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心得(通用21篇)

时间:2023-12-03 09:18:15 作者:薇儿

在年度总结中,我们可以总结自己的成长和进步,找出不足之处,为下一年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精选的年度总结范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帮助。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心得体会

今天晚上含着眼泪看完央视播出的20__感动中国人物颁奖,感受颇深!

63岁的她坚守滇西深贫山区教育事业数十年,创造了大山里的“教育奇迹”。“一个女孩可以影响三代人。”张桂梅说,如果能培养有文化、有责任的母亲,大山里的孩子就不会辍学,更不会成为孤儿。学习张老师先进事迹,读懂她的遗憾、害怕和欣慰,更增忘我拼搏的进取力量。

有一种遗憾,叫经久难忘——若无刻骨铭心的遗憾,又怎会有无所畏惧的勇敢?

13岁女孩哭着说,“我要读书,我不想嫁人。”这是20__年以来张桂梅心中抹不去的遗憾,因为这份遗憾,她立下最坚定的志向,选择走一条最为艰难的路——作为一名普通老师要办一所免费高中,让大山里的女孩们都能读书。因为这份遗憾,她不在意被人误会成骗子,一次次利用假期到昆明街头募捐。因为这份遗憾,她不停地奔走、呼吁,寻求支持,终于梦想亮出了曙光,20__年,作为党的xx大代表的她,赢得了媒体的关注,最终在各级党委政府关心支持下,20__年9月,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正式开学,一个个不可能终于在奔走、呼吁、奋斗中成为如梦一样的现实。对张老师来说,20年来,这份遗憾长居在心,取得多好的成绩,获得多大的荣誉,也忘不掉这份“疤痕”一样刻骨铭心的遗憾。我想,这份或许在一些人看来是追求完美的执念,何尝不是一份“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高尚,在这美好人间恒久散发着人性中最圣洁的光辉。

有一种害怕,叫我等不及——若无时不我待的担当,又怎会有平地起高楼的决心?

那一年,校园没有围墙,没有食堂,甚至没有厕所,只有一栋教学楼和一根旗杆,还有满院子的杂草。可是,她还是坚持把学校开起来,哪怕学生底子弱、成绩差,哪怕全是“线下生”,她说,“晚一年招生,就又有一批女孩被耽误了”,孩子们耽搁不起,没有条件,那么创造条件也要干下去。“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在张老师“傻丫头,快点”的小喇叭督促下,20__年夏天,华坪女高首届毕业生一炮打响,高考百分之百上线,还有几名学生考上了一本。因为这份怕,张老师等不及学校“军马炮”配齐到位;因为这份怕,多年来,她不敢有丝毫懈怠。她说,“我一刻也不能离开学校,老师、学生我都得盯着。”这份怕让人心生敬意,这份怕让人心头一热:何为爱生如子,何为人间大爱,何为担当奉献,何为无私无畏?张桂梅老师就是!

有一种欣慰,叫“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若不去吃奋斗的苦,又怎会有收获的甜?

“没有女高,就没有现在的我”,爱在爱之间传递,毕业的学生反哺学校,毕业的学生心怀家国,毕业的学生回报社会,“这都是张老师教育我们的,自己强大了,也要记得去帮助别人。”孩子们的成长是对张老师最好的肯定。今天的华坪女子高级中学,配套设施完善,学校共有3个年级9个班,在校生464人。至今,10届毕业生,1804名学生考入大学,一本上线率高达40%,高考成绩综合排名连续多年位居丽江全市第一。“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张老师的身体更瘦了,已经从130多斤掉到了只有七八十斤,虽饱受病痛折磨,却依旧是那个有点倔犟,非常认真,能吃苦,肯奉献,孩子们眼中的“张妈妈”。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美好生活都是干出来的——她依旧是那个微笑着、拼搏着、奋斗着的张老师,依旧是那个不停奔跑着的时代“打工人”;她无愧于我们这个时代学习的楷模,无愧于新时代共产党人学习的榜样:为张桂梅老师点赞!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心得感想

7月22日,安徽合肥庐江县消防救援大队政治教导员陈陆喊出这句“我打头!”,再次登上救援的橡皮艇出发。然而,庐江县石大圩决口迅速扩大至50米,橡皮艇被卷入激流漩涡侧翻。已经奋战了96小时、转移救援出2600多人的陈陆,就这样消失在滚滚洪流之中,再也没有回来。

“教导员!”“陈陆!”和陈陆并肩奋战的消防员们竭力呼喊着,与陈陆素不相识的其他救援队伍全力搜寻着。24日下午,搜救队伍在距离事发地约2.3公里的下游发现了他的遗体。陈陆同志英勇牺牲,用定格在洪流之中的36岁宝贵生命,诠释了他心中“人民至上”的信念。

“谁打头?”“我打头!”

汛期以来,受持续强降雨及上游来水等多重因素影响,全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水位不断攀升,遭遇了150年未遇的历史高水位。

7月22日,持续暴雨中,巢湖再次危急。随着几声巨响,已经开始漫堤的庐江县石大圩防洪大堤被洪水撕开了20米宽的决口。随即,5.8平方公里内的4个行政村成为海洋一般,6500人被洪水围困,处境危险。

接到县防汛救灾指挥部的指令后,已在抗洪抢险一线连续奋战了好几个昼夜的陈陆,再次集结队伍,携带好救生装备和4艘橡皮艇,以最快的速度,向着灾情最严重的地方出发。

大队长方锐至今还记得陈陆当时疲倦的神情。他劝陈陆休息一会儿,但陈陆说:“我对这片水域情况熟悉,水性也好。你们去,我放心不下。”

然而“放心不下”别人的陈陆,这次却成了所有人的心痛。22日下午,当决口扩大到50米,洪水以令人恐惧的速度奔涌时,陈陆带领队员与蓝天救援队组成编队,他“打头”作为1号艇领航冲锋。

跟随陈陆的2号艇上,合肥市蓝天救援队队长苏琴一直忘不了和陈陆出发前那段简短的对话:

“你们是不是去救人?”

“是的!”

“谁打头?”

“我打头!”

苏琴说,她一辈子忘不了在大洪水之中的那种无助感,但更忘不了的是,陈陆和其他消防员们义无反顾向前冲的背影。

陈陆所乘的1号艇驶过连河村村委会附近时,急流中忽然出现3米多的水位落差——这是水域救援中最不可预料、最可怕的“滚水坝”。

“掉头、快掉头!稳住、不要怕!”千钧一发之际,陈陆连声吼道。谁都没想到,这成了他留下的最后话语。

话音刚落,橡皮艇猛然侧翻,艇上陈陆等5人全部被卷入汹涌湍急的洪流中。跟随其后的3艘艇得以及时调转艇头,苏琴等人险之又险地避免了翻艇。

与陈陆一同落水的消防员李俊杰回忆,在落水后还隐约看到了陈陆的身影。他和队友常青用尽全身力气浮出水面、摸索到艇舷的尼龙绳并死死地抓住。两人下意识地去抓陈陆时,一个巨浪突然劈头而来,陈陆的身影随之不见。

李俊杰、常青、李顺3名消防员侥幸脱险,但陈陆和作为向导的连河村党支部副书记王松在洪水中失联。截至发稿时,救援队伍仍在继续搜寻王松。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观看心得

2007年初,宁波市看守所设立艾滋病监区,专门关押犯罪嫌疑人中的艾滋病患者。当时省里并没有先例,也无经验可借鉴,所领导正发愁找谁接手管理时,毛卓云主动请缨,“你给我6个月时间,管好了我继续,管不好你另请高明”。

上任前,看守所给毛卓云买了防护装备,可以从牙齿“武装”到脚趾,但毛卓云坚决不穿,“艾滋病在押人员很敏感,只有‘零距离’接触,他们才会对你交心。”这些防护装备一次没用就进仓库积灰了。

毛卓云不打“没有准备的仗”,他自学了大量艾滋病医学知识、特殊群体心理及心理疏导干预方法等,每一次谈话、心理疏导,他都将对方的反应、情绪等记录在册。到目前为止,他已经写了5大本十几万字的工作日记,还总结出了艾滋病在押人员管教工作“五心法”。

靠着这套方法,毛卓云走进了艾滋病在押人员的心里,“慢慢地,他们不再有对抗情绪,还愿意主动跟我聊天了”。不过,危险依然随时出现。有一次,在押人员王强(化名)突然发狂,这个29岁的小伙子感染艾滋2年,曾因吸毒过量产生幻觉,在大街上持刀行凶,还刺伤了民警。在押期间,他的`状态极不稳定,时不时攻击医生和管教民警。眼看他情绪崩溃,龇牙咧嘴想咬人,毛卓云上前一把抱住了他,轻抚他后背。王强安静了下来,并从此对毛卓云打开了心扉,也开始遵守看守所纪律。

毛卓云的妻子徐爱英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不知道丈夫的“新工作”。某天,她在报纸上读到一则关于艾滋病监区的报道,里面写了一位“毛警官”的事迹,配图是毛卓云的背影照。徐爱英心里咯噔一下,回家在毛卓云那里得到确认后,第一反应就是劝他换岗,“这工作太危险了”。毛卓云将自己的工作心得和管教方法详细解说给妻子听,并再三保证会好好保护自己,徐爱英这才勉强同意。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心得感想

教师政治学习会上,一段简短的视频让现场每位老师都沉默了良久……陈斌强——背着妈妈上班,他的事迹感动了中国,也拨动了我们每个人的心弦。“每到周末,从浙江省磬安县到当地冷水镇30多公里道路上,人们都会看到一辆特殊的电动车,骑车人和后座上坐着的人被一条布带紧紧地绑在一起。骑车人叫陈斌强,后座上坐着的人是他患有严重老年痴呆的母亲……”一条布带,让母子俩寸步不离。不管刮风下雨,严寒酷暑,陈斌强都以常人无法想象到的力量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

看完这个视频我最感动的一句话:“我不能丢开她,我一定要把她带在身边。

在感情至深的真实情感面前,无须太多华丽的词语,一句简短的“我不能丢开她,我一定要把她带在身边”,诠释了他对母亲的感恩之情,孝顺之心。百善孝为先,陈斌强用自己的事迹行动给所有人做了一个完美的榜样。鸟有反哺情,羊有跪乳恩,作为最高级的生物,人,更应该有感恩之心与感恩之情。孟郊在《游子吟》中写道: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抱得三春晖。字里行间流露着母子深情,字字句句倾诉母爱之魅力。

天下母亲,无一不为儿女操劳,尽孝最直接的方法就是让父母能够开心,不为自己操心。我们在成长,妈妈在变老,尽孝要趁早。既然母爱如此伟大无私,那我们就更应该以涌泉般的孝心回报,这样也就不会愧对她了。

孝更绝伦足可矜。陈斌强的大孝大爱,给他的学生也给整个社会上了极为生动的一课,他是一个真正有师德的好老师。“爱需要一代一代传承,有爱就有希望。”推选委员吴孟超说,陈斌强付出的孝心,不仅抚慰母亲,也抚慰每一位中国人的心,这种中华民族朴素而真挚的人性之美,可以作为社会的良药。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心得体会

在20_年的春节来临之际,一场不见硝烟、不闻炮响的战争打响了,不宣而战。"新型冠状病毒”这个令人谈虎色变的字眼,跳跃到了我们眼前,这是生命与病毒的对抗。成千上万名医务工作者义无反顾纷纷请战,勇敢“逆行”于第一线,他们没有被吓到,凭着大无畏的气概,守护者每一位病人。

"如果需要组织抗击疫情的志愿者,我第一个报名参加,自愿坚守在抗击病毒第一线...”1月27日,我的爸爸——一名医生将“不计报酬、不论生死”的请战书递交到了医院防控疫情中心。

--“一定要去吗?难道你不害怕吗?”

--“我也害怕,可穿上了一身白大褂就有这个责任。”

“在你小的时候,你的爸爸他曾去援藏,一去就是一年...”

“非典的时候,他也是这样亲赴前线,直到疫情缓解...”

“他啊...总是如此。”

爸爸似乎总是这样,曾记得有一次晚上回家途中,爸爸接到一个病人的电话便立刻赶到火车站前往石家庄,直到夜深才回来。

此次疫情也同样如此。面对疫情,他比任何人都清楚自己的处境,但他选择了“不退”。还有许多其他在口罩、防护服、护目镜下忘我工作上的医护工作者,虽然我不知道他们是谁,但我知道他们为了谁。从84岁高龄的钟南山院士亲赴武汉,到15名医务人员确诊被病毒感染,再到梁武东医生的牺牲...他们不论生死,在我们和疾病之间筑起高墙,在看不见的战场冲锋陷阵。此刻,他们就是一个个战士、一个个英雄。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向相反的方向坚定地走去,当人民群众的生命遭遇危险时,他们用生命诠释新时代医务工作者无私奉献的精神,他们就是最美的逆行者!作为新时代青年的我们,要想最美逆行者学习、致敬!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朱彦夫心得

1996年,于涛就采访过朱彦夫,并成为当时朱彦夫事迹报告会的报告人。那年11月1日,于涛随朱彦夫在临淄作报告,目睹了他在讲台上突发脑梗塞晕倒,那是他作的上千场报告中的最后一场。“再次作朱彦夫事迹的报告,仿佛和当年一样,感觉他就在报告台上。”

随着时光流逝,朱彦夫一度淡出人们的视线。于涛说:“这些年,常有人问我,朱彦夫还活着吗?我就回答,他不光活着,而且活得很阳光,活得很精彩。”

阳春三月,记者又来到沂源县城朱彦夫家的小院。正是午间时分,阳光透过小树的叶隙,斑驳地打在地上。树影中,轮椅上的朱彦夫,把笔记本铺在腿上,用残缺的左臂绑笔写着什么。

护工张德良告诉记者,这是朱老多年养成的习惯。他喜欢思考,有什么感悟就赶紧记下来,觉得什么信息对张家泉村有用,也记下来,村里有人来,就送给他们。“虽然退休这么多年,还是有很多村民来看他,说说村里的事。”

他说:“我这一生做过三件事,从军,务农,写书,有人形象地叫“三杆子”。虽然都是尽最大努力做的,但结果不尽如人意。我内心感到愧疚。”

但朱彦夫,实在是无愧于张家泉村民,无愧于这片热土。

儿子朱向峰从储藏室里找出了当年父亲穿过的假肢,17斤重,健全人提在手里走几步都觉得很沉,朱彦夫却穿着它,为张家泉村奔波了几十年。如今,假肢的绑带和套着的黄军鞋上,还隐约看得见他留下的斑斑血迹。

屋里的电视机,声音可以清晰地传出来。朱向峰告诉记者,电视就放新闻频道,除了睡觉,几乎一直开着。有次从电视上看到一名贪官落马,老人大呼痛快:“又挖出一个蛀虫”,兴奋得一夜没睡。

朱彦夫的大女儿朱向华,现在已年过六旬。当年她出嫁时,很多受过朱彦夫接济的乡亲想借机会来还人情,但他一份礼也不收,连件新衣服也没给女儿做。邻居看不下去,偷偷将两块钱塞到朱彦夫妻子手里,他知道后,硬是让妻子把钱退了回去。“我们姊妹六个结婚,父亲从没摆过宴席,没收过一份礼。当时心里不理解,但现在想想,这样父亲和我们才安心、踏实。”朱向华说。

卧室的桌子上,摆着一个小方镜,镜框上一圈圈缠满了细线,一块已经发黑的胶布,粘住了镜面的一个角。这块破旧的小方镜,是50多年前朱彦夫用两个鸡蛋换回来的,修修补补,就是不舍得丢。采访过他的淄博市文广新局原局长曹庆文说,一个功臣,一个吃“国库粮”的人,节俭到这种程度,不可思议。

朱彦夫的外孙女魏玉姬在青岛大学读书,利用周末回到沂源,把自己和母亲朱向欣的旧衣服收拾出来,寄往一所希望小学。朱向欣说,女儿受姥爷影响很大,上学时除了学习就是去做义工,现在已被保送到清华大学读硕士。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心得感想

家中有小是个宝,儿女是全家人的希望。“决不能把贫困传给下一代,再苦再难也要供孩子读书。”

不论天阴还是下雨,常常是别人还没有起床,夫妻俩就上山找猪草,下地种庄稼。

“靠养牲口、种庄稼增加收入,是我们靠自己努力能够做到的。”张顺东说,妻子虽然没有双手,但她的脚像手一样灵活、有力,煮饭、喂牲口、针线活等家务,她样样能干;除草、收花生、种红薯等农活,她样样在行。

夫妻同心,黄土也能变成金。面对困难,张顺东总鼓励妻子说:“我是你的手,你是我的脚,没有什么坎过不去。”夫妻俩就这样相互扶持着走过了一个个春夏秋冬。

春天,他在山沟山洼围水,她在稻田里用脚插秧;夏天,他修枝打杈,她在地里除草;秋天,他用一只手掰包谷,她背着篮子站在地里接着;冬天,他劈柴、生火,她缝补衣服、教孩子读书。

“生得再平凡,也是限量版。”张顺东说,身体残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直面生活、改变命运。所以,在自身奋力拼搏苦干的同时,他还担任残疾人联络员,为村里的87户97名残疾人提供联络服务。他坚信,一根草顶一颗露水珠,只要自立自强、奋发向上,每个人都会像小草一样活下来,残疾人一样能够脱贫奔小康,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

“党的政策好,我们很幸福”

白天忙着栽秧、薅谷子,晚上还要去放田水。张顺东被电击伤的双脚因经常泡在水里而发炎,加上没钱医治,20__年时右脚溃烂得厉害,晚上洗脚就是一盆红水,不得不截肢。幸运的是,国家给报销了2万多元医药费。

手术后,张顺东筹钱买了一辆三轮车作为代步和生产工具。20__年,政府补助他们家5.1万元盖新房,料子全是他一车一车拉的。工期紧张时,他白天拉、夜晚拉,一天拉20多趟,连续拉了1个多月,仅运输一项就为家里节省了1万多元。

新房盖好了,他也累垮了,左脚严重发炎,先后做了两次手术。

疾病无情人有情。东川区委、区政府确保各项政策逐一落实到位,还安排挂钩联系干部定期走访、帮扶,为他们解决思想上的问题和困惑,帮助他们坚定脱贫奔小康的信心和决心。乌龙镇党委、政府和坪子村党支部及相关帮扶单位,经常帮助他们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困难。去年6月,李国秀生病无法劳作时,村里便组织群众帮助他们把5亩红薯秧全部种了下去。

如今,在各方的关心帮助下,张顺东成功安上了假肢;女儿顺利大学毕业,成为一名教师;儿子初中毕业后参加技能培训,正在靠勤劳的双手实现务工增收。张顺东还买了一台电脑,积极参加残疾人电商培训,希望把更多特色农产品放到网上去销售,找到一条增收致富的新路子。

“党的政策好,我们很幸福。”张顺东说,妻子用双脚一针一针绣出了“感恩党、听党话、跟党走”、颂党恩、跟党走”“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永远跟党走”4幅刺绣,字字句句都是心里话。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心得感想

高淑珍,56岁,河北滦南县司各庄镇洼里村普通农村妇女。

高淑珍的儿子王利国4岁那年得了类风湿,落下了残疾。到了该上学的年龄不能上学。高淑珍心疼儿子,想在家里办个小课堂。后来她发现,附近村庄也有一些因肢残不能上学的孩子,他们都对读书充满渴望。她想让不幸的孩子都能读书,于是在家里办起了学校。

1998年4月,她的“炕头课堂”开讲了,老师是女儿王国光。5个孩子、4张课桌、2块小黑板和借来的旧课本……高淑珍的家里响起了读书声。

这个学校一开就是14年。14年间,她接收了近百名残疾孩子,却从未收过一分钱。高淑珍和女儿每天用自行车接送孩子,中午就在她家一起吃大锅饭。渐渐的,自行车已经接不过来,她一咬牙,买了辆旧面包车。有两个肢残严重的孩子,路上她怕颠坏了,就一直抱在怀里。后来,为了让孩子少受罪,她索性让孩子都住在家里,免费吃住读书。

慕名而来的孩子越来越多,但是高淑珍精力有限,家里地方有限,还债务累累,但是“不”字她始终说不出口。无论多么艰难,她总是尽最大努力,让孩子们的生活过得好一些。高淑珍家承包了20多亩水田,稻谷就是孩子们的口粮。但是歉收的时候,让每个孩子吃饱并不轻松。为了多挣几个钱,她每天天不亮就骑着自行车,驮着批发来的一些日用品去赶集,一骑就是100多里地。有的时候下大雪没有集,高淑珍就走街串户地卖,“我一天出去挣十块二十块,给孩子们买点好吃的,我心里头欢喜,骑着车子都有劲。”她说。

高淑珍爱心小院的故事见诸媒体后,引起强烈反响。爱心小院收到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捐助,还有不少志愿者从各地赶来实行爱心接力。有的志愿者已经在这里工作了三年多时间,上海一家医院为小院的10个孩子实行了治疗手术。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心得体会

时隔12年后,中国女排再次登上奥运会最高领奖台,完成万众瞩目的壮举。一瞬间,中国沸腾了、世界华人被点燃了,在女排姑娘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一种难能可贵的精神,这就是“女排精神”。

“即使面对强敌,也能从容应战的勇敢无畏。”

“即使几近失败,也要险处逢生的绝不放弃。”

“即使战到最后,也不忘默契配合,互相协作的团队精神。”

“即使伤痕累累,也坚定为国而战,无怨无悔的爱国信仰。”

为了那份从81年开始的那份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女排精神”,我们等待了12年。我们始终铭记,从1981到1986,中国女排一路过关斩将,成为世界排球史上第一支“五连冠”队伍,为世界女排史留下了中国女排浓墨重彩的一笔;我们始终铭记,中国女排在03年战胜日本队,重夺阔别17年的世界冠军;我们始终铭记,20__年中国女排艰难逆转俄罗斯,重揽错别20年的奥运金牌,重创辉煌。

当然,人生有顺境也有逆境,中国女排再度迎来低谷,08年北京奥运的遗憾,10年日本世锦赛的谷底,12年伦敦奥运的意外……我们的成绩也许不那么理想,但女排精神却从未消失或离去。我们可以被打败,却不能被打倒,无论何时,都要凝聚在一起、团结如一家,女排精神一直在激励着我们。

回顾女排的里约赛程,可以说跌跌撞撞,起起伏伏。我们开局不利,小组赛连续失利,以小组第四名的成绩惊险晋级;淘汰赛越勇,一分一分顽强拼搏,战胜东道主巴西队,挺进四强,逆转荷兰晋级决赛,最终战胜塞尔维亚,一路突破最终夺冠,创造了逆袭的奇迹。顽强拼搏、永不放弃的中国女排向世界诠释了“女排精神”,用行动告诉了我们“女排精神”的实质。正如郎平指导所概述的:“女排精神不是赢得冠军,而是有时候知道不会赢,也竭尽全力。是你一路虽走得摇摇晃晃,但站起来抖抖身上的尘土,依旧眼中坚定。”

女排精神一路指引着中国女排前行,给予她们无限的动力,也一直感染、激励着无数中国人,这就是中国女排的魅力所在,也是“女排精神”的伟大之处。无论是在赛场上还是生活中,面对困难和挫折不应该轻言放弃,要始终坚持信念,勇敢前行。让我们祝贺郎导和女排姑娘们,让我们感谢她们带给我们的感动,让我们铭记女排精神,把女排精神更好地传承下去!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心得感想

朱彦夫同志是山东省沂源县西里镇张家泉村人,1933年7月出生,194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一级伤残军人。1956年,他主动放弃荣军休养所的特护待遇,开拓新的人生之路。1957年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带领全村群众治理荒山、兴修水利、发展教育,经过25年的艰苦奋斗,使全村群众逐步摆脱贫穷落后状态,过上温饱殷实的好日子。20__年3月31日,被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荣誉称号,5月16日第二次被授予“全国自强模范”荣誉称号。

(一)自费办起山村图书馆和第一所夜校。

1957年,那时的张家泉村是出了名的穷村,老老少少识字的没几个。朱彦夫意识到要改变村里贫穷落后的面貌,必须提高村民的文化素质。朱彦夫决定在村里建个图书室,但是,当时的条件异常艰苦,他拿出微薄的抚恤金,置办图书,创办图书室。又办起了山村里的第一所夜校,教群众识字。他亲任教员,为了在黑板上写字,他把粉笔上套上弹壳,用两只残臂夹着写字,弹壳扎进残臂钻心的疼。夜校离家很远,朱彦夫每天拄着双拐,拖着17斤重的假肢,天天晚上风雨无阻。

他的心血没白费,在2年多的时间里,100多名学生从夜校走出,成为张家泉村建设的中坚力量。此后各生产队、大队的历任会计,都是夜校的“毕业学员”。

(二)棚沟造地,向山沟要良田。

张家泉村两山夹一河,村边的赶牛沟、腊条沟、舍地沟,把农田分得七零八落。尤其是最大的赶牛沟,常年洪水冲刷,沟里乱石如阵,寸草难生。

要脱贫,先改地。朱彦夫作出一个大胆的决定——棚沟造地,用石头把沟棚起来,上面填土,让农田连成片;下边淌水,洪水来了也冲不了地。朱彦夫说:“不干,沟还会一年年荒下去;整起来,就是咱村的粮囤子。讲困难,我这个残废都不怕,你们还怕啥?”一番话,说得人人面露愧色。士气鼓起来,发展就有了希望。忙完秋收,张家泉人开进了“赶牛沟”。镢刨锹挖,筐抬车推,一干就是一个冬春。

一个冬春下来,搬了2万多方土石,建成了1500多米长的暗渠。荒废了的赶牛沟,变成了40多亩平展展的良田,当年增产粮食5万多斤。舍地沟、腊条沟也变成了70多亩良田,直到现在仍给村民们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三)修建大口井,解决山村缺水问题。

张家泉是个缺水村,直到上世纪60年代末,别说浇地灌溉,吃水都是难题,为了吃水,村民得跑几里山路。

朱彦夫请来水利专家,翻山越岭,数不清摔了多少跟头。水源找到后,他天天靠在打井工地,现场指挥。数九寒天,张家泉的打井工程热火朝天。打到10米多,井底开始见了水。朱彦夫放心不下,非要下井看看,混合了断肢创面上磨出的血水,生生把假肢和断肢冻在了一起。

经过一个冬天,一眼深6米、东西宽24米、南北长33米的大口井终于竣工了,张家泉村有了历史上的第一眼大口井。此后的两个冬天,朱彦夫带领乡亲们一鼓作气,又打出两眼大口井,修建了1500米长的水渠,彻底解决了村民用水匮乏和无水浇田问题。

(四)奔波7年,张家泉村用上电灯。

1971年,朱彦夫开始为张家泉架电而奔波。没想到,这场“仗”整整打了7年。架电器材短缺,供电部门爱莫能助。他利用一切外出机会,到处联系架电器材,原本要两个小时卸一次的假肢,经常一捆就是十几个小时。

7年间,朱彦夫拖着残疾的身体,先后乘火车跑上海、南京、胜利油田、陕西联系材料来解决村里的用电问题。有太多这样的酸甜苦辣,但终究,两万多公里的奔波,换回了15公里的架电材料。1978年张家泉村结束了点油灯的历史,成了全乡第一个用上了电灯的村。

(五)清廉公正,用抚恤金接贫济困。

六七十年代的张家泉村,家家日子过得都很苦,有的吃不饱、穿不暖,有的无钱看病。只要朱彦夫知道的,他必会想方设法尽力去帮助乡亲渡过难关。

村民褚秀才兄弟五个,家里人多地少,经常吃了上顿没有下顿。1971年,家里实在是吃不上饭了,四弟饿得干瘦如柴。朱彦夫了解到情况后,回到家立即让妻子送去五六十斤地瓜干,成了褚秀才一家人的救命粮。

朱彦夫当村书记期间,出出进进为村子里办事,从来没有在村子里报销过一分钱,帮村子看水利的、架电的上级来人,没有地方吃饭,都是他掏钱在自己家招待。25年来,他不仅没有在生活待遇上向组织伸过手,而且多次谢绝组织的照顾,主动用自己微薄的抚恤金为集体办事情、接济困难群众。

朱彦夫同志14岁参军,18岁失去双手双脚和左眼,昏迷93天,动过47次手术,却以惊人的毅力,实现了生活自理。面对群众的期望和家乡的落后面貌,他挺身而出,勇挑支部书记的重担,与群众同甘共苦,在张家泉村山山水水间,都深深地印下了他立行、跪行、爬行、滚行的“痕迹”。几十年的艰苦奋斗,换来了张家泉村“山上松树带帽、山下林果缠腰”的景象。这都源于朱彦夫同志一心为民、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怀,源于他对祖国满腔热血、对乡亲们一片真情。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心得体会

今年88岁的沈忠芳,他是《导弹人生》书中12位已过了脱密期的中国导弹总指挥总设计师之一,是我国航天事业的重要参与者、组织者和见证者。

1934年8月,沈忠芳出生在上海。随着淞沪会战爆发,轰炸机时常对上海进行轰炸和扫射。童年的沈忠芳感受最深的就是颠沛流离和对日寇的痛恨,家园被战火摧毁的瞬间,在他的心里也埋下了一颗种子。

新中国成立后,1953年,高中毕业的沈忠芳考入北京航空学院飞机设计专业。他梦想着有一天自己亲手设计的飞机,能够保卫祖国的领空。

这里是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二研究院。1958年,沈忠芳大学毕业之后,就一直在这儿工作。

当时,美军派出最先进的u2高空侦察机,大摇大摆的侵入我国领空,搜集情报。

为了摧毁u2,我军开始研制地对空导弹系统。一次又一次反复实验,付出终于迎来回报。我国自主研发的第一款地空导弹“红旗—号”横空出世。

沈忠芳:西方国家,他们以美国为首对我们封锁,中央指导我们只能自力更生为主,艰苦奋斗,所以主要靠自己的力量,来发展我们的武器系统。这个很重要,(核心技术)买是买不来的。

30岁的沈忠芳又开始参与“红旗二号”研制。新型地空导弹的研究工作量很大,难度也大。为了拿出最优的方案,几百名科研人员始终艰苦奋斗,同时也在争论不休。

1967年,随着“红旗二号”导弹的研制成功,迈出我国自主研制防空导弹的关键一步。随后几年,在沈忠芳的带领下,他所负责的导弹型号在很多方面取得重要成果,并成功完成了4次飞行试验考核,其中8项成果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

1992年1月,沈忠芳被任命为第三代中高空中远程防空导弹型号总指挥。经过一次次挑战,仅用了三年时间,就全面完成了攻关任务,突破了五大关键技术,取得了九项科研成果,使得第三代防空武器系统迈入了正轨。这标志着我国防空导弹研制水平跨入到世界领先行列,大幅度提高了我国防空导弹体系对抗能力和国防的实力。

导弹事业让他付出了绝大部分精力,而陪伴沈忠芳一生的伴侣和战友,同样是北航飞机设计系毕业的徐正年,在承担了中国航天工作的同时,还肩负起照顾家庭的责任。

因为保密的原因,孩子在年幼时,爸爸就像个陌生人。直到今天,沈忠芳也无法向孩子们和盘托出工作的全部。

作为中国国防中国航天武器事业的建设者,国家利益高于一切,深深地印在沈忠芳心里。

沈忠芳:坚持真理,坚守理想,对党忠诚,不负民族。

国士无双,无数像沈忠芳这样为中国航天武器事业而隐姓埋名的英雄们,他们是真正的大国脊梁。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黄文秀事迹观后感心得感动中国年度人物

金秋九月,丹桂飘香。一路追寻楷模的足迹,黄文秀同志先进事迹宣讲报告团来到北京,走到山西。

9月17日至19日,由自治区党委宣传部、中宣部宣教局、共青团中央宣传部、全国妇联宣传部、教育部思政司联合主办,4场报告会先后走进北京广西大厦、北京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山西长治学院。

从广西到海南,从北京到山西,走过黄文秀奋斗过的地方,回到她度过青葱岁月的母校,3个月时间,数千里辗转,12场报告会……楷模的青春之歌,在黄文秀同事、家人、同学、媒体记者等5位报告团成员的倾诉中缓缓流淌,感动越来越多的人。

掌声和泪水背后,是人们对黄文秀的思念和景仰,更将信念与力量凝聚在心,不忘初心大步前行。

初心。

“我们决不放弃一个贫困户。”“不获全胜,绝不收兵”……9月18日上午,北京师范大学学生活动中心,随着报告团成员的倾情讲述,现场观众无数次动容,无数次流泪。

对于黄文秀这位优秀校友,师生们并不陌生。

作为一名北京师范大学的研究生,黄文秀有很多就业选择,为什么要义无反顾地回到家乡,又为什么要主动投身脱贫攻坚事业?扶贫道路上,她如何不忘初心,从“生手”到“熟路”?报告会上,黄文秀同志生前同事蒋丹丹、百坭村党支部书记周昌战、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同学陈丽美、黄文秀姐姐黄爱娟,以及广西广播电视台记者汤婧等5位宣讲人从不同的角度,与师生代表一起回顾黄文秀短暂而精彩的一生,学习她在平凡岗位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勇于担当、甘于奉献的崇高精神。

在北师大,这亦是一场意义重大的主题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央第一指导组成员参加报告会。校领导班子成员、全校处级干部和教工党支部书记参加活动,800多名师生将会场挤得满满当当,大家或坐着,或站着,认真倾听、思考。

“脚下有泥土,心中有真情。”9月18日下午,报告团成员来到中央民族大学,800多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少数民族学生代表和研究生新生齐聚一堂,聆听报告,上了一堂生动的思想政治教育课。

入秋的山西已有些许凉意,却挡不住青年学子追寻楷模的热情。在山西长治学院,近700名师生零距离感受榜样精神,共同回顾黄文秀短暂而精彩的一生,备受教育和鼓舞。

当一句句铮铮的誓言、一幅幅感动的画面呈现在师生面前,黄文秀就如同还在人们身边,从未走远。

追寻。

不久前,-对黄文秀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指示,号召广大党员干部和青年同志要以黄文秀为榜样,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勇于担当、甘于奉献,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7月1日,中宣部向全社会宣传发布黄文秀的先进事迹,追授她“时代楷模”称号。

为了认真学习、深刻领会、贯彻落实好-关于黄文秀同志先进事迹的重要指示精神,自治区党委、政府紧密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组织了“时代楷模”黄文秀同志先进事迹宣讲报告团,通过巡回报告大力宣传黄文秀同志先进事迹,号召广大党员干部和社会各界向楷模学习,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7月12日,由自治区党委宣传部、自治区教育厅、自治区扶贫办联合主办的黄文秀同志先进事迹首场报告会在广西民族大学举行。在随后的两周时间里,宣讲团成员先后在河池、来宾、崇左、百色举办4场报告会,大力宣传黄文秀同志先进事迹。

7月28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务院扶贫办和自治区党委、政府在南宁市共同举办黄文秀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全区14个设区市和106个有脱贫攻坚任务的(市、区)以电视电话会议形式设分会场,3.7万多名党员干部倾听报告。

8月16日,黄文秀同志先进事迹宣讲报告团首次走出广西,到海南省海口市开展宣讲。9月1日,报告团成员来到百色干部学院,与五期主体班学员300多人一起分享交流所看所思所想所悟。

每一场报告,都是一次精神的传承。演讲时间并不长,报告团成员要对每张图片进行精心挑选,对每一个字细细斟酌,力求尽善尽美,让黄文秀的事迹更生动,品格更彰显。

每一次讲述,都是发自内心的缅怀纪念。深夜里,大家都会总结经验,认真打磨,仔细到一分一秒、语速快慢;开会前,大家要提前几个小时到场准备、排练,以最饱满的精神状态,用深情讲述打动观众的心。

芳华虽已逝,精神永留存。12场精彩的报告会,仍道不尽黄文秀短暂而光辉的一生。她的精神,将激励着越来越多的人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奋勇前行。

使命。

人生的意义究竟是什么?新时代青年应该怎样作为?用生命坚守初心和使命的时代楷模黄文秀,作出了精彩的回答。

黄文秀成为-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涌现出来的新时代青年楷模。数月以来,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光明日报、中国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妇女报、中国教育报等中央主流媒体,以及北京市、海南省、山西省等地方主流媒体对黄文秀先进事迹持续关注、广泛宣传、深入报道,在全国引发强烈反响。

黄文秀带给我们的感动,赋予我们的力量,是这个时代最需要的正能量。报告会每走过一个地方,带给当地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正是这份感动和力量。

八桂大地,每一场报告会,都掀起了干部群众向黄文秀学习的热潮。琼州热土,来自海南全省宣传文化系统各单位的300多人参加报告会,反响热烈。应各界群众要求,广西广播电视台新闻频道于8月2日晚,海南广播电视总台新闻频道于8月18日晚,先后播出《黄文秀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引发社会热议。

首都北京广西大厦会议厅内座无虚席,在京工作的广西党员干部、商会人士与青年学生代表近300人倾听报告。会后,主办方将大家的爱心捐款交到了黄文秀的家人的手上,希望能帮助她的家人渡过难关。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当代大学生要担当新时代赋予的历史责任,要在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实践中创造有意义的人生。”报告会上,一种身在他乡拼搏的壮乡儿女的归属感和使命感在中国传媒大学硕士生潘辉心中油然而生。

“无论任何岗位、任何事情,都要有她这种对党的忠诚、对人民的热爱、对国家的奉献。”北京广西企业商会驻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卢爱任在观看报告会后,对楷模又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文秀走了,我们来了,这就是对文秀最好的悼念。”北京师范大学向广大师生发出号召,在全校范围内掀起向黄文秀同志学习的热潮,营造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的浓厚氛围。

在化学学院党委副书记韩娟脑海中挥之不去的,是黄文秀那句“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誓言,是她脸上灿烂的笑容、走在泥泞中的身影。韩娟说,会给更多的学生讲述黄文秀把宝贵生命献给扶贫事业,践行一名共产党员初心使命的事迹。

“文秀师姐用行动为每个师大人诠释了‘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校训。”哲学学院2019级硕士研究生王璇下定决心,要学习黄文秀甘于奉献、不怕艰苦、深入基层的可贵精神,以青春之名书写无悔人生。

在中央民族大学,报告会结束后,许多师生仍在热烈讨论,交流感悟。该校教育学院副院长夏仕武表示:“黄文秀同志把践行对党的誓言作为毕生追求,立志为改变家乡的落后面貌播洒汗水、奉献青春的故事感人肺腑,是这个时代青年最需要的大情怀。”

“我更能接触到她的灵魂,她的初心和她坚守的使命。”在山西长治学院自导自演的“太行追梦人”思想政治教育情景剧中,黄文秀扮演者朱晓英说。

曾担任过黄文秀代课老师的教师任红霞忍不住哽咽。“对于这位广西姑娘印象深刻,她特别开朗、爱笑,有担当、有责任感。”任红霞说,黄文秀将“小我”融入“大我”,启发青年人去思考,怎么活出人生的价值。

回到家乡去,建设壮美广西!“黄文秀对于社会责任的执着,让我深刻意识到每个青年人早已肩负着历史使命与国家命运。”从事新能源方面研究的清华大学博士生黄尚尉感受良多。他希望,今后能将自己所学用于家乡建设。

“黄文秀努力刻苦,学成之后,扎根基层、服务家乡。这正是我们的榜样!”北京广西博士生联谊会会长鄂尔江表示,他立志学成之后回到广西发展,服务家乡,完成黄文秀未竟的事业。

最新一期出版的《求是》杂志刊发了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署名文章,以《在脱贫攻坚第一线谱写新时代青春之歌》为题,回顾黄文秀感党恩、守初心、献青春、为人民的感人事迹,总结其中蕴含的精神和时代价值,展示广西贯彻落实好-重要指示精神,在区内外大力开展学习宣传黄文秀先进事迹的做法和经验,并再次发出向“时代楷模”黄文秀学习的号召。

对楷模最好的告慰是什么?是继续前行,以更坚毅的信心、更执着的干劲投身脱贫攻坚事业,以优异成绩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在奋进新时代中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用奋斗书写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的华彩篇章!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学习心得

今年《感动中国》中最使我感动的是张桂梅的事迹。

究竟是什么样的一种精神力量在支撑张桂梅同志为贫困山区的孩子们撑起了一片蓝天,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我想是因为她心中始终牢记“我是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正因为如此,张桂梅同志对党无限忠诚和热爱,她不忘初心使命,心甘情愿为民奉献一辈子。也正因为如此,她毅然决然选择了贫困山区教育事业,用她饱含深情的伟大的“爱”去帮助贫困山区女孩实现人生的梦想!张桂梅同志践行初心使命,以责任担当实现了人生的超越。正如张桂梅同志所说:“如果说我有追求,那就是我的事业;如果说我有期盼,那就是我的学生;如果说我有动力,那就是党和人民!”

我想,作为一名基层教育工作者的张桂梅同志,她始终把教书育人、立德树人作为自己的人生理想和奋斗目标。她心系困难群众,投身教育扶贫,克服一切困难的精神,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是我们人民教师的骄傲;她信念坚定、对党忠诚、在党爱党、在党为党,是我们基层共产党员的骄傲。

的确,我们要走群众路线,就必须情系群众、一心为民;我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要全心全意为人民。落地落实、做事做实。张桂梅同志,始终冲在最前线,敢与时间赛跑,敢和病魔抗争,竭尽全力帮助一批又一批贫困山区的孩子走出大山,托举起他们的希望和梦想。

作为新时代的人民教师,我们也一样扎根山区农村,面对的一样是贫困的孩子,他们也一样想改变自己的命运,但唯一的出路就是学知识、学科学,我们一定要接过老教师们艰苦奋斗优良传统,用心来工作,用心来教书。记住,这里—更需要我们!

张桂梅同志深深扎根边疆民族贫困地区,全身心地投入到教书育人的崇高事业中。她爱教育,不断学习先进的教学经验和方法,总结出一套适合民族贫困山区教育特别的教学方法,教学成绩突出;她爱学校,不顾身患多种疾病,以惊人的毅力克服病痛折磨,经常超负荷地工作在教学岗位上;她爱学生,拿出绝大部分工资接济困难学生,积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业余爱好,从各个方面关爱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业余爱好,从各个方面关爱学生。张桂梅同志用自己的行动,实践了一名共产党的崇高理想和追求,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

张桂梅同志是教师的优秀代表,是教师的榜样。张桂梅同志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张桂梅同志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张桂梅同志让社会满意,让家长放心,让学生成才,认真执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切实加强师德建设,真正做人民满意的教师。

张桂梅同志立足岗位,开拓进取勤奋工作为我国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张老师总是笑着说:“如果我有追求,那就是我的事业:如集我有企盼,那就是我的学生;如果我有动力,那就是党和人民”。她,没有生育自己的儿女,却有着世界上最伟大的母爱。那些失去父母的贫苦孩子在她的身上感受到了母爱,分享着人间最美好的亲情。她,一位普普通通的人民教师,用真爱点亮了那些无依无靠的孩子们的希望之光,谱写了一曲感人至深的爱的奉献之歌。她就是华坪县民族中学教师兼“儿童之家”福利院院长张桂梅。向传递真爱的使者张桂梅学习为主题的“感恩行动”在迅速掀起,成为推动和谐社会建设的强大动力。

通过学习“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张桂梅先进事迹以后,我们要更加热爱和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培养高素质的建设人才和接班人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职责,甘为园丁,做到教育安心和专心,全心全意为教育事业服务。热爱本职,踏实工作,不追逐名利。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应勤奋学习,刻苦钻研,及时更新知识,不断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与能力。虚心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教学方法与教学技巧,认真听取他们的教诲。讲好普通话,使用规范字,以认真负责的态度上好每堂课。绝不得过且过和放任迁就学生,而要以又红又专的高标准要求学生,以满腔的爱心关心学生,关心学生的成长,积极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循循善诱,管教管导,既教书又育人,对学生一视同仁。做到深入学生,为学生排忧解难,为学生多办实事。

时代闪耀奋斗者,岁月不负追梦人。时代的河流一往而前,总有一群人在时代里熠熠生辉,在人们心间光芒万丈。其中,便有“风雨砥砺,责任如磐;千击万仞,使命在肩”的当代“愚公”毛相林。

毛相林是重庆市巫山县竹贤乡下庄村的村委会主任。他带领着下庄村从全乡最穷的村一步步脱贫摘帽,并于20_年在全县率先实现整体脱贫。下庄村的成功难以复制,我们身处的环境与背景各不相同,工作职责也各有差异,但毛相林的精神、下庄的精神,都是值得我们每一位党员深入学习的宝贵财富。

学习毛相林同志对党忠诚、矢志不渝的政治品格。毛相林说:“为老百姓办实事是我入党的初心”。在毛相林接任下庄村党支部书记兼村主任后,看着如同“坐井观天”般的下庄村,在当时缺钱缺物缺劳力的现实背景下,凭着一股“蛮劲儿”,开始了在绝壁上凿“天路”的壮举,历经七年才“凿”出了一条出山路。作为民航人,让旅客们满意就是我们的初心,只有像毛相林一样急百姓之所急,我们想旅客之所想,思旅客之所思,切实去关心旅客们出行时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勇于担当,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才能让旅客的出行之路走得安全、舒心、便捷。

学习毛相林同志心系群众、无私奉献的为民情怀。毛相林之所以被称为“愚公”,除了他身上那种不畏艰难,敢与坚石硬碰硬的精神外,还因为他扎根群众,始终为了群众的奉献精神。作为村里出名的热心肠,群众有困难,他一定第一时间站出来帮忙。为盖房子还缺人手的家庭去做义务帮工,为家庭困难娃娃上不起学的家庭送去自己的私房钱等等。作为民航人,我们也要学习他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心系旅客,为旅客排忧解难。旅客有问题,主动迎上去解答,无法解答的也要帮旅客去询问;旅客有困难,晚到或行李破损等,主动帮忙联系寻求解决办法。旅客的事都不是小事,将心比心换位思考,才能让旅客满意,得到旅客的支持和信任。

学习毛相林同志知重负重、攻坚克难的责任担当。绝壁上修路的时候,毛相林说:“我是修路发起人,最重的活、最危险的活必须带头;哪里有困难,共产党人都应该第一个站出来。”于是他带头在绝壁上悬空钻炮眼、安放炸药雷管、带头搬石头、铺路。晚上,他睡在窝棚最外面,在腰杆上拴根保险绳,另一头系在老树根上,怕夜里翻身掉下悬崖。这种知重负重的精神值得每一位党员学习并落实到自己的工作中去。各行各业都有不同的难处,民航业也不例外。遇到航班延误或取消,或者值机排队时间太长,又或是不配合疫情防控工作的旅客等特殊情况时,党员们要向毛相林同志一样迎难而上,第一时间站出来做好旅客的解释工作、配合航空公司妥善安排,临时加台保证保障时间等,这是我们作为党员义不容辞的责任。

学习毛相林同志与时俱进、畅树新风的价值追求。下庄村出山的路修通之后,为了脱贫,毛相林学习别村经验开始种漆树、养蚕、养羊,但都失败了。不轻言放弃的他又请来了农业专家,对下庄的海拔、土壤、气候、阳光等进行全面的考察分析,最终确定了发展柑橘、桃树、西瓜三大脱贫产业。在实现整村脱贫之后,他又争取到下庄的乡村振心开发项目:依托下庄精神,打造乡村旅游,相信只要走对了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作为一名党员,我们也要学习毛相林同志这种与时俱进的精神,不能固步自封,更不能遭受一点挫折就放弃。在当前疫情防控依然严峻的情况下,学习好各项疫情防控小知识、规范穿戴口罩手套防护服、推出“无接触”式服务、鼓励旅客使用手机app自助值机和扫码登机、为不会使用智能机的老人提供一对一服务等举措,不仅是为了我们自己能安心上岗,也更是为了旅客们能放心出行。

历经二十余载,毛相林同志带领着下庄村“凿”出了出山路,也“凿”出了脱贫致富路。这种不求吹糠见米的“愚公”的精神不仅鼓舞着广大党员干部们要“以初心换民心”,也激励着各行各业的劳动者“要敢担当善作为”。作为民航人,我们也要把工作做到实处,做到旅客们的心窝里,在元旦、春节假期即将到来之际,更要牢牢守住疫情防线,做好疫情防控和航班运行安全的保障工作,确保旅客出行平安顺畅。

《感动中国20_年度人物颁奖盛典》播出。在这档被誉为“整个民族为之动容的精神史诗”的栏目中,我们再次感受到了震撼心灵的精神力量。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在不平凡的20_年,这支感动中国的力量,在危难中逆行,于逆境中坚守,激励着全体国人,塑造着民族的精神底座。站在“十四五”规划开局的“虎年”,每一位共产党员都要深刻学习“感动中国”的人物事迹,汲取精神力量,获取“感动中国”的“虎年新装”,争做“坚韧不拔”的拓荒虎、“无私奉献”的老黄虎、“人民至上”的孺子虎。

获取“初心不改”的礼帽,争做“坚韧不拔”的拓荒虎。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当代愚公”毛相林,为改变村庄面貌,带领村民脱贫致富。历时7年,初心不改,最终在悬崖峭壁上铺就了一条长达8公里的“绝壁天路”。“天坑下庄开路人,敢向绝壁要天路。”打通“致富路”的下庄村,焕发出了蓬勃生机。“用脚步丈量中华大地”的国测一大队,建队67年以来,使命不改。七测珠峰、两下南极、徒步行程近6000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1500多圈,用血汗乃至生命绘出祖国的壮美蓝图。被誉为“诗词的女儿,风雅的先生”的叶嘉莹,用一生只做一件事的坚持,为年轻人打开了一扇诗歌的窗户。“入世已拼愁似海,逃禅不借隐为名”,90多年的风风雨雨,依旧未能阻挡叶嘉莹女士对诗歌的热爱。生活的离乱、个人的悲苦,经过诗歌的洗礼,都沉淀为了污秽中的一点光明。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站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全体党员们要坚守初心、保持恒心、不忘本心,不断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砥砺前行。

获取“实干笃行”的外套,争做“无私奉献”的老黄虎。平凡铸就伟大,英雄来自人民。在年新年贺词中,主席指出“每个人都了不起”。在20_年的大考中,每一个“我”,都是考卷的“答题者”、都是无私的“奉献者”、都是历史的“实干者”。封一座城,护一国人。在武汉疫情最为严重的时期,“生命摆渡人”汪勇,主动搭建起医护人员的“爱心保障线”,志愿出车接送医护人员的上下班,贴心解决医护人员工作中的需求。汪勇用自己的百般服务,书写了一段抗疫传奇。“燃灯校长”张桂梅,为改变山区女童命运,在华坪教育战线上辛勤奉献22年,帮助1800多名贫困女童走进了大学。一双贴满膏药的双手,无私地呵护她的学生,以怒放的生命向世界展现着“崖畔的桂,雪中的梅”。道固远,笃行可至;事虽巨,坚为必成。站在“两个”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全体党员同志们要传承“苦干”“愿干”“乐干”的品质,以“老黄虎”的实干笃行,谱写无私奉献的精神画卷。坚持做到“万众一心加油干,无私奉献永向前”。

获取“担当无畏”的跑鞋,争做“人民至上”的孺子虎。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用渐动生命与死神赛跑”的张定宇院长,面对疫情蔓延的危急时刻,没退半步毅然顶了上去,让我们看到了“山河无恙,人间皆安”,让我们听到了“武汉重启的零点钟声”。“男儿赴生死,誓言守庐江。”面对南方严重的洪涝灾害,冲锋在抗洪一线的庐江县消防救援大队教导员陈陆,毅然用双手筑起铜墙铁壁,举起人民的财产利益。让我们听到了“放心,我会守好庐江”的最美诺言,让我们看到了“浪尖上逆行者”的英勇模样。爱人利物皆谓仁。站在建党的历史新起点,每一位共产党员要厚植人民情怀、增强仁爱之心,以百姓心为心,做好人民利益的“维护人”、人民问题的“解决人”、人民生活的“贴心人”。

冬已尽,春如期。在新的一年里,我们要以感动中国人物为榜样,穿好“虎年新装”,发扬“三虎精神”,不畏艰险,迎难而上。敢做“有梦人”、争做“追梦人”、勇做“圆梦人”。

中国,我们伟大的祖国,走过战争,解决温饱,全面小康,为人民谋幸福;20_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我们经遇挑战,奋勇拼搏,为的是,让鲜花再烂漫,游人再奔赴;有一群人,他们为国为民,誓死拼搏,奉献大爱,感动着你和我。

在看过《感动中国20_年度人物颁奖盛典》之后,我更深切的有了对于祖国的崇敬,对于那些可爱的人的发自内心的崇尚,他们坚强有责任,无畏肯奉献,拼搏示大爱,坚持架暖炉,勇敢展技艺,心细寄热血,突破长腾飞,报国携风雅,开山又拔路,吃苦献国力,英勇常留存。我们更多的感怀,是源于他们的义无反顾,无私无畏,勇敢向前,有担当,不气馁,不放弃,他们从平凡走向了伟大,他们的事迹,他们带给我们深思的伟大历程,是精神的财富,人格的精炼,价值的提升。

他们从人民中走来,为了人民,他们舍弃了许多,遗憾了许多,激动了许多,悲痛了许多。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他说能够帮助别人很幸运,壮烈也很平常,一声定宇兄,一脚为民生,抗疫一线他冲向前;抗洪防汛战士陈陆,与家人最后一张合照,村民不曾遇见的大洪水,不愿相信他已离去;山区老师张桂梅,一块两块为女子搭一方校舍,重疾缠身,时间留给女孩,丧葬费留给孩子;“抗癌厨房”,万佐成,熊庚香,早点铺成炉火处,万家厨房,偶然改轨迹,必然见善良;空军英雄王海,跨过鸭绿江,不畏强敌,140米开炮,不怕死,死不了。他们的精神体现,让我们更加懂得,生活并不总是如意,或是难以接受,但我们应该坚强,把一切都交给时间,为了未来,拼就再拼一点,健康就是财富,对美好持有期待,对一切怀有热爱。

志愿者汪勇说,十公里不能让医护人员走过去,他察觉医护需求,迅速解决,他认为医护是神圣的;技术突破人谢军,他倾心倾力北斗国产原子钟,三次晕倒,关键器件全部国产,工作值得;风雅先生叶嘉莹,筑民族修养,颂经典,结诗缘,文化传播,书生报国,谦虚自谦,传承一家;开路主任毛相林,修路是可行的,改变村庄命运,挑战艰难,身先士卒,架起康庄路;猎猎风旗国测一大队,珠峰高程测,扎西德勒,双腿丈量,生死考验,年轻人接力,情谊深。汪勇坦诚相见,持之以恒,汪勇真勇,热血融化恐惧,新的目标挑战,奋勇向前,品格提升见价值,无声觉悟有声教育,敢于抗争命运,不忘向往美好家园,感受集体的珍贵,无私无畏。

他们的事迹启发着我们当代的少年,一代一代的少年,唯有将自己的热血洒注祖国,才是有价值,有意义的。感动中国,感动你和我,支撑感动的背后,是我们共同有责任,为我们的国家而奋斗,挥洒青春汗水,激扬美好乐章。

全国上下,共克时艰,20_,必定不凡。我们伟大的祖国,昨天已然是一美好的画卷,新的蓝图已经铺就,我们国家有能力,有信心以一大国姿态立于东方,在她的身后有国士无双,亦有朝气蓬勃的新一代。

同祝愿,祖国好;共奋力,展宏图。唯愿与感动中国人物一道铸美好明天。

从到年,《感动中国》已经走过了的路程,而今年,《感动中国》如约而至,再一次把感动种在了新的春天里,也种在了每一个人的心里。说过:“崇尚英雄才会产生英雄,争做英雄才能英雄辈出。”十四五时期,我们要感念前辈,更要起而行之,伟大出自平凡,平凡造就伟大。

忠诚于人民,是陈陆对于父亲的承诺。20_年的夏天,我国的南方多省遭遇了严重的洪涝灾害,一个始终坐在救援冲锋舟最前面的身影永远地被定格在了这个夏天,“守好庐江”是他留给家人最后的承诺,也是对国家最后的承诺。身前是浪涛,身后是人民,陈陆始终牢记自己的职责,一切为了人民。忠于祖国本质上就是忠于人民,我们党员干部是人民的公仆而不是主人,是人民的服务员而不是“父母官”,我们要学习焦裕禄同志“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要学习廖俊波同志不忘初心、扎实工作,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牢记自己是以人民忧乐为忧乐,以人民甘苦为甘苦,在工作中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遇到的问题。

执着于事业,是张桂梅对于孩子们的誓言。让一个穷苦女孩子受教育,就可以改变三代人的命运!在这样的理念下,张桂梅萌生了一个想法:“我想为这些大山里的女孩建一所免费的高中!”并就此开始了她感动中国的故事。为了深山里的这座女子高中,她拼命干了十几年,患上了23种疾病。为了让当地的贫困女孩都能上到学,她四处奔波筹集资金,把别人捐给她个人的钱和大部分工资累计100万元全部捐给了山区的女孩们。“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一件平凡的事,做久了做好了就是一种不平凡。年轻干部要树立远大理想,脚踏实地,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对事业有无限忠诚,对本职工作无比热爱。要心中始终装着党的事业,始终装着人民,在工作中敢于亮剑、敢于出拳。

朴实于内心,是万佐成夫妇对于患者家属的温情。寒来暑往十七载,厨房烟火待客来,互不相识的病患家属在“一元厨房”排队做饭,菜式不同,但是其中的父母之爱、子女之孝、夫妻之情和早日康复的希望大同小异。从凛冽寒冬到炎炎酷暑,“不熄”的炉火给了病患及家属“生”的希望,“抗癌厨房”也成为了无数人的“希望厨房”。“我们不要赚那么多钱,也不要存那么多钱。我们帮助别人,人家感谢我,我就感到很快乐。”朴素的言语里透露出熊庚香源自内心的善良。无数共产党人为了新中国的诞生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也有无数共产党人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倾注了毕生的心血,他们无私无畏,视名利如粪土。我将无我,不负人民,这句庄严的承诺是革命先辈们的真实写照,也是对继承者们的素质要求。

榜样是看得见的哲理。英雄出自平凡,而又不凡,中华民族遇到危难的时候,总有这样的英雄挺身而出,正是这些心存善念的凡人英雄,激励平凡之人勇敢前行,推动中华巨轮劈波斩浪。

《感动中国20_年度人物颁奖盛典》在央视播出。每一个榜样就像一面面“镜子”,“镜子”里有模样,映照出质朴的面容、真挚的双眼;“镜子里”有故事,闪烁着耀眼的光芒、荡漾着满心的感动,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天光明亮若出其中,抵达心灵、照亮远方。党员干部当向榜样看齐,从榜样中汲取奋进力量,擦亮身份、梦想、行动这“三面镜子”,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凝聚起磅礴力量。

以镜正容,擦亮身份的“镜子”。党员干部要勤照“镜子”,向榜样学习,才能时刻不忘自己的特殊身份。毛相林在悬崖峭壁上凿石修道,耗时整整七年,攻克了数不尽的难关,铺就了绝壁上的“天路”,是“成为一名群众身边的好干部”这样的初心支撑着他,给予他坚持下去的力量。党员干部在榜样这面“镜子”里,能够更好地看清自己的初心与使命,为自己注射“强心剂”,照出勇于担当、不懈奋斗的自己;也能从中看到自身的问题和缺点,为自己注射“清醒剂”,及时查缺补漏、改正缺点,走上进步的台阶,照出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自己。这面镜子能够赋予党员干部“精气神”,在平常时刻做好点滴小事,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在关键时刻能够发挥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敢于挺身而出、冲锋陷阵,将自己融入为祖国发展建设而努力奋斗的“大海”,为干事创业注入强大力量。

以镜照形,擦亮梦想的“镜子”。对于张桂梅而言,孩子的梦想就是她的梦想。粉笔在手里,手心里张驰的梦想如同故乡的土地,贴近它,熟悉亲切、厚重温热;心里头温热的梦想如同雪山的净土,走近它,散发光芒、澄澈无比。擦亮梦想的“镜子”,脚步因为追逐梦想而充满铿锵的力量,心灵因为向往梦想而充盈着坚定的力量;擦亮梦想的“镜子”,是为了让梦想的光照亮奋斗的道路,是为了让梦想的力量点亮飞扬的青春。党员干部要擦亮梦想的“镜子”,因为梦想是信念扎根的地方,是奋斗生长的地方,是本领拔节的地方,在这面“镜子”中,留下了自己脚踏实地的每一个脚印,能够照亮更加自强不息的自己和青春奋斗不止的模样。党员干部的梦想与祖国、人民紧紧相连,这样的梦想壮怀激烈、恢弘壮阔。

以镜参照,擦亮行动的“镜子”。榜样是一面“镜子”,这面镜子里有他们不懈奋斗的时代风采,也有他们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从“燃灯校长”张桂梅身体力行地托起了大山孩子们的求学梦到毛相林43年初心不改、矢志不渝的执着坚守,再到快递小哥尽己所能、风雨无阻地为医疗救援队送去热食,他们是灿烂星空中亮眼的星,他们是人民群众心中的真英雄,在榜样的身上,有着指引前行的力量,这种力量汇聚了砥砺奋斗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这是指引着党员干部不断前行的“指南针”。党员干部当以之为参照,学习榜样之“行”,更学习榜样之“心”,让“心行”共力,倾尽全力,让行动释放出更大的正能量和光芒,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党员干部要向榜样看齐,擦亮“三面镜子”,将榜样的力量转化为信念和行动的力量,让心有力量、行有方向,照出不忘初心、心系群众的“好样子”,在不懈奋斗中为国家富强与民族振兴注入智慧与力量。

感动中国20_年度人物名单出炉了,身患绝症坚守抗疫一线的人民英雄张定宇等当选。画面中那一幕幕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感人至深的熟悉背影,那一个个激动人心、励志人心的身边故事,就是当下中国奋进时最鲜明、最真实的写照。铿锵稳健的奋进脚步,真情满怀的人间烟火,在这背后是永远让我们走向胜利的“伟大力量”。

这力量是“历久弥坚”的信仰。信仰是灵魂,是支柱。俄国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深刻地改变了中国的命运。自此,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扎根,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历经流血牺牲,艰苦实践、探索、发展,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创举,展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真理力量。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人民的、实践的、开放的理论,指引着我们前行,取得了让世人赞叹的伟大成就。也正是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坚定,才涌现出了一批批时刻感动着我们的人物。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百年峥嵘,历久弥坚。有信仰就有情怀,就有担当,就有力量。信仰越是执着,在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伟大征程中越是能无我、忘我,越是能冲得出、豁得出,越是能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形成众志成城的强大能量。

这力量是“坚若磐石”的信念。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志向是克服艰难险阻、抵御腐蚀诱惑的“法宝”。志向远大者,能登高望远,站在时代发展潮流最前沿,不畏浮云,脚踏实地,经受住任何考验和磨难。我们正是有了共产主义这样的远大理想和信念,才铸就了无数响彻在中华大地上的“感动”,同时不断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建设共产主义需要一棒接着一棒地接续奋斗。只要是“向上”,就要去战胜“阻碍”,就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挑战,未来,还会遇到更多更大的战斗,我们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信念是灯塔,需要凝心聚力,一心一意地朝着它驶近。我们要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在任何风雨面前安然如山,永远做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主心骨。

这力量是“更加美好”的信心。一切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民。人民群众越来越幸福,就是我们拼搏的最大底气。人民群众对更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拼搏的唯一目标,“感动中国”的榜样们用行动践行的正是这样的信心和责任。其实,还有无数党员干部正用辛勤和汗水把人民群众心中的“美好憧憬”耕耘成人民群众现实的“美好生活”。对于党员干部来说,再也没有什么比让人民群众满意更鼓舞人心的了,我们要把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化为不懈的行动力、执行力、创造力,不断去跨越新的“娄山关”“腊子口”,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让人民群众对未来更加充满信心,让人民群众的信心始终成为我们的力量之源。我们还要通过不断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保持纯洁性、先进性和时代性,使党带领人民攀登的脚步更加豪迈。

体悟是为了更好地前进。只要我们始终坚定信仰信念信心,激发信仰信念信心的“伟力”,就能书写出更多感人故事,就能答出更好的时代答卷,就能实现伟大梦想!

“没有人能百毒不侵,热血可以融化恐惧。没有人是生来的勇者,责任催促你重装上阵。八方统筹百般服务,你以凡人之力书写一段传奇。”这是《感动中国20_年度人物颁奖盛典》对守护战疫医护人员的快递员汪勇的颁奖词。正是无数像汪勇这样的“凡人”,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着不凡的传奇,给了我们无数的感动,也给了我们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成为奋斗新时代、奋进新征程的不竭动力。

小火炬迸发大能量,“凡”的是朴实无华的信念,“不凡”的是默默无闻的坚守精神。“希望为不懂诗的人开一扇窗”,一心致力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叶嘉莹,一生只做了一件事:传承中国诗词。这样不易的坚守,宛如熊熊燃烧的火炬,驱散了黑暗,带来了光明,带来了希望。正是无数像叶嘉莹这样坚守初心、将责任和使命扛在肩上负重前行的人,才让心中那小小的火炬迸发出了无比巨大能量,使中华文明得以传承和发扬光大。歌曲《生而平凡》里唱到:“虽然你我生而平凡,却不曾放弃心中的期盼,紧握手中的果敢,无惧人生苦短。”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最平凡的群体,但也正是每一个平凡之人默默无闻的坚守,以生命赴使命、用挚爱护苍生、舍小我顾大局,最终使得涓滴细流凝聚成了汪洋大海,托举中华民族复兴之舟乘风破浪、行稳致远。

小平台成为大舞台,“凡”的是不起眼的岗位,“不凡”的是爱岗敬业精神。智者不惑,勇者不惧。拥有智慧,才能在纷繁复杂的形势面前廓清迷雾,见人所未见;具有勇气,就能像战士那样一往无前,创人所未创。无论是在平凡的快递岗位上的汪勇,还是不为大多数所知的国测一大队,亦或是向绝壁开天路的当代“愚公”毛相林,都在小小的岗位上把“智”和“勇”表现得淋漓尽致,也正是他们把平凡与伟大画上了等号,把小平台变成了挥洒汗水、创造奇迹的大舞台。时下,“十三五”完美收官,“十四五”振奋开局,正需要无数经得起事业责任的考验,始终心无旁骛、恪尽职守和经得起困难风险的考验,始终意志坚定、奋勇向前的“凡人”,方能在新时代的大浪中披荆斩棘、在困难挑战中践行初心使命、在大考中交出合格答卷。

小举动凝聚大爱心,“凡”的是简单的初心,“不凡”的是伟大无私的奉献精神。年过六旬的万佐成、熊庚香夫妇,十八载如一日地为抗癌的病人们提供着“抗癌厨房”,使得小小的充满烟火气息的地方弥漫着动人的温情,温暖了无数人的心灵。正如颁奖词所说,“微弱的灯,照亮寒夜的路人;火红的灶,氤氲出亲情的味道。这陋巷中的厨房,烹煮焦虑和苦涩,端出温暖和芬芳,惯看了悲欢离合,你们总是默默准备好炭火”,万熊夫妇是中国无数个“普通人”的缩影,他们或许文化水平不高,但心中有大义,双手有善举;他们的初心看似简单,但背后却是折射出了他们伟大无私的奉献精神,他们小小的举动看似平凡,却是展现出了中华民族乐善好施的美好品德。在他们身上,承载着中华文明几千年不断凝聚的可贵精神财富,也正是因为有了他们,我们奋进新征程的信心才更加坚定,劲头才更加充足。

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崇高事业需要榜样引领。站在“两个”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我们应大力向感动中国的入选人物们学习,以更加饱满的激情、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务实的作风,传承初心使命,将“凡”变得更加“不凡”,为谱写新时代中国现代化建设新篇章而努力奋斗!

时代铸精神,精神催奋进。指出,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的伟大民族精神,为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2月17日晚,“中国人的年度精神史诗”——《感动中国》在“云上”与亿万观众揭晓“感动”,见证温暖。

1个团体、9个个人和特别致敬的抗疫英雄,这些“感动人物”用责任和担当、用热血和生命、用逆行和坚守,在平凡的工作岗位创造出不平凡的事业,把“感动”播种在每一个人的心里,把“感动中国”书写成美丽画卷,向世人生动诠释着新时代的“中国精神”。

“他们”书写“中国精神”:一生奉献。“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身患绝症却坚持与疫情赛跑的院长张定宇,隐瞒病情、身先士卒,步履蹒跚中为病人争分夺秒,在金银潭医院撑起“一片天”;帮助贫困女孩圆梦大学的免费女高校长张桂梅,坚忍病痛、竭尽所能,让一代人走出大山、走进校园,在山区女高撑起“一片天”;中国传统文化的摆渡人叶嘉莹,96岁高龄、锲而不舍,用无声的觉悟做有声的事业,在中国传统文化和古典文学领域撑起“一片天”。“他们”犹如“黑夜”里燃烧的“蜡烛”,“燃”其一生散发光芒,为夜幕下的路人照亮前方、照亮希望,书写出了一生奉献的“中国精神”。

“他们”书写“中国精神”:舍身为国。“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洪水中逆流而上不幸牺牲的消防战士陈陆,带领队员转移群众2665人,36岁牺牲,用生命兑现对国家和人民的承诺;率队击落击伤29架敌机的志愿军老英雄王海,不畏生死、迎战强敌,劣势下为国击豺狼、创惊人战果;北斗三号卫星首席总设计师谢军,三年一腾飞,十年一跨越,创造国之重器,将导航卫星送入太空,照亮国人的梦;七次深入生命禁区用双脚丈量祖国大地的国测一大队,67年徒步6000多万公里,牺牲40多位同志,为国家苦行,为科学先行,再测珠峰8848.86米,用血水汗水乃至生命绘造山河蓝图。“他们”把生死置之度外,用生命坚守岗位、用生命守护家园,书写出了舍身为国的“中国精神”。

“他们”书写“中国精神”:朴实无华。“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抗癌厨房”创办者万佐成和熊庚香夫妇,以简单初心与癌症病人相伴,用爱心守护,白天夜晚留着炉火,为病人传递亲情的温暖;用爱守护战疫医护人员的武汉快递员汪勇,舍小家为大家,以勇敢、担当、热心和细心为“白衣天使”提供“保姆式”服务;绝壁中凿天路、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的村书记毛相林,坚守偏远山村43年,以“硬汉”的苦干实干向大山发出“挑战”,改变村庄命运,塑造“下庄人”的奋斗精神。“他们”以凡人之力传递温暖、爱洒人间、创造传奇,书写出了朴实无华的“中国精神”。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今天,14亿人当中的你我他正站在实现“两个”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当读“感动人物”书写的“中国精神”,并从中汲取前行力量,永葆初心、牢记使命,乘风破浪、扬帆远航,努力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中国精神激励伟大奋斗!致敬!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朱彦夫心得

就在敌人兴高采烈庆祝“胜利”时,这群已经冻成了雕像的战士里,有一个人正在慢慢有了意识苏醒,这个人就是我们故事的主人公——朱彦夫。

朱彦夫的身上覆盖着厚厚的冰雪,伴随着缓慢的蠕动,他身上的冰雪发出了咔嚓的声音。鹅毛似的大雪仍然在下,朱彦夫靠着异乎寻常的生命力和毅力,终于艰难地坐了起来。

伴随着意识的苏醒,朱彦夫的身体也慢慢有了感觉。因为过分的疼痛和寒冷,他感觉到自己的五脏六腑仿佛燃起了一把大火。他十分口渴,但这冰天雪地的野外,去哪儿找水源呢?正当这个时候,朱彦夫突然感觉到自己的嘴边仿佛有一湾清泉。

朱彦夫尝了一口,感觉又黏又涩,实在难以下口。朱彦夫继而又感觉到了前所未有的饥饿,他想吃些东西。此时他隐隐约约感觉到,自己的脸颊上有一团黏糊糊的东西。饿得发疯的朱彦夫已经顾不上许多,他的心里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活下去”!

朱彦夫想都没想,直接就把脸上的东西扯了过来,一口吞进了自己的肚子里。

随着时间的推移,战地上的气温变得越来越冷,朱彦夫开始变得紧张起来。随着自己慢慢活动,朱彦夫的四肢已经有了些知觉。他明显地感觉到现在的气温变得越来越低,仿佛这世间的一切都会被冻在一起。如果自己不能赶紧找到取暖的办法,或者离开这里,那么自己极有可能“再次被冻死”。

与此同时,朱彦夫的意识也慢慢苏醒了,他发现,刚刚喝的并不是什么水,而是自己头上流下的鲜血。自己吞下去的东西,正是因为爆炸而掉落的眼球。

朱彦夫感觉自己的左眼什么也看不到,世界变成了黑黢黢的一片。右眼虽然能够看见,但却十分模糊。他努力让自己冷静下来,整理好思路。

朱彦夫发现自己的双手似乎没有任何感觉,他甚至尝试着把手放到了自己的牙齿上,狠狠咬了一口,但令人难过的是,他依然没有任何感觉。他打了一个冷颤,一个想法冒出来,他赶忙尝试着站起来,但每次都以失败告终。

这个时候他终于意识到,自己的双手和双脚,都因为过度寒冷已经失去了知觉,甚至极有可能已经被冻坏。

朱彦夫感觉非常焦急,因为他想到了自己出发前立下的誓言,人在阵地在。他开始下意识在周围找自己的枪,却始终一无所获。

朱彦夫又再次昏迷了过去。等到再次苏醒的时候,朱彦夫想到了自杀,他找到了最后一件武器,想着和战友们一起在250高地上长眠。然而令人没想到的是,朱彦夫的双手已经无法扣动板机。

或许老天就是为了留自己一条命,只要还有一丝残念,那就还有机会。朱彦夫的内心迸发了一种对生命的强烈渴望,他无比想要活着,虽然四肢已经失去了知觉,但他依然努力靠着仅剩的有意识的躯体,在雪地上努力前行。

不知道究竟过了多长的时间,也不知道究竟爬了多远,朱彦夫终于在一条小河旁被友军发现,送到了后方医院。

自杀还是努力活着?

等到朱彦夫再次醒来的时候,已经又是几十天之后的事了。

朱彦夫感觉到自己的右眼模糊糊地有一片光亮,他努力动了一下自己的头,却感觉到周身剧烈的疼痛。他隐隐约约听到有人在喊:“醒了,醒了!”

接下来便是一阵急促的脚步声,虽然看不清楚,但朱彦夫还是凭借大概的轮廓判断出,站在自己眼前的这个人,是个穿白大褂的医生。

医生用非常急切的语气问:“你感觉怎么样?”

朱彦夫没有回答,因为他没有任何的力气,除了疼痛,几乎没有任何的知觉。

在接下来的几天时间里,朱彦夫才知道了自己昏迷后的经过。在被友军发现后,朱彦夫被送到了后方医院,昏迷了90多天,经历了47场手术。

但朱彦夫的生命力就是这么顽强,当时医生都把朱彦夫推到太平间了,认为他一定活不久,但他却一直有生命体征,这也意味着他还活着。就连就是他的医生,也为他顽强的生命力而感到不可思议。

就这样,医生和朱彦夫达成了无声的“契约”,一个坚强地活着,一个努力地救助。医生先后对朱彦夫实施了颅内取弹、腹内排异、四肢截肢、面颊植皮等前前后后47次手术。

每一次手术前,医生都觉得朱彦夫估计挺不过这一次,因为伤口深度感染,朱彦夫始终高烧不退。但奇迹的是,每一次他都保持着明显的生命体征。

可惜的是,这47次手术,朱彦夫全程都在昏迷的情况下进行,推出手术室的朱彦夫依然深度昏迷。直到三个多月后,朱彦夫终于缓缓睁开了眼睛。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学习心得

“感动中国2018年度人物”2月18日晚正式出炉,从两弹一星功勋程开甲,到把生命献给高原的植物学家钟扬,从守岛卫国32年的民兵夫妇王继才、王仕花,到不畏牺牲的排雷战士杜富国,从危急时刻安全降落的英雄机长刘传健,到生活节俭却捐赠千万的退休老人马旭......他们,将伟大与平凡画上了等号,平凡中蕴含着的伟大力量足以薪火相传、代代接力,他们用无私奉献感动着中国。这些普通人身上涌现出的道德力量,向整个社会传递出强大的正能量,让我们每一个人体会来自思想深处的触动与感悟。

其实,他们都是寻常人,做的都是寻常事,甚至都是职责范围内的事情。他们在平凡中书写伟大、在朴实中孕育高尚、在奉献中彰显人生价值的精神却是最美的。普通的人,普通的事,因为怀有不普通的思想境界,因为充满令人积极向上的力量源泉,所以平凡的人生变得万众瞩目,平凡的人生变得华光溢彩。平凡、平和、平静、平淡......一个“平”字承载了中华民族太多的文化心理,但是平凡中往往蕴含着伟大,平和中又包含着冷静和宽容……说起平凡,我们每一个人都很平凡,但平凡也可以成就伟大,像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那样,才能不虚度年华,才能使短暂的人生历程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因为他们的存在使我们的社会变得更加纯净和和谐。他们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体现,传承和延续着中华民族的思想精髓、精神基因和文化血脉,他们用无私奉献构筑起中国精神、中国价值和中国力量,使我们中华民族在这股强大力量的感召下凝聚成一股不可战胜的力量,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平凡中的伟大凝聚了奋发向上的力量。“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是社会群体的先进分子,德可为师、行可为范,这些普通人身上涌现出的道德力量,向整个社会传递出强大的正能量,在广大群众中形成了一股从我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争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者的向上之风。他们的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新时代的集中体现,凝聚着中国力量的思想道德基础,凝结着全体中华儿女共同的价值追求。我们都是普通人,我们也一样可以用自己的模范行为和高尚人格去感召他人,同样,我们也可以学习身边普通人的事迹,用榜样的力量带动全社会积极向上和奋发进取。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心得体会

1998年,中国女子空中技巧队开始出征冬奥会,24年了,共获得5枚银牌,因此有了“收银员”这么一个戏谑的称号。

2014年徐梦桃出战索契冬奥会时获得了银牌,也成为“收银员”中的一员。

徐梦桃:我当时会感觉到这枚金牌,就是触之可及。

索契冬奥会之后,徐梦桃开始积极备战平昌冬奥会,但在2016年全国冬运会的赛场上,徐梦桃受了重伤,左腿膝关节韧带断裂,她不得不接受手术,切除了将近70%的左膝外侧半月板,并在膝盖中打了3根钢钉。

徐梦桃:整个2016年当中都在用电击片,提高你的肌肉质量,那个腿电完之后,就会疼好久好久。这种疼痛,就会让你感觉到一直在抽筋,好像触电了一样。

重新回到国家队的徐梦桃,为了不影响平昌冬奥会的发挥,她一直没有做取钢钉手术。就这样,徐梦桃带着钢钉如期站在了2018平昌冬奥会的赛场上。

平昌冬奥会成了徐梦桃的噩梦,这一次她摔得更重,无缘夺金。

徐梦桃:我当时会感觉到,天啊,我真的是拿不了冬奥会冠军,我现在已经28岁了,冬奥会是四年一届,青春有几个四年,尤其是空中技巧女运动员又有几个四年,可能未来我没有机会了。我是不是就注定了与冬奥会金牌无缘。

在平昌冬奥会摔倒后,之前缝合的半月板再次裂开,原本被切除了大半个外侧半月板的左膝,又再度被切除了60%的内侧半月板。

那段时间,徐梦桃的情绪非常低落,她真的打算退出冬奥赛场。为了备战冬奥,别说结婚了,就连父母都难得相见,也就在养伤的这段日子里,才有了父母久违的陪伴。

徐梦桃的父亲徐学君经营烤串店为生,却酷爱体育,正是他发现女儿在体育上的天赋,在小梦桃心里种下了当奥运冠军的种子。在普通人看来,他是一个狠心的父亲。

徐梦桃:我爸爸也跟我说了一句话,他说万里长征都走过来了,不差这一步了,北京冬奥会我们再坚持一下。其实没有任何一件事是比我能参加自己家门口的冬奥会更让我向往的。

备战北京冬奥这四年比之前更艰难。年龄越来越大,加上切除掉如此多的半月板后,膝盖没有了缓冲带,基本上是两块骨头在摩擦了,当从高台上跳跃落地时,无法想象会给腿部带来多大的冲击和伤害。

2021年12月和2022年1月,徐梦桃在空中技巧世界杯分站赛芬兰和加拿大赛场先后夺冠,个人职业生涯的世界杯冠军数达到27个,成为世界第一人。只差一枚冬奥会金牌,来成就她职业生涯的全满冠。2022年2月14日,她站在了北京冬奥会的决赛场上。

徐梦桃直接挑战三周台back/full-full-full,向后空翻三周加转1080度,这也是女子赛场的顶尖难度。

108.61分,这是女子决赛的最高分,这一次徐梦桃是第一,她为自己和中国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女队赢得了首枚冬奥金牌,终于破除“收银员”魔咒,创造了历史。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学习心得

今天下午的第二三节课我们观看了感动中国。

中国第一个人造卫星是孙家栋设计的。

有一次,某栋楼着火了,王锋他为了救四十多位人的生命,自己冲进火海中救了四十多人,本来自己能活下来,却因为自己冲进去救人自己去世了。

下一个是支月英,她是一个小学教师,她爱她的学生胜过她的女儿,甚至她的女儿说过她的妈妈是一个好老师,但不是一个好妈妈。她村里边的人都说她是一个傻子,她说:“我是一个傻子,山里头需要我这个傻子”。

然后就是张超。他是一名飞行员,在他第一次上舰的时候出了一次意外去世了,在他摔到地下之后问团长:“团长我还能不能上舰。”我佩服他的精神。

我从他们身上感到了很大的精神,有乐于助人的精神,还有无私奉献的精神。

我也要帮助别人,长大后像他们一样学习他们的.精神,做一个勇敢、做一个无私奉献的人。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学习心得

中国,我们伟大的祖国,走过战争,解决温饱,全面小康,为人民谋幸福;202x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我们经遇挑战,奋勇拼搏,为的是,让鲜花再烂漫,游人再奔赴;有一群人,他们为国为民,誓死拼搏,奉献大爱,感动着你和我。

在看过《感动中国202x年度人物颁奖盛典》之后,我更深切的有了对于祖国的崇敬,对于那些可爱的人的发自内心的崇尚,他们坚强有责任,无畏肯奉献,拼搏示大爱,坚持架暖炉,勇敢展技艺,心细寄热血,突破长腾飞,报国携风雅,开山又拔路,吃苦献国力,英勇常留存。我们更多的感怀,是源于他们的义无反顾,无私无畏,勇敢向前,有担当,不气馁,不放弃,他们从平凡走向了伟大,他们的事迹,他们带给我们深思的伟大历程,是精神的财富,人格的精炼,价值的提升。

他们从人民中走来,为了人民,他们舍弃了许多,遗憾了许多,激动了许多,悲痛了许多。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他说能够帮助别人很幸运,壮烈也很平常,一声定宇兄,一脚为民生,抗疫一线他冲向前;抗洪防汛战士陈陆,与家人最后一张合照,村民不曾遇见的大洪水,不愿相信他已离去;山区老师张桂梅,一块两块为女子搭一方校舍,重疾缠身,时间留给女孩,丧葬费留给孩子;“抗癌厨房”,万佐成,熊庚香,早点铺成炉火处,万家厨房,偶然改轨迹,必然见善良;空军英雄王海,跨过鸭绿江,不畏强敌,140米开炮,不怕死,死不了。他们的精神体现,让我们更加懂得,生活并不总是如意,或是难以接受,但我们应该坚强,把一切都交给时间,为了未来,拼就再拼一点,健康就是财富,对美好持有期待,对一切怀有热爱。

志愿者汪勇说,十公里不能让医护人员走过去,他察觉医护需求,迅速解决,他认为医护是神圣的;技术突破人谢军,他倾心倾力北斗国产原子钟,三次晕倒,关键器件全部国产,工作值得;风雅先生叶嘉莹,筑民族修养,颂经典,结诗缘,文化传播,书生报国,谦虚自谦,传承一家;开路主任毛相林,修路是可行的,改变村庄命运,挑战艰难,身先士卒,架起康庄路;猎猎风旗国测一大队,珠峰高程测,扎西德勒,双腿丈量,生死考验,年轻人接力,情谊深。汪勇坦诚相见,持之以恒,汪勇真勇,热血融化恐惧,新的目标挑战,奋勇向前,品格提升见价值,无声觉悟有声教育,敢于抗争命运,不忘向往美好家园,感受集体的珍贵,无私无畏。

他们的事迹启发着我们当代的少年,一代一代的少年,唯有将自己的热血洒注祖国,才是有价值,有意义的。感动中国,感动你和我,支撑感动的背后,是我们共同有责任,为我们的国家而奋斗,挥洒青春汗水,激扬美好乐章。

全国上下,共克时艰,202x,必定不凡。我们伟大的祖国,昨天已然是一美好的画卷,新的蓝图已经铺就,我们国家有能力,有信心以一大国姿态立于东方,在她的身后有国士无双,亦有朝气蓬勃的新一代。

同祝愿,祖国好;共奋力,展宏图。唯愿与感动中国人物一道铸美好明天。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学习心得

2月18日,《感动中国人物颁奖盛典》在央视综合频道播出。从两弹一星功勋程开甲,到把生命献给高原的植物学家钟扬;从守岛卫国32年的民兵夫妇王继才、王仕花,到不畏牺牲的排雷战士杜富国;从危急时刻安全降落的英雄机长刘传健,到生活节俭却捐赠千万的退休老人马旭……他们,将“伟大”与“平凡”画上等号,用无私奉献感动中国!

诗人顾城曾说: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在感动的同时,我们有时是不是也该有点儿愤怒。我们要做的和该做的事还很多,只有感动、愤怒都不够,我们必须擦干眼泪后行动,站到一个又一个曾经感动过我们的人身后,然后愤怒才会真正减少。

看感动中国,最吸引我们眼球的还有里面的颁奖词,这些颁奖词语言凝练,富有文采,魅力十足;精华浓缩,丰富,短小精悍。我们读之,品之,手不释卷。我们仿写,撰写,受益匪浅,这又何尝不是一种收获呢?每一年,《感动中国》的那些年度人物,都带来一种启示、一种力量。今晚,谁将让你落泪,谁将动你心魄。感动中国的典范,是我们学习的榜样,行动起来才能凝聚力量,向上,更好,创造未来!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心得体会

江门村山多地少、交通不便,长期陷入贫困之中,村里的劳动力大多外出务工,杨宁的父母也不例外。杨宁和弟弟从小便跟着奶奶生活。

2010年7月,杨宁大学毕业,在收到南宁市一家农资公司录用通知的同时,也了解到家乡正在选聘大学生村官。当时,为了照顾生病的奶奶,她选择了回家,成为一名大学生村官。

到任的第一天,村主任就“分配”给杨宁一个屯。在一次次入户走访调查过程中,亲眼看见的贫困,让杨宁百感交集。

一边是热闹繁华的城市,另一头是尚未脱贫的山村。“进城还是返乡?我彻夜难眠。”几经思索,杨宁决定拼一把:用自己的知识,帮助江门村改变落后面貌。

然而,回村工作伊始,压力重重。贫困发生率达20%、村集体经济为零……杨宁准备大干一场,在村里带头吸纳贫困户发展竹子粗加工、辣椒和葛根种植。但由于作物病害、交通不便等原因,这些产业的收益都不及预期。

担心杨宁气馁,老支书张有权和她谈心:“城里少你一个大学生不怎么样,但村里多你一个大学生会很不一样。”杨宁也坚定了信心:“年轻,摔倒了可以再站起来。”

经过深入调研,杨宁决定带领村民按照“稻+鸭+鱼”共作模式,探索发展特色水稻紫黑香糯。可开动员会的时候,村民们却默不作声。“你种什么赔什么,我们怎么相信你?”村民张海慧直言。

在交通不便、资源匮乏的山区,想蹚出一条致富路并不容易。也有村民劝她,不如回城里找个轻松点的工作。但是,一心想改变家乡面貌的杨宁没有放弃。她多方请教专家,带领大家一步步摸索,找到了适合当地资源条件的特色产业——紫黑香糯稻米和高山泉水西瓜等。

为了让村民安心,杨宁再一次豁出去。她偷偷把家人为她准备的婚房卖掉,筹集了30多万元,作为产业启动资金。“我免费提供稻谷、鸭苗、鱼苗,你们负责种养,我负责回收,国家还有针对贫困户的产业奖补资金,尽管放心!”她对村民说。

在她的带动下,全村63户贫困户参与其中,种了120亩紫黑香糯。一年下来,每亩紫黑香糯增收1500多元,极大激发了村民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

高山水果、高山蔬菜、农村电商……山里步履不停,杨宁的鞋子磨旧了一双双。“这几年,江门村成了‘明星村’。”安陲乡党委书记管斌说,在杨宁带领下,江门村创办“苗阿嫂”品牌,销售农产品,户均增收3200多元;一些农村创业青年成立“苗村倌”农产品电商服务中心,年销售农产品900多万元。2020年,江门村脱贫摘帽,她又带领大家搞起特色养殖和深加工。

杨宁的付出,村民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2017年8月,江门村两委换届选举,杨宁成为村里第一个有大学学历的女村委会主任。2020年,江门村年人均纯收入提高到8000多元,全村实现整体脱贫摘帽,杨宁被推选为村党总支书记。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学习心得

2月18日晚,《感动中国人物颁奖盛典》播出,获得“感动中国20人物”荣誉的包括:两弹一星功勋程开甲,把生命献给高原的植物学家钟扬,守岛卫国32年的民兵夫妇王继才、王仕花,生活节俭却捐赠千万的退休老人马旭,不畏牺牲的排雷战士杜富国,勇斗歹徒的退伍军人吕保民,危急时刻安全降落的英雄机长刘传健,雪域邮路上的忠诚信使其美多吉,坚守扶贫一线的基层干部张渠伟,担起未来的80后乡村教师张玉滚。(央视网月18日)。

年度的11位感动中国人物无私无畏、爱国奉献、舍己为人、忠诚担当、全心为民,他们的先进事迹感动着你我、感动着中国,同时也感动着世界。感动之余,我们更重要的是要学习这些感动中国人物的家国情怀。

中国华夏五千年文明,记载着无数历史岁月,在历代王朝的兴衰更替中,有多少人为其抛头颅、洒热血,最终取得了国家的胜利,五千年的努力,最终铸就了今天强盛的中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古往今来无数志士仁人爱家家国的人生追求。“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的平实话语,它告诉我们一个简单而又深刻的道理: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只有民族复兴、国家富强,才能带来人民的幸福、带来每一个人的幸福。

两弹一星功勋程开甲的家国情怀是:一片赤诚、一生奉献,为开创中国核武器研究和核试验事业“舍家弃子”隐性埋名20余年。

把生命献给高原的植物学家钟扬的家国情怀是:致力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不畏艰苦与困难,不忘初心与誓言,直至献出宝贵生命。

守岛卫国32年的民兵夫妇王继才、王仕花的家国情怀是:以海岛为家,与孤独相伴,在没水没电、植物都难以存活的孤岛上默默坚守,把青春年华全部献给了祖国的海防事业。

生活节俭却捐赠千万的退休老人马旭的家国情怀是:生活简朴,身居小院,却将自己与丈夫一分一毫几十年积累的1000万元无私地捐赠给了祖国的教育事业。

坚守扶贫一线的基层干部张渠伟的家国情怀是:扶贫必需精准,不落一人一户。病情迫在眉睫,却一拖再拖。为渠县143802名贫困人口脱贫、130个贫困村脱贫和整县摘帽,他贡献了健康、智慧和热血。

担起未来的80后乡村教师张玉滚的家国情怀是:为了山区孩子的未来,大学毕业后毅然放弃了在城市的工作机会,回到家乡一干就是。他将青春绽放在偏僻的山村小学,“80后”的他鬓角斑白,脸上布满皱纹,但他却无怨无悔。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成就显著,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民主政治建设深入推进,人民的自由和权利得到切实保障,文化建设让中华文明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科技创新成就斐然,综合国力显著提升,中华民族正以崭新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祖国的伟大成就令世界瞩目,让我们倍感自豪,而国家的成就正是每个人付出的结果。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好。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国两相依,有国才有家。我们应该牢牢记住,实现“两个百年目标”,需要祖国经济实力和国防外交的强大,更需要亿万中华儿凝聚在中国精神气脉中最本真的“家国情怀”。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