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古诗语文教案(汇总20篇)

时间:2023-12-05 06:09:33 作者:JQ文豪

教案是教师的思维过程的表现,是教学经验的总结和积累。小编精选了一些优秀的三年级教案样本,供大家参考和学习。

鄂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古诗诵读《蜂》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2个字。

2、正确流利地诵读古诗,背诵古诗。

3、体会作者在诗句中蕴涵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重点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教学准备:

挂图。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唐代诗人罗隐以《蜂》为题写了一首诗,赞美了蜜蜂为酿蜜而劳苦一生的品质,那在这一首诗中,还会不会蕴涵着其他的思想感情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板书课题,简介诗人。

二、初读古诗。

1、自由读古诗,读完后同桌合作识字。

2、反馈识字情况,了解生字意思。

3、再读古诗,注意把句子读流利。

4、指名读、齐读古诗。

三、学生质疑,初步感悟。

1、结合教学挂图、注释,自学古诗,提出不懂的问题。

2、学生质疑,同学之间互相答疑。师作点拨讲解。

(1)“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写出了无论平原田野还是崇山峻岭,凡是景致最美的地方都有它们奔忙的身影。以“借物喻人”的手法表现出劳动人民终日劳作的辛苦。

(2)“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诗人以一个问句写出对劳动人民终日劳碌却常被剥削的同情,以及对剥削阶级的愤慨之情。

3、指导朗读。

4、尝试背诵古诗。

四、小结。

这首诗以“借物喻人”的手法表现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之心,这样写比直接接效果会更好。学了这课后,你们也可以将这一表现手法运动到自己的写话中去。

板书设计:

为谁辛苦 为谁甜。

贡献了一生。

不求名利为人类所造福。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古诗》

教学目的:

1、对照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2、会认2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3、会朗诵、背诵两首古诗,会默写《望天门山》。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具准备:生字卡片、教学挂图。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2.指名由学生自由背诵古诗。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望天门山》。板书课题。

1、对李白进行简要介绍。

2、第一步:1).谈谈你对李白的了解。

2).说说你对题目的理解。教师点拨。

第二步:

1.小组合作,利用字典、注释、插图自学古诗互相交流。

重点词:天门、楚江、中断、天(通)、至此回(在这里打转)。

2.通过自学,你明白了什么?全班交流。

3.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请提出来大家解决(集体解决)。

4.抽学生说说本诗的意思。教师可做适当讲解。

5.再读这首诗,边读边想描绘的'画面。

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抽学生上黑板把想到的画面画下来,结合画面讲述。

第三步:

1.再用喜欢的方式读这首诗,想想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学生能体会多少就体会多少,教师适当点拨)。

2.交流。

第四步:

1.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有感情地朗读本诗,先自由读,再读给全班听。

2.背诵这首诗。

三、学写生字。

1、学生自由准备,为要求会写的4个生字组词,想给哪个字组就给哪个字组,能组几个就组几个。

2、观察这些字在田字格的位置。

3、老师指导书写并示范。

4、学生在课堂作业本上写,教师巡回指导。

四、作业。

1.背诵本古诗。

2.搜集、背诵李白的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首古诗,大家还记得吗?请大家一起背一背。

2、这节课我们将去领略另一首古诗的迷人风光。板书课题。

3、齐读课题。

二、学习生字。

1、请小朋友们自由读古诗,在读的同时用铅笔勾出生字,多读几遍。

2、谁愿意当小老师教大家认读生字?(师出示生字卡片)。

3、独立思考:用什么方法识记这些生字最快。

5、对生字进行扩词训练。

1、对苏轼进行简要介绍。

2、第一步:1).谈谈你对苏轼的了解。

2).说说你对题目的理解。教师点拨。

第二步:

1、组合作,利用字典、注释、插图自学古诗互相交流。

重点词:潋滟、空蒙、奇、西子。

2、过自学,你明白了什么?全班交流。

3、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请提出来大家解决(集体解决)。

4、学生说说本诗的意思。教师可做适当讲解。

5、读这首诗,边读边想描绘的画面。

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抽学生上黑板把想到的画面画下来,结合画面讲述。

第三步:

1、用喜欢的方式读这首诗,想想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学生能体会多少就体会多少,教师适当点拨)。

2、交流。

第四步:

1、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有感情地朗读本诗,先自由读,再读给全班听。

2、背诵这首诗。

四、完成课后练习。

三年级语文第四课《古诗三首》教案

教学要求:

1.会认本课的7个生字,会写“断、楚、孤、帆”等13个字。

2.能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古诗表达的意境以及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4.能正确默写《望天门山》。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2.理解古诗大意。

教学难点:

体会古诗表达的意境以及诗人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田字格贴。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观赏图片,揭示课题。

1.#教案# 导语: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山河壮丽。大家看--(课件播放天门山图片)。

3.师抽答。

4.大家都说了自己看了天门山的图片之后的感受,很多年前,诗人李白也去到了天门山,看到了这样的美景,很有感触,于是写下了《望天门山》这首诗。

5.下面请大家齐读课题--《望天门山》(教师板书课题)。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导生字的读音。

3.全班齐读,分小组读,反馈读。

4.教师出示节奏划分,指导学生读出节奏及古诗的韵律。(课件出示)。

三、逐句品读,理解诗意。

1.再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标示出不理解的字、词。(教师将诗句写在黑板上)。

2.指名反馈:哪些字、词无法理解?(天门:天门山。中断:从中间割断。至此回:到这里回旋。出:耸出来。孤帆:单独一只船。帆:船上的风帆,指代船。)。

3.多媒体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图文结合,理解古诗的意思。(先抽同学逐句解释,再指导全诗一起说一说。)。

诗文解释:浩荡东流的长江冲破天门山奔腾而去。碧绿的江水到这里突然转了个弯,向北流去。两岸的青山相互对峙,一只小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悠悠驶来。

四、再现画面,体会意境。

1.教师示范阅读,学生闭目想象。

2.指名反馈: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一句诗,一幅画)。

3.感悟动词“断、开、流、回”的气势磅礴。

4.指导学生读出雄伟磅礴的气势。

5.教师:同学们,这首古诗,紧扣一个“望”字,通过对天门山两岸景色的描绘展示了祖国山河的壮丽雄伟,诗人借景抒发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板书“雄伟秀丽、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6.配乐有感情朗读,熟读成诵。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指导书写“断、楚”。

2.教师总结:丽日照着江水,一叶轻舟在江上扬帆而行,驶过临江两岸的青山翠峰,这是一幅十分惬意和美好的图景。李白借助这些雄丽的景色,表达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以及自己豁达、宽阔的胸襟。

3.背诵并默写古诗。

4.为生字“断、楚、孤、帆”组词。

板书设计:

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气势磅礴雄伟秀丽。

青山—相对出。

孤帆—日边来。

山水相映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三年级语文部编版《古诗三首》课文及教案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赠刘景文。

【宋】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正是橙黄橘绿时。

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古诗两首》教案

雨后的早晨,从香甜的春睡中醒来,推开窗户,扑进的不仅仅是清新的空气,更有那清脆的鸟鸣,淡淡的花香,浓浓的春意。那漂落的花瓣,令人惋惜;那被春雨浸润着的芳草绿叶,令人振奋。那湿润的落花,那鲜嫩的绿叶,似乎把昨夜的春风和春雨又送到了窗前。

《春晓》给我们展现的是一幅雨后清晨的春景图。它看似平淡,却韵味无穷。不写繁花似锦,不写芬芳醉人,只用寥寥数笔,就把那不经意的一瞬间感受到的浓浓春意勾勒得淋漓尽致。诗人由喜春而惜春,用惜春衬爱春,言简意浓,情真意切。从那“夜来风雨声”中,我们可以尽情地想象那莺歌燕舞、百花齐放的烂漫春光。这剪辑的“春之声”,正是那“春意闹”的画外音。

高鼎的《村居》,则是另一番景象,另一种情调。花草繁盛,千里莺啼,春风杨柳,令人陶醉。儿童放学归来,三五成群,迎着春风,放飞着风筝,放飞着快乐,放飞着希望。良辰美景配上快乐生活,多么富有情趣;大好春光配上风华少年,意境多么悠远。

二、学习目标。

1.认识“古、诗”等13个生字,会写“古、声”等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三、教学建议。

(一)识字写字。

1.生字的呈现。

(1)揭示课题识字。“古诗两首”中,“古、诗、首”是生字,第二首古诗《村居》中的“村、居”也是生字。所以在揭示和理解课题过程中即可指导认读5个生字。可先对“古诗”作简单解释,再结合“几首歌曲”、“几首儿歌”、“几篇课文”等对“首”作简单理解,最后出示两首古诗的题目。

(2)自读古诗,自学生字。自己借助拼音读古诗,认读诗中的生字。

(3)出示生字条中的生字,引导识记。

2.生字的识记。

(1)注意读准“诗、首、处”和“村、醉、散”的声母。

(2)引导学生根据新旧字的联系,采用“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改一改”等方法识记生字。如:

自—首舍—古读—诗对—树—村睡—眠。

闪—问—间—闻屋—居醒—醉亲—童外—处。

3.识字的巩固。

(1)利用课件或生字卡片巩固认读。

(2)读词语巩固生字的识记。如:

两首古诗一首儿歌冬眠处长见闻。

乡村居住大醉烟花童话散步。

(3)在读、背古诗的过程中巩固生字的识记。

4.写字指导。

本课6个要写的字,各有各的特点,可逐一进行指导。“古”字横要长而凸;“声”字上为“士”字,不是“土”字,应写得上横长、下横短;“多”字上下两部分一样,但要注意写成一上一下,上小下大,防止学生写成一左一右,或上下相等;“处”字是半包围结构,要强调“包住”

——把捺拖长;“知”字中,口在右边偏下,不能写得太高;“忙”字左边“竖心”的竖要写得垂直且稍长。

(二)朗读感悟。

本课两首古诗,教学重点是识字写字和朗读背诵,不要作过多的分析。诗的内容和意境,可让学生结合课文插图,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自己理解、感悟。可引导学生说说“读懂了什么”或者“体会到什么”。学生如果提出不懂的字词,教师可简单讲解。

《春晓》诗意含蓄,情真意切。朗读时,速度可稍慢,一边读一边想象,一、三句声音较实,二、四句声音较虚。每一句第二字可适当拉长,稍作停顿,留下想象的空间。注意读好韵脚“晓、鸟、少”

《村居》较为明快,朗读时可适当将情绪外露,读得轻快、流畅,体现环境的优美和儿童生活的快乐。可在每句诗的第四个字后稍作停顿。注意读好韵脚“天、烟、鸢”。

古诗朗读对字音的要求特别高,要把每个字的音读准,还要注意咬字吐字。可提醒学生对咬准字音要一丝不苟,并让他们反复练习朗读。教师可通过同桌互相听读、有针对性地抽查、鼓励到台上朗读等方式检查学生读的情况。

两首古诗的背诵难度不大,可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用激励的方式引导学生背诵。

(三)实践活动。

1.课前活动。

课外读背几首古诗。

2.课中活动。

比比谁背的古诗多。先分小组比一比,再推选代表在全班表演。

四、教学设计举例。

(一)谈话引入。

1.学了前面几篇课文,你觉得春天是怎样的?

2.古代的人也喜欢春天,他们写了好多好多的诗篇来歌颂春天、赞美春天,今天我们将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

3.板书课题,认读生字“古、诗、首”。

4.两首古诗的题目是什么?谁能读准?(春—村)。

板书:春晓村居。

(二)学习生字。

1.把生字卡贴在黑板上,让学生运用“利用熟字学生字“的方法自学生字。

2.学生汇报、交流自学情况。

(1)字音:翘舌音“诗、首、处”;平舌音“村、醉、散”

(2)字形:

组合:古(十口)眠(目民)闻(门耳)村(木寸)。

居(尸古)烟(火因)童(立里)。

偏旁:诗—讠醉—酉忙—忄。

(3)字义(用田字格中的字作扩词练习):

古声。

多处。

知忙。

(三)朗读古诗。

1.范读。

2.自由读(读对、读顺)。

3.自愿读。

4.比赛读(同桌赛、小组赛)。

(四)理解古诗。

1.自读《春晓》、《村居》。

2.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体会到什么。

3.学生就不理解的问题进行讨论,教师对重点问题进行简单讲解或点拨。

(五)感悟欣赏。

看课文插图,听配乐朗诵,感悟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六)扩展活动。

有条件的班级可合作制作风筝,开展放风筝活动。

五、资料袋。

1.孟浩然。

孟浩然(689-740),湖北襄阳人。是唐代一位不甘隐居,却以隐居终老的诗人。壮年时曾往吴越漫游,后又赴长安谋求官职,但以“当路无人”,只好还归故园。开元二十八年(740),诗人王昌龄游襄阳,和他相聚甚欢,但此时孟浩然背上正生毒疮,据说就是因为“食鲜疾动”,终于病故,享年52岁。

孟浩然的诗已摆脱了初唐应制、咏物的狭窄境界,更多地抒写了个人的抱负,给开元诗坛带来了新鲜气息,并得到时人的倾慕和李白、杜甫的称赞。他死后不到十年,诗集便两经编定,并送上“秘府”保存。现有《孟浩然集》。

2.高鼎。

清朝诗人。

3.风筝。

风筝源于我国,又名风鸢、纸鹞,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春秋战国时期,鲁班曾“削竹为鹊,成而飞之”算是风筝之祖了。五代时李邺在宫中,以线放风筝为游戏,并在鸢头上挂竹哨,当风筝升空,风吹竹哨,发出动听的筝鸣,“风筝”一名便由此而来。

到了唐宋,放风筝十分盛行,唐代诗人李商隐在诗中写道:“西楼一夜风筝急。”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南宋苏汉臣的《北事通》都生动地描绘了当时放风筝的场面。

明清时风筝渐趋全盛,制作精巧。慈禧太后曾叫民间风筝艺人魏之泰做“女寿星骑仙鹤”的风筝。清代诗人高鼎的《村居》,描述了一群天真活泼放学归来的儿童在春风、春光中放风筝的场面,读后令人叫绝。

三年级《古诗》语文教案

两课时。

1、在理解字词的基础上读懂诗句。

2、体会诗人在江上行船的所见、所感。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望天门山》。

读懂诗句的大概意思,并能体会诗句的思想感情。

1、幻灯片。

讲授法、讨论法。

一、导入新课。

1、请同学们背诵几首古诗,朗读几句诗人李白写的诗句,说说自己学习古诗有什么感受。

2、导入新课。

唐代大诗人李白喜爱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有一次,他来到位于安徽省和县与当涂县西南的长江两岸的天门山,面对眼前的景物,产生了奇特的感受。他把这种感受写下来,这就是本课的第一首古诗。

3、出示诗题。

4、读题,试讲诗题,并说明自己是怎样知道诗题意思的。

二、自读自悟诗句的大概意思。

1、学生自由读,同桌互读。要求把字音读准,练习有节奏的朗读。

2、出示多媒体课件,学生默读思考,整体感知诗句的大概意思。

(1)重点理解“断、开、回、出”

这几个动词的意思。

(2)默读,边读边想象诗句描写的情景,有不懂的地方画下来。

(3)小组交流。

3、出示诗句,再请几个小组代表读一读,说说诗句的大概意思,在学生发言的过程中教师随机指点。

三、感情朗读。

1、指导朗读。

2、读过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再想一想,你的这种感受是从那些词句中体会到的?

3、把想象到的画面画下来,

画好后,

再交流一下,重点说说画了些什么,为什么要这样画?

四、练习朗读并熟读成诵。

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这首古诗。

2、指名背诵。

五、布置作业。

1、熟练的背诵《望天门山》。

2、把诗句默写在课文插图上。

3、课下自学李白的诗。

望天门山。

天门开。

碧水回。

青山出。

孤帆来。

教学这首诗,通过让学生看图片,学生真正理解了诗句,感受到了李白诗的豪放。

1、了解《题西林壁》的意思,体会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思想感情。

2、弄懂诗句的意思,了解诗歌内容。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理解《题西林壁》的内容,体会诗的意境,有感情朗读课文。

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的意境。

讲解、讨论、总结。

投影器。

一、复习检查。

1、背诵第一首古诗:《望天门山》。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二、学习第二首诗,板书:题西林壁。

1、用自己的话说题目的意思。介绍作者:苏轼。

2、出示投影片,

读初《题西林壁》。

指名朗读,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3、指导学生借助注释逐句理解。

(1)同桌互相解释词句的意思。

(2)在学生讲解的基础上,着重指导以下词语:

岭,指连绵起伏的山岭。

峰,巍然耸立的险峰。

远近高低,讲诗人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

2、指名学生讲解全诗大意。(庐山从正面看,是一道连绵起伏的山。

岭;从侧面看,是一道巍然耸立的。

山峰。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会呈现出不同的形象。不认识庐山的真实面貌,那是因为自己身在庐山之中。

为什么不识庐山真面目?原因是什么呢?

结合投影思考回答。

结合这句话体会它蕴含着一个什么道理呢?(讨论发言)。

认识事物。

3、指导朗读。

4、学习生字。

(1)说说写“缘”字要注意什么。

(2)书写生字。

三、作业。

1、背诵《题西林壁》。

2、预习《三峡之秋》。

板书设计:

远近。

《题西林壁》这首诗字面意思浅显,学生看看注释就能大致读懂字面的意思。因此,我把重点应放在了对诗中所蕴含道理的感悟上。首先,看课件,从不同角度看庐山,再联系画杨桃一课,采用讨论学习的方法探讨这首诗的含义,采用采访的方法交流讨论的心得。

北京版小学语文三年级第五册古诗教案及教学反思北京版小学语文二年级电子书

一、教材分析:

本课两首古诗抒发了诗人在秋天里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学习本科,意在增加学生有关传统文化方面的积累,感受诗中的秋意和诗意,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学习这两首古诗,可以通过反复吟诵,感受是个优美的音韵。

二、学习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2、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三、重点、难点:

读懂诗句,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挂图,课外古诗。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理解诗句,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

2、感受诗人热爱秋天、热爱家乡的情感。

一、以旧引新,激趣导入。

3、学生自由背诵自己学过的或课外读过的古诗。

4、板书课题,理解课题中的“书”是什么意思。

二、指导看图,感知图意。

出示挂图,观察挂图,说说所看到的情景。

三、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5、自由朗读。

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流利、杜正确这首古诗。

6、同桌互读互查。

7、出示生字卡片检查学生认读生字的情况,有重点的指导识记。

8、指名朗读。先指导读准字音,再读准节奏。让学生体会古诗朗读的特点。]。

9、借助字典和注释,理解诗中词语的意思,圈出不理解的问题。

10、小组一起学习,交流讨论,尝试解决不理解的问题。

四、再读感悟,理解诗意。

1、老师范读古诗,要求学生边听边仔细看图、思考:

画面中的景象表现了那几句诗的意思。

2、学生讨论,对上面的问题发表见解。

3、质疑:还有什么问题或那些词语不理解?老师重点点拨理解“动客情”的意思。(一是动思乡之情,而是钩起对童年往事的回忆)。

4、有感情的朗读。

五、趣味活动。

1、我说你读。方法:

(1)老师描述诗句的内容,学生读出对应的诗句。

(2)老师点挂图的景物,学生读出对应的诗句。

2、字条连诗。方法。

老师出示某句诗的字条,学生接续后面一句诗(多连几次,让学生基本会背)。

三年级语文第四课《古诗三首》教案

教学目标:

1、会认“残、犹、傲、君、橙、橘”,指导书写“赠”

2、能正确流利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能借助注释和插图、联系生活等方法大致理解古诗大意。初步体会诗中的情感。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的'朗读古诗并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能借助注释和插图、联系生活大致理解古诗大意。初步体会诗中的情感。

一、诗歌导入,揭示诗题。

1.背诵《山行》引出古诗《赠刘景文》。

2.板书诗题《赠刘景文》。

3.指导书写“赠”。

(1)学生观察“赠”。

(2)自由说说写这个字应注意什么。

(3)教师范写。

(4)学生仿写(强调写字姿势)。

(5)展示、评价。

4.指导理解题。

5.了解诗人(简单了解)。

二、初读古诗,读通诗句、读好节奏。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出示:荷尽,擎雨盖、菊残犹傲霜枝橙。

3、检查生字:(小老师带读、开小火车读、齐读)。

4、把生字送进句子自由读一读。注意读通句子(指名读,师范读,男女生读,齐读,)。

5、再读古诗、读出节奏。

诗歌诗歌,诗中一定藏着动听的歌。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读出节奏。

6、师范读,指名读,齐读,师生合作读(对读、叠读),男女生合读(对读、叠读)、齐读。

三、再读诗歌,想象画面,了解诗中描写的景物。

1、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所以诗中不仅有歌,诗中还有画呢。请同学们默读古诗,边读边圈出诗中描写的秋天景物(不动笔墨不读书)。

2、汇报交流。

3、相机板书。

4、用所圈的词语理解诗句。

(1)看到“荷”你想到了什么?深秋的“荷”在诗人眼里又是怎样的呢(指导看插图,副板书:看插图)?理解“擎雨盖”(副板书:借助注释)。

看到这样的景诗人会发出怎样的感叹?请你用上一个感叹词。(板书:唉!),带上这个感叹词读:唉!荷尽已无擎雨盖(指名读,齐读,合作读)。

(2)根据所圈的“菊残”“傲霜枝”你看到、想到怎样的画面?

指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副板书:联系生活),诗人看到这样的景又会发出怎样的感叹呢?提醒学生诗人虽看到荷已尽,而菊还“傲霜枝”此时诗人的心情会怎样(好一点),诗人会发出“咦!”(板书:咦!)。

5、小组合作学习第三四句,诗人看到这些景会对好朋友刘景文说些什么呢?

学生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当你看到眼前一片果园,你会情不自禁的发出(哇!)赞叹声。指导学生带着感叹词“哇!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6、指导学生带着感叹词读整首诗,体会诗情、读出韵味。

7、小结:你看、一首诗不光是具有它独特的语言美,画面美,还藏着的情感在里面。一首诗就是一个故事(补充创作背景)。

8、补充创作背景:此诗是苏轼于公元1090年任杭州太守时所作。当时苏轼在杭州见到刘景文时,刘景文已经58岁了,当时经好友苏轼极力向朝廷举荐,刘景文才得到小小的官职,面对刘景文的消极情绪,苏轼做此诗鼓励好友。

9、齐读故事,领悟诗情。

10、填空式的背诵。

四、拓展诗歌。

刘禹锡《秋词》。

五、布置作业:

1、试着默写《赠刘景文》。

2、请在理解本诗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把这首诗改写成一篇小短文。

三年级语文古诗

几个淘气的孩子高高的挽着裤腿,在清澈的溪水里嬉戏玩耍,在水底的石缝里捉螃蟹,捞小鱼、小虾,他们的欢笑声在静静的山谷里久久的回荡。

这么诱人的风景怎么舍得错过呢?顾不得山高路远,急忙叫童子停下车,走上前去仔仔细细的欣赏,情不自禁地吟诵道: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鄂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古诗诵读《蜂》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读懂古诗,了解古诗所描写的劳动情景,从中感受劳动者无私奉献、团结向上的精神。

2、体会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背诵这首古诗。

教学重点。

1、体会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了解古诗所描写的劳动情景,从中感受劳动者无私奉献、团结向上的精神。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位新朋友,快看他是谁?(出示蜜蜂图)。

谁知道小蜜蜂每天都在忙什么呢?唐代诗人罗隐创作了一首描写蜜蜂的诗。板书题目:《蜂》,并指读。

(二)初读古诗读正确。

1、介绍作者。

2、自由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不多字也不丢字。

3、同桌互检。

4、找个别学生读。

(三)了解诗意诵读古诗。

1、轻声自读,思考,蜜蜂都去哪采蜜?你是从哪句知道的?

无论是平原田野还是崇山峻岭,凡是鲜花盛开的地方,都是蜜蜂的领地。这里作者运用“不论”、“无限”、“尽”等词,写出了蜜蜂辛勤采蜜的情景。

2、边想象蜜蜂采蜜的情景,边读前两句诗。体会蜜蜂采蜜的辛苦。

3、蜜蜂这样辛勤采蜜是为了谁?进一步通过朗读,揣摩、体会。

4、作者用创作诗的方式来赞美小蜜蜂,你能用自己的朗读来赞美小蜜蜂吗?

(1)个别学生展示读。

(2)有必要的话听范读。

(3)自己练习诵读。

(4)展示读。

5、采的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诗人罗隐为我们记录了小蜜蜂勤劳、辛苦的一生,后来人们为这首诗普了曲,下面让我们听一听唱一唱。

(1)看视频边听边学。

(2)唱给同桌听。

(3)展示可以一个人,也可以和同桌两个人一起唱。

三、巩固练习。

1、用诗来赞美蜜蜂的不仅仅是唐代诗人罗隐,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看看还有谁来赞美蜜蜂。

《咏蜂》:

葛显庭  (当代)。

三百天来九州跑,南疆北国采花娇;。

终日酿蜜身心劳,甜蜜人间世人效。

咏蜂(王锦)。

纷纷穿飞万花间,终生未得半日闲。

世人都夸蜜味好,釜底添薪有谁怜。

咏蜂。

宋   姚勉。

百花头上选群芳,收拾香腴入洞房。

但得蜜成甘众口,一身虽苦又何妨。

(三首中选一首或两首)。

再美再多的话也表达不完我们对蜜蜂的赞美,就让我们带着心中对蜜蜂的这份浓浓的情再读一读这首古诗吧!

板书:

苦               甜。

三年级语文第四课《古诗三首》教案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诗句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训练学生自我感悟诗句意思的能力。

3.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

4.通过理解诗句,感受自然之美,语言文字之美,陶冶学生爱美的情趣,提高鉴赏美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句,了解古诗所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1.播放古曲《春江花月夜》。

2.激发想象:请同学们仔细聆听这首的曲子,想象一下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景象,这使你产生了一种怎样的感受。

3.迁移导入:诗歌和音乐一样,它们的美需要我们用心去想象、感受、体会。提起这首诗的作者苏轼,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你愿意读读他的诗歌吗?(学生可以朗读、背诵、或用歌唱等多种形式来汇报,教师可以和学生共同吟唱《水调歌头》,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加深了对苏轼的了解。)。

4.揭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欣赏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师范读。

二、引导自学,学有所得。

1.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自学古诗的方法,再根据自己的学习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来进行学习。学生交流自己设计的学习方法。

2.教师推荐学法,(1)熟读中理解题意、诗意。(2)借助字典、资料来理解题意、词意,讲出重点词的意思。(3)由词到句串讲诗意。(4)熟读成诵。(5)提出疑问,合作解决。

3.学生自学、教师参加入学习小组中,适时引导。

4.学生进行自学汇报:教师在汇报环节中主要起到引领作用,使学生汇报有序进行。可以先朗诵古诗,然后汇报题意,再讲词意诗意。

教师提出认真听取他人汇报的要求:

(1)学会聆听,找出优点。(2)不足之处,加以补充。(3)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三、欣赏古诗,体会意境。

2.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对好的方法要予以肯定。

3.教师提出诗歌审美三法:

第一法:读中感受诗歌韵律美。

第二法:想象中感受诗歌画面美。

第三法:用心体会诗歌意境美。

4.学生分组合作学习。

5.进行审美收获的汇报交流。

(1)学生汇报通过划停顿,标重读,来朗读诗歌感受到韵律美。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各种形式,来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2)学生汇报通过想象看到的美丽画面。教师引导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喜欢表达的同学说说这里的山、水、雨是怎么样的美丽。喜欢画画的同学来画画西湖晴雨时不同的景象,从而感受画面美。

(3)感受西湖的人性美。(课件出示:美女西施)。

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形容一下她的美,注意体会浓妆与淡妆两种不同风格的美,同时教师要渗透正确的审美思想,使学生从小树立起正确的审美价值观。

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诗人把西湖比做西子呢?(课件展示:西湖晴天、雨天时两种不同的风光)。

引发学生进行积极的联想,体会作者用西子的两种美丽来比喻西湖的晴雨不同之美,妙不可言。

(4)感悟意境,体会情感。

空蒙的山,闪动光影的水,迷蒙细雨构成了西湖的美,如果你置身其中,你能体会到什么样的意境呢,你想说些什么。

再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到诗人的感受——饱含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这时可以适时补充:杭州是苏轼的第二故乡,他深受百姓爱戴,所以对西湖有着特殊的爱恋之情。

(5)有感情的配乐朗读。

四、课外延伸:朗读描写西湖的诗词。

五、师生互相交流学习的收获。

板书设计:

饮湖上初晴后雨。

西湖晴:水——潋滟。

雨:山——空蒙比西子(娇艳、迷人)。

三年级语文必背的古诗词

五原春色旧来迟,二月垂杨未挂丝。

即今河畔冰开日,正是长安花落时。

王维。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闻,白云无尽时。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杜甫。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韦应物。

胡马,胡马,

远放燕支山下。

跑沙跑雪独嘶,

东望西望路迷。

迷路,迷路,边草无穷日暮。

隋朝民歌。

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尺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

春雨断桥人不度,小舟撑出柳阴来。

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

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唐·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北宋民歌。

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

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

三年级语文教案

1能在语言环境中正确认读“轻、没、重、心”四个字,注意读准前后鼻音。

2能正确认读后鼻韵母和整体认读音节;练习拼读音节。

3读儿歌能大致了解儿歌内容;朗读时能努力做到不加字不漏字。

4复习笔画“卧钩”,了解“心、鱼”的笔顺,并能在田字格中认真描摹着两个汉字。

1引入:(出示螃蟹吹泡泡图)

师:图上有什么?谁能有一句话把图上的内容说清楚?注意发言时声音响亮让大家都听清。

说明:

结合启发谈话指导学生观察图画,练习说完整的句子,培养学生的观察与表达能力。如果学生能说到螃蟹的动作、数量等,老师在评价时要注意表扬。

2出示课题:35吹泡泡(chuipaopao)

师:请同学们借助拼音把课题读准!

及时评讲:拼读时是否做到声音响亮,发音准确。

提醒学生注意“chui”是翘舌音。

(自由练拼指名拼读齐读课题)

说明:

本篇课文位于读儿歌识字学拼音单元末,拼音的初步学习也接近尾声。小朋友们跃跃欲试,都想来尝试拼拼各种音节。根据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让学生们自己拼拼音节来读准字音,学习独立认读生字,并在拼读课题音节的过程中巩固所学韵母(ui、ao)、;为“读儿歌识字学拼音”阶段转入“看拼音读课文识字”阶段,做必要的过渡衔接。

3了解“螃”字的结构拼读它的音节。

(1)出示螃蟹图及词组:吹泡泡的小螃pang蟹。

师:原来儿歌的内容和螃蟹吹泡泡有关啊,一定很有趣!

读词组:(吹泡泡的)小螃pang蟹

(2)分析“螃”的结构,练习拼读“螃”的音节。

师:大家要仔细听,认真记,看看谁最先听清“螃”的读音、记住“螃”的字形。

说明:

听的训练目标指向要明确,要让学生听清、记住哪些内容,一定让全体学生心知肚明,这样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训练的有效性才会提高。

师述:“螃”是个左右结构的字,左边是虫,右边是旁边的旁,合起来是也念螃。但是是螃蟹的螃,同学们可要记清它的字形!同桌之间相互说一说。

说明:

同音字的概念可适时渗透,引导学生逐步学会区分同音字的字形。

师述:“螃”的音节是“pang”,音节中有我们今天新认识的后鼻韵母ang,听清老师的读音,看看老师的口型(师慢动作范读两遍)。

(自由练读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说明:

借助螃蟹的螃,学习后鼻韵母ang,要求同学学会用耳朵听,用眼睛观察,并且积极投入每一次练习活动中。

1听课文录音。

师:先来听听录音,你们要边听边记:小螃蟹是怎么吹泡泡的?怎样吹,泡泡才能满天飘?(再听一遍,努力记住!)

反馈:同桌之间把记住的内容告诉对方。

说明:

此时不出示儿歌内容,只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听录音,养成边听边记的良好的听记习惯,并试着把听到内容与同桌分享交流。

2朗读儿歌,学习生字和韵母。

(1)师生互动读、同桌配合读

师:原来,小螃蟹只有——生:不轻(qing)不重(zhong)小心(xin)吹,

师:才能——生:吹得泡泡满天飘。

(同桌互读)

(2)学习后鼻韵母ingong

师:“轻”和“重”是一对反义词,在儿歌中指的是小螃蟹吹泡泡用的力气有大有小。

(师指到音节zhong)大家看,这是“重”的音节,里面又有我们今天要新认识的后鼻韵母ong,听清老师的读音,看看老师的口型(师慢动作范读两遍)

(开火车读齐读)

师:你还知道哪些字的读音中带有后鼻韵母ong的发音呢?(给学生想的时间)

(闹钟、中国、巨龙,从前等)

师:仔细听老师读(师范读两遍)瞧!“小心”的“心”是前鼻韵母!同学们可要分清ing和in的读音。(做快速反应游戏:

教案《语文s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吹泡泡》教案七》,来自网!

抽读韵母ing和in)

师:小朋友一定发现后鼻韵母末尾的发音和上海话“鱼”的发音类似,小朋友也可以用这种方法来区分前、后鼻韵母的发音。

说明:

后鼻韵母ing和in的发音比较容易混淆,结合起来教授,并推荐给学生一些有趣的记法,帮助学生区分。

(3)整体认读音节ying(出示ying及四声)我们一起开滑板车读一读!

说明:

用开“滑板车”的方法,借助形体动作,帮助学生记住四声声调,寓教于乐。

3再读儿歌,思考问题。

师:小螃蟹真聪明,不轻不重小心吹,吹得泡泡满天飘。可是小螃蟹是一开始就知道这样吹吗?请小朋友再读读课文,想一想!

轻轻吹,泡泡小,

猛(meng)一吹,没(mei)泡泡,

师:小螃蟹一开始是怎么吹泡泡的呢?谁来读读?

(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师:“猛”和“没”是两个左右结构的字。(媒体用不同颜色标注出左右结构)“没”字前一课我们已经会写了,我们一起再来书空一遍!

同学们自己试着说一说,记住“猛”字。

师:“猛”的音节中带有后鼻韵母eng,我们请出eng的好朋友前鼻韵母en,再用上刚才老师推荐给你们记后鼻韵母的方法来念准音eng。

说明:

“猛、没”两个生字在字形(左右结构)上稍作强调,再次适时渗透部首的概念及记字方法,为学生进一步了解、运用一定的方法自主记字做准备。后鼻韵母eng的教授让学生借助en以及前面老师推荐的办法来读准音,学以致用。

4齐读儿歌。

师:这真是一只聪明的小螃蟹,亲自尝试把事情做好,我们一起把这首儿歌读好!

1读angengingong以及ying的四声。

(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2练习用一定的句式说话。

可以用上这样的句式:(哪里)有(什么)。

说明:

在一定的游戏情境中,通过做一回小小导游员来巩固认读新授的拼音,并引导学生用规范的句式说话,如学生在介绍时能用上合适的量词,做到条理清晰等,老师要大力表扬,鼓励学生多说,帮助学生说得规范。

四写字指导

1新授笔画“卧钩”。

(出示“卧钩”)

师:大家看,“卧钩”多像一个人半躺在床上。

(师范写生模仿写师生齐书空)

2描摹“心”。

(出示“心”字的笔顺框)

师:看看第几笔是我们今天新学的笔画“卧钩”。

师:写“心”字时要注意观察三个点,找准了位置,“心”字就写得好看了。

3描摹“鱼”。

(出示鱼图)师:鱼的字形和实物鱼特别象,这样的字叫象形字。

(出示“鱼”字的笔顺框)同学们根据笔顺框学会“鱼”的笔顺,在同桌的手心里写一写。

4生写,同桌互评

(1)写字姿势要正确。

(2)关键笔画的位置要摆准。

说明:

通过形象的比喻教授“卧钩”、“鱼”,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写字时,教会学生学会观察关键笔画,并通过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三年级语文必背古诗词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

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骆宾王。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北朝民歌。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李峤。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三年级语文必背古诗词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羊跪乳,鸦反哺。人之情,孝父母。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

晴对雨,地对天,旷野对平原。山川对草木,碧海对桑田。

山青青,水潺潺,溪流对山涧。何处春朝风景好,谁家秋夜月华圆。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

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战国策》。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春风吹面薄于纱,春人妆束淡于画,游春人在画中行,万花飞舞春人下.

梨花淡白菜花黄,柳花委地芥花香,莺啼陌上人归去,花外疏钟送夕阳。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谣指杏花村。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知春—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唐韩愈。

踏春—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五代-蜀韦庄。

惜春—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唐李绅。

咏春—春日春风动,春江春水流。——山西民谣。

以鸟鸣春,以雷鸣夏,以虫鸣秋,以风鸣冬。——《送孟东野序》唐韩愈。

木落知寒近,山长见日迟。——《淮阴夜宿二首》唐孙逖。

天地四方曰宇,往古今来曰宙。——战国-鲁尸佼《尸子》。

钟不敲不鸣,路不铲不平。人不劝不善,事不为不成。

三年级语文教案

1.认识“陡、链”等6个生字。会写“爬、峰”等11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峰顶、似乎、忽然”等12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读好对话,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和心情。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我”和老爷爷如何在相互鼓舞下,坚定信心战胜困难的过程。

4.懂得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培养学生从小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品格。

1.通过对词句的理解,弄清“我”登天都峰后的思想变化。

2.读懂课文结尾的一句话。

1.生字卡片。

2.教学挂图。

3.收集有关黄山天都峰的vcd、图片、文字介绍等。

边读边想法。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了解课文大意。

教学过程:

1.初步了解天都峰及“鲫鱼背”

看天都峰的风光片或图片,由学生展示自己找到的天都峰的资料并作介绍。说说“鲫鱼背”名称的来历。

2.导语激情,揭示课题

天都峰是如此的高,如此的险,登山的小路像天梯似的挂在陡峭的山岩上,使许多游客望而生畏,能够登上山顶的人,真可称得上是“勇士”了!我们认真地阅读课文,勇攀高峰,一定觉得大有收获。让我们一起去“爬天都峰”吧。(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如:自由朗读、圈点生字,同桌互听互读等。要求把字音读正确,把课文读通顺。

自学生字,读准字音,想办法记住字形。

检查生字词自学情况。

小组内拿出生字、词语卡片,互相认读、正音。

全班开火车赛读,比一比哪一组读得既响亮又准确。

小组交流各自学习生字、巧记字形的方法。

推选读得好的同学当小老师,领读生字词

三年级语文教案

1、会认6个生宇,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名堂、浪费、镜片、看守、定时、清闲、放大镜、细微、阅读、随意、调节、简单、显微镜、挤来挤去、微生物、拜访、玩具”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列文虎克在玩放大镜的过程中,是怎样发明显微镜和发现微生物的,从而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增强创造意识。

4、写玩中的乐趣或收获。

引导学生了解列文虎克是怎样从玩中发明了显微镜和发现了微生物的,并交流从中受到的启发;写玩中的乐趣或收获。

课前准备

1、课前发动学生搜集有关在玩中获得的乐趣或收获。

2、了解显微镜的知识,收集有关微生物的资料。

3、词语卡片。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请同学们说说自己在游戏和在玩中会到了哪些乐趣。

2、同学们在自己的玩中体会到了乐趣,甚至有人在玩中出了名堂,同学们想知道是谁玩出了什么名堂吗?请听故事《玩出了名堂》。(教师生动地讲故事)

二、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学生采用自主识字的方式进行。)

会认的字:阅、固、调、皇、俄、拜

会写的字:堂、镜、闲、待、阅、腿、随、调、简、拜、访、具

1、其中“调”“待”是多音字,在课文中分别读tiao、dai;还可以读diao。(调动)dai(等待)。

3、注意“拜”起笔是撇不是横,右边是四横不是三横,“具”的里面是三横,不要少写一横。

4、比较“闲”与“阅”、“闭”,“腿”与“随”,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把他们分清楚。

5、同学们在玩中的发现能够谈谈吗?从玩中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三、学生自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列文虎克是什么人?(职业是什么?)

2、他玩的是什么?

3、他玩出了什么名堂?

四、作业:

生字组词

第二课时

一、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理解课文的内容。

1、课文有几个自然段?(五个自然段)

2、哪几自然段讲了列文虎克玩并且出了名堂?

3、“列文虎克是怎么玩的,玩出了哪些名堂?”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三、四自然段)

4、分组讨论从哪几个方面写列文虎克是怎样玩出了名堂的?

从三个方面:

(1)一边看门,一边磨镜片,玩放大镜;

(2)玩放大镜,把两片放大镜放在一起,发明了显微镜;

(3)接下去写的是在玩显微镜的过程中发现了微生物。

5、课文中对小人国、居民、玩具三个词语加了引号,你认为这是为什么?(这是对微观世界和微生物的。拟人说法和对显微镜的形象表述(借代),加上引号,不仅起到强调的作用,还使这些词语具有特殊的意味,避免了使用一些术语的枯燥,增强了所要表达意思的趣味性和可感性。)

6、引导学生简单归纳中心内容。

7、拓展练习

联系以前学过的课文,开拓学生的思路。课文虽然讲的是列文虎克的玩耍,而实质是讲观察、好奇心和求知欲,它们是科学创造和发明的出发点和原动力。如富兰克林就是由于好奇心而揭开雷电之谜的。还有爱迪生,他小时候常常对人类的各种奇异的创造惊喜万状。他曾悄悄把家里的钟表偷出来,一件件拆开,然后再装上,一心要了解它的秘密,相信学生会对这些事例有所了解,教学时可引导学生交流交流。

二、小练笔

有了前面所受到的启发和收获,让学生写一写玩中的乐趣和收获。要鼓励学生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写出自己在玩中的乐趣和收获,但要注意这是小练笔,不能拔高要求。

三年级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10生字及新词,认读4个字。

2、能摘录并积累相关词语。

3、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展开合理想象,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草原神奇而美丽的景象。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第2或第4自然段。

5、感受锡林郭勒大草原的广阔美丽,无限生机,产生喜爱这个地方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感受锡林郭勒大草原的广阔美丽,无限生机,产生喜爱这个地方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联系上下文和集合生活实际展开合理想象,理解句子的意思,感受草原的神奇和美丽。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自学、小组合作等形式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学会本课的10个生字及新词。

2、能够做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学会本课的字词,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能够正确、流利的读课文。

教学用具:

电脑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新课。

1、播放flash动画,听《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今天,我们学习第15课――《锡林郭勒大草原》

二、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不丢字,不加字。)

2、指名读。(纠正学生的字音,能够读出自己的语气。)。

3、小组互相读一读,进行评议。

4、默读课文,想一想:

(1)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锡林郭勒大草原是广阔美丽的?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的?

(2)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锡林郭勒大草原是个欢腾的世界。

(3)在课文中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画下相应的词句。

5、汇报。读一读画下的句子。

(二)学习生字。

1、指名读一读本课的生字、词语。

(1)读一读,指名读。

(2)重点指点读音:勒嵌且嚼

(3)重点指点字形:锡腾嚼

2、出示生词:欢腾矫健飞翔安闲马驹内蒙古偶尔牵牛花锡林郭勒一碧千里

(个别读、小组间互相检查读一读。)

3、把字词带到课文中读一读,做到正确流利。

(三)听写本课生字。加强生字的掌握。

三、阅读理解,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自己默读课文的一、二自然段,找到有关的语句,画下来。自读,已经画出的语句。

四、练习。

1、作业:练习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抄写词语以及自己喜欢的句子。

2、书写本课生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摘录并积累相关词语。

2、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展开合理想象,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草原神奇而美丽的景象。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第2或第4自然段。

4、感受锡林郭勒大草原的广阔美丽,无限生机,产生喜爱这个地方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感受锡林郭勒大草原的广阔美丽,无限生机,产生喜爱这个地方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展开合理想象,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草原神奇而美丽的景象。

教学过程:

一、导入: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这篇课文。

二、新授:

1、自读课文,整体感知全文。

指名回答:广阔、美丽;欢腾的世界

2、结合练习题自读课文,三、四自然段。

同桌讨论讨论:草原上有()、()、()、()、()、()。

3、在已经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4、自己找出最喜欢的句子或者自然段,尝试背诵。

5、小组互相背诵。

三、作业:

1、按要求从课文中或课外读物中摘录词语。

2、激发情感,想象创新,自编自创一首小诗或一篇小短文。

三年级古诗三首教案

1、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词,能默写前两首古诗。

3、通过诵读、解读、悟读课文,了解内容,体会课文描述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祖国诗词的热爱之情。

课前准备。

1、查阅有关词的资料以及三位诗人的生平和创作情况。

2、课文插图。

a案。

第一课时。

四时田园杂兴。

由题入手,弄清题意。

1、板书课题。

2、自由读题,说说题意。

乡村四月是指江南农村初夏的时节。

3、出示插图,观察感受。

4、简介诗人及背景。

翁卷,南京诗人,一生未做官,描写了许多田园生活的诗篇。

反复诵读,弄懂诗意。

1、教师范读,学生整体感知诵读的节奏和诗的画面。

2、学生自由练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握节奏,注意蚕桑都是平舌音。

3、指名朗读,相互学习,相互欣赏。

4、组内轮读,试着利用工具书或文中注释弄清句意。

5、全班交流,讲讲诗意。

品评朗读,感悟诗情。

1、自由诵读,边读边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

2、逐句品评,交流感受。

第一句主要写了江南水乡初夏时的景色。第二句主要写了劳动人民紧张繁忙的劳作,也同时体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赞美。少才又突出了劳作的繁忙。

3、想象画面,有感情地朗读。

背诵,积累语言。

自学《四时田园杂兴》。

1、按照学习《乡村四月》的方法自学,画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

2、小组内交流,教师指导点拨。

3、全班交流自学成果。

4、背诵。

第二课时。

渔歌子。

激情导趣,理解课题。

2、你知道什么是词吗?

教师简介:词初名曲、曲子、曲子词。也就是为曲所填的词。由于词的长短不一,还被称作长短句。这是与诗的不同之处。

3、你了解或背诵过词吗?试着背一背。

反复吟诵,理解词义。

1、自由读词,练习读正确、读流利,注意塞蓑的读音。

2、谁愿意读给大家听?说说你喜欢这首词吗?为什么?

3、默读词,画出词中描写的各种景物。

4、再读词,边读边画出词中难理解的词和句,先按照学习古诗的`方法自己理解,解决不了的问题和同桌交流讨论。

5、全班交流:

交流重点:斜风细雨中垂钓的人儿为什么不想回家?

词中出现了哪些颜色?

指导朗读,想象画面。

1、教师导语: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红桃,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又充满活力。

2、教师范读,体会诗情画意。

3、学生练读,想象整体画面。

4、指名朗读,教师指导。

5、同桌互读,相互欣赏。

积累运用,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背诵《渔歌子》。

2、背一背你喜欢的词。

3、默写两首古诗。

b案。

第一课时。

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

以图导题,理解题意。

1、仔细观察插图,说说你对这幅图的理解。

3、怎样才能读懂这首诗?怎样才能读好这首诗?

以疑促读,理解诗意。

1、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蚕桑的读音以及多音字了的音、义。

2、指名读诗,师生正音。

3、默读古诗,思考大家提出的问题,解决不了的请做记号。

4、小组交流。

5、全班交流,教师指导。

解疑品读,感悟诗情。

1、自由品读,边读边想画面,同时要注意朗读的节奏,尤其读前两句时要读出一种欣欣向荣的景象,后两句要读出繁忙的劳动生活的场面。注意少才又的读法。

2、指名朗读,师生共赏。

3、感情朗读,体会诗情。

背诵,积累语言。

引导自学《四时田园杂兴》。

1、先用学习《乡村四月》的以疑促读、理解诗意的方法自学。

2、小组内交流,教师指导点拨。

3、全班交流自学成果。

4、搜集描写田园生活的诗词,读一读,背一背。

第二课时。

渔歌子。

创设意境,理解课题。

1、老师范读《渔歌子》,你能感受到什么?(初步感受到景色美;它和古诗在表达上不太一样)。

2、你们了解词吗?试着说一说。

3、简介作者背景:

张志和:在朝廷做过小官,后来隐居在江湖上,自称烟波钓徒。这首词就借表现渔夫生活来再现自己隐居生活的乐趣。

渲染气氛,理解词义。

1、配乐朗读,营造气氛。

2、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整体感知。

3、指名朗读,师生正音。

4、自由学习,运用学习古诗的方法逐句理解,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画出来。

5、小组交流学习成果。

6、全班交流,教师点拨指导。

白鹭:闲适的象征。它能衬托出渔夫的生活环境。

桃花流水:桃花盛开的季节正是春水盛涨的时候,俗称桃花汛或桃花水。

不须归:乐而忘返,不想回家。

7、教师小结:

这首诗有鲜明的湖光山色,有渔翁闲适的形象,是一幅用诗写成的山水画。

反复吟诵,感悟意境。

1、教师范读,再入意境。

2、自由朗读,边读边想象每一个画面。

3、指名朗读,教师指导。

4、小组轮读,相互欣赏。

5、感情朗读,感悟意境。

积累语言,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背诵《渔歌子》。

2、到课外找一找有关描写景物的诗词,读一读,背一背。

3、默写两首古诗。

三年级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会8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力目标:背诵课文。

情感目标:有观察了解大自然知识、探究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学难点:在读中感悟课文的韵律美,了解课文告诉我们的知识。

1.感知。

(1)自由读课文,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2)小组内互相读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3)交流。小组选出代表,汇报小组读书的收获。

2.识字。

(1)自己练读生子。引导学生与同桌之间接龙读生字。

(2)小黑板出示生字,多种方式指读。

(读的时候注意提醒学生注意应该注意的地方。)

(3)全班交流识字方法。引导学生在交流过程中给生字找朋友,用词语说话。

3.赏读。

(1)小组合作读课文,看谁读得美。

(2)选读。选自己喜欢的一节练读,再展示。

(3)通读全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

1.出示要写的字:

夏 暗 躲 藏 喳 案 就 猜

2.学生观察字的结构,交流书写应注意的地方。

3.老师示范,指导重点笔画。

4.学生练习,老师巡视。

挑苹果游戏。(将生字卡片做成苹果形写上编号)

你选择第几好苹果,读出上面的生字,再组词造句。

1.教师示范,学生边听边体会语气。

引导学生评一评老师哪里读得好,哪里读得不好。

2.学生自由练读,要求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

3.朗读比赛。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小节,比一比看谁读得好。

1.老师引读,学生尝试背诵课文。

2.学生自由练背。

3.课文表演。边背边加上动作。

1.课文里提了多少“为什么”?

你能回答课文中的哪些问题?你还能提出什么新的问题?

1.出示要写的字。

2.自由练写,小组评议。

3.老师小结,指导重点。

板书设计:

为什么

为什么 不知道

弄明白 想知道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