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教研读后感(精选21篇)

时间:2023-12-05 18:06:44 作者:碧墨

读后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消化所读书籍的内容,并从中得到一些启示和思考。以下是一些经典名著的读后感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有效教学》读后感

新课标倡导全人教育,强调课程要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的终身学习的能力,新课改倡导建设性学习,注重科学探究的学习,关注体验性学习,提倡交流与合作、自主创新学习,课程改革的成败关键在于教师,教师是课程改革的实施者,作为教师的我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学习新课程改革理论,更新教学观念,迎接新课改的挑战。

新课程理念下,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学生能够用英语做事情是课堂教学目标达成的主要体现。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广泛采用贴近学生生活的,易于学生参与体验的任务型教学活动。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有声语言是教师从事教学,培养学生们语感的主要手段。但是往往外来语的陌生的语音,特殊的语法,会使小学生感到与母语巨大的差异,从而在内心产生排斥。因此导致在记忆和理解上的多种学习困难。如果这种困难一点点的堆积到一起,就会挫伤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其实,在教学中采用形体语言教学就能解决这些困难了。如:在学习英文26个字母时,我就采用了形体语言这种教学方式。往往教师们会有同感,在学习英文字母时课堂会很沉闷,学生的积极性差,所以我吸取了这些经验教训。使得学生在课堂活动中,既开动了脑筋,又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下学会了知识。

英语情景教育就是把“快乐学英语”的理念融入英语教学中,让孩子们不知不觉地置身于英语的环境中,感觉到学习英语的兴趣。在外语教学中,情景教学法不仅活泼生动,能够营造氛围和意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更易于创造、模拟母语学习环境,使外语教学在科学而且正确的方向上施行。“情景教学”是指:在外语教学中运用于交际的社会情景。脱离了社会情景,语言就难以恰当地表述,难以发挥其表达进行交际活动的本质作用。因此,英语教学必须从交际的情景出发,根据教材内容,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让学生受到情景的感染,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我认为,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进行互动。小学英语课中根据学生的年段不同,“师生互动”的着眼点也不一样。高年段的学生英语知识有一定的积累,同时具备一定的表达能力,教师重在“导”,引导学生调动知识储备,使表达的内容更丰富、思路更开阔,句型更为完整与准确。

作为一名英语教师,我们应十分重视正确使用课堂用语,在备课时结合课本内容和学生的学习水平以及课堂对话情景做好充分准备,充分发挥它在英语教学中的积极作用,从而使英语教学更有成效。同时,学生只有对自己、对英语及其文化有积极的情态,才能保持英语学习的动力并取得成绩,刻板的情态,不仅会影响英语学习的效果,还会影响其它发展,情态是学好英语的重要因素。

实施小学英语有效性的教学还有许多的技巧,有待于我们小学英语教师的研究与探索。总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实施有效教学是完成小学英语教学目标,提高小学英语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有效教研》读后感

1、集体备课,有效提高教师活动方案设计能力。

教师的发展离不开一个良好的团结、奋进、互相信任的集体环境。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知识、经验及智慧特长,如果只是孤立地发挥作用,其效能是有限的。集体备课创造了一个共同分享,合作与支持的条件,增进了组员之间的沟通,使大家在活动中了解他人,了解自己,分享各自的体会与经验,每次教研活动时我们都要抽一点时间作为集体备课活动。本学期我们结合主题活动内容挖掘了一些有价值的活动,并进行了集体备课,如《中国娃》中我们材料为研究重点,让教师围绕材料对幼儿的影响进行研讨、设计方案;在一课多研《雪孩子》中以教师指导对孩子的影响为重点进行方案的设计。活动中由执教者先制定方案,然后大家再共同研究,推敲细节,逐步完善方案,最后付诸于实践。

我们中心大班组坚持每周星期五下午的集体教研制度,这是交流经验、提高认识的一个大好机会,我们教研组有效地运用这宝贵的一个多小时,真正发挥了它的作用,围绕新的课程改革,结合教材、课标进行集体备课,进行课堂教学、课时设计,在活动中带领教师学习新大纲,了解新教材,为自己今后的教学指路。在园领导的指导下,我们积极开展了教研活动,实行集体备课。在集体备课中实行了统一进度,统一要求,统一内容。集体备课备活动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备教材的前后联系,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措施,做到了有计划、有时间、有准备、有问题、有中心发言人、有记录。

2、互相听评,促进的教师专业化水平提高。

各位老师除自己钻研业务外,还注重相互学习,相互听课,要求本组教师听课节数每一学期不少于10节,特别是教研组长还要下乡听课,通过听课、评课,对教学内容安排是否恰当,难点是否突破,教法是否得当,教学手段的使用,教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是否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老师的教学基本功等方面进行中肯,全面的评论、探讨,在教学研究上与教师进行具体磋商和指导,指出成功与不足之处,提出努力的方向,研究对策,很好地提高了课堂效率,提高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

3、坚持期初计划、期末总结制度。学期初,根据幼儿园工作方案,制定教研组计划,期末要认真总结教研教改的情况,做好总结工作。

4、教研结合,围绕计划积极落实研讨活动。

我们教研组内的老师虽说都是老教师经验很足。但在知识不断更新的时代,不学习就会落伍。为了使老师们在教学工作中有所提高,我们教研组加强了学习和实践。比如学习一些幼教杂志上的文章,组内的交流课等,组织教师相互听课、评课,讨论各自的优缺点,使大家在教学中有一定的提高。在这样的活动中,教师既是参与者又是投资者,同时也是受益者,教师间的互动,使得个人经验和思考成为一种共享的资源。

二、家园互动,促进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家长工作是教学工作中重要的一环,只有建立良好的家园关系,才能更好的促进孩子的健康发展。因此本学期中,我们一如既往的注重家长工作的有序开展。如通过家园之窗、家长会、家长接送孩子的时间等渠道、加强与家长的交流与沟通,互相了解孩子在家、在园的的学习生活情况。同时我们还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开阔幼儿视野、帮助幼儿融入社会,提高幼儿能力,让幼儿在活动中成长,在活动中提高,在活动中给每个孩子创设自我表现的机会。例如:“亲子小制作活动”,“亲子童谣朗诵比赛”,等,这些活动不仅增进了亲子感情,也促进了家园共育。

今后,本教研组将继续抓好抓紧教研工作作为深入开展课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的、不可缺少的环节,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开创教研工作的新局面。

《有效教研》读后感

由于本人正在参与市教委教研室组织的市区教研合作项目的研究,因此最近的研究多在课堂教学评价的领域。前不久专门阅读了华东师大课程研究所的崔允t教授的专著《有效教学》,我对于其中教学评价的内容作了重点学习,本文对其中的内容作了专门的摘引梳理,并就此表达若干个人的观点。

一、什么是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以教学目标为依据,运用可操作的科学手段,通过系统地收集有关教学的信息,对教学活动的过程和结果做出价值判断,并为被评价者的自我完善和有关部门的科学决策提供依据的过程(《有效教学》崔允t)。教学评价的上位概念是教育评价。世界范围内,新型的教育评价文化正在形成。这种评价文化有以下一些重要的前提假设:

在教育评价中决定分数的不是正确答案的数量,而是任务完成的整体质量。不是聚合多种复杂的数据形成单一的分数,而要借助于对成就的多维度描述。

要保证评价的教育性,元评价非常必要,教师的评价素养应该是教师专业素养中的重要内容。

课堂教学评价是一个专业的研究领域,其包括课堂观察、证据收集和评价反馈等多个方面。一般认为:听课过程是收集证据的过程,评课过程就是基于证据的推论。因此,对于课堂教学评价的认识,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是一种教学后的研讨活动,而是应当设定一个研究的主题,有一个整体的研究过程,并对于评价的内容开展教学反刍,更好地推动课堂教学效益的提升。

二、课堂教学评价的核心理念。

课堂教学评价必须以教学的改进为目的,以教师专业发展为目的;

课堂教学评价必须基于专业的思考――是一项专业研究活动;

课堂教学评价必须基于协商参与――避免单一主体评价造成的主观性;

我认为,开展基于新课程实施的有效教学和课堂教学评价,我们一定要注意摆脱四大误区:

(1)课堂教学评价的方法“去专业化”。教学评价是一项设计具体课程实施情况的评价,我们应避免陷入“指标过于原则”或者“方法过于繁琐”的误区。课堂教学评价的方法应和学科教学的特点相结合,应当成为学科教学改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推动力。

(2)课堂教学评价的目标“唯专业化”。课堂教学评价不能只关注学科内容,评价不能成为对教师学科专业能力或绩效的总结性评价。作为一名学科教师,专业素养并不一定直接能体现在课堂教学上,因此教学评价应当具有促进教学能力发展的功能,而不是对教师的专业能力下定论。课堂教学评价应提倡不同类型的个体,包括课程专家、学科专家、学校领导、学科同行乃至学生等的共同参与,但不同个体需要对教学评价的价值取向、基本要求、主要差异等事先形成共识,开展目标明确的评价活动。

(3)课堂教学评价的手段“伪专业化”。课堂教学评价应基于课堂听评课的观察和分析,应着重进行基于课堂观察数据的理论思考,而不能仅停留于思辨。我们在认可“教无定法”的同时,也不能将课堂教学评价沦为展示演讲与口才的“辩论会”。只有加强相关的实证研究,才能促进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或者有意义的建构,才能通过教学评价帮助教师解决实际问题。

(4)课堂教学评价的体系“过专业化”。科学的评价一定是基于大量的数据信息为基础的,而目前常见的听评课工具的设计往往只重形式,而忽略了可操作性。因此,将现代信息技术作为课堂教学评价的平台,可以突出体现课堂教学评价研究的技术特征和体现对评价的元认知特点。课堂教学评价所提供的数据和信息越准确、越翔实,作出的分析越深入、越客观,对教师带来的帮助也越大,但在一定条件下,我们应可以选用适切的评价方法来指导教学。

为此,课堂教学评价的研究,我觉得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结合一段时间的反思,我们将课堂教学评价的研究分成三个阶段,第一:研究“基于教学目标分解的教学评价”主要研究新课程内容实施效果的课堂评价”;第二阶段,研究“促进教师教学行为的课堂教学评价”,主要研究如何评价教师的教学行为;第三阶段,研究“如何评价课堂教学的达成度”,主要研究学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的效果。

崔教授的专著内容翔实,案例丰富,是一本贴合教师实践经验的好书,除了课堂教学评价的内容之外,还有很多值得我们研读和反思的精彩论述,今后我还将不时重温,不断获取新的实践灵感。

《有效教研》读后感

购得《有效父母》一书,阅读此书,真的觉得此书是以全面提升家长教育只会和培养孩子综合素质为目标,从“孩子的智力发展”孩子的兴趣培养、孩子的习惯养成、孩子的心理健康、孩子的品德教育、孩子的多元智能及孩子的可持续等方面着手,既有较为详尽的理论指导,又有切实可行的具体方法,兼具了权威性、独特性、实用性、全面性、等特点。他是家长的育儿手册,也是幼儿园家长学校的教材,是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紧密联系的纽带,更是家长与老师的良好沟通的平台。

俗话说得好,“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既是摇篮教育,也是终身教育。家庭教育因其特殊的地位和影响,在我们的大教育系统工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近年来,由于家庭教育的不和谐,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产生了许多的困惑:为什么现在许多孩子学习挺好,但动手能力很差呢?为什么现在许多孩子多才多艺,但心理素质很糟糕呢?为什么现在许多孩子在学校是个“乖乖娃”,在家里却成了“小霸王”?发生在学生身上的种种现象,不能不引起我们教育工作者的深思。我也分析了一些原因:

其一、“代理家长”的现象较为普遍。许多家长把教育子女的事情让位于外公、外婆等“隔代人”。于是,长辈们的晚年生活都以孩子为“重心”、“中心”、“轴心”。“吃什么”、“穿什么”、“用什么”时时刻刻牵动着长辈们的心。长辈们那“特别的爱”,使得孩子普遍缺乏生活经验,自我服务能力差;热衷于自我设计,缺乏责任感。孩子许多的不良行为和习惯,就在长辈无微不至的“关爱”中滋生。其二、“心有余而力不足”。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长、成才。然而,强烈的“希望”和教育“方法”之间差距实在太大。在家长的眼里,孩子成了“熟悉的面孔陌生的心”。在现实生活中,一个可以领导成千上万人的企业家,不能说服家里的一个“宝贝”而找老师“告状”、“述苦”的现象绝非个别。家长常常感叹在子女面前,教育“无从下手”、“伤脑筋”。究其原因,家庭教育的超现实性和不一致性是造成“望子成龙”和“顺其自然”的家庭教育方式的主要症结所在。所谓的“超现实性”,是指家长对待孩子“严”而出“格”。他们不能正确、客观地看待和教育自己的子女;他们往往对自己的孩子都有一种过高的估价和希望,常常用邻居、同事的小孩的优点去评判自己孩子的成败,从而导致心理上的不平衡。

那么《有效父母》一问,给了广大家长与教师提出很好的一些观点与做法,当然也是我阅读此书的一些概括:

只有当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形成了合力,我们的教育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学校要充分利用家长学校和家长开放日,利用现代教育和素质教育的观点,全面指导家庭教育。

1、指导家长“信任孩子”。孩子是新生力量,相信孩子,就是相信自己。每一个家长,都应该对孩子有充分的信心。

2、指导家长“赏识孩子”。孩子在家庭生活中,从小就处在选择之中,几乎天天都有己的选择。

斯特纳夫人认为,孩子是父母的影子,为了培养孩子的良好品德,父母与老师的行为很要紧,应做孩子的表率。教育孩子的第一场所是家庭,教育孩子的第一人老师是父母,家长采用什么样的教育方法培养孩子,决定孩子将来成为什么样的人。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与老师。做父母也好、幼儿园老师也罢,需要责任、需要知识、需要学问、需要教育智慧。我们首先要学习、要领悟教育的智慧,要改变教育理念。这也是改变一切的开始。

《有效教研》读后感

读崔允t教授的《有效教学》一书,最大的感受是该书的内容丰富,涉及面广,为我们一线教师打开了如何教学的另一扇窗。

本书主要从“什么是教学”入手,为广大教师从一个较为理论角度来理解、分析教学活动、基本问题等,为更好的实践奠定基础;以“怎样教得有效”为重点,从教学设计为主线,如何进行逆向设计更是很好的结合实践、案例,将理论与实践很好结合,深入浅出的把内容呈现出来。“怎样教得更好”,则是从教科研的态度、方法及相关论文的标准等角度娓娓道来,把教师关心的问题一一解决,为一线教师能力的提升,指出了很好的方向。

当然,同时,对某一方面也存在了疑惑。如第四章里提到的“课的准备”和“教学设计”似乎是画上了等号。或许是崔教师没有考虑到,或者并不是本书关注的问题。但我认为,理清“备课”和“教学设计”两者内涵,这是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因为这会影响教师相关活动的思维方式。

目前在新课程改革浪潮中,“教学设计”是体育教学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中比较时尚的用语或话题。然而,许多教师对其概念、内涵的理解却存在了偏差。如“现代体育教学设计取代传统备课”,或“传统教案走向现代体育教学设计”等观点。不难看出,他们将传统备课与教学设计等同,只是存在时间维度的先后不同而已。

因此,我认为该书要是能将两者概念内涵解释一下或许更好。同时我也根据自己的认识和查阅相关资料,大致整理了两者的区别。

1、概念。

1)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在教学理论、学习理论指导下运用系统方法对各个教学环节(教学目标、条件、方法、评价等)进行具体的设计与计划。

2)备课:备课是指教师在讲课前准备讲课内容,也就是教师对教学活动进行预先计划和准备的过程。

2、性质。

1)教学设计:方法论性质的综合性应用学科。

2)备课:课前的准备活动。

3、作用。

1)教学设计:根本目的是创设一个有效的教学系统,为达成教学目标服务。

2)备课:作为教学工作的起始环节,对教学起着制定蓝图,预先谋划的作用。

4、分类或分层。

1)教学设计:根据教学实践的运用:课堂教学设计,教学媒体设计。

2)备课:依据时间和内容范围,学期或学年备课、课题或单元备课和课时备课(教案)。

5、内容和要素。

1)教学设计的内容体系:理念(教学设计领域中所特有的对知识、学生、学习和教学的基本观念)、方法技术(具体的教学技术如分析技术、设计技术和评价技术)和技术组织(灵活、合理的技术过程步骤,如教学设计模式)。

2)备课主要内容:备学生、备教材、备教法、备教具、备组织措施等。

6、重点。

1)教学设计:整合课程资源,营造教学情境,安排教学事件,统筹教学结构要素等。

2)备课:做好钻研教材和熟悉学生这两方面的工作,教学内容能促进学生素质的有效发展。

《有效教学》读后感

自教学活动诞生起,教育实践者和教育研究者就一直希冀着,以最少的教学投入获得最大的教学产出,重视并寻求有效地教学方法和途径,例如夸美纽斯提倡的班级授课制,就是为了寻求并找出一种教学的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学生可以多学。教学作为一种活动,如何改善过程绩效实现教学目标,也是教师最中山的问题。这段时间我学习了《有效课堂教学的实施与策略》,谈一点对有效课堂教学的体会:

及时调整课堂,给学生腾出空间。

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再好的预设也不可能预见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情况。课堂上一旦出现有效的生成,教师就应该及时调整好,给学生腾出空间。当然,能不能合理处理还需教师临场应变的能力,大凡特级教师名师上课艺术与一般普通教师的最大区别就是他们善于抓住并利用好学生生成的资源,这也是一堂精彩有效的课的重要决定因素。有时候课堂有“意外收获”,这种“意外收获”,只有当课堂氛围非常好,师生互动热烈,思维极度活跃时,才有可能出现,在这个教学过程里,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暴露思维过程,适时调整教学进程,使数学课堂成为有生命的课堂。

尊重学生,给学生的生成营造氛围。

如果每次学生有了创造的火花,有了有价值的生成,而教师给他的则是失望和不能满足的信息,学生的主动、积极思维就会磨灭,这样培养学生显然不是很有效。所以,在教学中,当学生有了火花生成时,不要被这种火花电倒,应该采取积极的鼓励态度,如果学生的这种火花在课堂上无法进行研究或展开的,则留到课余或其他条件成熟时再研究,而这个过程需要教师全程参与和关注,不要简单的布置学生下课之后再研究,然后就不了了之,学生由于受到年龄、心理方面的影响,不可能会再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一次机会也就这样消失了。而在课堂中能研究的、能放大的,则必须敏感的捕捉和利用起来,要让学生有这样的感觉:无论是课堂上能研究的还是不能研究的,只要是我提出来的而且是有价值的,老师都会很重视,而且会和我一起想办法创造条件去进行研究。时间一久,学生的智慧潜能会火山爆发般吐露出来,这时不让学生去自主研究也不行了。

给学生留足空间。

在教学中,预设是必要的,因为教学首先是一个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教师必须在课前对自己的教学任务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与安排,但同时这种预设是有弹性的、有留白的预设。因为教学过程本身是一个动态的建构的过程,这些由学生的原有经验、知识结构、个性等多方面的复杂性与差异性决定的,因此,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到课堂上可能会出现的情况,从而使整个预设留有更大的包容度和自由度,给学生留足空间。此外,要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还应该做到这样几点:教学语言要有艺术性、教学方法要有灵活性、教学过程要有情感性、教育手段要有策略性。以上几点,既是“传道、授业、解惑”有效性教学必不可少的内涵,又是一名教师综合实力的反映。具备这样几点,非一日之功,需要千锤百炼。

《有效教研》读后感

期我熟读了杨智钧编着的《有效父母》一书,即是以全面提升家长教育智慧和培养孩子综合素质为目标,从“孩子的智力开发”,“孩子的兴趣培养”,“孩子习惯养成”,“孩子的心理健康”,“孩子的品德教育”,“孩子的多元智能”及“孩子的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着手,开展家教漫谈,为众多家长出谋划策,答疑解难。他是家长的育儿手册,也是幼儿园家长学校的教材,细读此书,使我获得了许多有效地教育良方。

读了杨智钧编着的这本书,作为一名教师,不仅从家长的角度了解了该如何教育子女。如何面对孩子出现的各种问题,也从书中了解了面对学生的不同问题的教育方法。下面谈两点我的心得:

一。教育智慧:影响孩子的一生。

作为父母如何教育子女?教育孩子的第一场所是家庭,教育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家长,人的一生有很大一部分时间是再自己的家庭中度过的,孩子能不能拥有一个美好的未来,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父母是否进行正确的教育。家长采用什么样的理念培养孩子,决定着孩子将来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决定着未来是什么样的命运!没有教育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育的父母。成功的孩子所受的父母的教育各不相同,而不成功的孩子没有受到父母良好的教育却惊人地相似!

身为孩子母亲的我,对孩子的教育有时真不知从何入手,总觉得孩子要什么尽量满足便是,甚至她有时不愿上课或到我班上,我用了哄骗方法来教育现在的孩子,当然这种教育方法往往事倍功半,有时还会让孩子产生反感,读后身感作为父母,需要责任,需要知识,需要学问,需要教育智慧。父母对孩子的重要性,所以说,家庭教育是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第一场所。

二。作为教师该如何教育学生。

虽然说这本是家庭教育书,但从书中可以看到教育学生的方法:

1.初入园孩子会产生恐惧和不安()的情绪,了解并抓住孩子的这些心理特征,对于帮助孩子适应幼儿园群体生活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2.智力的开发要充分利用孩子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引导孩子多观察,多想象,多创造,以促进智力因素的全面发展。

3.幼儿期不仅仅是智力开发的重要时期,同时也是塑造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期,通过正确的方法对孩子进行训练让他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4.为了孩子的心理健康,应重视对孩子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增强孩子的心理适应能力和承受能力,减少其心理疾病的产生。引导孩子对待人生的失落要以笑迎,学会在跌倒中爬起,在生活中寻找快乐。

读了这本书,在培养孩子过程中获得了许多知识,丰富了自己的思想,愿天下有心用心真心为孩子的父母,都能找到一套合适自己孩子的有效教育方法,创造出我们自己的教育奇迹。

《有效教研》读后感

教研组长的个人工作能力的提升,这是有效教研的关键。我们的职责是什么,我们是给我们老师们一个正确引领和导航,给予他们及时的帮助和有效监控,所以我们个人能力的提升是有效教研的关键点,所以教研组长的培训和不断学习是很有必要的。希望学校能够多提供这样的一些平台和机会让教研组长多去参加实效的学习。

2、精心筛选教研内容,满足教师实际教学需求,从教学的困惑处和疑难处入手,这是有效教研的根本。比如说我们低段语文,她肯定和高段语文和初中、高中语文的切入点是不一样,那我们的关键切入点又在哪里呢?开学初,我们组的老师在第一次教研会积极繁衍讨论,大家几乎达成了一种共识:我们低段语文现在面临三个最困惑的问题,一是写字课的指导,二是识字课的指导,三是起步作文的教学,怎样有效的一一击破呢?如果三个一一都要本学期来研究的话,我想他们的有效性高效性确实要打折扣的,但是不研究又不行,那怎么办呢?所以我们考虑在形式上有所突破,采用“抓关键点、平衡其他点”的方式来解决,所谓抓关键点,现在是目前首要解决的问题,是识字的问题,这其中有包括量的问题,(阅读数量的达标)、书写指导的问题,所以本学期,我们重点研究如何上好十分钟写字课,怎样在生活中识字,怎样通过多种渠道的文化方式识字,以达到学生识字量的达标,这其中包括国学诵读,写字指导,还有阅读课的开展,都是在文化识字。再比如,像我们民办学校因为多种原因,就没有像公办学校那么多的培训计划,也没有那么多的培训,所以我们必须要倾听老师们的声音,看他们最需要什么,所以本学期,我们将在学校搭建的专家引路的平台上,进行特级教师课堂教学精彩回顾观摩。

3、全员参与教研活动全过程,这是有效教研的保证。就说我们学校接下来将要开展的“理想课堂“我们要求本组老师们,要全员参与,全程参与,而且自己要精心准备,我们要进行”特级教师课堂教学精彩回顾“观摩。当然不是简单地看看而已,而是通过观摩,我们要学习讨论,要反思,更要要内化,借助学校“理想课堂展示课”这样一个平台,推波助澜,进一步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和教研水平,当然我们还要认真评课,写好反思,通过这样一系列的活动,让我们的老师带着困惑而来,在参与研讨的过程中形成新的思考、产生新的问题而离开。这才是一种整正的价值和效果。

4、名师的引领作用不可替代。这是有效教研不可缺少的环节。很感谢学校已经为我们搭建了这样一个平台,开学初李秉亭、孙明霞两外专家的讲座,可以说对我们每个人都是有启发的,再说3月10号东莞的外出观摩学习,可以说是一个更为直观和形象的一个导向,那么我们现在接下来需要做什么,是不是专家和名师的引领到此结束了,我认为没有,而这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开始,我们必须要接着做下去。有人说,我们身边很多老师也是“名师”也是专家,这是不可否认的,但是我们想过没有,他们为什么会成为我们身边的“名师”和“专家”,因为他们在背地里学习了更多的专家和名师的经验,所以他们成为了我们的身边的名师和专家,因此我们的名师、专家引领还是必不可少。

以上是我对有效教研的几点粗浅看法,不足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谢谢。

《有效教研》读后感

还记得两三年前的教师招聘备考,反反复复背诵教育基础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在其中,“有效教学”一次作为一个名词解释考型备选题,它的解释被我牢记于心,但对于刚走出学校大门、教学零经验的我来说,这也只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罢了。

这本书从有效教师的内涵到有效教师的发展环境,从有效教师的核心素质到有效教师的发展策略,最后到有效教师的发展性评价。每个单元都从问到述,由述到论,从教师的实际出发,让一线教师的内心变得更加强大,让青年教师不再踟蹰迷茫。

怎样成为一名有效的教师呢?读完书之后,我是这样理解的。有效教师必须要有热情,不光是对待自己的职业,更是对学生。热情的教学可以促使学生持之以恒的学习,也能让教师得到更多学生的认可。有效教师还必须具有可信任感。教师的知识、经验、教学水平都有助于保证教师可信性,但事实上,只有学生认为你可信,你才可信。增进与学生间的信任,能让教育教学事半功倍。

《有效教师》这本书不像平日里的理论书籍那样枯燥无味,它打破了以往书籍的刻板、追求权威、高高在上的姿态,让你在阅读是能够有所思、有所悟。

我决心沿著名师走过的足迹,寻找自己前进的方向,不断吸取经验教训,做一名“有效”的教师。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有效教研》读后感

翻着《有效父母》的书,一篇温馨的小诗歌“春天,在妈妈背上”是我对这本书的感觉。每次看书都会在不知不觉中,有种莫名的力量和精神引导着我去正确的看待孩子们的问题和家长们的问题,这种力量是温暖的,这种精神是可靠的。这本书像一位学者一样引导我去感悟人生,用正确的思维去客观的看待问题。

孩子因为家庭环境、父母工作性质、自身性格的关系有着不同的成长经历。在这段时间对于我和孩子来说总是不够用的,为了能把这段有限的宝贵时间有效率的分配好,自己也是想尽办法的让孩子跟着自己安排走,但是结果不总是好的,孩子也不是总是开心的,我们不仅身心疲惫而且还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所以这本书是我的引路石,让我在迷茫的教育中找到方向。

我很喜欢开卷的文章,总是给人启迪,例如“给每棵草开花的时间”。每位当家长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随之而来的就是严格的教育,孩子们在童真的年龄,其实也有自己渴望的爱好,当父母的是否有真正去体会到孩子们的需求和特质,有的放矢的去引导他们呢。面对当下的种种特长班、学习辅导班,我们又是否真正的去分析我们的孩子需要这些吗?作为成年人的我们,用自己所谓的前瞻性,为孩子们铺垫的路,他们走的快乐吗?当孩子们要为自己争取证明自己价值的机会的时候,我们又是否冷静客观的面对?是否定孩子还是让我们更加接近孩子,我想我是需要反思的。正像那句话:“给每一棵草开花的时间,给每一个人证明自己价值的机会。不要盲目地去拔掉一棵草,也不要草率地去否定一个人,那么,我们将会得到多少人生的“蜡兰”啊!”

我爱我的孩子,所以我要学着用爱去鼓励帮助我的孩子,不让我的爱变成一堵墙去压着她。书中的文章给我以启发,让我我深刻感悟到了孩子需要我们温暖的爱,给予他们时间和空间,让原本属于他们真正的宝贵特质显现出来,不要用我们那双随波逐流的大手去轻易拔掉我们家中的那棵蜡兰。

《有效教研》读后感

学校教研组是我国省市、区县、学校三级教研系统中最基层的专业组织,在当今课改背景下的健全与重建之后,主要以教研组为单位的学校教研正成为我国学校教学的一道亮丽的风景。

在学校教研组工作中,教研组长是参与者、合作者、研究者,要以一种积极互动的方式,与教师平等交流,共同切磋,使互动式、参与式教研走进教师。教研方式的改变,是如何把对话、交流、互动的机制引入教研活动。如果将教学活动――上课与教研组活动做个简单比较,发现它们有着许多相似之处:

上课要备课,教研活动要有方案;

上课要有教学目标,教研活动要有教研目标即主题或专题;

上课要有预设和生成,教研活动有意料之内和意料之外;

上课要讲优化教学环节,教研活动要注意活动的梯度设计;

……。

然而,教研活动和教学活动存在一个很大的不同,那就是:上课面对的`是心智渐趋成熟的学生,而教研活动面对的是心智已经成熟的教师。教研活动和教学活动又都面临一个共同的、巨大的现实问题:上课要讲效率,教研活动也要讲效率。那么,如何提高教研活动的有效性呢?通过聆听杨向谊老师《强化自我修炼提升专业素养》的专题报告、结合本人的工作实践,对如何提高教研活动的有效性似乎增进了新的认识,例如:

一.教研活动的主体是教师,能否调动教师积极主动参与是关键。

二.教研活动的主题要鲜明,只有让全体教师都专注于主题,那么其教研活动的有效度才能极大攀升。

三.能否创设问题情境,抓住教师们当下急需解决的问题开展教研活动才是真正抓住了重点。

四.在突破难点上能否运用恰当的策略,用好教师中的优质资源,让教师自己在体验中亲身感悟、探究、判断、反思。

五.伙伴合作能积极营造一种和谐、平等、探索、交流的教学研究氛围,改变一人讲、众人被动听的机械教研摸式,有效性才会提高。

六.正当大家在交流中形成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登场时,教研组长或主讲者呈现出已准备的主题内容,切中、突出主题,教研活动的达成度也就提高了。

总之,教研意味着要充分调动主体――教师、创设问题情境、营造互动参与的氛围,同时抓住主题、明确重点、突破难点,才能切实提高教研活动的效益――似乎又和教学活动相似了。事实上,课改的新理念不只适用于教学活动,也同样适用于学校的教研活动。

上海市第四中学沈萍。

《有效沟通》读后感

《有效沟通》的作者余世维教授不愧为是管理教育大师。读过方知,沟通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项技能。比如对我们每个人来说,之所以存在“沟通”困难,就因为从小就没有得到关于有效沟通的训练,长大后难免存在沟通障碍,更不用说达到“有效地”进行沟通这个层面了。

听人说话,余博士有六点补充建议:第一,要提问,第二有话也要少讲,第三不要批评,第四不要打断,第五集中精神,第六站在对方立场。针对第四点,不要打断,书中是这样描述的:

不要打断与停止说话不太一样,停止说话是你不要发表意见让他发表,不要打断是不要在别人的话中间插话。这是一个礼貌问题。

沟通是人类社会活动最基本的交往方式,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连动物之间“嗷嗷”的语言中也是在进行只有他们听得懂的语言进行沟通,传递一种沟通的信息。一切来源于沟通,不管是在家庭成员、朋友、同事、同学、商务谈判等等社会交往都是从沟通开始的,相信沟通是一切成功的桥梁和纽带。

有效沟通不仅仅局限与家庭内部成员,即使在工作中更能体现它的魅力。因为工作需要,成天和各客户单位的领导们打交道,对我部门新调过来的年轻人来说,就形成了心理障碍,他们固然都很热情服务,好学上进,尊重同事。但是,和客户一见面总不知从何说起?从那方面入手?本来对沟通就怀有畏惧心理就很快形成沟通不畅,不能达到预期效果。

通过这次学习和培训,最能体现培训结果的现象就是:敢说话;沟通时间大大缩短;意图明显;沟通顺畅,谈话默契。使原来很多“会错意”的现象没有了,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沟通效果。连客户单位领导都说:“中国电信的客户经理个个都是‘演说家’‘谈判家’,如果我们单位的大部分员工有这样一半我睡着都笑醒了”。

有效教学读后感

近日,拜读了余文森教授的《有效教学的理论和模式》,心中感慨良多,在读的过程中,有不少收获,但也涌起丝丝惭愧,虽然不能说自己的教学是无效的,但起码是一直处于低效状态,现在才更清楚地意识,教学必须有效,追求高效教学。说说自己的一点点体会吧。

在这本书中,余文森教授就把教学的有效性放在第一讲,过玉米地掰玉米的隐喻形象地对应学习的有效性三个方面指标:一、学习速度;二、学习结果;三、学习体验。一节课的教学时间是有限的,这就要提高单位时间的教学质量和效率,余教授也理出了低效教学的几个表现。如何提高课堂有效性?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众所周知,制定有效的教学目标,是实施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抓住重点语句懂得……道理(或体会……情感)。

而目前教学,我们部分老师恰恰忽略了这点,上课时存在随意性、盲目性,以致于出现课文中该教的内容没有教,有些内容却一再重复等现象,可想而知,这样的课堂教学是无论如何也不能体现教学的有效性。明确了教学目标,就会避免课堂教学内容的随意性,实际上也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余教授又“从有效教学走向优质教学”的论述,给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这也是社会对教师的期待,更是每一名教师的发展方向,对教师自身的素质要求也更高了。

随着课改的深入,再回头审视自己的教学,渐渐发现,由于过分注重情境的创设,课堂热闹了,但教学效率却低下了。记得一次上《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课堂上也出示有关图片的辅助教学,老师极力用慷慨激昂的语言调动学生积极性,但学生却反应平淡,最后也勉强上完了课文。课后一位老师的点评一针见血:这篇课文时代背景十分重要,背景知识了解不充分,仅靠几张图片,阅读也是没法有效进行。在第四讲中,余教授就说:“你不能绝对化,不能为情境而情境,情境只是学习的凭借或工具。”一个形象的比喻又点出了情境的价值: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要溶入汤才能被吸收,知识也需要融入情境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才能容易被学生理解、消化、吸收。是呀,既然要创设情境,就得有效地辅助教学,而不能成为摆设,否则,就不值得我们花心思,就让学生直接把“盐”吃进去了。

余教授还归纳出了几种教学情境,并结合了一个个生动的案例,让我受益匪浅。

当然,如何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需要很多策略的相互渗透和相互使用,在不同的教学内容下需要教师智慧的、合理的采用相应的策略,这也是一个艰巨的过程。因此,如何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因人因时及时调整教学模式。

以上是我的一点心得体会,写得并不周全,但看了这本书确实带给我不少收获。教学路漫漫其修远兮,我会不断学习,把收获播种入教学行为中,来获得更多的收获!

有效教学读后感

每逢假期,我们都要畅游书海,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暑假我有幸拜读了由美国加里。d。鲍里奇著,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有效教学方法》一书,感慨颇多。本书共有13章,每一章谈一个教学中的重大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和统计数据作为根据,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是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作者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主要阐述了如何开展有效的课堂教学。

本书有益于教师开阔眼见,提高教学水平。他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原来学生可以这样教。书中众多理论对我影响很大。作为教师,我们知道,教学的.主战场在课堂,开展有效的课堂教学就是要提高课堂40分钟的效率,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课堂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时空场所,是有效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舞台。课堂教学的优劣关涉到教师生命价值的展现,对教师自身发展也有着重要的影响。有效的课堂教学应当是师生能够平等交往、积极互动的真实的课堂,是师生能够充分发展个性魅力与智慧、演绎生命价值并最终实现共同发展的课堂,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师生能够感受幸福,共享智慧,充满诗意,成为师生共同的精神家园的课堂。

作者在书中阐述了很多有效的教学方法,但我认为书中的精髓就是要牢记促成有效教学的五种关键行为。

1、清晰授课,这一环节是指教师向全班呈现内容时清晰程度如何,其相关表现为:逻辑的、逐步进行的次序,清晰易懂的授课,没有分散学生注意力的不良习惯。对于教师,要做到清晰授课,就要在课前深入研究教材,钻研教学课标,通过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了解教学内容的整体以及各部分之间的联系,掌握各部分内容的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教师清晰的讲授引导,形成学生比较清晰的科学的知识脉络。有了对教材的深刻理解,语言的清晰表达,要达到清晰授课的教学效果,还要利用举例、图解和示范等方法,来解释和澄清。

2、任务导向,是指把多少课堂时间用于教授教学任务规定的学术性学科。其相关表现为:成就(内容)导向,而不是过程导向,使内容覆盖面尽可能大,教学时间尽可能多。教师的任务导向应该是为学生提供较多的机会去学习那些将要评估的材料,而不应该把过多的时间浪费在与教学内容无关的事情上,对教学中可能发生的影响教学的事件有一个预测和行之有效的处理方法。对授课内容在时间上有做出合理安排,这样才能够充分有效的传授教学内容,使得学生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较多的有价值有意义的知识。

3、多样化教学,这一关键行为是指多样地或者灵活地呈现课时内容,其相关表现为:多样的教学材料、提问、反馈和教学策略等。教师要善于选择方法,创造性加以运用,力求使教学取得较好的效果,这又是《有效教学方法》中的好方法,因为方法本身无所谓好坏,但不同的方法有不同的使用范围,上课运用的方法要与教学情境相适合。例如,对尚未定论的争议问题,可以用小组讨论法;为了让学生认识一个他们不熟悉的物件的形状,采用讲述来描述,不如用演示法更加直观,等等。

4、引导学生投入学习过程。这一关键行为致力于增加学生学习学术性科目的时间。教师的任务导向应该为学生提供最多的机会,去学习那些将要评估的材料。其相关表现为:限制分散注意力的机会,使学生就教学内容进行操作、思考和探询等。课堂上学生的积极性是否得到发挥取决于教师的启发和引导,在课上要边教边观察学生的反应,根据学生的反应调节自己的教学。如果内容太深了,就该尽量用浅显的方式来揭示的本质;如果学生太疲劳了,就该改个方法,如改讲授为议论或谈话,甚至讲个与该课题有关的故事。

5、确保学生成功率,是指学生理解和准确完成练习的比率。呈现材料的难度水平已经成为任务导向和学生投入研究的一个关键方面。其相关表现为:把60%—70%的时间,用在能给学生带来中高水平的成功率的任务上,尤其是在讲解式和传授式教学中。学生在学习中如果不断的得到成功的证明,必然会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在接上来的学习中他们会更有热情更有全心的投入到学习中去,而且易于取得好成绩,心理学上称之为自我效能感的培养和建立。相反,他们总是遇到失败的情况的话,则会影响到他们的自信心,严重的会让他们丧失取得好成绩的信心和学习兴趣。因此,在教学中采用的题目应该适应大多数学生的理解水平和能力要求,使他们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正确的答案,确保较高的成功率,以此来增强学生在学习上的自我效能感。

本书秉承课改目标要求为宗旨,紧紧围绕“有效课堂教学”这一主题,充分体现课堂教学要“优化课堂环节,活化教学资源,绽放师生智慧”的特点。书中渗透了教学实践、部分课型实施流程、实施的关键等内容,对课堂教学涉及的步骤和环节加以详尽阐述,以求实现将现代教育理念融于有效课堂教学的旨意,解决课堂教学瓶颈。阅读这本书需要我们静下心来用心品读,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思考,这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放弃浮躁情绪,不要只顾摆一些花架子,要真正潜下心来,认真研究我们的教育对象,他们到底需要什么?怎样做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情感是学习的动力,只有学生的内心发生了改变,当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他们才可能变被动学为主动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书到用时方恨少,是非经过不知难。《学记》曰:是固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也。对于我而言,要学的东西太多,而我知道的东西又太少。有人说,教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应有一桶水。这句话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再添,也有用尽的时候。我认为,教师不仅要有一桶水,而且要有“自来水”,“长流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因此,在学习中,书本是无言的老师,读书能使我获得比知识更重要的方法,有方法才有成功的路径。

教学是艺术,是无止境的,教师要把课上所得如同艺术创造的精品,实非一朝一夕之功,要有意识地长期追求和探索。理论联系实际,让自己真正成为一名有效教师。(王金梅)。

《有效教学》读后感

由于本人正在参与市教委教研室组织的市区教研合作项目的研究,因此最近的研究多在课堂教学评价的领域。前不久专门阅读了华东师大课程研究所的崔允漷教授的专著《有效教学》,我对于其中教学评价的内容作了重点学习,本文对其中的内容作了专门的摘引梳理,并就此表达若干个人的观点。

一、什么是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以教学目标为依据,运用可操作的科学手段,通过系统地收集有关教学的信息,对教学活动的过程和结果做出价值判断,并为被评价者的自我完善和有关部门的科学决策提供依据的过程(《有效教学》崔允漷)。教学评价的上位概念是教育评价。世界范围内,新型的教育评价文化正在形成。这种评价文化有以下一些重要的前提假设:

l 在教育评价中决定分数的不是正确答案的数量,而是任务完成的整体质量。不是聚合多种复杂的数据形成单一的分数,而要借助于对成就的多维度描述。

l 价应能支持学生的学习并为之提供支架,应能评价多种情境中的表现;

l 要保证评价的教育性,元评价非常必要,教师的评价素养应该是教师专业素养中的重要内容。

课堂教学评价是一个专业的研究领域,其包括课堂观察、证据收集和评价反馈等多个方面。一般认为:听课过程是收集证据的过程,评课过程就是基于证据的推论. 因此,对于课堂教学评价的认识,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是一种教学后的研讨活动,而是应当设定一个研究的主题,有一个整体的研究过程,并对于评价的内容开展教学反刍,更好地推动课堂教学效益的提升。

二、课堂教学评价的核心理念

l 课堂教学评价必须以教学的改进为目的,以教师专业发展为目的;

l 课堂教学评价必须基于专业的思考——是一项专业研究活动;

l 课堂教学评价必须基于协商参与——避免单一主体评价造成的主观性;

笔者认为,开展基于新课程实施的有效教学和课堂教学评价,我们一定要注意摆脱四大误区:

(1)课堂教学评价的方法“去专业化”。教学评价是一项设计具体课程实施情况的评价,我们应避免陷入“指标过于原则”或者“方法过于繁琐”的误区。课堂教学评价的方法应和学科教学的特点相结合,应当成为学科教学改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推动力。

(2)课堂教学评价的目标“唯专业化”。课堂教学评价不能只关注学科内容,评价不能成为对教师学科专业能力或绩效的总结性评价。作为一名学科教师,专业素养并不一定直接能体现在课堂教学上,因此教学评价应当具有促进教学能力发展的功能,而不是对教师的专业能力下定论。课堂教学评价应提倡不同类型的个体,包括课程专家、学科专家、学校领导、学科同行乃至学生等的共同参与,但不同个体需要对教学评价的价值取向、基本要求、主要差异等事先形成共识,开展目标明确的评价活动。

(3)课堂教学评价的手段“伪专业化”。课堂教学评价应基于课堂听评课的观察和分析, 应着重进行基于课堂观察数据的理论思考,而不能仅停留于思辨。我们在认可“教无定法”的同时,也不能将课堂教学评价沦为展示演讲与口才的“辩论会”。只有加强相关的实证研究,才能促进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或者有意义的建构, 才能通过教学评价帮助教师解决实际问题。

应可以选用适切的评价方法来指导教学。

为此,课堂教学评价的研究,我觉得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结合一段时间的反思,我们将课

堂教学评价的研究分成三个阶段,第一:研究“基于教学目标分解的教学评价”主要研究新课程内容实施效果的课堂评价”;第二阶段,研究“促进教师教学行为的课堂教学评价”,主要研究如何评价教师的教学行为;第三阶段,研究“如何评价课堂教学的达成度”,主要研究学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的效果.

崔教授的专著内容翔实,案例丰富,是一本贴合教师实践经验的好书,除了课堂教学评价的内容之外,还有很多值得我们研读和反思的精彩论述,今后我还将不时重温,不断获取新的实践灵感。

有效教学读后感

学术,是一个很严肃的概念。小学教师虽身在一线,但长期的教学实践使教师们对专业的科学、客观、理性的思考得以通过规范的学术文章呈现出来,形成了颇具系统性的基础教育研究,尤其是有效教学的研究,让教师们更加关注自己教学目标的达成和目标达成的效益。于是,“有效教学”就成了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基础教育学术研究的核心之一,也成为新一代教师们不断探索,不断进取、不断提高的积极因素。

1、教师所掌握的实际课程领域的知识和教学内容的知识;

2、教师使用教学策略的意识和能力;

3、教师自我反思的能力和自我批评的能力以及自身专业化的品质;

4、教师的移情能力与尊重他人的品德;

5、教师的教学管理能力。

《有效教学---小学美术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一书将有效教学研。

究关注的重点放在了3个方面——。

1、教学是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特别是学生的情感态度和创新思维的发展;

2、教学是否有效的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

此书虽是针对小学美术专业,且读者就是教师,但他的切入点。

是以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入手,无论教师采用哪个教学版本,均针对教学中出现的普遍现象加以剖析,从提出问题到分析问题,再到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每一个问题都从学生的视角提出,再到教师的教学行为中去反思,让读者(教师)从中看到自己的影子,并对照分析解决问题途径的不同与差距。

此书的理念是建立在新课标的基础之上,分别从“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四个教学领域的教学中找出普遍存在的问题,用7个章节来系统地阐述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经常出现什么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以及怎样解决这些问题,深入浅出,让人不禁有茅塞顿开之感!的确让我从中找到许多课堂教学中不曾发现的问题症结所在,并感叹于他人的智慧与能力,让我受益匪浅!

书有细看、粗看之分,对于这类学术书籍,我认为应该细看,不仅要细看,还要对照着看,从而能更好更快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因为“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不仅要对照着看,还要不局限于书本,因为问题产生的方式不可能会按照书上的情景出现,解决问题的途径也不止一条,所以解决问题不必“按图索骥”,而要“推陈出新”。当然最重要的还是看过书后真正将自己的教学效率提高到一个新的层面,要用自己的智慧、方法、能力,给孩子们装上“慧眼”,让他们能发现美、表现美、创造美、评价美!

谢谢此书给我以动力!所以,设定一个目标,朝着它努力吧——为自己,也为孩子们!

《有效教学》读后感

近日在网上收集了关于《促成有效教学的五种关键行为》的一些学习资料。通过学习对促成有效教学的五种关键行为是清晰授课、多样化教学、任务导向、引导学生投入学习过程和确保学生的成功率这五种行为或多或少有了一定的了解。下面我着重谈两点:

在清晰授课方面,《促成有效教学的五种关键行为》一书中提出,清晰授课就是指教师向全班呈现内容时的清晰程度。告诉学生课时目标;为学习者提供先行组织者;在上课开始时,检查与学习任务相关的先前学习内容;缓慢而明确地发出指令;知道学生的能力水平,适应学生的当前水平或略高于当前水平进行教学;用举例、图解和示范等方法来解释和澄清;在每一节课的结束时进行回顾总结。有效教师应注重以下几点:1)使要点易于理解,书中提出,要尽量使用简单的句子作为课堂用语,讲解重点知识时应注意规范用语,语言清晰,不能使用语义含糊、有歧义或不明确的句子。2)清晰地解释概念,使学生能按逻辑的顺序逐步理解。3)循序渐进是教学的基本原则。在教学中特别要注重由浅入深,从易到难,逐步引导学生理解每个知识点。

要做到清晰授课,我认为首先要清晰备课。书中提出,每堂课教授之前,教师必须理清自己的教学思路,在头脑中形成整堂课的具体框架,甚至某些细节问题。其次,要做到清晰巩固。课上和课后巩固都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在这过程中,教师要向学生明确任务,摆正方向,点明重点。清晰授课还包括清晰讲评。每一次练习都要在让学生做之前教师亲自做一遍,了解其中难易题目的分布,对于一些容易错的难题尽量多找相关知识点,不仅要详细解释本题,更要举一反三,联系其他,开阔学生的视野和思路,保证他们能够牢记而且熟练运用。

良好的开端,往往给学生带来亲切的感觉,留下难忘的印象,富有艺术性的开端,可以使学生自然地进入学习新知识的情境,并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兴趣和求知欲望,使学生乐学、爱学,因此有效教学要巧设开头,先声夺人,用最短的时间,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小学导入新课的方法要多样化,教师可经常采用:

1、歌曲式导入,

2、提问式导入,

3、图片、幻灯等电教手段导入,

4、悬念式导入,

5、复习式导入等等。

书中提到“丰富教学最有效方法之一是提问题——你可以问许多不同类型的问题,如果把它们与课时节奏和序列结合起来,就可以产生出富有意义的多样化教学。——因此教师需要掌握提问的艺术。”因此,提问是课堂教学的必要手段,是提升学生兴趣的导向,也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除了提问外,多媒体教学也是较好的多样化教学手段。多样化教学的目的是为了灵活、多样的呈现教学内容,展示相关教学资料的声音、图像及影片。通过多媒体教学可以很好的开展情境教学,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多样化教学在课堂教学中还包括词汇教学多样化、听力教学多样化、语法教学多样化和阅读理解多样化等等。

在教学工作中。我将不断地理论联系实际,争取做一名有效教师。

《有效教学》读后感

本书是关于研究"有效教学与成功德育"的专着,全书共分为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主要是着重从理论的前瞻性宏观引领层面上,分别阐释了教学与德育相割离的现状,教学与德育相融合的客观依据,有效教学与成功德育的关系,有效教学与成功德育的操作原则,教师德育素养的提高等五个方面;第二部分主要是结合各学科教师的全程教学,在备课、上课、评课、辅导、命题等多种教学行为中如何具体有效地落实德育,通过理论结合教学实例的深入剖析,为广大一线教师提供了众多鲜活的、富有实效性的和可操作性的学科教学中德育的方法和技巧;第三部分,名优学科德育教学实录展示,主要介绍了吉林省部分中小学教师对有效教学与成功德育的实践探索。读了这本书,让我对有效教学有了深刻的体会,下面就简单谈谈自己的感受。

凡是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结果的教学活动都可称之为有效教学。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我思考着,教学是有计划、有目的的活动,没有预设就没有教学,只有生成没有预设的课堂教学实质上就是放弃教学的责任,那么,课堂教学的有效提问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重要方法。但加个问号不等于提出一个问题,这样提出的问题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没有什么价值。

提问是一个很微妙的教学技艺。在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实践活动发生了重大转变,由以往的"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发展为今天的"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更多地强调师生之间的相互沟通、相互交流和相互理解。而课堂提问实际上是实现师生交往互动、沟通交流、理解与对话的重要手段,也是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功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能力的重要途径。正如书中所说:"有效提问,意味着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回应或回答,且这种回应或回答能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在"有效指导"中的有效"提问"与"倾听"一节中,看到这样一段话:"有效教学基本状态是对话式的、互动式的。而教学是否出现和维持某种对话式的、互动式的状态,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够有效地‘提问’。"我想起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是啊,教师高质量的提问,能够开启学生心智,促进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课堂提问在我们每天的教学中是大量的,可以说是贯穿在整个课堂中的,可见,提问在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课堂教学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提问。读完本书,我对有效教学有了更深的理解,那就是有效教学是一种理念,同时也是一种教学实践活动。书中对"什么样的提问是有效的"给出了建议:一是使问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二是使问题保持一定的难度。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做到提问要精心设计,要紧扣教学目标,依据教学内容的重点,抓住知识的关键,注重提问的质量和效率,达到以"精问"促"深思",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同时在设计课堂提问时还要注意难易适度,()把握好分寸,善于寻找学生的"已知区"与"最近发展区"的结合,即在知识的"增长点"上布设悬念,使学生"跳一跳能把果子摘";其次,提问还要有层次性,问题之间要有内在联系,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层层推进,步步深入,让学生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思维随之逐步提高;此外,我们还应尽量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空间,运用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激发、指导学生对学生提问,学生对教师发问等提问的多元模式,这些都是符合学生学习需要的。

理念是灵魂。让我们多读书、多学习,掌握新课程的教育理念,并在其指导下积极开展有效教学实践,纠正误区,优化课堂提问,增强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更加关注学生,关注教学中"人的问题",最终促进教育成效。

有效教学读后感

窗外的雨淅淅沥沥地下着,灰蒙蒙的天色让人的心情也随之平和不少。闲来无事,便拿起了书柜上学校发给青年教师的书——《有效教学的基本策略》。如今市面上关于教育的书籍有很多,但其质量往往良莠不齐,而内容真正行之有效并能启发个人思考的更是凤毛麟角。每每想到这儿,内心都会涌现一丝无奈。习惯性地拍了拍封面上隐约可见的灰尘,便抱着看闲书的心情翻阅起来。

穿越玉米地要比什么?前言一开始便用了这样一个关于有效性的隐喻。独特的开场吸引了我的眼球——速度、收益和安全。我仔细地翻阅着,作者从企业竞争的三要素入手,引出有效教学的三个方面:提高学习效率的教学,增进学习效果的教学,提升学习体验的教学。正如俄罗斯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所说:“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我想,这句话用在余文森老师主编的这本书上一点儿也不夸张。因为光是阅读了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便让我受益匪浅。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道:“你们一定经常遇到这样的现象:学生很好地记住了规则、定理、公式、结论,但是却不会实际运用自己的知识,有时候还简直并不理解他背会的东西的内容实质是什么。”对于现在教高段数学的我,这句话显得真实而贴切,这也是我教学过程中一个苦恼的地方。而余老师则根据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这个理论,用‘创设直观停靠点’的方法轻松解决了这一问题。语言的形象化,图像的形象化,动作的形象化三个方面便是创设直观停靠点的具体做法。

其中有两点做法也是我们平日里教学时有所涉及的。语言的形象化是将一些抽象的语义代码转化成一幅幅鲜明而简洁的画面。可以运用比喻、拟人、谚语、实例、夸张、排比、幽默等方式,化难为易,提高学习的效率。而动作的形象化则是类似我们平日里常用到的小组合作,动手操作。让学生在身体运动的同时,积极地运转大脑,从而更好的掌握知识。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图像的形象化。刚看到标题时,我认为这是一个病句,因为图像本来就是直观的、形象的。然而余老师的却把这个观点的重心放在了强调教师自绘图画的教学价值上。书中写到:数学课常令许多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令学生害怕,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因此图像形象化的方式在数学教学中同样具有非常显著地效果。之后,便列举了三个不同类型的数学知识点的图像形象化的方式,通过理论、应用题、算术题三大块的图像形象化,给了我们一线教育工作者直观的教学指导,大大提高了我对图像形象化的理解和掌握。

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使人精确。正是在不断的阅读、会谈、写作的过程中,我们学会了更多的教学策略,更好地提高了教学的技能。我将不断研究,不断反思,使教育成为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

《有效沟通》读后感

石油大王洛克菲勒曾经说:“假如人际沟通能力也是同糖或咖啡一样的商品的话,我愿意付出比太阳底下任何东西都高的价格购买这种能力。”由此可见沟通的重要性。沟通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讲并不陌生,生活、工作、学习中我们时刻都面临着和别人沟通。

但是,能够让沟通起到应有的效果,能够做到有效沟通的却很少。在企业中,沟通显得更加重要,良好的沟通能力对于激发组织智慧和活力非常重要,有时甚至关系着企业的未来发展。但是,不是所有的成员都能够做到有效沟通,有时会在沟通中遇到很多障碍。说有效沟通,我们必须清楚什么才算是沟通“有效”。

要达成有效沟通,需具备两个必备条件。其一,信息的发送者能够清晰地表达信息的内涵;其二,信息发送者能够重视信息接收者的反应,并且依据接收者的反应及时修正信息的传递。

同时,沟通是否有效,关键还在于信息的有效性上,也就是信息的透明程度和反馈程度。只有沟通的双方都充分表达了对某一问题的看法,才具备了真正有效沟通的意义。无论是企业管理者还是普通的职工,都是企业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做好沟通工作,无疑是企业各项工作顺利进行的前提。

有效沟通是准确理解公司决策,提高工作效率,化解管理矛盾的前提。在信息的流动过程中,必然会产生各种矛盾和阻碍因素,只有在部门之间、职员之间进行有效的沟通,才能化解这些矛盾,使工作顺利进行。同时,有效沟通还是表象问题过渡到实质问题的手段。

不要只说你想说的话,而是说开来继往想听的话。在公司中,怎样与自己的领导、同事沟通更有效,怎样利用沟通为自己的工作带来便利,沟通的障碍怎样解决?面对这些问题,很多员工都很困惑。从现在开始,跟余永红老师一起学习沟通的艺术,成为一名沟通高手。

有效教学读后感

“简单地说,对话是师生基于互相尊重、信任和平等的立场,通过言谈、倾听而进行的双向沟通、共同学习的过程,这是对‘对话’的一个基本定位。”

——第五讲《教学关系之为什么要提倡和强调对话》。

在新课程背景下,对话、特别是师生之间的对话成为教学活动开展的最主要的方式之一。对照余文森教授对于“对话”的界定,许多时候我们课堂上的对话并不是一种真正的对话,而是一种“伪对话”,甚至可以称之为“训话”或者“诱导谈话”或者“审问”,因此也很难称之为“对话”而期待它带来语文教学的良好效果。之所以说很多课堂上的对话不是真正的教学意义上的对话,而是一种“训话”,首先是因为一些课堂对话的开展并不是基于平等的对话,而正如余文森教授强调的:“对话作为一种教育精神,它强调师生人格的平等”;“对话作为一种认识方式,它强调师生间、学生间动态的信息交流,通过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互相沟通、互相影响、互相补充”;“对学生而言,对话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彰显、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对话意味着上课不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上课不是无谓的牺牲和时光的耗费,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教学中的对话与其说是一种教学方法,不如说是一种教学原则。

苏霍姆林斯基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位教师的一堂历史课上得精彩之至,令所有听课者叹为观止,于是下课后,大家围住这个老师,询问他,这节课上得这么好,你花了多少时间备课?那位历史老师说:我是用我的一生来备这一节课,至于这节课的教案,大概用了一刻钟。而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我们花在写教案、找资料、做课件的时间也许不可胜数,但真正在“备”这一课的时间却少的可怜。真正优秀的教师,也许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在他的生活中、在他的经历中、在他的阅读中、在他的反思中,都渗透着一种“备课意识”。正像有人说的:教学对话的意义之一是追求教学的人性化,对话不仅仅是指师生双方狭隘的语言交谈,而且是指师生双方各自向对方的精神敞开和彼此接纳,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精神平等与沟通。而这种“用一生”备的课,其实是在为一节课(为每一节课)准备一个能向学生开放的丰富的精神世界。相比之下,作为当代语文教师的我们更多地在一种功利的备课观念下备课,我们缺乏向学生敞开自己的精神世界、与学生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平等沟通的底气和勇气,因此很多的课堂并不存在真正平等的对话,而只是以对话形式存在的“训话”和“伪对话”,这直接导致了语文教学的低效或者无效。

课堂教学中的“对话”,余文森教授强调了它的“双向沟通、共同学习”的“过程”性,这决定了课堂教学中的对话是一个开放性的、动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双方在各自作出个性化和创造性的理解后,通过对话,进行沟通和交流,最终达成和解和默契。这个过程对学生而言,意味着个性的彰显和创造性的释放;对教师而言,意味着专业素养的成长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对话的这些特征和要求都决定了对话具有“开放性”的特征。而在语文的教学实际中,由于对文本的尊重的需求、教学的计划性和封闭性的要求、知识学习的逻辑和效率的要求,又使得语文课堂有一些必要的预设。

对话的开放性和生成性与课堂预设的计划性和封闭之间有着似乎是不可避免的矛盾,因此,很多课堂上的对话成为了一种“审问”,只不过是有了精致华美的包装而已。而面对教学预设的封闭性与对话开放性之间的矛盾,余文森教授也指出了解决之道“不是把心思放在教材、教参和教案上,而是放在观察学生、倾听学生、发现学生并与学生的积极互动上”;“在教学前进行反思,把以前的生成纳入现有的预设范围,拓宽预设的可能性;在课堂中进行反思,及时调整、改变和充实预设,使预设不断完善;在课后进行反思,对课堂教学进行回顾、批判,总结和提炼有效的预设和生成,明确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和措施”。综合以上两点,处理教学预设和对话的开放性的矛盾的最好方法是充分了解学生,在备课、上课的过程中突出强调生本意识,一切都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和最终目标;其次要充分重视反思,拓宽预设的思路,要意识到很多时候在课堂教学中感到局限,不是因为预设太多,恰恰是因为预设不够,没有充分地考虑到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对话过程中可能出现情境。只有在教学中注意这两点,才能为对话留出充分的空间,才能让对话在真实的情境中充分地开展,最终达成师生之间的和谐和默契,最大程度地挖掘对话的意义,实现有效的教学。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