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小数的近似数说课稿(通用16篇)

时间:2023-12-14 19:59:35 作者:紫薇儿

教案模板的编写过程中,教师还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个性化的教学设计,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如果你想了解更多优秀教案模板的写作技巧,不妨阅读下面这些范文,或许能给你带来帮助和启示。

求小数的近似数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是人教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内容,本节课是学生在学习了小数的意义和求一个整数的近似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内容既是前面知识的延伸,又是和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一个内容,是教学中的一个重点。之前学生只认识简单的小数,通过学习《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以后,学生知道了有些小数是精确数有些小数是近似数,并能跟据具体情况求出一个小数的近似数。本节课教学的重点是理解并掌握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的方法,了解求近似数时,精确度的意义。

“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出发”这是《新课程标准》对我们提出的明确要求,因而情景创设和复习铺垫,既要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要达到简化知识点的目的。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是在学习了求整数近似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已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同时又是在前几节课学习小数性质的基础上学习的。教材值得注意的地方是:保留几位小数就是精确到相应的位置。求小数的近似数时,小数末尾的0不能去掉。

(二)学生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小学四年级学生,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又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数学思想,掌握了一定的猜想、推理、自主探究的能力,能够利用知识的迁移解决新问题。在辩证的接受别人意见的基础上又能展现自己的独到见解。因此本节课主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自主合作交流的方式进行学习。

(三)教学目标定位

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对这部分知识的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景。因此把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解和掌握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的方法。

2、理解求近似数时,精确度的意义。

方法与过程目标:经历求小数的近似数的过程,体验利用旧知识迁移学习的方法。

情感态度目标:感受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数感和数学意识。

在确定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时,考虑到学生以前学过,求整数的近似数的方法,即:“四舍五入”法。对于学生来说不是很难,但“四舍五入”法也是求小数近似数的方法,所以教学重点定为:掌握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小数近似数的方法。把教学难点确定为:理解保留的小数位数不同,求得的近似数的精确程度也不一样。原因是这一知识点学生生活经验少,且比较抽象不易理解。

(一)说教法

本节课采用的最主要的教学方法是尝试法和讲授法。使用抛出问题

《小数的近似数》评课稿

主要亮点。

教学环节比较清晰。关注了求小数近似数的方法,课堂多次。

总结。

归纳出示,学生齐读,在巩固练习环节也要求说方法。关注了求近似数的小数末尾的“0”的问题,课堂提问了近似数1.0和1的区别。

存在的不足。

求近似数的方法和数感的培养是本课的教学重点,课堂教师虽比较关注,但整个教学过程特别是方法的总结基本是教师问学生答或者教师自问自答,然后课件出示总结语,学生齐读。

对于表示近似数时小数末尾的“0”不能去掉的教学难点突破不够。课件的简洁性和实用性有待加强。课件+教学设计的出示较明显。

策略建议。

具体教学实施意见请认真阅读教学用书第92页相关内容。教学设计中的教学流程、教学意图等用语不适合出现在课件中。

积得近似数说课稿

25.2-5×0.4220.7+72×0.35。

4.2×3.8+15.67.34×1.5×0.3。

8.31×2.4-6.054.01+72×0.81。

6.08×2.5-5.712.5×6.4×1.7。

二、解答题。

1、从53.4中减去13个1.6得多少?

列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甲数是乙数的`5倍,乙数是丙数的2.4倍,丙数是1.5,甲数是多少?

列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一个三位小数,四舍五入后是8.40,原来这个三位小数可能会是哪些数?

求小数的近似数说课稿

是人教版数学第八册的内容。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在生产和日常生活有广泛的应用。这部分知识是在学习了小数的意义和小数的基本性质得基础上教学的,是本套教材内容的第四单元。而本节课内容是这个单元的最后一节课,主要属于掌握知识教学。学生学好这部分知识,可以用来解决日常生活中一些具体的问题。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结合四年级学生的实际水平,可以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2)、能正确地按需要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

(3)、使学生理解保留小数位数越多,精确程度越高。

3、教学重、难点。

通过旧知迁移新知的方法,让学生掌握、理解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的.方法。

4、教法、学法。

根据本教材内容和编排特点,为了更好地突出,突破重、难点,按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主要让学生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概括——应用”的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获得,能力发展的重要途径。基于些我设计了以下的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

1、把下面各数省略万后面的尾数,求出它们的近似数。

9865345874131200398210。

2、下面的()里可以填上哪些数。

32()645≈32万47()050≈47万。

问:(1)你是怎么想的?(2)四舍是什么意思?五入呢?

(二)、新授课。

1、导入新课。

(1)、有时我们和爸爸妈妈一起到商店买菜,电子称上显示价钱是7.53元,可是商店阿姨只收我们7.5元,这是为什么呢?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往往只需要一个小数的近似数就可以了,那如何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一内容.(板书: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2、讲授新课。

(1)、出示例题情境图。

生:思考。

师: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同求一个整数的近似数相似,都可以根据"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

3、以该同学的身高为例进行讲解保留两位小数,保留一位小数,保留整数的方法。

4、把课本上的例题以练习的形式让学生做。

师:作必要的讲解和分析。

注意:保留两位小数,就要看第三位是舍还是入。保留一位小数,就要看第二位。保留整数,就要看小数部分的第一位即十分位的数。

问:1.0和1数值相等,它们表示的程度怎样?

a、让学生明确保留一位小数是1.0,原来的准确长度在0.95与1.04之间。

b、让学生明确保留整数1,原来准确长度在0.5与1.4之间。

即小数保留的位数越多,精确的程度越高。保留一位小数1.0,它是一个近似数,因此十分位上的0不能去掉。

a、要根据题目的要求取近似数值,如果保留整数,就看十分位是几;要保留一位小数,就看百分位是几;......,然后按"四舍五入法"决定是舍还是入。

b、取近似值时,在保留的小数位置里,小数末一位或几位是0的。0应当保留,不能去掉。

(三)、完成课本74页的“做一做”。

独立完成,个别上讲台演做。提问其思考的过程。

(四)、巩固练习。

1、完成课本75页练习十二的第1题。

2、完成课本75页练习十二的第2题。

3、把下面各小数四舍五入。

(1)、精确到十分位。

3.470.2394.08。

(2)精确到百分位。

5.3346.2680.495。

4.思考。

9.996保留两位小数是()。

(五)、布置作业。

这节课是掌握知识教学,在上课之前自己感觉整节课的设计挺不错的,开始的分类,由放到收,让学生在探索中学习。而在知识点的获取时,让学生主观发现,分析比较,概括出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的方法,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整节课的设计,总体感觉还是比较适合学生的思维发展的,在结构上,我也注重了前后呼应,使整堂课也显得比较紧凑。

但是上完之后,我总觉得:学生掌握得不好,尤其是根据“四舍五入法”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这里需要学生从逆向思维的角度去思考,但学生的逆向思维似乎都比较欠缺,这是我对学生在能力上的估计不足。整节课时间比较紧张,后面巩固练习和课小结的环节有点匆匆过场的味道,与自己曾设想的场景有一定的差距。自己激励性的语言还欠缺,这也将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情绪。

我觉得通过这一节课我学到了好多,作为一名教师,不能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设计课程,要考虑到学生。在今后的日子里,还得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

积得近似数说课稿

在准备《积的`近似数》这节课中,我设计了以下这几个环节:

1、复习数位顺序表。

求积的近似数的方法同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的方法完全相同。因此,在教学本内容前,我组织学生做了适当的复习:

(1)我首先考虑到学困生学习基础较弱,他们可能忘记小数点左右两边的数位,这样如何去进行四舍五入呢?因此我先在课件上出现一个点,引发学生猜想,最后让学生按顺序表述:当这个点表示小数点的时候,你能按顺序说出小数点的左边有哪些数位?右边又有哪些数位吗?通过几位同学的准确描述,在课件上显示数位顺序表,让学生一目了然。

(2)让学生明确保留整数和保留几位小数与精确到哪个数位之间的关系。在以往的教学中,我发现如果只是用保留整数和保留几位小数这样来表达求一个数的近似数的时候,学生当时的掌握效果就好了,但如果换个方式问:“把这个小数精确到十分位。”确有不少学生不能真正理解这句话的含义。这也说明了教师作为一名引导者,有义务引导学生从多方面的含义去理解和掌握知识。建立了保留整数和保留几位小数与精确到哪个数位之间的关系,对于学生的长远学习来说是有利的。

2、设计多种形式的巩固练习。

不同形式的练习有助于学生从各个角度去理解知识,学会用适当的策略去解决问题。同时练习的难易程度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让学习层次不同的学生得到有效的发展,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激发学生积极学习数学的情感。

3、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学会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见解。

本节课在学完例6的时候,就让学生对积的近似数的求法进行总结,发现很多学生虽掌握了知识,但却无法用语言清晰地表述出来。因此通过巩固练习后,我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交流,学生在尝试总结的过程中互相学习,互相促进。第二次进行表达时,可见大部分学生能大胆而且准确地对积的近似数的求法进行总结,大大激发了学生成功的体验。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我们总是经常要面对不同的学生个体与群体,因此这就要求教师要随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出符合学生学情水平的教学流程,真正让学生学有所感,学有所获。

《小数的近似数》评课稿

教学环节比较清晰。关注了求小数近似数的方法,课堂多次总结归纳出示,学生齐读,在巩固练习环节也要求说方法。关注了求近似数的小数末尾的“0”的问题,课堂提问了近似数1.0和1的区别。

求近似数的方法和数感的培养是本课的教学重点,课堂教师虽比较关注,但整个教学过程特别是方法的总结基本是教师问学生答或者教师自问自答,然后课件出示总结语,学生齐读。

对于表示近似数时小数末尾的“0”不能去掉的教学难点突破不够。课件的简洁性和实用性有待加强。课件+教学设计的出示较明显。

具体教学实施意见请认真阅读教学用书第92页相关内容。教学设计中的教学流程、教学意图等用语不适合出现在课件中。

小学四年级数学《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说课稿

1、教学内容。

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是人教版数学第八册的内容,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在生产和日常生活有广泛的应用。这部分知识是在学习了小数的意义和小数的基本性质得基础上教学的,是本套教材内容的第四单元。而本节课内容是这个单元的最后一节课,主要属于掌握知识教学。学生学好这部分知识,可以用来解决日常生活中一些具体的问题。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结合四年级学生的实际水平,可以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2)、能正确地按需要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

(3)、使学生理解保留小数位数越多,精确程度越高。

3、教学重、难点。

4、教法、学法。

根据本教材内容和编排特点,为了更好地突出,突破重、难点,按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主要让学生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概括——应用”的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

二、说程序设计。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获得,能力发展的重要途径。基于些我设计了以下的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

1、把下面各数省略万后面的尾数,求出它们的近似数。

986534587413198210。

2、下面的里可以填上哪些数。

32()645≈32万47()050≈47万。

问:(1)你是怎么想的?(2)四舍是什么意思?五入呢?

(二)、新授课。

1、导入新课。

(1)、有时我们和爸爸妈妈一起到商店买菜,电子称上显示价钱是7.53元,可是商店阿姨只收我们7.5元,这是为什么呢?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往往只需要一个小数的近似数就可以了,那如何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一内容.(板书: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2、讲授新课。

(1)、出示例题情境图。

生:思考。

师: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同求一个整数的近似数相似,都可以根据“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

3、以该同学的身高为例进行讲解保留两位小数,保留一位小数,保留整数的方法。

4、把课本上的例题以练习的形式让学生做。

师:作必要的讲解和分析。

注意:保留两位小数,就要看第三位是舍还是入。保留一位小数,就要看第二位。保留整数,就要看小数部分的第一位即十分位的数。

问:1.0和1数值相等,它们表示的程度怎样?

a、让学生明确保留一位小数是1.0,原来的准确长度在0.95与1.04之间。

b、让学生明确保留整数1,原来准确长度在0.5与1.4之间。

即小数保留的位数越多,精确的程度越高。保留一位小数1.0,它是一个近似数,因此十分位上的0不能去掉。

a、要根据题目的要求取近似数值,如果保留整数,就看十分位是几;要保留一位小数,就看百分位是几;......,然后按“四舍五入法”决定是舍还是入。

b、取近似值时,在保留的小数位置里,小数末一位或几位是0的。0应当保留,不能去掉。

(三)、完成课本74页的“做一做”。

独立完成,个别上讲台演做。提问其思考的过程。

(四)、巩固练习。

1、完成课本75页练习十二的第1题。

2、完成课本75页练习十二的第2题。

3、把下面各小数四舍五入。

(1)、精确到十分位。

3.470.2394.08。

(2)精确到百分位。

5.3346.2680.495。

4.思考。

9.996保留两位小数是()。

(五)、布置作业。

三、说教学反思。

这节课是掌握知识教学,在上课之前自己感觉整节课的设计挺不错的,开始的分类,由放到收,让学生在探索中学习。而在知识点的获取时,让学生主观发现,分析比较,概括出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的方法,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整节课的设计,总体感觉还是比较适合学生的思维发展的,在结构上,我也注重了前后呼应,使整堂课也显得比较紧凑。

但是上完之后,我总觉得:学生掌握得不好,尤其是根据“四舍五入法”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这里需要学生从逆向思维的角度去思考,但学生的逆向思维似乎都比较欠缺,这是我对学生在能力上的估计不足。整节课时间比较紧张,后面巩固练习和课小结的环节有点匆匆过场的味道,与自己曾设想的场景有一定的差距。自己激励性的语言还欠缺,这也将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情绪。

我觉得通过这一节课我学到了好多,作为一名教师,不能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设计课程,要考虑到学生。在今后的日子里,还得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

四、说板书设计。

更多相关的小学数学说课稿推荐:

小学数学说课稿《分数的初步认识》。

小学数学说课稿《求比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

小学数学面试说课稿《长方体和立方体的认识》。

积得近似数说课稿

一、教学内容的说明:(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对小数和分数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这部分内容是学生系统学习小数知识的开始,同时又是学习小数四则计算的基础。

信息窗呈现了三个同学用游标卡尺测量绿毛龟蛋长径和宽径的情境,通过学生质疑测量同一个蛋的长度,为什么两人读数不一样的问题,引入对小数的近似数知识的学习。

二、教学目标:

依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为了更好地体现数学学习对学生在数学思考、解决问题以及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要求,根据本节课的具体内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掌握把一个较大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后再求它的近似值。能正确区分改写和保留的要求以及各自的方法。

掌握用四舍五入法求小数的近似值的方法。使学生理解保留的位数越多,精确度就越高。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情境图引出怎样求小数的近似数,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探索求小数近似数的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学习和区分改写和保留的不同要求和方法。

对所学知识进行拓展,迁移到新知,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和利用已掌握知识探索新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让学生体会知识间的紧密联系,体验获取新知的乐趣。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

会利用四舍五入法求小数的近似值;理解保留位数越多,精确度就越高。

教学难点是:

理解保留和精确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以及保留位数越多,精确度越高。

三、教学方法。

为了突出重难点,使学生达到本节课设定的目标,我准备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教法:教学充分以学生为主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小组合作讨论解决问题,挖掘学生的潜力,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

学法:为了更好地突出、突破重难点,按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主要让学生在观察比较概括应用的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激发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让学生获得成功体验!

四、教学过程的设计:

为了全面、准确地引导学生探索发现求小数近似数的方法,实现教学目标,我努力抓住学生的思维生长点组织教学,设计了复习旧知,探索新知,巩固练习,课堂小结,四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复习导入。

这一环节我设置了两个习题:

1、把下面各数省略万后面的尾数,求出它们的近似数。

9865345874132100398210。

2、下面的里可以填上哪些数?

32()64532万47()05047万。

在此环节重点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想的,四舍五入是什么意思,为后面的学习做好知识迁移的准备。

第二个环节:探索新知。

这一环节有两个知识点:求小数的近似数;把一个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

通过学生的回答师作说明:近似数的结果是一位小数就是将原小数保留一位小数,结果是整数就是将原数保留整数从而引导学生仿照求整数近似数的方法(四舍五入法)来求小数的近似数:

出示:3.94保留一位小数是多少?3.94保留整数是多少?

学生分组讨论,自主探索求小数近似数的方法,再通过学生的汇报,总结出:求小数的近似数和整数一样也可以用四舍五入法,进一步让学生明白:求近似数时,的数保留整数,表示精确到个位,保留一位小数,表示精确到十分位,保留两位小数,表示精确到百分位。

小组讨论:比较3.9和4与精确值3.94比较谁更接近3.94。

总结出:保留的位数越多,精确度越高,保留的位数越少,精确度越低。

再出示:绿毛龟蛋(2.04厘米)的宽径是多少厘米?(保留一位小数)并让学生思考:末尾的0可不可以省略,进一步让学生体会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时保留位数不同,精确度也不同,而且0在这里也起到了占位的作用。为了巩固这一知识,我设计了一个动手测量课桌的活动,比一比谁的结果更精确,说明理由。

第二个知识点:把一个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

出示课本71页材料,引导学生阅读材料,说一说能获得哪些信息,并提出相关问题。

(1)把1754000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是什么?

先让学生尝试改写,根据学生的情况,如果有正确的改写可以先让学生讲解他的方法,如果没有,老师可作说明:改写时在万位后面点上小数点,写上万字,去掉小数末尾的0就可以了。

作单位的数,让同学们独自探索方法,同桌交流,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用四舍五入法求出287.95亿的近似数。

第三个环节:巩固练习。

在这一环节安排了自主练习的4个小题。

1-3题是用多种形式巩固求小数近似数的基本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订正时关注有困难的学生,切实巩固求小数近似数的方法。

4题用把大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学生独立完成,交流时重点让学生说一说是如何改写的。

第四个环节:课堂小结。

为了使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感知,我让学生共同回忆本节课研究了哪些问题?通过这些问题的解决你有哪些收获?自己在学习上有哪些提高?让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进一步深化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的方法,感受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同时增强对迁移推理的数学思想的认识。

布置作业:

针对学生的差异布置适当的作业,既能使学生掌握知识,又能使有余力的学生得到提高。

板书设计:

板书作为课堂教学语言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它具有启发性、艺术性、实用性,所以本节课我注重发挥其引导功能,做了一下设计:

保留整数:3.944。

保留一位小数:3.943.9。

2.04厘米2.0厘米。

1754000=175.4万。

28795000000=287.95亿288亿。

这样安排有利于学生观察、比较。全面系统了解本节课所学内容,提高学习效率!

积得近似数说课稿

1、使学生会根据需要,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求出积的近似值。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用“四舍五人法”截取积是小数的近似值的一般方法。

教学难点。

根据题目要求与实际需要,用“四舍五入法”截取积是小数的近似值。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

1、口算。

1.2×0.3、0.7×0.5、0.21×0.8、1.8×0.5。

1-0.82、.3+0.74、1.25×8、0.25×0.4。

2、用“四舍五入法”求出每个小数的近似数。(投影出示)。

2.095、4.307、1.8642。

思考并回答:(根据学生的回答填空)。

(2)按要求,它们的近似值各应是多少?

3、揭题谈话:在实际应用中,小数乘法乘得的积往往不需要保留很多的小数位数,这时可以根据需要,用“四舍五人法”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求出积的近似值。(板书课题:积的近似值)。

二、尝试。

谈话引出例题: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动物的.嗅觉最灵敏吗?(生回答)所以人们常用狗来帮助侦探、看家。那狗的嗅觉到底有多灵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组数据:

2、读题,找出已知所求。

3、列式,板书:0.049×45。

4、独立计算出结果,指名板演并集体订正,说一说是怎样算的。

5、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1)积的小数位数这么多。可以根据需要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学生独立探究,指名说说取近似值的过程和理由。

(2)保留一位小数,看哪一位?根据什么保留?

(3)横式中的结果应该怎样写?强调横式中应当用约等号,而不能用等号。

6、专项练习(根据下面算式填空)。

3.4×0.91=3.094积保留一位小数是(),保留两位小数是()。

7、计算下面各题。

0.8×0.9(得数保留一位小数)1.7×0.45(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三、运用。

一千克白菜的价钱是6.78元,妈妈买了0.8千克,应付多少题?(虽然此题没要求保留两位小数,但在日常生活中没有比分更小的钱币,所以应保留两位小数。)。

课后小结。

谁来小结一下今天所学的内容?

课后习题。

1、根据下面算式填空。

3.4×0.91=3.094。

积保留一位小数是()积保留两位小数是()。

3.0593.5783.5743.5833.585。

3、两个因数的积保留整数的近似数是14,精确值可能是哪些数?个位上的数是4,十分位的数是4、3、2、1、0;个位上的数是3,十分位上的数是5、6、7、8、9。

板书。

2.45×2.5≈6.13(元)。

竖式。

答:

《小数乘小数》说课稿

课时。

第3课时。

个人见解。

主背人。

王重阳。

合作者。

目的要求(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思想目标)。

1.使学生熟练进行小数的乘法计算,懂得在点积的小数点时,位数不够佣补足。

2.掌握小数乘法的验算方法,能正确进行积和第一个因数比较大小。

内容分析(重点、难点、关键)。

1.点积的小数点时,位数不够时用0补足。

教具学具小黑板投影卡片。

教学方式启发式教学。

教学程序(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创境准备:

1.出示练习题,说一说根据什么说出积有几位小数?

2.口算(卡片)。

3.全班练(指名板演计算过程)。

二.探索研究:

1.计算:0.056*0.15。

2.师生质疑:计算中遇到什么新?问题这样点积的小数点?

出示投影让学生发表意见在肯定:

0.0560.056。

*0.15*0.15。

280280。

5656。

8400.00840。

小结:点小数点时,乘得积的小数位数不够时,要在前面用“0‘补足,补足后小数的末尾”多”要划去。

交换例3因数位置再乘一遍。

小结:总结出小数乘法的验算方法:

3.出示例4:一个奶牛场八月份产奶18.5吨,九月份的产量是八月份到2.4倍,

九月份产奶多少吨?

读题,理解2.4倍表示的.意义。

列式,算式表示什么?

4.引导学生比较例3和例4的积与第一个因数的大小。

(1)例3第二个因数(0.15)比1时,积(0.0084)。

比第一个因数(0.056);

例4第二个因数(2.4)比1时,积(44.4)比第一个因数(18.5)。

(2)为什么第一个因数要“0除外”?

三.实践创新:

1.大家练,课本3页做一做:(指名板演)。

0.32*0.252.6*1.08。

2.在下面各题积上点小数点:

0.0252.005。

*0.18*0.009。

20018045。

25。

450。

个人见解。

积得近似数说课稿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会根据需要,用“四舍五人法”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求出积的近似值。

能力目标用“四舍五人法”截取积是小数的近似值的一般方法。

情感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根据题目要求与实际需要,用“四舍五人法”截取积是小数的近似值。

教学过程。

一、激发:。

2、用“四舍五人法”求出每个小数的近似数。(投影出示)。

保留一位小数保留两位小数保留三位小数。

4.51692。

328.9604。

思考并回答:(根据学生的回答填空)。

3、揭题谈话:在实际应用中,小数乘法乘得的积往往不需要保留很多的小数位数,这时可以根据需要,用“四舍五人法”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求出积的近似值。(板书课题:积的近似值)。

二、合作探究。

谈话引出例题: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动物的嗅觉最灵敏吗?(生回答)所以人们常用狗来帮助侦探、看家。那狗的嗅觉到底有多灵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组数据:

2、读题,找出已知所求。

3、生列式,板书:0.049×45。

4、生独立计算出结果,指名板演并集体订正。

5、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1)积的小数位数这么多!可以根据需要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

(2)保留一位小数,看哪一位?根据什么保留?

(3)横式中的结果应该怎样写?

6、专项练习:

得数保留一位小数0.8×0.9≈。

得数保留两位小数1.7×0.45≈。

三、拓展应用。

1、按要求完成下面各题。

2、小刚的体重是21.5千克,

他爸爸的体重是他的3.3倍。

小刚的爸爸的体重大约是多少千克?

(得数精确到十分位)。

3、两个因数的积保留两位小数的近似数是3.58,准确数可能是下面哪个数?

3.0593.5783.5743.5833.585。

四、总结。

谁来小结一下今天所学的内容?

五、作业布置。

p.13页2题。

小数乘小数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小数乘小数》。它是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第九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这部分内容主要是教学小数的计算,教材一共安排了两道例题和一个练习。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

小数乘以小数是在学生学习了小数乘以整数、整数乘以小数及整数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既是小数除法学习的基础,也是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和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学习的基础。

(二)教学重难点的确立。

教学要求:

1、从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出发,通过学生的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和教师引导,使学生理解小数乘以小数的算理,掌握算法,并能正确进行估算、口算、笔算。

2、在探索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归纳与概括的能力和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述交流的能力,渗透转化思想。

3、使学生体验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遇到问题、不断探究、解决问题方法的过程,感受探索成功的愉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学生自己探索获得“小数乘以小数”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即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教学难点:

通过转化探索活动,使学生发现因数中小数位数与积中小数位数的对应关系,悟出“两个因数中的小数位数就是积中的小数的位数”。

紧紧依托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顺应探索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取向,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探索、积极思考和讨论交流,在不断地“产生疑问、进行探索、释疑、运用”这一循环过程中,自然地发现“积中小数位数与因数小数位数”的关系。

1、以学生为主体,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思维能力。

数学课堂教学要注重发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能力,着眼于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为此,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条件,积极营造学生自由学习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在独立思考、自主探索、交流学习中来感悟、探究、发现小数乘以小数的算理和算法,让学生经历对知识的再发现、再创造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如课堂中首先呈现房间平面图,启发学生获取信息,提出问题,列出算式说明及依据。教学计算要善于捕捉差距,关注生成。如:通过以上学生知识形成的过程与经验,紧接着出示阳台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学生自主用已有的生活经验探索两位小数与两位小数相乘中两个因数与积的小数位数的关系。并在小组里讨论过程中学生自主生成,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法则,从而真正体现是学生迈过学习,自主获得知识的生成过程和计算方法。

2、正确把握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

结果是否合理,从而确认相应计算方法的正确性。在引入“3.6x2.8”时要求学生先用两种方法估算,并说明正确答案的范围,根据以上推断,让学生独立计算,为接下来笔算方法提供一种支持。

为充分体现以上的一些设想,本课的具体过程如下:

1、创设情境,引出可探索的“数学问题”。

数学来源于生活,通过对学生熟悉的住房面积计算,既复习了旧知,又自然的引出了本课要探索的新知,同时,赋予了计算一定的生活意义与实际意义,使学生感悟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认识到计算确实是一种需要,产生急于要弄明白的求知心理,激起了探索的欲望与兴趣,为下一步的自主探究创造了良好的心理条件。如在创设情景引入的过程中,教师问:“你获取了哪些信息?”可以体现教师创造性使用教材,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列式,自己解答,使枯燥知识变成善于学习的知识。

2、对算理和算法的自主探索。

在整个过程中,教师放手让学生充分运用已有知识自己去探索,凭学生自己的理解来寻找解决新问题的方法。再通过相互的交流,不断产生认知冲突,思维产生碰撞的火花,营造出继续探索规律,解释新问题的氛围。

(1)独立尝试。学生在独立计算4.2×3.6时,势必会根据对前面小数乘以整数,整数乘以小数的算法和算理的理解来进行计算,这一尝试可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让教师充分了解学生计算小数乘以小数时在认知上的难点,为教师接下来有针对性、有重点的教学找准了最佳的切入口。

(2)交流各自的算法与想法。在交流中,教师让不同层次的学生畅谈自己的算法与想法,及时掌握学生不同的思维生长点和认知区别。比如在计算小数乘小数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让学生估算2.8x3.6的结果最大是多少,然后让学生再进行计算。教师充分尊重学生,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创造性地参与到计算的探索过程中来,对学生算法、算理和结果上的对与错不作判断,而是把各种不同的算法与想法展示给全班学生,让其产生思维的碰撞与冲突,为其留下思维的空间。

3、运用规律来解决问题,让学生进一步感悟算理,获得方法。

运用学生自己发现的规律来指导计算,一方面可加深对算理的理解,提高对算法的感性认识,为归纳出小数乘以小数的法则打好基础,另一方面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愉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规律。如在课堂练习环节中,设计了练一练的习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学生交流讨论,再指名在全体学生面前谈自己的想法与算法,通过计算与交流,学生对小数乘以小数的算法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同时对因数中有几位小数,积中就有几位小数这一规律有了初步的感悟。

4、运用法则,进行专项训练与开放训练,以拓宽思维,促进发展。

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具有较强的操作性,是对小数乘法算理在操作层面上最简单的概括,对学生在计算时有很强的指导作用,是思维的简约化,是解题策略的优化。为此,设计了一些专项性习题,根据算式特点在积或因数中点上小数点的正确位置,以更一步强化积中的小数位数由因数中小数的位数来决定这一规律。为了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和想象空间,安排了一组开放性练习,使学生的基础知识得到落实,也使学生的学习潜能得到开发,探索能力得到训练。最后还安排了一个实践题:一种西装面料,每米售价58.5元。买这样的面料5.2米,应付多少元?(先估算的数,在计算)并应用本节课学习的知识计算出物品的总价。让学生在颇有兴趣的计算中感受到学习数学的目的,就是将探索获得的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工作中去,应用数学知识分析解决一些生活问题。

总之,本课力求改变以往计算教学中学生主动参与少,以计算技能的培养为主,以正确计算为最终目标的教学方法,而是始终关注学生的发展,创设各种条件让学生参与到知识的产生、形成、发展、运用过程中,通过自主学习、同桌讨论、合作交流,去发现和创造小数乘以小数的算理和算法,从而使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使学生的情感、态度、学习思维能力、合作探究能力等得到培养和发展,使数学思想方法得到渗透。

《小数乘小数》说课稿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小数乘以小数是在学生学习了小数乘以整数、整数乘以小数及整数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既是小数除法学习的基础,也是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和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学习的基础。

(二)教学重难点的确立教学要求:

1、从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出发,通过学生的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和教师引导,使学生理解小数乘以小数的算理,掌握算法,并能正确进行估算、口算、笔算。

2、在探索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归纳与概括的能力和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述交流的能力,渗透转化思想。

3、使学生体验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遇到问题、不断探究、解决问题方法的过程,感受探索成功的愉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教学重点:学生自己探索获得“小数乘以小数”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即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教学难点:通过转化探索活动,使学生发现因数中小数位数与积中小数位数的对应关系,悟出“两个因数中的小数位数就是积中的小数的位数”。

紧紧依托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顺应探索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取向,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探索、积极思考和讨论交流,在不断地“产生疑问、进行探索、释疑、运用”这一循环过程中,自然地发现“积中小数位数与因数小数位数”的关系。

1、以学生为主体,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思维能力。数学课堂教学要注重发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能力,着眼于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为此,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条件,积极营造学生自由学习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在独立思考、自主探索、交流学习中来感悟、探究、发现小数乘以小数的算理和算法,让学生经历对知识的再发现、再创造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如课堂中首先呈现房间平面图,启发学生获取信息,提出问题,列出算式说明及依据。教学计算要善于捕捉差距,关注生成。如:通过以上学生知识形成的过程与经验,紧接着出示阳台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学生自主用已有的生活经验探索两位小数与两位小数相乘中两个因数与积的小数位数的关系。并在小组里讨论过程中学生自主生成,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法则,从而真正体现是学生迈过学习,自主获得知识的生成过程和计算方法。

2、正确把握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本课力求在每一个环节的推进过程中都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独立探究,再让小组合作讨论探究,教师只起穿针引线的作用,给予学生应有的尊重与信任,提供其广阔的思考空间与交流机会,使其通过个体思考,小组或组际交流逐步得出自身认可的计算法则或规律,充分体现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比如:教材重点组织学生探索笔算的方法,先告诉学生可以把竖式中的两个小数都看成整数来计算,再结合直观图示讨论,按整数相乘后怎样才能得到原有的数?启发学生理解,把两个因数看成整数,等于把原来两个因数分别乘以10得到整数,因数扩大100倍,积也就相应扩大100倍。因此要得到原来算式的积,应用整数相乘的积反过来除以100。除此以外,学生可以通过单位换算把米化成分米得到的积后再换算成平方米。学生可以通过对笔算结果与估计结果的比较,判断笔算结果是否合理,从而确认相应计算方法的正确性。在引入“3.6x2.8”时要求学生先用两种方法估算,并说明正确答案的范围,根据以上推断,让学生独立计算,为接下来笔算方法提供一种支持。

为充分体现以上的一些设想,本课的具体过程如下:

1、创设情境,引出可探索的“数学问题”。数学来源于生活,通过对学生熟悉的住房面积计算,既复习了旧知,又自然的引出了本课要探索的新知,同时,赋予了计算一定的生活意义与实际意义,使学生感悟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认识到计算确实是一种需要,产生急于要弄明白的求知心理,激起了探索的.欲望与兴趣,为下一步的自主探究创造了良好的心理条件。如在创设情景引入的过程中,教师问:“你获取了哪些信息?”可以体现教师创造性使用教材,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列式,自己解答,使枯燥知识变成善于学习的知识。

2、对算理和算法的自主探索。在整个过程中,教师放手让学生充分运用已有知识自己去探索,凭学生自己的理解来寻找解决新问题的方法。再通过相互的交流,不断产生认知冲突,思维产生碰撞的火花,营造出继续探索规律,解释新问题的氛围。

(1)独立尝试。学生在独立计算4.2×3.6时,势必会根据对前面小数乘以整数,整数乘以小数的算法和算理的理解来进行计算,这一尝试可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让教师充分了解学生计算小数乘以小数时在认知上的难点,为教师接下来有针对性、有重点的教学找准了最佳的切入口。

(2)交流各自的算法与想法。在交流中,教师让不同层次的学生畅谈自己的算法与想法,及时掌握学生不同的思维生长点和认知区别。比如在计算小数乘小数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让学生估算2.8x3.6的结果最大是多少,然后让学生再进行计算。教师充分尊重学生,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创造性地参与到计算的探索过程中来,对学生算法、算理和结果上的对与错不作判断,而是把各种不同的算法与想法展示给全班学生,让其产生思维的碰撞与冲突,为其留下思维的空间。

3、运用规律来解决问题,让学生进一步感悟算理,获得方法。运用学生自己发现的规律来指导计算,一方面可加深对算理的理解,提高对算法的感性认识,为归纳出小数乘以小数的法则打好基础,另一方面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愉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规律。如在课堂练习环节中,设计了练一练的习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学生交流讨论,再指名在全体学生面前谈自己的想法与算法,通过计算与交流,学生对小数乘以小数的算法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同时对因数中有几位小数,积中就有几位小数这一规律有了初步的感悟。

4、运用法则,进行专项训练与开放训练,以拓宽思维,促进发展。

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具有较强的操作性,是对小数乘法算理在操作层面上最简单的概括,对学生在计算时有很强的指导作用,是思维的简约化,是解题策略的优化。为此,设计了一些专项性习题,根据算式特点在积或因数中点上小数点的正确位置,以更一步强化积中的小数位数由因数中小数的位数来决定这一规律。为了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和想象空间,安排了一组开放性练习,使学生的基础知识得到落实,也使学生的学习潜能得到开发,探索能力得到训练。最后还安排了一个实践题:一种西装面料,每米售价58.5元。买这样的面料5.2米,应付多少元?(先估算的数,在计算)并应用本节课学习的知识计算出物品的总价。让学生在颇有兴趣的计算中感受到学习数学的目的,就是将探索获得的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工作中去,应用数学知识分析解决一些生活问题。

总之,本课力求改变以往计算教学中学生主动参与少,以计算技能的培养为主,以正确计算为最终目标的教学方法,而是始终关注学生的发展,创设各种条件让学生参与到知识的产生、形成、发展、运用过程中,通过自主学习、同桌讨论、合作交流,去发现和创造小数乘以小数的算理和算法,从而使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使学生的情感、态度、学习思维能力、合作探究能力等得到培养和发展,使数学思想方法得到渗透。

小数乘小数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小数乘小数》。它是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第九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这部分内容主要是教学小数的计算,教材一共安排了两道例题和一个练习。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

小数乘以小数是在学生学习了小数乘以整数、整数乘以小数及整数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既是小数除法学习的基础,也是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和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学习的基础。

(二)教学重难点的确立。

教学要求:

1、从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出发,通过学生的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和老师引导,使学生理解小数乘以小数的算理,掌握算法,并能正确进行估算、口算、笔算。

2、在探索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归纳与概括的能力和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述交流的能力,渗透转化思想。

3、使学生体验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遇到问题、不断探究、解决问题方法的过程,感受探索成功的愉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学生自己探索获得“小数乘以小数”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即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教学难点:

通过转化探索活动,使学生发现因数中小数位数与积中小数位数的对应关系,悟出“两个因数中的小数位数就是积中的小数的位数”。

紧紧依托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顺应探索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取向,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探索、积极思考和讨论交流,在不断地“产生疑问、进行探索、释疑、运用”这一循环过程中,自然地发现“积中小数位数与因数小数位数”的关系。

1、以学生为主体,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思维能力。

数学课堂教学要注重发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能力,着眼于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为此,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条件,积极营造学生自由学习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在独立思考、自主探索、交流学习中来感悟、探究、发现小数乘以小数的算理和算法,让学生经历对知识的再发现、再创造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比如课堂中首先呈现房间平面图,启发学生获取信息,提出问题,列出算式说明及依据。教学计算要善于捕捉差距,关注生成。比如:通过以上学生知识形成的过程与经验,紧接着出示阳台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学生自主用已有的生活经验探索两位小数与两位小数相乘中两个因数与积的小数位数的关系。并在小组里讨论过程中学生自主生成,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法则,从而真正体现是学生迈过学习,自主获得知识的生成过程和计算方法。

2、正确把握老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

本课力求在每一个环节的推进过程中都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独立探究,再让小组合作讨论探究,老师只起穿针引线的作用,给予学生应有的尊重与信任,提供其广阔的思考空间与交流机会,使其通过个体思考,小组或组际交流逐步得出自身认可的计算法则或规律,充分体现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比比如:教材重点组织学生探索笔算的方法,先告诉学生可以把竖式中的两个小数都看成整数来计算,再结合直观图示讨论,按整数相乘后怎样才能得到原有的数?启发学生理解,把两个因数看成整数,等于把原来两个因数分别乘以10得到整数,因数扩大100倍,积也就积也就相应扩大100倍。因此要得到原来算式的积,应用整数相乘的积反过来除以100。除此以外,学生可以通过单位换算把米化成分米得到的积后再换算成平方米。学生可以通过对笔算结果与估计结果的比较,判断笔算结果是否合理,从而确认相应计算方法的正确性。在引入“3.6x2.8”时要求学生先用两种方法估算,并说明正确答案的范围,根据以上推断,让学生独立计算,为接下来笔算方法提供一种支持。

1、创设情境,引出可探索的“数学问题”。

数学来源于生活,通过对学生熟悉的住房面积计算,既复习了旧知,又自然的引出了本课要探索的新知,同时,赋予了计算一定的生活意义与实际意义,使学生感悟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认识到计算确实是一种需要,产生急于要弄明白的求知心理,激起了探索的欲望与兴趣,为下一步的自主探究创造了良好的心理条件。比如在创设情景引入的过程中,老师问:“你获取了哪些信息?”可以体现老师创造性使用教材,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列式,自己解答,使枯燥知识变成善于学习的知识。

2、对算理和算法的自主探索。

在整个过程中,老师放手让学生充分运用已有知识自己去探索,凭学生自己的理解来寻找解决新问题的方法。再通过相互的交流,不断产生认知冲突,思维产生碰撞的火花,营造出继续探索规律,解释新问题的氛围。

(1)独立尝试。学生在独立计算4.2×3.6时,势必会根据对前面小数乘以整数,整数乘以小数的算法和算理的理解来进行计算,这一尝试可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让老师充分了解学生计算小数乘以小数时在认知上的难点,为老师接下来有针对性、有重点的教学找准了最佳的切入口。

(2)交流各自的算法与想法。在交流中,老师让不同层次的学生畅谈自己的算法与想法,及时掌握学生不同的思维生长点和认知区别。比比如在计算小数乘小数的过程中,老师首先让学生估算2.8x3.6的结果最大是多少,然后让学生再进行计算。老师充分尊重学生,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创造性地参与到计算的探索过程中来,对学生算法、算理和结果上的对与错不作判断,而是把各种不同的算法与想法展示给全班学生,让其产生思维的碰撞与冲突,为其留下思维的空间。

3、运用规律来解决问题,让学生进一步感悟算理,获得方法。

运用学生自己发现的规律来指导计算,一方面可加深对算理的理解,提高对算法的感性认识,为归纳出小数乘以小数的法则打好基础,另一方面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愉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规律。比如在课堂练习环节中,设计了练一练的习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学生交流讨论,再指名在全体学生面前谈自己的想法与算法,通过计算与交流,学生对小数乘以小数的算法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同时对因数中有几位小数,积中就有几位小数这一规律有了初步的感悟。

4、运用法则,进行专项训练与开放训练,以拓宽思维,促进发展。

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具有较强的操作性,是对小数乘法算理在操作层面上最简单的概括,对学生在计算时有很强的指导作用,是思维的简约化,是解题策略的优化。为此,设计了一些专项性习题,根据算式特点在积或因数中点上小数点的正确位置,以更一步强化积中的小数位数由因数中小数的位数来决定这一规律。为了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和想象空间,安排了一组开放性练习,使学生的基础知识得到落实,也使学生的学习潜能得到开发,探索能力得到训练。最后还安排了一个实践题:一种西装面料,每米售价58.5元。买这样的面料5.2米,应付多少元?(先估算的数,在计算)并应用本节课学习的知识计算出物品的总价。让学生在颇有兴趣的计算中感受到学习数学的目的,就是将探索获得的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工作中去,应用数学知识分析解决一些生活问题。

总之,本课力求改变以往计算教学中学生主动参与少,以计算技能的培养为主,以正确计算为最终目标的教学方法,而是始终关注学生的发展,创设各种条件让学生参与到知识的产生、形成、发展、运用过程中,通过自主学习、同桌讨论、合作交流,去发现和创造小数乘以小数的算理和算法,从而使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使学生的情感、态度、学习思维能力、合作探究能力等得到培养和发展,使数学思想方法得到渗透。

积得近似数说课稿

《近似数和有效数字》共分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内容是认识近似数和精确数;第二课时,掌握精确度和有效数字等相关知识。

二、学生起点分析。

学生活动经验基础:在本章前面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对生活中的较小数据以及近似数有了一定的认识,并且经历了一些探索、发现的数学活动,积累了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具备了一定的探究能力。并且经历了很多合作学习的过程,具有了一定的合作学习的经验,具备了一定的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任务分析。

在实际问题的基础上继续让学生认识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近似数;进一步让学生体会近似数的作用,能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选取近似数;结合实际问题情境让学生充分认识有效数字的概念,能按照要求取近似数,并体会近似数的意义及在生活中的作用。教学中所采用的问题情境尽可能来源于实际,充分挖掘学生生活中与数据有关的素材,使他们体会所学内容与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为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掌握精确度及有效数字的概念,并能熟练运用。

2.提高学生分析数据,处理数据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进一步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发展“用数学”的信心和能力。

本节的教学重点:掌握精确度及有效数字的概念,并能熟练运用。

本节的教学难点:如何确定一个数据的有效数字。

四、教学设计分析。

本节课设计了七个教学环节:回顾复习、学习新知、例题讲解、课堂练习、拓展提高、知识小结、布置作业。

第一个环节:回顾复习。

活动内容:

1.阅读报道。

中国是世界面积第3大国;中国有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米;中国共划分34个省级单位,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人口约12.9533亿,占世界人口的21.2;共有56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是壮族,有1600万人。

2.回答问题。

你能找出这篇报道中的精确数据和近似数据吗?

3.知识回顾。

1.认识精确数和近似数,明确近似数产生的原因。

2.会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数,并能进行合理比较。

活动目的:改变原有的直接复习知识模式,通过阅读一篇报道,找出其中的近似数和精确数达到复习上一节内容的目的。其一可以改变枯燥的概念复习,使复习环节变得更加有趣;其二通过阅读可以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例如此报道可以让学生更多的了解我们的祖国。

活动注意事项:(1)复习过程中虽然不直接的对概念进行复习,但在学生回答完问题后,仍应对上节所学概念加以巩固(2)复习一方面是对上节课的回顾和总结,同时也应为新课的学习和探究作和铺垫和作准备工作。

第二个环节:学习新知。

活动内容:学习新概念。

(1)精确度:

利用四舍五入法取一个数的近似数时,四舍五入到哪一位,就说这个近似数精确到哪一位。

(2)有效数字:

对于一个近似数,从左边第一个不是0的数字起,到精确到的数位止,所有的`数字都叫做这个数的有效数字(significantdigits).

活动目的:通过学习精确度和有效数字两个新的概念,为下面解决实际问题做好准备工作。

活动注意事项:(1)对于精确度概念的理解,要做到把精确度和四舍五入法有机的统一。让学生明确四舍五入到哪一位,就说这个近似数精确到哪一位;(2)对于有效数字的理解一定要让学生明确从那个数字起,到那个数字止;(3)这两个概念是这节课的基础和关键,只有让学生真正理解这两个概念,才能更好的去解决实际问题。

第三个环节:例题讲解。

活动内容:

例3按要求取右图中(见教科书)溶液体积的近似数,并指出每个近似数的有效数字。

(1)四舍五入到1毫升;(2)四舍五入到10毫升。

(2)四舍五入到10毫升,就得到近似数20毫升,这个数有一个有效数字,是2.

例4据中国统计信息网公布的2002年中国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表明,我国的人口总数为1295330000人。请按要求分别取这个数的近似数,并指出近似数的有效数字。

(1)精确到百万位;(2)精确到千万位;(3)精确到亿位;(4)精确到十亿位。

活动目的:通过对例3的学习让学生对精确。

度和有效数字的应用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且对这两个概念有了更深的理解;例4的学习让学生学会用科学记数法表示近似数。

活动注意事项:(1)在例3的学习中,第二个问题得到近似数20毫升,部分学生会误认识有效数字的个数是两个,这时,教师一定要对该知识分析透彻,从定义的角度让学生明确如何正确的判断有效数字。(2)例4中对于较大数据,为了让大家更清楚地看出近似数的有效数字,例如:例4中,若不用科学记数法表示近似数据,则(2)和(3)的结果均可表示为1300000000,除非用文字加以注释,否则难以区分,因此,教师最好要求学生对于某些数据要用科学记数法表示。

第四个环节:课堂练习。

活动内容: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0.03精确到百分位,有一个有效数字b.1423精确到个位,有四个有效数字。

2.下列各近似数精确到万位的是()。

a.35000b.4亿5千万c.3.5×104d.4×104。

3.0.03296精确到万分位是,有个有效数字,它们是。

4.近似数0.8050精确到位,有个有效数字,是。

5.近似数4.8×105精确到位,有个有效数字,是。

6.近似数5.31万精确到位,有个有效数字,是。

7.一箱雪梨的质量为20.95k,按下面的要求分别取值:

(1)精确到10k是k,有个有效数字,它们是;

(2)精确到1k是k,有个有效数字,它们是;

(3)精确到0.1k是k,有个有效数字,它们是。

活动目的:通过课堂练习巩固落实学生对精确度和有效数字这两个知识点的应用。

活动注意事项:(1)前六个练习题是没有实际背景的基础练习,要求学生应在短时间内高效完成,第七题是实际应用问题,要让学生学会数学问题和实际问题间的互相转化。(2)例如近似数4.8×105精确到哪一位的这类判断精确度的题目要强调先还原数据,再判断精确到哪一位。

第五个环节:拓展提高。

活动内容:

世界上最大的沙漠――非洲的撒哈拉沙漠可以粗略的看成是一个长方体,撒哈拉沙漠的长度大约是5149900m,沙漠的深度大约是3.66m。已知撒哈拉沙漠中沙的体积约为3345km3。

(1)将沙漠的沙子的体积表示成立方米,并保留两个有效数字;

(2)撒哈拉沙漠的宽度是多少?(保留三个有效数字)。

(3)如果一粒沙子体积大约是0.0368mm3,那么,撒哈拉沙漠中有多少粒沙子?(保留三个有效数字)。

活动目的:本节课的知识目标是掌握精确度及有效数字的概念,并能熟练运用。这个环节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先要通过数据的计算,再按要求取近似数据。

活动注意事项:(1)要提醒学生注意单位的换算,数据计算必须在单位统一的情况下才能进行;(2)计算过程提倡学生用计算器进行运算;(3)对于能力达不到的学生在这一环节不做过高要求。

第六个环节:知识小结。

活动内容:师生互相交流总结本节课上应该掌握的相关知识:1.掌握精确度和有效数字的概念。2.会按照要求利用科学记数法取近似数。教师对课堂上学生掌握不够牢固的知识进行强调与补充,学生畅谈个人的学习感受。

活动目的:一方面通过小结对今天所学知识进行一个概括和升华,对学生易错的知识加以强调和补充;另一方面,通过教师和学生的交流,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为今后的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

活动注意事项:在总结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让学生自己进行总结归纳;教师在这一环节中要仔细聆听,对于学生的错误和漏洞要及时作出纠正和补充。

小数乘小数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小数乘小数》。它是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第九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这部分内容主要是教学小数的计算,教材一共安排了两道例题和一个练习。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

小数乘以小数是在学生学习了小数乘以整数、整数乘以小数及整数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既是小数除法学习的基础,也是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和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学习的基础。

(二)教学重难点的确立。

教学要求:

1、从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出发,通过学生的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和教师引导,使学生理解小数乘以小数的算理,掌握算法,并能正确进行估算、口算、笔算。

2、在探索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归纳与概括的能力和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述交流的能力,渗透转化思想。

3、使学生体验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遇到问题、不断探究、解决问题方法的过程,感受探索成功的愉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学生自己探索获得“小数乘以小数”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即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教学难点:

通过转化探索活动,使学生发现因数中小数位数与积中小数位数的对应关系,悟出“两个因数中的小数位数就是积中的小数的位数”。

二、说教法、学法。

紧紧依托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顺应探索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取向,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探索、积极思考和讨论交流,在不断地“产生疑问、进行探索、释疑、运用”这一循环过程中,自然地发现“积中小数位数与因数小数位数”的关系。

1、以学生为主体,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思维能力。

数学课堂教学要注重发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能力,着眼于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为此,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条件,积极营造学生自由学习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在独立思考、自主探索、交流学习中来感悟、探究、发现小数乘以小数的算理和算法,让学生经历对知识的再发现、再创造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如课堂中首先呈现房间平面图,启发学生获取信息,提出问题,列出算式说明及依据。教学计算要善于捕捉差距,关注生成。如:通过以上学生知识形成的过程与经验,紧接着出示阳台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学生自主用已有的生活经验探索两位小数与两位小数相乘中两个因数与积的小数位数的关系。并在小组里讨论过程中学生自主生成,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法则,从而真正体现是学生迈过学习,自主获得知识的生成过程和计算方法。

2、正确把握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

结果是否合理,从而确认相应计算方法的正确性。在引入“3.6x2.8”时要求学生先用两种方法估算,并说明正确答案的范围,根据以上推断,让学生独立计算,为接下来笔算方法提供一种支持。

三、说教学程序。

为充分体现以上的一些设想,本课的具体过程如下:

1、创设情境,引出可探索的“数学问题”。

数学来源于生活,通过对学生熟悉的住房面积计算,既复习了旧知,又自然的引出了本课要探索的新知,同时,赋予了计算一定的生活意义与实际意义,使学生感悟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认识到计算确实是一种需要,产生急于要弄明白的求知心理,激起了探索的欲望与兴趣,为下一步的自主探究创造了良好的心理条件。如在创设情景引入的过程中,教师问:“你获取了哪些信息?”可以体现教师创造性使用教材,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列式,自己解答,使枯燥知识变成善于学习的知识。

2、对算理和算法的自主探索。

在整个过程中,教师放手让学生充分运用已有知识自己去探索,凭学生自己的理解来寻找解决新问题的方法。再通过相互的交流,不断产生认知冲突,思维产生碰撞的火花,营造出继续探索规律,解释新问题的氛围。

(1)独立尝试。学生在独立计算4.2×3.6时,势必会根据对前面小数乘以整数,整数乘以小数的算法和算理的理解来进行计算,这一尝试可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让教师充分了解学生计算小数乘以小数时在认知上的难点,为教师接下来有针对性、有重点的教学找准了最佳的切入口。

(2)交流各自的算法与想法。在交流中,教师让不同层次的学生畅谈自己的算法与想法,及时掌握学生不同的思维生长点和认知区别。比如在计算小数乘小数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让学生估算2.8x3.6的结果最大是多少,然后让学生再进行计算。教师充分尊重学生,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创造性地参与到计算的探索过程中来,对学生算法、算理和结果上的对与错不作判断,而是把各种不同的算法与想法展示给全班学生,让其产生思维的碰撞与冲突,为其留下思维的空间。

3、运用规律来解决问题,让学生进一步感悟算理,获得方法。

运用学生自己发现的规律来指导计算,一方面可加深对算理的理解,提高对算法的感性认识,为归纳出小数乘以小数的法则打好基础,另一方面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愉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规律。如在课堂练习环节中,设计了练一练的习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学生交流讨论,再指名在全体学生面前谈自己的想法与算法,通过计算与交流,学生对小数乘以小数的算法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同时对因数中有几位小数,积中就有几位小数这一规律有了初步的感悟。

4、运用法则,进行专项训练与开放训练,以拓宽思维,促进发展。

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具有较强的操作性,是对小数乘法算理在操作层面上最简单的概括,对学生在计算时有很强的指导作用,是思维的简约化,是解题策略的优化。为此,设计了一些专项性习题,根据算式特点在积或因数中点上小数点的正确位置,以更一步强化积中的小数位数由因数中小数的位数来决定这一规律。为了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和想象空间,安排了一组开放性练习,使学生的基础知识得到落实,也使学生的学习潜能得到开发,探索能力得到训练。最后还安排了一个实践题:一种西装面料,每米售价58.5元。买这样的面料5.2米,应付多少元?(先估算的数,在计算)并应用本节课学习的知识计算出物品的总价。让学生在颇有兴趣的计算中感受到学习数学的目的,就是将探索获得的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工作中去,应用数学知识分析解决一些生活问题。

总之,本课力求改变以往计算教学中学生主动参与少,以计算技能的培养为主,以正确计算为最终目标的教学方法,而是始终关注学生的发展,创设各种条件让学生参与到知识的产生、形成、发展、运用过程中,通过自主学习、同桌讨论、合作交流,去发现和创造小数乘以小数的算理和算法,从而使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使学生的情感、态度、学习思维能力、合作探究能力等得到培养和发展,使数学思想方法得到渗透。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