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往复书简读后感(模板18篇)

时间:2023-12-02 06:46:30 作者:ZS文王

每个人的读后感不同,不同的人对同一本书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这也是读后感的魅力所在。下面是一些经典读后感范文的片段,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优秀的读后感范文是如何写作的吧。

《往复书简:初恋与不伦》读后感字

是枝裕和、椎名林檎、满岛光和高桥一生都热爱的编剧大神,位于日剧宇宙中心的男人,《东京爱情故事》《四重奏》《最完美离婚》的亲爹,亚洲金句王——坂元裕二!唯一已出版小说集《往复书简:初恋与不伦》,首度引进出版!微博日常诗人界首席可爱多@lelac担纲翻译:一封写给孤独者的深情书简,致艰难生存的你:爱是相互看见,更是相互拯救。

自从去年签下版权,再到今年8月正式出版,这大半年来,等翻译,走审校,苦苦地目睹着设计师熬煮封面,数易其稿——也倒不是真的觉得苦,是快乐的,即使熬夜,即使头秃,即使为了文案纠结过失过眠,逼设计师不停改稿时几乎翻过脸。那时心中像有一个小人,总在用力踮起脚来想够着一些什么,几乎快摸到了,但就差那么一点。就是这样的微疼的悬而未决的快乐。

后来,新书正式下厂那边,我一边改着宣传资料,一边读着坂元的访谈,关于他的写作,他的生活,他的世界观。读到他一句句的创作谈时,毫无防备的,哗一下哭了出来。是一场等待已久的暴哭,是心里小人终于摸到了悬在头顶的东西。

他说:“人生就是不断将创伤变成可以笑看的回忆。”

他说:“才能这种东西是抓不住的。要开创新的东西,也不是凭空就有。重要的是人在日常生活中获得的美学观,这是对着电脑打字或是喝酒找刺激中无法诞生的。人如果不在与人的关系中去展开就无法获得。”

他说:“哪怕一个也好,我想将那些艰难活着的人,从他们的生活中拯救出来。”

一如他深受喜爱的影视作品,坂元在这本小说同样长于捕捉日常细节,刻画普通人情感,在既冷酷又饱含温柔,既有伤害也有无尽深情的故事中,讲述着爱与救赎的永恒主题:“我要说的,是这个世界的痛楚,和与痛楚数量相当的喜悦。”

“比起多数派,我更想为少数派书写。让他们感到原来这么想的人不只我一个。”——作为他的唯一小说作品,《往复书简》也延续了他一贯的剧作主题,写出了最深情动人恋爱故事的同时,也大大突破了恋爱小说边界,触及深层社会问题与边缘人生存状况,替被霸凌者、被漠视者与被抛弃者努力发出声音。

本书的最大特色还在于,它是一本从头至尾由书信构成的小说,最爱写信的金句王坂元裕二,集毕生台词功力写下了这本极具特色的故事集:以写信对抗冷漠、对抗背叛、对抗死亡,在聊天记录里刻画日常、人性、爱的残酷、孤独者的相互救赎。

日式信封装设计×书封独立插画,由我司首席吉祥物设计师@汐和shiokazu操刀整体装帧设计。外层信封使用日本广告纸手工裱糊,带有自然褶皱与半透明感,拆开一本书就是拆开一封远方来信。书封插画为国内独立插画师@昔酒xj作品,深蓝星空上滑落的床单,暗合初恋的纯真与不伦的挣扎。

翻开外封,还有第二重惊喜,深蓝内封上鲜红的碎片字迹,是我们留给看完了这本书之后的读者的小小彩蛋。

同时,我们还将作者坂元裕二给中国读者的手写寄语做成了一张小小信笺,他写道:“这是关于两个人之间通过书信把心系在一起的故事,而我现在也正在写这封信。希望这封渡海传达的信可以让你们的心有所震动。

谢谢,期待着有朝一日能相见。”

会相见的,相信我。

《往复书简》读后感

《谈美书简》是一部系统的美学著作,书中的13封信对怎样学习美学、马列主义美学体系,以及美感、典型、形象思维、创作方法等等美学范畴,作了生动而详细的阐释。

第一封《代前言:怎样学习美学?》。

朱光潜先生首先谈了写作《谈美书简》的动意,在回答“怎样学习美学”这一问题时,说他感触最深的是治学的学风。针对美学是个旁涉很多领域的边缘学科,以及国内“资料太少”这一特殊性,朱光潜先生指出:“研究美学的人如果不学一点文学、艺术、心理学、历史和哲学,那会是一个更在的欠缺,而且会成为‘空头美学家’”;要“学通一二种外语”,直接阅读外文书籍;尤其应下大力气去攻读马克思主义理论,但不迷信翻译过来的书籍。

第二封《从现实生活出发还是抽象概念出发?》。

1956年,全国开展了美学大讨论,在这场大讨论中,朱光潜先生承认自己过去“站的是唯心主义立场”,“用的是唯心主义的形而上学的逻辑方法”,信奉的是柏拉图、康德、黑格尔、克罗齐等人的“主观唯心主义”的美学思想。到80年代,朱光潜先生坚持“美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这一总命题,而且他讨厌对美下定义,认为这是从抽象的概念出发不是从现实出发去研究美学问题,提倡“从现实出发去研究美学问题”,提倡“正确辨认生活与艺术中的一切丑现象”,认为“自然丑也可以转化为艺术美”,“艺术家有描写丑恶的权利”。

第三封《谈人》。

朱光潜先生提出作为审美主体的人是“一个整体”。审美活动和整个人的其它许多功能如”思考力、情感和追求上报的意志“是有内在的联系的。强调反“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客体的活动”,进而强调“艺术作品必须向人这个整体说话”这一命题。

第四封《关于马克思主义与美学一些误解》。

在此,朱光潜先生重申他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郑重提出“我们提倡‘解放思想’,但不能从马克思主义思想中‘解放’出来”。针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并没有写过一部美学或文艺理论的专著,说不上有一个完整的美学体系”等一些误解,朱光潜先生说,构成马克思主义美学的这个完整体系“是长期发展而且散见于一系列著作中的。要想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美学体系,就要认认真真地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

第五封《艺术是一种生产劳动》。

朱光潜先生认定“艺术是一种生产劳动,是精神方面的生产劳动,其实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是一致的,而且是互相储存的”。生产劳动是社会性的人凭他的本质力量对自然进行加工改造。这是一个双向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自然经过人的改造而日益丰富化,成了“人化自然”;另一方面,人发挥了他的本质力量,使其在改造自然中“对象化”了,因而也肯定了自己,使自己的本质力量日益加强和提高了。人类历史就这们日益发展下去,以至于达到“人的彻底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的彻底人道主义”的辩证统一。

第六封《冲破文艺创作和审美学中的.一些禁区》。

“四人帮”统治时期,文艺创作和美学中的禁区是“人性论”、“人道主义”、“人情味”和“共同美感”。在朱光潜先生看来,人性是普遍存在的,是人作为人的自然本性,“人性和阶级性的关系是共性与特殊性或全部与部分的关系。部分并不能代表或取消全体,肯定阶级性并不是否定人性”。“人道主义”总的核心思想“就是尊重人的尊严”,“把人放在高于一切的地位,因为人虽是一种动物,却具有一般动物所没有的自觉心和精神生活。人道主义可以说是人的本位主义。”“在文艺作品中人情味就是人民所喜闻乐见的东西”,“最富于人情味的母题莫过于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情”。在阐释“共同美感”时,朱光潜先生援引了马克思“艺术起源于劳动”的论述,指出“劳动是人类的共同职能”,它所产生的美感也就是“人类的共同美感”。

第七封《从生理学观点谈美与美感》。

在这封信里,朱光潜先生向我们介绍了一些生理学知识来使我们更好的认识美与美感,如节奏感,移情作用和内摹仿。而且向我们进一步阐述了其“美是主客观的统一”“文学作品应该具有节奏感,而不应一味高昂”“审美者和审美对象各有类型”等观点。

第八封《形象思维与文艺的思想性》。

朱光潜先生认为,为弄清形象思维问题,首先需要界定一下“什么叫思维?”“思维就是开动脑筋来掌握和解决面临的客观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思维本身既是一种实践活动,又是一种认识活动。”思维分为两步,“第一步是掌握具体事物的形象,如色、声、嗅、味、触之类感官所接触到的形式和运动都在头脑里产生一种映象,这是原始的感性认识”,叫做感觉、映象、观念或表象。第二步是在此基础上的深化,可以经由两种途径或方式,这就是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目的都在于获得对事物的更进一步的认识。“把从感性认识所得来的各种映象加以整理和安排,来达到一定的目的,这就叫形象思维;“把许多感性形象加以分析和综合,求出每类事物的概念、原理或规律,这是从感性认识飞跃到理性认识,这种思维就是抽象思维或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或逻辑思维)的不同之处,在于形象思维始终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没有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第九封《文学作为语言艺术的独特地位》。

文学是用语言为媒介,而语言中的文字却只是代表观念的一种符号,本身并无意义。语言这。

《往复书简》读后感

寻美,撑一根心篙,向人流深处漫溯、漫溯,去探索并宣告美的真谛。

美是什么,我不知,也未曾有人可以给他下个定义,她看的见,摸得着,但你却道不出,言不明——她为何物。

于是我带着探知的心,翻开了朱光潜老师的《谈美书简》——这部在他82岁所写的着作包含着他许许多多的人生感悟和对美的独特见解,而我也开始了对美细细品读。

朱老先生以十三封回信的形式,展开了对美的见解,或许是我所学的知识太过匮乏,我并没能够全部理解,但有很多都让我受益颇深,在这我就只谈谈其中的几封信吧。

前两封简单的介绍了一下如何学美学,而第三章却是谈人,把这一封放在了所有的主题之首,我想这应该也是作者的一个思想吧,无论学习什么都应该先学会做人,其次才是学习其他,如果一个人连做人都不会,那也更不用谈其他了。而单对于美学来说,美是一种价值,而价值属于经济的范畴,无论是使用还是交换,总离不开人这个主体。先有了人,然后才有了美学之说。

人是一个感性的个体,有自己的思想感悟,在我看来虽然美是客观的,但她依然可以说是一个唯心主义的产物,美没有任何要求,美有很多方面,比如作者在文中举得例子在《巴黎圣母院》这不巨作中,雨果便对美字诠释的淋漓尽致,文中那位既聋哑而又奇丑的敲钟人再见到那位能歌善舞的吉卜赛女郎是,结结巴巴地使劲连身叫“美!美、美…”我想这位敲钟人一定没有研究过什么是美,这是他的肺腑之言,对于美的事物表象的赞叹,而后来他因为犯了错而遭到毒打,是这位吉卜赛女郎给了她水喝。他依然对着这女郎赞着美、美、美,不过这不在是外表的艳丽之美,而是心灵的美,敲钟人看清了灵魂的丑恶与美丽,所以后来每个紧要关头他都成了这位女郎的救护人,最后他们死在了一块,他们都是美的,敲钟人外表长得奇丑无比,但那美的心灵,粉饰了他并不美丽的面容。所以朱老先生也惊赞“雨果毕竟是一个名不虚传的伟大作家”,他对美的叙述十分的到位,现实与想象的结合,让美变得立体,有了人的味道。

这些算是对美的一个认知,后来朱光潜先生说文学作为语言艺术的独特地位,这一点我也是非常认同的,美不一定是画,不一定是一种很复杂的东西,对我来说语言就是一个很美的东西,你可以运用语言来描述任何一种东西,可以从语言中体会出意境,想象出景物的模样,语言的运用也充满着各种艺术手法,对于人物美的雕刻,景色美的赞叹。所以我认为若想钻研美学,文学的研究也是必不可少的。

正如朱光潜所说“研究美学的人如果不学一点文学、艺术、心理学、历史和哲学,那会是一个更在的欠缺,而且会成为‘空头美学家’”,美学并不是一个孤立的事物,她可以说是一个体系,而在这之中融合着许多门的学问,若你都有所涉及,那么我相信你对美学的认识又深入了一分,因此我希望凭着对美学的喜爱,求知的精神,我也将会慢慢理解一些曾经生涩难懂的内容,让自己的精神世界变得更充实。

高二:胡清扬。

上一篇:青春的缤纷色彩。

下一篇:爱拼才会赢作文1000字

《往复书简》读后感

《谈美书简》是作者在八十二岁高龄的情况下写就的“暮年心血”之作,它既是对自己漫长美学生涯和美学思想的一次回顾和整理,也是“给来信未复的朋友们”,尤其是青年朋友们的一次回复。全书由十三封书信结集而成。书中,朱光潜先生就青年朋友们普遍关心的美和美感、美的规律、美的范畴等一系列美学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同时也对文学的审美特征、文学的创作规律及特点作了详尽的阐释,既是思想上的,又是方法上的,是初涉美学者学习美学知识的重要参考书籍。

《谈美书简》不是一般的高头讲章,它采用书信体的形式,娓娓道来,亲切自然,将许多深奥的美学知识通俗化。

八十二岁的高龄仍然著书立说,对美学思想回顾和整理,给青年朋友们回复,关心美学教育,这是何等的学者风范和社会责任感!

《往复书简》读后感

《谈美书简》是作者在八十二岁高龄的情况下写就的“暮年心血”之作,它既是对自己漫长美学生涯和美学思想的一次回顾和整理,也是“给来信未复的朋友们”,尤其是青年朋友们的一次回复。全书由十三封书信结集而成。书中,朱光潜先生就青年朋友们普遍关心的美和美感、美的规律、美的范畴等一系列美学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同时也对文学的审美特征、文学的创作规律及特点作了详尽的阐释,既是思想上的,又是方法上的,是初涉美学者学习美学知识的重要参考书籍。

《谈美书简》不是一般的高头讲章,它采用书信体的形式,娓娓道来,亲切自然,将许多深奥的美学知识通俗化。

八十二岁的高龄仍然著书立说,对美学思想回顾和整理,给青年朋友们回复,关心美学教育,这是何等的学者风范和社会责任感!

工夫在诗外。

朱光潜早年学过中文,读过教育学、心理学,当过中学教员,然后在多所大学任教。在《谈美书简》的第一篇中写道:解放前几十年中我一直在东奔西窜,学了一些对美学用处不大的学科。……学过英、意、德、法几个流派的符号逻辑,……费过不少精力研究过变态心理学和精神病治疗,……读过不少佛典,认真研读过“成唯识论”,还看了一些医学和谈碑帖的书,可谓够“杂”了。……认真地学习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陆游说:“功夫在诗外”,我想朱光潜的美学成就与他学得“杂”,学贯中西是分不开的,应该对我们做其他的学问有所启发。

求真务实的治学态度。

从行文中可以看出朱光潜严谨的治学态度,一就是一,二就是二,是非分明,态度坚决,措辞严厉,即使是老朋友为了科学也毫不讲情面。

从生理学观点谈美与美感。

文艺作品的节奏和人的生理节奏原来是相统一的。

本人的感受还有很多,限于篇幅限于水平就说这些吧。

《往复书简》读后感

之前读过《往复书简》,不自觉地便喜欢上了凑佳苗。这是一个喜欢将曲折与悬疑掩藏在平淡与平凡之下的作者,并且,作者很善于巧妙地借用最普通的方式来演绎故事。《往复书简》借用了普通的书信往来。“往复书简”,不过是文绉绉的说法,直白地说就是“书信往来”。这一扎的“往复书简”实则讲述了三个不同的故事,如果一定要找出什么共同点的话,它们都与青春和爱情有关:一个是回眸十年前,一个是回眸二十年前,还有一个是回眸十五年前。青春本就不是什么寻常的日子,注定要有不平常的事情发生。谁的青春没有故事呢?然而,他们的故事还是有些让人始料未及。我猜对了故事的开始,却没猜到故事的结局。其实,不只是凑佳苗,很多日本作家都拥有这么一种化平常为神奇的能力。好像不用刻意和苛求善于发现和挖掘平常事物背后的`故事是他们共有的特质,大概,这就是民族气质吧。许多细微的形式与仪式被他们一丝不苟地传承着。相对而言,我们国人“吐故纳新”的速度相对惊人,手机与电脑的普及也不过二十年的事情,传承了千年的书信却已经在我们的生活中难觅踪影了,而更早进入网络时代的日本显然并非如此。我想说的是,一定程度上要感谢那些那种“一丝不苟的传承”,正是有了这种刻板的坚持,我们才有幸读到像《往复书简》和《情书》那样的好作品。百度了一下,凑佳苗曾经作为青年海外协力队员赶赴南太平洋汤加岛两年,本书中的第三故事一定是和这段经历有关了。

更多应届毕业生求职网【读后感】推荐阅读:

《谈美书简》的读后感

谈美,得从人谈起,因为美是一种价值,而价值属于经济范畴,无论是使用还是交换,总离不开人这个主体。”因此,研究美绝不能离开人,美学是随同对人的研究而逐步展开的,认为研究人是打开美学殿堂的金钥匙。

当然,对人的研究首先是人类学的研究。人类学是把人当作一种物种来研究的科学,人类学的研究成果对于美学来说,主要回答了一个问题,就是艺术起源的问题。谷鲁斯和普列汉若夫谈艺术起源就是站在人类学角度,认为艺术起源于日常生活实践如吃饭穿衣、男婚女嫁等。

《谈美书简》读后感

“美”向来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古人认为“羊大为美”,以具象定义抽象,而直到近现代学术界才出现专门研究“美”的学科——“美学”。但作为哲学范畴下的学科,美学对于普通大众而言略显深奥,朱光潜先生的《谈美书简》却以书信的方式用浅近的语言为青年们揭开美学的神秘面纱,即使没有太多美学基础的我,也能从书中获得诸多感悟。

什么是美?如何学好美学?我带着这些疑问打开了这本《谈美书简》。书中并没有明确的给出这些问题的答案,但却给了我们一些寻找问题答案的方向,让我们循着所给的路去探索美。我们常常会说这样一句话:“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而这“发现美的眼睛”,其实就是人的内心,即我们如何看待生活中的事物。尽管我们无法为“美”下一个具体的定义,但我们有足够的权利和勇气说一个人或物美或不美。虽然这本书只有薄薄的124页,但我在阅读当中深深地被82岁高龄的朱光潜先生精到的论断、严谨的论证所折服。书中引经据典、深入浅出,对文学和艺术中的美感、审美都做出了系统而科学的分类和阐述。

书中,朱老以自己多年的经验,谈论了诸多治学为人的道理。对于怎样开展学术工作,他教导青年说:“我们干的是科学工作,是一项必须实事求是,玩弄不得一点虚假的艰苦工作,既要有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恒心,也要有排除一切阻碍和干扰的勇气……是敷敷衍衍、蝇营狗苟地混过一生呢?还是下定决心,做一点有益于人类文化的工作呢?立志要研究任何一门科学的人首先都要端正人生态度,认清方向,要‘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所以说,无论做什么工作,无论做什么事都要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文品表现人品,以上这番话不但回答了青年人学习美学的态度问题,更代表了老人一以贯之的为人之道。

于我而言,阅读《谈美书简》是一趟求知的旅程,更是一次精神世界的升华。作者:王姝。

《谈美书简》读后感

《谈美书简》是朱光潜先生在82岁的高龄的情况下写就的“暮年心血”之作,它是作者对自己漫长的美学生涯的美学思想的一次回顾和整理,也是“给来信未复的朋友们”,尤其是给青年朋友们的一次回复。

读了一遍《谈美书简》,由于我美学基础实在太弱,有许多东西看了一遍根本没留下多少印象,但好在作者写得比较通俗易懂,对我这种初学者也不至于完全看不懂。学了一个学期的美学,对美学多多少少也有了一点了解,这本书是以书信的方式,对许多青年初学者对于美学的普遍存在的问题的一次回答,其中也有许多我在美学这门课程学习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可以说看《谈美书简》这本书是对美学的入门,也是对老师课程的一种补充吧。

朱光潜先生在书的前言先回答了一个最普遍的问题:怎样学美学?对此,作者用自己的学习经验给我们讲了几个最重要的问题。朱先生风趣地说起自己学生时代的创作很大一部分动机是追求名利,他把自己的行为称为“边买边卖”,但这种方法实际上对他的学习也有益处。如他多提到的,为了写,学习就要认真些,要就所学习的问题多费些心思来把原书吃透。整理自己的思想和斟酌表达的方式。就好像我现在在写得这篇读后感一样,为了写出一篇读后感,我首先要读,要把谈美书简这本书读透,虽然我现在的水平肯定做不到那么深,但是总归是认真地读了,并且读出了自己的一些想法来。

《谈美书简》的第一章《从现实生活出发还是从抽象概念出发》谈到了“美的本质”的问题,很多初学者都有这样的疑惑,对此作者的回答是我们不必去追问什么美的本质这个极端抽象的概念,而应该通过亲身的体验现实生活和加强文艺修养来逐渐认识“美”。在学习美学时,我也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如果生硬地去学习一个抽象的美学概念,我会觉得难以理解,但是联系生活中的体验,我们就会很容易明白。什么是美呢,作者在书中引用了一段他人的“美的定义”这段话洋洋洒洒一百多字还附了十三条“解说”,但是生硬枯燥的定义很难给人直接的印象,到底什么是美,还是没有讲明白。所以我很认同作者的观点,在讲美是什么时应该从现实生活出发。近些年来在社会上闪现出的一批人群就让我见识了美,最美司机,最美妈妈,最美大学生……那是一种美,社会美。大自然中的奇异美景,雪山,云海,沙漠……那也是一种美,自然美。雨果在《巴黎圣母院》中,塑造了相貌丑陋但心地善良的敲钟人加西莫多,他没有研究过“美”但是他都能知道善良的埃斯梅拉达是美。而在这个可怜的又聋又哑长相奇丑的人身上,我们也能看到一种大力、大智和大勇乃至大慈大悲的美。所以我们不能抽象地去谈美,而应该在许多有意义的现实中发现美,理解美。

第二章《谈人》,美作为一种价值离不开人的主体。作者谈到了艺术和美的起源最先见于食色,也就是说艺术和美最先来自生活最原始的本能。然后作者谈到了近代以来,把人作为心理学研究的主体,我认为他这一大段讲的是美是主客观统一的问题,我们不能把人和物抽离开来也不可以把审美活动和整个人的其他许多功能都割裂开来。在这里,作者又介绍了西方美学界两种不同研究方法,一种是机械观一种是有机观,有机观认为有机体除单纯的物质之外还有生命,这就必须从整体来看,分割开来,生命就消灭了。

在后面的《从生理学观点谈美与美感》补充了《谈人》中讲的心理学知识,从节奏感、移情作用和内摹仿三项谈了一些生理学常识。首先谈节奏感,作者提到人用他的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去应付审美对象时,如果对象所表现的节奏符合生理的自然节奏,人就会感到和谐愉快,如我们的身体会随着节奏的变化而变化如听到一种节奏时我们常用手脚去“打板”。因此我们不能离开生理活动去谈节奏的美感,更不能离开这种具体的美感而抽象地谈美的本质。接着作者提到了移情作用的观念联想和内摹仿,移情作用是把人的情感投注到物上,有我及物,内摹仿则是移情的由物及我。作者通过这几项讲明了审美活动中的主体和对象的问题,审美要有一个客观对象,审美也需要一个主体。

据和针对性,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另一方面,典型环境也以典型人物的存在而存在。典型环境实际上主要是以典型人物为中心的社会关系系统。如果失去了典型人物,这个系统便失去了中心,失去了联系的纽带,环境便成了一盘散沙,也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和形成的可能。若没有封建统治势力的代表人物赵太爷、钱太爷,没有竭力维护旧礼教、“革命”时又迅速戴起“银桃子”的赵秀才,没有不许阿q革命的假洋鬼子,没有帮地主敲诈勒索的地保,没有赵、钱两家在城里的支柱白举人和把总,就无法形成书中典型的环境。

在最后一章《审美范畴中的悲剧性和戏剧性》中,我也得到了不少感悟。戏剧是综合性最强的艺术,置身广大群众中,因此戏剧所产生的美感在内容上是最复杂、最丰富的。而从戏剧的发展来看,把悲剧与喜剧截然分开在今天已经不妥当,这点我觉得很对。电影巨匠卓别林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是世界公认的大戏剧家,但是他的影片却又常常反映出时代的悲剧,作者说他引起的笑是“带泪的笑。这点我在看电影《摩登时代》的时候深有感触。《摩登时代》的背景是当时的美国工业因为转用机器而大量解雇工人所造成的失业浪潮,而主角夏尔洛是这个时代的悲剧代表人物:他在不断加快的传送带式的作业线上被弄得精神失常、被卷入巨大的机器齿轮中、被出了毛病的吃饭机器在他悲戚惊恐的脸上不住扇打……。这些影像无不反映了机器时代所带来的恐惧与打击。最后夏尔洛失业了,他加入了找工作的巨大洪流之中;甚至无意中领导了威风运动的群众,然而最后仍是改变不了他可怜的命运。唯一不用为生活操心的最好地方是监狱,所以为了进监狱,夏尔洛不惜主动替人顶罪。然而事与愿违,监狱进不去,不过却因祸得福得到了受他帮助的那个女孩的爱。电影的开头就是卓别林滑稽地在作业线上扭螺丝钉的场景,他被这种流水线式作业弄得发疯以至于他看到人家的纽扣也以为是螺丝冲上去扭。一开始看确实只把它当做喜剧,但是看着看着,就会看出他所表现的时代充满悲哀。喜剧大师卓别林用自己高超的表演赢得了大家的笑声,但是在这些笑声里我们看大了那个时代的悲剧。这使我深刻地认识到喜剧与悲剧的结合。现在我们也有很多喜剧电影,我觉得要使这些电影更加深刻,那电影必须反映出时代的一些矛盾或现实的无奈。因此我十分赞同作者提到的现在大可不必从概念上来计较悲剧的定义和区别。看完这本书,对很多东西还是不怎么懂,但是在个别章节我有了一些对美学的认识,我会继续去读相关的书本了增加我对美学的认识。

《谈美书简》读后感

《谈美书简》是作者在八十二岁高龄的情况下写就的“暮年心血”之作,它既是对自己漫长美学生涯和美学思想的一次回顾和整理,也是“给来信未复的朋友们”,尤其是青年朋友们的一次回复。全书由十三封书信结集而成。书中,朱光潜先生就青年朋友们普遍关心的美和美感、美的规律、美的范畴等一系列美学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同时也对文学的审美特征、文学的创作规律及特点作了详尽的阐释,既是思想上的,又是方法上的,是初涉美学者学习美学知识的重要参考书籍。

《谈美书简》不是一般的高头讲章,它采用书信体的形式,娓娓道来,亲切自然,将许多深奥的美学知识通俗化。

八十二岁的高龄仍然著书立说,对美学思想回顾和整理,给青年朋友们回复,关心美学教育,这是何等的学者风范和社会责任感!

朱光潜早年学过中文,读过教育学、心理学,当过中学教员,然后在多所大学任教。在《谈美书简》的第一篇中写道:解放前几十年中我一直在东奔西窜,学了一些对美学用处不大的学科。……学过英、意、德、法几个流派的符号逻辑,……费过不少精力研究过变态心理学和精神病治疗,……读过不少佛典,认真研读过“成唯识论”,还看了一些医学和谈碑帖的书,可谓够“杂”了。……认真地学习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陆游说:“功夫在诗外”,我想朱光潜的美学成就与他学得“杂”,学贯中西是分不开的,应该对我们做其他的学问有所启发。

从行文中可以看出朱光潜严谨的治学态度,一就是一,二就是二,是非分明,态度坚决,措辞严厉,即使是老朋友为了科学也毫不讲情面。

文艺作品的节奏和人的生理节奏原来是相统一的。

本人的感受还有很多,限于篇幅限于水平就说这些吧。

暑假《谈美书简》读后感读谈美书简有感

读完这本《谈美书简》,心中感受颇多。难以想象这本《谈美书简》竟然是出自一位八十二岁高龄的老人之笔。晚年汇聚了一生的心血写成了这本经典之作,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了。作者朱光潜(1897-1986),中国现代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主要著作有《悲剧心理学》、《文艺心理学》、《诗论》、《谈美》等。作者晚年时回顾了自己的美学生涯和自己独特的思想,也是给所有来信没有得到回复的朋友的一次集体回复。

对美,或许大家都不陌生,但是深入研究,却是望尘莫及的。通常我们对于美、美感、美的规律、美的范畴等等这些问题感到很深奥,也研究甚少,关于这些问题,朱光潜老先生在此书中都一并回复了,而且回复的很详尽,对于思想,文学,方法,理论等等都有了详细的陈述。对于美,我们看到的都是片面的,也可以说成的表面的,而看完这本书,对于美则有了全新的看法,这也是读此书的收获吧。我觉得这本书不但对中学生有益,对于我们这些成年人来说也很有收获。

这本《谈美书简》主要是一本就一些读者提出的问题用回信的方式统一进行回答的小书,因此可以说比较浅显易懂,虽然不是系统完整的美学著作,却也从一些很重要很关键的角度对美学的入门者的问题进行了解答,而且在很多方面都很有启发的作用。比如在《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一文中,作者比较具体、完整地讲解了在文学与戏剧作品人物与环境的关系。

他首先回顾了这一理论产生与发展的历史,进而指出,典型人物是能够体现社会历史发展的某些规律并且具有鲜明个性特点的人物形象,而典型环境则是典型人物所处的能够反映社会历史发展现状和趋势的具体情景和背景。典型人物应生活在典型环境中,而不能与环境相脱节。在这里,共性是通过个性来表现的,是在特殊中显示一般。再比如,在《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这一节中,我们看到了这位多年来把心血倾注在美学史研究上的学者把浪漫主义、现实主义门派以及其历史和影响向读者娓娓道来,无论是对于想要扩展知识的读者还是对于有志于美学研究或者文学创作的读者都有非常的益处。

在《谈美书简》中,作者以亲身的经验,谈到了许多治学为人的道理。所也说:无论做什么工作,无论做什么事都要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在《谈美书简》中,朱先生以自己亲身的经验,谈到了许多治学为人的道理。如《代前言:怎样学美学》中,先生有言:“我们干的是科学工作,是一项必须实事求是,玩弄不得一点虚假的艰苦工作,既要有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恒心,也要有排除一切阻碍和干扰的勇气……是敷敷衍衍、蝇营狗苟的混过一生呢?还是下定决心,作一点有益于人类文化的工作呢?立志要研究任何一门科学的人首先都要端正人生态度,认清方向,要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一切不老实的人做任何需要实事求是的科学工作都不会走上正路的。”文品表现人品,以上这番话不但回答了青年人学习美学的态度问题,更代表了老人一以贯之的为人之道。

由于最近很崇尚《巴黎圣母院》,所以对作者关于《巴黎圣母院》的叙述特别关注(这也是少数几本我有所耳闻的作者所提的书了)。“敲钟人是艺术创造出来的奇迹。”这句话我觉得颇有道理,不要说如此“以自然丑衬托灵魂美”的角色了,即使是“自然美与灵魂美并存”也是很难有的,而现在的街头流氓普遍长得好看没心没肺,恐怕是对这一现象的反讽吧。但是仍然要佩服文学才子的功力,这样一个不可能的角色,却依然写的栩栩如生,动人心弦。

首先,就是在读了这本书之后,我终于对朱光潜这个人有了新的了解。以前由于种种原因我一直以为朱光潜是一个仍然在各大报刊杂志上写写《咬文嚼字》之类的小文章的人,翻开此书之后,我最大的惊讶就是发现朱光潜早已在1988与世长辞,而且在他在世的时候,也是一个“追求真理的美学老人”,绝不是会莫名其妙的咬文嚼字之徒。

这本《谈美书简》主要是一本就一些读者提出的问题用回信的方式统一进行回答的小书,因此可以说比较浅显易懂,虽然不是系统完整的美学著作,却也从一些很重要很关键的角度对美学的入门者的问题进行了解答,而且在很多方面都很有启发的作用。

小小册子,总共不过七、八万字,由十三封书信结集而成。但它其中的每一行、每一字都渗透着老人躬亲实践了一辈子的认真态度,不由你不为之动容。人曰:“一斑窥豹”、“一叶知秋”,相信只这一小段文字,也足以让你我了解进而钦佩起这位美学老人治学为人的态度吧。

第一遍读《谈美书简》只用了三天,因为朱先生深入浅出、妙例迭出的叙述完全把我带进了那个奇妙的美学世界,尽管这是看似枯燥的一本理论论著,但我去读得津津有味。由于初读时过于心急,错过了不少珍宝,于是我第二次再读时便采取了边阅读边做读书笔记的方式,笔记既包括原文的精华摘录,也有自己当时的阅读感悟。结果因为自己一向向往的“完美主义”,为了使笔记在日后更具参考价值,则第二遍的阅读边扩展为第三遍、第四遍、甚至后来很多内容都读了不下七、八遍。

作者在30年代至40年代期间认为,在美感经验中,心所以呈现于心者只是直觉,物所以接物者只是形象。因此美感的态度与科学的和实用的态度不同,它不涉及概念、实用等,只是聚精会神地对于一个物孤立绝缘的意象的观赏。1950年以后提出主客观统一说,认为美必须以客观事物作为物的形象,然后提美。60年代,他强调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把主观视为实践的主体“人”,认为客观世界和主观能动性统一于实践。

什么是美?这个问题直到我读完了朱光潜老先生写的《谈美书简》才找到了答案--------和谐就是美。

在我们的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对美的发现。只要去细细观察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去仔细品味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都会发现生活中无处没有美。就拿罗丹的维纳斯塑像来说吧!它虽然缺少了两只手,但装上后反而让人感到有些画蛇添足。相反,正是因为那两只手的自然掉落,才给人一种和谐、自然的美感。

对我们而言。外表美不美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心灵美。不是有这么一句话吗:“外表美只能取悦于一时,心灵美方能经久不衰。”我最近就听到了这么一个例子。,一位名叫黎永昌的局长在洪水泛滥之时,跳入急流中,为了救一名与自己毫无关系的小女孩,而牺牲。从这里,就体现出了一个人的人情美和心灵美的统一。这是一个人无法去刻意模仿的。这是一种内心美的流露,就像黎局长一样。

生活中充满美,不是吗?

《谈美书简》读后感

固然此书不是一本完整的美学著作,却也从一些很重要很关键的角度对美学的入门者的问题进行了解答,而且在很多方面都很有资助。

类似如许的例子另有许多,在此也就纷歧一详谈了。

朱光潜先生信奉“三此主义”,即此身,此时,此地:“此身应该做而且可以或许做的事,就得由此身担当起,不推委给旁人。”“此时应该做而且可以或许做的事,就该在此时做,不拖延到未来。美的历程读后感”“此地(我的职位地方、我的情况)应该做而且可以或许做的事,就得在此地做,不推委到想象中另一职位地方去做。”这是朱光潜先生不尚空谈,脚踏实地的治学精力的表现。这很值得我们青少年去学习。

《谈美书函》不是一样平常的高头讲章,它接纳书信体的情势,娓娓道来,亲切自然,将许多深奥的美学知识普通化。

八十二岁的高龄仍旧著书立说,对美学头脑回顾和整理,给青年朋友们复兴,体贴美学教诲,这是何等的学者风范和社会责任感!

《谈美书简》读后感心得

朱光潜先生在《谈美书简》中曾举过一个例子:对于园里那一棵古松,在木材商、植物学家和画家眼里,却是三种不同的东西――在木材商看来,它不过是一棵做某事价值多少钱的木料;在植物学家眼里,它是一棵叶为针状、果为球状、四季常青的显花植物;然而画家却认为它是一棵苍翠挺拔的古树。接下来三个人的反应态度也不一致――木材商在心里盘算它是宜于架屋或是制器,思量怎样去买它、砍它、运它;植物学家马上就会想到要把它归到某类某科里去,注意它和其他松树的异点,思量它何以活得这样老;而画家却只是在聚精会神地观赏它的苍翠的颜色,它的盘屈如龙蛇的线纹以及它的昂然高举、不受屈挠的气概。

我赞同三者眼中对古松的不同状态和不同定位,我更推崇把三者的视角进行综合,更多方位、更多角度地去审视、去构思、去塑造眼前的事物。就如我们作为教师,可以如植物学家一般根据学生的生活环境、学习现状等去判断学生的优势与不足,分析其成因;如画家般去感受学生的个性、体味学生的品格和趣味、挖掘学生不被他人察觉的闪光点;如木材商那样规划学生的前途、思忖学生的发展方向、培养目标。那样,不同的学生才真正地在教师的眼中鲜活起来、立体起来。我们在进行教育的同时,才能真正地本着“关爱学生”的.原则开展与实施。

就如,有的教师能针对不同学生的优势或特长,安排相对应的工作,使得学生不断地树立自信心,转而在其他方面也有座提高。又如:我们在教学活动的设计过程中,要尽量多的给予学生尝试、锻炼、讨论、交流等活动,让学生从不同的活动中展示自己,让教师全方位地了解学生,发现学生多样的“美”;再针对学生的特点,也可以量身定做地安排一些学习活动,使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学习,获得更多的学习方法。在我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曾尝试过多种形式的师生合作示范:仅在语言上进行交流;在绘画方面进行合作;综合语言交流与绘画合作等等。不论哪一种形式,学生在参与教师示范的过程中,都能积极开动脑筋,主动思维,大胆地发表着自己的见解与想法。许多想法由于学生间的差异,会形成教师也想不到的奇思妙想,从而迸发与碰撞出更精妙的思维的火花,学生们的个性因此而得到张扬,学生的生命在教师的呵护与培养中得到发展。

师生的共同示范中,学生亦在教师的配合下,乐于多方面、多角度地思维;在教师的鼓励下,更投入地更专注地进行创作与表现,使得美术课堂中的示范环节也成为了提高学生生命的质量,满足学生心智成长需要,促进学生生命价值体现的一个良好途径。

《谈美书简》的读后感

读完这本《谈美书简》,心中感受颇多,读《谈美书简》有感。难以想象这本《谈美书简》竟然是出自一位八十二岁高龄的老人之笔。晚年汇聚了一生的心血写成了这本经典之作,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了。作者朱光潜(1897―1986),中国现代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主要著作有《悲剧心理学》、《文艺心理学》、《诗论》、《谈美》等。作者晚年时回顾了自己的美学生涯和自己独特的思想,也是给所有来信没有得到回复的朋友的一次集体回复。

对美,或许大家都不陌生,但是深入研究,却是望尘莫及的。通常我们对于美、美感、美的规律、美的范畴等等这些问题感到很深奥,也研究甚少,关于这些问题,朱光潜老先生在此书中都一并回复了,而且回复的很详尽,对于思想,文学,方法,理论等等都有了详细的陈述。对于美,我们看到的都是片面的,也可以说成的表面的,而看完这本书,对于美则有了全新的看法,这也是读此书的收获吧。我觉得这本书不但对中学生有益,对于我们这些成年人来说也很有收获。

这本《谈美书简》主要是一本就一些读者提出的问题用回信的方式统一进行回答的小书,因此可以说比较浅显易懂,虽然不是系统完整的美学著作,却也从一些很重要很关键的角度对美学的入门者的问题进行了解答,而且在很多方面都很有启发的作用。比如在《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一文中,作者比较具体、完整地讲解了在文学与戏剧作品人物与环境的关系。

他首先回顾了这一理论产生与发展的历史,进而指出,典型人物是能够体现社会历史发展的某些规律并且具有鲜明个性特点的人物形象,而典型环境则是典型人物所处的能够反映社会历史发展现状和趋势的具体情景和背景。典型人物应生活在典型环境中,而不能与环境相脱节。在这里,共性是通过个性来表现的,是在特殊中显示一般。再比如,在《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这一节中,我们看到了这位多年来把心血倾注在美学史研究上的学者把浪漫主义、现实主义门派以及其历史和影响向读者娓娓道来,无论是对于想要扩展知识的读者还是对于有志于美学研究或者文学创作的读者都有非常的益处。

在《谈美书简》中,作者以亲身的经验,谈到了许多治学为人的道理。所也说:无论做什么工作,无论做什么事都要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在《谈美书简》中,朱先生以自己亲身的经验,谈到了许多治学为人的道理。如《代前言:怎样学美学》中,先生有言:“我们干的是科学工作,是一项必须实事求是,玩弄不得一点虚假的艰苦工作,既要有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恒心,也要有排除一切阻碍和干扰的勇气……是敷敷衍衍、蝇营狗苟的混过一生呢?还是下定决心,作一点有益于人类文化的工作呢?立志要研究任何一门科学的人首先都要端正人生态度,认清方向,要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一切不老实的人做任何需要实事求是的科学工作都不会走上正路的。”文品表现人品,以上这番话不但回答了青年人学习美学的态度问题,更代表了老人一以贯之的为人之道。

由于最近很崇尚《巴黎圣母院》,所以对作者关于《巴黎圣母院》的叙述特别关注(这也是少数几本我有所耳闻的作者所提的书了),读后感《读《谈美书简》有感》。“敲钟人是艺术创造出来的奇迹。”这句话我觉得颇有道理,不要说如此“以自然丑衬托灵魂美”的角色了,即使是“自然美与灵魂美并存”也是很难有的,而现在的街头流氓普遍长得好看没心没肺,恐怕是对这一现象的反讽吧。但是仍然要佩服文学才子的功力,这样一个不可能的角色,却依然写的栩栩如生,动人心弦。

首先,就是在读了这本书之后,我终于对朱光潜这个人有了新的了解。以前由于种种原因我一直以为朱光潜是一个仍然在各大报刊杂志上写写《咬文嚼字》之类的小文章的人,翻开此书之后,我最大的惊讶就是发现朱光潜早已在1988与世长辞,而且在他在世的时候,也是一个“追求真理的美学老人”,绝不是会莫名其妙的咬文嚼字之徒。

这本《谈美书简》主要是一本就一些读者提出的问题用回信的方式统一进行回答的小书,因此可以说比较浅显易懂,虽然不是系统完整的美学著作,却也从一些很重要很关键的角度对美学的入门者的问题进行了解答,而且在很多方面都很有启发的作用。

小小册子,总共不过七、八万字,由十三封书信结集而成。但它其中的每一行、每一字都渗透着老人躬亲实践了一辈子的认真态度,不由你不为之动容。人曰:“一斑窥豹”、“一叶知秋”,相信只这一小段文字,也足以让你我了解进而钦佩起这位美学老人治学为人的态度吧。

第一遍读《谈美书简》只用了三天,因为朱先生深入浅出、妙例迭出的叙述完全把我带进了那个奇妙的美学世界,尽管这是看似枯燥的一本理论论著,但我去读得津津有味。由于初读时过于心急,错过了不少珍宝,于是我第二次再读时便采取了边阅读边做读书笔记的方式,笔记既包括原文的精华摘录,也有自己当时的阅读感悟。结果因为自己一向向往的“完美主义”,为了使笔记在日后更具参考价值,则第二遍的阅读边扩展为第三遍、第四遍、甚至后来很多内容都读了不下七、八遍。

作者在30年代至40年代期间认为,在美感经验中,心所以呈现于心者只是直觉,物所以接物者只是形象。因此美感的态度与科学的和实用的态度不同,它不涉及概念、实用等,只是聚精会神地对于一个物孤立绝缘的意象的观赏。1950年以后提出主客观统一说,认为美必须以客观事物作为物的形象,然后提美。60年代,他强调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把主观视为实践的主体“人”,认为客观世界和主观能动性统一于实践。

什么是美?这个问题直到我读完了朱光潜老先生写的《谈美书简》才找到了答案――――――――和谐就是美。

在我们的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对美的发现。只要去细细观察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去仔细品味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都会发现生活中无处没有美。就拿罗丹的维纳斯塑像来说吧!它虽然缺少了两只手,但装上后反而让人感到有些画蛇添足。相反,正是因为那两只手的自然掉落,才给人一种和谐、自然的美感。

对我们而言。外表美不美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心灵美。不是有这么一句话吗:“外表美只能取悦于一时,心灵美方能经久不衰。”我最近就听到了这么一个例子。,一位名叫黎永昌的.局长在洪水泛滥之时,跳入急流中,为了救一名与自己毫无关系的小女孩,而牺牲。从这里,就体现出了一个人的人情美和心灵美的统一。这是一个人无法去刻意模仿的。这是一种内心美的流露,就像黎局长一样。

生活中充满美,不是吗?

《谈美书简》的读后感

很难想象,这本《谈美书简》竟然是出自一位八十二岁高龄的老人之笔。晚年汇聚了一生的心血写成了这本经典之作,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了。作者朱光潜(1897―1986),中国现代着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主要着作有《悲剧心理学》、《文艺心理学》、《诗论》、《谈美》等。作者晚年时回顾了自己的美学生涯和自己独特的思想,也是给所有来信没有得到回复的朋友的一次集体回复。

对美,或许大家都不陌生,但是深入研究,却是望尘莫及的。通常我们对于美、美感、美的规律、美的范畴等等这些问题感到很深奥,也研究甚少,关于这些问题,朱光潜老先生在此书中都一并回复了,而且回复的很详尽,对于思想,文学,方法,理论等等都有了详细的陈述。对于美,我们看到的都是片面的,也可以说成的表面的,而看完这本书,对于美则有了全新的看法,这也是读此书的收获吧。我觉得这本书不但对中学生有益,对于我们这些成年人来说也很有收获。

这本《谈美书简》主要是一本就一些读者提出的问题用回信的方式统一进行回答的小书,因此可以说比较浅显易懂,虽然不是系统完整的美学着作,却也从一些很重要很关键的角度对美学的入门者的问题进行了解答,而且在很多方面都很有启发的作用。()。

比如在《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一文中,作者比较具体、完整地讲解了在文学与戏剧作品人物与环境的关系。他首先回顾了这一理论产生与发展的历史,进而指出,典型人物是能够体现社会历史发展的某些规律并且具有鲜明个性特点的人物形象,而典型环境则是典型人物所处的能够反映社会历史发展现状和趋势的具体情景和背景。

典型人物应生活在典型环境中,而不能与环境相脱节。在这里,共性是通过个性来表现的,是在特殊中显示一般。文学之所以能在偶然性中见出必然性,是与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这一理论分不开的。

《谈美书简》读后感

“五一”期间逛新华书店,应女儿的要求,买了一本中学生课外文学名著必读篇目《谈美书简》。这是一本薄薄的只有105页的小书。女儿学习忙无暇阅读,我便拿来品读,了有收获。

很难想象,这本《谈美书简》竟然是出自一位八十二岁高龄的老人之笔。晚年汇聚了一生的心血写成了这本经典之作,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了。作者朱光潜(1897—1986),中国现代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主要著作有《悲剧心理学》、《文艺心理学》、《诗论》、《谈美》等。作者晚年时回顾了自己的美学生涯和自己独特的思想,也是给所有来信没有得到回复的朋友的一次集体回复。对美,或许大家都不陌生,但是深入研究,却是望尘莫及的。通常我们对于美、美感、美的规律、美的范畴等等这些问题感到很深奥,也研究甚少,关于这些问题,朱光潜老先生在此书中都一并回复了,而且回复的很详尽,对于思想,文学,方法,理论等等都有了详细的陈述。对于美,我们看到的都是片面的,也可以说成的表面的,而看完这本书,对于美则有了全新的看法,这也是读此书的收获吧。我觉得这本书不但对中学生有益,对于我们这些成年人来说也很有收获。

这本《谈美书简》主要是一本就一些读者提出的问题用回信的方式统一进行回答的小书,因此可以说比较浅显易懂,虽然不是系统完整的美学著作,却也从一些很重要很关键的角度对美学的入门者的问题进行了解答,而且在很多方面都很有启发的作用。

比如在《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一文中,作者比较具体、完整地讲解了在文学与戏剧作品人物与环境的关系。他首先回顾了这一理论产生与发展的历史,进而指出,典型人物是能够体现社会历史发展的某些规律并且具有鲜明个性特点的人物形象,而典型环境则是典型人物所处的能够反映社会历史发展现状和趋势的具体情景和背景。典型人物应生活在典型环境中,而不能与环境相脱节。在这里,共性是通过个性来表现的,是在特殊中显示一般。文学之所以能在偶然性中见出必然性,是与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这一理论分不开的。

再比如,在《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这一节中,我们看到了这位多年来把心血倾注在美学史研究上的学者把浪漫主义、现实主义门派以及其历史和影响向读者娓娓道来,无论是对于想要扩展知识的读者还是对于有志于美学研究或者文学创作的读者都有非常的益处。

在《谈美书简》中,作者以亲身的经验,谈到了许多治学为人的道理。对于怎样开展学术工作,他教导说:“我们干的是科学工作,是一项必须实事求是,玩弄不得一点虚假的艰苦工作,既要有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恒心,也要有排除一切阻碍和干扰的勇气……是敷敷衍衍、蝇营狗苟地混过一生呢?还是下定决习,做一点有益于人类文化的工作呢?立志要研究任何一门科学的人首先都要端正人生态度,认清方向,要‘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这与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内容不谋而合。所也说:无论做什么工作,无论做什么事都要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

谈美书简读后感

这是朱光潜先生在83岁高龄写给青年的美学入门读物《谈美书简》。朱光潜先生是中国现代美学的代表人物,是开拓者和创新者,在美学领域是全国的权威,他主张美是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他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阐明了美和美感的规律、美范畴等一系列问题。在前言中,朱光潜告诉我们怎样学美学,但我认为更重要的在于,他对我们人生观的引导,如在前言中朱光潜写到“正路并不一定是一条平平坦坦的直路,难免有些曲折和崎岖险阻,要绕一些弯,甚至难免误入歧途。哪个重要的科学实验一次就能成功呢?“失败者成功之母”。失败的教训一般比成功的经验更有益”……这些都呈现出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什么是美?这是一个很基本的问题,但毫无意外地,我们大多数人并不知道它的确切答案。其实从另一个方面来说,美并没有一个具体的标准,每个人对于美都有不同的定义。在《谈美书简》中,朱光潜先生给了我们一个答案,虽然这个答案不一定正确,但至少比毫无头绪要高明许多。

许多人都认为,看过去舒服的就是美的,也许更深一层,会说心灵美也是一种美。但所有的这些都比较浅显的,而深入研究,又是望尘莫及的事了。通常我们对于美、美感、美的规律、美的范畴等等这些问题感到很深奥,也研究甚少,关于这些问题,朱光潜先生在此书中都一并回复了,而且回复的很详尽,对于思想,文学,方法,理论等等也有详细的陈述。对于美,我们看到的都是片面的,也可以说是表面的,而看完这本书,我对于美则有了全新的看法,这也是读此书的收获吧。

什么是美?我觉得,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美并没有一个具体的标准,许多人认为,看过去舒服的就是美的;也许更深一层,会说心灵美也是一种美。但这些感受都比较浅显,看过朱光潜的《谈美书简》后,我知道了朱光潜先生眼中的美。

光潜先生信奉“三此主义”,即此身、此时、此地。“此身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由此身担当起,不推诿给旁人”;“此时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该在此时做,不拖延到未来”;“此地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在此地做,不推委到想象中另一地位去做。”这是朱光潜先生不尚空谈、脚踏实地的治学精神的体现。这很值得我们广大中学生学习。

也许第一眼看到上面那段话,你不会有太深的感触,但如果你专注地把这一整本小书读完,你必会为朱先生治学为人的.态度所折服!书中其中最能领略到的是光潜先生非常经典的对美的分析论证:美是最不实用的经验,但是人类历史生生不息的;美是无处不在的,但是要靠人们细心发现的;美是客观事物加主观态度产生的,但是缺一不可。物质是可以用尽的,而无形的美是可以代代流传供世人享用的。

而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在满足基本的物质需要后人们也越来越关注自己的心灵、精神的健康成长。其实美感无时无刻都冲斥在我们生活当中,从最简单的吃穿住行来说大多人们都会选择环境优美安静的餐厅就餐,因为感官的满足可以提高食欲。穿衣打扮已经是现代人每天必备的功课,这可以让人更有信心每天可以有一个好的开始。房屋装修也是一门美学功课,明亮宽敞、舒适已经是老掉牙,而自己感觉和概念才让它与众不同,比如:欧式概念、田园风格、东南亚感觉、日式家居或者中西合璧等。独特的家居风格可以代表主人的独特性,更能让他享受其中。车子基本性能就是带步,而且现代人更追求的是外观流线性、颜色等。所以美感不是实用主义,是不带有功利心态的心理活动,美感可以让人们得到心里上满足和精神上的享受!

在《谈美》这书中,通俗易懂,使我对美学有了第一次有了清晰的认识。最美丽的人生一定有美的人生态度,所以,我想每个人都应读一读《谈美》深入浅出,引人入胜的语言,会让你喜欢上《谈美》,读完后,一身轻爽,净化了心灵,提升了精神世界。相信它会对你有所启示的。

《谈美书简》初中读后感

《谈美书简》是朱光潜先生在82岁的高龄的情况下写就的“暮年心血”之作,它是作者对自己漫长的美学生涯的美学思想的一次回顾和整理,也是“给来信未复的朋友们”,尤其是给青年朋友们的一次回复。

读了一遍《谈美书简》,由于我美学基础实在太弱,有许多东西看了一遍根本没留下多少印象,但好在作者写得比较通俗易懂,对我这种初学者也不至于完全看不懂。学了一个学期的美学,对美学多多少少也有了一点了解,这本书是以书信的方式,对许多青年初学者对于美学的普遍存在的问题的一次回答,其中也有许多我在美学这门课程学习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可以说看《谈美书简》这本书是对美学的入门,也是对老师课程的一种补充吧。

朱光潜先生在书的前言先回答了一个最普遍的问题:怎样学美学?对此,作者用自己的学习经验给我们讲了几个最重要的问题。朱先生风趣地说起自己学生时代的创作很大一部分动机是追求名利,他把自己的行为称为“边买边卖”,但这种方法实际上对他的学习也有益处。如他多提到的,为了写,学习就要认真些,要就所学习的问题多费些心思来把原书吃透。整理自己的思想和斟酌表达的方式。就好像我现在在写得这篇读后感一样,为了写出一篇读后感,我首先要读,要把谈美书简这本书读透,虽然我现在的水平肯定做不到那么深,但是总归是认真地读了,并且读出了自己的一些想法来。

《谈美书简》的第一章《从现实生活出发还是从抽象概念出发》谈到了“美的本质”的问题,很多初学者都有这样的疑惑,对此作者的回答是我们不必去追问什么美的本质这个极端抽象的概念,而应该通过亲身的体验现实生活和加强文艺修养来逐渐认识“美”。在学习美学时,我也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如果生硬地去学习一个抽象的美学概念,我会觉得难以理解,但是联系生活中的体验,我们就会很容易明白。什么是美呢,作者在书中引用了一段他人的“美的定义”这段话洋洋洒洒一百多字还附了十三条“解说”,但是生硬枯燥的定义很难给人直接的印象,到底什么是美,还是没有讲明白。所以我很认同作者的观点,在讲美是什么时应该从现实生活出发。近些年来在社会上闪现出的一批人群就让我见识了美,最美司机,最美妈妈,最美大学生……那是一种美,社会美。大自然中的奇异美景,雪山,云海,沙漠……那也是一种美,自然美。雨果在《巴黎圣母院》中,塑造了相貌丑陋但心地善良的敲钟人加西莫多,他没有研究过“美”但是他都能知道善良的埃斯梅拉达是美。而在这个可怜的又聋又哑长相奇丑的人身上,我们也能看到一种大力、大智和大勇乃至大慈大悲的美。所以我们不能抽象地去谈美,而应该在许多有意义的现实中发现美,理解美。

第二章《谈人》,美作为一种价值离不开人的主体。作者谈到了艺术和美的起源最先见于食色,也就是说艺术和美最先来自生活最原始的本能。然后作者谈到了近代以来,把人作为心理学研究的主体,我认为他这一大段讲的是美是主客观统一的问题,我们不能把人和物抽离开来也不可以把审美活动和整个人的其他许多功能都割裂开来。在这里,作者又介绍了西方美学界两种不同研究方法,一种是机械观一种是有机观,有机观认为有机体除单纯的物质之外还有生命,这就必须从整体来看,分割开来,生命就消灭了。

在后面的《从生理学观点谈美与美感》补充了《谈人》中讲的心理学知识,从节奏感、移情作用和内摹仿三项谈了一些生理学常识。首先谈节奏感,作者提到人用他的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去应付审美对象时,如果对象所表现的节奏符合生理的自然节奏,人就会感到和谐愉快,如我们的身体会随着节奏的变化而变化如听到一种节奏时我们常用手脚去“打板”。因此我们不能离开生理活动去谈节奏的美感,更不能离开这种具体的美感而抽象地谈美的本质。接着作者提到了移情作用的观念联想和内摹仿,移情作用是把人的情感投注到物上,有我及物,内摹仿则是移情的由物及我。作者通过这几项讲明了审美活动中的主体和对象的问题,审美要有一个客观对象,审美也需要一个主体。

据和针对性,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另一方面,典型环境也以典型人物的存在而存在。典型环境实际上主要是以典型人物为中心的社会关系系统。如果失去了典型人物,这个系统便失去了中心,失去了联系的纽带,环境便成了一盘散沙,也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和形成的可能。若没有封建统治势力的代表人物赵太爷、钱太爷,没有竭力维护旧礼教、“革命”时又迅速戴起“银桃子”的赵秀才,没有不许阿q革命的假洋鬼子,没有帮地主敲诈勒索的地保,没有赵、钱两家在城里的支柱白举人和把总,就无法形成书中典型的环境。

在最后一章《审美范畴中的悲剧性和戏剧性》中,我也得到了不少感悟。戏剧是综合性最强的艺术,置身广大群众中,因此戏剧所产生的美感在内容上是最复杂、最丰富的。而从戏剧的发展来看,把悲剧与喜剧截然分开在今天已经不妥当,这点我觉得很对。电影巨匠卓别林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是世界公认的大戏剧家,但是他的影片却又常常反映出时代的悲剧,作者说他引起的笑是“带泪的笑。这点我在看电影《摩登时代》的时候深有感触。《摩登时代》的背景是当时的美国工业因为转用机器而大量解雇工人所造成的失业浪潮,而主角夏尔洛是这个时代的悲剧代表人物:他在不断加快的传送带式的作业线上被弄得精神失常、被卷入巨大的机器齿轮中、被出了毛病的吃饭机器在他悲戚惊恐的脸上不住扇打……。这些影像无不反映了机器时代所带来的恐惧与打击。最后夏尔洛失业了,他加入了找工作的巨大洪流之中;甚至无意中领导了威风运动的群众,然而最后仍是改变不了他可怜的命运。唯一不用为生活操心的最好地方是监狱,所以为了进监狱,夏尔洛不惜主动替人顶罪。然而事与愿违,监狱进不去,不过却因祸得福得到了受他帮助的那个女孩的爱。电影的开头就是卓别林滑稽地在作业线上扭螺丝钉的场景,他被这种流水线式作业弄得发疯以至于他看到人家的纽扣也以为是螺丝冲上去扭。一开始看确实只把它当做喜剧,但是看着看着,就会看出他所表现的时代充满悲哀。喜剧大师卓别林用自己高超的表演赢得了大家的笑声,但是在这些笑声里我们看大了那个时代的悲剧。这使我深刻地认识到喜剧与悲剧的结合。现在我们也有很多喜剧电影,我觉得要使这些电影更加深刻,那电影必须反映出时代的一些矛盾或现实的无奈。因此我十分赞同作者提到的现在大可不必从概念上来计较悲剧的定义和区别。看完这本书,对很多东西还是不怎么懂,但是在个别章节我有了一些对美学的认识,我会继续去读相关的书本了增加我对美学的认识。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