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少数民族文化心得体会大全(14篇)

时间:2023-10-21 16:09:34 作者:笔舞 实用少数民族文化心得体会大全(14篇)

读书心得是展示自己阅读成果和思考深度的一种方式。阅读这些教学反思范文,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教师在教学中的探索和创新,为教育教学带来更多的可能性。

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心得体会

少数民族是中国传统文化最宝贵的组成部分之一,有着厚重的历史和深远的影响。然而,随着现代化和经济发展的冲击,许多少数民族的古老传统逐渐消失。作为当代青年,我们有着重要的责任去传承和保护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

首先,我们需要深入了解和研究少数民族的文化。不同的少数民族有着独特的文化传统,如藏族的唐卡画、彝族的火把节、苗族的大歌等等。通过深入了解这些文化,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珍视它们所承载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其次,参与少数民族文化活动也是传承文化的重要途径。我们可以积极参加各种少数民族的文化活动,如传统节日、各种艺术表演、手工制作等等。通过亲身参与和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领会和传承这些文化遗产。

第四段:利用现代技术传承文化。

除了传统的形式,现代科技对于文化传承也有着很大的帮助。例如,通过制作影像资料、文献保存和数字化展示等方式,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感受到这些文化的魅力。此外,利用互联网,在线教育和数字化交流也成为了一种新的文化传承方式。

第五段:结语。

总之,传承少数民族文化是每个人的责任。只有我们站在传承的角度,加强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了解和研究,积极参与和推广文化活动,利用现代科技进行文化传承,才能将这些精神财富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了解和珍视。传承文化是我们重要的责任,也是我们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和责任感的具体体现。

少数民族文化学习心得体会

第一段:导言(100字)。

作为一个多元文化的国家,中国拥有丰富多样的少数民族文化。在我国,各个少数民族都有着独特的语言、服饰、音乐、舞蹈等文化元素。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我通过学习少数民族文化,深入了解了他们的传统、习俗和社会生活方式,并且也对他们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第二段:文化的多元性(300字)。

学习少数民族文化让我真正认识到文化的多元性和它对社会的重要性。每个少数民族都拥有独特的文化,他们通过语言、服饰和习俗把自己的身份和传统展示给世界。比如,我曾经学习过藏族的文化,他们以藏文为母语,喜欢穿着鲜艳的传统服饰,他们独有的舞蹈和音乐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通过学习,我发现每个文化都有其独特的气质和价值观,这不仅拓宽了我的视野,还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所处的文化背景。

第三段: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性(300字)。

学习其他少数民族文化还让我意识到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性。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速,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已经成为了当今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学习少数民族文化,不仅可以增加对其他文化的了解和尊重,还可以构建和平、友好的社会关系。举个例子,我曾经和几位彝族朋友交流过,了解他们的传统服饰和彝族的节日习俗。通过与他们的交流,我对彝族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且我们之间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正是由于持续的跨文化交流,我们可以更好地学习和吸纳其他文化的优点,并在自己的文化之中发展出更广阔的视角。

第四段:自身成长与拓展(300字)。

学习少数民族文化不仅让我对外界有了更加宽广的视野,同时也对自身有着积极的影响。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不仅了解了少数民族的文化传统,还拓展了自己的思维方式和想象力。例如,通过学习壮族的舞蹈和音乐,我深刻体验到了壮族人民奔放自由的精神,并且也逐渐培养起自己对音乐和舞蹈的热爱。所有这些经历都让我在个人成长和发展上获得了很大的提升。

第五段:总结(200字)。

通过学习少数民族文化,我深刻认识到了文化的多元性和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性。这使我更加珍惜自己所处的文化环境,同时也更加尊重和理解其他文化。学习少数民族文化也通过拓展我的思维方式和丰富我的生活,让我在个人成长和发展上有了很大的提升。我相信,只有通过更多的跨文化交流和学习,我们才能建设一个更加和谐和文化多元的社会。

了解少数民族文化心得体会

了解少数民族文化是丰富自己知识的一种方式,通过学习和体验,可以打破观念的界限,拓宽眼界,增进对多元文化的尊重和包容。

第二段:了解。

在了解少数民族文化的过程中,我发现了许多令人惊叹的事实和特点。不同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音乐、服饰、建筑等文化元素,每一个元素都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底蕴。例如,云南的少数民族彝族,他们有着独特的建筑风格,以土木结构为主,充分利用木材、石材等自然资源,给人一种纯朴而温馨的感觉。而西藏的藏族,则以神秘而庄严的佛教文化为核心,他们的服饰多采用鲜艳的颜色,配以繁复的刺绣和珠宝,给人一种华丽而神圣的感觉。这些文化元素都代表着少数民族的独特历史和传统。

第三段:体会。

在了解少数民族文化的过程中,我逐渐体会到了他们丰富的精神内涵和坚守的价值观。少数民族文化注重家庭、信仰和生态,强调个体与集体之间的和谐关系。例如,在彝族的传统文化中,他们有着许多重要的节日和仪式,这些都体现了对家庭、亲人的重视和敬意。他们将家庭视为最重要的社会单元,致力于维护家族团结和谐的关系,并通过家族的祭祀仪式来祈求祖先的祝福和保佑。了解这些文化精神,让我对生活的态度有了新的理解和认同。

第四段:启示。

了解少数民族文化对我个人的启示是要保持开放并学会尊重差异。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没有高低之分,只有不同之处。通过了解少数民族文化,我认识到尊重和包容是建立多元社会和平共处的重要基石。每个人都有权利保留自己的文化认同和传统习俗,我们应该相互尊重,共同努力营造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

第五段:结论。

了解少数民族文化是一次挖掘和发现之旅,在这个过程中,我不仅拓宽了自己的知识面,还培养了对多元文化的欣赏和理解能力。通过与不同民族的交流,我了解到文化的多样性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动力之一,我们应该珍惜和保护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只有当我们打破偏见和消除歧视,尊重和包容不同文化,才能实现真正的社会和谐与进步。所以,我们应该积极主动地了解和尊重少数民族文化,让多元文化交流成为我们共同的追求。

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心得体会

随着现代科技与文化的快速发展,尤其是在城市化进程日渐加快的今天,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文化逐渐被遗忘或淡化。我作为一个少数民族的一员,深刻意识到了文化传承的重要性。通过长期的实践和思考,我得出了以下的一些心得和体会。

第一段:明确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中国是多民族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和价值观。在我看来,文化传承是每个少数民族必须承担的重要责任。由于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心理态度的差异,文化也成为了不同民族间的重要标志。而有了文化传承,才能保护和发扬这些民族文化,让其得以传承。并且,文化传承还能够促进各个民族间的交流,增进对文化的了解和认识,强化民族凝聚力及自身的认同感。

第二段:加强传统文化的宣传和普及。

少数民族文化有其独特之处,特色鲜明,颇具吸引力。因此,我们应该在平时的生活中积极宣传和普及其文化。可以通过举办文化活动、编写相关读物和节目等方式,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展现少数民族的文化特色,传播其优秀传统文化及精神内核。通过积极的普及和宣传,不仅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少数民族文化,也有助于激发更多的人对其文化的兴趣和传承意识。

第三段:承传与创新并重。

文化传承并不意味着僵化地保留过去的文化形态和传统。相反的,文化传承还应当与时俱进,根据时代的变化和实际需求,对传统文化进行改造和创新。当今社会,新技术、新媒体的发展,为文化传承和创新提供了较好的条件和空间。因此,在选取文化传承的方式,应该兼顾到承传和创新的要求,并在尊重和保护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创造出符合时代特点和需求的文化。

第四段:从日常生活中细节中传承文化。

除了文化活动和文化节目外,文化的传承也贯穿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从饮食、服饰、音乐等方面入手,我们可以更深层次地挖掘和体验少数民族文化。例如在饮食方面,一些少数民族传统美食的制作,不仅能够保留其独特传统和文化,也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接受这些文化,并通过美食促进文化交流。

第五段:加强家庭教育,让文化传承无处不在。

最后关键的一点是家庭教育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它是文化传承的基础。在家庭的教育环境中,可以更好地教授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习俗,通过习惯的养成和体验感受,让文化传承深入人心。家庭教育还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让文化传承这项任务无处不在,灌输文化信仰,增强对文化保留和传承的意识,并且通过人们的学习理解,最终起到传承的作用。

总之,少数民族文化传承是每个少数民族的责任和共同使命,它不仅保护和促进少数民族文化璀璨的灿烂,也传承着祖祖辈辈少数民族人民的智慧和智力。正因如此,我们应该认真对待这个任务,从自己做起,让文化传承成为落地生根的家常便饭。

少数民族文化节心得体会

近日,我参加了一场举办在我们城市的少数民族文化节。这是一场盛大的活动,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不同少数民族的代表参与。通过参与这场精彩的文化节,我深刻地体会到了少数民族文化的丰富多样性,并对少数民族间的和谐相处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首先,少数民族文化节给了我一个难得的机会,让我更好地了解了来自各个少数民族的独特文化。在文化节期间,我有幸参观了不同地区的民俗展览,品味了各族人民特色的美食,欣赏了多个少数民族的传统手艺和表演形式。这其中,黎族、哈尼族、朝鲜族等民族在展览区专门设立的展位,向参观者展示了各民族的传统服饰、工艺品和独特的民俗习惯。我对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被这些多彩的文化迷人的魅力所折服。

其次,少数民族文化节还加强了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在文化节期间,我亲眼目睹了不同民族之间和谐相处的场景。无论是在展览区还是在文化演出中,不同的民族代表们彼此交往融洽,互相学习,进一步弘扬了民族间的友谊和团结。比如,在一个民族舞台上,我看到一些年轻人正在学习舞蹈,而他们的教师却来自另一个完全不同的民族,这种跨民族的交流和融合极大地提高了我对少数民族之间的了解和尊重。

此外,少数民族文化节也为我们展示了民族文化对于社会发展和国家建设的重要性。在文化节的开幕仪式上,我们的市长强调了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性,并呼吁我们要推动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和繁荣。这使我意识到,文化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任何一个民族的独特文化都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宝贵财富。正因为有了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和融汇,我们的社会才能更加丰富多彩,进步发展。

最后,少数民族文化节让我更加关注和尊重少数民族的权益和文化传承。通过参与文化节,我看到了一些少数民族在保护和传承自己文化上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由于现代化的冲击,少数民族文化正逐渐面临着被边缘化和丧失的危险。我们每个人都应当积极关注少数民族的文化保护与传承问题,并通过各种方式,为少数民族创造更好的发展机会,让他们的文化能够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

通过参加少数民族文化节,我对少数民族文化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对不同民族之间的和谐相处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我认为,尊重和珍视少数民族的文化,不仅是民族平等与团结的需要,也是推动国家社会进步的必然选择。我会继续关注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问题,为推动多元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心得体会

随着现代化的不断深入,少数民族的文化状况日益严峻。如何将传统文化代代相传,成为一项重要的使命。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团结的重要纽带。然而,传承少数民族文化存在着一系列的困难和挑战。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较少的传承资源和机会、传承方式的逐渐失传等都是传承过程中的难点和瓶颈。

第二段:个人经验和观察(300字)。

我是一个少数民族,在家里生活的时候,我始终重视学习和传承自己的文化。我们家传下来的手工艺品、祭祀仪式、戏曲表演和民间传说等,都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并且得到了我对少数民族文化的浓厚兴趣。在我的观察中,传统文化的传承过程中,父母和长辈是最重要的传承人,家庭和社区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场所。同时,教育机构和社会组织也应该发挥更大作用,为年轻人提供更全面的文化学习和参与文化活动的机会。

第三段:解决方法和建议(300字)。

为了加强少数民族文化传承,需要倡导各族群众在日常生活中注意文化传承,爱护文化遗产。关注微信、微博等互联网平台,通过这些平台,可以将文化传递给更广大的人群。鼓励家长在家庭和社区为孩子们讲解少数民族文化,让孩子们能够从小接触和接受文化的熏陶。在学校中,应打造更为鲜明的少数民族文化特色课程,让孩子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学习、传承和创新少数民族文化。

第四段:文化传承的意义(200字)。

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不仅仅是为了维护文化多样性、增进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熟悉和理解,更是对民族团结和中国文化的完整性和辉煌历史的充分展示。文化传承是一个长期和艰难的过程,是所有族群的共同责任。只有将文化传承落到实处,才能够在现代化和全球化的大背景中延续和发展。

第五段:个人总结(200字)。

在我的成长过程中,我知道了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性,并且也关注了文化传承的现状和机遇。为此,在未来我会致力于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教育和志愿者活动。我相信,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为文化传承贡献自己的力量,让少数民族文化和中国文化更加灿烂和绚烂!

贵州少数民族文化论文

活动名称:

七彩云南,哈尼风情。

活动背景。

哈尼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是中国的一个古老的民族。主要分布在滇南地区,包括礼社江下游、红河西侧、哀牢山区的新平、镇源、墨江、元江、红河、元阳、绿春、金平、江城等县。民族风俗浓厚,非常富有历史色彩,他们的住房、服饰、食品、节日、风俗都非常具有特色。

活动宗旨。

通过展示哈尼族人民的风俗习惯、文化发展、中教信仰、生活习性,弘扬少数民族文化,承载傣族民俗风情,丰富校园文化,拓展同学们课外生活,让更多同学老师认识、了解哈尼族人民的`生活我系特举办此哈尼族文化月活动。

活动主体。

本次哈尼族文化月活动分为前、中、后三个阶段完成,前期主要通过多种方式宣传达到预热,让全院师生了解活动概况,中期通过活动展演、长街宴等一系列活动向大家展现哈尼族风貌,让更多同学了解、认识哈尼族,后期则是哈尼文化讲座,旨在让同学们更深入了解哈尼族民族风俗及历史文化。

活动地点:

经济管理学院喷水池广场。

活动时间:

11月14日----28日。

活动对象:

文华学院舞蹈系学生会及全院师生。

活动负责人。

主办单位:文华学院舞蹈系团支部。

策划承办单位:舞蹈系学生会。

协办单位:单位。

邀请单位:

赞助商:xxx、大学生精英论坛。

活动宣传。

(一)宣传部。

时间:11月14日(星期三)进行张贴海报、挂横幅、礼仪拿着展报游动、小规模游街、发卡片+传单+歌伴舞蹈等宣传。

1、经管学院喷水池处设点进行舞蹈、卡片、传单宣传。

2、学院外商业街、校内球场、食堂门口进行礼仪游动宣传。

3、到时得现场进行拍照。

(二)外联部。

负责联系一些商家,更大范围的宣传我们学生会,拉到些赞。

6、活动开展。

1舞会的会场布置。

2舞会的司仪。

3舞会的会场服务,包括会场的秩序维持工作。

4舞会的流程。

(1)开场舞。

(3)增加一些趣味游戏,用不同的形式去宣传。

比如说2:哈尼文化常识抢答赛规则:主持人宣读题目后,现场起最先手嘉宾进行抢答,答对者将荣获一份奖品。

(5)最后,由我们舞蹈系学生会送一份神秘的礼物给到场老师、嘉宾并合影留念,以促进感情。

时间及地点:11月28日(周三)在经管学院附二栋楼102阶梯教室《阿密车》舞剧编导老师进行哈尼族文化讲座。

(1)会场布置。

(2)司仪、主持人。

(3)作人员领嘉宾签到就坐,会场服务,包括会场的秩序维持工作。

8、活动物资及经费预算。

(1)物资需求及人员安排。

(2)经费预算。

红丝带1包·20元·气球20×5=100元·宣传卡片0.5×50=25元。

合计:1791元。

9、工作人员安排分配。

一、宣传(11月14日)地点:喷水池定点宣传、游动宣传。

人员:6个礼仪+2个男生敲鼓+1个播音讲解+1个发传单卡片+1个照相=11人。

礼仪:6照相:1。

敲鼓:2传单:1。

播音:1。

主要负责人:

展演(11月21日)。

地点:喷水池。

舞台布置:6主持人:2。

服饰道具管理:2崔场人:1。

放音乐:1后勤:4。

维持秩序:2礼仪:6。

主要负责人:

1.菜肴:4。

2.礼仪:6。

3.食品介绍:2。

主要负责人:

(三)哈尼文化讲座(11月28日)地点:附二楼102阶梯教室。

人员:场地布置4人+维持秩序4人+6个礼仪+4个后勤=18人。

1.会场布置:4。

2.活动主持人:2。

3.司仪:4。

4.后勤:4。

5.维持秩序:4。

主要负责人:

10、突发事件预防与处理。

在活动中可能出现摔跤、磕碰、扭伤、食物过敏等问题,所以后勤同学提前准备好双氧水、纱布、创可贴、食用醋,轻微的磕碰或食物过敏及时给予视察清理解决,伤情严重后勤同学应将其送到校医院处理。

11、收尾工作。

(1)活动工作人员及老师评委选手合影留念。

(2)全体工作人员清理场地,归还东西。

(3)学生会开总结会议。

xx.11.12。

民族文化第二章心得体会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独特文化特征的总和,是民族生活的精髓所在。民族文化对于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学习《民族文化》这门课程的过程中,我对民族文化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体会,通过对该课程第二章的学习,我受益匪浅。

首先,学习民族文化第二章让我了解到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宗教信仰和仪式。在这一章节中,我学习到了佛教、道教和伊斯兰教这三个主要的宗教信仰。佛教强调修心养性,道教注重个体修炼,伊斯兰教崇尚虔诚和敬畏上帝。通过学习这些不同宗教信仰,我发现每个宗教都有其特殊的价值观和思想体系,每个宗教都对信徒的行为和思维方式产生重要的影响。这使我更加明确了宗教对民族文化的重要性,宗教既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也是民族文化的核心。

其次,学习民族文化第二章让我了解到传统艺术与宗教信仰之间的紧密联系。在这一章节中,我学习到了中国传统脸谱、南京大报恩寺等佛教艺术,西藏的唐卡画和风雨坛等藏传佛教艺术,还学习到了伊斯兰教建筑、拜火教神殿等伊斯兰教艺术。通过学习这些传统艺术,我发现这些艺术都承载着信仰和宗教的精神内涵,这不仅反映了民族文化的独特性,也展现了民族对宗教的虔诚和热爱。这使我更加深刻地意识到传统艺术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学习民族文化第二章让我意识到民族文化多元性的重要性。在这一章节中,我学习到了中国的各个少数民族文化。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文化传统和发展历史。通过学习各个少数民族的文化,我体会到了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习俗、传统和节日等,这些差异丰富了中国的民族文化,也反映了中国的民族团结和多元发展。这使我更加珍视民族文化多元性,认识到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贡献。

最后,学习民族文化第二章让我明白了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的重要性。在这一章节中,我学习到了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一些传统技艺,如吉林延边朝鲜族织锦技艺、中国传统医药等。通过学习这些传统技艺的保护和传承,我认识到民族文化保护的重要性。这些传统技艺不仅体现了民族文化的特色和独特性,也代表了一个民族的智慧和经验。只有加强对传统艺术和技艺的保护和传承,才能让民族文化得到更好的发展和传播。

总之,“民族文化第二章心得体会”是我在学习《民族文化》这门课程中的一次重要的学习体验。通过学习该章节,我对民族文化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体会。我明白了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宗教信仰和仪式,传统艺术与宗教信仰之间有紧密联系,民族文化有着多元性,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性。这些都让我对民族文化有了更全面和深刻的认知,也更加珍视和重视自己的民族文化。

现代化少数民族文化论文

论文摘要:将少数民族艺术文化资源转化为人才培养的教学资源,中间的重要桥梁是艺术教材。云南大学出版社近年在与云南艺术学院的合作中,探索了一条有价值的经验,通过跟踪采风、培植项目、支持出版的方式调动了教师研究、改革教学的积极性,并且通过教材形式把教师的研究成果运用到教学当中,出版社图书质量工程和艺术院校质量工程获得双赢效果。

少数民族文化,是今天的显学――文化学密切关注的内容。实际上,它不仅是文化学者展开学术研究的丰富矿藏,也应该是地方艺术院校培养艺术人才最值得重视的文化背景和教学资源。因为,中国内地大多数地方艺术院校地处少数民族地区,这些地区的许多珍贵艺术文化的形态较为完整地存留下来,构成了当地艺术院校办学的区域文化背景或者说是办学的区域文化基础。如果有正确的文化态度,就会将这种背景或者基础,当做自己办学的资源优势加以很好地利用;如果价值判断不准确,常常会将这种背景或基础当做妨碍前进的包袱或是自惭形秽的发展低起点。尽管随着多元文化价值的强调,这样的意识和心态已经越来越少,但是,如何更好地利用自己的文化背景与文化基础来发展少数民族艺术教育,培养人才,创新艺术,却越来越成为一个值得积极探索并深入研究的问题。

文化背景,主要指少数民族艺术文化在学校培养的艺术人才的成长过程当中,成为他们对少数民族艺术认知系统所建立的重要基础。只有对少数民族风俗民情、历史社会、语言行为等有所了解,成为自有知识,才能对少数民族艺术有深切的体会和真挚的情感,才能产生自觉的传承行为与创作热情。但是,如果面对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只是将其存在当做一种背景知识来介绍,让学生掌握,那就太大材小用、重鼎轻置了。实际上,应该在民族文化传承的高度上认识少数民族文化内容,中国众多的民族大家庭,“少数”民族文化展现了文化构成的“多数”部分。

教学资源,主要指少数民族文化艺术资源经过学校专家学者的耙梳、整理,总结出典型代表、规律性的东西,进入学校课堂,成为现代规模化教育的教学资源,成为学校艺术人才培养的知识系统中的重要部分。

民族文化的薪火相传、延绵不绝、自立自新、发扬光大,就是要在人才培养的链条上得到充分体现。

二、特色教材:少数民族艺术变为艺术人才培养资源的重要途径。

少数民族文化,在今天的社会里,成为许多社会活动的重要资源。譬如,文化研究、宗教研究、法学研究、文化产业研究、经济研究、社会文明研究、生态研究等等。而作为艺术院校,尤其是地方艺术院校的教育资源研究,如何将少数民族文化转化为艺术教育资源,近些年越来越多地被人涉足,但是,常常是一时一地一得的议论或心得。其实,这是一个特别值得系统思考的问题。

意识到少数民族艺术文化是艺术人才培养的重要资源是一回事,将这种资源变为切实有效的教学资源则是另外一回事。有理念,有思想,还要有行动、有措施。问题集中到一点,就是“如何行动”“什么措施”。

云南大学出版社与云南艺术学院合作,通过特色艺术教材出版、重点学科丛书出版和艺术精品课程教材出版项目,探索了一些路径,积累了一些经验。

1.跟踪:采风经常化。

采风,是艺术院校许多年以来坚持的一个传统,无论从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还是学习民间哪个意义上讲,采风都是需要的。问题在于,采风不仅仅是到社会生活的基层当中去感受和吸收鲜活的生活素材,经过整理进入艺术创作;而且是要在人民群众生活当中切实地体验人们的情感、愿望、表达方式。这些内容,也是文艺创作从生活汲取灵感最重要的部分。但是,我们应该注意到这样的事实,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物质生活的日益丰复、生活节奏的加快与生活压力的增加,人们变得越来越浮躁,沉潜到基层长期静观默察、广泛学习采风变得越来越困难,成为一种难于复制、不敢追求的奢侈。偶有出游,用相机、录音机、摄像机记录一些声音影像,回家再慢慢回忆,以此为创作题材进入创作,真正是“浮光掠影”。实际上,那些声音、影像背后,最为鲜活的情感、饱实的内容、隐藏的意义,被忽略掉了。今天许多所谓的民族题材、民族色彩的艺术产品,做出来令人感到存形失魂,原因就在于此。浮光掠影采风来的外在色彩,替代了对民族情感内容与情感方式的真正深入。

所以,办学环境地处边疆的艺术院校要清醒地意识到这种状况,将自己的.办学路数中“采风经常化”的做法固定下来,学生、教师都如此。地处边疆的艺术院校,采风的便利十分明显,就应该用好用足这种天然的便利。云南艺术学院的一些教师,尤其是研究生导师,这方面的意识很强,做得比较好,其教学成果和人才培养效果也就显著得多。音乐、舞蹈、艺术设计、民族民间美术等方面,都有很好的收成。音乐人类学方面、少数民族音乐乐器研究方面、云南特色工艺美术研究方面、民族舞蹈艺术研究方面,云南艺术学院都有了值得骄傲的成果。

2.培植:研究项目化。

艺术院校的学术研究,历史上常常有几种做法:一是以创作代替研究,认为研究思考已经在创作过程当中酝酿、创作成果里面体现了,不必一定要用文字来总结它;二是认为研究是个人的事,而且,艺术研究就像艺术创作一样,是随心所欲,因情所致,完全根据个人爱好兴趣,所以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由于这样的认识,造成的直接后果,是艺术与人文科学家族里的其他学科相比,显得理论成果薄弱,所谓艺术研究停留在经验层面的探究、认识上。而且,就艺术整体研究看,作为专业、学科的整体性研究与结构性建设的意识淡薄。在这样的状态下,就应该在对接各种渠道的项目研究之外,针对自己学校的办学设想,针对学校的专业设置、学科建设的布局,设计一些整体推进专业建设和学科发展的研究项目,作为建设与发展的理性分析、科学发展的导引,这十分重要。将学校开展研究的个人爱好与零星行为,引领到项目、引领到彼此相关的项目群当中去,还有另外一层含义,那就是:通过研究项目凝聚精神、锻炼队伍、整合力量、打造品牌。

以云南艺术学院《云南特色民间工艺》的出版为例:教师们从长期下乡采风的积累中,从特色民间工艺大师进入大学课堂的教学实践中,也从各级政府不断整理、确定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政府行动中,深切感受到高等艺术院校应该承担的相应责任。于是,云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的教师们在耙梳资料,补充采访采录,条分缕析后,于2008年编辑出版了《云南特色民间工艺》一书。该书出版后,成为云南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重要教学辅助用书,也获得了第十二届云南优秀出版物三等奖。2009年开始,云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将此书作为一项概论式成果,以此为基础,进一步立项运作,将15种云南特色民间工艺成果以项目化的形式运作为一个系列成果,这个成果将于2011年以高校“十二五”规划艺术教材的形式陆续出版。

3.支持:成果课程化。

研究成果课程化,实质上是焊接教学研究与教学过程的办学行为,十分有力、有效,对于办学综合实力的生成也非常重要。大学里的研究成果,有的可以转化为经济成果,有的能够体现为社会效益成果,还有的,可以转化到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当中去,建立一门课程或一种课程体系。以云南艺术学院为例,近年大力开展教学质量工程的建设,教学成果以优秀教学团队、教学名师、精品课程、特色专业等形式体现出来,涉及教学环节的教师个体、教师梯队结构、专业特色优势与课程品牌各个教学环节的重要内容。实际上,教学质量工程不是一句空话,而是要落实在“教什么、如何教、谁来教、谁有资格教、为什么教”这样一些具体问题上的工程。成果课程化,最有力的支撑显然来自教材编写。如何将少数民族艺术资源编写成可以在现代教育行为当中广泛教学传播的内容,就是一个考验教师和教学团队的关键所在。课程建设、专业建设都涉及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建设、教学过程控制、教学效果与教学质量检测的问题,这些问题,实际上都在解决“教什么、谁教、谁有资格教、如何教、为什么教”的具体问题。这些问题首先是理论问题,是文化立场姿态与艺术价值判断的理论问题,体现在教学实践中,就是教材编写中体现出来的教师能力的增强与水平的提升,从一知半解的“知道者”变为专家。

出版社根据艺术院校的课程建设、专业发展、学科建设需求,积极回应,支持项目,扩大合作,在精品课程、特色课程、重点学科建设方面为艺术教育提供服务。

具体说,出版社用出版教材的方式支持地方艺术院校在办学当中强调特色,发展优势,支持他们在精品课程建设当中突出教学内容的特色优势,突出他们在得天独厚的地域文化特色形成的丰厚资源基础上的教学优势,突出他们在整理和创新民族艺术方面身置其中所具有的深切体验。云南大学出版社近年来陆续出版的《云南特色民间工艺》《图形创意》《傣族舞蹈教材》《云南民族复调音乐研究》等,就是将院校教师或艺术家多年的研究所得整理出版后又把它们转化为课程内容,突出了少数民族艺术传承过程在现代大学里通过教学完成的实验。以《图形创意》教材的编写出版为例:云南艺术学院这个学科的教师从艺术设计课程的角度多年下乡采风,搜集了大量的民族民间图形,教师们把这些积累作为本地的图形元素运用到图形创意的课堂教学中,逐步形成了这一专业基础课程的本土特色。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与提炼完善,逐渐建设成了一门具有本土特色的课程,于是,精品课程教材也顺理成章、应运而生了。

民间艺术,少数民族艺术,通过现代大学教育,变成规模化、群体性、科学化的科学可控的过程,为中国艺术的繁荣预埋下了“草根情怀”的种子。我们看到,云南艺术学院的学生,通过学习,除了艺术院校大学生都应该掌握的一般人文知识、艺术技能外,还可以获得云南少数民族文化艺术知识的技能。这是他们拓展生存空间和发展平台的重要社会竞争力。

更重要的问题在于,通过这样的学术研究和教材编写,艺术教育单位润物无声地准备了教学与研究融为一体的团队。经过了下乡采风实践、课堂教学运用、问题思考、项目研究,再回馈到教学实践中,经过如此锤炼的队伍是那种用别人的教材、鹦鹉学舌、照本宣科式的教学队伍所无法企及的。从这个意义上讲,云南大学出版社在支持艺术教育单位的教材与研究成果的出版中,也支持了艺术教育单位的人才培养、队伍建设、课程设置、专业发展和学科建设。

成果课程化“一石双鸟”,既转化了研究成果,又培育了专家和教学团队。

三、出版社在艺术人才培养规划当中的自觉意识与积极作为。

艺术人才的智力贡献与创造能力,是建设文化大省与文化强省的关键,要培养一代又一代的民族文化传承者和创新者,就地取材、因人施教的教材编写尤其重要。2002年,云南大学出版社出面运作,由云南艺术学院牵头,召集云南师范大学、云南民族大学、玉溪师范学院、大理学院等办有艺术专业或艺术学科的大学开会结盟,统一认识,将“继承传统、学习民间”的区域文化特色与地域艺术优势的内容结合到艺术教育的普遍性规律中,搭建了“新世纪高等院校艺术专业系列教材”的基本框架,至今,已经陆续出版了《艺术美学导论》《艺术概论》《艺术教育管理学》《艺术英语》《云南民族美术学》《中国水墨画:源流、审美、表现》《图形创意》《电子杂志设计》《云南高等美术教育史研究》《云南民族民间戏剧概论》《戏剧导演思维与训练》《欧美现当代名剧赏析》《云南民族舞蹈史》《傣族舞蹈教程》《诸子论音乐》《审美意识与音乐文化》《音乐美学教学论稿》《音乐素质通用教程》《电视导播》等教材,社会反响和教学效果良好。

云南大学出版社与云南艺术教育界基本达成了这样的共识:一个从云南艺术教育单位毕业的学生,如果对云南、对西南、对中国艺术状况知之不多、一知半解,那他就不是一个十分合格的学生,就远不是一个民族文化传承者、创新者的“候选人”,他的资格就差得很远。如果这样的状况是由于他所毕业的艺术教育单位造成的,那么,这个艺术教育单位的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定位就很值得怀疑。

这些年来,在开展课程建设、专业建设的过程中,云南大学出版社与各种类型的艺术院校合作,探索和开拓了一种效应综合、目标明确的道路,值得与艺术院校办学的有心人分享,也值得与那些瞩目大学教学研究、办学发展的出版行业的同行相砥砺。

艺术教材的建设,要有一种长期追踪关注的韧劲,要有一个耐心培育辅助的过程。作为出版人员,笔者的经验是,积极参与、经常促动,在一定程度上自觉参与到艺术院校的课题研究、成果转化、特色课程的探索、教材的编写试用及出版规划中,将艺术类教材与艺术类学术著作的出版策划延展到艺术研究、艺术教育的源头上,从一开始就进入出版规划的梳理与框架设定中,有耐心,下力气,多年坚持下来就一定有收获。作为艺术院校办学的“局外人”,如何积极介入,成为艺术教育单位的专家教授们的同道、同路人,就看是否有足够的耐心和足够的能力“介入”艺术教育事业了。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世界民族文化的心得体会

在这个多元化的世界中,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这种文化是他们所生活的环境、历史、信仰、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体现。在探索世界各民族的文化中,我们不仅可以进一步了解人类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也可以促进不同民族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在我对世界民族文化进行研究和体验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人类文化的多元和博大精深。

在我深入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后,我发现每个民族都有着独特的语言、信仰、传统和互动方式。例如中国的春节、印度的印度教、墨西哥的亡灵节、非洲的部落文化等等。每个文化都有其独特的历史和生命力,并以一种独特的方式与其他文化互动。这种多样性让我更好地认识到人类有着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这种多元性使得世界更加有趣和丰富。

世界上不同的民族拥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有些民族非常诗意和浪漫,比如法国人和意大利人;有些则注重实用性与功利性,如德国人和日本人。有一些民族注重人际关系和社交圈,例如拉美的国家和印度等;而有一些民族则非常重视个人的独立和隐私,如北欧国家等。我通过学习不同民族的文化,深入体验了不同的生活方式。对于我来说,这是一次非常珍贵的体验,因为这些体验启示了我,了解并接纳不同生活方式的重要性。

当我们了解世界各民族的文化后,我们不仅可以欣赏其美和独特性,还可以去体会其所带来的思想、信仰和价值观念。这种了解和接纳可以缓解我们之间的隔阂和误解,而尊重和包容则可以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深厚的友谊。比如,不同文化国家之间的旅游和交流能够更好地促进两国民众的心灵交流和相互理解。

第五段:总结。

总之,探索世界各民族的文化是一种美妙的体验,这不仅让我们更好地了解人类文化的多样性,还可以促进不同民族之间更好的相互理解和尊重。我认为,在我们这个日益全球化的世界中,大家都应该去尊重、了解和学习不同民族的文化,并且去拥抱人类的多样性。

民族文化课后心得体会

民族文化课程是一门独特的学科,通过深入了解各个民族的文化传承和历史渊源,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和了解多元文化,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和综合能力。我在课程学习后,从多个方面感受到了民族文化的魅力和意义。

第一段:民族文化带给我对历史的理解和隐含的价值观。

在民族文化的课堂上,我们通过老师的讲解和课堂互动,了解到了各民族文化在历史长河中的演变和传承。原本我以为,历史只是一些过去发生的简单的事件、时间和人物,而民族文化课程则让我深刻地认识到历史包含的更加丰富的历史文化背景。相较于仅仅记忆历史事件,更要理解历史中的价值观念、情感和思想观念,以及岁月又一次催化历史样貌的多元性。

第二段:民族文化在我身上激发出的文化自信和自豪感。

学习人类历史,同时也是学习不同文化之间的交织和相互影响。在学习过程的逐步深入中,我意识到自己身为中国人所拥有的丰富的文化底蕴和世界贡献,这种文化自信和自豪感贯穿着整个学习过程。可以说,从民族文化课程中,让我感受到了我国文化的魅力与特种,进而提高我的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第三段:民族文化在我身上的影响和启发。

在学习民族文化过程中,在了解到一些民族的奋斗历程和人物之后,我对于他们所追求的价值和理想产生共鸣,也明白到自己也需要拥有对自己和对世界追求的坚定信念。从而推动自己向更高的成就迈进,让我的信仰和世界观更加完善和自洽。

第四段:民族文化对我的文学修养和艺术审美有所帮助。

民族文化课程中,我们不仅仅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也学习了巴基斯坦、埃及、印度尼西亚等多个国家的民族文化,这些民族文化课程丰富了我的文学修养和艺术审美。在学习了中国古代文学经典后,我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了诗、词、曲和戏剧,也更好地体验到了各文学作品表达的情感和意义。在观赏世界各民族的声音和形式的展示后,我对手艺和艺术的美感、时代背景和文化差异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和理解,让我的艺术指引和审美能力更加完善和坚韧。

第五段:民族文化对我的生活影响。

民族文化课程也让我明白到,传统文化和现代社会不是对立的两个面,而是相互渗透相互照顾的缘故。在民族文化课程的引导下,我们需要多关注和了解传统文化,传统文化中所传递的智慧和人情世故,可以使我更好地应对现代社会中的大小待遇,建立更加美好和富有意义的人生理念。

民族文化课后心得体会

我作为一名少数民族的学生,在课外时间积极参与民族文化课程,并从中收获了许多。通过这些课程,我更深刻地认识了自己的文化,加强了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

第二段:文化的重要性。

民族文化是每个人的精神富矿。它承载着民族的历史、文明和传承,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不仅是一种表达,更是一种传统的魂魄。每个民族都有各自独特的文化特色和传统,这些文化传统构成了我们中国悠久的历史和多元文化的根源。学习扎根于自己文化的知识,树立自己文化的自信,不断丰富自己的文化储备,能增强我们的文化底蕴,更好地承传和发扬民族文化。

在课程中,我了解到了许多我以前不知道的关于民族文化的知识。比如说,我了解到了我所属民族的民俗、传统医药等。它们不仅富有文化底蕴,而且有一定的实用性。民族文化让我们能够欣赏到绮丽多姿的乐器、舞蹈和服饰,也让我们品尝到具有独特特色的美食。这些都彰显了自己民族的魅力和独特性。

第四段:对未来的影响。

作为年轻人,未来是我们的主场。理解民族文化,并积极发扬民族文化,是我们办好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所在。通过学习课程,我意识到自己不仅代表了自己这个人,更代表着一个民族。我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发扬好自己的文化特色,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的文化,这本身也是一个宣传的过程。无数的文化宣传,有助于强化民族文化的传承和推广。

第五段:结论。

总之,民族文化课程的学习让我充分认识到民族文化的重要性,感受到民族文化的魅力,并对未来的发展有了更具体的设想。在未来的生活和发展中,我会继续积极学习、了解自己所属民族的文化、特点和创造,努力通过自己做得更好的行动,弘扬民族文化,让民族文化传承发扬光大。

贵州少数民族文化论文

(一)桂中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缺乏整体协调发展。

1.区域合作开发意识有待加强。

少数民族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具有很强的历史延续性和区域地缘性。桂中少数民族文化是桂中少数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实践过程中不断的积累、凝练而成的,具有很强的区域地缘性和整体性。目前,桂中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都是在政府主导和强力推进下展开的。由于柳州和来宾属于两个平级的地级市,各自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在所属辖区内独立开发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这就使得有些本来是一脉相承的少数民族文化由于行政区域的不同被人为的割裂而丧失其整体性和延续性。当前,柳州市、来宾市都把提高辖区内少数民族旅游资源开发和产业化发展作为促进地方发展、提升城市品牌效应的一个重要视点。出于各自的利益考虑,柳州市和来宾市都制定了相对独立的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策略,在具体的开发过程中缺乏区域合作开发的理念和意识。

2.旅游资源开发规划有待完善。

目前,柳州市、来宾市都制定了详细具体的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规划。如柳州市在《柳州市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提出“一个中心、两条走廊、三大板块、四大主题旅游线路、五大精品景区”的旅游发展规划,对其区域内的少数民族旅游资源进行深度开发。来宾在《来宾市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一城、两带、四区、六品牌”旅游发展总体框架,把大瑶山瑶族民俗文化和忻城壮族土司文化作为来宾市少数民族旅游资源开发的重点项目。从柳州市、来宾市的旅游发展规划和少数民族旅游资源开发计划来看,二者之间缺乏系统的整合,一方面,规划使作为整体呈现的桂中“民族四绝”碎片化,把一脉相承的红水河文化和壮族刘三姐文化强行割裂;另一方面,在旅游路线的设置方面也不能呈现桂中少数民族文化的整体行。桂中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规划有待进一步科学的整合与完善。

3.旅游品牌形象有待进一步凝练。

凝练区域旅游品牌对提升区域的影响力和社会效应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广西旅游资源非常丰富,桂北的山水旅游资源、桂南的海洋旅游资源、省会南宁的会展旅游资源都形成了较强的品牌效应。广西桂中地区具有得天独厚的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目前桂中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已初具规模,品牌形象已初步树立,但桂中少数民族文化旅游品牌有待进一步凝练,“民俗风情看桂中,民族旅游到桂中”的旅游品牌效应还需进一步打造。

(二)桂中少数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化发展的总体水平较低。

1.市场培育不足,企业参与不够。

当前,桂中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主要是由政府主导和具体负责实施,企业参与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程度低,市场主体融入市场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不足;以市场为导向的旅游开发机制还不完善,旅游业的综合经济效益还不高。少数民族文化旅游产品的市场策划、运营等方面较为落后,市场竞争力不强。

2.产业融合较低,产业链不完善。

桂中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缺乏整合力度,产业融合不强。“桂中一体化旅游”的发展格局尚未真正形成,尚未打造出国内外知名的桂中旅游精品线路。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产业链的各个环节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化发展有待进一步提升。

(一)整合区域旅游资源,打造桂中少数民族文化旅游精品。

桂中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要打破行政区域划分的壁垒,从少数民族文化的整体性、延续性和地缘性出发,根据不同少数民族文化的本质属性和地域特征,全面整合区域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全力打造桂中少数民族文化旅游的精品文化、精品路线和精品服务。如在开发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桂中“民族四绝”的旅游路线时,可以设置为“三江—融水—柳城—金秀—忻城”;又如桂中地区的刘三姐文化的开发,要以开发桂中壮族文化为出发点,以刘三姐文化为核心,全面整合柳州刘三姐歌谣、传说和来宾壮族土司文化等资源,甚至可以整合延伸桂林、河池等地的刘三姐文化,以柳州、来宾为中心,打造“来宾—柳州—河池”和“来宾—柳州—桂林”两条壮族文化旅游路线。

(二)深化区域旅游合作开发,拓展桂中少数民族文化旅游发展空间。

桂中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要以柳州、来宾为旅游集散中心的辐射互为带动,促进柳州、来宾各县市的旅游产业的发展,共同打造桂中“民族四绝”和精品旅游路线,全面提升桂中少数民族文化旅游品牌和质量。同时也要注重整合周边地区的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拓展桂中少数民族文化旅游发展空间。如整合桂林红瑶、河池的白裤瑶,开创一条瑶文化旅游路线:“桂中(五大瑶族支系)—桂西北(白裤瑶)—桂东(红瑶)”,又如壮族刘三姐”风情游,可设置“桂林(阳朔)——柳州——宜州——忻城”旅游路线。此外,还要加强与区外省份、东盟国家的旅游合作,实现桂中少数民族文化旅游向周边省份延伸和向国际旅游拓展。

(三)推进旅游产业融合,促进桂中少数民族文化旅游市场深度开发。

桂中地区开发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企业不仅数量较少,而且普遍“小、散、弱、差”的缺陷,缺乏市场竞争力。少数民族文化旅游产业融合较低,产业链不完善。因此,桂中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要强化政企联动机制,推进旅游产业融合,促进桂中少数民族文化旅游市场深度开发,要进一步调整、注重“食、住、行、游、购、娱”等旅游要素产业链的协调发展,大力开发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努力培育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企业,扩大产业规模,提高产业素质,建立科学、合理的旅游产业体系,全面推进桂中少数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健康、持续的发展。

贵州少数民族文化论文

[摘要]文章论证了在市场经济的今天,少数民族地区的图书馆如何发挥特有优势,用现代传播手段使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不断增值,充分发挥图书馆“信息库”的应有作用。

文化经济化,经济文化化。在市场经济的今天,文化与经济日益融合。“xx文化搭台,xx经济唱戏”的活动,在我国广泛兴起;“美食新概念”、“购物文化节”、“茶文化”、“酒文化”,等等,物与文化的结合举措此起彼伏、铺天盖地。在传播学已经进入“后传播时代”的今天,作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公共图书馆,如何挖掘、发挥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巨大潜值,并利用现代传播手段,使其不断增值,是少数民族地区图书馆工作人员光荣、艰巨而又义不容辞的时代责任。愈是民族的,愈是世界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有其独有的特质,是其他文化资源不能替代的,这是有着最丰富少数民族文化资源馆藏的少数民族地区图书馆独具的优势。以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而论,她位于自治区首府南宁市最壮观的民族大道中段,是广西最大的省级综合性公共图书馆。馆舍占地面积29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1000平方米,主楼10层,书库大楼20层,整个建筑由一、二、三段组成,其中一、二段凌驾于波光粼粼的湖面之上,是我国独一无二的“水上图书馆”。到目前为止,拥有政治、经济、法律、及其他各门类学科图书244万册;中外文期刊两万余种;音、像带及学术期刊光盘两万多件,被誉为“八桂学府,壮乡书城”。其中,地方文献部藏有以壮族为主体的,包括苗族、瑶族、侗族、仫佬族、毛南族、回族、彝族、京族、水族、仡佬族11个少数民族的大量文化资源。自治区已经投资5000多万元,对老馆进行改扩建,把该馆建成具有浓郁民族特色和高精尖技术装备,并与国际接轨的现代化国家一级图书馆。目前新馆已建成,阅览大楼总建筑面积达12195平方米,一楼为入口大厅、检索大厅,二楼、三楼均为阅览室。新楼入口设计合理,人流集散便捷,不迂回,不穿越,不同性质的人流分流明确,自然通风采光。新馆可容藏书400万册,拥有3500个座位,电脑网线达到1000个信息节点。

广西,是我国五个民族自治区中唯一临海的自治区,具有出海、亚热带双重地理优势。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各方的努力,广西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已经逐步显现出其巨大价值:被称为壮族歌仙的“刘三姐文化”、壮族“三月三歌节文化”、中国绿城——广西南宁的“绿城文化”、南宁国际民歌节的“民歌节文化”、以壮族为创始民族的“铜鼓文化”、壮族特有的民居“干栏式民居文化”以及现在正在兴办的“东盟博览会文化”等等,在民俗风情、民族文化、工艺美术、山川风物等方面,都显现出不可替代的独特地位,显现出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巨大的经济价值、人文价值、历史价值;而人文价值、历史价值是一种品牌、一种无形资产,在某种条件下,又可转换成经济价值。就是这些已经显现出巨大价值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也还缺乏作为无可替代的“信息库”、缺乏“图书馆作为”浓墨重彩的这一笔!笔者所在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的地方文献部,现在藏有明清以来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图书四万余种。壮族文化资源之丰富,是全国任何一个图书馆都不可比拟的。在挖掘、丰富、扩大、增加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上,是大有作为的,是独有的优势。就是上面提到的、已经初步显现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价值的一些方面,也极待补充、增加其民族文化的含量。像“刘三姐文化”所以产生在广西,产生在壮族,绝不是偶然的。因为自古以来,广西就有“歌海”之称,每年“三月三歌节”,漫山遍野都是对歌的群众,民歌资源非常丰富。壮族的《布洛陀》《嘹歌》《姆六甲》等,早已经在民间流传。再如“干栏式民居文化”,在我国著名的“河姆渡文化”遗存中,就有“干栏式建筑”的实物,距今已有八千多年;远在巴布亚新几内亚,所有临水的民居,都是“干栏式建筑”;笔者在泰国的湄南河上,亲眼见过大量的“干栏式民居”,只是建筑材料已由木质改进为钢筋水泥而已。壮话属于壮侗语族·壮泰语支。壮族与越南、泰国、老挝的某些民族,都可直接用语言交流。壮族是我国人数最多的少数民族,有1800多万,是我国最重要的跨境民族之一。其实,从血统、语言、文化、分布、社会、经济各个角度上看,不管是壮族、布依族,还是越南的侬族、岱族,其实都是一个民族不同的称呼而已。再如远播东南亚的“铜鼓文化”,据广西专家考证,是由壮族的先民“濮人”在黄帝时代创始的,几乎和中华文化同样悠长。所有这些,都需要充实、传播,扩大其覆盖面。还有大量的广西图书馆已有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也极待扩大其影响。像发源于广西金田的“太平天国文化”,这是改动中国历史的大事件;震动中外、在我国革命史上产生重大影响的“百色起义文化”,更是中国革命史上壮丽辉煌的一章;龙胜各族自治县的“龙脊文化”,在全国、全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宁明的“花山崖画文化”,更是壮族悠久历史极待解读、极待挖掘的文化瑰宝;桂北的“红瑶文化”,更已吸引了全世界旅游、观光的眼球……总之,广西少数民族文化资源,都极待加上“图书馆作为”这浓墨重彩的一笔,使其本以无可估量的价值再次增值!

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传播不可回避的现状是:作为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信息库”的图书馆,在现代化传播手段的建设上,还是比较滞后的。计划经济时代遗留的“领导重视”、“政策倾斜”的“等、靠、要”观念,在某些人的头脑里,仍然根深蒂固。目前,我们面对的是市场经济,说“重视”,得市场重视,说“倾斜”,得市场倾斜。市场需要、用户需要,才是我们的“领导”,才是“倾斜”的所在。若想让市场“重视”,让市场向你“倾斜”,唯一的办法,就是利用新兴的传播学,吸引人类的眼球;用传播学的手段,引起市场的“重视”,引导市场向你“倾斜”。新兴的传播学学科,自从上世纪30年代在美国诞生以来,特别是自拉斯韦尔harolddwightlas-swell提出了著名的传播学“5w模式”以来,有了长足的发展,受到了社会科学界的高度重视。因为,现代社会已从以纵向结构为核心的简单社会,转向了以横向结构为中心的复杂社会。马克思、恩格斯所谓的`“合力与力的平行四边形”,揭示了现代社会的特征。尤其是互联网诞生以来,线性函数已经无效,只能是非线性函数。传播学已跨越口传播、印刷物传播而进入第三代的多媒体传播的“后传播时代”。到底统计,我国已有互联网用户8000多万,这是个空前巨大的“受众群”。不可估量价值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面对如此巨大的“受众群”,正是通过多媒体传播使其充值增值的大好良机。谁认识不到这一点,谁就是落伍者,将后悔莫及。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已建立起计算机管理系统、缩微拍摄、阅读系统以及音像视听等自动化设备。目前,图书馆所有业务环节全部实现了自动化管理,已构建了较为完善的自动化计算机网络体系,整个图书馆网已纳入国际互联网中,并且与县级以上图书馆通过互联网或ppp拨号系统进行联网。广西图书馆已建立起具有一定规模的数目数据和多个全文数据库,其中,已建成书目数据56万多条、连续出版物数据库0余条、中文古籍数据库13000余条、视听资料数据库23400余条、外文图书数据库20000余条、科技小报索引数据库、广西文献索引数据库、广西名人文库以及农村适用信息、太平天国资料、广西地方志、广西民族民俗图文等全文数据库。凭借这一现有基础,在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传播方面,尚须充实、加强、扩建的有:

1.为每一个广西特有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立项,建立起专题传播网络。这首先就要图书馆工作人员,将每个专题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加以筛选、归类、充实,建立起便于检索的数据库,建立起相应的网页。这一数据库面对的不仅是广西5800万各族人民,也不仅是我国13亿人民,而是全世界。这将对旅游观光业、民族制品业、餐饮美食业、医药保健业、服装鞋帽业、娱乐休闲业、体育健身业、珠宝饰品业以及民族史、民族文化、生态研究学等等,产生广泛、深刻、持久的影响;将打破历史造成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落后、封闭,改变一直停留在“借书还书”、“阅览复印”的传统服务模式,使“死”资源变成“活”资源,变“读者上门”为“图书馆上门”,使图书馆变成不分节假日、不论刮风下雨,每年365天、每天24小时的“全天候”的“上门”的“读者服务”。这对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充值增值,将产生不可估量的经济价值、历史价值和文化生态价值。是“图书馆作为”浓重辉煌的一笔。目前,互联网上电子书刊许多都是收费的,而图书馆是全民的福利事业,是免费的。这种“价格优势”是电子书刊业无法竞争的。据笔者的实践体会,当在互联网上开动“搜索”引擎搜索时,图书馆几乎是完全缺位的。最活跃的是销售企业、旅游业,其次是政府部门,图书馆连个人“博客”都不如。图书馆的自动化系统,许多还处于“内部”状态。这和图书馆“信息库”的地位很不相称。如今是“知识爆炸”时代,在这场“知识爆炸”中,图书馆有责任、有义务加上“信息库”——图书馆这枚“超级重磅炸弹”。

2.互联网传播的前提是“愿者上钩”——因为需要。用户上不上钩,不需要“领导重视”、“政策倾斜”等客观条件,关键是“图书馆作为”要做得到位,适应用户需要。长期以来,图书馆一直受“输入困难”的困扰。许多民族书刊存在大量的生僻字,要造字,输入缓慢。特别是一些珍本书、善本书,生僻字连篇,输入十分困难。而且读者借阅又受到一定限制,大大影响了这些“宝贝”价值的发挥。由于电子技术的进步,现在有了“汉王文本王”之类的具有一键进入word的智能键,所有生僻字,完全可以一键进入,“输入”一本书,也就是几十分钟,大大加快了输入速度。新兴的电子书刊业,是没有这些珍本书、善本书“宝贝”的。一旦图书馆的珍本书、善本书变成电子版,加上又免费,电子书刊业是无法跟图书馆竞争用户的。图书馆的专题网页。要制作得漂亮,吸引眼球。当用户“搜索”时,图书馆的网页就可“一拥而上”,特别是那些使一般用户头痛的生僻字,用户可以立即复制保存,节省了大量的精力、时间。

3.互联网的数字化传输手段,是文、图、声同时传播的,其科技含量的先进性是当前任何一种媒介无法比拟的。纸传媒,虽然可以文图并举,但无声;就是最先进的电视,虽然有声有图,也是活动的,但它的文却常常缺位;而且,这两种传媒也只能单独、不能同时进行。有一个很典型的例证: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教授王申生,根据自己十几年临床诊断积累,个人编排了一个多媒体资料库。用户把这资料库搜索到后,在菜单上点击“二尖瓣狭窄的听诊练习”,在出现的人体图片心脏部位,再点击一下,耳机里就会出现这位“病人”的心跳声,就像临床医师直接用听诊器听到的一样。俨然是一部临床诊断学的多媒体教科书。他这一多媒体资料库受到了广泛的欢迎。许多医院下载后,作为培训进修医师的教材。国家卫生部还将把它纳人全国医师统考题库。这个例证说明:多媒体的传播优势,目前是任何一种媒介都无法比拟的。制作这种多媒体资料库,对图书馆“单位”来说,集体的人力物力,不知要容易多少倍!电脑的复制、下载的存储功能,更是其他任何传媒无法做到的。用户需要的文化资源,经过互联网到手后,可以任意复制、翻录。电脑对图版的修整功能,还可弥补原件的某些不足。电脑的编辑功能,又可以把文、图、声任意编排。就是光盘,也可任意复制。那些珍本书、善本书“宝贝”,将发挥出无穷的潜值。数字化传输的访问人数记录与传统的借阅统计,不知要高出几十几百倍,图书馆将“门庭若市”,带来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大覆盖、大播种、大丰收!

4.利用网络传播快、广的优势,在网上发布征集、呈缴地方文献的通知,不断充实馆藏。要知道。有许多地方志、族谱、民族史、个人作品,都忠实地记录了一个地方的家族、民族、个人的历史。但是由于多种原因,这些文字未能正式发表,而流传在民间,这就需要图书馆利用其特有的收藏优势,向各方征集各种文献以便不断地充实和丰富馆藏,让其发挥更大的作用。广西图书馆在这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工作,在网上发布了地方文献征集的通知,并将征集来的文献迅速做成数据,以供需求者在网上查询,或在最短的时间内看到文献,发挥地方文献的增值作用。

总之,要建立起“图书馆传播体系”。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充值升值,有赖于传播的到位;传播到位,吸引眼球,又反过来扩大了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影响,使其充值升值。这是一种“正”循环。是加法;反之,传播不到位,不能吸引眼球,就不利于少数民族文化资源扩大影响,也就不利于其充值升值,则是“负”循环,是减法。是“正”循环,加法;还是“负”循环,减法,把柄,就掌握在图书馆同行们的手上!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