捞铁牛第一课时教学教案(专业13篇)

时间:2023-12-13 08:26:10 作者:HT书生

教学工作计划需要教师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进行调整和完善,以适应教学环境的变化。教学工作计划是教师的重要工具,以下是一些优秀教师分享的教学工作计划范文,供大家参考。

《捞铁牛》第一课时教学教案

教学目标:

1、练习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2、了解怀丙和尚是怎样利用水的浮力打捞铁牛的。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教育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

教学重难点:

1、了解怀丙和尚是怎样利用水的浮力打捞铁牛的。

2、练习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准备:

1、玻璃缸和水、装有石子的圆口瓶、木尺、棉线、铁块。

教学过程:

一、演示。

1、导语激趣。(略)。

2、操作:将玻璃盆装入大半盆水,盆内盛着有石子的一个圆口瓶,瓶口上架一木尺,木尺的两端系有棉线,线下吊一铁块,教师将圆瓶内石块逐一取出,让学生观察会出现什么现象?(盆底铁块不断上升)。

3、让学生指出此实验的操作与捞铁牛有什么相似之处?(都是利用水的浮力将水底物体托起)。

4、让学生指出操作器具各相当于捞铁牛时的哪些物体?

通过上面的演示,学生初步掌握了捞铁牛的原理和方法。

二、学文。

1、自读课文思考:

(1)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这篇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2、讲读课文第二段(第三自然段)。

(1)默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思考:捞铁牛之前和尚指挥大家做了哪四项工作?读有关句子。(师板书:找“牛”;装沙:搭架;拴牛)。

(2)四件事的顺序可以颠倒吗?为什么?

(3)课文在叙述时是怎样把这四件事有顺序地告诉我们的呢?(先……然后……再……又……)。

3、讲读课文第三段(第四自然段--第六自然段)。

(1)分自然段读课文。问:和尚是怎样把“牛”捞起来的?他做了哪几步工作?

(2)揭示以下句子,注意带点的词不达意语,理解句与句之间的关系。

和尚请水手们一起动手,把船上的泥沙铲到黄河里去。船里的泥沙慢慢地减少,船身慢慢地向上浮,拴住铁牛的绳子越绷越紧。船靠着水的浮力,把铁牛从淤泥里一点儿一点儿地向上拔。

a、齐读句子,思考:句与句之间是什么关系?(因果关系)。

b、用“因为……所以……”的句式把前后两句的意思说一说。

(3)铁牛从淤泥里拔出来后,和尚指挥大家怎么做呢?齐读第五自然段中的第二句话。

(4)齐读第六自然段,思考:这一自然段讲了什么?谁能说说“这样的办法”是怎样的办法?由学生独立复述捞铁牛的过程。

4、课件展示捞铁牛的过程。

5、讲读课文第一段(第一、二自然段)。

(1)默读第一自然段,用“”画出故事发生的时间及地点的词语。

6、讲读课文第四段(第七自然段)。

(1)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问:这段写什么?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2)你从哪些地方觉得怀丙和尚是“出色的”工程家?

三、悟道。

通过学习,不仅激发学生敬慕怀丙和尚的聪明才智和渊博知识,,而且还要启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有科学的积极性。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1、怀丙和尚将八只大铁牛捞起的故事说明了什么?

3、学习了本文以后,你有什么感想?

四、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认真观察自然课中的一次小实验,按照“先……然后……再……又……”这样的顺序练习写一段短文,注意写清实验的过程。

3、回忆自已亲自做过的一次小制作活动,注意想想制作前做了哪些准备工作,制作的过程是怎样的,制作后自已有哪些收获,然后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写下来。

附:板书设计。

冲走。

找“牛”

准备捞“牛”装沙。

拴“牛”出色的工程家。

捞“牛”经过铲沙拔“牛”

划浆拖“牛”

送回。

《统计》第一课时教学教案

第一:巩固深化,应用练习。

(2)学生举手投票。教师在黑板显示结果。

(3)师:你们能帮助老师把这份结果用统计图表示吗?

(3)展示统计表,并说说是怎么涂的?为什么这样图?(半格)。

(4)分析统计表:从这份统计表中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5)师点拨知识点、重点、难点。学生填涂统计图并讨论进一步经历统计的过程,巩固对统计知识的认知。

第二步:课堂总结。

师:你学会了什么知识?你表现的怎样?今天学习的和一年级学的有什么区别?学生反馈:一年级一格代表一,现在一格可以代表多。学生通过小结和对本节课的自评,加强对自己的`认识。

第三步:后续激励。

师:统计在我们生活中很多地方都能用到,例如我们可以统计一下今天哪组的小朋友表现最好,或者统计一下我们班一个月以来哪位小朋友得的红花最多等等,数学源于我们的生活,处处都能用到。

师统计今天小组比赛情况,最高分的得到其他小组的表扬,并激励其他小组明天继续努力。学生对本节课最高分的大组进行表扬。通过联系本节课的内容和评比表,让学生知道数学源于生活。

该课时的教学检测重点是巩固学生填涂条形统计图的能力。在本课时,教师采用直接画图的检测方式,包括小组讨论、收集数据和填涂统计图,训练学生的填涂能力。在本课结束后预留五分钟为学生自评和他评时间,教师进行解疑和检测。

《鸟岛》第一课时教学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大禹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一名为民造福的英雄。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学会本科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课文。理解课文第二自然段大雨治水的经过。教学准备:

录音机小黑板。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内容:课时编号:073。

初读课文。

课时目标:

正确的朗读课文,学会本课生字词,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

2、简介大禹。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学生自由练读课文。

2、检查字读情况。

指名逐段试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3、范读课文。

思考:这篇课文主要写谁?写了大禹的什么?

4、口头填空:

课文主要讲的诗大禹为了,三次经过家门都没有(。

三、细读课文。

1、指名读课文。

2、讨论:

(1)这一段主要告诉我们什么?

(2)从哪儿看出洪水凶猛?

(3)“无家可归”是什么意思?

(4)这些情况发生在什么时候?

3、指导朗读。指名读。学生练习。

四、教学生字。

1、出示生字:治、洪、姓,指名读。

2、引导说字形记忆方法。

《白鹅》第一课时教学教案

众所周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是学校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19xx年,我校参加了小学语文“四结合”教改试验的研究,成立了专门的课题组。两年来,对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语文识字教学、阅读教学作了深入的探索和研究,为教育教学注入了勃勃生机,开创了语文课堂新局面。

今天,我要说的是一堂典型的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阅读教学的课例。

一、说教材。

《北京》一课叙述了北京是我国的首都,是一座很大很美的城市。从教材内容看,本文有三大特点:

1.结构严谨。

课文共5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指出北京是我国的首都。最后一段是全文的总结,抒发了赞美和热爱北京的思想感情。中间2、3、4三段对北京的景物展开了具体的描写,并且都按照方位顺序来介绍。全文脉络清晰,层次分明。

2.选择精炼。

课文选取了三个非常有代表性的事物:—是北京天安门和天安门广场,这是北京的象征;二是街道和立交桥,这是北京的市容,反映了北京近年来的建设成就;三是北京的名胜古迹和公园。通过以上三处景物的描写,突出反映了首都北京的风貌。

本课课文语言清新、简洁、浅显,字里行间洋溢着对首都北京的赞美之情和热爱之情。

《北京》一课是第五册第七单元的第三篇课文。第七单元的阅读训练重点是“阅读按方位顺序写的一段话;要注意写了哪几个方位,每个方位都写了什么。”而本课的第二自然段就是按方位顺序具体介绍了天安门广场及其周围伪建筑。由此,可以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为:课文第二自然段,按方位顺序具体介绍了天安门广场及其周围的建筑物。并且使学生通过本段课文的学习进一步掌握和巩固本单元的阅读训练重点。由于文字的描述是抽象的,加之三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还不是很强,所以要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明确建筑物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是有一定难度的。由此,可以确定本课的难点为:明确建筑物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并能按方位顺序具体介绍天安门广场及其周围的建筑物。

二、说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5个生字,理解23个新词的意思。

2.能正确妙写课文中带顿号的句子,认识顿号。

3.能按方位顺序具体介绍天安门广场及其周围的建筑。

4.能正确地朗读课文,会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

5.了解首都北京是一座美丽的城市,初步培养学生热爱首都北京的思想感情。

本课的课时安排是两课时。

第一课时:感知全文,讲读课文1、2自然段,学习有关字词。

第二课时:讲读课文3至5自然段,学习有关字词,总结全文。

根据教材特点,单元目标及课时安排,我制定了《北京》第一教时的教学目标,具体如下:

(1.建军星露生字,掌握—个多音字“都”,理解,12个新词的意思。

(2.了解首都北京是一座美丽的城市。

操作目标:

(1.能正确朗读课文1、2两段。

(2.能按方位顺序阅读课文第2自然段,介绍天安门广场及其周围的建筑。

情感目标:感受北京的美丽,激发学生热爱北京的思想感情。

三、说教法。

我们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多媒体计算机以其独有的生动的画面、鲜明的色彩、形象的声音及完整的情节,在课堂教学中施展出独特的魅力,对激发学生兴趣,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其效果是酚明显的。根据我以往的教学实践,把多媒体计算机合理运用于语文阅读教学,至少可以在以下四方面发挥辅助作用,而且是其他传统教学媒体所不能替代和超越的:

1.辅助掌握生字;

2.辅助掌握词语;

3.辅助阅读课文,落实重点,突破难点;

多媒体计算机多种优越功能,用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设良好教学情景,多方面地辅助课堂教学,力争在教师的指导下,使学生在短短四十分钟内学得有兴趣,学得有效果,学得有收获。

那么,把多媒体计算机运用于课堂教学,在具体的操作中,如何遵循教学原则、教学规律,发挥其优越功能和辅助作用呢?下面我结合具体的教学过程来谈一谈。

四、说教程。

(一)借助cai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一开课,我就让学生一边看大屏幕,一边放录音,同时出示课题,开门见山。然后让学生说一说:“你对北京有哪些了解?”由此,通过多媒体计算机特有的声像效果,激发学生兴趣,通过简单的说话训练,活跃课堂气氛,使整堂课有一个良好的开端。

(二)借助cai创设情景,感知全文。

“同学们,大家想去美丽的北京城走一走、看一看吗?”通过简单的导语,让学生随着多媒体计算机,图、文、声三者结合的全文朗读,多层面、多角度地来感知全文,给他们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好像真的去北京参观—样。借此既让学生感知了全文,又创设了良好的教学情境,奠定了整堂课的基调。

然后,在预习的基础上,检查学生掌握字词的情况,同时让学生提出预习字、词时出现的问题,请计算机帮助解决。

(三)借助cai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课文第二自然段是本文的重点段,本段的教学是落实本堂课重点教学目标的载体,也是落实本单元阅读训练重点的载体。下面我就重点来讲讲这一段的教学过程。

首先,教师演示课文第二自然段的朗读。通过演示使学生对本段的内容有一个全面的、直观的感知。

接着,运用课件导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这三个导读提示,是紧扣课文内容,针对课文阅读训练重点提出的,可以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初步分析、理解课文内容。在导读的过程中,如教学需要,计算机还可以提示正确的答案。比如在讨论第2题时,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井说一说天安门广场上有哪些雄伟的建筑物,然后用鼠标点击出答案,给学生及时的信息反馈,帮助学生判断、矫正自己思考结果的失误。

如果学生对某一建筑不是十分的了解,想作出进一步的认识,那么也可用鼠标点击、热击,找开视窗,从图片中了解建筑物的外形,从文字介绍了解建筑物的特征,让学生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捞铁牛》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片段一:“铁牛怎么会被洪水冲走呢?”

《捞铁牛》第一课时,学生自由读课文一、二自然段,很快便明白了这两段是介绍故事的时间、地点和起因。为了让学生对“笨重”一词有更准确、具体的认识,我读了一段对铁牛情况简介的资料:铁牛始造于唐开元年间,作浮桥的地锚用。1989年从黄河古道中挖出四只大铁牛,最轻的有26.1吨,最重的达45.1吨。四只铁牛一只只膘肥体壮、肌肉隆起、圆目怒睁、威风凛凛,相貌彼此相似而又各有差别。“铁牛卧伏,矫角昂首”,牛身下铸有小铁山,入地丈余,像个大铁柱,牛前另有一铁柱,可系铁链。在牛旁铸一铁人。估计每头牛有3立方米,重约52000斤。”读到这里,全班学生都不由自主地发出了啧啧的赞叹声:“真大呀!”

可就在此时,班上一向以不安分而著称的马鞭站了起来,大声地说:“老师,既然有这么重,铁牛怎么会被洪水冲走呢?”颇有一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神气。很快,也有不少学生跟着应和起来,表示支持他的看法。是呀,算算铁牛的重量,洪水哪来那么大的劲,竟然把它们都给搬走了呢?对这一突如其来的质询,我事先倒真是没有过多去想。我决定让大家分组互相讨论,再读读书,看看能否找出其中的原因来。

片段二:“起作用的不光是水的浮力”

课文中,介绍怎样捞铁牛的那段话,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因为这中间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而这些变化又是互为因果,环环相扣的。原本我想用课件来演示的,但仔细一想,课件展示也无非是将枯燥的文字变成了具体的画面,学生并不能真正领悟到其中的科学道理,于是我决定用分小组做实验的方法,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受水的浮力是如何产生作用的。我还提出要求:在实验的过程中,要对产生的现象加以细致观察、分析,多想几个为什么。

既然是模拟,就应该做得尽可能像一些。我让每个小组准备了一个水槽,倒上大半槽水,水中放上一对两头密封、从侧面挖去了一块的易拉罐,再用皮筋捆扎在一起,用四根铅笔搭成架子,跨在两只“船”上;架子上拴一根细绳,另一头系住一块小石头,石头沉在水槽底部;两只易拉罐里装了不少的沙。一切都力求按照课文中的样子设计。实验开始了,我让学生用勺子将沙舀走,绳子随之绷紧,拉动小石块慢慢离开槽底,沙减少得越多,石块就上升得越高。学生兴致勃勃地做着实验,我在教室中间来回地巡视着。实验做完,我问:做了实验,除了弄懂怀炳使用水的浮力将铁牛捞起来的原理外,还有没有别的什么收获。

不愧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生通过一番动手摆弄,都有了许多新感受,很快便有不少学生争先恐后地发言。我从中抽取了几个小组的代表,他们都谈到了做实验中体会到的应当注意的事项:

——有的说,在铲走沙的时候应该均匀地铲,以保证船的平衡;

——有的说,将船里的泥沙铲到河里时,应该注意不要让沙沉落到了铁牛的身上,不然会把铁牛覆盖住,铁牛将会埋得更深,打捞起来会很困难。

……。

听着这一条条不无价值的意见,我从内心里为他们的发现感到由衷的高兴。我知道,在他们的动手操作中,显然已经对整个捞铁牛的过程很清楚了,也对其中水的浮力如何起作用理解了。于是我总结道:“同学们,你们现在应该明白怀丙所说的那句话:‘铁牛是被水冲走的,我还叫水把它们送回来’的意思了吧。可见,铁牛能够被成功捞起,靠的就是水的浮力的作用。”

就在这时,学习委员徐博士噌地窜起来,示威似地说:“老师,我认为在捞铁牛的过程中,起作用的不光是水的浮力……”

这平地冒出的一句话,着实让我吃了一惊,这不是对我进行挑刺吗?但我偏想听个究竟,便微笑地冲她点点头,告诉她讲下去。徐博士不紧不慢地说:“我觉得捞铁牛当然用的主要是浮力,但还有别的力量。一开始在把船上装满泥沙时,船因为受到沙的重力才下沉;把沙铲到河里,也是因为沙的重量减轻了,船才向上浮;而船身向上浮,绳子越绷越紧,并最终把铁牛拽起来,这中间又用了船对铁牛的拉力……”

说的实在是太精彩了,这个同学不仅感知了和尚对水的浮力的利用,还全面地分析了共同起作用的其他几个力的存在。看来她在科普读物及自然课上学到的知识,的确使她受益匪浅,看问题高人一筹,更加完整全面。徐博士的话一说完,我便带头为她鼓起了掌。

片段三:“我还有别的办法”

同学们兴味盎然地学完了捞铁牛的全过程,都不禁为怀丙的方法暗暗叫好,我决定对课本上的内容进行一定的拓展延伸,于是我说:“怀丙和尚是好几百年前宋朝时的人,他想出了这么巧妙的办法,那么聪明的你们还有别的办法吗?”

这个问题一提出,全班立即热闹起来,无疑我的这一建议引起了他们极大的兴趣,我趁势发动他们小组之间相互交流、探讨,以发挥集体智慧。教室里气氛相当活跃,每个人都想拿出自己的才智,露一手给同学看看。只见有的争论不休,有的托着脑袋冥思苦想,还有的用笔在纸上画着图。不一会儿就有许多小手举了起来,嘴里还不停地喊着:“老师,老师,我还有别的办法!”

我找了几个代表发言,他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有的想出了浮吊打捞法,有的主张用浮桶打捞法,有的说请一架直升飞机,有的说派一艘潜水艇,还有的说可以用电焊把铁牛切割成一块一块的。当然,这项建议立即遭到一片反对之声,认为这捞起来的就不是完整的铁牛,而成了铁疙瘩了……。大多数学生认为,可以用一艘打捞船,上面安装一台起重机,直接把铁牛吊到船上就行了。这一种种方法,有的甚至有点幼稚可笑,但也不乏闪烁着每个人的奇思妙想、智慧火花。我和同学们一起评析着哪一种办法更有实效性、可行性,哪一种方法还不够完善,有必要修改。最后,我又给他们留下了一份课外作业,在课余查找一下有关打捞中山舰和俄罗斯库尔斯克号核潜艇的资料,以便获取这方面的更多知识。

片段四:“我认为怀炳的方法还需要改进”

课文差不多学完的时候,全班都沉浸在对怀炳的敬佩之中,偏偏就在这时,被称为班上“百事通”的江伟突然发难:“老师,我认为怀丙的方法还需要改进!”一言既出,顿时全班为之一震,也让我大感意外。甚至有些同学已经在下面小声地议论,大概是在说他竟敢否定权威,有点不知深浅、狂妄自大吧。

在别人都众口一词地唱赞歌时候,他却敢于唱起反调,这是需要勇气的。我鼓励他陈述自己的意见,他郑重地站起来说:“老师,我从书本和电视上了解到,黄河里泥沙很多,黄河之所以发大水,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河底泥沙堆积太厚、河床升高。可是照怀丙的办法,每捞一只大铁牛,就要向黄河里铲进两大船沙,那不就使河底的泥沙更多了吗?同时也会使这里的水变得浑浊,这是有害处的。”江伟一口气说了一大通,长长地舒了口气,如释重负地坐了下来。

这一次,全班再度一片惊叹,不过不是怀疑,而是充满钦佩、羡慕的语气。安静片刻,我兴奋地说:“江伟同学的见解实在是太好了,他不仅看到了怀丙办法的优点,更从环境保护的角度考虑到这种方法存在的缺陷。让我们大家一齐用热烈的掌声来感谢这个爱动脑筋的同学,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值得探究的好问题。”

一阵响亮的噼噼啪啪的掌声之后,我组织全班围绕江伟所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看能否让怀丙不把泥沙铲到黄河里也把铁牛捞上来。同学们很快又热火朝天地讨论起来,显然,他们受到江伟的感染,也想开动自己的大脑想出些新点子、巧办法。

讨论之后,我选取了几个小组的代表发言:

一名同学说:“我们小组认为,捞铁牛中可以把船里的泥沙换成人,开始,人都站在船上,铁牛绑好后,再弄一些小船,停在大船旁边,到时候人全部下到小船上,这样,既避免了把泥沙弄到黄河里去,人上下船比从船里上下沙也快得多。”

另一小组的代表说:“我们小组认为,水不仅有浮力,也有重力,我们认为可以把船里的泥沙换成水,先从黄河里弄一些水;装在船里,捞铁牛时,再将水抽到黄河里去,又把黄河的水还给了黄河。”看来,这个小组的同学自然学得真不错,是从力学的角度来解问题的。我不禁补充道:“这个小组的方案,进一步应证了怀丙和尚‘铁牛是被水冲走的,我还叫水把它们送回来’的道理。”

第三小组的代表说:“我们小组决定还是用沙,但不需要向黄河里铲沙了。”

我和同学们不禁有些惊奇,难道他们能把沙蒸发掉不成?

这位同学稍作停顿,说:“只不过这样就需要增加两只船了。先把两只装满泥沙的大船划到铁牛沉没的地方,绑好架子,拴住铁牛,然后让另外两只空船靠在前面两只船的旁边,让水手们把泥沙铲到空船里,再将铁牛拖到岸边,接着,用装满泥沙的两只船去拴第二只铁牛,等前面两只船把铁牛运回来后,再分别靠在这两只船边上,把泥沙铲到那两只船上,用这样的方法来回七次就能把八只铁牛全部打捞上来,而不需向黄河里铲沙。”

这个办法也真不错,他们不仅将怀丙和尚的方法进行了优化,而且像解决数学上的应用题一样,进行了正确的计算,可以说是一次数学与语文知识的有益结合。

当然,还有不少小组的同学为优化怀丙和尚的办法献计献策,不知不觉中,下课铃响了,大家还沉浸在热烈的讨论中,一幅意犹未尽的感觉,但我已经非常满意了,同学们在这节课的讨论中得到了收获,得到了自主探究的意识与能力。可以说,学习了这篇课文,我们不仅与怀丙一起捞起了那八只笨重的铁牛,也捞到了闪闪发光的许多其它东西。

案例分析。

(一)点燃学生智慧火把,先要引发并鼓励他们质疑问难,主动发现并探索问题。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教育弟子要“每事问”,倡导“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李政道先生曾寄语当今中国的年轻学子:“我们的祖先提出了‘学问’两个字,就是要‘学问问题’,而不是‘学答’,没有问题就没有发展。”而我们以往的应试教育,常常把充满好奇心、求知欲,什么都要问、都想知道的学龄儿童,教成什么都不敢问,只想知道为何应试、怎样拿高分的“乖学生”。新课标倡导我们的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和探索问题。这里的四个片段具体而精彩地记录了学生在老师的引发和鼓励下,质疑问难、发现与探索的过程。

1.发现并提出问题。

片段一中,老师为了让学生对“笨重”一词有更准确、具体的认识,介绍了一则关于铁牛的资料(每头约有3立方米、重52000斤)。想不到引发了学生马鞭的疑问:“既然有这么重,铁牛怎么会被洪水冲走呢?”可以说,这是“于无疑处有疑”,的确是“突如其来的质询”。这样的质询说明学生学有发现,问有价值,达到了新课程中的要求:“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还要引发并鼓励他们敢于“驳问”。片段二里,老师组织学生动手操作“微型实验”,以了解与体验捞铁牛的过程,帮助理解“靠的就是水的浮力的作用”这一难点。并不料释疑解难后,学生徐博士“示威似地”反驳:“起作用的不光是水的浮力……”并言之凿凿地分析了“共同起作用的其他几个力”。这是解难之后再生疑,它基于学生敢于质疑、驳问的勇气和精神,基于科普读物及自然课上学到的扎实知识,是智慧点亮了思维的火把。这表明学生们学有收获,问有长进。

2.探索和解决问题。学而有问,只是获得真知的开始,经过思考、钻研、探索,解决了疑难困惑,把认识、思考引向深入、广泛,才是阅读、学习的目的。因此,探索和解决问题时就有可能经历“想办法——想别的办法——想更好的办法”的过程。片段三就是一个实例:课文中怀丙和尚捞回铁牛的办法为学生叫好,但执教者并没有就此打住,而是释疑后再引疑,进一步引发和鼓励学生“想别的办法”,然后,老师“和同学们一起评析哪一种办法更有实效性、可行性,哪一种办法还不够完善,有必要修改”。这个过程有助于学生的求异思维,促使他们的思考深入、发散。片段四中,“百事通”江伟同学从水利和环境的角度质疑怀丙的方法,燃起全班学生的智慧灵光,学生们开动自己的大脑想出“更好的办法”。叫人不得不佩服执教者的引导有方,鼓励得法。

(二)点燃学生的智慧火把,还须重视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激发其创新精神。

1.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学贵有思,有所思才能有所学,有所学必然有所思。“思”与“学”是循环往复,互补俱进的。我们在学生的阅读学习中,就要培养和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片段一和片段二中,老师引导并组织学生讨论、实验和交流,培养和发展了他们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片段三则培养和发展他们的发散思维。片段四有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辩证思维。需要指出的是:根据学生的身心变化,小学和初中为学龄初期和中期。其间儿童、少年的思维发展处于从以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向以抽象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的时期。然而鉴于当今小学生身心发育早已提前的现状,教师在培养与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时,应适当地提前开发学生的思维资源,拓展其思维空间,既要注意到循序培养,又要注意到综合发展。

2.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要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创造思维的培养是个抓手。而创造思维只能在教学中点滴培养,逐渐积累。因此,新课标一再要求学生对感兴趣者发表自己的意见,又多次提倡有创意的阅读。上述四个片段就是对此的践行。如片段一中,对马鞭同学“突如其来的质询”,班里同学十分感兴趣,分析原因时发表了各种各样的意见。片段二中,同学们做完实验后,“一条条不无价值的意见”产生了……这一切表明学生的创造思维是可以培养并能够发展的,学生的创新精神是可以激发的。

(三)点燃学生的智慧火把,离不开启发、讨论的教学形式,以及重视、鼓励“有创意”的教学评价。

1.提倡启发式、充分调动式的教学形式。“启发式在每个片段中都可看到,例如片段三和片段四引导学生想出“别的办法”和“更好的办法”。“讨论式”也一样,如片段一为分组互相讨论,片段二为小组做实验……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形式,离不开宽松、民主的课堂气氛,这节课中,师生营造的课堂气氛是宽松的、民主的,教学形式及效果一直是活跃的、显著的。

2.重视并鼓励对“有创意”的教学评价。新课标重视对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重视评价学生的创造性的理解,并要求教师对学生的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加以鼓励,并要求教师对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加以鼓励。刘老师对此做得很好。例如片段二中,他们因学生徐博士“平地冒出的一句话”,“带头为她鼓起了掌”;片段四中,对敢于“唱反调”的“百事通”江伟,老师“鼓励他陈述自己的意见”,号召“大家一齐用热烈的掌声来感谢这个爱动脑筋的同学”,并“组织全班同学围绕江伟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有了教师如此重视学生“有创意的阅读”、有“创造性的理解”,才使得学生奇思妙想不断涌现,智慧火把点燃后不息地燃烧、闪耀。

《白鹅》第一课时教学教案

丰子恺笔下的《白鹅》幽默风趣,活灵活现,语言生动,全文读起来给人一种喜爱之情。

在教这课时,我引导学生通过初读课文,了解作者采用先总写后分写的方法来向我们描述了一只高傲的白鹅的。然后让学生抓住鹅的“高傲”这一特点,围绕第二自然段“鹅的高傲,更表现在它的叫声、步态和吃相中。”这一过度段,来进行课文学习,这样使学生做到心中有数,知道从哪些方面展开学习。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我放手让学生自学自悟。并且让学生抓住文中的重点语句来进行动作表演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这样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学习效果也好。

1、抓住重点词句理解,体会语言的幽默风趣。

例如:对文中所说的“厉声呵斥、厉声叫嚣、引吭大叫”几个词语的理解,我让学生先比较这三个词的不同点,启发他们联系生活中听见过的一些叫声,回想一下,从声音的大小、距离的远近比较一下,看看有什么变化?”聪明的孩子一思索就出来了:呵斥距离最近,声音相对来说要稍微轻些;叫嚣样子更凶,声音更大;大叫由于距离远,声音就更响了。这样学生对“厉声呵斥”、“厉声叫嚣”“引吭大叫”。理解就很清楚了。然后我问学生:“你们觉得作者把这几个词语用在这里,是对白鹅的喜欢还是对它的讨厌呢?”学生通过自己的朗读和理解后,说是作者对白鹅的喜欢之情,这说明学生已经读懂了作者笔下的白鹅的可爱了。接着我顺势引导学生想象说说白鹅此时会怎样想?有的说:“小偷,你别想进来,有我在呢!。”有的说:“主人快出来看看哪,有人来了!”“快滚出去,谁让你进来了?我的主人不在,不许你靠近一步……”还绘声绘色的表演了起来。是呀,就是因为这样,鹅的主人告诉我养鹅等于养狗,果真没错。

再往下学,我就引导学生边学文表加自己的动作表演体会作者笔下的白鹅。例如:在理解“鸭的步调急速,有局促不安之相”与鹅“步调从容,大模大样的,颇像京剧里的净角出场”时,我让一位同学扮演鸭,另一位同学扮演鹅,其他学生朗读这段文字,两个同时上台表演,模仿得很不错。看的学生也能在笑声中很好地把握鹅步态的突出特点。还有,学生在表演鹅吃饭的情节时,能把鹅吃饭时“三眼一板”、“一丝不苟”“架子十足”、“从容不迫”等表现得惟妙惟肖。一个个“鹅老爷”的形象出现在大家面前。学生能在理解语句的同时,运用自己的肢体语言表现出来,这能很好地利用学生好动的性格特点,充分展示学生的个性,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学生思维的火花一旦点燃,将碰撞出智慧与耀眼的光芒。所以说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拨动学生的心弦,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运用教材之外的教学资源,进行再开发再创造、再利用,会取得更加理想的教学效果。

通过读书和表演理解课文后,学生会从鹅的步态、吃相上领会到鹅的做事能力一定是胸有成竹,不慌不忙,不为周围事物、环境所改变的一丝不苟的办事作风等。

2、仿写,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在学生熟读课文后,我引导学生从作者描写最精彩的语句中体会本课的写作方法。为下一课学习做好铺垫,也为学生的习作打基础。

我告诉学生,作者是抓住白鹅的高傲这一特点,从叫声、步态和吃相三个方面分别来写白鹅的特点的,那么你们能不能仿照作者的写作顺序,写一写自己看到过的小动物,你们也采用总写分写的方式,也抓住动物的叫声、步态和吃相来写,这样学生就知道该从哪几个方面入手去写了。从他们交来的习作看,有些学生也把自己看到的动物描写的活灵活现,趣味十足。颇有点风趣的味道。

在语文课的教学中,教师只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换不同的教学方式展开教学,学生学习起来既轻松效果也好。

关文章:

1.小学四年级《观潮》教学反思。

2.小学四年级语文《小英雄雨来》教学反思。

3.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

4.四年级画角教学反思。

5.小学作文教学反思的随笔。

《哦,香雪》第一课时教学教案

教学目的:1、理解小说折射的时代信息2、从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角度欣赏人物3、品味小说清新淡雅的语言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目的之2难点:目的之3教学安排:二课时教学内容及步骤:第一课时一、简介并导入:这篇小说是发表于《青年文学》1982年第五期,并获得1982年全国最佳短篇小说奖的小说,《哦,香雪》教案第一课时。作者铁凝,1957年生,河北赵县人,现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发表中短篇小说60余篇,出版有短篇小说集《夜路》,中短篇小说集《没有纽扣的红衬衫》《铁凝小说集》。

她以一个女作家的敏锐、细腻的艺术感受力,真挚美好的情致,对生活素材独到的发掘和精巧提取,语言清朗睿智,作品蕴涵深挚,质朴优美。这篇小说写的是一群以香雪为代表的山村少女对开进深山的火车表现出来的喜怒哀乐,以此折射出受现代文明冲击的农村蹒跚前进的身影,教案《《哦,香雪》教案第一课时》。小说借台儿沟的一角,写出了改革开放后中国从历史的阴影下走出,摆脱封闭、愚昧和落后,走向开放、文明与进步的痛苦与喜悦,构思巧妙,表述独特,语言精美。小说主要通过哪几个故事情节表现的呢?二、阅读分析并说明过渡语小说主要写了四个情节:1、姑娘们对“北京话”的议论;2、姑娘们与旅客做生意,过渡语是:哦,五彩缤纷的一分钟,你饱含着台儿沟姑娘们多少喜怒哀乐!3、香雪渴望有一个铅笔盒,过渡语是:“也难怪,咱们香雪是学生呀。”也有人替香雪分辨。

2、火车开进深山以后,台儿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台儿沟以往的宁静被搅乱了。姑娘们刚把晚饭端上桌就慌了神,心不在焉地胡乱吃几口,扔下碗就开始梳妆打扮,按照自己的心思,刻意斟酌了服饰和容貌后,就朝村口火车经过的地方跑,香雪总是第一个出门,凤娇是第二。起初是观望议论,后来就做生意换一些发卡、纱巾之类的装饰品,再后来想换一个铅笔盒,最后为换一个铅笔盒香雪还登上火车走出了三十里路。发生了有过程的变化。

3、香雪与其他姑娘们的表现有什么异同?香雪与其他姑娘们一样,表现了她们对山外世界装扮的关注,对美的十分热烈地向往和追求。所不同的是,香雪在她们的追求中,更注重的是书包、铅笔盒之类的文化用品。因为香雪是她们全村唯一的初中生,文化知识和追求使她与其他姑娘们的问题和物品需求都不一样,也正是这样,原本胆小的她才能第一个登上火车,第一个走出这个山村,第一个对山外的世界有了认识的姑娘。文化知识和文化追求使她与别人不同,比别人的追求更高,显得比别人更勇敢,更突出。“知识就是力量”,这正是小说着力表现的内容,也是小说折射出来的时代信息之所在。

四个太阳第一课时教学教案

1、播放歌曲《太阳》,学生跟唱。

2、刚和小朋友们唱得真好听,我想大家一定知道这首歌叫什么吧。(学生说出歌名)。

今天我们也要学一首诗歌,诗歌的名字也叫《太阳》,你们想不想学?(引出课题、板出课题)。

3、谁来拼一拼,读一读太阳?(指名读、齐读)。

4、谁来说说怎样记住这两个字?(并进行扩词)。

二、初步感知课文。

1、(贴出课文的插图)小朋友们仔细看图,从这幅图你看到了什么?

2、引导学生说话。

我们一起来看看,一轮红通能的(太阳)正从(大海)上升起来。阳光下,一片碧绿的(草地),一棵棵郁郁葱葱的(树),一座座漂亮的(房子),还有一只(大公鸡)正迎着太阳喔喔地唱歌呢。

3、你们说这幅图怎么样?(美丽)我们一起来看看诗歌是怎么描写这美丽的景色的。

三、学习生字新词。

1、请小朋友们自读课文,把不认识的字圈出来。

2、遇到不认识的字怎么办?(在学生说完之后,教师小结)。

3、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刚才圈出来的字。

4、听录音机范读,请小朋友们特别注意刚才你不会读的.字。

5、学生自己读课文一遍。

6、老师要看看你们是不是与词宝宝交上朋友了?(检查学生对词的掌握情况)。

a、指名拼读生字词。

b、全班拼读生字词。

c、指名直接读生字词。

d、选择自己喜欢的词说一名话。

7、调皮的字娃娃从词宝宝时跑出来了,你们还认识他们吗?现在请小组长拿出生字娃娃的卡片,小组合作学习,争取认识每个字娃娃,与他们交上朋友。

8、我们来看看你与哪些生字娃娃交上朋友了(检查生字)。

a、指名拼读生字卡片并组词。

b、全班齐读(指导个别字,如:森是由三个木组成;从是由两个人组成;跳让学生表演一下;美经常是与丽在一起;世经常是与界在一起。)。

c、开火车读。

9、刚才字娃娃从家是跑出来玩,可现在它们找不到自己的家了,你们能帮它们回家吗?(游戏送字娃娃回家)。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看到小朋友们读得那么开心,老师也想来读一读,可以吗?(老师范读)。

2、你们觉得老师读得怎么样?

3、那你也像老师这样读一读你喜欢的句子,让大家听听,好吗?

4、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

回家之后,把这首诗歌读给爸爸、妈妈听。

四个太阳第一课时教学教案

核心提示:在本课的字词教学中,我采用字理教学丰富了生字教学的手段,也有利于课文内容的理解。本课课文比较长,生字也比较多,除了用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的方法帮助学生记住生字,还可以用字理教学方法。“清”的部首是...

在本课的字词教学中,我采用字理教学丰富了生字教学的.手段,也有利于课文内容的理解。

本课课文比较长,生字也比较多,除了用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的方法帮助学生记住生字,还可以用字理教学方法。“清”的部首是三点水,跟水有关,水会让燥热的空气略加凉爽。“凉”,两点水跟冰有关,“京”在造字之初写成一个房子状,“凉”的本义是屋外结冰,屋内冰凉。“甜”,舌头舔甘蔗,同时,在造字之初,“甘”的本义就是嘴里含一块糖,意思是甜。字理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形象、轻松地记住字形,还能够帮助学生准确、深刻地理解字义、词义,有助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不足之处。

一、指导朗读方面不够到位:

1.朗读的方式太单一,自由读、指名读、男女生对读、齐读,可以交替使用。一年级语文教学,朗读是一个重要环节,教师应该在课堂上突出朗读的重要性,让孩子们爱上朗读。我这点做得不够。

2.教师范读对学生的示范性不够强。

一年级的学生,在朗读方面,更多地是模仿老师。因此,我作为一名老师,应该为学生做好朗读的示范。

出师表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积累文言知识。

2、了解“表”的一般知识以及“以”的用法。

3、学习本文融议论、叙述、抒情于一体的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反复诵读课文,读通文字,了解内容,体会感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领会诸葛亮对蜀汉的忠诚和他作为政治家在治国方面的方针以及作为长辈对下一代的期望与教育的拳拳之心。

教学重难点:

1、领会诸葛亮提出的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小三项建议的.进步性和借鉴意义。

2、认识并学习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教学设想。

1、安排二课时。(第一课时介绍背景和疏通文义结合起来,突破重点词句,然后通过反复诵读使学生领会内容大意。第二课时诵读分析课文,解决教学重难点。)。

2、教学用具:小黑板。

3、方法:采用“读读,议议,说说”的教学方式,在读、议、说的过程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研课题:

初中语文“双主双思”教改实验。

教学过程:

一、课前语文活动。

二、复习相关文言知识。

1、通假字古今异义。

2、“表”有关知识。

三、引入正课。

列举与诸葛亮有关的诗句、成语、俗语。

四、朗读课文,背诵竞赛。

1、师生合作多形式朗读。

2、背诵竞赛。

推选男生女生各一名背诵课文1--5段。

五、研读分析,思考讨论,体会文中感情。

(一),研读课文1-5段。

2、诸葛亮建议后住刘禅在宫中府中采取怎样的制度?

3、诸葛亮认为两汉兴隆的原因是什么?他向后主提出了怎样的建议?

方法:独立思考,尽量从文中寻找答案。

(二)个别朗读课文6、7段,思考讨论下列问题:

1、这两段文字中作者回顾了对他一生影响极大的三件往事,分别是什么?请概述出来。

作者回顾这些往事的目的是什么?

方法: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以上问题,后师生同议。

(三)教师朗读课文8、9段,思考下列问题:

1、作者对后主刘禅有何希望?

2、读完全文,你是怎样看待诸葛亮这个人的?

六、拓展迁移练习。

1、就你看来,诸葛亮向刘禅提出的第三条建议在当今社会具有怎样的现实意义?

2、下面的一副对联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功绩。参考示例,从列出的六项中任意选出两项,写出具体所指。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示例:三顾:三顾茅庐。

六出:东和:收二川:

七擒:北拒:排八阵:

七、小结。

再次强调诸葛亮为刘禅所提建议及文中所体现的思想感情。

八、作业:

1、背诵全文。

2、配套练习习题。

板书设计。

广开言路。

提建议赏罚分明。

亲贤远佞报先帝而忠陛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叙身世忆先帝。

寄希望明责任。

山中访友第一课时教学教案

看到这座古桥,作者联想到了什么?结合理解“德高望重”,体会古桥默默无闻、任劳任怨为大家服务的品质。体会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把自己对老桥的深厚感情,生动地传给了读者。

找一找,从哪些描写中可以看出“我”和山里的“朋友”有着深厚的感情?

大自然的万物能跟人类交流,能成为我们的朋友,难怪作者进山看景,变成了“山中访友”。

《春》第一课时

1.总体感知课文内容。

2.学习作者对事物的细致观察和抓住春的特点用生动的语言描写的方法。

3.培养审美能力,春(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目标2。

教学难点。

写评析。

教学用具。

[预习指导]。

1.熟读课文,背诵全文。

2.查字典,解决生字词的'音形义。

[三分钟演讲]。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请二位同学即兴描绘窗外的田野景色,由其中的不足来提醒学生要抓住一些特征进行描绘,并向本课学习写法。

二、检查预习:

1.三人抽查背诵片断,

2.二人上黑板默写字词。

三、范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诵,给学生以美的启迪)。

学生结合练习一听读时思考给课文分成盼春、绘春、赞春三部分。

四、理清文章层次结构:

1.抽签提问二生三分法的起止,其它有异议的学生补充后教师评议,初中一年级语文教案《春(第一课时)》。

2.请学生思考第二段与后面各自然段的结构关系。并说明理由。

采用自由发言式。(总分)。

五、共同分析第二部分的春花图春草图:

1.请一学生速读课文,分别用两个字概括3-7段的内容:

2.抽查提问,

3.师生共同归纳。

五幅图: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

4.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读春草图,指出文章中分别从小草的哪一方面写的?

(2)其中的人物是什么的人?有何情趣?

(3)读春花图,写100字左右的分析短文.

第一二个问题口头练习,第三问题写完后由几位同学朗读.

后教师归纳:(此问题间接培养审判能力.)。

布置作业:。

六、布置作业:

在家庭本上练习完成课后练习二(a)。

说课精要。

分析短文一项对于快班的学生非常必要,把写作训练变成学生日常必的经常。

称象第一课时教学教案

(一)学会本课12个生字和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

(二)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词义。

(三)能正确书写。

二、教学重点。

(一)指导“曹、论、止”等字的笔顺。

(二)指导“称、线、然”等字形。

二、教学过程。

(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复问:曹冲想出什么办法来称象?

(二)自学生字。

要求读准字音,分析字形,理解意思,组成词语。

(三)集体学习,掌握字形,弄懂词义。

1.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认读。

(2)指导读字音。

曹:平舌音,读c2o,不要读翘舌音。

线:三拼音,读xi4n,不要去掉介音“i”。

2.让学生自己分析字形,可以不按顺序,自己愿意说哪个就说哪个。

(同学之间互相交流,互相启发,激发学习兴趣。)。

3.教师帮助分析重点字。

称:“你”和“称”区别。

曹:笔顺是。

11画。

论:右旁的.笔顺是。

块:和“快”字形字义区别,不要用错。

线:左边是绞丝旁,右边的写法跟“盏”的上半部相同,不要忘记写最后的一点。

止:跟“齿”的上半部写法相同。

笔顺是。

然:注意左上角不要写成“夕”,右上是“犬”不是“大”。

量:多音字。(li4ng、li2ng)。

4.重点解释词义。

议论:表明意见的言论。

止:停住不动。

重量:分量。

5.组词:

称(简称)(别称)(名称)(自称)。

议(提议)(建议)(会议)(议定)。

论(讨论)(评论)(理论)(言论)。

秤(秤杆)(秤盘)(秤星)。

砍(砍柴)(砍刀)(砍伐)。

块(土块)(块茎)(块头)。

沉(下沉)(沉重)(沉思)(沉着)。

线(棉线)(电线)(毛线)(直线)。

止(止住)(止步)(止血)(制止)。

然(突然)(忽然)(然后)(然而)。

量(气量)(胆量)(分量)(量词)。

(四)巩固练习。

把下面的偏旁和独体字组成4个合体字,写下来。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