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国文化博大精神(汇总23篇)

时间:2023-12-21 19:28:35 作者:雁落霞

优秀作文通常具有独特的观点和深入的思考,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通过阅读优秀作文,可以拓宽自己的思维空间,开阔自己的视野。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

中华文化,亦叫华夏文化、华夏文明,即汉族文化,汉文化。且流传年代久远,地域甚广,以文化圈概念亦被称为“汉文化圈”。

中国文化不但对韩国、日本,对东南亚、南亚一些国家如菲律宾、新加坡、越南等国家和地区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郑和七下西洋更是加深了这种影响。由此形成了世所公认的以中国文化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随着中国国力的强盛,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世界各国包括亚洲、欧洲在内的一些国家都对中国文化给予了高度的认同和重视。《中国文化》杂志为延安时期的刊物,创刊号毛泽东撰写重要历史性文章。

提起传统文化,成长于文化断层期的现代人多数没有什么清晰的概念。有所涉猎的人可能感叹地说: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兼容并蓄,和而不同。从洪秀全的金田起义、曾李的洋务运动、康梁的维新变法、再到孙中山的民主革命,从动刀动枪、师夷制夷、公车上书、毁除科举,再到武装起义,直至满清王朝的覆灭,其间既有暴风骤雨式的革命,亦有和风细雨般的变革,但最后都殊途同归——目的只有一个:维系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并推动我们社会不断向前发展,这不能不归功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同时这也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魅力所在。

也有人可能会说:在现今时代,传统文化已经过时。

 

人类历史上的四大文明古国,只有中国文化作为文化主体保留至今。以传统文化为立国之基的中国在世界上存在了长达五千年,对比在历史上强盛一千多年的罗马帝国,早已不复存在。然而,近百年来,中国传统文化遭到了史无前例的压制和废弃。在传统文化深入人心的时代,人民身心安稳,过着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生活;而当今的人们却将自己锁在一道道铁栏内,社会活动中还会受到频发恶性事件的威胁。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理性的文化,越是科学发达,人们的文化水准提高,认识能力增强的情况下,越是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用现代语言把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表达出来,使人们真正的理解中国传统文化,这并不是我有什么能耐,而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本来就包涵的本质。再者,这也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今天的必然的产物,因为大家都有文化了,语言也表述能力也加强了;第三、科学已经很发达了,我可以借助科学上的发现和科学语言,对其理论体系进行系统细致地表述,这样就更有说服力与感染力。以上各点,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所在。中国传统文化,还有语言和文字上的优势——传播。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作文字

“遥远的东方有一条龙,它的名字叫中国。”这优美熟悉的旋律,瞬间让我们一遍遍想起亲爱的祖国——中国!

自遥远的曾候乙编钟到司马相如的“绿绮”古琴;自李白的“人生得意须尽欢”到鲁迅的“横眉冷对千夫指”;自《千里江山图》、《清明上河图》到各种华美大气的“釉彩大瓶”,自京杭大运河到万园之园的圆明园。中国,用悠久、跌宕的历史谱写了一曲跨越五千年的、磅礴不朽之歌!

中国是诗歌的王国,正因为有了诗歌的滋养,中国人的生活才会如此有滋有味,丰饶多姿。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一代诗仙李白,他的豪情万丈,乐观向上让我折服。他借酒浇愁愁更愁,他举杯望月月更明,对酒当歌,月下独舞,抒发自己“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自信,和“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的愤懑。他“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他对酒是真挚的爱,对山河是热切地恋。他才华横溢、忧国忧民;他怀才不遇、愤世嫉俗;他直爽率真、放荡不羁……也正因如此,才为中国诗歌史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身处乱世,仿佛一片浮萍四处飘零的杜甫,仍然怀揣一颗炽热的爱国之心,每时每刻关注国事和天下事。“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52岁的杜甫为国而乐,与国同庆,让人敬佩!“安史之乱”虽然让杜甫国破家亡、流离失所,可他很少自怨自艾,诅天咒地。他更关注的达官显贵的“朱门酒肉臭”和芸芸众生的“路有冻死骨”。他著就的“三吏”、“三别”,是迄今为止,仍然为人们传诵的、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以她清风拂柳般的柔情婉约,令人牵肠挂肚的惆怅凄苦,小桥流水般的和风细雨使人过目不忘。还有陆游“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的精忠报国,刘禹锡“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豪迈乐观等,让我们的祖国处处都有诗意,人人都有诗情。

中国诗美词美,画更美。

《洛神赋图》、《步辇图》显中华之文采,《韩熙载夜宴图》、《唐宫仕女图》示人物之形象;《五牛图》、《百骏图》现动物之姿态;《清明上河图》、《千里江山图》展中华之风貌;《富春山居图》、《汉宫春晓图》露秀丽之美景。还有齐白石游动的虾,徐悲鸿奔腾的马,黄胄淳朴的驴……一个个,一幅幅都栩栩如生,惟妙惟肖,让中国充满画意。

一诗一画,诗情画意;一山一水,山清水秀。这就是中国,一个处处山清水秀的国家,一个时时诗情画意的国家。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作文字

遥远的东方有一条龙,它占领了亚欧的东部,那是文化深厚的四大古国之一。

村头的戏剧。

每至新春之时,在村头的一角,一个铺着红绸的戏台便依约出现,仿佛是与新年签订了一场亘古不变的契约。

我总是缠着爷爷带我去那里听戏,台上是一张张花脸,他们“哇啊呀呀呀”地唱着我听不懂的曲调,也咧嘴又瞪眼地演着我看不懂的故事。爷爷带着个小马扎,翘着二郎腿看得很是痴迷,而我看着这样的爷爷满眼焦急——爷爷什么时候才能看完这场戏呢,那红艳艳的糖葫芦快被别人买完了!可是爷爷似乎醉了,陶醉于这并不华丽却又华丽异常的表演中。

后来经过爷爷的讲解我才知道,什么腔是豫剧、什么调是曲剧、什么又是河南坠子。也知道了,这些文化经典就像甘醇美酒一般,醉了多少达官贵人或小老百姓的`心。

方块字组成的诗词。

唐朝,是中国诗歌的文化之源,在晚上时,一缕月光散在床边,不禁使我吟起: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是我最崇拜的诗人,他的洒脱豪迈更是令我敬佩,小时候,老师总是就叫背《古诗五百首》,这也令我头疼不已,而爸爸对这很感兴趣,说道:把这当成一次穿梭时空,而你便是那山峰中的诗人,每读到“塞下秋风来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时,仿佛自己便站在边塞上,秋日的风景在边塞显得十分奇异,望着飞往衡阳的大雁没有一丝留恋之意,”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好似自己向那高耸入云的方向前进,听着北风的呼啸,渐渐埋没了战马的嘶鸣声,而我对这浩渺宇宙,纷繁人生以及无常世事的感慨,”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这使我以一位游子,面对着烟波浩渺的大江,眺望远方,深深思念自己的家乡,有时,也渴望像陶渊明那样隐居避世,不问世俗,在唐诗,每一个中国方块字都包含着不同的意思,而这,也是中国文化上妙处之妙了。

流传千年的故事。

孟姜女常常是在睡前在奶奶的故事中了解道的,这是具有浪漫爱情注意的传说,在民间也令人常常向往,而长城,是历史上古人建筑最伟大之一,它蜿蜒绵延几千里,从空中望去,似一条龙横卧在中国的大陆上,那是由秦始皇的带领下,修筑的风景线,坚硬的石壁抵得住敌人的炮火,脚下的石砖埋没了多少农民的汗水与鲜血,毛泽东也曾说道:不到长城非好汉,长城的每一块石砖似乎如同一个王朝,每一个阶梯见证了复兴与毁灭,它穿梭在各个山丘上,是中国文化悠久的建筑。

中国文化的路途,是永远也走不到尽头的,中国的传统文化在五千年文化沉淀过程中,为民族积淀了丰富的民族文化,中国,是一座文化的古堡,它会随着黄河生生不息,发扬光大。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作文字

中国,常被誉为一只正在沉睡的巨龙。它沉睡在中国的大陆上,红色的铠甲在熠熠生辉的阳光下闪耀着不断的光芒。是什么让它生生不息?是什么让它昂首屹立?是古老悠久的铠甲!是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

巨龙源源不断的生命力来自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巨龙由两个重要的部分组成,一是坚固的铠甲,二是它的灵魂。这两个部分支撑了这条龙度过了数百年时间,从而使它的能量不减不老,并且一直不断的成为世界上的一根不可获缺的重要支柱。

龙的铠甲是牢不可固的是让人梦萦魂牵的。巨龙的铠甲是由长期历史发展中累计的传统文化形成的。主要形式是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和传统思想。它们是中国人民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积累而形成的,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铸造加固这个坚硬的铠甲。传统习俗所产生的古代的风尚、礼节和习惯在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产生了持久的影响。传统建筑被成为凝固的艺术,在世界建筑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是展示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传统文艺是以古代文学、传统戏曲、传统绘画等为代表的。传统文艺是由我国人民不断的积累的经验所凝结所形成的精华,充斥在我们的生活中带给我们积极的影响。传统思想包括长期历史沉淀中形成得理论观点、学术思想和道德观念。巨龙的铠甲也有脆弱的地方,传统文化也有不好的地方。

“人非生而知之,熟能无惑?”它并不是一开始就如此的强大,而相反的是在过去它也是弱小的。传统文化也曾在过去受到打压。原来的百家争鸣的社会场景为它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但在秦始皇统治时期,学术思想受到了压制的最大话。这正是这条巨龙最脆弱的时候。到了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变成文化主流,私学风气兴起。于是,巨龙苏醒了,它的筋骨又增强了。文化既有精华也有糟粕。传统思想的双面性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窗花、剪纸等是精华为巨龙的成长提供了能量。酒桌文化等就是我们文化中的糟粕,阻碍了巨龙的成长。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辨证的分析来传承。

巨龙的魂是屹立不倒的,是强大的。它是维系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强大精华支柱。巨龙虽沉睡千年,但它经过千锤百炼后依旧锐气不减反而斗志更坚。巨龙的力量熔炼于近代人民救亡图强、前仆后继的奋勇斗争之中,是存在于辉煌的古代中华文化之中的。引领了我们创造出了伟大的文艺作品,传承了震撼人心的伟大史诗,建设了气势恢弘的伟大工程。让我们的创造精神前无未有的迸发出来,推动我国日新月异向前发展,大踏步的走在世界前列,凝聚着中国人的聪明才智,不断发展。

一株牡丹,在晨光熹微中,透露着生命的活力;一群辛劳的人,在昏黄的斜阳中,记录下时间的传奇;一条东方的巨龙,在朝阳的映射下,焕发蓬勃生机。

中国文化博大精神作文

刘馨宇。

亲爱的小羽:

新年快乐!

原本期待着放假回来的你能给爸爸我一个拥抱,可今晚的你偏偏愁眉苦脸,一字不吱地把包一甩、棉鞋一踢,气呼呼地关掉了房门,见你这派头,为父啊,深感不安。也许现在你正趴在书桌上哭着鼻子、写着自己的心情日记,也许你早已拿出纸笔,与那些质疑斗智斗勇,决心证明自己,但无论怎样,这里似乎都已没有我能插嘴的间隙,于是爸爸带着那份担忧与严肃,坐在茶几前,对望着你房间,写下了这封“用心良苦”的“开导信”。信里,爸爸想告诉你——小羽,何须高权芙蓉面,自是人中第一流。

小羽,爸爸常给你提起我的“风流事迹”,你大概听厌了吧?但那些被我们记录的,也是真正教会我们成长的。

困境也许是机遇。木心曾言:“所谓无底深渊,下去,也是前程万里。”成长路上,难免遭遇逆境,而乐观的心态,则是助力我们走出困境的指南针。鲁迅说过:“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做,敢当。”小羽,当你永远心存希望,终会迎来柳暗花明。

正确认识自己。小羽,从小都是家长口中“别人家的孩子”,除了学习优秀,自学的绘画、科技作品得到的市级一等奖都数不过来,小羽的真挚善良,也是我们能够见证的,那么,孩子为什么要因为这样一个否定而如此难过呢?你本是人中第一流。

永远保持纯真。“真正的平静,不是避开车马喧嚣,而是在心中修篱种菊。”也不要因为吃了这种亏而随波逐流,要知道——读书,是为了成为一个有温度,有情趣,会思考的人。要敢于突破,保持内心坚强。

孩子,不要再回味那刺耳的话语了;

孩子,不要被标签禁锢了;

孩子,不要再伤心难过了,你本是人中第一流!

不知现在的你怎么样了,原本符于水面的茶叶早已在丝润醇甜的碧水与渺如仙烟的雾气中坠至陶杯底,不知原深处忧虑的你是否也随这篇红叶放下芥蒂,寻回自己了呢?愿你做回“人中第一流”!

爱你的爸爸。

2020年1月7日。

中国文化精神读后感

在这个发展迅速的社会中,经济发达与物欲横流同在。然而,更美好的人生,并不能和富足的物质生活划等号。

《双城记》中有言,这是最繁华的时代,也是最萧条的时代。诚然,丰富的物质给我们的生活带来诸多便利,却不能带给我们强大的精神力量。

看看街头行色匆匆的人群,还有密集的住宅楼里几乎老死不相往来的邻居,我们都觉得心里空空的,很迷茫,缺少温情,忍不住怀念从前慢的生活。

这种精神上的空虚和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可以说是现代文明病的一种表现,就像史学家许倬云先生在《中国文化的精神》中所说,“人失去了方向,也失去了归属”。

在许先生看来,西方文明强调个人主义、提倡积极进取的精神特点,为现代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同时,过度强调个人主义和追求物质利益,也为个体的孤立、人与人之间的冷漠疏远、甚至社会关系的瓦解埋下了伏笔,引起了现代文明病。

因此,在《中国文化的精神》中,许先生尝试着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去寻找现代文明病的解药。

从新石器时代以来,中国人的精神通过不断地多元互动逐渐形成的圆融境界,有着独特的社会价值,或可弥补现代文明的不足。

自古以来我们的祖先就重视人与自然的关联,认为天、地、人有着无法割裂的内在联系。在农业社会,民间的日常生活和农业活动,都依据自然环境的四时变化来安排。董仲舒提出的天人感应论,也强调天和人之间会在变化中互相影响。

古代老百姓追求公道和正义,民间创造出的神鬼世界也都与世俗世界的追求相关联。对老百姓影响深远、做出特别贡献的真实人物,死后可能被奉为神灵。

因此,百姓会祈求神灵保佑自己,拿出一定的供奉来侍奉神灵。这种人与神的交流,跟人们日常的交易很类似,“有承诺,也有还愿;有祈求,也有报酬”,徐先生总结道,“如果以圣和俗为区分,中国人的民间信仰系统,毋宁是以圣从俗”。

书中还有许多徐先生关于古代中华文化的独特见解,包括八卦,四大名著,古人的'民俗,信仰,等等。这些与只强调个人自由和物质利益的西方文化相去甚远。中国古人对自然世界的总结,至今仍可以补充西方文化的某些不足之处,这也正是许先生在这本书当中想要表达出的良药。

中国文化博大精神作文

常有言“外求于道”,向外不断索求充实自己,但大多数人却忽略了“内求于心”,万物皆有度,人心最难测,而有的时候,我们连自己的内心都无法把握,所以,“内求”必不可少,内求心中有光,以自信修身,自强铺路,叩心自视,展生命不颓本色。

自信,披棘斩棘的勇气。易安居士轻吟:“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茫茫大海,桑迪亚哥不放弃捕获之鱼,源自自信,而这种自信是“不过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可以被打败。”的一腔孤勇。君子以自信修身,自信便是太白得意时“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失意时,“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自信便是员半千的自命不凡,“五百年黄河一清,五百年才有圣人出,我就是那五百年一出的圣人啊!”当然,自信并非“目空一切”,而是基于自身实际披荆斩棘的勇气。

自强,坚持一直走下去。《周易》中有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不得不说,“一直”两字,难倒一众英雄好汉,但史铁生却在疾病像魔鬼般禁锢她双脚后,一直坚持,一直创作。他不曾颓废,执生命之笔,饱蘸心血之墨,将所有伤痛一笔带过,将一篇篇自强的生命篇章奏以绝唱!他也自嘲自己“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由于疾病,他一星期透析三次,贫血,缺氧,没有力气,但他说“不能放下,放下可能就放下了。”是的,不能“放下”,恰是坚持,重新燃起不屈的生命。自强,史铁生走入地坛,一直坚持,一直走下去。

自视,不断完善的自审。“必须敢于自视,才可可望敢想,敢做,敢当。”鲁迅如是说。我们习惯双眼蒙上权利,醉心于外部世界,迷失于声色犬马之中,未曾反省,也不愿完善,更无缘提起。玛蒂尔德,《项链》中的女主人公,十年前,心比天高的她一把疯狂瘾,十年辛劳做代价,十年后的她再次遇到朋友时,不再因衣服得寒酸而选择逃走,十年的自审,让她化作平静的诉说,十年的磨炼塑造了崭新的玛蒂尔德。一个人面对外面的世界时,需要的是窗子;一个人面对自我时,需要的是镜子。叩心自视,审清自身,不断完善短板与不足。

自强,自信,自视,不仅于个人,国之将来也需如此。洪水图腾蛟龙,烈火涅槃凤凰,滔滔大江,泱泱中华,内求于心,吾国需自强;为国以礼却不失“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的信心,内求于心,吾国需自信;审清局势,不断打造科技强国,完善短板与不足,内求于心,吾国需自视。

把握内心,内求于心,自信修身,自强铺路,一步一自视,生命的底色盘蘸出了扣人心弦的不颓本色。

中国文化博大精神作文

我曾无数次从大人的口中听到这一句话:“青春是最好的资本。”可是那个时候的我并不懂得这个道理,甚至想快点长大。可是转过身才发现,现在的我已经16岁了。这是一个只需要专注高考的年纪,是一个可以不为生活发愁的年纪,也是一个容易满足的年纪,是一个你站在那里就闪闪发光的年纪。

青春就该勇敢的去尝试。谁的青春不迷茫?正是因为我们还年轻,还有消耗的资本,才更应该扬帆起航,而不是垂垂老矣时的感慨万分。岁月的灯火不会永远明亮,时光容易把人抛。就像蒙田在《热爱生命》中所语,“我想凭时间的有效利用去弥补匆匆流逝的光阴。”抓住最美好的青春,去勇敢尝试那些你想做的事情吧。现在不去,也许以后就没有机会了。

青春就该活成自己。就该站在自己热爱的世界里闪闪发光,做自己想做的事,不用太在乎别人的评价和看法。注重自己内在的修养和美,才是青春最应该做的事。李清照曾言:“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也许不像其他人一样浓妆艳抹,但是青春散发出来的光的确是熠熠生辉的存。,也许是你的满腹经纶,是你的孜孜不倦,是你的朝气蓬勃。追随光,成为光,散发光。你要知道,发光并不是太阳独有的权利。

青春就该有所作为。《后浪》言:“一个国家最好看的风景,就是这个国家的年轻人。”承载的青春不止是自己的,亦是祖国的青春。不奢望你有兼济天下的宏图壮志,但希望你能心系祖国,心里有火,眼里有光,成为新时代的脊梁。

正好的我们,遇见正好的时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青春是最好的资本,16岁的我们也是最好的我们。就这样一路走下去吧,走过繁花似锦,走过似水年华,而后奔赴各自美好的前程。如果还顺路的话,就一起砥砺前行吧!

中国文化博大精神作文

今天下午,看了会儿电视,电视里正在播放“爱情公寓”。这个电视挺搞笑的,我很喜欢看。

我今天刚好看到了里面有个人叫龙在天,我忽然想起上次和爸爸看收藏节目的时候,爸爸不是给我出了副对联吗?那天看到马未都在节目中刚好在说马的故事,爸爸就随口说了一句:“马年马未都说马,这个对联怎么样?你能对上来吗?”

当时我实在接不上来,就说:“等我哪天想起来再告诉你吧。”

我眼中的传统文化“龙年龙在天说龙”,我研究了一下觉得好像能对上哎!我立即打电话给爸爸说:“你上次不是出了副对联吗?我终于对出来了!”“什么对联啊?”“上次在看收藏节目时,你给我出的那道啊”“噢那个啊,你说说看。”“马年马未都说马,龙年龙在天说龙”“不错哦,你真聪明!”

通过这件事,我发现中国的传统文化还是很有意思的!

中国文化精神读后感

文化无疑是一个高频率使用词语。但究竟何为文化,少有人能说得清楚。再进一步讲,中国文化的精神是什么,更是很难说清。张岱年先生与弟子程宜山博士的《中国文化精神》一书,则试图从中西比较的角度出发,将这些文化问题讲个明白。

在世界文化研究史上,曾发生过一场文化(culture)与文明(civilization)的词义之争。英美学者在指称文化时,常常用文明这个词,但是德国学者则常常使用文化这个词。表面上看,这似乎是咬文嚼字的争论,实则体现了西方文化研究中两种对立的传统:即英美的实证社会学传统和德国的历史哲学传统。在实证社会学传统的研究者看来,文化就是人类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而历史哲学传统的研究者认为,文化是一种以生命或生活为本位的活的东西,或者说是生活的样态,他们认为文化的形态化、制度化、模式化正意味着文化的死亡,因此也就有“文化是活着的文明,文明是死了的文化”的观点。

文化一词在中国古代是“文治与教化”之意,西汉的刘向曰:“凡武之光,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晋束皙说:“文化内辑,武功外悠。”不难看出,文化不仅是一种在人本身和身外自然的基础上不断创造的过程,而且是人不断从动物状态中提升出来的过程。通俗地讲,文化是“文”与“化”的合称,如果“文”不能影响、教化、感化人类的心灵,给人精神性的启迪,那就不能成为“文化”。比如,自然界中的一座山,本身是没有文化的,可文人对山进行赞美写成优美的诗句,并给人带来美的感受与启迪,那么自然中的这座山,就赋予了文化的意蕴。

此书对文化如此定义:“文化是人类在处理人和世界关系中,所采取的精神生活与实践活动的方式及其创造出来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活动方式与活动成果的辩证统一。”书中探讨中国文化精神时,基本上也是在这个定义的基础之上拓展开来。也许,并不是所有的学者都赞同这个定义,可是对此定义中提到的物质、精神等关键要素,想必不会提出强烈的质疑。

任何一种文化能持续发展,必然有着特定的精神作为支撑。文化失去了精神,就如同失去了灵魂。何为中国文化精神?这又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

此书中,张岱年和他的弟子把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归纳为四点。一是刚健有为,这涵盖了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两个方面。二是和与中,其思想主要是解决人与人的'关系,包括民族关系、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等人伦关系。三是崇德利用,主要是解决人自身的关系,即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的关系。四是天人协调,其精神是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如果对这四种基本精神进行重要性的排序,那么天人协调的精神,无疑是至关重要的。

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今天,唯有进行横向比较,才能更清晰地认识中国文化精神的特质。书中认为,中西文化精神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人与自然关系的认知方面。中国文化比较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而西方文化则强调征服自然、战胜自然。

中国传统文化曾经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但是自15世纪以后逐渐衰微,特别是“五四运动”之后,有人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严重阻碍了中国步入现代化的历程。这种论调虽然偏激,可也不得不承认,中国传统文化的缺陷是客观存在的。至于最主要的缺陷,张岱年在书中认为:那就是缺乏实证科学的文化传统。

它具体表现在人们重整体轻分析、重直觉轻知解、重关系轻实体、重实用轻理论。这对于以分析、知解、实体和公理化体系为特点的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显然是不利的。另外,中国古代强调“天地一体”“变化日新”,其许多结论与支配近代自然科学的“理学自然观”格格不入。

这里要指出,中国人缺少实证科学的传统,并不意味着中国就没有科学技术。比如,当前很多人都套用西方科学的标准,认为中医药学不是科学,原因是中医药学不能把病理说清楚,中医药学中的“穴位”“脉象”“养气”“食补”等学说,在西医科学中根本就不存在,也没有“科学”根据。然而,中医药学在治疗各种疾病方面,发挥的作用也是有目共睹的。我们不能因为中国缺少实证科学的文化传统,就彻底否认了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盲从或者贬损中国传统文化的两种极端,必须引起警惕。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国传统文化该何去何从?笔者认为,一方面要充分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去其糟粕,另一方面要将世界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为我所用,正可谓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真正做到美美与共。中国传统文化之探索,是一条没有止境的道路,无论世界变化的节奏有多快,作为中国人,永远都可以从中汲取力量。

中国文化根本精神

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为世界经济增长提供了强劲动力,促进了商品和资本流动、科技和文明进步、各国人民交往。然而,我国素来就有“礼仪之邦”的称号,五千年来一代传一代。今年,一个对全中国人民来说具有特殊意义的年度,更应该向全世界拿出我们的文明礼仪,发扬我国传统美德。

对别人有礼貌也会得到别人的礼貌。周恩来不论在什么样的环境里,总是保持着他应有礼貌。每次接见外国来宾时,他总是提前到达会面地点,站在门口和大家一一握手,态度非常诚恳。会见结束,他总是把客人送到门外,直到客人走后才离开。身为一个国家,他处处以礼待人服务员为他端茶递水,他总是站起来双手接过,并微笑地点头表示谢意;在汽车行驶中,他也再三关照司机礼貌行车,让外宾车先走……外国记者曾赞美道“凡是见到他的'人,都认为他具有一种难以形容的魅力,其人品非凡,而且令人神往。”

这说明了一个人的文明礼貌,就是一个人内在美的外在表现,就是一面照着你自己的肖像的镜子,你对他怎样,他也会以同样的态度对待你。

但是对于现在的社会来说,存在着一些不文明的行为。体现比较明显的是在坐公交车的时候,一个老人晃晃悠悠地站在一个年轻人旁边,年轻人就装作没看见一样。尽管如此,不是有人从后面站起来请老人坐,而此时年轻人却羞愧得无地自容。这种现象在我们周围是频频出现,如有人乱丢垃圾,就有人捡起来扔进垃圾箱等,也在社会还是具有那么多有文明、有礼貌的人,只要有这些人的存在,社会还是美好的。

再过不久,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即将在北京举行,现在电视上天天都在播放关于“讲文明,树新风,迎奥运”的广告。其中有一条广告是这样的有一用纸包裹的垃圾放在路边的椅子上,路边行人来来往往,画面定格在垃圾箱口处,此时便听见一段广告词“比赛已经开始了数十分钟,还没有一球进门,突然有人接到了球,并且带球进门,球进了!现在比赛仍在继续”,就这么一个公益广告就体现了举办绿色人文奥运的主题。传承文明礼仪,是每个中国人的义务和责任,我们一定要肩负起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发扬光大的责任,在这特别的年度里,向全世界展现我国国民的风采。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源远流长,作为中国人,让我们倍感自豪和骄傲的是我们的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我们的传统美德以德作为根本,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养成良好的品德,树立以道义为重的人生观。

中国文化博大精神作文

围棋是中国古代尧帝智慧的结晶,它们深深植根于民族文化的沃壤,和别的艺术形式一样,完全映射了中国民族文化的精神。

我喜欢围棋,因为它能让我的观察力和计算力稳步提升。

我喜欢围棋,因为它能让我更加细心,更加有忍耐力。

记得有一次上海围棋十强赛,仍让我记忆犹新。我和对手一开始,双方就摆好了自己的阵营,忽然对手在我的地盘上,丢了颗“炸弹”,我毫不犹豫地给他来了个回马枪,对手一怒,战争一炮打响,连续攻打我的中国流,可是对于中国流真是易攻难防,不一会儿,敌人就破了我的阵,正当他得意之时,作为一名有经验的选手,我知道当人越骄傲越容易自负,于是,我一抽身给他来了一记,好啊!看着我下了一步精妙的棋,他一下子懵掉了,我紧握着的手心也在悄悄出汗,忽然我又发现对方的一个小漏洞,趁势小心翼翼地接着往下走了下一步棋。

而同时他又一下子把我的后路断了,而我也不甘示弱地断了他的后路,就这样两条巨龙开始了下半场的生死搏斗,他先灵巧地来了个小飞挂角,声东击西,我打吃了他一下,打算与他同归于尽,他跳了起来,我越杀越勇,最后我完全沉浸在棋局中,只见我眼前的巨龙杀得天昏地暗,纵身一跳,赢了!

这样的比赛经历无数,这样的棋局,变化莫测,每一次的下棋,我一直告诉自己,一盘棋重要的不在胜负,而是精神上的磨练。作为中国文化的围棋,蕴含着很多精神,比如尊重自己,尊重对手,从而达到棋艺与人生的最高境界。

感谢围棋,一路陪伴我成长,我愿将这中华文化的精髓发扬光大!

《中国文化精神》读后感

指出:“对党绝对忠诚要害在‘绝对’两个字,就是唯一的、彻底的、无条件的、不掺任何杂质的、没有任何水分的忠诚。”这一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对党绝对忠诚的内在要求、精神实质和关键环节,为全体共产党员提出了非常高而又非常实的要求,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和重大实践意义。

“绝对”忠诚是忠诚的最高境界。真正意义上的忠诚,只有真忠诚,没有假忠诚;只有实忠诚,没有虚忠诚;只有全忠诚,没有半忠诚。忠诚的要害在“绝对”,那么“绝对”的要害是什么?“绝对”的要害是信仰。“天下至德,莫大乎忠”。中国传统文化非常注重个人操守,强调君子“忠贞不贰”。历朝历代,无论什么原因,做“贰臣”都倍受鄙视。共产党员不是封建臣民,共产党员对党绝对忠诚,不是封建愚忠,不是无知盲从,而是由坚定信仰决定的崇高政治品德,这是忠诚的最高境界。共产党员自愿选择了党的信仰,牢固树立了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就必然会对党和人民事业无限忠诚,铁骨铮铮,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利益牺牲一切。19,毛泽东同志在新党员的入党誓词中,第一次加入“永不叛党”,后载入党章保留至今,深刻阐明了忠诚的底线。“不怕牺牲”和“永不叛党”是检验对党是否绝对忠诚的试金石。夏明翰、瞿秋白、李白等无数优秀共产党员,在革命事业经历挫折时依然坚定理想信念,在生与死抉择中用生命诠释了对党的绝对忠诚,充分展现出共产党人强大的信仰力量和真理力量,闪耀着绝对忠诚的耀眼光芒。信仰的力量是永恒的。信仰的要求是一贯的,也是时代的、具体的。我们党之所以要求党员对党绝对忠诚,是因为我们党具有高度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我们坚信,我们党的理论和纲领具有真理性和科学性,坚信党、国家和人民事业具有内在统一性和胜利必然性,坚信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得全党同志和全国人民的衷心爱戴,坚信维护党纪国法具有正义性。

“绝对”忠诚是新时代的必然要求。强调:“党的事业,人民的事业,是靠千千万万党员的忠诚奉献而不断铸就的。”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是我们党攻坚克难、夺取伟大胜利的政治保证。党的大以来,我们党坚持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全面从严治党取得显著成效,但还远未到大功告成的时候。“四大考验”、“四种危险”是长期的、尖锐的,影响党的先进性、弱化党的纯洁性的因素也是复杂的,党内存在的思想不纯、政治不纯、组织不纯、作风不纯等突出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冲锋陷阵、暴风骤雨的革命战争环境虽已远去,但在新时代,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涵盖领域的广泛性、触及利益格局调整的深刻性、涉及矛盾和问题的尖锐性、突破体制机制障碍的艰巨性、进行伟大斗争形势的复杂性,都是前所未有的。这场没有硝烟的伟大社会革命和自我革命,时刻考验着共产党员的信仰和忠诚。共产党员只有对党绝对忠诚,才能够真正将始终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作为重大政治原则来坚守,体现在一言一行;才能真正将全面从严治党、自觉履行党规党纪,贯穿于一点一滴,才能真正将坚定的理想信念转化为贯彻中央决策部署的实际行动,奉献于一生一世,把初心放在心上,把使命扛在肩上,续写对党绝对忠诚的崭新篇章。

在新征程上践行“绝对”忠诚。新时代,新征程,新任务。共产党员践行对党绝对忠诚,关键要坚持真忠诚、反对假忠诚,坚持实忠诚、反对虚忠诚,坚持全忠诚、反对半忠诚,自觉做新时代经得起实践和历史考验的忠诚战士。

坚定维护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是真忠诚、实忠诚、全忠诚的首要体现。共产党员践行对党绝对忠诚要一辈子听党话、跟党走,始终做到思想上统一、情感上同心、行动上同步,坚定地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严守党规党纪是真忠诚、实忠诚、全忠诚的直接体现。当前,我们正处在全面深化改革的紧要关头,共产党员践行对党绝对忠诚要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苦乐、得失、进退的关系,立党为公,秉公守纪,秉公执纪,恪尽职守。决不能因个人得失犯牢骚病、作选择题、打小算盘、甚至铤而走险、违法乱纪,真正做到在任何情况下严守党规党纪,永葆共产党人忠诚可靠的政治本色。

服务人民、担当使命是真忠诚、实忠诚、全忠诚的根本体现。服务人民、担当使命关键要真抓实干。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都没有。“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共产党员践行对党绝对忠诚就是要带头实干,要时刻牢记自己的第一身份是共产党员,第一职责是为党和人民工作。不能把绝对忠诚说在嘴上、写在纸上、挂在墙上,在矛盾面前不敢上、任务面前不敢冲、责任面前不敢担、歪风面前不敢斗。要意气风发、满腔热情,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干好一行,以实际行动,团结带领人民群众共同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中国文化精神》读后感

在新年贺词中提出,“要倾听基层干部心声,让敢担当有作为的干部有干劲、有奔头。”温暖的关怀,鼓舞广大党员干部在关键时期更加实干担当、奋发有为。对基层面临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困扰,一针见血地指出,现在,“痕迹管理”比较普遍,但重“痕”不重“绩”、留“迹”不留“心”;检查考核名目繁多、频率过高、多头重复;“文山会海”有所反弹。这些问题既占用干部大量时间、耗费大量精力,又助长了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他要求,“要把干部从一些无谓的事务中解脱出来”“这种状况必须改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要按照的要求,把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作为重要任务,拿出有效管用的整治措施,解决一些困扰基层的形式主义问题,切实为基层减负。

一是找出病根,把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顽疾赶出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看似作风问题,实则为党性不强的表现。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广大共产党员要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把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最高宗旨,那种做事不求实效,仅在留下痕迹上做文章的“痕迹主义”是要不得的,“痕迹主义”同样是形式主义,同样是党性不强的表现。我们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把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自己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始终深深扎根于人民之中,了解民情民意,解决群众的困难。坚决防止和纠正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不用心、不务实、不尽力,口号喊得震天响、行动起来轻飘飘的问题,真正把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要求落到实处。

二是聚焦“四个着力”,整治文山会海、改变督查检查考核过多过频过度问题。开会、发文是我们党作决策、抓落实的重要方法,但是目前文山会海反弹回潮的问题比较突出,《通知》在这方面定了一些硬杠杠。一是层层大幅度精简文件和会议。明确发给县级以下的文件、召开的会议减少30%~50%。二是明确中央印发的政策性文件原则上不超过10页,地方和部门也要按此从严掌握。三是提出地方各级、基层单位贯彻落实中央和上级文件,可结合实际制定务实管用的举措,除有明确规定外,不再制定贯彻落实意见和实施细则。这一规定,是为了解决照抄照搬上级文件、层层发文的问题。四是强调少开会、开短会,开管用的会,对防止层层开会作出规定。针对一些地方和部门传达学习上级精神照本宣科、泛泛表态、刻意搞传达不过夜这些问题,提出了“三个不搞”的禁止性要求。《通知》着力于解决过度留痕的问题,明确提出:一是强化结果导向。考核评价一个地方和单位的工作,关键看有没有解决实际问题、群众的评价怎么样,而不是唯台账是举、以材料论英雄。二是坚决纠正机械式做法。现在基层干部反映有几个突出问题,比如本本多了、台账资料多了、微信工作群和公众号多了,有的乡镇干部手机上扶贫、党建、目标考核等各种微信群、app、公众号有30多个。对此,《通知》明确规定“三个不得”,着力解决重“痕”不重“绩”、留“迹”不留“心”现象。三是针对有的地方和部门搞“责任甩锅”,把问责作为推卸责任的“挡箭牌”,要求严格控制“一票否决”事项,不能动辄签“责任状”。

三是抓好落实,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抓作风建设。党的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继承了我们党始终重视作风建设的光荣传统,对新形势下的作风建设提出了新要求,作出了新部署,彰显了我们党踏石留印、抓铁有痕抓作风建设的劲头。中央明确提出将20年作为“基层减负年”,现在关键是抓好落实。各地各部门都应力戒形式主义的“痕迹管理”,切实减轻基层干部的负担,让他们集中精力干好工作,让群众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尤其要坚决防止用形式主义的做法来解决形式主义问题,要在干部思想教育、党性修养、提高工作能力上下功夫,真正做到为基层干部减负、让群众满意。

中国精神中国文化中国文化作文精选

中国,是一个浩然长存5000多年的国家。中国,是一个经历千万苦难仍屹立不倒的大国。中国精神,是每个中国人心中的信念。是为了中华民族而复兴的伟大精神!

于敏——中国氢弹之父。他曾为研究氢弹隐姓埋名30年,一生只露过两次面。一次在“两弹一星”的元勋颁奖会上,一次在氢弹之父表彰会上。他的坚持,默默研究,舍己为国都展现了伟大的中国精神。

这次疫情,中国的处理方法,处理速度都无一例外的向全世界提供经验,展现了大国风范。不得不提的是本次疫情的关键人物——钟南山院士。2003年非典时,钟南山院士就全力以赴展现他卓越的医学能力。17年后,钟南山再次挂帅。已经84岁高龄的他本已是享受晚年的年纪,可他却坚定地站了出来,开始了每天最多睡三四个小时,不断观察患者的情况,与新冠病毒直接面对。只因一句“中国需要我。”

钟南山院士的精神,值得我们所有人去铭记,去感恩。

大家都说,曾经是全世界守护90后,现在有90后来守护全世界了。抗疫情援鄂的救援队伍中,年轻的90后占了不少数。他们也只是个孩子,是个刚迈入社会的年轻人。疫情期间不仅不能与自己的父母相聚,反而要一天24小时穿着防护服,脸背面照挤出红色深沟,眼窝深陷,双腿沉重。却连与家人相见也必须隔着厚厚的玻璃门。中国的年轻一代已经勇于抗下重任,他们不畏惧不怕牺牲的为民情怀,使中国的未来洒满金黄星光。

中国的小小少年也不甘示弱,武大壮是中国跳绳国家训练队的一名训练生,12岁就进入国家队训练。训练的高强度,同伴们不分昼夜的努力,让骤大的压力压着这个十几岁的少年无法喘息。满头大汗,腿似千斤,双拳紧握,甚至泪流满面,那都是常有的事儿。

武大壮小小年纪就有了这样的不放弃,坚强刻苦努力。为完成自己的梦想而不惜一切的精神足以让全世界感受到,这就是中国精神。

纵使生活淡然冷漠,总有信念让我们泪流满面,纵使中国复兴之路十分艰辛,总有中国精神永存心间!

《中国文化精神》读后感

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是指导新时代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的纲领性文献。宣传思想工作者理应在深学深悟实干中统一思想、凝聚力量,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

党的大以来,党的宣传思想工作以一系列影响深远的变革取得了历史性成就。8月19日,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宣传思想工作一定要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为基本职责;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宣传思想工作要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把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和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之下,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宣传思想工作要引导人们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这些重要论述继承了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的优良传统和实践经验,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新思想和理论成果,为做好新时代宣传思想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有的放矢,及时回应了时代命题,解了困扰已久的难题。党的大以来,宣传思想战线主动作为、开拓进取,不断深化对宣传思想工作的规律性认识,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把党的创新理论宣传工作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深入人心,得到了广泛的响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广泛弘扬,激励和感召着人们创造美好生活;主流思想舆论成为时代的最强音,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创造性;文化自信得到凸显,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大幅提升,国际社会对中国文化的价值认同明显提高,全党全社会思想上的团结统一更加巩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踏上新征程,履行新使命,必须把统一思想、凝聚力量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中心环节。统一思想是凝聚力量的前提,是当前宣传思想工作的头等大事。而要完成这项中心工作,需要全面提升宣传思想工作的能力。着眼战略全局,为宣传思想工作者提出了“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擘画了做好宣传思想工作的蓝图,创建了新时代宣传思想工作大格局。

举旗帜,就是要高举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推动工作,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深入人心、落地生根。举旗帜的问题,事关道路和方向,事关中国和人民的前途命运。独特的文化传统、历史命运和基本国情,决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中国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革命战争年代如此,和平建设时期也是如此。既要在理论上廓清这个问题,更要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中国革命胜利的精神动力,坚持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是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我们确立了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旗帜以后,就要把这面旗帜高高举起来,把鲜明的立场亮出来,“不要含含糊糊,遮遮掩掩”。

聚民心,就是要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唱响主旋律,壮大正能量,做大做强主流思想舆论,把全党全国人民士气鼓舞起来、精神振奋起来,朝着党中央确定的宏伟目标团结一心向前进。“人心是最大的力量”。“聚”才会有合力,才会有向心力。宣传思想工作做得好,就能引导人民团结,引导人民前进,引导人民走向真理。现在,我们处在改革的深水区,攻坚克难的关键阶段,面临的国际形势日趋复杂,宣传思想工作需要不断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坚持正面宣传为主,更好地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熟悉了解宣传对象,避免成为“沙漠中的布道者”。宣传思想工作只有真正做到群众中间去、被群众广泛认可和接纳才是成功的,一旦调动起民众从事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也就发挥了宣传思想工作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直接作用。

育新人,就是要坚持立德树人、以文化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宣传思想工作是做人的工作的,要把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作为重要职责。时代新人首先必须是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是立场坚定、知识完备、人格完善的社会主义接班人;要有真知识、真本领,能够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世界、分析世界;要不断磨练会干事,干成事的真本领,既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又要敢于创新,还要以问题为导向,真正解决人民群众面临的、国家发展需要解决的大问题、真问题。

兴文化,就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昌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文化不是无本之源,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脉,是当前和未来中华文化发展的重要基石。只有创造性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弘扬革命文化,才能更好地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兴文化的进程中,文化文艺工作者要用心用情用功抒写伟大时代,不断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

展形象,就是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历史进入到了一个崭新的时代,中国已经展现出一个大国的担当和实力。宣传思想工作一方面要客观、全面、真实地报道世界,另一方面要积极主动阐释好中国道路、中国特色,有力维护我国的政治安全和文化安全。应把握大势、区分对象、精准施策,主动宣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动讲好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故事,让世界了解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带领亿万人走向共同富裕的奋斗历程;讲好中国人民奋斗圆梦的故事,即中国人在追求美好生活的过程中,表现出的自信、勤劳、善良的个性,真诚、质朴的情感,执着、拼搏的精神;讲好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故事,让世界更好了解中国,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谋求一个和平、融洽的国际关系。

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深刻总结和阐述了新形势下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的历史方位和使命任务,高屋建瓴地回答了一系列方向性、根本性、全局性、战略性重大问题,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宣传思想工作的行动指南。

加强队伍建设。马克思曾指出,如果你想感化别人,那你就必须是一个实际上能鼓舞和推动别人前进的人。宣传思想工作要在错综复杂的宣传实践中增强本领能力,必须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牢牢把握正确政治方向;要增强本领能力,加强调查研究,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要加强作风建设,坚决纠治“四风”特别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

注重创新。指出,“宣传思想工作创新,重点要抓好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基层工作创新”,宣传思想工作者要不断掌握新知识、熟悉新领域、开拓新视野,“需要更多的智慧,思想要更加明确,风格要更好一些,知识也要更丰富些”。尤其是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时代,更要及时认识网络传播规律,提高科学用网治网水平,让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

注重文风和工作作风。宣传工作要在基础性、战略性工作上下功夫,在关键处、要害处下功夫,在工作质量和水平上下功夫,这离不开朴实的文风与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应走实群众路线,落实“走、转、改”,唯有离基层更近,才能离实践与真理更近,方能在这个过程中促进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为服务党和国家事业全局作出更大贡献。

《中国文化精神》读后感

改革开放这场中国的第二次革命,不仅深刻改变中国,也深刻影响世界。在改革开放走到第40个年头的今天,我们应该如何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以及从什么样的角度、态度、力度来认识和推进改革开放,是一个重大课题。

尽管是有风险的事但不这样做前进就困难了。

邓小平同志最早把改革称为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在1985年3月28日会见日本自由民主党副总裁二阶堂进时,他指出:“现在我们正在做的改革这件事是够大胆的。但是,如果我们不这样做,前进就困难了。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这是一件很重要的必须做的事,尽管是有风险的事。”

说到“革命”,我们并不陌生。曾经一个时期,“革命”是中国最流行的政治话语。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革命是以夺取政权为目标的、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统治的运动。政治学者塞缪尔·亨廷顿认为,革命是国家内部剧烈的、根本性的、暴力性的变迁。相对来讲,改革是国家领导层主动推动的、通常是渐进式的社会政治革新。

但应当看到,革命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狭义上看,革命主要是指社会革命和政治革命,如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从广义上看,革命泛指某种事物发生的根本变革,从量变产生质变,进而引起质的飞跃,如科技革命、信息革命等。

邓小平同志所提出的“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就是在这个意义上讲的。改革开放是第二次革命,是相对于第一次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及与之相连的社会主义革命)而言的,亦即一次新的伟大革命。

这一论断是邓小平同志对改革开放性质的精辟概括。重温这一重要思想,对于我们继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坚定不移地把改革开放进行到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不仅是政策选择而且是制度上的革命。

有观点认为,第一次革命属于制度选择,改革开放作为第二次革命则属于政策选择。这种观点并不完全正确。

诚然,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而完全不同于以夺取政权为目标的、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革命。它是对已经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的改进、变革和巩固。作为一场新的伟大革命,改革开放是在过去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社会革命取得成功以及社会主义建设取得成就基础上进行的,是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基础上的自我调整、自我革新、自我提高。

但是,改革不仅仅是对原有体制作细枝末节的修补,在一定程度上也需要革命性变化。例如,经过多年的发展,我们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这就是一场深刻的革命。

事实上,自邓小平同志提出“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命题后,我们党往往会把一些极具重大意义的事情称为“革命”。党的大报告提出,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党的届四中全会把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界定为“国家治理领域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从全面深化改革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到国家治理领域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是有机联系、层层递进的。其根本目的就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形成一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体系。

改革开放作为第二次革命,是量变中有质变。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来看,“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体现的是量变,“在一定的范围内也发生了某种程度的革命性变革”则意味着量变基础上的部分质变。

特别是,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从“人治”向法治的转变等,是当代中国已经面临并将继续进行的极为深刻的社会变革和制度变迁。它不仅是政策选择,而且是制度上的一场革命。正如党的十九大报告所强调的,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破除阻碍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一切思想和体制障碍,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

啃下硬骨头必须勇于自我革命。

改革开放作为第二次革命,也包含着中国共产党的自我革命。正如所指出的,勇于自我革命,是我们党最鲜明的品格,也是我们党最大的优势。在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必须把执政党的自我革命提到议事日程上,并以此来推动社会革命。

勇于自我革命,本质上是一种自我牺牲,对象不是剥削阶级及其代理人,而是执政党和执政者自身。一些人总是把希望寄托在外在压力上,认为执政者不会自我革命,只能以压促变。但马克思主义认为,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起决定性作用。中国共产党的优势和长处,就在于能够主动进行自我更新和自我革命。改革开放就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主动抉择。面向新时代,我们党反复强调要勇于自我革命,体现了不变的责任担当。

新时代改革开放再出发,关键在于执政者要有自我革命和自我牺牲的勇气。这当然很不容易,但舍此就没有出路。必须正视的是,改革开放40年了,全面深化改革也近5年了,如果在一些关键领域依然不能取得突破、不能啃下硬骨头,就会动摇民众对改革的信心。信心一旦动摇,各种混乱思想、错误认识、模糊观点就会大行其道、扰乱视听。

有些人之所以对改革开放不满,其中固然有利益失衡的因素,甚至不乏别有用心者,但有一些也是因为问题和弊端没有通过改革加以有效解决,甚至有些积弊还愈演愈烈、利益固化不断加剧。简言之,就是改革还不够全面、深化。因此,必须勇于自我革命,必须高举改革开放旗帜,将改革进行到底。

以自我革命推动社会革命,就是要进行刀刃向内的革命。正像所指出的,要敢于涉深水区、啃硬骨头,要以勇于自我革命的气魄、坚忍不拔的毅力推进改革,敢于向积存多年的顽瘴痼疾开刀,敢于触及深层次利益关系和矛盾,坚决冲破思想观念束缚,坚决破除利益固化藩篱,坚决清除妨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

总之,我们不能仅仅作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要站在改革开放是第二次革命的高度上,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要敢于拿自己开刀、勇于割自己的肉,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和决心将改革进行到底。

中国文化精神读后感

前段时间在知乎看到了对许倬云先生《中国文化的精神》一书的批评。答主认为书实在写得太散、太杂、太软、太乱,没有提炼出属于中国文化根本精神特质的东西,顶多只能算是一个中国文化现象大杂烩,读来难以令人尽兴。而我却不这么认为,在我看来中国文化最大的精神特质就是融入与和谐,而这两种特质在书中都得到了全面的展示。

书中《时空中的生活美学》及《多元互动的秩序》,讲的就是“融入”与“和谐”。许先生想要描述的中国文化精神特质之是“民吾同胞,物吾与也”,说的就是融入与和谐。在中国文化中,两者最浅层的表现是融入父子、兄弟、夫妻、君臣、朋友等等一组一组的人际关系,彼此不相冲突;进而融入家庭、融入单位、融入社会、融入环境、融入自然,和谐舒适;如若我们换一个尺度,融入与和谐实则是建立在尊重之上的兼容。任何文化都是人类精神的产物,沉淀着最深层的情绪感受和最能引发共鸣的意义。b站跨年晚会之所以能够一骑绝尘,正是因为他将广大观众的文化需求放在心间,将文化的思考与传播放在首位。这一场晚会使每一种热爱、兴趣和文化都得到了最大的尊重与包容,每一个参与者得到了平等的待遇,从而真正做到了尊重舞台,尊重嘉宾和尊重观众。

许先生想要描述的中国文化精神特质,是认识到万事万物既相互依存,又相互矛盾,因而形成一种十分开放、包容的心态,在开放和融入中去实现动态和谐,各得其宜。对于中国文化,我们既要看到其所长,又要看到其所短,不能简简单单地生起文化自悲或者文化自信的念头;只有融入整个现代文明,再来思考自己的文化特质,才有现实意义。因此,我们一方面要看到自己文化的长处,承前启后,将其发扬光大;另一方面更要明确自己文化的短板,将其补上。

书中的最后,许先生说:“这本书陈述的理念不是文字和词句,而是父母一代以自己寄生托命的文化资源,交托给我们这一代,留给我们,再转移于世世代代的中国人。希望未来的中国人吸取遗产,发扬光大,使中国文化的精神,不断更新,充实延续,俾得现代文明在中国茁壮,融合过去和现代,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成分,全体人类,有此依托,共同戮力,跻于大同。”对于新时代的我们而言,九万里风鹏正举,文化的发展与传承之责由我们承担!

《中国文化精神》读后感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文化自信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昂扬奋进的民族闪烁着文化自信的光芒。近代中国一度衰弱落后、被动挨打,导致了某些缺乏文化自信的现象。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我们越来越认识到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与急迫性,要使“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要让世界感受到中华民族的文化魅力,首先就必须拥有坚定的文化自信。只有坚定的文化自信,才能彰显中华文化的魅力与影响力。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文化自信尤为重要。我们应如何认知文化自信?文化自信的底气从何而来?这些问题需要我们深思。我以为,坚定的文化自信有三大支撑。

博大精深、灿烂辉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深厚基础。中国拥有浩如烟海的文字文献经典。中国先民在夏商时代发明、创造出完整的文字系统,拥有了在大自然中生存并代代传承文明的重要力量,“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的传说,是文字发明重要性的传神写照。中国的文字发明,直接铸造了中国文化的经典文献传统,国史、方志、家谱等重要史料为中华文化的保存与传承作出了无可替代的贡献。从甲骨卜辞的“有典有册”,到先秦两汉的“十三经”,再到唐宋元明清的《通典》《通志》《文献通考》《永乐大典》《四库全书》,中华文化的精神观念、社会文明都熔铸在这些传世文字文献中,浩瀚的文献成为中华文明的标志,让我们拥有强大的历史根脉力量。

中国拥有深厚的民族民间文化土壤,在这一土壤中孕育了丰富多彩的口头叙事传统,历史悠久又兼具文化感染力。世代相传的口头叙事传统包括神话、史诗、传说、故事、谚语、歌谣、曲艺等类别,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结合,成为熏陶中国人精神气质与生活态度、培育中国人历史意识与价值观念、传承中国人情感与智慧的重要文化载体。众多的民族也使得中华文化内涵丰富、积淀丰厚。以口头叙事传统为代表的民族民间文化传统构成了中华文化强大的现实基础。因此,强调,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

系统而深刻的中华文化理念具有巨大的文化影响力。天地人和谐共生的生态理念,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特征。上古先民选择了农耕的生产方式,也就选择了“人与天调,然后天地之美生”的生存理念。“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的理念让中国人形成了顺应自然时序、节制使用物力的礼天敬地优良传统,这种传统让中国人安居乐业、生生不息。

民胞物与、天下一家,是以儒家思想为重要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怀理念,它强调天下大同的情怀,从古到今,无数仁人志士秉承“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坚定信念,自强不息。同时,中国传统文化中“四海一家”“天下大同”等文化情感与文化理想,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包容性和亲和意识,这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历史文化基础。

守正开新、刚健坚韧的实践理念,是中华文化攻坚克难,不断发展的精神动力。中华文化中“日新”“时变”的意识,使其永远焕发生机与活力。既守文化大道之正,也依据时世变化与时俱进,真正实现了“旧邦新命”“返本开新”“日新之谓盛德”。这也是“创造性转换”“创新性发展”思想的传统文化源头。中华文化历久弥新,除了因应时世不断变化发展外,更重要的是中华民族向来具有刚健坚韧的精神品格。无论怎样的困难与挑战,都只会激发中华民族的刚健与坚韧,使中华文化数千年历经无数风暴洗礼,仍能“历久弥坚,不坠青云之志”。正是这样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文化理念、文化情怀与文化品格,塑造了中华文化在全球的独特魅力。

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文化自信的坚强基石。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伟大的革命历程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取得胜利的文化支撑和精神标识。中国革命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和清醒剂,是最好的教科书,革命文化是近代以来中国共产党为实现革命理想不懈奋斗历程的文化写照。只有从革命文化中重温历史、感悟初心、接受洗礼,才能真正明白中国共产党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清醒认识我们党与生俱来的精神特质和政治本色。只有用具有丰厚历史底蕴和精神内涵的革命文化熏陶思想、滋养心灵,使红色基因融入党员干部的精神血脉,才能使当代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变得更加深沉而执着,更加坚定文化自信。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形成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长期实践的积累和总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力量。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体现了当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和政治理念,是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精神力量的重要源泉。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说过:“如果中国能够在社会和经济的战略选择方面开辟出一条新路,那么它也会证明自己有能力给全世界提供中国和世界都需要的礼物”。今天我们强调的文化自信,不仅有对作为国家发展根基与底蕴的传统文化的自信,更有对在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伟大实践过程中逐步孕育出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中国拥有深厚的文化根基、深刻的文化理念、影响深远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未来世界文化发展的道路上,中华文化的贡献不言而喻。

《中国文化精神》读后感

明确指出:“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我们只有构筑好新时代的中国精神,才能更好地为广大人民提供精神指引。

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需要强大的中国精神。

我们可以将“中国精神”这一概念理解为一个自觉的主体性存在,它是中国文明的精髓体现及由此展开的各种思想、理想和价值观;它是自我规定、自我扬弃、自我创造的主体性过程;也是中国人自己的本质力量、创造能力和独特的价值观在不同历史时期的集中体现。曾多次指出:“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精神,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价值观念。”中国正处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征程中,这不但意味着中国出现了重大的“历史性跃迁”,而且也意味着需要有新的时代精神来把握“我们的时代”。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精神支撑。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曾经有过显赫的辉煌,但近代以来却遭受百年困境,陷入历史低谷。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民族结束了任人宰割的历史,逐步走上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如今,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这本身就是一部追求民族独立富强的宏大的精神史,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发展史的崭新阶段。集中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特殊意蕴,为中华文化的历史承续提供精神保障,为中华民族的生息与自强提供精神保障。

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需要精神驱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虽然社会主义思想与运动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遭受了一定的挫折,但当代社会主义运动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是创新的实践,创新无止境,实践也无止境。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领域进行了艰苦的探索,大大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宝库,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让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这本身就是人类文明与中国精神相结合的产物。

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需要精神内核。随着各项事业的向前推进,中国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已经接近了世界舞台的中央。之所以能获得今天的世界地位并成为影响世界发展进程的发展中国家,主要得益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与实践,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绝不是单一的经济或技术层面的,思想和精神层面也很重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精神,而时代精神又是那个时代共同的价值追求。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国家价值目标、社会价值理念和个人价值规范来实现国家精神、社会精神和个人精神的有机统一,从而构筑了民族、社会、人民三者有机结合的价值设定所内生的中国精神。

国家价值目标是立足国家层面回答“建设什么样的国家”,是国家意志的集中体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这与我国特有的文化传统、悠久的历史、现阶段特定的基本国情密不可分,也是形成国家精神的核心要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由来已久,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儒家所提倡的“天下大同”等,是我国人民追求理想国家制度的愿景;《易·系辞上》中记载的“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等话语则是我国人民对于国家富强这一美好愿望的诉求。可以说,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这一国家价值目标凝结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蕴,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兼收并蓄与创新发展,从根本上体现了我们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与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中国精神的核心内容。

社会价值理念是相对于个体价值而言的,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对公共利益或公共事务的深刻认知,是实现人们美好生活需要的内在旨趣。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社会价值从表现形态上可以表现为制度化、知识化及精神生活化三种存在形式。社会价值的制度化,即通过制度化的方式约束或规范全体社会成员,成为其行动的指南。社会价值作为中国价值的建构维度之一,具有鲜明的实际性与公共性,表达了我们对于理想社会和美好生活的追求。社会价值的知识化必须以深厚的人文历史与广大民众为基础,只有作为一种系统知识,透过社会大众的情感认同与价值参与,社会价值才能真正历代相循从而生生不息。社会价值的精神生活化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行为取向与风俗习惯所表现出的原生态价值观,是一种精神需要。

个人价值规范是社会生活中个人的价值行为选择及其所反映的品德素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规范,也是公民道德规范的核心内容。“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同样,个人不立则国不能强。所以,要实现中华民族的强国梦,首先要强民,培育公民良好的精神状态和精神品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就是中国精神具体形态的体现。爱国是对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历史文化等的尊重与维护,爱国精神是何时何地都无法割舍的对祖国和人民的深沉的爱,也是一个国家强大的精神之基;敬业就是一种视事业如生命的执着情感和奋斗精神,是一种敢于克服困难、敢于拼搏的创新精神;诚信是个体道德规范的基础,是和谐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元素,诚信在维护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中起着决定性作用,体现了一种现代契约精神;友善是对他人的友好与善良,是构建社会成员之间和谐相处、美好生活的道德纽带,是自爱与他爱的完美结合,体现的是一种和美精神。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共同构成中国精神大厦的基座。

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使中国力量充分彰显。

通过培育和践行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构筑好中国精神,目的是彰显中国力量,为人们的精神生活提供有效指引。中国精神是中国力量之源,而中国力量又是中国精神的彰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需要凝聚磅礴之力,才能实现质的飞跃。党的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统揽全局,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汇聚了强大的“中国力量”。中国力量就是人民的力量、团结的力量、战胜困难的力量、为世界担当的力量。

理想的力量是无穷的。个人无理想与动物无异,社会无理想就是一盘散沙,国家无理想就纯粹是没有灵魂的机器。理想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和精神追求,是人之为人的一种超越能力,具有改变现实、克服万难、提振人心、升华人格等作用。理想是灯塔,是风帆,是引领社会进步的航船。理想不仅仅是个人事业成功的坚实基础,也是一个国家或民族能够不断振兴腾飞的精神基底。对理想信念的坚守集中体现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普遍遵循,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力量在于其广度和深度的渗透力。一方面,我们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实践和社会治理等各个领域之中,不留任何“空白”地带;另一方面,我们要致力于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实际、融入生活、融入人们的内心,在感情上认同它,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接受它,才能达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效果。同时,价值观转化为行为习惯需要充足的前提条件,即人们对其充分认识并产生情感认同,而落脚点在于将其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使之得到普遍的施行应用,内化为社会成员们自觉主动的行为,成为一种生活习惯。

《中国文化精神》读后感

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把握正确舆论导向,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这一重要论断,与我们党长期形成的新闻思想一脉相承,是做好新时代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科学指南。我们要深刻领悟、努力践行,特别是要善于从政治上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注重政治站位,强化“四个意识”,提高政治能力,切实履行新使命实现新作为。

注重政治站位,坚持把正确政治方向摆在第一位。

“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是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的使命任务。要肩负起这个使命任务,新闻舆论工作必须坚持把政治方向放在首位。

坚持党性原则不动摇。党和政府主办的媒体是党和政府的宣传阵地,必须姓党。党的新闻舆论媒体的所有工作,都要体现党的意志、反映党的主张、维护党中央权威、维护党的团结,做到爱党、护党、为党。要旗帜鲜明地把党性原则贯彻到新闻舆论全过程,以党的旗帜为旗帜、以党的方向为方向、以党的意志为意志。落实政治家办报方针,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自觉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大力宣传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突出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使之成为时代最强音。

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不动摇。新闻观是新闻舆论工作的灵魂。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在新闻舆论工作中的根本体现,是党的新闻思想之源和根,是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定盘星”。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的有机统一,做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

坚持以正面宣传为主不动摇。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是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方针。面对新形势新情况,我们必须站稳政治立场、增强政治定力,始终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以壮大主流思想舆论为己任,深入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宣传经济社会各领域的重大发展和先进典型,营造崇尚英雄、学习英雄、捍卫英雄、关爱英雄的浓厚氛围,更好地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

增强“四个意识”,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

学习贯彻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最关键的是要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作为新闻队伍的基本要求,从严落实。

增强“四个意识”,要求新闻工作者在服务党和国家事业全局中作出更大贡献。要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保持敏锐的政治观察力和鉴别力。要坚守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对党和人民的忠诚,自觉站在党和国家大局上想问题、看问题。要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把全党全国人民士气鼓起来、精神振奋起来,朝着党中央确定的宏伟目标团结一心向前进。

增强“四个意识”,要求新闻工作者在坚决维护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上更加自觉。“万山磅礴有主峰”。具有非凡的政治智慧、高超的领导能力、强大的人格魅力,赢得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衷心拥护,赢得了国际社会高度赞誉。新闻工作者要始终做到坚决拥护核心、坚决听从核心、坚决维护核心,确保党的领导更加坚强有力。

增强“四个意识”,要求新闻工作者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更大功夫。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是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新闻工作者一方面要带着信念学、带着感情学、带着使命学,真正做到学深悟透、融会贯通、真信笃行。另一方面,要遵循新闻传播规律,适应对象化、差异化、分众化的特点,加强传播方式手段和话语方式创新,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讲清楚、讲明白,让老百姓听得懂、能领会、可落实。要紧密联系百姓身边发生的变化,联系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以小见大,寓事于理,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构筑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

提高政治能力,在意识形态斗争中千万不能天真、不能大意、不能退缩。

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是党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大事,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强调,新闻媒体是各种势力争夺的重要阵地,新闻舆论工作处在意识形态斗争最前沿。要坚持从党的工作全局出发把握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做到思想上高度重视、工作上精准发力。

领导权不能放。加强和改善党对新闻舆论工作的领导,是新闻舆论工作顺利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其实质是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必须坚持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巩固意识形态阵地。各级党委要增强阵地意识、管理意识,把所有媒体都置于党的领导之下,都在党的管理之中。要牢固树立人才意识,大兴识才、爱才、敬才、用才之风,让在理论上、笔头上、口才上或其他专长上有“几把刷子”的人才大批涌现出来。

亮剑精神不能丢。当前,思想舆论领域存在红色、黑色、灰色“三个地带”。红色地带是我们的主阵地,一定要守住,决不能丢失;黑色地带主要是负面的东西,要坚决管控,大大压缩其地盘,逐步推动其改变颜色;灰色地带要大张旗鼓争取,加快使其转化为红色地带,防止其向黑色地带蜕变。要以战士的姿态、战士的担当,坚守阵地敢于出击,与否定党的领导、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等错误言行作不懈斗争,决不允许一些人造谣生事、浑水摸鱼、煽风点火、信口雌黄。要正确区分和处理政治原则问题、思想认识问题、学术观点问题,无论处理什么问题,要防止简单化、片面化。要打好网络意识形态攻坚战,推动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

纠“四风”改文风不能松。文风体现作风、反映党风。“要转作风、改文风,俯下身、沉下心,察实情、说实话、动真情,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的重要论述为广大新闻工作者加强作风建设指明了努力方向。要牢记“我是谁、为了谁”,忧患着人民的忧患,欢乐着人民的欢乐,感动着人民的感动。要坚决纠正“四风”,特别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要深入调查研究,练就过硬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多采写内涵深刻、贴近群众、感人至深、影响广泛的优秀新闻作品。近年来,新闻战线开展的“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为新闻工作者锤炼“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提供了良好平台。要持续运用和落实这一长效机制,防止一阵风、走过场。

党的大以来,在各种场合的重要讲话都朴素深刻、平实亲切、充满力量,为全党改进文风带了好头。我们要到火热的生活一线去,用亲身经历讲述感动社会的中国故事。新闻报道要落实时、度、效要求,力求短、实、新,反对空话连篇、言之无物、穿鞋戴帽那一套八股腔调。特别是要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力戒做表面文章、搞上下一般粗、空泛表态、照搬照抄。要多报道老百姓的事,多说老百姓听得懂的话,多写“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作品。要遵守新闻职业道德,按要求的那样,争当政治坚定、引领时代、业务精湛、作风优良的新闻工作者。

中国文化精神读后感

许倬云先生说:“我为什么会写这样一本《中国文化的精神》,我就在想,人类在整个历史的选择过程当中,有没有另外一条道路可以选择?有没有可能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中国人的想法、过日子的方式能给世界带来不一样的参考?”所以说这本书不是在一味的怀古、而是希望中国文化的特色能发生他山之石的功用,以“匡救现代文明的困难”。

本书从中国文化在天、人、群、己,理想与现实间的各个角度,呈现出传承的文化的特色。读起来让人感觉是在追寻着历史的颠簸和挫折中中国文明丢失的、遗忘的精神余沥,触摸着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时空中的生活美学”中作者提及,他小时候刚刚能握笔的时候,每个识字的儿童恰逢冬至这天,都会被分到一张九九消寒帖。字帖上写了这么几个字(繁体字)——“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然后每天早上起来孩子们都要拿着毛笔在那个描红的字上写一个笔画。等把这九个字写完的时候,正好八十一画。八十一画写完意味着春天来了!因为当一个小孩子拿着笔,把这八十一画写完了,正好从冬至这天走到了柳条垂丝、燕子回飞的时候。对于传统的中国儿童,这是一种注意时间的教育,中国人对于时间的敏感、对于自然与自身关系的全盘融合正是在这种环境之中渐渐培养出来的。

许倬云老先生谈到了八卦这个图形。他说其实这幅图中蕴藏着一个细节,从圆心出发放出去一根半径,这个半径绕着这个圆随便转,你不会发现这个半径有一个地方是全白或者全黑,都是有白有黑,阴阳调和的。中国人讲这叫“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随之慢慢地构造出了五行生态的相生相克。五行观念指出了人类生活之中的各种因素必须在平衡之中找到调和之道。失去了平衡,维生的资源不仅不能够有助于生存,反而可能妨害我们生存的环境。

许倬云先生认为,真正给中国人的价值观带来影响比较大的四部书是《水浒传》、《三国演义》、《封神演义》和《西游记》。这四部书对中国人的文化养成有着非常大的作用。《水浒》是由聚义结合的一个理想人间,其间的尝试和破灭令人唏嘘。《三国》挑选“义”这个字,塑造了几个典型人物,他们功业未成,却留下理想人格,千古彪炳。《封神》是对于善与恶、成与败种种对立和斗争提出辩证过程的对抗、超越和解脱,最终出现共存的和谐。《西游》,竟将人间的许多艰难困苦内化为内心的挣扎,由认识欲望到克服欲望、提升自我,终于悟解一切俱空而得到自由。四部小说的串联谱成了既悲又喜的人生心路,中国人最喜欢的人物性格、处事方式基本上都来源于此。

《中国文化的精神》以“人间的精神”为立足点,描绘了一个复杂互动、充满了文化隐喻的社会体系。我觉得作为中国人,我们应该深入的挖掘积淀着中华民族深层的、独特的精神文化,以期在今日之中国焕发出新的活力!

顾炎武曾说:“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这恰恰是一部“明道”之作,同时又是一部“救世”之作。

中国文化精神读后感

素描,抽象,写实……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中,无数种绘画方式不断涌现。但是中国古代的绘画却像一个异类,与其他绘画方式的风格格格不入。他似乎有一种神奇的魅力,能让观者感受到一种深远的气韵。

中国古代的绘画与其说是画,不如说是诗。正如苏东坡所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中国古代的绘画与诗是一体的。中国古代绘画所追求的,并非将现实完美的描摹出来,也并非用抽象的笔法,将内心的感受,用意识流的方式传达给观者,而是以一种中庸的方式,不偏不倚的将诗的意境描绘出来。因此中国古代绘画既有情趣,又有理趣,阴阳调和,将美展现的淋漓尽致。

中国古代的绘画总能引人入胜。首先这种艺术形式与其他艺术形式不同。它既不像埃及壁画那样毫无透视,也不像写实画那样严格透视,而是反其道而行之,将近大远小变为近小远大,或是刻意弱化透视效果,来弥补空间上的差距,让画卷拥有被无限延长的可能。只有观者想象自己身在画中,随画走动。才能品味到细节的精妙、意境的高远。这样的方式,可以让画完成一些他本不能完成的事情。达到令人震撼的效果。

如果用4个字来概括中国绘画,我觉得,“请君入画”会是个不错的选择。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