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顾茅庐教学设计及反思大全(17篇)

时间:2023-11-14 10:48:05 作者:GZ才子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及反思大全(17篇)

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然要求,也是对自己教育教学工作的负责态度体现。接下来是一些经过精心筛选的教学反思范文,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启发。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

1.说到“神机妙算”“料事如神”“足智多谋”这些词,你首先会想到谁?(诸葛亮)在中国诸葛亮成了智慧的代名词这样一个旷世奇才为何偏偏选择了当时尚无立足之地的刘备呢?这里要引出一个感人的故事——“三顾茅庐”

2.板书课题,理解关键词:顾——拜访;茅庐——茅草屋说说课题的意思

1.分组出示三组词语,指名读,再齐读

第一组: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

第二组:群雄纷争茅塞顿开三分天下

第三组:蜿蜒起伏疏疏朗朗清澈见底青翠欲滴秀丽宜人

2.“三顾茅庐”,顾名思义,快速浏览课文,刘备前后三次到隆中拜访诸葛亮,课文都写了吗?(前两次一带而过,详写第三次)

1.师简要介绍背景及前两次拜访的经过

2.读了本课,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如果用一个字表达,那会是什么字?(板书:诚)

3.第1自然段中哪些词让你读出了“诚心”?(两次前往,都没见着,但刘备并不灰心,还准备去第三次如果第三次还没见着,会怎样?——也许还会有第四次、第五次……直到见到为止)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

1、抓人物言行揣摩、体会刘备三请诸葛亮的诚意。

2、感情朗读,读中悟情,唤起学生对刘备诚心诚意的共鸣。

3、通过一定的拓展,感悟尊重人才的重要性。

一、激发兴趣,回顾引入。

1、上节课,我们跟随刘备两次去隆中拜访诸葛亮,你了解到了什么?

2、是啊,尽管刘备前两次都没见到诸葛亮,但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让我们随着刘备一起三顾茅庐。

二、自主研读,感悟品质

1、自读课文3-6小节,读读划划,想想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随机交流,朗读感悟

重点句1:张飞说:“哥哥不用去了,我用一条绳子把诸葛亮捆来就是!”刘备大声斥责说:“你怎么如此无礼?这回不用你去了,只让云长同我一起去。”

预设感悟点:感悟刘备的(诚心、敬重 仰慕)

1、抓“大声斥责”、“如此无礼”等感受

2、感情朗读刘备、张飞对话。

重点句2:刘备吩咐两个弟弟在门外等着,自己轻轻走过去,恭恭敬敬地站在房门台阶下等孔明醒来。

预设感悟点:抓住“轻轻走” “恭恭敬敬等”等感受刘备的(谦恭 诚心)

1、紧扣“等”的恭敬感受

2、感情朗读,随机点拨

重点句3:三人第三次到了隆中,离诸葛亮的草屋还有半里多地,刘备就下马步行。

预设感悟点:抓“下马步行“感受刘备的( 礼节 诚心)

1、抓“下马步行”等感受。

2、感情朗读,随机点拨。

重点句4:刘备赶紧下拜说:“久闻先生大名,曾经两次谒见,都没有遇见。”

预设感悟点:抓“赶紧下拜”,“谒见”等词感受他(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

1、抓“赶紧”“谒见”感受。

2、感情朗读,随机点拨

3、刘备的这份急于求贤的精神真让人感动!

1、总结:学了整篇课文,想一想是什么打动了诸葛亮,使他最终答应出山辅佐刘备?

2.、师小结

3、拓展:课外收集、阅读有关三国中尊重人才的故事。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

教师板书课题《三顾茅庐》,生齐读。

生1:三次去一个地方拜访,在现实生活中,就是诚心诚意邀请。

生2:三次拜访茅房。{同学们有笑声}

生3:刘备三次去拜访住在茅草屋里的诸葛亮。{评价是表扬话说得非常完整}

师:看到题目后,你有什么问题?

生4:刘备为什么要拜访诸葛亮?

师:大声自读课文,要求把字音读正确,不认识的字可以查生字表。

生6:读文。

生7:就是互相成为生死兄弟。

生8:桃园三结义的故事,简单叙述。

师:全班读读。课件出示:“他们来到隆中,……只见……秀丽宜人。”

师:什么样的山冈?蜿蜒是什么意思?

生9:读书中描写的句子。

生10:蜿蜒就是像蛇那样弯弯曲曲的。

生11:诸葛亮。

师:诸葛亮称自己是卧龙先生。竹林怎样描写的?“青翠欲滴”是什么意思?

生12:翠绿的颜色马上要滴落下来了。

师:欲是将要的意思。

师:“秀丽”可以换成哪一个词?

生13:美丽。

师:再次齐读这部分景色描写的内容。

师:刘备怎样拜访的呢?指生读第四段。

生14:曹操、孙权。

师:群雄纷纷争斗,战火纷飞,人民民不聊生,只有国家统一了,人们才能过上安定的生活呀。刘备听了茅塞顿开,象拨开了云雾见到了青天。

比喻句教学,什么比做什么?体会比喻句的精妙。指生读下一段。

师:为什么说…。像鱼儿得到了水一样?你能用哪个词概括一下?

生15:如鱼得水。

师:刘备、诸葛亮的鱼水情。

师:群雄也许都来请过诸葛亮,那为什么刘备来请他,诸葛亮就决定出山了呢?

小组学习。读课文,思考: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刘备对诸葛亮的敬重?划出刘备有关动作、语言、神态等词语、句子,读一读,想一想。

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诸葛亮雄才大略?找出有关语句,读一读,想一想。讨论问题: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刘备对诸葛亮的敬重?精读赏析:“下马步行、轻轻敲门、轻轻走、恭恭敬敬、等了半晌、又等了一个时辰、快步走进”等重点词语的细节描写;讨论,指导朗读,感悟刘备对人才的敬重、虔诚。

师:指学生复述课文。

指导用“来到……只见……”说话。

1、指名读:“他们来到隆中……秀丽宜人”。

2、分析:写了那些景物,按什么顺序写的?描写这些景物有什么作用?

3、指导用“来到……只见……”说话。

如:我们来到烈士陵园,只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自由练说,同桌说,指名说。

5、评析学生的写话。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

1、认知目标:深入了解课文内容,理解文章中的对比衬托法,读懂张飞和刘备的对话。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能以人物的言谈举止为突破口,研究刘备、张飞等人物形象,刘备的诚心诚意,能根据文本内涵大胆想象,写其中一位的想法。

3、情感目标:体会刘备的诚心诚意、礼贤下士的品质。

4、发展性目标:学会学习(自读自悟)、学会合作(研讨交流)、学会做人(尊重他人、以诚待人)、学会做事(持之以恒、坚持不懈)。

第 二 教 时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接触了《三国》中极为脍炙人口的一个经典故事——《三顾茅庐》,知道课文就是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安排的。现在,老师请大家回忆一下:第一自然段主要写——,第二自然段主要写——。课文详写的是“三访孔明”这一部分,也就是“3、4、5、6、”自然段。

2、初读三顾内容,要求:1、长话短说,能否用一句话说说主要写了什么?学生交流

师:老师请大家再次默读课文,把你认为最能体现刘备诚心的语句划下来,学生默读课文。

1、屏幕出示“三人第三次到了隆中,离诸葛亮的草屋还有半里多地,刘备就下马步行。”

重点点拨“半里多地”,“下马步行”

师:老师不明白了,刘备他们为何不快马加鞭,扬起一路灰尘打马到草堂前呢?学生交流(怕马蹄声惊扰了诸葛亮,高高在上,古人对特别有地位的人有这样的要求,叫文官落轿,武官下马,表示极大的尊敬。板书——下马步行)

哦!原来如此,你们可真懂刘备的心哪。指导朗读,读指名——(点拨:真会读书,在“半里多地,下马步行”这几个词上加强了语气,感觉刘备的心意更诚了,来,我们学着读读这句话。——齐读。

2、出示句子:“刘备吩咐两个弟弟在门外等着,自己轻轻走过去,恭恭敬敬地站在房门台阶下等孔明醒来”

3、第5自然段

(1)从语言中可见身份、地位不同。

(2)“赶紧”板书——下拜谒见

4、、刘备大声斥责说:“你怎么如此无礼?这回你不用去了,只让云长同我一起去。”

(3)张飞人称莽张飞,他性格急燥,想法简单,哪里了解大哥一次次恭恭敬敬去拜访诸葛亮的心意呢?不过老师知道在座的各位都是聪明人,刘备的心思肯定已经被你猜着了八、九分,能说说吗?(…… )指导朗读男读张飞、女同学读刘备,师读其他部分。

师小结:同学们,你们懂刘备的心思,但张飞不了解,所以才有先前的“叫”,到后来的“捆”,甚至是“烧”,而他的言谈举止又恰恰反衬出了刘备的“诚心诚意”看来,我们今天的研究很有成效,人物的性格,人物的`品质就在他的一言一行中体现出来了。现在请同学们根据刚才对人物的理解,自选一段,读出人物的形象,读出人物的味道,读出人物的神韵来。

师:那么,诸葛亮值得刘备为他如此诚心相邀吗?请读最后一段话,找到理由。

你知道有哪些胜仗?屏幕显示:

(火烧新野,火烧赤壁,七擒孟获,三气周瑜,智降姜维,空城计,草船借箭……)

师:你们的知识真丰富!诸葛亮帮助刘备打了很多很多胜仗,而且最后建立了蜀汉王朝。顺势理解“辅佐”你想,到那时,张飞、刘备、诸葛亮回忆当年三顾茅庐时的情景,心里又会怎么想呢?请你写在书本上。

想起当年三顾茅庐的情景,(张飞、刘备、诸葛亮不禁感慨万千,他想:( )

学生交流,随机补充《出世表》

2、师:是啊,所以说“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尊重人才用好人才,方能成就大业。古时候是如此,在知识就是经济,人才就是财富的今天,就尤为突出了,所以“三顾茅庐”这个成语到今天也成为尊重人才,求贤若渴的代名词了。

完成板书——求贤若渴

三顾茅庐

斥 责 张 飞

诚 下 马 步 行 礼贤下士 阶 下 恭 候 求贤若渴

下 拜 谒 见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

1、理解“斥责”“拜见”“恭恭敬敬”等词的意思。

2、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理解刘备三请诸葛亮求贤若渴的心情,体会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3、品读张飞的语句,理解对比反衬的写法,并对张飞形象进行多角度认识。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懂得只有尊重人才,才能大有作为。

1、能有感情地读刘备三顾茅庐时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的语句,体会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

2、开放文本,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1、在读中提升情感,唤起学生对刘备诚心诚意的共鸣。

2、读张飞的语句,理解对比反衬的写法,并对张飞形象进行多角度认识。

投影设备、课件等

一、导入新课

1、读了《三国》吗?你知道刘备是什么人吗?(相机示刘备图片,介绍刘备资料)

2、 今天我们就来学一个关于刘备的故事---(示课题)《三顾茅庐》。课题中“顾”是什么意思?“茅庐”呢?谁能来解题?(提示说清人物、地点、事件)

二、初读课文

1、汉室皇叔刘备为什么要一请、二请、三请这个一介草民诸葛亮?请同学们大声地读一读课文,将读不准,读不通的地方多读几遍。

2、是什么原因?书上是怎么说的?哪一小节告诉我们?(指名读第一小节)

三、聚焦刘备

1、请你读读2---4自然段,划出有关句子,圈出有关词语,思考:

(1)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刘备对诸葛亮的敬重?划出刘备有关动作、神态等词语、句子,读一读,想一想。

(2)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诸葛亮雄才大略?找出有关语句,读一读,想一想。

2、预设交流:

a:“我冒着风雪,就是为了让孔明知道我的诚意。你怕冷,自己回去吧!”

天气这么冷,还去——说明诚心诚意。(还有那些写天气的词?数九寒天、雪花纷飞,还有天寒地冻)

b:“刘备第三次来到诸葛亮的家中,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就恭恭敬敬的等在房门台阶下等诸葛亮醒来。”

说明刘备很有诚意。

师导:是呀!诸葛亮在温暖的被窝里呼呼大睡,刘备却恭恭敬敬地候在门外,那可是早春,春寒料峭,挺冷的。(教师作恭恭敬敬地等候地样子,持续5秒钟)

c:“三人第三次到了隆中,离诸葛亮的草屋还有半里多地,刘备就下马步行。”

刘备在离诸葛亮的草屋还有半里多地的地方就下马步行,也可以说明他的诚心诚意;还有半里地就下马,其实,诸葛亮也看不到,就更说明它是真的诚心诚意的。

d: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也不懂尊重人才,这次你就不用去了!”

a、从“刘备生气地说张飞的话中”可以看出他的诚心诚意。

b、刘备和张飞是结拜弟兄,现在,刘备竟然为了诸葛亮去批评张飞,说明他对诸葛亮很有诚心。

c、刘备和张飞的关系,能说的具体一些吗?介绍“桃园三结义”故事

d、是啊,为了诸葛亮,刘备竟然生气地说自己的兄弟。在课文的什么地方?(在第二小节)

我和你一起来读读好吗?(老师读张飞的话,学生读刘备的话。)

e、配上表情、动作分角色朗读对话。

e、又等了一个时辰,诸葛亮才悠然醒来。刘备快步走进草堂,同诸葛亮见面。

a、又等了一个时辰和快步,表现处了刘备对诸葛亮的尊敬和渴求,也可以说明他很诚心诚意。

c、三顾茅庐之后,诸葛亮就走上了为了国家统一大业的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

三、探究张飞

1、同学们除了从刘备的言行中体会到他的诚心诚意,请你们再读读课文,你们还从哪里也能体会到他的诚心诚意?(张飞的无理)

找出描写张飞言行的句子并出示:

a、再读一读,你体会张飞是什么性格?

b、课文不是在写刘备吗?作者为什么要来写张飞,能不能不写他?(四人小组讨论)

(作者采用对比反衬写法,突出刘备的诚心诚意。)

2、你们认为作者描写张飞是为了突出刘备的诚心诚意?那你们用朗读来告诉我。

对比读(出示刘备张飞的对话,选择合作读——点名读)

理解刘备为什么对张飞要“斥责——大声斥责”?

四、拓展延伸

1、讨论问题二: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诸葛亮的雄才大略?(第四节)

出示句子: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像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

a、“茅塞顿开”是什么意思?

b、你有过这样的体验吗?

c、这句话作者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把什么比做了什么?

d、指名读。

2、同学们,刘备听了诸葛亮的一番议论,更敬佩他了,诸葛亮看到刘备三顾茅庐,又肯虚心请教,就答应了。

后来,诸葛亮辅佐刘备,打了许多胜仗。

(1)你知道打了哪些胜仗吗?(草船借箭、火烧赤壁、空城计……)

(2)刘备采用了诸葛亮的战略计划,逐渐形成三国鼎立局面,后来刘备称帝蜀国,刘备高兴地说“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

1、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理解本课重点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3、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喻的事物之间的关系。

4、初步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一、谈话导入,引出课题。

1、中国的四大名著是哪四大著作?你知道《三国演义》里哪些人物的故事?

2、板书课题,指导写好“顾”、“茅”,齐读课题。

二、质疑导读,理解词意。

1、自由读文,文与题对照,思考用一句话解释课题的意思。

5、(1)指名读第三节中描写卧龙山岗景色的部分,体会第一句话的描写所采用的手法。通过偏旁,引导学生理解“蜿蜒起伏”词意;通过文中句子,引导学生理解“秀丽宜人”意思。

6、学生第四自然段,引导学生体会“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像拨开了云雾见到了青天。”比喻手法的运用。

7、齐读最后一节,引导体会“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

三、赏读回归整体。

1、自由朗读全文,再次感受刘备邀请诸葛亮的虔诚态度。

2、总结延伸:《三顾茅庐》的故事从遥远的三国走来,走过了千年,多少风流人物已经淹没在历史中了,但在这个时代它给我们又留下了什么呢?从而归纳到“尊重人才”这一主题上,最后老师做简短发言:同学们,要想赢得尊重,从现在起让我们首先努力做一个人才吧!

四、作业布置:

1、把本课生字认真描红后再每字临写两遍;

2、练习感情读文,这篇课文节选自《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茅庐”有改动。课后请把原著找来读一读,比较课文与原著的异同,体会原著的语言风格以及编者用意。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

理解课文内容,初步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1、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喻的事物之间的关系。

2、通过对描写刘备神态、语言、动作的语句的反复朗读,体会刘备访求贤才十分虔诚的特点。

一、导入

1、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歌。

2、根据课题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自学感悟

刘备前两次去隆重拜访诸葛亮都未见着,冬去春来,刘备决定第三次去拜访诸葛亮,这次他成功了吗?刘备是怎样打动诸葛亮的?请同学们看学案25页巩固练习“看看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刘备的诚心诚意?边读课文边用笔画出有关刘备的动作、语言、神态的词句,读一读,想一想,作出简单的批注。先自学,然后小组交流。

三、讨论交流

1、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2、全班内交流展示。

四、点拨引导

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也不懂尊重人才,这次你就不用去了!”

1、从“刘备生气地说张飞的话中”可以看出他的诚心诚意。

2、刘备和张飞是结拜弟兄,现在,刘备竟然为了诸葛亮去批评张飞,说明他对诸葛亮很有诚心。

3、是啊,为了诸葛亮,刘备竟然生气地说自己的兄弟。在课文的什么地方?(在第二自然段)

4、教师指名学生分角色朗读对话。

5、同桌互读刘备、张飞的对话部分,进一步体会刘备的诚心诚意。

7、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

(1)刘备在离诸葛亮的草屋还有半里多地的地方就下马步行,也可以说明他的诚心诚意。

(2)还有半里地就下马,其实,诸葛亮也看不到,就更说明它是真的诚心诚意的。

到了诸葛亮的家,刘备轻轻敲门。

刘备轻轻地敲门,“轻轻”表示注意轻敲,体现了刘备对诸葛亮地礼貌和尊重。

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吩咐关羽、张飞在门口休息,自己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

(1)刘备知道诸葛亮正在午睡,所以尽量放轻脚步,轻轻地走进去,防止惊醒先生。

(2)刘备第三次来到诸葛亮的家中,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就恭恭敬敬的等在房门台阶下等诸葛亮醒来,说明刘备很有诚意。

(3)想一想,谁对谁是恭恭敬敬的?

又等了一个时辰,诸葛亮才悠然醒来。刘备快步走进草堂,同诸葛亮见面。

8、在隆重诸葛亮提出了著名的隆重策略,说说策略的内容。

9、刘备听了诸葛亮对天下大事的分析后,刘备感到“茅塞顿开,像拨开乌云见青天。”

你知道刘备在见到诸葛亮之前对自己的统一大业处在什么样的迷茫之中吗?

10、所以听诸葛亮这么一分析,他——(学生接读……“茅塞顿开,像拨开乌云见青天。”)

11、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像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

(1)师:“茅塞顿开”就是——(生接:拨开云雾见青天)

(2)能使迷茫中的刘备“茅塞顿开”这样的计谋肯定很高。可见诸葛亮很有才华,用一个成语来概括?(雄才大略)

(3)诸葛亮出山后,帮助刘备打了许多胜仗,说说你知道哪些胜仗?

(4)有了这样的体验一定能把刘备的这句话读好!

(5)师:诸葛亮出山后,刘备把他当做——(师引读——自己的老师,两人同桌吃饭,同榻睡觉,一起讨论天下大事。刘备高兴地说:“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

五、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今天我们学习《三顾茅庐》这个故事,对你有什么启发?

六、布置作业。

写话: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色。

板书设计:

三顾茅庐

刘备诸葛亮

诚心诚意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

课前: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与片头画面,为学生创设意境,再现一个个鲜活的人物,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习下文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精读感悟,体会诚意。

(主要引导学生说出刘备是凭他的“诚心诚意”来打动诸葛亮的,红笔板书:诚心诚意)。

提示:可以边读课文边用笔划出相关句子,把你深有感触的词语圈出来,在边上写写你的感受,这就叫不动笔墨不读书。

(1)出示:

张飞嚷道:“这次用不着大哥亲自去。他如果不来,我只要用一根麻绳就把他捆来了!”

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也不懂尊重人才,这次你就不用去了!”

师:刘备和张飞是什么关系?

师:刘备为什么要责备张飞?(刘备责备张飞是因为怕张飞的鲁莽误了他的大事)。

师:刘备和张飞是结拜弟兄,现在,刘备竟然为了诸葛亮去批评张飞,说明他对诸葛亮——(很有诚心)。

师:该怎样读好这两个人的对话呢?谁来做一次“猛张飞”?你说说张飞嚷时是怎样的心情?(生气、讨厌、怎么搞的,又要去请?)。

师:“捆”只能捆来人,却捆不来人的心呀!刘备怎么说的?(齐读)。

师:让我们配上表情、动作分角色朗读对话。(男生读张飞,女生读刘备)。

(二)到隆中,耐心等候。

分析:

生: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

生:他怕马蹄惊扰了诸葛亮。

师:刘备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就下马步行。这说明他——(他把诸葛亮当成了自己的老师。)。

师:还有哪些地方体现刘备的诚心诚意?

生:“到了诸葛亮的家,刘备上前轻轻敲门。刘备“轻轻”敲门说明他怕惊醒诸葛亮,对他尊重、诚心。

生:“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吩咐关羽、张飞在门口休息,自己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侍侯。”

师:刘备为何让他俩在门外等侯?

生:刘备怕他俩打扰诸葛亮,怕张飞闹堂……。

师:是啊,刘备是怎样“恭恭敬敬”的?谁来表演一下刘备恭恭敬敬……]。

生:一生表演(低头弯腰,双手抱拳)。

师:弯腰低头是对一个人的尊敬。这样才能体现对人的虔诚和恭敬。

师:看看书上刘备站了多久,一个时辰就是?两个小时,还有一个时间,半晌是多长时间?“半天”起码也得一个小时,同学们想象一下,刘备恭恭敬敬站了半晌又两个时辰……刘备是什么人?诸葛亮又是什么人?你知道他们年龄吗?……一位47岁的首领,对着一位27岁的毛小伙子站了半晌,一个站一个还躺着。哎呀,了不起啊!

生:还有这里也能体现出刘备的诚心诚意。“刘备站在台阶下等候。”封建社会是分等级的。大臣参见皇上的时候是站在阶下,而此时,刘备是首领,诸葛亮不过是一介村民,刘备却站在阶下,可见他诚意。

读读看,看谁能读出刘备的诚心诚意,谁就是小刘备。

生齐读:“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才悠然醒来。……”

转折。

生:刘备想见诸葛亮。

生:刘备见诸葛亮醒来很兴奋,想马上进去和他讨论国家大事。

师:谁能用一个成语形容他此刻的心情?(迫不及待)。

(三)见面后,茅塞顿开。

师:噢,刘备真是求贤若渴,那诸葛亮到底值不值得刘备这样“诚心诚意”地去请呢?读读最后两节。

生:读最后两节。

师:刘备迫不及待地想要见到诸葛亮,想要听他的高见,诸葛亮有何高见?(生回答)。

之后播放ppt。

师:(出示图片)当时曹操在北,孙权在南,诸葛亮要刘备先拿下荆州为家,再夺取西川建立基业,和曹操、孙权形成三分天下之势,最后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三分天下、最后取胜的“隆中决策”。

师:刘备没见到诸葛亮前,他对天下形势是怎样的一种感觉?现在呢?

出示句子: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像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

师:“茅塞顿开”是什么意思?

师:这句话作者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把什么比做了什么?这就叫(板书:拔云见日)。

生齐读这句话。

师:作者这样描写刘备当时的心理,对表现诸葛亮起到了什么作用?(板书:雄才大略)。

师:诸葛亮出山后,刘备把他当做——(师引读——自己的老师,两人同桌吃饭,同榻睡觉,一起讨论天下大事。刘备高兴地说:“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

你读了有何体会,刘备为何“三顾茅庐”你看出来了吗?

生:他得到诸葛亮就像鱼儿得水一样,这叫什么成语?(如鱼得水)。

师:噢,我刘备是条再大的鱼,没有水又有何用啊!

师:诸葛亮一出山就在博望大败夏侯淳,接着又在新野把曹军烧得焦头烂额(即“火烧新野”)草船借剑的成功;巧设空城计等故事都证实诸葛亮确实是一位旷世奇才,他——(学生接一些成语)才华横溢、料事如神、胆大心细……(夸诸葛亮)。

诸葛亮辅助刘备“实现统一中原”的目标,竭尽全力,最后战死疆场,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对刘备有多么重要,再读读这句话。

生:待人诚恳,谦虚。

生:不要摆架子。

生:对人要尊重……。

师:只有尊重人才,才能干一番大事。(板书:尊重人才  礼贤下士)。

师:课文有一处秀丽的环境描写,你找到了吗?请看刘备在前往隆中的路上所看到的风景。

出示:(生读)。

他们来到隆中,只见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好像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冈前几片松林疏疏朗朗,潺潺的溪水清澈见底,茂密的竹林青翠欲滴,景色秀丽宜人。

这里又有一句——(生接:比喻句)。

师:把什么比作什么?

师:其实真正等待时机腾飞的是——(诸葛亮)。

师:人们称诸葛亮为——(卧龙先生)。

师小结:诸葛亮虽然——身居隆中,其实他——时时关注国家大事,等待时机——出山,为统一中原——出力。

师:隆中美不美?

师:我们一起来研究研究作者为什么会写得这么美?

生:交流(交流时教师把握:写了哪几个景物?它们各有那些特点?)。

师小结:山冈蜿蜒、松林疏疏朗朗,溪流清澈、竹林青翠,这些景象与隐居其中的诸葛亮的品格多么协调啊!因为诸葛亮为人刚毅,执法严明,敢于抗争,从不苟且,正直无私,正好与山冈、松柏、清流、翠竹相媲美;尤其是将山冈的蜿蜒起伏比喻为宛如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又和“卧龙先生”扣合,暗示了诸葛亮的非凡才略。这在写作上叫——(环境烘托)让我们美美地再读这一段文字。

生读,读出美感。(配上画面)。

师:我们也来写一处景色!

生:学生交流,交流中抓住要点:这一处景色有哪几个重点景物?它们各有那些特点?你有什么感受。

交流后学生习作。

三、拓展延伸。

归纳:诸葛亮确实是一位旷世奇才,他为辅助刘备“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有人写了这样一幅对联来赞美这则历史故事,齐读:

诸葛卧龙出山幸会明主大展宏图扬美名。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

三顾茅庐是国标本教材四下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是根据罗贯中的古典小说《三国演义》的第三十七回改编而成的,文章任务人物形象描写栩栩如生,文字背后内涵深刻,因此在教学的时候我紧扣一个‘读’子,在读中感悟一个“诚”字,重点处让学生多读、多悟、自读、自悟,力求读出‘诚’,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我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我在使用本科教材时,将隆中的景色描写置前,这样做就是为了让学生在后面的自读自悟的过程中学的更加紧凑。

第二、努力让语文教学过程成为主动探究的教学。

我努力给学生一个良好的读书环境,让学生自读自悟,交流体会,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老师积极表扬,让他们感觉到自己的努力得到了重视,享受成功的快乐,这节课始终是以刘备对诸葛亮诚心诚意这条主线来写的,也是唯一的一个中心问题来组织探究学习的,那么在这个探究的过程中,学生的主动得到了发挥,分析问题的能力,和交流合作的能力得到了培养。第二课时的教学我是从景入手,以景点人,在师生交流的基础上引出刘备的诚意,感悟刘备的诚意,这正是本科教学最重要的一个教学,我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让学生在自读感悟的基础上找一找、读一读、演一演刘备的诚心诚意,比如让学生找到表现刘备动作的词和句子,恭恭敬敬这个词让学生联系以有的生活经验体验刘备的诚意,在感悟的基础上再度课文,插图的作用不可以忽略,在学生读到刘备轻轻敲门这个环节中,我不失时机的让学生扮演刘备,想象一下此时此刻人物的神态,动作,还有语言,让学生在表演当中拓展读书的空间,读出文本以外的语言,切实的体会刘备之诚,然后再来朗读重点的段落,学生置身文内,实现了与文本零距离的接触。

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是我们语文教学的重要的任务,我借学习《三顾茅庐》这篇课文把学生引向更广阔的阅读空间,所以最后我给学生留了一个任务,那就是回去以后读一读《三国演义》。

《三顾茅庐》记叙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祖国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这是一篇发展语言、启发思维、培养能力的好课文,同时,这篇课文也能帮助我们很好地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让他们对祖国的优秀作品产生浓厚的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能达到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我在教学的过程适时地插入了片段欣赏:

2、在了解了刘备的诚心诚意,体会了其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后,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课文的内容,提升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品味和欣赏,我又不失时机地插入了课外阅读欣赏片段。我问学生:刘备这样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创立大业,诸葛亮被刘备的精神所感动,终于答应了刘备的请求。这以后,诸葛亮忠心耿耿,帮助刘备打了许多胜仗,你们知道有哪些战斗吗?(学生纷纷讲了自己了解的一些故事)如果你们想了解更多的故事,可以自己去阅读一下《三国演义》。学生通过阅读,既对课文的内容有了更深的理解,又从中受到了道德情感的教育,增加了语言的积累。

3、在课文上完后,学生的热情十分高涨,于是我抓住这一时机,利用阅读课开展了一次《讲三国故事》的活动,这不仅是对文本的一种升华,而且带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大大激发了孩子们对中国古代文学的浓厚兴趣,在班上刮起了一阵"三国风。"。

生字教学的几个层次。

生字词的教学是阅读教学、习作教学的基础,也是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一个板块。如果生字词的教学不过关,语文素养的提高、情感的熏陶都是纸上谈兵、空中楼阁。低年级的字词教学更要抓好、抓实,使学生在学字、学词的过程中学会掌握字词的方法,形成能力,感受汉字的形体美,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有主动识字的愿望。

课标中指出:“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儿童的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在识字教学中,教师就要发挥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设计合理的教学流程,帮助学生创设学习的情境,让学生在已有的生活经验、原有的知识水平上自主的识字。教生字,教师常用的几个环节:读文圈画生字——带音读生字——去音读生字——理解生字——识记生字——扩展运用生字——读文巩固生字。这几个环节的设计遵循了学生认知由浅入深、由难到易、由形象到抽象的规律,也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即感知——理解——记忆——运用。各个环节的操作教师注意把握节奏、关注学情、启迪思维、调动情感,做到张弛有度、富有情趣。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有条理地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喻的事物之间的关系;学习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物。

4、初步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教学重、难点:

1、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喻的事物之间的关系;学习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物。

2、初步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揭示课题。

谈话:同学们,你知道《三国演义》中的哪些人物呢?你知道他们身上的哪些故事呢?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有关三国时期的故事《三顾茅庐》。(板书课题)。

简单介绍自己知道的人名和故事。

齐读课题。

联系旧知导出课文引发学生研读兴趣。

二、自读课文。

出示自读要求:(1)借助拼音读准田字格中的生字,读顺课文。

(2)自学生字,懂得它们的书写方法。

(3)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词语的意思。

(4)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教师巡视,及时辅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检查自读情况。

相机指导生字的读音。

检查字形掌握情况。

按要求自读课文。

分段读课文。

茅:与“矛”比较。统:与“流”比较。宜:与“宣”比较。

交流词语的意思三顾茅庐蜿蜒起伏青翠欲滴秀丽宜人群雄纷争茅塞顿开。

说说自己没读懂的地方。

明确提出自读要求,使得学生学习有目的,思考有方向。

比较和交流中深化字词的理解,为理解课文做铺垫。

三、再读课文,初步了解内容。

放录音范读全文。

听录音,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读第四自然段,加以体会,理解“茅塞顿开”

求贤若渴、礼贤下士、尊重人才、讨论:从这个故事中,你体会到了刘备什么样的品质?

四、作业。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用钢笔描红。(文后练习2)。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刘备三顾茅庐,请得诸葛亮出山帮助他建立统一祖国的大业。诸葛亮在二十一年后回忆起这件往事,还感激万分,写下了这样几句话:(出示《出师表》节选。)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听教师朗读,体会其中的意思。

根据自己的理解说一说,这段似懂非懂的文字中,哪些是写三顾茅庐这件事的?

对学生要求不必过高,能听懂多少是多少,这样能减少学生压力使得学生能畅所欲言。

二、细读课文。

组织交流。

出示: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也不懂得尊重人才……”

出示: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

出示: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吩咐关羽、张飞在门口休息,自己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

引导比较:

(等了半晌功夫……又等了一个时辰……)和(“刘备快步走进草堂,同诸葛亮见面。”)。

小结:刘备为了请诸葛亮出山,他怒斥张飞、三顾茅庐。还有半里路就早早下马步行,在房门外恭候多时,快步走进草堂和诸葛亮见面……刘备渴望得到诸葛亮这个贤才已经到了如饥似渴的地步。这就叫“求贤若渴”。

讨论: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刘备是诚心诚意地邀请诸葛亮出山呢?自由读第一自然段,用其中的句子或词语来回答。(诚心诚意)。

默读课文二、三自然段,画出表现刘备“诚心诚意”的词语和句子。

同桌分角色朗读张飞和刘备的对话,交流自己的体会。

讨论:说明什么?

感情朗读这一句话,交流自己的体会。

讨论:从这些表示时间的词语中体会到了什么?

各自发表自己的见解。

齐读第五自然段。

比较和朗读中分析人物性格特点,了解故事中的人物。

在朗读中升华,进一步感受和表现人物性格特点。

三、小练笔。

因为刘备求贤若渴,所以《三国演义》中写刘备二顾茅庐而不遇孔明时,他亲自写了一封言辞恳切的信留给诸葛亮。这封信,一般读《三顾茅庐》的人都忽略了。其实这封信也深深地打动了诸葛亮的心。因为信中,刘备将自己的一番诚意、仰慕之情抒发的淋漓尽致。现在,请大家发挥想象,替刘备写一封简短的信留给诸葛亮。

培养学生表达能力、说理能力。

四、作业。

课后继续完成并在小组内交流各自写的信,互相提意见修改。

板书:

两次拜访没见到诸葛亮:雄才大略。

上路前刘备:尊重人才。

第三次拜访的经过见面前。

见面后刘备、诸葛亮的鱼水情。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

1、初步了解《三国演义》,把握整体内容。

2、掌握小说中刘备和诸葛亮的形象特征。

3、体会烘托这一写作手法在文中的使用。

4、体会小说情节发展的特点。

教学重点。

1、刘备和诸葛亮的形象特征。

2、小说情节发展的特点。

教学难点。

烘托手法在文中的使用。

课时安排。

3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方面:

了解《三国演义》的相关知识及“三顾茅庐”故事梗概。

教师方面:

1、准备电视剧《三国演义》中“三顾茅庐”影音资料片段。

2、阅读《三国演义》中关于“三顾茅庐”这一情节的前后内容,查阅关于刘备及诸葛亮的评价,以便给学生以适当的指导和补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片段“三顾茅庐”。

刚才我们观看的“三顾茅庐”的故事是历史上有名的一段佳话,是导演根据罗贯中的小说《三国演义》中的片段改编而成的,生动地再现了刘备三请诸葛亮出山的故事。那么,小说是如何表现这一情节的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原作,共同去体会和感受其感人之处。

二、研读课文。

1、朗读,教师可安排学生以分角色的形式进行朗读。强调加点字字音。

拜谒呕心寰宇荷锄篡逆猝定斡旋。

匡扶朔风邂逅不省慵懒千仞不栖熟谙。

薰沐鄙悃悒怏荏苒揲蓍愧赧存恤。

2、学生概括主要情节,要求说出每一个情节的主要内容: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刘备拜访诸葛亮之前,司马徽赞诸葛亮。

刘备一顾诸葛亮未得,遇崔州平,论天下事。

刘备二顾诸葛亮未得,遇亮友、弟、岳父,留下书信。

刘备三顾诸葛亮,孔明隆中对策,感其诚,出山辅佐。

三、作业。

熟读课文,分析诸葛亮、刘备二人的形象。

第二课时。

一、继续研读课文。

1、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分析刘备、诸葛亮的形象特征及作者塑造人物采用的手法。

刘备:谦虚、礼贤下士、不耻下问、求贤若渴、气度宽宏。

手法:语言描写、动作描写、衬托(张飞、关羽)。

诸葛亮:淡泊名利、高雅不群、超拔不凡、不出门便知晓天下事、足智多谋。

手法:语言描写、外貌描写、人物及景色的烘托陪衬。

(此处具体分析见教参。)。

2、文中诗词对于表现诸葛亮的形象起到了什么作用?

从不同的方面表现了诸葛亮的才华和人生追求。(具体分析见教参。)。

3、小说在塑造诸葛亮这一人物形象时情节是如何变化的?有什么特点?

情节曲折,悬念迭起,结构精巧,跌宕多姿。(具体分析见教参。)。

4、怎样理解崔州平的一番话?

崔州平所言的中心内容是:“顺天者逸,逆天者劳”“数之所在,理不得而夺之;命之所在,人不得而强之”。意思是现在的天下形势是历史的必然,非人力所能改变,这与司马徽的看法是一致的,后来小说的结局的确如二人所预料的那样。

5、分析司马徽所言“卧龙虽得其主,不得其时,惜哉”的深意?

一方面是肯定诸葛亮找到了他值得辅佐之人,刘备;另一方面也暗示了卧龙虽有经天纬地之才,即使得到刘备这样的明君,但是生不逢时,纵使再怎么努力,都只能是“呕心血”,却不能改变天命,即不能如刘备所愿“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虽然是对诸葛亮的才华得以施展感到一丝慰藉,但更慨叹他多舛的命运。(具体分析见教参。)。

6、概括归纳文章主题。

小说通过刘备“三顾茅庐”,既表现了他为兴蜀汉大业而礼贤下士的宽宏气度和不耻下问、求贤若渴的精神,也展示了未出山便晓天下事的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二、作业。

课下查找诸葛亮、刘备以及其他自己感兴趣的三国人物及故事,下一节课同学间进行交流。

第三课时。

一、拓展探究。

1、你还知道哪些关于诸葛亮的故事?怎样评价诸葛亮出山以及他后来的失败?

2、你还知道哪些关于刘备的故事?怎样评价刘备?

4、介绍你喜欢的《三国演义》中的其他人物和事件,谈谈你对这些人物的认识。

5、教师补充其他重点知识,如《三国演义》的作者、思想内容、艺术成就等等,给学生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

二、总结。

《三国演义》是我国古典名著之一,走进其中,不仅能让人认识一个个鲜活的形象,更能从中认识到历史的规律和进程。人只有把握了事物发展的规律并按规律办事,才能真正地走向成功。希望同学们能认真品读《三国演义》,品读名著,做一个认真的人、清醒的人、有能力的人、成功的人。

三、布置作业。

师:同学们,看来你们都认真预习过课文了,因为我看到很多同学的课本上写着“已经读课文三遍,×××”,“认真读课文五遍,×××”。

ok,我来检查一下,已经读过课文三遍的同学请举手。继续,有信心把课文读得又对又通的请举手。(有部分学生没有举手)。

师:我要开始读了,我真的要开始读了。

生:明白了。

师:那好,同学们各自大声地读吧!

生:读课文。

师:能读通了吗?好,全部免检通过。不过蒋教师还想请你们再读课文。这次是默读课文,默读好啊!默读能使人真正读懂课文,什么是读懂课文,就是读了之后,有话想说了,而且压也压不住了,希望同学们呆会儿有话想说。

生:各自默读课文。

师:有话想说了吗?

生说师点评。

生:我们想根据课文表演。

生:我们想在小组中学习。

生:我们想跟平常一样来一次比赛。

师:老师尊重你们的意愿,来一次比赛,而且比赛的内容也保管你们喜欢。下面我们来分组(分3组),第一组谁愿意当组长?你喜欢三国中哪一个人物?(刘备)为什么?说得有理有据,那你们就叫“刘备组”。依次确定“诸葛亮组”、“周瑜组”。

师:那么,究竟比什么呢?请迅速默读《小组合作合作指南》。看完后,有什么不明白的可以举手示意。

小组合作学习指南:

每一个参赛大组在组长的指导下自动分成4个小组,每一个小组重点准备一项比赛内容。

合作监督员蒋军晶巡视,如果发现有小组出现“组长包干”或者“主题不集中”的现象,立即黄牌警告,连续两次黄牌警告即取消参赛资格。

尊重评委,希望不要过分计较“分数”。

每位组长比赛前都要进行战前动员。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

1、这节课,我们继续深入学习《三顾茅庐》齐读课题。

2、通过昨天的学习,同学们还记得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吗?(指名说)。

(板书:刘备诸葛亮)。

二、精读感悟,体会诚意。

1、师:刘备带着两个义弟去邀请诸葛亮,辅助自己完成统一中原的大业,但去了两次都未能见着。冬去春来,刘备决定第三次前往隆中,就让我们一起跟随刘备去拜访诸葛亮吧。

2、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最能体现刘备三次拜访诸葛亮态度的词语。(板书:诚心诚意)。

3、师:那么其心到底有多诚,其情到底有多真?现在就让我们再次(用心读一读课文第2、3自然段,看看哪些语句体现了刘备的诚心诚意?边读课文边用笔划出相关句子,把你深有感触的词语圈出来,也可以在旁边写写你的感受。)(小黑板出示要求)。

2、指名回答,随机交流。

表现一:斥责张飞语言。

引导交流,你从哪儿感受到了刘备的诚心诚意?

交流:出示:张飞嚷道:“这次用不着大哥亲自去。他如果不来,我只要用一根麻绳就把他捆来了!”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也不懂尊重人才,这次你就不用去了!”

(1)从“嚷”体会张飞的鲁莽与冲动,还能从“嚷”体会到什么?(心情很烦躁)谁能当一回猛张飞呢?指名读。

(2)师过渡:捆只能捆来人,却捆不来人的心啊!猛张飞不懂这个道理,可刘备知道。教师引出: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也不懂尊重人才,这次你就不要去了!”

刘备和张飞是结拜兄弟,刘备竟然为了诸葛亮去责备张飞,这说明什么?(他的赤诚之心)。

(3)师总结:张飞和刘备对待诸葛亮的态度截然不同,这一鲜明的对比,从侧面更突出刘备对诸葛亮的敬重。

(4)全班分角色读,再次感悟。

男生读张飞的话,女生读刘备的话,师读旁白。指导学生读出各自的神态和语气。

师:刚才同学们找的这两句话都是对人物哪一方面的描写?(板书:语言、神态)。

刘备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继续交流:你还你从哪些行动中感受到了刘备的诚心诚意?(板书:动作)。

表现二:到达前,下马步行。

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地,刘备就下马步行。

他为什么不骑马到诸葛亮的家呢?(他怕马蹄声惊扰了诸葛亮)。

表现三:到达后,耐心等候。

“到了诸葛亮的家,刘备上前轻轻敲门。出来开门的童子告诉刘备,诸葛先生正在草堂午睡。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吩咐关羽、张飞在门口休息,自己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

(1)谈谈你的体会。

读读这个句子,“轻轻”动作轻一点,有礼貌点,千万别惊醒了诸葛亮哦。(师加点)。

(2)“恭”字下面是什么?“恭恭敬敬”是什么意思?你平常对谁“恭恭敬敬”过?

(3)而刘备是谁?刘备乃堂堂汉景帝的后代,人称“刘皇叔”,是统帅千军万马的大将军,而诸葛亮呢,此时只是一介乡野书生。刘备当时已经47岁了,而诸葛亮呢?只有27岁,只不过是一个未出茅庐的毛头小子。地位的悬殊,年龄的悬殊,刘备全然不顾,就这样“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

(4)刘备这样恭恭敬敬地等了多长时间?相机了解“半晌工夫”与“一个时辰”,半天左右再加上两小时。如果你平时等人等了这么长的时间,你会怎样?联系学生等人经验来体会。进而感悟刘备的诚心诚意,明眼人都能看见。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

1、初步了解《三国演义》,把握整体内容。

2、掌握小说中刘备和诸葛亮的形象特征。

3、体会烘托这一写作手法在文中的使用。

4、体会小说情节发展的特点。

1、刘备和诸葛亮的形象特征。

2、小说情节发展的特点。

烘托手法在文中的使用。

3课时。

了解《三国演义》的相关知识及“三顾茅庐”故事梗概。

1、准备电视剧《三国演义》中“三顾茅庐”影音资料片段。

2、阅读《三国演义》中关于“三顾茅庐”这一情节的前后内容,查阅关于刘备及诸葛亮的评价,以便给学生以适当的指导和补充。

教师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片段“三顾茅庐”。

刚才我们观看的“三顾茅庐”的故事是历史上有名的一段佳话,是导演根据罗贯中的小说《三国演义》中的片段改编而成的,生动地再现了刘备三请诸葛亮出山的故事。那么,小说是如何表现这一情节的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原作,共同去体会和感受其感人之处。

1、朗读,教师可安排学生以分角色的形式进行朗读。强调加点字字音。

拜谒 呕心 寰宇 荷锄 篡逆 猝定 斡旋

匡扶 朔风 邂逅 不省 慵懒 千仞不栖 熟谙

薰沐 鄙悃 悒怏 荏苒 揲蓍 愧赧 存恤

2、学生概括主要情节,要求说出每一个情节的主要内容: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刘备拜访诸葛亮之前,司马徽赞诸葛亮。

刘备一顾诸葛亮未得,遇崔州平,论天下事。

刘备二顾诸葛亮未得,遇亮友、弟、岳父,留下书信。

刘备三顾诸葛亮,孔明隆中对策,感其诚,出山辅佐。

熟读课文,分析诸葛亮、刘备二人的形象。

1、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分析刘备、诸葛亮的形象特征及作者塑造人物采用的手法。

刘备:谦虚、礼贤下士、不耻下问、求贤若渴、气度宽宏。

手法:语言描写、动作描写、衬托(张飞、关羽)。

诸葛亮:淡泊名利、高雅不群、超拔不凡、不出门便知晓天下事、足智多谋。

手法:语言描写、外貌描写、人物及景色的烘托陪衬。

(此处具体分析见教参。)

2、文中诗词对于表现诸葛亮的形象起到了什么作用?

从不同的方面表现了诸葛亮的才华和人生追求。(具体分析见教参。)

3、小说在塑造诸葛亮这一人物形象时情节是如何变化的?有什么特点?

情节曲折,悬念迭起,结构精巧,跌宕多姿。(具体分析见教参。)

4、怎样理解崔州平的一番话?

崔州平所言的中心内容是:“顺天者逸,逆天者劳”“数之所在,理不得而夺之;命之所在,人不得而强之”。意思是现在的天下形势是历史的必然,非人力所能改变,这与司马徽的看法是一致的,后来小说的结局的确如二人所预料的那样。

5、分析司马徽所言“卧龙虽得其主,不得其时,惜哉”的深意?

一方面是肯定诸葛亮找到了他值得辅佐之人,刘备;另一方面也暗示了卧龙虽有经天纬地之才,即使得到刘备这样的明君,但是生不逢时,纵使再怎么努力,都只能是“呕心血”,却不能改变天命,即不能如刘备所愿“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虽然是对诸葛亮的才华得以施展感到一丝慰藉,但更慨叹他多舛的命运。(具体分析见教参。)

6、概括归纳文章主题。

小说通过刘备“三顾茅庐”,既表现了他为兴蜀汉大业而礼贤下士的宽宏气度和不耻下问、求贤若渴的精神,也展示了未出山便晓天下事的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课下查找诸葛亮、刘备以及其他自己感兴趣的三国人物及故事,下一节课同学间进行交流。

一、

1、你还知道哪些关于诸葛亮的故事?怎样评价诸葛亮出山以及他后来的失败?

2、你还知道哪些关于刘备的故事?怎样评价刘备?

4、介绍你喜欢的《三国演义》中的其他人物和事件,谈谈你对这些人物的认识。

5、教师补充其他重点知识,如《三国演义》的作者、思想内容、艺术成就等等,给学生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

《三国演义》是我国古典名著之一,走进其中,不仅能让人认识一个个鲜活的形象,更能从中认识到历史的规律和进程。人只有把握了事物发展的规律并按规律办事,才能真正地走向成功。希望同学们能认真品读《三国演义》,品读名著,做一个认真的人、清醒的人、有能力的人、成功的人。

师:同学们,看来你们都认真预习过课文了,因为我看到很多同学的课本上写着“已经读课文三遍,×××”,“认真读课文五遍,×××”。

ok,我来检查一下,已经读过课文三遍的同学请举手。继续,有信心把课文读得又对又通的请举手。(有部分学生没有举手)

师:我要开始读了,我真的要开始读了。

生:明白了。

师:那好,同学们各自大声地读吧!

生:读课文。

师:能读通了吗?好,全部免检通过。不过蒋教师还想请你们再读课文。这次是默读课文,默读好啊!默读能使人真正读懂课文,什么是读懂课文,就是读了之后,有话想说了,而且压也压不住了,希望同学们呆会儿有话想说。

生:各自默读课文。

师:有话想说了吗?

生说师点评。

生:我们想根据课文表演。

生:我们想在小组中学习。

生:我们想跟平常一样来一次比赛。

师:老师尊重你们的意愿,来一次比赛,而且比赛的内容也保管你们喜欢。下面我们来分组(分3组),第一组谁愿意当组长?你喜欢三国中哪一个人物?(刘备)为什么?说得有理有据,那你们就叫“刘备组”。依次确定“诸葛亮组”、“周瑜组”。

师:那么,究竟比什么呢?请迅速默读《小组合作合作指南》。看完后,有什么不明白的可以举手示意。

小组合作学习指南:

每一个参赛大组在组长的指导下自动分成4个小组,每一个小组重点准备一项比赛内容。

合作监督员蒋军晶巡视,如果发现有小组出现“组长包干”或者“主题不集中”的现象,立即黄牌警告,连续两次黄牌警告即取消参赛资格。

尊重评委,希望不要过分计较“分数”。

每位组长比赛前都要进行战前动员。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以人为本”的阅读教学课堂,就应坚持“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的现代教学理念。立体的课堂结构,就为“学生展开个性化的阅读活动”创造了有效的时空,引导学生从不同的层面、不同的角度理解《三顾茅庐》,促进学生的主体发展。

教学目标:

1、感受刘备的省心诚意和诸葛亮的妙计试探。

2、理解“大贤、怏怏、仰慕”等新词。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直接板书“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出山”,简述课文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初步整体感知课文。

二、导读。

1、一读——大声朗读。

学生大声的自由朗读课文,加深对课文的整体感知。教师也大声朗读课文,既给学生一个示范,又体现了教师也是学生学习的伙伴,体现课堂也是教师学习的场所。

2、学生朗读课文后,课件出示下列关联词:“……之所以……是因为……、……正因为……所以才……、……如果不是……就不会……”提示学生可以用上屏幕上出示的关联词,把自己的读后感表述的流畅、准确。当然,也要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

3、对学生的各种表述,教师不作点评,待学生充分表述个人的读后感之后,再引导学生对刚才的信息进行处理。

4、虽然大家的说法各不相同,但是每个人的话语中都包含着一个共同的声音,看谁能够用一个词概括。(诚心诚意)培养学生现场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是现代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

5、深入学习课文——默读。

(1)诸葛亮作为当今大贤,人人都渴望得到这样的大贤。也就是说在刘备三顾茅庐之前,肯定有不少的人诚心诚意的邀请过诸葛亮,但是诸葛亮一直都没有出山。这就说明,刘备的诚心诚意是与众不同的。那么,刘备的诚心到底有何不同呢?请同学们仔细默读课文。

(2)学生默读课文,课件播放一段古典音乐,同时出示两个服务性的导读题:

教师设计的这两个问题,很有特色。引导学生学习的内容上具有交叉点,而学生在展开具体的学习过程中其思维又是多向、多维的,只有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才能立体的认识刘备和诸葛亮这两个人物及其特点。

6、小组交流。

经过刚才充分的默读思考,每个学生都会产生强烈的交流欲望,此时的小组交流,要给学生充分的交流时间,满足全体学生的学习需求。

但要提醒学生注意一下几点:

(1)发表自己的意见时,不要围绕某个小问题争论不休;

(2)注意听同学的发言,学会从同学的嘴里获取信息。

这是课堂立体结构的进一步拓展,也是由个体学习过渡到小集体学习,个体智慧在谋求集体智慧的主体发展。小组学习,可以达到求同的目的,但是,小组学习绝不是为求同而合作学习,而恰恰是利用他人的智慧和成果来满足自己的学习需求和促进个体发展。

7、全班交流。

经过独立思考和小组交流后,这里的全班交流,不能停留在前面两个层次上,否则就不能获得个体有效的发展。这里就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协调学生之间的交流,点拨学生不太到位的模糊认识。

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为:

(2)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的原句,有感情的朗读好,做到读要到味。

8、引导学生整理板书。

集体的智慧汇聚在一起,加以整理,自然形成立体的认识结果。

刘备的诚心:

(1)轻叩柴门——真心;

(2)巧妙利用天气——用心;

(3)不达目的不罢休——恒心;

(4)斥责张飞——齐心;

(5)下拜谒见——尊心。

诸葛亮的妙计:

(1)利用书童作耳目——观察;

(2)故意回避——试探;

(3)聊天——面试。

刘备懂得“千军易得一将难求”,以自己的真心和诚心打动诸葛亮的心,诸葛亮也以自己的妙计考察了刘备的诚心。

9、学了三顾茅庐,将来你作了老总,去招聘人才,或者你是当今大限,对你会有何帮助?

跳出语文,联系学生生活,活学活用。真正实践了把语文学习融入到学生的生活之中和发展之路上。

三、结课出示教师的对联。

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给学生以文学的熏陶,知道一种新的读后感的写作形式。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

生1:三次去一个地方拜访,在现实生活中,就是诚心诚意邀请。

生2:三次拜访茅房。{同学们有笑声}。

生3:刘备三次去拜访住在茅草屋里的诸葛亮。{评价是表扬话说得非常完整}。

师:看到题目后,你有什么问题?

生4:刘备为什么要拜访诸葛亮?

师:大声自读课文,要求把字音读正确,不认识的字可以查生字表。

二、读课文释词语。

生6:读文。

生7:就是互相成为生死兄弟。

生8:桃园三结义的故事,简单叙述。

师:全班读读。课件出示:“他们来到隆中,……只见……秀丽宜人。”

师:什么样的山冈?蜿蜒是什么意思?

生9:读书中描写的句子。

生10:蜿蜒就是像蛇那样弯弯曲曲的。

生11:诸葛亮。

师:诸葛亮称自己是卧龙先生。竹林怎样描写的?“青翠欲滴”是什么意思?

生12:翠绿的颜色马上要滴落下来了。

师:欲是将要的意思。

师:“秀丽”可以换成哪一个词?

生13:美丽。

师:再次齐读这部分景色描写的内容。

师:刘备怎样拜访的呢?指生读第四段。

生14:曹操、孙权。

师:群雄纷纷争斗,战火纷飞,人民民不聊生,只有国家统一了,人们才能过上安定的生活呀。刘备听了茅塞顿开,象拨开了云雾见到了青天。

比喻句教学,什么比做什么?体会比喻句的精妙。指生读下一段。

师:为什么说…。像鱼儿得到了水一样?你能用哪个词概括一下?

生15:如鱼得水。

师:刘备、诸葛亮的鱼水情。

师:群雄也许都来请过诸葛亮,那为什么刘备来请他,诸葛亮就决定出山了呢?

三、自学指导。

小组学习。读课文,思考: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刘备对诸葛亮的敬重?划出刘备有关动作、语言、神态等词语、句子,读一读,想一想。

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诸葛亮雄才大略?找出有关语句,读一读,想一想。讨论问题: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刘备对诸葛亮的敬重?精读赏析:“下马步行、轻轻敲门、轻轻走、恭恭敬敬、等了半晌、又等了一个时辰、快步走进”等重点词语的细节描写;讨论,指导朗读,感悟刘备对人才的敬重、虔诚。

师:指学生复述课文。

指导用“来到……只见……”说话。

1、指名读:“他们来到隆中……秀丽宜人”。

2、分析:写了那些景物,按什么顺序写的?描写这些景物有什么作用?

3、指导用“来到……只见……”说话。

如:我们来到烈士陵园,只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自由练说,同桌说,指名说。

5、评析学生的写话。

四、小结全文。

三顾茅庐

1、这节课,我们继续深入学习《三顾茅庐》齐读课题。

2、通过昨天的学习,同学们还记得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吗?(指名说)。

(板书:刘备诸葛亮)。

二、精读感悟,体会诚意。

1、师:刘备带着两个义弟去邀请诸葛亮,辅助自己完成统一中原的大业,但去了两次都未能见着。冬去春来,刘备决定第三次前往隆中,就让我们一起跟随刘备去拜访诸葛亮吧。

2、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最能体现刘备三次拜访诸葛亮态度的词语。(板书:诚心诚意)。

3、师:那么其心到底有多诚,其情到底有多真?现在就让我们再次(用心读一读课文第2、3自然段,看看哪些语句体现了刘备的诚心诚意?边读课文边用笔划出相关句子,把你深有感触的词语圈出来,也可以在旁边写写你的感受。)(小黑板出示要求)。

2、指名回答,随机交流。

表现一:斥责张飞语言。

引导交流,你从哪儿感受到了刘备的诚心诚意?

交流:出示:张飞嚷道:“这次用不着大哥亲自去。他如果不来,我只要用一根麻绳就把他捆来了!”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也不懂尊重人才,这次你就不用去了!”

(1)从“嚷”体会张飞的鲁莽与冲动,还能从“嚷”体会到什么?(心情很烦躁)谁能当一回猛张飞呢?指名读。

(2)师过渡:捆只能捆来人,却捆不来人的心啊!猛张飞不懂这个道理,可刘备知道。教师引出: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也不懂尊重人才,这次你就不要去了!”

刘备和张飞是结拜兄弟,刘备竟然为了诸葛亮去责备张飞,这说明什么?(他的赤诚之心)。

(3)师总结:张飞和刘备对待诸葛亮的态度截然不同,这一鲜明的对比,从侧面更突出刘备对诸葛亮的敬重。

(4)全班分角色读,再次感悟。

男生读张飞的话,女生读刘备的话,师读旁白。指导学生读出各自的神态和语气。

师:刚才同学们找的这两句话都是对人物哪一方面的描写?(板书:语言、神态)。

刘备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继续交流:你还你从哪些行动中感受到了刘备的诚心诚意?(板书:动作)。

表现二:到达前,下马步行。

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地,刘备就下马步行。

他为什么不骑马到诸葛亮的家呢?(他怕马蹄声惊扰了诸葛亮)。

表现三:到达后,耐心等候。

“到了诸葛亮的家,刘备上前轻轻敲门。出来开门的童子告诉刘备,诸葛先生正在草堂午睡。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吩咐关羽、张飞在门口休息,自己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

(1)谈谈你的体会。

读读这个句子,“轻轻”动作轻一点,有礼貌点,千万别惊醒了诸葛亮哦。(师加点)。

(2)“恭”字下面是什么?“恭恭敬敬”是什么意思?你平常对谁“恭恭敬敬”过?

(3)而刘备是谁?刘备乃堂堂汉景帝的后代,人称“刘皇叔”,是统帅千军万马的大将军,而诸葛亮呢,此时只是一介乡野书生。刘备当时已经47岁了,而诸葛亮呢?只有27岁,只不过是一个未出茅庐的毛头小子。地位的悬殊,年龄的悬殊,刘备全然不顾,就这样“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

(4)刘备这样恭恭敬敬地等了多长时间?相机了解“半晌工夫”与“一个时辰”,半天左右再加上两小时。如果你平时等人等了这么长的时间,你会怎样?联系学生等人经验来体会。进而感悟刘备的诚心诚意,明眼人都能看见。

文档为doc格式。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熟练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四自然段,理解文中四字词语的意思。

2、学会抓住重点词句,体会课文是怎样通过细节描写体现人物心理活动和个性品质,培养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3、学习刘备礼贤下士的品质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能有感情地朗读人物对话。

4、理解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文中三处比喻的意义。

5、能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色。

教学重难点:抓重点词句,体会人物心理活动和个性品质。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课。

1、谈话。

2、板书课题。

3、学生用文中词语解释课题意思。

二、回顾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说说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解决了什么问题?

2、交流反馈: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呢?

3、教师小结。

三、细读课文,推敲重点,品读感悟。

(一)抓“诚心诚意”品刘备的尊重人才。

1、学生默读课文,思考从那些语句可感受到刘备的诚心诚意?圈划出重点词句。

2、小组交流,互学互促。

3、交流反馈:“你是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刘备的诚心诚意?”指名朗读描写刘备诚心诚意的语句,并相机交流感受。(生用“我从----------------中感受到了刘备的诚心诚意,因为-----------”的句式表达自己的体会。老师相机引导:读刘备的话,体会刘备的内心;从刘备的神态中体会到了什么?从刘备的动作中体会到了什么?)。

4、领读:师:刘备诚心诚意地邀请诸葛亮出山,他(生读描写刘备诚心诚意的语句),真是尊重人才呀!

(二)抓环境描写和三处比喻品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师过渡:刘备当时已47岁,贵为皇叔,诸葛亮仅有27岁,乃一介山野村夫,他如此礼贤下士,值得吗?我们就来认识一下这位大名鼎鼎的卧龙先生。我们先去他家看看吧。

2、生读看到了什么。

3、交流:这是个什么样的地方?(生答)找到这段环境描写的中心句,发现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进行交流。读这段中的比喻句,说说是把什么比作什么?为什么这样比喻?从这个比喻句中感受到了什么?(生交流)。

4、指名朗读这段环境描写。

5、说话训练:我们来到-------,只见--------的柳条--------,--------的小草---------,--------的花儿--------,--------的桃花,--------的梨花,---------的杏花,景色真是---------。

7、讨论:“云雾”“青天”分别指什么?“鱼”和“水”分别指谁?

8、指名读这三处比喻,说说这些比喻句的作用。

9、师补充诸葛亮出山后对刘备的辅佐(诸葛亮出山后,草船借箭、赤壁之战、空城计、六出祁山、七擒孟获、摆设八阵图,帮助刘备建立了蜀国,尽心尽力辅佐刘家二十一年,真正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10、生说说对诸葛亮的认识。

四、课外延伸,拓宽文路(师出示多媒体课件并深情朗读)。

“臣本布衣,躬耕干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候。先帝不以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1、自由朗读。

2、这段短文中哪些是写三顾茅庐这件事的?

3、从这段话中,你读懂了什么?

五、总结全文,引向课外。

1、说话训练:刘备真是尊重人才,他--------------;诸葛亮具有雄才大略,他------------。(生运用文中词语进行说话训练。)。

2、发散:除了《三顾茅庐》外,你还知道哪些三国故事?

3、总结:同学们,让我们走进三国城,认识更多的三国英雄,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无数英雄用他们的壮举写下了许多感人的篇章,我们从中会有很多收获的。

板书设计。

诚心诚意访贤才。

刘备诸葛亮。

尊重人才雄才大略。

如鱼得水创大业。

相关范文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