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地理第二章教案(模板17篇)

时间:2023-12-12 17:34:03 作者:QJ墨客

教案模板是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它可以帮助教师规划教学内容和步骤。如果您想查看一些实用的教案模板,可以参考以下范文,或许能够帮助您更好地编写教案。

八年级地理教案

1、东北地区位于中国东北部,地处东北亚的核心位置。东北地区包括黑、吉、辽三省,东、北两面与朝鲜、俄罗斯为邻,南连河北省,西接内蒙古自治区,与山东半岛隔海相望,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2、东北地区地理地位十分重要。东北地区陆上与朝鲜、俄罗斯接壤,有利于开展对外贸易;通过南面渤海、黄海海域可与韩国、日本等众多海外国家进行经济交流,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3、地形特征:东北地区的地形以平原、丘陵和山地为主,地表结构大致呈半环状的三带:外围是黑龙江、乌苏里江、图们江和鸭绿江等流域低地,中间是山地和丘陵,内部则是广阔的平原。(山环水绕,平原居中),东北平原由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辽河平原组成。

4、气候类型及特点:东北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特点:夏季温暖短暂,冬季寒冷漫长。(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东北地区最突出的气候特征是长东严寒。

第二节东北地区的人口与城市分布。

1、东北地区人口分布不均匀。中部和南部平原地区人口多,工业和交通运输业发达的地区人口多,其中松嫩平原和辽河平原人口较为稠密。平原地区人口多,山地地区人口偏少。

2、东北地区是中国少数民族的民族的主要分布区之一,主要少数民族有满族、蒙古族、回族、朝鲜族、鄂温克族、赫哲族等。满族在东北地区分布较广,是东北地区人数最多的少数民族。赫哲族是我国北方长期以渔猎为生的民族,有吃生鱼的饮食习惯。旗袍是中国女性特色服饰之一,源于满族女性传统的旗装。

3、在东北地区的交通运输网中铁路占主要地位,纵横交错的铁路连接着全区各主要城市和工矿中心。

4、东北地区是我国城市密集、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区域。城市主要集中在交通干线沿线地区,特别是哈大线(哈尔滨-大连)、滨绥线(哈尔滨-绥芬河)、滨洲线(哈尔滨-满洲里)。

5、哈尔滨市东北地区北部的中心城市长春是东北地区中部的中心城市,、沈阳是东北最大的综合性城市中心和交通枢纽。1大连是中国北方著名的港口,是东北地区重要的出海门户,素有“北方香港”的美誉。

七年级地理第二章教案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的说课内容是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三节“黄河”,我的说课内容围绕教材分析、学情分析、目标设定、目标的落实过程、教后反思展开。

教材分析:

八年级地理把目光从世界移向了中国,研究中国的疆域、人口、民族;中国的自然环境;中国的自然资源;中国的经济发展。从世界到中国是整体到局部的一个深入认识过程,是对基础知识的进一步运用、拓展过程。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主要从地形、气候、水文三个方面介绍我国的自然环境,在水文方面重点介绍了黄河和长江。黄河对中华民族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也给两岸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学习黄河对认识我国的自然环境及改造利用地上悬河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初步树立人地关系协调的环境意识。从教材结构看,本课既是学习河流湖泊概况的延伸,又是以后学习水资源的基础。

学情分析:

了解了地球、地图、世界地理的基础知识后,八年级的学生,基本的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已经形成,具备了中国省级行政区、中国的地形、中国气候区等基础知识;掌握了读图、填图等基本的地理学习方法,所以本节的基本内容和方法对于学生来说难度不大。黄河是母亲河,在歌曲和诗句中都有赞美,对于每一个中国人都不陌生,但是具体的自然概况、母亲河的贡献、母亲河的忧患,好多学生仅仅是略知一二,所以这些具体内容对于学生来说又全部是新鲜的。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爱表现自己,多创造机会和条件,学生就容易参与进来。

目标的设定:

有关“黄河”的课程标准要求是:运用地图说出黄河的概况。教是手段,学是中心,会学才是目的,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授之以渔”,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以实现新课程理念终身学习的目标,基于以上考虑,根据课程标准,本节课从以下三个学习目标渗透学习方法:

1、通过读图知道黄河的源头、归宿,流经的省级行政区,各段分界点;。

2、利用资料归纳总结黄河对中华民族的奉献;。

3、学会分析黄河下游忧患的原因,体会人地关系协调。

读图是地理学习的重要方法和手段,所以,通过读图知道黄河的源头、归宿,流经的省级行政区,各段分界点,就成为本节的第一个学习重点;黄河下游地上河既是下游泛滥的严重隐患又是源自于中游的水土流失,因此,学会分析黄河下游忧患的原因,体会人地关系协调,是本课第二个重点。一节课必须要有重点,但是不一定非要有难点,本节内容主要是读图掌握、归纳总结、分析体会,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难度不大,所以没有难点的设置。

目标的落实:

本节课学生通过读图、填图,归纳总结,分析体会依次完成三个学习目标。简要复习内流河外流河,引出所学内容,中华的母亲河-黄河,分为3个内容:黄河概况、黄河的奉献、黄河的忧患。将黄河比作母亲,有亲切感和感染力,引用歌曲《保卫黄河》烘托气势,学生背诵李白的《将进酒》前两句,体会古人对黄河源头和归宿的遐想,了解母亲河,我们必须要知道她的源头、归宿、流经地区,引出本节课第一个学习目标:

目标1:通过读图知道黄河的源头、归宿,流经的省级行政区,各段分界点;。

这一目标通过教师引导、学生独立读图、依次回答完成。以学生的读图、回答为主。地图是这一目标学习的重要依托,除了学生读图外,我把黄河水系简图呈现到黑板上,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完成目标,收放自如。完成地理填充图册的部分习题,巩固目标1。

目标2:利用资料归纳总结黄河对中华民族的奉献;。

这部分主要通过学生朗读课文第一段,讨论黄河母亲留下的财富,归纳总结出三个方面主要的奉献:丰富的水能资源、充足的灌溉水源、肥沃的平原。

目标3:学会分析黄河下游忧患的原因,体会人地关系协调;。

引导学生自读49页最后一段,找出黄河的忧——下游的地上河,副板书地上河夸张简图,河水在地面以上流动,激发学生兴趣,积极投入地上河危害的讨论,紧接着,提出问题:地上河危害之大,那么它是如何形成的呢?引导学生自读51页“地上河”找出答案——泥沙淤积形成,进一步追问泥沙是从哪里来?引导学生共同探究图“黄河流经哪一段产生的泥沙最多”得出结论:黄河在流经中游产生的泥沙最多,泥沙来自中游;深入提问:中游为什么会产生大量泥沙?学生讨论探究得出3点原因,这三点导致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极为严重。每年有16亿吨的泥沙从中游输入下游,使得下游的河床每年增高10厘米,激发学生好奇心,算算十年增高了1米,学生感受黄河下游随时都有决口泛滥的危险。在此基础上又留下悬念:把如何治理黄河下游水患留作课后思考。

七年级地理第二章教案

style="color:#125b86">《地图的阅读》教案

教学重难点。

熟练掌握在不类型指向标地图上辨别方向的方法。

教学过程。

【导入】指向标地图上方向的辨别。

这节课我要讲的内容是:“指向标地图上方向的辨别”。首先,我们先来复习一下一般地图上辨别方向的方法。

活动【讲授】指向标地图上方向的辨别。

(一)复习:在一般地图上辨别方向的方法。

(二)授课:。

1、在有指向标的地图上如何辨别方向(通过电子白板演示)说明:在一般情况下指向标箭头所指方向为“北方”。

情况1:当地图上的指向标箭头指向正上方时,我们可以按照一般地图辨别方向的方法来辨别方向。即“面对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情况2:当地图上的指向标箭头没有指向正上方时,可以通过两种方法来辨别方向(出示实例,边分析边讲解)。

2、例题一(电子白板演示某学校平面图)并向学生说明在有指向标的地图上确定方向:

(1)确定中心地点。

(2)以中心地点为中心画与指向标相对应的十字坐标,按指向标方位标注东西南北。

(3)指出各点与中心点的方向关系。

例题二、通过给陌生人指路的事例来加强在指向标地图上辨别方向的方法。

(三)课堂小结:。

1、如果指向标箭头指向正上方,按一般地图来辨别方向。

2、平移指向标。

3、旋转地图法(即把指向标地图转化成一般地图)。

七年级地理第二章教案

地理是初一学生刚接触的新学科,在教学中是通过大量的幻灯图片,从学生接触到的地理知识或地理现象入手,使学生直观的感知地理,引导学生认识地理,亲近地理,进而热爱地理。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并初步知道学习的方法,就是我这节课的主要目的。

本节课分三大模块来进行:

一、“什么是地理”。

“天有日月星辰谓之文,地有山川陵谷谓之理”我国东汉王允对天文、地理有深入的研究。在西方,地理的意思是“大地的记述”。

教学中,我运用多媒体播放我们居住的地球以及学生感兴趣的图片,对地理的概念有了一定的印象。

二、“为什么要学地理”?

(一)解开地理之“谜”

运用图片展示学生熟悉的地理问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想一想:你还知道哪些地理问题?

(二)地理与日常生活。

教学中从吃穿住行等方面入手,展示地理与生活息息相关,引导学生学习身边的地理知识。

合作探究:我国南方、北方居民的主食有何不同?为什么?

(三)地理与生产建设。

主要从农业生产、工业生产等入手,重点列举了欧洲发达的国家“荷兰的风车”,让学生认识到地理环境对荷兰农牧业的影响。

想一想:建设服装厂、乳品加工厂该如何选址?

(四)地理与风土人情。

展示大量的地理图片,从服饰、体育活动等入手观看不同地区的风俗活动。在授课时,我以“阿拉伯服饰”为重点,分析服饰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学生对千姿百态的风土人情非常感兴趣,老师引导学生学好地理能更好的做到“入乡随俗”。

三、“怎样学习地理”

地理是初中阶段的一门重要学科,对学生提出必要的学习要求:

1、课前:准备好《地理课本》、《地理填充图册》、《地理图册》。

2、课堂上:

(1)会听,根据预习情况有针对性的听讲,听重点、难点。

(2)会看,看地图是学习地理的基本途径,养成“一手书一手图”的习惯。

(3)会记:对重点知识做好标记,同时也要做好笔记。

3、课下:及时复习所学知识,认真完成作业。

八年级地理教案

教学重点:

1.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

2.我国气候为农业生产提供的有利条件。

教学难点:

分析、归纳、概括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

教学媒体:

我国温度带和干湿区挂图或投影片,几个城市的气温曲线图、降水柱状图。

课时安排:

计划授课1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前几节我们雪线了中国的气温和降水等知识,请同学们回忆两个问题:

(1)我国冬季和夏季气温分布的有什么特点?

(2)我国年降水量在地区分布和几节分配上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

〔导入新课〕知道了我国气温和降水的一些特点,我国气候有什么特征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归纳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我国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板书〕第四节气候特征。

〔读表提问〕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57页,“我国与世界纬度相近地区气温的比较”表,回答下列问题:

学生回答:分别低22.7°c和3.7°c。

(2)7月份,齐齐哈尔、北京的气温分别比巴黎、纽约高多少摄氏度?

学生回答:分别高26.3°c和7.3°c。

(3)齐齐哈尔、北京的气温年较差,分别比巴黎、纽约大多少摄氏度?

学生回答:齐齐哈尔比巴黎大26.3°c,北京比纽约大7.3°c。

〔提问〕对上述问题,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学生讨论回答)。

〔分析归纳〕冬季,我国比同纬度地区冷,夏季我国大部分地区又比同纬度除沙漠地区以外暖热。因此,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气温年较差比同纬度地区的气温年较差偏大。由此得出气温冬冷夏热的特点。大陆性气候显著。

〔展示〕北京、齐齐哈尔、巴黎、纽约降水量柱状图。使同学们阅读柱状图,比较四个城市降水的季节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八年级地理教案

1.回忆已学中国区域地理基础知识,同时获取新知。

2.初步领会地理环境要素的综合性和区域差异性及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

3.通过搜集有关信息,明确中国的国情和世界的发展趋势及中国与世界的联系。

能力目标。

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搜集、分析地理信息能力及与他人交流能力。

德育目标。

1.通过关心身边家乡的环境与发展,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2.明确我国的综合国力,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

3.关注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的发展情况,懂得国际合作的价值。

4.了解全球的变化趋势和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在世界中求发展。

在世界中求发展。

小组活动法、读图观察法、联系对比法等。

投影片、有关录像片或vcd光盘。

一课时。

[导入新课]。

板书:一、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讲授新课]。

1.区域差异很大。

出示挂图:引导学生边观察中国地图边回忆所学知识:同学们还记得在中国区域地理中我们学习的大小不等的那些区域吗?它们有什么差异或特点呢?(请男女同学轮流回答,区域特点把握不准的,教师激励评价后加以点拨补充)。

教师讲解:从地图上,从同学们的回忆中可知,我国国土辽阔,东西南北中各方的地区(或区域)差异很大,可以说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由此可见,我国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区域差异很大。(教师在适当位置上及时板书)。

2.区域发展不同。

过渡:不同地区或区域的特点不同,发展的方向、途径和所走的发展道路也不尽相同。

投影:《东北平原》(图9.1)引导学生读图,了解东北平原粮食生产情况。

东北平原面积广大,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人口密度较低,适宜大规模机械化作业,已发展成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

评价点拨:学生回答,教师激励评价后指出:东北平原地势平坦、面积广大,是我国的平原。此外,东北平原以肥沃的黑土著称,人口密度较低。这是与其他地区相比东北平原的一大优势。利用这些优势条件,进行大规模的农业机械化生产,为国家提供了大量的商品粮,而成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

提问:看过东北平原因地制宜发展地区经济的例子,我们来看看自己的家乡发展经济有哪些有利和不利的地理条件?(轮流请男同学说不利的地理条件,女同学说有利的地理条件,教师简练地为学生板书)。

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带着上述问题分小组讨论,派代表发言,其他同学补充。

评价点拨:(小组讨论,代表发言,其他同学补充,教师激励评价后点拨)大家刚才在找出有利和不利于经济发展的地理条件时都提到我们地区的人口问题,不利方面认为人口多,人均资源少;有利方面提出人口多,劳动力充足。针对这一矛盾,有同学提出在本区发展需要较多劳动力发展简单的加工工业,不但充分利用了大量的人力资源,而且可创造更多的产值。可见,因地制宜地发展区域经济,限度地发挥自身优势,也就是程度地克服不利因素的影响。

提问:我国的平原——东北平原与我们自己家乡的发展情况相同吗?(学生:不相同)。

评价点拨:学生回答,教师激励评价后指出:正是由于两个区域的自然、人文地理等方面的条件不同,因此区域发展的方向、发展的途径和发展的道路也不尽相同。可见,区域发展不同(教师在适当位置及时板书),也是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过渡:怎样才能促进一个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呢?仅仅依靠本区域的有利条件就能促进本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吗?(学生:不能)那该怎么办呢?(学生:与其他区域合作)。

教师:回答得有道理!促进一个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进行区域合作。(教师及时板书)。

板书:3.区域合作。

教师讲解:发挥了我们的优势,是否就可以发展好了?如果东北平原生产的粮食没有地方需要,如果我们加工的产品没有地方销售,优势也就无法实现。因此,我们的发展,需要与其他区域的交流、合作。正如大家都知道的'北煤南运、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目前我国这些重点工程的实施,可以说都是区域合作的结果(教师及时板书:区域合作),离开区域间的合作,任何一项国家重点工程,都是难以实施、难以完成的。

播放录像:引导学生收看有关“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工程的专题录像,搞清这些工程的概况,明确区域合作对国家重点工程的建设,对国家各区域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北”防护林的分布。

“三北”防护林全长7000多千米,宽400~1700千米,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42%。

播放录像:在学生读图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边看录像,边收听有关“三北防护林”的情况介绍:我国的“三北防护林”东起黑龙江的宾县,西至乌孜别里山,跨西北、华北北部和东北西部,包括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551个县,总面积406.9×104公顷,占国土面积的42.4%,规划造林3.508×104公顷,在国际上被誉为“世界生态工程之最”。它的作用在于使森林覆盖率平均从1975年的5%提高到14%左右,三北地区实现农田林网化,大部分牧场也有了林网、防护林的保护,黄土高原和人为因素造成的沙地将得到不同程度的治理,宜林荒山荒地将被绿化,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基本上得到控制。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十分巨大。

教师小结:区域间的联系与合作,不仅可以优势互补,使各区域得到共同发展,还有助于解决区域的环境问题,进一步促进各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可以说“三北”防护林是我国区域合作获得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典范。

板书:在世界中发展。

投影:“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签字仪式”(图9.3)。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签字仪式。

播放录像:将中国入世的历程以视频(或图片)等形式展现给学生,启发学生思考。

评价点拨:(学生回答,教师激励评价后点拨)首先,中国是一个正在发展中的大国,综合国力逐渐增强,从自身的发展需要来看,加入wto,融入世界,发展本国优势,对外开放,可促进祖国的发展;其次,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看,加入wto,加强与世界其他区域的合作,是发展的途径;(引导学生读图9.2)第三,加入wto,共同解决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等问题,促进世界的和平、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是时代赋予我国这个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重大责任。

某型飞机生产网络——经济全球化的一个例证。

[课堂小结]。

两年来,我们走过世界,走遍中国,明天将带着我们所学到的地理知识、使用地图本领、分析问题的能力、懂得的道理走向未来的生活。

知识要点与检测。

答案:差异不同(或不平衡)合作世贸竞争和平生态环境进步。

[反馈练习]。

填空。

(1)国土,区域大,发展是我国的一个基本国情。一个区域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充分利用有利的地理条件,对不利的地理条件进行合理的改造,、地发展经济。同时还要注意加强区域之间的和,做到互补。

(2)中国是中的大国。人口,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这是我国的又一基本国情。在今后长时间内,仍是第一位的。

(3)21世纪的世界,是一个经济走向化的世界。另一方面人类又面临着、、等问题,需要世界各国共同努力来解决。

答案:(1)辽阔差异不平衡扬长避短因地制宜联系合作优势。

(2)发展众多较低发展。

(3)全球人口资源环境。

活动与探究。

1.目前,我国正在建设“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工程。就其中的一项或两项工程,通过搜集资料与家长或同学展开讨论:

(1)工程输送资源的源地和目的地各在哪些地区?

(2)工程主要解决哪些问题?

2.结合本课内容,选择一个你感兴趣的话题(下列话题仅供参考),采用你喜欢的表达形式(或日记、或短文、或散文、或诗歌等)说明自己的看法。

(1)从我家看祖国的发展。

(2)wto与我们的生活。

(3)经济发展与我身边环境的变化。

3.经常关注我国新闻和世界新闻,看看我国是如何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如何在世界中求发展以及如何履行我国肩负的三大历史责任的。

八年级地理教案

教学目标:

1、自我介绍,使学生产生对教师的信任感。

2、以趣味知识激发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兴趣。

3、全面介绍地理的内容、学习方法。

学情分析:

地理在教学中是通过大量的幻灯图片,从学生接触到的地理知识或地理现象入手,使学生直观的感知地理,引导学生认识地理,亲近地理,进而热爱地理。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并初步知道学习的方法,就是我这节课的主要目的。教学流程:

一、自我介绍。

二、视频播放。

三、图片展示获取信息。

四、趣味激发:猜猜看,这你会吗?

1、中国的面积有多大?

2、泰坦尼克沉没在哪里?

3、五岳中的南岳指哪座?

4、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是?

5、《西游记》中的火焰山是今天的?

6、太阳系八大行星中最大的行星是?

7、谁是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

8、地球的自转方向是?

9、北京和东京相差几小时?

10、大气对流层高度每上升100m,温度如何变化?

11、如何在野外判断自己的方位?

方法1:使用罗盘,即指北针;。

方法2:房屋坐北朝南;。

方法3:植物观察法:

树叶生长茂盛的方向为南方,长苔藓的方向为北方;。

方向4:动物观察法:蚂蚁洞口:朝南开。

蝎子洞口:朝北开。

挑战诸葛亮,你行吗?

1、借东风与季风。

赤壁之战前夕,周瑜调兵遣将,打黄盖。献连环计,为火烧曹军精心准备。突然间,他想起自己竟然疏忽了一件大事,一下子急出病来。诸葛亮借探病之机,挑明周瑜的病根是"只欠东风",并应允借东风相助。周瑜为什么"欠"东风呢?因为赤壁古战场在我国东部季风区。当时正值隆冬,盛行西北风,极少刮东南风。曹营在江北,东吴在江南,用火攻反会烧了自家。周瑜焦急是有道理的,它符合气候规律性。而所谓"借"东风,其实是诸葛亮预测到冬至前后短时间天气反常现象,故弄玄虚而已。由这则故事能自然地引出季风、气候、天气等概念。

2、火烧葫芦峪与对流雨。

三国后期,诸葛亮北伐中原、六出祁山。一次将司马懿父子及所率魏军困在葫芦峪。遍山燃起大火,欲将敌方全部烧死。司马父子自度难逃此劫,抱头痛哭等死。不料突然一场大雨浇灭了山火,司马氏得以死里逃生。这场雨其实不是什么"天意",恰恰是诸葛亮自己制造的。熊熊的大火使此山区的近地面空气受热上升,气压降低。低气压区形成气旋,其中心因空气上升冷却凝结而降雨。就是说,葫芦峪里下了一场对流雨雨。诸葛亮虽然通晓天文地理,但毕竟缺乏地理科学知识,不识"气旋"是怎么回事,否则,他可能会用另外的战术来歼灭魏军。至于具体原因,我们学习了气候之后,自然就不得而知了。

生活中的地理:

想一想:你还知道哪些地理问题?(生活中的地理)。

(一)地理与日常生活。

教学中从吃穿住行等方面入手,展示地理与生活息息相关,引导学生学习身边的地理知识。

合作探究:我国南方、北方居民的主食有何不同?为什么?

(二)地理与生产建设。

主要从农业生产、工业生产等入手,重点列举了欧洲发达的国家“荷兰的风车”,让学生认识到地理环境对荷兰农牧业的影响。

想一想:建设服装厂、乳品加工厂该如何选址?

(三)地理与风土人情。

展示大量的地理图片,从服饰、体育活动等入手观看不同地区的风俗活动。在授课时,我以“阿拉伯服饰”为重点,分析服饰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学生对千姿百态的风土人情非常感兴趣,老师引导学生学好地理能更好的做到“入乡随俗”。

五、“怎样学习地理”

地理是初中阶段的一门重要学科,对学生提出必要的学习要求:

1、课前:准备好《地理课本》、《地理填充图册》、《地理图册》。

2、课堂上:

(1)会听,根据预习情况有针对性的听讲,听重点、难点。

(2)会看,看地图是学习地理的基本途径,养成“一手书一手图”的习惯。

(3)会记:对重点知识做好标记,同时也要做好笔记。

3、课下:及时复习所学知识,认真完成作业。

八年级地理教案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中国的疆域十分辽阔,为了便于管理好这样大的国家,我们要进行行政区的划分。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中国的行政区划。

板书】第二节中国的行政区划。

一、三级行政区划。

讲授】我国的三级行政区划的划分。

承转到省级行政区的学习】。

板书】二、33个省级行政单位。

(出示“中国政区挂图”,同时学生将书翻到第6页)。

教师指导下师生共同活动】下列行政区,按(1)至(3)的教学步骤进行。

山西、湖北、广东、云南、青海、黑龙江、沿海岸线的行政区。

(3)找邻居:从北部顺时针找起,每找出一个,都要注意指导学生观察轮廓的典型特征,涂上颜色,写出名称。

转入行政区简称的教学】。

板书】三、各省级行政单位的简称。

请学生将书翻到本节的附表。

讲授】简称的由来。

学生在已上色的地图中填写简称。

展示投影】简称和全称连线。

学生练习。

课后练习。

练习1.拼图:把上好颜色的地图粘在硬纸片上,分行政区剪下制成拼图。

练习2.不看政区图,独立完成下列问题:

(1)按沿海、沿江、沿陆上国境线(底图上画有长江和黄河)拼图;。

(2)按课本本节末“课堂活动(一)”的要求,进行拼图游戏比赛。

板书设计。

第二节中国的行政区划。

一、三级行政区划。

二、33个省级行政单位。

三、各省级行政单位的简称。

八年级地理教案

地理教材是我们获取地理知识、提高地理素养的重要途径。怎样才能学好教材上的地理知识呢?我们应该注意把握以下几个要点:

1.读出书中有什么。

2.读出知识网络。

地理环境是一个有机整体,组成地理环境的各个要素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其中任何一个地理要素的改变,都可能影响到其他要素的变化。我们应该将理清这些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头脑中形成这一地域的知识网络。

掌握应试技巧。

第一步,认真阅读,正确理解。通过阅读史料,找到折射的教材内容,字斟句酌,正确理解。

第二步,注意关键词语,确定时间地点。根据史料总体和关键词语找出史料所反映的时间、地点。确定时间和地点是解题的先决条件。

第三步,归纳概括,精练准确。解答史料题,我们应该用简明的学科语言归纳和概括出一个基本观点出来。

亲爱的同学们,眼前尽览着琳琅满目的历史盛果,或厚重,或警醒,或震撼,或精彩,也许会使你们应接不暇。因此,希望你们在尊重和欣赏历史为我们创造的文明之时,能够带着深远的历史眼光,怀着一颗宽广的胸怀,在饱览人类厚重历史与文化的精髓中,在品味和感悟历史中,培养你们深厚的修养品行吧。

把握地理规律。

到了高年级,自然地理的一些知识就会变得抽象起来。很多人地理学不走,就是这一关过不去。习惯了低年级背地名的学习方法之后,到了学习地理规律的时候会非常不适应。这个层次,强调的不是背诵,而是理解。我们要把地理当成物理来学习,从最根本的大气压力的知识开始,逐步来理解“气压梯度力”这个概念。我们要相信地理是有规律的,地形地貌的形成、白天黑夜的变迁以及其它各种自然现象,都是在物理规律的支配下进行的。把握好了这些规律,杂乱无章的自然地理理解就会变得清晰起来。

在这个层次,《系统学习完全工具》中介绍的系统思维导图就可以发挥威力了。通过画图的方式整理知识体系,把握知识之间内在的规律,可以加深理解、梳理出清晰的思路,而且也就让知识变得很容易记忆。

能否从第一个层次过渡到第二个层次,是高年级同学能否学好地理的关键。一定要改变低年级地理靠“背诵”的习惯,转为“理解”——彻底理解,我们才能真正学好高年级地理。

第三个层次:综合运用。

把自然地理的规律梳理清楚之后,再来结合地图学习和理解人文地理的相关内容,就会变得舒服很多。有了地图、有了地理规律,这个时候看什么地理问题都可以很轻松了。

把握着力点。

关注教材中的导入框,特别需要理解其中的重要词语和观点。如人类早期文明、文明的矛盾与碰撞等;关注教材中的小字部分,特别要关注文中观点引发的认识和思考。如亚非地区大河流域产生的古代文明可以得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历史认识;关注历史与现实社会的结合点,如文明对人类发展的影响,以人为本的观点,文艺复兴、科技革命对历史发展的影响,各国改革对教育的重视,战争的后果及残酷性,对一些有影响国家的重视,中俄友好年等;关注教材中的“动脑筋”、“练一练”、“活动与探究”和“自由阅读卡”等;加强中外史实的联系,认识中国是世界的一部分,如我国的甲骨文字与埃及的象形文字和巴比伦的楔型文字的对比,我国的儒家、道家学说与世界三大宗教对比,中日改革对比,新航路开辟与郑和下西洋对比等。

八年级地理教案

三、京杭运河。

教学重点:内流河的水文特征及其成因。

教学手段:课件。

教学过程。

(复习)。

1.什么叫外流区、内流区?它们的分布有何特点?

(导入)上节学习了我国外流河的水文特征,那么我国内流河的水文特征又是怎样的呢?

(学习内流河的水文特征及其成因)。

(展示)中国内流流域和外流流域图。

(提问)我国内流河主要流经哪个气候区?那里的气候有何特点?

(展示)中国的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图。学生对照图讨论。

(展示并总结)在中国内流流域和外流流域图上画出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界线,并出示乌鲁木齐的气温降水图,得出结论:我国内流河主要流经非季风气候区,气候干燥少雨。

(提问)在这种气候条件下,内流河的河水主要来源于哪里?(高山上冰雪融水。教师可补充:部分来自山地降水。)。

(提问)根据内流河河水的来源,分析内流河的水量在一年中有什么变化?(春季随气温逐渐增高,冰雪融化,河水增多;夏季气温高,冰雪融水量多,河水最丰富;秋季冰雪融水减少,水量逐渐减少;冬季最少,甚至断流。

(讲述)正是由于内流河流经非季风区,这里干旱少雨,蒸发量大,所以内流河的流量小,水位变化大。而且河水被大量蒸发.流量迅速减少。因此内流河的流程短,很多河流中途消失。

(展示)中国内流流域和外流流域图。指导学生在地图上识认季节河的符号,并且在内流区中找出弱水和塔里木河两条季节河。

(学习我国的内流河——塔里木河)。

(展示)中国内流流域和外流流域图,在内流区中找出我国的内流河——塔里木河。

(展示并讲述)展示塔里木河景观图片两幅。塔里木河位于我国的盆地——塔里木盆地,它由阿克苏河、和田河、叶尔羌河汇集而成,全长2179千米,仅次于原苏联的伏尔加河(3530千米)、锡尔——纳伦河(2991千米)、阿姆——喷赤——瓦赫什河(2991千米)和乌拉尔河(2428千米),为世界第5大内陆河。塔里木河河水主要来自天山、昆仑山等高山的冰雪融水。它的汛期短,在7~9月水量;10月以后水量大减;由于上游源于高大山地,干流沿山麓地带分布,下游多季节河。

(展示并讲述)展示塔里木河的灌溉图片两幅。塔里木河是塔里木盆地工农业生产的重要水源。

(展示并讲述)展示塔里木河各水文站不同年代径流量表格。从表格上我们看出了什么呢?(径流量逐年减少)近年来,由于上中游沿岸农业生产的发展,用水量大增,再加上近年来塔里木河中游沿岸大量盲目引水开荒,又大量的浪费了水资源。

(展示并讲述)展示胡杨树的两幅图片。在塔里木河流域,胡杨树被世居于此的维吾尔族人称为“英雄树”,有“长着不死一千年,死了不倒一千年,倒了不烂一千年”的说法。而如今塔里木河流域几十万亩胡杨林枯萎死亡。除此之外,还有大面积的沼泽、芦苇和红柳等消失。沙漠蔓延趋势逐年加剧。生态环境的恶化,严重危及下游5万多人的生存,那里的耕地面积由60年代的5万公顷,减缩到现在的1.4万公顷。由此可见,对河流的开发利用,必须遵循自然规律。

(学习南方大河——珠江)。

(过渡)我们已经从整体上了解了我国大江大河的分布、分类及特征。在众多的大河中,长江、黄河跨地区范围广。我们将在以后两节中详细了解。现在我们先来看一看南方的大河珠江。

(展示并讲解)展示珠江景观图。珠江长2214千米,流域面积45.3万平方千米。

(展示并讲解)展示珠江水系示意图。珠江水系由西江、东江、北江汇合而成。

(提问)珠江的位置有何特点?结合地形、气候,想一想,珠江主要水文特征是什么?(珠江位于我国南方,因而雨季长,所以珠江的风期最长,水量丰沛,仅次于长江,是黄河的七倍。珠江流经地势二、三级阶梯,加之水量丰沛,因此水能丰富。)。

(提问)目前建立了哪些水电站?(答案略)。

(提问)珠江不仅水能丰富,而且航运价值也很高,为什么?(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学生回答很可能会多种多样,但只要是言之成理即可。如南方水量丰沛,利于航运;经济发达,需求航运沟通海洋,海河联运,终年不冻,四季通航;地处对外的前沿等等都应该鼓励赞扬。)。

(学习京杭运河)。

(过渡)前面介绍的都是天然河流的水文特征。在我国除了众多的天然河流外,还有许多的人工河流。其中有一条是世界上开凿最早的'、也是最长的人工河就是中国的京杭大运河。

(展示)京杭运河景观图片。从图中使学生了解运河河道的宽阔、航运的繁忙、沿岸经济的发达。

(展示)京杭运河图。边演示边讲解京杭运河的起始点、长度、流经的省市、沟通的水系等内容。

(讲解)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最早的运河之一。春秋战国时期,吴王夫差为了北伐齐国,称霸中原,就在公元前485年起开凿邗沟,从邗城(今江苏扬州)东南到末口(今江苏淮安),沟通了长江和淮河两大水系,奠定了大运河的初基。这段运河的开凿至今已经有2400多年历史了。到了隋朝,隋文帝建都长安(今西安),由于供给京师的粮食主要靠黄河运输,而黄河上又有三门峡阻隔,运粮十分不便,京师的粮食供应有很大的困难。一遇荒年,京师军民就没有饭吃。公元594年,由于连续几年的荒年,隋文帝不得不带领京师军民到洛阳就食。大业元年(605年),隋炀帝当时已迁都洛阳,为了从外地调运粮食到京师,并到扬州看“琼花”,就征集几百万民工,开挖通济渠,使之南接邗沟。从长安到扬州沿渠修筑御道、离宫。同时还从洛阳附近开凿永济渠,连接卫河,通达天津,然后沿永定河通达北京。隋朝大业六年(610年)又拓宽浚深江南河,从京口(今江苏镇江)直达余杭(今杭州),两岸宽达十余丈,能通“龙舟”。至此,南北大运河全部开凿完成,成为我国历可与万里长城媲美的伟大工程。

(展示并讲解)展示京杭运河地图(多彩地图)。京杭运河历曾经是中国漕运和商旅往来的重要通道,对沟通南北交通起过重要作用。但因流经地区地势高低悬殊,黄河泛滥等原因,河道易被淤塞。1991年津浦铁路通车后,运河的运输地位下降,多段河道废弃。1949年后,被淤河道分段被疏通,运河南端还延长了7千米,使运河船只可以进入钱塘江。目前,运河季节性通航里程已达1100多千米,它的年运输量,在内河航运中仅次于长江,居第二位。

(学习内流湖和外流湖)。

(过渡)以上我们主要学习了我国各类河流的特点,最后学习我国的湖泊。

(展示)中国内流流域和外流流域图,指导学生了解什么是内流湖,什么是外流湖。

(讲述)天然湖泊遍及中国各地,其名称因语言的不同,而有“湖”、“池”、“漾”、“海”、“错”等之称。湖泊也有内流湖区与外流湖区之分,其分界线与内外流河的分界线大致相同。外流湖区以含盐量较小的淡水湖为主;内流湖区以含盐量较大的咸水湖为主,但青藏高原上有一些淡水湖。

八年级地理广西教案

教学目标:

探究日本的位置和范围,知道日本主要自然地理特征及自然资源;。

初步掌握学习国家地理的方法,提高学生运用地图的能力和地理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

日本自然地理特征;。

日本多火山和地震的原因;。

发达的加工贸易经济。

教学难点:

日本自然地理特征;。

日本多火山和地震的原因;。

发达的加工贸易经济。

教学准备:课件《樱花》。

课件日本。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屏幕显示日本富士山图(带樱花的一幅),名曲《北国之春》,用于课前播放,营造气氛。

[提问]:同学们,通过看和听,你有什么要说的?学生发言,把学生引入日本话题。

一、多火山、地震的岛国。

学校组织一批学生到日本修学旅行,下面几种运输方式都能到日本吗?为什么?

1、汽车2、火车3、飞机4、轮船。

(让学生去知道日本是一个岛国。)。

[活动]:

四人一小组,根据下面提供的四个问题,采取合作学习的方式,选择其中的一题展开探究讨论,然后用你最喜欢的方式向大家展示讨论结果。

合作完成1、日本的领土主要由哪几个大岛组成?

2、地图册上的比例尺量算上海——东京的距离。

3、日本有那几个的城市?并能在地图上找出所在的位置。

(让学生带着问题探究讨论,画面切入到“世界政区图”、“日本图”)。

教师此时指导学生阅读“世界政区图”、“日本图”和“富士山图”,结束后重新显示版面2,让学生回答问题,讲出日本的位置和领土组成,主要港口和自然特征。教师予以必要的补充和强调有关内容。

[读图7.5-7.7分析完成。

1、日本为什么多火山和地震?

让学生对火山和地震有感性认识。

显示日本和中国人口比较表学生分析。

国家人口数(亿)面积(平方千米)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

中国13960万。

日本1.2737.7万。

•日本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3万多美元,是世界收入国家之一。

•世界上前30家大商业银行中,日本占18家。

•日本外汇储备居世界第一位。

二、发达的加工贸易经济。

1.日本发展经济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是什么?

2、日本经济发展水平如何?有哪些主要工业部门?

3、日本主要工业原料来自哪些国家(地区)?

4、日本贸易对象是哪些?中日贸易情况怎样。

有利条件:(1)丰富的人力资源(2)较高的科技水平(3)岛国的优势。

不利条件:自然资源缺乏。

探究题活动:

1、看看日本工业主要分布在那里?

2、综合分析日本工业集中在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的主要原因。

3、日本经济对外依赖严重,会对日本经济带来那些影响?谈谈你的看法。

4、阅读课本24页有关资料,回答问题。

显示几幅图片:“日本富士山和高速铁路”图片、“填海造陆”图片、有关大阪的鸟瞰图片。教师边讲课边播放有关内容。

三、兼有东西方文化特点。

显示“日本工业区分布空白图”,让学生回答图中英文字母所代表的工业中心名称,并思考回答日本工业分布在这里的原因。(学生探究学习,合作完成,同时借助于多媒体,通过这多个版面的播放,辅之以教师的讲解,学生普遍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学习兴趣很浓,教学效果很好。)。

板书设计:

日本。

一、多火山、地震的岛国。

二、发达的加工贸易经济。

三、东西方兼容的文化。

八年级地理教案

一、伟大的祖国(位置)。

半球位置:东半球、北半球。

1、海陆位置: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

2、经纬度位置:大部分在北温带,小部分在热带,没有寒带。

3、我国纬度位置的优越性:气候差异大,为发展多种农业经济提供了有利条件。

4、我国海陆位置的优越性:

(3)沿海有许多优良的港湾,便于发展海洋事业。

二、辽阔的疆域:领土的四端:最北:漠河以北的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53°n;最南:海南省南沙群岛曾母暗沙:4°n;最西:新疆帕米尔高原73°e;最东:黑龙江与乌苏里江的主航道中心线的汇合处135°e。

2、陆地面积:960万平方千米。

居第3位。仅次于俄罗斯、加拿大。

(1)濒临的海洋:从北往南有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海岸线长1.8万千米。

(2)中国海域最大的岛是台湾岛,第二大岛海南岛。

(3)内海有渤海和琼州海峡。领海宽度12海里。

(4)钓鱼岛位于东海、黄岩岛位于南海。(p5地图)。

三、众多的邻国。

1、陆界线:2.2万多千米。

2、陆上邻国:14个:东朝鲜、北蒙古、东北西北俄罗斯;。

西部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西南印度,尼泊尔,不丹;南部还有缅甸,老挝,越南。

3、隔海相望的国家:日本、韩国、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

第二节中国的行政区划。

一、行政区划。

2、34个省级行政单位: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

3、我国邻国最多的省级行政单位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我国面积最大的省级行政单位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4、我国有北回归线穿过的行政单位自东向西依次是:台湾省(台)、广东省(粤)、广壮族自治区(桂)、云南省(云或滇)。

我国各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简称及行政中心。

年八年级地理教案

1、我国地势西高东低中国地势三级阶梯:

第一、二级阶梯分界线:昆仑山脉、祁连山脉、横断山脉。

第二、三级阶梯分界线:大兴安岭、太行山脉、巫山、雪峰山。

2、我国由北向南划分为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划分温度带的主要指标是活动积温。

3、年降水量的总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4、冬季风寒冷干燥,是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大的主要原因之一;夏季风温暖潮湿,形成了我国的雨季。

5、黄河发源于青海巴颜喀拉山。黄河中游流经黄土高原,是我国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

黄河流经省份共有8个(自西向东):青海省、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陕西省、山西省、河南省、山东省,最终流入渤海。

7、长江三峡(自西向东):瞿塘峡、巫峡、西陵峡。

8、中国最大的湖泊:青海湖(青海省)。

9、中国最大淡水湖泊:鄱阳湖(江西省)。

10、四大高原:青藏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内蒙古高原。

11、四大盆地:塔里木盆地(新疆)、四川盆地(四川)、柴达木盆地(青海)、准噶尔盆地(新疆)。

12、三大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八年级地理教案

1.这部分内容可以这样引入:请学生想一想,你理解的农业是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教师再结合图4.11补充说明。为了避免学生概念模糊,可提几个产业,让他们判断是不是农业,例如人工养殖珍珠、打猎、捕鱼、采草药等,最终为学生归纳农业的概念。

2.关于农业的重要性也可以让学生从身边找实例。可以结合第99页的活动提问:你平日里衣食住行中涉及到的物品,哪些是农业的产物?并将所举的例子列在黑板上,最后归纳一下,它们分别属于哪一类型农业的产物。

【农业的地区分布】。

2.关于图4.14“我国南北方农业分布图”。在学生读了图4.13之后,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下农作物的主要类型,在这个基础上再安排学生进一步分析这幅图。最终落实到第101页活动的表格当中:

同时,还要让学生适当地分析一下造成差异的原因。教师应尽量引导学生将这部分知识与前面所学的中国的气候、河流、资源、地形等知识紧密结合,以加强学生对前后知识的联系。

3.这部分的知识对于城市的学生来讲比较生疏,尤其是农作物的分类、熟制等,教师可以安排学生提前对父母或家里的其他长辈进行调查,问问当地的熟制,以及几种主要作物的种植、收获时间,以便于理解所学习的内容。

4.关于第101页活动2。安排这个活动主要有以下几个目的:第一是复习前面的知识,即气温、降水随着海拔的升高是如何改变的;第二是加强对气候与农作物种类、耕作制度的关系的理解;第三是了解一下在山区应当如何开展农业生产,并熟悉我国西南地区山区的常见农作物。同时,学生还会通过做这个练习注意到,山区的植物是随着海拔的升高而呈带状分布的,这样就为今后高中学习垂直自然带打下了基础。

【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

1.这部分内容可以根据图4.16,安排学生做这样一个活动:给他们几个地方选择,决定适合开展哪种类型的农业生产活动。可选择的地方包括太行山区、华北平原、内蒙古草原、洞庭湖沿岸,可选择的农业生产部门包括林业、种植业、畜牧业和渔业。当然,学生在选择时可能不会出什么差错,但重要的是让学生说出这样安排的原因。只有真正说出原因,才算是真正理解了“因地制宜”的含义。在学生说明之后,可以简单归纳,看看学生在安排农业部门生产时都考虑了哪些因素。同时启发学生思考:“上面的选择只是从自然条件方面考虑应该发展哪个大的农业部门,当我们进行具体的生产时,又会考虑到哪些因素呢?”从而引出下面的学习。

3.第103页的活动1和活动2可以结合起来。教师可以安排学生从报纸、杂志或互联网上查找一些关于因地制宜和不因地制宜进行农业生产的实例,并分析其成功之处和失误的地方,如果是反例,还应提出一些建议。教师和学生可以一起讨论,但教师在讨论的最后要落到一点上,即:人类既可以对不利的环境进行改造,使之朝着有利的方向发展;同时不合理的行为也可能使得有利的环境变得不利。人类的生产活动一定要符合自然规律,这样才可能持续地发展下去。

【我国农业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1.教师在进行这部分内容的讲授之前,可以安排学生课下进行一个小调查,看看自己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在小的时候都吃什么,供给量怎么样?然后和自己现在的状况作一下对比。并且思考:这说明了什么?从而引出新课。

2.也可以这样来引入:找一些我国农业产量的相关数据,再找一些我国耕地状况、水土流失状况以及污染状况的数据,结合第106页活动1的数据,请学生分析:我们国家的农业现状如何?原因是什么?同时结合一些实例,让学生提出建设性的意见。还可以补充一些实例,例如在长江中上游地区退耕还林,在长江中下游的洞庭湖、鄱阳湖地区退耕还湖等等。

3.对图4.19的分析。在学生读出几个主要的商品粮基地之后,请学生思考这样几个问题:(1)这些地区成为主要商品粮基地的原因是什么?(包括气候、地形、水源、土壤等)(2)为什么华北平原没有成为主要的商品粮基地?(当地人口稠密,消耗量较大)。

4.如果可能的话,教师可以结合所讲内容带领学生到附近的生态农业村进行参观,包括现代化养殖场、无土栽培实验区等。

5.在安排学生将数据转化为统计图时,教师先不要给任何提示,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画出能够说明问题的统计图,然后全班可以进行交流评比,看看哪种统计图最能说明我国在农业方面的成就。

6.关于第107页活动2。首先应当让学生看图说话,描述桑基鱼塘的整个生产过程,并能够画出一幅流程图。接着可以向学生介绍我国农村利用秸秆、牲畜粪便生产沼气,并将剩下的渣子作肥料的例子,同时也请学生画出流程图,并将两幅图进行对比,思考:他们存在着哪些一致的地方?(在整个过程中没有任何废物,都对环境没有损害)。

两幅流程图大致如下:

7.关于第107页活动3。在组织学生讨论我国不同地区农业建设方向的原因之后,教师可以找一些实际例子,让学生来分析,例如长江中上游的植被破坏对长江水文状况的影响(包括含沙量剧增、易发生洪水等等)。这样可以加强学生对国家农业发展政策的全面理解。

八年级地理教案

1、东临四海一洋。

2、领海和内海。

3、漫长的海岸线和众多的岛屿。

4、优越的海陆位置。

四、陆上疆界、邻国和隔海相望的国家。

〔新课导入〕我们伟大的祖国不仅陆地面积广大,而且还有广阔的海域。

〔板书〕三、海洋和岛屿。

〔活动〕读课本图1-4。

〔提问〕由北向南我国濒海的海洋分别是哪些?

〔讲述〕我国所濒临的海洋,从南至北依次为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以及台湾岛以东的太平洋洋面。渤海与黄海大致以渤海海峡为界;黄海因海水呈黄褐色而得名,长江口北岸为黄海和东海的分界线;台湾海峡的南端为东海与南海的界限;南海是我国面积,海水最深的海区。

〔板书〕1、东临四海一洋。

2、领海和内海。

〔承转〕我国东临辽阔的海洋,但这些海洋并不全部是我国的领海。

〔提问〕我国的领海宽度是多少海里?

〔讲述〕我国的领海是指从海岸基线向海上延伸到12海里的海洋,因此,黄海、东海和南海的一部分为我国领海,12海里以外则为公海。被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环绕的渤海,以及雷州半岛和海南岛之间的琼州海峡则为我国的内海,其全部海域均属于我国行使主权的范围。我国的领海面积大约有300万平方千米。

请同学们在图册上找到我国的的临海和内海。

〔练习〕在填充图册“中国疆域图”上填注出我国的海域。

〔提问〕我国大陆海岸线有多长,居世界第几位?

〔讲述〕我国大陆海岸线漫长曲折,约18000千米,沿海岛屿星罗棋布,共有5000多个(如果加上岛屿的海岸线,我国海岸线总长度在30000千米以上),沿海有许多优良的港湾,便于船舶停靠。

〔读图〕在教师指导下,找出图中的台湾岛、海南岛、南海诸岛、雷州半岛、山东半岛、辽东半岛、琼州海峡和台湾海峡等。

〔练习〕在填充图册“中国疆域图”上填注出上述岛屿、半岛和海峡。

〔板书〕3、漫长的海岸线和众多的岛屿。

〔读图〕读“世界政区挂图”,请学生在图上找出中国、英国、蒙古和美国。

〔提问〕从海陆位置来看,我国与英国、蒙古有何不同;与美国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归纳〕我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的西岸,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英国为欧洲西部的一个岛国;蒙古为欧亚大陆上的一个内陆国家;美国虽然与我国一样属于海陆兼备的国家,但是其东西临海洋,这与我国东临大洋,西靠大陆又有所不同。

〔活动并讨论〕分析我国海陆位置的优越性。

〔归纳〕我国东边濒临世界上的大洋――太平洋,这使得我国东部广大地区在夏季风湿润气流的影响下,雨量充沛,有利于农业生产。沿海地区便于发展海洋事业,以及同海外各国的友好往来,西部深入亚欧大陆内部,使我国陆上交通能与中亚、西亚、欧洲直接交往,便于与周围国家的边贸往来,在这里,古代有的“丝绸之路”,现有横贯欧亚大陆的铁路线。

〔板书〕4、优越的海陆位置。

〔承转〕我国不仅海岸线漫长曲折,而且还有0千米的陆上疆界。

〔板书〕四、陆上疆界与邻国。

〔读图〕读教材中的“中国行政区划简图”,按逆时针方向,自东向西依次读出我国陆上邻国及隔海相望的国家。

〔挂图〕中国政区挂图(中国的邻国示意图)。

〔归纳〕我国陆上邻国有15个,按逆时针方向依次为:朝鲜、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锡金、布丹、缅甸、老挝和越南。

其中:东亚――蒙古、朝鲜。

东南亚――越南、老挝、缅甸。

南亚――印度、巴基斯坦、布丹、锡金、尼泊尔。

西亚――阿富汗。

中亚――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

北亚――俄罗斯。

同我国隔海相望的国家有6个:韩国、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和印度尼西亚。

【教学后记】该节知识覆盖面广,知识容量大,要求多组织学生多参与活动。

八年级地理教案

1.能够运用地图说明我国冬夏季气温分布特点以及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并能初步分析其原因。2.掌握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理解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3.学会阅读等温线图、年降水量分布图、气温年变化曲线图、年降水量分配柱状图、温度带图、干湿地区图,并能获取相应数据进行分析,归纳出正确结论。

过程与方法。

通过地图及相关资源分析、归纳、总结。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明确气候也是一种资源。

年八年级地理教案

1.称谓:文明的摇篮,革命圣地延安宝塔山下的窑洞,白羊肚头巾,信天游,黄土风情。

2.黄土高原上奔流着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发源地,如华夏始祖炎黄二帝。

3.黄土高原是世界的黄土堆积区,关于黄土高原的形成,科学家曾经提出过许多假说,其中“风成说”得到了广泛的支持,即认为黄土物质是从中亚和蒙古高原等地的荒漠、戈壁吹过来的。

4.范围:黄土高原东起a太行山、西至b乌鞘岭、北连c长城、南抵d秦岭。跨越山西、陕西、宁夏、甘肃等省区。

5.黄土地貌景观:流水侵蚀使得黄土高原地表破碎,沟壑纵横,形成塬(残留的高原面)、梁(长条状的山梁)、峁(孤立的馒头状山丘、川(黄土高原农业较发达、人口集中地地区)等多种多样的黄土地貌景观。

二、严重的水土流水。

1.黄土高原的地表特征: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2.水土流失的原因。

(1)自然原因:黄土土质疏松,多空隙,许多物质易溶于水;缺乏植被保护;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

(2)人为原因:过垦过牧导致生态环境恶化;修路、采矿等活动破坏地表等。

3.水土流失的危害。

(1)严重的水土流失,带走了地表肥沃的土壤,破坏了农田和村庄,使得自然灾害加剧,生态环境恶化。

(2)泥沙下泄导致河流含沙量剧增,淤塞下游河床、水库,给防洪及河道整治造成巨大困难。

4.水土保持的措施。

一方面,采取植树种草等生物措施与建梯田、修挡土坝等工程措施相结合,治理水土流失。

另一方面,合理安排生产活动,如陡坡地退耕还林、还草,过度放牧的地方减少放牧的牲畜数量等。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