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技术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汇总22篇)

时间:2023-12-03 10:03:10 作者:笔砚

通过总结,我们可以对过去的成果进行归纳总结,形成实质性的学习成果。在这里,我们为大家推荐了一些精选的范文范本,希望能够满足你的需求。

数学技术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方法

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内容的整合可以打破数学知识间的条块分割局面,使传统代数、几何、三角分家的体系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打通知识融合的道路。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按不同层次将学生必须学的数学知识分为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以及实践与综合运用四部分,然后按不同学段整合成学生的学习领域。而这些内容标准只给出具体目标,不直接对教学具体内容、教材编写体系、教学先后顺序等问题作出硬性统一的规定,使学生所学和教师所教富有弹性和力量。在当今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各种信息扑面而来,越来越需要人们综合素质的提高,需要学生动用各种知识、方法和手段来获取信息,特别是一些数据信息的处理,借用计算机来完成更加快捷方便,使得与我们不能分离的数显得更具应用价值。即使对一些烦琐的计算、方程的求解、递归、迭代,也能在计算机上实现,使得日常生活中一些重要的数学知识以快捷方便的形式出现在课堂上,成为学生学习的内容,大大丰富了学生的知识疆界。利用计算机可以更方便地寻找数与形的规律,使得观察与验证得以进行,使得数与形的结合真正从理论走向实践。正是借助于计算机,才使得一些现代数学的内容能够及时地渗透到中学数学内容体系之中,如分形、混浊问题、孤立子等非线性知识进入学生课堂。同时才有可能把原先一些费劲的烦琐计算问题简化下来,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考虑如何探索获取更多的知识,使得有更多的内容以方便的形式介入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真正实现数学内容的弹性化、学生发展空间的扩大化;使学生有机会接触一些有重要价值的数学知识,如高中数学中设计逻辑框图让计算机去执行、用计算机符号系统表示数学内容、用计算机语言表达数学命题、用程序和算法表示数学过程、“if…,then…”这样的语句可以在数学课程中出现等。

信息技术的介入使得数学知识的结构发生了一些变化,可以使学生认识数学知识的组成要素,特别是对它的一些基本属性进行重新认识,使知识更多的以过程的方式进入学生的学习生活中。而从事编写教材的人也有更多的选择余地、更大的思考空间,数学教材中的一些知识呈现方式动态化、可操作化,更多的是让学生去试验。使得师生的思维方式得以不断扩展,人们更有信心和力量。

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最直接的就是教学方式的变革与学习方式的变革。在信息技术条件下,引起数学教育工作者更多的就是对教学观的反思与课堂结构变化的关注。信息技术环境下所发生的最根本的变化之一是教师作用与角色、学生学习环境的变化,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提供者、权威和智慧的源泉,而成为学生进行探索和发现的伙伴、援助者和指导者、促进者、引导者。学生不仅仅是从听与做作业中获取知识,而是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情境中进行学习;学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的主动探索者,问题讨论的启动者和调整者,问题解决的参与者、经历者,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学习机会与权利。

信息技术对数学的学习者与教学者都将产生深远而又持久的影响,这将是革命性的一场变革。学习方式(地点、时间、环境、资源)发生了变化,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发展的关联性将无比接近,教学模式将更加体现数学课程改革的新理念,使人人都能得到发展。由于有信息技术作为学习的平台,就可以满足多样性、个性化、区别化的需求。学生可以利用的资源更加丰富,会更加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探索与不断思索才能实现。对教师而言,原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的教材、教参、黑板、粉笔等载体和手段现在可以被以计算机为主要载体所营造的教学环境所代替,如多媒体学习系统、资料库等,这样教师不仅有灵活选择一些素材的余地,而且可以大胆创设一些教学环境,设计更加开放互动的学习活动,参与式、活动式、主体性教学得到实现,师生关系得以改变,成为真正的合作者。

信息技术提供了理解、探索数学的平台,把数学变得容易理解,使得数学走向生活,走向现实,更加情境化,使得数学教学更加生动活泼,真正从书本中、课堂上、考试中走出来,回到数学教学的本体上来。利用技术之间的交互作用,创设逼真的数学学习情境,用录像、影碟以及计算机软件的方式呈现数学问题,以视觉形式出现比以文本的形式出现使得数学材料更具有活动性、可视性和空间立体感,而且易于与其他学科相结合,使得数学知识与其他知识融通起来,进而使学生深刻体会数学的作用与价值,感悟数学的真谛,真正经历数学化的过程,共事学习收获,从中真切地感受数学的优美、力量、统一性。

[参考文献]。

[l]张奠宙.数学的今天[m]。桂林:广西教育出版社,1999.。

[2]南国农.信息技术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j].电化教育研究,2001,(8).。

[3]张定强.当代信息技术与数学教育改革[j].电化教育研究,1998,(6).。

文档为doc格式。

多媒体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的探究

【内容提要】21世纪是信息技术占主导地位的世纪。信息技术将对教育产生巨大影响,并给未来社会带来巨大变革。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关键。本文就信息技术教育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的研究与实践,从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的内涵、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教学形式的整合、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教学方法的整合等三方面作一些初步的探讨。

信息技术数学课程整合研究

江西省萍乡市湘东区湘东镇甘泉小学陈铁梅。

内容摘要:教育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就必须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这已成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就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现代教学思想与方法进行课堂教学活动的一个整体概念。运用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可以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参与度;化静为动,揭示内在规律;联系生活,体验知识生成;及时巩固新知。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进一步明确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运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由此可见,教育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必须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这已成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

真正的课程整合,是把各种技术手段完美地融合到课程中,超越不同知识体系而以关注共同要素的方式安排学习的课程开发活动。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就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现代教学思想与方法进行课堂教学活动的一个整体概念。教师利用电脑对图形、数字、动画乃至声音、背景等教学需要进行综合处理,使得易于理解和掌握,使学生能利用计算机提取资料、交互反馈、进行自学,让数学中的学习能力、探索能力、实验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为小学生个性潜能发展的方向。

一、激发兴趣,提高参与度。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是有个性的,他们的活动受需要和兴趣的支配。一。

切有效的活动须以某种兴趣作为先决条件”。由此可见“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

师”。学生之所以对数学感到枯燥、无味、怕学,其原因之一是由于数学知识。

本身的抽象性和严谨性所决定的,再者就是受传统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局限,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新课标》中强调指出: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和经验”。在信息技术的教学环境下,教学信息的呈现方式是立体的、丰富的、生动有趣的!面对如此众多的`信息呈现形式,小学生一定会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理,而这种好奇心一旦发展为认知兴趣,将会表现出旺盛的求知欲,极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应用如下动画进行导入:绿草如荫的森林里,小动物们正在举行数数比赛。大象伯伯当裁判,小猫、小鹿、小鸟、小马依次围在大象身边。裁判首先宣布比赛规则:“从小猫开始数起,小猫、小鹿、小鸟、小马分别数1、2、3、4,再回过头来继续从小猫数起,数5、6、7、8,这样可以连续不断地数下去,每一个数字都会对应到一只小动物身上。比赛时,我报出一个数。这个数该数到谁,谁必须马上回答‘是我’。”接着,比赛开始,只听到裁判刚报出“19”,小鸟马上接口:“是我,是我。”“25”,小猫又及时地接上“是我”。“34”,则是小鹿在喊“是我”。每一次回答都是那么干脆、敏捷,而且都得到了裁判的充分肯定。小动物们的反应如此之快简直令小朋友们惊呆了:“它们可真聪明啊!”“它们是怎样很快做出判断的呢?”孩子们迫切想知道答案,这时教师适时告诉学生:“学了今天这节课的本领后,你们就能解决这个问题了。”不到2分钟的动画,就将孩子们的求知欲完全调动了起来,新知的学习成了孩子们内心的需要。

二、化静为动,揭示内在规律。

各部分名称,紧接着把长方体的实物模像去掉,抽象出平面图,完成了由形象。

度相等”这一结论,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会了这一知识。又如在“圆的认识”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圆的形成过程:一根绳子两端各系一个小球,把其中一个小球固定不动,甩动另一个小球,使其作圆周运动。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并提问:你看到了什么?这个圆是怎样形成的?请用数学的观点来说说:这个几何图形中,点、线、面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学生议论纷纷,有的说:“我看到两个点、一条线;一个固定不动,另一个点环绕着固定的点运动……最后形成了一个圆。”有的说:“固定的点与运动的点的距离是不变的。”……这样将演示、观察、操作与语言表达结合在一起,不仅使学生对圆有了一个形象的感知,而且渗透了“在平面内,到一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这样一个圆的概念,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圆打下了基础。

这样按照学生的认识规律,不断再现知识的产生、形成过程,可以使学生更容易地理解和掌握知识,让学生在观察与思考的过程中,掌握思维的一般方法,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联系生活,体验知识生成。

建构主义学习观强调:学习不是老师向学生传递知识、信息,学习者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学习者自己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每个学习者都是在其现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对新信息主动进行选择和加工,从而建构起自己的理解。

握相遇、同时、相向的特点,又理解路程、时间、速度三者之间的关系,而且。

还要会应用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解题。在以往的教学中受教学手段的限制和学。

生年龄特点的制约,学生掌握起来总是有一定困难。而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运用多媒体动态演示,为学生创设视听情境,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效果,让学生体会知识的“动态生成”过程,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教学开始在屏幕上出现了小明和小军分别站在两地(指示灯在两地边闪两下,强调这是两地),接着显示两人同时从两地对面走来(强调这是同时相向而行),最后通过每分钟或每小时行程的阶段演示,一直走到两人碰到一起(强调这是相遇)。生活的场景、多媒体的动态演示,使学生正确而科学地理解了“两人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相遇”等术语的含义,从而帮助学生正确地掌握了路程与速度、时间之间的关系,让学生体验了知识的生成,顺利完成了由自我形成到自我完善的认知过程,大大降低了传统手段靠单一讲解带来的理解上的难度。

四、巧设练习,及时巩固新知。

知识的掌握、技能的形成、能力的培养,以及良好学风的养成,必须通过一定量的练习才能实现。在新大纲中明确规定:应使学生“初步学会应用所学知识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所以,练习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利用多媒体技术编写的一系列有针对性的练习的最大成功之处在于化学习被动为主动,化抽象为具体,通过带娱乐性的练习,能让学生轻松巩固已学知识,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为教师及时提供学生评价和反馈信息的方法与途径。如“有余数的除法”,在学生掌握本课内容后,教师出示课始的画面,让学生说说小动物们是怎样做出判断的,接着让他们一齐参与小动物们的比赛,同学们在一片“我说,我说”声中,学习兴趣高涨。最后,小花猫也来参加比赛,数到几由同学们自己来当裁判,学生参与的气氛尤为浓烈,达到了本节课的高潮。这样,通过让学生积极参与,激发了学生的自信心,并让学生在课后的思考与争论中培养创造性思维。

口算练习是绝大多数的数学课必备的组成部分,利用电脑中的随机函数编。

写算式,可以根据要求无限量地供应题目,并判断你输入答案的正误,还可以设定答题时间,超过答题时间,电脑自动告诉你答案,让学生与电脑比速度。

上的两个数做减法,根据运算法则,从个位算起,先点击的一朵花作为个位上。

花,它将飞到个位的位置上,再点击十位花,一道题做完后由电脑系统自动判断正误,用欢乐和哭泣两种声音表示判断结果。学生对这样的数学游戏十分感,并真正达到了寓学习于娱乐之中。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信息技术数学课程整合研究

中职教育信息化的推进落实,把关注点放在了课程改革层面,其核心内容在于实现信息化教学,让课程教学和信息技术高度整合,优化日益发展变化的全新教育环境,满足学生的多元化学习需要。过去的成就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已经阻碍了中职教育的进步,给学生的数学学习和数学核心素养培育带来了不利影响,于是教师要抓住信息技术应用的机会,将信息技术和数学教学进行密切整合,给数学教育注入活力,增加教学趣味性,重新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突出信息技术在辅助数学教育中的独特优势。

良好的课堂导入是获得理想数学教学效果的基础和关键,在对数学课堂教学模式进行全面变革的进程中,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改进课堂导入环节,成为了教师必须要着力探究的问题。过去中学数学教师在导入环节的设置方面,没有耗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要么开门见山直接步入到新课的学习,要么是让学生阅读数学教材,并利用教材当中的习题进入到新知识的学习当中。这样的课堂导入虽然简单直接,但是却会影响到学生的数学课堂体验,也不能够让学生主动积极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给新课教学和课程导入的优化带来了不良影响。在积极改革课堂导入环节设置的过程中,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是非常有效的方法。教师可根据要导入的内容,选择不同的导入方法,突出信息技术的课堂导入优势。例如,在教学计数原理时,教师可以先为学生播放音乐,并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彩票摇奖的画面,把学生带入到特定的学习情境中,让学生思考要从1~33号乒乓球当中取出6个,总共有多少种可能,让学生在探索彩票奥秘的过程中步入到计数原理的学习当中。在导入环节,信息技术应用的优势是非常明显的。为了让导入和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教师在导入情境,例题的选择上选用的是学生比较熟悉的双色球彩票案例,这样的探索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课堂导入事半功倍。

二、运用信息技术突破重点难点,提高学习质量。

中职数学教学当中涉及到不少的重难点问题,也有很多学生不容易理解的部分,这些问题的存在都会让学生在数学学习当中遇到困难,甚至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课堂参与。再加上中职学生数学基础薄弱,数学思维不够完善,在思考和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往往比较片面,这又进一步增加了教学重点和难点问题突破的难度。信息技术的应用则能够改变不良的教学局面,因为教师可以通过发挥信息技术生动直观、具体形象等优势,把原本抽象的内容具体化,把复杂的理论简单化,然后用直观形象展现在学生面前,优化对学生的指导。比如在嗯,对指数函数的图像以及性质这一重点内容进行讲解时,为了增加学生对指数函数的理解和掌握水平,就可以用几何画板为学生展示底数a取不同数值时图像的变化情况,从而得到01时不同图像的形状,让学生在教师的直观展示当中感知指数函数图像是如何根据底数量变而出现质变的。再如,在教学复杂的数学应用题时,为帮助学生突破难点教师可以用交互式电子白板进行操作和演示,增强学生对数学问题的理解和解决能力。例如,小王一家在国庆节时自助旅游,想要从北京到广西,一日中火车车次有两个,飞机航班有三个,那么一天之中,小王一家乘坐这些交通工具从北京到广西总共有多种不同的走法。对于这个问题的解答,教师就可以用电子白板平台操作演示,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总结方案并积累解题规律。

在中职教育当中,教师应该把重点放在提高学生的.自主能力上,让学生逐步摆脱对教师和教材的依赖,不断的寻求突破和创新,最终为学生适应社会和在社会上立足打下基础。学生进行自主能力的培养,需要体现在各个学科教学中,也需要体现在不同的教学环节。在中职数学教学中,教师也要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自主能力的培养,增加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和自觉性。信息技术和中职数学教学的整合就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开放性和自主性的学习的平台,使得学生能够在自主探究当中归纳经验和学习方法,找到最佳的学习策略。教师可以在信息技术支持之下把微课教学模式应用到数学教学中,在课前为学生制作课件,并让学生自主学习,在课上带领学生沟通互动消化吸收,让学生有更加丰富的时间和广阔的空间来自主发挥与成长。职业教育信息化是培育职业型人才必不可少的条件,是加快职业教育建设的支撑。国家目前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发展,也在中职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上投入了更多的关注度。将数学教学和信息技术进行密切整合,有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给学生提供一个自主性和智能化的学习环境,同时还能够密切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保证互动性数学课堂的构建。中职数学教师在探究信息技术和数学教学整合的过程中,要做好调研和学情分析,同时还要把握好数学教育的实际要求,让信息技术的功能在中职数学中得到体现。

参考文献。

多媒体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的探究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正在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学习方式。“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人们的学习和交流打破了过去的时空界限,为人类能力的提高和发挥作用带来了新的空间。”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对于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具有重要意义,数学教师必须进一步从自己学科的角度来研究如何使用计算机来帮助自己的教学,把计算机技术有机地融入到小学数学学科教学中――就象使用黑板、粉笔、纸和笔一样自然流畅,才能更好地适应时代的要求。那么,该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的整合呢?本文就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整合的.实践,试述己见。

一、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教学内容的整合有利于调动学生的自主性与积极性。

新课程标准提出“数学要贴进生活”、“数学问题生活化”,事实上,学生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他们有一定生活基础的数学知识,并且对此更感兴趣。然而由于客观条件的制约,现行的小数教材教学内容明显偏旧,落后于时代的发展。而当今世界上最鲜活的、具有明显时代特征的数学学科教学素材和教学内容,很难及时在教材中反映出来。这在统计知识方面表现得尤为明显,在教材很多地方还经常出现九十年代(甚至更久远)统计的信息。因此,数学学习材料的选择应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注重实效性。我们可以利用信息资源丰富、时效性强的特点,将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科教学内容有机整合,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引入时代活水,与小学数学学科教学内容相结合,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有时代气息、更贴近生活和现代科技;同时也可使教师拓展知识视野,改变传统的学科教学内容,使教材“活”起来,让数学学习更贴进生活。比如我校有位教师在小学数学第十册《简单的统计》的教学时,事先拍下了一段反映327国道路口交通状况的录像,然后引导学生从这一生活实例中来学习统计知识、研究统计问题,还在课前就班级同学的“视力”、“体重”、“身高”、“年龄”、等情况做了一些调查,粗加工制作成了网页提供给学生,让他们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进行统计研究。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中寻找数学知识的“原型”,依靠学生对感性材料的直接兴趣,激发学生创新。

随着小班化教育的开展,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有机整合为我们的教学增加新的形式。基于这一思考,我有意识让学生自己去查阅资料或进行社会调查,把学习数学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不仅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了课余知识,并且培养学生自主探求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长方形、正方形和平形四边形》是九年义务教育课本小学数学第五册的知识。这节课的知识目标是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平形四边形,并知道它们的特点。能力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空间想象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为了将教师的教学设计转化为学生的生命活动实践的一个互动,尽一切可能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为此我在练习部分设计了互动式的游戏教学――拼图游戏,电脑给出一些三角形、四边形及其它认识的图形,学生可随意拖曳图形拼出形状各异的美丽图案,然后在利用多媒体演示,交流自己的作品。

再如:在《角的初步认识》的教学中,我设计了找角、摸角、折角、画角、玩角五个环节,从引导学生观察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出所学几何图形。其中在画角这一环节中,我改变了以往的教学形式,老师不示范画角的步骤,而是设计了这样一个动画,先出示一点,接着点闪烁几下,出示“顶点”两字,然后动画演示两条边的画法,边再闪烁两下,出示“边”,这样主要是在感知的基础上清楚明了地抽象出角的图形,接下来,再让学生自己画一个好看的角,效果就较好。

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手段开展教学,利用网络信息丰富、传播及时、读取方便等特性,促进课堂模式的转变,既丰富了教学形式,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对学习的自我控制能力。

当前与时代的发展和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相比,学生学习方式较单一、被动,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然而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过程却是:学生的学习开放性、全球化;学习过程具有交互性;内容形式呈现多媒体化。改革现行的学科教学方法,使其适应信息环境下的学习要求。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一节课时,我安排了课堂练习。练习中,计算机将正确、错误的评价以及提示、指导、建议等信息及时反馈给学生。对学生的不同解题过程,通过网络在屏幕显示,起到了交互作用。不仅使学生很快地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加深学习体验,而且教师也可从中获得教学反馈信息,及时采取补救措施,使教学过程向教学目标靠近,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分层教学和个性化教学。又如在教学第七册《常用的计量单位》整理和复习一课时,利用网络教室,要求小组合作,内容是:把常用的计量单位分类整理,比一比哪个小组整理的又清楚、又完整、又有特色。从而改变以往运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学生在练习纸上整理数据,教师很难了解到学生整理数据的全过程,教学的实效性很难把握等结果。而网络环境的互动性,大信息量传载功能正可以解决这些问题,使师生及时地掌握各小组整理的全过程,有利于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数学课程标准》体现课程改革理念,注重学生发展的核心是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实践性与创造性。以技术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的整合,确实具有优化课堂教学过程的多种宝贵特性,能为学生自主学习、亲自实践、用于创新而营造最理想的教学环境,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以技术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识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

单位:太和区新民小学作者:徐亚萍。

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思考

随着信息技术的辅助教学手段和方式的普及,把信息技术和数学的特点结合起来,使现代信息技术也成为了数学教学的有效工具,更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有力助手,让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变“苦学”为“乐学”,使数学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也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直观形象,激发兴趣。

因为数学有些内容比较抽象,学生想象不到,利用现代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它不但能提高课堂效益,而且使学生学的轻松。例如:在讲《圆的周长》时,我出示许多图片,让学生从中找到已学过的圆形,并回忆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从而引入圆的周长,揭示课题,此刻学生学习兴趣一下子调动起来,我就趁势又利用多媒体演示一条曲线慢慢围绕圆一圈,使学生明白围成圆的曲线长是圆的周长,最后又分别演示了绳测法和滚测法,使学生弄清周长究竟是什么。如果让学生理解这些内容非常困难,用多媒体教学时,在屏幕上能显示圆的周长是化曲为直的过程,这样形象、直观,学生好理解,掌握了本节课的内容,教学效果良好。

二、有利于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如在教学《圆的面积》计算时,如果采用实物演示,偌大的班级,要让每个学生都看清楚是有一定困难的,而运用多媒体教学则可以呈现出这样的效果:把圆平均分成若干等份,然后把它剪拼成一个长方形,这样把一个抽象的曲面转化为一个简单的图形--长方形,这样既突出了重点又突破了难点,还渗透了转化的数学思想。多媒体化抽象为形象,使学生感官接受刺激,发展思维能力,拓展学生的空间概念,加深对事物的理解,大大减轻了学生认识的难度,变难为易,使学习内容变得容易被理解和掌握。

三、有利于知识的形成,拓展学生的思维。

运用cai动态演示,能突出实际的操作过程,学生主动参与中,借助观察比较逐步把握知识的实质,从而正确理解知识,掌握知识。比如教学《图形的变换》时,学生对理解旋转、轴对称有困难,老师就先演示一个圆形,教给学生平移、旋转、轴对称,采用动态演示,再复杂的图形,学生都可以辨别出这三种情况,因为演示时学生看得很清楚,这是一个使学生体验“数学研究”真谛的过程,在信息技术营造的认知环境中,学生从新的角度去探究数学问题,在一种动态变化的过程中来认识数学概念的本质。

四、有利于拓宽视野,增长学生见识。

让学生接触广阔的天地,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也是现在数学教学丞须解决的问题。例如:教学“比赛场次”一课时,我用多媒体课件,设计屏幕上的体育比赛,再配以教师亲切的解说和悦耳的音乐,把学生带入真实的比赛中去,通过这一实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也可以让学生学习很多知识,使他们增长见识。

总之,多媒体教学具有形象性、多样性、直观性、趣味性等特点,它对深化数学教学,提高教学质量,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

“高中数学课程教材与信息技术整合的研究”课题

2014年,我校综合高中校区经过近一段时间的酝酿准备,在高一年级开始了《综合高中语文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实践》校本实验课。在近一年的时间里,高一老师边学习边探索,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积极探索语文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之路,收获了一定的喜悦,也进行了有益的反思。

一、我们的实践。

(一)借助学校计算机网,建立综合高中语文课程与信息技术与整合教学的基础。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的广泛运用,网络、多媒体技术的日益成熟,教学的信息化已成为现代教育的一大特征,代表了现代教育发展的方向。信息技术集文字、图象、影象、声音、动画于一体,组成了一个交互系统,在辅助教学中,它可以根据教学的要求,抽象概念和内容具体化,不受时空的限制。它提供的丰富的教育资源,生动的界面,可以改变师生关系,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高课堂效率。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已是当下不争的共识。

我校在信息技术硬件建设方面是比较完善的,校园网、宽带网、借助网络教室、课题研究相关的校园网络综合软件、人人互动、人机互动的教学环境一应俱全。标准的多媒体教室、计算机教室、校园网、教学软件等,为搞好课题研究提供了物质条件。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强化教师自我发展的信心。

在课题立项前后召开全组教师会议,就本课题研究的意义、目的、过程等认真研讨,达成共识,大家一致认为要把综合高中语文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真正运作起来。首先狠抓教师教育理论的学习,立足于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其次是教师的技术培训;再则就是选择从高一年级开始,力争以点带面。

期间,我们力求突出网络资源的特点,围绕教学内容的难点,寻找整合实验的关键点,为课题研究的高质量开展提供强有力的保证。根据学校现有条件,积极开展对教师的计算机基础和网络教学技术的培训。派多人次参加使用校园网、多媒体技术以及网页制作的培训等。参加课题研究的老师认真学习多媒体技术和网页制作。使多数老师运用计算机网络教学的熟练程度和技术水平有了很大提高,能设计制作多媒体课件和网络教学软件,明确了自身努力的方向,增强了发展自我的信心。

经过近一年的认真学习,努力实践,我们的课题研究和实践取得一定的成果。

1.从根本上转变了教与学的方式。

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最直接的场所,课堂教学是实现教师教与学的最主要途径,信息技术的运用提高了课堂效率,高质量地将大量信息传递给学生,改变了以往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景,把枯燥的知识变得形象生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

同时凭借网络优势有效地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学生利用网络查询、整理有关数学的知识,利用网络跟同学、教师交流,丰富了知识、开阔了眼界,提高了能力。

另外,信息技术在语文学习中的充分应用,促使教与学的方式也发生了根本转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重视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与掌握,更重视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学习的意识,给学生创设了许多利用网络学习的机会,使学生获取了许多课本以外的知识,学生的.眼界开阔了,思维活跃了,师生的交流平等了,课堂气氛活跃了,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凸现,课堂变得生动而有活力。

2.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全面提高。

传统教学由于媒体单一,只能教师讲,学生听,以教为主,导致学生厌学。整合后的课堂教学一改这些弊端,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使学生当观众的局面彻底改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掌握知识的同时综合能力也得到培养。电脑和网络,目前仅作为计算和信息处理的工具而存在,而且已经变为继报刊、广播和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并以前的未有的强劲势头向前拓展,成为了一个人类共有知识的平台。学生在业余时间,通过上网来攻取各种知识,这大大扩展了信息来源,全面开阔学生的视野。

二、我们的反思。

1、目标定位不准,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

信息技术与语文相整合,最终目的是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优化课堂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但有的老师为了突出体现信息技术的优势,而不顾是否有利于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的实现,将各类文字、图像、动画、声音、影片等一股脑地加进去,追求信息技术的高、精、尖和界面的精美,一节课下来似乎一直在展示信息技术的作用,结果导致教学内容主次不分,教学目标不明确。

2、用了电脑,忘了教学环节的连续性、整体性等。

总之,通过一年的研究工作,我校的语文学科整体已取得了初步的效果,但还存在不足之处,我们将认真总结经验教训,查找不足,争取圆满、出色的完成课题实验!

李辉。

文档为doc格式。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的研究与实践

中职教育信息化的推进落实,把关注点放在了课程改革层面,其核心内容在于实现信息化教学,让课程教学和信息技术高度整合,优化日益发展变化的全新教育环境,满足学生的多元化学习需要。过去的成就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已经阻碍了中职教育的进步,给学生的数学学习和数学核心素养培育带来了不利影响,于是教师要抓住信息技术应用的机会,将信息技术和数学教学进行密切整合,给数学教育注入活力,增加教学趣味性,重新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突出信息技术在辅助数学教育中的独特优势。

一、运用信息技术优化数学导入,培养学习兴趣。

良好的课堂导入是获得理想数学教学效果的基础和关键,在对数学课堂教学模式进行全面变革的进程中,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改进课堂导入环节,成为了教师必须要着力探究的问题。过去中学数学教师在导入环节的设置方面,没有耗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要么开门见山直接步入到新课的学习,要么是让学生阅读数学教材,并利用教材当中的习题进入到新知识的学习当中。这样的课堂导入虽然简单直接,但是却会影响到学生的数学课堂体验,也不能够让学生主动积极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给新课教学和课程导入的优化带来了不良影响。在积极改革课堂导入环节设置的过程中,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是非常有效的方法。教师可根据要导入的内容,选择不同的导入方法,突出信息技术的课堂导入优势。例如,在教学计数原理时,教师可以先为学生播放音乐,并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彩票摇奖的画面,把学生带入到特定的学习情境中,让学生思考要从1~33号乒乓球当中取出6个,总共有多少种可能,让学生在探索彩票奥秘的过程中步入到计数原理的学习当中。在导入环节,信息技术应用的优势是非常明显的。为了让导入和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教师在导入情境,例题的选择上选用的是学生比较熟悉的双色球彩票案例,这样的探索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课堂导入事半功倍。

二、运用信息技术突破重点难点,提高学习质量。

中职数学教学当中涉及到不少的重难点问题,也有很多学生不容易理解的部分,这些问题的存在都会让学生在数学学习当中遇到困难,甚至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课堂参与。再加上中职学生数学基础薄弱,数学思维不够完善,在思考和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往往比较片面,这又进一步增加了教学重点和难点问题突破的难度。信息技术的应用则能够改变不良的教学局面,因为教师可以通过发挥信息技术生动直观、具体形象等优势,把原本抽象的内容具体化,把复杂的理论简单化,然后用直观形象展现在学生面前,优化对学生的指导。比如在嗯,对指数函数的图像以及性质这一重点内容进行讲解时,为了增加学生对指数函数的理解和掌握水平,就可以用几何画板为学生展示底数a取不同数值时图像的变化情况,从而得到01时不同图像的形状,让学生在教师的直观展示当中感知指数函数图像是如何根据底数量变而出现质变的。再如,在教学复杂的数学应用题时,为帮助学生突破难点教师可以用交互式电子白板进行操作和演示,增强学生对数学问题的理解和解决能力。例如,小王一家在国庆节时自助旅游,想要从北京到广西,一日中火车车次有两个,飞机航班有三个,那么一天之中,小王一家乘坐这些交通工具从北京到广西总共有多种不同的走法。对于这个问题的解答,教师就可以用电子白板平台操作演示,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总结方案并积累解题规律。

在中职教育当中,教师应该把重点放在提高学生的.自主能力上,让学生逐步摆脱对教师和教材的依赖,不断的寻求突破和创新,最终为学生适应社会和在社会上立足打下基础。学生进行自主能力的培养,需要体现在各个学科教学中,也需要体现在不同的教学环节。在中职数学教学中,教师也要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自主能力的培养,增加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和自觉性。信息技术和中职数学教学的整合就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开放性和自主性的学习的平台,使得学生能够在自主探究当中归纳经验和学习方法,找到最佳的学习策略。教师可以在信息技术支持之下把微课教学模式应用到数学教学中,在课前为学生制作课件,并让学生自主学习,在课上带领学生沟通互动消化吸收,让学生有更加丰富的时间和广阔的空间来自主发挥与成长。职业教育信息化是培育职业型人才必不可少的条件,是加快职业教育建设的支撑。国家目前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发展,也在中职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上投入了更多的关注度。将数学教学和信息技术进行密切整合,有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给学生提供一个自主性和智能化的学习环境,同时还能够密切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保证互动性数学课堂的构建。中职数学教师在探究信息技术和数学教学整合的过程中,要做好调研和学情分析,同时还要把握好数学教育的实际要求,让信息技术的功能在中职数学中得到体现。

参考文献。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思考

1、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应体现数学学习的发现、探索教学过程的原则。它强调利用信息技术对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给学生以展示,强调对数学知识的探索;强调对数学知识应用;强调对数学知识的迁移。这种整合,是以数学教学的具体任务为完成目的,有意识地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教学。其目的是使学生的数学学习始终处于发现问题、用数学的方式提出问题、探寻解决方法、解决问题的自主的、动态的过程中。在解决问题的同时,让学生做到个性学习与协作和谐统一,以达到数学学习的目标。

2、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应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原则。任何教学改革,教师都是最初的创造者和最终的执行者,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中,应根据中学数学教学本身的特点,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从数学课堂教学和数学实践教学中寻找切入点,创设具有丰富性、挑战性和开放性的教学环境。教师所做的一切努力,都应是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更为宽广、有弹性且具有创意的学习空间,使以学生为中心、基于资源及交流讨论的全新教学方法得以实现。

3、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应体现知识学习和创新精神相结合的原则。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支持学生通过不同的途径与方法研究相同的数学知识,对已有的知识从多角度去思考与再认识,从而产生新的认识。这便是数学创新思维的产生源头。

4、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体现信息技术作为数学学习的基本工具的原则。信息技术的教育已经不再局限于扮演以往的角色:教育素材的提供者,或是模拟教育者,或是练习机器这样一个相对被动的角色。在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中,应让学生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数学知识所需信息、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认知工具。对于学生来说,信息技术则是一种终身受用的学习知识和提高技能的认知工具。

5、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应体现现实学习服务于终身学习的原则。数学课程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和手段。因而数学的学习不应也不可能局限于数学知识本身。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取已不会也不可能单一的是学校课堂这一渠道。而信息技术提供给数学的,从广义是来说,都是数学课程资源。正是基于这一现实,在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中,教师必须树立新的教学观念。我们认为,这种全新的教学观念至少应包含:教师的教学方式应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让所教的知识与学生的生活世界密切联系;帮助学生发现知识的个人意义;激励学生完成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创设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在这些观念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主导与主体的关系,教师的教学是以学生的发展作为根本目的和出发点的。在这些观念下的数学教学,更多的是师生互动的教学。

1、从“听数学”转变为“做数学”。可以利用几何画板让学生做“数学实验”,利用新型的教学模式取代主要靠老师讲授、板书的灌输式教学模式。由于教学过程主要是让学生自己做实验,所以教师在备课时考虑的应该是如何组织学生进行协作学习和交流。在以往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往往只强调“定理证明”这一教学环节(逻辑思维过程),而不太考虑学生直接的感性经验和直觉思维致使学生难以理解几何的概念与几何的逻辑。几何画板可以帮助学生在动态中去观察、探索和发现对象之间的数量变化关系与结构关系,因而能充当数学实验中的有效工具,使学生通过计算机从“听数学”转变为“做数学”。如为了让学生较深刻地理解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可以让学生利用几何画板做一次这样的数学实验:在该实验中,学生可以通过任意改变线段的长短和通过鼠标拖动端点来观察两个三角形的形态变化,学生从中可以直观而自然地概括出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并不需要由老师像传统教学中那样滔滔不绝地讲解,而学生对该定理的理解与掌握反而比传统教学要深刻得多。

2、倡导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和研究行学习。计算机对中学数学的研究性学习,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首先,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可用数学知识研究解决的数学课题,使研究性学习在时间和空间上得以突破;其次,探索型教学平台整合进数学课堂后,使数学问题的研究朝着开放与服务方面前进。学生对生产生活实际的观察,在一定的背景下自己提出问题,设立自己的研究步骤,优化自己的研究方法,并利用计算机平台进行探索,这样的数学教学才使真正意义上的数学教学和数学教学应追求的目标。如学生对城市交通的调查研究,在采集大量与之有关的数据的情况下,学生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机平台所提供的统计分析软件,来帮助自己得出研究结论并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驾驭计算机辅助教学平台的学习主体是学生。平台的使用从教师手中转移到了学生,这种学习是开发性和开放性的,学习者从旁观者变成了参与者、开发者。又如,在研究电视发射台对城市的辐射的范围研究性课题中,学生必须收集资料,建立数学模型,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等方面,通过自主地和与人合作的方式,利用计算机为我们提供的分析工具,去完成研究。从这一研究中,学生可更多地思考为什么要发射人造卫星,能覆盖全球各地区,共需多少颗卫星等更深一层次的问题。这对学生开拓知识面,实现学科的综合与交叉无疑会起到重要的作用。这种研究性学习,是充分建立在学生自主的基础上的,是学生探索与合作精神的结果,这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在方式与方法上进行了积累。

信息素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要素,其中,信息处理能力是重要的一种能力。基于网络的中学数学课程教学,所选择的直接学习素材,既可以是数学问题,而且这些学习素材都附带一定的情景或背景,学生通过网络收集提取有关素材,对相关素材进行分析、研究和比对,通过实验、观察、类比、联想、交流和讨论,最后归纳、综合,实现意义建构。教师的角色和行为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教师不再是主要的信息源,他是教学活动中的导航者,设计者和帮助者。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是知识的探索者。自主学习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组织、学会协作、学会思考和交流。

如在进行“税收问题”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在网上搜索“税收咨询”的网站。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在网站上用“协作”与“对话”的方式进行探索,学习各种税费的计算方法,了解各种税收政策。

又如,在进行数学竞赛辅导中,也可以指导学生查询相关的“数学竞赛”网站,让同学们在这些网站上查找有关数学竞赛的资料,对这些资料进行分析、处理、应用,并参与网上讨论,扩展学生的视野。

总之,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改变了我们传统的数学教育思想与教学模式。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的数学课程整合,无疑将是信息时代中占主导地位的数学课程学习方式,必将成为21世纪学校数学教育教学的主要方法。因此,在当前我国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倡导和探索信息技术和数学课程的整合,将复杂抽象的数学概念变得形象生动,提高了同学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对于发展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信息技术数学课程整合研究

摘要:

在教育事业全面改革,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背景下,中职教育也由此获得了快速发展,再加上教育信息化的全面推进,中职教育信息化水平日益提高,现如今已经步入到了一个全新阶段。信息技术和中职教学课程的整合度日益增加,其中信息技术与中职数学课程的整合备受关注,也成为了改进数学教育,提高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重要方法。在信息化数学教学落实当中,教师应该加强对数学教学要求和学生学习特点的分析,充分挖掘信息技术的应用优势和突出功能,突破传统单一化的教学方法,让信息技术的辅助助力数学教育的腾飞和职业型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的研究与探索

二十一世纪计算机技术高度发达,网络信息日新月异,同时,以构建主义为理论的教育和学习方法日趋成熟,从而使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为载体的新的教育技术的应用显得十分的必要和重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议题已摆到广大教育者的面前。传统的行为主义教学观认为,学生的学习和知识的获得是由环境的刺激引发人的行为上的反映,就是说学生是被动地学习;当代的建构主义特别是社会性建构主义强调知识建构的合作,就是说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建构意义时是互相的,学生是主动自愿去建构学习。基于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为载体的新的教育技术,能够在初中数学教育中充分发挥建构主义教学理念的优势。

就数学教育教学来说:数学作为学生学习各科的基础学科,工具学科,因其严谨的知识系统性,链状结构性,以及在学生思维训练所独具特色的逻辑性,科学性,有它独特的特点。因此,在信息技术与数学课题整合的过程之中,如何探索信息技术在数学教育教学中的运用,发挥信息技术这一先进教育技术的作用,更好地驾驭这种新式的教育教学手段,就成了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

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之中教师可以借助计算机相关软硬件支持,同时获取、处理、编辑、存储、展示包括文字、图形、声音、动画,以及网络信息下各种数学原件、数学问题的生活原形等不同形态的信息,超越了课本的视野,拓宽了数学的范畴,丰富了教学内容,能创造出使知识、学问来源多样化的人文教育环境。与传统教学相比,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

数学偏重于逻辑推理,偏重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利用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动画演示,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的情景再现,可以让学生从具体问题到抽象概念,从特殊问题到一般规律,逐步通过自己的发现、探究去思考数学、学习数学。在课件《生活中轴对称》的制作中,我利用网络展示了生活中大量的轴对称图形,又利用蝴蝶飞舞的视频吸引学生注意力,然后将一只蝴蝶框定放大成为平面图形;在讲授多面体的展开图时,学生和教师都可以充分利用实物,给正方体的六个面标上字母a、b、c、d、e、f,但由于实物不透明,学生观察不方便。因此,我利用《几何画板》做了个正方体,给六个面着不同颜色并标上字母且可透视,再结合实物进行教学,这一过程让学生直接感受到数学来源于自然,抽象于实践,创设了数学教学的良好情境,建构了较理想的学习环境,收到了较理想的教学效果,使学生比较自然地接受数学概念,同时开阔了学生视野,有助于发散思维的培养。

新课程标准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有了更高的标准,要求学生会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数学知识建构模型解决实际问题,同时也要能在实践中发现数学规律。数学教学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而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经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信息技术介入到数学教学中,提供的是超大的信息量和多媒体的信息传递方式。充分利用计算机及软件的模拟技术,可以让学生把纷繁复杂的运动图形或数据用计算机处理,达到形象直观的目的,从而易于学生去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概括。其实,它还可以培养学生数学模型的建构能力,深入理解数学知识的生成过程。

学校教育离不开德育,课堂教学必须渗透德育。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经常要进行有关数学史教育,以拓宽学生知识面,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操。例如:在讲授几何中圆的知识的时候,我就布置了上网查找《割圆术》的有关资料的课外作业。结果,90%以上的同学都知道了是刘微独创的割圆术,它比德国的托勒密计算的圆周率要精确一些,比古希腊阿基米德的方法要简单,并以中国的灿烂文化自豪。又如,在讲授勾股定理的证明的时候,我就布置了上网查找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的课外作业,结果,90%以上的同学都了解了包含我国古代的赵爽和刘徽的证法在内的至少五种以上的证明方法。利用学生的猎奇获新的心理,通过学生自己在互联网上有目的的漫游,获取全面的相关知识,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其动手能力,发挥其主体作用。所以,只要是简单的素材资讯查找,教师尽可以充分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放手让学生去自主建构。

数学课内容抽象,概念严谨却又枯燥,因此数学教师教学中考虑最多的是如何让课本知识活起来,而运用信息技术就可顺利达到效果。我在讲授无理数时,就做了几张有关第一次数学危机的背景资料和人物介绍的幻灯片,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知道了无理数的产生过程。我还利用《几何画板》演示等腰三角形的特征,直观地表现了三线合一的现象,让学生从感官上区别具体概念,加深了记忆;运用《几何画板》指导学生自制平行四边形、梯形等积变形课件,同时又引导他们由此推导面积计算公式,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起到了形象直观,节约时间和教具,提高课堂效率,事半功倍的效果。

信息技术和课堂教学的有机整合与传统教学相比,他的最大特点是可以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学习模式的转变,而“网络环境的教学模式”正是其于交互型整合方式所产生的,目的是创设自主学习的环境,让学生能够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建构知识,变被动的听和练为主动的探索和运用。下面以《勾股定理的应用》在网络环境下教学为例来进行实例分析。

1、课件制作设想。

数学是现实生活的数量化和抽象化,就是说数学知识是从实践中起源的,同时,数学必须解决实际问题,要经得起实践的检验。所以,在本堂课的引入和高潮部分都以实际问题的数学化为基础,增强学生的兴趣,同时让学生看到数学的巨大魅力。课件以网页形式发布在互联网上,分为五个页面,学生可以自由切换。但是,在页面的排列上按照知识的科学性为序,从产生到运用,从易到难,方便学生自学。同时,例题以中考题为基础,进行适当的改编,增强了开放性,给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最后,本课件强调了师生的互动性。

2、教学过程举例。

(1)知识探索请学生例举一个能用勾股定理解决的生活实例。此过程安排学生提前完成。学生可以去上网查找有关例题,然后整理下来,交给老师,老师再从中抽取具有代表性的几题,拿到课上供大家交流。

学生在上网查找的过程中,可以接触到许多与勾股定理有关的知识,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又锻炼了动手能力,充分体现了学生自主探索并自由建构的过程,体现知识产生于实践的思想,符合新课标理念。

(2)应用举例。

例1、李焕菁妈妈买了一部29英寸的电视机。李焕菁量了电视机的屏幕后,发现屏幕只有58厘米长和46厘米宽,他觉得一定是售货员搞错了。你同意他的想法吗?你能解释这是为什么吗?(1英寸=2.54厘米)。

例题中出现的`是学生的真实姓名,这样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自豪感,对其他同学也是一种期待和激励。学生用勾股定理的知识解决这个问题是轻而易举的事情。通过这道例题,学生既巩固了勾股定理的知识,又学会了一个生活常识,原来电视机的大小是凭电视机屏幕对角线的长度并用英寸作单位来度量的。

例2、“平平湖水清可鉴,面上半尺生红莲;出泥不染亭亭立,忽被强风吹一边;王青观看忙向前,花离原位二尺远;能算诸君请解题,湖水如何知深浅”请你帮助王青算出湖水的深度。

这是一道诗意化的题目,题目本身就能较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我根据题目意思,利用《几何画板》,再现红莲的摇摆过程,加深学生对题目意思的理解。学生根据左下图,易知,cd=0.5,bc=2,ab=ad,进而利用勾股定理去解决它。

例3、如上中图,徐良家有一底面周长为2m,高为1m的圆柱形油罐,一天他发现一只聪明的老鼠从距底面1dm的a处爬行到对角b处吃食物,你知道徐良为什么说那是只聪明的老鼠吗?(从爬行路线考虑)。

由于老鼠是沿着圆柱的表面爬行的,故需把圆柱展开成平面图形。我利用《几何画板》形象直观地把圆柱展开成如右上的平面图形,学生能容易根据计算机演示,结合“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公理,理解ab长既为最短路线。

这些例题放在第三个页面,而详细答案放在第五个页面“后花园”里,并且建有例题与答案的超链接,学生可以自由点击浏览,在各个页面间进行自由切换,打破了传统的课堂教学内容不可重现性,让学生根据自身所需去侧重解决自己的难点,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因人而异。

1、教师始终要起到主导作用。

参与。我们不应让“人机对话”取代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否则,现代媒体成了教学机器,教师成了键盘手。这样的课堂教学结构模式是极不利于学生形成健全人格,发展个性。

2、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应不求时髦,但求实用。

课件的运用应整合于课堂教学内容之中,针对以抽象思维、逻辑推理为培养目的的数学教学,课件中存储内容要精练,画面要简洁,讲解和推导应由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自主完成。为帮助解决数学中数形结合的难点,理解抽象于实践而又指导实践的数学思想,我们认为,应根据数学自身特点,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交互功能,将课件设计成一些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模块,让老师能按自己组织教材需要,针对各自不同教学思路,灵活调用各模块里的内容,设计自己的教学过程,表现自己的教学风格。

3、网络电子教室应成为数学教育的理想场所。

在人手一机的网络教室,学生可以在教师指导下,自己动手操作、观察、发现、研究问题,在网络中查找数学资料,形成学生动手“做数学”的模式。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不再把学习数学看成负担,增强了学好数学的信心,享受学习数学的乐趣。学生直接动手操作,使实践能力、观察能力、归纳能力都会得到很好的锻炼,更有助于培养思维能力,创新能力。

五、小结。

教育教学必须适应新的形势,更新观念,改革创新。因此,教师要用新的教学理念武装自己,而新的课程标准更是向数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数学课程的设计和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要充分考虑计算器、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作为教育工作者,身处教育教学法改革的前沿,正确的态度应该是积极采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教育手段,接受挑战,真正从数学教学规律自身特点出发,将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实施有机整合,以丰富课堂内容,改变教与学的方式,呈现给学生形象生动、通俗易懂而又激发思维、体现自主建构的课堂氛围,使信息技术成为黑板、粉笔、三角板、模型一样得心应手的工具,让学生切身体会数学的美,全面提升课堂效率,做好新课程改革。这样数学乃至整个教育才会有创新,才会有发展。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心得体会

首先,我想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虽然才起步,虽然有一些人对此有这样那样的偏见,但任何新生事物都是这样过来的。我们既然已身处信息时代,身处网络时代,研究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应该是很自然的事。如果极而言之,我想可能我们的生活都在与信息技术整合呢!何况我们的教育,何况教育中的学科教学!

其次,今天听了专家的报告,讲到整合是有层次的。这样一想,想到我们虽然身处乡镇,网络条件也并不十分好,但也就敢谈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这样一个一般人认为十分新潮的问题了。因为如果讲得不好,最多我们研究的整合属于刚起步的,属于最低层的'。所以我想,“整合是一个过程”“整合是有层次的”这样一个观念对我们很多教师来说是非常有用的,至少让我们信心增强了不少。

第三,我想整合除了是一些技术与方法问题之外,应该先是一个理念问题。真像魏书生老师所说的,有些事我们没有改变,有些问题我们无法解决,但我们不能因此而停滞不前。技术问题、条件问题,我们可能没法一下子解决,但理念问题可能是我们可以先解决的问题。我们现在的教学强调了事实,忽视了问题。而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强调解决问题,而不是去演示事实。

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整合

摘要: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使用,丰富了教学资源和教学手段,对初中英语教师、学生、教材,课程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信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两者的有效整合不仅使信息技术成为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而且可以营造一种信息化的教学环境。该环境能够模拟真实场景、启发思考、获取信息、共享资源、多重交互、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本文探讨了信息技术与初中英语课程的整合。

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使用,丰富了教学资源和教学手段,从而对初中英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广大英语教师必须实现教育教学意识的现代转换,构建复合的知识结构,完善人格品质。

1、展现人格魅力。

不论信息技术如何发展,始终无法代替教师作为领路人的作用,代替不了教师的人格影响。在知识传授渠道极大丰富以后,教师的价值更多地体现在人格影响方面。因此,初中英语教师必须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不断增加自我意识和使命感,要像诗人一样富有灵性、悟性和冲动,以鲜活、旺盛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去面对每次不同主题、不同内涵的教学活动。一个人的自我评价往往是其事业是否成功的置要标志,每个初中英语教师都要善于认识自己、发现自己,追求成功。此外,还必须树立团队意识,善于合作。教师人格魅力的影响对学生而言是潜移默化的,教师之间必须在竞争的基础上进行合作,在合作的基础上进行竞争。

2、更新教育理念。

教师应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观点,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成长规律为出发点,采取有效的方式或手段,把沉淀在每个学生身上的潜能激发起来,培养学生的正确的治学态度、科学的思维方式、丰富的精神世界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要重在激发学生的学习与研究兴趣;作为学习的组织者和指导者,英语教师要树立学生主体的观念,应充分尊重学生主动学习的权利,给学生提供学习的条件和机会,帮助学生主动参与,鼓励学生自己发现课题、收集资料、处理信息、思考问题。

3、优化教学方法。

实践证明,初中学生英语能力的形成,靠的是自己的英语语言实践。运用教育信息技术,能充分调动学生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学生主体参与作用,融教法、学法于一体,加快课堂节奏,增加深堂信息容量.加大语言输入量,尽量为每位学生提供更多助语言实践机会。在教学speaking时,我们可把重、难点,即情境对话、图片、板书要点都设计制作成探件,大大节省了讲解和板书时间,教师可以精讲多练,加快课堂节奏,环环相扣。并且在进行阶段性或总复习时,也可将已学的众多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和归纳,存入电脑,或制成可供学生自学、复习的学法指导或资料库。利用计算机的网络性,学生随时随地可调用所需的资料,学生只好在很短的时间内便可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这样就优化了教学方法,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4、提高技术水平。

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技术手段和学习资源运用到英语教学中,能对学生的学习达到一举多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然而正确高效地运用这些信息技术也对初中英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需要将素材资源库与制作平台相结合,根据教学实际,充分利用现有条件下的教学软件,并从中选取适合教学需求的内容编辑制作使用的课件;需要灵活运用office系列软件,如word文档处理,powerpoint幻灯片式图文展示,frontpage编辑制作网页等等。这些最基础的信息技术手段对于一线的英语教师们还有一些难度,需要不断地培训和学习。

如何将信息合理的展示给学生,将对学生的英语学习产生很大的影响。集图形、声音、动画、文字等多种信息功能为一体的教学资源,以全方位、多层次吸引学生,增加信息获取量,使课堂英语教学更为生动活泼,趣味盎然,让学生如身临其境,使学生自始自终都保持强烈的兴趣,从而易于接受、记忆新的语言材料和学习内容。要充分发挥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优势,扩展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率。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有效整合的关健,在于教师能否认真钻研教材,依据学科特点和教学实际,开发出适宜课堂教学实际的cai课件,其正发挥现代化教学设施的效益,给整合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切切实实地提高强堂效益和教学质量。

cai课件的设计,必须结合教学实际,根据学科教学目标与教学任务,因材制作,因人施教,灵活运用。作为英语学科,cai的设计应从着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出发,创设语言情境,激发学习动机,启发、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正确理解和运用,并且突出重点、难点,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5、加强理论素养。

在日新月异的信息社会里,教师必须不断“充电”才能顺应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教师也要做终身学习者。

作为一种新的课程设计思想和教学模式,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有着很深的理论背景,据研究,主要包括心理学、知识论、社会学和教育理论。对课程整合有重要影内的心理学理论有发展心理学、多元智力理论、成功智力理论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张学生是学习中心,是信息加工和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所有这些都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教师要不断学习这些新的理论,努力搞好教育教学。教师是实现整合的关键。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师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教学的主审,而是教学的组织者(organizer),学生的指导者(director)、合作者(co1laborator),学习的促进者(facilitator)。因此教师与技术的整合是教学中的首要问题。教师要勤于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和教育技术,熟练运用各种教学所需的软件与多媒体技术,并积极自觉地运用网络,获取最新信息,追踪英语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前沿研究成果,提高自己的理论研究水平,丰富自己的教学资源,并将这些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自觉运用技术协助英语学习,又可以创设良好的课堂情境,为学生学习知识和锻炼语言运用能力创造条件。由于学习资源的极大丰富,教师在筛选学习资源、组织学习资源、传递学习资源方面的主导性作用特别重要,教师就是网络知识海洋中的“导航者”。

6、提升科研能力。

教师应在教学之余,通过互联网搜集各种有关英语学习和教学的网站,一方面搜集积累教学和学习素材,丰富课堂教学材料,同时还要通过较好的英语教学研究网站进行网络在线学习,拓展自己的教学研究视野,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和业务能力。例如,.cn(基础教育英语教学与研究),(中国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研究),等,这些都是专业的英语学习和信息技术结合的网始,一定能从中获益良多。在利用信息技术整合英语学习和教研的过程中,师生能够教学相长。许多学生掌握一定的计算机技术,能够帮助教师解决信息技术运用中的相关问题,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一方面向学生学习技术和应用,学生也在应用中巩固提高了技术和利用技术学习的能力,增强了英语学习的兴趣,教学相长,又密切了师生的关系。对英语教师来说,建好、用好英语网站不仅仅为了共享教学资源,方便自己的教学,而且还要利用英语网站发布信息,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交流教学经验,开展合作研究,交换学术成果。英语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上的网络讨论组(usenet)组织学术讨论活动,召开英语教学研讨会,把最新的教学成果推出去,让更多的英语同行和英语学习者收益。我们还可以把自己的优秀教案、课件、等效在学校的网站上共享,扩大影响。

学生是教学的中心,是学习的主体。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所持有的集声、光、色彩、图片、动画和影像等于一体的影奋效果,使学生接受多种途径的感性刺激。

1、培养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料或自己查找信息,进行个别化和协作式相结合的自主学习;在利用信息技术完成任务后,师生一起进行学习评价、反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发挥主体性,发展个性。教师在整合教学中发挥主导作用,以各种形式、多种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实现学习目标。这样的教学十分有利于学生的主体性的发挥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在国内还刚刚开始,它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成长的优势。但信息世界也不是一块净土,比如,网上有许多不健康的内容,学生上网,也有不能自控的失范行为,对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发挥网络的积极作用,促进英语教学。

2、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所特有的影音效果,使学生接受多种途径的感性刺激,有利于对知识的记忆。而通过网络所获得的有益教学的信息则是传统教学所无法比拟的,因此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学生利用baidu等搜索引擎在互联网上搜索、筛选、选择和分析相关信息以及有关音像资料进行探究进行学习,培养创新精神。这样,学生从传统的知识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发现者、建构者,并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学生是教学的中心,是学习的主体。在英语学习中,学生利用英语学习环境,积极构建知识意义,进行语言运用练习。

3、培养初中学生的探究精神。

信息技术成为辅助英语学习的助手,通过网络了解外国的社会环境、风俗习惯、民族心理、历史文化等,对学生的英语学习有很大帮助。初中英语教师可根据英语课程的教学内容,将呈现的学习内容进行收集、加工、分析、处理,整理成多媒体、超文本的学习资源,为学生创设一种直观形象、生动有趣、便于理解记忆的语言环境和语言交际情景,让学生在这些情境中进行探究,从而使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动手操作,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与办法。这样做有助于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学习能力的提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信息技术与学习的整合主要体现在教师对学生进行学习策略指导和学生的自主学习上。通过信息技术学习英语是一条全新而有效的途径。在以学生为主体的英语学习中,对学习策略的指导尤为必要,一方面是对英语语言学习规律的把握,另一方面则是如何运用多媒体技术和互联网internet来辅助学习。可以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学习中的讲座、讨论指导学生认识英语学习规律。还可以把平时在互联网internet上浏览时收集到的有助于英语学习的网站分类整理提供给学生,为他们自主学习和运用网络学习英语提供帮助。例如,是一个全方位的学习英语的网站,内设聊天空、语法讲解、练习、小测试、成语讲解等,特别深入地介绍了语法、听力、沟通技巧等,适合教师和学生。

与当前英语课本及其相关练习和阅读材料相比。信息技术与互联网所提供的资源是超乎人们的想象的。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已经在打破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和学生可以借助网络收集和整理相关课题的资料作为数材课题的拓展学习资源,可以通过文本阅读讨论,或以幻灯片形式学习,也可以在学校主页上建立链接进行网络学习;还可以由教师把经过认真筛选的相关网址提供给学生自主学习。这种方式的学习使教学信息得到极大扩充,知识范围广泛拓展,课堂结构更趋开放。同时学生的视野得以开拓,思路更加开阔,利于创造力的培养。传统教学中课本就是世界,而今世界成为课本,学习资源可以随时随地选取。这是信息技术与教材整合的优势。

信息技术在教学评价中也大有作为,信息技术的应用丰富了评价内容,使其更加全面、更加科学。首先,信息技术使评价和反馈变得简捷,如网络课堂上教师可通过bbs、留言板监控学生的学习进程;其次,它拓展了评价内容,信息技术本身就可以作为一项标准来评价学生的电子作业,如幻灯片、网页等。对于学生评价的重点可以是课题研究计划的可行性、研究方法的有效性;学生的参与程度、协作意识;作品是否切合主题,内容的丰富性、合理性、创新性;技术的应用程度等等。教师还可以通过英语学科题库进行测评,为评价提供参考数据。条件许可时,可以在线课堂测试检验学习效果。这些都为教师反思和调整教学内容、手段提供了必要参考。教师可以利用办公软件和校园网络,轻松地对学生的所有相关数据进行电子化管理,比如,学生的各种测试的成绩,行为记录和学期评价等等。利用信息技术,教师的工作效率明显提高,评价内密更为丰富,教育管理也更加科学有序。

秋季。

参考文献。

[2]杨烨.信息技术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10)[3]柯速约,梁春琳.论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教学的整合[j].广西社会科学.(02)。

[7]邹昕.英语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应用[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03)。

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的意义

1,要用先进的教育(-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思想,教学理论为指导。

2,要紧紧围绕“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这一核心来进行整合。

3,要注意运用“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理论来进行课程的教学设计(使计算机既可作为辅助教学工具,又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

4,要高度重视各学科的教学资源建设。

5,要注意结合各门学科的特点建构易于实现学科课程整合的新型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一般原则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核心是

怎样实施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这是一个需要深入研讨的课题,不同学科的整合方式也不完全一样。但整合过程中有一些共性的东西,认识并遵循这些共性是做好整合的前提条件。不同学者关于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应遵循的原则观点也不同。

教育技术专家何克抗认为:

1.要运用先进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特别是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

信息技术与课程相整合的过程决不仅仅是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过程,不仅是新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的应用推广,它必将伴随教育、教学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将会事倍而功半甚至劳而无功。

这里特别强调运用建构主义理论作指导,它所强调的“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自主建构知识意义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对于多年来统治我国各级各类学校课堂的传统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是极大的冲击;建构主义理论本身是在九十年代初期,伴随着多媒体和网络通信技术的日渐普及而逐渐发展起来的,它可以对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也就是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的整合)提供最强有力的支持。当然建构主义并非十全十美,突出建构主义的指导地位是因为它对于我国教育界的现状特别有针对性。

2.要紧紧围绕“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这一核心来进行整合。

新型的教学结构是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导-主体型”的教学结构,贯彻这一原则要求教师在进行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工作中,密切注意教学系统四个要素(教师、学生、教材、教学媒体)的地位与作用:看看通过自己将要进行的“整合”,能否使各个要素的地位与作用和传统教学过程相比发生某些改变?改变的程度有多大?哪些要素将会改变?哪些还没有?原因在哪里?只有紧紧围绕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并做出相应的调整,使得通过最终教学设计所建构的教学模式能较好地体现新型教学结构的要求,这样的整合才是有意义的。

3.要注意运用“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理论来进行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

这种理论也正好能适应“既要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要求。在运用这种理论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充分注意的是,对于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信息技术(不管是多媒体还是计算机网络),都不能把他们仅仅看作是辅助教师“教”的演示教具,而应当更强调把它们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并要把这一观念牢牢地、自始至终地贯彻到课程整合的整个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之中。

4.要高度重视各学科的教学资源建设。

教学资源建设是实现课程整合的必要前提,因为没有丰富的高质量的教学资源,就谈不上让学生自主学习,更不可能让学生进行自主发现和自主探索;教师主宰课堂,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就难以改变,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既然落不到实处,创新人才的培养自然也就落空。但是重视教学资源的建设,并非要求所有教师都去开发多媒体素材或课件,而是要求广大教师努力搜集、整理和充分利用因特网上的`已有资源,只有在确实找不到与学习主题相关的资源(或者找到的资源不够理想)的情况下,才有必要由教师自己去进行开发,并不是要每个教师都花很多时间和精力去开发课件。这一点在实践中存在不少的误区。

在整合中要始终注意充分发挥信息化学习支持环境的优势,科学利用数字化学习资源。资源的利用和建设同样重要,科学的利用数字化的资源,为新型的教学模式的实施提供支持。

5.要注意结合各门学科的特点建构易于实现学科课程整合的新型教学模式。

能体现新型教学结构要求的教学模式很多,而且因学科而异。每位教师都应结合各自的学科特点去建构既能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又能较好地体现新型教学结构要求的新型教学模式。所以模式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不应将其简单化。但是若从最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角度考虑,则有两种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模式(也就是能够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最值得我们去深入研究和探索。这两种教学模式就是“研究性”学习模式(也叫“探究性”学习模式)和“协作式”学习模式(也叫“合作式”学习模式)。

6.注重培养学生适应信息时代的学习方法。

信息时代的学习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体现在学习的资源、学习的过程、学习的评价等方面。而熟悉并适应了传统教育的学生从传统的学习者角色转变为信息时代的学习者,还需要培养并养成信息时代的学习方法,如自主探索、资源搜集、利用、归纳、分析,协作交流等。

1、充分发挥信息化学习支持环境的优势。

2、科学利用数字化学习资源(数字音像教材如cdvcddvd、多媒体教学软件如cd-rom、网上资源)。

数字化学习资源是指经过数字化处理,可以在多媒体计算机上或网络环境下运行的,可以实现共享的多媒体学习材料。

3、注重培养学生适应信息时代的学习方法。

a、学会利用信息资源进行专题归纳探究的学习。

b、学会面对资源进行自主发现、问题探索性的学习。

c、学会利用网络通讯进行协商合作、讨论式的学习。

d、学会利用信息工具进行重构知识,创新实践和问题解决学习。

参考《教学设计》网络课程研发计划李克东。

课程整合将信息技术看作是各类学习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主要在已有课程(或其它学科)的学习活动中有机结合使用信息技术,以便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但整合不等于混合,它强调在利用信息技术之前,教师要清楚信息技术的优势和不足,以及学科教学的需求,设法找出信息技术在哪些地方能提高学习效果,使学生完成那些用其他方法做不到或效果不好的事。对于学生来说,信息技术则是一种终生受用的学习知识和提高技能的认知工具。

课程整合的最基本特征,就是它的学科交叉性和立足于能力的培养。它承认事物联系的整体性和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并具有如下的基本要求。

1、任务驱动式的教学过程。课程整合以各种各样的主题任务进行驱动教学,有意识的开展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甚至多学科)相联系的横向综合的教学。这些任务可以是具体学科的任务,也可以是真实性的问题情景(学科任务包含其中),使学生置身于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进行学习。通过一个或几个任务,把相关的各学科知识和能力要求作为一个整体,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也就完成了所需要掌握的学习目标的学习。

2、信息技术作为学生的基本认知工具。在课程整合中,强调信息技术服务于具体的任务。学生以一种自然的方式对待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解决问题的认知工具,并且对这种工具的使用要像铅笔、橡皮那样顺手、自然。

3、能力培养和知识学习相结合的教学目标。课程整合要求,学生学习的重心不再仅仅放在学会知识上,而是转到学会学习、掌握方法和培养能力上,包括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一个充满想象、不断创新的过程,同时又是一个科学严谨、有计划的动手实践过程,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且通过这种“任务驱动式”的不断训练,学生可以把这种解决问题的技能逐渐迁移到其他领域。

4、“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结构。在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中,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被看作知识建构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学习的许多目标和任务都要学生主动、有目的地获取材料来实现。同时,在课程整合中,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和咨询者,教师的主导作用可以使教学过程更加优化,是教学活动中重要的一环。

5、个别化学习和协作学习的和谐统一。信息技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开放性的实践平台,利用它实现相同的目标,我们可以采用多种不同的方法。同时,课程整合强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教学目标固定后,可以整合不同的任务来实现,每一位学生也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工具来完成同一个任务。这种个别化教学策略对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进行因人而异的学习是很有帮助的。但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要求人们具有协同工作的精神。同样,在现代学习中,尤其是一些高级认知场合(例如复杂问题的解决、作品评价等)要求多个学生能对同一问题发表不同的观点,并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协作完成任务。而网络环境正为这种协作学习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综合不同学者的观点,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培养学生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学习方法,实现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标,因此,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必须充分利用信息资源、信息技术、充分发挥信息化支持学习环境的优势。

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的意义

陈至立部长在报告中的定义:“在开好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各地要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实现多媒体教学进入每一间教室,积极探索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就是通过课程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和学的观念以及相应的学习目标、方法和评价手段。”

何克抗教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本质与内涵是要求在先进的教育思想、理论,尤其是主导--主体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把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丰富的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并将这些工具全面应用到各学科教学过程中,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整合、组合、相互融合,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聚集效应,从而促进传统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标。”

李克东教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

1,课堂讲解演示。

2,发现学习。

3,研究性学习。

4,合作式学习。

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的意义

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教学的整合,正在成为当前我国信息技术教育乃至整个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在世界其他教育信息化程度较高的国家如美国、加拿大、新加坡等,在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过程中,也都是逐渐将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课程教学的整合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

从理论上讲,课程整合(curriculumintegration)意味着对课程设置、各课程教育教学的目标、教学设计、评价等诸要素作系统的考量与操作,也就是说要用整体的、联系的、辩证的观点来认识、研究教育过程中各种教育因素之间的关系。

比较狭义的课程整合通常指的是,考虑到各门原分列课程之间的有机联系,将这些课程综合化。

还有一种整合是相对广义的,即课程设置的名目不变,但相关课程的课程目标、教学与操作内容(包括例子、练习等)、学习的手段等课程要素之间互相渗透、互相补充。当这些互相渗透和补充的重要性并不突出,或者已经非常自然,到了潜移默化的程度时,就没有必要专门提“整合”了。反之,就需要强调“整合”。

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的整合不是一夜之间冒出来的概念,而是国内外计算机学科教学与应用长期探索、实践与反思的结果。计算机有规模地进入教育领域,在发达国家始于20世纪70年代,在我国,80年代初也已经有了相当积极的探索。在这20多年中,计算机技术本身突飞猛进,其应用更是迅速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但是,尽管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性几乎已被全世界所公认,在学校里相对的投入也很大,计算机却始终是“游离于教学的核心以外”。学校的主业,即各学科课程的教学,没有享受到多少计算机带来的效益。但通过长期的实践与理论探索,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整合的概念逐渐清晰起来,近几年来,更被看做是改革传统教学弊端的重要举措。

如何具体理解信息技术教育的课程整合,如何具体实现整合,还存在着不同的理解。不同的理解会带来一些不同的做法,但最主要的可能还在于对课程整合的目标价值观的微妙差异。

目前国内对课程整合比较主流的理解是“把计算机技术融入到各学科教学中,就像使用黑板、粉笔、纸和笔一样自然、流畅”。这种观点将课程整合的重点放在cai,即计算机辅助教学上。它突出计算机作为工具,去辅助各传统学科的'教学。在做法上,该课题强调3个要点:一是软件方面寻求合适的教学平台,提倡教师利用现有平台,而不提倡教师人人做课件;二是相应的教师培训,一方面应着重提倡一般化的基本技能培训,如对office基本组件word、excel及powerpoint的培训;另一方面是学科素养、学科教学论及教育技术理论(如教学设计)方面的培训;三是在教师熟练掌握技术的基础上,通过信息检索、师生交流、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多媒体演示等手段实施课程整合。目前这方面的实践比较热门也是比较成功的例子是利用美国开发的计算机教学软件“几何画板”与数学、物理课程进行整合。从整合的目标价值观看,这种观点看重的似乎是被辅助的其他各学科教育(包括突破难、重点,提高教学效率乃至改变教学模式),而非信息技术教育本身。

另有一种对信息技术课程整合的理解主要指信息技术课程的内部整合。例如,可以让整体的信息技术课程由正规的学科课程(排入正规课表、教材)、活动课程(如网页制作、网络知识、电脑美术、编程等兴趣小组)和其他隐性课程(如学校与周边社会的信息环境)来组合而成,并协调这些环节来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信息能力。这一类课程整合有时也涵盖调整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改革评价方法等。总的来说,这一类整合从目标价值观看,主要着眼于达成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即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并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技术手段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文化素养,为他们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从教育信息化和教育教学改革的全局出发,信息技术的课程整合,无论是其自身的,还是与其他学科课程之间的,都有其必然性。这种必然性是由信息技术学科本身的特点以及它确已渗透到了社会的各个领域这样的事实所决定的。事实上,这一课程整合也确已成为各国信息技术教育乃至整个教育教学改革的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基于对取得的资料的分析,对已有实践的思考和一些理论推测,本文就信息技术教育课程整合问题,提以下几点,供有兴趣的读者进一步思考和探讨:

(1)cai,即计算机辅助各课程教学。它是目前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各课程整合的主要的并且也是有效的方式,但从更完整意义的整合目标价值观看,这种整合方式也应逐步体现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价值。例如,在整合的环节中,可有意识地注意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意识及灵活地检索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展示信息的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讲,目前流行的整堂课以讲为主加大屏幕展示的模式,其信息技术教育方面的价值就不大,而基于光盘或网络检索的探究模式或实验、调查加计算机数据处理的模式价值就很高了。事实上,包括设备投入在内,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成本相当高,如果只计被辅助课程的目标价值,不计信息技术教育方面的目标价值,是很难取得令人信服的效益成本比的。

(2)信息技术学科需要单列的课程,课程设置不宜完全模仿其他传统课程。一种做法是配以一定的主题活动课程,如网页设计、电脑美术等;另一种做法是干脆在课程和教材中安排这些主题,甚至安排计算机辅助的其他学科(如语言、数学、科学、历史等)内容的学习,这种做法其实在美国的小学中被经常采用。信息技术学科自身课程的整合方面还有一个亟待考虑的问题是各个学习阶段的课程整合问题,也即小学、初中和高中的课程如何安排和衔接。这个问题近阶段会非常突出。

(3)信息技术教育的整体目标和任务单独依靠其课程教学本身是难以全面达成的,与其他学科课程的整合、专题活动课程的安排、学校及周边信息环境的建设和利用,将非常有利于信息技术教育目标的实现。

(5)教学模式的改革(或重构)中,信息技术课程整合的优势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美国促进科学协会在其以课程整合设计为主要目标的“2061计划”中提到:“如果说重构模式并不是一件难事和并不需要多长时间的话,那么要让它代替已有的课程模式则是相当大的难题和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在中国,教学模式的改革似乎更加艰难。信息技术这一全新的教育因素的恰当介入,是可以起到强有力的推动作用的。配合教学模式的改革,将计算机配到教室和实验室,也是一个应该积极探究的问题。

(6)适当的教学软件,始终是一个关键问题。像几何画板、encarta(一种适合学生的电子多媒体百科全书)显然能在课程整合中起到相当关键的作用。开发适合中国国情、有反复使用或推广价值的高质量的教学软件,应该说至今未取得很大突破。一方面,应积极发掘可用软件的潜力(如excel在数据处理和图形生成方面的优势很多可用于教学)。不应该提倡人人做课件,但是,部分有兴趣的、学科与教育素质和计算机素质兼备的教师参与开发,肯定有利于我国教育软件水平的提高。

(7)对课程整合的成功与否来说,提高教师全面素质最为关键。对在职教师,当然最适当的方法是接受培训,或者说是继续教育。对于师范教育,要加强各学科学生的信息技术素质培养。对于师范院校的计算机或教育技术专业学生来说,他们本身也有课程整合的问题。同时,他们迫切需要在其他学科方面拓宽知识面,以适应将来在中小学的课程整合。否则,在未来信息技术与各课程进一步整合并且信息技术日益变得易用的环境中,他们中的很多人甚至可能在信息技术教育的领域中竞争不过主修其他学科的学生。

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的意义

当人类社会跨入21世纪的时候,每一个国家的政要、科学家、企业家以及教育工作者都在认真反思历史,都在力求从历史的反思中探求新世纪的到来与人类未来的生存与发展的内在关系和逻辑必然。从教育的角度来说,通过反思大家至少在一点上形成了共识,即进入21世纪以后,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而应对挑战和抓住机遇的关键,都集中地体现在如何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有效地整合起来。

继“三论”――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为人类提供了科学的思维方法论之后,以计算机科学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的产生和发展,又为提高人类实践活动的科学性、有序性、有效性提供技术手段。科学的思维方法与有效的技术手段相结合,极大地提高了各行各业实践活动的效率和质量,使人类社会进入了迅猛发展的狂飙时代。所以,研究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的特点和规律、提高在信息技术文化背景下的教育实践水平,具有多方面的重大意义。

一、以“整合”的研究与实践促进新时代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以后,几乎所有的人都清醒地意识到,人类社会在经历了300多年以前那场工业革命以后的今天,正在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革。支持当前这场变革的核心技术是信息技术。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不仅改变着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也改变着人类的思维、学习方式。更为明显的是,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促进着教育的改革向着网络化、虚拟化、国际化和个性化的方向发展,这对中世纪以来所实践着的传统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以班级授课制为标志的传统教育在300多年前的出现,在人类教育史上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它满足了工业化社会对智能劳动力的大量需求,它承袭了人类文明的继承和发展,它丰富了人类教育的理论宝库。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传统教育存在的弊端越来越明显地显露出来:学习过程是个体的人的智慧和能力参与的过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学习需求,运用不同的学习方法策略,班级授课的“一齐化”教学缺乏满足不同学习者的学习差异的针对性;以语言和文字为主体的教学媒介的抽象性无法满足学习者的学习对直接经验和感性经验的需求,认知活动的优化受到阻滞;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资源的有限、封闭,使学习者失去探求学习、个性发展的时空条件和必要的资源支撑;教学内容的陈旧、教学模式的单一、教学评价的偏颇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使学校教育滞后于社会的需求;……。总之,进入21世纪的新时代,对传统教育存在的弊端进行改革,既是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导致当前这场变革对教育提出的紧迫要求,也是教育自身在信息时代里发展的必然结果,改革势在必行。

信息技术具有多种多样的教育教学功能特点,它的应用会给教育教学工作带来多方面的变化;教学工作是学校教育中的核心工作,是促进学生学习与发展的主渠道。因此,如何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起来,以“整合”的研究和实践,促进、带动教育在信息技术文化背景中的改革与发展,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焦点。美国教育部“教育技术白皮书”对“e-learning”(数字化学习)这一概念进行了全面的论述,以此推动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的研究与实践;其他国家――例如日本、法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泰国等――都出台了力度相当大的信息政策,推动以信息技术的应用促进本国教育的发展。在我国,分别于12月和6月出台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两个重要文献,都强调了学习和实践信息技术对于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性;中国教育信息化工程建设的启动,改善了中国教育科研网络系统、建设了现代远程教学系统、丰富了公共教育信息资源库,为学习和实践信息技术、促进教育改革提供了环境保障;“校校通工程”的实施和中小学校“信息技术教育”课的开设,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整合、探求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学与教的理论和实践创设了基础条件。

总之,进入21世纪以后,无论在国际还是在国内,都选择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作为促进深化教育改革的基本途径,而踏上这一途径的第一步则是学习和实践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

二、以“整合”的研究与实践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

推进素质教育是我国的教育国策。在素质教育的推进中,使受教育者全体发展、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之成为创造型人才。然而在教育实践中,素质教育的推进状况却不令人满意,正如有人所说的那样――“素质教育喊得震天动地,应试教育抓得扎扎实实”,造成这种状况固然有认识上的、机制上的、条件上的原因等等,但传统教育的旧有模式无法承担推进素质教育的重任也是不争的事实。一个时代的教育只能满足一个时代对教育的需求;建立在工业化时代的传统教育,只能满足工业化时代对知识和经验的需求。要推进素质教育,就必经把信息技术的教育教学功能特点加注到教育教学过程中,以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为切入点,促进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从技术上来说具有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的特点;从功能上来说,它给教学活动增添了许多在传统教学活动中所不具有的新机制:

1.教学内容的多媒体化――实现了教学内容的结构化、动态化、形声化表达,并且可以以链接的技术以图片、动画、声音、文字说明等多种形态的知识载体对教学内容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论证和说明,这对优化学习者的认知活动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2.教学传播的多样化――与传统教学中的教师讲、学生听的单一传播方式不一样,运用信息技术的教学活动增添了许多新的沟通机制和人与人相互作用的方式,例如计算机网络、多媒体、专业网站、信息搜索、电子图书馆、网上课程和远程学习等。

3.教学资源的共享化――网上教学资源是对广域范围内的教学资源的集合,可以满足各类学习者在各种学习形态(一齐化教学、个别化学习)下的学习需求,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资源共享。

4.教学形态的多样化――班级形态的一齐化教学、个别形态的自主学习、校际和国际间的协作学习等,都可以得到信息技术的支持。

5.教学时空的扩大化――学校和课堂不再是教学活动的惟一场所,信息技术的应用使教学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上获得很大的灵活性。

6.教学环境的虚拟化――根据教学需求创设虚拟的教学情境和训练条件,为认知活动的优化和技能训练水平的提高提供保证。

7.教学效果反馈的及时化――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学活动,克服了以往教学延时反馈的弊端,既可以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提供诊断性反馈,也可以在教学结束后提供总结性反馈,为教学过程的调控和教学结果的评价及时提供依据。

显然,信息技术在教育中应用的这些技术、功能特点,可以改变教学的功能结构、丰富教学的形式内容、优化教与学的方式方法,使教学活动的价值功能得以改善,充分促使学生全体发展、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最终成为创造型人才。研究和实践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所要探求的是在信息技术文化背景下的教学活动的特点和规律,所要达到的目的是更好地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

三、以“整合”的研究与实践丰富发展教学基本理论。

在21世纪的信息时代,由于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人类社会的许多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就社会的发展来说,21世纪是“后工业社会”;就经济发展来说,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就人类的生存来说,21世纪是人类面临着的“第三次浪潮”。时代、社会和经济的这样变化,必然促使教育产生以培养具有21世纪能力素质的创造型人才为核心的一系列变化。

以书本、课堂和教师为中心的、以培养知识型人才为目标的传统教育,或以经验、活动和学生为中心的、以培养经验型人才为目标的现代教育,都无法承担起培养具有21世纪能力素质的创造型人才的重任;只有具有三结合――书本知识与直接经验相结合、课堂教学与实践活动相结合、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教学指导思想的现代化教育的教学活动,才具有有效地培养创造型人才的功能特点。特别是信息技术在教育中应用所具有技术、功能特点,也进一步证明了“三结合”作为教学指导思想在理论上的科学性,也为在教学活动中更好地实践“三结合”提供了广泛的途径和有效的方法、策略。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研究和实践,是探讨和发现以信息技术实施“三结合”教学活动、提高学生能力素质的特点和规律的过程。显然,在这个过程中所获得的理性认识结果,对于丰富和发展已有的教学基本理论,使之成为更加科学、更加完善、更加具有普遍指导作用的信息技术文化背景下的教学理论具有重大意义。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的过程就是使分化的教学系统中你的各要素及各成分形成有机联系,并成为整体的过程。课程整合并不是单纯地将被分割的东西平凑一起,也不是简单地把各门学科聚合起来,而是指把本来具有内在联系而被人为地割裂开来的内容重新整合为一体的课程模式。

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的意义

“多年来,我们进行了很多教学改革的探索,但大多是停留在内容、手段、方法上的改革,而没有真正进行教学结构的改革。要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和教学模式,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目前最有效的途径。”

“信息技术是一种认知工具,信息技术课是一种工具课,其作用在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信息技术是一个不断发展的科学技术,信息技术课程也将会不断涌现出新的内容,信息技术课作为工具课将会和其他工具课一样,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会继续存在。”

“目前的网校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平等和普及,是一件好事,也是网络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我国当前的大多数网校依然摆脱不了应试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模式,缺少研究性学习与合作式学习等有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教学内容与活动设计,在这方面需要有新的思路。”

“在信息时代,有很多问题是传统理论所不能回答和解释的,需要我们具有探求新知识、新理论、敢于向传统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思想观念挑战的'勇气和精神。”

……。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7月,我们有幸请到了国内第一位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技术学博导、北京师范大学知名专家何克抗教授做客《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杂志社,并对何教授进行了专访,何教授的每一句话皆是掷地有声,现笔录如下,此飨读者。

为什么要实施课程整合?我认为要将这个问题说清楚,首先应该了解一下我国教学改革的历史背景和现状。在基础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领域,自改革开放20多年以来,各级各类学校都进行了大量的改革探索,校长、老师们付出了艰辛的劳动,也取得了不小的成绩。然而,这些改革实验,往往都只停留在内容、手段、方法的层面,而没有或者很少涉及到教学结构的改革。

例如,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各地编了不少新教材,体现“一纲多本”,这是教学内容的改革,应该说这是非常需要的。教学手段的改革主要体现在现代化教学设施上,很多学校都配置了语言实验室、计算机网络教室、闭路电视系统、多功能厅等等。这些教学手段的更新使教学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善,这也是非常需要的。教学方法的改革那就更多了,每个学科都在进行探索,单以语文学科为例,比较重要的教学方法改革就有二十多种。应该说在这方面各个学科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可见,从内容、手段、方法这三个方面来看,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但是我觉得忽略了另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教学结构的改革。不是说内容、手段、方法的改革不重要,但是我认为应该在教学结构改变的前提下来进行内容、手段与方法的整体改革,才能真正取得实际效果。

传统的教学系统只有教师、学生和教材三个要素。在现代化的教学系统中,多了一个要素??“教学媒体”。按照系统论的观点,这四个要素不是孤立地、简单地组合在一起,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而教学系统四个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具体体现就是教学结构。

多年来统治我们各级各类学校尤其是中小学的传统教学结构,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在这种结构下,教学系统中四个要素的关系是:教师是主动的施教者,甚至是教学过程的绝对权威,教师通过口授、板书把知识传递给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只是用耳朵在听,处于被动接受状态,是外部刺激的接受器(相当于收音机或电视机);媒体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是作为辅助教师教、即用于演示重点和难点的直观教具,传统cai就是起这种作用;在这种结构下,教材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惟一来源,老师讲这本教材,复习和考试都是依据这本教材。

[1][2][3]。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论文

所谓课程整合,就是要把各种技术手段完美地融合到课程中??就像在教学中使用黑板和粉笔一样自然、流畅。要达到“课程整合”的目标,老师不仅要熟练掌握技术手段,更重要的是要深刻了解教育的本质,了解本学科教学的根本目的,了解教学中的难点所在,了解传统教学的优点和局限性,结合技术所提供的能力更好地进行教学活动。作为信息技术课教师更应该积极探讨信息技术自身整合,以摆脱传统的教学模式,创新式教学,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和学的观念以及相应的学习目标、方法和评价手段。

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第二册的网页制作部分,课本上关于网页制作的资料不多,而在真实制作过程中却要用到,学生在上册中已经掌握了计算机的基本操作、软硬件保护、网络运用等知识。会用word来进行文字处理和制作表格插入图片等操作。所以我尝试让学生利用计算机和互联网来自主学习。在网络教师,学生一人一台电脑。运用研究式学习、互相讨论来完成整个教学过程。教师通过网络加以指导。

下面是这节课的教学过程:

课前安排:

学生在课余时间搜集有关制作网页的网上图片或动画,并存于软盘,准备上机使用。通过这个过程学生可以充分利用前面所学的信息的'浏览、搜索及下载等知识。

教师准备:

搜集好的网站:

搜集3-5个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好网站,如:搜狐、华军软件园、黄金书屋、k12学生频道、知识在线、学生科技网等,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搜集网上素材:

flash小动画、九寨沟图片、黄山景色、按钮、背景等。

制作一个网站:

3-5个网页,在首页中包括超链接(一个转动的地球,链接到6-10张黄山景色图、另一个链到九寨沟、还有一个链到美丽的海滨、最后一个链接到电子邮件)、水平线(水平线上居中艺术字welcome)、在页面的最上面是滚动字幕(请保护我们美丽的大自然)、还有表格(为图片设置框架)、文本(一段保护地球母亲的文字)、动画图片、声音(在浏览风景时加入一段轻音乐)等。我还给每一个页面加了一幅从网上搜集来的好看的背景图。

教学过程:

准备阶段:

在上课时,我先要求同学们用机房上的瑞星杀毒软件杀毒,并告诉同学们使用软盘时一定要注意随时查毒,以养成及时清毒的好习惯。提高学生对软硬件的安全保护意识。

网站浏览:

告诉学生网址,每个学生在自己的机子上浏览好的学习网站。观察这些网站中的内容,各部分组成。师生共同讨论这些网站中的内容由什么组成,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浏览这些网站将网上自主学习的方法传递给学生,并激发学生爱好科学、探求科学知识的意识。

教师总结:

网页中的主要因素,引入本节学习重点:如何实现这些操作?

展示网页:

我将事先做好的网页展示给大家。当学生伴着优美的音乐进入网页欣赏时,一行滚动的字幕首先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继而是滚动的地球超链接到号称人间仙境的九寨沟,引学生进入“美丽的童话世界”。又一个转动的小地球引学生进入了天然动物园和天下植物园的美称的黄山。使学生切实体会到“黄山的奇松、怪石、云海、温泉”的神奇,“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心情导入给学生,不仅陶冶了学生的情操,而且激发了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热情。图片与图片之间我运用了表格来做框架。当同学看到那滚动着的字幕与一幅幅美丽的自然美景时,有的同学由衷地说:哇,好漂亮!有的同学迫不及待地问怎么做的?我及时将:超链接、水平线、表格、滚动字幕等词语引入。于润物细无声处为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网页制作做好辅垫。

教师点拨:

[1][2]。

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几点思考

笔者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学科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教师变革教学行为的工具,为课程提供资源,创设教学环境,使得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因素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构成一个和谐互动的整体。可以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整体系统分解为三个层面(如图1所示),每个层面又包括不同的层次。

1.功能层面。

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过程中,呈现出如下不同的层次:(1)辅助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充当教学媒体而成为教学结构四要素(学生、教师、教材、教学媒体)之一,也是协助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工具,例如计算机辅助教学。(2)支撑式教学。cai课件、积件、教学资源库、多媒体著作平台、教学管理软件平台等都对整个教学活动起着技术支持的作用,教学活动更趋多样化和开放性。(3)主体化学习。教师通过网络把课程和作业等内容上传到教学系统中,学生利用帐号和密码登录、浏览或下载学习资料,学生自主学习是其基本特征。(4)个性化学习。在迅速发展起来的现代远程教育的支持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现有知识水平、学习习惯和自身需要等情况选择和确定课程内容,体现个性化学习的基本要求。

2.技术层面。

在与学科课程整合中,信息技术表现出的主要特征有:(1)数字化。在信息化社会,数字化学习将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主旋律。(2)媒体化。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课程内容总是利用多媒体形式呈现出来,而基于web的流媒体技术则可实现远程多媒体课件的在线点播、实时现场直播等。(3)智能化。学习者可以在一个开放的、智能化的课程平台上,制订出适合自身特点的课程内容和学习计划,进行高效率、高质量、高层次的协作学习,满足个性化学习的需要。(4)网络化。学习者依托网络学习环境以及信息化学习资源展开学习活动,无论本地的还是远程的交流与合作学习都呈现出网络化趋势。(5)工具性。信息技术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的认知工具、表达和沟通的交流工具,同时也是教师进行新型教学设计、实践新型教学模式的工具。(6)基础性。师生的信息技术技能和能力是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基础因素。(7)适应性。信息技术在与课程整合中被不断更新、吸收、改造、重组和应用,根据需求并经过相应的技术加工处理之后,信息技术就可以移植到课程结构当中。(8)变革性。信息技术引发了一系列学习方式的变革,主要有主题探究学习、小组协作学习、研究性学习等,它们立足于强化本学科内部的资源整合、多学科内容综合以及学生多种能力的培养。

3.课程层面。

课程(包括课程的目标、内容、结构、资源、实施以及评价等方面)在信息技术的支撑和渗透下将呈现出如下特征:(1)多元价值观。信息化教学设计受到重视,尊重学生学习主体的教学结构得到深入的实践和研究,评价也由重视学习结果逐步转变为对学习过程的监测和评价,提倡学生对学习经验的积累提炼、对学习过程的情感体验和对学习行为的反思,呈现出课程价值取向多元化、评价过程主体化的特点。(2)课程内容信息化。随着网络教学的兴起,教师开始借助网络组织教学过程,充分利用教学软件(如几何画板、幻灯制作等),对网络学习资源进行科学有效的揉合,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3)知识系列化。无论是cai课件,还是网络课程,都力图追求整体性、科学性和先进性,使得教学内容和知识结构体系化,从而构成一个有序、完整的教学系统。(4)资源泛在化。通过互联网,学习者可以获得各种各样的教育教学资源。(5)学习自主化。在信息化社会里,学习方式一方面可能表现出高度的独立性,而另一方面则会呈现出极强的协作性,人们的学习活动很多时候是需要与他人、与环境互动和协作的。学习者既可以独立学习又可以参与到协作学习当中。

总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仅是通过信息技术手段作用于课程学习,使得教学方式或学习方式产生变革的过程,而且也是人们构建未来学习化社会的一块奠基石。因此,如果能把以上所述的三个层面有机地结合起来,善待信息技术的技术特性,使之与课程实体、教育教学活动真正和谐地融合起来,构建起一个开放型、生态化的终身学习体系,则将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大事。

二、我们需要整合的是什么。

信息技术以不同方式介入到学科课程的教学活动当中,继而产生了各种教学方式。在这场变革之中,我们究竟要把课程系统中的哪些要素加以重组或结合,使之相互融合并产生整体的教育合力,从而引发学校教育的根本性变革,进而推动教育信息化的进程呢?我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其内容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课程内容需要整合。

课程是实体,而技术是载体,课程内容需要通过恰当的技术形式呈现出来。例如,优秀教学软件的操作界面友好、交互性强、艺术表现力强等因素就能很好地反映出内容与技术之间和谐统一。在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当中,有些网络课程交互功能很强,有些只是静态网页的形式,视学习需要而定。

技术手段与课程内容相整合。第一,信息技术可以作为媒体工具而作用于教学过程,从而影响教学效果;第二,课程内容可以通过恰当的技术手段组织和管理,发挥整体的教育效果。为此,课程内容与技术手段相辅相成,互为表里,从而形成一个功能完整、表现力强的有机整体。

2.学习环境需要整合。

学习环境包括信息学习环境以及现实学习环境。现实学习环境通常是指传统的课堂学习环境、校园文化环境等。信息学习环境是指借助信息技术而形成的数字化学习环境,例如教学软件平台、学习系统平台、远程教育系统以及各种资源网站等构成的学习空间。

我们既要关注信息学习环境的内部整合,又要强调信息学习环境与现实学习环境的整合。有些信息学习环境适用于学习个体的自主学习,而有些信息学习环境则可能强调学习个体之间的协作交互式的学习。这种类型的学习往往都局限于某种特定的软件系统或网站。这就需要对学习软件系统内部进行功能上的整合,使之符合广大学习者的实际需要。在网络教学实践中,教师往往要对网上的学习资源进行甄别选择和科学合理地整合,实现学习环境的优化组合,为学生获得知识提供必要条件。在信息化学习中,学习者往往是以某个信息学习系统(如网站、bbs社区等)作为活动平台,通过自主选择网上资源和学习伙伴开展学习活动,并通过现实学习环境来促进远程协作学习活动的开展,实现网上和网下的交流与合作。

3.人力资源需要整合。

在信息化社会里,知识的综合程度越来越高,传统的分科教学显得日益局促。一方面每位教师既要有从事本学科教学的基本专业素质,又要有善于结合其他学科知识进行“合科教育”的能力;另一方面相同学科的教师要加强合作(如传统的学科组教研活动),也要求不同学科的教师相互协作,促进学科内部以及学科之间“教师联合体”的形成,以应对教育发展的形势需要。

在互联网上,许多教师在谋求建立一种“教师联盟”的组织形式。它可以是某学科教师的网络联合体,但更多是由跨学科的教师、教育工作者等自愿结成的联合体。他们在网上进行教学研究活动,也开展基于网络的异地合作项目。教师的网络联合已经凝聚为一股集体智慧共享共进的力量,对于推动课程整合乃至整个教育信息化的进程有着积极的作用。

人力资源的整合可以表现为个体与个体之间通过网络实现互动或联系,这是“点对点式”的人力资源整合。其次,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的远程合作(例如通过网络身处两地的师生开展远程合作学习),是“合作式”的人力资源整合。另外,学习者为了满足自己个性化的学习需要,在网上选择课程资源、确定学习方式以及寻求帮助,则体现出“分布式”人力资源整合的特点。

综上所述,从信息技术的运用,到学习环境的构建、人力资源的有效凝聚,再到课程服务体系的形成与健全,都在预示着课程整合要以课程整体论的教育理念,把课程的内容、媒体、环境、人力以及服务等诸多要素和谐组合,对学习者一生的学习和发展产生根本而有效的作用。

怎样整合最有效。

既然我们已经意识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有必要的,那么怎样才能把信息技术有效地应用到课程实施中?如何整合起来才会最有效呢?在目前条件下,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层面上进行:

1.技术辅助课堂教学――技术为辅,教学为主。

这一层面主要关注怎样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改进教师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信息技术作为教学手段而成为教学媒体或信息源之一,但学习环境并没有由于信息技术介入而发生本质性的变化。这一层面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形:

(1)展示型教学教师利用计算机以文档形式展示教学内容,可以是教学软件的使用、演示文稿的放映,也可以是一段视频或者音频文件的播放。学习资源的展示等,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把教学内容以恰当的媒体形式展现出来,使之更加形象生动。

(2)资料型教学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借助学习软件或从网上获得学习资料,以完成特定的学习活动。

(3)拓展式教学把课堂内没有完成或者需要拓展的学习任务延伸到课外。例如,有些教师要求学生课后上网搜集某方面的资料并完成相关的项目任务,或者利用计算机技术完成某些课题研究或设计制作,还有利用邮件方式提交作业或参加在线交流活动等等。

目前,这一层面的整合是广大教师所熟悉和乐于应用的。当然我们要根据教学或学习活动的实际要求和具体特点,选择合适的信息技术手段辅助课堂教学的'进行。事实上,这一层面的教学实践对于提高教师的应用水平、推进和普及高层次的信息化教学模式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2.资源平合的应用――技术提供服务。

学生可以通过系统平台所提供的技术支持和功能服务,在教师的指导下采取自主探究等方式开展学习活动。资源平台包括以下几种:

(1)教学系统平台教师可以利用此平台调控教学过程,学生的学习活动可以依托该平台进行,而系统本身不提供太多的学习资源。如教师利用多媒体电子教学软件组织课堂教学活动,师生可以实现人机对话等,学生通过系统提交作业;教师利用bbs、聊天宝等技术组织一次专题学习活动。

(2)教学资源平台根据教学目的的要求,立足于知识点的分析与应用,并在知识层面上有所拓展,提供较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服务,教学内容通过软件平台呈现出系列化的特点。如教师开发的教学课件,它有“旧课复习”“新课导入”“知识讲解”“拓展思考”“测试反馈”等相对完整的功能结构,课堂上学生通过该软件可以大致掌握学习内容。

(3)学习资源平台通过提供一定的学习资源或模拟某种学习情境,学生通过整合相关资源来开展专题学习活动。如discoveryschool(京文探知学堂)多媒体软件,学生可在“电影室”里观看电影了解相关知识,在“实验室”里观察、分析、研究和做实验,还可以通过“图书馆”查找相关材料并完成研究题目,在“演播室”内制作自己的幻灯片来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该软件可以作为学习资源库使用,也适合作为探究式学习活动的平台。

(4)学习支持平台学生可以依托该系统展开学习活动,系统平台对学生学习活动的过程给予功能上的支持和信息记录管理。例如在一些支持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平台(/)上面,学生可以提交课题实验方案,并申请远程导师的支持,参加课题的网上研讨。系统平台对课题信息实行档案袋式的信息管理。

[1][2]下一页。

学生的学习活动,如回归教育()网站,学生按照同站提供的“教学设计”的要求,利用“学习资源”进行学习活动,将学习结果以“作品展示”的形式发布到网站上。

(6)考试管理系统目前基于网络技术和大型数据库技术的考试管理系统得到了开发应用,主要是来检测和评价学生的学业水平,如课程单元的在线测试、心理健康问卷调查等等。

综上所述,教师可以适当参与学习资源的开发工作,把专题网站建设作为重点内容;学校积极与社会力量合作,发挥本校教育资源优势并建立起校本信息化教育平台,发动广大师生积极投身到资源共建、共享和实际应用当中去。

3.信息化课程单元的开发与应用――信息化技学设计。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把课程的教学分解成一个个课程单元加以设计和实施,使课程微型化。信息化教学设计是针对课程单元的具体目的和要求,依靠网络等信息化环境,通过规范的教学设计或资源整合所提供的课程服务体系来开展学习活动的。通常有以下两种情形:

(1)封闭式信息化课程单元课程单元的学习资源基本上由内联网络系统内部提供,注重学习计划的条理性以及层次性,此外也可以支持在线讨论和展示交流等学习功能。例如在主题为“地震”的网络课程单元中,可以提供详尽的学习计划、知识点以问题或任务的形式,课上学生分析历史上最具代表性的几次地震事件(包括视频、文本及图片等)和相关资源,组织网上专题研讨。

(2)开放式信息化课程单元课程单元的学习资源(如信息资料、帮助信息或学习模板等)绝大部分都是链接到因特网的网页上,它们是经过课程开发者判断和选择之后组合在一起的资源服务群,学习者能方便地利用这些“脚手架”高效地学习。其实,一旦单元主题和教学目的确定之后,学习任务和学习资源就可以根据需要来确定,充分体现出信息化课程单元开发工作的创造性和开放性。

教师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从事创造性极强的信息化教学设计和课程开发,这是教师增强实力和适应现代教学需要的理想和有效的途径,也是课程整合更高层次的表现。

四、结语。

我们要从课程整体论和系统论出发,以学习资源的开发和应用以及信息化学习环境的构建作为前提,把信息化课程的开发和应用(特别是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制定和实施)作为立足点,建立起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的教学模式,使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真正成为教育信息化的突破口,从而推进整个教育现代化的进程。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1号,2001.5.29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财富蕴含其中.教育科学出版社,3.钟启泉.课程概念与课程研究与日本佐滕三郎教授的对话.全球教育展望,(11)4.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和问题.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8月版,258~2635.桑新民.呼唤新世纪的教育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1993.3466.黄甫全.整合课程与课程整合法.课程教材教法,1996(10)7.何克抗.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思考.中小学电教,2001(1)8.李克东.数字化学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核心.电化教育研究,2001(8)9.桑新民.当代信息技术在传统文化、教育基础中引发的革命.现代教育技术与现代教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0.祝智庭.教育信息化:教育技术的新高地.中国电化教育,2001(2)11.黎加厚.教育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2(10)12.刘儒德,陈琦.计算机整合于教育:作为学习对象、学习工具和教学工具.电化教育研究,(11)13.章剑卫,姚灶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与实践.教育技术通讯,/14.马宁,余胜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层次.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1(l-2)15.张建伟.基于问题解决的知识建构.教育研究,(10)。

上一页[1][2]。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