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绑架的调查报告(实用16篇)

时间:2023-11-17 11:13:10 作者:琉璃

调查报告的撰写需要准备充足的时间和充分的调查准备工作。希望通过阅读这些调查报告范文,大家能够掌握基本的调查方法和报告撰写技巧。

“道德绑架”的调查报告范文

学院名称:班级:姓名:学号:成绩:

2016年8月20日。

目录。

引言。

“道德绑架”,顾名思义,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以看似道德的逻辑去约束或规范别人的行为。以道德为筹码,要挟个人或众人不得不做某些事情。一般是一个群体思想道德低下,认为资源多的人就必须帮助资源少的人,才能达到一种心理平衡,也顺带达到了自己帮助别人的虚荣感。

在现代社会上,这样的社会现象非常普遍。每个人似有意似无意地都会接触到甚至做过这样的事情。当今中国社会还远远未达到完全稳定的状态,时代在发展,人们对于道德的观念也在不断的变化中,经常会受到来自社会变更产生的冲击。因此对于道德的定义千千万万种。并且,现在社会发展非常迅猛,瞬息万变,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也渐渐容易导致有些人的心灵迷茫和缺失,生活中的“道德绑架”这一社会现象很多也由此而生。但无奈的是,许多人却还没有真正察觉或虽已察觉但却无勇气拒绝这些的发生。

本次思政社会调查研究就是从“道德绑架”这一社会现象出发,分析生活中的一些例子,研究人们在基于这样一种情况下的心理和行为,以了解这一社会现象频发的原因所在。

一调查背景、调查目的及方式。

随着网络的高速发展,网络信息世界的不断扩张和完善,人们把越来越多的问题上传到网络平台上,其中包括很多人们义愤填膺的话题和对某些公德问题的评论。其实仔细看会发现,在这样的问题之下,往往评论会逐渐分为两派,两派人互相攻击,互相争辩,以道德为中心,围绕道德这个中心展开激烈的辩论。由此,渐渐的,从中诞生了这么样一个词——道德绑架。

二实践过程。

本次实践过程分为设计问卷、网络分发问卷和回收问卷、电脑统计数据、形成报告、最终定稿五个阶段。本次调查对象是对现阶段的所有大学生而言,因为学生作为现在年轻人中的主流部分,对于这一方面的问题了解的渠道更多,了解的深度和广度相对较深。虽然该问卷调查针对性较强,仅针对当下的大学生一类的年轻人,但绝不会影响到我们整个调查报告的正确性和真实性。整个调查报告从设计问卷到最终定稿总耗时约10多天。具体过程如下:

1、设计问卷:从八月份开始,从网络上收集有关于“道德绑架”的相关资料,然后参考有关的例子和问题,设计一些针对性较强的题目,包括调查对象基本资料,对“道德绑架”

这一社会情况的了解程度,以及相关例子的处理方式等。所以我觉得这份调查报告对大家来说还是具有一定的说服力。由于是网络问卷,所以调查的题数只有十七道题,题目较为简单而又具有代表性。

2、网络分发问卷和回收问卷:从分发调查问卷到我们回收调查问卷总历时四天多的时间。主要通过发布问卷,请身边的同学们和朋友们扩散问卷信息,以达到填写问卷的人的年龄层次的多样化。

3、统计数据、形成报告至最终定稿:统计数据完成后,就开始分析数据。因为是电脑统计的数据,所以数据的结果相对于人来说要快很多,没那么麻烦,数据也准确得多。然后就根据调查结果开始制作调查报告。

三问卷分析。

第1题:您的性别是[单选题]。

第2题:您的年级是[单选题]。

由以上图表可知,在这一题上,认为自己没有对他人做出过“道德绑架”行为的人占了绝大多数,比例达到71.88%。而只有28.13%的人认为自己做过类似的行为。那么我们是否可以再推测一下,是否在这71.88%的人当中,也存在一部分人是无意识地做过“道德绑架”的行为却没有发现呢?我们再继续往下分析。

第5题:当你的行为被指出是道德绑架时,你会虚心接受吗?[单选题]。

由以上图表可知,在这一题上面,大多数人在意识到做了“道德绑架”的行为以后,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这说明大多数人能够认识到“道德绑架”这一社会现象是一大问题,是不好的,对这一行为的了解较为深入。而有18.75%的人认为不会接受自己的行为是“道德绑架”,或许是对于这样一种社会现象不以为意,认为并不是什么问题。我们继续分析。

第6题:您平时做好事主要是出于真心还是由于社会舆论告诉你应该这样做[单选题]。

由以上图表可知,仅研究日常行善这一件事情,大多数的人是愿意并且发自内心的去做,而不是受别人道德上的约束才去做的。那么问题来了,既然如此,“道德绑架”为何为成为当今社会一个极其普遍并且人人或多或少都有接触过的一个社会情况呢?这需要我们好好去研究其中的原因。请继续看一下问题分析。

第7题:对于qq空间或朋友圈上经常转发的众筹帮助的消息,你的态度是[单选题]。

由以上图表可知,这一题主要是针对当下我们生活中经常发生的一个例子而提出的一个问题。我相信广大大学生朋友们都不陌生。在qq空间及朋友圈经常能够看到,有人希望众筹筹钱帮助度过难关(信息大体内容如此,真假未知)的消息,从这一题的调查情况来看,大多数人对于这样的消息持不相信不在意的态度。根据选项分析,选择不在意选项的人的想法多半是认为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网络信息真真假假难以辨认,尤其以假消息居多,因此对于这样的消息才会选择不在意。而对此情况感觉反感的人来说,很可能是认为这样一种行为就是“道德绑架”行为,因此在情感上才会多了一些反感。

第8题:如果有微信好友在朋友圈邀请你捐款,你会捐么?[单选题]。

由以上图表可知,68.75%的同学对于网络上诸如此类的捐款消息,并不会盲目地行动,对于以道德为砝码的行为,能够有自己较为独立的判断,并不会受之约束。只有极少数的人,会毫无防备的捐款,这其中有多少人是因为道德上的压力才选择捐款,暂时不能够了解到。我们继续分析。

第9题:如果你没捐,你考虑的是?[多选题]。

由以上图表可知,71.88%的人认为捐款是只看事情的情况,而不是根据其他因素影响的,这说明其实在大学生当中,多数人对于这样的事情能够有自己的判断,对这些有较为清楚的认识,不会简单地被人以道德的名义进行约束和捐款。而其中也有部分人不捐款的理由是出于网络信息的不安全性,不完全相信这一类的信息所致。

第10题:您认为社会上的一些道德规范是否对你造成一定的困扰或压力[单选题]。

由以上图表可知,在面对道德规范而产生的问题上面,有40.63%的人认为会对自己造成压力;而有59.38%的人则持相反态度。这其实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说明了如果有“道德绑架”的行为发生在自己身边,对其他人已经足够产生麻烦甚至是困扰。

第11题:公交车上有老弱病残孕或者带小孩的乘客时,您会让座吗[单选题]。

由以上图表可知,据不完全统计,有31.25%的人会根据自身情况考虑让不让座。相比之下,有3.13的人会出于道德舆论压力,而选择让座。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道德绑架”在一定程度上是影响到我们个人对于这样一类事情的判断和行动的。会变成一部分人的生活中的不可避免的压力。

第12题:路遇乞讨,您会帮助他们吗[单选题]。

由以上图表可知,在当今社会,关于是否应该给乞讨者帮助似乎也渐渐成为一类比较经典的例子。帮助乞讨者本来无关乎道德层面,全看个人对于乞讨者的看法。在过去,对乞讨者视而不见或许会惹来其他人的非议,而渐渐的,当越来越多的关于乞讨者的“真相”被曝光以后,“道德绑架”的浓重色彩也逐渐被冲淡。在本题中,对于乞讨问题,能有自己独立思考的大学生还是占了大多数。

第13题:您认为富人必须要做社会公益吗[单选题]。

由以上图表可知,在本题中,不认为富人就应该为公益事业多捐款的人占了78.13%。近年来,国内发生过一些不可抗力,为抢先赈灾捐款本应该是个人的事情,但往往在这种时候就会有很多不和谐的声音冒出来,呼吁富人应该多捐款多做社会公益。而在这一方面,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大学生群体对于这样的“道德绑架”行为大多还是持反对态度。

第14题:您在各种社交网站上看到别人被“道德绑架”时,您会怎么做[单选题]。

由以上图表可知,大学生群体反对“道德绑架”行为,或许跟他们或多或少体验过这样的行为所带来的杀伤力是什么样的,所以对于这样的行为能够做到换位思考,因此抵制变成其中的一员。

第15题:你认为道德绑架与哪些因素有关?[多选题]。

由以上图表可知,对于“道德绑架”行为,在接受问卷调查的人群中,普遍认为个人受教育程度与是否会做出这样的行为有着很大的关系,84.38%的人如是认为。其次,个人家庭背景以及社会经历和社会舆论及媒体观点也占到了75%这样一个相当大的比例。由此我们可以分析推断,“道德绑架”的出现,与一个人是否有道德并无直接的关系,而与一个人的受教育程度和形成的价值观等,以及受到社会舆论的推波助澜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大学生们普遍认为,当受教育程度较高的时候,对于诸如此类的行为往往也能够有着自己一定的独立判断,不随波逐流,而这样的观点与该问卷分析得到的结果不谋而合。

第17题:总的来说,您对社会上的道德绑架的看法[单选题]。

由以上图表可知,84.38%的人认为对于关乎道德的事情,怎么做是个人的事,他人不应该对此品头论足,甚至以道德为理由,强行拉别人上同一辆战车。虽然在当今社会上,对于此类情况的频繁发生,我们有时候会承受来自社会舆论的巨大压力,但能够理智地去做出正确的选择,自身不去以道德强迫他人,这是我们当代大学生出于自身能够做到的事情。

四、案件实例及分析。

【案例一】。

【案例三】。

光良的狗,你怎么能在哀悼日洗澡。

2010年4月21日,青海玉树地震哀悼日当天,全国停止了一切娱乐活动,可是歌手光良却发了一条状态说“今天台北终于有了一丝阳光,可以帮小high洗澡了!”此举引来网友一片骂声:“在举国哀悼的日子,光良居然敢给他的宠物狗洗澡,到底是狗重要还是国殇重要?!”同日,张震岳因发微博称在海边冲浪而遭到网友炮轰“心中没灾民”,不得不删除微博并发文道歉。

飞机宣布坠毁,萧亚轩你的自拍怎么还笑得出来。

以上这些案例,不过是近几年里我们所能看到的新闻里的冰山一角罢了。生活中时时刻刻都在发生着类似的事情。从网络上风靡很久的“不转不是xx人”的帖子,到“必须让座”的现象,再到“以爱国为理由鼓吹群众上街砸日系车”,皆有相同的性质,这些都是“道德绑架”的具体表现。从以上这些案例我们大致可以看出在生活中“道德绑架”处处都存在的影子,总有那么些人,打着“道德”的幌子,认为“你如果不这么做,你就是缺乏道德”,并在网络这样一个大平台上大肆批判他人,同时还要带上众多的网友们,以期望让更多的看热闹的网友们跟着一起批判他人,攻击他人。大有“妖言惑众”之嫌。

五结论及建议。

(一)结论。

经过一系列的调查和生活中的案例分析,我们发现人们对于道德绑架这个概念的意识还是不够强烈,但其实在我们的身边已经出现了许多这样的现象。身为大学生的我们,在如今越发复杂的社会的影响在变得越来越警惕,变得好像有点冷血,不怎么愿意去帮助别人。但是其实只要我们心中依然有一颗满怀热忱的心,愿意试着去相信,也许一切都会变得不一样了。

从马克思主义的角度来定义“道德”是何物,马克思认为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道德没有强制性,它依靠社会舆论、人们的信念、习惯、传统和教育来起作用。道德是在人类社会的一定的生产方式中产生,受人们的经济关系的制约,并随着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而变化。道德具有历史性。和原始社会所有制相适应的是原始社会的共同道德,它以氏族成员之间平等互助的关系和对民族的整体责任感为其行为的规范。也就是说,道德应该是没有强制性的,道德本应是发自个人和社会之间的一种行为准则和规范,不应以个人意愿强加于他人之上的。

我认为,“道德绑架”是国人性格里的奴性的一种表现形式。由于过去长期处于封建君。

主专制和科举制带来的思维束缚,人们习惯于让自己的行为符合某种标准来获得一种认同感,当这种融入群体的思维推动力大于人们思考的判断力时,就产生了“道德绑架”。其实道德绑架并非近年来才刚刚兴起的,只是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技术发展,信息交流越来越频繁,让这一现象越来越多的为人们所接触。早先时候这样的行为尽管也会发生,但却鲜有人会意识到将这与道德挂上钩。在过去道德的概念以及普及与众人来说非常模糊,故此尽管这样的行为会让人觉得很不舒服,可是却远未达到变成一种社会现象并且对于这类行为有明确的界定的程度。其实话说回来,道德对我们来说是什么?我们都应该明确地知道,一切不以自己为目的的道德约束,都是道德绑架,因为,道德是用来约束自己的。从小我们就被教育要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可是有的人花了大半辈子也没弄明白什么是真的道德。道德是用来约束有错的人,不是用来禁锢无辜的人。制定自己的准则,绑架别人的道德,这是一种畸形的价值观。那些站在所谓道德据点的人们大可不必咄咄逼人,慷别人所慨,强别人所难。每个人的成长方式不一样,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权利,请停止道德绑架,世界不是法庭,而你也不是法官。

(二)建议。

很多时候,试着换个角度去看待问题,试着去换位思考一下对方的处境,可能就没有那么多让人烦心的矛盾了。就比如说,我不让座能说明我就没有道德心吗?有时候我可能只是工作一天了非常累,没有看到老人家,并没有不敬老的意思。但是总有些自我标榜道德的人要跳出来职责你不尊老爱幼。如果那些总爱拿着道德当做挡箭牌的人遇到这样的情况,试想,你们自己会怎么做?有时候明明换位思考互相理解一下的这么简单的事情,总会被有些人抬高到道德层面那么高的一个层面上去,就我个人来看我觉得非常的没有道理。所以,很多时候,互相理解,换位思考对方的处境,就不会有那么多麻烦的事情了。

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在这样一个信息开放网络发达的时代,我们看过太多这样的例子,不仅要引以为戒,不要对他人施以“道德绑架”,同时,加强个人的思想道德素质也是非常有必要的。要以道德约束自己的行为,而不是打着“道德”的幌子去要求别人的行为。所以,请停止“道德绑架”的行为,多些理解,多些思考,这个社会会少很多很多的言语伤害,会变得更加和谐。

道德绑架演讲稿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因为现代这个社会通讯发达,媒体,舆论,不管是真的假的,满天都是。因为舆论压力太大,社交太发达,特别是对于名人来说,一举一动都要小心翼翼,一不小心就是头版头条。很多网友粉丝对于明星的行为要求很高,既然作为名人,所作所为必定会受到广泛的关注。他们的行为是大众定义他们形象的重要因素。道德绑架是近年来最惹发争议的话题,还有很多发生在明星身上的事情,比如我前些天看过一部电影《战狼2》,这一部火遍全世界的电影,大家对它的评价也是相当的高。那就不得不说一部电影的最大赢家——吴京,一个打星,因为电影迅速成为当红小生。

8月8日发生的四川九寨沟地震事件,明星的捐款又称为大家关注的焦点,因为战狼2的票房冲天,吴京赚的锅满盆满,所以对于“惊爆”吴京只捐了50万的数字,很多网友炮轰吴京太小气,还有人觉得“人家挣的钱,捐多捐少和你们有什么用!”这就是所谓的道德绑架,因为人家有名气,人家挣的多,就逼着人家捐款?这种事情层出不穷,吴京的事情也仅仅是代表性的。

当然,生活里也有这样的事情。现在礼让公车座位已经变成了理所当然的,如果你不让座,那就是你的不对了。受到所有人的指责,现在所有的礼貌和素质都被硬性要求,如果你做了会被认为是义务,如果你不做就会被舆论谴责。这样的社会面貌已经被扭曲,我们认为的道德素质,已经逐渐被绑架的变了形。

道德是自我约束的行为,如果被舆论挤压变形,那么就会成为一种负能量的社会效果。我们有道德,有素质,却不想被硬性要求!

希望大家可以多一些言论行为自由,少一点无事生非的压力。我们拒绝“道德绑架”。

谢谢大家!

“道德绑架”的调查报告范文

引言。

孔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从古至今,中国的圣人早已了解道德的最低标准。“道德绑架”就是在用圣人的标准来要求普通人,用美德来要求道德义务,或混淆政治义务和道德义务。现社会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壮大而使一些人的心灵造就缺失,在迷心逐物中开始逐渐出现了一些冲破道德底线而被大学生称之为“道德绑架”的现象和事件,以至于一次又一次地刺激着人们的心灵。

一、调查背景、调查目的及方式。

随着网络时代的高速发展,人们把越来越多的问题上传到网络平台上,其中包括人们的“义愤填膺”和对某些公德问题的评论,从中诞生了一个特殊的词语——“道德绑架”。

二、实践过程。

计数据、形成报告、最终定稿五个阶段。本次调查对象是对现阶段的所有大学生而言,而调查范围不单只在广东省进行,其中还包括北京、湖南、湖北、浙江、江西、上海、重庆、广西、天津、安徽、河南、福建、江苏、河北、河南等全国20个省份,4个中央直辖市,2个自治区,同时也有一小部分显示的调查范围是国外的,对这个我个人表示有点质疑,但绝不会影响到我们整个调查报告的正确性和真实性,不过还是以广东省的广州市和珠海市为多,整个调查报告从设计问卷到最终定稿总耗时约50多天。具体调查范围的数据如下(因为调查的省份比较多,而且占的比例也很少,所以下面的省份和数据分析有可能没有显示出来):

附录(中国各省的地理位置分布情况):

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电信2班。

会大部分人的心理。于是我们就想到了通过网络问卷的方式对全国进行调查,那这次的调查数据就包含了全国不同省份人对道德的心理想法,所以我觉得这份调查报告对大家来说更具有说服力。由于是网络问卷,所以调查的题数就有十一道题,题目简单而又具有代表性。

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电信2班。

网络分发问卷和回收问卷:从分发调查问卷到我们回收调查问卷总历时90多个小时,也就是四天多的时间。在这短短的四天多里,我们遇到了很多的困难,比如说晚上从网上发调查问卷给同学们,有些同学就直接视而不见(看他们的扣扣显示的是在线,却一直没见他们的回复)心里感觉不好受。我们这次回收的网络调查问卷有300多份,经过我们的筛选,选出了300份有效的调查问卷(一开始的时候我是提议比300份还要多的份数,但由于时间和其它私人的关系,只能决定到300份)。

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电信2班。

统计数据、形成报告至最终定稿:统计数据完成后,我们就开始分析数据(因为是电脑统计的数据,所以数据的结果相对于人来说要快很多,没那么麻烦,数据也准确得多,但也有很多人的报告的数据是瞎编的或者是从网上复制粘贴的,这样不需要用太多的脑子,但这样子做有意思吗?值得吗?),然后我们就开始作报告,作报告也是一项需要绞尽脑汁的脑力活,我们是对着电脑现成地想到什么就一个字一个字地打在电脑上,在这过程中,我们的报告改了有改,感觉改了n次。最后经过我们的意见一致并且形成了报告,最终定下稿来。

三、问卷分析。

本次有效调查的人数达300人之多,其中120个男生,180个女生。

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电信2班。

二、大。

a了解b不了解c听说过但没了解过数据统计。

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电信2班。

由图表可知,现社会的大部分人都有了解过“道德绑架”是怎么回事,而也有一部分人听说过但没有了解过,甚至有些人一点都没有听说过,但这两者的比例相差不大,百分比之差只在2.67%。

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电信2班。

由图表可知,在社会里还是有那么一小部分人是属于“道德缺失”的那种,就是在公共场合之下也不会给老人让座,还有一些人会在犹豫,但那只是一小部分而已。我们的社会还是很美好的,因为在我们这次调查中有80%以上的人都会毫不犹豫地给身边的老人让座,这是很值得我们去给赞,很值得我们去学习的。

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电信2班。

由图表可知,也许是因为近几年来许多人遭遇“碰瓷”的事件,导致现在人与人之间有着一种不可言说的隔阂,“想帮忙却又不敢”这个选项占据64.67%,其实我们心里是希望可以帮助老人家的,可又不愿意因此让自己陷入困境。可以说,如果我们之间没有猜疑与隔阂,这个社会会变得更美好。

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电信2班。

由图表可知,还是有一小部分的人会因为害怕麻烦上身而忽视身边可能发生生命危险的人,那为什么会发生“小悦悦事件”就可想而知了。还有超过一半的人选择“什么都不会打120”这个选项的,我们采访的都是大学生,可选择做紧急措施的并不多,这说明学校对于学习简单的紧急措施这方面不够严格,学生对这方面的知识面不够广,也不够重视。还有一个可能,也许是学生不够自信,这也是对急救措施的了解程度不够的问题。

b我表示中立,因为在场的每个人各有各的想法,大部分人都是想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边,在场的人之所以不帮,也是为了给自己一个保证数据统计。

由图表可知,a与b两个选项的选择率仅仅之差4个百分比,也就是说,这300个学生里有149个选择了不愿意见死不救的选项,这应该算是一个好的现象了。表中立的也多,是啊,他们也会想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可我不懂,那是生命,那毕竟是活生生的生命。

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电信2班。

c不太清楚数据统计。

由图表可知,大概131位同学选择了a,143位同学选了b,这题主要想了解下同学们是否真的理解“道德绑架”这个概念。“用圣人的标准要求普通人,用美德来要求道德义务,或混淆政治义务和道德义务。”从百分比的多少看,许多同学还是不够了解“道德绑架”的。

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电信2班。

c我表示中立,因为我没什么看法数据统计。

由图表可知,这个问题表意更明显一些,选a的占据83.33%,与其他选项相差甚远。虽然这个题表意非常明显,但依然有同学选择另两个选项,其中不乏有来闹的同学这些我们可以忽略,但总是还有个别选择的。

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电信2班。

9.最后,我想问一下大家,有没有必要去深入了解一下关于”道德绑架“的话题?

a没必要b我觉得一定要c可要可不要数据统计。

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电信2班。

由图表可知,现在社会出现的许多不可思议的事,如题目中提到过的事件,这些事,如果不是真真切切的发生在我们的身边,我们怎么会相信。这些事都与道德绑架有关,这道题70%的同学认为一定要深入了解,我想,这是令人可喜的。

四、结论及建议。

(一)结论。

前帮助吗?”数据表明“想帮忙却又不敢”这个选项占据64.67%,其实我们心里是希望可以帮助老人家的,可又害怕因此会让自己陷入困境,所以选择了做一个冷漠的人。那你们有没有想过可能老人家真的需要帮忙呢?这样想着,内心就在纠结着,但是如果我们之间没有猜疑与隔阂的话,我们就会形成一个互帮互助的循环圈,每个人是帮助者也都是被帮助者,这样的世界不正是我们梦想能建立的王国吗?试着换个角度去看待问题,可能就没有那么多让人烦心的矛盾了。前段时间发生的在公交车上有老人殴打不让座的年轻人的事件,大部分的人都认为这是不恰当的,老人家的粗暴行为引起了社会很多人的不满。年轻人是本应该给老人家让位,可是也许座位上面的年轻人上了一天的班,实在累的很,他只是想小小的休憩一下,没有看到老人家,并没有不敬老的意思。个别老人家把“尊来爱幼“这个词语当成了霸道的挡箭牌,把让位当成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情。让我们携手共创一个和谐友爱的社会!

(二)建议。

学校是学生生活学习的平台,大学更是大学生的一个小社会,学校应该对学生加强道德教育观念,让学生在紧急情况下能够沉着应对,学生也应该就此重视起来。

五、问卷的局限性。

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电信2班。

在此次调查报告中,存在不少不足之处。首先,此次问卷调查所发放的问卷数量只有300份,而且仅限于大学生,年龄都在一个层次,不够广,其中可能还参杂着一些乱填的学生,这也是网络问卷的一个弊端。种种问题导致问卷结果说服力不够强。原本计划好的采访环节也因为种种原因而砍掉了。因为是网络问卷,怕有些同学觉得题目太多导致不耐烦填写问卷,我们把题目缩至11题,也没有出非选择题。这些都是此次作业的不足之处,还请谅解。

六、实践收获。

(我们)。

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电信2班。

道德绑架演讲稿

大家好!

随着成长过程的不断推进,生活中出现的烦恼也越来越多,可是由于价值观的不同,出现了许多难以抉择的事情,常常让我感到不知所措。

但这次,我实在不知如何表态了,因为我现在已经思维碰撞很久了。

事情的起因很简单,就是我在一个烤红薯摊位,向摊主——一位老奶奶——买了个红薯,却是花了我一顿半的饭钱!我的心很痛,因为这个红薯对于我来说是“天价”了。

本来,老奶奶这么大年纪了,头发花白,体现了其主人的饱经风霜,更由于是冬天,这儿风又很大,做小本生意的大家都很不容易,何况是这位老奶奶,以及她身边的一位应该是她的老伴的老爷爷。

饿的慌,我迅速来到这个摊位前,挑了个比较小的红薯,老奶奶拿起称了称,报了价,可是却让正在从书包拿出钱包往外掏钱的我感到不可思议,我的动作一瞬间静止了……竟然如此之昂贵!比别人的摊位那儿足足贵了一倍多!但是看见老人家也不容易,老奶奶忙着帮下一位顾客称重,老爷爷已经打包好递给我了。

我是不太想要了现在,但是,想到做生意的艰难,以及老人家还在冷天里出来卖烤红薯实在是——不买似乎对不起自己。于是,我狠狠心,买下了这个“天价”红薯。

我不懂,我只知道,不得不买。

谢谢大家!

道德绑架演讲稿

大家好!

一位独自上学的10岁小女孩坐在公交车的爱心坐上,听到一位婆婆不停的吐槽无人让座,最终哭着让了座。

公共交通资源,谁都有权利乘坐,年轻人有义务为老年人让座,但是老年人没有权利要求年人人让座。不是所有的老年人都会逼着年轻人让座,也不是所有的年轻人都不会给老年人让座,但是总是有那么一个小群体在,这个群体恶化了“老年人”“年轻人”这两代人的关系,对于这样的群体,我们可以说不!绝不让道德绑架了年轻人!

谢谢大家!

道德绑架演讲稿

现如今,时代在进步,科学在发展。生活在21世纪的我们,在享受着社会环境的美好的同时,也在面临着一些道德素质方面的问题,就比如我今天要讲的——道德绑架。

道德绑架在我们的生活中并不少见,就比如说演员孙俪,她曾经资助过一名叫做向海清的上海贫困学生,然而这名学生在上了大学后,花钱开始大手大脚,开始对孙俪的资助金额有所不满。他甚至开始在网上诋毁孙俪,指责孙俪骗人,说孙俪没有良心。不明真相的网友们立即把矛头指向了孙俪,在当时,对她造成了很大的伤害。真相大白后,著名导演韩寒也在微博上发文谴责:“普通市民在二环内养个大型犬都不可以,为什么孙俪可以在上海养头狼”

更甚者,曾有歌手丛飞,资助了许多名贫困学生,几乎花光了所有积蓄,可在他胃病发作后,被他资助的人不但不帮助他,还开始逼迫丛飞把他们的名字从资助名单中删去。并开始催债,用道德绑架的行为,来逼迫从飞继续给他们钱,以下是一名家长与丛飞经纪人的对话:

你们不是说要资助我家孩子上大学吗?这才刚到初中就不干了!你们这不是骗人吗?当明星还能骗人啊!

不好意思,这位家长,丛飞他现在得了病,等他病好了一定会把钱寄过去的。

他得的什么病啊?

胃病,挺严重的。

那你问他什么时候病好了出来挣钱呀!

就是许多人看到这里内心和我一样感到愤慨吧,这些被资助过的人,不但没有丝毫感恩之心,反而用道德绑架来“报答”那些于他们有恩的人。

或许有些人认这些事情都离我们太遥远,那么前些天在网上流传的女子逼迫军人让座的视频,总是离我们生活较近了的吧。网友们看了这个视频后也都是义愤填膺,纷纷指责这位女子没有基本素质。

相信有不少人在生活中都有过被人强制性要求做好事的经历吧!当时大家的感受如何呢?

本来弱势群体是指那些在某些方面不如他人,需要帮助的人们,可现在的一些人们反而因“弱势”而觉得高人一等,以弱势做为挡箭牌,逼迫他人帮助自己,并心安理得地享受着这一切。如果他人不帮助自己,就是没有良心,就应该受到谴责。

在这里,我想使用《甄嬛传》中的一句话——他人帮助你是情份,不帮助你是本份。正是因为道德绑架的存在,才使得社会上愿意帮助他人的人越来越少。

所以,朋友们,让我们一同携手,对道德绑架说:“不!”

道德绑架演讲稿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一位独自上学的10岁小女孩坐在公交车的爱心坐上,听到一位婆婆不停的吐槽无人让座,最终哭着让了座。

公共交通资源,谁都有权利乘坐,年轻人有义务为老年人让座,但是老年人没有权利要求年人人让座。不是所有的老年人都会逼着年轻人让座,也不是所有的年轻人都不会给老年人让座,但是总是有那么一个小群体在,这个群体恶化了“老年人”“年轻人”这两代人的关系,对于这样的群体,我们可以说不!绝不让道德绑架了年轻人!

谢谢大家!

写道德绑架作文

哈佛图书馆遭受大火肆虐,唯一存在的珍本却是一名学生违规带出的。在规矩和道德之间,哈佛毅然选择了规矩,开除了那个学生。

或许有人认为霍里厄克校长的做法未免太过刻板,太过不近人情。古人说:“不以一眚掩大德”,这个学生能归还图书,是应该表扬的。但我想说:“不以一德掩大眚”。人应该在规则的框架里,再谈美德,莫用道德绑架规则!

不可否认的是,道德是社会的底线,是我们判断是非的一个准则,但若事事都用道德评判,让道德占领人性的制高点,而让法律、规则屈尊其后,必然会导致良知的泛滥,一切公正、公平亦将不复存在。对于那些既做了好事又做了坏事的人,只有法律、规则能予以最公正的审判!

规则是高悬于我们头顶上空的达摩克利斯剑,它以最为公平而肃穆的目光审视我们的一言一行,裁断我们的一举一动。当我们难以克制心中的欲望,试图触碰并打开潘多拉魔盒时,锋利的剑刃便虎视眈眈,令我们胆怯却步,远离堕落。

《简爱》中有言:“人们死后,每个人的灵魂都平等地站在上帝面前。”不单是上帝,规则面前亦是如此。无论是穷凶极恶还是盗亦有道,规则会以最严苛的目光透视违规者的内心深处,冷漠,公正,不带有分毫私心。规则是公正与和平最为冷酷而称职的守望者。

“汶川大地震”时的救人小英雄雷楚年,用他的奋不顾身拯救了七名同学,一时间成为人人赞誉的对象,全国的道德楷模。而六年时间过去了,当时的英雄已堕落成一个诈骗犯,让他一生的光环消失殆尽,做了错事也迎来了法律的审判。不能否认,雷楚年的义举带给了我们很多感动,可是再多的感动也不能抹去他欺诈的事实。法律的正义不会被他曾经的壮举而蒙蔽,法律会对他做出最公正的判决。

林肯曾经说过:“法律是显露的道德。”法律、规则依据道德修订,是道德的体现。触犯法律、规则,是对道德的亵渎。那些妄图以道德之名行触犯规则之实的行为本身就是对道德的违背!理性之光不能被黑暗所遮蔽,我们也不能让规则的天平在道德的影响下摇摆。每个人都要遵守规则,这是做人的根本!

人民大学校长陈玉露在毕业典礼上劝导学生:“人大学子应身怀为民立命之道,抓紧规则这一准绳,守护信仰,守护规则。”莫让道德绑架规则,我们应该守护好规则这一社会准绳,以我们的行动,给社会带来一种正义的风气,让人人手中都持有一把规则的量尺,规划自己行为的边界,规划自己心灵不可逾越的范围!

道德绑架的演讲稿

1月13日,巴黎发生恐怖袭击事件,第二天,全世界都在为遇难者哀悼的时候,范玮琪在微博上晒出孩子的照片,网友恶语相向:“自己的‘小确幸’不能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事后,范玮琪发表了另一条微博,意在为遇难者祈祷,却仍然难以平息网友的愤怒。

这已经不是范玮琪第一次因为“晒娃”被网友横眉怒指。“9·3”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大阅兵吸引了千千万万人的关注。在关注阅兵时,一些人还同时关注了明星有没有关注阅兵。他们通过微博发现,赵薇、林志玲、大s、she、蔡康永、何润东、范玮琪等对大阅兵没有任何表示;范玮琪不但没有表示,还在自己的微博里晒出双胞胎儿子的照片。于是在这些明星的微博下面,“不爱国”“不配当中国人”“取消关注”“你令人失望”等骂声响成一片。尤其在范玮琪的微博里,数以万计的评论如潮涌来,其中相当部分是谩骂:“你不发阅兵的照片,居然发你儿子的照片!你不爱国!”“你不感动吗?你还是中国人吗?”“你不爱国,你滚出中国!”。而在我看来,那些嘴里没说过半句“爱国”字眼的人,只要做好本职工作,遵守国家法律,维护权利,承担义务,也都算爱国。

有人认为,作为公众人物,明星不应当把自己的微博简单地视为私人领地,他们在微博上的发声也跟其在公共场合的一言一行一样,具有特殊的传播和示范效应,因此,范玮琪的言行是不对的。然而,一而再、再而三,在网友们激烈的言论中不难看出,对范玮琪“晒娃”

的批判已经不只停留在这个层面,而是升级为人们宣泄负面情绪的一个出口。在这种看似热血、实则非理性的责备中,批判的因果和逻辑是不需要深究的:只要你没做大家正在做的事,你就是不道德;只要你没说大家正在说的话,你就是不道德。在这样的道德批判中,转型期社会的种.种压力,轻而易举就转变成荒腔走板的情绪表达,舆论貌似占领了道德伦理的高地,实则却是对寻常生活和情感施以了道德绑架。而事实上,真正的道德是对每一个个体的尊重,道德绑架对人的伤害则丝毫不逊于真正的绑架。正如知乎一位作者所说的,每个阶层每个群体都有他们的道德观,正如战争是因为双方都有正义,道德绑架则是因为一方觉得另外一方达不到他们的道德标准。

“道德高于法律”的本质就是人治思维。但是道德绝对不能高于法律,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免受道德的绑架,避免“多数人的暴政”。道德绑架则正是因为一方觉得另外一方达不到他们的道德标准。

道德绑架作文

前天我同朋友去逛街,在吃饭时,我把买给我妈的两双鞋放在座位上,而走时却忘记了。当我和朋友在鞋店试鞋时,突然朋友就问我,我买的鞋呢?我脑子一下炸开了,马上就想到在吃饭的饭店里丢了。

我立马赶回那个饭店,那时距我离开饭店已有一个钟了。当我再踏入饭店走到我刚刚所坐的座位时,鞋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了。我赶紧向服务员询问,问谁捡我放这的鞋没有?另一个在远处的服务员看到我赶紧过来问我说,靓妹你找什么?我说找忘在这的鞋。她马上说靓妹你买瓶水给我喝,我就把鞋提给你。我一听不提有多开心,连声说好。她去提鞋时,我在包包内找了一张能买一两瓶水的钱拿好。

当她笑咪咪地把鞋还我时,我也把手中的钱给她,还连忙对她说了数声谢谢!她接过钱后也连说了几句谢谢,还问身边的同事要喝水吗?我人都要出店门,她还在后面大声对我说,靓妹谢谢你哦!我笑着回头对她说,应该是我谢你,帮我保管了那么久的鞋。

当我把这个信息发到朋友圈时,多数朋友是不理解我为什么要给钱服务员,认为我在那饭店吃饭,东西忘记在那,那饭店就应该有责任帮我保管好。但我却不这样认为,如果服务员不帮我收好,就有可能已被别的客人提走了,那个时候我又能找谁?所以我很感谢帮我保管好鞋的那位服务员。

相反,如果那个服务员不肯还我鞋时,我会马上找店长帮查视频看谁拿了,那时找出是谁,我就不会给钱了也不会说谢谢了。

“listentomyheart。”(听从自己的内心),不为别人而活,不被别人的眼光和言行所左右,活出真实的自己。这也是那位服务员的想法,而作为我,我要告诉所有的人,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可以尽力给别人提供帮助,但是不应该被道德绑架自己的人生。

让我把这段话送给所有的人:不要让别人的意见左右自己内心的声音,最重要的是,勇敢的去追随自己的心灵和直觉,只有自己的心灵和直觉才知道你自己的真实想法。这是你的生活,你拥有绝对的自主权来决定如何生活,不要被其他人的所作所为所束缚。

道德绑架作文

大家好,我今天要讲的内容是道德绑架。最近,一个题为《阿姨,对不起,我不能给你让座》的视频火了,这段视频是由几个小片段串联起来,喊出了“拒绝道德绑架”的口号。视频中展示了“最烦非让人喝的酒桌文化”“最怕逼着我让座的阿姨”“最怕不管熊孩子的家长”等桥段,因为在生活中很多人都有亲身经历,所以引发了大量网友的共鸣。

8.12天津爆炸发生后,社会各界积极支援,不少组织跟个人都进行了捐款。比如每天都能在新闻中听到看到xx捐款多少。慈善本是一种个人行为,但中国首富马云的微博也在这几天“炸了锅”,他的微博评论遭到了网友“围攻”,“你不捐款,我再也不淘宝啦”“首富就该捐一个亿”纷纷质疑“为啥不捐”

从小老师就教育我们要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可是有的人花了大半辈子也没弄明白什么是真的道德。道德是用来约束有错的人,不是用来禁锢无辜的人。制定自己的准则,绑架别人的道德,这是一种畸形的价值观。而站在所谓道德据点的你们大可不必咄咄逼人,慷别人所慨,强别人所难。人们厌恶“道德绑架”,不是因为心中失去了道德底线,也不是因为他们不需要美好的情操和公序良俗,而是讨厌道德的滥用和越界。

谢谢大家!

道德绑架作文

引言:慈善作为一种道德情感,是人类社会的润滑剂,也是人类社会的粘合剂,它所表达的善意和爱心,有助于克服社会的疏离和隔膜,增强人际关系的融洽与友善,从而增进社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中国大百科全书》对“慈善”的释义是:从同情、怜悯或宗教信仰出发对贫弱者给予金钱或物品相助,或者提供其他一些实际援助的社会事业。其目的是做好事求善报。国外词义的翻译:慈善是出于对人类的热爱,为了增进人类的福利所做的努力。然而,当今慈善事业受到了“道德绑架”,用圣人的标准要求普通人,用美德来要求道德义务,或混淆政治义务和道德义务。比如,要求一个人舍身救人,否则就要谴责,这就是道德绑架;要求一个人掏钱支持希望工程,这尽管是一件好事,但如果一个人不掏就要谴责,这也是道德绑架,因为这并非他的道德义务。“道德绑架”之所以发生,除去人的精神结构不谈,根源就是道德判断逻辑的混乱。有困难者应当怎样求得别人帮助?行善者应当以怎样的方式行善?这些问题成为当今社会值得思考的问题。

白血病患者跪借百万。

14年6月,24岁的莫向松带着14名同学跪在成都市武侯区新希望大厦门外,他们手中捧着玫瑰,身上缠着玫瑰,头上戴着玫瑰……写有“借我一百万,我打工还你一辈子”的标志牌,道出了此举的目的――希望打动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畅,以获得100万元的借款治病。莫向松,成都某职业学院动物防疫与检疫专业2011级学生,去年11月被确诊患急性白血病。莫向松表示,目前养父母为给他治病花光了所有积蓄,已经没有办法继续治疗了,前段时间有位热心网友建议他找富豪借钱。因为其就读于畜牧专业,所以把目光投向中国畜牧龙头企业――新希望集团。“送人玫瑰,手留余香”,莫向松说,手持玫瑰花目的就是倡导更多人力所能及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同时他希望能够到借款企业去打工,慢慢偿还借款。下跪求借款事件,在网络上发酵多日,舆论哗然。某门户网站的民意调查显示,有接近六成的公众认为:这不是借钱是“要”钱,是道德绑架;有接近三成的公众认为:为活命这一做法可以理解,但用错了方式。换句话说,近九成人认为此举不妥。

裸晒下跪索捐。

许智豪裸晒希望杀死癌细胞,下跪求富豪捐助100万,因为这两起事件,身患白血病的大学生莫向松“红”了。无数媒体追问他背后是否有人策划,他一直否认,后来却公开承认,的确有幕后推手王某帮他策划了裸晒、下跪。

一开始,虽说莫向松的举动存在炒作的嫌疑,但那是真切的在困境中挣扎的姿态,情有可原。现在他公开承认存在幕后推手,也就是说,“下跪借款”是一出精心策划的戏。即便身患白血病属实,这样的求助方式非但不能获得同情,反而会招致反感,惹来非议。可谓“索捐不成,倒蚀一把米”。

面对一出出闹剧,我们可以向不幸的人表示同情,伸出援手,但于此同时,也必须向各种各样的索捐行为说不,不论当事人是多么迫切需要救助。短期看,假如各种“索捐”都能有所收获,那对需要救助的人来说,无疑是件大好事。但长远看,对整个社会慈善文化和慈善事业的发展,则是一种摧残。

做慈善,是自愿主动的行为,是发自内心的道德驱使。捐款行善,也是自觉自愿地将自己的东西给别人。而且在严格意义上说,因为“索捐”而被迫的给与,不能算作慈善。倘若捐赠带上了“被逼”或者“无奈”的成分,显然就失去了其应有的意义。从这个角度看,“索捐”更像是道德勒索。

面对“索捐”,被求助者往往被推向舆论的风口浪尖,显得十分被动。如果答应索捐者的要求,那多半要违背自己的真实意愿;而公然拒绝,则可能遭到舆论的谴责。事实上,这正是慈善文化不健康的表现。并不是富有的人就必须有兼济天下的情怀,对求助者“来者不拒”,同时,也不是有难的人,就有权利索取捐赠,并且大肆宣扬。更严重的是,有能力进行慈善活动的人,面对“索捐”带来的各种无奈与困扰时,很难相信他还能加入慈善的行列。这对于民间慈善事业的发展,何尝不是憾事。

要让慈善发自本心。慈善的基础是自愿,自愿是慈善的前提,“下跪”和“强捐”都违背了慈善的基本准则。慈善是发自内心的博爱精神,是源于心灵的高尚行为,捐与不捐、捐多捐少都是个人的选择,任何人不得以任何理由、采用任何手段强迫捐助者捐款,发自本心的自愿捐献是慈善事业能够长远、健康发展的前提和基石。

莫让慈善伤了爱心。慈善是在慈悲心理驱动下的善举,其前提是真心,其动力是爱心。显然,“点名式慈善”“强迫式捐款”,非但不能献出真正的爱心,反而会让爱心受伤。慈善的本意就是号召人们“赠人玫瑰,手留余香”,不是“心甘情愿”的奉献,“爱心”就变了质。一次慈善义举就是一场爱心雨露,但莫让“伪善”伤了“爱心”。

别用道德绑架慈善。在“跪求借款”事件中,那位董事长如果不借款,是否会被贴上“为富不仁”的标签?求生欲望不能作为采取过激方式的理由,用道德绑架慈善并不合适。当慈善被道德绑架,人们看到的不是慈善的大善大德,而是攫取。站在道德的制高点逼迫捐款,最大的危害是扭曲慈善精神。

维护慈善中的尊严。求生的本能让这2人不顾一切去抓救命稻草,其情可悯,但采取下跪这种“有失尊严”的方式求助是否可取?求助者不能因为“差钱”而失去尊严,施与者不能因为“不差钱”而伤害求助者的尊严。慈善是大写的字,背后有一个有分量的词汇,就是尊严。打造慈善健康环境。用出位、出格的行为吸引关注,以获得救助,被要求行善者的尴尬和无奈正在于此。如果求助者寻求制度化的救助,能不能得到活命钱?现代慈善理念、慈善环境氛围、慈善制度法规是慈善事业发展不可或缺的元素,是慈善走上良性轨道的支撑。这需要慈善方的真诚和热情,需要受助者的理性和冷静,更需要社会的机制和责任。

道德绑架演讲稿

大家好!今天演讲的内容是“我们都被道德绑架了”。

首先,很多人并不懂的知恩图报,起码的谢谢都不对别人说一句,这何不让人心寒?其次,现在也很多人出手帮了,却反而要被人讹诈钱财,而法制却并没有站在真正的受害者一边,得不到保障,这何不让人心寒?最后,现在也很多见义勇为的人,而把自己的生命都搭上了,或许大家都会觉的这是一件很值得大家夸奖的事,可是事后谁又记得你?事后你的家人要怎么生活?如果一个家里就靠你一个人养活,你甩手一走其他人要怎么办?这何不让人觉得付出的代价太大?总总的一切想下来,也就能理解那些不出手的人为什么会那么做。

所以,我们都被最初的道德观所绑架了。

其实,我们的逻辑思维其实很多时候都已经被束缚在一个条条框框里了,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三观。而这三观是直接影响一个人对事物和人的判断。当一个人的三观一旦确立了,在认知里就已经形成了对事物的对与错。而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自然每个人的三观也是不一样的,这就导致了对在同一个问题每个人都有不懂的看法和见解,而对事物和人的评判标准也就不一样了。而在我们的逻辑思维里,道德的分量似乎还是挺重的,这又间接的导致我们大家都容易被道德所绑架。

而这样的逻辑似乎并不能做到去理解和分析一个人的行为。所以我个人认为,不管是对人还是对物,如果理性的看待人和物的话,是要抛开自己的三观去看,去想。现在在我看来,这应该才是真正的理性。也只有这样,我们才不容易被道德所绑架。同时,会有不一样的收获和领悟。

谢谢大家!

道德绑架

绑匪绑架人质,十分可恨;但这种绑架是以谋财为目的的。我们可以愤怒,可以呐喊,可以动用警力,可以全民动员,让绑匪受到法律的严惩。但遇到道德绑架的事儿,麻烦就大了。你不能不支持,还不能表示愤怒,就像黑夜走路挨了闷棍,还不知道凶手是谁一样。你只能苦笑,咬牙,在被窝里捏捏拳头。

最流行的道德绑架,恐怕是公益二字了。按理说,做公益就像给慈善机构捐款一样,个人去银行走一趟就可以了,没必要吆五喝六,搞得地动山摇,扰得四邻不安。似乎你捐款,别人也必须要捐,否则,就是人格低下,只有自己品格高尚。但现实情况并非如此,公益只是个幌子,名也想要,利也想要。这算是直线的公益。那种曲线的公益,就是不得利,直奔名去了。名气大了,利也就滚滚而来了。而纯粹的公益,则被挤对得空间越来越小。

我经常遇到些尴尬事,常被朋友邀去参加吃喝,但这种饭局不少是鸿门宴,起初并不知道,等知道的时候,五脏六腑都感觉翻江倒海了。比如说,某位书商朋友,吃了饭,就拿出一份编好的书的文章清单让我看。我看了,连连点头,不错啊,贾平凹,陈忠实,铁凝,莫言,曹文轩,金波,张之路……都是名家的文章,质量很高。我说:“你这个版权问题怎么搞?”他说:“我这是宣传他们。”我说:“不用你宣传吧,这些人名气够大了。”他说:“我这是给孩子们做书,公益,他们怎么能因版权斤斤计较呢?”

我顿时语塞。朋友是做教辅的,做得很大。我很生气,便告诉他:“你做公益,最好自己去做,别拉上别人。人家想做,也不会用你这种方式做。”

我们彼此冷冷看了对方几眼,从此不再往来。

还有些机构,邀请我去做公益讲座。我很反感,反感的不是公益本身,而是这些机构为聚集人气,扩大知名度,以公益之名来绑架我,在公益背后都有赤裸裸的名利收获。一个开绘本馆的朋友对我说:“安老师,你来给我们讲课吧。我要把全国的绘本馆做成一个联盟。”我说:“你做这个做什么?”他说:“我把家长们都拢在一起,绘本馆拢在一起,好编书啊,这样全国绘本馆都推!”我开玩笑说:“好主意,不过我建议,最好和教育部合作,把绘本做成课本一样,那样全国小学生人手一册,你做得就更大了。”朋友听出了我的讽刺之意,从此也不再往来。

生活中,道德绑架无处不在,一不小心就会掉进“公益”陷阱。很多所谓做公益的机构或个人,摆出的都是名利的棋局,而你不过是其中一枚棋子罢了。

论道德绑架

(淮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安徽淮北235000)。

摘要:随着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在实践中地不断延伸,很多都涉及道德这个视域。本篇文章就是从伦理学的角度,探究式的去分析这个课题;从生活实践中提取案例,去分析“道德绑架”这一现象的实质和原因,以及其在社会中所映射出的轰动,带来的恶性循环。

道德一直被大家挂在嘴边,但道德的具体概念是什么以及人类作为社会的全体到底要不要为道德去买单?道德是个名词,我们通常讲的道德是指人们行为应该遵循的原则和标准。道德产生的两个条件可以总结如下:第一,在主观条件上,人必须有自我意识的出现;第二,在客观条件上,必须形成一个稳定的社会关系,使得自我意识能够分化,从而个体自我认识到自我的独特利益。就此道德的定义可以概括为:道德是一定社会、一定阶级向人们提出的处理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之间各种关系的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

对于“道德绑架”的理解:“道德”一词的存在目的在于个人的修身养性与精神发展,并进而形成群体性的“宽容”、“理解”以及“尊重”。其存在不同于并高于法律,没有任何强制性和规范性,是一种对模糊的“善”与“美”的渴望与追求,扎根于人的本性之中。且不论社会对“道德底线”和“道德临界点”的所在并没有一个很好的定性——“道德底线”一词本身概念极其模糊,哪怕一个人跨越了“道德底线”,但凡他的行为还在法律范畴允许之内,其行为就可以被接纳和理解。仅有对逾越法律底线的行为,社会才能够比较客观地评价其行为为“错误”。但在一般情况下用“个人道德标准”或是毫无明确定性的所谓的“社会道德标准(公共善)”。

三、支撑:热点案例。

此事在微博和网络上持续发酵,引来关注目光无数。本来乘车是一个民事行为,只要他买票就有了坐座的权利,只要当时有空位在,这是合法的民事权利。让座是一个人的品德修养,不是他的义务。好的品德修养有益他人,值得提倡,但道德毕竟是一种自律而不是他律,“当事人不能用暴力去要求别人遵守道德啊。”有法律界人士说,不让座,没有侵犯他人的权益,而打人,则是对他人权利的直接伤害。这是简单的是非和常识。不能因“道德”剥夺他的合法权益,这是“道德凌驾于法律之上”这是民主社会的退步,是危险的,道德的裁判是一个的公心,这是一个人治社会的体现,一个社会怎么可只依靠一个的人道德判断来规范别人的行为呢?一个社会一旦失去对法律的尊重,也就不会有对人权的尊重。人们的情绪在短时间内几度波折,当小伙子面对怀抱婴儿的妇女没有让座,人们心怀不满,但是当小伙子遭遇暴打,人们的情绪变成愤慨和同情。当小伙子被曝腿不太好,事情就变得刺痛人心了。我们这个社会有多少案例说明了,对法律的尊重,才能保障每一个人的基本权力。

所以我们必须用法律来监督道德,不能让到道德衍化成反常态的绑架行为。自律的行为也需要他律来作为引导,以防自律不严,滋生事端。那对打人的夫妇,就是带着正义的幻觉去侵犯他人权利,往往更加残暴。

道德绑架的实质是以道德为砝码,要挟个人或众人不得不做某些事情,结果一般是做了的也少有自豪感,不做的则会在一段时间内感到忐忑不安。这样的事情在我们的社会是经常发生的。比如半强迫性的捐款、本不该进行的道歉等等。道德绑架之所以容易得手,是因为在强调群体和统一价值观的社会中,舆论具有足以杀人的功能。因而就出现了不自愿的捐款和满含委屈的道歉。中国是一个道德社会,在我们的社会中,人们对道德力量的恐惧有时候甚于对法的力量的恐惧。我们每一个人的确会经常遭遇并难以承受许多道德的绑架,然而,这也不是说道德社会就一无是处,如果你适应了,还会去依靠它。而具体到某一事件,比如范美忠事件,又不能说公众对他或对教师群体进行了道德绑架。在任何时候,教师保护学生的利益,都属于公众正常的期待,也属于相关法规的正常要求。[1]陈梦源,周俊娟.不让座被连扇5个耳光续:有网友称小伙腿脚残疾[j].长江日报,2012(6).参考文献:

[责任编辑:董维]。

覃青必。

内容提要:道德绑架是指人们以行善的名义,通过舆论压力胁迫他人履行一定行为或中止与道德相冲突的行为。道德绑架具有道德性、公开性、胁迫性、软约束性等特征。道德绑架不同于道德劝说的地方在于它的强制性;不同于道德强制的地方在于它强制的软约束性;不同于道德欺骗的地方在于它的意图是善的。道德绑架对于现实社会的影响,我们应当有足够的重视。

覃青必,广西民族大学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530006近年来,随着网络、信息技术在我国的发展与普及,原来主要通过传统媒体发挥作用的社会舆论,现通过网络平台发挥了前所未有的影响。这种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其消极表现之一就是导致近年来不断出现的道德绑架问题。道德绑架自道德产生起就一直存在,而在当今的网络时代才被人们广泛、深刻地感受到。目前关于道德绑架的表述多体现在媒体、记者的报道以及网民的言论中,学术界至今还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相关的著作和论文几近于无,这跟道德绑架事件受热议的现状是不相称的。有感于此,本文将尝试对道德绑架的内涵进行探析,探析的内容包括道德绑架的定义、道德绑架的结构与特征、道德绑架与相关概念的辨析等方面,以抛砖引玉,希望能引起学界对这方面研究的重视。

在伦理学中,有不少概念首先是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使用的,然后再经由学者较为严谨、系统的研究与分析,最后进入规范的学术语境,成为伦理学的专业术语。道德绑架概念也一样。目前学界对道德绑架尚无一个权威的定义,《伦理学大辞典》中亦没有收录有这一词条,道德绑架概念的使用主要体现在日常生活中,随着网络舆论监督的不断增强以及社会上道德绑架现象的增多,道德绑架概念已成为目前人们使用得最频繁的概念之一。对一个概念来说,日常生活的使用代表人们对它最初、最直觉的理解与把握,这是学术分析的源头,也是任何学者所必须尊重的,因此我们的分析将从道德绑架概念的日常使用开始。我们先来看以下几个通常被认为是道德绑架的事例:

事例1:广东电白县有个18岁的女孩,患有尿毒症,为治病家里已是负债累累,如今要彻底康复就必须换肾,手术费高达20万元。有个叫“冰尘”的网友建议:“我们找出买彩票中了奖的彩民,让其捐献25万,挽救一条生命„„”。巧的是电白县就有一名彩民中了双色球两注头奖,奖金高达1200多万元。于是众多网友戴着口罩和鸭舌帽来到投注站,拉出条幅,呼吁刚中了1200万元的得主捐资救人,从而把中奖者的道德选择推向了公众面前。

事例2:吉林有个贫困农民叫刘福成,有个11个月大的女儿患有先天性心脏病,为了治病他花光了所有的家产,在向所有亲戚朋友求助无果的情况下,他向施正荣、刘永行、黄光裕、陈天桥、鲁冠球、丁磊等国内六名富翁发去求助信,希望他们捐钱给女儿治病。随后,沈阳《华商晨报》对此事进行了报道,并刊发多篇文章对愿意救助的富翁热情报道,而对不表态或不愿救助的富翁颇有微词。

事例3:每逢社会遭遇重大灾害时,明星的捐款成为媒体争先报道的对象,媒体甚至会公布明星的捐款排行榜,对捐款数额大的明星赞誉有加,而对没有捐款或捐款数额较少的明星冷嘲热讽甚至横加指责。在强大的舆论压力下,一些明星为维护自己的社会形象,不得不违背自己的意愿捐款。

在以上事例中,如果我们为被求助者辩护,则不难认为这是道德绑架行为,由此我们发现道德绑架的一个日常表现是:某些个人或群体陷入困难后,向认为有能力救助的他人求助,然后媒体对此事进行大量的报道,形成广泛的社会舆论,从而把被求助者的道德选择推到了舆论和公众的面前。被求助者之所以认为这是道德绑架,是因为他们认为自己原本应该是基于意志自由的救助行为,现在被媒体和公众以道德的名义强制并绑架了。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认为的道德绑架。然而我们发现,有时人们对道德绑架概念的使用并不限于以上情况,请看以下事例:

事例4:近年来,网络舆论干预司法工作的现象时有发生。有司法工作者反映,网民直觉式的道德判断与高涨的道德义愤,以及由此所形成的舆论压力,已干扰到了他们正常的司法活动,导致他们原本应该基于法律精神的司法活动,严重受制于网民的道德判断与舆论压力,“在干预中,网民的反应过度表现为对事件本身、当事人缺乏应有的‘置入’和理解,陷入某种‘正义幻觉’引导的质疑迷恋,从而导致‘舆论审判’、‘道德绑架’„„”[1]。这些司法工作者认为,他们的工作被道德绑架了。

事例5:汶川地震后,在灾后重建的过程中,汶川县启动了“汶川映秀‘5·12’震中纪念地”争创国家5a级旅游景区的工作。消息一传出,遭到了众多网民的反对,因为他们认为在震中遗址上建5a景区会伤害灾区人民的感情。对此汶川县县长张通荣回应说:“许多网民没到过汶川,对这里的实际情况不了解,因为信息不对称,将‘道德洁癖’强加给我们„„”,他认为自己致力于发展汶川经济的行为遭到了道德绑架。

事例6:中国男孩洪战辉在一次接受了记者李小萌的专访时谈了自己的烦恼。自从被评为2005年感动中国人物后,他先后在全国各地做了近150场报告,而这些报告全部是免费的,洪战辉说他想过要收出场费,是又不敢收,因为人们觉得作为道德楷模要有自己的道德形象,而不应该计较经济上的利益。

在这些事例中,我们看到了道德绑架概念指称的另一种情况。在这些事例中,道德绑架涉及的人不再是求助者与被求助者,而是基于某一行为的阻止者与被阻止者;胁迫做的事也不再是救助行为,而是放弃某一正在从事的与公众的道德判断相冲突的行为。被胁迫的人之所以认为这是道德绑架,是因为他们认为自己从事的原本应该是正当的行为,如今却被公众以道德的名义绑架和阻止了。

名与实是相互限定的关系,在相互限定中名与实才得到一个确切的表达。如果说本文第一部分是对道德绑架“实”的描述,那么这里我们将进入道德绑架“名”的分析,即从语义上分析道德绑架的基本含义。

道德绑架由“道德”和“绑架”构成,这两个词相互修饰和限制,从而构成道德绑架的基本含义。道德指的是“以善恶评价为形式,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内心信念用以调节人际关系的心理意识、原则规划、行为活动的总和”[2]。道德的基本特征是以善恶评价为形式,并依靠具有软约束特征的社会舆论来维系,从而区别于以正义为形式的依靠国家强制力来维系的法律。以“道德”来修饰绑架,意味着这种绑架带有道德的特性,即含有善恶评价和软约束的特点。首先,这种绑架含有善恶评价的特点,以善而非其他名义进行,同时要求他人履行的行为也是与道德相关的行为,从而区别于以其他名义进行的、不包含道德内容的其他形式的绑架。其次,这种绑架具有软约束的特点,以社会舆论压力的方式进行,社会舆论的软约束性决定了道德绑架的软约束性,从而使它区别于以暴力为后盾的其他形式的绑架。

我们再来看“绑架”的意思。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绑架指的是“用强力把人劫走”[3]。绑架的目的是以被绑架者的性命为砝码,通过胁迫被绑架者或其亲属,来达到获取钱财等目的,当胁迫不成时,绑架有可能导致“撕票”,即“绑票的匪徒把掳去的人杀死”[4]。绑架带有强迫性与要挟性,以“绑架”来修饰道德,意味着这种道德行为带有强迫性和要挟性的双重特点。首先,这种道德行为带有强迫性,是不尊重他人的意志自由和道德选择的,因此它与道德自由相对立,也不同于道德规劝。当然,诚如上文所分析的,这种强迫由社会舆论施加,是软约束意义上而不是暴力意义上的强迫。其次,这种道德行为带有要挟性,而不是直接的强迫,要挟是“利用对方的弱点,强迫对方答应自己的要求”[5],它意味着道德绑架是在要挟下完成的,被要挟的东西乃是他人爱惜、顾虑其社会道德形象的这么一个弱点,他人若不按要求完成道德行为,就得付出丧失或大大降低其社会道德形象的代价。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把“道德绑架”定义为:人们以行善的名义,通过舆论压力胁迫他人履行一定行为或中止与道德相冲突的行为。这个定义容纳了前面所例举的事例,并反映道德绑架基于语义分析体现出来的特征。在这个定义中,关键点有三个,一是“以行善的名义”,以其他名义进行的绑架可以是其他种类的绑架,但不能称为“道德”绑架,因此“以行善的名义”是道德绑架概念区别于其他绑架概念的关键点;二是“通过舆论压力”,我们可以通过其他压力——比如国家强制力、暴力强制、威逼等——来迫使他人履行一定行为,但这不能称为道德绑架,而毋宁说是道德强迫,因此“通过舆论压力”也是道德绑架概念的关键点;三是“履行道德或中止与道德相冲突的行为”,道德绑架要求完成的行为,只能是与道德相关的行为——要么是履行,要么是中止与道德相冲突的行为——而不是其他与道德无关的行为,这也是道德绑架概念的一个关键点。关于道德绑架概念的这些特点,我们将在下文“道德绑架的基本结构与特征”中进一步展开论述。

道德绑架的结构是指道德绑架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由三部分构成,即道德绑架的主体、道德绑架的对象、道德绑架要求的行为。第一,道德绑架的主体。道德绑架的主体即道德绑架行为中绑架的实施者。它分为两种情况,一是针对某一救助事件,由陷入困难的个人、众人,以及后来经媒体发动后支持救助行为的公众构成;二是针对某一与道德判断相冲突的行为,由反对该行为的公众及媒体构成。前者如事例1至事例3,后者如事例4至事例6。能否成为有效的道德绑架主体,关键在于是否拥有足以胁迫他人的道德影响力(这里指的是一种能掌控社会舆论,能对他人进行道德施压的能力),道德影响力越大就越有可能进行道德绑架。因此能控制、发动社会舆论的媒体、新闻工作者最容易成为道德绑架的主体,道德模范也比一般人容易成为道德绑架的主体。在道德绑架中,媒体的作用是至关紧要的,几乎所有的道德绑架事件都是在媒体的主导下产生,这种主导作用有时甚至会违背、扭曲求助者原初的意愿,使原本是私人间的救助行为演变成公众的道德绑架,并有越演越烈的趋势。因此如果道德绑架是应该谴责的,那么最应该受谴责的应当是其中起主导作用的媒体和新闻工作者。第二,道德绑架的对象。道德绑架的对象即道德绑架行为中被绑架的人。在媒体已成为“第四种权力”甚至“第五种权力”的时代[6],任何人、任何团体都有可能成为道德绑架的对象。当然明星、有钱人、公众人物更容易成为道德绑架的对象,因为他们是媒体和公众关注的焦点,而且被认为是有能力救助的人。而一般人更多在从事“与道德相冲突的行为”时,有可能成为道德绑架的对象。由于道德绑架利用的是他人爱惜、顾虑其社会道德形象的这么一个弱点,因此对道德绑架对象来说,越是在乎自己的社会道德形象,就越有可能被道德绑架,反之,越不在乎自己的社会道德形象,就越不可能被道德绑架。所谓“君子可欺以其方”[7],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第三,道德绑架要求的行为。道德绑架要求的行为是指道德绑架中绑架者要求被绑架者从事的行为。在道德绑架中,要求从事的行为首先是履行道德的行为(只不过这种道德行为因强迫性而失去道德的意蕴),典型的如救助行为,这在道德绑架中最为常见。其次要求从事的行为还有可能是中止与公众的道德判断相冲突的非道德行为[8](而不是不道德的行为),这种非道德行为在一般情况下是允许人们从事的,既不能说它是道德的,也不能说它是不道德的,只是在某种特殊的情况下,这种非道德行为与公众的道德判断相冲突了,从而成为道德绑架要求中止的对象。在道德绑架要求履行和中止的行为中,要求履行的一般是道德行为,而不可能是不道德行为,要求中止的一般是特殊情况下与公众道德判断相冲突的非道德行为,而不可能是道德行为,因为在逻辑上,我们既不可能“以行善的名义”要求他人履行不道德的行为,也不可能“以行善的名义”要求他人中止道德的行为。

我们再来看道德绑架的基本特征。道德绑架的基本特征是指道德绑架特有的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基本性质与特点。总的来说,道德绑架有四个基本特征,即它的道德性、公开性、胁迫性、软约束性。第一,道德绑架的道德性。这里所指的道德性,并不是说道德绑架是符合道德的,而是说道德绑架以道德为理由和基本目标展开。道德绑架的道德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它以道德的理由而非其他理由进行,二是它要求完成的行为是道德行为而不是不道德行为。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以其他理由进行绑架——比如以获取金钱为理由进行绑架,也可以胁迫他人完成与道德无关的行为,但这些都因缺乏道德的理由和目标而不能称为道德绑架。当然道德绑架以道德为理由和基本目标展开并不意味着它就是符合道德的,而只能说明它的初衷和目的是善的,而由于手段的强制性与不道德性,道德绑架最终沦为一种不道德。第二,道德绑架的公开性。道德绑架具有公开性的特点,它不是私人间的救助行为,尽管它往往由私人间的救助行为引起。比如在事例2中,开始刘福成向国内六名富翁求助时,还只是私人间的救助行为,而只有在《华商晨报》对此事公开报道并引起社会舆论关注后,才演变成道德绑架。因此公开是道德绑架必不可少的一个条件,而这种公开一般通过媒体的报道来实现。公开是道德绑架形成舆论压力、进而胁迫他人履行道德的前提,没有公开这一切都无从谈起,因此公开性成为道德绑架必不可少的一个特性,没有公开性的救助行为,只能是私人间的救助行为,而不会演变成道德绑架。第三,道德绑架的胁迫性。道德绑架的胁迫性意味着道德绑架具有要挟性和强迫性的双重特征。要挟性意思是道德绑架并不是直接的强迫,而是利用被绑架者爱惜、顾虑其社会道德形象的这么一个弱点进行强迫,被绑架者之所以受制于媒体的道德绑架,也并不是因为害怕媒体本身,而是因为害怕自己的社会道德形象被媒体毁坏了。强迫性意思是道德绑架并不是通过尊重他人的意志自由、以劝导的方式要求他人履行道德行为,而是通过强制的不由分说的方式要求他人履行,当然这种强制不是暴力强制,而是由社会舆论施加的具有软约束特征的强制。要挟性与强迫性相辅相成,共同构成道德绑架的基本特征,无要挟的道德绑架更像道德强制,而无强迫的道德绑架更像道德劝说。第四,道德绑架的软约束性。道德绑架不是靠直接的赤裸裸的暴力来维系,它一般会通过施加社会舆论压力这种相对温和的方式来迫使他人履行一定行为,社会舆论的软约束性决定了道德绑架的软约束性。现实生活中,有时我们会直接以暴力的方式来迫使他人履行道德,比如曾有报道称,杭州有一小伙子因没有给怀抱婴儿的妇女让座,从而被该妇女的丈夫扇耳光扇到鼻血直流[9],但这种靠暴力维系的道德行为与其说是道德绑架,毋宁说是道德强制。因此道德绑架必须是以施加社会舆论压力这种软约束的方式进行,而不是以其他暴力的方式进行,这就是道德绑架的软约束特点。

从以上分析我们发现,道德绑架概念与其他相关概念颇为相近,而且它们之间还很容易混淆,因此要正确理解和把握道德绑架概念,还必须辨析它与这些相关概念的关系。在这里我们主要辨析道德绑架概念与道德劝说、道德强制、道德欺骗等概念之间的关系。

第一,道德绑架与道德劝说。道德绑架与道德劝说相同的地方在于,它们都以善的名义要求他人履行道德。但道德绑架不同于道德劝说的地方在于它的强制性,这种强制性由广泛而强大的社会舆论施加,从而迫使被绑架者不得不屈从众人的意志去履行道德。因此在道德绑架中,被绑架者的道德选择、意志自由是得不到尊重的。而道德劝说恰恰相反,它是以尊重对象的意志自由为前提的,而且道德劝说很多是私人间的道德互动,即使上升到社会舆论层面也是小范围的,而不至于利用广泛的社会舆论对劝说对象进行强制,否则道德劝说也有可能演变成道德绑架。因此平时生活中我们在道德上对他人进行的批评、教育与劝导,应该属于道德劝说的范围而不是道德绑架的范围。尽管道德绑架与道德劝说都以善的名义要求他人履行一定行为,但有无强制却是区分它们的重要标准,无强制的道德绑架更像道德劝说,而增加了强制性的道德劝说则更像道德绑架。

第二,道德绑架与道德强制。如果说道德绑架与道德劝说的区分在于强制性的有无,那么道德绑架与道德强制的区分就在于强制性质的不同。道德绑架与道德强制相似的地方在于它们的强制性,即它们都通过强制的手段迫使他人履行道德。但强制是有不同的性质的,道德强制意义上的强制与道德绑架意义上的强制不可同日而语。道德强制利用暴力的方式——比如利用国家强制力、暴力打击、个人威逼——来迫使他人履行道德行为,这完全不同于利用舆论压力迫使他人履行道德,在这种暴力强制下他人可以说没有任何道德选择。但道德绑架主要利用舆论压力这种相对温和的方式迫使他人履行道德,这跟通过暴力的方式是不一样的,如果说暴力方式超出了道德的范围,那么舆论压力的方式尚在道德的范围内,它体现的强制性依然具有软约束的特点,在这种压力下被绑架者至少相对于道德强制来说是有道德选择的,也正因为这样我们发现,道德绑架并非可以绑架得了任何人,而道德强制却几乎可以强制所有人。因此像我们平时讨论的“见死不救入刑”、“公交车上不让座要罚款”、“领导指令下属捐款”等现象,应该属于道德强制的范围,而不是道德绑架的范围。可见尽管道德绑架与道德强制都以强制的方式要求他人履行道德,但强制性质与手段的不同是区分它们的重要标准。

第三,道德绑架与道德欺骗。道德绑架具有道德性的特征,尽管手段上道德绑架有失道德性,但至少在意图上它是善的,即绑架者都很真诚地认为自己在履行道德,他们的道德感还很强烈,这点即使是被绑架者也不会否认,这是道德绑架的一个突出特征。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有人会利用公众的同情心与道德感,有预谋地实施道德绑架,以谋取不正当的利益。比如一位母亲谎称自己的孩子得了重病,然后利用社会舆论压力要求甚至胁迫他人进行救助。这其实属于道德欺骗行为而不是道德绑架行为。尽管道德欺骗表面上也像道德绑架一样要求或胁迫他人进行救助,它甚至也会通过舆论压力的方式来实现,但道德欺骗区别于道德绑架的地方在于它的欺骗性,即利用公众的同情心以谋取不正当的利益。而在道德绑架中,这种欺骗的意图是不存在,绑架者丝毫不怀疑自己在履行道德,他们的意图是善的,尽管导致的结果未必道德。也正由于这个原因我们发现,在道德绑架中一旦绑架者意识到自己行为的不道德性,他就有可能中止道德绑架行为;而在道德欺骗中,即使欺骗者认识到自己行为的不道德,他仍然会继续他的道德欺骗行为,因为从一开始他就有预谋地选择这样做。因此尽管道德欺骗表面上可以以道德绑架的形式与内容出现,但它区别于道德绑架的地方正在于其意图是否是善的,而如果道德绑架失去了原初善的意图,或被人别有用心地利用,就有可能沦为道德欺骗。

注释。

[1]郑智斌、吴昊:《网络干预的动机及影响》,〔乌鲁木齐〕《当代传播》2009年第3期。[2]朱贻庭主编:《伦理学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年版,第14页。

[3][4][5]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第40页,第1231页,第1511页。

[6]“第四种权力”是指独立于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的新闻监督权;“第五种权力”是指有别于传统新闻监督权的网络监督权,是人们最新提出的概念。[7]出自“故君子可欺以其方,难罔以非其道”(《孟子·万章上》),意思是君子可以用合乎情理的方法(比如道义的方法)去欺骗他。

[8]非道德的事:既不是道德的事,也不是不道德的事,而是不涉及善恶评价的无关乎道德的事。

〔责任编辑:钱继秋〕。

道德绑架作文

日前发生在广州地铁4号线里的一起老少打斗事件,在全国引起了广泛关注和热议。作为当事人,67岁的陈某和28岁的吴某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均对自己的不理智行为深表后悔,并希望事件能尽快平息。不过,事情真相依然是迷雾重重,不同的是两人对事件的细节还原,相同的是两人对打斗的责任认定——“主要责任在对方,无故被打很委屈”。在缺少直接证据的支撑下,在趋利避害的本性驱使下,这起“老少斗”很可能会成罗生门,真相只留存在当事双方的内心深处。

我们不苛求媒体能够最终还原事情真相,即使最后得出了真相,其实意义也不是很大。我们更应该从中找到共识,即什么是必须倡导的,什么是必须鞭挞的,并在自己的日常言行举止中忠实践行。无论真相如何,自觉排队是必须倡导的,悍然插队是必须鞭挞的,制止插队更是值得赞扬的;文明礼让是值得倡导的,强逼让座是需要批评的,蛮横挑衅是必须抨击的;见义勇为是必须倡导的,暴戾打架是必须批判的。

虽然双方都表示后悔,但并没有合力为公众提供一个真相,缺乏基于对方立场的理解与宽容,更多的是在渲染自己的弱者或“正义”角色,这样的“后悔”更多是应付媒体和警方的托辞,只是希望尽快平息这起不光彩的事件。其实,类似的不光彩事件还有许多,公交车上打司机、飞机上群殴,其原因都是当事人只图一己方便,不顾公众或他人利益;只顾个人面子好受,不顾公共文明礼仪;只信奉暴力分输赢,不追求公道在人心。因为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就能引发“血案”,这是任何人都不希望看到的,也是文明社会的耻辱,亟需引起全社会的警醒。培育稳定和谐的社会氛围,既要提升公众的文明素养,也要从制度层面上消解社会戾气。当人们的内心缺乏一种宽容,甚至更多充斥着不满与愤懑时,心态往往容易失衡,“低燃点”暴力行为常常随之发生。

对待这样一起打斗事件,除了谴责批评之外,我们都需要养成换位思考的习惯,多站在对方立场上考虑问题,多一些理解、宽容、礼让、自省,少一些蛮横、争斗、戾气、固执。在某种意义上说,老人更应该成为社会道德的楷模,作为一个成熟的个体,早已对这个社会有了深刻的认识,早已感悟到了是非观念和文明意识,甚至早已内化为个人的自觉行为,年轻人也习惯于把长者看作自己的人生榜样,在潜移默化中学习、领悟、践行。因此,年轻人既要尊重老人,老人也要为年轻人树立榜样。

这起打斗事件之所以会引发舆论关注,更多的是借助了网络视频和微博传播,“血淋淋”的画面不仅让公众深感震惊,同时也让当事人、社会集体进行了一次反思。因此说这并不是一件坏事,虽然打斗传递出来的是“负能量”,但反思却能带来警醒的“正能量”。有网络媒体适时推出了“随手拍广州文明行为”的全民参与活动,无疑更能传递社会“正能量”,有利于提升全民文明素养。其实,既要“随手拍广州文明行为”,也要“随手拍广州不文明行为”,通过正反两个方面来塑造社会的文明风气,有时候“不文明”更能警醒公众,反面典型往往更有力度。

少些蛮横戾气,多些谦让和气。作为文明社会的一员,让我们齐心协力来营造一个充满阳光、充满关爱、和谐温馨的社会大环境,一起向社会传递文明“正能量”。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