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收玉米教学设计(专业17篇)

时间:2023-11-02 07:03:23 作者:薇儿 一年级数学收玉米教学设计(专业17篇)

教学计划是一种组织和安排教学活动的书面材料,它能够确保教学的有序进行。接下来,小编为大家推荐了一些成功教学案例,供大家借鉴和参考。

一年级的收玉米教学设计

本节课是教学比一个数多几或少几的应用题,让学生懂得解决此类数学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我的教学设计首先出示小熊的年龄比小兔的年龄小、小汽车的价钱比小飞机的价钱贵、苹果的个数比橘子的个数多等等让学生说一说,哪个多哪个少。然后让学生动手摆一摆10以内的图形比较,让学生通过摆图形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几或少几的解决问题关键和方法,突破的教学的难点。最后把教材中的例题做为练习让学生去解决。

同学年的李老师在教学设计中,首先出示教材中的例题,让学生去通过读一读和想一想理解小红收集的饮料瓶子的个数比小林的多3个的意思,在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时候,让学生动手摆小棒直观的感知数量,理解含义。在学生计算解决问题之后,反复地用多种提问的方式解决了为什么要用加法计算的难点。然后第二个例题进行了放手,在学生解决问题之后利用提问的方式落实了重点。最后进行了多道练习题的训练,在每道练习题中反复的让学生巩固和熟练应用解决问题的办法。

通过我的教学课堂和李老师的教学课堂对比,总结了如下的不足之处:

1、在教学设计中处理的还不是很完善,缺少更细致的思考和设计。

在对比中,我的教学设计虽然很好的突破了教学难点,却没有很好的落实教学重点。虽然学生能清晰的掌握了解决问题的办法,但我花费的课前铺垫很多,因此在教学中,我在给孩子搭建跨越难点的桥梁过于细致,反而就使我的课堂容量就很小。这是我本次设计中的不足之一。

2、在教学环节中我过于牵制学生思维,放手不够。

在应用题的教学中,一直是我薄弱的地方。在对比中,我发现我在整个课堂中时刻的带领着学生去学习数学知识,而没有充分的相信学生,让他们去主动的探索数学知识,而且在解决问题中,解决的方式步骤过于惯性化,始终没有变化。应该在处理中,多学习李老师的问的技巧和方式。

总之,教学中我还需要不断的学习。

一年级的收玉米教学设计

单位洪水学区民族小学。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两位数加两位数竖式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中提供笑笑和淘气收玉米的情境,目的是从中引出两个数减法的数学问题,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背景尝试列式计算,并在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中探索交流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同的计算方法,充分体现出算法多样化和学生为主体的思想。

二、学生分析。

学生已经理解并掌握了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算理与算法,同时对于20以内的不退位减法计算也比较熟练,因此本节课通过知识的迁移,自然而然地将上节课探究的思想应用到本节课学习当中,学生可以通过自主探究掌握本节课的内容。

三、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经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3.学会用竖式进行减法运算,明白算理,相同数位才能直接相减。初步学会应用减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减法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教学环境。

1.本节课利用了电脑、ppt、摄像机、图片和音频文件等技术。

法的计算方法,体现算法多样化。多媒体课件出示练习题,直观形象的让学生进行训练。3.给课堂带来了一股新鲜的空气,精美的多媒体课件,大量的素材图片或动画,给同学们以视觉享受,渗透了美感教育,使学生更直接形象地接触到所学知识,促进他们接受知识的兴趣,更好地理解知识,在学习中获得更多成功。

六、教学流程设计(可加行)。

教学环节。

(如:导入、讲授、复习、训练、实验、研讨、探究、评价、建构)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信息技术支持(资源、方法、手段等)。

一、情境导入1.出示主题图:淘气和笑笑来到玉米地里收玉米。

2.引导学生找出数学信息?

3.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会解答吗?

1.学生观察主题图理解图意。

2.找出数学信息:淘气收了57个玉米,笑笑收了42个玉米。

3.提出数学问题:笑笑比淘气少收了多少个玉米?电脑出示主题图、数学信息和问题。

二、探究新知1.解决问题:

笑笑比淘气少收了多少个玉米?这个问题用什么方法计算,算式是什么呢?

3.与你的同桌互相当当小老师,看看你说的方法他能不能听明白?

a.拨一拨。

谁来说说你是怎样拨的?(全班跟着老师一起拨珠)。

b.算一算。

1.怎样算出57+42=?

教师巡视。

c、竖式计算方法.

1.学生自主探索.

2.请学生到展示台演示:先拨57,57中的5表示有5个十,所以十位拨5,7表示7个一,所以在个位拨7;再拨42,十位拨4,个位拨2。

3.学生尝试口。

算。

4.学生练习竖式计算。1.展示小组的计算方法。

2.课件出示小结: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开始减,个位减个位,十位减十位。

三、巩固练习1.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2.你能用今天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吗?1.学生自主练习。

2.学生尝试列式计算.1.电脑出示出示58页第2、第5题。、2.交互式多媒体展示学生作业。

四、总结评价这节课学习了什么新知识,有什么收获?学生谈收获:相同数位对齐,个位上的数减去个位上的数,十位上的数减去十位上的数,。电脑出示竖式计算方法。

这节课,我是围绕“培养学习习惯发展学生学习能力”这一主题进行教学的,主要发挥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作用,通过知识迁移,引导学生自我完成两位数减两位数的探究、方法的总结,在初步经历“观察、尝试、交流、”等数学活动中形成相关的活动经验,体验数学收获的幸福。在课堂上,我力求创建一种开放的、浸润的、积极互动的课堂文化,在培养学习习惯,发展学习能力的同时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扎实有效。

1.注重学生自主探索,激发学生主动获取新知。

在课堂中,我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两位数减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主动、自主的获取新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充分发挥了主导、主体作用。

2.创设情境,营造数学的趣味性。

3.采取多种方式,帮助学生理解算理,掌握计算方法。

4.精心设计课堂练习,体现层次性。

总之,正如我在课堂结语所说:“学习是快乐的事,学会了更是幸福的事”,我会继续努力充实自己,让学生成为一个既快乐又幸福的学生。

作者信息。

姓名姚秀萍电话15293615781。

邮件yxp13085929468@。

单位洪水学区民族小学。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两位数加两位数竖式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中提供笑笑和淘气收玉米的情境,目的是从中引出两个数减法的数学问题,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背景尝试列式计算,并在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中探索交流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同的计算方法,充分体现出算法多样化和学生为主体的思想。

二、学生分析。

学生已经理解并掌握了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算理与算法,同时对于20以内的不退位减法计算也比较熟练,因此本节课通过知识的迁移,自然而然地将上节课探究的思想应用到本节课学习当中,学生可以通过自主探究掌握本节课的内容。

三、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经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3.学会用竖式进行减法运算,明白算理,相同数位才能直接相减。初步学会应用减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减法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教学环境。

1.本节课利用了电脑、ppt、摄像机、图片和音频文件等技术。

法的计算方法,体现算法多样化。多媒体课件出示练习题,直观形象的让学生进行训练。3.给课堂带来了一股新鲜的空气,精美的多媒体课件,大量的素材图片或动画,给同学们以视觉享受,渗透了美感教育,使学生更直接形象地接触到所学知识,促进他们接受知识的兴趣,更好地理解知识,在学习中获得更多成功。

六、教学流程设计(可加行)。

教学环节。

(如:导入、讲授、复习、训练、实验、研讨、探究、评价、建构)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信息技术支持(资源、方法、手段等)。

一、情境导入1.出示主题图:淘气和笑笑来到玉米地里收玉米。

2.引导学生找出数学信息?

3.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会解答吗?

1.学生观察主题图理解图意。

2.找出数学信息:淘气收了57个玉米,笑笑收了42个玉米。

3.提出数学问题:笑笑比淘气少收了多少个玉米?电脑出示主题图、数学信息和问题。

二、探究新知1.解决问题:

笑笑比淘气少收了多少个玉米?这个问题用什么方法计算,算式是什么呢?

3.与你的同桌互相当当小老师,看看你说的方法他能不能听明白?

a.拨一拨。

谁来说说你是怎样拨的?(全班跟着老师一起拨珠)。

b.算一算。

1.怎样算出57+42=?

教师巡视。

c、竖式计算方法.

1.学生自主探索.

2.请学生到展示台演示:先拨57,57中的5表示有5个十,所以十位拨5,7表示7个一,所以在个位拨7;再拨42,十位拨4,个位拨2。

3.学生尝试口。

算。

4.学生练习竖式计算。1.展示小组的计算方法。

2.课件出示小结: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开始减,个位减个位,十位减十位。

三、巩固练习1.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2.你能用今天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吗?1.学生自主练习。

2.学生尝试列式计算.1.电脑出示出示58页第2、第5题。、2.交互式多媒体展示学生作业。

四、总结评价这节课学习了什么新知识,有什么收获?学生谈收获:相同数位对齐,个位上的数减去个位上的数,十位上的数减去十位上的数,。电脑出示竖式计算方法。

这节课,我是围绕“培养学习习惯发展学生学习能力”这一主题进行教学的,主要发挥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作用,通过知识迁移,引导学生自我完成两位数减两位数的探究、方法的总结,在初步经历“观察、尝试、交流、”等数学活动中形成相关的活动经验,体验数学收获的幸福。在课堂上,我力求创建一种开放的、浸润的、积极互动的课堂文化,在培养学习习惯,发展学习能力的同时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扎实有效。

1.注重学生自主探索,激发学生主动获取新知。

在课堂中,我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两位数减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主动、自主的获取新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充分发挥了主导、主体作用。

2.创设情境,营造数学的趣味性。

3.采取多种方式,帮助学生理解算理,掌握计算方法。

4.精心设计课堂练习,体现层次性。

总之,正如我在课堂结语所说:“学习是快乐的事,学会了更是幸福的事”,我会继续努力充实自己,让学生成为一个既快乐又幸福的学生。

作者信息。

姓名姚秀萍电话15293615781。

邮件yxp13085929468@。

单位洪水学区民族小学。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两位数加两位数竖式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中提供笑笑和淘气收玉米的情境,目的是从中引出两个数减法的数学问题,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背景尝试列式计算,并在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中探索交流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同的计算方法,充分体现出算法多样化和学生为主体的思想。

二、学生分析。

学生已经理解并掌握了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算理与算法,同时对于20以内的不退位减法计算也比较熟练,因此本节课通过知识的迁移,自然而然地将上节课探究的思想应用到本节课学习当中,学生可以通过自主探究掌握本节课的内容。

三、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经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3.学会用竖式进行减法运算,明白算理,相同数位才能直接相减。初步学会应用减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减法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教学环境。

1.本节课利用了电脑、ppt、摄像机、图片和音频文件等技术。

法的计算方法,体现算法多样化。多媒体课件出示练习题,直观形象的让学生进行训练。3.给课堂带来了一股新鲜的空气,精美的多媒体课件,大量的素材图片或动画,给同学们以视觉享受,渗透了美感教育,使学生更直接形象地接触到所学知识,促进他们接受知识的兴趣,更好地理解知识,在学习中获得更多成功。

六、教学流程设计(可加行)。

教学环节。

(如:导入、讲授、复习、训练、实验、研讨、探究、评价、建构)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信息技术支持(资源、方法、手段等)。

一、情境导入1.出示主题图:淘气和笑笑来到玉米地里收玉米。

2.引导学生找出数学信息?

3.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会解答吗?

1.学生观察主题图理解图意。

2.找出数学信息:淘气收了57个玉米,笑笑收了42个玉米。

3.提出数学问题:笑笑比淘气少收了多少个玉米?电脑出示主题图、数学信息和问题。

二、探究新知1.解决问题:

笑笑比淘气少收了多少个玉米?这个问题用什么方法计算,算式是什么呢?

3.与你的同桌互相当当小老师,看看你说的方法他能不能听明白?

a.拨一拨。

谁来说说你是怎样拨的?(全班跟着老师一起拨珠)。

b.算一算。

1.怎样算出57+42=?

教师巡视。

c、竖式计算方法.

1.学生自主探索.

2.请学生到展示台演示:先拨57,57中的5表示有5个十,所以十位拨5,7表示7个一,所以在个位拨7;再拨42,十位拨4,个位拨2。

3.学生尝试口。

算。

4.学生练习竖式计算。1.展示小组的计算方法。

2.课件出示小结: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开始减,个位减个位,十位减十位。

三、巩固练习1.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2.你能用今天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吗?1.学生自主练习。

2.学生尝试列式计算.1.电脑出示出示58页第2、第5题。、2.交互式多媒体展示学生作业。

四、总结评价这节课学习了什么新知识,有什么收获?学生谈收获:相同数位对齐,个位上的数减去个位上的数,十位上的数减去十位上的数,。电脑出示竖式计算方法。

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是围绕“培养学习习惯发展学生学习能力”这一主题进行教学的,主要发挥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作用,通过知识迁移,引导学生自我完成两位数减两位数的探究、方法的总结,在初步经历“观察、尝试、交流、”等数学活动中形成相关的活动经验,体验数学收获的幸福。在课堂上,我力求创建一种开放的、浸润的、积极互动的课堂文化,在培养学习习惯,发展学习能力的同时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扎实有效。

1.注重学生自主探索,激发学生主动获取新知。

在课堂中,我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两位数减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主动、自主的获取新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充分发挥了主导、主体作用。

2.创设情境,营造数学的趣味性。

3.采取多种方式,帮助学生理解算理,掌握计算方法。

4.精心设计课堂练习,体现层次性。

总之,正如我在课堂结语所说:“学习是快乐的事,学会了更是幸福的事”,我会继续努力充实自己,让学生成为一个既快乐又幸福的学生。

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p。27《图形拼组》。

二、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课件、各种图形的纸片、圆纸片、胶水、剪刀。

三、教学目标与策略选择: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剪一剪,拼一拼,摆一摆的实际操作,加深对图形的感性认识,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

2、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

3、通过学生大量拼摆图形,发现图形可由简单到复杂的变化及联系,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创新能力。

4、通过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进行交流、合作探究和创新的意识。

教学重点:在观察和动手实践中体会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在摆一摆中体验各种图形之间的转换与联系。

(二)教材分析:《图形拼组》这部分内容是在上学期“认识物体和图形”的基础上教学的,通过上学期的学习学生已经能够辨认和区分所学的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和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球体、圆柱),这里主要是通过一些操作活动,让学生初步体会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的一些特征。

(三)学情分析:小学一年级的孩子,有意注意时间短,但经过一学期多的系统训练,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思维活跃,在课堂上更多地还是关注“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因此,在练习呈现方式应考虑到学生的实际生活背景和趣味性,使孩子感觉利用数学知识去解决问题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从而愿意接近数学。

(四)设计理念及意图:这节课通过先创设学生到聪聪、明明作客这样一个情境引入,再让学生参与活动来体会平面图形的特征。先是通过观察:“这些图形娃娃里藏着有什么秘密呢?”让学生说一说,然后引导学生动手折一折,进行比较,得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再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把长方形变成正方形,使学生认识到图形和图形之间是有联系的。再把圆形变成正方形、把正方形变成4个三角形等等。一环接一环,过渡自然、连贯。学生思维活跃,兴趣浓厚,想出了很多不同的拼组办法。教师及时贴在黑板上,起到了示范、指导和鼓励的作用。整堂课,教师尽可能让学生多尝试、多动手,让他们在有趣的活动中去探索、去体验、去创造,并在活动中让学生感受到了图案美、数学美。

(一)情境导入,活跃气氛。

1、课件出示聪聪、明明两张图片,邀请学生到他们家玩。学生四人搭火车唱着歌前进。

学生:按四人一组侧身,左手搭在前排学生的肩上,右手做火车的轮子绕圈滚动。唱:火车头,呜呜叫,拉着车厢快快跑,轰隆隆,唱着歌儿,向前进,向前进,向前进。

2、认识聪聪、明明家门口的图形娃娃。

学生观察回答,教师同时贴出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形。

3、研究长方形的秘密。

师:小朋友们自己先想一想,再说给同桌的伙伴听。(学生自主学习、反馈1)。

生1:我发现了长方形有四条边。

生2:我发现了长方形的边有些长,有些短。

师:谁还有不同的发现?(反馈2)。

生:我发现长方形的上、下两条边是一样的。

学生之间可以有疑问地进行自主评价,同时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得到验证。

4、学生研究正方形的特征。

学生四人小组合作交流自己的发现并上台演示正方形的特征。

师:小朋友们,刚才你们一起用自己的小手玩了玩图形,发现了图形里藏着好多好多的秘密,其实我们还可以让图形来变魔术。就看我们的小朋友们怎么变,怎么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图形变变变”(课题出示)。

(二)动手操作,自主探索。

2、出示第一道菜,叫“月饼拼盘”。要求学生用圆形变成一个正方形的月饼?请小朋友们打开我们的书第28页自己看一看做一做,同桌讨论一下应该怎么做?一生上台讲解。学生自主学习。

4、聪聪明明的妈妈看到小朋友们这么聪明,她给小朋友们准备了一个好玩的游戏————有趣的七巧板(出示),七巧板的游戏已有千年的历史,它是中国人发明的,这是一幅七巧板,它是用一个正方形分成7份得来的,大家认真的观察七巧板是由几块什么图形组成的?现在就用七巧板来拼图,比比看谁拼的图最好看。学生动手。

5、刚才小朋友们拼得实在是太棒了,我把你们拼的图案都集中在电脑里面,大家请看。

这些都是你们自己动脑筋,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拼出的美丽图案,真不简单,可见,将来的科学家和发明家就在你们里面。

(三)总结反思,拓展延伸。

今天,这节课我们去了聪聪明明的家,自己亲手做了两道菜,知道了图形之间有那么多的秘密,也用图形拼出了很多好看的、有趣的图案,我们成了小小设计师、厨师。今天我们在聪聪明明家也玩了一天了,应该要回去了,小朋友们准备好,我们要坐火车回来了。(放音乐)。

上课开始,教师通过创设情境,以孩子们喜欢的卡通人物导入,旨在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自主去评价,并不意味着放弃教师必要的指导。教师不仅要要求学生注意去倾听,而且自己也要注意去倾听。在倾听的过程中发现评议点,从而适时引导学生介入评价。如长方形的上下、左右两条边是否一样长,需要动手折一折,这些都是要教师加以肯定的评议点。

这部分内容教学中,教师把课堂中更多的时间与空间留给学生,大胆放手,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自主探索、合作与交流,发现了正方形的特征,加深学生对所学数学知识的理解,并从中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合作能力,同时使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师创设让学生帮助别人做“菜”的情境,激发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探究感受图形之间的相互转化,沟通几种图形之间的联系及做“家务”的乐趣。

通过不同形式、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练习,使学生能轻松地解决问题,有效地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在设计中采用了开放式的练习,让学生自己设计拼摆“七巧板”的图案,使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发展,创造欲得到满足,进一步体会到“图形的拼组”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整个活动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进行,全体学生能积极热情地投入到活动之中。通过对学生作品的展示和评价,让学生学会自我欣赏和互相欣赏,有利于学生自信心的培养。

这一环节与课的开始相互照应,使数学活动“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再一次将数学学习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五、教学片段实录:

师:好,聪聪、明明的家到了。今天他们家打扮的真漂亮,有这么多的图形娃娃在门口欢迎你们,你们想进去看看吗?他们有问题要考考小朋友们:在这些认识的图形娃娃中你认识哪些图形?(出示贴出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形)。

师:这么多的图形娃娃,我们先来研究长方形里藏着什么秘密。请小朋友们拿出桌上长方形的纸折一折,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自己先想一想、再说给你的伙伴听一听。

生1:我发现了长方形有四条边。

生2:我发现了长方形的边有些长,有些短。

师:谁还有不同的发现?

生3:我还发现长方形的上、下两条边是一样的。

生4:(学生站起来问)生3,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3:我刚才把长方形的上面与下面折了一下,发现了上面的那条边与下面的那条边是一样的。

生4:我也试一下,(学生自己动手操作,高兴的笑着说)是啊,是啊,我也发现了。

生5:陈老师,我也用“生3”的方法,发现了长方形的左右两条边也是一样长。

师:是嘛,那我们大家一起来试一试吧。

生6:陈老师,我刚才通过对折,发现了一个长方形可以变成两个正方形。

课堂上出现一阵混乱,有个小朋友说是,有的小朋友说不是,有些小朋友提出了自己不同的看法。

生7:我的这个长方形对折之后,不是两个正方形,而我的同桌对折之后是两个正方形。(如下图:)。

生8:我刚才把长方形剪一剪,可以分成两个三角形。而且可以摆出不同的图形。(如下图:)。

在这个学生的启发之下,其他的学生纷纷拿起手中的剪刀,把一个个长方形剪一剪,拼成自己喜欢的图形。

六、教学反思:

小学生学习数学与具体实践操作活动分不开,重视动手操作,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数学能力和实践能力最有效的途径。新课程标准要求,要培养学生自己探索知识的能力,而动手操作可以给学生留有思维的空间,使脑、手、口在同时动的基础上从直观现象到抽象出算理算法,展现知识的构成过程,分散难点,以便把新的知识内化成符合自己认识水平的知识结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思维离不开动作,操作是智力的源泉,思维的起点。”为此,重视动手操作,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成了课堂教学过程中一个重要环节。对“图形拼组(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的教学,从操作入手,引导学生在自主评价中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可以更好地优化教学过程,发展学生思维,提高教学质量。

从上述案例可以看出,学生最初的发现比较表面,后在教师引导下,放手让学生自主评价,知道了长方形有哪些特点、长方形可以通过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变成其它图形,使知识逐步趋于完善。正是在此过程中,学生对自己或他人的发现进行了比较深入的反思,展开了积极的讨论甚至争论,真正使学生介入了思维活动。学生也再次切身感受到在实践中动手操作的乐趣。这无疑对发展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大有裨益。

那么,为什么引导学生自主评价可以促进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发展呢?从上述案例中我们可以得到这样几点启示:

1、引导学生进行自主评价,不仅能真正确立起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的主体地位,也能确立他们评价主体的地位,使他们能摆脱习惯于接受老师指导、评价的束缚,树立动手操作的信心,获得“我能行”的体验。

2、引导学生自主评价,要求学生关注自己或他人的学习过程,能有效地引发学生对动手操作进行深入地反思。要对自己或别人的发现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必须去倾听,去思索,哪些是好的,哪些还需改进。这种思维活动的真正介入,可以使学生对图形的特点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这是培养其动手操作能力的一个好方法。

3、引导学生自主评价,还能让学生感受到合作学习的魅力。上述案例清楚地表明,一个人的发现也许是不够完善的,但大家都来动脑筋,都来参与,就可能得到一个比较完善的发现。所谓“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对学生自主评价的过程就是一个调动大家都来参与动手操作的合作过程。特别是在合作过程中的交流与对话,必将会点亮每个合作者的智慧的火花,在扬弃中凝炼思维,发展能力。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评价的方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在教学中学生的自主评价是评价的最重要的一种,教师在课堂里应充分利用,但是在课堂实践中,实施自主评价也会遇到一些问题,需要在今后逐渐改进。

自主评价比较费时,因此进行一次自主评价,需要教师花较大的精力。教师要在有效的准备时间里做到高质量的自主评价教学,就需要平时多积累对学生个体的了解程度,做到教学自主评价时能有的放矢。这方面,给教师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一些新教师往往显得手足无措。因此在新课改教学中,提高自主评价质量,对教师而言,是一个全新的挑战。

在学生方面来说,自主评价的一个问题是有的时候学生往往说不到“点”上,有时甚至会离题很远。虽然促进学生的扩散性思维是新课改的目标之一,但是在一堂课上如果没有一个主题,则会对该课的质量产生较大影响。因此,在学生出现跑题时,教师应该及时的予以补救,把学生的思维引向课堂主题上来。这时候教师就要把握一个“度”。合理地运用这种评价方式,既不能把学生的思维固定在某一点,也不能让由学生思维信马由疆。这方面也给教师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

总之,自主评价教学应该由学生与教师共同来完成。在自主评价中,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与拓展性思维既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也是新课改的基本方向,因此应该引起教师的充分重视。

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学会观察会看钟面的结构,认识电子表和钟表表达的整时,会读、会写整时刻。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操作钟表认识钟面的结构,获得看整时刻的方法,并能用语言比较清晰的说明看时间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离不开时间,感受时间的宝贵,教育学生要珍惜时间、按时作息。

二、目标分析。

学生不仅要会看钟面和电子表认整时,还会对看不见、摸不着的时间有所感觉。知道什么时间该做怎么,培养学生良好的作息习惯。本册只认识“整时”,将来会在二年级上册“认识半时”。因此,本单元对学生的后继学习起着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认识钟面,在钟面上认识整时、书写整时,并总结出看整时的方法。

教学难点:对“几时过了一点”和“快到几时”的理解。

四、教学准备。

小钟表、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认识钟面。

1.课件出示谜语。

我有个好朋友,会跑没有腿,会响没有嘴,它会告诉我,什么时候起,什么时候睡,请你猜猜看,我这个好朋友是谁?”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钟表。揭示课题。

2.自主介绍钟面。

(1)认识钟面。

要求学生观察钟面,把看到的与同学之间进行交流。

师生共同总结:钟面上有12个数。

有表针:时针与分针。分针又细又长、时针又短又粗。

(2)由学生介绍大的钟表(教具)。

学生从大钟表上找出时针、分针。发现钟面上的指针总是在不停地运动。发现表针旋转的方向。并用手势表示转动的方向。

(3)认识分针、时针。

有学生介绍又细又长的针叫作分针;又粗又短的针叫作时针。分针、时针转得快慢不同,但是转动的方向一样。

【设计意图】利用动静结合的课件,再次强化认识时针和分针。学生在指一指、转一转的活动中感受动态的时间。为认识半时,理解时针在两个数的中间,表示过了几时没到几时做好铺垫。

(二)认识整时。

1.读写整时。

教师逐一出示钟表(课件)。

师:看钟表请思考,钟面上表示的时间你们认识吗?

随着学生的发言教师指导学生读时间和写出时间。

7:00读作:7时。

10:00读作:10时。

1:00读作:1时。

4:00读作:4时。

师:结合钟面表示的时间,想想你们在做什么?

【设计意图】认识每一个整时都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情境,渗透生活中处处离不开钟表。

2.整时时刻和钟面连线。

在学生反馈中教师要及时纠正学生的问题。

3.发现钟面表示整时的特点。

师:钟面表示的时间叫作整时。观察钟面,整时的时候钟面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随着学生的观察,教师引导学生依次看四个整时。让学生总结出:分针指向12的时候,时针指向7是7时;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10是10时;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1是1时。最后让学生说出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几就是几时。

4.动手拨出时间。

(1)学生自主拨出时间,同学之间交流。

(2)展示学生拨的作品,同学们进行评价。

(3)教师出示钟面,要求学生说出时间,并写出时间。

重点强调12:00钟面出现的特殊现象。

5.从电子表中再认识整时。

(1)出示电子表12:00(课件)。

师:电子表现实的时间和我们写出的时间是一样。

出示7:00、10:00、1:00、4:00卡片贴到黑板上,让全体学生读一读。请你们观察整时的电子表,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总结:

整时:多少分。

(2)完成教科书第86页第2题。

(三)巩固练习。

1.判断哪个钟面表示整时,并说出理由。

2.说一说钟面上的时间接近哪个整时。

总结:两个钟面都接近10:00,第一个钟面不到整时,第二个钟面超过整时。

3.有序排列时间。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用不同的语言描述时间,学生在比较、排序中强化对整时和接近整时的认识,为今后学习几时几分做铺垫。

4.猜时间。

先让学生猜这个钟表表示的时间。

在出示这个钟表提示学生。

5.做一做(数学书第85页做一做)。

师:小明晚上9时睡觉了,如果是早上9时,小明又会在干什么呢?

(四)欣赏古代计时工具。

师:这些古代计时工具,非常有用。钟表能帮助我们安排一天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希望每一个同学都用好小钟表,学会抓紧时间。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欣赏古代计时工具的过程中,保持对认识时间的兴趣,体会钟表的作用大。

(五)全课小结。

师:时间在滴滴答答的声音中悄悄地走了,但是又悄悄来了,我们先记住整时,今后还要认识几时几分呢。

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本节课是一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加与减(二)”第一课时,本节内容是学生建立数位概念的起始课,是在逐一计数的基础上,积累十进制概念活动经验的重要环节。教材通过“古人计数”的故事,渗透自然数的产生与发展过程。并通过多种形式的操作活动,帮助学生认识20以内的数,体会十进制计数法。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体会20以内数的意义,能认、读、写11~20各数。

2、初步认识个位和十位,感受以“十”为单位的计数方法。

3、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又好奇心和求知欲,初步了解古人发明十进制计数法的价值。

根据教材内容及教学目标我们整节课设计如下:

一、课前一首歌(数字歌)。

课前这首歌的选择也是为开课做铺垫的,整首歌中以1--7的数数为中心,孩子们不但放松了心情,还复习巩固了数数的方法。

二、复习导入。

有了“数字歌”的铺垫,老师引导复习就容易多了,如老师问道“你能按顺序说一说你学过的数吗?”孩子们就能迅速的说出来。

三、讲授新知。

1、观看视频了解古人计数方法。

以一段古人计数的视频开始今天的新课,不但可以激发孩子们学习的兴趣,既体现了需要10以上的计数的必要性,又体现了数字的文化价值。

2、引导探究,建立模型。

(1)捆一捆,认一认。

教师引导学生把10根小棒捆成一捆让每个学生都经历把10根捆成一捆的过程。体会到1捆代表1个十,一根代表1个一,合起来是11,用算式“10+1=11”来记录。学生在经历数一数、捆一捆,说一说的过程中,自然形成10个一是1个十的概念,使抽象的概念在操作活动中变得具体直观,易于接受。

(2)拨一拨,认一认。

通过微课让孩子们认识了解计数器,这一环节让学生借助直观视频,认识计数器,并认识数位“个位”和“十位”,进一步借助数位理解11的组成,在充分操作后学习11的写法,加深对11的组成的理解,最后引导学生对比11这个数,十位与个位上的“1”表示的意义是否相同,再次加深认识,突破重点难点。

(3)我说你摆:

通过摆小棒,拨计数器等活动重点让学生经历19~20的过渡,体会小棒够10个就可以捆成1捆,巩固10个一是1个十,计数器上满十就要进一。

3、归纳小结--流程图对本节课进行归纳小结。

四、巩固练习,深化提高。

1、一缕阳光(基础练习)。

完成学习单,带着学生写一写,说一说。

你会写数吗?有什么发现?

2、光芒闪耀。

猜数游戏,我说你猜。

通过这个练习让同学们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总结性的练习。

3、光芒闪耀(拓展延伸)。

拨一拨,给你两个珠子,你能拨出几个数。

引导学生经历“创造”数的过程,进一步理解数的意义和数位概念,体会的数学的乐趣。

整节课从动作认知到图形认知,再到符号认知。学生在充分认识数的过程中,感受数的意义,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

一年级的收玉米教学设计

教材中对本节课的设计是让学生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的学习,但我对本节课的设计作了调整,由于在《拔萝卜》一节中学生已经对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进行了学习,所以我把本节课的重点放在了学生对已学知识的掌握检验和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上。对于这种类型的课,我们采取的常规思路是:

1、找数学信息。

2、提数学问题。

3、解决提出的数学问题。

为了锻炼孩子的思维和表达能力,每一个环节我们都请一位小老师上台来给大家讲解,下面听的孩子让认真听,听听他哪些地方说的不够清楚明白,如果是你你会怎样给大家讲明白呢。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孩子们明白是什么意思但不能用完整清晰的语言讲给别的小朋友听,这个时候一定要鼓励孩子,让孩子尽量想清楚该怎样说,并把孩子这次上台的优点说出来,让孩子有勇气也更积极的为下一次上台做准备,同时也要把缺点给孩子指出来,让孩子知道自己应该从什么地方提高。

最后,在总结用竖式计算的时候,我让孩子们自己来总结。即你认为有哪些地方是列竖式时我们容易出错的地方,你来给小朋友们提提醒,让他做题时注意点。孩子们这时会把自己做题时出过错误的地方和老师多次强调的注意事项说出来,从而达到了进一步巩固提高的效果。

一年级的收玉米教学设计

在本节教学中,教师一直以两个孩子收玉米的生活情景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这样的情境创设就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再解决收玉米中遇到的数学问题,学生在研究与探讨中总结出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最后在不同层次的练习中巩固所学知识。进一步体会减法的意义,感受数的减法计算与生活的联系;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在兴趣的带领下学生充分感知计算、体会学习的快乐。

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p3左右。

二、教学准备:

1、课件、问题卡片。

2、在教室中间空出一条走廊。

3、要求学生准备好铅笔、尺子、小刀、橡皮、铅笔盒各一样。

三、教学目标与策略选择:

(一)教材分析:

《左右》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因此,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能够在具体情境中,正确理解左右的含义是本节课的重点。

(二)学生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在认识“上、下”“前、后”的基本含义,初步了解。

它们的相对性及学会用“上、下”“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的基础上理解“左右”,

进一步通过对物体位置关系的探索,发展空间观念。

(三)教学目标:

1、创设情境,让学生体验左右的位置关系,理解其相对性。

2、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用“左右”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以生活中有关“左右”的真实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策略选择:

本课以活动课的形式,以六大块活动情境串连生成,集知识性、趣味性、活动性为一体,使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游戏、活动过程中体验到左右的含义与相对性。让学生在玩中学,乐中悟。

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同学加深理解本册教材所学的内容,体验自身学校生活中存在的数学。

2、培养同学从实际生活中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和“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谈话:前一段时间,俺们学校开展了一些体育方面的竞赛。想一想都有哪些活动?

同学回答:踢毽、跳绳。

问:想一想,还有哪些活动是你喜欢的?

2、活动:俺们到教室外面去比一比。

设计项目:踢毽、跳绳、跑步、拍球、跳“房子“、跳远、

(1)同学自由活动,教师巡视。活动时间15分钟。

(2)回教室同学汇报,其他同学帮着补充。

问:根据跳绳的,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a、可以说一说参与跳绳的一共多少人?

b、谁和谁一共跳了多少个?

c、谁比谁跳的多几个?

请同学列式解答这些问题,你是怎样想的?看看有几种不同的思路?

问:跑步的.同学又是怎样的呢?

同学自由说,可能说谁跑了第几名?也可能说有几人跑?

其他同样方法解答。

二、指导练习。

1、出示准备的大挂图,根据同学活动项目填表,讲明图中各列的含义。

2、示范,根据同学跳绳人数在虚头像上涂色。

3、让同学把其他的板演在挂图上涂色。

4、教师提问:

(1)参与哪项活动的人最多?哪项最少?

(2)跑步的和跳绳的一共有多少人?

5、同座相互提问,全班交流,充沛肯定同学的合理想法。

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辨认上、下、前、后这些方位,并用这些方位来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2.能将自己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初步能在同一场所辨认自己或他人所在的位置和方向。

3.积极主动地参与位置与方向的认知过程,体会位置和方向在生活中的价值,发展学生积极学习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难点:

正确辨别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体验其相对性。

4.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教具准备:挂图、小动物贴图。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揭示课题。

师:谁能告诉大家,在你的课桌上面放的是什么,桌子下面又有什么?

学生自由说。

师:谁能帮老师数一数,你前面有几位小朋友,后面呢?

学生汇报。

板书课题:上下、前后。

二、新课。

1.上、下。

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对主题图进行描述,并侧重引导学生用“上”、“下”对物体的位置关系进行准确的描述。

学生独立完成课本的填空。

联系生活实际,学生用“上”、“下”描述身边事物的.位置关系。

2.前、后。

让一组学生排成一纵队,指名描述小伙伴的位置,学会用“前”、“后”来准确描述。

在黑板上贴出小动物贴图,让学生用“前”、“后”相互说说自己喜欢的小动物的位置,指名说。

三、集体游戏。

1.一切行动听指挥。

请几名学生在教室内随意走动,当教师说“停”时,向全体同学说一说自己所在的位置,要求用上所学的方位词“上”、“下”、“前”、“后”。

2.画鼻子。

在黑板上画一动物头像,让学生轮流给小动物添上鼻子,做游戏的学生需。

蒙上眼睛,其他学生可用所学方位词提醒该同学,让其顺利添上鼻子。

四、全课小结。

今天学习了什么内容?

左、右。

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第9、10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在具体场景里体会左右、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能比较准确地确定物体左右、上下、前后的方位。

2、能按左右、上下、前后的方位要求,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常见问题,初步学会用左右、上下、前后等词描述所在的位置,培养初步的位置观念。

3、培养小组合作学习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准确认识物体之间左右、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

课前准备:课件、粉笔盒、书本、尺子。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1、观察:小朋友们,请观察自己宽敞、漂亮的教室,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设疑:它们的位置在哪里呢?

2、揭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一认它们之间的位置。(板书:认位置)。

二、讨论交流,感悟新知。

1、出示主题图――教室。

提问:观察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教室里有些什么?

2、讨论交流。

(1)、组内讨论:国旗在黑板的什么位置?小明在小刚的什么位置?

(2)、小组汇报。(板书:国旗在黑板的上面,小明在小刚的前面。)。

(3)、讨论:国旗在黑板的上面,还可以怎么说?小明在小刚的前面,又可以怎样说?

3、分组讨论。

提问:你还能找出图中哪些物体有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

讨论后汇报:

地球仪在讲台的上面,讲台在地球仪的下面。

小红在小芳的前面,小芳在小红的后面。

4、联系教室内真实场景,感悟位置关系。

简要归纳小结:两物体之间有一定的位置关系,如果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上面,那么另一个物体就在这个物体的下面。如果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前面,那么另一个物体就在这个物体的后面。

三、拓展应用,深化提高。

1、做“想想做做”第一题的游戏。

2、做“想想做做”第2题。说一说你的前、后、左、右面是谁?

3、投影演示冰箱。

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1.能辨认上、下、前、后这些方位,并用这些方位来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2.能将自己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初步能在同一场所辨认自己或他人所在的位置和方向。

3.积极主动地参与位置与方向的认知过程,体会位置和方向在生活中的价值,发展学生积极学习情感体验。

正确辨别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体验其相对性。

4.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一、联系生活,揭示课题。

师:谁能告诉大家,在你的课桌上面放的是什么,桌子下面又有什么?

学生自由说。

师:谁能帮老师数一数,你前面有几位小朋友,后面呢?

学生汇报。

板书课题:上下、前后。

二、新课。

1.上、下。

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对主题图进行描述,并侧重引导学生用“上”、“下”对物体的位置关系进行准确的描述。

学生独立完成课本的填空。

联系生活实际,学生用“上”、“下”描述身边事物的位置关系。

2.前、后。

让一组学生排成一纵队,指名描述小伙伴的位置,学会用“前”、“后”来准确描述。

在黑板上贴出小动物贴图,让学生用“前”、“后”相互说说自己喜欢的.小动物的位置,指名说。

三、集体游戏。

1.一切行动听指挥。

请几名学生在教室内随意走动,当教师说“停”时,向全体同学说一说自己所在的位置,要求用上所学的方位词“上”、“下”、“前”、“后”。

2.画鼻子。

在黑板上画一动物头像,让学生轮流给小动物添上鼻子,做游戏的学生需。

蒙上眼睛,其他学生可用所学方位词提醒该同学,让其顺利添上鼻子。

四、全课小结。

今天学习了什么内容?

左、右。

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1.能辨认上、下、前、后这些方位,并用这些方位来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2.能将自己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初步能在同一场所辨认自己或他人所在的位置和方向。

3.积极主动地参与位置与方向的认知过程,体会位置和方向在生活中的`价值,发展学生积极学习情感体验。

正确辨别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体验其相对性。

4.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师:谁能告诉大家,在你的课桌上面放的是什么,桌子下面又有什么?

学生自由说。

师:谁能帮老师数一数,你前面有几位小朋友,后面呢?

学生汇报。

板书课题:上下、前后。

1.上、下。

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对主题图进行描述,并侧重引导学生用“上”、“下”对物体的位置关系进行准确的描述。

学生独立完成课本的填空。

联系生活实际,学生用“上”、“下”描述身边事物的位置关系。

2.前、后。

让一组学生排成一纵队,指名描述小伙伴的位置,学会用“前”、“后”来准确描述。

在黑板上贴出小动物贴图,让学生用“前”、“后”相互说说自己喜欢的小动物的位置,指名说。

1.一切行动听指挥。

请几名学生在教室内随意走动,当教师说“停”时,向全体同学说一说自己所在的位置,要求用上所学的方位词“上”、“下”、“前”、“后”。

2.画鼻子。

在黑板上画一动物头像,让学生轮流给小动物添上鼻子,做游戏的学生需。

蒙上眼睛,其他学生可用所学方位词提醒该同学,让其顺利添上鼻子。

今天学习了什么内容?

左、右。

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这部分内容是在上学期“认识物体和图形”的基础上教学的,通过上学期的学习学生已经能够辩论和区分所学的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了,这里主要是通过一些操作活动,让学生初步体会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的一些特征,并感知平面图形间的立体图形间以及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间的一些关系。

本单元教学的关键是把握好教学要求,既不能在上学期的基础上简单重复,又要能拔高教学要求,上学期在认识物体和图形时,也有拼摆,但那时只是用所学的形状拼搭一引起有趣的图案和事物,使学生加深对所学图形的认识,从中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同时体会图形的显著特征。而本单元“图形的拼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摆、拼、剪等活动体会平面图形的一些特征,并感知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间和立体图形间以及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间的关系。

1、让学生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以及正方体的形状,通过折一折、摆一摆、剪一剪、拼一拼,辨别和区分这些图形。

2、培养学生初步发展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3、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

单元重点: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

单元难点:初步感知图形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单元课时安排:约3课时。

1、通过直观使学生知道长方形、正方形的形状和边的特点。

2、通过折一折、摆一摆、剪一剪、拼一拼,加深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能辨别、区分这两种图形。

通过操作让学生明白长方形和正方形各自的特点。

能够根据各自的特点进行简单区分与判断。

观察法、操作法。

长方形、正方形纸片、剪刀。

出示长方形,请学生说一说长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两条长边相等,两条短边相等)。

再出示正方形,也请学生说一说正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四条边长度都相等)。

1、拿出每人事先准备好的长方形、正方纸,师生共同操作。

(1)引导学生先看正方形,先上下对折,边要对齐,看上下两部分是不是完全合在一起,上下两条边是不是完全合在一起;再左右对折,方法同上。然后把正方形纸的两个斜对着的'角对齐,折后观察折痕两旁的部分是不是完全合在一起;再继续对折一次,观察折出的几部分是不是完全合在一起,四条边是不是完全合在一起。(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得出结论)。

(2)用长方形纸折一折,看一看长方形的边长怎么样。

要求学生先思考:怎样折长方形的纸,就能使分成的两部分完全合在一起?然后,自己动手折一折,以四人一小组进行讨论,再翻开课本进行核对。

(3)区分长方形和正方形。

拿出事先准备好的长方形和正方形(长方形的一边与正方形边长相等)先将两个图形重叠在一起,让学生观察:两个图形的边有什么关系?如图:

2、小结:今天我们学了什么?大家有什么收获?

3、学做风车。

(1)先出示一个风车,将风车展开,让学生观察风车是由什么图形剪拼成的。

(2)拿出准备的长方形纸,同桌互相商量,想一想要折一个风车该怎么做。

学生动手操作。(先将长方形纸剪成一个正方形,再动手做成一个风车)。

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1.在具体的环境中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探索十几减8的退位减法。

2.能正确计算十几减8的减法,并能解决相关的简单问题。

3.能理解他人的不同算法,体会算法多样性。

探索十几减8的退位减法,并能正确计算。

理解十几减8的减法算理。

讨论法;操作法。

主题图,小棒20根。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谈话引入:小朋友们喜欢玩捉迷藏的游戏吗?这节课我们通过捉迷藏这个游戏来学习数学知识。

2、出示课题:捉迷藏。

3、出示主题图:说说图中的信息。

我们一共来了(13)人;现在只能看到(8)人。

4、提出问题:藏起来的有几人?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1、想一想,用什么方法计算?

2、列出算式:13-8=?

3、试一试,你会计算得数吗?

13-8=5。

4、集体交流不同的计算方法。

学生的.算法可能有。

a10-8=2,3+2=5。

b8+5=13,13-8=5。

c13-3=10,10-5=5。

d13分成10和3,3-8差5个不够减,10-5=5。

…………。

5、摆一摆、圈一圈。

摆13根小棒,从中拿出8根,可以怎样拿?在桌子上摆一摆,圈一圈。让学生理解13-8=5的算理。

6、看一看,说一说。

看线段图,说一说13-8在图中表示的含义,并带着学生亲自数一数13往前数8个数,是5。

7、算一算。

12-8=17-8=。

这两题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算一算,然后再说一说计算方法。

三、练一练。

1、用小棒和计数器做一做、算一算。

11-8=14-8=。

让学生先用小棒摆一摆,然后计算出这两题的得数。(也可以用计数器做一做)。

2、画一画,填一填。

让学生在数线上画出计算过程。

3、看图列式。

让学生说出图义,并尝试提出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列式计算。

4、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先让学生算出得数,再尝试让学生说出每组算式的规律。

5、摘苹果。

把算式和得数连起来。

四、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数学知识?

教学反思:

教材,设计,北师大,教学。

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1、结合实际情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加法的意义,认识加号+、学会加法算式的读法,会进行5以内数的加法计算。

2、通过与同伴交流不同的计算方法,体会算法的多样性。

3、在具体生活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就在身边,初步培养应用意识。

5以内的加法计算。

初步理解加法的含义。

课件、小圆片、小棒、数字卡片若干。

同学们,准备好了吗?上课。

同学们好,请坐。

一、小朋友们,前面我们学习过5以内数的分成,我们一起来拍手说一说吧。

同学们说的真好,下面我们一起来看这幅图,在图上你看到了什么?

这位同学看到了猴子,这位同学看到了小鸟,还有那位同学,他看到了桃子。孩子们,看一幅图画的时候我们要按照一定的顺序观察,这样就能有序的找出图画中有关的数学信息。

谁能有序的说一说图画中的数学信息?

你来说。

说得真好:左边有4只小鸟,右边有1只小鸟。

你来说。

说得真清楚:树上有4个桃子。

这位同学,你来说。

他说了有关猴子的信息,石头上有2只猴子,树上有3只猴子。

你还想说什么?

真好,他发现山上还有5个小朋友,还有1朵红花、2朵黄花。

1、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用到哪个信息呢?

真棒,我们一起把信息和问题完整的'说一说:

岩石上有2只猴子,树上有3只猴子,一共有几只猴子?

说得真完整。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哦,你说用数一数的方法。我们一起来数一数。

1、2、3、4、5、有5只。

还有其它的方法吗?

我们一起用小棒来摆一摆。

用一根小棒表示一只猴子,左边摆两根,表示石头上的2只小猴子,右边摆3根小棒,表示树上的3只小猴子,把他们放到一起,就知道一共有5只小猴子。

同学们,你知道吗?我们刚才摆的过程可以列算式来表示:2+3=5。

你见过这样的算式吗?你知道这个符号+是什么符号吗?

同学们真棒,认识这个符号是加号。

你知道该怎么读这个算式吗?

我们一起来读一读:3加2等于5。

2、我们解决了猴子的问题,根据上面的信息,你还能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吗?

这位同学提出:一共有几只小鸟?

那位同学提出:一共有几个桃子?

这两个问题该怎么解决呢?

你能列出算式来吗?

谁来说一说你列的算式。

你来说。4+1=5,2+2=4。

谁来说说4+1=5中的4和1分别表示什么?5表示什么?

你来。

真好。这里的4表示左边的4只小鸟,1表示右边的1只小鸟。5表示一共有5只小鸟。

2+2=4中的各个数表示什么呢?给你的同桌说一说。

三、自主练习。

同学们,看这幅图,我们解决了三个不同的问题,认识了加号,知道了合起来用加法计算。下面我们一起来看自主练习。

第1题,用你的学具摆一摆,填一填,给同桌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第2题。请你自己填一填。谁来说说你怎么填写的?

3+1=4,2+3=5。

有和他不一样的吗?

同学们真棒,全部正确。

第3题,比一比,谁算得又对又快。

现在我们一起来看,谁能全部做正确呢。

做得这么好,表扬一下自己吧。

四、总结。

同学们,现在我们一起来回顾这节课,你是怎样找到数学信息的?提出了哪些问题?你又是怎样操作的?每位同学的表现都很棒,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同学们再见。

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具体问题的探索,体会时间与数学的密切联系,初步感受集合的思想。

2、通过观察、比较,寻找各种规律,体会到日历中包含着丰富的数学问题。

3、经历探索简单规律的过程,体验探索研究的价值和成就感。

4、结合生活实践,解决与时间相关的简单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2、下面是飞飞提供的一家人9月份的工作休息情况,从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3、根据这些信息,你能不能想个办法,推断出到飞飞生日那天,全家人是否都休息呢?

二、探究规律:

1、从9月1日起,按要求在日历表中分别标出父亲、母亲、飞飞各自的休息日。

2、请大家观察所标记的日历,你发现了什么问题?全班交流。

3、对照日历表中所作标记分别填写出三人9月份全部的休息日和几个共同的休息日。

4、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发现在9月份,飞飞全家共同的休息日有几天?现在你能告诉飞飞,9月24日这一天,全家能共同休息吗?你想对飞飞说些什么?猜:飞飞知道这个消息会怎样?听生日歌:提前祝飞飞生日快乐。

(1)仔细观察日历中加框的四个数字,你发现了什么?再找几组这样的数,验证结论。

(2)小组讨论:在日历表中你还能发现什么样的规律?

8、小结:同学们真了不起,在我们大家都非常熟悉的日历表中找出了这么多的规律,这说明只要我们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问题,学会用数学的头脑思考问题,就会发现数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就会发现许多有趣的数学现象和数学规律。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研究了哪些问题?是怎样解决的?从中你有什么体会?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