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教育视界读后感(专业15篇)

时间:2023-12-19 03:08:16 作者:紫衣梦

读后感是对读书过程中所得到的知识、情感和启示进行总结和概括的一种记录方式。下面是一些有深度和触动人心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欣赏和学习,希望能够给大家写作带来一些启发。

《我的教育视界》的读后感

五.作品类型及要求(考虑到我校dv爱好者较少现状,特设定五种参赛类型)。

1.动感影集类。

可以通过图片的特殊排列次序,并借用转场、字幕、音乐及特效的方式来交代故事情节,展示个人情感。

短剧类。

反映真实生活,体现真实情感,主题不限,类型不限,内容积极健康,尽量展现校园生活。

3.公益广告类。

宣传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提倡环保,健康的生活方式,激发积极向上的精神态度,普及知识、促进和谐或是一些社团的宣传广告等。

4.晚会节目类。

广大爱好者在周末文化广场,迎新晚会,元旦晚会及其它各种晚会上录制的影像作品。节目要完整,还要进行后期的处理,适当添加字幕和进行音乐及画面处理。

5.其他类(艺术片,创意片)。

1颁奖晚会与总决赛同时进行,作品分类播映,并评出各个奖项,每个作品播映前各作品参赛代表可对作品做简要介绍(时长不超过二分钟)。

2每类作品播映完毕后进行投票,并在下类作品播放完毕后公布前一类作品的投票结果。

3作品投票方式为现场打分,最终评出各个奖项。

4各奖项评选完毕后由颁奖嘉宾逐个颁出各奖项。

5中场可穿插几个节目及互动游戏,比赛开始前进行优秀作品展示(不参与评奖),晚会场地预设在图书馆。

《我的教育视界》读后感

读了窦桂梅老师的《我的教育世界》我有很深的感触。本书的内容基本上都是窦桂梅老师国外教育考察过程中写下的随笔。虽然是随笔,却在点滴间引发人的思考,如同一泓清泉滋润人心。她在考察之后总是会很快记录下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体现了作者优良的职业习惯。她写的是故事,同时也是故事本身的参与者。

记得有人说过,教育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活跃,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混乱;教育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多元,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分歧;教育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繁荣,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芜杂。生活在这样的时代,教师必须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保持对教育朴素的情怀,保持我们的定力,保持反思批判的精神。

窦桂梅老师也是在她的出国考察中写出了自己的反思批判。出国访问过程中,不时有她与国内教育教学的比较和思量。在具体情境的观察、体验中,作者对许多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有了深一层的感悟和思考。《让好教师留在课堂上》一文,是作者考察了英国教师的专业要求,并与《清华附小办学行动纲要》中教师专业要求相接应后的所感所悟。在这种相互映照中,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在教师这个职业中,我们永远修炼!”这样的.叙事过程中的理性“沉思”,在文本中有深有浅,有隐有显,时时生发,让人不禁凝神驻足。感知和考察国外学校安全意识及措施时,对我国学校在这方面欠缺的忧思隐然可见。

作者不仅对我们教育孩子方式的思考,对于教师同样也有。在英国和韩国教育随笔中都有对教师的态度问题。”美国学校推行的“分轨教育”、“标准化考试”对美国教师、学生和家长造成了偏见和影响,中国学校采用的各种“分层教育”、“统考统练”把学生分层次、分类别区别对待也对中国教师、学生和家长造成了偏见和影响。

内尔·诺丁斯博士在《幸福与教育》一书中提出把“幸福作为生活和教育的目的”,我觉得这一点非常重要。如果我们把学生和教师的幸福当成教育目的,我们就不会一味追求“标准化考试”,不会把学生分成高低层次区别对待。如果我们关注的是教师和学生的幸福成长而不是他们获得高分分流到好班好学校,那么教师和学生的幸福指数都会提高。

我认为,要想提升教师和学生的幸福指数必须调整我们的教育教学目标。中学教育不应该只是辅导学生考好大学,我们的中学老师也不应该只是为高考升学率讲课。我们更重要的教育工作是帮助青少年健康快乐成长。

在本书中我还有印象比较深的是《春天,我们的学生做什么》一节。这关乎学生的创作问题。人从幼儿时期就有创造性的萌芽。幼儿的好奇心和创造性想象力的发展是他们创造力形成和发展的两个最重要的表现,一般来说,幼儿通过各种活动表现他们的创造力,如绘画、音乐、舞蹈、制作和游戏等。

小学生有较明显的创造性表现,小学生创造性的特点表现在独立性、发散性和有价值的新颖性上。从创造的内容来看,小学生从具体形象材料加工发展到对语词抽象材料的加工;在独立性上,小学生经过模仿过渡阶段,慢慢发展他们的独创性。看看外国的实践课,我们也应该加强这个方面的训练。

这部书中,作者绝不贸然地去抽象概括什么,对场景与细节有着感人的教育热情和教育敏感。在一所特殊教育学校访问,因为学生快要放学了,但“我们”还在提问,“校长非常着急……再看她的脸,红到了脖子根儿。但出于礼貌,校长还是没有打断我们”。校长对孩子们的惜护之心跃然纸上。显然作者也深深感动了,将“校长的脸红了”作为小节的标题。其中,我们感受到了作者对教育情境的细节精微而可贵的教育理解。

本书几乎没有学术性的结论,但常见给人启示的“格言式”的文字;没有逻辑链条串起的论证,但常见让人跟着感悟、跟着感动的生动细节以及真诚、真实的赞叹、疑惑和感慨。“事”与“思”自然地连接在一起,有不少近乎是“事”、“思”和“诗”的融合了。尤其是第三辑“乌克兰教育随笔”,作者对苏霍姆林斯基的崇敬和热爱之情,字里行间都能触得!

这是一部优秀的教育叙事作品,是一则教育工作者教育反思的范例。我们看到什么是教育者的生活,什么是教育者的教育生活。过一种教育生活,是教师职业性的真正体现。叙事与反思,让我们对教育有更深的思考。

《我的教育视界》的读后感

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须知数千年的师道尊严在人们头脑中是根深蒂固的,传统教育观念、学生对教育学行为的影响是深远的。我们一方面不断学习、吸收现代教育思想,努力树立现代学生观,另一方面还要用现代的学生观检验我们的教育行为。

1.教师心中要有学生学生是教育的对象,教师一切的教育行为都应是为着学生生存发展的需要,这是现代学生观的一个基本判断。然而教育实际中,却常常出现教者自行其事,心中没有学生的现象。如课上提问学生,学生答不上来,教师常常“怒发冲冠”,动辄罚站、训斥、责骂。虽然,所问问题可能已解说不止一次,但学生仍旧未能理解。怎么办?我们认为教师能做的和该做只是再向他解说一遍。因此,可以对他这样说:那不是你的错,是老师没有说清楚,让老师你再讲一遍,好吗?反过来想一想,训斥、责骂和罚站,对于学生而言,不但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反而打击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又有损于师生之间的感情。再比如,找学生面批作业,见到明显“低级”错误时,教师常会十分生气,言语多严厉,甚至斥责学生。静而思之,面批本是好事,旨在帮助巩固提高。殊不知,严厉之语,斥责之声,非但不能帮学生,反而伤及学生脆弱的心理,又不利于增进师生感情,可谓好事没办好。教育实际中,这一类好事没办好的情况恐怕不是少数。体罚、变相体罚等现象的存在,不能说与此无关。如果教师能做到心中有学生,那可能就是另一种情形了。

2.教师要增强服务意识。有学者将教育列为服务行业,“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的提法也屡见报端。我们赞成这一提法。我们认为,作为学校,作为教师就应该为家长和学生提供良好的教育服务。家长花钱送子女到学校读书,就应该让子女享受良好的教育服务。然而,受到传统的“师道尊严”思想影响的相当一部分教师,一下子难以接受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角色定位,或者嘴上接受而教育教学行为依旧沿袭老一套。令学生围着教师转,让学生处处听从教师的安排,忽视学生的需要,不顾学生心里所思所想……这些做法在教育教学实际中没有吗?“怎么办?教师要自觉转变思想,树立为学生需要服务的意识,教师要能正确地给自己定位。学生,是我们的教育对象,研究学生、研究学生的心理、探究学生学习的健康心理、培养学生心理发展能力,就显得非常重要。它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学生观。有了正确的学生观,教师就会在教学中采取恰当的措施,鼓动学生掌握学习主动权,再辅以教学方法的引进,就能充分发挥教师“因势利导”的作用,学生才会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对学生发展的意义不可估量。“我们应当尽可能使学生牢固地掌握学科内容,我们还应尽可能使学生成为自主而主动的思想家。这样的学生当他在正规学校结束之后,将会独立地向前迈进。”(美国“认知论”的主要代表、“发现法”的倡导者布鲁纳语)。

3、正确地评价学生通常情况下,教师对学生的水平的估计往往偏低。当然,我们不否认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存在着个体差异。但这种差异其实并不如人们想象的那样大。心理学研究表明,除极少数智力超常和明显迟钝的儿童外,大多数学生都属于“中人之智”,他们学习成绩的好坏,往往是由其他原因造成的,不完全由于智力的差异。有些被我们判定为“学困生”的学生,在从事他们喜爱的某项活动或游戏时,他们所表现出来的聪明才智,甚至可以超过某些优等生。可见,只要我们能够真正唤醒这些学生的沉睡的求知欲,使他们象喜爱这些活动或游戏一样地喜爱学习,他们肯定不会比那些优等生逊色多少。

4、重视学生心理能力的发展探索学生学习的心理奥秘,使教学活动尽可能地符合学生心理特点,这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益的必要保证。

二、现代的教师观。

近几年来,把心理学理论的活水引进教学的天地,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同认识。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动机是学生学习的关键,是情感手段的主要方式之一;兴趣是人们倾向于认识、研究和获得某种事物的心理特征,它能有效地诱发学习动机、强化学习动力、调动学习积极性;情感是学生对学习态度的体验,是沟通教与学的纽带。因此我们的教师要积极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提高课堂教学心理调控的水平。具体来说,应努力做到:

1、强化学生强烈而向上的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并达到目的的内驱力。著名学习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最好的学习动机莫过于学生对所学课程本身认识上的需要,以及发现知识的信心。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在充分利用教材本身的价值以及新奇、疑难之处,引起学生思维内部的冲突,激发需要,使之产生学习的内驱力,从而主动地去学习。语文教育家、特级教师魏书生在语文教学中注重研究学生的心理,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把它作为最可靠、最基本、最主要的依据,迅速而有效地提高了语文教学的效率。他一年大部分时间是在外地讲学,但他所任教的学生语文学习正常并成绩优秀。

2、培养学生浓厚而持续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学习积极性的最现实、最稳定的因素,是构成教学艺术愉悦功能的重要因素。

3、激励学生丰富而热烈的情感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因素是人们接受信息渠道的“阀门”,在缺乏必需的丰富激情的情况下,理智处于一个昏睡状态,不可能进行正常的工作,甚至产生严重的心理障碍。因此我们要努力激励学生丰富而热烈的情感。

《我的教育视界》读后感

早在去年十月份之时,我就通过朋友的推荐购买了窦桂梅老师的《我的教育视界》。窦桂梅是我国著名的小学语文特级教师,现任清华附小校长,是一名独具风格的智慧女性。同时也是教育部更新观念报告团之一,受邀在全国各地讲学、报告,深受广大师生的热爱。以《玫瑰与教育》为代表作的窦特,如今已经将她的教育理念和思路融入于她的多部个人专著之中,影响了一批批教育人、语文人。

此次翻阅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大夏书系打造的教育观察类著作《我的教育视界》,记录了窦特游历英国、美国、乌克兰、韩国、日本五国后所写的教育随笔选录,生动地再现了窦特游学五国之后的教育思考和教育现状描述。文中不仅还原了窦特游学五国之时对教育现象的记录,更与中外教育现状来了个大碰撞。当你细细品味之时,会暮然间发现窦特在写一部分文化类随笔时是抱着一种跳出教育的眼光来看待的,而又与教育不可分割。正如窦特自己所说的那样:

我所行之记并不只是为了教育而写,是想用文字记录那段经历,留下些许记忆。有时,我对教育的记录与思考的热情远远没有超越对其他方面的好奇。比如,所到特别之处,不仅仅照一张相,我会摘下一片小叶子,拾起一块小石头作纪念。再比如,以我并不深刻的眼光,写过东渡的鉴真和尚,海明威、赖特、乔丹、莎士比亚、牛津与剑桥的区别,甚至韩国女人与日本的女人的异同。这些看似与教育没有直接关系,也许对教育有所启发。

有人说:目光有多远,世界就有多大。窦特就是如此留心每一个细节,把文化与教育的思考带进笔端,流淌在白纸上,成为她对游学经历的记录。同时,我发现窦特是带着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去访学的,更是带着一些共性问题去倾听的。在《英国教育随笔》这一辑中,窦特实地了解了英国学校的管理制度、家长择校问题以及学校自我评估体系等等困扰当前教育制度发展的根源性问题,更将目光瞄准了教师培训制度和薪资、职称评定制度的构建体系。窦特的目光透过东西方时空隧道,与我国的相关体系进行了一个对比性思考。在思考中,又对一些细节性问题进行了修正。此外,她还留心观察了英国的教会学校办学特色,以一种理性的目光赞颂了优良的教学传统。

可以说窦特是带着一种文化的目光看待教育世界的。因为在她的眼中牛津和剑桥大学是承载着英国深厚历史文化的圣地。同时也坚信教育是文化的表现形式,而文化的流变也制约着教育的发展历程。那种文化的体现应当是一草一木、一花一叶的辐射,就如窦特在剑桥大学的康桥上会想起大诗人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一样。又如想起莎士比亚,会感慨起整个英国乃至世界的文学史一般。文化的渲染应当就是这样一种情不自禁的力量,渗透进民心。而教育正是随着这种文化的蔓延而日渐明朗,形成一股坚定的风格,继续保持文化的繁荣发展。窦特在书中虽然并没有用过多的词汇来形容所见的一切,但一切竟在不言中。

在美国教育随笔中,窦特提及了隐形德育,她目光所及之处被美国人的文明有序所惊讶,更被学校没有开设思想品德课而惊叹。于是,她联想起了清华附小的德育课程,她清醒地认识到:我们不能在德育口号中生存,要有行动去培养后来人,知不足,然后前进。

在后面的几辑中,窦特的世界游学之旅同样带给了她很多与教育、与文化有关的思考与感受,有时是一种震撼,有时是一种反省。带着窦特的这份世界眼光,给了我对世界教育的更多期待,也给了我对身边教育的更多细腻化关注。

《我的教育视界》的读后感

爱的教育的作者是埃・德・阿米琪斯,1846年10月生于意大利,陆军学校毕业后参军服役。在军中他就开始了文学创作,他的几个短篇小说最初发表在意大利军报上,广受读者的欢迎。爱的教育是于1866年出版的。该书意大利语的原意是心的意思。另有副标题为“一个意大利小学生的日记。作者以日记体写了意大利四年级小学生安利柯的一学年经历,描写了发生在学校班级和家里的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父母对儿女的一片挚爱之心和殷殷期盼;师生朋友同学之间的爱和友谊,对祖国的神圣热爱。所以,这本书在意大利成了孩子们的必读之书。

全书共分一百篇,文章由三个部分组成:主人公安利柯的日记,安利柯父母的教子篇以及老师讲的九则故事。这三部分都以青少年的情感教育和品德教育为中心,但内容各有侧重,体裁也有所不同。安利柯的日记部分,以第一人称讲述他的内外生活,其中有老师。家长的故事,但更多的是孩子们自己的故事,展现了一个真实的儿童世界。他们有缺点有毛病,如不守记律爱虚荣有嫉妒心有的还欺负弱小同学,但孩子们表现的更多的是闪光的品德,这可是小说极力赞颂的地方,由于这篇文章是以第一人称的手法写的日记,所以给读者留下了非常真实的感觉。

这本书之所以成为一本名垂千史的著作,不仅仅是因为他给人强烈的真实感,更重要的是这本书中所细心描写的爱国思想与美好品德。就如安利柯父亲曾给安利柯写过一封信。这里面包括了对安利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他以抒情的笔调,优美的语句,歌颂了祖国的山川景物,抒发了对祖国的热爱表达了为祖国强盛和人民幸福献身的决心。因此,我觉得这不但是讲给安利柯听的,也是对千千万万的读者进行了一种不同一般的教育。在思想品德教育方面,也有很多典范。如这一段:我们意大利是一个富强的国家。要使意大利比今天更富强,那时你们每个少年的应尽的义务也是你们应付的使命。少年是国家富强的原动力,少年是国家未来的主人翁。少年的好坏关系着国家的前途和命运。要使意大利比今天更富强,你们就要立志做个好少年。从今天开始我想把许多好少年的美德善行。一一编成故事来讲给你们听。希望你们拿他们做榜样,各个都成为意大利的好少年。

爱的教育真不愧是一本好书啊,他给了上千万的读者一个深刻的教育。他教育了我们各种各样优秀的思想品德。是我们的思想境界有了很大的提高。怪不得意大利的孩子如此喜爱这本书!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我的教育视界》读后感

利用寒假,我读了《教育的视界》下面谈谈自己的看法。交往作为活动的主要形式,它所反映的是个动态的过程,体现出的是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这是人的基本存在方式。

在教学中交往已成为联系师生感情桥梁的纽带,交往它可以分为师生间的交往和生生间的交往,教师的才识与人格修养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学生会模仿老师的言行举止,俗语说什么样气质的老师会培养出什么样气质的学生,由此可见,教师对学生的发展会产生深刻性和长久性的影响。而生生交往则更好的促进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和民主平等的精神的发展,学生能够学会理解尊重同伴,平等的接纳他人,不以自我为中心,学生可以通过游戏,运动,互相学习讨论,朗读,背诵等多种不同的形式增加彼此的了解,从而使交往更加贴近学生的精神生活,能及时有效的处理和解决生活和学习环境中出现的问题。

交往是师生关系得以建立和表现的最基本形式和途径,离开了交往,师生关系就只是外在的,而不能成为教育力量的真正源泉。对话是交往的主要形式,也是促进交往成功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师生间的对话方式应建立在一个平等民主的氛围中,师应讲究民主,给学生自由发言表达的机会,给学生质疑问难的机会,给学生一切作为对话对象应该有的权力,对话不是平铺直叙,也不是单纯的我问你答,我说你听,对话也肯定不是训诫与告诉,对话意味着心灵的沟通,那便是情感的升华,精神的唤醒,生命的博兴,我们可能无法用更确切的言语表达出来,但可以从如泉涌一般的思绪,像春天一般的情境中体验到。对话促进了师生感情的发展,是师生交往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对话将交往深入到一个更高的层次,一个更广阔的空间;无论是课堂内外,无论是师与生之间,还是生与生之间都能达到一个理想的境界,对话让我看到更为广阔的视角,让我们从生命的,文化的高度,获得自由的思考。

对话只有通过交往才能体现出它独特的价值,独特的魅力所在,因此我们说交往和对话即是一切有效教学的必需的要素,更可看作是一种超越普通教育教学的活动,它的完美性完整性取决于师生间诚恳的态度,平等的地位,民主的人际关系,在教育中倡导尊重差异和鼓励独特性,崇善个性和主体性,因为平等,开放,差异性,独特性,主体性等等都是有效的,高质量交往的前提。我们期待教育视界里的交往和对话能沿着素质教育改革的步伐迈进,朝新的视野延伸!

愿耕耘者在教育的视界里尽情播撒希望,收获智慧;愿所有的纯真的笑脸在自由的心灵上绽放出美丽的花朵!

《我的教育梦想》读后感

于是迫不及待地拜读《我的梦想》大作。没想到篇篇精彩,字字珠玑,令人叹服。

本书分四部分:宏观思考、课程教学、教育杂谈、教育管理。每部分都各具特色。下面我简单谈谈自己读后的感触。

一、宏观思考,高屋建瓴。

研究宏观教育政策不愧是作者的长项,“宏观教育”部分堪称是书中最精彩的篇章!《认同缺失课改不容回避的问题》《学校科研异化令人忧》《校本研究员在课改中扮演什么角色》等文章,高屋建瓴地分析教育政策和现状,让人读后产生强烈的共鸣。

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在教育教学中遇到了太多的问题。我们迷惑、彷徨、气愤,甚至诅咒,但有什么用呢?暴跳如雷亦于事无补,倒不如坐下来认真思考,或许会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来。李健便是这样做的。所以读他的“宏观思考”,我们丝毫没有远、大、空的感觉,而是觉得说到我们的心坎里了。可以说,他的文章为污浊的教育空气吹来一股清凉之风!

二、课程教学,发人深省。

读“课程教学”这一部分,最大的感受是:内容发人深省,而且非常实用。其首篇《如何进行教育叙事研究》便是一个典范。“教育叙事研究”这个词我是初次听说。以前,常为庞杂琐碎的教学事务而烦恼,读了本文后才知道,这些庞杂的事务也可以是教育研究的对象啊!作者拨云见日,让我恍然大悟。文中提出的“顿悟法”、“教后反思法”、“跟踪记叙法”等进行教育叙事研究的方法,皆切实可行,为我们指明了方向。读这样的文章,真是受益匪浅!

另外,《对话需引导有方》《合作学习中的常见问题及其应对》《多元智能关照下的转差教育》等篇章,都给了我非常大的启发!

我平时讲课激-情澎湃,为了追求教学“效果”,爱造势,常煽情。看到学生小组合作读得动情,议得热烈,我常常窃喜,认为自己的课上得是成功的、出色的。可看了《煽情过度是伤害》《小组合作不是“镜中花”》等文章,我简直如芒在背,无地自容:我太浅薄了!我以前都做了些什么啊!这些文章,简直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我的可笑,让我面红耳赤;或者似一把尖刀,刺中我的错误,让我非常心痛。李老师的作品,可谓“一语惊醒梦中人”哪!

三、教育杂谈,一矢中的。

“教育杂谈”也是《我的梦想》中精彩的篇章。作者对教育教学中的一些事件、现象,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观点鲜明,一矢中的,令人拍案叫好。

《德育不仅仅是承诺》《善良不能作校训吗》《流动红旗可以休矣》等文章,写的都是我们身边的事,但我们往往没有注意。可作者有一双善于观察的慧眼,随时对捕捉到的问题进行思考,而且行诸文字。这种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及时记录的好习惯是值得每一位教师朋友学习的。

四、教育管理,操作性强。

这一部分只有三篇文章:《最后一节班会课》《批评,让学生变得更美》和《请扮靓你的教室》。数量虽少,但质量不低,与前面几章相比,毫不逊色!

第一篇介绍学生毕业前的最后一节班会课,作者模拟拍卖会的形式来开,可谓别出心裁。关键是,通过灵活的形式,学生深受启发,从中明白了许多道理。短短的一堂课,也许会对学生的一生产生深远的影响。怪不得作者要说:“这是我最成功的一次班会。”我们的每一节课若都能有这样大的“含金量”,那该多好啊!

另外两篇同样精彩。《批评,让学生变得更美》向我们介绍了批评学生的技巧和方式,非常实用。《请扮靓你的教室》一文,立足于教室布置,着眼点虽小,但显示出作者惊人的教育智慧和高超的教学水平,相信每一位教师读后都会深受启发。而且这些文章中所提出的做法操作性强,我们在教学实践中随时可以模仿、借用。()。

总之,读了《我的梦想》,使我对作者更加敬佩。作品的文笔不算出色,但这是受体裁和内容所限。教育研究类的文章往往比较枯燥,只能看出作者深邃的思想和智慧,而很少能展现出作者的文学功底。相比较来讲,《我的梦想》在这方面还是很成功的。作者在慷慨激昂或娓娓而谈中总是饱含深情,令读者受到渲染,禁不住拍案叫绝,大呼“与我心有戚戚焉”!

如果有机会,建议大家读读《我的梦想》。我相信你读后一定会感到:开卷有益!

我的教育思考读后感

《我的教育思考》是著名教育家李镇西30年教育教学思想感悟的精华。

此时此刻,我的内心仍旧无法平静。爱能将世界融化,把不同的人与人和谐地交融起来,也正是有了爱的存在,我们周围的一切是那么得美好。故事的主人公恩里科正是生活在充满爱的世界里,有老师对他的爱,同学对他的爱,父母对他的爱,而母爱是所有爱中最让人值得去回味和思考的。

在恩里科生病的时候,他的母亲整夜守护在他的小床前,俯身倾听恩里科的呼吸。她焦虑不安,害怕得牙齿打颤,不停地流泪,惟恐失去自己的孩子。为了减轻孩子一时的痛苦,他的母亲不惜放弃一年的快乐;为了恩里科,她可以放下尊严去乞讨;为了拯救孩子的生命,她宁可付出自己的生命。

恩里科的母亲是伟大的,我的母亲也是伟大的,世界上所有的母亲都是伟大的。

是啊!是谁把我们抚养长大?是谁供我们读书?是谁在自己生病的时候,无微不至地照顾自己?是父母。每个人都有一个伟大的妈妈,母爱是世界上最圣洁最崇高最无私的爱,它一生一世只有付出,不求回报,它是上苍赐于我们最丰厚的礼物。

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事情是理所当然的,我们应该为父母做一些事,哪怕是帮他们盛一碗饭,洗一次脚,他们都会感到非常欣慰的,因为他们的心血没有白费,自己的'孩子终于长大了。我们应该学会对爱的思考,共同拥有一颗感恩的心,世界会因此而变得更加美好!

《我的教育思考》是著名教育家李镇西30年教育教学思想感悟的精华。全书共分六辑,从真教育,真幸福,到还教师以真实,给教育以诚实,再到尊重每一个孩子等等,最后落笔于教育需要阅读,他呼唤教育者应当以身作则,踏踏实实做教育,坚持对高尚人格的不懈追求,主动追求并无限接近真教育……只有教师的思维方式、观念、心态改变了,才能从容应对教育教学中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

不说听课,记得我前一段时间,审批资料,连忙了一周,签字手签的都肿了,扪心自问,孩子每天要写那么多作业,他们的手痛吗?当我们站在孩子的角度,设身处地的想想,现在的孩子们真不容易,他们小小的时候就被父母送去参加各种培训,童年的记忆恐怕就是学习、学习再学习了,快乐何在!

书中讲到几个孩子自杀事件,引起我的思考,是什么原因让这些花季儿童宁愿丧失生命,学校、社会和家庭就没有责任吗?《美丽人生》的父亲用善意的谎言,为孩子营造了一个充满希望的世界,避免孩子幼小的心灵受伤,就像国外一家幼儿园,冲进抑或恐怖分子,老师想办法让孩子相信这是一场游戏,尽管她自己也处在极端的恐怖之中,这种爱真是我们该学习的。

爱孩子,爱学生,不是一句空话,他要我们尊重每一个学生,放大他们的优点,多肯定、多鼓励,家校联动,塑造出自信、乐观的学生,我想这也是李镇西老师的本意吧!

12月3日,我有幸来到龙港四小参加了“教改之星”课堂教学汇报课活动。下午,聆听了北京市光明小学校长刘永胜老师的讲座。从中感到他不仅有严谨治学的态度,更有科学的教育方法。他的专题报告《关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思考》深深的吸引了我。回来后,我阅读了一些他的著作,希望从中汲取更多的教育知识。下面是我读完他的《我能行教育的思考与实践》的一些感受。

“我能行”教育所体现的现代教育观与新课程提倡的理念是一致的,即:尊重人的基本权利,强化学生的自我意识,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挖掘学生的潜能,为每一位学生提供发展的机会,坚持全面育人。

其一、适应小学阶段儿童心理发展的需要。

“我能行”教育的本质是自信教育。自信是影响人一生发展、涉及人一生幸福的重要心理品质。学校教育就是让每一位学生都能自信、自尊、自爱、自强,满怀信心地走向明天,拥有幸福的人生。建立自信心,就是让学生在成长中能正确对待成功和挫折,通过自我体验、自我表达,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建立自信心,就需要教师和家长相信每个孩子,并最大限度地挖掘孩子们的潜能,为孩子形成自信创设一个宽松的支持性成长环境。“我能行”教育正是从儿童心理发展的角度,强调尊重学生人格和个性发展培养自信,保持自尊,激发勤奋,从而帮助学生完成小学阶段的心理发展和学习任务。

其二、强调了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支持性的成长环境。

“我能行”教育不仅仅停留在学生层面,而是涉及教师与家长。这是因为学生的成长需要一个欢乐、和谐、宽松的氛围,需要得到老师家长的尊重理解,关注赏识、帮助支持。实施素质教育,推进课程改革,促进学生发展是宗旨,但需要转变教师和家长的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只有这样,课程改革提倡的观念才能得以落实。“我能行”教育相关教师发展,以及开发家长教育资源的各种举措正是基于这种认识。

其三、注重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实践体验。

“我能行”教育强调了要使学生在成长过程中获得各种体验,其中包括成功体验和挫折体验,从而建立良好的自我概念。而这种体验来自于参与,因此强调在教育活动和课堂教学中,为每个孩子创设平等的参与机会,以体现教育过程中的平等。

其四、坚持多元评价

“我能行”教育坚信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长处,要最大限度地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在新课程实施中应运而生的学生质量综合评价,学生成长手册,正是强调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采用多角度的积极评价,让不同的学生都能体验发展中的成功,从而对明天充满信心。

其五、突出共度的生命过程

“我能行”教育从生命的角度解读今天的教育,强调学校的教育活动和每一节课都是师生共度的生命过程。学生在成长,教师自身也得到发展。同时,在引导家长参与学校教育活动,学习科学教子方法,进行亲子交流过程中与孩子共同提高。

《教育的视界》读后感

《我的教育视界》这本书给我们呈现的是窦桂梅老师域外教育访问的“视界”。我也只是浅读,看完了这本书,感觉“教育视界”确实是一下扩宽了许多。

首先是关于“以学生为本”。现在我国的教育观里就有“以学生为本”的概念,具体如何落实就有待实践了。本书里提到三个细节,食堂里校长微笑着和每个学生握手,校长由于我国领导拖课而脸红了,观看学校乐队演出特殊孩子周边有老师或家长陪护,这三个细节虽小,但足以看出“以学生为本”。我国虽然大力倡导以学生为本的概念,但具体实施也是一大难题,想要做好,更是需要好好筹划一番的,并且需要时间的验证。就像雷夫所说“要达到真正的卓越是要做出牺牲的,需要从错误中汲取教训的同时付出巨大的努力。毕竟,教育无捷径”,而我们应当正处于“以学生为本”摸索的道路上,需要不断的实践,需要时间,需要付出。

其次是关于教师生存状态问题。在我国教师的地位相对来说还是很高的,也是比较受重视的一种职业。不过较之韩国和乌克兰,又略逊一筹,韩国十分尊重教师,以教授为例,教授到自习室里,学生要全体起立示礼,在机场教授因书籍、资料超重可以免罚单等等。再有,韩国的教育规定对屡教不改的学生是可以进行适当体罚的,而我国规定不可以体罚学生。而在乌克兰,他们对教师的`尊重胜过对医生的尊重,他们有自己的教师博物馆,可以看到教师的工作记录等。不过在美国,科技虽然发达,但教师的地位却不高,教师的工资太低,因此美国多数人不愿意当家师,而我国却是有非常多的人想成为教师。也许要感叹中国教师的待遇还是不错的,但是不得不提的是中国教师目前的生存状态也并不是那么乐观。教师的地位虽高,不过工资不算高,另外,教师面临的精神压力也是较大的,一方面是学校对于学生成绩的硬性要求,另一方面是家长的压力。

然后是关于学生梦想问题。在书中写到了一个校长的办学梦想,就是“培养具有国际感觉的国际人才”,而这位校长也确确实实的在努力了。关于梦想,这是一个老话题了,一直说人要有一个梦想,但梦想也不是说有就有的,而有的梦想在小时候可能就被扼杀了。这让我想起了三毛,她曾经写过一篇,写她想做一个拾破烂的人,而这篇文章非常不受老师喜欢,所以老师又叫三毛重写了,当然三毛以后在文学上的造诣都是后话了。在中国对于梦想的解释比较抽象,梦想可能就是一个梦想而已,具体是干什么的,如何实现等等都太抽象了。很多学生上了大学都不知道自己的梦想是什么,从而浑浑噩噩的念完了大学。我觉得,很有必要让学生从小了解各个行业与职业方面的信息,让学生可以快速的找到自己的梦想,然后为之努力。

最后是关于学生习惯这一方面。习惯是伴随人一生的东西,很难改变,所以学生从小就应该养成好习惯。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用到两个礼貌用语“谢谢”和“对不起”,然而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并没有过多的使用,对于别人的帮助不会说“谢谢”,那便是不懂感恩,对于自己所犯的错误不会说“对不起”,便是不懂认错。虽然平时一直强调讲文明懂礼貌,但是并没有落到实处。另外还有一个习惯便是微笑,一个微笑可以让别人感受到你的善意、你的亲切,可以让看到的人顿时有了好心情。在美国,不管熟识还是陌生,也不管你是否在于他们交谈,只要你的视线落到他们身上,哪怕是无意的,那热情的微笑便跃然脸上了。微笑感染着微笑,期望我们所到之处都可以看到别人真诚美丽的微笑。

看完这本书,也很想去各个国家走一走,体验各国不一样的教育。总之,教育无捷径,需要老师的谆谆教导,也需要学校良好的制度,更需要家长的配合。教育不仅要教书还要育人。未来我的教师生涯还很长,期望自己可以很好的走下去。

《教育的视界》读后感

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须知数千年的师道尊严在人们头脑中是根深蒂固的,传统教育观念、学生对教育学行为的影响是深远的。我们一方面不断学习、吸收现代教育思想,努力树立现代学生观,另一方面还要用现代的学生观检验我们的教育行为。

1.教师心中要有学生学生是教育的对象,教师一切的教育行为都应是为着学生生存发展的需要,这是现代学生观的一个基本判断。然而教育实际中,却常常出现教者自行其事,心中没有学生的现象。如课上提问学生,学生答不上来,教师常常“怒发冲冠”,动辄罚站、训斥、责骂。虽然,所问问题可能已解说不止一次,但学生仍旧未能理解。怎么办?我们认为教师能做的和该做只是再向他解说一遍。因此,可以对他这样说:那不是你的错,是老师没有说清楚,让老师你再讲一遍,好吗?反过来想一想,训斥、责骂和罚站,对于学生而言,不但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反而打击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又有损于师生之间的感情。再比如,找学生面批作业,见到明显“低级”错误时,教师常会十分生气,言语多严厉,甚至斥责学生。静而思之,面批本是好事,旨在帮助巩固提高。殊不知,严厉之语,斥责之声,非但不能帮学生,反而伤及学生脆弱的心理,又不利于增进师生感情,可谓好事没办好。教育实际中,这一类好事没办好的情况恐怕不是少数。体罚、变相体罚等现象的存在,不能说与此无关。如果教师能做到心中有学生,那可能就是另一种情形了。

2.教师要增强服务意识.有学者将教育列为服务行业,“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的提法也屡见报端。我们赞成这一提法。我们认为,作为学校,作为教师就应该为家长和学生提供良好的教育服务。家长花钱送子女到学校读书,就应该让子女享受良好的教育服务。然而,受到传统的“师道尊严”思想影响的相当一部分教师,一下子难以接受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角色定位,或者嘴上接受而教育教学行为依旧沿袭老一套。令学生围着教师转,让学生处处听从教师的安排,忽视学生的需要,不顾学生心里所思所想……这些做法在教育教学实际中没有吗?"怎么办?教师要自觉转变思想,树立为学生需要服务的意识,教师要能正确地给自己定位。学生,是我们的教育对象,研究学生、研究学生的心理、探究学生学习的健康心理、培养学生心理发展能力,就显得非常重要。它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学生观。有了正确的学生观,教师就会在教学中采取恰当的措施,鼓动学生掌握学习主动权,再辅以教学方法的引进,就能充分发挥教师“因势利导”的作用,学生才会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对学生发展的意义不可估量。“我们应当尽可能使学生牢固地掌握学科内容,我们还应尽可能使学生成为自主而主动的思想家。这样的学生当他在正规学校结束之后,将会独立地向前迈进。”(美国“认知论”的主要代表、“发现法”的倡导者布鲁纳语)。

3、正确地评价学生通常情况下,教师对学生的水平的估计往往偏低。当然,我们不否认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存在着个体差异。但这种差异其实并不如人们想象的那样大。心理学研究表明,除极少数智力超常和明显迟钝的儿童外,大多数学生都属于“中人之智”,他们学习成绩的好坏,往往是由其他原因造成的,不完全由于智力的差异。有些被我们判定为“学困生”的学生,在从事他们喜爱的某项活动或游戏时,他们所表现出来的聪明才智,甚至可以超过某些优等生。可见,只要我们能够真正唤醒这些学生的沉睡的求知欲,使他们象喜爱这些活动或游戏一样地喜爱学习,他们肯定不会比那些优等生逊色多少。

4、重视学生心理能力的发展探索学生学习的心理奥秘,使教学活动尽可能地符合学生心理特点,这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益的必要保证。

《我的理想教育》读后感

今天,我读朱永新的《我的理想教育》,其中理想的教师一章节给我感受最深,现小结如下:

一、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和诗意的教师。

首先必须有高的理想。人的抱负层次越高,成就也就越大。做为教师来说,走上工作岗位以后,必须为自己设置一个一生为之奋斗的目标。只有设置这样一个目标,才能把自己的所作所为定在这个目标上,才能不断增强自我意识和使命感,才能不断地进行自我挑战,否则就会走弯路,会荒废时间及精力;富有更高的灵性和悟性;应该是个天生不安分、会做梦的教师。教育的每一天都是新的,每一天的内涵和主题都不一样。只有具有强烈的冲动、愿望、使命感、责任感,才能提出问题,才会自找“麻烦”,也才能拥有诗意的教育生活。写诗是要灵感、悟性和冲动的,真正的教育家也应具备这样的品格,永远憧憬明天。冲动停止,教育就会终结;具有远大的理想,不断地给自己提出追求的目标,同时又要有激情;人要会做梦。优秀的教师要永远伴随着自己的梦想。当生活没有梦时,生命的意义也就完结了,教育就没有了意义。

二、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自信、自强、不断挑战自我的教师。

一个理想的教师,应善于认识自己,发现自己。生活中的一些人,为什么没有激情?因为他发现不了自己的可爱之处和伟大之处。在交往中自贬一些未尝不可,但在内心深处绝对不能自贬。一个人永远不会超越他追求的目标,一个人也永远不会超越对自己的评价。培养人就是培养他的自信,摧毁人就是摧毁他的自信。人来到世上,就应该有他的价值、他的舞台,就应该有他扮演的角色、达到的境界。一个人要取得成功有两个重要的前提:一个是追求成功,一个是自己相信自己能够成功。人来到世上并不知道他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只有去撞击每一个可能成功的暗点,才能擦出成功的火花。

三、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善于合作、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

一个不善于合作的教师,走不了多远,因为这个社会是需要合作的社会。教师的影响多大程度上能够成功,取决于教师在多大的层面上协调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对学生施加影响。一个会做工作的教师,会调动千军万马来实现自己的教育抱负。怎样成为一个受欢迎的教师?过去一直是讲三要素:一换位思考,二尊重,三互惠。

四、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的教师。

“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每偶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找到乐趣,心中涌起一种爱的热潮。一个人最大的发展境界,是能够有最多的闲暇时间从事自己想做的事情。作为一个教师,能在最大程度上获得成功,享受人生。

五、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

教育家和教书匠的一个最大区别,就是教育家有一种追求卓越的精神和创新的精神。

应该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人,应该是一个教育上的有心人。一个人之所以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是个有心人。有心就能成功。写教育日记,做一个有心人,认真总结教育的得与失。一件事情,今天成功了,是怎样做的?有什么体会?有什么感受?今天发生了一个矛盾,是怎样解决的?今天产生了一个挫折,又有什么样的感受?你把这些原封不动地记录下来。

我们很多人激动了一下,兴奋了一下,没有付诸笔端。这些“火花”不久就烟消云散了。做一个有心人,什么都能做学问。我们的教师还应该创造与众不同的品牌,打出自己的旗帜。

六、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的教师。

勤于学习,充实自我,一个理想的教师,从最基础的做起,扎扎实实多读一些书。关键在于是否做一个有心人,是否执着,是否有恒心。

教师最重要的任务是学习,用我们的时代语言,用我们的生活阅历,同过去的大师们进行心灵沟通,阐释我们对教育的理解。要自己去摸索,找到理论上的支柱和共鸣。要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努力理解孩子的世界。行万里路和读万卷书,其价值是一样的。我们要鼓励教师成为一个探索自然、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人类的人,要培养这样一种心境,才能教育好孩子。

七、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关注人类命运,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教师。

教育不光是给孩子们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以积极的生存心境,积极的人生态度对待生活。教育本身就是生活。孩子在离开学校的时候,带去的不仅仅是分数,更重要的是带着他对未来社会的理想的追求。

八、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坚韧、刚强,不向挫折弯腰的教师。

只会教好学生的教师不是好教师。坚韧不拔的意志力非常重要。教育需要理想,只有燃烧起理想的火焰,才能使我们的整个民族变得强大,变得有凝聚力。

我的教育理想读后感

作为一名教育理论家,朱永新教授的文章平易近人,而他提出的新教育实验,也大大推动了中国的教育创新行动的研究,我一直以来都很敬仰朱永新教授,他作为身处高位的官员对教育仍怀有如此激情,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是痴情,并且他对教育对学生爱的如此深沉而质朴,实在令人感动动容,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许嘉璐曾这样评价过朱永新的教授作品:“朱永新教授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有的文章读时需正襟危坐,有的则不禁击节而赏,有的还需反复品味。可贵的是,这些并非他刻意为之,而是本性如此,自然流露。这本性,就是他对教育事业的爱……”我觉得总结的十分到位,而我在寒假有幸阅读了朱永新教授的《我的教育理想》读完后我更是受益匪浅。

理想的学校、理想的教师、理想的校长、理想的学生、理想的父母、理想的德育、理想的智育、理想的体育、理想的美育、理想的劳动技术教育,在书中,他用他一贯的文字风格,用他对教育独特的感受,勾画了一副他的教育理想的蓝图。字里行间,洋溢着他对教育的热爱,阐述了教育的伟大使命和责任,使我们对未来的教育更加充满信心。

而书中的第二章《我心中理想的教师》更是让我受益匪浅: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和诗意。自信、自强、不断挑战自我。善于合作,善于调动各方面有利因素。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关注人类命运,具有社会责任感。坚韧、刚强、不向挫折弯腰。朱永新教授对理想老师的八大标准,将会是以后教学工作中我要遵循的标准,我会为之努力。

教师,这个特殊的职位,被赋予了许多耀眼的光环,作为一名教师,在这些美丽光环的环绕下,我更明白自己应该恪尽职守,努力适应时代的发展,以朱永新教授对教师的八大理想标准为目标为动力,继续在教学工作上不懈探讨,与孩子们一起进步。

我的教育心读后感

你读过《我的教育心》这本书吗?读完之后有着怎样的读后感呢?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了我的教育心读后感,与你分享!

最近,我读了李老师的《我的教育心》。

这是李镇西老师的“教育自传”,他说这是我30年从教经历的全程写真。

李老师这绝不是一次次“成功”的炫耀和一个个“荣誉”的堆砌,不,该书首先是真实地展示一个青年教师的成长历程,展示我是如何一步步在教育山路上攀登:

但更有不少令人叹息发轫深省的失败教训——对真诚的教育者来,这些失败的教训同样是一笔珍贵的财富。

如果我们仅仅把教育当作一门职业,那将是很累的,而且累得很被动――为学生累,为家长累,为领导累,为社会累……但如果我们把教育当作一项事业,那么一切酸甜苦辣都是“自找“的,因而是心甘情愿的!

李老师说:“永远保持现在这种纯净的童心。

这很难,但一定要保持,其支撑点是把教育当成信仰,不为名利工作,而是为自己工作,不能让自己的.心生锈。”

李老师说得多好呀。

这颗童心的“纯粹”实际上就是叫我们不为社会世俗所纷扰,不为追逐名利而累心,不为利益受损而丧气,要将教育当成一种信仰。

看看当前社会现状,有多少人将此作为一种信仰来做?多数老师只是将教书当成一种职业,一种谋生的手段罢了(不过,任何一种职业都是一种谋生手段。

因为人们毕竟逃脱不了现实与生活。)。

有多少人不计较名利?不注重得失?有多少人把工作当成是为自己工作的?可是,我们要想获得一种职业幸福感、快乐感的话、仅仅这样理解和思考肯定很难很难。

从教之初,当踏上讲台的那时是多么的激情满怀,豪情万丈。

心里有点太多的梦想想要实现,有高远的目标想要追寻,可随着时间的流逝,原先心中种种美好被无情撕得支离破碎。

时光流逝是真凶?残酷现实是元首?也许都是,也许都不是。

谁是真凶和元首已不重要,重要的是现在重新拾起那片片落叶,重新抚平那累累伤痕。

看见《我的教育心》后我心为之一动。

读完此书,心中思绪不禁汹涌起伏。

如何才能不让自己的心生锈?怎样才能让自己职业疲倦之心重新点燃新的希望?我在这本书中找到了答案。

要把教育当成一种信仰,要保持一颗童心,而且要保持到永远永远。

正所谓: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我们有时候走得太远,以至忘记了我们当初的出发的目的。

找回当初出发的原点,认准我们前行的方向,带着一颗纯粹的童心,怀着憧憬与理想,让我们重新上路。

我从这些朴素文字里,看到一个成功者的“成功秘诀”:那就是和学生一起成长,体验成长乐趣,就可以拥有一颗快乐之心!

读完李镇西老师的《我的教育心》,最大的感受就是他的文字激情飞扬、绚丽多彩、却又朴实真挚、情意绵绵。

该书以自传体的形式介绍了自己从教三十年的经历,有成功,有失败,有欢乐,也有忧虑。

让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看到了一个真实、立体的李老师的形象。

徘徊在书架前,一席话映入我眼帘:“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我愿意守住自己的灵魂。

这个“灵魂”其实就是一颗朴素而真实的心。”

这看似一颗朴素之心,却充满了对教育的无限挚爱,对事业的不懈追求,对现实的不断挑战,对自己的不断超越。

这颗心是平凡的,也是伟大的。

他的这颗心既影响、熏陶着曾教过的千万莘莘学子,更牵动、感染着当今不计其数仰慕他的同行。

本书以成长为主线,以反思为主题,力图比较客观地展示作者走过的历程。

不仅作为老师的我们教授知识给学生们,反过来学生们也能教会我们怎样成为一名好老师。

和学生一起成长,一起进步是我最大的愿望。

爱因斯坦说过:“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

我就是靠这个学习方法成为科学家的。”

思考是一种好习惯,它传承精华,去除糟粕,孕育智慧。

善于思考必定受益无穷。

也正是因为思考,成就了于永正、李吉林等一代名师。

考尔德希德说:“成功的、有效率的教师倾向于主动地创造性地反思他们事业中的重要事情,包括他们的教育目的、课堂环境,以及他们自己的职业能力”,“反思被广泛地看作教师职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

相反,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即使是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除非善于从经验反思中吸取教益,否则就不可能有什么改进。”他永远只能停留在一个新手型教师的水准上。

反思是教师积极探究心态的表现,它可以使教师重新找回失去的自我,不唯书,不唯上,不唯专家,相信自己才是处理自己问题的专家。

最近有幸拜读李镇西老师的《我的教育心》。

读罢,如醍醐灌顶,恍然大悟。

李镇西老师朴实的言语中饱含着教育的热情,普通的教育事例中折射出深刻的教育哲理。

字字句句如黄钟大吕警醒着我,把如井中之蛙的我拽出那方窄窄的洞口,才发现教育的天空那么蓝那么广阔……一、爱,曲线地去表达老师都是爱学生的,往往爱之深,但往往表达方式不当,给彼此心灵和身体造成伤害。

可谓,爱是一把双刃剑。

什么样的爱是有效的呢?想起了:寒风和春风比赛看谁能把游人身上的衣服吹掉。

寒风越猛烈的吹,游人就越裹紧衣服。

而春风月温暖的吹,游人渐渐的不由自主的脱去衣服……可见,良药是苦口利于病,但学生怕苦。

直接赤裸爱的表达,对于脆弱、敏感、叛逆的学生难以承受。

爱的起点是尊重。

尊重学生的个性与差异。

不着急,慢慢陪着学生成长进步。

正如李镇西老师说“教育是一种心心相印的活动,教育之树必须根植与尊重学生的肥沃土地上才会枝繁叶茂。

亲而显爱,爱而生信,信而树威。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失败的教育是,学生感觉到你是在教育他”。

因此,两点之间最短不再是线段。

教育应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般地滋润学生的心田。

二、努力做一个可爱且有智慧的老师社会在变,时代在变,教育的观念也需要转变。

学生较喜欢幽默风趣有童心的老师。

因此新时代的老师,在传到授业解惑的时候,

应摒弃教条、刻板。

努力做到严肃而不失活泼风趣。

所以老师要有教学专业知识外的大视野大智慧,试试恰当给也已枯燥乏味的数学课堂增添几分轻松和愉悦。

三、教育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项良心工程月亮既然选择了夜晚,就不畏黑暗和孤寂,努力放出光芒,哪怕很微弱。

骆驼既然选择了沙漠,就不惧怕风沙和干渴,坚持为行人带路前行。

我既然选择了教育,就不怕清贫和心苦,矢志不移把爱心奉献给学生,永远守住一颗朴素的教育心。

我的教育思考读后感

《我的教育思考》是著名教育家李镇西30年教育教学思想感悟的精华。全书共分六辑,从真教育,真幸福,到还教师以真实,给教育以诚实,再到尊重每一个孩子等等,最后落笔于教育需要阅读,他呼唤教育者应当以身作则,踏踏实实做教育,坚持对高尚人格的不懈追求,主动追求并无限接近真教育……只有教师的思维方式、观念、心态改变了,才能从容应对教育教学中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

《善待后进生》一文,写到部分老师,一见后进生就是爱不起来,看见他们就心烦,因为他们影响自己的教育成果。正如书中所言,如果换种眼光,仔细想想,这些孩子他们听不懂课,可是一年四季,总是准时到校,听他们听不懂的课,一听就是三年、六年甚至十二年,这种毅力我们成人具备吗?不说听课,记得我前一段时间,审批资料,连忙了一周,签字手签的都肿了,扪心自问,孩子每天要写那么多作业,他们的手痛吗?当我们站在孩子的角度,设身处地的想想,现在的孩子们真不容易,他们小小的时候就被父母送去参加各种培训,童年的记忆恐怕就是学习、学习再学习了,快乐何在!

书中讲到几个孩子自杀事件,引起我的思考,是什么原因让这些花季儿童宁愿丧失生命,学校、社会和家庭就没有责任吗?《美丽人生》的父亲用善意的谎言,为孩子营造了一个充满希望的世界,避免孩子幼小的心灵受伤,就像国外一家幼儿园,冲进抑或恐怖分子,老师想办法让孩子相信这是一场游戏,尽管她自己也处在极端的恐怖之中,这种爱真是我们该学习的。

爱孩子,爱学生,不是一句空话,他要我们尊重每一个学生,放大他们的优点,多肯定、多鼓励,家校联动,塑造出自信、乐观的学生,我想这也是李镇西老师的本意吧!

翻阅了最近两个月出版的教育类杂志,一方面尽量对当今教育界专业人士思考的一些热点问题做到心中有数;另一方面尽量深刻地验证自己的一些反思心得,提高自己思想的层次。坐了几个小时,颇有收获,特别是读了《华东师大学报》(教科版)第4期刊登的南京师大道德所所长、博士生导师金生鈜教授的力作《无立场的教育学思维》,感触颇深。本人近二年孜孜以求的“对教育原点问题的思考”同样是面对异彩纷呈的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发展作出的冷思考,接近于金教授谈的核心观点:无立场的教育学要重视对人间、人事、人心相关价值问题的思考。

当下,教育界不少人士的浮躁、功利心态表现得非常明显,而缺少对生活、教育本原问题的价值思考。一些人认为:我是很重视理论和实践的结合,理论来自于实践,并用之改善实践,措施是扎实有效的。殊不知,一些个人视域的具体操作样式无非还是秉持着二元对立的、非此即彼的哲学观点,以知识论和技术论来实现自己的理想教育图景。如果以整个生活、整个教育作背景来审视的话,不免显得有些肤浅、狭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假如我们把现实中所碰到的一些教育教学问题提升到更加广阔而深远的高度和深度来重新反思、建构、实施,那可能会达到一种宏大的、超越性的、自由的思想层次和实践境界。

教育的对象是人,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是要生存的,至于生存得怎么样?过什么样的生活?怎么过?每个人都有选择可能生活的权利。生活和教育是不可分的,选择一种什么样的生活方式就是选择一种什么的教育。我们都希望过好的生活、受好的教育,而好生活、好教育应该是有价值的,我们要重视其价值意义的追寻,而且这追寻过程可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因此,我一直认为,教育应富有理想,在实践中为实现理想应抛弃各种成见,理智地行走,即使迈出的步伐是微不足道的一小步,实际上离“培养完整的人”的目标走近了几步。放眼世界教育改革趋势,我们中小学教师要转变的很多,近日登陆美国教育部网站,看到《answeringthechallengeofachangingworld》这一文件,更觉得我们要切实转变观念,改善日常教育实践,提高教育效能,真正地让中国傲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我的理想教育》读后感

我想,或许我们会从中获得一些启示。我觉得像这样的教育才称得上是让人终身受惠的教育。其实这种教育也在进行灌输,但它不同于传统的灌输,它充满着灵性与智慧,能给每个孩子以深深的心灵震撼,又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能给每个孩子树立起远大而切实可行的目标。“一个教师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教了多少年书。”一些教师,他教一年,然后重复五年十年乃至一辈子;有些教师,实实在在地教了五年。一个实实在在教五年的教师与一个教了一年却又重复了一辈子的教师,他们的成就是不一样的。因此,作为一个教师,我觉得应该具有不探索、不断创新的精神,做一个教育上的有心人,千万不要成为一个高高在上的教书匠。此乃感触一。

感触之二:师德是教师之魂,完善的思想道德修是驱使教师运用已有的知识能力教育作贡献的动力。教师的角色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是“学生式的教师”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教师与学生的对立关系,教师的作用不再单纯地传授知识,而是注重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使用,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教师既是学生的伙伴,又是教学的组织者,诱导者,促进者;教师是“学生式的教师”,学生是“教师式的学生”,相互影响相互探究,相互学习,共同发展。课堂上,不仅仅学习书本上前人创造的知识,也学习师生共同探究,发展,创新的新知识,使学生的认知解决,实用,贴近。教师要学会合作,要善于向别人学习,要学会支持,教师要善于运用支持的策略,使儿童获得更多的探究机会。教师要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发现,让我们携手,更加努力,更加勤奋,充满了爱,充满了知识,充满了对工作的满腔热忱,无愧于“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做新时代的好教师。

行耐心教育,以知心、爱心为出发点和归宿,以宽容、信任为桥梁,经过耐心、细心的转化工作,并持之以恒,后进生的病态心理是可以转化为健康心理的,我们所作出的努力一定会收到成效。转化后进生是一项艰巨的工作,只要教师用满腔的爱心,春风化雨,让爱之花常开在后进生心里,那么,转化后进生就不是一件难事了。让我们以春天般的温暖,使后进生不断取得进步,尽快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让“迟开的花朵”也和其他娇艳的花朵一样吐露芬芳。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到自己过去似乎都在沉睡之中,而这本书一下子就把我唤醒了。尤其是第二章“我心中的理想教师”中的内容,更是感触颇深。“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和诗意的教师;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自信、自强、不断挑战自我的教师;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善于合作,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的教师;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的`教师;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关注人类命运,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教师;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坚韧、刚强、不向挫折弯腰的教师。”朱教授在论述这些理想教师特点的时候,不但在精神上给我以鼓舞,而且在研究的方法上也给予了无形的指点。比如,他在论及“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的教师”的时候,他就说到了我们现在的很多老师充当的是“教育警察”和“刽子手”的角色,无限地放大学生的问题,在我们手上,失去了很多诺贝尔获奖者。教师只有对学生充满爱心,才会去赏识他们,激励他们,让他们享受到成功的快乐。读了他的这些论述,想想自己对学生的态度,看看周围的大多数同事对学生的态度,尤其在考试到来的时候,我和我的许多同事真的扮演着朱老师所说的那些可怕角色。读了他的论述以后,我决心改变自己的形象,只有真心爱学生、赏识学生,学生才会真正得到发展,这也是我读后最深刻的一个体会。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追求是我们永恒的主题。没有理想的教育不可能在教育活动中洋溢着激情、诗意,也不可能有优质的教育。为了未来的教育,我们这些做教师的必须要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也许我们离人们心中的理想教师还有一段距离,但我们有决心更有信心将这段距离逐渐缩短。我深信:“教育的理想会奏响新世纪中华民族的英雄乐章,理想的教育会开创新世纪中国文明的灿烂辉煌!”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