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数学下教案范文(18篇)

时间:2023-12-09 22:32:23 作者:薇儿

教案中的教学活动应该有逻辑性和渐进性,有助于学生巩固和扩展所学的知识。六年级教案是指六年级学生的一套教学计划和教学材料,它可以促使我们思考,我想我们需要制定一份六年级教案了吧。那么我们该如何设计和编写这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六年级教案范例,希望能对大家的备课工作有所帮助。

六年级数学教案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理解并掌握分数乘法的意义以及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分数应用题中最基本的,不仅分数除法应用题以它为基础,很多复合的分数应用题也是在它的基础上扩展的。因此,使学生掌握这咎应用题的解答方法对他们今后进一步学习较复杂的分数应用题具有重要的意义。例1只涉一个数量,要求一个数量的几分之几是多少。要求的是已知数量的一部分,属于部分与整体的问题。在这里用线段图帮助学生题意,明确求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就是求2500的是多少。从而掌握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的解答方法。

学生对单位1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解和认识。已经掌握分数乘法的意义以及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本课让学生分清把谁看作单位1。借助线段图分析题意,学生在画线段图时会遇到一定的困难,教师要适时指导。

1、经历对实际问题的探究的过程,掌握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问题的解答方法。并能正确地解答。

2、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与表达能力。

掌握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问题的数量关系,并能正确地解答。

正确地确定单位1

教学过程备注

分析题意,理解数量关系。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仅占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是什么意思?(是把占世界人均耕地面积五光平均分成5份,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占其中的2份。)

教师然后让学生试着画一画线段图,分析题意。

全班与教师一起画线段图,借助于线段图理解题意,要求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就是求2500的是多少。

列式为:2500=

学生独立完成。

集体订正。

巩固练习。

1、教师出示做一做。

这是一道关于两个量之间的,一个量是另一个量的几分之几的问题。在解答时,教师也先让学生画线段图分析。

然后再独立解答。

2、完成练习四中的部分练习。

课堂小结。

板书:

六年级数学教案

1、使学生能理解抽取问题中的一些基本原理,并能解决有关简单的问题。

2、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抽取问题。

理解抽取问题的基本原理。

一、教学例。

1、猜一猜。

让学生想一想,猜一猜至少要摸出几个球。

2、实验活动。

(1)一次摸出2个球,有几种情况?

结果:有可能摸出2个同色的球。

(2)一次摸3个球,有几种情况?

结果:一定能摸出2个同色的球。

3、发现规律。

启发:摸出球的个数与颜色种数有什么关系?

学生不难发现:只要摸出的球比它们的颜色种数多1,就能保证有两个球同色。

二、做一做。

第1题。

(1)独立思考,判断正误。

(2)同学交流,说明理由。

第2题。

(1)说一说至少取几个,你怎么知道呢?

(2)如果取4个,能保证取到两个颜色相同的球吗?为什么?

三、巩固练习。

完成课文练习十二第1、3题。

六年级数学教案

第87页例1、例2,88页课堂活动第1、2题,练习二十二第1~4题。

1.在现实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和理解负数的意义,了解负数的产生与作用,感受负数使用带来的方便。

2.会正确地读、写正、负数,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3.使学生体验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负数的意义和负数的读法与写法。

理解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多媒体课件。

教师讲授、合作交流。

一、复习导入。

提出问题:举例说明我们学过了哪些数?

教师小结:为了实际生活的需要,在数物体个数时,1、2、3……出现了自然数,物体一个也没有时用自然数0表示,当测量或计算有时不能得出整数,我们用分数或小数表示。

提出问题:我们学过的数中最小的数是谁?有没有比零还小的数呢?

二、创设情境、学习新知。

1.教学例1。

(1)出示: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的一个场面,主持人说:“哈尔滨零下6至3摄氏度,重庆6至8摄氏度……”

为什么阿姨说的零下6摄氏度,屏幕上打出的字幕就变成了-6℃呢?

这里有零下6℃、零上6℃,都记作6℃行吗?

你有什么简洁的方法来表示他们的不同呢?

教师小结:同学们的想法都很好。现在,国际数学界都是采用符号来区分,我们把比0摄氏度低的温度用带有“-”号的数来表示,例如把零下6℃记作-6℃,读作负6摄氏度;零上6℃记作+6℃,读作正6摄氏度或6摄氏度。

(2)巩固练习。

同学们,你能用刚才我们学过的'知识,用恰当的数来表示温度吗?试试看。

学生独立完成第87页下图的练习。

教师巡视,个别辅导,集体订正写得是否正确,并让学生齐读。

2.自主学习例2。(进一步认识正数和负数)。

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从山脚到山顶,气温相差很大,这是和它的海拔高度有关的。最近经国家测绘局公布了珠峰的最新海拔高度。

引导学生交流:珠穆朗玛峰比海平面高8844.43米。

引导学生交流:吐鲁番盆地比海平面低155米。

学生交流:珠穆朗玛峰的海拔可以记作:+8844.43米或8844.43米。吐鲁番盆地的海拔可以记作:-155米。(板书)。

教师追问:你是怎么想到用这种方法来记录的呢?

最后教师将数字改动成:海拔+8844.43米或8844.43米;海拔-155米。

教师小结:以海平面为界线,+8844.43米或8844.43米这样的数表示比海平面高8844.43米;-155米这样的数表示比海平低155米。

(2)巩固练习:教科书第88页试一试。

3.小组讨论,归纳正数和负数。

提出疑问:0到底归于哪一类?(如有学生提出更好)引导学生争论,各自发表意见。

小结:(结合图)我们从温度计上观察,以0℃为界限线,0℃以上的温度用正几表示,0℃以下的温度用负几表示。同样,以海平面为界线,高于海平面的高度我们用正几来表示,低于海平面我们用负几表示。0就像一条分界线,把正数和负数分开了,它谁都不属于。但对于正数和负数来说,它却必不可少。我们把像+6、3、+8844.43等这样的数叫做正数;像-6、-155等这样的数我们叫做负数;而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板书)。

通常正号可以省略不写。负号可以省略不写吗?为什么?

最后,让学生看书勾划,并思考两个“……”还代表那些数?(让学生对正负数的理解更全面和深刻)。

三、运用新知,课堂作业。

1.课堂活动第1题。让学生先自己读读,并举例说说是什么意思?全班订正后,同桌间自选5个互相说说。

2.课堂活动第2题。同桌先讨论,然后反馈。

四、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认识了负数。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堂作业。

练习二十二第1、4题。

家庭作业:练习二十二第2、3题。

板书设计:

负数的初步认识。

正数:20、22、14、+8844.43…。

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负数:-2、-30、-10、-15、-155…。

六年级数学教案

1。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能正确地读写正数和负数,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初步学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能借助数轴初步理解正数、0和负数之间的关系。

重点难点。

负数的意义和数轴的意义及画法。

教学指导。

1。通过丰富多彩的生活情境,加深学生对负数的认识。

负数的出现,是生活中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的需要。教学时,教师应通过丰富多彩的生活实例,特别是学生感兴趣的一些素材来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出现负数的必要性,并通过两种相反意义的量的对比,初步建立负数的概念。在引入负数以后,教师要鼓励学生举出生活中用正负数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的实际例子,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并通过大量的事例加深对负数的认识,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把握好教学要求。

对负数的教学要把握好要求,作为中学进一步学习有理数的过渡,小学阶段只要求学生初步认识负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负数的意义,初步建立负数的概念。这里不出现正负数的数学定义,而是描述什么样的数是正数,什么样的数是负数,只要求学生能辨认正负数。关于数轴的认识,这里还没有出现严格的数学定义,而是描述性的定义,只是让学生借助已有的在直线上表示正数和0的经验,迁移类推到负数,能在数轴上表示出正数、0和负数所对应的点。

3。培养学生多角度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创设了开放性的思维空间,在解决问题时应着眼于让学生自主地理解数学信息、寻找解题思路。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寻找答案,对于学生有道理的阐述,教师要积极鼓励,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逐步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内驱力。

课时安排。

共分3课时。

教学内容。

负数的初步认识。

(1)(教材第2页例1)。

结合生活实例,引导学生初步理解正、负数可以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

重点难点体会负数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情景导入。

1。教师利用课件向学生展示教材第2页主题图。(有条件的可播放天气预报视频)。

2。引导学生观察图片,说出图中内容。(教师:观察上图,你能发现什么0℃代表什么意思—3℃和3℃各代表什么意思)。

3。引出课题并板书:负数的初步认识。

(1)新课讲授教学教材第2页例1。

(1)教师板书关键数据:0℃。

(2)教师讲解0℃的意思。0℃表示淡水开始结冰的温度。比0℃低的温度叫零下温度,通常在数字前加“—”(负号):如—3℃表示零下3摄氏度,读作负三摄氏度。比0℃高的温度叫零上温度,在数字前加“+”(正号),一般情况下可省略不写:如+3℃表示零上3摄氏度,读作正三摄氏度,也可以写成3℃,读作三摄氏度。

(3)我们来看一下课本上的图,你知道北京的气温吗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都是多少呢随机点同学回答。

(4)刚刚同学回答得很对,读法也很正确。

学生讨论合作,交流反馈。

(6)请同学们把图上其它各地的温度都写出来,并读一读。

(7)教师展示学生不同的表示方法。

(8)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用“+”和“—”就能准确地表示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

课堂作业。

完成教材第4页的“做一做”第1题。组织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回答。

答案:—18℃温度低。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六年级数学教案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2、渗透事物都是普遍联系观点的启蒙教育。

教学重点:理解倒数的意义和怎样求倒数。

教学难点:求倒数方法的叙述。

教学过程:

开车、步行有前进倒退之分,那么,倒数到底是什么意思呢?今天的内容老师想请同学们自己先来学学。

自学书本p19。并思考以下问题:

1、什么叫倒数?

2、怎么求一个数的倒数?

3、是不是任何数都有倒数?小数有吗?带分数有吗?

1、什么叫倒数?

2、看下面四道题,你能说一些什么有关“倒数”的话。

3、存在倒数有那些条件

(1)两个数。

(2)这两个数的乘积是1。

4、能不能说80是倒数,1/80也是倒数?一个数能叫做倒数吗?

5、概括:倒数是对两个数来说的,它们是相互依存的,必须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倒数,不能孤立地说某一个数是倒数。

6、总结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0.2的倒数是多少?

请学生说一说这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

练习五3—8。

六年级数学教案

1、通过该活动让学生了解椭圆式田径跑道的结构,学会确定跑道起跑线的方法。

2、让学生切实体会到数学在体育等领域的广泛应用。

如何确定每一条跑道的起跑点。

确定每一条跑道的起跑点。

一、提出研究问题。(出示运动场运动员图片)。

1、小组讨论:田径场400m跑道,为什么运动员要站在不同的起跑线上?(终点相同,但每条跑道的长度不同,如果在同一条跑道上,外圈的同学跑的距离长,所以外圈跑道的起跑线位置应该往前移。)。

2、各条跑道的起跑线应该向差多少米?

二、收集数据。

1、看课本75页了解400m跑道的结果以及各部分的数据。

2、出示图片、投影片让学生明确数据是通过测量获取的。

直跑道的长度是85.96m,第一条半圆形跑道的直径为72.6m,每一条跑道宽1.25m。(半圆形跑道的直径是如何规定的,以及跑道的宽在这里可以忽略不计)。

三、分析数据。

学生对于获取的数据进行整理,通过讨论明确一下信息:

1、两个半圆形跑道合在一起就是一个圆。

2、各条跑道直道长度相同。

3、每圈跑道的长度等于两个半圆形跑道合成的圆的周长加上两个直道的长度。

四、得出结论。

1、看书p76页最后一图:

2、学生分别计算各条跑道的半圆形跑道的.直径、两个半圆形跑道的周长以及跑道的全长。从而计算出相邻跑道长度之差,确定每一条跑道的起跑线。(由于每一条跑道宽1.25m,所以相邻两条跑道,外圈跑道的直径等于里圈跑道的直径加2.5m)。

3、怎样不用计算出每条跑道的长度,就知道它们相差多少米?(两条相邻跑道之间的差是2.5)。

五、课外延伸。

200m跑道如何确定起跑线?

六年级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解决分数连乘的简单实际问题,拓展分数乘法意义的理解。

2.能力目标:

使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进一步培养观察、比较、分析的能力。

3.情感目标:

感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能正确计算分数连乘的计算。

教学难点:

能用分数连乘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教学光盘。

第五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下面每个条件分别是以谁为单位“1”的。

23

a是b的3b是c的5

口答,说说可以列成什么数量关系?

2.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有关分数乘法新的内容。

板书课题:分数连乘。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6。

(1)理解题意。

83

二班做的朵数和谁有关?

(2)画图分析。

画一条线段表示一班所做绸花的朵数。

可以怎样表示二班做的绸花朵数?

怎样表示三班做的绸花朵数呢?

(3)讨论方法。

要去三班做了多少朵,要先算什么呢?怎样算?

讨论交流,汇报方法。

2.完成练一练。

独立完成计算,展示作业。

说说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九第6题。

独立完成,集体核对。

2.完成第7题。

3.完成第8、9题。

理解题意,弄清解决每一个问题时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列式解答。

四、课堂小结

今天学习了什么内容?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

六年级数学教案

一(个)、十、百、千、万……都叫做计数单位.其中“一”是计数的基本单位.10个1是10,10个10是100……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十.这种计数方法叫做十进制计数法。

从高位一级一级读,读出级名(亿、万),每级末尾0都不读.其他数位一个或连续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

从高位一级一级写,哪一位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写0.

求近似数,看尾数最高位上的数是几,比5小就舍去,是5或大于5舍去尾数向前一位进1.这种求近似数的方法就叫做四舍五入法.

位数多的数较大,数位相同最高位上数大的就大,最高位相同比看第二位较大就大,以此类推.

整数部分整数读,小数点读点,小数部分顺序读.

小数点写在个位右下角.

小数末尾添0去0大小不变.化简

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大小变化:

右移扩大左缩小,1十2百3千倍.

整数部分大就大;整数相同看十分位大就大;以此类推.

1、分数的意义:

把单位“ 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者几份的数,叫做分数.在分数里,表示把单位“ 1”平均分成多少份的数,叫做分数的分母;表示取了多少份的数,叫做分数的分子;其中的一份,叫做分数单位.

2、百分数的意义:

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做百分数.也叫百分率或百分比.百分数通常不写成分数的形式,而用特定的“%”来表示.百分数一般只表示两个数量关系之间的倍数关系,后面不能带单位名称.

3、百分数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比关系,它的后面不能写计量单位.

4、成数:

几成就是十分之几.

六年级数学教案

教学目的:使学生理解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分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法则,并能正确运用先约分再相乘的方法进行计算。

教学重点:分数乘整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如何先约分再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5个12是多少?

用加法算:12+12+12+12+12。

用乘法算:125。

问:125算式的意义是什么?被乘数和乘数各表示什么?

2、计算:

问:有什么特点?应该怎样计算?

3、小结:

(1)整数乘法的意义,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被乘数表示相同的加数,乘数表示相同的加数的个数。

(2)同分母分数加法计算法则是分子相加作分子,分母不变。

二、新授。

教学例1。

出示例1:小新爸爸、妈妈一起吃一块蛋糕,每人吃块,3人一共吃多少块?

用加法算:(块)。

用乘法算:(块)。

问:这里为什么用乘法?乘数表示什么意思?

得出: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

都是求几个相同的和的简便运算。学生齐读一遍。

练习:说一说下面式子各表示什么意思?(做一做第3题。)。

问:那么分数乘以整数方法应该是怎样算?(通过观察例1,得出分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法则)。

六年级数学教案

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和分数乘法的意义是分数乘除法的基础,也是整个六年级应用题学习的基础和关键。而在人教版第5页的例3中,它是从分数乘分数的意义着手进行理解和分析,在经过繁杂的把单位1按分数意义平分再平分,还要借助画图让学生发现其实就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十份,而这个十份就是把分母相乘而得来的。法则的证明过程对于小学生来说非常的复杂的。纵观教材的编排思路与意图,它是按照成人的思维能力从最正统的思路按部就班着手进行分析与解释,它忽略了这个年龄段的大多数学生的接受能力。

有没有学生比较容易理解而又不难得出分数计算法则的方法?其实在学生学习分数乘法的过程中,特别是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的学习,到了后面的计算对于学生来说记得的只是它的计算法则了,我们大可以撇开分数乘法的意义,换个角度去进行思考。大家都知道学生在五年级时学过分数化小数的知识,不妨在这节里拿出来用用,从小数乘法着手进行推导,学生会很快接受和掌握。

可以这样进行,先讲例3,把例3里的分数改成可以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如。

1、一台拖拉机每小时耕地3/5公顷,3小时可耕地多少公顷?

学生列式:3/5*3=?

2、一台拖拉机每小时耕地3/5公顷,3/4小时可耕地多少公顷?

引导学生想数量关系:

每小时耕地的公顷数*小时数=一共可耕地的公顷数。

列式:3/5*3/4=。

1、让学生尝试计算并自由发言自己的想法。

师生齐小结:3/5*3表示有3个3/5相加即。

3/5+3/5+3/5=3*3/5=9/5(公顷)。

2、而3/5*3/4则可以化成小数进行计算。

3/5*3/4=0.6*0.75=0.45即。

3/5*3/4==9/20(把小数的结果化成分数)。

让学生猜猜,中间的计算过程是可以怎样填写。

补充完整:3/5*3/4=3*3/5*4=9/20。

学生尝试完成并板书:1/2*1/5=1*1/2*5=1/10。

5/8*1/4=5*1/8*4=5/32(这道题稍繁杂)。

通过对以上式子的观察从而得出结论:分数乘分数用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用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

如例题中的3/5*3,其实也可以用以上法则进行计算。

过程如下:3/5*3=3/5*3/1=3*3/5*1=9/5。

把整数3化成分数形式3/1就可以用以上法则进行计算了。

如:3/9*2/7=。

让学生用两种方法去做,

第一种方法:是把分数化成小数(保留两位小数)。

3/9*2/7=033*0286=009438。

第二种方法:是用分数乘法的法则去做。

3/9*2/7=3*2/9*7=6/63=00952。

这样进行教学虽然有其局限性,如分类数的选择就有讲究,必须是能化成有限小数的,二是化成小数然后再化成分数这个过程不是每个小数化分数都很容易。故而这样的分数也不是很随意的能找到,而对于不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乘法就很难用这样的方法去进行有效的验证,当然这里使用的是不完全归纳法,举一知十进行推理,从而得出计算法则。这样做的基础是从学生最近发展区出发,从学生最容易接受的旧知出发正向迁移至新的知识中去。这是可行的。

六年级数学教案

1、使学生初步了解归总应用题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能够正确地解答这种应用题。

2、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掌握乘、除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结构特征和解答方法。

学画线段图,并借助线段图分析题中数量关系。

投影片或教学课件。

1、学习例5(为了贴近学生生活,便于学生理解、计算,将例题进行了改编)。

(1)教师说:小华读一本书,如果每天读9页,几天可以读完?(学生各抒已见)。

(3)小组展开讨论,并独立列式试做。(教师注意巡视,及时发现学生出现的问题。)

(4)小组汇报自己的想法,教师点拨,小组间相互质疑问难。

(5)教师根据小组的汇报情况,边小结边进行必要的板书:

先求这本书一共多少页?126=72(页)

再求几天能读完?729=8(天)

(6)让学生根据分步算式,独立列出综合算式。

2、改编例题,引出题目:(如果小华8天读完,他每天读几页?)

(1)学生独立思考,并试着列式解答出来。

(2)请一名学生汇报。通过学生之间的质疑问难,教师根据出现的情况,及时进行小结:要求每天读几页?首先知道这本书一共有多少页?遇到问题,一定要分析清楚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3)学生独立列出综合算式。

3、比较例题和改编的问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想法,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相同点:都是先求这本书的总页数。不同点:例题是求几天读完,改编后的问题是求每天读几页。

4、教科书第112页做一做的第2题和例5,让学生独立完成。

1、做练习二十五的第1题。

让学生认真读题,独立完成,并找出两个小题的异同点。

让学生说一说想法,然后独立列式解答。

3、做练习二十五的第3、4题。

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做完后,集体订正。

通过师生交流,突出两步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板书设计:

两步应用题

(1)先求这本书一共多少页?(2)先求这本书一共多少页?

126=72(页)126=72(页)

再求几天能读完?再求每天读几页?

729=8(天)728=9(页)

答:8天可以读完。答:每天读9页。

六年级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初步学会用“替换”的策略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并能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替换”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用“替换”的策略解决一些简单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使学生能感受到“替换”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说说图中两个量的关系可以怎样表示?

追问:还可以怎么说?

指出:两个量的关系,换一个角度,还可以有另外一种表示方法。

2.从图中你可以知道些什么?

(多媒体出示:天平的左边放上一个菠萝,右边放上四个香蕉,天平平衡。)

指出:从这题中,我们可以看出,能把一个物体换成与之相等的另外一个物体。

3.口答准备题:

(2)小明把720毫升果汁倒入3个相同的大杯,正好都倒满,每个大杯的容量是多少毫升?指出:这两题我们都是用果汁总量去除以杯子总数,就能得出所要求的问题。

二、新授

(一)教学例1

1.读题

2.分析探索

提问:也同样是720毫升的果汁要倒入到杯子里,这题与刚才的两题相比较,有何不同之处?小结:刚才两题是把果汁倒入到一种杯子里,而这题是把果汁倒入到两种不同的杯子里。提问:那么还能像刚才一样用果汁总量去除以杯子总数,用720÷(6+1),可以这样计算吗?追问:那该怎么办?同桌先相互说说自己的想法。

3.交流

谈话: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该怎么办?

追问:还可以怎么办?

小结:两位同学都是把两种不同的杯子换成相同的一种杯子,这样就可以解决问题啦!同学们可真了不起啊,刚才大家的做法中已经蕴涵了一种新的数学思想方法――替换。(板书:替换)

4.列式计算

a:把大杯换成小杯

提问:把一个大杯换成三个小杯(板书),这样做的依据是什么?

追问:如果把720毫升果汁全部倒入小杯,一共需要几个小杯?(板书)能求出每个小杯的容量吗?每个大杯呢?(板书)

小结:在用这种方法解的时候,我们是把它们都看成了小杯,所以先求出来的也是每个小杯的容量,然后求出每个大杯的容量。

b:把小杯换成大杯

谈话:那反过来,把小杯换成大杯呢?(板书)

提问:如果把720毫升果汁全部倒入大杯,又需要几个大杯呢?你又是怎么知道的?

指出:把三个小杯换成一个大杯,再把三个小杯换成一个大杯。

提问:这样做的依据又是什么?

指出:如果把720毫升果汁全部倒入大杯,就需要3个大杯。(板书)

提问:能求出每个大杯的容量吗?每个小杯呢?(板书)

5.检验

谈话:求出的结果是否正确,我们还要对它进行检验。想一想可以怎么检验?

指出:哦!把6个小杯的容量和1个大杯的容量加起来,看它等不等于720毫升。(板书)除此之外,我们还要检验大杯的容量是不是小杯容量的3倍。(板书)总之,检验时要看求出来的结果是否符合题目中的两个已知条件。

6.小结

指出:解这题的关键就是把两种杯子看成一种杯子。

(二)练习十七第1题

谈话:把这道题目,做在自己的草稿本上。(指名板演)

提问:把你的做法讲给同学们听。

追问:计算的结果是否正确,还要对它进行检验。就请你口答一下检验的过程吧!

(三)教学“练一练”

1.出示题目

谈话:自己先在下面读一遍题目。

2.分析比较

提问:这题与刚才的例1相比较有何不同之处?

指出:哦!例1中小杯和大杯的关系是用分数来表示的,而这题已知的是一个量比另一个量多多少的差数关系。

提问:那么这题中的大盒还能把它换成若干个小盒吗?那该怎么换?谈话:现在你能做了吗?把它做在草稿本上。

3.学生试做

4.评讲

谈话:说说你是怎么做的?

指出:在大盒中取出8个球,就可以换成小盒;另外一个大盒也是这样。

提问:现在这7个小盒中,一共装了多少个球?还是100个吗?几个?指出:算式是100-8×2,所以84÷7算出来的是每个小盒装球的个数。

指出:算式是100+8×5,所以140÷7算出来的是每个大盒装球的个数。

谈话:把大盒换成小盒算出结果的请举手!把小盒换成大盒算出结果的也请举手!看来同学们还是喜欢把大盒换成小盒来计算。

5.检验

谈话:同桌相互检验一下刚才计算的结果是否正确。

6.小结

提问:解这题时你觉得哪一步是关键?

指出:哦!还是把两种不同的盒子换成一种相同的盒子,然后再解题。

三、全课总结

谈话:今天这节课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了解决问题的策略中用替换的方法解决问题。(板书完整课题)

提问:那你觉得在什么情况下我们可以用替换的方法来解题,能给大家来举一个例子说说吗?指出:哦!当把一个量同时分配给了两种物体时,而且这两种物体是有一定关系的时候,我们就能用替换的方法来解题。

追问:那解题时该怎么替换呢?(那在用替换的方法来解题时,关键是什么?怎么来替换?)指出:把两种物体看成同一种物体,(板书)求出一种物体的数量后,也就能求出另一种物体的.数量。

四、巩固练习

3.练习十七2(机动)

――替换

把两种物体看成同一种物体

1.把大杯替换成小杯共需要9个小杯

720÷(6+3)=80(毫升)验算:240+6×80=720(毫升)

80×3=240(毫升)240÷80=3(倍)

2.把小杯替换成大杯共需要3个大杯

720÷(1+2)=240(毫升)

240÷3=80(毫升)

课后反思:

由于课前对教材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学习,所以教学时做到了心中有数,因而今天这节数学课的教学效果是不错的,超出了我的预期目标。学生们对于用替换这种策略来解决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实际问题都很感兴趣,课堂上学生们思维活跃,发言积极,包括很多平时学习数学困难较大的学生也掌握了这一策略。

一、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首先,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能培养学生根据需要探索和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其次,它促使学生将过去已掌握的静态的知识和方法转化成可操作的动态程序。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将知识转化成能力的过程。再次,它能使学生将已有的数学知识迁移到他们不熟悉的情景中去,这既是一种迁移能力的培养,同时又是一种主动运用原有的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二、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首先,它能使学生认识到所学数学知识的重要作用。其次,它能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身边的事物,用数学的思维方法去分析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再次,它能使学生感受到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后的成功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不仅使学生获得初步的创新能力,同时还可以让学生从小养成创新的意识和创新的思维习惯,为今后实现更高层次的创新奠定良好的基础。

六年级数学教案

课本第57——58页“扇形统计图“。

1、通过实例,认识扇形统计图,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与作用。

2、能读懂扇形统计图,从中获取有效信息,体会统计图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3、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认识扇形统计图,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与作用。

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的提高。

课件。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知。

1、电脑课件呈现下表。

种类摄入量/克占总摄入量的百分比。

油脂类50。

奶类和豆类450。

鱼、禽、肉、蛋等类600。

蔬菜和水果类900。

谷类1800。

2、电脑课件呈现统计图(或以学生的作品亦可)。

3、引入新知。

二、探索交流,获取新知。

1、什么样的统计图是扇形统计图呢?

2、了解扇形统计图特点。

3、即时练习。

完成课后的“说一说”。

(1)学生观察课文中的扇形统计图,读一凑统计图中的各类信息。

(2)说一说,你有什么体会。

学生说信息,并计算各种成分的百分比。

汇报计算结果,订正。

学生发言、交流。

学生汇报:条形统计图可以清楚地看到每一种食物的摄入量。

观察,说出获得的信息。

根据教师引导说出发现。

从扇形统计图中能够清楚地看到各类食物的摄入量占总摄入量的百分之几。

观察数据,发现,说出不同,说出自己的看法。

进行计算,订正。

三、小结本课学习内容。

揭题,板书课题:扇形统计图。

出示课件一边呈现扇形统计图,一边进行简要讲解,使学生了解扇形统计图是用扇形面积的大小(占圆面积的百分之几)来表示各类数量的多少。(占总摄人量的百分之几)。

四、巩固升华。

完成课后“试一试”。

1、比较各项活动时间,说一说有什么不同。提出数学问题。

2、总时间是多少?各项活动时间可以怎么计算?

3、参照题目,画一个扇形统计图表示自己一天的作息时间,并和同学进行交流。

五、全课小结:你今天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板书设计:

扇形统计图。

能清楚地反映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六年级数学教案

2.使学生能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正确解答应用题.。

3.培养学生的判断推理能力和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列出等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课件演示:比例的应用)。

(一)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成什么比例关系?

1.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

2.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

3.单价一定,总价和数量.。

4.每小时耕地的'公顷数一定,耕地的总公顷数和时间.。

5.全校学生做操,每行站的人数和站的行数.。

(二)引入新课。

教师板书:比例的应用。

二、新授教学.。

(一)教学例1(课件演示:比例的应用)。

1.学生利用以前的方法独立解答.。

14025。

=705。

=350(千米)。

2.利用比例的知识解答.。

(1)思考:这道题中涉及哪三种量?

哪种量是一定的?你是怎样知道的?

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成什么比例关系?

教师板书: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

教师追问:两次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什么相等?

怎么列出等式?

解:设甲乙两地间的公路长千米.。

答:两地之间的公路长350千米.。

3.怎样检验这道题做得是否正确?

4.变式练习。

(二)教学例2(课件演示:比例的应用)。

1.学生利用以前的方法独立解答.。

2.那么,这道题怎样用比例知识解答呢?请大家思考讨论:(投影出示)。

3.如果设每小时需要行驶千米,根据反比例的意义,谁能列出方程?

六年级数学教案

教材第110页第3题,练习二十五第8~13题。

1.进一步掌握三角形的特性及其三边、三角之间的关系,并能解决三角形相关问题。

2.进一步掌握轴对称和平移,能画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能画平移后的图形,并能运用平移解决问题。

3.进一步掌握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能辨认、并画出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

重、难点:解决三角形相关问题,画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1.复习三角形的特性。

指名说一说三角形有什么特性,并举例说明三角形特性在。

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复习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

指名说一说三角形三边有什么关系。

强调: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都大于第三边。

3.复习三角形的分类。

三角形可以分为哪几类?你是怎么分的?

4.完成教材第110页的第3题。

二、复习轴对称、平移。

1.举例说明生活中常见的轴对称图形。

2.说说轴对称图形的特点。

3.平移。

三、复习观察物体。

在同一角度观察物体,最多能看到物体的几个面?

四、课堂练习。

完成教材练习二十五第8~13题。

五、课堂小结。

我们这节课复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六、同步训练。

教学至此,敬请选用《新领程》相关习题。

六年级数学教案

1、让学生通过活动,经历分类的过程,学会按一定标准进行分类的方法,初步养成有条理地整理事物的习惯。

2、通过分类活动,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分类的`含义,感受分类在生活中的用途。

3、教师可以适时地向学生渗透爱劳动、爱家庭的教育。

教学重点:学会按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的方法,养成有条理地整理事物的习惯。

教学难点:学会按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的方法。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逛过超市吗?里面的物品是怎么摆放的?

为什么要这样摆放呢?

分类摆放后顾客去买东西更方便。你们想不想学习怎样分类呢?

那么今天这节课就来学习分类。

二、授新课

1、活动一:整理房间

(1)有个叫亮亮的小朋友很想去公园玩,可是他的妈妈有要求:要他先把自已的房间整理好.

(2)课件出示:同学们看了亮亮的房间,你们想对亮亮说什么?

你们愿意帮帮他吗?那么你们认为该怎样整理房间呢?(小组交流,说说自己的想法)

小组汇报

你能说说为什么要这样整理吗?(强调同一类的要放在一起)

课件演示整理过程

提问:你还知道哪些学习用品?

六年级数学教案

(1)引导学生看图,理解“人跑一步的距离相当于袋鼠跳一下的”,就是把袋鼠跳一下的距离即这一整条线段看作单位“1”。把这条线段平均分成11份,其中的2份就表示人跑一步的距离。

(2)引导学生根据线段图理解,人跑一步是袋鼠跳一下的,那么“人跑3步的距离相当于袋鼠跳一下的几分之几?”就是求3个是多少?(列式:×3=)。

六年级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经历自主回顾和整理“数的认识”的过程。

2、能对学过的数进行较系统的整理,进一步掌握数的知识,发展数感。

3、积极参加自主整理的活动,获得成功的学习体验。

课前预习:

小组合作,交流整理:

回顾以前学过那些数,各举五例。分析不同类数之间有何关系。

教学过程:

一、结合实例,引导学生回忆数的认识

1、回顾数的意义。

师:你学过那些数?

(生回答)

师出示卡片,生齐读。师:举例说明这些数可表示什么?

(生回答)

2、数的分类。

完成问题(1)。

师:把上面的数填到合适的位置

(生回答)

师:每种类型的数,除了上面几种类型,你还能举出其它的吗?

(生回答)

3、数的互化

呈现表格,完成数的互化,交流做法。

4、数的大小比较。

学生自主完成。

5、适时小结。

师:通过刚才的练习,我们复习到数的哪些知识?

(生回答)

二、整理回顾有关倍数和因数的知识

1、引出问题。

(生回答)

以上问题,我们运用了哪些数学知识呢?(倍数和因数)

明确:我们一起回顾和整理倍数和因数。

2、小组合作,梳理知识。

师:以小组为单位,将学过的“倍数和因数”知识整理下来。同学们认真讨论,由组长记录,一会儿我们要比一比,看一看哪一个小组整理的`更加完整、科学合理。全班交流。

整理完善知识结构。

师:在这一部分中我们为什么先学因数和倍数?

组织学生讨论和交流

师:倍数和因数是基础,他们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今天整理出来的倍数和因数脉络图使这部分知识更加条理化和系统化。

三、复习正数和负数

师出示亮亮家4月份收支情况记录。

学生阅读题目内容。

出示问题(1)。

提醒学生估算时要注意的问题。(生回答)师:(生回答)师:(生回答)

出示问题(2)。

让学生举例说明什么是正数和负数。

学生自主完成问题(2)。

全班交流。

交流时重点关注怎样用正负号表示收支情况,以及怎样基数按每次结余。

四、人民币上的号码

1、让学生拿出自己身上的人民币。

2、提出兔博士的问题,鼓励学生根据自己你的经验大胆回答。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复习了哪些内容?,你想提醒大家注意哪些问题?

六、课堂作业

教学目标

1、经历自主回顾和整理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运算的过程。

2、能对四则运算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和运算定律进行归纳和整理,能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

3、体验自主整理数学知识的乐趣,提高计算能力。

课前回顾:

我们学过那些计算?分别写出整数、小数、分数的加、减、乘、除的算式各一道,并计算出结果。小组内交流计算的结果。

教学过程:

一、引导学生回顾和整理四则运算

1、师:回想一下我们学过哪些计算?

生回答。

小组长汇报本组在课前练习中出现的问题。

2、议一议

出示问题(1)生归纳整理。

出示问题(2)生举例说明0和1在四则运算中的一些特殊情况。

生整理汇报。(注意提示0不能做除数)

3、各部分间的关系。

师:加法各部分间有什么关系?

生回答。

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师归纳出加减法互为逆运算。

同样的方法总结乘除法的关系。

说一说

师:上述关系在计算中有哪些应用?

启发学生回答,(进行验算、解方程等)

二、复习四则运算和运算律

1、师:我们学过的运算律有哪些?

小组讨论,自主总结,并写出字母表达式。

先说出运算顺序再计算。计算后交流做法,注意能简算的要简算。

3、估算。

先让生独立思考并判断,再回答是如何判断的。

师生共同讨论怎样想,需要几个步骤。

计算问题(2)时可用竞赛的方式,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三、课堂总结

师:这节课我们整理和回顾了什么内容?需要注意什么?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