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的艺术范文(15篇)

时间:2023-12-16 22:14:12 作者:JQ文豪

爱的艺术读书笔记

“一无所知的人儿也就一无所爱,什么都不做的人儿也就什么也不懂。什么都不懂的人儿是没有价值的。懂得事理的人儿也懂得爱、观察和发现……对事物本质了解得越多,也就越钟爱……设想所有水果与草莓同时成熟的人儿也就对葡萄一无所知”

在本书的开篇,弗洛姆引用了帕拉塞萨斯(德国医学家,自然科学家及哲学家)的这句看似与感情无关的古话,却在必须程度上证明他的观点,若想获得爱,则需了解爱。

弗洛姆是著名的德国(后加入美国籍)精神分析学家、社会学家和哲学家,他长期研究马克思主义和弗洛伊德主义,试图保存两者的真理,用对方的原理修正进行另一方的理论,得出最后的综合体。他论述最多的是人的存在、人的本质、人的爱、人的异化、人的解放问题。这本《爱的艺术》是一部以精神分析的方法研究和阐述爱的艺术的理论专著。自1956年问世以来已经被译成20多种文字,至今畅销不衰,被誉为当代爱的艺术理论专著中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在本书的开始,弗洛姆即指出,爱是一门艺术,就像生活中的其他艺术一样,要学习如何爱就像学习其他艺术一样,先需了解爱的理论,再探讨爱的实践。弗洛姆所讲的爱的实践,绝非一般畅销书中的夫妻情侣“相处之道”,而是就个人自身行为进行的探讨。

但是长久以来,为什么多数人认为爱是不需要学习呢弗洛姆在书中阐述道,大部分人认为爱不需要学习的前提主要为以下三点:第一,多数人宁愿把爱当成被爱的问题,人们不断付出努力获得大众的认可,使自己变的“可爱”,这样迫使男性取得成就,获得他自己所处的社会条件最大限度的地位和财富,女性透过修饰仪表健美等来吸引男性;第二,把爱的问题设想为一个对象的问题,而不是潜力的问题;第三,把最初坠入情网的经历与爱的“久恒”之间的区别混淆了。这三点真是字字珠玑,就拿第一点来说,此刻的八零九零后都是独生子女,多少有些“自私”,常更渴望被关注被爱,而不愿意付出自己的感情去关心对方,熟不知,“握紧拳头,里面什么也没有。张开双手,你就拥有了整个世界。”持有“被爱比爱更幸福”这种言论的人,多数是不成熟的。而提到第二点,强调爱的对象就像在中国强调“缘分”。不少书中的“感情警句”不断地告诉大家,“世界上总有一个人在等着你”,其实不少任性的年轻人不懂得爱,总是错过了一个又一个“对的人”。

在本书里,弗洛姆也谈到,在交易盛行和奉物质财富为首要价值的资本主义礼貌中,人类爱的关系遵循统治商品交换和劳动力市场的相同规律,以“互利交换”的'思想为基础,估计自己和对方在社会中的价值,力图做一个交易,此交易即称之为感情。

弗洛姆认为,以上提到的这些都不是真正的爱。马克思曾强调过知识和成熟在感情里的重要性,也曾在给朋友的信中谈到,“你就应思考在结婚以前成为一个成熟的人”。弗洛姆的观点类似,成熟的人格是获得真正感情的基础,而成熟人格包括有冒险的潜力、有勇气,甚至准备迎接厄运和挫折。成熟的感情是“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而不成熟的感情是“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最重要的是,有成熟人格的人,拥有创造性的爱,具备爱的潜力,愿意为被爱者的成长和幸福做用心的奋斗,愿意为赢得他所爱的东西而劳作,真诚地爱一个人,就是关心他的生活,尊重他的潜力和他自身。这样的爱,是一种“给予”,分享在他身上有生命力的东西,透过他的给,丰富了他人。他给并不是为了得,但是透过他的给,不可避免地会在对方身上唤起某种有生命力的东西,双方都因此而充满快乐。弗洛姆认将“给”认为是力量的最高表现,恰恰透过“给”,个人才能体验到自我的力量,自我的“富裕”,体验到生命力的升华。

而与之最为相反的是,极端的自私主义。极端的自私主义者,他们不是真诚地爱对方,而是为了爱自我才爱他人,找到爱的对象是为了满足自我的“幸福”。这种爱,在对象能满足他们需要时,还能够维持平静的生活,而一旦对象无法满足,或者他们自己产生怀疑、动摇,或是自我空虚,他们的爱就会碎裂,熄灭。所以,如果不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人格并以此到达一种创造倾向性,那么每种爱的试图都会失败;如果没有爱他人的潜力,如果不能真正谦恭地、勇敢地、真诚地和有纪律地爱他人,那么人们在自己的感情生活中也永远得不到满足。

弗洛姆在“爱的实践”部分,主要强调了爱需要具备耐心、专心、勇气、信仰,这些词看似简单且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提到,只有身体力行,付出行动,才能收获爱。在实践部分,弗洛姆特意写到,在开始爱别人之前,个人应具备“独立的潜力”,学会与自己相处。这倒是跟我们当下的流行的不少心理学观点相符,了解自己,认识自己之后,我们才能更好的爱他人。

写到那里,谈论什么是真正的爱及如何获得爱后,那我们为什么需要爱为什么感情是人生永远的话题因为爱是对人类生存问题的答案。人最深切的需求即克服分离,从孤独中抽身。而感情是人类克服孤独的唯一方法,人的感情是一种用心的力量,这种力量能够冲破人与人之间的高墙,分享彼此的秘密,人与人结合,使人克服孤寂和与世隔绝感。但也切记感情与生活并不是脱离的,感情依附于生活。鲁迅曾谆谆告诫:“不要只为了爱而盲目的爱,而将别的人生好处全盘疏忽了。人生的第一好处便是生活,人务必活着,爱才能有所附丽。”

《爱的艺术》读书心得

原来一直以为,爱这种东西是说不清道不明的,它只是一种奇妙的情感,只能以实践的形式存在于心间体会。但在老师的推荐下读了《爱的艺术》一书,发现我原来对爱的理解过于片面。

首先,情爱只是爱的一个分支,但在现在社会,我们总会粗浅的把恋人之间的爱当做爱的全部,其实,爱还分血缘之爱(比如父母兄弟之间),自爱,性爱,友爱…其次,爱也有它的理论性,就如书中还所说,“如果爱是一门艺术,那就要求人们有这方面的知识并付出努力。”所以学会怎么爱人,拥有爱人的能力也是至关重要的,不是说只要你投入全部的身心,你的爱就是完美无缺的,如果没有爱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谦恭地、勇敢地、真诚地和有纪律地爱他人,那么人们在自己的爱情生活中也永远得不到满足。下面讲两点我在阅读此书后的感悟。

书中说到,真爱的基本要素,首先是"给"而不是"得"。这点我十分赞同,比起索取,爱更是一种付出。这种付出是纯粹无私的,你想要了解关心保护某个人的时候,你的想法是十分单纯的,并不是因为你要获得等价的回报,有时甚至也不会注重别人是否也这么对你,重要的是,你在爱别人的同时就像在爱你自己,这就牵涉到“给”的定义的问题。

那些有创造性的人认为,“给”是力量的最高表现,恰恰是通过“给”,我才能体验我的力量,我的“富裕”,我的“活力”。

体验到生命力的升华。这是精神层面的满足,身心愉悦。由此看来,把“给”解释为放弃,被别人夺走东西或作出牺牲是错误的。打个最基本的比方——母爱。

从小我们就知道,母爱的是最伟大的。母亲告诉我们:你的任何罪孽,任何罪恶都不会使你失去我的爱和我对你的生命、你的幸福的祝福。

不得不说,这是一个很高的境界,它以血缘为纽带牵系着不同的个体,可能小时候我们都会惹妈妈生气,说一些不好的话,但最后母亲一般都会原谅我们,而且这并不影响她对我们继续的付出。

每种爱的境界都有所不同,每个人对爱的修炼地步也各有差异,这没有标准,也不能要求每个人都像墨子一样追求“博爱”,只是对爱的理念我们都应该有所了解,这样才能有助于我们更好的去爱人。不是有一句俗话么——“爱到极致就是恨”。的确有些偏激,所以我们才更需要回归理性,不要让世间最美好的情感反而成为伤人伤己的利器。

弗洛姆对爱的诠释不同于一般人,他认为的爱并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的感情,而是可以通过训练自己的行为规范、专心的投入和养成耐性而学到的一门艺术。把爱当成一种艺术,这个想法令我钦佩,这样便形象全面的描绘出了爱的优雅理智。

这本书并不囿于男女两性的爱情方法学,也不是介绍相关的技巧秘诀,而是强调爱是人格整体的展现,要想在爱上获得成功,就要从磨砺自己的人格开始。

我开始反思我的爱情观。呵呵,说起这个话题不免有些羞涩,因为从小对于爱情的想法总会在父母的反复叮嘱中扼杀于摇篮,然而不可否认每个人都会设想自己的另一半,对爱情有所期待与幻想。我并不期待多么浪漫,只希望能找到“革命伴侣”式的一份感情——找到一个与自己志同道合并且条件适合的人才考虑相处。

基于这样的爱情观,我向来对与自己同级的男生不抱幻想,因为在我看来他们比我还要不成熟,不是能与我相知相扶共同进步的人。

此外,我是极力主张保持自我风格的。人人都是平等的,谁也不是谁的附庸,即使要在一起度过一生一世也不应该改变自己而去迎合。这样看来,我希望另一半是可以令我崇拜的人,能让我依靠。

某天在网上,我偶然看到一句话:“要像没有恋爱一样恋爱”,感到有些疑惑。直到看了弗洛姆的书,里面讲到“真正的爱情是让两个不同的生命结合在了一起,却并没有让彼此失去自己本来的个性与面目。”“爱情说到底就是对所爱对象的生命和成长的积极关心。

如果缺乏这种积极的关心,那么这种爱就称不上真正的爱。”这是弗洛姆的原话。当我看到这里时,感到很开心,我终于找到一句这么经典的话来概括自己的想法了。大师和常人的区别往往只在于大师能够将常人感觉得到却无法明确表达的东西用简单明了的话语表达出来,说的应该就是这样一种情况吧。

像没有谈恋爱一样谈恋爱,即双方依然保持独立的自我人格,不会被束缚,不会为了对方委曲求全。在这个世人都关注我们飞得高不高的环境中,能有个关心我飞得累不累的人是幸福的,而且这个人不是我们的父母也不是我们的兄弟姐妹。

当这样一个对我们的生命和成长付出了积极的关心的人出现在我们的生命中,与我们相遇相识相知相伴,真正的爱情就降临了。因为“爱并不只是用于感动某个被爱的人的一种情愫,而是一种能自觉地为被爱者的发展和幸福而付出一切努力的代称”。

以上两点是我看了书以后小小的感悟。关于爱的这门艺术,恐怕谁都无法真正参透与学得,只是我们在一生的经历中总或多或少有所体会。我想弗洛姆的这本书我以后闲暇也还是会阅读,让他教我更好地去爱人。

沟通艺术读书笔记

新年结束了,假期之间匆匆忙忙的读了美国罗纳德的《沟通的艺术》,看似心灵鸡汤,读过之后回头来看却有不少营养,对我今后的生活也有很多启发:

一、沟通的重要性。

我们的生活能不能没有沟通?西点军校有一个处罚叫做"沉默处分",犯了错的人不能和身边的任何人有任何的交流,这被称作是最残酷的处罚。想起上学时候,女生之间会闹一些小性子,有时候会集体孤立某个女生,这对被孤立的人来说,心理上会造成很大的伤害(马加爵就是极端的例子)。再或者男女朋友闹别扭冷战,无论谁对谁错,最终谁先低头,结果不可避免的都会对这段关系有所影响。因此,我们的生活不能没有沟通,沟通就如同空气和水一样,是我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必须的要素,更是我们获得社会认同和维系、增强一段关系所必不可少的手段。

二、沟通的原则。

1、人绝对不能不沟通。

2、沟通可以有目的也可以无目的。

3、沟通不见得越多越好,过度沟通也会造成问题。

4、成功的沟通并不表示彼此理解。

5、沟通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沟通的局限性)。

三、如何增强我们的沟通能力。

知道了沟通的重要性,我们该如何增强自己的沟通能力?其实,沟通的能力代表一个人通过沟通,某种程度上达到自己的目的,从而维护和增强一段关系的能力。比如工作中,上级对下级的沟通,很多时候是想掌控下级思想动态;男女朋友之间的沟通,除了表达自己,希望对方理解自己以外,也是为了维护和增强这种关系。

想要增强沟通能力,首先,要知道"我是谁",要有清楚的自我概念。自我概念是主观多元的,随着时间而形成,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被称作"认知保守主义")。小时候,我们身边重要他人(家长、亲戚、老师、同学)会不断给我们评价,你学习不好,你性格内向,你语言表达能力差等等,他们的描述如同一面镜子不断积累和强化着我们对自己的认识。在这种自我强加和别人强加的评价中,我们形成了思维惯性,便很少去认识和突破真实的自己。

沟通除了认识自我外,还要用同理心去理解别人。同理心意味着我们把自己设想成他人,去切身感知感知他人的观点和情感,进而有更好的心态和策略去处理这种关系。同理心,做到很难,因为我们存在的需求冲突,因为我们的刻板印象,要想跳出这些,作者建议"枕头法",用五种立场"我对你错、你对我错、双方都对也都错、议题不重要、所有的观点皆有道理".看似是一个老好人的立场,却帮助我们站在多方立场考虑问题。

除了认识自己和用同理心来理解他人外,好的沟通还需要沟通者有好的情绪。情绪稳定是一项非常高级而难得的能力,心理学家把理解和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称为"情绪智商"(我的情绪智商就很低,情绪经常像坐过山车,让自己和身边的人都深受其害)。过分的压抑情绪和过激的表达情绪,对我们的健康都是不利的,好的沟通能帮助我们建设性地表达情绪,除了有利身心外,也增进人际关系。

情绪有好坏之分,我们要管理困扰的情绪(盛怒、嫉妒、沮丧、恐惧等),首先要理解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坏情绪。坏情绪来自于怀的自我内言,自我内言指的是根据某件事情自己引发的思考,而这种思考往往会导致实际的感觉和情绪。在沟通时,我们要避免产生一些由完美主义、对他人赞同的极度渴望、对因果关系强行链接、对生活失去信心等情况导致的负面自我内言。

沟通,除了有管理自己的情绪外,还来自于很好的倾听。而信息爆炸时代,很多时候我们都在虚伪的倾听、自恋的倾听、选择性倾听、防卫性倾听、隔绝性倾听,很难去倾听别人,理解别人,搜集更多有价值的信息。作者提出可以通过借力使力(捧哏)、问话、释义和支持的倾听技巧,更好的去倾听。有了自我概念、有了同理心,仔细倾听、管理好沟通时的情绪和气氛后,我们可以借助一些语言和非语言的沟通方式来进行沟通。

四、沟通如何避免对方的防卫心理。

五、沟通如何化解冲突。

冲突是一种表达出来的斗争,冲突双方因为不相容的目标、不足的资源和达成自己目标时令一方的阻挠。解决冲突是考验沟通能力的终极大关。我们必须学会建设性的处理冲突的技巧:首先要避免防卫心理,确定你的问题和未满足的需求,把重点放在你为什么不满意,不要情绪化地给别人贴标签;其次,需要提前预约沟通时间,让双方正视你们的问题,而不是让别人突然把关注点放在你身上,然后,描述你的问题和需求,商量解决之道,最后跟踪调整。

啰嗦了这么多,其实想说的只是,沟通是一种双向的行为,要想有好的沟通,除了认识自我和他人外,要明确双方的问题和需求,选择合适的时间和氛围,管理好个人的情绪,避免双方产生防卫心理,沟通中要倾听对方,关注对方的感受,共同协商问题的解决方法。

爱的艺术读书笔记

《爱的艺术》五年前读过,时至今日又饶有兴趣地重读起来。书本不厚,却字字珠玑!关于爱情的理论,我想是这样的。爱情,首先是积极的,而不是消极的,是人内心生长出来的东西,而不是被俘虏的情绪。

可以是最宝贵的东西,也可以是他生命的一部分,但这不代表他一定要为别人献出自己的生命。而是他应该把他内心有生命力的东西给予别人,比如同别人分享他的'欢乐、兴趣、理解力、知识等有生命力的东西。他给决不是为了得,而是通过他的给,不可避免地会在对方身上唤醒某种有生命力的东西,从而使双方都充满快乐。

爱情就是这样,有生命力才能创造爱情的能力。反之,如果你爱一个人,无法唤起他人对你的爱,那么这样的爱情是软弱无力的,是一种不幸!

爱情是对生命以及我们所爱之物生长的积极关心,如果缺乏这种积极的关心,则不是爱情,是一种情绪。爱的本质其实是创造和培养。

责任心不是义务,更不是外部强加的东西。责任心是一件完全自觉的行动,是我们对另一个生命表达出来或尚未表达出来的愿望的答复。“有责任”意味着有能力并准备对这些愿望给予的回答。

爱情如果有责任心而没有尊重,那责任心就很容易变成控制别人和奴役别人。尊重别人不是惧怕对方,“尊重”一词,从字面理解是有能力实事求是地正视对方和认识他独有的个性。尊重对方也就是说努力地使对方能成长和发展自己,而不是服务于我。如果爱对方,就应该接爱对方本来的面目,而不是要求对方成为我们希望的样子。当然,只有当我们自己做到独立,而不是想着去控制和利用对方的情况下,尊重对方才有可能。爱情也只有在自由的基础上才有真正的爱情。

人们只有在了解对方之下才能谈尊重对方。如果不以了解为基础,关心和责任心都会是盲目性的,毫无益处。了解的方式多种多样,作为爱情的要素之一了解是要深入事物的内容,而不是满足于一知半解,只有以他人的眼光看待他人,而把自己的兴趣退居二线,才能真正的了解对方。

每个人都是立体的,多面的,包括我们自己,我们对自己是个谜,别人对我们永远是个谜,我们必须客观地去认识自己和对方,以使自己看到对方现实的状况,只有客观地了解一个人,我们才能在爱中了解对方的真正本质。

爱的艺术读书笔记

托尔斯泰说“幸福的家庭总是相似的。不幸的总有各自的不幸”也有人说“相爱的艺术是相同的,失去爱的人各有各的失误。

毕竟是读了《爱的艺术》这本书才写下的文字,让我来介绍一下这本书的作者-—艾里希·弗洛姆,德裔美籍心理学家、新精神分析学家、哲学家。1900年,他生于德国法兰克福犹太人家庭,是家中的独子。1922年获德国海德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是二十年代“法兰克福学派”重要成员。纳粹上台后,他于1934年赴美,在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同时,在哥伦比亚大学等学术机构讲学,并执教于高校。1980年,八十岁生日前五天病逝于瑞士家中。除了《爱的艺术》,他还创作了《逃避自由》、《健全的社会》、《精神分析的危机》等著作。

《爱的艺术》是弗洛姆最著名的.作品。在第一章中,弗洛姆明确提出,爱是一门艺术,爱是人格整体的展现,要发展爱的能力,就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人格,并朝着有益的目标迈进。成熟的爱是保持自己的尊严和个性条件下的结合。虽然爱情中包含着克服分离和孤独感的渴望,但只有双方首先是有独立意识和独处能力的个体,才能使爱情长久地滋润彼此的生命。爱情中的磕磕绊绊,多是由于一方或者双方个性上的不成熟。两个人关系好,能持久,不是看蜜里调油的时候,而是看两个人节奏不一致的时候,能不能彼此调整情绪,心平气和地翻篇。既可以有独立节奏,互相信任;又能够彼此互相帮助,互相吹捧的长期关系,才有意思。

很多人以为爱是遇见了对的人,就自然而然能学会的能力。在这本书里,作者说了一个与众不同的观点,爱就像音乐、绘画、雕塑等其他艺术形式一样,是通过知识和努力加以学习的,这便是爱的智慧。

人们产生这种错误的想法有三种原因:一是人们认为爱就是被人爱;其实恋爱的成熟阶段,都不是再需要从对方身上强求得到些什么才会继续爱,而是我爱你,因为你本身的存在,让我看见人性里的愉悦之光!《圆桌派》采访严歌苓,她说她最讨厌的最瞧不起的就是那种把自己当花养着,自己的每一分美丽都要榨取男人一分价值的特别计较特别算计男人的那种女人,事实上,她说的这种女人很可怜正是因为她不爱自己,她才要榨取男人。如果你认为男人只要挣钱就好,那你得到的就是一个只知道挣钱的连碗面也不会做的男人。二是人们认为爱的问题是一个对象问题,而不是能力问题。在《人类简史》里有一个有趣的说法,就是当今社会,金钱已经打败了任何一个宗教,成为人类行为和沟通的基础工具,几乎已经没有任何一个社会行为,能完全脱离金钱的影响了。男女关系也和赚钱一样。不可能一年赚满五十年的开销,不可能一直浪漫,或者对方是个非常有情趣的人又愿意一辈子带领你。认识一个本来不认识的人,从陌生,到礼貌,到沟通,到交心,到亲密关系,或者到愿赌服输,这一步一步,都是能力的成长。三是人们不了解“堕入情网”同“持久的爱”这两者的区别。就像许多人说结婚之后爱情就变为了亲情,都他妈扯蛋,我非常反对夫妻变成亲人,我妈或我以后的小孩是我的亲人,但我的老公永远是我的情人爱人。没爱情的婚姻,就不叫幸福婚姻。

最后用弗洛姆的话送给大家,如果我确实爱一个人,那么我也爱其他的人,我就会爱世界、爱生活。如果我能对一个人说“我爱你”,我应该也可以说“我在你身上爱所有的人,爱世界,也爱我自己。”

爱的艺术读书心得

《爱的艺术》这本书已经是六十年前的作品了,但是作为一部六十年年前的经典现在看依然不过时,反而带给我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这本书并不是简简单单的讲述爱情,除了爱情之外还讲了很多别的情感。其中有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我被别人爱是因为我爱别人,而不是因为我具有被爱的资本”。

作者弗洛姆不认为爱是如此普通常见的东西,他通过自己的著作告诉世人,爱绝非那么简单易得,相反是一门不易上手的艺术,一份独立成熟而自足的爱需要经过思考和实践的洗炼。作为一名教师的我,如果想得到孩子们的爱,就是这个道理,一定要自己先去付出,才能得到孩子们的认可。幼儿是最单纯的一张白纸,而恰恰是白纸,才最能感觉到这个世界最大的善意和最淡的恶意。

这就好比爱情,这个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当然也不可能有廉价的爱情。人与人都是不同的个体,两个人在一起必须通过积累”爱“的经验和磨练,容忍升华彼此的差异,其实爱情本身就是彼此习惯和包容差异的过程,爱情的关系和政治中的关系一样,都是企图在歧异的现实上建立一致的理想。我们想要得到学生的认可,就是对爱的认知和实践的一个过程,一种像小孩学走路般的不断尝试错误的体验,才能慢慢地经由学习,在人生旅程中获得弥足珍贵的最纯粹的孩子们的爱。你的爱只能通过创造性思考和想像力的训练,经由不断实践学习与成长。由此可见爱是一门艺术,爱的本质是创造和培养,爱是一种结合、责任、尊重、理解等等。

读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怎样去理解“爱”,什么才叫“爱”。弗洛姆认为:爱,首先是一种给予,这种给予不是自我牺牲,而是因为你有能力,有力量,通过给予的方式,把这种能力和力量表现出来;其次,爱是关心、责任心、尊重和认识。举个例子,一个人说自己爱花,但是他老忘记浇水,这不是真爱!真爱是你有能力也愿意对别人的要求给予答复。尊重不是害怕,尊重是正视对方,使对方成长为他自己,接受完完整整的对方,而不是让他长成你希望的样子。学会从他人的角度看问题,这样你才能真正了解对方。就像母爱。弗洛姆著名的“母亲要有能力给予孩子乳汁和蜂蜜”的理论。乳汁是物质上的爱,蜂蜜是精神上的爱。相信大部分父母都给足了“乳汁”,但是“蜂蜜”,只有极少数母亲才能做到。

很多母亲都认为孩子是从妈妈的肚子钻出来的,妈妈在其成长过程倾注了大量心血。孩子就是自己的私有物品,不由得为他担心,想帮他清除前进路上的一切障碍,为孩子铺设一条阳光大道。而这样的煞费苦心,实质上有可能一种控制。

作为老师,我们也要明白,我们所谓的给孩子们爱,为了孩子好,也要讲究爱的艺术。对爱的孩子关心、负责、尊重和了解,才是真正的爱的艺术。

爱的艺术读书笔记

这本书我读了两遍,第一遍读完总体的感受是作者很多话说得很有道理,但是整体来看比较晦涩难懂。第二遍又拿起来读时,我用视觉笔记的方式整理了一下,顿时觉得思路清晰了很多。

作者在前言部分回答了什么是爱情的问题:爱情是一种与人的成熟度有关的,并非只需要投入身心就可以的感情。第一章中关于爱是否是艺术的问题,作者给出了肯定的答案,并且列举了三种常见的错误观念:

1、错误地把“我会被人爱吗?”“如何能被人爱?”看作关键问题;

2、错误地认为爱是对象问题,而不是能力问题;

3、不了解“堕入情网”和“持久的爱”的区别。前者其实只是证明了一对男女之前有多寂寞。我理解这种寂寞不仅是身体上的,更多的是心灵上的,不被理解无法言说的那种寂寞。

既然爱是艺术,那爱就同其他艺术形式有了相通之处,绘画、音乐、舞蹈等等,如果想要达到大师级别无一不是要从三个方面来获得:理论、实践、当作高于一切的目标。

第二章作者介绍了爱情的理论知识,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爱是人类生存问题的回答;

第二,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爱;

第三,爱的对象。

为什么爱是人类生存问题的回答呢?首先作者提出人类的生存问题其实就是克服孤独感,在这一点上人们做了很多努力:纵欲、同一化(传送带式的生活)、创造性的劳动等,但是只有爱才能实现人与人之间的统一。在这一部分作者进一步阐释了什么是爱:爱是“给”而不是“得”,爱是关心、责任心、尊重和了解,拥有这些的人才是一个成熟的人。

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爱这部分我印象很深的是那段关于乳汁和蜂蜜的比喻,能够同时给到孩子乳汁和蜂蜜的母亲非常少,而这也恰恰是我们努力的方向:自己首先做一个幸福的`,有爱的能力的人。这部分还区分了几种不同程度的爱,很有意思:

天真孩童的爱:我爱,因为我被人爱。

与之对应,成熟的爱则是:我被人爱,因为我爱人。

幼稚的爱: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

与之对应,成熟的爱则是: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

母爱和父爱的区别:一个让孩子有生活的安全感,一个让孩子有纪律、独立性和驾驭生活的能力。

在爱的对象这一部分,我重点想说一下自爱。自爱不是利己,也不等同于忘我,自爱的人才能够爱人。利己的人不是太爱自己,而是太不爱自己,他们只对自己感兴趣,一切为我所用,他们体会不到“给”的快乐,只想“得”。周围的一切,凡是能从中取利的,他们才感兴趣。这样的人内心缺少生命力,原则上是没有爱的能力的。

第三章爱情及其在当代西方社会的衰亡中说到的内容,我觉得在现今的中国也同样适用。我们可不就是机器中一个可以随时调换的齿轮嘛,我们正是“营养充分,穿戴讲究,性欲得到满足,但却没有自我”,和同时代的人只有表面的接触。

很遗憾,这里并没有秘诀,因为爱情是一种个人的体验,每个人只能通过自己并为自己得到这种体验。但是作者提出了几个努力的方向:纪律、集中、耐心、兴趣、培养信仰和勇气。

如此,祝愿我们都能在这一生中保有耐心,怀着作为最高目标去实现的信念学会爱!

以上是整体的读后感,说到这本书带给我的颠覆性的或更深度的认识和思考,第一点是爱情首先是给而不是得。在我个人的经历中,得比给多很多,这一点让我看到原来给才是爱,才能体现自己的生命力。第二点是59页说到的“只有当我爱那些与我个人利益无关的人时,我的爱情才开始发展”,这一点对我的认识有颠覆性的改变,因为能够爱好自己、家人、朋友已属不易,还要爱“与我个人利益无关的人”?虽然做到很难,但是我明白了原来我们的爱要宽广到这样一个范畴才是真正爱的发展。

这本书带给我的实践指导是什么呢?首先是相信个人的体验,不是教条地去做事情。然后就是从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态度入手,建立有纪律的生活,把我的工作和生活更好地融合与平衡。最后是要建立坚定的信念和勇气,这样才有主心骨,不容易受人影响陷入焦虑,才能坚持做对的事。

我会如何发展自己爱的能力呢?从把兴趣点从自己的利益上转移开做起,通过每日冥想、专注做事练习集中。时常回过头来看一下这本书,来检视自己有没有忘却爱的初心。

推荐这本书给所有想要了解什么是爱,想要发展自己爱的能力的朋友们。

读书笔记《爱的艺术》

弗洛姆《爱的艺术》告诉我们,爱不是对象问题,而是能力问题。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爱的艺术》。

800字,欢迎阅读,希望对你能够提供帮助。

弗洛姆《爱的艺术》告诉我们,爱不是对象问题,而是能力问题。长期以来,人们混淆了“坠入情网”的初始体验同“身在其中”的持久状态这两者的区别。经济社会的发展,使得“现代人对自己、对他人和对自然的异化。他已经被弄成一件商品了,将自己的生命力体验为在既定的市场条件下必须给自己带来最大利润的投资。”而忘记了作为人类的本质和终极需要。

弗洛姆提醒我们反思,“被弄到社会网罗中的人,如何才能不忘掉他是一个人,一个独特的个人,一个只能活一次的人,一个带着失望与希望、悲伤与恐惧,怀着对爱的热望、对虚无与疏离深深畏惧,只能活一次的人?”这个问题深深触动了麻木和浑浑噩噩的我!

他告诉我们,“对于人类存在问题的真正全面的回答是要在于人际和谐,在于彼此之间的融合,在于爱。”

他告诉我们,“爱从本质上是应该是一种意志的行为,是对将自己的一生完全托付给对方的决定。爱一个人不仅仅是一种强烈的感情,而且也是一项决定,一桩判断,一个承诺。”这与《圣经》中“爱是恒久忍耐”是一样的意思。

成熟的爱需要以给予、关心、负责、尊重和了解为前提。爱是一种个人体验,只能由个人亲自为自己体验。我知道,我已有幸了解理论,唯有终身实践,才能接地气,而心平气和,体会爱的真谛。

他提醒我们,“我们在传授知识,但我们正在丢掉对人类发展来说至关重要的知识:那种只能通过成熟的人、有爱的人的在场才能言传身教的知识。”这让我感叹,现在物欲横流的时代,挂羊头卖狗肉者有之、披着羊皮的有之、滥竽充数者有之,劣币逐良币,有品、有德者,为人师表者反而稀缺、罕见,甚至被摧残。

最后弗洛姆再次总结和强调,“谈爱不是说教,实际上是在谈每一个人的终极的显示的需要。这种需要被掩盖,并不等于说不存在。分析爱的本质就是发现它在当今社会的匮乏,以及批评应该为此负责任的社会条件。相信爱可以作为一个社会性现象的可能性而不仅仅是一个例外的个人性的现象,是一个建立在人类本性的洞察之上的理性信念。”

路漫漫兮,吾将勉励为之。

婴孩呱呱坠地,以血缘为密码开启爱的神秘之门。这份与生俱来的珍贵礼物---爱是哺育人成长的精神母乳。沐浴在爱的恩泽下,感受着蕴含其中的人性的美好与光辉,人格之树茁壮成长、茂盛参天。而后播洒下一片爱的浓荫,给亲人、给朋友、给世界,一份成熟的、勇敢的爱的回馈,完成一度爱的循环。通过爱的交互,清晰对生存、对生命的认知。

爱首先是给予而不是索取。人们往往因为不被认同、不被爱而沮丧,也因此将自己囚禁在孤寂的花园中,拒绝打开爱人的心扉。这是因为他们还停留在天真的、孩童式的爱:"我爱,因为我被人爱。"给予是最高力量的表现。恰恰是通过给予,人们展现自己的力量与自信。当我们回味对爱的体验,父母无微不至的关怀、无私无怨的给予让还是孩子的我们产生了错误的理解。我们认为被爱是理所应当的,因而当我们走向陌生的社会,面对非亲非故的陌生人,我们失去了从前从亲人获取的那种理所应当,心里的误差让刚刚脱离稚嫩的我们无所适从,因而进入思想孤寂的樊笼。

正如弗洛姆所说:爱是一门艺术,要求人们有这方面的知识并为之付出努力。这首先就要求我们有独立的人格、成熟的思想和对爱的理解。成熟的爱的原则是:"我被人爱,因为我爱人。"母体的胎衣出生时就脱落,而思想的胎衣只有当我们的人格真正健全才能完全摆脱。能够给予成熟的爱就是一个人人格健全的表现。成熟的爱的发展融合了父亲的良知和母亲的良知。这样他既能相信世间有无条件的祝福、无条件的平和、无条件的爱,又明白有些爱需要自律、需要争取。并因此完善自己、发展自己,使得心灵柔软而坚强。

给予别人成熟的爱首先要学会成熟的爱自己。爱父母是感恩、爱世界是博大。爱自己往往是爱的起点---因为比任何人更全面了解自己、因为比任何人更密切的关注自己。当然也要关注爱的发展,以避免趋向它狭隘而自私。爱是一团火焰,如果仅让它燃烧在自己的内心,那么结局便是一场惨烈的焚毁;爱是一团火焰,如果能将火种传播给他人、给予他人真诚的祝愿、黑暗中的照亮和寒冬中的温暖,那么来自他人真诚的、明媚的火光回应,就会让你明白爱他人同样就是爱自己。因为在爱的世界里,自己与他人、不同的个体之间本没有太鲜明的界限。只是因为爱的狭隘,所以才鸿沟尽现。

弗洛姆从心理学和西方社会学的高视角鸟瞰爱的关系、探寻爱的真谛,因而对爱的诠释深刻全面而独树一帜。深入浅出的语言、让哲学与读者的思想零距离碰撞,如小石掷入心灵幽潭,泛起阵阵涟漪、引起强烈的共鸣。读罢意犹未尽,所领会的不仅是爱的思索更是人生的哲学。

爱的艺术读书心得

近期有幸拜读弗洛姆先生著作《爱的艺术》,略有所感。

显而易见的,这一著作中,他一方面结合了马克思关于人的学说及弗洛伊德的主要观点,一方面又根据他对病人精神分析所获得的重要经验对这两位大师的理论进行检验,补充,和提出爱的艺术的新的看方法。

通过这本书,我进一步了解了西方文化的实质,了解了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一些问题。弗洛姆认为,人应该不再同自己的力量产生异化,并且不再通过崇偶像——生产,消费的方式——去体验自己的力量,只有在这样一个社会,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当个人的全面发展成为所有人的全面发展时,爱才会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态度。

那么什么是社会的异化呢?它所反映的实质内容,不同历史时期的学者有不同的解释。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看,异化作为社会现象同阶级一起产生,是人的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及其产品变成异己力量,反过来统治人的一种社偶感会现象。私有制是异化的主要根源,社会分工固定化是它的最终根源。异化概念所反映的,是人们的生产活动及其产品反对人们自己的特殊性质和特殊关系。在异化活动中,人的能动性丧失了,遭到异己的物质力量或精神力量的奴役,从而使人的个性不能全面发展,只能片面发展,甚至畸形发展。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异化达到最严重的程度。

其次,我明白了,爱是摆脱异化的一种途径。如果没有爱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谦恭地,勇敢地,真诚的,有纪律地爱他人,那么人们在自己爱的生活中永远也得不到满足。

如何留住爱,如何更新爱,如何让爱你的人和你爱的人永远爱你。这便是最难的课程。所谓相爱容易,相处难,就是这个意思。也有人比喻爱就像是捧在手里的沙,抓得越紧,失去的越多。人在爱别人的时候失去自我,也束缚了别人。让自己失去了光彩,也阻挡了别人寻求明媚。

有智慧的人爱别人也爱自己。追求和爱慕别人受挫,应该返回来关注自己,审视自己,同样也给别人一个关注和审视自己的时间和空间。这样你便找回为爱迷失的自己,重新光亮自己,并在此基础上升华自己,不断地更新自己。这样你便永远是鲜亮的自己,改变和鲜亮自己的过程,也是留住爱的过程。操控这个过程的能力实际上也是爱别人的一种能力。让别人不断地爱上你和你去不断地爱上别人是统一的。当你发现别人不断地爱上你的时候,也发现了别人的可爱之处,此时你便拥有了爱别人的能力。

对于这样的疑虑,我想引用卡尔。马克思的一句话作结,"应为我有眼睛,所以我有看的需要。因为我有耳朵,我有听的需要。因为我有大脑,我有思考的需要。因为我有心,我有感觉的需要。简言之,因为我是一个人,所以我需要任何世界。"这便是我们对爱的需要。

艺术读书笔记

本文目录。

书籍简介。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人们借助语言保存和传递人类文明的成果。语言是思维工具和交际工具,它同思维有着密切的联系,是思维的载体和物质外壳以及表现形式。语言是符号系统,是以语音为物质外壳,以语义为意义内容的,音义结合的词汇建筑材料和语法组织规律的体系。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进行思维和传递信息的工具,是人类保存认识成果的载体。

语言是人类的创造,只有人类具有真正的语言。只有人类才会把无意义的语音按照各种方式组合起来,成为有意义的语素,再把为数众多的语素按照各种方式组合成话语,用无穷变化的形式来表示变化无穷的意义。

人类创造了语言之后又创造了文。文是语言的视觉形式,突破了口语所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能够发挥更大作用。口才是我们在交际的过程中,口语语言表达得十分准确、得体、生动、巧妙、有效,能够达到特定交际目的和取得圆满交际效果的口语表达艺术与技巧。

口才是一种综合能力,不仅包括语言表达,还包括聆听、应变等多项能力。中国著名演讲家、“新中国演讲事业开拓者”、中国第一位演讲学教授邵守义有一句名言:“是人才未必有口才,有口才必定是人才。”有口才的人说话具有“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理、言之有情”等特征。总之,善表达,会聆听,能判断,巧应对,是衡量口才好与坏的重要标准。

口才并不是一种天赋的才能,它是靠刻苦训练得来的。古今中外历史上一切口若悬河、能言善辩的演讲家、雄辩家。他们无一不是靠刻苦训练而获得成功的。

返回目录。

近日,我有幸读了《魏书生教育教学艺术》,对于其中关于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有一些自己的感受和见解,以下为一些读书。

心得体会。

一直以来我们的课堂教学以教师讲授,学生接受为主。语文课常用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利用讲解,板书和多媒体作为教学手段,以教材为依据向学生传授知识。学生要做的就是接受教师传递的知识。教师是知识传授者,学生是接受者,教材、参考资料以及教师的个人经验是知识来源,是学生学习的内容。在这种模式下,语文课堂教学便有“填鸭式”的满堂灌,教师充分“咀嚼”的内容,到了学生“口中”自然也就变味了。学生的思维习惯了顺从接受,渐渐对变化和发展产生抵制,不肯接受新事物、新知识;自己也忘记了是一个有着独立思想的活生生的人。因而,我们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把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作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

一、教师适时引导,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发展。

据专家统计,许多成功人士,在学校时大多不是第一流的学生,只不过是二、三流的,什么原因使得这些并不冒尖的学生在以后的日子里能成为拔尖的人才?靠的是后天的努力,是一种锲而不舍的意志和毅力,而这种精神来源自于学生时代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据此,语文课堂教学中要着眼于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达到学生自主参与学习活动的教学效应。

语文课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拥有丰富多彩的文学作品,生动多样的教学方式,又与学生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教师要做的是:第一、要让学生热爱语文,将语文学习看作是他们生命成长的一部分。第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充分利用好各种教学媒介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教学的趣味性、思想性,打破课堂教学如死水般的寂静,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第三、教师要注意每个学生原有语文水平的差异性,因材施教引导、鼓励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对语文水平相对较差的学生要降低评价标准,发掘树立学生认同的学习榜样以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积极性。第四、支持、鼓励学生采用创造性的自主学习方式,对他们在学习中有思想、有创造的问题不抹杀、不否定,而是更加积极地给与反馈、赞扬。但初中生的感情胜于理智,他们的行动不只受认识的支配,更多的还是受感情的支配。所以,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认识基础上还要设法激发他们的兴趣,使学生乐于学习。这些都需要靠教师在课堂上适当的引导才能完成。

教师要怎样来引导、调动、激发学生潜在的学习需要呢?我们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方法去引导学生。例如:讲名篇和名人故事,或把其他学科内容引进语文课堂等。在讲课中引导学生去想去学习,在思考中慢慢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发现学习的兴趣。学生的自主学习是不能完全脱离教师,只有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采用有效的策略,才能更好地促进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的发展。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努力实施以下的策略:

(一)、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把握学生自主学习的环节,加以积极引导。1、引导学生自我确定学习目标。教师不必把课文分成大小不等的问题,然后让学生来解答问题。而是在教学中应从整体入手,让学生自我感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确定学习目标,选取自己最需要的最感兴趣的学习内容。语文新课标中就明确有一个单元是由学生自选课文学习的。2、引导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式。学习方式应因人而异,我们教师应引导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从而提高学习的能力。我在文言文教学中是这样做的:课文是由老师翻译,还是学生自己翻译?我让学生来选择,然而学生选用了小组合作翻译,那样我就放手让学生自己完成,只是在学生不懂的地方要我帮忙的地方,我就去引导。同学们在自主、合作中显示出高涨的学习热情,这课收到了很好的效果。3、引导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学生掌握学习技巧和方法是自主学习的关键。学习一篇课文,引导学生掌握“整体感知——精析、研读——归纳、总结”这样既见森林又见树木的学习模式是魏书生教给学生的“六步法”学习法就收到很好的实效,学生找到了方法,就有了主线,就能触类旁通,自主学习就如鱼得水。

(二)、要把握课堂互动、合作的学习环境,教师要加以积极引导。发动学生自主学习,通过互动、合作的方式,往往收到实效。学生在合作、互动中,互助中取长补短。让学生有更多的表达自己观点和倾听他人观点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如在互动、合作中创造竞争情境,就会收到很好的效果。大脑这部机器处于竞赛状态时效率要比无竞赛时的效率高得多,即使对毫无兴趣的智力活动,学生因热望竞赛取胜而产生的间接兴趣也会使他们忘记事情本身的乏味,而兴致勃勃地投入到竞赛中去。所以,我在班上是经常开展自学比赛活动。如:记忆力竞赛、口头作文竞赛、速读竞赛、书写竞赛、查典竞赛等。或在限定的时间内看谁完成的任务最多,或是在限定任务量的前提下看谁用的时间少。竞赛使学生大脑处于高效率状态,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对所学习知识充满了兴趣,以致在欢乐中忘记了困难和疲惫。人的能力是在动力下得到发展的,学生在这种竞赛中培养了一种学习语文的能力。又如,课堂上常常采用分组朗读或表演等方式。学生在表现自我,评价别人中,自己的学习能力从中也得到发展。教师布置学习任务给学习小组,小组成员自主分散和合作查阅信息,或在共同讨论中达到自己学习效果。在单元复习中,教师采用学生互相命题,互相测试的方法进行,这样学生充分发挥了自主性,积极性;很好地达到了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目的。

二、变换课堂教学方式,促成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新课标的新理念,要求教学实践的改变,教师也将随着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来改变教学的方式。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不断变换课堂教学方式,使课堂教学生动、形象,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能够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模式,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自主学习,在课堂中主动、大胆、尽情地动脑、动口、动手,自由发挥自身的学习个性,真正体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课堂采用多元化教学方式,通过学生的参与、互动、体验和实践活动,使学生的语言综合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得以不断提高,树立学习主人翁意识。

4、拓展自学式课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自学式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学教材,自做读书笔记,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模式。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学教材,学全观察,学会发现。突出强调学生自学课本知识的能力和良好的观察问题的能力。观察力是人类智力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敏锐的观察力是创新能力的重要内容。

总之,自主学习是主体教育思想在教学领域的反映,我们只有把语文课堂教学建立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积极促进学生学习形式的改变,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创造,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才能使语文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返回目录。

本人曾多次翻阅此书,起先只是随意乱翻,因为我觉得班主任工作是件十分累人的‚差事‛是什么让李老师能一干50年半个世纪不变呢,我当时很难想象,像是在寻找答案似的我拜读了这本书,当然后来被吸引于一则则有趣而富有实效的案例,读后颇感李老师育人手法之高超。渐渐读全了,愈发感受到了一种真正的育人思想蕴含其中,这是教育的精华、生命所在。读罢《班主任工作艺术一百例》,书中列举的许多案例,拨开了我教育中的许多迷雾,也使我更多地品尝到了成功育人的滋味。其中让我领悟最深的是以下几点:

相信任何一个教师都会说自己爱学生,处处为学生着想,但我在平时工作的时候,由于和学生们之间了解不深,每逢有学生上课违反纪律,自己总是气得两眼呆直,面红口青。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我经常在课堂上严厉的批评学生,甚至有时罚站。我原以为辱骂、讽刺、斥责可以镇住学生,结果却生疏了和孩子们之间的关系,使孩子们失去了学习的兴趣。我们班有个小朋友李戴庆刚开始上课时从来不专心听讲,做小动作交头接耳,随意下位闲逛,说话还有时口吃,很让我和其他几位任课老师头疼,于是他上课经常被罚站,堂堂被训,可成绩任旧不见起色,被我视为班级毒瘤分子之一。拜读了李老师的《班主任工作艺术一百例》,它如一道闪光,划亮了我充满疑云的心灵。李老师在书上谈道:‚光强调教师要爱学生是不全面的,还应具体研究怎样去爱,想爱还要会爱。如果不会爱,原来想爱,后来也变得不爱了。‛是呀!自己对学生也有爱呀,可从来没有想过如何去爱,一犯错,就大声斥责、批评,没真正试过如何走进他们的世界,心平气和地用道理去说服他们,从不冷静下来想想,如何爱才得法,才能让学生明白道理。我想通了后先从转变自己的教法做起。试着去了解他,如他在上课讲话了,我一改过去那种罚站、批评、讽刺的做法,而是先以目示意,到了下课之后再找他个别谈心,先跟他了解自己讲课的情况,有哪些地方听得不明白,并检讨了自己的教法,然后再分析他言行弊病,让他明白这种做法首先对自己不好,再就是对他人的不尊重,说明一个人处于一个环境里,一定要先学会尊重他人的道理。同时我也常常站在学生的角度去关心他,多从关心他的生活着手,了解他的需求,掌握他的困惑,跟他一起解决难题。鼓励他陪同他一起作业背书,他现在课上表现欲很强,读书也不口吃了,有时还能妙语连珠,正因为对他施于感情,所以他很乐意找我聊天。他私下跟别的小朋友交流说丁老师可喜欢他留他讲作业还给西瓜他吃,还经常在他家人面前夸他进步很快奖五角星给他,他也有事没事就往我跟前蹭,告诉我他们家中午吃什么了,爸爸周末带他去什么地方玩了,妈妈喜欢什么小动物、让我惊讶地发现他原来是那么率真讨人喜爱的孩子,学期最后的期末考他乐呵呵地捧着素质报告书调皮地对我说:‚老师,我以后不会考倒数了,我得的全是优,放假爸爸奖励我去北京玩,你能和我一起去吗?‛此番话我打心眼里开心,不是因为他的邀请而是我俩的关系从以前的毒瘤分子到现在我们很亲密的谈话。用李老师书中第4页所说:‚由一个见习班主任到成为胜任愉快的真正班主任,我有两点体会是做出来的:一是做一个和同学打成一片、亲密无间的姐姐,二是做一个让同学敬佩的科任老师。

时下,赏识教育、无批评式教育的提法越来越热,社会舆论都在大声疾呼‚尊重学生,善待学生‛。诚然,爱护学生是教师的天职,但这并不意味着教育手段只能是和风细雨式的。相反,有别于体罚的惩罚如果运用得恰当的话,还会成为赏识教育的积极补充。李老师在教书育人的实践中做了很多尝试,如惩罚唱一首歌,惩罚犯错误的同学为班集体做一件好事,这更能激起学生向善、向美的追求,罚写。

说明书。

这比一般的检讨效果好罚写心理病便使学生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专家认为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一种不完整的教育是一种脆弱的不负责任的教育。只是罚要罚得巧罚得妙赏与罚就能真正促进学生个性的和谐全面发展。

50年坚守讲台,这本身就是李老师执著、持恒之意志品质永葆不变的最生动的写照。当然,它还表现在对许多个体的教育、对许多情况环节的处理等上面。譬如书中第25页这个例子就是说某生因为父母骄宠,懒惰成性,常不刷牙,虽经多次教育,仍然旧习难改。李老师请来大医院牙科医生,为全班同学进行一次护牙洁齿的教育,使其终于明白不刷牙的坏处,开始爱卫生。须知,这是一个连家长都失去信心、都准备放弃教育的坏习性,李老师却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和耐力想法设法、不厌其烦地‚展开攻势‛终于助其攻下陋习顽堡。这个故事让我的心灵为之感动,为李老师的精神和行为而感动!再回想起我班的李鑫一号毒瘤分子,记得开学典礼上他将跷起二郎腿放到我腿上晃悠悠的时候,当我瞧他那自在样子时,真是气不打一处来,重重甩掉他腿后严厉的命令他站到我指定的原点点上不许动,他也可谓顽固不化,经常打架斗殴,打架几乎成为他每天必修科目,是办公室里的老常客,就在我对其失去信心时,是李老师的《愿你拥有一口美丽的牙齿》让我觉悟,让我重新坚定信念,不能听之任之,要想办法促其克服不良陋习,改变他。进一步了解他后知道他因父母离婚,没人照料他,跟着爷爷奶奶过,是个很不幸的小孩,爷爷奶奶可怜孩子认为放任自由,任其发展处处顺着他就是为他好,所以其在家就养成了无法无天,上天入地的坏习性,于是我就经常和他的爷爷奶奶交流如何教育孩子,怎样才是真正的对他好,在学校我也特别注意对他的教育方式,在生活上不断给他帮助,帮他准备水杯,天凉给他加衣服,总之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因素,极力去感化他引导他,于是就象李老师说的‚办法总比困难多‛在面临困难时,生成许多新的办法,新的能力,现在的李鑫已经是我们班的一位劳动积极分子,助人为乐成了他的口头禅。正是李老师的《愿你拥有一口美丽的牙齿》教会了我怎样才是尽心尽力,不留遗憾。

《班主任工作艺术一百例》融汇了李老师多年的教育思想精华,给人的启迪是深刻而长远的。研读此书,受益匪浅。

返回目录。

《雅舍小品》是6月由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梁实秋。主要讲述的是作者对生活琐事的感悟。语言流畅优美。

正如此书封面语,它里面是满满一本谈话的艺术。

初读这本书时我没有注意到时间的白驹过隙,以及作业还有很多。他操着朴实无华而略带一些小幽默的轻松笔吻,向我娓娓叙说着一桩桩一件件同样无足轻重,低头不见抬头见的家常小事,就像喝着几杯小酒和一个熟络无比的街坊邻居聊天。无论是痰盂还是萝卜汤,是吃相还是头发,是狗肉还是啤酒,他都能侃侃而谈,就这话题无限发散开来,凭借他八十年的阅历,举足轻重地作出洋洋洒洒数千的言而有物的文章。不需深思熟虑,不需故弄玄虚,脱口而出已是浑然天成。这么一个慈眉善目的耄耋老人,就这么突兀的坐在了我的面前,他戴着眼镜,圆脸,头顶光溜溜,咧着嘴,两眼弯得像月牙,笑得很自在。他笑,我也笑,他的笑容那么平易近人,那么有感染力,仿佛把空中的阴霾也染成了阳光,仿佛流云也停滞不前;他骂,我也骂,不带一丝烟火气的冷嘲热讽、嬉笑怒骂,像凛冽的冬风,奔流的江河,柔软却蚀物无声。

他给了我莫大的帮助和启发。首先是文章中频出生僻和成语,更加准确,更加精炼,能用一个拎清,不用两个磨叽,就是稍加模仿,也使我文章增色不少。其次是对事例的引用,在我书架上它是首屈一指的,从50前的尧舜禹汤,到昨天打的领带,一篇杂文可以引用七八个恰到好处的事例。再者,与当今社会的浮华风正反,他的文风非常平实,从这篇文章的题目就可以豹窥一斑,在我的同学们焦虑的思考如何给。

读后感。

取一个华丽的主题目来哗众取宠给文章加分时,“读后感”三个已经概括了一切。除了作文,还有做人,上善若水,厚德载物。

这是一本好书,我愿意在空闲时想起他,愿意吃撑时站着阅读他健胃消食,愿意在出远门第一个想起他,愿意向朋友推荐他,愿意在作文山穷水尽时翻翻他,这也许就是对他最大的崇敬。

爱的艺术读书笔记

读完了弗洛姆的《爱的艺术》,很好的一本薄薄的书。

人的孤独感是无法回避的事情,克服的办法一是创造,主动去改造自然,实现自我和外部世界直接的联通;另一个就是爱,分享自己的生命力,实现自我和人群之间的联通。无论是创造还是爱,都是主动性的行为;所以弗洛姆提倡“创造性的人格”。

通俗地说,爱是给予而不是理解。爱确实是内心强大的表现。当然,大多数时候,我们会说,感情是弱者的感情,但是,过于脆弱的相互依靠的感情可能也无法真正健康而长久。我赞成说,一个懂得并且能够享受孤独的人——独处,而不求助于各种他者(包括人和物)的支持——才有着真正的去爱人的力量。真正的爱里,就应能够同时成就自己和他人。无论是一味索取的爱,还是按照自己的臆想一味给予并且认为对方需要的爱,都是不健康的。

弗洛姆也超多探讨了现代社会是否有利于爱的培养的问题,他认为,西方社会导致了爱的溃散;其主要论据在于,现代社会的组织方式带来了现代人与自身、与其他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被异化了。我赞同,在工业大革命之后,“物”在人类生活中享有了从未有过的地位,受到了从未有过的崇拜;但是我不敢肯定,在现代社会之前,爱是普遍的,而现代社会的到来,带来了爱的溃散。可能确实现代对于人之间关系的抨击很多,从文学到哲学的各个方面,但是更加可能是由于人的信仰变化——从崇拜爱与美到崇拜物而贬低人——而造成的。我们甚至不能说,是资本主义社会之前,还是在资本主义社会时期,我们对自己的心灵更加敏感或者麻木。所谓协作精神和相互体谅对于相处的作用,我想不只是现代会这么要求——人和人是不同的,相处之间摩擦就是必然的`不可避免的,同理心和让步就是必要的润滑剂,而非某个社会形态强加在于人身上的,只但是大众媒体会不会这样坦诚。

让步假设说,现代社会确实存在爱的溃散,这也不能用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方式、美德标准带来了这样的状况来概括。如果爱——博爱、母爱、—,能够给人带来愉悦,那么人就不会轻易放手它们,不会因为社会崇尚协作精神,就贸然提议说,我们放下相互之间的爱,用协作好处上的共生来替代吧。——人应对鱼和熊掌的第一反应,不会是,两者我该放下哪一个,而首先会是,我能不能同时占用两者。另外,如果我们谈论这个话题的起意在于学会爱,获得幸福感,那么笼统而轻巧地把职责推于社会形态是一种既不负职责又无济于事的行为——我们大能够把时间花在一部电影一桶爆米花,而不是严肃的思考上。

但是,我们确实注意到资本主义社会的组织形式,或者说工业化的进程,确实改变了人的很多习惯、特征;这样特征和习惯的改变可能最终改变了社会里爱的现状。

确实,现代社会里更多幸福感来源于消费——或者说,人的幸福感向来部分来自于消费,而在工业化之前,消费部分占有份额受到了消费品总量的限制,无法大幅扩张;而工业化带来了这样的可能性,于是人自然地转向这部分更加容易增长的幸福来源,从而构成了大众逐利的场面;而这样的状况有可能造成了大家对于精神层面替代性的忽视。打个不恰当的比方,也许国际贸易里“福利恶化型”增长的状况会出现。

同时,现代社会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的习性。弗洛姆在“爱的实践”里所提到了几种爱的基本要求:“自律”、“专注”、“耐心”、“极大的热情”(discipline,concentration,patience,passion)。但是现代社会的物质消费约束集确实不利于这些美德的培养,这些美德在社会中的地位也远不如一两千年前。我们能够说,人性的的进化是缓慢的,远远慢于意识形态的演化,更加慢于生产力的提升——尤其是在生产力经历了指数甚至更快的增长之后。不可能指望植根于人性的意识形态迅速地能够适应生产力的提升,而同时持续了当初的种种坚韧不摧(或者至少在没有外界冲击状况下,表面的坚韧不摧)。因此,爱成为一种需要学习、时时注意的潜力——培养这样潜力之始,就是从努力靠近弗洛姆所提出的几项要求开始。

《爱的艺术》读书笔记

最近朋友推荐了一本弗洛姆所著的《爱的艺术》。我不敢以读懂爱的艺术自居,在这里仅是带着一种学习的态度梳理一下爱的艺术。

在作者弗洛姆的眼中,对爱情的定义是客观而全面的。客观是因为他对于爱的理解是符合人性的,而全面则是他将爱放在社会这个大环境中考量。在书中无论是对爱的定义,还是对各种不同类型爱的阐释都更侧重于社会这个维度。在他的眼中爱情可以解释为在特定社会环境中人们对于给与得的认知。我认为基于社会的角度去分析爱情是必要的。因为每一个人都不可能脱离社会而独活。爱是维持各种社会关系的纽带。从弗洛姆对个人到族群到国家到社会的进化这一过程的客观描述中,表述了人为什么需要爱。掌握爱的知识,人将更容易摆脱孤独、恐惧和自身的局限,达到完整和统一。

弗洛姆说:“爱情是一种积极的,而不是消极的情绪,是人内心生长的东西,而不是被俘的情绪,一般来说可以用另一个说法表达,即爱情首先是给而不是得。”如果你读过这本书,你会发现给与得充满弗洛姆关于爱的每一个观点。对给与得的关系的阐述,让我们区分天真的爱同成熟的爱的不同原则。正如弗洛姆所说:天真的爱遵循我爱,因为我被人爱(得先于给)的原则,成熟的爱遵循我被人爱,因为我爱人(给先于得)。天真的爱源于需求,成熟的爱是基于贡献。对于爱的给于对象的不同,弗洛姆带我们领略了不同种类的爱:之于众生的博爱,之于孩子的母爱,之于爱人的性爱,之于自己的自爱,以之于神明的神爱。

如果爱是一门艺术,那就要求想掌握这门艺术的人有这方面的知识并付出努力。是的,不知道什么是爱的人是苍白的,不知道如何去爱的人是盲目的。从社会的维度去解读爱的动力,是人们为了摆分离、脱孤独和恐惧,达到同社会或者说自然的一种统一性。这种动力是我们爱的勇气,但同时也是对自我认知的局限。弗洛姆说,爱是实践就是对客观的认知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体验的确认。他来源于你的的情感体验,投射于你的思想,经过一系列的加工和处理,这个东西变成了我们所认知的爱。体验需要客观的认识,投射需要理智的确认。

爱的艺术读书笔记

看了二十世纪的著名心理学家弗洛姆的名著《爱的艺术》,书的篇幅很短,讲的事情也很简单,主要资料就像作者在前言中所说:“这本书要说服读者:如果不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人格并以此到达一种创造倾向性,那么每种爱的试图都会失败,如果没有爱他人的潜力,如果不能真正谦恭地、勇敢地、真诚地和有纪律地爱他人,那么人们在自己的感情生活中也永远得不到满足。”他说得很有道理,如果按他所说,人类社会将十分具有创造性,但是创造性也许并不是那么跟爱有关。

在读这本像短篇小说的小书时,收获也并不少,对弗洛姆本人,对他的理论都有了很多了解,这是读一本好书所能够带来的收获。比如,弗洛姆以深入浅出、平易近人的文笔,创作了人量学术著作和普及性作品,其中影响最大的有《爱的艺术》、《逃避自由》、《健全的社会》、《精神分析的危机》等。他的人生历程在书中也有所讲述,咨询师、教授,而他自己的生活也十分波折,另外由于时代的影响,他还十分关心政治,这也许就是为什么他的研究植根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原因。

弗洛姆的理论并不像弗洛伊德的理论那么精彩。他说:“孤寂感是每种恐惧的根源”。这并不是那么容易理解,也因此并不太让人信服。意识到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而又没有透过感情去到达新的结合――这就是羞愧的根源,同时也是负罪和恐惧的根源。这种理论同样让人难以相信。“就像神学的逻辑结论是神秘主义,心理学的最终结论就是爱。”这句话倒是很有意思。他对成熟的人的定义也很有道理:“成熟的人就是指能够创造性地发挥自己力量的人”。

弗洛姆在书中对弗洛伊德的引用是最多的。他有些反对弗洛伊德的地方:“弗洛伊德的`一个错误,那就是他认为感情只是性本能的表现和升华,而没有认识到性要求是人渴望感情和与人结合的一种表现。”两相比较,我倒是觉得弗洛伊德更正确。其它也有好多地方谈到弗洛伊德,当然不是全然反对的:“人们指责弗洛伊德过分强调性的作用,他们这么做常常是为了否认弗洛伊德学说在传统观念圈子里引起反对和批评的那部分理论。但是性风俗在这五十年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天弗洛伊德的理论就是在中产阶层也不会引起人们的惊骇。”“温柔绝不是如弗洛伊德所说是性本能的升华,而是博爱的一种直接表现,既表此刻爱的生理形式中,也表此刻爱的非生理形式中。”“在现代思想中,斯宾诺莎、马克思和弗洛伊德都提出同样的原则。在斯宾诺莎的哲学中,重点已从正确的信仰转移到正确的生活道路。

马克思也提出这一原则,这表此刻他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弗洛伊德的悖论逻辑使他发现了心理分析疗法的过程,也就是更加深入体验自己的过程。”弗洛伊德对宗教的这一信仰形式的批判是完全正确的。缺点只在于弗洛伊德没有看到单神宗教的另一方面和这一宗教的真正核心――这一核心导致否定神的概念。”“弗洛伊德的概念完全贴合二十世纪初完整的资本主义精神。”“弗洛伊德对感情的看法贴合十九世纪物质主义好处上的男权主义,而沙利文的定义是来自于二十世纪被异化的人”“很有必要把弗洛伊德的发现从生理的范畴转换到生存的范畴中去,并进一步发展他的理论”,最后这方面还是不太懂。

这本小书确实给人很多深刻的启发,可是对于我,还不止如此。我还在自己的书群里跟大家分享了这本书的一些精彩理论,这种尝试把大家都集中起来,一起分享,一起交流,对大家共同的进步也起到一定的作用,这是最让我高兴的。前天还用同样的方法分享了《优势谈判》这本书,效果也很好。以后还会继续分享更多好书,也许会发展得更为专业呢,而这都是这本小书给我的启示!

艺术读书心得体会

艺术读书是一种独特而愉悦的阅读方式,通过文学、音乐、绘画等艺术形式,将书中的文字与想象力相结合,给人以舒适而深刻的感悟。在我个人的读书体验中,艺术读书不仅丰富了我的想象力和情感,还启发了我对于艺术与人生的思考,更让我对艺术充满了热爱。

首先,艺术读书让我的想象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艺术作品往往以独特的艺术形式展现作者对世界的理解和感受,而我通过阅读这些作品,融入到作者的想象世界中,拓宽了自己的思维边界。例如,读小说《鲁滨孙漂流记》,我仿佛置身于荒岛之上,和鲁滨孙一同面对飓风的袭击、寻找食物的困惑,感受着他内心的挣扎与成长。这样的阅读体验,让我逐渐拥有了创造、想象未来的能力,让我对世界充满了无限的发现和期待。

其次,艺术读书也让我充分感受到了情感的饱满。艺术作品往往通过辞章、音符和画面,表达作者内心的喜怒哀乐,唤起读者心中的共鸣。当我读到《红楼梦》中贾宝玉念及迎春的动人诗句时,感受到了他的深情厚意,也被其所包含的情感所打动。艺术读书的过程中,我会情不自禁地放纵自己,跟随文字的节奏和画面的情绪,尽情地感受和沉浸其中。这些丰富的情感经历,让我对人性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也让我更加真实地审视自己的情感世界。

此外,艺术读书还启发了我对于艺术与人生的思考。艺术作品是艺术家的灵魂流露,是他们对世界以及人生的独特观察和思考。通过与艺术作品亲近,我能够看到不同艺术家对于人性、社会、命运等问题的各自见解。例如,欣赏音乐家贝多芬的作品,我能够感受到他对人生坎坷和苦难的表达,而这也让我更加深刻地思考了人生的真谛与价值。艺术读书不仅让我体验到了艺术家们的创作思维,也启迪了我对于自身人生的思考,使我得以更加积极地面对困境和挑战。

最后,艺术读书让我对艺术产生了热爱。通过与艺术作品的接触,我逐渐被它们的美所吸引,逐渐对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开始主动去了解绘画、音乐、雕塑等艺术形式,通过学习和欣赏艺术作品,我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艺术家的创作心境,也可以通过自己的实践来尝试艺术的创作。在这个过程中,艺术的美和创造的乐趣让我沉醉其中,也让我不断追求和追逐更高的艺术境界。

综上所述,艺术读书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向无限想象和情感表达的大门,让我在阅读的同时充实了内心,启发了对艺术、人生的思考,更让我陷入了对艺术的热情追求之中。通过艺术读书,我不仅开拓了视野,还拥有了愉悦和成长的机会。我相信,在以后的人生中,艺术读书将继续为我带来无尽的欢愉和启示。

《艺术哲学》读书笔记

看到《艺术哲学》这个名字的第一反应:这一定是本偏理论化的哲学书,读过以后,感觉它更像是一本介绍意大利,尼德兰,希腊历史,种族,风俗习惯与艺术的书,并没有想象中的那样枯燥乏味,反而更加吸引了我去了解这些城市的过去,去感受它们的文化,去品味它们的艺术生活。

《艺术哲学》是法国的伊波利特·丹纳所著,我看的是张伟所译的,据译者介绍,丹纳是深具传奇性的天才人物,就连他也被丹纳广博的学识、独特的思路、缜密的分析以及精辟的见解所折服,我就更不用说了。这本书一共有三篇,分别是意大利的艺术哲学、尼德兰的艺术哲学和希腊的艺术哲学。大致都是围绕时代,种族和风俗来写,各有各的特点。作者开篇就提出这样一条规律“艺术作品必然与条件完全符合,任何时期的艺术品都是按照这一规律产生的”,然后用意大利的绘画史来证明和应用这条规律。作品与环境必然完全相等,不论什么时代,艺术品都是按照这条规律产生的,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这条规律同样适用。艺术确实源于生活,要了解一件艺术品,一个艺术家,甚至是一群艺术家,必须正确设想他们所属的时代精神和风俗概况,必须投身于它们当时所处的生活环境。就拿意大利和尼德兰来说,因为自然环境的不同,意大利的目光转向了健康、有力、活泼的人体,所以意大利绘画多表现理想的美丽的人体;而尼德兰多表现现实的甚至是丑陋的人体。

在意大利,色调是固定的,在佛兰德斯,景物的色调总是随着日光和周围水汽的变化而变。说到这,我又想到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在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环境下,使得文化具有了差异性,也正因为不同的环境,才有了多姿多彩的文化和艺术。“艺术作品必然与条件完全符合”,在丹纳的条件里,‘种族’是一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因为种族的不同,日耳曼族与拉丁族不仅在艺术上的本性对立在风格与趣味上也形成了类似的对比。“后者与前者相比,虽没有那种塑像般的美妙形体,情趣粗俗一些,性情比较迟钝,但精神的安稳,气质的冷静,使他们能更坚实地把握住理智”。《艺术哲学》从意大利,尼德兰,希腊的地理位置,人种,风俗习惯,历史,政治等因素谈起,到其艺术形式的产生于发展,向我们论证了开篇所提出的规律——不同的环境决定不同的艺术风格,也说明艺术来自生活,是生活给了它发展的空间。所以,要成为一个优秀的艺术家,不单单要有强烈的自发的,独特的情感,更需要的是一颗热爱生活的心,对风土民情的细微差别有着高度敏感的心。

在欧洲的诸多文明古国中,意大利算是一个十分特殊的存在,在加上本人对这个城市的偏爱,我更喜欢谈谈我眼中的意大利。关于意大利画派的特征,其中有一点令我印象深刻:意大利画派轻视和忽视风景,却把人物作为主题。书中也提到过“艺术从质朴走向完满所前进的一大步,便是创造了完美的形体,这是理想的慧眼而非寻常肉眼所能发现的形体”。之所以特别提到这点,是因为想到了顾凯之提到过“凡画,人最难,次山水,次狗马,台榭一定器耳,难成而易好,不待迁想妙得也。”人物画也是中国画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魏晋南北朝时期,人物画占据着重要地位,至于山水画,直到隋唐才独立出来。两者相比,有共性,也有异性,相同的是都重视人物,不同的是对人物的偏重点却大有不同,前者表达理想的人体,后者以形写神,更注重人物的传神。关于他们之间的不同又恰巧说明了之前所提到的规律“艺术作品必然与条件完全符合”。

可想而知,封建思想根深蒂固的中国怎会与接受了文艺复习洗礼的意大利创造出同等风格的艺术作品呢?对于轻视风景,重人物的思想我也是能接受的,谁让事物的发展是一个波浪式前进的过程呢?书里也解释了意大利艺术表现人体的原因,我认为那些例子太过于黑暗,免不了背叛,仇恨和杀害,对于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来说,尽管未曾身临其境,却仍不想多提。现在的'时代背景也有着与之相对应的产物,要想同样的艺术在世界的舞台上再度出现,除非岁月的车轮退回到有那样一种环境的年代。

此书着实令我受益颇深,只可惜我才疏学浅,无法用自己的拙笔体现丹纳艺术的灵魂深处,在今后的学习中,我定刻苦钻研,交上更令人满意的答案。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