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十佳班主任先进事迹心得感悟(通用16篇)

时间:2023-12-20 11:23:42 作者:书香墨

学习心得可以帮助我们回顾学习的进程,发现问题并及时加以改进。以下是一些学习心得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提供一些写作的灵感和参考。

李保国先进事迹学习心得感悟

这部电影拍摄很走心,笑中带泪,用一种幽默诙谐又不失温情动人的方式,讲述了李保国教授的感人事迹,传递着一种社会正能量。

一时代应有一时代之精神,一时代应有一时代之担当,而李保国教授就是我们这个时代需要的英雄。

他用一生的心血和汗水带领岗底村的村民脱贫致富。如果说他是一位大学教授,不如说更像一位淳朴的农民大叔。“要把我变成农民,更要把农民变成我”,真正的理论不是写在书本上,而是深深扎根在泥土中。不需要好莱坞耗资几亿打造的特效,真正的英雄是在淳朴和平凡中带给我们触碰心灵的感动,让我们每个人肃然起敬。

震撼我们的是三代人扎根太行山,将穷乡僻壤变成良田沃土的“太行山精神”。而我们每个人也需要一种如愚公移山,那是一种不服输,不怕苦的执着,这种精神便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代代相传,光耀千秋。

2

燕赵大地,多孕育慷慨悲歌之士。河北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李保国,扎根太行山区扶贫育人,每年深入基层200多天,35年如一日,使140万亩荒山披绿,带领10万农民脱贫致富,被称为“农民教授”“科技财神”,用生命谱写了一曲当代先进知识分子报效祖国、献身人民的慷慨悲歌。习近平总书记称赞:李保国同志堪称新时期共产党人的楷模,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太行山上的新愚公。

李保国与太行山的故事,是新时期展现中国精神的最好的中国故事。那些感人至深的故事情节,充分展示了李保国的独特个性和人格魅力。他与爱人郭素萍的夫妻情,与李东奇的父子情,与学生的师生情,与太行农民的骨肉情,无一不是细致入微,至真至情,感人肺腑。“歌唱祖国,礼赞英雄从来都是文艺创作的永恒主题,也是最动人的篇章。……,典型人物所达到的高度,就是文艺作品的高度,也是时代的艺术高度。”史诗电影《李保国》是文艺工作者学习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指示精神所结出的重大硕果。

影片导演赵琦,著名导演黄健中监制,主要演员有林永健、颜丹晨、尤勇、吴军、侯天来、何政军、高明等,清一色的实力派、国家一级演员。该片荣获第74届威尼斯电影节“聚焦中国.青年电影人培养计划”之最佳青年导演奖,并荣获第13届中美电影节十佳影片大奖。故事好,演技高,制作精良,值得期待。

5月19日,省会河北会堂内气氛庄严肃穆,李保国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在这里隆重举行。

李保国,河北农业大学一名普通教授。他35年如一日情系太行,把课堂搬进山沟,把实验室放在果园,把论文写在太行山上;他见不得百姓受穷,一头扎进穷山沟,10多万农民因他而脱贫,被誉为“太行新愚公”。4月10日凌晨,年仅58岁的他因心脏病突发猝然离世,留给人们无尽的悲痛。

报告会现场,2300多名干部群众齐聚一堂,用心聆听李保国的先进事迹,缅怀他的奋斗历程,从中汲取奋进的力量。

“李保国把一生献给了太行山,献给了太行山人民,他的死比太行山还重!”河北日报驻邢台记者站原站长刘秀礼跟踪报道李保国,他永远忘不了今年4月2日中午和李保国一起吃的最后一顿饭,当时李保国气色不好,却还是没日没夜地忙碌着,大家责问他是不是不要命了?李保国回答:“那么多农民在等着我,我脱不开啊!”

内丘县岗底村党总支书记杨双牛回忆起李保国带领群众种苹果的往事:自掏腰包推广苹果套袋技术、手把手教村民管果树……杨双牛流着泪说,岗底村原来是贫困村,今天人均收入超过31000元。岗底的穷帽子,是李保国帮我们摘掉的;村民的好日子,是李保国用命换来的,李保国是我们岗底人的大恩人啊!

“作为一名大学教授,他为什么一年200多天扎在山里?因为他始终坚持一个理念——生产为科研出题,科研为生产解难。”跟随李保国20年,助手齐国辉见证了李老师用点石成金的科技之手,让太行山区的一个个村子绿起来、富起来。“您走了,但您的精神已深深扎根于我们心中,我们一定不辜负您的期望,把您未完成的事业做得更好。”齐国辉含泪许下诺言。

报告会上,学生陈利英哭着追忆——老师是“严师”,会因为学生写论文不认真,罚他在学校写到大年三十才回家;老师更是“慈父”,会想着帮学生凑钱买房、帮学生找对象。“我们早就把您当成‘父亲’,只是还没尽一天孝心,您怎么就突然走了呢!”

李保国的妻子郭素萍,既是李保国的人生伴侣,也是他的工作搭档。“他不是不知道自己的身体状况,他是怕时间不够,他怕他少帮了一个扶贫点,就会辜负一群人的希望。”报告过程中,郭素萍几度哽咽,泣不成声,“保国,多想和你再去岗底看苹果,多想和你在车上聊绿岭核桃,多想和你再吃一顿团圆饭。保国,我想你!”

整理李保国的遗物,一张行程表让河北农业大学党委副书记饶桂生深受震撼:从今年1月到4月10日去世,101天时间里,李保国62天在出差、行程7860公里。“我为学校有这样一位好老师而自豪。”饶桂生表示:全校师生将以李老师为榜样,弘扬“太行山精神”,拓展“太行山道路”,让李保国扶贫志愿服务队的旗帜高高飘扬在燕赵大地。

聆听饱含真情的讲述,感受李保国的崇高风范和人格力量,台下听众热泪盈眶,会场内多次爆发热烈的掌声。掌声和泪水背后,是大家对李保国的思念和敬仰,是凝聚在心中的信念和力量。

听了报告会,省纪委驻省委办公厅纪检组副组长王春河对李保国的理解更深了一层:“哀思之后,我们更应该化悲痛为力量,争做李保国式党员干部,结合当前正在开展的‘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学习他甘于奉献、不为名利的精神追求,传承他待百姓似亲人的为民情怀,弘扬他让荒山披绿、穷岭生金的责任担当。”

“李老师事迹感人肺腑,催人泪下。”“传承李老师的精神,是我们弟子唯一能做的。”“非常感动,一辈子学习的榜样!”报告会刚刚结束,几位报告人的微信朋友圈已经被来自四面八方的留言和点赞刷屏。

报告会后,观众表示,李保国虽然走了,但他的精神不会走,他的事业不会走,燕赵大地一定会涌现出千千万万个李保国,汇聚起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的磅礴力量。

学习十佳班主任先进事迹心得感悟

宋匡,安师大政法学院毕业,当年经全市中学教师统一招考,进入了蚌埠四中,成为一名高中政治教师。工作之初,宋匡心中是略有遗憾的,因为当老师并不是他最初的梦想。但经过了开始的些许彷徨后,他逐渐找到了教书育人的感觉,并从中收获颇丰,快乐满满。尤其是工作第二年开始担任班主任后,更是一发而不可收拾,伴随着一届又一届的学生,眨眼便来到了第十六个年头。

十六年的岁月匆匆,使宋匡感到做老师不易,做班主任更难,做一名优秀的班主任更是难上加难。需要具备多方面的素质能力,但摆在首位的,还是要有一颗博大宽广的爱心,这是老师的初心和本心。

教育是一项爱的事业,教育对象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教师是在启迪生命,点亮孩子们前行的指路灯。基于此,宋匡把班主任的工作目标定义为:帮助每个学生寻找适合自己的人生之路,做一个合格的现代社会公民。在实际工作中,他时刻将这个初心与学校和年级组的具体教学目标相结合,将他对孩子的期盼与学生的实际特点相结合,以一颗热忱而博爱的心培养和教育学生,注重用爱心和耐心感染学生,主动热情地帮助学生,特别是贫困生和学困生,既要无微不至,还需润物无声,以学生愿意接受的方式,真正走进他们的内心去关爱他们,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亲切和温暖。与此同时,还通过各种途径进行家访,了解他们的成长轨迹和生活环境,以便更好地认识和把握学生,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当然,做一名优秀班主任不仅需要爱心,还要细心,班主任工作千头万绪,由一件件琐碎小事构成。从清晨七点的早读开始,就要心中装着学生。学生有没有按时到校,有没有无故缺席的,值日生有没有打扫卫生,值日班干有没有带早读,作业有没有保质保量上交,等等。正如校长所言,只有把这些小事做实做细,落实到位,班级才能井井有条。

细心和耐心只能保证应做的做到,可如果想做好,还需一颗巧心——细致的观察,巧妙的沟通,灵活的工作方法缺一不可,现代社会的快节奏也体现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中,孩子们面临的压力一点儿不比成人小,而中学生的抗压能力却普遍不如成人,这就需要班主任具备相当的能力和素养。细致入微地动态观察学生,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解决问题时要先自我冷静,多站在学生角度考虑问题。处理纠纷时不带入个人情感,保证以中立的旁观者来处理。遇到学生的心理困惑,要先做倾听者,理解学生的感受,将心比心,再运用自己过来人的经验为其提供建议,帮助学生摆脱烦恼。

在日复一日的工作中,身体与心理的疲惫时常伴宋匡左右,但看着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和学有所成,疲惫又能一扫而去,尤其是考入大学以及走上工作岗位的学生们再回到母校看望他的那一刻,他蓦然发现,这已经实现了他最初的梦想——回馈社会,帮助有需要的人,余愿足矣。

李保国先进事迹学习心得感悟

内丘县岗底村的村民再也等不到他们的李老师了!

--“李老师是我们村的大恩人,没有他就没有岗底的今天。”李保国的老朋友、岗底村党总支书记杨双牛说话间掉下了眼泪。“4月6日中午,我们还在一起谋划岗底的美丽生态大花园建设,探讨苹果深加工项目……”

平山县李家庄村的村民再也等不到他们的李老师了!

--“这是民俗一条街、休闲广场、观景平台,这是樱桃、红树莓产业园……”4月12日上午,站在村庄规划图前,李家庄村党支部书记刘树彦难掩悲痛。“没想到,产业刚刚起步,给俺村做规划的李保国教授却永远地走了……”

青龙满族自治县干沟村的村民再也等不到他们的李老师了!

--原定4月14日李保国到干沟村指导“国光森林文化观光园”建设,这是他生前帮扶的最后一个项目。“4月8日晚上,我还就苹果树苗的事向李老师电话咨询……”省委宣传部驻村干部、干沟村党支部第一书记赵鸿颇哽咽着说。

采访中,一个细节让我们眼含泪水。

在李保国离去后的两天里,他的手机还不时地传出淳厚的乡音:“李老师啥时来俺们村作指导啊?”那些深山里不知噩耗的农民兄弟,还在期盼着他的帮助。

山区百姓盼李保国,是因为在他们眼里,李保国没架子,是个“农民教授”。

--他穿不讲究、吃不挑剔,像农民。

脸庞黝黑、笑容憨厚,一身尘土、两脚泥巴,扎在人堆里,李保国和农民没啥两样。

“李老师穿的衣服还没有一些农民的好。有人说他不会讲究,开始我也这样认为。”杨双牛讲到,一次下地,李保国的衣服被树枝划了个口子,“我想给他换件新衣服,问他穿多大号。他说‘你省点心吧,你把我打扮成上讲堂的教授模样,我咋和农民打交道?’我问这有关系吗?他说‘农民不认可你这个人,技术传授就会打折扣。’”

--他说话直白、通俗易懂,像农民。

“给农民讲课,不能把给硕士生、博士生上课那一套搬来,得把你的技术变成农民能理解的、能记住的、能做到的东西。”李保国常说。

教农民疏花,他讲得很形象:“一棵果树所供给的营养有一定的限量,打个比方,10个馒头10个人吃,一人只能吃一个,谁也吃不饱。如果10个馒头5个人吃,一个人就能吃两个,大家都能吃得饱。”

赞皇县寺峪村有上千亩苹果园,产量一直上不去。村里请一位专家来讲修剪技术,讲了一天,名词术语一大堆,农民听得直挠头。后来李保国去讲课,只教大家认识两种枝,一种是“结果枝”,一种是“不结果枝”,半个小时讲完。乡亲们高兴地说:“原来这么简单!”

李保国先进事迹学习心得感悟

我是河北农业大学林学院1999级本科生,从本科毕业实习开始,一直跟随李保国老师从事核桃种植与研究。

第一次见到李老师是在《经济林栽培》课上。那天,我和同学提前十分钟进教室,发现老师已经到了,就好奇地问:“老师来得这么早?”他笑着说:“刚从邢台基地赶回来,怕耽误上课就直接来教室了。”

每次课,李老师都是提前到,准备课件、和我们沟通学习体会……还把手机号码告诉我们,说学习上有困难,可以随时找他。

李老师讲课最大的特点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生动形象、通俗易懂。他总能把书本上枯燥的理论,讲得明白透彻。慢慢地,我们都喜欢上了这门课,觉得果树管理并不难。然而,当我们走进果园才发现,熟练掌握操作技能并不容易。

2003年初,我们随李老师到邢台临城县绿岭核桃基地毕业实习。不久后,他教我们嫁接,要求每人一行,按他教的步骤做,不但成活率要高、速度还要快。当时,小苗只有四五十厘米高,我们顶着太阳蹲着、跪着练习,一天下来腰酸背痛,累得连饭都不想吃。但第二天,还得接着练。他说,所有技术都是这么练出来的,没有任何捷径。只用一周时间,我们全都熟练掌握了嫁接技术。

2010年我考取了李老师的研究生。一入学,我们每个人,都接到一个学习任务清单,每一项后面都有详细的要求和明确的时间。2013年寒假,一个师弟没有按要求完成论文,老师要求他留在学校继续完成,直到大年三十写完才回家。

李老师常年在学校、基地之间奔波,白天除了上课,就是上山下地,讲技术、做科研,只能利用晚上的时间修改论文。无论多忙,李老师对每篇论文,从框架结构到字句标点,都会仔细修改。师弟的论文先后被李老师修改了7次,内容从最初的3000字丰富到7000字。

李老师要求遇到问题不能放过,要提出来一起研讨。我们建了一个微信群,叫“桃‘李’之家”。在群里,李老师给自己取名叫“老山人”。4月8日上午10点,在阜平县林业局工作的祁娇娇在群里发图片询问:“我这有一片树,主枝上全是小裂口,裂得多的枝条就死了,是什么原因啊?”晚上9点9分,“老山人”回复,这是一种害虫产卵造成的。这是我们收到老师的最后一条信息。

李老师常说,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最关键的是要踏实、认真。2008年大旱,7月的一天中午,我正在午休,突然接到李老师电话,要我马上到核桃地。到了地里发现,一片核桃树受旱严重,已经长成个的核桃都蔫了。他安排我对土壤、叶片、果实取样,测定含水量,并观察浇水后的变化,我把测得的数据随手记在了一张纸上。后来有事耽搁了几天,等我想起来时,那张纸却找不到了。李老师知道后生气地说:“大旱不是每年都有,错过了这次调查也就错过了解决类似问题的机会”。从那以后,我再也不敢粗心大意。

在我的心里,他不仅是严师,更像慈父。我性格比较内向,不善言谈,尤其是在人多的场合。李老师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从2008年开始,每次对外技术培训都会叫上我,并鼓励我开口讲,他做补充。在他的引导下,我的能力不断提高,先后在邢台、石家庄等地独立开展技术培训上百次。

李老师常教导我们,搞科研不能纸上谈兵,要真刀真枪解决生产一线的实际问题。2013年4月19号,正值果树的盛花期,石家庄以南,包括邢台,天气突然转阴,并由阴转雨,随后下起了鹅毛大雪,气温骤降。李老师得到消息后,给我打电话,让我“摇树除雪、熏烟防霜、霜后及时补充营养”。从白天到晚上,我一直和老师保持通话,那晚,他彻夜未眠。天刚蒙蒙亮,他又开车来到了绿岭,他的到来让所有人的心里都踏实了。当年河北省中南部核桃几乎全部绝收,但李老师指导的绿岭基地却几乎没有减产。

在他的影响下,我们也把研究的课题聚焦在生产一线。以前核桃树修剪是在秋季和冬季,但秋季修剪不利于树体营养积累,冬季修剪会引起养分流失。在老师的指导下,师弟汤轶伟经过反复研究,将修剪时间确定在春季核桃树发芽前的20天以内,避免了因剪枝时间不当造成树势衰弱。目前,这一创新成果写进了教科书。

我的老家在平原,小时候没见过核桃树。在李老师的指引下,我不仅爱上了核桃,还留在了山区成为邢台市市管专家、荣获河北省农村拔尖人才等多项荣誉称号。师姐在研究生期间,一直跟随老师下乡,精通苹果管理技术,到石家庄果树研究所工作以后,参与、并承担了多项研究课题,在服务基层、服务群众中增长了才干,成长为单位的业务骨干。

李老师,您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是我们人生的引路人。我们一定会努力成为和您一样的人,帮更多的百姓脱贫致富。

学习十佳班主任先进事迹心得感悟

十六年的岁月匆匆,使宋匡感到做老师不易,做班主任更难,做一名优秀的班主任更是难上加难。需要具备多方面的素质能力,但摆在首位的,还是要有一颗博大宽广的爱心,这是老师的初心和本心。

教育是一项爱的事业,教育对象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教师是在启迪生命,点亮孩子们前行的指路灯。基于此,宋匡把班主任的工作目标定义为:帮助每个学生寻找适合自己的人生之路,做一个合格的现代社会公民。在实际工作中,他时刻将这个初心与学校和年级组的具体教学目标相结合,将他对孩子的期盼与学生的实际特点相结合,以一颗热忱而博爱的心培养和教育学生,注重用爱心和耐心感染学生,主动热情地帮助学生,特别是贫困生和学困生,既要无微不至,还需润物无声,以学生愿意接受的方式,真正走进他们的内心去关爱他们,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亲切和温暖。与此同时,还通过各种途径进行家访,了解他们的成长轨迹和生活环境,以便更好地认识和把握学生,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当然,做一名优秀班主任不仅需要爱心,还要细心,班主任工作千头万绪,由一件件琐碎小事构成。从清晨七点的早读开始,就要心中装着学生。学生有没有按时到校,有没有无故缺席的,值日生有没有打扫卫生,值日班干有没有带早读,作业有没有保质保量上交,等等。正如校长所言,只有把这些小事做实做细,落实到位,班级才能井井有条。

细心和耐心只能保证应做的做到,可如果想做好,还需一颗巧心——细致的观察,巧妙的沟通,灵活的工作方法缺一不可,现代社会的快节奏也体现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中,孩子们面临的压力一点儿不比成人小,而中学生的抗压能力却普遍不如成人,这就需要班主任具备相当的能力和素养。细致入微地动态观察学生,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解决问题时要先自我冷静,多站在学生角度考虑问题。处理纠纷时不带入个人情感,保证以中立的旁观者来处理。遇到学生的心理困惑,要先做倾听者,理解学生的感受,将心比心,再运用自己过来人的经验为其提供建议,帮助学生摆脱烦恼。

在日复一日的工作中,身体与心理的疲惫时常伴宋匡左右,但看着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和学有所成,疲惫又能一扫而去,尤其是考入大学以及走上工作岗位的学生们再回到母校看望他的那一刻,他蓦然发现,这已经实现了他最初的梦想——回馈社会,帮助有需要的人,余愿足矣。

李保国先进事迹学习心得感悟

李保国同志对党忠诚,心系人民,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他虽然不是邢台人,但却扎根邢台最贫瘠的穷山沟.一干就是35年,将人生最宝贵的时光奉献给了邢台。他先后完成山区开炭研究成果28项,推出了富岗苹果、绿岭核桃、浆水苹果等全国知名林果品牌,使邢台西部140万亩荒山全部披上了绿装,太行山区10万多名群众实现了脱贫致富奔小康,李保田同志被誉为“太行山上的新愚公”。在邢台工作的几十年间,李保国同志的足迹从南到北、从西到东,踏遍邢襄大地,治山治水治平原,始终冲在脱贫攻坚的第一线、科技兴山的最前沿。他用毕生的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质朴无华又感人肺腑的壮丽诗歌。彰显了共产党人忠诚、干净、担当、实干的政治品格。李保国同志的离去是邢台事业发展的重大损失,他在为我们留下科技、产业、绿色、富裕的同时,也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成为我们建设“经济强市、美丽邢台”的巨大精神力量。

李保国同志虽已离去,但他水远是我们的一面旗帜、一面镜子、一个榜样。我们应当从他身上学会如何为政、如何干事、如何做人。我们要学习他信念坚定、牢记责任,始终对党忠诚的优秀品格;学习他心系群众、奉献百姓.让乡亲都富起来的为民情怀;学习他勇于创新、精益求精,将工作做到细致精致极致的科学精神;学习他生命不息、奋斗不止,为党和人民的事业献出全部心血的奉献精神;学习他淡泊名利、坦荡无私,高尚纯洁的人格风范,以李保固同志为榜样,以发展邢台为己任,夙兴夜寐、激情工作,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以奉献精神创造一流业绩。

伟大时代、宏伟事业呼唤李保国精神,建设“经济强市、美丽邢台”需要李保田精神。全市各级党组织要把李保国同志先进事迹作为正在开展的“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生动教材,持续掀起向李保国同志学习的热潮,努力把李保国同志的精神发扬光大。

学习十佳班主任先进事迹心得感悟

我出生在农村,祖祖辈辈都是农民。父亲出生于旧社会,读完高小,识字不多,当一名生产队长,共产党员,我上有两个姐姐和一个哥哥,父亲总是教育我们要好好读书,将来才有出息。就是当个老师也不错。哥哥和姐姐读书年代,恰好碰上-,两个姐姐初中毕业,哥哥高中毕业都回家当农民了,我是最小的,在读小学时,一家人就把希望寄托在我身上,我努力学习,1980年,初三毕业终于以优异的成绩考上琼海师范学校,当时,一家人高兴得不得了,父亲逢人就夸,我女儿考上了!我女儿考上了!

1983年,我毕业回到永发中心小学任教,父亲也常常教育我,我们是穷家人的孩子,走出来不容易,要好好工作,对得起学生,对得起家长,对得起上级领导。我把父亲的话牢记在心。参加工作以来,一直担任班主任工作。31年来,我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深受领导的好评。

一、关心学生,耐心教育。

31年的教学生涯,在教学方面,我培养了大批优秀生,教毕业班时,送走了一批又一批尖子生考上重点中学。同时,结合当前的素质教育,转化大批的顽童,使他们走上正轨,成为祖国的有用之才。对于顽童,我从来没有讨厌他们,鄙视他们,更没有骂他们,打他们。而是以更多我的爱去关怀他们,爱护他们,使他们重新扬起生活的风帆。例如,有位学生,名叫李新是出了名的顽童,来学校经常没带学习用品,学习用具,课堂上常常去抢同学的笔来写,课后又肯欺负小同学,同学们还揭发他经常偷人家的东西,骂他是个“野孩子”。是什么原因使孩子变成这样呢?我首先家访、弄清底细。原来这孩子6岁时父亲病故,母亲改嫁,姐弟俩由年过七旬的老奶奶抚养,生活起居和学习都失去了约束力。当我得知这些情况后,我从内心里可怜这孩子的命苦。孩子在家里得不到父母爱的温暖,在学校受到同学的冷落,他对生活失去了信心。“失去信心的人,最需要别人的尊重”,“失去温暖的人渴望得到温暖。”

指甲长了,我帮他剪,头发长了,我带他去理,没有笔和练习本写字了,我送给他。我还发动同学捐钱买衣服给他穿。在生活和学习上,我处处以慈母般的爱去关心他,爱护他,惭惭地他懂得我对于的爱胜似父母,处处听我的话,课后我还挤出时间辅导他功课,给他讲故事,做人应该做什么样的人,教育他从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我的话深深地打动了他的心,使他感动得流下了眼泪。这时,我觉得时机已到,循循善诱地指出以前那些不良的行为,教育他改变过来,做个人见人爱的好孩子,他终于改正缺点,遵守纪律,团结同学,肯做好事,成为品学兼优的好学生,高中毕业后,李新选择了当兵,现在他是一名优秀的好警察。

二、尊重学生,因人施教。

母电话总是打不通,原因是报名时,他写那电话号码是假的,想到他家去访问,他不肯带路,全班也没有一个同学认识他家。像这样的孩子,该怎么办?我伤透了脑筋。当时,我孩子跟他同班,我先让我的孩子和他坐在一起,和他交朋友,放学后或周末我孩子带他到我家一起玩,一起吃饭,一起睡觉,我还要想方设法到他家去访问,几经周折终于找到他家,有几次,家访结束时,天色已晚,王汉昌父母邀请我吃饭,我总是婉言谢绝了。平时,一有空,我还辅导他功课,步步培养他对学习产生兴趣。每当发现他有一点进步或可取的地方,我就及时给他鼓励和肯定。渐渐地他从内心里喜欢我,觉得我对他的关心是诚心诚意的,处处听我的话。这时,我慢慢地指出已前那些不良的行为,教育他改变过来,做个好学生。他终于改正缺点,遵守纪律,关心爱护小同学,刻苦学习,学习成绩慢慢提高了。2012年他已大学毕业。在大学读书期间,每年的教师节,他都给我发短信,祝贺老师节日快乐,去年,我在海南医院住院时,他带着女朋友来看望我,出院时他开车来医院接我回家,让我深受感动。当我孩子知道这件事后,我孩子对我说:“妈,您的学生对您真好。”而王汉昌只笑咪咪地说:“是您妈妈对我最好,是您妈让我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没有您妈的教育,我不知道会变成什么样的人。”是呀,“先做人,后成才”这是我们当教师的必须谨记的育人原则……转化这样的顽童不胜枚举。

三、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自从参加工作以来,我一直要严格要求自己,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从点滴小事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生活中的我,乐观向上,以豁达的胸怀迎接每一天。从来不因为生活中遇到烦恼而发泄在学生身上。我以自己的言行来影响、感化学生,学生就是老师的影子,学生学着我的样子布置班级、组织活动。平日里,在我的指导下,孩子们学会了关心、照顾他人,同学病了,问寒问暖,有问题不会解决了,便主动讲解帮助,真正地体现了良好的班级风气。

我注意提高自身修养,处处以身作则,做学生的榜样,要求学生做到的,首先自己做到,例如我要求学生按时上学,不迟到,我就从不迟到,而且每天早到校。在照顾瘫痪老父亲期间,从来不向领导透露家里有特殊情况,而耽误过一节课。2012年12月12日,在送走88岁高龄老父亲的第三天,我强忍泪水,回到讲台。我要求学生不乱丢果皮纸屑,那么我只要见到纸屑、垃圾就随手捡起,并带领学生做好值日工作。值日生每日一换,但我自己却是永远的值日生,用我自己认真、严谨的工作作风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

四、爱岗敬业,奉献蜡烛情怀。

一直以来,我履行着一个教师的职责。为了自己热爱的教育事业,倾一腔热血,永不言悔。2013年3月,我子宫肌瘤全切除手术后,病假还未满,就瞒着老公偷偷到当学校上课了。由于手术时打全麻醉针,所以影响到腰部,上课站久了,会感到腰酸无力,我只好布置学生写作业,坐一会儿,再继续讲课。虽然我现在已是50岁的老教师,精力有限,但丝毫没有影响我对学生一如既往的爱,学生生病时,我送去水果问候;学生受到伤害时,我细心呵护;学生学习落后时,我耐心辅导……我深深地懂得“一双眼睛看不住几十个学生,而一颗爱心却可以拴住几十颗心。”我的言行潜移默化影响着孩子们,学生们克服困难,关心老师,班级自主管理井井有条,形成了良好的班风,学习成绩总是名列前茅。多年来,我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得到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认可、好评和表彰。多次被评为县级优秀辅导员和县级教学能手、县级优秀教师、县级优秀班主任、县级十佳班主任,县级骨干教师等光荣称号。多次在省、县教育教学比赛中获奖。

在全国第二届、第三届和第四语文教师范文写作比赛,我写的《童年趣事》、《我的妈妈》、《瞧,我的家乡》分别获得一、二、三等奖。

一、二等奖。还有撰写的说课稿,说《王彩池》、说《丰碑》分别荣获。

一、二等奖。

我指导学生写作文也很有特色。我班的李家平同学参加海南省举行的环保作文比赛,他写的《哈里皮箱笑了》荣获一等奖。王君锐同学写的《2020年的一天》、王彩珍同学写的《她成了我好朋友》分别荣获全国“小学生作文比赛”

二、三等奖。

近年来,指导学生写的《绿色海南,我的家园》、《我是90后》、《红色的回忆》、《国庆阅兵》观后感、《秋游》等等征文比赛,屡屡获奖。

回顾过去,为培养学生,为教育教学工作,我付出了自己的心血,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我有信心,在我没退休之前,我会做得更好,不会让我的人生留下遗憾。

李保国先进事迹学习心得感悟

我是河北农业大学林学院1999级本科生,从本科毕业实习开始,一直跟随李保国老师从事核桃种植与研究。

第一次见到李老师是在《经济林栽培》课上。那天,我和同学提前十分钟进教室,发现老师已经到了,就好奇地问:“老师来得这么早?”他笑着说:“刚从邢台基地赶回来,怕耽误上课就直接来教室了。”

每次课,李老师都是提前到,准备课件、和我们沟通学习体会……还把手机号码告诉我们,说学习上有困难,可以随时找他。

李老师讲课最大的特点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生动形象、通俗易懂。他总能把书本上枯燥的理论,讲得明白透彻。慢慢地,我们都喜欢上了这门课,觉得果树管理并不难。然而,当我们走进果园才发现,熟练掌握操作技能并不容易。

2003年初,我们随李老师到邢台临城县绿岭核桃基地毕业实习。不久后,他教我们嫁接,要求每人一行,按他教的步骤做,不但成活率要高、速度还要快。当时,小苗只有四五十厘米高,我们顶着太阳蹲着、跪着练习,一天下来腰酸背痛,累得连饭都不想吃。但第二天,还得接着练。他说,所有技术都是这么练出来的,没有任何捷径。只用一周时间,我们全都熟练掌握了嫁接技术。

2010年我考取了李老师的研究生。一入学,我们每个人,都接到一个学习任务清单,每一项后面都有详细的要求和明确的时间。2013年寒假,一个师弟没有按要求完成论文,老师要求他留在学校继续完成,直到大年三十写完才回家。

李老师常年在学校、基地之间奔波,白天除了上课,就是上山下地,讲技术、做科研,只能利用晚上的时间修改论文。无论多忙,李老师对每篇论文,从框架结构到字句标点,都会仔细修改。师弟的论文先后被李老师修改了7次,内容从最初的3000字丰富到7000字。

李老师要求遇到问题不能放过,要提出来一起研讨。我们建了一个微信群,叫“桃‘李’之家”。在群里,李老师给自己取名叫“老山人”。4月8日上午10点,在阜平县林业局工作的祁娇娇在群里发图片询问:“我这有一片树,主枝上全是小裂口,裂得多的枝条就死了,是什么原因啊?”晚上9点9分,“老山人”回复,这是一种害虫产卵造成的。这是我们收到老师的最后一条信息。

李老师常说,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最关键的是要踏实、认真。2008年大旱,7月的一天中午,我正在午休,突然接到李老师电话,要我马上到核桃地。到了地里发现,一片核桃树受旱严重,已经长成个的核桃都蔫了。他安排我对土壤、叶片、果实取样,测定含水量,并观察浇水后的变化,我把测得的数据随手记在了一张纸上。后来有事耽搁了几天,等我想起来时,那张纸却找不到了。李老师知道后生气地说:“大旱不是每年都有,错过了这次调查也就错过了解决类似问题的机会”。从那以后,我再也不敢粗心大意。

在我的心里,他不仅是严师,更像慈父。我性格比较内向,不善言谈,尤其是在人多的场合。李老师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从2008年开始,每次对外技术培训都会叫上我,并鼓励我开口讲,他做补充。在他的引导下,我的能力不断提高,先后在邢台、石家庄等地独立开展技术培训上百次。

李老师常教导我们,搞科研不能纸上谈兵,要真刀真枪解决生产一线的实际问题。2013年4月19号,正值果树的盛花期,石家庄以南,包括邢台,天气突然转阴,并由阴转雨,随后下起了鹅毛大雪,气温骤降。李老师得到消息后,给我打电话,让我“摇树除雪、熏烟防霜、霜后及时补充营养”。从白天到晚上,我一直和老师保持通话,那晚,他彻夜未眠。天刚蒙蒙亮,他又开车来到了绿岭,他的到来让所有人的心里都踏实了。当年河北省中南部核桃几乎全部绝收,但李老师指导的绿岭基地却几乎没有减产。

在他的影响下,我们也把研究的课题聚焦在生产一线。以前核桃树修剪是在秋季和冬季,但秋季修剪不利于树体营养积累,冬季修剪会引起养分流失。在老师的指导下,师弟汤轶伟经过反复研究,将修剪时间确定在春季核桃树发芽前的20天以内,避免了因剪枝时间不当造成树势衰弱。目前,这一创新成果写进了教科书。

我的老家在平原,小时候没见过核桃树。在李老师的指引下,我不仅爱上了核桃,还留在了山区成为邢台市市管专家、荣获河北省农村拔尖人才等多项荣誉称号。师姐在研究生期间,一直跟随老师下乡,精通苹果管理技术,到石家庄果树研究所工作以后,参与、并承担了多项研究课题,在服务基层、服务群众中增长了才干,成长为单位的业务骨干。

李老师,您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是我们人生的引路人。我们一定会努力成为和您一样的人,帮更多的百姓脱贫致富。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学习张桂梅先进事迹心得感悟

我的追求是事业,我的企盼是学生,我的动力是党和人民。作为一名基层党员教师,我将以张桂梅为榜样,立足于自己的岗位,勇于开拓进取,全心全意地投入到本职工作中。

张桂梅是一位基层教育工作者,是每一个教师的思想和行动的`楷模。首先,她以高尚的品格为标杆,具备广泛的师德:她以爱岗敬业的精神扎根于教育的基础岗位,始终视学生为自己的孩子;她咬定青山不放松,历经近二十年的奋斗,赢得了多项荣誉和奖项,昭示了她为教育事业努力奋斗的心血之路,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合格的建设者和高技能人才,为国家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其次,张桂梅是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对党和人民的深深信仰,并不断提升自己的政治素养和专业能力。

正是有无数像张桂梅一样的教育工作者为国家积极贡献,才有了机会显现出国家的脊梁,不断超越,在国际社会中拥有重要的地位和发言权。作为一名党员教师,我要以张桂梅为典范,学习她服务教育事业而舍去个人利益的精神,学习她在平凡的教育岗位上创造的非凡成就,热衷于践行一个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

周永开先进事迹学习心得感悟

初心不改的“草鞋书记”

他就是四川省原达县地委副书记、地区纪委书记周永开。6月29日,周永开被授予“_”。这是对周永开一生忠诚于党、赤诚为民、初心不改的最好褒奖。

“党怎么指挥,我就怎么走”

1928年3月,周永开出生在四川巴中一个普通农民家庭。1943年,周永开进入化成小学读书。当时的化成小学虽然处于国统区,但这所学校是典型的“白皮红心”,教师大多是来自延安和四川各地的地下党员,革命氛围非常浓厚。

周永开至今记忆犹新,他回忆说,在小的时候就感受到“共产党的队伍就是不一样”。国民党的乡长下乡,骑着马,前面有人开路,后面有人背枪跟着,不可一世。当时遍地土匪和鸦片,红军一来,打土匪,做事公道,不仅帮父亲戒掉了鸦片,还教了他很多知识。自此,革命的种子便在周永开幼小的心中深深地扎下了根。

1945年8月的一个夜晚,在化成小学背后的山坡上,周永开在老师王朴庵的见证下,高举紧握的拳头,庄严宣誓:“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

“那年我17岁,从入党那一天起,我就立下誓言,要为穷苦人翻身求解放,我不怕死,绝不当叛徒,党怎么指挥,我就怎么走;党叫我干什么,我就干什么。”讲起自己入党的心路历程时,周永开如是说。

此后,周永开同当时的地下党巴中县工委副书记、奇章私立中学校长、原四川大学地下党委书记王朴庵一道,在原巴中县从事党的地下工作。

周永开把严守党的纪律、保守党的秘密,看得比自己生命都重要,他的党员身份曾一度连妻子吴应明都不告诉。后来,他看到妻子积极追求进步,多番考察核实后,才介绍妻子加入了党的地下组织。当时周永开的小叔周一修也是地下党员,为了革命他们各自隐蔽身份,直到解放时,周一修才知道一个屋檐下竟然有三个共产党员。

巴中是革命老区。在巴州区化成镇梁大湾村,高高的石壁上,“中国共产党万岁”7个大字,在崇山峻岭中格外引人注目。当地老百姓告诉记者,这是,周永开用极具“仪式感”的方式,庆祝党的90岁生日。

怀着一颗对党至忠至诚的赤子之心,他出资近万元,雇请36名石匠,用錾子一锤锤地錾刻而出。每字高9米寓意党的90年华诞,宽7.1米寓意党的生日。隔山眺望,七个大字清晰可见、气势磅礴。过往之人,无不驻足观望。

怀着对红军的深厚感情,周永开还自费组织拍摄了电视教育专题片《巴山教魂》,组织编纂了系列丛书《热血》,倡议修建了英烈园,大力传承和弘扬红军的革命精神。

“手中的权力,就是一份责任”

周永开常说,“当干部,手中的权力,就是一份责任,一定要为群众办实事。”他先后担任原巴中县委组织部部长、县委副书记、书记,原达县地委副书记、地区纪委书记等职务。无论身在哪个地方、哪个岗位,他始终保持对党的事业的无限热诚和执着。

上世纪50年代末,大肆砍伐造成巴中县群众生活燃料极度缺乏。在周永开的带领下,全县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植树造林运动。巴中的莲花山林场,也由此从砍树的林场,变成了植树造林的全国先进林场。国务院召开全国林业发展先进代表大会,周恩来总理亲自为莲花山林场颁奖。

植树造林,不仅解决了老百姓燃料紧缺的问题,还助推了林业经济的发展。尝到甜头后,巴中县各地积极响应号召植树造林,并大力发展林业经济。20世纪70年代,巴中县的奇章乡成为全国的先进典型。不久后,整个巴中县也因林业发展较好成为全国先进。

为发动群众,周永开跑遍原巴中县大小上百个村落,穿烂10多双草鞋。因为田坎跑得多、草鞋穿得多,老百姓亲切称他“草鞋书记”。

周永开清楚地记得,自己在纪检战线工作8年多,当过4年零40天的纪委书记。他说,纪检监察干部就是要为党执纪、为国执法、为民除害,“当纪委书记就是要办案,不办案怎么行?怕得罪人,是办不了案子的。”

他曾顶着重重压力,查办了当时影响全国的一件大案——原达县地区罐头厂厂长李作乾以职务之便,奸污本厂多名妇女案。当时流传出一句话,“天不怕,地不怕,就怕李厂长打电话。”李作乾头顶光环无数,从中央到省、地、县奖状有50多张。当时还有人给李作乾“打伞”,认为能人要网开一面。

接到群众举报后,周永开拍案而起:“必须要一查到底,这都处理不了,我宁可不当这个纪委书记!”

经过一年多时间的调查取证,最终让李作乾认罪伏法。当李作乾被移交司法执行逮捕时,罐头厂内的鞭炮声响彻云天。

“当纪委书记是党交给我的光荣任务,这个任务很考验人。”周永开说,虽然得罪少数人,但让大多数人满意,让党和人民满意,就行了。

“人可以离休,但共产党员永不会离休”

“人可以离休,但共产党员永不会离休。”1991年6月,周永开从原达县地区纪委离休。离开工作岗位后,一直惦记着再为老百姓做点事的周永开,把目光投向了万源市花萼山。

为了纪念徐向前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打响的“万源保卫战”,上级有关部门来万源策划拍摄电视剧《血战万源》,离休后的周永开主动参与外景地选择,由此关注了花萼山。

为收集资料,他跑遍了花萼山,山上有几条沟、几道坎他都清清楚楚,山里的风景也让他驻足留恋。但因生产生活条件匮乏,当地村民不得不砍伐、放牧、打猎,花萼山一度被破坏得不成样子。

1994年,周永开带着退休干部余世荣、退伍老兵楚恩寿两名同志,义无反顾地踏上了保护花萼山的征程。他用自己的积蓄租用了两间茅草房作为办公用房,出资聘请当地老百姓作护林员,正式成立了民间保护组织。他立下誓言,“一定要把绿色还给大山。”

经过摸索,周永开总结出一套保护自然环境的“土教材”。他不让人上山采松子,说那是松鼠野猴的粮食;他不准人上山砍树,说那是森林的根基;他不许人上山修房建屋,说那是动物的领地。乱砍滥伐者、盗猎者只要听说周永开来了,就躲得远远的。

护绿水,保青山,周永开开启了他的巡山护林之路。他先后走遍花萼山11个乡镇30多个行政村51个组。有时巡山一整天,饿了吃干粮,渴了喝山泉,晚上只能睡在垫着棉絮的木板上。他日复一日的坚持感动了当地村民,大家纷纷加入护林队,成为义务护林员。

护林行动,周永开一干就是二十多年。功夫不负有心人,花萼山上捷报频传:山上种下了一批中药材,村民自发造林上百亩,林业部门也在花萼山实施公益林项目500亩,栽植了适应当地气候生长的华山松;4月,花萼山成功建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8月,周永开又回到花萼山,他看看那两间茅草房,又看看已经绿树成荫的“清风林”,高兴了很久很久。走时,他再三叮嘱当地村民,“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一定要把花萼山保护好。”

“用最低的物质生活,追求最高的精神富足”

“我是在党的教育、培养下成长起来的,理应知恩图报,为党分忧、为民解难。”这句朴实无华的承诺,既是周永开一直孜孜不倦的追求,也是他一生真心为民的生动写照,他把群众当亲人,几十年捐资助学、扶贫济困。

蒋宁聪是周永开曾经资助过的一名学生。童年时期的蒋宁聪,因为视力的原因,只能看清几米远的地方,周围的人都说他是个没有出路的盲人。就在蒋宁聪暗无天日的时候,周永开带着他去当地最好的医院,找了最好的眼科医生,检查发现只是高度近视。周永开便掏钱给他治疗,配了眼镜。

“当我戴上眼镜那一刻,虽然有些眩晕,但我惊奇地发现,自己可以清晰地看到街道对面的人,甚至能看到香樟树叶上的纹路。”蒋宁聪说,周爷爷是那个为他打开新世界大门的人,也为村里孩子带来了希望。

后来,蒋宁聪成为村里第一个大学生,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如愿以偿考上了公务员。他立志,自己也要成为和周爷爷一样的人。

蒲家镇中心校也是周永开牵挂的地方。今年4月16日,他又一次来到蒲家镇中心校,为通川区140余名党员干部作_学习教育专题报告。报告会前,周永开再次向学校捐款3万元。

为资助困难师生,周永开在母校巴中市巴州区奇章中学、化成小学倡导设立“共产主义奖学金”,现已颁发20余届,先后奖励师生近1000人。20,他一次就向奇章中学、化成小学捐赠奖学金10万元。

新冠疫情暴发,捐献10万元支援疫情防控;多次主动交纳大额特殊党费……多年来,为了公益事业,周永开累计捐款上百万元。

很难想象,这么多捐款,都是周永开夫妇平时省吃俭用、节衣缩食省出来的。夫妇俩都是离休干部,住的房子还是上世纪80年代修建的老家属院,家具都非常老旧,一套搪瓷杯、搪瓷盆一用就是四十多年,一部小电视、一台挂式空调才让简陋的房间稍显现代感。周永开孙女周婧说,“爷爷是在用最低的物质生活,追求最高的精神富足!”

“党是我一生的追随”,这是周永开的无悔誓言。

“我已经93岁了,无法再为党做需要出力气的活。”周永开说,今年他准备了几百棵树苗栽在蒲家镇中心校,“让革命精神在这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把红色基因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

学习张桂梅先进事迹心得感悟

多年前,张桂梅在一次家访途中偶遇了一个忧愁的女孩,从此她立下了一个心愿:通过读书改变大山女孩的命运。20xx年,她创办了全国第一所免费女子高中——云南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12年来已有1800多名大山女孩从这里考上大学。张桂梅犹如一盏明灯,燃烧自己,照亮大山女孩的梦。

低进高出,1800多名女孩命运改写。

今年的大学录取通知书稍晚了一些,但它不曾撼动张桂梅的信仰,她依旧心怀不满。华坪女高共有159名学生参加高考,150人达到本科线,本科上线率为%,其中一本上线人数70余人。这样的成绩非常对得起张桂梅和她的女孩们。因为,华坪女高的学生大多来自贫困山区,有些学生基础差,甚至中考分数远低于当地高中的最低录取线,可毕业之后的高考录取率却一直位列丽江市前茅。华坪女高创造了大山里的教育奇迹。

1800多名女孩从这里考上大学,改变了人生轨迹。27岁的陈法羽就是其中之一。20xx年,家境贫寒的陈法羽中考分数没过线,自费读高中一年要好几千元。“当时我妹妹也在上学,家里拿不出这么多钱。”听说华坪女高不收取任何费用,专门招收家庭贫困的女孩,陈法羽赶紧报名。三年后,她成功考入云南警官学院,现已成为丽江市的一名警察。想起高中时的严厉和坚持,陈法羽感恩道:“没有张老师的呕心沥血,就没有我们的.命运转变。”

回忆起12年来的创办历程,张桂梅将创办女子高中视作人生中最大的成就。每天清晨,无论天气如何,她都会陪学生们晨练;每节课她几乎都会亲自查课;晚上,她与学生一起住在宿舍,直至晚上12点宿舍检查完毕才入睡。张桂梅用自己的付出提升着大山女孩的教育水平,为她们点亮未来康庄大道上的明灯。

周永开先进事迹学习心得感悟

周永开,男,汉族,中共党员,原中共达县地委副书记、纪委书记,1928年3月出生,四川巴中人。始终坚守信仰、笃定笃行,至纯至粹、对党忠诚。1992年离休后,他放弃了安逸闲适的生活,来到万源花萼山自然保护区,到群众院坝宣传生态环保理念,带头植树1000余亩,带动附近村民成为义务护林员。他以巴渠12所红色学校的史实为蓝本,组织拍摄《巴山教魂》电视教育专题片,编纂了《热血》系列丛书,成为全市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读本。他到机关、学校义务上党课100余场。在母校巴中奇章小学、化成小学倡导设立“共产主义奖学金”,先后奖励师生近400人。中组部授予“全国离退休老干部先进个人”称号。

【事迹材料】。

桑榆未晚霞满天。

参加工作70多年来,周永开同志一直坚守信仰、笃定笃行,至纯至粹、对党忠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特别是离休以来,该同志真正做到离休不退志,始终保持革命热情,对党无限忠诚,严格要求自己,发扬光荣传统,牢记为民服务宗旨,积极传递正能量,长期致力传承红色文化、生态环境保护、捐资助学、扶贫帮困等活动,始终展现了一名老纪检监察干部忠诚干净担当的政治本色,充分彰显了一名老共产党员“忠诚于党、热爱祖国、奋斗终身”的崇高品格,全面体现了一名老干部“不忘初心、发挥余热、老有所为”的良好风貌。

革命丹心不改,传承红色文化。

以传承红色文化为己任,长期身体力行致力于革命传统教育。1995年,周永开怀着一颗对党至忠至诚的赤子之心,发起组织了“巴山渠水共产主义运动友好学校联谊会”,深入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大力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迄今为止已举办年会15次。20,周永开用极具“仪式感”的方式来表达自己深深的祝福,他出资近万元,先后雇请36名石匠用錾子一锤锤地将“中国共产党万岁”7个大字錾刻在巴中市巴州区化成镇梁大湾村的山崖上。每字高9米寓意党的90华诞,宽7.1米寓意党的生日,隔山眺望,七个大字清晰可见、气势磅礴。同时,周永开与另一名老党员花费一个月的时间,手抄完成了一部《共产党宣言》长卷。该卷长90米、宽7.1米,同样寓意着对党的拳拳感恩之情。他还以巴渠12所红色学校的史实为蓝本,组织拍摄了《巴山教魂》电视教育专题片,编纂了《热血》系列丛书,成为全市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读本。在达县第五高级小学,他参与打造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蒲家英烈园”。他还经常到机关、学校义务上党课,对党员干部及青少年学生进行党风廉政建设、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党是我一生的追随。”周永开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这句他最爱说的话。

倾情生态保护,捍卫“绿色长城”

1992年离休后,周永开老人放弃了舒适安逸的生活,来到了最牵挂的土地——万源花萼山自然保护区。他与另两名退休老同志自发组成义务护林小组,在万源市花萼山义务护林,并积极促成了花萼山建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他先后走遍花萼山自然保护区涉及的11个乡镇30多个行政村51个组,挨家挨户宣传保护生态环境的理念,引导群众投入到生态保护事业中。“以前穷,当地的老百姓就把树砍掉当柴烧,开荒种粮食,生态破坏严重。现在条件好了,我们要把绿色还给大山!”周老亲自去扶持身边的一草一木,去呵护丛林的一虫一鸟,在他的感召下,方圆482平方公里的村民们主动加入了护林行列,成为义务护林员,保护山林逐渐成了村民们的自觉习惯。

热心公益事业,彰显大爱情怀。

“我是在党的教育、培养下成长起来的,理应知恩图报。”这句朴实无华的承诺,一直是周永开心中的头等大事。

在花萼山守山护林的岁月里,每次上山前,周永开都要动员身边的亲戚朋友为贫困户捐款捐物,然后请人背上山,挨家挨户发送。看到特别困难的家庭,周永开经常自己掏钱,这家给100元、那家给100元,早已数不清给了多少次了。村民蒋大杰说:“周书记送给我们的衣服有好几套了,我们也学‘老革命’,拿了两套送给了更困难的人。”周永开连续资助数十名花萼山的贫困孩子上学,请放映员到山上给孩子们放电影,让孩子们看看外面的世界。

周永开回到巴中母校化成小学。在校园散步时看到操场角落孤零零地坐着一名学生与操场上成群结伴的孩子显得格格不入便仔细询问老师这个学生的情况。在了解到该生因为家庭条件非常差而自卑时周永开给他打气说到:“人穷但志不能穷。”从那年起每年开学学校都会准时收到周永开寄来的用于资助该生的3000块钱。

不仅如此,周永开还在母校巴中市巴州区奇章中学、化成小学倡导设立“共产主义奖学金”,用于奖励优秀骨干教师和品学兼优的学生,现已颁发17届,先后奖励师生近400人、8.9万余元。,他再次向奇章中学、化成小学捐赠奖学金10万元。

桑榆未晚霞满天,人间最重是晚晴。对周永开同志而言,老去的是岁月,不变的是信仰,执着的是不懈奋斗。如今,年过九旬的他依然保持着旺盛的革命热情和对党对人民的无限忠诚,像一匹负轭老马,不忘初心使命,矢志砥砺前行!

李延年先进事迹学习心得感悟

9月10日上午8时,广西南宁籍300多名新兵即将踏上征程。临别之际,穿着一身老式绿军装、胸前挂满奖章纪念章的李延年来给他们送行。

新兵看老兵,越看越高大,满眼都是敬意;老兵看新兵,越看越欢喜,满眼都是期许。送行仪式上,一名战功卓著的老兵和一群朝气蓬勃的新兵,展开了一场对话。

“新战友们,你们即将奔赴军营,作为一名老兵,我希望你们在部队坚决听党指挥,苦练杀敌本领……”李延年一出现,现场顿时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今天,我们光荣参军入伍,要接过老英雄的钢枪,永远听党话,不忘入伍初心,牢记使命职责,让无悔青春在军营绽放……”来自南宁师范大学的新战士金鹏代表新兵的发言,让老英雄露出赞许的表情。李延年用一个庄严的军礼,向新兵们表达敬意,更包含着他无尽的期许。

在李延年离休后的30多年漫长岁月里,除了每年为南宁市中小学作红色教育讲座,这是他为数不多的露面。“荣誉不是给我个人的,是国家对所有烈士的褒奖。”李延年是战功赫赫的战斗英雄,但他从来没把自己当英雄,更没把“英雄”二字挂在嘴上。离休后,他先后担任多所中小学校外辅导员,给中小学生做爱国主义、传统教育报告,把自己亲身经历的残酷战事、亲眼目睹的英雄事迹如实还原给只在影视剧里见过战争场面的年轻一代,但从不提及自己的战功。

“学生对历史的认识很多时候停留在书本上,作为战争亲历者讲述历史,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广西军区南宁第三离职干部休养所政委肖兮说,只要有学校邀请李延年做讲座,他都会欣然前往。近年来,李延年被广西军区先后评为“先进离休干部”“优秀共产党员”“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先进个人”,始终保持老党员、老军人、老英雄的革命本色,用实际行动践行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

军人的信念就是听党话打胜仗,英雄的底色就是淡泊与坚守。李延年的老伴齐振凤说,平日里最不能打扰老伴的时候,就是他学习的时候。李延年卧室的书桌上,摆满了各类政治学习书籍,书和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地记满了理论要点和心得体会。上面的一笔一划,都写满了一位老兵对党的一片赤诚。

李延年的家里,珍藏着一幅朝鲜地图。闲暇时,他总会拿出来看一看。那些熟悉的地名、粗细不一的线条,总能把他拉回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每每这个时候,他就像回到在枪林弹雨中冲锋陷阵的年代,脸上显现出少有的光彩。

追随前辈足迹汲取奋进力量。

学习钱海军先进事迹感悟心得

“我们会像钱师傅一样,全心全意为群众服务”

如今,钱海军通过实际行动,带动着更多人参与到志愿服务中来。

“海军是我学习的榜样,我们支持他。”妻子陈冬冬说。妻子最初不理解,但后来被丈夫的做法所感动,便加入帮扶老人的行动中来。在他们夫妻的影响下,女儿钱佳源也时常参与到志愿活动中……一家人还先后资助了27名贫困学子。

以钱海军名字命名的共产党员服务队、志愿服务中心,现已吸纳1200多名志愿者参与到日常服务中。“志愿服务中心微信群里发布消息,大家都抢单做。”同事王军浩作为其中一员,无论是修理家电还是接送患病老人,只要有需要,总是第一个响应。

台风抢险、变电抢修、安全用电宣传、解决居民用电故障……在钱海军带领下,志愿服务团队的服务不断延伸,“星星点灯”“复兴少年宫”“暖心空巢”等公益项目也在持续开展中。

2015年,在走访残疾人贫困户时,钱海军发现许多家庭存在用电线路老化、线头裸露等安全隐患。在他的推动下,国网浙江慈溪市供电有限公司启动了“千户万灯”残疾人贫困户照明线路改造项目,为慈溪1800多户残疾人贫困户家庭提供了安全稳定的用电环境。

7年间,“千户万灯”逐渐走出宁波、走出浙江,行程20余万公里,为西藏、吉林、贵州、四川等省份6047户百姓改造线路、送去光亮,惠及6万余人。

学习钱海军先进事迹感悟心得

钱海军平时负责慈溪市内近6万户居民的用电服务工作,包括用电咨询、故障报修等12项服务。大家都说家中碰到电力故障,只要打电话找钱师傅,保管“马上到、马上修、马上好”。

1999年,“闲不下来”钱海军开启了志愿服务生涯,这一干就是23年。

发现管辖社区里有很多孤寡老人后,他做了数百张名片,利用社区排查和服务的机会一一送到老人手中,方便老人们联系自己。

数年前,陈文品肺气肿发作,钱海军接到电话后,便立马驱车80公里送他就医。忙里忙外的钱海军,还被医护人员误认为是老人的“亲儿子”。

渐渐地,钱海军的电话成了老人们解决各类生活难题的“专属热线”。换灯泡、修电磁炉、修洗衣机……钱海军的抽屉里装着几千张碎纸条,每张纸条上都记录着姓名、电话和地址。

23年间,钱海军完成了2.5万个小时的志愿服务,结对帮扶的老人有100余户,年纪最大的108岁。平均每周,他要为孤寡老人上门服务二十多次。

学习钱海军先进事迹感悟心得

刚刚获得全国优秀共青团员称号的曲朝阳,则把钱海军当成是自己人生路上最重要的老师之一。幼年父母双亡、与奶奶相依为命的曲朝阳,被钱海军的一身正气所吸引,跟着他学电工技能,学待人接物,学为人民服务,一路成长为一名独当一面的优秀志愿者。“作为一名青年志愿者,我希望自己像钱师傅那样点亮更多的地方,温暖更多的心房!”

这样一支“拉得出,打得赢”的队伍,老百姓看在眼里,夸在嘴上,编成了两句家喻户晓的顺口溜:“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钱海军;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钱海军带来的共产党员服务队。”

2013年10月,余姚、慈溪两地遭遇了五十年一遇的秋台风“菲特”,相当于75个杭州西湖水量的狂风暴雨把余姚变成了一片汪洋,全市60%电力供应中断、24万户用户停电,受灾人口达到80多万人,整座城市陷入了黑暗与恐慌;慈溪横河镇也是旱地成河,积水及腰,人车难行。

面对“菲特”的侵袭,钱海军共产党员服务队队员们的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往水最深、房最破的地方去,因为他们知道,那里有最需要帮助的群众。由于忙着排查险情,一日三餐有一顿没一顿,钱海军的胃病发作得很厉害。队员们都劝他注意身体,他却吞下几颗胃药说“我没问题的”,照常马不停蹄地走访、排查、抢修,实在走得累了,就贴着墙壁靠一会儿,然后继续前进。

在黑暗的乡村小路上,在污水浸泡的变电站内,在满目疮痍的民房村落里,钱海军共产党员服务队蹚着污浊的水,扛着重重的检修工具,抬着送给灾民的蜡烛、手电、干粮和水,没日没夜地抢险救灾,熬红了双眼,喊哑了嗓子,划伤了腿脚,累出了毛病,也成了一盏盏余慈两地人民心中驱散黑暗的明灯。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