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三年级教学设计(热门15篇)

时间:2023-12-04 18:29:05 作者:薇儿

教学计划是教师为了达到教育目的和教育要求,经过分析研究,制定出来的一种详细安排和预定。接下来是一些教研组整理的教学计划范例,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思路和参考。

三年级语文教学设计

1认识本课9个生字,“艄,帘,垫,技,纵,货,雇,祷,横”,结合课文学习,理解词语“操纵自如,簇拥”等。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能结合课文内容理解“小艇成了重要的交通工具,相当于街头的汽车”一句。

3会用“我看到了什么,了解到什么”的方法学习课文,并且能用上这个方法复述课文内容。

用上“我看到了什么”,了解课文内容,训练朗读。

一导入激趣,揭示课题

2关于威尼斯,课文后有一个注释是这样说的,自己试着读一读。(ppt)

3你读懂了些了什么?

交流:

4水上城市是怎么样的?让我们一起来看看。(ppt图片)

5你们看,这就是威尼斯,那里河道交错。河道中还有许多小艇。

7补充课题,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以看到的角度了解内容

(一)开头语

(二)交流:

小艇的样子(第2节)

1现在你来到了威尼斯,你首先看到了什么?(请你挨着课文的顺序来说一说)

2交流:

3初到威尼斯我们先看到的就是威尼斯小艇的样子。(图片)我们看到的威尼斯小艇有二三十英尺长(引读)

交流:板书又窄又深像两头翘起像行动轻快灵活像

5就是这样的小艇吸引了无数观光旅游者的眼睛,你能向大家来介绍一下小艇的样子吗?

小艇行驶自如(第4节)

2想好了吗?说给同桌听

3交流:板书极快时拥挤时极险极窄时

4读板书对呀,在极快的时候我们看到---我们看到小艇行动起来是那样的轻快灵活,导致我们的眼睛不知看哪一处好。

人们乘坐小艇去干各自的事情(第5节)

1我们乘着小艇继续向前行驶,我们又看到了什么?

3交流:板书

威尼斯妇女们不是整天坐在小艇上的。他们会去干吗呢?想象一下,谁来说说看交流

祷告注意偏旁祷告意思就是求神保佑上教堂祷告是威尼斯人的一种生活方式

4威尼斯的男的,女的,老人,小孩都要用到小艇,也就是男女老少都要用到小艇,不是吗?我们看见(引读)

夜晚(第6节)

1小结,白天过去了(板书),我们乘着小艇游览了威尼斯,夜晚来临了,在威尼斯的晚上我们又看到些什么呢?自己读第6节找到有关的语句来说一说。

2交流:

板书:热闹

3古老的威尼斯沉沉地入睡了,这是多美的一幅画面啊,让我们来读好它,先自己练一练。

4交流:

三深入理解课文,理清脉络

(一)开头语

(二)交流

小艇样子

1你觉得小艇的样子怎么样?你了解到小艇样子很美奇特

威尼斯是一个旅游城市,他可是非常注重自己的形象的,所以那里的人们把小艇造的是那样的美丽那样的奇特。

2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

(1)我们除了了解到小艇的样子很美丽很奇特以外,还可以了解到什么?

交流: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

(2)这一节其实就是围绕着这句话来写的,作者正是从船夫的角度来写小艇,让我们真实地感受到小艇的轻快灵活。

3离不开小艇

对,无论是白天还是黑夜人们都要用到小艇,所以说威尼斯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小艇。

4小结:

因为威尼斯是一个水上城市,河道狭窄所以人们造的小艇外形独特,船夫每天驾驶着小艇穿行在狭窄的河道中,出,这也练就了他们特别好的驾驶技术。那里的人们的工作和生活都要用到小艇,难怪人们会说小艇是重要的交通工具,相当于街头的汽车。(出示)

四总结全文

2交流

3在威尼斯这座城市中除了小艇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以外,其实还有桥梁教堂,圣马克广场也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这篇课文取自马克吐温的`《威尼斯游记》。关于其他的内容马克吐温在《威尼斯游记》中也向我们作了介绍。我们小朋友在课后可以找到有关的内容来读一读。

4今天我们去了本单元的第一站,我们用我看到了什么,又了解到什么的方法走进了威尼斯,在以后的几站旅途中也可以用上这样的方法来学习。

三年级语文教学设计

1、认识“郁、澈”等9个宇,学会“林、郁”等13个字。正确读写“山谷、森林”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乱砍伐树给人类带来的灾难。

教学重点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小村庄变迁的过程和原因;教学难点是联系生适实际理解本文所蕴涵的深刻道理。

1、小黑板(字词)。

2、课前布置学生查找资料,了解我国的森林覆盖率与森林的破坏情况、植物与水土流失、植物与环境保护等相关知识。

1、师:山谷中,有这样一个小村庄,请同学们看一看,它给你留下怎样丁怎岸的印象?

2、学生讲述自己的感受,体会小村庄的环境之美。

3、今云,我们就读一读这个小村庄的故事。(出示课题)让我们把时光倒回到许多年前开始。

1、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认读生字,指正字音。

3、边读边思考:小村庄结果怎么样了?

小结:一个美丽的小村庄最后在一场大雨中消失得无影无踪,真令人痛心,这到底是谁造成的呢?我们下节课探究这个问题。

1、自己练习讲述。

2、指名讲述。评价读音的准确,故事的完整。

三年级语文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水罐的一次次变化中,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感知童话丰富的想象力。

3、体会懂得关心别人,懂得用爱心对待生活。

二、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朗读,了解水罐的一次次的变化及原因,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学会关心别人,学会用爱心对待生活。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看过钻石吗?想看吗?今天呀,老师带来了几张世界上最名贵的钻石图片,咱们一起去欣赏欣赏吧!(出示课件)。

2、解说:这钻石呀,是世界上最珍贵的宝石,它晶莹剔透,纯洁无暇,象征着高贵、纯洁与永恒。

3、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和钻石有关,它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的童话故事《七颗钻石》(出示课件)。

二、新授。

(一)、入情入境。

1、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并学习了第一自然段,知道了:“在很久很久以前(教室配乐深情朗读第一自然段)”(并出示课件)。

2、此时此刻人们最需要的是什么?(水)。

(二)、透过神奇,体会变化,感受“爱”

1、就是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一天夜里,一个小姑娘拿着水罐走出家门,为她生病的母亲去找水,她的水罐发生了怎样的神奇变化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第2、3自然段,并回答老师的问题。(出示课件)。

2、学生汇报,多媒体出示相应的句子。

3、教师贴相应的水罐图:空水罐――满水罐――银的――金的――钻石――水流――星星。

4、分组读。

5、一个普通的水罐发生了那么多的变化,真神奇!那空水罐怎么会装满水呢?快到课文中去找找答案吧!

(1)指名回答。

(2)出示句子课件。

(3)问:小姑娘为谁找水?(母亲)她为什么要为妈妈找水?你体会到了什么?(对妈妈的爱)你觉得她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孝顺)小姑娘找到水了吗?(没有)你从哪里可以看出?(哪儿也找不到)此时的小姑娘已经非常累了,谁来读读这段话?指导朗读。(“哪儿”要读出着急,“睡着了”要轻些,不能吵醒她)。

(4)我想请女同学读读。

6、当小姑娘得到水后,心情怎样?你从书上的哪句话可以看出?

(1)指名回答。

(2)出示句子课件(小姑娘喜出望外・・・・・・跑去)。

(3)“喜出望外”是什么意思?你们有喜出望外的时候吗?说一说。谁来读读(指名读)。

(4)尽管小姑娘也想喝水,但她还是先想到谁?(母亲)从这里我们再次感受到了什么?(对母亲的爱)让我们带着惊喜与对母亲的爱齐读这句话吧!指导朗读。

教师小结:同学们,正因为小姑娘对母亲的爱,才使空水罐变成了满水罐呀。

7、那木水罐为什么变成银水罐呢?你又是从课文的哪里知道的呢?

(1)指名回答。

(2)出示句子课件。(小姑娘往・・・・・・・・欢喜起来)。

(3)小姑娘自己舍不得喝,却把水给了谁?(小狗)小狗是动物呀,你体会到了什么?(对小动物的爱)。

小结:小姑娘不仅爱母亲,也爱小动物。因此木水罐变成了银的。

(4)想想,喝到水的小狗会对小姑娘说什么呢?(感谢的话)学生自由说,文中还有一处描写小狗的,快去找找。

(5)指名回答,并出示课件。

小狗哀哀地尖叫起来。这时小狗又会对小姑娘说些什么呢?(哀求的话)。

(6)现在咱们男生和女生比比赛,看谁读得有感情。

8、银水罐又变成了金的,你知道为什么吗?到书上去找找吧。

(1)学生回答,师出示课件。

(2)母亲把水让给了谁?(小姑娘)她为什么要让给小姑娘?(对小姑娘的爱,也就是母爱。)。

(3)生病的母亲会怎样将话呢?谁来读读?(指导朗读,适时表扬)。

(4)让我们这些做子女的一起来体会这伟大的、深深的母爱吧!齐读。

小结:多么伟大的母亲,多么伟大的母爱,正因为这样,银水罐变成了金水罐。

9、那小姑娘喝道水了吗?你从课文哪里可以看出。

(1)学生回答,教师出示课件。(这时・・・・・过路人)。

(2)小姑娘渴吗?你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再也忍不住、咽了一口唾沫变红)。

(3)谁来读读小姑娘焦渴的样子?指导朗读,男生读。

(4)就在这样焦渴难忍的情况下,小姑娘把水递给了谁?(过路人)她为什么要给过路人?你体会到了什么?(对陌生人的爱)她是一个怎样的小姑娘?(有爱心)。

小结:是呀,正因为小姑娘广博无私的爱心,使一个奇迹又发生了。一个什么奇迹呢?

指名回答,(出示课件)让我们大声齐读这个奇迹吧。

教师总结:(出示课件。

)在焦渴难忍的情况下,小姑娘想到的是,是(),是(),却唯独忘了(),因为她有一颗()。(板书:画)这广博、无私的爱心创造了一个个奇迹。

三、学习第四自然段。

1、那代表爱心的七颗钻石又到哪里去了呢?让我们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2、出示课件,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大熊星座,也叫北斗七星,愿爱心像星星一样普照人间。

四、联系生活,深化主题。

1、童话中的爱心故事让我们感动,让我们进入“爱心故事大家谈”聊天室,说说你生边的爱心故事吧。评价适时表扬。

2、生活中,我们不仅要爱自己的父母、家人,也要爱周围的每一个人,爱需要帮助的人和动物。一首《爱的奉献》送给你们。(出示课件)。

3、教师总结:是呀,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五、布置作业。

今天的作业是:(课件出示“爱心小超市”)。

三年级语文教学设计

1、积累文中的四字词组,并学会恰当地运用。

2、通过人物的动作和语言揣摩人物内心活动,并以感情朗读来体现。

3、了解课文背景,让学生感悟卖木雕的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好之情及中非人民的友谊。

通过人物的动作和语言揣摩人物内心活动,让学生感悟卖木雕的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好之情及中非人民的友谊。

一、复习课文的写作顺序,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卖木雕的少年》一课,并理清了课文写作顺序。请大家回顾一下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写的?(生答:听朋友介绍木雕——挑选木雕——放弃买木雕——赠送木雕)

二、学习“放弃买木雕”,体会作者以及卖木雕少年的遗憾。

生浏览,回答。(都深感遗憾)

带着遗憾的心情读“少年的眼睛里流露出一丝遗憾的神情。我也为不能把这件精美的工艺品带回国而感到遗憾。”

那么,作者和少年为什么感到遗憾?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到相关的语句,画出来,并在句子旁边作批注。

学生读,作批注。

学生交流:

1、重点围绕以下句子展开交流,体会作者的遗憾。

a、我捧着象墩,仔细观赏,爱不释手。

(1)体会作者对象墩的喜爱之情。知道作者是通过“捧”、“观赏”等动作描写来表达人物内心感受的。

(2)理解“爱不释手”。试着用这个词说一句话。

(3)指导朗读,读出喜爱之情。

b、那少年走到我跟前,诚恳地说:“夫人,您买一个吧!”

(1)体会少年是个诚恳的人,作者喜欢他的诚恳率直却不能买他的木雕,因而有些遗憾。

(2)诚恳地读句子。

c、“啊,不,路太远,这个太重……”我有些语无伦次。

(1)什么是“语无伦次”?作者为什么这样?

(2)体会作者既因喜爱这个木雕而想买,又因路远、木雕重而不能带走深感遗憾,并因必须拒绝诚恳少年的好意而“语无伦次”。

(3)理解这是通过语言描写来表达人物内心感受的。

(4)试着读出作者内心的焦急与遗憾。

2、体会少年的遗憾。

“您是中国人吧?”那少年望着我,猜测到。

(1)少年心里会怎么想?

(2)知道少年主要是因为我是中国人,而我却不能带回木雕感到遗憾。

三、学习“赠送木雕”。

生读,回答,(可爱、善良、纯朴等)

那么你是通过文中的哪些句子来体会到他的“可爱”呢?默读课文,做批注。

重点围绕以下句子进行交流体会。

1、暮色中,我忽然发现在一堆隆起的岩石上……看样子,他是专门在这里等候我的。

体会少年的诚意与纯朴。

2、少年连连摆手,用不太标准的中国话说:“不,不要钱。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

(1)课件出示中国医生为非洲人民治病。

课件出示中国援建坦赞铁路,提供无息贷款9.88亿人民币,有64人为之牺牲。坦赞铁路促进了非洲的经济发展。

(2)想象少年和作者的内心独白。

(3)生谈感受。体会少年对中国人民的深情厚谊。

(4)读出你的感动,读出中非两国人民这深厚的情谊。

四、小结。

课件出示句子,读:

“作者需要帮助的时候,少年热情地伸出了双手,因为——我们是朋友!

当非洲人民遭受苦难的时候,中国人民热情地伸出了双手,因为——我们和非洲人民是朋友!愿我们的友谊长存!”

五、作业设计:

写几句话,夸夸这位卖木雕的少年。

三年级语文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有四篇课文,其中《我们的民族小学》《金色的草地》《爬天都峰》是精读课文。课文从多个侧面反映了丰富多彩的儿童生活,体现了我国各族儿童之间的友爱和团结。

有的讲述了儿童在大自然的怀抱里自由自在、快乐的成长以及它们是如何用儿童的眼光和心灵去观察去感受大自然的`;有的通过记述儿童攀登黄山天都峰,反映了儿童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有的赞美了乡村儿童纯朴、勤俭、热爱劳动的好品质。课文内容丰富多彩,充满了童真、童趣。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童年生活的多姿多彩,感受大自然的生活乐趣。

3.掌握36个生字和46个词语。

1.了解我国各族儿童间的友爱团结以及它们幸福的学习生活。

2.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感受大自然给我们生活带来的乐趣。

3.体会“我”和老爷爷如何在相互鼓舞下,坚定信心战胜困难的。

4.培养自读能力,使学生感受到劳动是快乐的。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我国各族儿童在友爱与团结。

《我们的民族小学》(2课时)《金色的草地》(2课时)。

《爬天都峰》(2课时)《槐乡的孩子》(1课时)。

《语文园地一》口语交际1课时习作1课时基础训练1课时。

三年级语文教学设计

(一)知识与能力:学习本课生字词;有感情朗读课文;学习作者写作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自读交流合作等方法,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课文写作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课文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爱心及细心。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教学用课件。

一)导入:同学们,在我们生活的环境中有许多小动物,请问你喜欢哪一种,说说为什么。作家老舍先生也很喜欢小动物,我们今天学习的这一篇文章《猫》就是他的经典之作。板书课题,介绍作者。(出示课件)。

二)欣赏课文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认读本课生字词。3.指名分段读课文,纠正字音。

1.(课件出示):浏览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时候的猫,,分别有什么特点。生汇报,教师板书:大猫(1-3自然段),古怪;小猫(四自然段)淘气。

2.什么是“古怪”?

四)欣赏课文。

(一)学习课文1-3自然段。

1.(投影出示):读这一部分,边读边画出描写猫性情古怪的句子。

2.学生自读课文,勾画句子。

3.汇报交流。(体会猫的古怪特点)。

(1)老实、贪玩、尽职;。

(2)高兴、不高兴;。

(3)胆小、勇敢(2)出示句子,抓词体会。(3)用“既......又......”说一句话,进一步体会猫的古怪性格。

(4)感情朗读。

(二)学习课文第4自然段。

1.读这一段,画出描写小猫淘气的句子。

2.汇报。

五)交流文章写作方法想一想,课文是怎样把猫写得活灵活现的?

1.学生交流,讨论.

2.汇报。

3.师总结本文大篇幅采取拟人手法来写的。而且每部分的开头都有总起句。

六)仿写一段话。小狗真调皮。小兔真可爱。

七)小结老舍先生之所以能将课文写得生动,这源于他对生活的仔细观察和体会。生活中,让我们也来做一个细心的孩子吧,因为优秀作品往往来自于生活。

八)板书。

15猫。

老实贪玩尽职。

大猫(古怪)高兴不高兴胆小勇敢。

小猫(淘气)不停玩耍摔枝折花落。

三年级语文教学设计

本组教材以名人故事为专题,将导语、课文、语文园地、课后练习等内容系统、完整地组织在一起,安排了《灰雀》、《小摄影师》、《奇怪的大石头》三篇精读课文和一篇略读课文《我不能失信》以及一个语文园地。《灰雀》、《小摄影师》分别讲述了列宁、高尔基和孩子之间发生的故事,《奇怪的大石头》、《我不能失信》记叙了李四光和宋庆龄小时候的故事。四篇课文所展示的不是他们作为革命家、文学家和地质学家的丰功伟绩,而是他们日常生活中的平凡小事,体现出了他们崇高、美好的品质。

教学本组教材,要注意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发挥其整合的优势。每个教学环节,都要有意识地突出本组专题。在阅读教学中,要使阅读教学和口语交际、习作等训练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本组的四篇课文,通过具体的事例展示了那些名人在平凡的小事中不平凡的一面。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通过默读和朗读理解词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名人身上的优秀品德,并使学生受到熏陶和感染。与此同时,要培养学生学会边读书边思考,积累语言的习惯。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二学段的识字写字、阅读、口语交际、习作提出的明确要求,结合本单元文本特点,我们应该达到以下目标:

1、会认37个生字,会写40个生字,掌握词语表中的46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灰雀》、《小摄影师》、《我不能失信》中人物的对话。

3、在对课文阅读过程中了解文章主要内容,并能通过关键词句体会人物内心活动,体会人物高尚、美好的品质。

4、学会引用人物语言的几种方式。

5、把自己知道的名人故事讲给同学听,讲故事时要讲得清楚,让别人听明白;听故事时要认真。

6、背诵好词佳句,背诵“读读背背”中的名人名言,搜集更多的名人名言。

7、学会通过事情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写作方法,并养成修改文章的好习惯。

1、引导学生通过默读和朗读理解词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2、体会名人身上的优秀品质,并使学生受到熏陶和感染。

3、培养学生学会边读书边思考,积累语言的习惯。

1、通过对话和细节描写,体会人物心理。

2、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内容写具体的。

三年级语文教学设计

《赵州桥》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五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这是一篇说明文,课文介绍了赵州桥的雄伟、坚固、美观。通过对赵州桥的设计特点的说明,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选编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一是让学生领悟语言描写的特色,积累语言;二是要学生认识赵州桥的建造特点,培养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

二、【学情介绍】。

这是学生在三年级接触的第一篇说明文,学生虽然对文体的了解并不深,但是赵州桥在中国乃至世界建桥史上都是一个创举,它优美的造型和非常实用的设计让世人赞叹,这也是中华的传统文化之一,学生比较感兴趣。学生处于三年级,识字和词语的积累相对来说还是很重要的,结合文章和学生的特点,本课设计让学生多读,学生运用学过的读书方法,多读多想,在自读中动脑思考,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三、【设计理念】。

1、读中感悟、探究性学习。这篇课文写了赵州桥优美的造型和实用的设计,不但坚固而且美观,把说明与具体的描写结合起来。所以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默读、感情朗读、演读等不同读法,与文本之间进行直接交流,在自读中动脑思考,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了解赵州桥的特点,领悟语言描写的特色。

2、理性思路,认识特点。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独立思考,理清思路认识赵州桥的雄伟、设计独特和美观等特点。写桥的雄伟,运用了几个数字,启发学生学会联系生活实际去体会;写桥的独特设计,主要是抓住桥洞的特点来描述的。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认识“县、济、匠”等10个生字。会写“县、设”等14个字。能正确读写“设计、参加、雄伟”等23个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能够积累文中的一些优美词句,在积累语言的同时,学习怎样围绕一个意思写一段话。

(2)能从列数字,举例子等说明方法中学习写作的方法。

3、情感与态度目标:

了解赵州桥的结构特点和建筑特色,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增强民族自豪感。

五、【教学重点】。

理解赵州桥的雄伟、坚固、美观以及设计上的特点,体会语言描写的特色。

六、【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理解赵州桥设计上的特点及其好处,学会围绕一个意思写一段话。

七、【课前准备】。

1、制作ppt。

2、布置学生了解有关桥梁的资料。

八、【教学课时】2课时。

三年级语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四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读懂课文内容,理解“果子大家吃才香甜”的意思。

教学重点:

“我”和奶奶怎样以不同的态度对待“偷”杏儿的孩子们。

教学难点:

理解“果子大家吃才香甜”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如果你们家种的果树结了甜美的果子,有人想去偷他们,你会怎么做?谈谈自己的经历。

二、检查预习。

1、检查生字词认读情况。

2、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评读、正音。

3、同桌互读课文,互查互评。

三、整体感知。

1、快速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板书)。

2、你觉得这个奶奶怎么样?从哪些内容感受、体会到的?找出相应的段落。

四、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1、观察插图,选择你喜欢扮演的人物角色,给自己起一个好听好记的名字。

2、进入角色,朗读课文,想想奶奶是怎样对待你们的。找出相应的句子,用自己喜欢的符号画一画。

3、在小组内交流句子,谈谈感受。(教师示范)。

4、全班交流反馈。教师相机指导学生理解重点词句,并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5、齐读5—8自然段。

五、学习课文9—10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思考:奶奶的言行怎样影响着我?

2、指名回答。(板书)。

3、自由读。齐读。

六、回到课文第一部分,理解作者思路。

1、自由读1—4自然段,说说这一部分写什么?

2、快速读课文,找出文中写杏儿多、杏儿好的语句。有感情地朗读、体会。

3、分角色读。

七、课堂小结。

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八、作业。

摘抄你喜欢的好词佳句。

语文三年级教学设计

(一)识字与写字:

1.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2.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其中20___个左右会写。

3.会使用字典、词典,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

4.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

5.有条件的地方,可学习使用键盘输入汉字。

(二)阅读: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步学会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4.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5.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6.在理解语句的过程中,体会句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了解冒号、引号的一般用法。

7.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8.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

10.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

(三)习作。

1.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

2.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像,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

3.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别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4.能用简短的书信便条进行书面交际。

5.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

6.根据表达的需要,使用冒号、引号。

7.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

8.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

(四)口语交际。

1.能用普通话交谈。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并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人请教,就不同的意见与人商讨。

2.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

3.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4.能具体生动地讲述故事,努力用语言打动他人。

(五)综合性学习。

1.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有目的地搜集资料,共同讨论。

2.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书面与口头结合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3.能在老师的指导下组织有趣味的语文活动,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学会合作。

4.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中,尝试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解决简单问题。

三年级语文教学设计

1.学会结合本单元课文,明确理解难懂句子的方法。

2.结合画面识字。

3.理解同一个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意思;学会围绕一个意思写句子。

4.积累与知错就改有关的名言。

多媒体课件

1课时

一、揭题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语文园地的内容。(板书:语文园地)

二、交流平台。

板块一:交流平台。

1.(出示课件)

我发现,理解难懂的句子和理解难懂的词语,方法比较相近。

(1)小组讨论:理解词语的方法有哪些?

(2)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

预设:理解词语的方法有联系上下文,在语境中理解。

预设:理解词语的方法有结合生活经验理解。

预设:实在不好理解的词语可以查字典、词典,或者上网查资料,还可以向别人请教。

2.(出示课件)

结合生活经验,我理解了《剃头大师》里“这一会儿痛一会儿痒的,跟受刑一样”这句话,因为我也有过这样的经历。

(1)小组讨论:读了这段话,你认为理解难懂的句子可以用什么方法?

(2)小组代表发言:理解难懂的句子,可以运用“结合生活经验”的方法。

3.(出示课件)

联系上下文,我知道了“只见松林里一个个斗笠像蘑菇一样”,原来是在写小孩子们的样子。

读了这段话,你认为理解难懂的句子可以用什么方法?

小组讨论交流,全班交流:

(理解难懂的句子,可以运用联系上文的方法,“是谁一声欢叫把雨珠抖落”,是写小孩子采到蘑菇时高兴地叫了起来,因此,这里是说一个个头戴斗笠的孩子像蘑菇)

4.(出示课件)

理解难懂的句子,还可以查查资料,或者向别人请教。

5.教师小结:理解难懂的句子,可以运用“结合生活经验、联系上下文、查找资料、询问他人”等方法。(板书:理解难懂的句子的方法:结合生活经验、联系上下文、查找资料、询问他人等)

设计意图:

出示交流内容,通过对例句的分析,学习理解句子的方法。

板块二:识字加油站。

1.(出示课件)

读一读,说说你看到的画面。

出示书中字词。

2.指名拼读生字,齐读画面上的词语,指名领读。

注意读准“巡、缆、瞭”。

3.小组同学对比读,互相交流。

4.图文结合,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画面的内容。(出示课件)

(示例:旭日东升,海滨哨所,海防战士们已经早早起床,他们有的站在一艘军舰上向四周瞭望,有的在附近岛屿上四处巡航。沙滩上,美丽的贝壳静静地躺着,和缆绳、铁锚相望,他们一起说着悄悄话)(板书:看图识字)

设计意图:

看图识字,并用上这些词语,想象画面,连成一段话,训练了学生的写话能力。

三、词句段运用。

板块三:词句段运用。

(一)(出示课件)

读一读,说说两组加点词语意思的不同。

出示书中句子。

1.读一读,指名读,齐读,男女比赛读。

2.说一说,小组交流,读读句子,每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有什么不同?

3.小组代表发言。(板书:在语境中理解词语)

第一组句子,加点的字是“熟”。在第一句话中“熟”的意思是“食物烧煮到可以食用的程度”;第二句话中“熟”的意思是“熟练,表示程度深”。

第二组句子,加点的词语是“味道”。在第一句话中“味道”的意思是“舌头接触苹果时所得到的感觉”;第二句话中“味道”的意思是“看这本书时的感受、情趣、意味”。

(二)(出示课件)

下面的例句是围绕一个意思来写的。读一读,再选一个开头照样子写一写。

出示书中例句。

1.学生自由读,指名读,师生评议。

2.说一说这两段话什么特点。

小组交流,代表展示,师生评议。

两个例句的构成规律是,句子是围绕开头的小句来写的,后面部分把这个意思写得更加清楚明白。

第一句话是围绕“我的表弟小沙天生胆小”写的;第二句话是围绕“他们高兴极了”写的。

3.仿照上面的文段,写一段话,围绕一个意思去写。

(出示课件)(板书:围绕一个意思去写)

示例:雨下得真大。哇!雨点一串又一串“噼里啪啦”从天而降,打在地上溅起了一朵朵美丽的水花。不一会儿汇到一起变成了潺潺流淌的小河,流向远方。往远处看,到处都是白茫茫的,分不清哪里是楼房,哪里是大树。树叶被雨水冲刷得更加翠绿、透亮,树枝摇摇晃晃的,好像快要掉到地上似的。路旁的花朵被风吹得东倒西歪,一片又一片地落到了地上,顺着雨水漂向了远方。

设计意图:

词句段的设计其实就是对“围绕一个意思”写片段的运用与实践。

四、日积月累。

板块四:日积月累。

1.出示书中“日积月累”的内容。

2.师范读,学生跟读,自由朗读。

3.以上都是关于什么的名言?(都是关于有错就改的名言)

(板书:关于有错就改的名言)

4.它们的意思分别是什么?(课件出示)

见善则迁,有过则改:见到美善的品行就努力学习,有了错误就马上改正。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有过错却不加以改正,这才是真正的过错。

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谁能不犯错误呢?犯了错误而能改正,没有比这更好的事了。

改过不吝,从善如流:改正过错不要吝惜,听取正确的意见要像水从高处流到低处一样迅速自然。

5.自由朗读,积累背诵。

五、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交流了理解句子的方法,学会了看图自主识字、根据语境理解词语、围绕一个意思写一段话,还积累和理解了关于有错就改的名言。

语文园地

1.结合阅读体验,总结理解难懂的句子的方法;

2.学习词语并展开想象;

3.认识汉语一词多义现象;学会围绕一个意思写一段话;

4.积累背诵关于“改过”的名言。

三年级语文教学设计

1、齐读课题。

读课题有讲究,看谁能按老师的要求读好?怎样读,就回答了“谁”开天地?

怎样读,能回答盘古“干什么”?

昨天,老师让大家预习了课文,现在,请大家再次自读课文,遇到生字词多读几遍。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知道了你们爱读书。但,爱读书不等于会读书。有位专家说,“会读书的人能把一篇文章读成一句话。”我们试试,请同学们拿出笔,快速默读课文,想想,这篇课文能读成哪句话?画出来。

生默读,画出中心句。

人类的老祖宗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齐读)

还有一句话这样说,“读书更高的境界是把一句话读成一个词。”从这句话(指刚找出的中心句)里能读出哪个词?对!就是它!创造!(师奋笔疾书,粗粗的行楷字:创造)

盘古究竟是怎样开始他的创造之路的?孩子们端好书,我们到书里找答案。请自由读第二三自然段。指导朗读。

1、盘古倒下后,他的身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的身体都变成什么了?请大声地读第四自然段。

2、孩子们的回答,我终于明白,盘古把他的身体化作了宇宙万物!(板书:化作万物)

(指着屏幕:第四自然段的系列排比句。)看,多整齐的句式!就像列队的士兵!我把红色送给女同学,绿色送给男生,黄色部分留给我自己。咱们合作朗读,共同分享这段美妙文字带给我们的心灵震撼!

老师和男女同学合作朗读第四段。感动盘古的无私和伟大,感受排比句的音律美和气势美。

句子美,我们读得更美!就像大海的波涛,一浪接一浪,读来好有气势!

3、这些句子,我们换一种说法,看是不是更能抒发我们心中的情?

非常欣赏你的想象力,你的语言感动了我!

我看到了,孩子们正插上想象的翅膀,越飞越高,在神话的世界尽情翱翔!

难怪有人说,“读书最高的境界,是把一句话(指板书:化作万物)读成一幅画(指变换的句式)!”孩子们,你们做到了!

神话不仅具有丰富的想象力, 还给人一种强烈的震撼。我想,大家都已经感受到了,让我们再去读课文,去体会盘古那雄伟高大的形象吧。

反思:本单元是向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感悟到传统文化的光辉灿烂。《盘古开天地》讲述的是一个美丽的神话故事,文辞优美。我用“创造”一词,将本课串起来,使学生兴趣盎然。开始,先让学生找到本文的中心句:人类的老祖宗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让学生从中找出中心词:创造,然后提出问题:盘古怎样创造了宇宙?最后又教学生在田字格中书写“创造”。脉络清晰自然。介于本文是个神话,学生理解起来并没有难度。于是,我把时间用在了让学生充分地读上。尤其是第二自然段与第四自然段,我把它作为一个重点段,运用多种读的形式,使孩子们充分地读,有感情地读,并潜移默化地将排比句告诉给了学生。

三年级语文教学设计

1.这首诗通过幻想和想象,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指导学生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整体感知诗歌的音韵美。

3.开发学生的想象力,感受自然美,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操。

4.仿照诗歌的第3小节再编一段。

1.培养学生有声有色地朗读,在诵读中体会诗歌的语言美和音韵美。

2.引导学生和文本进行对话,做到熟读能诵。

教具准备:

一、激趣导入新课:。

1.孩子们,我知道大家都很喜欢听歌、唱歌,今天,我想送给同学们一首歌,我们一起来听听好吗?(播放《种太阳》)。

2.同学们听得都很认真,很多同学都情不自禁地跟着哼唱起来了,让我感受到你们也很喜欢这首歌,你能说一说这首歌表达了什么愿望吗?(学生自由发言)。

3.“种太阳”一个多么美妙而大胆的想法呀,我想在我们小小的童心中,也会有这许许多多的梦想,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梦想的天堂,共同走近“我想”。(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打开书,读一读这首诗,边读边想:我的愿望是什么?(学生自由读文)。

2.读后反馈,教师板书:

手儿、桃树枝。

脚丫、柳树根。

眼睛、风筝。

自己小草、小花、柳絮、蒲公英。

三、细读课文,体味情感:。

(一)请你从中选出自己自喜欢的一小节,反复地读一读,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

(二)同学们读得都很认真,那就让我们把这份认真延续到下面的学习中,请你把自己喜欢的小节读给组内的小伙伴听,并相互交流各自的感受。(小组活动,教师巡视)。

(三)汇报交流。

1.第一小节。

2.第二小节。

3.第三小节。

4.第四小节。

四、总结:。

孩子们,你们的心是火红的,更是奔放的,小花、小草、柳絮、蒲公英是我们的梦想,飞上月球,遨游太空更是我们美好的幻想。我记得爱因斯坦说过这样一句话:“想象力远比知识本身更重要。”那就让我们从现在开始,插上想象的翅膀,用我们的刻苦和勤奋去努力实现我们美好的梦想吧!

三年级语文教学设计

这是一篇文笔优美的散文,描写了拉萨天空的湛蓝、透亮。在教学中,紧紧抓住语言文字,感悟形象,体会感情。并适度拓展文本,有利于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对文本情感的把握。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个字只识不写。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作者热爱拉萨的情感,从而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

通过朗读,特别是对课文中优美的句子反复的朗读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拉萨天空的美。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来看一组镜头(出示课件)拉萨天空的录像。(学生欣赏)。

看到这样的天空,你想到了哪些词?(蔚蓝、一碧如洗、湛蓝……)。

2、我们这里能看到这样的天空吗?你知道这样的天空在哪里能看到?揭示课题。

3、在作者王宗仁的笔下,描述的拉萨天空是怎样的独特、美丽。读课题——带着神往的神情来读。

[设计意图: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熟课文,自学生字。

拉萨的天空独特美丽在哪里?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读准。一边读,一边注意自己的感受,如果有不懂的地方,也可以在旁边注上问号(学生自由读课文)。

我们尤其要注意这几个字的读音及字形:

突出“帘”、“纯”、“畔”读音并组词,强调“忍”、“窗”的字形。

2、开火车读,各人读一小节,看谁读得好。

3、文章中哪句概括了拉萨天空独特的美呢?用“”

出示“那里的天空总是那么湛蓝、透亮,好像用清水洗过的蓝宝石一样。”

读这句话时你有什么感受?谁能读出自己的感受?媒体把刚才出现的拉萨天空的录像再展示一遍,并指导感情朗读。

[设计意图:

(三)精读感悟,入境入情。

引导:拉萨的天空是怎样的湛蓝、透亮呢?作者在下面2至4自然段中作了具体的描写,请同学们再读课文,边读边画出自己喜爱的词句,细细品读,你感悟到了什么?并把你感悟到的用读的形式表现出来。

交流:哪些词句让你感受到了拉萨天空湛蓝、透亮的美,让你联想到什么,并通过朗读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出示:1、“在拉萨,人们说话的声音能碰到蓝天,伸出手来能摸到蓝天。”

引导学生体会“碰”与“摸”。能碰到吗?能摸到吗?让人体会到了什么?谁能把这独特的美读出来呢?(这句是一句夸张句,可联系诗句“手可摘星辰”来理解。为什么说声音可以碰到蓝天,手可以摸到蓝天?)。

出示:2、“有人说:‘掬一捧蓝天可以洗脸,’这话真是太妙了。”

让你联想到了什么?你能读出这种神奇可爱的感觉吗?

出示:3、“有贴着山顶的白云映衬,湛蓝的天空显得越发纯净;有拉萨河畔草地的对照,湛蓝的天空显得更加明洁。”

有感情朗读第2节。

出示:4、“拉萨的天空蓝得让人神往,它把你的视线紧紧吸引,让你久久不忍移开。”

“神往”是什么意思?为什么神往?

读到这个时候,我想你是不是很想去西藏看看哪里的天空。老师告诉你,今年7月1日,举世瞩目的青藏铁路全线已开通,实现了几代中国人梦寐以求的愿望。现在去西藏游玩一点儿也不困难,坐火车从北京站出发到西藏只要48个小时就可以直接到达。

练习说话。

来到拉萨,面对此情此景,会说。

预想:(可以是老人、孩子、青年夫妇、外国友人等结合上文内容把他们恋恋不舍的赞叹心情表达出来。)。

5、出示图片,在巨大窗帘般湛蓝的天空下的布达拉宫。

师叙述:布达拉宫举世闻名,耸立在西藏拉萨市红山之上,是松赞干布为文成公主而建。它依山而建,群楼重迭。气势雄伟,巍峨壮丽。

6、指读第4节,读后你又知道了什么?

预想:布达拉宫有了这蓝天,为什么会显得更加雄伟壮丽?

引导孩子读出在蓝天下的布达拉宫优美壮丽的气势。

7、师深情地导入:当这湛蓝的巨大的窗帘缓缓拉开时,我们就看到了圣地气势恢弘的美;当这湛蓝的巨大的窗帘缓缓拉开时,我们就看到了象征着民族团结、友谊和平的布达拉宫的雄伟、壮丽的美。难怪作者要说齐读最后一节。

[设计意图:

(四)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引导:拉萨天空那独特的美,留在你心中了吗?让我们用手中的笔,以童诗、童谣的形式来赞美拉萨的天空吧!

设计意图:

在学了本文后,趁热打铁,立即安排这样的训练,巩固了对课文的学习和理解,升华了学生的情感。

三年级语文教学设计

《两只鸟蛋》是一首儿童叙事诗,内容较为简单,学生一读就懂。教学时,识字是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时还有一些词语的理解是难点。在今天的课堂上,我打破了日常一板一眼的教学,抓住几个重点来突破,使得孩子们学习热情高涨,整堂课上笑声阵阵,每个人都在快乐中收获着。

学习“蛋”字,我让孩子们组组词看,一只只小手举了起来,于是乎,一连串与“蛋”有关的词语就扑面而来:鸡蛋、鸭蛋、恐龙蛋、鸟蛋、鹅蛋、龟蛋、蛇蛋……“炸蛋!”一个声音突然响起,教室里一下子静默了下来,也就1、2两秒的时间吧,马上有人说:“不对!不对!炸弹不是这个‘蛋’。”也有人说:“对的,炸蛋!”为了事态不至于发展成争论,我马上示意孩子们看着我,并在黑板上端端正正地写下了“炸弹”二字,一本正经地说:“不好意思,‘炸弹’应该这样写。”

接着,孩子们继续为“蛋”组词。有个孩子说“王八蛋”,引起下面一阵哄笑。我连忙说:“这个词我们一般不太用,也希望大家不要用到它。”又有一个孩子说:“滚蛋!”再一次引起哄笑,我一看势头不对,赶紧翻过生字卡片说:“我们再来读读卡片上的词语吧。”于是,学生们认认真真地读了起来:鸟蛋、蛋白、坏蛋。孩子们读完,我笑眯眯地说:“嗯,坏蛋。我们这里谁是‘坏蛋’啊?”想不到孩子们几乎同时用手指指向我,还一脸的坏笑呢。

“原来我才是那个‘大坏蛋’啊!”——我只能这么自我解嘲地说了。

“捧、抬、投”这三个生字都是带有提手旁的,表示手的动作的词。学生一下子就找到了三者之间的相同点:一都是动词;二都是带有提手旁,说明与手有关。但如何区别这三个动词呢?我采用了让学生模拟练习的方法来理解。

【捧】:首先做做捧的动作,再问孩子们都捧过些什么呢?大家七嘴八舌地说:鸟蛋、鸡蛋、饭碗、书……我继续问:你为什么要捧着呢?孩子们说着各种理由:怕它掉地上破(碎)了;胖弄脏,等等。于是,我便和孩子们一起得出:原来,“捧着”的东西往往是易碎的,小小的,你非常喜欢的,很珍惜的东西。

看大家说得起劲,我话锋一转,说:“那么‘抬头’是怎么‘抬’的呢?”孩子们马上一个个抬起头,我问:“抬头,你看到了什么?”“天花板!”“电灯!”孩子们喊成一片。

【投】:我问大家:“你有没有投过什么东西?”“沙包!”一个孩子喊道。“好!投沙包,试试看!”孩子们快乐地投着、笑着。“还投过什么?”“垒球!”“好!投垒球,开始!”“还投过什么?”“铅球!”“嗯,铅球来了,看好了!”我做出投铅球的样子,惹得孩子们一个个向我学。“注意了,现在把目光投向我!”孩子们一下子很茫然,不知道该怎么做,我又说:“目光怎么投向我呢?也把目光丢过来吗?”哈哈哈哈……孩子们笑成一片。“这当然不行,那谁聪明的告诉大家该怎么做呢?”有孩子说:“把目光投向沈老师其实就是看着沈老师的意思。”“你太聪明了,这里的‘投’啊,不再是丢出去了,目光怎么丢啊,所以在这里‘投’其实就是什么意思。”“看——!”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喊。

在这个过程中,教室里笑声不断,孩子们一直沉浸在快乐之中,而就在这个说说、玩玩、笑笑的过程中,掌握了“捧、抬、投”三个动词的不同用法。

在理解课文内容时,我采取了让学生自读自悟再交流的方法,期间孩子们善于读书、善于学习的钻研劲儿感动了我。

2、体会“小小的鸟蛋凉凉的”。从这里可以获得两个信息:一这是一枚小小的鸟蛋;二这鸟蛋摸上去的感觉是凉凉的。于是,我让孩子们跟着我画一画:小小的鸟蛋、鸟蛋凉凉的。再结合课后“我会读”,引导学生读后发现:前后的位置调换了。然后,再让学生进行拓展说话,孩子们说得兴致勃勃,如:小草绿绿的,绿绿的小草;苹果红红的,红红的苹果;月亮弯弯的,弯弯的月亮……从课内到课外,学生的思维发散了,答案是多元化的,这也可与《课堂作业本》上的作业结合起来完成。

3、感受“焦急不安”。首先让学生用换词的方法,说说“焦急”可以换成什么?(着急)再利用学生已有的经历,让他们说说你有没有曾经让妈妈“焦急(或着急)”的事?孩子们思考一下后,说出以下事例:过年和小伙伴玩,妈妈找不到我了;放学时和妈妈没有约定好在哪里接,妈妈接不到我的时候【这是一件真实的事,因为我也参与了其中,看到了这位妈妈当时的焦急样,满脸通红,大冬天的已经出汗了,看到我们直嚷嚷,伸开双臂搂住两孩子。】然后,再来感受鸟妈妈的“焦急”,孩子们也就说得有模有样了。

4、细细品味“小心地、连忙、轻轻地”。在品读第3小节时,孩子们不再浮躁,沉静了下来,细细地读着,便有了不小的发现,从“小心地、连忙、轻轻地”读出了这个小朋友很听妈妈的话、知错就改、小心翼翼、生怕伤害了小鸟或鸟妈妈、对鸟蛋的爱护等。

让我感到激动的是,以上的发现都来自于孩子们,可见他们真的已经慢慢学会了读书,学会了读懂一篇课文,这次的笑不仅在学生,更在我的心中。

当下课的铃声响起时,孩子们不禁感叹道:“这节课怎么这么快呀?”是啊,快乐总能把时间缩短,让我们意犹未尽。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