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有效教学策略论文(专业19篇)

时间:2023-12-07 11:29:29 作者:温柔雨

在写作中,范本可以为我们提供灵感和思路,帮助我们更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考。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选整理的范文范本,希望能够给大家在写作时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研究论文

随着教师观念与角色的转变,有部分教师在重视学生主体意识发挥的同时,对如何发挥主导作用又感到纳闷。我常听不少语文教师怨声载道:不少教育行家都说,在阅读教学中,读是一种重要方法,也是一种重要能力。学生在读中获得信息,受到感染熏陶,把握语言规律等。可是,在教学中有不少学生把课文读了数遍,甚至能够背诵,却对课文内容知之甚少,读破词、读破句的现象依然严重,更不用说读出节奏、读出语感,领悟表达方法等。于是有的教师就动摇了,绕了一圈儿后,又走回了老路。继续实施他的“一言堂”,把学生当成接受知识的容器,或者直接让学生背教学资料或教师讲解的答案,应付考试。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与学生有成长关系密切。试想,没有语言的感悟与积累,孩子脑中一片空白,孩子们如何去表达?因此,促进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渠道。近年来,我对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作了些初浅探索和实践,现将体验描述于后与大家共勉:

一、在阅读时,培养他们对课程本身的兴趣,让学生有始有终地入情入境。

在学习过程中,摹仿文中人物的表情、语言、动作等,在脑中再现文中的形象。如在学《清明上河图》、《翠鸟》、《曼谷小象》等,就运用了这种方法。这样,学生不仅对文章内容印象深刻,而且丰富了学生的表象,语言和情感,将语言与情感、表象建立了联系。

还可以让学生进行角色朗读、按故事情节编演课本剧、演示等,如《詹天佑》、《草船借箭》、《武松打虎》等,让学生读中悟,演中学,既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调动学生的多感官参与学习,让语言与形象相互转换,从而学会表达。

在理解文中重点词语时,指导学生想象词语所表达的意境:如“急匆匆”、“蹑手蹑脚”可指导学生表演。“张冠李戴”、“雪中送炭”可让学生体会文中的相关语句。“五彩洒金”、“翠色欲流”等,可让学生想象它们的形象。尽量让静止的文字转换成生动的形象,让文章内容“活”起来。

二、在读书的过程中注重方法指导。

1、引导学生把握重难点及要求,指导按照课本提示的方法进行学习。

在学习一组课文前,先引导学生从“导读”、“预习”、“阅读提示”、“阅读向导”“课后思考练习”中把握住每一组课文及每一篇课文训练重难点及要求,寻找学习的思路方法。在学习每一组课文时,在第一讲读课文时,指导学生围绕该组课文的训练目标,要求及重难点按照提示的方法进行有效读书。学完后,引导学生归纳,总结,积累学习方法,在学习第二篇讲读课文就可稍加指导就能完成。阅读课文就可以放手让学生去运用方法进行自读,对个别学生进行指导。在学“读进去,想开去”这一组课文时,我先让学生在导读中“读通--读懂--理解--想开--交流”的学习程序。在学习第一课时,引导学生按照程序进行学习。

2、分层要求,分层指导。

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发现学生哪一环节有困难,就对哪一环节进行指导,让学生进行踏实的训练。不仅让好的学生吃得饱,又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弥补了以前欠缺的东西。对优先达标的学生,可以对他们进行更深的训练,或让他们阅读课一些课外读物,给他们加餐。

3、引导学生把握不同类型课文的一般学习方法。

不同类型的课文有不同的学习方法。古诗,就要先让学生了解时代背景、作者的处境和心境等,再让学生读中理解,读中体会,读中悟情。在理解时,提醒学生要结合注释,有时还要运用工具书。

学习写事的文章,要先让学生初读课文,感知它是写事的文章,再让学生从文中找出事情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理清事情的发展顺序。然后再让学生抓住主要段落去体会,去感悟,去品味,去联想。

三、在学习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归纳、交流、积累、运用读书方法。

调查发现,学习成绩好的同学都有一套好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总结、交流学习方法,不仅可以在归纳过程中加深运用的印象,以便迁移到新课文的学习或课外阅读中去,而且还可以使一些学生从中受到启发,学会探索,精选最佳的学习方法进行学习,提高学习的有效性。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归纳出以下几种常用的学习方法:

(1)整体读书法。在读一篇文章时,从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从整体理清课文结构,从整体体会思想感情,从整体领悟文中道理,从整体上品析妙词佳句的方法称之为整体读书法。

(2)分散读书法:就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分层目标或重要典型段落,有针对性地读书,解决问题。

(3)圈点批注读书法:就让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把自己认为重要的,有疑难的地方用符号文字标标出来,写出自己的问题、见解、想法等,以便以后的高效复习。

(4)质疑问难法:是一种探求真知,向未知领域深入掘进的读书方法,它是从学生心中的疑问,调动其思维进行探究的读书方法。这种方法便于使教学与重难点、学生实际更贴近,减少教学时间的耗费。

(6)情景再现法:就是将作者所写的人、事、物、景在脑中变成真实的场景与活动画面,让学生有身临其境感受,然后再根据头脑中的情境进行复述或背诵的方法。它可以促进表象与文字的相互转化,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四、营造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空。

1、建立互帮互助、团结友爱的集体氛围。

这样可以让学生与学生之间互相尊重和信任。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领悟到“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的道理。对后进学生的不足,不嘲笑、不讥讽、不高高在上。这是让每一个学生有言敢发,敢说真话,从而促进学生有个性的发展。

2、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教师在教学中,不以“有学生在作业、交流、汇报中,有错误”而生气、指责、批评等。在心理上要对好、中、差学生一视同仁;在语言中要对学生多鼓励、表扬;在课堂上和批改作业中,要看学生的闪光点。

通过训练,在学生读了《爱迪生》后,一学生说:“就是由于爱迪生不怕失败,才成了伟大的发明家。”在读了《古井》一文时,学生们体会到,在自然界中,很多东西都具有无私奉献的品德。在读《爬山虎的脚》时,学生发出:“人也要向爬上虎的脚一样,就该去做该做的事,不然也会向爬山虎的脚一样萎缩了”的感慨。在读到《三克镭》中的第四、五自然段学生感悟到:美国之所以发展那么快,就是由于美国的民众和官员都很重视科学,都很崇拜科学家那种勇于探索、勇于实践的如痴如醉的忘我工作的品格。

初中文言文有效教学策略论文

一方面要通过解题和反思活动,从具体数学问题和范例中总结归纳解题方法,并提炼和抽象成数学思想;另一方面在解题过程中,充分发挥数学思想方法对发现解题途径的定向、联想和转化功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以数学思想观点为指导,灵活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范例教学通过选择具有典型性、启发性、创造性和审美性的例题和练习进行。要注意设计具有探索性的范例和能从中抽象一般和特殊规律的范例,在对其分析和思考的过程中展示数学思想和具有代表性的数学方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对某些问题,要引导学生尽可能运用多种方法,从各条途径寻求答案,找出最优方法,培养学生的变通性;对某些问题可以进行由简到繁、由特殊到一般的推论,让学生大胆联系和猜想,培养其思维的广阔性;对某些问题可以分析其特殊性,克服惯性思维束缚,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对一些条件、因素较多的问题,要引导学生全面分析、系统综合各个条件,得出正确结论,培养其横向思维等等。此外,还要引导学生通过解题以后的反思,优化解题过程,总结解题经验,提炼数学思想方法。

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研究论文

阅读教学是占有语文课堂教学比重最大的一类教学内容。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每个学生从小到大似乎都离不开阅读。但是,大部分高中学生阅读的兴趣不浓;阅读的品味不高;阅读的能力较差;阅读的水平参差不齐。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很多,但是一部分应归咎于日常阅读教学的无效性。这个问题已经成为制约阅读教学的瓶颈,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阅读教学不光要教会学生读书,体会文章的人文内涵,还应当让学生从读学写。因此,阅读教学无疑兼具指导写作的任务。如果对初学写作的小学生讲写作方法,收效甚微,他们还是不知道该怎样写。

一、准确把握课程标准高中生阅读水平标准。

阅读水平标准是课程标准对学科教学内容的基本要求,是设计和实施教学的依据。只有准确地把握了阅读水平标准,才能明确课堂教学的目标。在多数情况下,教师确定教学目标往往只是根据经验、考试的要求和教材,有的甚至没有教学目标。如果在传统的教学中,对于一个经验丰富的教师来讲也许不会有太大的偏差。但是,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国家对课程的内容标准进行了重新定位,如果再仅凭经验做事,就会使教学“踩不上点”,出现大量的无效劳动,造成时间、精力和资源上的浪费。

只有准确地把握了阅读水平标准,才能准确定位教学内容的内涵和外延。教材中提供的教学内容,只是可供教师选择的教学内容的'一个蓝本。对于一节有效的阅读教学来讲,教师不应是“照猫画虎”式地把教材中的阅读内容搬给学生,而是要对阅读的内容进行处理。这个处理包括阅读内容重选或重组,或对阅读内容进行挖掘和拓展。而内容重选选什么,重组怎么组,挖掘多深,拓展多宽,要依据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学生阅读水平标准确定。

因此,处理教材与课程的关系实质,就是要紧紧抓住学科的性质,依据学生阅读水平标准,来设计和组织教学,这是确保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二、尊重高中学生的阅读体验。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然而在传统的教学中,往往只见教师,不见学生。教学往往变成教师自编自演的独角戏或是教师展示个人才华的舞台。“有效阅读教学”从教学的本义出发,把学生摆在了阅读的中心位置,让学生成为阅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求阅读教学实现由重视教师的“教”向重视学生的“学”的方向转变。

要让学生以全部的身心参与阅读学习活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程度,直接决定着学生学习的质量和效率。有效的阅读教学,应努力做到让学生以全部的身心参与学习活动。

阅读活动的设计,是否指向阅读目标的达成,或者直接有利于阅读目标的达成,主要表现在阅读活动的设计和安排是否符合学生的阅读要求,是否真正有利于提高阅读效率和阅读目标的达成。

学生的参与的广度与深度主要表现在全班有多少学生参与到阅读活动中来,教师是否根据学生的实际引导学生参与不同的阅读活动,教师对学生参与的阅读活动是否有足够的教育考量。

要在教学过程中转变学生的阅读方式,教师至少要做到两点:一是要从更高的层次上全面理解阅读的内容要求。新课程改革要求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层面上设定教学目标。由于传统教学的惯性和简单的应试思维,教师对阅读教学内容的分析往往局限于对知识的解读,而对于文本中蕴藏的能力、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则很少关注。这种文本的解读习惯,一方面把原本丰富生动的文本变得干瘪枯燥;另_方面,就是使教师以线性的思维方式选择和设计学生的学习方式。二是深入理解知识的生成过程。任何知识,都有其来龙去脉,这就是知识的生成过程。教师只有深入地理解了知识的生成过程,才能准确地定位教学的三维目标,选择科学的学习方式。

三、阅读教学要关注学生本身阅读能力的发展。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要走在学生现有发展水平的前面,引导现有的发展水平前进,它激活现有的发展水平,在现有的发展水平中引起新的因素,并在教育过程中使这些因素成熟起来,完善起来,从而达到新的发展水平。阅读教学要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策略,从教学目标来看,要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从教学实施看要关注每一位学生,要关注教学过程本身;教学要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和谐发展;阅读教学要文意兼得,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教学文意兼顾的内涵是教学不仅使学生从书面语言中获得思想、情感、道德、文化等信息,还应该让学生认识课文如何运用语言来负载信息,从中内化语言材料,掌握语言表达技巧,积累语文感性经验,提高语文能力。

阅读教学还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意识教给学生科学有效的阅读方法,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要擅于给学生制定阅读目标,增强目标意识。通过示范点拨、领悟自得、师生交流中使学生重视学习方法的获得。以学定教,让学生自主选择阅读的内容和方法。通过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引导学生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反馈,提高自主反思的能力。给学生预留充足时间自主实践,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

对阅读教学环节合理的设计,包括文本内容的解析、学生情况的分析、阅读目标的定位、阅读起点的选择、阅读结果的预设等,就是有效的阅读教学的必然过程。而对学生阅读体验的关注,对学生阅读方法的传授和指导,以及对学生课外阅读的关注,必然会取得良好有效的阅读教学效果。在许多人打着新课程改革的旗号进行浮华的阅读教学的时候,我们的语文教学更传统一些,更朴实一些,更有效一些,可能恰是自己个性的体现。

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研究论文

在文言文比例不断增加的过程当中,如何有效学习文言文成为了广大教师所关心的重要课题,本文将结合当前实际,对于优化初中文言文教学提出以下措施,供以参考。

2.1沟通古今,有效降低文言文同学生之间存在的距离感。

我们知道,古人所著文章即为文言文,它同现代白话文之间的差距是不难想象的,其也意味着文言文的学习之路的艰难。它要求广大学生不仅要把握每个字词的意思,同时,也要对文章的思想感情有所了解,只有双管齐下,方能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方便学生对全篇课文对其进行掌握。此外,在基于牢固掌握各字词的基础之上,有些学生对作者的思想感情仍不能做到准确理解,进而根本无法有效掌握文言文。在此种情况之下,就可引入讲故事的手法,让学生自身尝试以故事手段来对课文进行复述,将文言文译成现代白话文,然后加上自己的见解,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进而更好掌握文言文。

2.3回归课本,更好引导学生准确掌握作品本身的价值。

有效的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方法的实施,最终的落脚点还是要归结于书本之上,简单地说,也就是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文章的艺术特色及思想内容,而且还要将其浸润至我国历史文化的精髓当中。当前,就我国初中文言文选材来讲,大多部都是历史传承下来的名篇佳作,其良好的艺术性与科学的思想性滋养着我国千千万万的读书人,这些对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以及道德情操以及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与价值观都具有非常巨大的功效,也正因为如此,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当中,我们必须将这些内容渗透至每个环节当中,无论是教学过程还是学生的学习过程。比如,在学习著名游记《小石潭记》之时,教师可要求学生对其进行深入了解,在加深学生对文章理解的同时也可提高学生自身对于游记类散文的写作能力。

初中文言文有效教学策略论文

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是中国文学的明珠,更是中国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学好文言文是传承中华文化的需要,更是学习语文的需要。初中语文课本中大多数的文言文篇目都是经典名篇,文质兼美,流传久远。《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对于文言文教学的要求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但是,当前农村初中文言文教学却不尽如人意,学生对文言文缺乏兴趣,不愿学;教师也不愿意深入研究文言文教学方法。农村文言文教学成了一个教学死角,学生害怕,教师头痛。如何提高文言文教学效果,成了值得语文教师思考的问题。

(一)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随着科技的发展,中国已经进入了网络信息时代,各种内容丰富多彩的资讯通过电脑、手机每时每刻都在刷新,吸引着学生的眼球。文言文教材从内容上、形式上都离现在的学生很遥远,学生无法从文言文课文中找到情感上的认同感,无法感受作者的思想和情感,自然对文言文无法产生兴趣。再加上农村初中生留守儿童较多,学生的临时监护人没有文言文知识,不能指导学生学习,使学生对于文言文课文更加反感。

在文言文教学中,大部分教师迫于升学压力,在学生还没有“读”到位时,就要求学生功利性地“背”。学生还没有完全理解课文时,教师已在做思想内容分析了。有些教师更是直接点出名言名句,让学生死记硬背应对考试,而忽略了文言文整体教学,违背了文言文教学的初衷。

在农村,许多语文教师还是采用落后单一“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教写生字,学习新词,读课文,翻译课文,分析课本内容,概括中心思想,分析写作特点……教师满堂灌,学生机械性地死记硬背,不能感受到文言文的意境,教师不能在情感上激起学生的微澜,使学生更加排斥、疏离、拒绝文言文。

许多农村教师对初中文言文教学的性质和地位认识不够,片面地认为初中阶段学生只要懂一点点文言文知识就行了,忽视了文言文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忽视了文言文教学的课外延展。其实,高质量的文言文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整体语文素质,而且可以为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打下扎实基础,教师应该对初中文言文教学有更深刻的认识和全面的解读。

(一)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一旦对某一事物产生了深厚的兴趣,就会有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的愿望,并且能在未知、探索、实践的过程中获得愉快的情绪和体验。所以,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无不重视兴趣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1。形式多样的课前导入。

课前导入是课堂教学中极其重要的一环,也是一堂课成功的起点和关键,犹如一场好戏要演好开头的序幕才能吸引观众。形式多样的课前导入,似石头投入平静之水,如奇峰突起,能使学生大脑保持最兴奋的状态,可抓住学生的心,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学习的动机和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巩固原有知识,传授新知识,提高教学效率。例如:在教学《黔之驴》一课时,我运用了《驴和狼》的故事进行导入;在教学《木兰诗》一课时,我给学生播放了电影《花木兰》的片段进行导入;在教学《伯乐善鼓琴》时,用成语“高山流水”进行导入;在教学《陈太丘与友期》一课时,抛出“何以‘方正’?”这一问题进行导入。通过这样形式多样的课前导入,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了文言文的学习状态,对文言文充满了兴趣。

2。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在于“有声有色”,学生会更加感兴趣,教学成效也能达到事半功倍。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制作出精美的画面、优雅的音乐,营造出浓郁的文化氛围和良好的学习气氛,这是传统语文教学手段无法达到的。例如:在学习《木兰诗》时,播放电影《花木兰》片段,让学生通过电影更能体会到木兰从军的艰辛和困难;在学习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就制作中秋节家人团聚吃月饼、赏月的画面,播放王菲的歌曲《但愿人长久》。学生看着这些画面,听着优美的歌曲,再去朗读课文,就很快能感受到作者当时的心境,明白作者心中的希冀和向往,从而领悟作品中的人生哲理;在学习郦道元的《三峡》时,通过播放三峡的视频、音频和图片介绍,展现三峡早晚之景、春夏秋冬四季之美。多媒体教学能改变传统教学刻板、沉闷的气氛,让学生从视觉、听觉上享受审美的愉悦,从而使学生更快地理解学习内容,加深学生的记忆,提升学生的认知,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使文言文教学达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3。表演能让文言文教学更加生动形象。

文言文是中國传统文化的精华,但是文言文的历史背景离现代学生的确非常久远。要拉近学生与文言文的距离,笔者常用的办法是把课文编成课本剧让学生进行演绎。例如:在教学《陈太丘与友期》时,就把课文改编成舞台剧让学生上台进行表演。通过学生的演绎,塑造陈太丘、友人、元方三个鲜明的人物形象,哪个守信、哪个不守信让人一目了然。表演的方式,不仅让学生能更加深入地理解课文,真正领悟文章的精髓,而且拉近了学生与文言文的距离,激发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4。联想教学。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另一个好办法是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即引导学生把单调的文字变成生动形象的画面,穿越时空,走近作者或者文章的主人公,切身体会作者或者主人公的情感世界。例如:在教学陶渊明的名篇《桃花源记》时,笔者就引导学生联想,联想自己心中桃花源的样子,再与作者所写的桃花源进行对比,就不难理解作者借助文学创作来抒写情怀,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和美好情趣的心情。

(二)培养学生文言文自主学习的能力。

1。布置课前预习任务。

因为文言文的年代比较久远,文中的字词比较生僻,因此文言文的课前预习非常重要。要想提高文言文的教学效果,就要在课前给学生布置预习任务,引导学生通过查字典,找资料,找出课文中的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活用词等。

2。加强文言文朗读训练。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也就是说反复朗读能领会文章的.旨意。大声反复朗读,口熟而成诵是学习文言文的特殊要求。因此,教师在教学文言文时,要加强学生的文言文朗读训练。例如:在教学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时,笔者就引导学生进行反复朗读,感受洞庭湖的美景以及岳阳楼的阴冷、晴明等景象,感悟作者登岳阳楼时的悲喜心态,理解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感慨。通过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文言文,让学生沉浸在文中所创作的意境中,“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文言文的教学效果自然而然地提高了。

3。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要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和技巧。文言文有其自身的特点,学习文言文应该根据它的特点,掌握灵活的方法。传统的文言文教学大多强调背诵和记忆,这样虽然能够增加文言文知识的积累,但这只是进行机械学习,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扎实掌握和灵活运用。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采用系统的学习方法,对文言文知识进行系统整理。

(三)分小组学习,培养学生合作能力。

在文言文教学中,让学生分小组学习不仅可以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更有效地进行语言交际,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从而促进学生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大大提高文言文的课堂教学效率。笔者把全班学生按好、中、差的层次进行搭配,分成若干学习小组,组内中再进行细致划分,有的学生负责查字典,有的学生负责找资料,有的学生负责汇总制作表格。通过分组学习,每一位学生都有了锻炼的机会,学生的学习热情进一步高涨。

(四)现学现用,开拓文言文实用性。

不少学生认为文言文不实用,“之乎者也”离我们这个时代太远了,“文言文在现代失去了生命力”。其实不然。只要语文教师能在教学中充分引导学生开拓文言文的人文内涵,抓住“实用性”这一要点,一定能突破文言文实用的瓶颈,把文言文实用的一面展现出来。

1。制作座右铭。

文言文中有许多流传很广的名言警句,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三人行,必有我师”……鼓励学生运用这些名言警句作为座右铭,用于激励学习,克服困难,改变生活态度或者立下志向。

2。设置采集本。

文言文中有许多描写花、鸟、虫、鱼、四季、月亮、雨雪等景物的好词好句,把它们分类整理收集起來,运用到实际生活或者写作当中。

3。结合写作训练。

许多文言文短小精悍却立意深远,教师可以布置学生进行改写或者扩写。这样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而且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可谓一举两得。

三、总结。

总之,文言文教学不能停留在原有的模式上,农村语文教师要根据现实教学情况不断地探索有效的文言文教学方法和策略,让学生对文言文喜学、爱学,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

初中文言文有效教学策略论文

摘要:初中语文学习过程中,学生开始接触文言文。对学生而言,文言文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学生学习过古诗、古代的名人名言;陌生是因为学生从小到大学习的都是白话文,缺少文言文的基础知识。文言文的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点、难点。本文以此为背景,探究了文言文有效教学的相关策略。

新中国成立之后,白话文就取代了文言文,日常生活中几乎难以看到文言文的使用。现代教育中,学生在小学阶段一般不会去学习文言文的相关知识,所以学生这方面的基础完全依赖初中教师的教导。虽然现在白话文是通用语言,但文言文作为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我们不能将之抛弃。这是一种精神方面的遗产,作为华人,我们应该继承并将之发扬光大。所以,我们要学习文言文,从初中就开始。但是文言文有自己一套独立的语法结构,再加上通假字,单字成词等,让我们在学习文言文的时候经常不知所云,难以搞清楚作者要表达的含义。虽然我们认识字,但连成句段,就仿佛是另一种语言了。要教好文言文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需要克服很多的困难,解决一些列的问题。

1、角色带入法。

虽然文言文用字精准,语句晦涩难懂,但人的情感是共通的,更何况我们身处于同一种文化,更容易产生共鸣。所以在很多无法翻译的时候,可以尝试将自己想象成文中的主人公,来揣测文章的大意。文言文以写景、叙事相关,前者一般都会蕴含作者的情感,而后者也会有一定的情感倾向。这很有利于我们进行角色换位,从作者或者文章主人公的角度来分析文章的句子。角色带入法是将自己带入到文中情境下,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获得一些对理解文言文有帮助的心得。

比如《童趣》这篇文章,描述作者小时候玩耍的趣事。学生都是有自己独特的童年的,让学生回忆自己小时候玩耍的情景,再去阅读文章,寻找相似的地方。这样学生就更容易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文章非常生动有趣,学生需要将自己想象成作者,跟随作者的语句一同神游于土墙凹凸之间,看二虫相斗,体会其中的物外之趣。每个人的童年经历都不一样,但小孩子的心理非常相似,可能大部分的学生都有着类似的体验。虽然说对于文章中生僻字词、语句还是难以理解,但对全文的把握会更加准确。这就是角色代入法的优势,虽然一些细节方面不能研究透彻,但不影响对于全文的理解。主体情感是一篇文章的灵魂,所有的论述都是围绕它展开的,一但学生懂得了作者要表达的情感,那么在做字词、语句方面的讲解时,学生的学习效率会大大提升,而不是一味地死记硬背。

2、抓住常用字词、句式的教学。

在教学中,要注意一些常用字词、句式的教学,它们在很多文言文中都会出现,而且大多和现代汉语的用法存在较大差异。文言文难以读懂就是因为这些生僻的字词,以及特殊的句式,与我们的语言习惯出入很大。像名词作状语、名词作动词等等,是很常见的用法,而在现代汉语中很少有这种用法。“吾日三省吾身”中的“日”字,应该翻译为每天,作为状语使用。如果不知道这种特殊的用法,就无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读起来会觉得非常地不顺口。像这样的用法在古文中比比皆是,如果不能掌握,学习就寸步难行。还有一些也是需要注意的,像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之类的固定用法,举个简单的例子。“何陋之有?”(出自《陋室铭》)正常的语序应该是“有何陋”,句子中间加了一个“之”字作为助词,把宾语提到了句首。像这种句子看着简单,但对于初学者来说,在不懂得句子结构的情况下,找不出主谓宾,根本无法连成一句话,也无法正确翻译,这些是文言文中的语法规则,是学习文言文无法避开的部分。其实在有了一定的基础之后,看到这样的句子很自然的就能看懂。正所谓万变不离其宗,句子再怎么变化也都要遵从语法。就像我们读白话文一样,不是只要识字就能读懂的,语法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深深地植入了我们的.内心,在阅读的时候不需要过多地思索,就能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含义。

3、营造意境。

写文章讲究有感而发,无病呻吟是大忌。古人写作或抒发心中的郁结,亦或者是表达强烈情感……而其中比较常见的手法有借物抒怀和寓情于景,不管是哪种形式,肯定会很注重意境的渲染。古人都很擅长通过对外物的描写来侧面衬托自己所要表达的情感,在学习文言文的时候需要仔细体会这种情感,对学生会有很大的帮助。在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刻意地还原这种意境,让学生沉浸其中。

比如曹操的名篇《观沧海》,文章气势磅礴,曹操的豪情壮志直冲云霄,读起来不禁令人热血沸腾。而全文主要是描写各种壮丽的景色,却能让人读出曹操想要一匡天下的心理。这不是一篇简单的写景类文章,在讲解的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给学生看一些与之类似的景象,帮助学生感受文中那波澜壮阔的画面。再给学生简单地介绍一下当时的创作背景,最大化地还原文章的意境。初中语文教材中绝大部分的文章都是如此,包含着独特的意境,蕴含了作者的写作目的。学习文言文不是单纯地学习语言,教师一定要认识到古文的审美价值,优美的文笔下是深远的意境,构成一幅唯美的画面。学生通过对文言文的学习,应该要看到其中隐含的美,提升自己的审美品位。

4、结语。

文言文是我国独有的文化遗产,虽然它不再被使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但我们从来都没有遗忘,一直都坚持把它作为语文教学的一部分。学习文言文不仅能提升我们的文化修养,更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尊重和传承。

参考文献。

[1]王力.古代汉语[m].北京:中华书局,.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普通初中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初中生物有效教学策略论文

目前的课堂教学中存在一个非常突出和普遍的问题,那就是教师教的累,学生学的苦,然而学生并没有得到真正有效的发展,这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如何使我们的教师拥有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理念、掌握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或技术,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课题。特别是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行之时,讨论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十分迫切与必要的。

有效教学是指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后,教师帮助学生完成了学习任务,获得了预期的进步和发展,实现了教学目标和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有效教学的核心问题是教学的效益,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是高效、低效还是无效?它不取决于教师教多少,而取决于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综合结果。有效教学的核心是学生参与有效的学习过程并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得到启发和激励,从而优化知识结构,乃至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2.1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生全面发展。

2.1.1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教师要全面地了解学生,承认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发现每个学生的独特性,这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基本前提。问题的设计、教学过程的展开、练习的安排等要尽可能地让学生都能主动参与,给他们创造成功的种种机会。

2.1.2生物教学应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实践相结合。

生物教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生物教学应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和自然现象紧密联系,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观察与生物有关的生活现象,探索隐藏在现象背后的生物规律。例如:使用加酶洗衣粉不应用开水;发高烧消化不好;吃饭时大量喝水喝汤、过多食用冷饮和冷藏食物影响消化;清晨不宜在树林中晨练;胰岛素不能口服,只能注射等问题以此来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科学道理。

2.2创设丰富有效的生物教学情景,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2.2.1设置讨论情境。

讨论情景的创设就是让不同品质的思维进行碰撞,进而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归纳出最佳思维过程。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让每个小组派代表将各自的结论展示给大家,大家共同讨论结论的准确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激发学生兴趣。

2.2.2创设热点情景。

新课程强调,教学内容要联系当今世界科技新发展,要与社会实际、现代化技术和生产实际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新课题紧密联系起来,强调科学知识对解决当前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新课题过程中的应用价值。如:在“动物细胞工程”小结时,可先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克隆羊的培育过程示意图,而后设问:多利绵羊的遗传性状与上述亲代甲、乙、丙的那一只绵羊相似?为什么?多利绵羊的培育过程需要用到那项技术?学习“环境污染”时提出什么是沙尘暴?土地沙漠化的原因是什么?温室效应、酸雨是如何形成的?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2.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3.1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学习活动中的学生需要的是“指导”或“帮助”,不是“传授”或“教导”。因此,我们必须转变传统教育中“师道尊严”“唯师是从”的师生观,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活动氛围,鼓励学生的质疑精神和求异思维,形成师生相互尊重、其乐融融、共享教学民主的现代型“师生观”。

2.3.2在探究中展示自主。

鼓励学生质疑,使学生敢说、爱说、唱主角,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促使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如在“观察鲫鱼外部形态”教学时,前后座4人为一小组,每一小组的.玻璃缸中放几条大小不一的鲫鱼。提出问题:同学们都想知道鲫鱼的哪些知识?你打算怎样来学习这些知识?说说你的设想并作好记录。根据学生的愿望、设计,重新分成:鳞片组、呼吸组、视力组、鱼鳍组。要求每组学生认真观察的结果,得出结论并向全体同学汇报。要求同小组内(每两人一组)明确分工,各负其责,并及时转化角色,以促使小组内同学的相互合作,促使他们共同解决实验中所面临的问题,也以此达到学生人人有事干、个个有收获。由于不同背景和学力的学生组成合作小组,使得成员间优势互补,通过学习方法和策略的交流和碰撞,实现合作学习与自主学习的双向发展。

2.3.3指导学法,提高效果。

只有把教师的最优化与学生的最优化融合在一起,才能保证教学最优化有一个完整的过程。这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乃是教学生学”。第斯多惠也指出,不好的教师是转述真理,好的教师是叫学生去发现真理。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和策略,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中学生物课程标准倡导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活动、体验乃至创造,享受探究的乐趣。老师要发挥引导和指导作用,使学生从被动地获取知识向主动探索知识转变。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使我们的课堂活动科学有效。

参考文献。

[1]徐作英,王玉瑶.生物学教学实施指南[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0.

[2]薛彦.生物课堂“交流一互动”式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中学生物学,,(7):42.

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研究论文

文言文,作为我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在中国汉语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文言文尤其注重典故的运用,因而里边有很多故事内容。对于初中生而言,学习文言文大有用处,主要表现为:能够促进学生主动继承古代的文化,不至于流失;能够促进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与提高;能够促进学生语文表达等。但由于当今时代,我们很少使用文言文,因而学生学习起来感到吃力。作为语文教师,要引“活”教学思维,利用贴合学生的方式教学文言文。

一、注重诵读,激发学习兴趣。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诵读尤为重要。文言文虽然晦涩难懂,可是如果多引导学生诵读,学生便能得到不一般的体会。尤其在初中阶段,通过诵读文言文,能够让学生得到一定的语感;能够让学生在读中体会和了解文言文的句式、词汇等;能够让学生在读中感受到其中所透露出来的思想感情等。为此,提升文言文教学的首要一步,就是要注重诵读,从而带动学生的学习激情。当然,诵读并非无目的的读,教师要做好示范和引导工作。例如:在教学长春版七年级语文《陋室铭》这一课时,教师采用不同的诵读方式,加深学生体会。首先,教师从网上下载优质的《陋室铭》诵读范本,让学生听范本,明确本课的读音(因文言文有些读音略有不同,有异音存在,因而范读能够辅助学生认清读音)。其次,教师再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自主诵读,初步体会。最后,教师采用更多样的诵读方式,促进学生读出感悟。如:男女轮读的方式、小组读的方式、集体读的方式等等。多读,多想,学生自然会产生极大的学习激情,畏难情绪自然也会降低,甚至消失。

二、创设情景,带动课堂参与。

情景教学在文言文中也较为常见。教师可以结合文言文内容,为学生创设故事情景、视频情景、音乐情景等,从而带动学生的课堂参与。众所周知,文言文中有很多的典故,其中的典故大多以故事为多。为此,教学中,教师不妨加工成故事情景内容,让文言文学习更具吸引力。例如:在学习长春版八年级语文《邹忌讽齐王纳谏》这一课时,教师以情景引入,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邹忌,中国战国时期齐国人,当时与齐威王的故事流传至今。教学中,教师利用一幅图画,展示“门庭若市”的景象,让学生竞猜这个成语。由此,学生陷入图片情景中相互竞猜,很快猜出“门庭若市”。紧接着,教师故作悬疑,提问学生:同学们,你可知道门庭若市这个成语出自何处?其中有些什么故事?此时,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非常高。最后,教师再引出本课的`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带领学生一起学习这个故事。此外,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将邹忌的图片引入课堂,让学生感受其形象。

三、引导讨论,促进主动学习。

新课改下,教师不再是“讲书者”。很多语文教师认为,文言文对于初中生而言,难度太大,因而需要利用逐字逐句讲解的方式,才能让学生清楚明白。殊不知,这样的教学方式与灌输无差异,学生仍然是被动学,这与新课改提倡的理念相背离。为此,教师要变革文言文教学方式,从而促进教学有效性的提升。教师可以结合文言文内容,设计一定的问题,引导学生讨论,让学生得以参与课堂,促进其主动学习。例如:在学习长春版九年级语文《醉翁亭记》这一课时,教师以问题促进学生讨论,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以下为教师设计的讨论题目:

1.本文言文的写作背景是什么?

2.通过学习《醉翁亭记》,你读出怎么样的欧阳修?

3.通读全文,你认为作者到底“乐”些什么?

4.本篇文言文中用了很多“也”字,你认为这一虚词的运用有何效果?如果去掉呢,会怎么样?学生开始结合以上问题,主动与其他学生讨论、思考。顿时,语文课堂上热闹非凡,学生相互交换想法,思维碰撞,从而对文言文有进一步的理解。

四、巧设活动,深化学生认识。

文言文虽然枯燥,但在教学时,也可以通过设计一定的活动,让文言文学习变得生动起来,让教学变得活泼起来。通过一定的活动,还能够深化学生对文言文的认识,促进学生得到更为独特的体会。教师可以设计情景剧活动,让学生融入情景中,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角色,将其以演的方式展现出来。例如:在学习长春版八年级语文《邹忌讽齐王纳谏》这一课时,教师设计了情景剧活动,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学习完这篇文言文后,教师引导学生合作创编情景剧,将故事内容展现出来。有学生扮演邹忌,有学生扮演齐王,但都需要将其特点展现出来,从而突出故事内容。果然,学生对于这样的情景剧活动颇感兴趣,都纷纷融入其中,进行创编、彩排。在展示过程中,教师增设“评比”环节,让学生表演得更投入、更卖力,其中的表现也得到肯定。在展示时,大多学生都能将邹忌的个性特色展现出来,而齐威王的当机立断也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通过这次活动,学生对于文言文的理解更深一步,也更乐意深入学习。总之,提升文言文教学有效性势在必行。作为一线语文教师,必须在基于尊重学生主体的基础上,探索更多有效的文言文教学策略,并加以实践,从而让学生轻松快乐地学习文言文,最大化促进学生全方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范维胜,胡梦娇.小组自主合作:提升学生文言文学习力的有效路径——以《公输》学习为例[j].新课程研究(上旬刊,(05).

[2]张娟.让学生“动”起来不再谈“古”色变——小议文言文教学[j].学子(理论版),2015(07).

[3]周成荣.激发学生兴趣,展现文言魅力——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思路浅探[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10).

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研究论文

摘要:在语文学习体系当中,阅读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特别对于初中学习而言,阅读教学在其中所占的时间相当多,学生及教师在学习当中所花时间及下的功夫层面也最大。因此,从一定程度上来讲,阅读教学质量的好与坏决定着语文教学水平的优与良,它关系着教学要求与效果是否能与预期相符。而文言文作为初中阅读教学当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必须引起广大学生及教师的高度重视及关注。

长久以来,我国在中考和高考当中都加入了大量文言文,然而,广大教师却总认为其是难中之难,普遍对其缺乏有效认知,无论是在课堂指导还是课后辅导,都表现出了极大的不适应性。随着新课标的推行,在现行语文教学当中,又将文言文篇幅进行了扩大,已由以往的20%增长至40%,与此同时,难度也在同步增加。也正因为如此,有效的文言文教学方法至关重要,本文将从初中的角度来探讨关于文言文教学的方法,旨在不断提高初中文言文教育水平,全面帮助学生更好掌握文言文学习之法。

我们知道,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当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是我国古代人们实现交流与创作的有机载体,古人云“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由此可见,掌握历史是何等的重要。然而,就当前我国初中文言文教学来讲,仍然存在多方不足,影响了学生对于文言文的掌握,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几点:

1.1轻视引导性,注重诵读。

在我国初中文言文教学体系当中,长久以来,一直实行的是以课堂背诵为主的形式,尤其是一些经典文章,更是必须全篇背诵。

很多课文甚至是在讲课之前就要全篇对其进行背诵,在这个过程当中,学生对课文的主旨、意境以及所阐述思想都没有充分体会,随着时间的加剧,学生会对这种枯燥的学习模式产生厌恶之感。新课标当中也对学生背诵做出了一定要求即优秀诗文背诵80篇。笔者认为,诵读也要讲求方法,科学的诵读就在于追求情境,变枯燥之文为学生渴求之点,可以让学生甘之如饴的诵读才最佳。没有文化积累、性情陶冶的诵读,都无法真正提高学生文言文水平。

当前,许多初中教师在教授文言文的过程当中,都缺乏科学的教育理念,课堂授课容易照搬课本、方式呆板,缺乏有效的知识迁移。在实际的文言文教学当中,广大初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情况及书本知识进行一定的拓展,既可以课堂过渡到课外的,也可是中外结合的,总的来讲,就是哪种模式适合便采取何种模式。比如,在进行《天净沙?秋思》一文之时,我们可以先让学生了解“天净沙”这个词牌名,而“秋思”才是文章真正题目。此外,我们还可让学生对其它词牌名要有所掌握,比如《蝶恋花》、《菩萨蛮》等,这样学生便可以将知识窜连到一起,帮助学生系统性记忆。

此外,初中文言文教学难的关键还在于文言文与现代生活相去甚远,对学生而言,缺乏天生的亲近感,再加上教学方法的枯燥与机械,在双重影响之下,引发了学生对于文言文学习的畏惧及反感情绪。

浅谈文言文有效教学策略

结合本校初中语文课题组有关文言文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成果,通过分析初中文言文教学现状,明确了《语文新课程标准》对文言文教学的要求和文言文有效教学的目标,根据自身教学实践,总结出文言文有效教学的以下三个策略:

(一)了解文言知识,激发兴趣。

文言文是相对于现代白话文来说的。从时间上来说,文言文在中国文化史上已流行了几千年,直到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白话文才取代了文言文。白话文取代文言文而成为写作的主流,这段时间其实不足一百年,文言文重要的历史地位由此可见一斑。从文章形式上说,文与言分离,文字精练而优美,行文简练而历久不变,这是文言文的最大特色和优点。正因为如此,文言文在传承中华民族文化方面发挥了无可替代的功用。中国几千年的文明智慧、文化财富正是用这种叫“文言文”的东西来传承的,文言文就是开启祖国传统文化宝库的金钥匙。明白这个道理,学生才可能会对文言文肃然起敬,对古代圣贤肃然起敬,才会下决心学好文言文。

(二)交给方法,维持兴趣。初中文言文教学,弊病在于教师常常以串讲和翻译为主,生怕学生听不懂,学生的“生活体验”及“精神体验”得不到重视和尊重,属于学生自己的、自由的体验被枯燥无味的所谓讲解翻译所代替,忽略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而语文学习应是认知基础上的体验、感悟、熏陶,因此,“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与其讲得口干舌燥,还收效甚微,不如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能借助资料解读文本,引导学生在解决一些典型问题的过程中了解文言文的特点,认识文言文阅读的规律,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这样得来的知识才能牢固、长久,也能维持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三)学以致用,增强兴趣。有人认为,学现代文可以提高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而学文言文则不知有什么用。其实,文言文学习,我们也可以学以致用。比如,化用文言词句于日常生活与书面作文之中,使语言表达彰显典雅美;写作文时,用文言拟写标题,使作文标题蕴含凝练美;尝试文言作文,使文本富含底蕴美。同时,还可以通过组织朗诵比赛、背诵竞赛、改写文言文、成语或寓言故事大赛、表演赛,丰富学生课余生活,让生体验学习文言文的快乐,增强学习兴趣。

二、反复诵读,培养语感策略。

(一)诵读法内涵。

当下,中小学古诗文教学都强调诵读,我国传统语文教学很重要且有效的教学方法也是诵读。那么,怎样理解诵读呢?实际教学中,我们常常把诵读简化为课内的朗读和课外的背诵,这未必是对诵读的精要把握。

固有的语气、节奏、情感对其进行感知、熟悉、记忆、理解,达到对文章的全面深入理解的方法。如果学生的读只停留在文字表面,没有走进文字,没有发现文字背后古人说话那抑扬顿挫的风采,没有体会出古人那隐含在文字里的深沉的感情,久而久之必然会对诵读失去兴趣。因此,教学中的诵读,不能是简单的背诵,也不能是单纯的朗读。诵读,第一层应该是会读,第二层是理解性的读,第三层是在理解的基础上有韵味、有情感的审美式吟诵,最终达到心领神会的目的。

(二)诵读法有效实施。

了解了诵读的真正内涵,课堂上诵读法的实施就会行之有效多了。于漪老师曾说:“要反复诵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真到了这种境界,文意将会自见。我以为,文言文教学,诵读法可从以下四步着手:第一步,听读课文,认准字音。这就要求教师在范读时做到声情并茂,尽可能用自己的情绪去感染学生,务必让他们感觉到文章的美,以激发他们的阅读期待。第二步,合读课文,明确节奏。学生一边随录音或范读轻声诵读,一边标画节奏,对一些难以确定停顿的句子,首先应借助注释、已有的语法知识,或前后文的提示,弄懂句意,这样才不致读破句子。第三步,分读课文,领会文意。在这一阶段里,教师可设计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如个人读,分组读,可配乐朗读,也可开展朗读竞赛,使课堂上的琅琅书声不绝于耳,使学生以诵读为乐,养成自觉朗读的习惯。第四步,齐读课文,总理全篇,对课文有一个整体认知。通过这样的反复诵读,培养了学生的文言语感,学生对全文内容也有了初步的了解,为分析、理解课文做了很好的铺垫。

(三)诵读方法指导。

背诵的方法很多,在教学实践中,我总结出一条规律,学生能最快背会的文章,都是我在课堂上运用线索式板书进行指导过的文章。由此,我总结出线索式板书可以对背诵起到化难为易的作用。如教学《桃花源记》时,可以由以下关键词表示:忽逢桃花林――进入桃花源――桃花人的生活――离开桃花源――寻找桃花源。再如,教学《小石潭记》时,按如下线索梳理: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梳理完以后,再引导学生对照板书背诵,课堂上经常进行这样的背诵训练,不但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还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日久天长,必然能培养出学生对文言文的敏锐而强烈的感知能力,从而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三、加强古今联系策略。

(一)语法常识归纳联系。

现代中学生之所以觉得文言文难学难懂,是因为古人的表达方式和习惯与现代认识有差异的。但不能否认,现代汉语是古代汉语的继承和发展,二者虽有差异,并非无章可循。其实,只要用心体会,就会发现,现代汉语的词汇、句法和修辞手段都与古代文学语言有血缘关系,很多古代汉语常用词的词义、句子的结构方式,不仅古今没有多大变化,而且还常常出现在现代汉语里,尤其是现代的书面语言里。

学习中,通过查阅工具书、参考书等方式对词形相同而词义和用法不同的常用实词、虚词进行归纳,对各种句式的具体情况进行整理,并附例句,在知识体系和古今知识对比中学习,久而久之,文言文学习就由难而易了。

(二)课堂教学古今联系。

课堂问题设置,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进行阐释、解读、延伸、拓展,精心设置与现今社会热点密切相关的问题,进行今人和古人的深度对话。例如,在教学《桃花源记》时,我设置了这样些问题:《桃花源记》中的真假细节有哪些?你心中的桃花源是什么样的?你喜欢认同作者的处世之道吗?《爱莲说》中“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就一定不好吗?这些问题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学生也乐于探讨。字词讲解,对某些字义进行古今比较讲解,如利用形声字讲解“春和景明”中“景”的意思,利用成语“名胜古迹”讲解“予观夫巴陵胜状”中“胜”的意思。

总之,文言文有效教学策略也学还有很多,如启发式教学、多媒体教学等。所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一般常用的教学方法都有自身的优点和缺点,只要能把握文言文教学的四个内容:文言、文章、文学、文化,灵活运用教学方法,相互协调,就能相得益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初中历史教学策略论文

(1)合理构建合作小组。合理构建合作小组,对班级学生进行科学合理地分组。分组时候需要注意小组规模,规模过小难以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规模太大则人数太多,不利于全面发挥学生作用。老师需要按照学生的性格特点,对不同层次不同特质的学生进行组合。6人左右的人数是最为合适的,为相互合作奠定了基础,形成上中下互补,性格上讲究动静相宜。这样才能够为小组展开竞争创造了一个公平的条件。合理地构建合作小组,需要教师紧密地结合班级学生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解学生的性格特点,集合学习情况进行分配,这样才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

(2)明确分工,各司其职。明确分工各施其职是小组有序进行的基础,小组成员需要有明确的分工,才能够发挥各自的作用。小组成员在进行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因为分工的不同,要做到能够相互支持配合,同时能够承担个人责任,这就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学生积极地参加到合作学习中去以后,才能够有效地提升学习的成效。小组成员的分工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每位同学需要担当不同的角色,同时轮流担任,这样既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得每位同学都有提高的机会。

(3)指导培养合作技能。小组学生的良好的合作技能是小组合作学习成功的基础。开展小组学习,需要充分认识到小组学习的功效,落实团结合作的意识。还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对学生合作技能进行指导。例如,怎样去向合作伙伴提问,怎样辅导同伴,怎样分配学习任务等。这样才能够促进小组合作学习的成功。

(4)精心设置学习内容。精心的设置学习内容是进行小组学习、提升学习效率的重要保证。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需要合适的教学内容进行辅助,没有必要的讨论内容,则很难达到小组学习的效果。教师需要根据历史与社会课程的内容,选择具有争议性的问题,将学生带入合作情境之中去,才能够使得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共同探讨、合作学习。例如,对知识进行整理构建和复习的过程中,可以让小组成员通过互评、互检以查漏补缺,达到综合提高的目的。(5)教师引导合作学习。小组学习的效果与教师的引导有着很大的关系,在小组学习进行的过程中,教师的职责是进行学习的引导,引导学生成为交换思想的参与者。老师的主导作用要贯穿小组的设置、任务选择、教学全过程。教师不仅仅是学习活动设计上的掌管者,还是教学活动控制方向的主要承担者。教师需要做好对教学的引导,这样才能够发挥出小组学习的作用,促进学生能力的提升。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理念下的一种重要的教学形式,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小组学习能够调动学生在学习上的主观能动性,对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具有积极意义。历史与社会教学能够促进学生人格以及价值观的形成,因此,教师要高度重视,提升历史与社会教学的质量,达到新课标的要求。鉴于小组学习对教学质量的提升有着重要意义,老师只有结合学生的基本情况,制订合适的小组学习计划,才能够促进历史与社会教学功效的发挥,满足新课标的要求。教师从多方面入手,小组合作学习才会高质高效,历史与社会教学才会焕发出勃勃生机。

初中历史教学策略论文

初中历史的课堂讲解要突出一个“精”字,不能有如走马观花般一带而过。因为有了第一步的“读”,学生就对课上要讲的内容通过课前的预习有了基本的了解,因此教师完全可以进行课上的精讲了。课堂精讲要求教师要做到以下两点:。

二是教学方法要精,教师应根据每一节课的具体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不能一直沿用一种教学模式,以免使学生产生厌烦的感觉,觉得每节课都一样,从而对历史课就失去了期待。例如,在讲述《秦汉时期的文化》时,学生对张衡的地动仪结构很感兴趣,但是又对其原理难以理解,如果教师仅仅用干巴巴的语言进行描述,学生必然提不起兴致。于是我适时地运用多媒体将它测定地震方位的过程演示了一遍,学生们看得津津有味。当地动仪上小龙嘴里的一只铜球落入一只蛤蟆的嘴里时,学生不禁拍手称奇。在课堂上引入多媒体的这种教学方式,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在一种情景交融的状态中,对历史知识一目了然,无须再言。又如教师讲故事的方法来说明地动仪的准确度,公元132年一天,地动仪朝西的龙嘴吐出铜球,三天后陇西快马来报,那里发生地震,陇西在洛阳西500多公里,方向准确无误。这种方法同样能获得学生的青睐,不仅能让学生加深对地动仪的认识,而且还激发了他们进一步探索的欲望。

在历史教学中,讨论是十分必要的,因为对于很多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评价都是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考虑的,没必要将学生的思维紧紧地限制在一种标准答案上。在课堂上,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自由地讨论,可以是同桌间的讨论,可以是前后桌多人的讨论,也可以组成学习小组进行分组讨论。讨论能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向上的亢奋状态,愿意贡献出自己的全部思维力量。这样不仅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他们发挥出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做学习的真正主人,而且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求异思维,让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寻找答案,也可以发表不同的看法,让学生能够放开一切思想负担全心地投入到问题的思考与解决中。因此,我在课堂教学中经常让学生面对新问题时放开了讨论,以克服他们的畏难心理,增强自信心,达到培养和提高各种能力的目的。需要注意的是,在学生进行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以一个引导者和点拨者的身份把握整个课堂,不能冒然打断学生的思维,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想法。

学生在经过读、讲的过程后,获得了新知识、新概念,为了巩固这些知识,教师要精心设计一些练习题(包括课外练习题)。这些练习题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要求学生及时完成的,一般以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为宜。这种题型主要以检验基础知识为主,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查漏补缺,对于遗漏的基本知识要及时熟记。另一类是一些具有典型性、示范性、开放性的例题,这类练习题主要是为了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拓展学生的思维,是更高一层的题目。通过这类题目,可以有效地锻炼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克服求同思维定势,突破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界限,创造出新办法、新概念和新观点。除了上述这些策略,还有很多可行有效的教学方法需要教师去挖掘,我们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需要来进行大胆尝试,以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率。

初中文言文教学有效性的提升论文

摘要:文言文是中国古代智慧的结晶,凝聚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传承,学习文言文,有助于增加孩子对中国古典文化的了解和认识,增强学生的文化积淀。小学阶段选入的文言文,大都篇幅短小,读起来朗朗上口,但是对于初识文言文的小学生而言,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就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提高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展开论述。

现代汉语的语言系统是由古代汉语的语言系统发展变化而来的,古今汉语是一脉相承流传至今的文言作品,是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精品。文言文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勤劳智慧的结晶,是中国文化历尽沧桑却依然能够得到完整保存的根源。文言文中的很多优秀思想能够给人们以思想的启迪,加强学生的道德修养,有利于树立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增强社会责任感,塑造学生的完美人格,有利于培养中国人特有的审美情趣。同时,现代汉语的语法知识和语法习惯等都是由古汉语发展而来的,学好文言文有助于我们学习现代汉语。

小学阶段的文言文,大都短小精悍、易于认读、便于理解,并且文质兼美,适合小学生学习,有助于小学生初步感受文言文的语言,了解我国灿烂的语言文化。小学低年级阶段,一至四年级古诗篇目逐渐增多,但均未出现文言文的踪迹,只把简单的寓言故事《揠苗助长》和《守株待兔》和神话故事《女娲补天》《夸父追日》等编成现代汉语,让学生通过故事学习去认识传统文化。五年级下册的《杨氏之子》,到六年级上册出现文言文《伯牙绝弦》,到六年级下册有《文言文两则》《孟子学弈》《列子两小儿辩日》。小学阶段重点通过古诗词培养小学生对中国古诗词的认识,激发学生学习中国古典文化的热爱,文言文的比例相对较少,但是从长远来看,文言文在初中和高中的比例递增,小学阶段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基本素养,可以为中学阶段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育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利用多媒体设备等现代化教学设施,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五年级下册《猴王出世》是一篇文言白话小说,单纯地让孩子们读的话肯定觉得枯燥,都不懂,我利用flash播放了猴王出世的小动画,孩子们在感叹声中、叫好声中,通过视听效果对猴王产生了兴趣,在接下来读的过程中,学习效果出奇的好。再如,在学习《伯牙绝弦》之前,我首先让孩子们欣赏优美的《高山流水》乐曲,美妙的琴音令孩子们陶醉不已,孩子们自然对弹奏这美妙乐曲的任务产生兴趣,接下来的学习自然令孩子兴味盎然,学习起来也事半功倍。通过兴趣的激发,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孩子产生学习的需要,从而全身心地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去。2.重视“读”的作用朗读和默读是我们常用的阅读教学模式,小学高年级学生已经能够从默读中逐渐感悟文章的思想内容,但是在文言文教学中,我们不能忽略“读”的作用,读是学的前提,只有在读懂的基础上,学生才能进一步深入地学习文章的内容,在学习《杨氏之子》《伯牙绝弦》的过程中,我通过创设多种情境,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去感悟文章的内容“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让学生反复读“此是君家果”,“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等重点语句,结合文章的节奏,让学生在反复读的过程中,领悟杨氏子的待人以礼和机智的应变能力。3.重视基础知识的积累我们在文言文教学中,要重视重点实词和虚词的积累,善于总结规律,杨氏之子中“之”的意思是助词“的”的意思,修饰作用译为杨氏的儿子,一般的在两个名词之间“之”通常译为助词“的”,而《伯牙绝弦》中钟子期必得之中的“之”则是代词,代指前文提到的“伯牙所念”,通常“之”在动词后经常用作代词。文言实词的意义一般情况下是不变的,积累文言实词如“诣、善、绝、鼓”等,学生积累这些常用词汇,可以为以后的文言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不只英语的学习要靠词汇的积累,古汉语词汇积累同样是学好文言文的基础。4.重视学生的“疑”学习贵在善于发现,我们在文言文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质疑,在学习《伯牙绝弦》的过程中,我曾遇到学生提问这样的问题:“老师,钟子期死了,伯牙那么悲痛,停止了弹琴,但是他的琴声那么好听,不弹给大家听太可惜了吧?”确实,我们在教授过程中,一直在给学生灌输一种思想,伯牙和钟子期的感情如此深厚,在钟子期去世后,伯牙难道仅仅因为知音难觅就弃弦绝琴?我鼓励孩子,你放学后结合钟子期和伯牙生活的时代背景,想象假如你是当时的伯牙,遇到当时的情况,你会如何做,放到今天,你又会如何做?同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鼓励学生质疑,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鼓励学生自主解决问题,遇到疑难问题,采用小组合作讨论、探究,在“疑”中探索、发现问题的根源,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总之,要想上好文言文课,教师应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重视课堂朗读、重视基础知识的积累,并且重视学生的质疑,只有这样才能切实保障文言文的教学质量。我们在教学中会继续探索小学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1]陈学武.小学文言文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及策略探讨[j].科技视界,2015(36).

[2]时蓓蓓.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关于小学文言文教学的几点建议[j].才智,2017(11).

打造初中数学有效课堂的策略论文

一、熟悉习题中所涉及的内容,包括定义、公式、定理和规则。

解题、做练习只是学习过程中的一个环节,而不是学习的全部,你不能为解题而解题。解题是为阅读服务的,是检查你是否读懂了教科书,是否深刻理解了其中的概念、定理、公式和规则,能否利用这些概念、定理、公式和规则解决实际问题。解题时,我们的概念越清晰,对公式、定理和规则越熟悉,解题速度就越快。

因此,我们在解题之前,应通过阅读教科书和做简单的练习,先熟悉、记忆和辨别这些基本内容,正确理解其涵义的本质,接着马上就做后面所配的练习,一刻也不要停留。

二、熟悉习题中所涉及到的以前学过的知识,以及与其他学科相关的知识。

有时候,我们遇到一道不会做的习题,不是我们没有学会现在所要学会的内容,而是要用到过去已经学过的一个公式,而我们却记得不很清楚了;或是需用到一个特殊的定理,而我们却从未学过,这样就使解题速度大为降低。

这时,我们应先补充一些必须补充的相关知识,弄清楚与题目相关的概念、公式或定理,然后再去解题,否则就是浪费时间,当然,解题速度就更无从谈起了。

三、熟悉基本的解题步骤和解题方法。

解题的过程,是一个思维的过程。对一些基本的、常见的问题,前人已经总结出了一些基本的解题思路和常用的解题程序,我们一般只要顺着这些解题的思路,遵循这些解题的步骤,往往很容易找到习题的答案。否则,走了弯路就多花了时间。

四、认真做好归纳总结。

在解过一定数量的习题之后,对所涉及到的知识、解题方法进行归纳总结,以便使解题思路更为清晰,就能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对于类似的习题一目了然,可以节约大量的解题时间。

五、先易后难,逐步增加习题的难度。

有些学生不太重视基本的、简单的习题,认为没有必要花费时间去解这些简单的习题,结果是概念不清,公式、定理及解题步骤不熟,遇到稍难一些的题,就束手无策,解题速度就更不用说了。

因此,我们在学习时,应根据自己的能力,先去解那些看似简单,却很重要的习题,以不断提高解题速度和解题能力。随着速度和能力的提高,再逐渐增加难度,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认真、仔细地审题。

在你的脑海里,这些信息就应该已经结成了一张网,并有了初步的思路和解题方案,然后就是根据自己的思路,演算一遍,加以验证。

有些学生没有养成读题、思考的习惯,心里着急,匆匆一看,就开始解题,结果常常是漏掉了一些信息,花了很长时间解不出来,还找不到原因,想快却慢了。

很多时候学生问问题的时候,老师和他一起读题,读到一半时,他说:“老师,我会了。”所以,在实际解题时,应特别注意,审题要认真、仔细。

七、学会画图。

读题时,若能根据题义,把对数学(或其他学科)语言的理解,画成分析图,就使题目变得形象、直观。这样就把解题时的抽象思维,变成了形象思维,从而降低了解题难度。

因此,牢记各种题型的基本作图方法,牢记各种函数的图像和意义及演变过程和条件,对于提高解题速度非常重要。

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困境及策略论文

困境一:“现在学文言文有什么用?”

文言文作为一种书面语言,它是由先秦口语演化而来的。因年代久远的关系,学生深感学习困难,且有的认为文言是与时代潮流相悖,与生活关系不大,学而无用。学生们经常会这样问老师:“现在学文言文有什么用?”

困境二:“学文言文太费劲,没时间学。”

文言文学习是个积累的过程,而扩大阅读面则是一个重要的环节,而且高考中,文言文占的比重也不少,所以平时的文言文教学中,老师很重视,学生却不愿意认真听,也就谈不上课外花时间去阅读文言文。更不愿意为了名句填空那仅有的6分花大量的时间去背诵。既费力又没有效果。

困境三:“文言文枯燥、乏味,听不进去。”

因为有些学生根本就不懂所谓的重点实词和特殊句式,特别是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这些特殊句式,不懂文言句式为何物,概念都是如此模糊,真是“听天书”。学生怕上文言文课的确与老师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有很大关系。有些老师以应付考试为根本目的和任务教文言文,死板地按照教材的编排,教条地按知识点来教学和要求学生,这种教学思想导致的后果是用文言知识肢解课文,用死记硬背来难倒学生。许多老师还奉行“字字落实,句句串讲”,给学生讲清了,译过了就算交给学生,完成了教学任务,这种串讲方式忽视了学生的接受和参与,是令学生厌倦的方式之一。

那怎样才能使文言文教学走出“高耗低效”的困境?结合几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要以课堂为主阵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方法一:让学生明确高中文言文的学习目标,端正学习文言文的态度。

很多学生都有“学习文言文有何实在意义”这个疑问,在高一学生的文言文学习起步之时,语文老师一定要让学生明确高中文言文的学习目标和对整个高中语文学习的重要性,以端正其对文言文的学习态度。如与学生大讲文言文的教育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等大道理收效甚微,大多数学生注重的是兴趣和功利——高考的分值是多少。

高中三年,语文课上学习文言文将是重头戏。新大纲规定:“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重点掌握常见的120个文言实词,18个文言虚词和主要句式在课文中的用法”。而在高考中,文言文分值达25分,其中文言文阅读9分,文言文翻译10分,名句填空6分。无论从教材中的地位、教学大纲的要求还是从高考中的分值来看,文言文学习对高中学生而言都是极其重要的。要让高一的学生明白:高中文言文学好了,将是极丰富的精神营养和高考的得分大项;学差了,可能会是高考折戟沉沙的根源之一。而“厌”和“烦”的态度会导致心理排斥和逃避,最终给自己带来极大的损失。

方法二: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1.用学生熟知的故事引出课文。

以《鸿门宴》为例,有关项羽和刘邦故事,很多学生都了解,让学生讲他们所知道的项羽和刘邦的故事,谈谈对这些故事的看法,可激发学生了解项羽失败原因的兴趣,且在学习课文时也会感到亲切许多。导入的方式可以多种,还可以用成语导入法,如荀子的《劝学》,也可运用创设情景法等方法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的兴趣犹如水面,教师要善于体察学生的个性爱好,善于激发、引导,才能起波澜,学生才能真正迈入中国古代文化瑰宝的殿堂。

2.教师开设诗词、古文欣赏课以提高学生的兴趣。

老师在教学文言文时,不必局限于书本,可适时开设几堂诗词、古文欣赏课,使学生从中领略苏轼、辛弃疾的豪迈奔放,感受柳永、李清照的温婉典雅。这样,学生毫无负担地在知识海洋里遨游,兴趣不就自然产生了吗?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做前提,何愁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调动不起来呢。学生学习文言文,有时也会闪现求异思维的火花,老师应该倍加爱护并尊重他们的独创精神,学生看到自己的意见得到尊重,思维也就活跃起来,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自然就提高了。如让学生了解了苏轼,喜欢了苏轼,在背诵和理解《赤壁赋》时就简单了。

方法三:改进教学方法,让文言文课堂充满活力,让学生每节课都有一个兴奋的点。

传统的老师教、学生听的课堂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所以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课程内容采用各种灵活的教学方法。

1.合作学习,共同探究。

2.教学时可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

朗读背诵是文言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但在教学中却发现学生懒得背诵。因此我们就要加强朗读来带动能背诵。在课堂教学中的朗读,我们不一定要死板的全班集体朗读,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可以配乐朗读、个别朗读、分小组朗读还可以两人对读、男女对读、分角色朗读、表演朗读、轻声读、模仿读、摇头晃脑读、指手画脚读等。在教学《陈情表》时,我就让学生进行配乐朗读,并以要求学生在朗读中读出情感。当时学生通过感悟读出了作者的衷情,更重要的是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同时还在朗读体悟中感受了亲情。多种形式的朗读可以让学生在朗读中真正领悟文言文学习的真正乐趣。当然在教学中我们还可以采取其他的教学方法如知识竞赛、辩论会等,这样可以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让他们能欣赏到文言文的言简意丰的美妙,并体验到主动学习的快乐。课堂充满多变的互动形式,可为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服务。

总之,只有端正了文言文教学的指导思想,改进教法,才能从根本上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提高文言文课堂的教学效率。高中文言教学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我想,只要我们努力探索,文言教学一定会走出困境的。

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困境及策略论文

文言文篇目的学习在语文教学中具有独特性,因文言文采用古汉语的语言方式,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许多困难,如文言句式,通假字,词语的古今异义等等。因此,目前中国的语文教学中依旧是以文言文的“文章实词”教学作为重点,忽视了对文章情感的把握,文言篇目的诵读,使文言文的教学形式过于僵硬沉闷,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厚,对于文言文的理解也存在不足。在此,笔者将结合所学,查阅相关资料,并根据自身工作的多年经验对文言文的相关教学情况进行阐述。

对于初中语文的文言文教学,重点就是对于文章脉络的把握以及对于作者情感的理解,一篇文章的精髓并非是华丽的辞藻和复杂多变的句式,而是作者所传达出的丰沛的情感,和蕴含的人生哲理,这才是学生应主要学习的。

文言文教学的难点主要体现在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实词虚词的翻译上。因为只有理顺词语的解释才能够理解文章内容,进行文章的深入学习,此外,由于文言句式的复杂多变如倒装句,被动句,定语后置句等等,会影响对文章细节的理解,因此也被列为文言文教学的难点。

在目前的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上存在着许多问题,其中最为显著的就是文言文教育模式僵化的问题,具体来说就是教师只注重教授考试中的考点涉及的内容,而忽视了文言文本身存在的艺术美,韵律美。其次一点问题就是老师“重词语”“轻情感”,就是说现在老师在文言文的教学中只重视对词语句式的讲解,忽视了对文章情感的把握。

1.讲授法。

讲授法是指教师通过简明、生动的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发展学生智力的方法。它是通过叙述、描绘、解释、推论来传递信息、传授知识,引导学生分析和认识问题。在语文教学的`课堂上,讲授法是目前主要的教学方法,对于文言文教学,也是最直接,有效地手段。试举一例,在初中人教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下第十节《木兰诗》中,教师可以通过对花木兰相关影视剧作的导入来系统讲解《木兰诗》这篇文章。首先,教师可以对文章实词进行梳理,使学生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脉络;其次,老师要抒发文章情感使学生产生共鸣,更加深刻的体会花木兰在替父从军时的无奈和决心,借以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最后,老师应组织学生对花木兰的人物形象进行探讨和研究,使学生对文言文篇目达到理解巩固的效果。

2.讨论法。

讨论法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以全班或小组为单位,围绕教材的中心问题,各抒己见,通过讨论或辩论活动,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讨论法可以增加学生的参与度,能够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效果。有利于调动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兴趣。试举一例,在初中人教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第二单元第十节《论语》十则中,老师通过个性化的方式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教学当中,让学生找出最喜欢的论语句子,并自行解释,说出喜欢的理由以及自身的感悟,让学生开动脑筋,以学习主体的地位开展学习。或者老师可以采取辩论赛的方式,寻找一个论语的论题,组织学生进行辩论,这使学生在理解相关内容的基础上锻炼口语能力,拓展学生思维,促进其全面发展。

3.诵读法。

诵读法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方法之一,它虽然是传统的教学方法,但是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诵读法也可以在文言文教学中重新发光发亮。试举一例,初中人教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下第五单元《马说》,老师就可以通过反复阅读来进行教学,例如,进行首遍阅读,学生思考文章所阐述的主要内容,并对文章脉络进行分析;第二次阅读,找出对你影响较深的句子,并说出选择理由;第三次阅读,深入体会作者传递出的丰富情感,以及文章蕴含的哲理。以层层递进的诵读方式加深学生的学习效果。综上所述,把握文言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篇目的积极性,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语文文化素养。面对现在文言文教学方式僵化和文言文教学目标的偏差,教师应积极寻找解决的方法,在教学方式上做出改变,增加创意,在个人教学能力上提高专业技能,通过对讲授法,讨论法,诵读法相关教育方法的设计,增强学生学习信心,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以上就是笔者对于初中文言文教学现状的理解和探析,在行文中也许还存在不足之处,希望随着教育的深入改革,文言文的教学方法也能够不断完善和发展。

试论初中体育教学中以生为本的有效策略论文

摘要:传统体育教学过程由于忽视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过于注重运动技能的掌握,从而使得学生缺乏学习热情,降低了教学质量。初中体育教师通过教学单元设计,制定全面且合理的教学目标以及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能够有效提高初中生对体育的'学习热情。

关键词。

初中生正处于身体发育阶段,进行体育锻炼可有效促进其身体素质和自身免疫力的提高,初中体育教学具有重要意义。但由于学生缺乏体育课程学习兴趣,导致体育教学质量不高,学生进行身体锻炼目标实现效果不佳。

体育课程教学作为初中教学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具有促进学生提高身体素质重要作用,从而促进初中生身心全面发展。初中体育教学中强调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吸收,师生互动不足,填鸭式教学使得学生主体地位被忽视,学生学习感觉较为枯燥,课堂教学质量下降。而且进行教学实践常表现为教师发出指令之后学生被动完成,抑制学生创造性和发散性思维展开,降低学生学习积极性。此外,初中体育教学忽视学生个体差异,容易打击一些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

由于初中体育教学局限性,许多体育活动开展受到限制,从而使得教学活动较为单一和枯燥。例如部分学校因场地或者教育经费问题抑制教学活动的展开,单一体育活动降低学生学习兴趣,从而造成体育教学质量不高。其次,受应试教育影响,家长及教师关注重点为升学成绩,造成学生对于体育课程重视程度不高,因而缺乏体育学习兴趣。此外,由于学校对于体育成绩考核标准不高,学生学习态度较为随意,不利于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单元作为课堂教学中基本单位,其最根本的基础为课,而且单元具有时段性和连续性特征,即一个单元不能跨学期和学年,也不能于同一教学时段选用两类不同教材。

初中体育教学进行单元设计时,教师应对不同章节进行知识点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制定科学教学计划,包括合理教学目标和适当教学内容。单元教学是初中体育教学基础单位,进行单元设计可以提供充足时间和空间完成体育教学目标,有效体现新课改教育理念。此外,单元设计教学可对初中体育教材的层次性和完整性进行充分考虑,制定出更加适合初中生理解层次和学习兴趣教学计划,充分展现学生主体地位,从而激发初中生体育学习兴趣。为确保初中体育教学顺利开展,因此开展科学合理的教学单元设计作为体育活动展开的指导纲领,能够有效提高初中体育教学成果。

1.充分发挥初中生主体地位。

动学生,设置一些难度较低、参与度高的小游戏,在游戏活动中提高学生学习热情。

2.立足初中生兴趣点进行单元内容设计。

体育教师首先可对体育教学内容、目的和学习意义以及体育和日常生活联系等进行介绍,使学生产生一定好奇心,然后通过设计一些趣味性游戏增强初中生兴趣,并通过比赛形式活动进行初中体育教学课程展开,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参与度以及积极性。此外,教师可通过反馈学习成绩方式激发学习动机,反馈具体内容表现为完成动作规范性以及参与积极性等,使学生自主且及时掌握学习情况,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目的。

传统教学设计过程中,由于教学目标设置不合理,导致教学内容较为紧凑,从而教学内容较为单一,影响体育课堂教学效果。而且部分学校初中体育教师过分强调体育技巧,忽视体育运动本质,使得许多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学生参与度较低。初中体育教学采用单元教学设计,能够较为科学合理设计教学内容,确立科学教学目标,从而使教学中体育技能和理论知识有效结合,学生积极性提高。此外,体育教师根据学生身心阶段特点设计合理教学情境,使得学生充分融入体育教学活动,从而体会体育运动乐趣。例如,在进行网球技巧传授时,可以对世界冠军成长历史进行描述,激发学生好奇心,形成良好学习氛围,有利于体育教学目标的实现。

三、结束语。

体育教学是初中教学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养成良好体育运动习惯,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受传统教学模式影响,初中生对于体育课程学习积极性不高,而体育单元教学设计通过合理教学目标的确立,丰富教学内容设计,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等方式激发初中生对于体育课程学生积极性,有效提高了初中体育课程教学效果,有利于初中生全面发展。

文档为doc格式。

试论初中体育教学中以生为本的有效策略论文

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体现以学生为本的重要原则,围绕这一原则,我们在教学中进行了多方位的探索,现就近几年的具体作法分几个方面作一总结。

一、研究学生特点,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启发式教学。

从认识论的观点分析,学生是学习活动也是认识活动的主体,学习活动是一种脑力劳动,要经过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理解到运用的两次飞跃,只有靠学生自己来完成,别人是不能代替的。依据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我们在教学中采用了启发式综合教学,主要有五种教学模式:

1以观察为主的启发式物理课本中的许多定律,定理是在实验基础上建立的,教师在演示过程时,让学生仔细观察,给学生提出思考性的题目,让学生讨论,通过学生的视觉启发引导学生学习,由学生自己初步归纳出结论,教师在此基础上概括要点。例如,牛顿第三定律,楞次定律的授课都是这样进行的。

2以实验为主的启发式在实验教学中,规定有些实验是设计性实验,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手段,实验步骤,测量数据,分析结论,从而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3以讲授为主的启发式主要通过学生的听觉启发引导学生学习,适用于教材内容较抽象,理论性较强的概念课和复习课。具体做法是首先由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列出自学提纲,由学生根据提纲动脑学习,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个别辅导,在此基础上小组讨论穿插在学生自学中进行,然后大组讨论,由学生推出代表在全班讲演,最后由教师归纳小结。采用这种方法,打破了传统的“满堂灌”方法,在课堂上不再是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写学生抄的被动状态,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得到发挥,智力得到开发,使他们在不同程度上既获得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

4以练习为主的启发式主要启发引导学生通过作练习学习。对于一些综合知识较强的练习题,教师首先示范解题过程和基本思路,要求教师循序渐进,由小到大,由少到多,由简到繁,由分析到综合的步骤,有意识的对学生加以训练和培养,对一些典型题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和多题归一的适当训练,使学生头脑中每一个知识链巧妙的汇成知识网,对每一个知识点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二、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指导学生学习。

物理教材中每一个概念,每一条规律都包含着辩证唯物主义的因素,在讲解物理内容时,力求用辩证法的观点去分析归纳总结,使学生逐步树立科学的辩证唯物主义思维方法,逐步掌握马克思主义认识规律,以适应将来社会需求。在讲授物理学中电学部分的楞次定律时,有些学生对定律中所描述的“感应电流的效果总是反抗引起感应电流的原因”这一观点难以理解。而引导学生运用对立统一规律理解这个定律,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我们知道矛盾双方的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对立面是相互依存的,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条件,如果矛盾的双方只有互相分离的.斗争性,而没有互相依存的同一性,作为矛盾统一体的具体事物就无法存在。而楞次定律正是对这一客观规律的反映。由于磁通量的变化,才导致感生电流的出现,但反过来感生电流的磁场阻碍引起感生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其结果就必须克服这个阻碍作用而作功,作功就要消耗能量,这个能量就是感生电流能量的来源。因此楞次定律的本质是能量转换和守恒定律在电磁感应现象中具体反映。

运用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原理区别不同物理概念。

在教学中我发现有些学生对个别物理概念似乎理解了,但不同的物理概念在同一个物理过程中出现时又混淆不清,这就要求在教学中随时把学过的物理概念加以比较,有比较才能够鉴别,在比较过程中找出同类事物的共性,比较出同类事物的个性。例如电势,电势差,电动势这三个物理量在处理稳恒电路的问题中经常用到。它们之间既有一定的联系又有区别,在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自己总结,让他们广泛发表见解,在此基础上归纳他们的见解,然后给以明确的答复。上述三者之间的联系,主要体现在当电势,电势差,电动势同处于直流电路中时,它们互相依赖,其数量关系是闭合电路中电动势的代数和等于电势降落的代数和。它们的主要区别在于:

1、电源电动势是描述电源性质的重要物理量,它仅与电源的结构和状态参量有关,而与外电路无关。在电路中各点电势由电源电动势分离电荷而建立的。电源的路端电压随外电路的负载而变化。

2电动势是表示非静电力把单位正电荷从负极经电源内部移到正极所作的功,而电势差则表示静电力把单位正电荷从电场中的某一点经任意路径移到另一点所作的功。

3电路中有电势差存在,自由电荷就会作定向移动,其结果总是使正负电荷相互中和,使电路中电势差趋于零,而电源电动势在电源内部总是把正负电荷分离开来,建立并维持一定的电势差。因此电源电动势是建立和维持电路中电势差的原因。4在直流电路中各点电势保持不变。所以对电路的能量转换没有贡献,整个电路中能量转换全部由电源电动势作功提供。

三、针对学生个性的心理特征,作好其转化工作。

在教学中我们十分重视基础较薄弱学生的心理特征,采取措施设法改善其心理品质促进转化,具体作法是:

1针对性分析学生个体心理特征个别学生缺乏明确的学习动机,视学习为负担,认为上学是家长的意图,抱着混学习的态度,学习上不感兴趣总是处于落后消极状态,有的学生虽有兴趣但不稳定不持久,遇到难点就产生厌烦心理。还有的学生观察力薄弱,观察不客观不深刻,缺乏良好的观察习惯,注意力不集中不稳定不持久,上课时常常被某些与课堂内容无关的内容所扰乱。另外有的学生偏向机械记忆和形象记忆,而理解记忆和抽象记忆能力较显薄弱,还有的思维能力较差,难以借助于思维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

2采用相对应的措施改革教学模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中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改革评价学生的方法,鼓励学生参加课堂讨论勇于发表意见。发挥部分学生动手的长处,支持他们开展小实验小制作等第二课堂活动,让其才智充分展现,从而激发学习兴趣树立自信心。另外改善心理品质促进转化。学生只有运用科学的方法去学习,才能在学习过程中有效的改善自己的心理品质。在教学中我们引导学生学会基本的读书方法,具体采用“三读两答一议”的方法,三读包括“一是通读所学内容,作到大概了解,二是结合问题或提纲要求细读,三是研读重点和难点适当做笔记。”两答:“一是回答老师或提纲上的提问,二是回答周围学生的提问”。一议同周围同学议论研讨疑难。与此同时我们还注意引导学生学会听课,培养注意品质。要求学生既要注意听那些自己基本弄懂的内容,又要专心听那些疑难问题及研究问题的方法。对接受能力较弱的学生要多向他们提问,提问时要启发引导由简单到复杂,逐步提高要求。在培养注意力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学会理解记忆,启发学生自觉对知识归纳总结,并用多种方法记忆,如列表法,提纲法,结构法,图表法等,实践证明这些记忆法都有效的加强了刺激大脑的强度,使学生记忆力普遍加强。

四、针对学生特点,搞好教材建设。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社会的发展和经济腾飞大规模的准备各类新型人才。作为教育领域中高等职业教育这一层次的特色,首先在于人才培养目标的与众不同,它致力于培养技术型,工艺型,管理型人才,因而要求培养的学生在基础理论和基础技能方面受到的教育是系统的,有特色的,分析能力强,岗位基本技能掌握扎实。基于这一特点,我们一致认为:物理教材改革的指导思想应集中体现在三个有利于,三个适应上,既有利于启发式教学,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具有正确的科学方法。有利于能力的培养,特别是自己获取知识的自学能力和善于探索创新的能力。要适应各类专业课的需要,适应学生掌握生产技术及就业的需要。适应学生继续进修深造的需要。根据以上目标在教材改革上作了以下尝试:加宽知识面,内容作了更新。将近代物理知识结合现代科技成果编入教材,根据专业课需要,在电子技术初步知识中增加了介绍各种元件的性能,特点和原理的内容。在教材体系上作了调整,,从而达到了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目的。

在教材叙述上尽力作到生动活泼,激发学生的兴趣。所举事例要鲜明生动新奇,语言活泼要富于幽默感。在教材内容上体现研究物理的方法,以利于培养学生科学思维方法,例如:在教材中对应用牛顿运动定律解题方法作了较详细论述,对运用楞次定律确定感应电流方向的规律作了系统总结,从而使学生在获得大量感性知识的基础上,加深了理性认识。

实验教材增加了设计性实验,给出实验目的和要求,让学生自己考虑实验原理和方法,自行设计实验步骤,自己选用器材,经过实践证明,学生的实验探索能力和创造能力大大提高。

练习题教材对各种类型的习题作了精选,减少了计算题数量,增加了思考题讨论题,学生在理解了物理概念和物理定律之后,结合各种题型通过自检,自测和讨论的方法,加深了对概念的理解。

初中文言文教学策略

文言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起着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帮助学生认识古代社会以及更好的掌握现代汉语的作用。但绝大多数学生都怕学文言文,甚至讨厌文言文。我觉得这种现状的形成,好大程度上是由于教学的乏味造成。因此,如何让初中学生“爱”上文言文,提高文言文的学习效果呢?我主要从以下八个方面着手。

一、确立目标 ,改变固有的教学模式

上了几年的初中语文,发觉大多教师的文言文教学过程都是一种模式,即:文章作者介绍——朗读——疏通词句——课文内容及主题分析——练习。这种模式存在这样三个“中心意识”:1.以知识为中心,一味强调接受。2.以教师为中心,一味强调灌输。3.以诵记为中心,一味强调记忆。一堂课下来,教师讲得不亦乐乎,学生记个不停,课后教师再加一句,回去把这些内容背出,明天检查!不用担心学生掌握不了。但我们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知道这种教法远远达不到文言文教学的目的!

对文言文中的词、句字面意思的准确理解,是文言文教学的基础和重要目标之一,但并非仅此而已,学生还要对文章进行适当的鉴赏评析。大多数选入教材的文言文,有很强的文学性,其人物的思想性格、作者的人生态度、理想追求、思想情感以及课文的结构、语言、意境之美,对形成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艺术修养、审美情趣是很有影响的。如,《愚公移山》、《陋室铭》、《爱莲说》,其文学价值不言而喻。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确定教学目标,在指导学生掌握文言文基本内容的同时,还要让学生对文言作品做出适当的鉴赏、评析。体味文中之情,想象文中之景,领悟文中之道,感受文中之雅,这是文言文教学的终极目标,也是文言文教学追求的最高境界。

1

二、架桥铺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初中文言文教学首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怎样才能让学生产生兴趣呢?我们可以通过同学们看过的影视剧《水浒传》、《西游记》等等,激发他们读原著的热情,尤其从激发他们读浅易白话小说开始,逐步扩大阅读范围(这需要教师组织学生加强课外阅读并且组织学生到学校阅览室进行有目的的阅读),再学习一些较为简短易懂的文言短篇,如《论语》、《孟子》中的一些小短文,再学习《岳阳楼记》、《出师表》之类较长的美文,让学生在不断学习中感悟文言文的美,在潜移默化中学习文言文的词汇,把学习文言文变为学生积极主动、自觉自愿的行动。

例如,教《扁鹊见蔡桓公》时,就可以先在黑板上写上“病人膏肓”、“讳疾忌医”、“防微杜渐”三个成语,接着,让学生查字典,明含义,组织学生讨论:谁“病人膏肓”?为什么“病入膏肓”?怎样防止?三个成语串连整篇课文的情节,必能极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此外,文言文、现代文一脉相承,许多语词、语用、语义是相通相连的,学生学习生活中就存在大量耳熟能详的成语、名句,学生积累的知识经验、已有的学习方法本身就是文言文学习的重要基础。这些与学生生活、学习息息相关的经验因素一旦得到尊重并被充分调动,文言文与学生的距离感就会大大消除。因而,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课前尽可能使学生找到学习文言文的“桥和路”,增强学习文言文的信心和兴趣。另外,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也要敢于大胆创新,在教学“新”、“活”方面多下功夫,采取一些灵活多样的教法,生动形象地吸引学生,把学生的兴趣全部挖掘出来。根据文言文的特点,可以进行以下教学设计。

1、利用成语、典故、名言警句、历史故事来引入课文。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