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名师全册教案全文完整(实用17篇)

时间:2023-11-30 17:14:10 作者:梦幻泡

六年级教案是指针对六年级学生的教学计划和课程设计的总称,它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组织教学内容和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接下来是一些优秀的六年级教学案例,供大家在教学过程中参考借鉴。

语文六年级全册教案

2、让学生从小养成倾听的习惯,学会倾听,懂得倾听;。

3、对学生进行倾听训练,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从实践中锻炼倾听能力。

锻炼倾听能力,提高倾听素养。

一、情境导入。

师:请大家听故事,听完后说说你的感受?

教师出示故事,学生倾听并发言。

师:故事里的小朋友不但自己不能学到知识,还影响了老师和同学,是对老师、同学的不尊重,是没有素养的表现,长久下去会形成不好的行为习惯,不利于自己的成长。所以我们要学会倾听,做一个合格的倾听者。

板书课题:学会倾听。

二、合作交流:懂得怎样倾听。

1、师:认真地“听”别人说话,似乎是一件很简单的事,但并非每个人都能做得到,那么怎样才能做一个合格的倾听者呢?请小朋友们四人为一小组,进行讨论交流,看哪组想得最周全,随时作好笔记。

2、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小组代表发言。

3、教师归纳为倾听的方法,即“四心”

诚心:抱着谦虚态度听;。

专心:仔细地听,不要三心二意,上课时听到重要的地方可作笔记;。

耐心:不要轻易打断别人的话;。

应心:给予适当的回应,鼓励对方说下去。

师:通过刚才的讨论,我想大家一定都掌握了倾听的技巧,接下来老师要来考考大家。

三、活动:践行倾听之道。

1、活动一:玲玲在倾听时犯了哪些错误?

时间:早上地点:上学的路上人物:玲玲和妈妈。

“玲玲,小孩子要讲礼貌,不能骂人,要尊敬老师,团结小朋友……”

“妈,我知道了!还用你来讲!”玲玲打断了妈妈的话。

“你上课要认真听老师讲课……”

“妈,我知道了!知道了!你还要讲!

”玲玲极不耐烦地说道。

“玲玲,你怎么能这样跟妈妈说话呀?”

“我不说了!”于是,一溜烟地跑了,只剩下妈妈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那。

学生讨论、交流玲玲在倾听时犯了哪些错误,并发言。

师:和长辈交谈要有礼貌,要虚心接受长辈的意见和建议,自己才能更快的成长。

2、活动二:播放各种声音,测测学生倾听能力。

师:下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放松心情,听老师播放一些声音,看看谁的倾听能力,听的时候可适当作好记录。学生认真倾听,发言。

师:同学们的倾听能力可真强,说出了这么多,可见同学生们都在用心地倾听。

四、自我剖析环节。

师:请大家回想一下,近段时间,面对父母的唠叨,你倾听了吗?面对老师的教诲,你倾听了吗?面对同学的苦恼,你倾听了吗?把你做得好的地方及不足之处写下来。生活动,交流。

五、总结提高。

师:的确,倾听自然,倾听生活,倾听他人,你将会有一种美好的享受,一份意外的收获。倾听父母的唠叨,爱意满满;倾听老师的教诲,知识多多;倾听同学的苦恼,友情浓浓……同学们,做一个合格的倾听者吧!

语文六年级全册教案

1、认识、会写“啃、聊、唠、滤、聆、皿”等生字,理解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前三个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可以想象与可以听见的声音,善于倾听,感受美好的心灵之声。

4、在日常生活中学会倾听,体会并掌握设问开头引领段的方法。

1、感受生活中可以想象得到的声音和可以听见的声音。

2、学会倾听,感受美好的心灵之声。

多媒体课件(声音和图片)。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题。

1、出示词语:倾听。

2、说说“倾听”的意思。

3、板书课题,导入新课学习:学会倾听。

(二)初读课文,感受内容。

1、轻读课文,读准字音。

2、出示生字词并认读。

顷刻啃骨头聊天奔驰唠叨过滤聆听器皿嘈朵。

辨析:

柳-聊皿-血嘈-遭。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说说课文描写了几类声音。请用笔划下来。

2、课文中多处用了一种方法引领开头,你认为这是一种什么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设问。给人以亲切交流的感觉,让人从心底感到自然、和谐)。

3、找出自己最喜欢的段落,多读几遍,读出感受来。

4、“聪明的人”和“没有感觉的人”是怎样对待“听”的,画出相关的句子。

5、你从声音的游戏中明白了什么?交流各自的感受,教师巡视指导。

第二课时。

(一)理解课文,想象声音之美。

1、读课文1-3自然段,谈谈你最喜欢哪种声音,为什么?(引导学生感受,运用拟人的手法来形容大自然的声音,让学生体会声音的美,并张开想象的翅膀,展现画面的美。)。

2、带着自己的想象,有感情地读自已认为最美的部分。

3、用换词法理解“顷刻”。

4、体会雪花满足而温柔的感觉是什么。面对这种境界你想说些什么?你认为美吗?

(品读:善良的雪花吻了吻孤灯的面颊,怜爱的泪水夺眶而出……)。

5、想象这三种声音会是什么样的声音。(沙沙嚓嚓嚓咻咻)。

(二)思考、概括、感受生活中可以听得见的声音。

1、默读4-9自然段。思考:生活中有哪些听得见的声音?画出课文中的动词。

(吹掀啃拨唱吵啄打落扫摇冲开关……)。

2、你从声音里感受到喜、怒、哀、乐了吗?

3、将这些声音进行分类。再读一读,融入自己的感情。

4、小结:是啊,我们什么都听得见。我们在声音的世界里,渐渐成长。)。

(三)重点理解如何过滤声音,学会选择和思考。

2、说说“聪明人”和“没有感觉的人”各是怎样对待“听”的?理解什么是“过滤”,什么是“声音的过滤”。

3、联系自己的生活实践,谈谈你在生活中是如何“过滤”声音的?

4、小结:在声音的世界里,你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用心看、用心听、也用心想,就能感受到这个神奇的世界了。

(四)感受声音,学会聆听。

1、多媒体展示,倾听各种声音的美妙,比较各种声音,让学生学会听辨,并写出相应的拟声词。

2、听一首曲子,把它编成一个小故事。

3、听一段话,感受心灵之声。

(五)总结升华,拓展延伸。

1、升华:声音无处不在,只要你用眼、用耳、用心,各种美妙的声音便在你耳边。

板书设计:

想象的声音美。

学会倾听现实的声音趣世界在欢笑。

过渡的声音妙。

语文六年级全册教案

这课是上完了,可以看到课堂上学生们学习积极性非常高,尤其是课前播放这首歌,并教会他们唱歌,引来学生啧啧的称赞,调动了学习积极性;课中进行的美文朗读比赛再一次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了解了诗歌的含义;讨论喜不喜欢重复出现的句子“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这一环节,把自主学习的权利还给了学生,学生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别人,甚至出现了争抢的现象。当然教学本课着力点还是应读出诗歌的情感、读出画面、读出诗歌的音乐美。这一点今天我似乎做得还是不够,我希望是新学期的第一节课,学生和我都还没有找到感觉!

《三亚落日》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写景短文。作者运用活泼、清新的语言描绘了三亚落日的`美丽景象,抒发了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下面我就将自己在这一课教学中的得与失与大家交流:

首先,在朗读中感受落日的美。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常用的,也是最有效的教学方法。因此在对课文一遍又一遍的梳理中,我有层次地训练了学生的朗读,使学生在读中感悟,读出画面,读出意境,读出情感,最后达到熟读成诵的效果。文中的每一句语言都很精妙,因此积累这样的句子、语段,对于学生今后的习作也是非常有帮助的。

日的顽皮、可爱。从而油然而生一种喜爱、赞美的情感。

第三,在画面中欣赏落日的美。文中在描写落日的经过时,向我胶展现了几个画面,并且运用了大量比喻和拟人,使落日富有了情趣和感情。在教学中我通过图文结合,引导学生欣赏了落日的整个过程:落日像孩童时的顽皮;像大红灯笼时的柔和;像跳水员时的优美。在教学最后一个画面“入水”时,我还引导学生给落日这位跳水员打分,学生在读文后,都给它打了满分,并且紧扣文中词句列出能说服人的理由,从而感受到了落日入水时的美妙。

让学生欣赏和感受美好的事物,也是对学生情感的一种熏陶,同时也为他们确立正确的审美观奠定了一定的基础,这对学生今后的发展都是很有益的。

但是也有一些不足之处。备课时对学生课堂中可能出现的情况预设不充分,导致课堂上不必要的浪费了很多时间。例如:在处理“第一自然段”、“第五自然段”在文中起的作用这一问题时,本想学生很顺利就会完成,但事实上事与愿违。又如:处理“涨溢”这个词语时,由于自己课前没有去关注这个词语,所以在引导学生理解时,花费了很长时间。通过这一课的教学,我深切地感受到备课备学生的重要性。

《烟台的海》以优美的笔触,形象地再现了北面临海的烟台一年四季独特的海上景观。我在教《烟台的海》一课时,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依据课改新理念,设计了一个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并且灵活驾驭课堂,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我让学生进行内容的自我选择:选择一个季节(一段)进行重点学习。伙伴的自由选择:选周围的几个同伴成为四人小组进行合作学习。情感的自我选择:说说春日烟台的海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或给你怎样的感受?这样的教学拓展了学生个性化学习的时空,让学生的个性在课堂上得以展现和发展。这种自主选择正是学生自主意识、自主行为、自主能力的具体体现。

与此同时,在这一教学片断中,学生以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通过四人小组共同努力,探究某个季节烟台的海的特点,这一过程,不仅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给学生提高了广阔的自由空间,同时让学生在合作取长补短,互相启发,促进学生全面深入地探究问题,理解课文内容。

学生小组学习后交流对春天烟台的海的感受,有学生认为是“绿盈盈的,富有生机。”也有学生说是“活泼的”、“轻盈的”、“春天烟台的海像个顽皮的孩子”??我都给予充分肯定,表扬,接着我引导学生针对这些特点进行深入的朗读体会,最后我还为学生配上音乐进行感情朗读。这一过程中,学生读出了趣味、读出了个性,读出了积极的思维活动,读出了丰富的信息含量。从“读通”课文到“读懂”课文,学生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预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提高了阅读质量。这种让学生品词品句,以读促情的教学,让学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提高了阅读质量,培养了学生爱祖国大自然的情怀。

六年级语文全册教案

1、学习生字词。

2、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1、学会12个生字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并能准确地复述故事的内容。

了解鲁智深桃花庄行侠的事迹,感受鲁智深机智勇敢、富有智慧的侠士形象

了解《水浒传》

一、齐声读题,从课题中你知道了什么?(谁?—鲁智深,干什么?—行侠,在什么地方?—桃花庄)

二、再读课题,你还想了解什么?(鲁智深为什么要在桃花庄行侠?结果怎么样?)

三、学生浏览课文,简要回答提出的问题,然后要求学生联系课题,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说说鲁智深是怎样帮助刘太公的?

复述课文内容

了解鲁智深桃花庄行侠的事迹,感受鲁智深机智勇敢、富有智慧的侠士形象

鲁智深是个怎样的人?

了解《水浒传》

一、体会人物的内心思想,感受人物的精神形象

1、读课文第3 ~ 7自然段,用“—”画出描写鲁智深语言的句子。

2、指导学生朗读这些句子,注意从人物的语言中体会人物的内心,感受人物的形象。

示范指导:

智深一听,心里觉得很奇怪,嘴里故意说:“看你闷闷不乐的样子,不会是因为我来打搅了你吧。”

(1)学生读句子,思考:“闷闷不乐”这个词写出了刘太公怎样的神情?

(2)从“看你闷闷不乐的样子”中体会到鲁智深怎样的品格?(观察细致,对人真诚热情)

(3)鲁智深的到来“打搅”了刘太公吗?他明知刘太公是个热情待客的人,为什么还要这样说?从这句话中你又体会到什么?(将刘太公闷闷不乐的原因主动揽到了自己头上,让刘太公主动告诉他烦恼的真正原因,这是一种聪明的表现。所以鲁智深是一个粗中有细、知勇双全的侠士。

(4)再读鲁智深的这句话,在朗读人物语言中想象人物的形象。

3、指导学生按照上面的学习方法,体会鲁智深其他的语言,感悟鲁智深的精神形象。

二、演绎故事,再现侠义英雄气概

1、精读鲁智深行侠仗义的部分,边读边琢磨人物的动作神态。

2、扮演角色,演绎“行侠”情节。

3、学生自主评价各个角色的表演情况

4、引导学生通过评价,再给人物画像,让人物形象在学生的脑海中留下鲜明的印象。

六年级语文全册教案

1、学会12个生字,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3、感受鲁智深机智勇敢,富有智慧的侠士形象。

4、学习作者简练传神的人物语言描写。

感受鲁智深机智勇敢,富有智慧的侠士形象。学习作者简练传神的人物语言描写。

一、歌曲导入,揭示课题

1、歌曲导入,引出人物。

2、齐读课题,抓住题眼,理解“侠”的涵义。

3、针对课题质疑。

4、介绍鲁智深出身及背景。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2、检查生字词。

3、说说鲁智深为什么行侠?怎样行侠?行侠的结果如何?相机渗透“长文读短”的方法概括主要内容。

三、精读课文,感受人物形象

1、自主学习。

先默读课文3——7自然段,想一想,从鲁智深的哪些语言能感受到他的“侠义”形象?接着把相关的语句划出来,并说说你从中感受到什么,写下批注后与小组交流。

(出示自学提示)

2、反馈交流

(1)细品三“问”

抓住“故意说”,他心理本来想说……他却故意说……

抓住“打搅”,刘太公会认为是打搅吗?为什么还要这样说?

分角色朗读。

(2)细品“想一想”

他在想什么?创设情境,品味语言中刻画的人物个性。多种形式朗读,再现人物形象。

3、对比语言

(1)他对善良的刘太公一问再问,而对打家劫舍的山大王却只说了一句话。浏览课文8——11自然段,找出鲁智深的语言描写。

(2)品味“大喝一声”中人物的个性。

(3)在对比读中深刻感受人物形象。

(4)补充拓展鲁智深语言描写。

四、总结全文、学习写法。

五、拓展延伸,情感升华

1、简介《水浒传》,激发阅读兴趣。

2、升华感情。

板书设计:

鲁智深行侠桃花庄

粗中有细

听语言智勇双全

六年级语文名师全册教案

1.学习课文内容,感悟人物品质。

2.抓住人物外表、内心的语句描写,体会文中重点句子的含义。

3.体会作者对沙俄时代穷人悲惨生活的同情和对穷人美好品质的赞扬。

【教学重点】。

1.抓住重点语句,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渔夫夫妇的高尚品质。

【教学难点】理解桑娜复杂的心理活动,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准备】。

1、教师:练习、重点语句课件。

2、学生:熟读课文,找出文中人物内心描写的语句。

【教学过程】。

一、活动一:以“读”导入。

课件演示(按课文填空)。

桑娜和渔夫从早到晚的干活,还只能___________;孩子们没有___________;吃的是___________,菜___________鱼。

丈夫出海,这时候还没有回来。桑娜听着和,感到。

西蒙的两个孩子她一个人张罗,如今又加上病。寡妇的日子___________!一只苍白僵硬的手像要抓住什么似的,从___________垂下来。

母亲在临死的时候,拿___________盖在他们的身上,还用__________包住他们的小脚。

师:在《穷人》这篇课文中所写的主人翁??渔夫夫妇,在生活极端穷困的情况下依然关心别人,这体现了一种怎样的优良品质?现在我们接着上节课的内容继续学习《穷人》。

设计目的:这样的导入设计,让学生复习回顾已学的内容,了解穷人的穷困生活,体会穷人的美好心灵,为学习下文作铺垫。

二、活动二:感悟“富有”

1、导语:同学们,课文除了题目之外,文中一个“穷”字也没有,但我们却从文中深刻地感受到了穷人的“穷”。同样文中一个“富”字也没有,但在字里行间同样能感受到。

2、默读课文,讨论、交流:课文哪些内容体现了他们的“富有”?

3、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感悟渔夫夫妇的美好品质。

小学语文s版六年级全册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认识“朗、呼、疑、镜”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材说明:

《古朗月行》是李白的一首诗,全诗16行,课文节选其前4行。诗句的意思是:年幼时不认识月亮,称它为白色的玉盘。它又像美玉制作的镜子,高高地悬挂在夜空云间。作者以神话般的想象,赞美了月亮的美妙、神奇。掌握本课生字,朗读、背诵课文是教学的重点。

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在圆月的日子观看月亮,想象一下,它像什么。收集描写月亮的图片、儿歌、谜语。准备本课的生字卡片、月亮的放大图片、朗读课文的录音带。

教学方法:

1.识字教学。

学生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勾画出生字,反复读生字,读准字音,特别要注意“行”是后鼻音,“时”和“识”是同音字,“作”是平舌音。教师出示生字卡片,抽生检查,并随时纠正错误读音。

根据字形结构特点,采用部件结合法或熟字加部件法记忆字形。“时”由熟字“日”加部件“寸”构成;“识”由熟字“只”加部件“讠”构成;“台”由熟字“口”加部件“厶”构成;“作”由部件“亻”和“乍”构成。理解“台”的字义时,教师可手指讲台,明白“台”就是高平的建筑物,还可以让学生组词扩词,如:戏台、主席台、柜台等,积累词汇。

2.写字教学。

本课生字的间架结构有相似之处,可指导学生归类观察范字,练习写字。如“台、古”都是上下结构,这两个字下面的“口”在下半格居中。其余四个左右结构的字都是左窄右宽,两边不要分得太开。可重点指导“彳”的写法:上撇较短,下撇稍长,竖对准上撇中部,从下撇起笔。

3.朗读指导。

朗读时可借助挂图,想象自己在宁静的夜晚面对圆月欣赏的情景,语速稍慢些。先听听老师或录音的朗读,再反复练习,注意读出节奏与韵脚。

4.练习提示。

第三题是复习生字的练习。先要引导学生注意每组的两个字读音相同,比比它们字形的差别,再通过反复读词语,进一步巩固生字和词语。第四题是为了培养学生观察夜空的兴趣,加深对古诗的感受。注意提醒学生仔细认真地看,边看边展开想象,然后画一幅画。观察的日期可根据当地天气情况灵活安排。

5.扩展活动。

(1)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月亮的不同形状及自己的感受。

(2)读一首描写月亮的儿歌、谜语、诗歌。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出示挂图,启发想象。

观察画面,联系课前观察,说说月亮像什么。

(二)揭示课题,介绍作者。

读生字“古、行”。认识“朗”。注意读准两个后鼻音。

(三)自读课文,思考。

诗人说的圆月和你想的哪儿一样,哪儿不同?相机出示生字:时、识、作、台,简要说说第三、四行的意思。(只要学生大致了解,不要求解释诗句。)。

(四)练习朗读、背诵。

(五)指导书写。

(六)展示、交流学生画月亮的图画。

六年级语文名师教案

教学目标:

1、能通过阅读课文,了解云南歌会的特点。

2、能结合《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原文中的关键语句,通过对课文中重点句段的研析,深入体会云南的歌会的真正魅力。

3、能通过对课文语言的分析揣摩,品味文章精妙的语言。

教学重点:

1、能通过阅读课文,了解云南的歌会的特点。

2、能分析揣摩文章精妙的语言。

教学难点:能结合《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原文中的关键语句,通过对课文中重点句段的研析,深入体会云南的歌会的真正魅力。

教学步骤: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云南的歌会》,作者沈从文。原文的标题是‘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选中的课文有删节。而在删节中有这样一段话:‘参加云南跑马节,我其实另有所会心,但过不多久,更新的发现就把我引诱过去……’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这一年,正在历史博物馆工作的沈从文先生到云南参加跑马节,目的是为了从马鞍鞯油漆的工艺中找到中国漆器加工工艺的相关资料,但没过多久,他的注意力就被云南的歌会吸引了。沈先生究竟发现了什么?让我们一起到课文中寻找答案。”

二、重难点字词辨析。

1、明确重难点字词的音与形。

2、齐读字词。

三、初读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

(学生拿笔圈点勾画,标注字音并找出云南歌会的特点)。

2、教师提问:“云南的歌会与我们平时通过电视或其他途径听过的演唱会、音乐会相比,有什么不同呢?”

3、学生交流讨论。

4、教师总结。

场合形式。

山野对歌。

山路漫歌。

村寨传歌。

“沈从文先生发现在云南的村村寨寨、山山水水中都能听到这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歌声,云南的人民就是这样在美妙的歌声中生活着,这一点,我们也从课文中发现了。”(板书:生活)。

“那么,沈先生在前面所说的‘更新的发现’仅仅是指这些吗?沈先生还发现了什么?”

四、再读研析。

1、研读提示。

“从马背上研究老问题,不免近于卖呆,远不如从活人中听听生命的颂歌为有意思了。”

——沈从文《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

“同学们,在沈先生的原文中还有这样一句话,动动脑筋,你能从这句话中找到问题的答案吗?”

2、研析“活人”二字(重点研析对歌的年轻女人)。

(1)教师提问:“这是怎样的女子?你从何得知?”

(2)学生交流讨论。

(3)教师点拨分析。

a、重点研读年轻女子外貌一段文字,尤其关注有关色彩的词语。

b、重点研读年轻女子荡秋千一段文字,尤其关注数词及描写女子状态的词。

c、重点研读年轻女子唱赢后的表现一段,尤其关注下列加线词语,这些取得胜利后的“反常”表现体现了云南女子的淳朴本色的美。

“那次听到一个年轻妇女一连唱败了三个对手,逼得对方哑口无言,于是轻轻地打了个吆喝,表示胜利结束,从荆条丛中站起身子,理理发,拍拍绣花围裙上的灰土,向大家笑笑,意思像是说,“你们看,我唱赢了”,显得轻松快乐,拉着同行女伴,走过江米酒担子边解口渴去了。”

(4)教师总结。

——活泼开朗(打吆喝、荡秋千)、聪明有智慧(对手强、一连唱败三个对手)、漂亮健康(脸色、衣着、装饰等)、大胆(荡秋千的表现)、淳朴本色(年轻女子唱赢后的动作)。

“在这里,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写出了云南的歌会中年轻女子的活泼开朗、聪明智慧、淳朴本色。此外还有山路漫歌中的赶马女孩、山寨传歌中活跃的人们,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就这样展现在我们眼前。”

“那么,在云南的歌会中,鲜活的仅仅是人吗?”

3、研析“写景”一段。

(1)学生朗读。

(2)教师提问:“我发现刚才同学们读的这段文字里出现的景物都很普通啊,无非是云南当地常见的花鸟。这样常见的景物在沈从文先生的笔下是怎样变得鲜活起来的呢?”

(3)学生交流讨论。

(4)教师总结点拨。

“报春花虽然常见,但拟人修辞的运用却让它不普通了,一个充满情趣的鲜活生命就这样跃然纸上。”

“这一段景物描写有动有静、有声有色、美妙有情。在这个连鸟都忍不住唱歌的美好景致中,谁不想放开歌喉唱几声呢。”

“沈从文先生在这里发现了美好的景是可以催发美好的情感的,而带着美好情感唱出的歌即使声音沙哑、即使没有经过专业训练,也依然悦耳动听。云南这块充满生机的土地就这样孕育了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板书:生命)。

五、品读感悟。

1、教师提问:“沈从文先生的这次云南之行发现了云南人民每天都生活在美妙的歌声中,发现了这块美丽的土地上每一个生命都是那样的鲜活。那么,它还有别的发现吗?”

2、学生讨论交流。

3、重点分析文章结尾的“原来如此”的含义。

(1)提问:“日常生活中,我们在什么样的情境下会用到这个词?它通常表达一种怎样的心理状态?”

——恍然大悟、惊喜发现。

(2)提问:“这一次看金满斗会,沈先生有哪些惊喜的发现,又悟到什么呢?”

——日常辛苦劳作的平头百姓打扮得光鲜亮丽,似乎全然忘却了平日的辛劳。

——最活跃的反而是老人,他们不因年老、牙齿脱光而沮丧,而是快乐、热情地承担起传承民族文化的重任。

4、教师总结。

“沈从文先生的这次云南之行不仅发现了云南人民生活在美妙的歌声中,也不仅发现在云南这片美丽的土地上每一个生命都那么鲜活,更发现了云南人民乐观积极的生命状态。”(板书:云南的歌会、发现、原生态)。

六、收束点拨。

“这一次的云南之行,沈从文先生在云南的歌会中完成了他的发现之旅,而我们也跟随沈先生的笔触完成了我们的发现之旅。”

“然而,沈先生为什么如此关注云南人民积极快乐的生命状态呢?《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在创作时有怎样特殊的背景呢?云南人民的这种乐观心境又给处于人生特殊时期的沈从文先生以怎样的启示呢?”

“同学们,去阅读一些沈从文先生的传记及代表作品,相信你一定会有更多、更精彩的发现。”

语文六年级全册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12个生字,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3、感受鲁智深机智勇敢,富有智慧的侠士形象。

4、学习作者简练传神的人物语言描写。

重难点:

感受鲁智深机智勇敢,富有智慧的侠士形象。学习作者简练传神的人物语言描写。

教学过程:

一、歌曲导入,揭示课题。

1、歌曲导入,引出人物。

2、齐读课题,抓住题眼,理解“侠”的涵义。

3、针对课题质疑。

4、介绍鲁智深出身及背景。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2、检查生字词。

3、说说鲁智深为什么行侠?怎样行侠?行侠的结果如何?相机渗透“长文读短”的方法概括主要内容。

三、精读课文,感受人物形象。

1、自主学习。

先默读课文3——7自然段,想一想,从鲁智深的哪些语言能感受到他的“侠义”形象?接着把相关的语句划出来,并说说你从中感受到什么,写下批注后与小组交流。

(出示自学提示)。

2、反馈交流。

(1)细品三“问”

抓住“故意说”,他心理本来想说……他却故意说……。

抓住“打搅”,刘太公会认为是打搅吗?为什么还要这样说?

分角色朗读。

(2)细品“想一想”

他在想什么?创设情境,品味语言中刻画的人物个性。多种形式朗读,再现人物形象。

3、对比语言。

(1)他对善良的刘太公一问再问,而对打家劫舍的山大王却只说了一句话。浏览课文8——11自然段,找出鲁智深的语言描写。

(2)品味“大喝一声”中人物的个性。

(3)在对比读中深刻感受人物形象。

(4)补充拓展鲁智深语言描写。

四、总结全文、学习写法。

五、拓展延伸,情感升华。

1、简介《水浒传》,激发阅读兴趣。

2、升华感情。

板书设计:

鲁智深行侠桃花庄。

粗中有细。

听语言智勇双全。

六年级语文名师教案

1、同学们,课前通过互联网搜索,你对中国的民居有了哪些了解。

2、共同交流。

(设计意图:课前预习是学习的重要环节,学生进入六年级,应该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而互联网搜索的引入,也大大地拓宽了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所以我们不能再像以前那样,把进入课堂的学生当做一张白纸,而应该了解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以生定教。)。

1、同学们,我们国家幅员辽阔,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上生活着五十六个民族,“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不同民族在艺术形式上百花盛开,在民居上也是各具特色。

2、下面我们就来做个游戏,猜猜下面出现的分别是什么地方的民居。

(出示老师课前以“民居”为关键字在“百度图片”中搜索整理出的有代表性的`民居,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抢答。搜索的方法学生在信息课中已掌握,这里不必现场演示搜索)。

3、小结学生回答情况。

4、这些五花八门的房子,真让人眼花缭乱了。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1、课前读了这篇课文,大家知道这篇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哪两种民居?

2、就让我们走进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去参观领略一番。

3、自由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读后划出不懂的词句。

4、先联系上下文或利用“百度词典”自己解决不懂的词句,再同桌交流。

(如:闽西南粤奇葩夯筑竹篾)。

5、再读课文,把读不通顺、读不懂的地方多读几遍。

6、默读课文,思考: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各有什么特点?画一画。

小组合作学习课文,体会民居特点。

1、再读课文,思考:作者介绍民居特点时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2、集体交流,要求:结合文中语句举例谈说明方法,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列数字——通过厚1米、高15米以上,三至六层,一百至二百多间房屋,两三百年甚至五六百年,这些具体的数字,使人准确地了解客家民居的基本特点;打比方——房屋如橘瓣状排列,生动地写出了民居独特的造型。)。

1、中国民居各具特色,比较出名的还有北京四合院、皖南民居、土家族吊脚楼等课后请同学们通过互联网搜索去了解它们,每个小组完成一份《特色民居》小报。

语文六年级全册教案

1、认识、会写“啃、聊、唠、滤、聆、皿”等生字,理解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前三个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可以想象与可以听见的声音,善于倾听,感受美好的心灵之声。

4、在日常生活中学会倾听,体会并掌握设问开头引领段的方法。

1、感受生活中可以想象得到的声音和可以听见的声音。

2、学会倾听,感受美好的心灵之声。

多媒体课件(声音和图片)。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题。

1、出示词语:倾听。

2、说说“倾听”的意思。

3、板书课题,导入新课学习:学会倾听。

(二)初读课文,感受内容。

1、轻读课文,读准字音。

2、出示生字词并认读。

顷刻啃骨头聊天奔驰唠叨过滤聆听器皿嘈朵。

辨析:

柳-聊皿-血嘈-遭。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说说课文描写了几类声音。请用笔划下来。

2、课文中多处用了一种方法引领开头,你认为这是一种什么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设问。给人以亲切交流的感觉,让人从心底感到自然、和谐)。

3、找出自己最喜欢的段落,多读几遍,读出感受来。

4、“聪明的人”和“没有感觉的人”是怎样对待“听”的,画出相关的句子。

5、你从声音的游戏中明白了什么?交流各自的感受,教师巡视指导。

第二课时。

(一)理解课文,想象声音之美。

1、读课文1-3自然段,谈谈你最喜欢哪种声音,为什么?(引导学生感受,运用拟人的手法来形容大自然的声音,让学生体会声音的美,并张开想象的翅膀,展现画面的美。)。

2、带着自己的想象,有感情地读自已认为最美的部分。

3、用换词法理解“顷刻”。

4、体会雪花满足而温柔的感觉是什么。面对这种境界你想说些什么?你认为美吗?

(品读:善良的雪花吻了吻孤灯的面颊,怜爱的泪水夺眶而出……)。

5、想象这三种声音会是什么样的声音。(沙沙嚓嚓嚓咻咻)。

(二)思考、概括、感受生活中可以听得见的声音。

1、默读4-9自然段。思考:生活中有哪些听得见的声音?画出课文中的动词。

(吹掀啃拨唱吵啄打落扫摇冲开关……)。

2、你从声音里感受到喜、怒、哀、乐了吗?

3、将这些声音进行分类。再读一读,融入自己的感情。

4、小结:是啊,我们什么都听得见。我们在声音的世界里,渐渐成长。)。

(三)重点理解如何过滤声音,学会选择和思考。

2、说说“聪明人”和“没有感觉的人”各是怎样对待“听”的?理解什么是“过滤”,什么是“声音的过滤”。

3、联系自己的生活实践,谈谈你在生活中是如何“过滤”声音的?

4、小结:在声音的世界里,你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用心看、用心听、也用心想,就能感受到这个神奇的世界了。

(四)感受声音,学会聆听。

1、多媒体展示,倾听各种声音的美妙,比较各种声音,让学生学会听辨,并写出相应的拟声词。

2、听一首曲子,把它编成一个小故事。

3、听一段话,感受心灵之声。

(五)总结升华,拓展延伸。

1、升华:声音无处不在,只要你用眼、用耳、用心,各种美妙的声音便在你耳边。

板书设计:

想象的声音美。

学会倾听现实的声音趣世界在欢笑。

过渡的声音妙。

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名师教案

重点难点: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诵课文。

2、学习诗歌中运用的对比手法。

3、体会诗歌的结构与表达方式方面的特点。

课时计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2月5日晚8时35分,著名诗人臧克家老先生却因病离开了人间。

(出示幻灯片3)臧克家是继郭沫若之后,我国诗坛上最杰出的大诗人之一。他早在30年代初相继出版了《烙印》和《罪恶的黑手》等,以鲜活的生活感受和崭新的艺术风貌,引起诗坛的瞩目。新中国诞生后,臧克家多作政治抒情诗,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有的人》便是他这类诗的代表作。这首诗是臧克家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作。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现在我们播放朗诵带,请同学们在听的同时,注意诗歌的朗读节奏和重音。(播放视频文件)。

2、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全诗,注意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然后齐读全诗。

3、鲁迅简介。

为了更好的学习这首诗歌,我们先回顾一下鲁迅先生的生平。

(出示幻灯片7)。

鲁迅(1881~1936),中国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881年9月25日诞生。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9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希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其中,19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

同学们还能说出哪些鲁迅先生的作品?

……。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逝世,国民党反动派血腥镇压人民,不允许人民悼念鲁迅先生,直到1949年,先生逝世13周年纪念日,全国各地第一次公开地隆重纪念他。臧克家亲自参加了首都的纪念活动,目睹了人民群众纪念鲁迅的盛况,并瞻仰了鲁迅在北京的故居。他深切追忆鲁迅为人民鞠躬尽瘁的一生,百感交集,于1949年11月1日写了《有的人》这首短诗,抒发自己由纪念鲁迅所引起的无限感慨以及对人生意义的深刻思考。

4、思考讨论:这首诗可以分几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学生讨论后明确:全诗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节):以鲜明的对比评价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第二部分(第2、3、4节):从两种人对人民不同态度的对比中,热情颂扬了鲁迅先生战斗而伟大的一生。第三部分(第5、6、7节):从人民对两种人的不同态度的对比中,抒发了作者及人民永远怀念鲁迅的深厚感情。

二、品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1、学习诗歌第一部分。

(1)指名学生朗读第一部分。

(2)思考问题:这一节诗有两个“活”字和两个“死”字,如何理解它们的含义?

六年级语文名师教案

1.在阅读中自主识字,读准“乳、哺、涤、赞”等子的字音,自觉地积累“风采、气概、哺育、源泉、依恋、荡涤、磅礴”等词语。

2.能带着赞美、自豪的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能结合有关资料理解“你从雪山走来”、“你向东海奔去”、“你从远古走来”、“你向未来奔去”等诗句的含义。

3.能体会诗歌表达的中华儿女对伟大祖国的真挚、自豪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能带着赞美、自豪的感情朗读课文。

难点:理解“你从雪山走来”、“你向东海奔去”、“你从远古走来”、“你向未来奔去”等诗句的含义。

课时安排:一课时。

导学过程。

一、师生谈话,激发学习兴趣,观看《话说长江》视频,导入新课。

1.板书“长江”,今天,老师这儿就有一首赞美长江的诗歌,我们来学习一下。(板书:之歌)。

2.简单介绍《长江之歌》。随机出示学习目标。

二、出示词语,检查预习。

三、快速浏览诗歌,说说自己的发现。

1.个别交流,你的发现是什么?

2.问题导读:诗歌采用了第几人称的写法,把长江比作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个别交流)。

三、品读诗歌,理解诗意。

1.出示在文中作者的话——。

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

自由读。说说读了这句诗你想了解什么?

(一)精读第一节。

(1)自由读,小组讨论: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是无穷的源泉?

(2)指导朗读:先柔和,后有气概。

(3)默读第1节,思考: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有母亲的情怀?

(4)指导朗读:深情。

(5)指导朗读最后一句,要读出“赞美”“依恋”的感情。

(二)精读第二节。

(1)默读第二节思考: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是无穷的源泉,它有母亲的情怀?

(2)指导朗读第一句:体会长江的宏伟气势和永葆青春的活力。

(3)指导朗读。

(4)师引读:所以,“我们——赞美长江……”

五、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朗读展示,读自己最喜欢的诗句,读出赞美、自豪的情感。

六、课堂检测。

七、知识拓展,感受古代诗人笔下的长江。

八、总结,聆听歌曲结束课堂。

六年级语文名师课程教案

二、出声自读课文,自己动手,查字典或者联系上下文解决生字。

三、解决重点词语、提出疑难问题。

四、老师检查学生的预习和自学情况,划分课文层次,掌握课文结构。

2、全文写了哪几件事情?这几件事情中间是怎么链接起来的?

三件事情(了解三件事情的主要内容,用自己的话概括三件事情。注意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用“无独有偶——”“最有趣的是——”:过渡句和递进作用。

五、关于文章的体裁。

1、什么是议论文。

论点、论据、论证。

2、全文说明了一个什么观点?

观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文中用了另一种形象的表述重复了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把?拉成了!)。

在文章的第三层哪句话和这两句相照应?

(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答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能发现真理)。

第二课时。

一、回顾第一节课主要内容。

1、这是一篇——议论文。

2、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板书: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二、课文的标题解释。

有几个词语组成?分别说明了什么意思?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真理——一定是正确的。

诞生——一定有孕育的过程。

一百个——一定很多。

问号——一定有思考。

之后——一定得到了解决。

三、老师提出问题:

1、真理从什么样的现象中得来?

司空见惯的现象。

2、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学说的发现者、创立者,差不多都是善于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看出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

(板书:司空见惯?————————————!真理)。

学生回答:见微知著——善于发问——锲而不舍(板书)。

四、讨论交流(小组分工讨论)。

1、另外两件事具体是怎么体现这个过程的?将这几个词语标在具体的描写旁边。

2、交流课外搜集的资料,你是否还有其他类似的例子进行证明?

五、展示回报。

1、各小组把自己讨论的结果来进行展示。

2、在科学史上,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你能不能从自己的阅读中找到类似的例子呢?补充例子。

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名师教案

1·把握这首诗运用对比抒发感受的写法,体会哲理性议论的作用。

2·了解诗歌语言的一般特点。

3·认识本诗所表达的活与死的辩证关系,使学生受到革命人生观的教育。

教学要求。

1·指导学生反复诵读。

2·通过读,理解诗的深刻哲理。

3·把较难懂的内容(第三、第六、第七节)讲清楚,讲透彻。

教学重点。

1·理解对比的写法。

2·体会用诗讲道理。

教学难点。

1·\"有的人\"指哪些人?

(每节诗的前两句都指反动统治者,他们虽然\"活着\",却如行尸走肉,他们欺压百姓,下场可耻。每节诗后两句都是指鲁迅以及像鲁迅这样的人。他们虽死犹生,永远活在人民心中,赢得人民的尊敬和歌颂。诗作的侧重点是歌颂鲁迅及像鲁迅一样的人。)。

2·“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两句诗该怎样理解?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指的是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人只躯壳活着,他们徒具形骸,虽生犹死,生命毫无价值;“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指的是一生为人民,甘愿做人民的牛马的人,这种人虽生命不复存在了,但他们的思想,精神永驻人间。)。

(把名字刻入石头的人,是想流芳百世,实际上这种人活在世上,灵魂早已死去,名字早已臭名昭著。“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鲁迅以野草自比,为了荡涤旧社会的黑暗、腐朽,宁可牺牲自己的一切。一旦革命蓬勃发展起来,野草就会萌生,到处是一片青绿。)。

六年级语文书人教版教案全文完整

教学目标:

1、积累词语、同义词辨析。

2、语言、神态描写。

3、分角色朗读。

教学重点:

语言、神态描写。

教学难点:

朗读的表情与语调。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童话、寓言、神话的世界里,作者常常赋予动物、植物、甚至是其它事物以人的感情,勇敢的蚊子虽然打败了狮子,却死在了蜘蛛的网里,那个英雄的石像也因为骄傲而受到了小石块的不满,今天,我们将去一个花园里,看看花园的花儿们在晚上谈些什么?作者又通过花儿们的谈话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三、朗读课文要求。

1、勾画词语。

2、一边朗读一边划出哪些写花的神态、语气的语句。

3、一边读一边想象花园里花儿们在谈话的情景。

四、跳读全文,讨论。

1、文章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2、文中写了哪些花在交谈?

4、花儿们谈话的主题是什么?他们为什么要谈呢?[明确]比美论贵,觉得自己十分重要,自己正是这美好的世界中最美好的。

5、列表比较各种花说话的语气和神态?

6、每种花都在自已说自己美吗?他们之间有什么不同?

五、朗读结尾四段。

1、小男孩为什么不采这些花,而要采二月兰呢?二月兰有什么特点?小男孩采花的目的是什么?小男孩为什么送二月兰给老师?二者有何相似之处?[明确]默默地尽自己微薄的力量,给世界加上点滴的欢乐。

2、花儿们为什么沉默了,他们在想些什么?为什么有点不好意思?[明确]他们都在反思自己的思想,为自己的自大虚荣感到害羞。

3、如果他们不为自己感到害羞的话,补写两句话应该怎么写?

六、总结。

1、作者写花儿们在月光下比美论贵的用意是什么?[明确]暴露了一引起人自我炫耀、骄傲自大的灵魂。对二月兰的默默奉献起反衬作用。

2、作者通过这个童话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七、活动。

设计。

1、分角色朗读:《花的话》。

2、辩析近义词。

八、布置作业任选一题。

1、以“我最喜爱的一种花”写一篇练笔,要求介绍出这种花的特点和你喜爱的原因。

的情景。

小学六年级名师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6个生字。正确读写“沮丧、蹑手蹑脚、抱歉、溜走、羞愧、兴奋、尽心尽力、割舍”等词语。

2、学习老教授的语言和神态的描写,体会老教授对“我”的爱护和鼓励,一步步走向成功所起的巨大作用,感受老教授的良苦用心和高尚的人格魅力,感受人与人之间真情的美好。

3、继续学习写人物通过抓住人物语言、神情、动作、心理等方面来表现人物特点的方法。

教学难点:明白老教授说自己是耳聋,体会她的良苦用心。

教学过程:

一、直接揭题,检查字词。

1、直接揭示,理解“唯一”。(只有一个,与众不同,对故事的发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检查字词。

词语:沮丧蹑手蹑脚抱歉溜走羞愧兴奋尽心尽力割舍。

(1)读准词语,特别是多音字“兴”“尽”;。

(2)正确书写“沮丧”“抱歉”“羞愧”等常用难写的词。

二、再读课文,提炼主线。

1、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2、从“唯一的听众”切入,提炼主线。

出示:那时,我总是不由得想起那位“耳聋”的老人,那清晨里我唯一的听众……。

(1)“那时”是什么时候?(2)再读句子,你有什么问题?

三、抓住语言和眼神,感受人物。

1、再次走入课文,老妇人是一位怎样的人?划出有关的语句,并做简单的批注。

2、学生交流读后的感受。

3、重点品读老妇人的语言。出示:

“是我打扰了你吗,小伙子?不过,我每天早晨都在这儿坐一会儿”

“我想你一定拉得非常好,可惜我的耳朵聋了。如果不介意我在场,请继续吧。”

“也许我会用心去感受这音乐。我能做你的听众吗,每天早晨?”

“真不错,我的心已经感受到了。谢谢你,小伙子。”

(1)读句子,然后谈谈自己的体会。

(2)老妇人为什么要说自己耳朵聋?你还从哪儿感受到老教授的良苦用心?

(3)从“每天早晨”你体会到什么?

a、这是老妇人委婉地给我提出要求,要求我每天早晨去练琴,激励我要持之以恒,与此同时,老妇人也要每天早晨来听。

b、老夫人为什么要每天早晨都来当我的听众?是我的琴声好听吗?

(4)指导读好这三句话:你能相像出老教授说话时是什么表情?什么语气?

4、比较感悟,体会后置式表达的。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