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化学教学的改革创新探究的论文(热门23篇)

时间:2023-12-12 05:47:41 作者:飞雪

通过阅读范文范本,我们可以学习到不同的写作风格和技巧,拓宽我们的写作视野。以下是小编推荐的一些范文范本,它们内容丰富,观点独到,具有较高的学习和参考价值。

有机化学教学的改革创新探究的论文

有机化学是理科生物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对于后续课程如生物化学的学习起着重要作用.有机化学在各个领域的渗透,这样有利于学生视野的开阔和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但是有机化学内容丰富,化合物种类繁多,反应条件复杂多变,反应历程比较抽象.同时,近年来,有机化学发展迅速,在各个领域均取得了重大进展,这样大大充实了有机化学内容,而高校专业基础课程教学课时压缩明显,讲授内容与教学课时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因此如何在有限的教学课时内,充分发挥“教”的主导作用,使学习的自信心和兴趣感逐步激发和培养,打消学生的疑虑,同时使学生学到更多更有用的有机化学知识,是生物专业有机化学主讲教师值得探索的问题.笔者在借鉴同行教学经验基础之上,结合自己在教学中的体会,尝试提出了改进方法.

1精选教材,优化教学内容。

直接反映教学目的和人才培养目标的教学内容是教育创新的核心.有机化学具有内容丰富、理论深刻、实践性强的特点,同时与多门学科互相交叉渗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生物专业的实际情况,精心选择教材,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几年来,我们选用汪小兰主编的有机化学为教材,根据现行的教学大纲对教学内容进行了适当调整,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有机化学教学体系.例如将“周环反应”、“分子轨道理论”和“光谱法”等与本专业关系不强的内容删去.把有限的教学课时充分分配给与本专业关系密切的教学内容.作为教师,我们在备课和教学的过程中加强了对基本知识、理论和教学技能的学习.熟练把握哪些知识是重点,哪些是一般了解,重点需要精讲、强化,一般了解的一笔带过.这样集中精力抓住了重点,也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同时在教学内容上,我们采用循序渐进,相互联系的教学方式.通过讲透有机化学中三大反应机理(自由基反应、亲电反应和亲核反应)衍生出来有机反应,使学生能够深入浅出,有重点地掌握有机化学反应的内在关系.在授课的过程中,我们穿插着介绍了有机化学的发展简史、著名化学家所作出的贡献以及他们的成长过程、有机化学研究的新进展及其在工业上的应用前景等.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和质量.

2改变教学策略,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2.1以学生为中心,灵活地运用多种教学方式。

在教学中应该特别注意的问题是如何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中得到最大的收获.大力提倡以学生为中心,多种教学方法并用,提高教学效果是解决问题的关键.首先,对学生理解感到困难的知识,应结合生物专业知识背景和生活实际案例多举例,帮助他们理解记忆.对于比较简单的内容,应引导学生自学,通过自学培养学生分析和总结有机化学知识规律的能力.对于基础不好的学生,要求他们从基础开始,鼓励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可以采用课堂讨论、集中评讲或个别辅导等方式引导他们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其次,在教学中要多种教学方式并用,引导学生把握体系规律,掌握学习方法,从而加强理解,提高记忆效果.不同的教学方式如讲解式、引导式、启发式、举例式、联想式等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例如对抽象知识的讲解做到循序渐进,深入浅出,对于疑难知识点,尽量运用贴切的比喻、例证等方法去描述.浅显的讲解和形象的比喻有助于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加深学生记忆的`准确性和持久性.另外,在学习有机化合物时,可以根据相关理论对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作出解释,帮助理解,结构又决定着有机化合物的性质,不同的性质影响着有机化合物的用途,在有机化合物进行合成时可通过机理来进行控制.这种教学模式能够比较容易地使学生把握有机化学学习的特点.同时,有机化合物之间不是孤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在不同的条件下,相同反应物可以转化成不同的产物.因此,要求学生掌握化合物转变的条件,以及不同条件下的产物.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性质、合成、用途等方面的联想比较,沟通有机化合物之间的联系,同时也可以训练学生创新思维,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2.2采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有机化学反应的结构式多而复杂,结构的空间表达困难,有机反应机理抽象、难懂.传统的有机化学教学方式是教师依据教材照本宣科,进行讲授.这种教学方式不论从授课内容和授课方式都比较单一,呆板,缺少变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枯燥乏味,缺乏学习兴趣.在有机化学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有效地改善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首先,通过多媒体技术,化合物的空间构型能够更加直观、形象的呈现给学生,有利于学生对立体化学知识的掌握,例如分子相互之间的作用、杂化轨道、键的断裂与形成和对映异构等.其次,有助于学生对有机化学反应机理的理解.卤代烃的双分子亲核取代(sn2)反应的立体化学特征―walden转化具有一定代表性,利用原子模型,不同形状和颜色的球体代表卤代烃的原子或基团,通过动画模拟,把整个反应过程直观地表现出来,产物的构型发生了翻转.通过大量的图片、图表和动画,配以简练的文字解说或教师讲授的声音信息等,可以很好的演示微观世界里的有机化学反应,使抽象理论直观化,形象化,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和知识的可接受性,启发了学生的空间想像力,同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能够有效地调动,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另外,使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可以大大节省板书时间,增加了课堂教学的信息量,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3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有机化学是一门实用性学科,要想学好有机化学,就必须要做好有机化学实验.有机化学实验作为有机化学理论课的有效辅助和补充,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教学内容的同时,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训练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对于生物专业的学生而言,对有机化学实验的掌握情况还直接影响到学生们对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等多步反应、后处理麻烦的复杂实验的成败.因此首先对学生要加强基本操作训练.作为有机化学实验的基础,基本操作对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以及学生掌握化合物的合成、分离以及鉴定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基本操作也是有机化学实验的重点,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和扎实的实验技能都是在这一阶段形成的.在我们的教学中,我们注重学生基本实验操作的学习,包括了解仪器性能、使用操作顺序、洗涤与干燥以及维护的方法,常见危险品的基本知识介绍,酸碱及化学品灼伤后的应急处理事项,产率的计算,实验报告的书写要求等.我们还精选了蒸馏、分馏、重结晶和柱层析等基本的操作实验.详细地介绍了各个操作的要点,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实验仪器的安装操作和实验内容以及注意事项等.为了加强学生对实验操作的掌握,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要求学生多次动手练习.通过这些实验提高了学生的基本操作能力,促使他们能够较快地适应科学研究工作.选择乙酸乙酯的合成、甲基橙的制备等典型合成实验,使学生可以验证和复习理论教学中的知识,巩固了实验操作,提升了他们的综合实验操作能力.

4完善考核方式,注重培养学生能力。

考试能够有效地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同时也能够检查教师的教学效果,从而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改进教学工作和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考试也是督促学生学习的重要措施,是教育教学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学生总是希望通过考试能取得好成绩,但是,有些同学平时不好好学习,考试前开始突击,背课本和笔记,考试结束后课本和笔记不知扔到哪里.这种现象是目前我国应试教育的后果,不能培养大学生的人才素质.在大学期间,学生一方面要加强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另外通过理论课的学习提高自己的能力包括自学能力、动手能力、总结归纳和积极思考的能力.如果只是通过单一的闭卷考试,在一定情况下并不能真实地反映学生学习水平和能力,考试原有的目的也就不能实现,更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因此,要充分考虑学生和教学的要求,采用教与学统一、和谐的考核方式,更有利于对人才素质的培养.考核方式可以采用包括作业,阶段性小测验,“研究性论文”模式等与闭卷考试相结合.作业可以检查学生对某一具体章节的掌握情况,学生在完成作业时,抄袭显现时有发生,这样巩固学习的训练就起不到作用.为此,我们把作业作为评分的内容之一,发现抄袭现象按零分计算,促使学生独立完成.阶段性小测验是在我们完成两到三章教学内容之后,进行的一次随堂练习,通常采用闭卷的方式,考核内容主要是基本概念和理论,以及重要的有机反应.阶段性小测试能够有效地督促学生学习,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够得以保持,同时教师也能随时掌握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研究性论文”模式可作为考试的有效补充.通常在课程内容结束之后进行.选择平时知识掌握不错,具有一定自学能力的同学,给他们一些课题,当然这些课题要结合相关的基本理论和实际.要求学生利用已经掌握的基础知识,查阅相关文献,独立对问题进行总结论述并写成“研究性论文”.这种研究性、创新性的学习模式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帮助学生了解有机化学的发展动态,提高他们对有机化学的学习兴趣.

通过从教学内容、教学策略和理论与实验相结合,完善考核方式等方面初步探讨了生物专业有机化学的教学改革.根据生物专业有机化学课程的学科特点,对理论教学内容进行优化,突出了重点,强调了难点,节约了课时;改变教学策略,传授学习方法,同时采用多媒体教学启发学生的空间想像能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学习效率;围绕以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的教学原则,训练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总之,通过以上的教学改革尝试,有机化学教学的效果与质量取得了较大的提升.

成本会计课程教学的创新改革思考论文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资本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在此形式下,如何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提升企业营利水平是企业发展最关键的问题所在。成本会计是通过对企业产品的成本进行分析、控制,从而有效实现成本管理的措施,这种方式能够显著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增加企业利润。本文通过对目前我国财务管理中存在的不足进行分析,探讨解决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成本会计;发展趋势;对策。

1引言。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现代化的建设出现了比较系统的发展,具有了比较完善的发展方向,经济制度也处在不断发展完善的路上,这极大地提升了我国的综合国力,自从我国加入了国际世贸组织以后,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有着显著提高,这也在无形之中加大市场竞争的压力,为了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必须抓住发展的机遇,现阶段在我国各大企业中,控制成本已经成为势在必行的重要措施,在有效保障产品质量的基础上,如何精打细算降低生产成本,就是我们在这一过程中一直致力实现的重要内容,只有这样,才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成本会计的应用范围正在不断扩大,比如说航空公司、计算机生产厂商这种传统上对成本没有注入过多精力的企业在这一阶段必须要对成本控制投入过多的精力。

新时代下企业具有新的工作环境,新环境下科学技术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企业的自动化发展和电脑化发展是当今企业发展的两大形式,这对成本会计的发展造成了巨大地冲击。企业自动化水平提高,生产力也获得了提升,为了企业的发展,员工也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改变传统的成本会计体系和技术,否则将会导致,产品成本计算错误,由于计算机技术和机器人的广泛应用,极大地解放了劳动力,大大降低了企业的人工成本,但是前期投入资本也大大增加并呈现多样化趋势,如果还是把成本的分摊标准用人工小时进行计算则不能够准确地反映产品成本,极大地影响企业的发展,企业成本会计人员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水平,新的制造环境当中,传统的成本会计控制系统会产进生反功能,导致企业生产量增加,提高了自己的存货量,影响自己的发展。

3.1国际化。

自从我国加入国际世贸组织以后,成本计算要求也被动的情况下迎接世界的转变,随着国际市场的不断转变,国际市场的竞争规律和发展趋势不断影响着我国的成本会计的发展进展,通过接触国际上的先进管理经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本土的管理局面和管理经验,通过已经成熟的国际化的管理经验,不仅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与国际进行接轨,还能够显著提高成本管理的管理成效,改善企业的管理局面。

3.2统一化。

现阶段我国企业发展规模越来越大,正朝着多元化、多地区的方向不断发展,在这种情况下,要求企业在形成集团化管理模式,采用统一化的管理方式对企业进行管理,能够有效减少环节之间的损耗,形成统一化的成本管理能够最大限度减少企业成本,采用这种方式能够有效调动企业员工的生产积极性。

3.3作业成本法。

现阶段,一些发达国家将作业成本法融入企业成本管理的过程中,在这种情况下,通过这种方法能够更加行之有效地实现企业成本管理。

4对策研究。

4.1信息管理系统。

与财务会计相比较而言,成本会计的发展历史尚浅,信息化水平尚且处于一个萌芽阶段,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企业管理系统,为了提升成本会计的信息化水平,进一步提高运算能力和计算精准度,必须要学习财务会计的先进经验,发展形成自己独特的成本会计管理体系,提高成本会计的工作效率。

4.2建立健全成本会计体系。

为了加快成本会计的标准化进程,相关工作人员应该积极着手建立健全成本会计准则体系,按照该体系进行成本会计的相关工作。我国目前的成本会计制度仅仅是针对会计编制、会计包边编制、会计科目设置以及会计记录等工作的,当今企业现代化进程越来越快,传统的会计体系已经不能够满足当今时代的要求,因此,相关人员必须根据新的形势和制定有针对性的成本会计准则体系,首先该体系应该明确会计成本的相关工作原则,制定会计成本的计算方法,重新构造成本会计的职能,近几年我国的计算机科学技术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在生活的各方各面都有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因此为了提高成本会计的工作效率,需要将计算机科学技术应用到成本会计体系的构建工作当中。

4.3建立健全成本会计组织体系。

根据调查,我国很多企业为力提高成本会计的相关工作,他们已经建立了自己的成本会计部门,并且有专门的成本会计工作人员进行相关工作,为了提高工作质量,他们形成了自己的培训体系,定期对成本会计工作人员进行培训,不仅需要对他们的专业技能进行培训,还需要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知识,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个人认为不仅需要设置自己的成本会计部门和人员,还应该在内部建立健全奖罚机制,为高素质、高能力的成本会计工作人员提供最便捷的服务,最好的待遇,让他们能够长期在企业工作。

5结语。

综上所述,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在企业的运行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成本会计的发展状况、运行状态直接关系着企业是否能够健康发展。近几年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带来了更大的挑战与机遇,我国企业要想在当今形势下更好地发展,就必须提高自己成本会计的发展水平,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适应当今时代快速发展的形势与节奏,提高自己产品的竞争能力,在当今形势下取得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刘静怡.成本会计的发展趋势与对策研究[j].财会学习,(13).

[2]邱丽红.试论现代企业成本会计的发展趋势与对策[j].中国市场,(40).

[3]熊之潔,庞敏.现代企业成本会计发展趋势与对策探讨[j].商业会计,(4).

成本会计课程教学的创新改革思考论文

即实训教材的选择失误或缺失。据统计,目前超过80%以上的学校选择的课程教材还是以理论知识讲解为主,很少配套实训教材,而其中大多数实训教材又以习题为主,很少有市场、企业的一线资源。

2.2教学手段的老化。

虽然比较分析法教学、探究式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模拟实践教学等新型教学法在近几年受到了广大师生的关注与认可,但在实践操作中还是以传统教学方法为主,原因在于成本课程的计算方式与原理较为复杂,老师还难以将教学内容与新型教学方法有效结合。

2.3实践教学不足。

强调理论是多数学校的共同点,按部就班地单个计算题训练是常用方法。这就导致了学与用的脱节,使得学生无法系统地应用所学知识,难以达到社会适用型人才的需求。

2.4缺乏有效的评价体系。

笔试依旧是多数学校的考核方法。它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但难以反映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并且平时成绩+期末笔试成绩的评价体系难以真实有效反映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一是平时作业可互相借鉴抄袭,二是期末考试较为局限,难以全方位考核。

3.1贯彻“三个坚持”的教学思想。

一是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理论学习为主,以实践操作为辅,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程知识。二是坚持讲授与实训结合的原则,即以课程实训为主导,从单个的产品成本计算到整个企业的成本核算,从点到面进行系统性的教学实训。三是坚持导学与自学相结合,即可通过开放式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综合分析与应用的能力。

3.2构建科学的教学内容。

首先教学内容的构建应当兼具整体性与统合性,实现多学科的融合性教学。建议可将课程内容分为六大部分,即成本会计概念基础,成本核算原理、程序及要求、成本核算基础,成本计算方法,成本报表及成本会计知识,成本会计实训拓展。这样的课程内容构成显得更有系统性、兼容性和实用性,更符合实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

3.3科学利用各类教学工具。

ppt是现代信息化教学的重要工具,教师可以通过ppt实现情景化教学、案例教学、比较分析教学等多种新型教学方法。同时也可以利用excel,利用编制工作来展现数据之间的计算关系、计算方法以及计算来源,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成本会计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

3.4多种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

新型教学方法的应用并不是利用一种教学方法讲完整堂课程,而是以一种方法为主,辅以其他多种教学方法来实现教学目标。例如在每个单元的学习时,以问题为导入的授课方式即是探究性教学方法,以单元内单项知识的掌握与训练则是模拟实训教学方法,以知识点为基础的简单综合训练则需要结合案例教学法或情境教学法,而最后的考核阶段则需要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来实现。

3.5开创校企合作实训平台。

校企联合教育是一种工学结合的有效途径。其开拓方法一是与规范性的培训机构合作,加强学生的初中高等级资格证的考取。二是与各生产型企业合作,通过安排师生深入企业实践工作来提升教师和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同时,教师深入企业还可多方位搜集教学所需实践案例和热点问题。三是学校可聘请企业在职人员、行业专家进行实训指导或为学生提供一些实习或见习的工作岗位,以利于学生提升自我能力和日后择业。此外,《成本会计》教学的改革还应当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科学合理利用网络资源,以实现与市场信息接轨,熟悉掌握市场环境的目的。

4结语。

综上所述,成本会计的教学改革需要从课程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形式和考核评价等多方面实现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以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实用型人才。

探究高校公共音乐课程教学的意义及改革方向论文

李琳(四川省绵阳职业技术学院621000)。

摘要:分析了当前高校音乐课教育的现状,强调了艺术教育对做好素质教育所能起到的作用以及对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影响。针对当前音乐课教育的现状,提出了改革高校公共音乐课教育的方法。

关键词:素质教育;艺术教育。

目前,从小学到高校普遍存在着重视专业教育轻视艺术教育的现象。从中考到高考都将语数外等列为重点,这也无可厚非,但是在教育教学中也绝不能忽略艺术教育的存在,更不能将之拒之门外。在现阶段音乐课虽然只是一门选修课,但其在整体教育中的地位是不该被忽视的。它在提高大学生的艺术修养、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它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渠道。音乐课教育在教学中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提高学生道德修养。今天,我们在对大学生进行人格、品质等教育时,突出强调了大学生要具有高度的团结、合作精神,并通过体育、文艺等课外活动来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其实,音乐课也是培养大学生这种优秀素质的渠道之一。因为,通过合唱、合奏等群体性的音乐活动,能较好地培养个人与群体相互依赖、相互协调的生存意识。从而潜移默化地陶冶大学生的群体意识与协作精神。

2.提高学生身心素质。当今教育,要做好大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绝对离不开对其艺术方面的教育。大学是人生最美好的时期,处于人生最活跃、最丰富多彩的时期,学生对知识的需求,情感的需求以及自我实现意识的需求都在迅速增长,数理化等知识已经不能满足学生个性化发证的需求。增加音乐欣赏和学习,可以使人的感情得以抒发,情绪得以释放,好的心理状态得以恢复。因此,在音乐课上通过音乐欣赏可以调整和理顺学生对人生观、价值观的认识,促进大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3.提高学生艺术才能。音乐对人的智力开发具有独特的功能,这是不容质疑的科学事实。音乐教育在促进智育的发展,加强人体各项能力的锻炼等方面都有极大的作用a在高校开设公共音乐课,可以学生在紧张的学习生活中得到放松,从远离家乡的思念中得到慰藉,从挫折失败中获得信心。这样使得学生更能集中精力到学业中,顺利完成学业,成为社会可用之才。

4.提高学生审美情趣。音乐是美妙的,它可以使人平静、平和的看得待周围的人和事。大学生通过学习音乐艺术不仅能获得丰富的知识,更能净化心灵,更客观真实的的认识和理解社会,发现人性的真、善、美。同时,音乐的神奇力量可以唤起人们在实践活动中的创造思维,激起人们为美好的理想而奋斗的热情。

因此,音乐教育对于培养大学生树立起崇高的人生理想和科学的信念具有十分重要的功能与价值。

高校音乐课的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目前很多人都认为高校开设音乐、美术等课程的意义与价值不大,于是作为素质类音乐课,在各高校不可能成为投入的重点,因此高校音乐教育要获得重视与发展必须要靠大家努力。同时公共音乐课教学管理不规范,存在着诸多问题:教材内容陈旧、缺乏系统性,教学形式单一。教师教学仅凭个人的偏好自选教材,按自己习惯的教学方式施教。从教师的本身素质来讲,由于教学经验、教学态度等方面的差异造成教学水平参差不齐。鉴于种种弊端,我认为对高校开设的公共音乐课程教学标准进行规范很有必要。所以,我们当务之急要改变现在的教育状况,需要从以下几点入手。

首先,要改变国民对艺术教育存在的轻视的观念。较之国外,我国对艺术教育的重视远远不够;近年来,我国的改革开放使得物质文明突飞猛进,而精神文明的的建设就显的滞后了。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先从观念上,思想上入手。近年来,我国政府虽然对艺术课程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和扶植,并在各项教育法规中都明确了艺术课程的应有地位,但是,由于中高考中没有对艺术教育的体现,这导致在教学过程中仍然没有切实的把艺术教育重视起来。我们必须对音乐艺术课程的价值和作用有一个充分的认识,高校的公共音乐课在现阶段虽然只是一门选修课,但其在整体教育中的地位是不该被忽视的。它在培养学生的道德观、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其次,观念上加强重视之后,要有切实可行的规划,并按照规划高效的落实。这是改善高校艺术教育的关键步骤。可以说,目前我国高校公共音乐课教学中甚至没有统一的大纲和教材,这和其他课程相比,差距是不可想象的。这也是高校音乐艺术教育不受重视的表现之一。这种随意发展任其自生自灭的状态必须得到改变。我们必须根据高校艺术教育的实际制定出相应的大纲和教材,使艺术教育有纲可循、有的放矢。所以当务之急要组织有关院校、结合学生实际,编制适合本校学生的教材,以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为主,注重实践性和简明性,结合实用性与趣味性,使学生既真正喜欢又达到掌握基本知识的目的。

大纲和教材统一之后,要有一套相应的制度来“护航”,这样才能保证高校音乐艺术教育在高校教育中占有一席之地,才能当代大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

再次,要改革教师在音乐艺术教育教学中的方法。目前,很多音乐课教师因为课程的不受重视而在教学中失去教学兴趣,教学方法单一、枯燥,甚至敷衍塞责,得过且过。必须强调,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创新,勇于探索;要强调实用性、趣味性,要把寓教于乐落实实处。教师教学方法的改革需要先从以下几点入手。

1.调整与更新教学内容。教学中要选用中、外经典曲目和地方优秀民间音乐作品。也要注重当下脍炙人口的流行歌曲的选取,适当增加比重。增加声乐伴奏曲、歌曲即兴伴奏常识、合唱指挥、欣赏;引导学生将音乐与多种的艺术种类结合,如和舞蹈结合成为歌舞表演;和故事结合成为音乐剧等。这样才能增加学生对音乐课的兴趣,引起足够的重视。

2.改革教学形式。音乐课程的授课方式更适合与教育学的互动,然而,大多数教师的教学方式就像领读课文一样,机械而没有生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注重与学生积极互动,启发学生独立分析、学习,使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学习体验互为补充。设置教学实际环境,让每个学生各显其能,发挥主观能动性。

3.改革考试制度。音乐以及其他艺术课程的考试往往存在打分的随意性,没有严格统一的评分标准;这使得艺术课程分数的含金量很低,所以课程自然得不到重视。所以,要摈弃过去那种评定成绩无明确评分标准的做法,改善音乐课的考核方法,使之能真正反映学生的实际运用音乐知识、技能技巧以及策划、参与文娱活动的能力。

结束语。

在普通高校开设公共音乐课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丰富学生的感知,净化学生的心灵,调节学生的精神生活,开发学生的智力,促进对专业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成为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所以艺术教育必须引起当今社会及学校的重视。加强教学标准的规范,这是改进和加强高校公共音乐课的关键。调整与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形式是提高课程质量的必要措施。通过教学大纲、教材内容、考核标准的规范化,才能达到提高学生审美情趣、道德修养、艺术才能的课程总体目标。

成本会计课程教学的创新改革思考论文

摘要:企业重视成本核算,强化成本会计管理,提高盈利能力是提升国内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保障。高校成本会计教学需要结合社会发展需求,不断创新教学方法,革新教学模式,提升他们的就业竞争力,培养和造就更多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我国已经建立起相对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融入世界的步伐不断加快,中国经济对世界的影响力不断增强,企业也面临更多的国际竞争。企业在不断拓展市场、创新发展的同时,重视成本核算,强化成本会计管理,最大限度地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提升市场竞争力,提高企业盈利能力,对人才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成本会计课程教学需要结合社会发展需求,不断改革教学方法和模式,让学生能够得到更好地锻炼,熟悉工作环境,强化应用实践技能,提升他们的就业竞争力,培养和造就更多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一、不断优化完善人才标准评价体系。

人才培养目标和评价标准是教学的主要依据,更是教学改革的根本。每个高校在教学实践和改革中,其根本目的是服务人才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确保教学能够让学生掌握最新的知识和技能,能够快速适应现代社会和市场经济发展需要,满足企业用人单位不断变化和提升的标准。成本会计专业教学改革需要认真研究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准确把握人才评价标准,以目标和标准来确定改革的方向和途径,真正以教学改革来推动高校人才培养,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推动教育改革,服务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既要重视教学革新,注重教学模式革新,更应认真研究人才培养目标,尤其是能够深入社会实际,走进企业工作实际,全面把握人才需求变化,准确定位社会人才标准,以此来不断调整教学目标,不断创新教学手段。让学生能够随时掌握最新的市场发展动向,掌握最新的应用技能,实现学校教学与社会发展的准确接轨,每个学生能够在高校更好地学习,得到有效指导和锻炼,快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成本会计教学革新首先是标准和思想革新,高校不断革新人才目标和评价标准,教师积极转变教学思想,才能真正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努力推动教学改革,以完善的人才标准评价体系来指导教学改革,以先进的教学理念保障教学革新方向。

二、以品种法为重点革新优化教学内容体系。

教学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不可能一下子实现脱胎换骨,是一个不断转变的过程,需要不断从传统内容方法体系中寻求蜕变。不断解放思想,努力改变教学指导理念,重视品种方法的应用实践,对传统的教学内容体系进行有效改革和完善,确保教学内容能够适应社会发展实际,让学生掌握最新的成本会计内容,确保学生能够在校期间学到最为全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够根据社会发展需要获取知识素养和能力结构。成本会计教学的内容相对特殊,有着自己的明显特征,是会计专业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保障成本审核准确性和科学性的重要方式。教学过程中,每个教师需要认真研究品质方法,分批量研究成本会计内容,划分好相应的步骤,以此来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并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建立起相应的知识结构体系,不断完善知识和能力素养。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结合学生专业学习和行业发展实际,充分了解和掌握行业生产的基本要素,分析在实际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相关成本费用,并能够计算出相对应的空间费用,以及行业中与之相关的其他方面的生产需求,将其作为最为基本的审核费用。同时,根据市场发展实际,立足企业所属的行业体系,尤其是从市场竞争和企业盈利层面进行分析,核算不同的费用标准,融入其中的辅助支持分为。另外,每个企业的生产实际不同,在制造过程中会消耗不同的能源、资源以及设备损耗。以此来确保教学内容体系的完善性和时效性,保障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三、以信息化和网络化应用推动教学模式改革。

随着信息化技术应用的不断拓展,会计信息化发展越来越快,成本会计应用各种信息化软件处理和分析数据更加方便、快捷、直观,以信息化技术应用推动高校会计教学改革,更能够帮助学生掌握相应的信息技术,服务学生未来的工作发展。网络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生产的各个方面,并表现出前所未有的优势。以信息化应用来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模式,改进和创新教学手段,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素养和综合能力,让学生学习更加高效,也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和最新的会计应用技能。同时,实现课堂教学与网络课堂的融合,课堂教学引入更多微课教学,搜集相关的教学内容,让每个学生能够在课堂上通过网络得到更多教师的资源和授课内容,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和形式。同时,构建课外网络在线学习交流平台,每个学生在课外有更多的学习和实践机会,会遇到更多的学习问题,也能够带来更多的学习资源。网络课堂能够让师生打破时空限制,随时随地进行沟通与交流,师生互动更加方便快捷。同时,结合各种成本会计相关的新问题、新现象,以及各种有利于学生学习和实践的新资源,让学生能够得到最为及时的指导和锻炼,真正提升学生学习和实践的积极性,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会计人才。总之,教学改革永无止境,成本会计教学需要结合社会发展需求,不断创新教学方法,革新教学模式,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目标,以教学革新为突破口,提升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推动学生就业和高校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小学教育专业毕业论文:小学语文创新教学的探究

本科生毕业论文。

所在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专业:小学教育。

姓名:吴雪。

学号:1220330111。

指导教师:曹树。

完成日期:年月日

目录。

一、当前小学生语文学习现状的分析・・・・・・・・・・・・・・・・・・・・・・(3)。

1.学习效率不高・・・・・・・・・・・・・・・・・・・・・・・・・・・・・・・。

2.小学生不喜欢语文学科・・・・・・・・・・・・・・・・・・・・・・・・・・・・。

二、小学生对语文学习缺乏兴趣的原因・・・・・・・・・・・・・・・・・・・・・(4)。

三、激发和培养小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方法・・・・・・・・・・・・・・・・・・(5)。

(1)尊重和理解学生・・・・・・・・・・・・・・・・・・・・・・・・・・・・・。

结论・・・・・・・・・・・・・・・・・・・・・・・・・・・・・・・・・・・・・・・・(9)。

致谢・・・・・・・・・・・・・・・・・・・・・・・・・・・・・・・・・・・・・・・・(9)。

参考文献・・・・・・・・・・・・・・・・・・・・・・・・・・・・・・・・・・・・・・(10)。

附录・・・・・・・・・・・・・・・・・・・・・・・・・・・・・・・・・・。

摘要:心理学把兴趣定义为,人对认识和活动的需要的情绪表现,是积极探索事物的认识倾向。这句话也可以理解为一个人只有对某件事物、东西产生了好感、兴趣,才会主动地、积极地探索、学习。包括在学习上,小学生对某一学科感兴趣,学习效率更高。为此,本文分析了当前小学生语文学习的现状并探讨了小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缺乏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小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培养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培养。

大纲:兴趣使人的活动表现出明显的倾向性。达尔文在总结自己的成功时曾说过:“就我记得在学校时期的性格来说,其中对我后来发生影响的,就是我有强烈而多样的兴趣,沉溺于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深入了了解任何复杂的问题和事物。”它将意味着学生接受、喜欢并主动地学习语文知识,调动小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一、当前小学生语文学习现状的分析。

1.学习效率不高。

2.小学生不喜欢语文学科。

当前小学生愈来不喜欢语文这门学科已成为普遍现象。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其一、小学生从进入一年级就开始学习语文。从最初的汉语拼音、生字词到后来的语法、修辞手法、写作等基本的知识。这些内容学习起来枯燥乏味。其二、繁重的课业负担。我们不难发现,每天放学路上都会见到背着沉重书包的小学生,每学习一篇课文,就要抄写很多遍的生字词,词语解释,还要背诵篇幅长的课文、古诗词、名人卡片等等。在他们意识里语文实际上便成了一门抄写量和记忆量机械化的劳动过程的学科。但是繁重的作业量与学习效率不成正比。这种结果,学生不仅不会理解教师的用意,反而会对语文学习产生抵触情绪。

二、小学生对语文学习缺乏兴趣的原因。

小学生对语文学习缺乏兴趣的原因有诸多方面。因此教师在激发和培养小学生对语文学习兴趣之前,首先要了解小学生对语文学习缺乏兴趣的原因。以下简要的分析并探讨了小学生对语文学习缺乏兴趣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1.枯燥单调的传统教学方式。

新课程指出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学生是人,是独立自主的人,他有主体性,他对自己的活动有支配和控制的能力。在传统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秉承着教师讲、学生听的原则,教师死板僵化的将知识灌输给学生,学生处于被动状态的接受知识。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注重自身的主导作用,而忽视学生的个性培养。例如在《蚂蚁和蝈蝈》一课,教师设计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学会认读并理解生字词,并且理解写作的背景。而没有通过师生间的互动交流来激发学生懂得只有通过辛勤劳动才能换来幸福生活的情感。教师要求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死记硬背、苍白无力的教师语言艺术等等这些传统的教学方式磨灭了小学生对语文知识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探索性。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角色不是“独奏者”,而是起到了“伴奏”和研究的作用。实施新课程的教学过程,不应是教师一言堂,而应是彰显学生主体意识的师生、生生互动的过程。教师只应成为教学过程的伴奏者。传统教学把教师看做课程的实施者,新课程更强调教师是构建新课程和实施新课程进程中的“行动研究者”。

2.学生语文基础差,缺乏学习自信心。

小学生语文基础差,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个人认为很大一方面是教师的因素。小学生从一年级开始接触语文,语文教师应该给孩子打好扎实的基础,培养学生对语言的好感。加上很多学生存在偏科现象,这些原因导致学生语文基础差。语文成绩考不好,面临教师的谈话、家长的斥责、同学的嘲笑,学生很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对语文这门学科学习不自信,导致小学生学不好语文和缺乏学习兴趣的关键原因。

在我们日常的工作、学习、生活中,自信心是很重要的。它是支撑我们奋进的动力。一个缺乏自信心的人常常做什么都不顺利和成功。小学生在学习上也是一样的道理。如果小学生缺乏语文学习的自信心,便缺乏探索知识的动力和兴趣。

3.语文教科书内容缺乏趣味性。

当前小学教科书内容的编写枯燥,缺乏趣味性,甚至有的学习内容超出学生的认知水平,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和兴趣。还有的知识不能融入平时的日常生活中。()例如:小学四年级有一篇课文《田忌赛马》,虽然课文内容不是特别的难,但是孙膑狡猾刁钻的诡计对小学生不能产生正面的教育意义。而且这篇课文的编写出现历史性的错误,齐威王中的“威”字,是一种谥号,人们对他死后的称呼,但是文中多次出现齐威王。所以这样的文章是不能选入小学语文教材中。

三、激发和培养小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方法。

我国春秋时期著名的教育学家孔子有句话:“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1]孔子的这番话告诉我们:想要取得好的学习效果,就要热爱学习。在同样的学习环境下不同的学生学习效果也是不同的。一方面是学习者的自身因素,最重要的一方面是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态度。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某一学科产生了兴趣,这门学科就学得比别人好。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怎样激发和培养小学生语文学习兴趣,提高小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小学生喜欢语文这门学科,而不是一种的强制的学习,避免陷入教师无效的教学、学生低效率学习的`困境中呢?根据小学生对语文学习缺乏兴趣的原因做出简要分析探讨后,以下介绍了小学语文学习兴趣激发和培养的几点做法:

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古语道“严师出高徒”,而新的教育理念已经使师生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新型师生关系应该是民主、平等的良好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建立,是教学顺利开展的重要条件,不仅提高了教学质量,而且积极的促进学生自主性的发挥。要想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应该做到:

(1)尊重和理解学生。

首先,教师应该尊重小学生的人格。教育的一个基本目标是要使每一个学生都成为一个有健全人格的人,这就要求教师要做到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比如:小学生考试没考好,教师不应该挖苦或讽刺学生。在人格上小学生和教师是平等的,他也是人,是鲜活的的个体,他也有自尊心,教师应该维护学生的自尊心。另外,教师还应该理解学生。与人相处我们经常说要“换位思考”,教师也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理解学生。理解学生的苦衷、难处、需要、想法等等。比如当学生有想玩的需要时,教师应该开展一些积极、丰富的活动。当教师做到真正的理解小学生时,教师和学生才能达到共鸣,成为真正的好朋友。

其次,教师应该尊重小学生的个性。每个小学生在不同的环境中、经历中所形成的个性会存在差异,就好比这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在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让学生的特长得到充分的发挥。

(2)关心和宽容学生。

小学生每天在学校学习和生活,除了同学那么教师就是他接触最多的人。由于小学生判断能力、理解能力、辨识能力都不高,所以教师应该多关心小学生,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尽心帮他们解决学习上的障碍、生活上的烦恼,同时学生就会亲近你、喜欢你。教师还应该学会宽容学生,在学生接受教育过程中,难免会犯错误。那么教师不应该严厉的批评、呵斥、甚至辱骂学生,而应该虚心的指导、纠正错误。犯错误并不可怕,人人都会犯错误,更何况是小学生呢,关键是教师应该清楚学生犯错误的原因并想出问题解决的办法。因为教师的智能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应该教会学生做人的道理。

(3)加强与学生的交往。

我们经常会“爱屋及乌”,那么小学生也不例外。当一个小学生喜爱这位老师,那么他也会喜欢听这个老师上的课。为了让学生喜欢语文这门学科,就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往,增进情感,从而建立良好师生关系,让学生喜欢这门学科从喜欢这位老师开始。当师生之间建立了和谐融洽的友好关系,学生才会主动地接受这门学科。因此教师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往、建立友好的关系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完成教学任务具有重要的作用。例如:我在小学实习期间,我的指导老师任教三个班的语文课,同时她又是二班的班主任。语文期中考试成绩出来了,二班的平均成绩明显的高于一班和三班的。这是因为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他与二班学生接触更频繁,经常与学生沟通、交流,学习上给予指导、鼓励,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了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

2.注重课堂教学方法。

(1)重视导入环节。

谜语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以此来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教师还可以运用多媒体课件的情景导入,例如:还是教《小露珠》一课时,可以先播放儿歌《小露珠》,用欢快活泼的歌声把学生带入到轻松、欢乐。愉快的学习氛围之中,这样便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到了课文的学习中,容易在读课文的过程中激发情感共鸣。

(2)运用优美语言。

语文是一门讲究语言艺术的课程,它不同于数学、英语等学科。语文老师实际上也就是一位语言大师。作为一位语文老师一定要体现出课堂语言的准确、精炼、风趣、机智、优美。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语言艺术,给学生带来美的享受。运用优美的课堂语言给学生带来强烈的感染力,也让学生感受到语言的魅力。

(3)活跃课堂气氛。

课堂气氛主要还是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方式。活泼好动是小学生的天性,没有哪个小学生喜欢一板一眼、死气沉沉的课堂。想要活跃课堂气氛,使得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学习,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方式不能单一,要根据不同课文、不同情境组织丰富多变的教学形式,力求给学生带来新鲜感和学习兴趣。教师可以通过在课堂上增加游戏环节、幽默机智的教学语言等等,通过与小学生之间的互动,不仅课堂富有灵气,提高教学质量,同时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4)借助多媒体丰富教学。

心理学表明,小学生尤其是小学低年级学生对概念的掌握、对事物的理解、对问题的解决等都还处于直观形象水平。处在这一水平的学生只能对事物的形象、外部特征或属性进行概括,他们更多地注意事物的外表属性及实际意义。而语文这门学科就其本身来说是一种语言性的研究,对于小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照本宣科,仅仅是书本的文字教学,那么久而久之小学生就会失去学习的兴趣,感到难于理解、枯燥乏味。根据小学生直观形象占优势的这一特点,教师应利用多媒体、采用直观形象教学,不仅可以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将传统教学的枯燥乏味变得生动、趣味性,将抽象、难于理解的问题变得具体、易于理解,而且丰富教学,提高了学生对知识本身的兴趣。例如在教学《人造发光植物》一课时,针对课文中发光植物的培植过程比较抽象,难于理解,教师可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阿凡达》中发光植物的片段和发光植物的图片,让学生通过多媒体来更好的了解发光植物。

(5)适当的表扬和鼓励。

植物需要施肥、浇水,才能长得更加茁壮,就好比学生需要被教师表扬和鼓励一样,才能更充满自信心和勇气。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给予学生适当的表扬和鼓励,因为它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在传统的教育中,教师一般喜欢表扬优等生或者是听话的学生,而忽略了那些后进生和调皮的孩子。语文后进生,虽然在学习语文时存在很多问题,但是也会有闪光点。教师的批评远不如表扬的效果更好。如果教师采用批评手段去教育学生,久而久之他会产生自卑心理,认为自己学不好这门学科,放弃甚至讨厌这门学科和教师。例如:某个学生这次语文考试成绩不太理想,教师不应该严厉批评他,追究他为什么考不好,而应该帮他分析这次考不好的原因,哪些是薄弱环节,并鼓励他:“虽然这次没有考好,但我们接下来再接再厉,争取下次进步。而且你的字写的特别工整,说明你的态度很认真”。所以教师应该给予学生表扬和鼓励,这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无疑都是一种催化剂。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教师一定要注意表扬和鼓励的尺寸,把握好表扬和鼓励的度,是适当而不是过度。如果是过度表扬的话,不仅不会对学生产生正面的影响,而且会造成学生自负、骄傲、不思进取的现象。

3.在活动中发展小学生兴趣。

我们经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的兴趣只有在活动中才能得到发展,只有在活动中才能让小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因此学校和教师要为小学生创造多种活动的机会,让他们在活动中形成和发展兴趣。

(1)课堂中充分让学生活动。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调动一切积极手段,让小学生在课堂中充分活动,开动头脑,手脑并用,使他们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最大限度地利用学生对学习的直接兴趣是提高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的有效措施。例如在《小露珠》一课,教师自制的小露珠、小蜻蜓、小青蛙的头饰,通过让小学生佩戴头饰,把自己当作小动物和小露珠进行对话,不仅让学生玩的开心,体会到大自然的美妙,同时也在互动中培养了小学生对语文这门课的兴趣。

(2)课外活动。

语文源于生活。教师应让学生走到生活中,感受到身边的一花一草,这是语文的真谛。并不是说仅仅局限于教师教学生认识汉字、会读会背文章、会考试,语文教学就算成功了。

学校要充分利用课外活动,组织各种有趣的游戏、参观、比赛、游览、访问、公益等活动,并且把校内活动和校外活动结合起来,为学生开展一个广阔的天地,在活动中发展学生的兴趣。例如,为了培养小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如果单从语文书本上的文字内容来教育,那么会显得苍白、没有强大的力量。这时学校或者语文教师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小学生去参观南京大屠杀纪念馆,通过这次参观让学生珍惜当前的幸福生活,勿忘国耻、努力学习,爱国从身边的点点滴滴小事做起等。

四、总结。

总之,对小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培养应引起语文教师和从事语文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只有学生对语文这门学科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师的教学效果好,学生的学习效果好。

致谢:

我的大学生涯最终以一篇毕业论文画上了圆满的句号。我要衷心的感谢我的论文指导老师曹树老师,从刚开始的不知如何下笔到一稿、二稿这样反复几次的修改,在曹老师的细心指导下,才顺利的完成了《浅谈小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培养》这篇论文。就像是自己亲手种下的一棵小树苗,从施肥、浇水、松土这样一系列的培育之后,看着它茁壮长大。因此我的内心充满了喜悦和成就感。

同时也感谢这几年来我所有的任课老师、我的班主任以及大学同学和室友的帮助。我希望你们今后的生活、工作会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冯培刚。浅谈小学语文的兴趣教学。学周刊[j],2012:180。

[2]廖满芬。灵活教学,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学周刊[j],2013:29。

[3]郭叶坤。利用多媒体提高小学生语文学习兴趣。教育与职业[j],2008:4。

[4]和小燕。语文兴趣重在培养。现代教育科学[j].2009:145。

[5]田红梅。如何激发小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考试周刊[j],2010:64。

[6]吴亚莉。浅谈小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学苑教育[j],2010:22。

primaryschooleducationclass2。

wuxueno.1220330111。

abstract:theinterestisdefinedaspsychology,humanunderstandingandtheactivitiesthatrequireemotionalexpression,istoactivelyexplorethethingunderstandingsentencecanbeunderstoodasapersononlytoonething,somethingattracted,interest,willbeactive,activeexploration,learning.includedinthestudy,thestudentsinterestedinasubject,learningmoreore,thispaperanalyzesthecurrentstatusofpupilsinlanguagelearninganddiscussesthereasonsofprimarylanguagelackofinterestinlearning,onthebasisofthis,putforwardthecultivationofinterestinlearningchinesepupils'strategy.

成本会计课程教学的创新改革思考论文

成本会计以基础会计与财务会计为基础,重点研究产品成本与计算,与统计学、会计学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是多个学科汇合形成的复合型课程。但是成本会计对知识的汇总并不显得冗杂,而是根据成本核算的过程将每一章每一节的知识点进行系统的规整。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成本会计课程时需要具备系统的基础会计知识和财务知识,并且能够熟练地应用。

1.2教学内容体系庞大。

产品成本是成本会计的主要研究对象。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多样化,社会上的产品多种多样,其体系十分庞大。并且成本会计的涉及也十分广泛,其中包括成本预测与决策、成本计划与控制、成本核算与分析、成本考核与检查等等。

1.3以计算为主,方法众多。

成本会计的核心内容是成本核算,需要通过各种产品要素、市场要素进行综合分析,最终计算出产品的单位成本与总成本,其中涉及的分配方法和计算方法众多,且需要通过科学的分析得出符合目前市场环境和未来市场变化需求的科学准确的'数字。例如,在成本会计的成本核算中涉及的辅助生产费用分配方法就有这样五种:交互分配法、顺序分配法、直接分配法、代数分配法和计划成本分配法。

1.4实践操作性强。

由于成本会计与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因此,需要极强的操作性。例如在生产费用的计算与核实中,原始票据等计算凭证的传递、填制、登记需要直接上手操作才能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避免漏记、错记、多记等事故的发展。同时,成本会计还需要根据各个企业不同的类型和组织特点,针对特殊的行业情况采取不同的成本核算方法。此外,实践性教学也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成本会计课程教学的创新改革思考论文

摘要:近年来,由于社会经济和现代会计方法的不断更新,小型食品企业现存的传统核算管理模式对其发展造成严重制约。本文在对企业成本会计核算进行概述的前提下,分析小型食品企业成本核算的特点,发现小型食品企业成本核算及成本管理方面现存的问题,针对性地提出优化策略。本文希望通过对小型食品企业成本会计核算与管理方面的论述,提高小型食品企业成本核算和管理水平,进而实现其利益最大化。

关键词:小型食品企业;成本会计核算;管控。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有着民以食为天的传统,食品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且在食品科技的成熟应用、消费者消费水平的提高以及国家政策支持不断扩大内需的利好条件下,我国的小型食品企业已经逐渐发展成为中国民营企业中的主力军,对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在新的市场竞争环境下,我国食品企业亟待突破成本效率的瓶颈。因此,为了促进小型食品企业发展就必须加强成本会计核算及管控,以优化资源配置,完善内部经营管理制度,提升企业在食品市场的综合竞争力。

一、企业成本会计核算概述。

1.含义。

成本会计核算是成本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企业在一定时期内,按照规定的成本项目,严格划分各种生产经营费用界限,通过一系列的归集、汇总与分配,计算出该时期内各种产品或劳务的实际成本和单位成本以及生产经营费用发生总额的管理行为。

(1)完善原始记录。会计人员通过原始凭证对各类成本项目进行归集汇总所核算出的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进行比较分析,了解成本实现情况及时进行信息反馈。可见,原始资料记录是成本会计核算的基础,在成本会计核算过程中,必须保证原始记录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为企业决策提供最客观的依据。(2)实施有效的定额管理。根据企业的发展需求、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条件来制定适合本企业的成本额度,并在生产流程中不断修订、不断调整,尽量确保实际开支的成本与成本额度保持一致,以此衡量企业成本是否得到有效控制,经营活动是否取得一定成效,来确保企业经济利益的最大化。(3)建立健全科学完善的规章制度。成本会计核算是企业针对每一生产经营活动中的成本完成情况的一个有力分析和重要考核,而规章制度则是企业为了分清企业内部各单位的经济责任需制定有关规章、章程和规则。因此,企业要建立健全科学完善的规章制度,作为企业成本核算的重要依据和有力保障。

二、小型食品企业的特点。

食品企业具有其独特的特点,尤其是小型食品企业:其一,生产品种多、批量小,收发领退原材料的过程繁复,中间环节浪费严重;其二,原料供应和产品的销售往往受到季节等因素的影响和限制,从而导致企业的生产数量不稳定;其三,原材料、产品受季节等因素的影响,保质期短,浪费率高;其四,产业层次低,科技含量小,并且产品在销售和运输环节中成本费用高,导致总利润空间小。基于以上特点,小型食品企业在成本会计核算和成本管理方面存在着较大困难。在市场竞争逐渐激烈的今天,小型食品企业必须不断增强经营管理意识,在保障食品质量安全的前提下,运用会计成本核算及管理手段节约成本,提升劳动效率,获取最大化利益,以强化食品企业的经营管理。

三、小型食品企业成本会计核算与管控存在的问题。

1.成本会计核算与管控之间的分离。

企业的成本核算应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全部环节,但受到传统会计成本核算模式以及食品企业自身原始记录混而杂的影响,在实际的财务工作中,企业的财务工作者只负责本企业的成本核算,没有设立专职成本管控的财务人员来分析成本核算数量信息的真实意义;再者,各部门之间只是单纯的从事本部门的工作,对财务部门核算的数据不闻不问,各部门之间并没有形成统一的全局控制体系。由此可见,当前的小型食品企业管理者未能意识到核算数据与管控决策之间的联系。如果不能对成本核算数据进行准确的、科学的分析,便无法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来对本企业的成本进行合理的管控。

2.缺乏管控意识。

传统的成本管理理念不同于现代科学管理理念,其理念主要表现为产品在整个生产流程中各部门之间互不沟通,工作、管理意识仅局限于各部门内部,基本上不考虑企业其他工作环节,采取自我工作模式。如:采购部门只负责原材料采购,对原材料的数量、运输、保管成本不予考虑;生产部门只负责产品的生产和质量,不承担生产过程中所需的成本;销售部门只负责产品的销售,不考虑产品在销售过程中所需费用。在此情况下,企业成本不能得到有效控制,企业的成本核算形同虚设,没有发挥其成本会计核算与管理对企业发展成长的积极作用。

3.成本会计核算与管控规范性差,管理手段和方法落后。

由于小型食品企业普遍人员规模、资产规模与经营规模都比较小,从事的业务范围也较为简单。因此,管理体系不够完善,特别是在责任追究、监督考核等方面,成本会计管理工作的规范性差,存在制度缺失的情况,导致企业成本财务管理较为混乱,影响财务信息数据的准确性和时效性,对企业决策者做出正确的战略选择造成一定误导。虽然有些企业已经采用erp系统对财务进行核算,但使用范围较窄,企业相关会计人员缺少对现代化操作和管理的知识储备,能够使用的人也很少。缺少科学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和核算方式,不仅增加了成本费用,也降低了工作效率。

四、全面提升小型食品企业成本会计核算与管理的有效措施。

目前,小型食品企业的成本会计核算和成本管理在实际应用中,还存在一系列不足,严重制约其良性发展。因此,有必要结合小型食品企业成本会计核算现状及其在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应对策略,以此提高小型食品企业的成本核算水平和信息管理质量,推动小型食品企业在经济市场中快速发展。

1.加强成本会计核算与管控之间的有机结合。

成本会计核算是小型食品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成本耗费的真实体现,是加强小型食品企业成本管控的基本工作。因此,成本会计核算为成本控制对提高小型食品企业效益做出巨大的贡献,对小型食品企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小型食品企业会计人员将准确的成本核算数据信息提供给成本管控人员,成本管控人员通过准确的成本核算数据进行分析并制定企业管制制度,加强成本控制,然后将有效的成本控制反馈到成本核算中,两者有机结合来,最终实现成本会计核算与管控的实际效果,从而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形成一个长期的、有效的良性循环。

2.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实行全员成本管理。

企业成本核算与管理是企业发展的基础,也是决策者进行数据分析从而做出战略决策的原始依据。企业内部应该对成本会计财务管理的各项具体工作进行明确分工,优化各经管机构职能,建立一套全方位、全过程的成本核算管理体系,使每个员工都被纳入受控状态,做到各部门各环节相互监督、相互协作,形成权利相对集中而又分工明确的金字塔型管理、决策模式,并切实落实会计核算责任制,以提高成本会计核算在食品企业管理中的效率。

3.构建科学的成本会计核算制度,加快成本管理手段的现代化。

在小型食品企业中,构建合理高效的成本核算程序和科学的审批制度,以确保成本会计核算过程的制度化和规范化,是其顺利进行会计核算与决策分析的关键。而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需求,小型企业想要占有一定的市场地位,取得经济效益,就必须提高自身的成本会计核算质量。加快erp技术从核算型向管理型的变革,将视野延伸到产品市场开发、技术研发和客户需求方面,让科技设备操作和成本管理进入企业的常规流程;定期对成本会计核算人员进行培训教育,使现代化专业人才成为企业中坚力量,保证成本核算工作的准确性和高效性。以此为管理信息提供可靠的技术、人才支持。

五、总结。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成本核算,成本核算又是成本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只有在成本会计核算以及成本管理等工作落到实处,才能降低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所产生的各项成本费用,才能加快企业资金的高效运转,从而降低企业总成本,提高其市场竞争力。在激烈的市场经济竞争环境中,小型食品企业要重视企业成本核算工作,不断更新管理理,明确外部环境,努力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实行全员成本管理,并加快管理手段的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企业经济效益,增强小型食品企业的竞争力,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石景卉.食品企业生产成本核算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哈尔滨工业大学,.

2.于瑾.论小型企业成本会计核算及分析研究.财税研究,(22).

3.郭宇梅.食品企业成本核算与控制研究.管理纵横,,35(080).

4.吴秋燕.论食品企业成本会计核算与管控的改善.财经界,2014(15).

5.崔钟月.工业企业成本会计核算与管理对策分析.财务审计,2014(9).

浅析师范大专声乐教学的改革创新论文

摘要:中等职业教育作为教育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对中等院校学生的长远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中职院校的教学改革也提上了发展日程。体育教学作为中职学校的重要课程,其改革也势在必行。本文主要是在分析中职院校传统体育教学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以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为依托,实现新时期中职体育教学的创新改革,进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重要的基础。

关键词:中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思路;

一、引言。

对于中职体育教学而言,其目的不仅仅是促使学生掌握体育的技能技能、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协作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学习理念。为了实现此目的,中职院校体育教学必须转变思路,体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二、中职院校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教学观念落后。在现行的中职体育教学中,体育意识相对缺乏,教学观念落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教学方法单一。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填鸭式”教学方法始终存在,严重制约了中职院校学生的主体地位,影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挥;其次,教学指导思想不明确。源于传统教学的影响,中职学校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不明确,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学生终身体育思想的引导,过多的看重体育锻炼产生的效果;再次,传统教学观念根深蒂固。有些学生家长对中职院校体育课堂的重视程度不够,认为体育课程是可有可无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职体育的发展。第二,教学目标不明确。在中职院校的课程设置中,体育属于必修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中职体育教学大都是看重职业体育培养的技术特点,而对于体育教学的终极目标则不够明确。很多体育教师不知道体育教学的真正目的是什么,在教学过程中过度看重对学生体育技能的传授和培养,而没有真正体现终身教育的理念。这种理念,忽视了对学生全面能力的提升,忽视了中职院校学生职业化的培养方向,不利于中职院校体育教学的顺利开展。第三,社会契合度缺乏。职业院校不同于传统的高等院校,它应该以职业化为主线,提高中职院校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水平,真正实现学生的职业化特点。但是,由于受到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中职体育教学与社会契合度有所偏差。出现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对中职院校学生的技能培养缺乏,过多重视体育理论课程教学;其二,过分强调体育技术学习,忽视了对学生终身学习理念的培养;其三,缺失实践教学环节,没有让理论与实践有机融合起来,最终影响了中职体育教学的社会契合度。

第一,创新教育观念。在新课程改革思路的引导下,中职院校体育教学在教学目标、内容和形式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就需要体育任课教师积极转变教学观念,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优化体育教学思路。其一,转变教学观念。任课教师一定要摒弃传统的填鸭式教学观念,积极引导学生去自我实践、自我提升,高度重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其二,提高教学的艺术性。体育任课教师应该积极转变思路,提高教学的教学艺术,积极引入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促进学生对教学的教学艺术产生兴趣;其三,对教材进行大胆的创新。体育任课教师不应该拘泥于《体育教学大纲》、《教材》等教材的内容束缚,应该结合当前新课改实际和学生发展实际,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真正实现体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第二,创新教学内容。在新的发展背景下,为了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水平,中职体育教学必须创新体育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中职体育任课教师应该充分考虑中职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文化素质,根据学生的不同职业发展需求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系统的设定。首先,引入职业发展内容。体育任课教师应该根据不同职业发展需求,引入职业培训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职业化的培养,为学生日后的工作奠定重要的基础;其次,在体育教材选择的过程中不仅应该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特点,同时也应该考虑到学生的职业发展方向,适当对传统教材进行改革和创新,把体育锻炼和体育技能培养结合起来,把短时培养和终身学习融合起来,培养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形成终身体育的良好习惯。第三,创新学生思维。在中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过程中,创新中职院校学生的思维尤为重要。学生创新能力水平是现代社会对他们的要求,而要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就需要学生能进行独立思考。第一,教师可以在课前给学生提出下一节课程的相关问题,鼓励学生进行预习,加深学生学习印象;第二,教师应该积极满足学生的好胜心,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例如:中职体育任课教师在课堂中进行一些体能竞赛,让同学们积极参与到课程教学中来,不断培养体育思维和创新兴趣,提升自身的学习水平;第三,强化学生的课程学习反思。要使学生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意识,对解决问题的各环节进行反思,获得相应的解决问题经验,把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结合起来,真正体现体育教学的社会契合度,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奠定重要基础。

四、结束语。

中职学校通过对体育教学的不断改革与创新,将体育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实施到中职体育的实践教学中,将健康第一、快乐体育及终身体育作为教学的指导思想,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提高对体育的兴趣,培养终身体育的好习惯。

参考文献:

[1]张维.中职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创新与实践[j].新课程(中旬),2012(10).

[2]王惟雄,高平来.初探职业院校体育教学改革[j].科技信息,2010(15).

[3]黄璐.浅谈新时期的中职体育课程改革[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1(07).

[4]唐岚辉.中职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思考[j].福建体育科技,2010(04).

[5]王岩.浅谈中职学校体育课程的现状和改革[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18).

文档为doc格式。

探究高校公共音乐课程教学的意义及改革方向论文

论文摘要:高校套共体育课程改革突出“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在提高师资水平、改变传统观念,社会各方面积极配合与努力下,以学生自主选项形成教学主体群;根据教师专业优化组合建立教举指导集体;将健康体育项目集群分类组建教学活动区城;把健康评价、卫生保健直接服务到课堂教学;姗加科学检侧机构。从而使公共体育课更好地体现“健康体育、快乐体育’,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服务。本文从课堂具体情况看手,运用各种研究方法,分析公共体育课程改革因素,提出具体改革措施。

素质教育全面推进,针对教育系统的客观实际提出“健康第一”的教育观念‘深人到体育系统,“健康教育、快乐体育”思想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已成为一个刻不容缓的任务摆在我们每一个体育工作者面前。如今,全国各实验点都在尝试体育改革,针对全国大学生体质较差的现状,现提出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具体方案及发展前景。

1研究目的。

1.1目前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青少年体质普遍较差,比欧美差之甚远,在亚洲还逊于日本。据有关的体质研究结果显示:中国7-20岁青少年的背肌力、垂直跳,l0m2往返跑、手球掷远、5分钟跑五项素质指标的水平明显低于日本同龄青少年儿童,为使我国青少年体质状况有所改善,必须进行体育改革。

1.2学校教育深层次的改革要求学校体育必须进行改革。

体育课程不仅要考虑到学生的身体素质要求,也要考虑到学生的自理状况和全体学生的状况,使学生身心都得到锻炼,为素质教育服务,推进学校体育现代化。

2研究方法。

(1)系统理论法根据系统理论,设计改革方案,研究分析改革结果及特点。

(2)问卷调查分析法。抽样调查周口师专各系一、二、三年级不同专业男女学生的兴趣特点及自身特长。

(3)阶段实验法。将改革方案在个别班级实施,间断测试身体各机能指标及专项学习情况,找出其中关系并进一步改进。

3结果与分析。

从传授教育知识和技能为主,全面发展,重点突出,牢固掌握一、二项体育锻炼的方法,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使之终身受益。

3.2具体改革方案。

(1)学生人学要进行身体全面检查,建立个人健康档案,根据身体健康检查结果,对学生的身体机能状况进行分组。这样在体育教学中才能具有针对性,期末体育成绩评估才有据可依。

(2)对体育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体育教师不仅知识渊博,技术全面,而且课堂组织严密,语言生动、风趣,掌握多种快乐体育教学方法,比如游戏法、比赛法、配乐法、影视法、开放式教学法等。使学生在偷快的气氛中掌握体育锻炼技能。

(3)学校和政府对学校体育要给予重视,学生的健康状况要作为学校教育的首要内容来抓。学校的各种体育设施医疗保障要跟上。这样可以保障学生有充分的活动空间,为学校体育改革提供物质基础。

(4)以学生自主选项形成教学主体群;根据教育专业特长优化组合建立教学指导集体;将健康体育项目集群分类组建教学活动区域;把健康评价。卫生保健直接服务到课堂教学;增加科学检测机构。

3.3体育课程改革的实践调查、分析及其发展前景。

通过对体育课程改革方案试行的实践,分别对一、二、三年级阶段10个系不同专业男女生的调查统计分析,赞成该教学改革方案的学生比率达100%,因体育设施器材条件不能完全满足学生活动需求的比率是26。3%、学生的课堂练习综合密度比原来增加了30%。经分析证明该体育课程改革方案是科学地开展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的重要方案之一,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同时加强学校体育设施建设,满足学生所需求的体育活动器材是保证体育教学改革方案顺利实施的基础。

4结论与建议。

(1)学校体育教学改革需要各方面的配合与努力。根据学生生理、心理特点安排一些学生喜欢的体育项目,充分发挥体育骨干的作用,使每个学生都能够而且都喜欢参加活动,既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又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精神文明建设和增强学生的身心健康。

(2)“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这是中央提出的响亮口号,这说明党和政府比较重视青少年的身体健康,为体育改革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证。

(3)体育教育工作者,要注意提高自己的知识和技术水平,热心服务于本职工作,能够正确引导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身体锻炼。

总之,大学生体质的强弱关系着国家经济和科学文化的兴衰。如何增强大学生的体质。推进素质教育全面展开是每一个体育教育工作者应尽的职责,也是历史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

成本会计课程教学的创新改革思考论文

课程的改革创新是大专院校、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其职业能力的客观要求。笔者认为,《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教学创新应该从教学内容、教学实践、教学手段等方面入手。

(1)丰富教学内容,完善课程的教学体系。

科学的编排设计《工程项目管理》教材,可以有效的提高教育的效果。一是要提出科学合理的教材编制标准。应根据院校专业的特点和要求,研究制定与各专业和学科紧密衔接、系统的、全面的科学课程体系,在课程安排、内容设置、教育方法上不断进行改进,提高学科的教育水平。二是确保教学内容的创新发展。要根据业界发展的新情况,将各种前沿理论、实践知识和经验运用的教材中去,实现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的与时俱进。

(2)增强教学实践,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

一是要进一步优化教育的'模式。《工程项目管理》是一个系统的学科体系,单一的理论教学难以达到教学的目的。为了提高学生对工程项目管理知识的应用水平,可以通过设置实践教学等方式,实现课程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例如,院校可以根据自身条件,建立工程项目管理教学示范基地,为课程教学的开展提供积极的支持。二是合理安排理论和实践课程比重。在现有的教学体系中,存在明显的理论教育课程和实践教育课程不均衡的现象。要科学研究,提高工程项目管理实践课程的比重,确保学生真正掌握工程项目管理知识的运用。

(3)创新教学手段,推广网络化教学模式。

互联网传播信息的方式具有高速度、互动性、数字化等特点。利用互联网技术,可以突破工程项目管理教学地域限制、时间,实现远距离,多媒体的教学方式。在工程管理中推广网络化的教学模式,一方面,需要学校大胆改革教学方式,为教师开展网络教学、多媒体教学提供条件。并利用网络技术倡导学生自主学习,让教师由施教者逐渐转变为指导者、组织者和促进者,使学生借助大量的网络资源,做到自我发现、自我探索和自我提高。另一方面,要根据教学工作的需要,和学科的特点,充分利用网络教学资源,丰富工程项目管理教学的内容和知识体系。再一方面,教育者可结合网络教学特点,创新工程项目课程的教学结构,提高教学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4)加强师资培养,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

教师是《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教学的主要组织者和参与者,他们个人专业素质的高低管关系着教学活动的成效。《工程项目管理》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结合比较紧密的专业,不仅需要教师具备较高的理论水平,还要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如果教师缺乏相关的实践经验,不能将学科的理论和实践的经验相结合。那么,教学活动的效果也会大大降低。因此,加强教师的理论素养和实践经验,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是有效开展《工程项目管理》的有效方法。一方面要定期开展理论和实践培训工作,通过学习培训,和理论实践,提高专业水准。另一方面,要对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进行考核,激励他们自主学习和创新。

参考文献。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新时代大学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体系的改革创新论文新时代新大学新打算

从20xx年开始,联合国环境署连续4年将“世界环境日”主题确定为绿色发展和低碳经济,与此同时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将绿色低碳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当中。以低能耗、低物耗、低排放、低污染为特征的绿色低碳经济正成为21世纪世界各国转变发展方式的新选择[1-2].在大学教育当中,必然要把绿色低碳理念传授给每个学生,只有这样,才能够进一步促进“节能环保”、“环境保护”等观念深入人心,为国家培养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综合性人才,最终促进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3-4].

化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而有机化学实验又是各高校化学及相关专业的重要实验课程之一。有机化学实验中的药品试剂,大多数以煤、石油、天然气为原料,通过人工方法深加工制得,而且实验过程中又会产生废气、废液和废渣等化学污染物。因此,有机化学实验注定与“绿色低碳”有着密切的联系。如何将“绿色低碳”理念贯彻到大学有机化学实验教学当中,对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1培养绿色低碳理念。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其中“人的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涵。而教育事业的核心,就是要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高校教师在进行思想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同时,要把“绿色低碳”、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等思想渗透到有机实验课堂教学当中,让学生切身体会到废弃物的产生及处理、资源化利用的方法,增强大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更新实验内容。

2.1实验内容的调整。

有机化学实验当中需要的试剂和药品很多都是强酸、强碱、有毒、易挥发、易腐蚀,而且反应的过程不仅有危险而且产生废弃物,处理不当就会对学生的人身安全和环境保护造成危害。因此在有机实验的安排中,应淘汰高危险、高污染的实验项目,补充污染小和环保型的实验。例如,在做减压蒸馏的实验当中,用的试剂是苯乙酮,苯乙酮不仅对身体有害而且还会污染环境,此实验完全可以用自来水代理,既学会了基本的操作又不会污染环境;传统的“乙酰苯胺的制备”实验,所用的酰化试剂是乙酸酐,此实验可用毒性更低、价格更便宜的乙酸代替;用“1-溴丁烷的制备”实验来代替“溴苯的制备”,回避了苯和液溴的污染性和危险性,而改用溴化钠来制备溴化氢气体,并且学会了有害气体的吸收装置。

2.2实验规模的调整。

有机实验所用的药品试剂大多有毒有害,减小实验规模后,所用的试剂量为常规用量的几分之一到几十分之一。这样不仅减少了试剂用量,节省了时间,而且提高了实验的安全性,减小了有机实验对环境的污染。但是,减小实验规模也有它的缺点,尤其是对有机实验操作还不是很熟练的学生来说,减少试剂用量,如果操作不慎,一不留心,就很有可能得不到产品,会对学生的实验积极性造成打击,因而通常采用常量实验。虽然缩小实验规模的半微量化实验是有机化学实验改革的趋势,但是对于蒸馏、分馏、减压蒸馏等重要的基础性实验,要仍然采用常量实验,待学生的实验操作熟练之后,对于有危险性、污染性的实验可以采用减小实验规模的方法。通过常量和半微量的实验操作结合,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而且增强了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利于培养适应于社会发展的新型人才。

3更新实验方法。

3.1微波、超声波等新实验技术的引进。

微波技术是近一个世纪以来最重要的科学技术之一。大量实验结果表明,借助微波技术进行有机反应,不仅反应速度较传统的加热方法快数十甚至上千倍,而且具有操作简便、产率高及产品易纯化、安全卫生等特点[5].在有机实验中应用超声波技术,不但可以缩短反应时间、提高反应产率和选择性,而且还可以改变反应的方向和途径,使一些在通常条件下不能进行的反应得以实现[6].因此,在有机实验的教学当中,如果引进微波和超声波技术,将不仅能够节省大量的时间,而且反应需要的试剂量少,既节约能源,又有利于环境保护,还能让学生学习微波技术。引入微波和超声波技术,是实现有机化学实验“绿色低碳”的一个重要手段。

3.2新教学模式的引进。

“慕课”是英文mooc的'音译词,为massiveopenonlinecourse(大规模开放网络课程)的缩写,是近年来开放教育领域出现的一种新课程模式,其本意是“大规模、开放性的在线课程”[7].目前的有机化学实验课程中,实验项目的危险性小且难度不大,但是有机实验还包括贵重药品、剧毒、高温、高压、无水无氧等。对于这些实验,很多实验室难以实现,且对老师和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要求较高。而慕课的载体为微视频,老师可以为这些实验制作视频,真实展示条件要求苛刻的有机实验的操作过程、实验现象及危险的处理方法。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学习实验原理和方法,更重要的是节约了药品,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

3.3不同学科实验的对接。

虽然目前大学不同学科设置的实验课程较多,但是实验都相对独立,不同学科实验没有衔接。学校可以将有机化学实验与仪器分析实验对接起来,用学生在课上合成出来的样品进行分析检测实验。比如有机实验中合成出来的苯甲酸可以拿去做熔点的测定实验和红外光谱实验,1-溴丁烷可以去做折光率、核磁共振等分析测定实验。这样既分析了实验样品的纯度又让学生学习了图谱的分析方法。

3.4废物循环利用。

有机化学反应的一大弊端就是会产生很多的废液和废渣,如果将废渣堆积,或者将废液直接倒入下水道,不仅会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而且还会淡化学生的环保意识。比如“从茶叶中提取咖啡因”实验中提取的咖啡因可以做分析测定的实验,而回收的乙醇既可以成为下一批学生的溶剂,又可以用做“乙酸乙酯的制备”实验中的试剂。在实验室现有条件下对于能够处理的废液和废渣,要用物理或化学方法进行预处理,对不能够处理的要集中收集存放,与相关处理厂家联系进行统一回收。

4结束语。

总之,在有机实验教学中贯彻绿色低碳理念,对于从事化学教学的老师来说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如实验教学内容的更新、环境友好试剂的选用、慕课等新教学模式的探索等等,更要让学生时刻树立环境保护、合理利用资源的责任心,为国家培养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人才。贯彻绿色低碳理念是新世纪有机化学实验教学的发展方向,也是时代赋予化学相关工作者的艰巨任务。

参考文献。

[1]彭近新。全球绿色低碳发展与中国发展方式转型[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2,35(1):1-12.

新时代大学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体系的改革创新论文新时代新大学新打算

摘要:本文从更新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考核模式、师资队伍、实验室建设等多个方面介绍电工实验教学体系改革,以提高学生能力与素质的方案、措施和取得的效果。

关键词:电工实验教学改革教育观念教学方法教学模式。

一、引言。

《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指出:“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竞争,实质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和民族素质的竞争,更确切地说是人才的竞争。从这个意义上讲,谁在21世纪的教育中处于领先地位,谁就能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为了进一步提高我国工科学生的动手能力、科技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我校确立了“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激发学生的科学精神,发掘学生的求知潜力,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的人才培养模式”,根据校训“修德笃学,求是创新”,确立了以创新人才培养为核心,坚持实验课程改革与教师的专业发展相结合,坚持实验课程体系内容改革与学生创新能力及综合素质提高相结合,以加强对课程改革的组织领导、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改善教学条件为保障,抓住改革规划方案、教学实践、检查评估、反馈总结等环节,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教育改革,经过两年的实验教学改革实践,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以人为本,坚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协调发展,注重对学生探索精神、科学思维、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重视实验教学,从根本上改变实验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的传统观念,充分认识并落实实验教学在学校人才培养和教学工作中的地位,形成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统筹协调的理念和氛围。

过去,电工电子实验以经典的原理实验为主,综合性实验为辅,缺乏研究设计性实验,实验项目设置也仅局限于“小电工电子”范畴。电工电子实验教学改革中提高了实验的综合水平和技术难度。在教学改革中,我们拓展思路,大胆改革,以综合性实验为主体,以基础教学、专业发展、学科融合为主线设置实验项目,合理选取“大电工电子”范畴下的教学内容,增设研究设计性实验项目,教学与教学研究相结合,教学与科学研究相结合。形成从低到高、从基本到前沿、从接受知识到培养综合能力逐级提高的实验创新课程体系。如用可编程逻辑器件(pld)设计组合逻辑电路和时序逻辑电路,用计算机辅助分析软件pspice验证欧姆定律,利用和制作课件进行多媒体实验教学等等。改革后的新课程以培养学生接受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为目的,进而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具有社会责任感,以及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等。

我校在实验方法、手段、实验考核方法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采用现场演示与当面指导相结合,实物安装与计算机仿真相结合,理论验证与电路设计相结合,必修选修与创新发明相结合的方法实施实验教学。采用实测与模拟,搭接与仿真,设计与制作的手段完善实验教学。概括起来,做到三个结合、两个统一、一个多元化:经典的实验教学手段与现代的实验教学手段相结合,实证实验与多媒体及计算机软件仿真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科技活动相结合;统一教学计划和统一教学大纲;多元化实验成绩考评体系。

1.经典的实验教学手段与现代的实验教学手段相结合。

经典的实验教学手段强调学生的同一性教育,现代的实验教学手段注重学生的差异性教育。经典的实验教学体现在基础实验、单元内容实验的设置上,强调基本原理与方法的掌握、基本技能的训练;现代的实验教学体现在综合性与研究设计性实验、单独设课实验和创新性拓展实验内容的设置上,注重个性化教育,开放式实验教学为学生个性化的培养提供了发展空间。关键问题是把握好经典的实验教学手段与现代的实验教学手段的尺度,做到有机结合、相互促进。

根据现实条件和发展需要,我们将开放性实验分为三级开放:一级开放为基础实验,主要针对一年级新生;二级开放为综合性实验,主要针对有兴趣的学生;三级开放为研究设计性实验,主要针对高年级优秀学生。同时结合教师科研、大学生创新活动和学生毕业论文,为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提供条件。

不同层次的开放实验,不仅时间对学生开放,而且实验内容也对学生开放,从而形成了对优秀学生进行个性化教育的机制。

2.实证实验与多媒体及计算机软件仿真相结合。

以电工电子实验中心为载体,从实验教学内容、形式、手段、教材、队伍建设及考核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建立一个实验形式上开放预约与计划安排相结合,实验内容上基本内容与创新相结合的新的实验教学与管理模式,建立全新的网络化多媒体辅助实验教学平台,开发计算机模拟电工电子实验软件,使学生可以通过校园网进行预习、复习或模拟实验过程,实现经典的实验教学手段与现代的实验教学手段相结合,实证实验与多媒体及计算机软件仿真相结合,体现现代教育技术在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验教学效果。

3.课堂教学与课外科技活动相结合。

课外科技活动是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为丰富第二课堂,营造良好的校园科技文化氛围,学校每年组织科技节,定期组织全校性电工电子实验竞赛,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参与教师科研和申报科技创新基金,引导学生开展不同形式的科技创新活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意识。如我校机电系学生参加了的山东省大学生机电产品创新大赛,并获得较好的成绩。

对基础实验(验证性实验、非综合性实验),采用实验预约、开放性实验室进行,采用计算机助教,实验指导电子化等形式进行。学生按实验指导书上的要求和步骤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实验报告上应包含实测数据,并要进行数据分析,并与理论结果进行比较。实验成绩评定主要采取实验全过程的评价方法,即实验预习占20%(教师课前检查),实验操作过程占50%(教师现场记载),实验报告占30%(教师课后评阅)。

对综合性实验,让学生自由地选取感兴趣的实验作为实验考核题目,学生按要求完成实验后以小论文的方式提交总结报告。

对于研究设计性实验,由老师给定(或学生自己选定)实验项目,老师给出设计的目标和要求,学生制订出具体的实施方案和步骤交给老师审查,审查通过后,学生自主完成实验过程,最后以论文形式提交实验报告。实验报告中应包含设计方案比较、理论计算、调试结果以及心得体会等。选修实验单独记学分。

目前,在实验成绩考评体系中,主要采用三种记分制式。

综合记分制:譬如,将电工实验、单片机实验、可编程控制器实验的'每门成绩分别汇总,按相应课程成绩总分的15%评分,交理论课教师,记入学生期末成绩。

独立记分制:譬如,将电路原理实验平时成绩累计折算成30%,学期末将实验考试成绩折算成70%,合并记入学生本门实验课的成绩。

独立综合记分制:譬如,将电子工艺实习实物安装的工艺水平、质量、效果等按70%评分,将工艺实习报告按30%评分,综合后独立记入学生实习成绩;将电工电子课程设计的原理电路设计正确与否,主要元器件参数计算正确与否按70%计算,将安装调试的效果理想与否按30%计算,综合后记入学生课程设计总分。

提高学生的能力与素质,离不开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实验教师,教师富有创新精神,才能培养出创新人才,这就要求教师在知识背景和学科结构上应跨越传统的学科专业界限,具备求真务实、勇于创新、广泛的理论知识、扎实的基本和综合技能、敏锐的观察力、较强的科研能力、严禁自律的治学态度和学术精神,使自己成为全面发展的复合型创新人才。

具备良好的教学与科研实验装置、仪器,合理运用现代教学手段,是提高学生能力与素质的必要保证。从电工实验教学体系改革的角度加强对现有实验室的投入,调整好重点实验室的布局,对相近、相关及二级学科以下的多个实验室,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有选择的进行合并重组,同时新建了一批急需的新兴、交叉学科方面的实验室,以此来最大限度的提高广大教师和学生的群体创新活动的水平和层次,更好的培养创新人才。

三、结束语。

经过两年的教学实践,在电工实验教学改革上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总体安排上逐渐趋向合理,注重了时代性和先进性,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技术进行双向教学,加强了综合性和系统性的实验教学内容,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改革效果。

参考文献:

[2]李伟鹏.电工电子技术实验教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3]夏全福.开展电路课程评估深化电工教学改革.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3.1。

探究高校公共音乐课程教学的意义及改革方向论文

摘要:大学物理是面向所有非物理专业的理工科大学生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对于理工科学生们建立起正确的科学观与唯物主义世界观具有重大的意义,也为其后续专业课的研习奠定坚实的基础。本文列举了当前我国高校的大学物理课堂中,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深度剖析了起因;进而在结合作者实际教学经验的基础上,以课堂上的实例为引导,提出了进行大学物理教学改革,提升课程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大学物理;教学改革;学科交叉;教育心理学。

大学物理是所有非物理专业理工科学生的一门重要公共基础课程,也是理工科大学生走进大学校园最先接触到的基础性课程之一。其目标在于让学生通过对课程的学习,认识自然界物质的结构、性质、相互作用及其运动的基本规律,培养出基本的理学素养,为后继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必要的物理基础。大学物理课程内涵丰富,其所覆盖的知识面和信息量以及理学素养的建立是其它任何一门课程都难以比拟的。可以说,大学物理课程对于理工科学生科学素养和学习研究能力的建立起着奠基性的作用。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目前国内高校的理工科院系普遍存在着只重视专业核心课,而轻视公共基础课程的现象。这一思潮自然也影响到了学习这门课程的同学们,抱有唯成绩论的思想,即仅仅为了期末成绩优秀甚至只是通过考试而学习的学生不在少数。这无疑为实现本课程的教学目标,达到最优教学效果设置了很大的障碍。我国的高等教育背负着为社会进步提供智力支持,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高级人才的重要使命。因此高校的教学质量好坏直接影响到国家建设者素养的高低。如何对大学物理课程进行内容乃至结构上的改革,以激发高校学生的学习热情,达成该学科的最佳教学效果,无疑是一个令人重视的问题。

一、大学物理教学中出现问题的根源。

我们认为,当前国内高校中,大学物理的教学出现问题的根源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所学知识与学科内容相差较大。

虽然学科间的交叉与整合一直是现代科学发展最主要的方向之一,但是在高校中,由于过分强调课程层次的“分离”和各门课程的“独立”,大学物理课程与后续与之联系的专业性课程在时间、形式和方法上有明显的隔膜和脱节。我们应当意识到,大学物理课程最重要的教学目的之一,在于使学生通过方法与思维的训练,熟悉和掌握“观察、归纳、推理与演绎“以及“从特殊到一般,从一般到特殊”的完整研究方法。而不应当把大学物理课程看成是刻板的知识点传授。

(二)理论知识的教授过于系统化,缺少灵活的形式。

物理学经过数个世纪的发展,早已成为一门成熟完善的学科,有着严密的逻辑架构与学科体系。物理定理、理论虽然大多源于实验,但其出现在教科书与文献中的形式,却是高度数学化的,要经过严格的推演。这样相较于很多以实验为理论基础的学科(如生物、化学),大学物理课程的课堂学习可能会显得严谨有余,生动不足。而教师们往往过分强调“逻辑性”,使得大学物理的内容特别是理论部分的内容缺乏开放性和灵活性。

(三)课程内容较为分散,缺少必要的串联。

出于理论体系的完整性考虑,绝大多数教材都是按照力学(包括机械波等内容)、电学、磁学、光学、热学这样的子学科分类分别介绍相应的内容。而在教学过程中,大多数教师往往只是按部就班地讲课,而不能够很好地引导其进行横向的联系及对比,同学们很容易便机械地把其看做是几个分立的体系来学习。不讲求方法与效率的学习方式会让学生感觉课程内容过杂,任务过重,从而降低学习期望与热情。

二、大学物理教学改革的策略与方法。

鉴于以上情况,很多教育工作者已经在积极探寻着解决的办法。譬如“比起学到了什么,教师应更加注重怎样学习与学习者学习动力的获得”[1]“;应使学生认识到,物理已成为其他诸多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发展的基础”[2];“将本学科内易混淆的对称知识进行比较,让学生在比较中掌握物理概念与本质”[3]“;大学物理的课程目的除了传授知识,还应培养学生学习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能更快适应未来工作的要求”[4]等等。然而以上研究和建议大多着眼于大方向上的理论指导,而缺少具体的措施和建议以保障教学效果的达成。从自身教授大学物理课程的实际经验出发,结合平日里对于教学情况的及时调查、评估与反思,我们认为,对大学物理课程的改革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

(一)合理地开展学科融合,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其学习大学物理课程的热情。

首先,我们要使得学生感受到物理学与所学专业的紧密联系[5]。优秀的大学生往往有很强的专业意识,我们应当探究如何使学生正确地认识到学习物理学对专业知识学习的基础性促进作用。物理偏重科学,专业偏重技术。我们需要让同学们牢固树立“科学为技术服务,技术需要以科学为依托”的思想,并在此思想的指导下学习。其次,学科交叉内容的引入,主旨在于激发非物理专业学生的学习动机。因此该部分内容引入的形式必须恰当,而不能影响课程本身的教学。否则反而会给同学们的学习增加负担,影响其学习热情。这就要求教师在教授某个专业的大学物理课程前,借阅该专业后续课程的教材,并检索相关文献,了解其发展趋势与学科前沿,以便上课时将不同课程的内容有机地结合。

(二)正确地处理数学与物理,以及理论与实验的关系,以突出大学物理课程的核心内容。

大学物理与中学物理的一个重要区别便是从定性对规律的认识过渡到定量对现象的描述。因此高等数学工具便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但是也必须意识到,数学仅仅是物理学的工具而已,它所描述的物理现象都有其实在的物理内容与物理意义。在引入数学描述后,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把握其背后的物理内涵。在让课堂教学变得生动和多样的同时,帮助学生抓住课程的本质,学透课程内容。除了正确处理数理之间的关系,如何适时地引入课堂上便于开展的实验,以加强对于物理内涵的认识,也是教师要认真考虑与设计的。在大多数国外的原版教材中,每涉及到一个重要定理时,都非常强调“quicklab”的思想,即可以迅速验证的简单实验。我们应当尝试将它应用到大学的课堂当中,并引导学生由实验现象自行总结、归纳定律,以培养其科研精神,训练其科研素养。

科学的教学方法会给大学物理的教学效果带来很大的提升。如前所述,由于大学物理课程内容的丰富性,不少学生会感觉负担过大。我们认为,教师应当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科学编码和分类,引导学生在明晰概念、辨清区别的前提下,对存在相似性的内容大胆地运用知识迁移和联想。譬如在教授刚体绕定轴的转动时,我将其与物体的平动进行比较。每介绍一个新的物理内容前,我都会用物体平动的相应概念进行铺垫与类比。同学们很快就建立起了不同运动形式之间的联系,学习起来事半功倍。此外,有些理论体系不仅在实验室中可以得到验证,其原理也经常被应用在实际生活中。教师应当抓住这样的机会,在充分的理论铺垫后,设计由浅入深的一系列问题,启发同学们自发寻找问题的答案,以巩固对于物理定律的认知[6]。譬如在教授角动量守恒定理时,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转动惯量的作用,我特意选取了花滑王子普鲁申科的一小段表演视频,引导同学们找出每组动作对应的转动惯量大小与旋转快慢的关系,从而自行归纳出结论。从同学们的反馈来看,当他们发现可以利用刚刚获取的知识体系,来解决生活或者专业中的实际问题时,其兴奋与满足感是难以言喻的。合适的启发式教学对于同学们的学习动机与效率都有很大的提升。

三、讨论与总结。

本文中,我们论述了在当前高校中,大学物理课程教学遇到的问题及其原因。为了提升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提高大学物理的教学质量,我们结合在教学中的具体实践经验,提出了进行教学改革的方向与方法。概括来说,即适当地引入学科交叉的内容,建立起物理与相应专业的联系;正确处理数学工具与物理内容,以及理论体系与实验验证的联系;在教学中应用教育心理学理论,利用联想、迁移以及启发式教学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其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高兰香.大学物理主题式教学研究[j].物理通报,(6):7-9.

[3]王斌.大学物理概念教学的现状分析与教学模式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2):94.

[6]赵凯华.对当前物理教学改革的几点看法―――在中国物理学会教学委员会第七届第一次全体(扩大)会议上的报告[j].大学物理,(2):1.

探究高校公共音乐课程教学的意义及改革方向论文

音乐能够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对学生的成长和健康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但是目前很多教师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仍然在采用单一的“灌输式”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指导,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较差,主动性较低,无法感受到音乐学习的乐趣和音乐的无限魅力。

高中音乐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可以通过明确音乐教学的目标,完善音乐教学的设施等方式,带动音乐课堂教学的氛围,培养学生的音乐思维。

1、明确音乐教学的目标,整合音乐课程的结构。

在高中音乐教学之前,教师首先要根据音乐课程教学的内容和教学大纲对学生音乐学习的要求,结合高中生的性格特点,进行科学的教学目标制定,整合音乐课程的框架结构,使学生在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中,加深对音乐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音乐思维。例如在指导学生对高中音乐《第六悲怆交响曲》这首曲目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首先为学生讲解《第六悲怆交响曲》这首曲目背后的创作背景,使学生能够明确感受到柴可夫斯基甜蜜、忧伤、苦涩等情绪变化的原因。在明确创作背景的条件下,进行音乐学习。明确这首曲目教学的目标,在增加学生对浪漫主义音乐的理解的基础上,感受音乐中的渐变的情绪和音乐的灵魂,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

2、完善音乐教学的设施,丰富音乐教学的内容。

为了更好的`实现新课程改革对高中音乐教学的目标,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首先要做好高中音乐教学的基础准备活动。完善的音乐教学设施能够为学生创建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丰富音乐教学的内容,使学生在亲身接触的过程中,增加对音乐的热爱程度。根据音乐器材,再现音乐曲调。这种教学方式同时也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乐感。另外学校和学生家长也要加强对高中音乐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完善校园中的音乐设施。例如在指导学生对“独特的民族风”这篇内容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蒙古族的独特音乐器材“马头琴”、傣族的“葫芦丝”等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亲自实践,尝试演绎乐曲,充分调动课堂教学的氛围。

3、运用多种教学的方式,培养学生的音乐思维。

在高中音乐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尽量保证音乐的多样性,搭建自由化的音乐教学平台,改善传统教学方式中,枯燥而乏味的教学氛围。在充分激发学生音乐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基础上,不断提升音乐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培养学生的音乐思维。例如在指导学生对《草原小姐妹》这首曲目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首先利用多媒体等信息技术手段,为学生直观展现草原上牧民们放牧的情境,使学生感受大草原上一望无际的碧绿草场。在学生产生一定的主观印象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闭上眼睛,然后为学生播放琵琶协奏曲《草原小姐妹》,使学生能够结合画面,欣赏音乐,加深对音乐的理解和感悟。在学生对这首曲目学习完成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演唱比赛,可以通过个人演唱竞技的方式,也可以通过小组合作之间竞技的方式进行比赛。在学生演唱完成之后,由学生评选出“最佳演唱奖”、“最佳台风奖”、“最佳合作奖”等奖项,增加高中音乐课堂教学的乐趣,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实践活动当中,感受音乐的魅力和学习音乐的乐趣。

三、结束语。

高中音乐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要明确当前音乐课程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灵活运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课堂教学的氛围,不断提升学生的音乐水平和审美能力,为学生未来的成长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新时代大学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体系的改革创新论文新时代新大学新打算

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新技术在人们生产、生活领域的广范渗透和应用,不仅要求社会成员掌握系统的科学知识,而且应具备一定的综合实践能力。而生物、化学、物理等是实验性学科,如任何有关生物的创新发现都离不开实验,因此生物及其相关专业的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生物实验教学对培养创新人才、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针对我校是升本的综合性大学,如何提高理工科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理工科教师和管理部门所关心的问题之一。针对我校升本以来的实际情况,结合学校所提倡的导师制和多年的办学经验,进行实验教学改革,在实验安排上减少那些缺乏科学思维训练和创造性的验证性实验,开展“教方法、训技能、练本领、上水平”的研究式实验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与综合素质的培养。

1为研究式实验教学创造条件。

1.1要求教师有较高的素质。

要有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和严谨的工作作风,要有较高的理论水平以及正确、标准、全面的实验技能,才能为人师表,才能更好地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1.2要求学生有较高的素质和一定的主动性。

学生有较高的素质,才能保证在实验过程中认真操作,确保实验室的安全。主动性强,才能对所做课题感兴趣,才能选择喜欢的课题组及老师,实现学生?教师的双向选择,进行研究式实验教学。

1.3提供必要的实验条件。

学校要加大对实验仪器、设备、药品的的投入力度,为开放实验室创造良好的硬环境。

2研究式实验教学的内容和实施方式。

2.1强调课堂教学的重要性,打好理论基础。

要求参加研究式实验教学的学生大多从大学二年级开始,他们入校时间短,基础薄弱,知识面窄,所以要求对他们学好基础知识,正确处理基础学习与科研、理论学习与实践的关系,在注重基础理论学习的同时,要注意吸收新知识、新理论,逐步进入本学科的前沿领域,以至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2.2加强技能训练,改变教学模式。

由于一些学生重理论轻实践,其结果将是毕业后眼高手低,独力工作能力差,这直接关系到学校的教学质量问题。为此要改变教学模式,采用“两阶段、双强化”的教学方针,即强化技能训练,强化创造性思维和综合能力的培养。“两阶段”是实施这一目标的具体过程,第一阶段着重培养基本技能,从基本实验到大型仪器的使用,实验过程中的协调性、准确性,规范化等。第二阶段注重创造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在第一阶段完成的基础上,可以让学生做一些科研性的课题。让学生自己查阅文献资料、设计实验方案、测试、处理和分析数据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同学的创造力,以便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综合实践能力。

2.3启发学生思维,诱导科学创新。

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的特点,从基础开始,由易到难,启发诱导,培养兴趣,鼓励学生的大胆提问题,互相讨论,互相启发,互相促进,集思广益,一些新观点、新方法就直接酝酿在讨论中。针对问题,要进行论证,逐步培养学生严谨的逻辑思维和独立解决问题能力。

3预期目标。

3.1有利于树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和教学氛围。

开展研究式实验教学,师生直接交流的机会增多,对学生真实的学习情况和心理特点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这将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引导学生拚搏进取,勇于创新,也为教师探索教学规律,改革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创造良好的条件。

3.2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

开展研究式实验教学,学生参与科研工作,首先要查阅资料,设计实验方案,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了解本学科的发展动向,更加清楚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如何应用到实践中去,同时解决了学生所困惑的“学什么、如何学”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工作中或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科研实验,有了独立进行研究和探索的机会,促使学生进行总结,灵活应用各基础实验阶段所学的知识与技能,强化了技能训练,这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工作的能力。

3.4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

研究式实验课题有的.可来源于教师的科研课题,也可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一些专项研究,通过学生大量的实验,以及在实验中发现的问题和产生的新设想,有利于教学内容的更新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同时,可以促使指导教师预先试作和了解更多的可能的方案,常看文献,了解动态,才能指导与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这将极大的促进教师科研能力的提高。

3.5有利于实验室的开放和建设。

在研究式实验教学的过程中,势必要有相应的实验室和实验设备。通过大量的实验,从中可以发现实验室中所缺少的仪器、设备,便于补充、更新。同时也可以提高现有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率,完善实验室的建设,促进实验室的进一步开放,为研究式实验教学创造有利的条件。

4结论。

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我们体会到,开展研究式实验教学,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大胆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也是深化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在这种机制的激励下,我系学生在参加省、校级的“挑战杯”科技论文竞赛中多次获奖就是很好的证明。

参考文献。

[2]王义遒.以创新为灵魂树立新的教育观念[j].高等理科教育.1999.

[3]胡继飞,证晓蕙.生物学教育心理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探究高校公共音乐课程教学的意义及改革方向论文

随着我国普通高校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影视这类极富时代性、综合性、艺术性的课程成为我国高等院校公共艺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传统的音乐、美术、舞蹈、戏剧等课程一样共同担负起高校素质教育的重任。高校的影视教育分为两种,一种是培养影视专门人才的专门教育,还有一种是旨在提高普通大学生影视艺术修养的通识教育,即公共影视教育,本文探讨的就是后者,它属于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范畴。公共艺术教育分为很多种,影视艺术是其中产生最晚,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喜闻乐见的艺术形态,且与现代科技和现代艺术观念联系紧密,因此影视艺术具有很强的生命力。

一、公共影视教育课程在我国高校的开设。

纵观欧美国家,几乎很少有未开设影视课程的院校,将学生培养成一名影视制作人并非影视课程开设的终极目标,他们实际上将影视文化教育作为人文学科的一部分,加入到大学文化教育体系中,使学生能较系统的掌握视听文化知识,培养学生多样的思维方式和创新精神。在我国从20纪8q年代起,国家教育部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将影视课程逐渐纳入我国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体系,在教育部办公厅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彡中就明确将《影视鉴赏》课程纳入到各专业本科的教学计划中,成为公共艺术课程中的八门限定性选修课之一。近年来,国家教育部对于普通高等学校的艺术教育越来越重视,艺术教育不是一般的知识教育、思想教育、技能教育,而是一种完善人格、培养人全面发展的基本素质教育我们高等教育的目标不是培养“机器人,“经济人,而是培养能融入我们这个社会的,有个性、富有创造力、全面均衡发展的公民,而艺术教育是促进大学生和谐完善发展的保证。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我国的公共艺术教育体系日益完善,我国大多数高校也已开设了影视艺术的相关课程,影视艺术正逐渐成为高校公共艺术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倍受学生的青睐然而,我们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不能忽视问题的存在,公共影视教育教学目标的模糊性,教学内容选取的随意性,课程设置缺乏科学性,师资队伍建设的滞后性已然成为严峻的问题摆在我们的面前。高校公共影视教育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原因是多样的,其中有部分是受到学校软硬件条件的制约,其中还有一部分是对于国家的公共艺术教育决策认识上的偏差造成的。本文以影视艺术教育为例,谈当前公共艺术教育中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

二、公共影视教育课程面临的一些问题。

笔者在教授一些艺术课程时,让学生评析一些电影作品,可学生对于这些影片的理解与影片表现的主题和内涵偏差很大,这让笔者很不解。近年来,面对形形色色的现代艺术观念,不少学生对艺术的理解过于狭隘,尤其是面对一些现代影视艺术作品时,常常显得困惑不解和无所适从,一些学生失去了对于艺术应有的理解阐释能力,患上了〃艺术失语症”我们应当清醒的认识到这与我们的影视艺术教育不无关系。我国的普通艺术教育长期等同于技能教育或者几门鉴赏课程,影视艺术课程也不例外,这与西方综合性大学形成强烈反差,虽然国内一些高校开设了影视鉴赏课作为大学生的公共选修课,但多局限于对于影视作品的观赏,教学目标不明确,课程开设存在诸多的问题,使学生失去了对于影视艺术的整体观察与把握,造成了许多学生由于影视艺术知识过于单一而对影视艺术的理解非常的狭隘。

脉络这一类影视课程的开设通常很孤立与其它课程缺乏联系,同时也缺乏统一的标准和管理,没有统一的教学目标、教育大纲、教材及考核方式。公共影视教育目前还没有形成自己的课程体系,缺乏长期稳定的核心课程,仅有的几门课程的开设也没有先修课程到后续课程的过渡,通常情况下都是入门课程与研究型专题课程并置教师是教育过程中的主导,教师水平的高低也直接关乎教学质量的高低,而目前公共影视教育普遍存在教师资源缺乏且非专业化的现象。在影视专业教师资源非常缺乏的情况下,部分非影视专业教师由于课时量不足,为补足课时量所以开设影视鉴赏相关课程,由于这一类教师非影视专业毕业,通常影视理论水平欠缺,因此很难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这一类教师通常把影视鉴赏课中的“观影”作为教学的唯一手段,缺乏对于电影史、电视史或者相关的视听文化知识的讲解,只是让学生被动的看片,没有互动,缺乏一种学生的参与性。

学生上课的随意性也很大,大多数学生把影视课程当作是一种消遣,仅凭兴趣来观影由于部分教师开设这类课程也并无教材或者讲义,学生多数空手来上课,课程中也不做任何笔记。更有甚者,还带上零食、饮料,拉上好友走入课堂,俨然把教室变成了一个电影院。也有部分学生认为影视课程的学习非常的轻松,因此把它当作赚取学分的最好手段学生不明确学习的目的,更没有一种参与性,学生评价课程的好坏,仅是教师放的影片是否合他们的胃口,是否“好看”,希望教师尽量少一些评析和讲解,而多给他们看片。

三、对于公共影视课程开设的建议。

应该说公共艺术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中的地位并不高,或者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公共影视教育也不例外,这与影视文化在社会上的巨大影响力并不相称,影视艺术正冲击着我们的社会,影响着大众的思维方式和接受方式,影视艺术以其全面的文化内涵成为大众也是青年大学生认知社会和实现高校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大学生正处于完善人格服务社会的关键时期,通过影视作品培养大学生形成健康、积极的价值取向,促进大学生对于真、善、美与假、恶、丑的判断,促进大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都大有益处、任何一类课程都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性,公共影视课程也不例外,目前公共影视课程开设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缺乏稳定的核心课程,在已有开设的课程中没有先修课程到后续课程,入门课程到研究型专题课程的过渡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在课程的设置上应该改变过去那种以鉴赏课、概论课为主的方式,概论式的课程可以使学生了解学科的背景和知识概况,但很难获得相关人文学科的思想方法而鉴赏课仅从几部作品的观赏,又很难从整体上去把握影视艺术的发展脉络在公共影视教育中具有稳定性的核心课程的开设显得非常的必要和紧迫,所以应当首先确定一部分核心课程,而在这些课程中又要区分先修课程和后续课程,入门课程与研究型课程,课程的开设要遵循一种规律性,影视艺术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艺术形式。

在电影电视中我们可以发现哲学、政治、音乐、文学、美术等课程元素,因此还应加强影视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加强学科之间的纵向联合,以促进公共艺术课程群的建立可以尝试开设一些综合性课程,例如影视美学、影视音乐欣赏影视制作基础等完善公共影视课程的设置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逐步加强影视课程的整体性和特色性,加强与其它门类艺术课程的纵向联合,逐渐完善公共影视课程的课程体系同时,高等院校还应在公共影视教学与科研等方面加大投入,制定大纲,编写教材,加强影视精品课程建设,实施课程的优化和教学改革。

在普通高校公共影视教育中师资缺乏且非专业化已成为普遍现象,由于许多高校并没有影视相关的专业,因此也很难有专职的影视专业教师,而高校的公共影视课程一般由中文系或者艺术系教师教授,由于这一类教师通常理论水平欠缺,教学方法又不得当,所以很难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公共影视课程的教师应当由知识渊博、专业精深、视野开阔、经验丰富、注重创新的影视专职教师来担当,但这样的教师通常非常匮乏在专职的影视教师匮乏的情况下,笔者建议现有的公共影视课程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和创新能力,学校也应当给予一定的资金和政策的支持,提供机会让他们参加进修、培训来逐步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不是影视专业毕业的教师也可结合自己所学的专业,开设一些例如影视美学影视文学等自己更擅长的课程,而不是一味的开设影视鉴赏课在师资匮乏的情况下,还应加强校际之间的联合,整合教师资源,达到资源共享“目前上海东北片区的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等九校已实行了跨校公选课制度,各学校可以优势互补,加强各高校强势学科、特色学科的校际交流,让不同学校的学生有机会感受其他学校的人文氛围,领略不同教师的学术风采。”(滕朝军、母华敏《中国高校影视教育发展历史与现状》,载《电影文学》14期,10-11页)上海的这种跨校公选课制度是值得我们借鉴的,这样做可以有利于教师资源的合理配置与共享大学校园是陶冶学生人文精神,道德情操的重要场所,因此高校还应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好的文化氛围可以使学生的审美情趣,文化品位在潜移默化、耳濡目染中得到提升。

例如可以定期开展艺术节影视文化节等各种文化活动,举办各种影视讲座,专题报告会等等同时高校也应该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学资源,可在校园网上建立影视资料库,供学生学习交流之用,学校的图书馆影像厅或者电影院应定期播放优秀影片,辅助公共影视课程的教学,拓展学生的视野,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在寓教于乐中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现代中国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潘光旦先生指出过,如果学校培养的是具有一技之长,但无人文情怀而又自以为是的专家,这样的人只能是“一个畸形的人、零碎的人、不健全的人”(戴月华:《传媒艺术类高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定位及实现方式,载《中国高教研究》201期,87-88页)包含公共影视教育在内的公共艺术教育正承担着完善大学生的人格、培养他们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作用,我们应当转变观念,对于公共艺术教育的价值和目标进行重新思考,确立其在普通高等教育中应有的地位。

探究高校公共音乐课程教学的意义及改革方向论文

天津市的高校数量不少,该文主要选择天津市内主要的本科院校作为研究对象,现在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12所大学作为研究对象,主要包括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天津科技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天津工业大学和天津财经大学等,对这12所高校的体育教学现状进行分析。

1.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收集法,通过图书馆的书籍和网络检索库查阅并收集与高校体育教学有关的研究文献和资料,文献资料的查阅和收集可以根据研究进展和需要再去进一步完善。(2)现实调查访问法,在每年天津市的高校体育教学工作总结的年会上,对各个高校体育教学相关人员进行访问,也可以走进现实,对体育教学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都有很高造诣的教师和专家进行走访,通过与他们的交流来掌握当前天津市高校体育教学的现状及发展趋势。(3)问卷调查法,问卷调查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主要包括问卷发放对象、调查对象和问卷回收这三个方面。问卷发放的主要对象为天津市内具有代表性的体育教学专家、高校中的一线体育教学教师和天津市高校中的学生;试卷设置的调查对象为以上列出的12所高校中的体育教学现状;数据的收集要客观现实,就要做好有效问卷的回收,然后通过有效问卷进行数据的统计和分析。(4)为了保证问卷的有效性,需要对问卷进行效度检验,方式为聘请与本文研究内容有关的专家,采用逻辑分析检验法对问卷进行综合的评定,以确保问卷的真实性和信息的客观性。表1和表2分别表明了本次问卷发放的对象和问卷的可信度。(5)通过回收的问卷,采集信息,进行数理统计分析。

2天津市高校体育教学现状的研究结果。

体育教学指导思想是关于体育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关系的一种体现,体育教学指导思想的产生和形成对高校体育教学水平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经过对天津市12所高校体育教学现状的研究和数理统计分析,可以发现高校体育教学在实际中存在着许多的弊端和不足,主要表现在教学思想较多,很难达到统一,多种教学思想并存的现象较为严重。天津市高校体育教学经过改革和发展后,其中“健康第一”的终身体育思想逐渐成为教学指导思想的主体,“健康第一”的教学思想符合现下素质教育的要求,明确体现出了体育为素质教育服务的教学理念。问卷信息表现出了天津市高校体育教学的现状,当下,天津市的各高校大都将健康第一作为了体育教学的主体思想,已经将培养学生终身从事体育活动的能力作为了体育教学的主要思想和目标。传统的体育教学旨在追求学生体育技能水平的提高,而新的教学指导思想强调将教学重点转移到促进学生身心的协调发展,健康第一的教学思想有助于体现体育教学的优势,将体育教学与学生的未来结合起来,从而真正发挥出体育教学的功能,促进学生未来的发展。新的教学指导思想是体育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实现体育教学科学化和社会化的重要思想途径。

3高校体育教学内容的探索。

体育教学目标的实现取决于体育教学课程内容的设置,体育教学内容是高校开展体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教学内容的设置和高校体育人才培养的质量有着直接的关系。长久以来,天津市高校体育教学在内容设置上,大都以竞技性的体育项目为主,比如长跑、跳高跳远、投掷项目和球类项目等,而忽视带有健身性和娱乐性的体育项目的普及。竞技性强的体育项目有着整套规范的规则体系和技术要求,这些规则较为系统和严格,其重点在于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这些体育项目对学生的要求都很高,使教学较为严格而缺乏趣味性,学生因为教学内容的枯燥和体育项目较高的要求,很容易对体育教学产生厌烦和畏惧心理,从而失去对体育学习的兴趣;传统的教学内容很容易偏离体育教学的本质,只注重追求专业技能的教学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阻碍学生的全面发展,其教学思想很容易与素质教育背道而驰。

3.1天津市高校体育教学内容的现状分析。

由表3可以看出,在“健康第一”的教学思想和素质教育背景下,天津市高校的体育教学内容已经进行了一系列深入的改革,其课程内容的设置也逐渐趋于科学与合理。在具体课程内容的设置上,始终将教学目标作为指导,去除了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内容,减少了竞技性较强的体育项目的设置。从6所高校的教学内容分析来看,较为单一的体育项目大都被取消,以往体育教学内容中必不可少的基础课也被选修体育而代替,以往以教师为主体,学会收获甚微的局面得到有效改善。当下高校体育教学内容的设置有效地结合了学生的兴趣,强调培养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对身体活动能力和基础理论课时的比重作出了严格的规定,每个选修课都旨在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和体育活动的能力。比如大量带有传统型和民族性的体育项目以及现代体育项目的设置,极大地丰富了体育教学的内容,满足了学生的不同爱好和需求,这些带有浓厚的趣味性的体育教学项目不仅丰富了高校学生的学习生活,为高校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提供了保障,也促进了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比如,传统摔跤、太极拳、传统武术等民族项目,还有野外生存、拓展训练和大众健身交际舞等现代项目,这些丰富多彩的体育项目极大地丰富了高校体育教学的内容。

从表3可以看出,虽然高校体育教学内容仍然是以篮球、足球以及乒乓球等竞技性项目为主,但许多带有民族性的和现代性的体育项目已经逐渐被引入课堂,攀岩和野外生存等现代项目得到了学生极大的认可,高校学生对这些新兴项目表现出了很大的热情。从这些体育项目表现出来的效果来看,高校体育教学的内容应在球类等主体项目的基础上,适当增加一些带有民族性的和现代性的体育项目,在课程的设置上,应充分做好市场调研,聆听学生的心声,重视学生的建议,加大广受学生欢迎的体育项目的设立,这是未来高校体育教学内容发展的重要方向。

4高校体育教学效果目标的探索。

4.1天津市高校体育教学效果目标的现状。

在一定的体育教学时间和范围内,教师和学生所达到的教学效果的标准和程度称之为体育教学目标,体育教学目标是教学内容制定的参考和依据,也是高校体育教学的出发点和终点,决定着体育教学内容的发展方向。高等学校的体育教学目标提出了体育教学的三大目标,主要表现在:(1)让学生掌握基本的体育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行为习惯;(2)增强学生的体质,提高学生的健康,培养学生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从而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3)培养高校学生健康的体育道德观和创新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体育教学观念在不断发生着变化,高校学生的身心有着多元化的需求,因此,体育教学目标也应根据实际情况作出相应的变化,由此可见,以往制定的教学目标有着一定的不足,显得较为滞后。进入新世纪后,体育教学经过了新一轮的改革,在原有基础上提出了“身体健康、心理健康、运动参与、运动技能及社会适应”等五大方面的基本目标,这五大目标明确体现了新时代高校体育教学的重点和发展方向。以上对天津市12所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的研究表明,各大高校体育教学的领导均将这五大目标作为了新时期体育教学所追求的基本目标,各大高校也将教学目标的改革作为了体育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但从教学的具体效果来看,并没有完全实现所定的目标,在身体健康、心理健康、运动参与、运动技能及社会适应这五大目标中,许多师生均将运动技能作为了体育教学的第一目标,而忽视了心理健康目标的实现,这是高校体育教学的结构模式和教学内容不合理所造成的。由此可见,传统的体育教学思想在高校里还占据着相当大的地位,健康第一的教学思想在高校里并没有得到师生的广泛认可。

当下的体育教学不再是简单的运动技能教学,而是要追求学生多元化的发展。运动技能目标在体育教学中的地位逐步发生着变化,素质教育追求学生身体和心理的全面发展,只有其它目标得以实现,才能保证学生的健康发展。因此,高校的体育教学应注重课程的创新,使师生认清各项目标之间的影响关系,将运动技能的培养作为基础,从提高学生对体育教学的兴趣着手,实现塑造学生品格的目标。在教学目标的改革中,应根据新时期高校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爱好,结合竞技性、趣味性、民族性、科学性以及可接受性等项目特点,构建符合学生身心特点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结构体系,依靠改变师生对教学的认知,达到新时期高校体育教学目标所提出的要求。

5高校体育教学内容和效果目标的相互关系。

在体育教学中,课程内容体现了教学目标的理念和思想,在教学的任何一个阶段,教学的效果目标始终占据着最为重要的地位,教学内容的设置是为教学目标的实现而服务的;而反过来讲,如果教学内容的设置不合理,与体育教学目标的理念相违背,这时的教学就没有实际的意义。因此,高校的体育教学应合理把握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只有明确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才会得以优化,教师在教学课堂上就不会出现理论和实践上的偏差,科学有效的教学内容能够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而教学目标又为教学内容的设置指明了方向。

6结语。

综上所述,在当下推行教育的背景下,体育教学越来越受到教育人士的重视,追求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是素质教育的主要目标。而当下体育教学追求的目标全面诠释了素质教育的要求,做好高校体育教学内容和效果目标的创新改革工作,对高校体育教学内容效果目标因素进行探索,对培养高素质的体育人才和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有着重要的意义。

探究高校公共音乐课程教学的意义及改革方向论文

对于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不仅仅要学习好与音乐相关的各种理论知识以及音乐方面的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要不断地提高把专业的音乐知识以及音乐技能传播出去的水平和能力,这些才是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的核心目标。通过很多的事实可以看出,作为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如果没办法对教学的方法进行更好的掌握和使用,想从事音乐教学方面的工作是非常困难的。

从目前情况来看,很多的高等院校都把“教”这个核心问题给忽视了,“音乐教学法”这个课程根本没有得到高度的关注。很多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师都把该门课程作为与音乐相关的理论课来讲,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十分枯燥,基本上就是照着书本来读。另外,该课程的内容不是很充足,没有办法很好地开拓学生音乐方面的教育视野,同时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学习的积极性也没有充分调动起来。在实际的音乐教学当中,忽视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这样的课程设置对学生实际教学能力的提高没有什么帮助。很多学生在走出校门之后根本无法从事音乐教学方面的工作。由此可见,一定要对“音乐教学法”这门课程给予更多的关注。

二、音乐教学法课程设置现状。

音乐教学法是一门音乐教学的理论性课程,同时也是唯一一个音乐理论课程。在三年制的音乐专科教学当中,一共有54节课,通常在1个学期就可以完成教学任务,一般情况下会把这门课程设置在第5个学期当中,教学实践一般会设置在第6个学期当中。在一些四年制本科的高等院校音乐专业以及音乐院校音乐教育专业里,通常设置1学年,64学时,在第6或7学期开设,教学实践一般会设置在第8个学期。这好像已经成为了学生走出校门之前的紧急教育。

从该课程的具体设置情况可以看出,要是太过于关注音乐理论知识方面的教学,那么学生的具体应用水平以及能力就没有办法逐渐提高,很难做到兼顾,导致该专业的学生在开始实践的.过程中没有办法把自身的教学水平更好的展示出来。另外,实践之后反映出来的很多问题根本没有足够的时间来进行弥补和改善。因为该课程在开始实践之前就已经结课。经过具体的实践之后,学生都有非常深的体会,此课程对于学生来讲是至关重要的。可以想象,院校开设的键盘、声乐以及音乐史等音乐方面的专业课程,主要目的都是为了能够给以后的音乐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不过仅仅是把这些课程掌握得非常好,却没有办法把掌握的专业知识应用到实际教学中也是不行的。因此,对一位音乐教师来说,教学的能力高低是衡量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由此可见,应该开设一些与音乐教学法相互配套的课程研究、模拟教学以及音乐心理分析等相关课程,从多个方面来逐步提高该专业学生的理论基础以及实际的教学水平。对于该课程时间的分配也要做一些调整,具体方案如下:如果是三年制的专科,要把音乐教学法课程开设在最后两个学期。倒数第二个学期一定要与该课程内容的具体设置、课程研究课、模拟教学课相结合。也就是说,要让理论和实践充分的联系到一起。最后一个学期要把教育实践安排好,同时还要开设音乐教育心理的课程,把那些在教育实践当中反映出来的一些问题尽快报告给教师,教师可以把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发现的各种状况和学生一起来探讨和研究,构造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同时在这个过程当中要继续对音乐教育心理分析进行加强,因为该课程本身主要就是对具体实践以及理论学习当中遇到的问题做进一步的思考、研究和改善。对于四年制的本科来说,音乐教学理论、课程研究以及模拟教学可以在第5个学期来开设,甚至可以尝试将音乐教学理论法、模拟教学、教育见习、教育实习,贯穿四年的教育周期。

这样可以把演讲、练习以及听课充分的联系在一起,在第7个学期开始时就可以安排具体实践,这时之前学习的所有理论知识就可以充分的使用了,之后把实践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放到最后一个学期,在音乐教育心理的课程上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

三、音乐教学法方式的改善。

以往传统的音乐教学方法一定要有所改变,不断树立起全新的教学理念。之前“教师在讲台上照本宣科,学生在下面打盹睡觉”的这种教学方法对于学生来讲,无法提高其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所以,音乐教学法课程在教学方法上的改革是学生能够提高学习兴趣的前提条件。要想对音乐教学的方法进行更好的改革,一定要从很多方面着手。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音乐教学法课程的任课教师在讲课之前一定要加强学习,可以参考国内外在音乐教学方面的科学方法和实践经验。同时按照该课程相应的改革标准来对教学的具体内容做出选择。

第二,教师在给学生讲音乐理论知识的过程中,在语言表达方面一定要做到形象、生动,并且要有足够的感染力。课堂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设有模拟教学的环节,也就是学生模拟授课。

第三,教师要经常带领学生到小学以及中学进行听课学习。还可以把小学或者中学的一些比较优秀的音乐教师约到学校来给该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做示范。在模拟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先互相来听课,之后互相评课,最后由教师来归纳和总结,让学生在模拟教学的学习和实践当中逐渐提升自身的实际教学水平和能力,建立起角色互换的理念,通过这个实践的过程让学生深刻体会“教”的特征。

第四,在音乐的教学当中,教师要不断与学生进行交流,熟悉其在专业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教师在对理论知识进行讲解时,语言一定要精练,防止产生空洞、枯燥的现象。

第五,要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而课堂可以成为学生自我展现的舞台,这样就可以不断的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其理论及实践能力。

四、评价音乐教学法的方式。

评价音乐教学法的方式一定要能够把学生的实际教学水平更好地展示出来,公平公正地进行评价。传统音乐教学法课程的评价方式主要以学期末的理论知识考试为参考。这样的教学评价方式,对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提高没有任何帮助,同时还会导致大部分的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更多关注音乐理论知识,忽视实际应用水平和能力。

所以,对于音乐教学法的评价一定要搭建起一个相对完整的、综合性的体系,即可以把学生的综合水平进行充分展示的评价。另外,对于学生成绩的评定一定不能太片面,应该参考理论知识的成绩,模拟教学的成绩以及具体实践的成绩来综合做出评价。理论知识考试主要是以课本中的相关知识以及一些课堂中的相关设计作为考试的重点内容;模拟教学成绩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做出评价;对于实践成绩的评价,要求教师要向实习过程中的指导教师以及其他学生进行了解,之后再做出相应的评价。

只有这样,才可以相对公平、公正地对该专业学生的综合水平做出评定。

五、音乐教学法教科书的具体内容。

从当前的情况来看,很多高等院校都增设了“音乐教学法”这门课程,选用比较多的是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学校音乐教育导论与教材教法》。该教材汲取了国内多年来在音乐方面取得的教学成果,以及在某一个理论性的高度上整理出来一系列相对有效、完善、独具特色的音乐教学方法。

笔者认为,在音乐教学法课程中还应相应增加一些与中小学音乐教学相关的教学方法和内容。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教学方法也在逐步改革和创新。所以,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一定不要仅局限于教材上面的相关内容,而是应该把与高等院校音乐教学法课程改革相关的创新思想和方法与理论知识充分结合在一起,如可以把《中小学音乐教育》《中国音乐教育》《音乐分析》等一系列与音乐相关的杂志、书籍中的内容引入到课堂中。

由此可以让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从更多的渠道储备知识,尽快掌握音乐教育的发展情况,同时还能够不断地提高学生学习音乐教学法课程的主动性以及迫切感。除此之外,还应多整理一些像小学以及中学教案、案例研究等材料,以此作为音乐教学法课程中的相关教学内容,这些就要求音乐教学法课程的教师一定要具备不断钻研的精神,同时还要具备很强的责任心,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逐步积累一些教学经验,以保证教学效率的提高。

综上所述,音乐教学法课程已经逐步成为各大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的主修课程。可见其地位在逐步升高。但是,从实际的角度出发,该门课程却存在着一些问题,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改革和创新。各大高等院校应该逐步加大对“音乐教学法”这门课程的改革力度,以便把音乐教学法在教学当中的功能充分展现出来。

探究高校公共音乐课程教学的意义及改革方向论文

论文摘要: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的突破口应从课程结构改革入手,充分考虑学科需要、学生需要和社会需要,形成多种形式交叉组合的课程结构群。课程设置应突破现有的平面结构,拓展多层次、立体化的课程体系。

论文关键词:公共体育课程;课程改革;发展趋势;高校。

1问题的提出。

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新时期面对新课程改革的形势及教育部8月新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高校公共体育面l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在国际性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我国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应遵循世界潮流,更新思想,转变观念,确立“终身化、民主化、个性化”的大体育观;与健康教育、生活教育相结合,与未来社会接轨,逐步建立起学校、社会、家庭体育相联系的新体制,这是新时期社会发展对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在新形势下全面展示体育育人功能的关键所在。因此,对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发展趋势的探析,有助于推动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向纵深推进。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1)参加月在北京大学举办的全国高校体育部主任培训班的各高校体育部主任及专家、教授,每所高校发放1份调查问卷表,共发放55份,回收43份有效问卷,有效回收率为78.2%。

(2)对全国58位课程理论专家、教授进行面对面访谈及电话、信函交流,了解公共体育课程改革存在的深层问题。共调查访问了全国101所高校。

2.2研究方法。

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访问法、逻辑分析法和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查阅了大量的有关论文及国内20余所高校的体育教学文件,调查访问了全国101所高校的专家、教授及一线教师,在此基础上对当前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归纳分析,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演绎推理。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1课程目标。

体育课程的目标是体育课程编制的起点,是进行体育课程评价的标准,也是体育课程实施的归宿。在调查中,87%的调查者认为体育课程的主要目标是:锻炼学生身体,增强学生体质。世界上许多国家在体育课程目标的定位上都重视学生身体健康的目标。美国学者提出体育课程以发展学生身体素质为目标,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向自觉学习的方向发展。加拿大学者提出促使所有学生身体健康的目标,通过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增强健康。日本则通过各种合理的运动实践,在提高运动技能的同时使学生能体验到运动的乐趣,培养明朗、健全的生活能力和态度,以及健康安全地参加运动的态度。德国要求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能力,因为体育课程与知识、感情和操行这3个领域密切相关,这就是学生具有的终身从事体育活动的本领。应该说我国提出的两个层面(基本目标和发展目标)5个领域目标(运动参与目标、运动技能目标、身体健康目标、心理健康目标、社会适应目标)是最全面具体的课程目标。

3.1.2课程结构设置。

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占83.7%的调查者认为,我国高校“课程结构设置定位混乱”,说明目前全国高校较普遍存在这个问题。部分高校还是没有突破原有的课程结构,存在大纲限制过死,课程设置较盲目,教学内容缺乏个性与特色等缺陷。问卷调查表明,目前国内高校的公共体育课程类型大致有普修课、选修课、专项课、保健课、提高课、重修课几种。从课程结构设置的情况可以看出:一年级普修、二年级选项的课程类型占国内高校的48.5%,虽然俱乐部制体育课是当今国际体育课程发展的一个大趋势,但由于受国情和各种条件制约,开设这类课的高校在国内仍然为数不多(见表1)。当前课程改革存在的最大误区,一是盲目性,不考虑区域特点、学校特色及学生需要,盲目跟风,认为多开设几种类型课或多设置一些项目就是体现“素质教育”、“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导致课程结构定位不清晰,对要达到的效果和完成的目标认识不清。二是只重形式的改革,没有把社会需要和学科内在性质和谐地结合起来,片面强调学生兴趣。

3.1.3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

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内容是服从于体育课程目标的,为此体育课程内容要综合化、多样化。调查中有学者认为体育课程的价值不仅在于掌握某项运动技能,还特别强调,贯穿终身的余暇内容要给予保证;解决以维护和增进健康为中心的身体问题,保障终身学习内容和高质量的体育运动学习能够顺利进行。运动项目是体育课程内容的主要素材,很多情况下,不能把运动项目直接搬到课堂上去,因此就需要对它进行加工改造,这就是所谓的竞技运动教材化。以体育课教学为基础,开展课外体育活动,课内课外相结合,是新的教学体系所要求的。

3.1.4课程评价。

体育课程评价是课程编制科学化过程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高校体育课程目标的确定、课程结构的设置、课程的内容与教学方法的选择,都要以客观的科学评价为依据。当前在体育课程评价方面,有以下3种情况:着眼于体育学习成绩的评价;综合性评价;着眼于体育过程的评价。目前许多国家侧重将结果评价和过程评价结合起来。实践证明,只根据最后的体育成绩(结果评价方法)来评价体育教学,往往是不够全面、客观的,会降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没有什么实际意义。要注重从学习过程的角度看在原有基础上的提高幅度来评价体育教学。体育学习结果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体育过程本身。把体育学习结果评价与体育过程中的进步幅度评价结合起来是体育课程评价的一个发展趋势。

根据《纲要》,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应进行整体改革,突破口应从课程结构改革人手,本文将在原有课程结构基础上,充分考虑学科需要、学生需要和社会需要,从形成多种形式交叉组合的课程结构群方面进行探索(如图1)。

3.2.1体育必修课实行弹性修学,限定学分。

体育必修课包括实践课和理论课,其主要任务是执行教育部《纲要》,达到所设定的教学目标,修读规定学时与学分,不限学期。实践课采取学校特色项目与学生自选项目相结合的方式,特色项目要求人人必修,自选项目根据项群理论分为几个大类,但项目选择的宗旨应是具有终身锻炼价值的运动项目,由学生选择每类中的任意一项修学。根据学生体质评价测定的现状进行分析,确定运动项目,可以侧重考虑有氧体能类项群中的某项运动。理论课包括健康教育、体育人文社会学、终身体育理论、运动处方理论、营养与保健理论等,通过讲座、答疑、多媒体等多种形式进行教学。

3.2.2体育活动课层次分明,全学分制管理。

包括教学俱乐部与课外俱乐部两种形式,教学俱乐部包括限定选修课与任意选修课,限定选修允许弹性修学(即规定学分、学时,但不规定修学年限),课程内容相对固定,侧重地区或学校传统特色及学生有必要学习掌握的知识技能,属计划性内容。任意选修也有固定学分,同样面向1~4年级学生,但其宗旨是发展和完善学生的个性、兴趣、爱好和特长,开设的课程完全由学生自选,属指导性内容。课外俱乐部指各运动项目的单项俱乐部,纳入学生学分管理,由校体委直接领导,学生社团与体育教学部共同运作,体现多层次的立体互动性。各单项俱乐部均可按水平分为3个层次:第一层是以发展学生体育特长,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为目的,相当于各个单项的校际最高水平,可代表各院、系参加各类竞赛。第二层是面向大部分学生,以健身、健美、娱乐为目的。第三层是以体育困难生为对象,以提高他们的基本运动素质和对体育的兴趣为目的,各层次的俱乐部都应有教师指导和活动内容、计划等,应建立相应制度。

3.2.3辅修课面向市场,提高人才竞争力。

考虑开设两个专业的辅修课程,为社会培养综合型的“通才”,主要面向体育特长生和学有余力的学生,开设体育教育和社会体育两个专业。社会体育的发展已逐渐走向生活化、科学化,而我国体育人才结构中社会体育人员最少,据资料显示,每7000名参加锻炼者中才有1名社会体育指导员。社会体育的迅速发展与现阶段社会体育专门人才的严重不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同时也为高校体育人才培养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空间。

3.2.4康复、保健课定位明确,为终身体育服务。

根据《纲要》改变传统保健课的教学对象、教学形式与教学内容,除了体弱、残疾的学生可以参加学习外,对康复体育有兴趣的学生也可以选修。结合运动医学、康复医学的专业知识,向学生传授“体医结合”的体育保健、体育医疗、体育康复三位一体的系统知识,导入保健按摩师的技能教学,解决传统保健课教学难这一高校体育教学中的“老大难”问题,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身体,并科学养护,还能用所学知识服务社会。将来应在康复体操研究上加大力度,使不同类型的保健对象都能得到良好的发展。

3.2.5特长学生的专项运动训练课具有多重效益,发展空间较大。

《纲要》规定:应把校运动队及部分确有运动特长学生的专项运动训练纳入体育课程之中。和传统的课程观念不同,新模式体系中特长学生的专项运动训练课纳入课程管理,全国各地不少成功经验证明了“体教结合”是有效推动学校竞技体育发展的重要举措。笔者就此项问题对专家进行问卷咨询,招收特长学生的各高校的专家,大体上认同以下几种管理方法:(1)适当延长修学年限,相对集中专业,统一管理。(2)开设第二学位课程,拓展将来的就业渠道。(3)将运动训练、竞赛与学分、成绩挂钩,优胜劣汰。不少高校目前虽有招收特长生的政策,却没有很好地开发、利用这一资源,应切实制订出相关政策条文,提高高校的竞技运动水平,带动高校体育的普及与提高。而且,特长学生进入高校和课堂,还有一个隐性的效益,它可以成为高校对外交流的窗口,提高学校知名度。

3.2.6跨校精品课宜发挥学科优势,体现社会化。

跨校选课的设想是受美国大学体育联合会竞技体育项目竞赛联盟的启示,以地理位置为界限,由学校规模相当、学术水平相近的若干高校组成高校选课系统,由各校推出自己最有影响力的课程,也可以由多校联合推出某一门综合类课程,供各成员学校互开互选。根据目前形势,各省都在规划筹建大学城,哪所学校抢占先机,就会在将来的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稳固与扩大自己的品牌优势。从高校的办学特色及学科构成分析,这方面的潜力是不可限量的。例如,可以与地理、旅游等专业联手,开设体育旅游、野外生存、定向越野等新兴课程,这是我们的优势,要充分利用课程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潜力,将精品课推向市场。

4结论与建议。

(1)要全面贯彻《纲要》,我国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必须进行新一轮的整体改革。

(2)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的突破口应从课程结构改革入手,充分考虑学科需要、学生需要和社会需要,形成多种形式交叉组合的课程结构群。

(3)体育课程设置应突破现有的平面结构,在充分考虑学校向综合性大学转型需要的前提下,拓展多层次、立体化的课程体系。

探究高校公共音乐课程教学的意义及改革方向论文

景观生态学这门专业或课程在国外很多高校中均广泛设置,是国内众多高等院校农学、环境生态类、地理学、林学、园林及城市规划设计、环境科学等相关专业的必修或选修课程。[6][7][8][9][10][11][12]如何使学生在课程的学习中能全面理解和掌握景观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并能运用有关原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是教学工作中值得深思和探讨的问题。

一、景观生态学课程教学模式的国内外对比。

景观生态学源于东欧兴盛于西欧北美,国外很多高校中均广泛设置了景观生态学这门专业或课程,其教学模式也不尽相同。德国比较强调学生的自学能力,除讲授基础理论和方法外,还以练习与分组辅导课、课题作业、研讨、实习等形式来培养学生对景观生态问题的认识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英国的大学通常在教学上先修建筑、园艺学、土壤学、生态学等相关课程,最后一年通过大型项目的实习和论文写作将景观生态学原理加以应用。美国大学的授课方式主要是教师讲授与讨论课相结合,辅以大量的实践作业和练习,并以讨论成绩、实践成绩和考试成绩等进行课程考核。

国内高校该门课程以“教材、课堂、教师”的传统教学模式为主,成绩考核多是以期末闭卷考试结课。由于专业背景不同和教学资源的限制,很多院校在景观生态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只是按照选定教材进行课堂理论教学,没有设置实践教学环节,重理论轻实践,这制约了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同时也制约了教学的动态连贯性和教学过程的互动性,导致学生无法在实践中掌握该课程常用的野外调查、3s应用和模型模拟等方法,进而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效果不理想。本研究针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根据景观生态学交叉性、实践性强的特点,构建“理论+案例+研究性实践”的景观生态学教学模式,从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自主研究和探索、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等方面重组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二“、理论+案例+研究性实践”景观生态学教学模式的目的、特点。

传统的以单项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模式显然已经跟不上现代教育的发展形势,而采用“理论+案例+研究性实践”的教学模式则能够将学习的主体与客体、课堂与课外、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所谓的“理论+案例+研究性实践”教学模式就是教师以课程内容和学生的学识积累为基础,讲授概念、原理,用贴近专业、贴近实际的案例将景观生态学中的理论直观具体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再由教师引入研究性任务,引导学生在课外通过自主学习和相互合作,完成研究性小任务。其中的任务包含了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与技能。该教学模式具有以下主要特征:1.明确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但并不忽视教师的主导地位,衔接学生课堂学和课外学两个环节;2.重视案例教学对已知理论和现实问题的对接,使学生获得相关知识,在研究性小任务的驱动下,为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和创造性学习提供条件,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3.提倡教学目标的多元化、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多样性、教学过程的民主化,在平等的教学关系中实现师生互动和教学相长。

三“、理论+案例+研究性实践”景观生态学教学模式的实施。

对于课堂教学,“理论+案例+研究性实践”教学模式将教学过程细分为引入实例、导出原理、精讲互动、研究性小任务布置四个阶段。比如在“景观元素”之斑块教学开始时,首先引入一个火烧迹地实例,采用景观照片让学生从中去找到干扰斑块、残存斑块,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导出引发斑块类型及形成原因的知识点,让学生认识实例背后的基本原理。最后进入精讲互动环节,先以教师系统讲授基本知识点及前沿成果,引发学生提问思考,再以分组讨论探究和解决问题等方式完成知识点的传授和学生对知识点的消化,最后给学生布置研究性小任务。学生带着小任务自学各知识点,立足自身解决问题,教师协助指导,学生和教师之间通过邮件、电话和qq等方式交流学习心得,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其将知识点融会贯通。

本着实用及理论密切联系实际的原则,根据专业人才培养规格、教学大纲和本科学生的认知规律,笔者根据景观生态学知识内容模块将设计的研究性小任务分为以下几个方面:绪论课后,查景观生态学研究进展类综述文献,总结景观生态学研究的新热点、新问题、新思想和新方法,谈谈个人的见解;景观结构和景观格局章节后,去文献库或者历届毕业论文库中查找相关相关案例,识别景观要素并在图上加以勾勒,分组用斑块-廊道-基质模型、网络-节点模型或者生态安全格局模型等去认识、描述景观;景观发育与生态过程内容后,以泥石流、滑坡等案例外加课外文献查阅和分组讨论方式让学生辨识自然、人为因素对景观格局的影响,景观格局的形成原因、基质随空间尺度而变化的规律;景观分类、动态变化章节后,把几期遥感影像图分发给学生,通过综合实习和上机实验让学生初步掌握景观软件的使用方法,任务为先进行景观生态分类,接着计算斑块水平、景观水平的主要景观格局指数、最后根据兴趣方向选作一题完成小论文。在实施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已经学会探究、合作与质疑,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在课外进行师生互动,实现教学进程的良好发展。成绩考核时,学生的每一个学习环节都根据学习投入和进步程度来评定。笔试试卷客观题和主观题各占一半,综合题贴近学习环节实际,能考查学生逻辑思维与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四“、理论+案例+研究性实践”教学模式实施效果。

笔者最后通过课程论文和笔试综合题进行了教学效果的调查,20%的学生能选好感兴趣的主题并完成逻辑性很强、结构完整且具有创新的小论文;50%以上的学生能针对所选主题进行分析和评述,其余学生能积极参与完成整个教学环节,熟悉思路和方法但自我实现能力稍欠。课程结课后,持续效果表现为全班90%以上的学生通过主动查阅资料的形式,自愿选择科研课题,主持或者参与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srp)项目;80%以上学生的选题为景观生态学的热点研究领域,30%以上学生自己组队并充满申报国家创新型试验计划的热情。这说明“理论+案例+研究性实践”教学模式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从而拓宽了学生某方面的知识,加深了学生对教材知识的深度理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此种教学模式中,在教师的引导和学生个人兴趣双重的诱导下,学生通过参与教师课题或者学生科研活动,增加了自身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性学习行为,培养了自身查阅和使用文献资料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科研合作能力和写作能力。

“理论+案例+研究性实践”的教学模式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笔者通过此教学模式不断督促自己进行科学研究前沿的掌握,对研究方法、技术和实践路径不断进行探索,在引导学生参与科学研究的同时,加深自己的科研意识、思维和能力,以此不断提高教学和科研的专业素质。在此教学模式中,学生能从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习的理论知识通过研究性小任务循序渐进地用于实践,这促使学生形成了积极的学习态度,掌握了进行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成为真正的自我知识构建者。

[参考文献]。

[1]杨德伟,赵文武,吕一河。景观生态学研究:传统领域的坚守与新兴领域的探索---厦门景观生态学论坛述评[j].生态学报,2013(24):7908-7909.

[4]游巍斌,何东进,洪伟,等。农林院校生态学专业景观生态学课程的改革与实践---以福建农林大学为例[j].中国林业教育,2014(6):53-56.

[11]傅伯杰。地理学的新领域---景观生态学[j].生态学杂志,1983(4):7-60.

探究高校公共音乐课程教学的意义及改革方向论文

现在我国高校计算机课程的设置面领着许多严峻的问题,迫在眉睫的需要进行改革和创新,从而进一步激发起学生们的学习的兴趣。高校里的学生正处于一生中比较高的时期,如果能够得到很好的引导,那么他们的思维能力将得到大幅度的提高。进一步为以后计算机的运用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

一、高校计算机课程设置的思考。

随着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以及信息技术等诸多行业的快速发展,我们逐渐发现计算机教育在高校中的地位是不容忽视的,特别是高校毕业生为了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必须要大幅提高自身计算机的水平,计算机能力也开始成为了一个毕业生能否成为用人单位录用的一个决定的因素。

1、加强实践俗话说得好,实践是验证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对于每一位计算机学生来说是特别重要的,如果课堂上没有学好计算机的相关知识学生那哥们必须要到实践当中去学习,对于大多数的学生来讲那就是空口文章根本没有一点实用的价值,计算机必须要理论结合实际来学习东西。

2、重视理论不重视实践当今,高校的计算机在理论学习方面用的时间比较多,而且也比较繁琐,所以在教学编排当中理论知识的学习远远的多于实践的学习。所以,一些不是计算机专业的学生的课程实践课更加是少得可怜。如果按照这样的过程发展下去,高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只能是纸上谈兵而不是高科技的人才,我们应当把重心放在计算机的运用方面。

3、比较重视记忆不重视理解在大学的计算机课堂教学当中普遍存在一种运用一堂课救你将知识点讲完的现象,而且考试也主要是以理论考试为主,基本上上机的时间接近于零,这就造成了一种学生们把原有的理论知识转变成一种死记硬背的知识学习的过程。"。

近几年以来,因为国家逐步重视迎合时代的需求,高校的计算机教育取得了巨大的成效,但是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在传统的教育的影响下现代化的教育出现了多种多样的问题,如何切实的培养好学生们的计算机技能?如何提高计算机专业学生整体的素质?理论知识多于实践的过程等等。计算机老师应该如何处理这些接踵而至的问题,还需要我们自己进一步的去发现和探究。

1、改革教学的方式,带动计算机教育快速发展。

最开始的计算机教学就是采用老师讲解人后将学生引入到他们的思维当中,属于半强迫性教学的模式,但是在许多情况下,由于老师知识不够丰富的原因导致学生们学不到较多的知识,所以老师需要在课下制定一些恰当的教学计划来进行逐步的教学。还有就是老师在讲解计算机有关知识的过程当中要注意知识的循序渐进性,而不是一味的灌输知识,使高校的学生们失去了学习高校计算机课程知识的劲头和兴趣,这个结果当然是我们不想看见的,在教学过程当中老师们要先从初步的高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课程知识来进行有关的教学,为我国未来培养优秀计算机课程人才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2、教学方式多元化。

随着教学模式多种多样化的发展,现代化的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传统的教学多数是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这样就非常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再加上他们的实践机会比较少,相对来说对知识的掌握还是比较困难的。教师应当采用多元化的方式教学进一步去激发出学生们学习知识的兴趣,最后达到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的一种效果。

3、提升计算机教学的认知,改进了考核评价的体系。

计算机课程具有非常强的理论联系实践性,学生能力的培养在较大的程度上会取决于学生的研究和实践,在计算机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应当多多的去采用一些新颖的教学手段去使得学生们可以更加形象的去理解计算机的知识,并且通过许多的实际去进行相应的巩固。高等院校应当依据当前企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基本需求,对人才教学方式、培养目标以及教学计划等进行合理化的制定和规划,培养出计算机行业的高材生。高校计算机学生基本素质能力的培养不是一句空话那么简单,它更多的是体现在计算机专业的实际教育中,这是高等院校计算机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的培养方向。过分偏重看于对学生考试成绩的考核以及课程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进一步就会导致轻实践、重理论的结果。对于发展和培养学生个人的能力以及素质是相当不利的。所以,我们老师们迫不及待的需要更新或者改良一些具有实实践性的评价体系,重视发展和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老师们应当将专业考核的重点转移到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考察上。

4、优化计算机课程的有关体系。

就目前计算机课程发展的情形来看,高校课程设置缺乏一定的前沿性,和市场需求不相互匹配是阻碍计算机教学水平快速向前发展以及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一个重要的原因,传统的教学模式在一定的程度上会制约计算机教学的发展。所以,教师应当在现有课程的基础上对计算机课一定的编排,最好是能将学生们定向培养,培养成为企业多需要的人才,改变传统课程内容的偏、难以及繁的现状,将学生们的注意力拉向于对实践能力的提高上。

三、结论。

总而言之,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的时代需求,计算机技术即将会成为衡量一名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和业务素质的一个重要的标志。在新的形势下,高校计算机课程设置的思考和探究高校计算机课程改革的具体措施,对于当前教育改革的健康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3]邹玲玲.关于高校计算机课程改革的思考[j].教育界,,(18):111.

[4]陈天凯.关于高校计算机课程改革的思考[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1,(36).

新时代大学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体系的改革创新论文新时代新大学新打算

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是高等院校有机化学课程体系的组成部分之一,往往设于高校二年级阶段,因为该时期的大学生恰好处在实验技巧与能力不断提升之阶段。实施实验教学对于提升学习者们的实践能力,提升其综合素质等具备了十分重要的价值。由于有机化学实验在提升学习者们的化学实验能力上具备了非常重大的作用,所以一定要对当前大学有机化学实验教学状况加以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有机化学教学的方法,从而力争取得更好的'教学成效。

1强化基础操作实训提升实际动手能力。

大学生们今后均要走入社会踏上化学相关工作岗位,这就要求其一定要有良好的化学知识储备,所以提升有机化学基本操作能力就成为了提升大学生群体实验能力的重要内容之一。基础操作实训为有机化学实验之前提,也就是说,有机化学实验完全是通过数个基本操作部分组建而成的十分复杂的操作系统之一。有机化学实验基础操作实训涵盖了蒸馏、分馏、重结晶、测定熔点与沸点以及色谱分离等内容。大学生们在实施基础操作实训中应当进行更加规范的操作。大学生们来到有机化学实验室,第一步是要为其讲解实验室的相关规则尤其是安全操作制度。其次是要求其在实验中和实验后能够保持整洁、无污水,且有秩序地摆放好物品。再次是要培养大学生们规范化的实训习惯,包括铁架台与烧瓶夹的固定形式、各类仪器的清洗方法以及安装次序等。最后是在大学生们掌握了以上基本实训技能之后,要在实验过程中更加灵活地选择具体的操作内容。这样一来不仅能够提升学习者们实际操作能力,而且还能培养其解决各类实际问题之能力。

2改进课程结构精心选择实验内容。

以往的有机化学实验只是有机化学理论教学的附属内容,教师觉得上不上关系并不大,因为并未真正将实验教学列为提升大学生技能的必备手段。与此同时,在具体实验内容的安排上,验证性与基础性的实验偏多。这样一来,在实验的内容上也往往具有过于繁琐、耗费时日,而且实验的成效较差,并不侧重于综合素质的提升等。为切实提升有机化学实验教学的基础性地位,应当重新全面修订实验教学的大纲,明确有机化学实验教学的相关要求,从而精心选择有机化学实验的内容,实现基础实验与综合实验之间的彼此融合。例如,制备乙酰苯胺这个实验可以划分成合成乙酰苯胺、纯化乙酰苯胺以及纯度测定等三个实验来做,从茶叶当中提取相应的咖啡因成份则可分成提取、浓缩以及纯化等三个部分。如此一来,能够很好地提升学习者们对于实验学习的积极性,不但能够让其掌握了有机化学实验的操作内容,而且还能提升其分析与解决问题之能力。

3不局限于教材内容积极提升科研素质。

当前高等院校有机化学实验用到的教材往往都相当陈旧,但是教师在授课时却不敢超出教材的范围,这样一来也就难以把有机化学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运用于教学实践之中。教师如果在授课中完全按照教材内容进行教学的话,就十分容易导致过于依靠教材,对于教材上尚未阐述的内容就会无从下手,时间一长自然就难以很好地发挥出学习者的自主性。笔者认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应只依靠材料,而是应当更加紧密地和科研工作结合起来。例如,在制备环己烯实验之中,教材中提到的催化剂为浓磷酸或者是浓硫酸,但随着近年来这方面研究的深化,能够起到催化作用的催化剂非常多,包括了固体酸、沸石以及草酸等。如果教师能够及时掌握这一情况,即可在课堂教学中把学习者们划分为数组,依据不同情况可使用各类不同类别的催化剂,并且要求其观察各自实验的发展状况,如此不但能够提升学习者们的主动性,而且还能拓展学生们的知识储备,有意识地关注与发展自身的科研素质。

高等院校有机化学教师应当立足于有机化学实验教学实际情况,通过持续摸索与改进,从而建立起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富有操作性的实验考核机制,也就是说,实验教学的成绩应当包括平时成绩、期末考核成绩等两个部分,分别占40分和60分。平时实验成绩应当当堂出分并进行点评。当大学生们做好一个实验之后,通常都十分期望能够得知成效。所以,教师在实验教学中要及时指出并纠正其不足,在实验完成之后就依据实验状况给出分数并加以点评。教师的评判标准包括了遵守纪律情况、实验思路的清晰程度、基本操作的规范程度、试验结果的正确性、实验报告的规范性等。除了平时成绩,期末考核成绩占60分,重点是考察大学生们某一个实验从预习开始至实验全面完成的整个过程。其中,考试题预习10分、实验具体操作40分、实验结果和讨论10分。考试试题所考核的是大学有机化学实验的基本原理、操作方法、实验装置安装程度、实验结果、实验现象解释等各个组成部分内容的操作与运用状况。

5结语。

综上所述,高等院校有机化学教学工作者应当根据当前形势发展的需要,积极改进有机化学实验教学的内容,以求取得更好的教学成效,更好地激发出大学生群体的学习主动性,让其能够具备更为稳固的实验操作技能,从而能够领略到科研的魅力,提升学好这门课程的积极性,加快学习方式的进一步转变,致力于提高的创新能力,为培育高素质的化学相关行业工作者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2]金慧娟。有机化学实验在培养创新型人才中的作用[j]。实验室科学,2010(4)。

[3]张晓鹏,刘萍,李建平。改革有机化学实验教学强化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新乡学院学报,2010(1)。

[4]尚蓉。我校高职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j]。时代教育,2009(3)。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