共同努力,才能保证在规定工作内,保质、保量的安全的完成参见工程。

今天晚上我在家观看了以英雄不朽为主题的《开学第一课》节目。一段中国人永远都难以忘却的历史,这个影片不仅体现了抗日战士们的英雄气概,更重现了日军的滔天罪行。我心中不禁涌起澎湃的爱国之情。

2015年是极不寻常的一年,2015年9月3日更是极不寻常的一天。这一天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既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日,这是一个盛大的节日,是一个值得中国人民和全世界一切爱好和平的人民兴奋的节日。

牢记历史,不忘过去。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军在北平西南的泸沟桥附近,以军事演习为名,突然向当地中国驻军第29军发动进攻,第29军军士奋起抵抗,拉开了中国人民反抗日本侵略的序幕。至此,中国结束了对日本侵略者步步退让的不正常状况,开始了有组织的全面的抗战。

经过了一年又一年的浴血奋战,1945年8月,日本终于宣布无条件投降。抗日战争的胜利洗刷了中国近代以来的民族耻辱,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振兴的转折点。中华民族从此站起来了,不再是任人宰割的东亚病夫了,中国人民为自己是中国人感到自豪!我们中国取得了如此伟大的成就,跟那些抗日英雄是分不开的!如果没有他们,就没有我们现在美好的生活,就没有现在强大的新中国。在这8年的抗日战争中,无论是在淞沪会战、平型关战役、忻口战役、台儿庄战役,还是在百团大战中,是无数的战士们抛颅头,洒热血,他们是抗战中最伟大的英雄!是他们向世界昭示:中国人民不可侮!中华民族不可欺!

“牛儿还在山坡吃草,放牛的却不知哪儿去了……”这首歌唱二小放牛郎的叙事民歌传唱了很多年,里面的抗日战争小英雄王二小是我们千千万万的儿童心目中的英雄;董成瑞的名字永垂不朽,他舍身炸碉堡的英雄事迹传遍大江南北;在河北省易县狼牙山战斗中英勇抗击日伪军的八路军5位英雄狼牙山五壮士,他们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一首气壮山河的壮丽诗篇。

一寸山河一寸血,如果没有战士们的浴血奋战,那我们的国家就不复存在,那我们的民族就不复存在,那人民的自由和尊严就不复存在,我们今天享有的一切都不复存在。

我们现在一定要好好学习,不能让抗日英雄们的鲜血白流!我们一定要努力读书,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环境,学习本领,为祖国的未来贡献力量,为中国更加强大奉献一生。

牢记英烈,开创未来!

“视死如归本革命军人应有精神;宁死不屈乃燕赵英雄光荣传统。”这是当年晋察冀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聂荣臻为狼牙山五壮士纪念塔题的词。以共产党员、班长马宝玉为首的八路军5位英雄,用生命和鲜血谱写出一首气吞山河的壮丽诗篇。

马宝玉,1920年生,河北蔚县人。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参加了八路军,加入中国共产党。他作战勇猛顽强,在阜西庄一战中,用一把铁锹劈死一名日军,缴获一支“三八大盖”。在夜袭管头村的战斗中,他击毙一名日军机枪手,为部队前进扫清了道路。

1941年8月,侵华日军华北方面军调集7万余人兵力,对晋察冀边区所属的北岳、平西根据地进行毁灭性“大扫荡”。9月25日,日伪军3500余人围攻易县城西南的狼牙山地区,企图歼灭该地区的八路军和地方党政机关。晋察冀军区第1军分区第1团第7连奉命掩护党政机关、部队和群众转移。完成任务撤离时,留下第6班班长马宝玉,副班长、共产党员葛振林,及宋学义、胡德林、胡福才等5名战士担负后卫阻击,掩护全连转移。他们坚定沉着,利用有利地形,奋勇还击,打退日伪军多次进攻,毙伤90余人。

次日,为了不让日伪军发现连队转移方向,他们边打边撤,将日伪军引向狼牙山棋盘陀峰顶绝路。日伪军误认咬住了八路军主力,遂发起猛攻。5位战士临危不惧,英勇阻击,子弹打光后,用石块还击,一直坚持战斗到日落。面对步步逼近的日伪军,他们宁死不屈,毁掉枪支,义无反顾,纵身跳下数十丈深的悬崖。马宝玉、胡德林、胡福才壮烈殉国;葛振林、宋学义被山腰树枝挂住,幸免于难。

马宝玉等5位战士的壮举,表现了崇高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被人民群众誉为“狼牙山五壮士”。晋察冀军区领导机关授予3名烈士“模范荣誉战士”称号,并追认胡德林、胡福才为中国共产党党员;通令嘉奖葛振林、宋学义,并授予“勇敢顽强”奖章,宋学义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为纪念和表彰5位抗日英雄,当地革命政府在棋盘陀峰顶修建了“狼牙山三烈士碑”。1959年5月重建,更名为“狼牙山五勇士纪念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宋学义转业到地方工作,1978年逝世。葛振林1981年7月离职休养,离休前任湖南省军区衡阳军分区后勤部副部长,2005年3月逝世。

狼牙山五勇士陈列馆馆长李芳告诉记者,这里自1993年被评为河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来,累计接待游客1000余万人。每年清明节等节日,狼牙山所在的易县都组织中小学生、机关单位工作人员来此开展纪念活动,纪念馆下一步打算完善和创新主题教育形式,采用专题教学、体验教学等方式丰富课程,让游客们在参观的过程中了解更多红色历史。

如今,易县依托狼牙山、清西陵、易水湖等景区发展全域旅游,越来越多群众走上了致富路。狼牙山五壮士的革命精神,依然被易县干群不断学习传承,而一个经济社会繁荣发展、人民生活幸福安康的崭新易县正在这种精神的引领下迈向未来。

大家都听说过狼牙山五壮士的故事,可实际上,这个故事的背后,还有好多故事。

1941年9月,日军华北方面军调集了7万余人的兵力和飞机、大炮,向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发动秋季大扫荡。其中,3500余人分多路向河北省易县狼牙山地区扑来。

9月25日,晋察冀军区第1军分区第1团第2营第7连担负了分路掩护机关、部队和群众转移的任务。7连6班的5名战士,担负了阻击迟滞其中一路有500多日军的追击任务。

富有战斗经验的6班,利用山区的有利地形,采取节节阻击的战术,没有损失一人、一枪,就出色地按时、按地点完成了掩护任务。

完成任务后,正当大家准备循着大部队的转移路线归建时,刚刚走过岔路口的班长马宝玉,站在岔路口旁犹豫了。副班长葛振林看出了班长的心思,主动说:“班长,你就下决心吧!”看到同样是共产党员的副班长也支持自己的想法,马宝玉就果断地说:“同志们,转移队伍中,绝大多数是根据地的人民群众,男女老少,肯定走不快,如果让鬼子跟着咱们追下去,人民群众就危险了。”

3名战士对当地的地形都很熟悉,他们心中也都十分清楚,这个岔路口有两条路,一条通向山区的纵深。走这条路,会让尾随而来的鬼子威胁到转移中的根据地军民安全。而另一条通向狼牙山的主峰——棋盘坨,这是一个三面绝壁、一面陡坡的孤峰、绝地。面对选择,他们毅然决然地向班长表态:“班长,你说怎么办,咱们就怎么办!”

就这样,在共产党员马宝玉和葛振林的带领下,6班的5个人,毫不犹豫地掉过头来,向着狼牙山的主峰——棋盘坨攀去。

为了吸引敌人,5个人还边撤边打,给鬼子造成前面不远就是我领导机关和人民群众的感觉。于是,500多名日本鬼子,在一名大佐的率领下,紧追不舍地一步步爬上了陡峭的狼牙山。

经过5个多小时的激烈战斗,在毙伤90多名日本鬼子后,6班5个人打光了子弹。这时,他们已经退到了棋盘坨。

马宝玉、胡德林、胡福才光荣牺牲。葛振林、宋学义挂在悬崖的树上身负重伤,被老百姓救出,侥幸生存。

当1分区将1团2营7连6班5名战士的英雄事迹报到军区后,时任晋察冀军区政治部代主任的朱良才,立刻敏锐地意识到:这正是弘扬我党、我军为人民服务宗旨,宣传革命英雄主义,推动军民关系建设的极好机遇。于是,他将自己的想法向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聂荣臻作了汇报,并与聂荣臻共同签署了向狼牙山五壮士学习的政治《训令》。同时,他还给1分区政治委员罗元发打电话说:“人民军队永远为人民。我们的5名战士为了人民而跳崖,我们就是再困难,也一定要把他们的英雄壮举留存下来,把他们作为榜样和典型,来鼓舞和教育我们的部队和后人。”

1942年3月,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在晋察冀军区政治部代主任朱良才的亲自指导下,由1分区政治部具体组织,边区军民自己带着干粮和工具(当时根本就没有工钱一说,全是自觉自愿),肩扛、身背、手提,攀山崖,翻陡壁,将一块块石料,一袋袋沙子、一筐筐灰料、一桶桶水送上了海拔1000多米高的狼牙山。在狼牙山上五壮士跳崖之处,修建了一座《狼牙山三烈士塔》。

为了宣传为了人民而毅然跳崖的五壮士,朱良才不仅亲自审定设计图纸,还专门为该塔题了一首诗,刻在塔座上。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北岳狼牙耸,边疆血火红。捐躯全大节,断后竞奇功。畴昔农家子,今朝八路雄。五人三烈士,战史壮高风。”

日本鬼子听说后,恼羞成怒,于1943年用山炮将该塔击毁。新中国成立后的1959年,该塔又得以重建。聂荣臻元帅特地为塔题名《狼牙山五勇士塔》。“文化大革命”中,该塔又被毁。直到“文化大革命”结束后,该塔再次重修。

新中国成立后的很长时期内,狼牙山五壮士的故事,成了全国小学语文课中的一篇必读课文。这个震撼人心的故事,教育和鼓舞了好几代人。

而更为震撼人心的是,就在“狼牙山五壮士”的英雄事迹传遍抗日根据地后的不到两年内,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又诞生了两个和“狼牙山五壮士”一模一样的英雄故事。一个发生在1942年12月,在河北省涞水县曹霸岗村,在日本鬼子对我根据地发动偷袭时,一个叫李连山的副排长,奉命率领一个班掩护部队和根据地的民众撤退。当全班边打边撤,撤到鸡蛋坨时,全班只剩下李连山、王文兴、刘荣奎、宋聚奎、邢贵满5个人了。他们把最后一发子弹打完后,为了不当俘虏,就和一年多前的“狼牙山五壮士”一样,跳下了60多米的山崖,全部壮烈牺牲。1943年1月,聂荣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和政治部主任朱良才,又专门为他们5个人签署了一份表彰通令。另一个发生在1943年春天,当日本鬼子发动对我晋察冀平西抗日根据地的“春季大扫荡”时,在房山县十渡(今北京市房山区十渡)的老帽山,负责掩护部队主力和民众转移的八路军30多人的一个排,一直打到全排只剩6名战士时,这6名战士也在子弹打光之后,和“狼牙山五壮士”一样,纵身跳下悬崖,全部壮烈牺牲。而这6名同志,甚至连姓名都没能留下来,他们只是被躲在远处山洞中的老百姓看到后,辗转报告给军区的。1941年,1942年,1943年,连续三年,一年出了一个“狼牙山五壮士”英雄群体,而且还全部诞生在模范抗日根据地——晋察冀抗日根据地。这既不是什么偶然,也不是什么“个例”,这是我们人民子弟兵为人民而诞生、为人民而献身最生动、最真实的写照。

“砰砰砰”,震耳欲聋的枪声不断地传向我的耳膜。正在阅读《狼牙山五壮士》的我,热血沸腾,心潮澎湃。

这篇课文主要记述了1941年的秋天,八路军某部六连五位战士为了掩护部队主力和群众连队的转移,把敌人引上绝路,在顶峰歼敌,最后英勇跳崖的故事。

他们对党和人民的忠诚,勇于牺牲的大无畏精神,无不让我感动、钦佩。想想当时的形势是多么紧迫,他们的处境是多么危险!可是,这五位朴素的战士,竟然不顾个人安危,一心念着大部队和群众,这是多么纯洁又高尚的品德啊!

当五位壮士胜利完成了掩护任务,发现敌人仍然来势汹汹,不肯撤退时,班长马宝玉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带领战士走向狼牙山顶峰。一个“走”字说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如此的果决,如此的坚定,让他的形象瞬间变得高大。更让人动容的是他们跳崖时豪迈的口号声:“打到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多么浓厚的爱国情谊!多么坚定的信仰!

战争是残酷的,战争是无情的!我们不会忘记日本军队潜入我泱泱大国时,人民承受的苦难,山河遭受的践踏!我们不会忘记如今的幸福生活都是先辈们用一滴一滴的鲜血换来的!生为中国人,死为中国魂!先辈的革命意志,我们一定会继承下去!珍惜生活,热爱祖国,不忘国耻,振兴中华!

今年暑假,我看了一本名叫《魔道祖师》的网络小说,虽然是本网络小说,可其中也蕴含了许多到理。

主角叫魏婴,字无羡,为人洒脱,不拘小节。他有句做人的名言:是非在己,毁誉由人,得失不论。大概意思是:是非掌握在自己手里,名誉掌握在别人手里,不要过多去在意得失。他本人确实这么做了,在书中,他面对世人的谴责,他不以为然。

魏无羡的兄弟江澄,字晚吟。云梦双杰之一,号三毒圣手。在魏无羡葬身乱葬岗之后十三年里,天天拿着魏无羡笛子、陈情来思念他。从此看出,当我们不了解一个人时,不要盲下定论。说不定某个霸道毒辣的人背后也有柔情的一面。

问灵十三载,等一不归人。忘羡一曲远,曲终人不散。

今年暑假,妈妈带我去看电影《狼牙山五壮士》。

故事讲的是在1941年的秋天二连六班的五位战士要掩护大部队转移,刚开始很顺利,可后来到了一个分叉口,一边是大部队转移的路,一边是悬崖,班长毫不犹豫就向悬崖边走去,还留下了很多痕迹,引鬼子过去。五壮士爬上了山,在山上打小鬼子,其中还有一人我忘了他的名字,他打一枪就大吼一声,好像那小小的枪还不能把他的愤怒激发出来。他们子弹打光了,他们还用石头砸敌人,可最终敌人大多打不完。就当鬼子快上来的时候,他们看到大部队已经走远了,于是就跳下了山崖,他们还喊了“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他们心中的勇敢和心中保家卫国的精神使我感动。

我想到了五壮士的勇敢,又想到自己只是一个小学生,在学习中遇到一点困难就想退缩,我感到无比惭愧。记得有一次,有一道句子题我才看了一遍,就说不会,等明天老师讲,干脆直接听算了,还方便。

再想想那五位抗日战士,和他们比较,我这点困难算什么啊!我们现在的生活是多少位战士用鲜血换来的,所以我们要好好学习,长大报效祖国。

请同学们不要忘记1941年深秋的那五位战士的牺牲,他们那勇敢的精神激励着我们。

黄继光的故事英雄事迹

战斗中,游克源与黄继光在上甘岭并肩作战,把青春和热血洒在朝鲜战场。退伍后,他返乡与大山为伴,在山野辛勤耕耘,默默奉献。这位“最可爱的人”身上,仍保留着老兵的原味。今天我们为您讲述游克源和黄继光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并肩作战的英勇事迹和生死情谊。

“原本我和黄继光都可以因伤而下火线的,但是为了完成任务,他最终献出了宝贵的生命。”2016年12月18日中午,84岁的游克源老人在龙溪乡坂溪村坎下组的家中,接受笔者采访时满腔悲痛地说道。游老弓着被岁月摧折的腰板,从卧室里捧出一摞军功章、复员证书、荣誉证书和相册堆放在堂屋里一张四方桌上。游老坐在桌子旁边操着一腔浓重的醴陵口音,如数家珍般回忆起那些战天斗地的峥嵘岁月。

1950年,18岁的游克源从醴陵老家参军入伍,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五五六团。1951年6月,为响应毛泽东“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游老随部队到河北省申县六头沟进行为期2个月入朝前的军训,随后部队开拔到辽东芥平县待命。同年9月,他随部队从凤河县渡过鸭绿江入朝作战。

游老说,白天敌人的飞机大炮在志愿军阵地狂轰滥炸。为了隐蔽行踪,志愿军一般都是白天潜伏休息,晚上趁着夜色行军。朝鲜的冬天比国内南方的冬天更加寒风凛冽。在呼啸的北风中,他们历经10余天的跋山涉水,先后经过车洞、新高山、官子里、明华里等地来到西部山。在西部山志愿军的部队重新整编,游老被编入中国人民志愿军第十五军四十五师一三五团二营六连二排六班。不久,因游老班里的班长被调走,上级便将营部通讯员黄继光调到六班担任班长,游老和肖登(音冬)良担任副班长,游老还兼任班里的机枪手。

“1952年10月上旬,我们主要是打防御战,中旬后才改为防御反击战。”游老补充说道。“我们一三五团原来的任务是反击驻守注字洞南山的敌人,后来为了粉碎敌人的“金化攻势”才坚守五圣山上甘岭西南一公里的597.9高地。我们二营负责打反击的任务。”游老娓娓地为上甘岭战役做着注解。

【二】。

1952年10月13日晚上,游老和黄继光参加了营部召开的“如何反击597.9高地的士兵代表会”。大家不约而同地提出“要攻克597.9高地,首先得压制住敌人碉堡里的火力点”的意见。敌人不单单碉堡多是母子碉堡,大小碉堡相互倚仗组成凶猛的交叉火力网,敌人还掌握居高临下的地理优势,志愿军由下向上冲锋的仰攻注定是一条困难重重的路。会上,黄继光请缨担任爆破组长的请求当场获得批准。回到班里后,黄继光立刻就点肖登良和吴三羊的名,他们组成597.9高地3人先锋爆破小组。其中,肖登良是来自四川中江县,是黄继光的老乡。

14日白天,敌人依旧出动大量飞机和大炮对597.9高地周边狂轰滥炸,游老和战友们迫不得已退入坑道内等待时机。到了晚上,他们便从坑道里爬出来,发动猛烈的进攻,把597.9高地从敌人手里夺了回来。如此反复了5个昼夜,游老随部队在597.9高地上和敌人展开了一场拉锯战。

19日晚,六连向敌军连着发起的5次冲锋均被卡在离主峰不足300米的山腰上,人员伤亡相当大。为了配合战略大局的需要,上级领导下达了死命令,一定要在黎明前夺取597.9高地!

于是,黄继光的3人先锋爆破小组奋勇前行。出发前,指挥员说:“我相信你们一定能够完成这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黄继光庄严地说:“让祖国人民听我们胜利的消息吧!”话音还没有落地,他们便猫着腰摸向敌人的碉堡。游老和战友们架起机枪掩护他们前行。敌人为防止志愿军偷袭,天没有完全暗下来就亮起了探照灯,还时不时地朝天上打出照明弹。照明弹升空的时候,整个阵地上变得和白天一样光亮。

当敌人发现有3个身影向碉堡挪动时,敌人的机枪便慌忙滴滴答答地响了起来,密集的子弹朝阵地前方一顿乱扫。先是吴三羊的头部被子弹打中血流如注,他光荣地牺牲在前进的道路上。接着肖登良的双腿被敌人的子弹打中,倒在了阵地前。3人小组只剩下黄继光依然在匍匐向前。于是,敌人机枪的子弹在黄继光的面前织成了一张呼呼作响的火力网。黄继光的肩上和腿上都被子弹打中鲜血直流,但是他仍然一寸一寸地努力向敌人的碉堡挪动。在距敌军火力点八、九米的地方,他举起右手将手雷接连投向敌人的碉堡。由于手雷的爆炸力不够大,只是炸毁了敌人的半边碉堡,碉堡里的机枪哑了火。战友们便跳出坑道向高地发起冲锋,但是没过多久,狡猾的敌人把机枪又从残存的射击孔里伸出来,战友们被敌人的火力压得根本抬不起头来。

【三】。

眼看天就要亮了,但是高地上敌人的碉堡还没有攻克。正当指挥员和战友们一筹莫展的时候,大家看见趴在地上的黄继光又挪动了身子。他吃力地支撑着身体爬向火力点,一步步顽强地爬到敌人的碉堡跟前。突然,他挺起胸膛,张开双臂,冲着敌人正狂喷火舌的枪口扑了上去,两只手死死抓住敌人堆放在碉堡前做掩体的麻袋。直到我军清理战场时,他双手仍然死死地抓住麻袋不曾放松。

敌人被黄继光的举动吓蒙了,机枪也跟着哑了火。“冲啊,为黄继光同志报仇!”游老和战友们身上的血液,瞬间被仇恨点燃了,沸腾了起来,他们都忘记了自己的身上也有伤痛,高喊着口号,奋不顾身地冲上597.9高地,和敌人厮杀在一起,经过昏天黑地的血战,全歼了597.9高地上的守敌。

“虽然黄继光已经牺牲了60多年,但是他永远活在我的心中!你看,我的左脸颊和背部的伤疤统统是在那场战斗中留下的。”游老一边侧仰着脸伸了过来,一边撩起衣服露出背上那些扭曲狰狞的疤痕,令人倍感今天我们的幸福生活来得是多么的艰难。眼前这位相貌平平,身高不足一米六的垂垂老者,瞬间在我的脑海里无限拔高,超过喜马拉雅山的顶峰。

革命烈士是指那些在革命斗争、保卫祖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壮烈牺牲的人员。刚开始指参加推翻清朝主宰而牺牲的革命英雄,之后扩及北伐战争、中国抗日战争、中国内战等役的牺牲人员。

依据《革命烈士褒扬条例》的规定,“革命烈士”称号由人民政府授予那些在“革命斗争、保卫祖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壮烈牺牲”的人,获得革命烈士称号的,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向其家属颁发《革命烈士证明书》。

《特级英雄黄继光》是由周润泽执导,刘家祎、洪洋、武强、刘思博、刘一江、牛北壬、李田野主演,李晓川特别出演,刘之冰、迟蓬友情出演的网络电影[7],于2022年10月2日上映[4]。

该片以中、朝两国授予的抗美援朝特级英雄黄继光为原型,以黄继光在中江出生的贫穷岁月为背景,以抗美援朝最艰苦卓绝的上甘岭战役为主要剧情内容的网络电影。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