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思想品德教案(汇总18篇)

时间:2023-12-16 18:19:30 作者:薇儿

思想是人类对世界的主观反映,是人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我们为大家整理了一份关于思想的专题报告,希望能够为您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教科版九年级思想品德教案

一、指导思想:认真贯彻新课改精神,不断优化课堂教学,以课堂教材改革为核心,进一步深化课堂教学的改革。通过九年级《思想品德》的学习,使学生学会对自己负责,对集体负责,对国家和社会负责;在了解我国基本国情和基本国策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基本政治制度、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等内容,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增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的使命感,立志报效祖国。

二、教材解读。

九年级《思想品德》教材把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作为第一单元的主体内容,可以为后面认清基本国情、肩负使命等教学内容打下坚实基础;第二单元是对第一单元内容的深化,又是学生更好地学习第三单元内容的基础;第三单元的内容是对第二单元内容的具体化,更好地了解第三单元的内容,有利于更深刻地理解第二单元的内容,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引导学生走向社会、服务社会的基石;第四单元以学生成长中的问题作为全书的落脚点,体现了对学生的关注。

1.教学理念新教学理念新在当今这个科学技术信息化、信息传播渠道多元化的形势下,教材早已不是学生知识来源的唯一途径。因此,新教材的编写体现了知识来源的多元化特点。教材一方面为教师创造性地展示教学才能提供了平台,另一方面也为学生创造性地自主学习和多渠道获取知识提供了空间。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也是教材的主人。教材十分关注教师与学生交往、互动,为师生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提供了时间与空间,从而使教师和学生实现知识共享、教学相长,达到共同发展。

2.内容结构新内容结构新《思想品德》九年级教材突破学科化倾向,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对九年级这一年龄段学生所需知识进行了整合,将心理、道德、法律、国情知识进行有机的交融,形成一个新的贴近学生实际需要的结构体系。

3.鲜活的信息资料鲜活的信息资料。

由于呈现方式发生了新的变化,必然带来信息材料及信息材料选择的意义及指向的变化。教材在信息材料的选择上,突出了时代性、国际性、民族性的特色。为遵循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利于学生体验、感悟,在选择材料时,注重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时代,让学生学起来亲切。为实现新课程关于培养具有现代科学文化素养与人文素养的人才目标,教材提供的都是具有前瞻性,充满现代气息的、鲜活的信息材料,让学生的思想活跃在新世纪的现实生活中。

4、全新的内容结构、

《思想品德》九年级教材突破学科化倾向,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将心理、道德、法律、国情等方面的内容进行有机整合,形成一个贴近学生实际的教材体系。新教材分单元、课题、框题和目题四个层次。

三、教学方法和措施。

德行教育是一个人的灵魂,有德无才是半成品,有才无德是毒品;无德无才是废品。首先从思想意识上重视学生的思品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始终融入一种爱的教学理念。首先要爱自己的父母、才有可能爱自己的祖国;同时要爱自己。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从网上找到适合学生口味的课外知识。人物故事,来激励学生一种原始的爱国爱人民的动力,然后发愤学习,迎接未来的挑战。

1、不断改革教育教学方法。

在课堂中一改以往的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方法,代之以案例法,活动法,实践探究法等一些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来使学生提高他们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生活体验能力,把教条的东西转化为学生的感同身受。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2、加强学生的理想前途教育。

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从每个学生的特点出发,让每个学生都制定符合自己的思想、学习等人生目标。利用本地的人文资源对学生进行镇情教育,如家乡的情况让学生以建设家乡为己任,利用家乡的先进人物,身边的在校大学生等对学生进行人生目标的教育。

3、狠抓学风建设,做好复习,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有计划、有目的的逐步提高学生的学习政治课的学习兴趣,学习的成就感,学习能力的提高促进学生学习风气的提高。

做好复习工作,本学期是学生升学最关键的一学期教师能否做好复习决定着学生的升学、就业。因此教师要制定符合学生实际的复习计划有计划、有目的,分期、分批的逐步提高学生的成绩。制定学期、单元、每个月的复习目标。

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教学质量的提高是在课堂教学中全面的反映出来,针对上学期学生的实际情况,优秀生较少,同时各项能力较弱,学困生偏多,以及观察、分析生活的能力欠缺等,针对此教师首先要加强备课,备教材教法及备好例题和练习提前备课2节。教案的设计力争设计成学生的学案,才能更好的实施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以及培养学生的能力,备教学的生活化,逐步的增强学生的体验感悟生活的能力。

为更好的上课,本学期要做到一周一次的自学业务理论知识并做好笔记,严格要求自己,并思考如何运用并做好笔记本来设计教学,力争做到学有所用,同时认真学习学校的集中业务学习和本教研组组织的业务理论学习,从兄弟教师身上学习先进的教学理论与经验。

为了使我校的“两级三关”能够达标,教师在加强理论业务学习的同时也要积极的参加各级各类的培训活动学习相关学校同行教师的先进的教育教学经验理论,不断的提高自身的业务理论素质。本学期由于学生考试加入了时事政治。因此,教师要学习国内国际时政,做好学习并与学生及时的沟通,使自己始终了解国家的大政方针,及时的在课堂上与学生共同探讨分析,更好的服务于社会,服务于学生,服务于教学,保持政治教学的先进性。

4、面向全体提高“学优生”的各项能力,不断提高“学困生”的成绩使每个学生都有所提高。

教师先充分的了解学生,建立学优生和学困生档案进行辅导并做好辅导记录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四、学生情况分析。

1、本级学生已经进入初三阶段的学习了,已进一步懂得了初中学习生活的基本要求和思路,特别是经过每学期几次大型考试的锻炼和磨砺,学生对本门学科的答题规范和答题要领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但是仍不够细致和全面,还需要在深度和广度方面进行进一步的训练和提高。

2、学生的严谨、上进的学风比较缺乏,仍有相当一部分中下游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任务不明确,学习方法不得要领,这就要求教师要在本学期教学中做好转后递进工作,缩小两头差距,充实中间力量。

3、本学期由于学校统筹安排,所教班级将有进一步调整,老师应争取在最短时间内掌握不同学生的详细情况,使教学工作更有针对性,增强实效性。

五、主要任务和要求。

通过探讨个人与国家、社会的关系,在了解基本国情、基本国策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增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的使命感,认识到应承担的社会责任,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立志报效祖国。旨在结合学生的亲身体验,培养学生爱国、爱党的情感,培养学生艰苦奋斗和开拓创新精神。

教科版八年级思想品德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文化传承的含义、文化发展的影响因素。

2.能力目标:通过文化继承和文化发展关系的探究,提高学生分析和归纳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认识中国丰富的文化历史中做出正确的文化选择,成为自觉的文化传承者和享用者。

教学重难点: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作用。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一、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看p44,对我国古代的教育思想的两种看法,谈谈你们如何看待这两种观点的?

1.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

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一个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凝聚了该民族世世代代的创造和智慧,是该民族赖以生存的精神力量。所以,要实现民族文化的发展和复兴,就不能无视这些宝贵财富的存在,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否则文化发展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同时,继承的目的不在于束之高阁,或者拿来供奉景仰,而是为了更好的发展,为了服务于当代社会需要。因此,不能原封不动的承袭文化,而要紧紧把握时代脉搏,与时俱进,有所扬弃,发展文化。

2.正确处理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要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要“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面对传统文化,要辩证的认识其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传统的教育思想有其糟粕和消极之处,也有着思想的精华和合理之处。对此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是全盘否定,也不能全面回归。如“孝道文化”,因此,要把握好文化继承和发展的关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积极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汲取养分,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才能实现文化繁荣,成为自觉的文化传承者和享用者。

但是,在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诸多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接下来我们就来看一下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若要实现文化的发展,就必须重视影响其发展的因素。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有很多很多,恐怕我们用一两本书都难以详细归纳,这里我们只能以最为重要的几方面来认识。

1.社会制度的更替。

文化是由一定经济和政治所决定,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产物。社会制度的更替,是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结果。当社会制度发生新旧更替时,新的社会力量的出现必然要求为之服务的文化随之取代旧的文化形态。这里新旧文化力量的斗争,就有力促进了文化的进步。比如说历每次制度更替都会带来文化大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启蒙运动等都是明显的例证。

2.科学技术的进步。

科学技术作为文化范畴的一部分,其进步不仅促进经济的发展,而且还推动了整体文化的发展。自古以来,科学技术中的每一项重大发现和发明,都推动了人类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例如,造纸术的发明,引起了书写材料的一次革命,使之成为交流思想、传播文化的强有力工具,改变了人类历史的进程。分析: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对于文化的推动作用(超越时空限制、无限共享)。

3.思想运动的推动。

思想运动往往成为社会变革的先导,对文化的发展也产生重要影响。不同的思想文化在运动中相互激荡,催生着社会变革,也促进了文化的发展。探究:诸子百家,学术争鸣。

4.教育对文化传承的作用。

下面我们来看p47这幅有关教育变革的图片,思考:在“由私塾到课堂教学再到网络学习”的过程中,教育方式的不断变革对文化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起到了什么作用。

(引导学生说明教育方式的变革对文化发展的影响,并总结)。

私塾这种教育方式依靠老师对学生的教授,将自身知识传给学生,对文化传承有一定的作用,但规模小,影响有限。课堂教学这种教育方式,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使学校成为文化传承的主要途径。网络学习这种教育方式,使文化传承的方式和手段发生了根本变革,极大地促进了文化的传播、继承与发展。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教育方式的不断变革对文化发展也起了重要的影响。

那么,教育方式的变革对文化发展起了哪些作用呢?我们可以根据课堂教学这种与我们最近的教育方式来理解。

首先,教育活动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能动性活动,对文化传承起着重要的作用。它通过自身的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其次,教育使用“传道、授业、解惑”方式,把文化传递给受教育者,是人类世代的优秀文化得以传承。

最后,教育是以浓缩的形式重演了人类在漫长的历史中走过的认识世界的过程,使人们在有限的学习生涯中获得既有的文化财富,“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从事文化创造。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文化在继承中发展”。通过学习我们知道:在文化传承的过程中,继承和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只有正确处理两者的关系,才能使本民族的优秀文化得以发扬光大。但在文化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各种影响因素,其中,社会制度的更替是影响文化发展的根本因素,科学技术的进步是文化发展的动力,思想运动和教育方式的变革对文化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本节课的重点是文化继承和文化发展的关系,教育方式的不断变革对文化发展的影响作用。

教科版八年级思想品德教案

本框是第四单元“当代国际社会”中的重点内容。学习和理解该框内容,有助于学生透过纷繁复杂的国际现象,把握国际关系的含义、内容、形式,认识到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本节课的设计从一组国际交往的剪影入手,遵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运用正确的理性认识分析当前发生或正在发生的国际政治现象的认识规律,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通过启发式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兴趣中学习知识,在学习中增强能力,并增强维护我国国家利益的责任感。在理解国家利益时,要结合国家性质,引导学生认识到一个国家的国家利益首先体现了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利益,从而进一步认识到我国的国家利益与人民的根本利益相一致,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而利益对立则是引起国家冲突的根源。

第二部分教学要求。

学习目标:

1.通过判断,了解国际关系的含义、内容和基本形式。

2.通过观看视频、案例分析、合作探究,识记并学会运用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感悟并说出我国要坚定地维护本国的国家利益,同时尊重他国的正当利益。

教学重点。

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

教学难点。

如何维护本国的国家利益。

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手段,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第三部分教学过程。

一、时事快播:请一位同学来播报几条国际国内的重大新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起到导入新课的作用。

二、情景激疑:请大家观看一段视频,《中国外交部:美国不是南海当事方应谨言慎行》提出问题:南海问题的当事国是中国和菲律宾,而美国作为域外大国,插手南海问题,其真实意图何在?如果美国一意孤行,继续下去,将会导致中美关系如何发展呢?请大家带着问题来自主预习本节课的内容。

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2016年4月,中国外交部:中方不接受、不参与菲律宾单方面提交的南海仲裁案。

2、民进党台湾地区领导人当选人蔡英文即将在5月20日就职。台湾经济已因蔡英文两岸政策不明朗而受到“惊吓”。

3、国际竞争表现在各领域:有经济竞争、文化竞争、军备竞争、人才竞争、科技竞争。

4、2016年5月9日,中印尼高层经济对话在雅加达举行。

探究二(小组交流代表发言):国家之间出现分离聚合、亲疏冷热的复杂关系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是什么?请结合自己搜集的材料分析。

四、误区诊断、思维拓展。

1、国家利益是国家间合作的基础。

2、国际关系纷繁复杂,没有什么规律可循。

3、国家处理国际问题时,必须坚定地维护国家利益,可以采取任何手段。

教科版八年级思想品德教案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引导学生感受家庭生活的温暖,体会父母为自己成长付出的辛劳,培养学生关心父母、孝敬父母和长悲的积极情感。

使学生知道父母给与了自己生命,父母抚养教育自己成人,懂得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法律赋予的义务。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从家庭生活中体会父母的养育之恩,激发孝敬父母的积极的情感。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关心父母、体贴父母的行为习惯,真正把父母的感激之情转换为孝敬父母实际行动。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搜集反映自己家庭生活温馨场面的照片,带到课堂上与同学们交流。

2、让学生回顾父母为自己做过的事情当中最令自己难忘的一件事,准备在课上与同学们共享。

教学过程:

播放《让爱住我家》的歌曲,听着这首歌我们会不约而同的想到我们自己的家,家,应该是我们最熟悉的地方,指导学生阅读《可爱的家》,思考走遍天涯海角,最思念的地方是什么?在家中是谁给我们带来了温暖?自己又该给家里做些什么?今天我们来一起分享家庭的温馨,一起思考对家庭的责任。

学生活动:

教师组织学生展示自己准备的照片,介绍一下自己选择这张照片的原因。介绍完了之后,要求学生用一句话表达自己对家的感受。

活动结束后,教师进行总结,揭示家庭的美好——是落叶回归的根,是孤雁向往的巢,是江河拥抱的海,是航船依靠的岸。是我们温馨的港湾。

教师引导、组织活动:说一说父母为我们做过的最令自己难忘的一件事?

学生活动:略。

教师讲故事《她把生的机会留给孩子》介绍英雄母亲——卢映雪。

学生总结:父母从生活上无微不至的抚养、照顾我们,交给我们基本的生活技能;父母从思想品德上关怀、教育我们,引导我们树立人生的目标,教会我们如何做人。父母把子女看作自己生命的一部分,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最无私、最真挚的爱。

作为学生,我们应该学会感恩,教师请学生讲“香九令,能温床”的故事,告诉学生孝敬父母是做人的本分,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法律应尽的义务。(讲解中教师注意引导)。

应该怎样做呢?

出示胶片:你会怎样做。

父母要出远门时,我会。

父母在工作中遇到烦恼时。

父母生病时。

父母给我们提意见时,我会。

还能做到:

通过活动,学生知道要多理解,关心、体贴他们,尊重父母等等。

收获平台。

通过本节课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你打算怎样做?

课堂练习。

布置作业:行为作业。

回家做几件孝敬父母的事情?谈谈自己的感受?

板书设计。

家,温馨的港湾。

一、温馨的家庭生活。

二、不忘父母恩养育恩。

教科版九年级思想品德教案

教学难点: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

二、学生分析。

1、针对的问题:党的基本路线理论性、逻辑性强,比较抽象,同时对基本路线贯彻的社会实际,学生也没有直接参与的感受,按照初中学生的思维水平会有一定难度。对改革开放的背景、过程和改革的实质,学生的知识背景过于单薄,也需要布置他们去收集和了解一些相关的情况。

2、学生的需要:学习了基本国情及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后,学生必须学习和理解基本路线及核心内容。因为九年级学生已比较关心国家大事,他们也迫切想了解国家建设的方针、政策。老师在设计时应该抓住学生的这一兴趣,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加深对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以达到应有的效果。

三、综合设计思路。

课前准备:布置学生向父母或爷爷奶奶了解他们在改革前后的不同生活经历,把感受最深的事记下来,为课堂教学作思想铺垫。

1、话剧表演入新课:学生模拟表演话剧《两顿生日餐》(概要是在儿子丰盛的生日烛光晚餐上,爸爸生动详细地讲述了自己20多年前为弟弟过8岁生日时为吃到生日饺子的艰难景象,引发情感触动),感受改革带来的巨大变化。

2、探寻原因缅伟人:在学生表演之后,老师设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并出示邓小平相关图片,问:“这位伟人是谁?你知道他的哪些相关情况?”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老师总结:邓小平是我国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让我们走近伟人,进一步了解改革开放。

3、畅所欲言话改革:a、教师介绍农村改革的发源地安徽凤阳县小岗村18位村民,冒着生命危险订“契约”实行包产到户,后来改革成功并推广的材料,引导学生分析改革的内容、性质及目的,从感性认识到理性分析。b、深圳的崛起图片和我国“入世”的相关情况介绍,说明对外开放也是改革,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

4、众说纷纭谈路线:读书本“邓小平与基本路线图”。设问:“邓小平说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对此,应如何理解?你认为改革开放与基本路线有何关系?基本路线的内容怎样?其制定依据是什么?”

(1)自主学习来解惑。让学生看书明确基本路线的四部分内容及核心内容。教师补充分析:a、结合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说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含义及举措(如国家五大重点工程)。

b、录音解说明作用:明确四项基本原则的内容并录音解说它在抗洪救灾中的作用。老师强调四项基本原则犹如社会主义大厦的四根擎天大柱,不能动摇其中任何一项,是我们的立国之本。

(2)图表归结求深化: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之间又有何内在联系呢?请你以不同的方式(可以是语言、文字、漫画、图表图示等形式)说明他们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师总结图示如巨轮的动力系统与导航系统等。

5、时事点评悟变化:再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后的材料(见教材p8),请学生当特约评论员,对时事资料进行分析和点评,感受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也进一步说明要坚持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

6、百度贴吧说收获:让学生用一句话概括学习本堂课的收获,关于“改革开放”或“邓小平”写一个帖子,发表自己的看法;并播放歌曲《永远的怀念》或《春天的故事》结束新课。

7、探究作业定主题:课后分成经济组、教育组、文化组、交通组进行调查,搜集图片;或收集邓小平生平事迹,办一期板报或展览。

板书设计:

三、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1、党的基本路线的内容及核心内容。

2、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

3、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

4、毫不动摇的坚持党的基本路线。

教科版九年级思想品德教案

1、教学重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2、教学难点:基层自治和民主管理制度。

二、学生分析。

1、针对的问题:本节内容政治理论性强,离学生较远,由于缺乏感性层面的理解,预备性知识少,认识朦胧,学生理解起来有很大的难度。甚至有的学生会觉得这是大人的事,我年纪小,产生与我无关的想法。

2、学生的需要:作为当代中学生了解自己国家的政治制度,懂得我国人民如何行使权力,树立起公民意识和民主意识,是一个合格公民所必须的常识和现代人必备的素质,符合学生的实际需要和个人健康成长的需要。

三、综合设计思路。

1、考考你:每年3月份,我们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是什么?

接着实况转播:播放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召开简况并设问:

“你想不想当人大代表?你还知道有关人民代表和人民代表大会的哪些情况?”

2、记者播报:根据课前调查的情况,让一学生“小记者”谈谈人大代表的产生、职责、任期等情况,说明自己对人民当家作主的理解。或结合书本图片,小组交流“图片反映了我国人民政治生活中的哪些内容?并联系身边的事例,说说我国人民是如何当家作主的?”

3、录象导学:国家就如一架机器,要使这架庞大的机器正常运转,就要对其运转的个个环节进行科学的设计和管理,你知道我国设置的哪些国家机关吗?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老师再播放全国人大召开情况,介绍全国人大职权及由此产生的其他国家机关,并画出中央国家机关简图,让学生说明各国家机关的关系。

4、历史回眸:利用录音解说书本p20《阅读与感悟》人大代表申纪兰见证人大制度。同时,老师补充简述基层民主制度情况,说明这些制度保障广大人民直接管理自己所在地区和单位的各种民主权利,化解难点。

5、激思解疑:用民族欢聚图,介绍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为了保证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又一项民主制度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据中国政区图介绍新疆、西藏、宁夏、广西、内蒙古五个自治区及民族自治地方设立的自治机关,享有自治权的内涵和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意义。

6、拓展延伸:结合时政让学生谈与少数民族相关的其他政策或工程。如西气东输、青藏铁路、西部大开发等,说明实现民主区域自治有利于保证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7、歌曲《56个民族》结束课。

板书设计:

二、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

1、人民如何当家作主。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4、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教科版九年级思想品德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明确我们的理想和现阶段我们的共同理想;把握理想与共同理想的辩证关系;理解小康水平包含的内容;明确新世纪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能力目标:通过图表展示,培养学生读图表和分析图表的能力;通过对小康一词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学习,帮助学生实现全面和发展地看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教学,帮助学生了解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共同理想和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明确新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从而树立崇高的社会理想,时刻准备承担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教学重点:我们的共同理想。

教学难点:理想与共同理想的关系;小康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

课时安排:一课时。

板书设计:我们的共同理想。

一、走进共同理想。

1、不同时代的人们,对理想的追求不同。

2、我们的理想。

3、现阶段人民的共同理想。

4、理想与共同理想的关系。

二、同绘小康蓝图。

1、历史性的跨越。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

3、担当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每个人、每个民族都有对未来的憧憬。但是,不同的人、不同的民族对未来的向往并不完全一样。那么,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理想是什么呢?就让我们共同走进“我们的共同理想。”

一、走进共同理想。

1、不同时代的人们,对理想的追求不同。

模块一:前人梦想。

展示资料:

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者皆有所养。”的大同社会。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世外桃源。

教师归纳:在阶级社会里,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世外桃源是不可能存在的。因为,在阶级社会里,阶级的根本利益是对立的。但是,千百年来,人们为摆脱剥削和压迫,对美好理想社会的追求却始终不渝。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马恩勾画了未来美好社会的基本轮廓。

2、我们的理想。

模块二:畅想未来。

提问:请大家说一说,你对未来社会的美好设想?【激发学生对未来美好社会的向往之情】。

教师概括:共产主义社会,将是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这就是我们的理想——共产主义理想。

过渡语:现在一些人认为,哪里有什么共产主义理想?哪里有什么共产主义信念?历史是这样的吗?那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历史的深处,一起感悟吧。中华民族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近代以来中国遭受无数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欺凌,如何求得民族的独立和解放?如何救人民于水火?李大钊、陈潭秋等革命先烈就是这方面的真实写照。

师总结:无数先烈与用马克思主义这个的武器,探求民族独立和解放的过程,也就是一个不惜牺牲自己一切的过程。因为,实现共产主义这一理想就是一个过程。在不同时期,我们又有为实现理想的具体理想。

模块三:立足今天。

3、现阶段人民的共同理想。

展示五四爱国学生运动的图片和开国大典的图片。

提问:19世纪中叶—20世纪中叶,中华民族的历史任务。

是什么?

师概括:19世纪中叶—20世纪中叶。

人们的历史任务:实现祖国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

展示三张贫困人民生活的图片。

提问:20世纪中叶—21世纪中叶,中华民族的历史任务是什么?

师概括:20世纪中叶—21世纪中叶。

人们的历史任务:实现祖国的富强、民族的富裕和民族的伟大复兴。

想一想:中华民族的两大历史任务是否完成?

师概括:我国现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就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这个共同理想,集中反映了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利益和愿望,是保证全体人民团结一致、克服困难,去争取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

4、、理想与共同理想的关系。

学生讨论:理想与共同理想的关系【培养学生辨证思考问题的能力】。

展示:

教科版九年级思想品德教案

1、本课的地位:

《改革开放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是初三年级思想政治课教材第三课的第二框内容。第三课讲《增强综合国力》,这是对第二课《认识祖国地位》的进一步分析与讲解。第三课包括三个框题,即:《综合国力决定国家地位》、《改革开放增强了我国的国家地位》和《综合国力的增强和人民生活的提高》。本课是第一框题和第二框题的过渡和衔接部分。该框主要讲述了3个知识点,即:改革的目的和作用、开放的目的和作用、改革开放的作用。改革开放的作用是这一框的核心内容。了解和掌握这部分知识,对于正确评价改革开放的成果、正确认识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及其从内心拥护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等有重要的意义。

2、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改革开放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政府就致力于经济建设和综合国力的提高。但是由于种.种历史原因,我国经历了“”的浩劫,期间我国的综合国力虽然也有短暂的提高,但是大部分时间是徘徊或下降。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进行了改革开放。改革开放大幅度地提高了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了我国的国家地位。

本课的难点是:“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之一,而不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而且改革不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因为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改革就是调整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使之与生产力相适应,促进社会发展与进步。由于这些知识非常理论化、非常抽象,而且学生对这些知识的了解非常少,再加上没有学过生产力的概念,所以在学习中就会出现理解上的偏差。

3、本课的特点:

学生根据自己家乡——上海的巨大变化与现实情况,非常容易理解和接受本课的观点,而且本课也以事例见长,通过大量列举活生生的例子加深学生对改革开放的了解与认识。

但是由于本书在某些知识(例如:生产力、生产关系)编排上的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这就给学生学习本课带来了不必要的麻烦。“生产力”这个政治常用术语在本课甚至第一课就已经出现了,但是对“生产力”的详细讲解是在本书的第七课《认清历史趋势》中的第一框题。这就阻碍了学生接受和深刻理解本课知识,也给教学带来了一定困难。

4、本课的侧重点:

本课的侧重点在于理论知识和现实事例同在,通过鲜活的事例,使学生容易接受相关的知识和观点。

5、本课的教学目标:

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学生实际,我将本课内容的教学目标确定为3个方面。认知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理解“改革开放”的目的、作用以及“改革开放”对“综合国力”的影响。情感目标:通过教学,通过改革开放给我们带来巨大变化的事例来培养和激发学生的爱国意识、民族自豪感,使学生从内心去理解和支持改革开放,从内心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第三:行为方面,引导学生树立为国奉献的意识,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把自己培养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合格的接班人和建设者。

教科版九年级思想品德教案

2、教学难点:如何正确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二、学生分析。

1、针对的问题:九年级学生对于国家的基本情况,是有所感受的,但这种感觉模糊、零碎、表面化、不系统,甚至是无意识的,老师要进行有意识的引导和分析,让学生清楚而全面地了解自己国家的基本情况,懂得立足国情建设的重要性。同时基于初三学生的年龄及认知特点,对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的内容理解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

2、学生的需要:中学生生活在社会中,了解国情是树立公民意识的要求,而且学生要了解和学习后面内容,也必须立足中国基本国情。同时这也有利于培养学生主人翁意识和自觉关心社会的责任感。

三、综合设计思路。

1、新闻播报,引出国情。

来自新闻会客厅的报道:“今天的中国让世界刮目相看:奥运会金牌榜名列第二,神舟五号、六号载人航天飞船发射成功,经济高速发展。,中国经济排名又上升了,超过法国和英国,排在世界第四位!中国的发展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谱写新的篇章,世界因中国而精彩!”坐在电视机前的小王听到这样激动人心的报道非常兴奋,不禁惊叹:“太棒了,我国就要进入发达国家的行列了。”

(设计目的:通过情境创设,引出课题。)。

2、你说我说,国情透视。

一个人要发展,首先要正确认识自己,一个国家的发展同样如此,首先得认识自己国家的基本情况。到底我国的基本国情是怎样的呢?请你向小王作一介绍,相信他会产生更多的感触和思考。

(1)出示反映不同主题的典型国情图片,请学生为这些图片配上解说词;说明我国国情的这些特点对我国发展的影响。

(设计目的: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总体感知国情。)。

综合上述国情的表现,说明我国虽已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但还不成熟、不发达,由此可见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那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历史阶段?你能给小王做一个介绍吗?要求学生结合历史,以时间为线索,用年代尺形式,画一简图,说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处的历史时期,从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算起,至少需要一百年时间。

3、探究解惑,理解国情。

听了同学们的介绍后,小王还是不理解,为什么中国建设速度这么快、成就这么大了,还是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呢?请大家讨论一下,帮他解惑。师出示材料(1)中美农业机械化比较;(2)各国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比较;(3)《各国农业税制》(具体见附录1)引导学生分析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原因及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表现,说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的情况下要经历的特定阶段,必须坚持而不能超越。从而纠正小王认为我国就要进入发达国家行列的认识上的错误。

(活动目的:通过对比材料的探究分析,让学生理解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原因。)。

4、小品启思,立足国情。

(设计目的:通过小品表演,显现当今社会现实,引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老师出示:

信息一:据新华网、人民网“两会”期间开辟的“我向提个问”专栏统计,近50万网民把教育、医疗、社会保障排在了前三位,其次还有就业、住房、社会治安、食品安全、安全生产等问题。

信息二:温家宝在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之后的记者招待会上答记者问时说:“我最痛心的是没有很好的把群众关心的看病、上学、就业、住房等问题解决好”。

材料呈现:家庭四大件的变化:上世纪50——70年代,“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收音机”;从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冰箱、彩电、洗衣机、录音机”;90年代后期,“空调、电脑、手机、汽车”。这种变化反映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需要在不断增长。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就是不断满足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落后的社会生产难以完全满足人们的需要。因此,解决的根本途径就是大力发展生产力。只有生产力发展了,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丰富了,需要才会得到满足,才能尽快摆脱贫困,才能最终解决社会的主要矛盾,并促进其他矛盾的解决,从而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设计目的:通过分析主要矛盾,说明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作为我们的根本任务,这是由我国国情和社会的主要矛盾决定的。)。

5、学以致用,蓝图展望。

(设计目的:通过对比,说明立足国情的重要性。同时结合时政热点,进行知识延伸,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我思我悟,收获国情。

原来,认识自己,比什么都重要,人的发展如此,国家的建设同样如此。我们同学将来走上社会,参与国家建设,就要实事求是地面对这一现实。学习了这一内容后,小王在他的成长记录袋里,写了一段学习心得。现请你也就今天所学的内容谈谈自己的想法与做法。

板书设计:

一、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原因。

2、含义。

3、认清基本国情的重要性。

二、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

1、主要矛盾。

2、根本任务。

3、“三个有利于”

教科版九年级思想品德教案

本项目主要有两个层次的内容。

第一个层次“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主要讲了两个问题:一是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二是经济全球化、世界格局多极化是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然后,从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给发展中国家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引导学生理解我们该如何应对机遇和挑战,从而进一步体会世界发展的趋势。第二个层次“国际竞争中的中国”主要讲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和作用。包括三层内容:一是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二是中国对世界经济发展起着巨大推动作用;三是中国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成为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重要力量。通过对我国国际地位和作用的分析,使学生既对祖国的未来充满信心,又有忧患意识和艰苦奋斗的思想准备。

【学情分析】。

初三的学生对世界、国家发生的大事有一定的了解,比较关注国内外的发展状况。但是由于知识储备不足、理论分析能力有待提高、理解能力等因素的制约,因此对当今世界的主题、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等比较抽象的内容理解起来还存在难度。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在理论上准确的阐述,还要提供大量的真实的资料来深入浅出地说明这些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使学生产生爱国情感和奋发图强、报效祖国的伟大志向。

【教学重点】如何认识我国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难点】当今时代的主题、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

【设计理念】。

本着“遵循课程标准,但不拘泥于课程标准”的原则,运用典型案例,引导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实现理论知识与具体时事材料的结合。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以学生探究为主,通过“分析-归纳-总结-实践”的思维过程,设置由浅入深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兴趣的感召下认识当今时代的主题、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以及我国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培养学生热爱和平、厌恶战争的情感,增强学生的忧患意识,为国家和民族的振兴贡献力量。并将这一情感落实到自己的学习生活中,实现知识传授目标和思想品德教育目的完美结合。

【教学方法】[来源:学科网]。

1、分析、归纳、综合方法:对于当今时代的主题、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的教学,采取学生探究和教师点拨结合的方式,使学生在分析事件、材料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当今时代的主题、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既提起学生的兴趣并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2、案例情境教学:运用多媒体手段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开拓学生视野,唤起其情感共鸣,在感悟体验中提高认识。

3、问题情境教学: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创设问题情境,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促使其主动探究。

【教学准备】。

1、学生:收集一些有关国际国内政治经济的热点问题。

2、教师:

(1)制作课堂教学所需的课件。

(2)准备声像资料。

(3)了解学生思想情况和认知水平。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课前播放视频《让世界充满爱》。

教科版九年级思想品德教案

导入新课:

科学技术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阶梯。历每一次科技革命的发生,都使人类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科技革命也给我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这节课我们就一同来关注世界科技发展的历程及当今时代科技发展的状况,思考人类与科技的关系,以便我们更好地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二、机遇与挑战并存(板书)。

(一)抓住科技革命带来的机遇(板书)。

在当今世界,科学技术为世界各国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发展机遇,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所起的巨大推动作用,更加清晰地展现在人们的面前。

日新月异的科技不断地改变社会生活和世界面貌。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所起的巨大推动作用,更加清晰地展现在人们面前。当今时代,信息科学技术、生命科学技术、纳米科学技术成为科学技术发展的主流。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信息资源已成为与物质资源同等重要的资源,其重要作用正在与日俱增。信息高速、广泛传送的特点使世界形成了一个没有边界的信息空间。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电子商务、电子邮件,使人们的生产学习和生活方式发生着深刻变化。

举例:

1、21世纪头中,将有5亿台人工操作的机器和数不清的装配在各种器具、传感器、控制器等设备中的计算机,通过网络连接起来,用于购买、出售和自由交换信息、信息服务。,通过因特网交易的总额上升到4亿万美元,占世界工业经济产值的1/4,交易业务主要在办公室通过网络完成。

2、未来50年中,人们将制造出“微型机电系统”,把传感器、电动机和数字智能装置集中在一块硅片上,取代计算机硬件、汽车引擎、工厂装机线和其它许多生产过程及产品上比较昂贵的部件,应用于电信、无线电电机、计算机、航空、保健、包装材料、商业等许多领域,办公网络不必手工安装,可以在手提箱内自动完成。

3、生命科学将是21世纪的重点科学之一,在20世纪末克隆技术获得巨大成就及人类基因组序列“工作框架图”绘制完毕的基础上,人类将破译遗传密码,从分子级的水平上重新认识自己。生物学将通过开发诸如dna为基础的计算机和软件来改革信息技术,使计算机和软件能像自然界一样可自行修整缺陷。以神经智能系统为基础的未来机器人将全面代替人类的一些枯燥繁杂、危险性的劳动及充当工厂、企业、公司等部门的管理人员、服务人员,甚至家庭保姆。

4、通过远程通信、视频会议、网络联系等,一半以上的各类员工可以足不出户,在家里办公;利用远程传输技术,因特网提供从幼儿园至中学、大学的全套教程,学生利用虚拟学校的软件上网,可自定进度、自主学习;居民住宅拥有包括保安、通信、自控、监控、网上购物、医疗保健等全套智能服务系统,不出家门什么都能办到。

5、数字化地球:地球每个角落的信息都集中在一起,并整理、归纳成有序信息,按照地球的地理坐标建立完整的信息模型,用全球网络连接起来,形成的数据库,使丰富的数字无处不在,这就是数字化地球。地球上每个人都共享这个资源,也都参与资源的积累。在数字地球展览馆,人们头戴显示盔,进入虚拟太空,可以穿越地球的每个角落。数字化地球,是真正的信息时代。

当今世界科技的发展,不断为世界各国创造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向世界各国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我们必须紧紧抓住科技带来的新机遇,迎接挑战。

举例:二战后,世界上很多国家为了改进生产技术,提高生产率,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有利地位,纷纷增加科研经费支出,科学技术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从1950年至1976年间,日本花费了60亿美元引进了1700多项先进技术,差不多把西方发达国家半个世纪的科技成果都吸收了进来,创造了价值0亿美元的社会财富,从而实现了赶超发达国家的成功范例。

日本战后的迅速崛起告诉我们,谁能抓住新科技革命带来的机遇,谁就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所以科技革命不论是对发达国家,还是对发展中国家,都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二)面对国际竞争的挑战(板书)。

在当今和未来的世界里,经济是基础,科技是龙头。因此,当今世界大多数国家最关心的问题,就是能否在科技上取得优势,增强综合国力,以确保自己在国际上的地位。

材料:

1、移动通讯技术在发达国家从模拟式发展到数字式发展,大体经历了10年的时间;而我国仅用不到5年,就使移动通信用户达到6320多万户,成为世界的移动通信市场之一;印度由于大力发展软件产业,目前的软件出口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2位;爱尔兰抓住了信息技术革命的机遇,大力发展信息产业,成为世界上的软件出口国之一,从而使爱尔兰一举从欧洲经济落后的农牧业国家,变成了欧洲经济增长最快、失业率最低的国家。

2、翻开近现代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我们可以发现,世界上先后出现过三次后发国家追赶发达国家的成功范例: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超过英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日本经济起飞,20世纪60年代以来亚洲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快速发展。

思考: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发展中国家或经济小国,如果能扬长避短,集中力量在某些高新技术领域取得突破,在发展中也能取得骄人的成绩。相反,如果发展中国家不能抓住机遇、实现跨越式发展,发展中国家就会进一步拉大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发达国家虽然占有经济、科技实力的有利地位。如果不重视科学技术,同样也会在发展中落后于其他发展中国家。科学技术在各国的发展程度不同,其经济地位、竞争能力也会发生很大变化。

总之,面临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世界各国只有充分利用新科技革命的成果,制定有效的发展战略,提高本国的创新能力,才能增强自身竞争能力,在挑战中立于不败之地。然而,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同发达国家相比,科技水平有一定的差距。

据有关资料表明,我国的科技水平与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相比,总体水平落后他们几十年。如今,美国已宣布由工业社会进入信息社会。而我还处于农业社会时代。

到底,我国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员有288.57万人,其中科学家与工程师166.56万人。而每万名劳动力中从事科学研究的人数,97年我国为8.4人,而日本93年为79.6人,美国93年为74.3人,德国91年为61.5人,法国92年为54.8人,英国为48人。我国的这一指标大致相当于最发达国家的十分之一。

因此,我们必须采取积极进取的态度,抓住机遇,加大科技投入,大力发展高新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创造良好的科研环境,实现跨越式发展。同时要加大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积极鼓励在高科技成就上有突出贡献的人。还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引进国外先进科学技术,促进本国发展。

学生小结。

教科版九年级思想品德教案

教材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十六大提出的“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要求,充分体现《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等有关文件精神,以《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为根本依据。

二、教材分析:

《思想品德》九年级(全一册)教材共分四单元十课,设计了28个框。从总的设计思路来看,第一单元“承担责任服务社会”开门见山,让学生在正确认识个人与集体、社会关系的基础上,感悟对自己、对家庭、对集体、对社会所应负的责任,增强责任意识,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第二单元“了解祖国爱我中华”,从作为一个中国公民所应负的社会责任和肩负的使命这一逻辑角度与第一单元相承接,引导学生从自己的实际生活出发,了解我们伟大祖国的基本国情、基本国策、博大精深的文化和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增进对社会主义祖国的热爱之情。从大的逻辑来看,第三单元“融入社会肩负使命”也是从责任与使命这一角度切入的。如果说第二单元主要是从宏观的角度进行概略性的描绘,第三单元则从政治生活、经济生活与文化生活三个维度作具体的介绍,帮助学生了解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有关内容,以利于学生更好地参与社会生活。第四单元“满怀希望迎接明天”,从社会与个人两个角度,引导学生确立共同理想和个人理想,并为之艰苦奋斗、有所作为,把个人的前途命运与祖国的前途命运自觉地结合起来。这样,全书四个单元贯穿“责任与使命”这一核心价值观,凸显“承担社会责迎接希望明天”这一主题。

三、教学要求:。

第一、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

突出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面向全体。

学生,发挥学生的个性特征。

第二、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

充满激情地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并在这种良好的氛围中展现出自己的教学风采。通过师生之间的思维互动、情感互动、心灵互动,实现了师生在知识与能力的共同发展。:第三、学生积极主动、自主探究的学习。

在教学中,要特别关注学生在认知过程中的体验、感悟,启迪学生思维,让学生在积极主动、自主探究的学习中有机地整合新课程改革所提出的“三维一体”的教学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机统一。

第四、努力践行。

思想品德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思想品德情感、意识的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都离不开实践。因此,思想品德课强调与社会生活、学生生活的紧密联系,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校、家庭和社区的实践活动,在活动中提高思想道德水平;提倡参与、体验、讨论、探究等多种学习方式,促进学生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新教材较大幅度地增加了实践教学。在教学时间安排中,至少要有20%的课时,用于开展学生课堂活动和相关的实践活动,做到知行统一。

四、教材的主题和重点:

九年级教材的主题是“责任与使命”,即重点探讨个人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

五、教学措施。

3、扎实基础、突出重点,培养学生坚强意志,能够坚持学习。

4、充分运用新课程理念,加强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注重教学的过程和方法,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目标的落实。

思想品德教案

1、使学生知道好的、健康的兴趣爱好有助于个人的全面发展。

2、培养学生健康的兴趣爱好。

3、教育学生积极参加有益的课外活动。

正确处理健康的兴趣爱好。

列举法、讲解法、分析法

灯片

一、谈话导入

1、大家谈:说说自己有哪些健康的兴趣爱好,这些兴趣爱好给自己带来了什么好处?

2、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小结。

3、揭题并板书。

二、学文明理

1、用自己喜欢方式读课文,并思考下列问题

a、万晓晓同学有哪些兴趣和爱好?

b、他的兴趣和爱好都健康吗?

c、文章结尾万晓晓说的话,给了你什么启示?

2、出示灯片

(咱们来参观万晓晓的房间)

3、联系实际:列举自己两、三个健康的兴趣爱好。

4、教师小结:一个人的兴趣爱好,应该广泛一点,健康的兴趣爱好,可以增长才智,有益于身心。

三、辨析明理

a、说一说

1、举例说说健康的兴趣爱好有助于个人的全面发展。

2、你的`兴趣爱好有哪些?你能分清健康的兴趣爱好和不良兴趣爱好吗?

b、想一想

很多名人都有广泛的兴趣爱好,这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1、伟大领袖毛泽东酷爱游泳,本领高超,乒乓球也打得有板有眼。

2、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爱好游泳,打桥牌技巧非凡。

3、科学家袁隆平爱好音乐,工作之余常拉小提琴。

c、评一评 (灯片出示)

周兴涛说得对吗?谈谈你的看法。

d、辨一辨 (灯片出示)

这种做法有利于他们全面发展吗?

四、教师总结

健康的兴趣爱好有助于个人的全面发展。

思想品德教案

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做事拖拉,初步认识拖拉的害处;懂得要珍惜时间,体验抓紧时间做事的意义。

指导学生认识到做事拖拉带来的后果,培养学生基本的时间观念,引导学生克服做事拖拉的坏毛病。

认识拖拉的害处,懂得要珍惜时间。

环节1:故事导入,感知拖拉。

师:同学们,今天上课我们先来听一个故事。

(根据教材第10―12页绘本《拖拉鸟》的故事制作动画片,课上播放,故事只讲到拖拉鸟的窝一直还没有搭好。)

师:同学们,听了这个故事,大家知道这只鸟为什么叫“拖拉鸟”了吗?

(老师根据学生发言相机板书:不急、明天)

师:大家喜欢这只名叫“拖拉”的鸟吗?为什么?

生:(略)

(教师板书:拖拉)

点评:该教师巧妙、灵活地使用教材,特别是对小绘本的`运用,让学生既看故事,又讲故事,分析拖拉鸟的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使得教育引导自然展开。

环节2:联系实际,了解拖拉

师:在我们的身边有没有像“拖拉鸟”一样的同学呢?我们一起来找一找吧!

集体交流。)

生1:我发现第一幅图中的同学很拖拉,因为爸爸妈妈叫他吃饭,可是,他却只顾着玩,跟爸爸妈妈说“等一下”。

生2:我发现第三幅图中的同学也很拖拉,因为老师要收本子了,可是他的作业还没完成。(教师相机板书:等一下、还没完。)

生1:“拖拉鸟”最后被冻死了。因为它总是说“不急,明天再说”,冬天到了,它找不到搭窝的树枝了,所以它冻死了。

师:做事拖拖拉拉,看似一个小毛病,但是却会危害到拖拉鸟的生命!

生2:“拖拉鸟”第二天急忙找东西搭窝,再也不拖拉了。

生1:就是因为以前拖拖拉拉,所以差点被冻死了。

生2:如果再不把窝搭好,真的会被冻死的。

师:是的!做事拖拖拉拉确实可能危害到自己的生命安全!

师:如果生活中的人们也像“拖拉鸟”一样,结果又会怎样?(教师出示教材第10页的两幅图。)

生1:等一下饭菜都凉了,吃了肚子会痛。

生2:等一下爸爸妈妈会生气了,要批评他的。

生3:同学们的作业都做完了,他还没做完,老师会批评他。

生4:做完作业的同学都可以休息、玩耍,可他还要补作业。

师:(小结)拖拉会害了自己。

(教师出示图片:1.上课了,老师拖拖拉拉不进教室;2.早上孩子要上学,爸爸妈妈拖拖拉拉地不送;3.学校要组织春游,一位同学拖拖拉拉还不来;4.因为晚到5分钟,错过了火车。)

(生略)

师:(小结)拖拉真是害己又害人啊!

思想品德教案

1.师生共同说一说、数一数六年来教过我们的各个学科的老师。

2.师:如果说六年的学习生活就像一幅流光溢彩的画卷,那老师,就是手执画笔的艺术家。从进入校门,牵着妈妈衣角不肯放手那一刻开始,小学老师从此走进我们,影响我们,改变我们。这其中的点点滴滴,我们都铭刻在心,说出我和老师的`故事,说出我们感受到的博爱与感动,说出我们感受到的尊重与呵护!交流之前,大家可以阅读教材p84《我的老师》,可能会给你启示。

3.学生交流。

4.师:把你的发言内容,把你还没有来得及交流的话语,把你埋在心里,因为含蓄内敛,从没和老师说过的心声,把我们感受到的浓浓师恩写下来,记得署上自己的名字。

5.学生在发下的即时贴上写感言。

6.小结:学生写完心存的感激后,下课交给指定同学,收集后按老师姓名分类,粘贴,整体修饰,最后由同学代表交给各位老师。

活动二学校和我――――难忘母校

1.师:我们的成长也离不开学校,为了我们的健康成长,学校都为我们做了些什么?

2.学生交流。

3.师:我们临近毕业,可以为学校和学弟学妹做些什么力所能及的事情呢?

4.学生思考后在p85留白处填写。

5.班级交流。有相同想法的,可以约着携手完成;也可以综合同学们的想法,结合班队主题活动,确定为学校做的一件事情,全班共同完成;还可以因人而宜,独自完成。

6.小结:让我们把过去的美好和未来的希望,把离别的忧伤和重逢的期待,都深情地融入心田,融入在这首《告别母校》诗中。(学生齐读)

板书设计

12、依依不舍情

老师和我――――难忘师恩谆谆教诲无私博爱

学校和我――――难忘母校亲近母校心系母校

思想品德教案

认知:

1.懂得失败是成功之母的道理。

2.知道在失败面前应当不灰心,不气馁,从失败中吸取教训,继续前进。

情感:佩服那些在失败面前不灰心、不气馁的人。

行为:

1.在失败面前不灰心、不气馁。

2.分析失败的原因,从失败中吸取教训,继续前进。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课是根据课程标准三至五年级“勇敢坚毅”德目中的有关规定而设置的。当前独生子女多,他们在家庭中受到娇惯、宠爱,在顺境中长大,娇、骄二气比较严重,往往承受不了挫折和失败。但是,随着学生年龄增长,学习任务加重,免不了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挫折和失败,因此对他们进行败不馁的教育非常必要。从小教育学生正确对待失败,使他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更勇敢、更坚强、更开朗,对他们将来在事业上做出成就是很有意义的。这一课与上一课相辅相成,在教育上形成一个整体。

教法建议。

1.本课教学要让学生懂得三点:失败是成功之母;在失败面前应当做到不灰心,不气馁;要学会分析失败的`原因,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向着目标继续前进。

2.本课教学要努力通过爱迪生在失败面前不气馁的事例来感染学生,使他们知道在失败面前不能发心气馁,要从失败中奋起,最终转败为胜。

3.在引导学生联系思想实际时,最重要的是要让学生认识到,不能因为一次失败就产生畏惧心理,就失去信心,从此消沉。只要冷静分析原因,奋起直追,是可以转败为胜的。

《思想品德》教案

交往艺术。

教学要求。

理解交往艺术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学会运用交往艺术。

教学过程 。

一、复习,引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

1、板书:交往艺术   一、学会倾听。

看图,想一想:自己在生活中遇到过类似漫画中的情形吗?交往中我们要注意什么?然后学生互相交流各自看法。

归纳:与他人谈话时要做到:要认真、仔细;要有耐心;要用心;要会心;

2、板书:二、学会表达。

看图片,思考:下面这些表达方式你喜欢吗?1、喜欢吹嘘自己,表现自己。2、爱盘问别人,打听别人的隐私。3、好议论他人。4、用责备的语气谈话。5、说话时咄咄逼人。6、说话时逼视或者斜视对方。

归纳谈话的技巧:双方感兴趣;讲究与人对话;注意分寸和角度;创设氛围;有感情,态度友善。

阅读p50材料,想一想:上面几位同学在谈话时有不妥之处吗?为什么?学生互相交流想法。

然后对照上面的同学,看看自己在态度、语气、手势、礼貌用语方面还有哪些需要改正之处。

3、板书:三、学会赞美他人。

阅读小故事,说一说:从这个小故事中,我们感悟到什么?学生互相交流。

共同归纳:赞美是艺术,要有技巧。要自然、顺势,真诚;

试学会用赞美的眼光看身边的同学:

做一做:多一份赞美的眼光看世界,生活真的很精彩。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去试一试,请对自己的同学大声说一句赞美的话吧:

三、小结:交往是一门艺术,交往要讲究技巧。除了学会倾听、学会表达、学会赞美他人,学会微笑、学会拒绝、学会妥协、学会批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营造出和谐、温馨的人际空间。

四、作业 。认识交往的艺术。

第五课时。

走进生活。

教学要求。

引导学生感悟学会交往,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培养学生健康的交往心态,做到学以致用。

教学方法。

探讨式、案例分析法。

教学过程 。

一、你是怎么想的?说出来与同学们分享。

1、           引导学生仔细阅读教材创设的两难问题情境:a、小林为何处于如此境地?对小林有什么好的建议?b、他们为什么不欢而散?认真体会几位同学的言行,分析他们的内心活动,并评述他们的表现。运用自己掌握的方法帮助上面的几位同学,改变他们讨论的气氛,使问题得到愉快解决,并分别对他们提出善意的忠告,帮助他们快乐地相处。然后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结合教材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探究、讨论交流。

2、           在小组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每小组推荐一名代表,汇总本小组同学的意见,以竞赛或辩论的形式在班内进行交流。让学生在交流、互动中共同探讨处理问题的最佳方法。

3、           通过学生共同探讨,教师要做好总结工作,给学生以方法指导,让学生学有所获。

二、活动在线。

1、           组织、发动学生积极准备自己喜欢的“小名片”,鼓励学生将“小名片”送给最想与之交往的同学,让学生交流自己参与此次活动的心理感受,教师做好引导。

2、           以小组为单位调查班级同学相存在的问题,将各组调查问题汇总,找出影响同学和谐相处的主要问题;然后让同学充分讨论、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或建议;班委会负责将同学的意见和建议进行整理、筛选,草拟守约的意见,然后进行修改、完善;最后将通过“班级和谐守约”设计成板报等形式,张贴于教室,作为同学人人遵守的公约,让每位同学都参与到班级建设中来,为营造和谐、融洽的人际空间尽心尽力。

三、我的成长。

根据下面问题,对自己进行总结:

1、交往伴随我们一生,想想随着年龄的增长,自己的交往状况会有什么变化?

2、总结一下自己在交往中有哪些收获。

4、还有什么困惑或问题:

5、我还希望:

6、倾听他有的心声:

(可通过座谈会、主题班会、小组讨论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进行充分的交流。)。

四、作业 :在生活中运用知识。

思想品德教案

《校园里的号令》是小学《道德与法制》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校园生活真快乐的第二课,在本课程中,教师要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儿童活动的指导者,支持者和合作者;其主要的任务不是讲解教科书,而是努力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与条件,灵活多样的选用教学活动和组织形式,结合实际培养儿童的品德与习惯,保护儿童的好奇心,引发儿童探索的欲望,让他们能够生动、活泼、主动的学习,身心健康的成长。

学情分析:学生的.成长是一个漫长而富有个性特色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集体是他们成长的摇篮,班级是他们最初的集体。刚入一年级的小学生初步意识到集体的含义,有了初步的集体意识和集体荣誉感,能够遵守集体的规范,在老师的帮助下能够共同开展各种活动,愿意为集体做好事。

情感与态度:

1、在班集体中,愿意和同学交流分享感受、想法和劳动成果,有集体荣誉感。

2、感受和体会自己的进步,并且愿意朝着新的目标努力。行为与习惯:

1、初步养成遵守规章制度,热爱集体,关注集体的意识。

2、乐于为集体做好事。

1、知道自己是集体中的一员,自己在集体生活中成长了并且进步了。

2、能够体会到遵守纪律,就是为集体做了好事。

1、通过展示交流,小组活动知道是自己是集体中的一员,自己的进步与集体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2、了解校园生活的一般规则。

3、熟悉与了解学校各种铃声的含义与要求以及基本礼仪。教学重难点:

制度化的校园与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之间的有效融合,如何让学生在零压力的基础上接受硬邦邦的制度。

安全有序的在校园中行走,有效的保护自己。

1、眼保健操、运动员进行曲、广播操铃声、防空警报。

2、准备口哨。

3、印刷好的板书《校园里的号令》。

4、《请用你的目光追随老师》(微视频)。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