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论文(优质15篇)

时间:2023-11-06 17:03:32 作者:笔尘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论文(优质15篇)

阅读范本可以培养我们的写作感觉和审美能力,提高我们对作品质量的判断和评价能力。邀请大家共同阅读一些经典的范文范本,一起挖掘其中的魅力和价值。

高中数学教育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论文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要特别注重学生的数学能力的'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主要是指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就高中数学中能力空间,以及如何培养学生在高中教学中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谈谈自己的见解.

作者:丁正亚作者单位:射阳县盘湾中学,江苏射阳,224312刊名:考试周刊英文刊名:kaoshizhoukan年,卷(期):2009“”(5)分类号:g63关键词:高中数学教学能力培养

生物工程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论文

通过近几年的探索与实践,我教研组已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与教研模式。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以学生亲身实践为平台,通过对作业和练习的改革为手段来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主阵地。我教研组成员通过查阅大量资料和认真研究近五年的中考命题的特点和规律,结合新课标对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考查要求,逐步归纳提炼出自己的一整套思路:以学生为行为主体,让每个学生亲身参与实践,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小组合作交流,成果展示,通过开放课堂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让其大胆的发表不同的见解,质疑、解疑、讨论、争辩,通过这样一种过程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有所提高。基于我校少儿班学生的特点,通过对他们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的研究,他们较普通学校的学生表现欲更强,思维更活跃,实践和创新意识更强,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更大胆的放手,让学生占领课堂,教师少讲而学生多讲,多动手,多实践,甚至采用“兵教兵”的形式,让每一位学生都真正参与课堂,而不再只是旁观者。

通过对近五年的中考数学试题和考试大纲的认真研究和分析,感觉到中考命题越来越着眼于学生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所以对这些能力的训练和提高都要融入到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如在教授几何初步这部分知识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教具,从而自然而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锻炼和提高。而在教授课题学习等内容时,则可以增加一些有意义的实践活动,如通过让学生在母亲节卖花的活动来研究利润问题,同时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作业和练习是数学教学环节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对学生各方面的发展以及知识的巩固和提高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传统的作业和练习一刀切,根本不利于各层次学生的健康发展,更阻碍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提高。我教研组对其进行了一些改革,除了有针对各层次学生设计的a、b、c档题目,另设计选做题,这种题目不是以往定位的难题,而是能体现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开放性题目,或是结论开放,答案不唯一;或是一题多解,可以用不同方案、不同策略解决的问题。这样更加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通过以上训练,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尤其是在解决中考形式的问题时,学生解决起来更加游刃有余。在其间的多次模拟练习中,学生的能力稳步提高,从一开始的无从下手,思维混乱,逐步过渡到可以较从容自如地将问题得以解决,甚至一部分学生可以将较为复杂的问题圆满地解决。考试成绩自然提高了许多。

当然,在研究过程中也遇到一些困惑。如:将课堂交给学生到什么程度,有时,学生思维一旦打开很难收到正常的教学轨道上来,而教学进度势必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这两者之间的矛盾怎样更好地解决还需要进一步地研究。

初中数学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论文

[摘要]进入21世纪,人才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人才是否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是非常关键的。而对学生创新能力有很大帮助的高职数学教学,在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方面起着关键的作用。但在当前的高职数学教学中,存在着不少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因素。本文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研究这些不利因素,并给出了一些解决办法。

1.教学内容不合理。

高等数学是一门基础课,在高职高专课程体系的设计中,根据不同的专业要求,课程内容和学时数有所不同,大都放在第一学年开设。讲授知识主要是极限、导数、微分、积分及多重积分等,根据需要,有的专业还讲授一部分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微分方程等。但教学实践证明,大多数院校的高等数学教师抱怨学时不够,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讲不完。这就造成了学生在下一步专业课的学习中遇到用高等数学知识时不懂、不会。专业课教师一般不可能补充高等数学知识,因为他们的学时也是有限的,这时学生要么重新自学数学知识(较难),要么放弃那些繁杂的数学推导,死记公式,既不懂得公式的物理背景,也不能灵活运用。他们的创新能力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增加高等数学教学时数是不现实的,因为高职高专总学时数有限,还存在部分高职高专院校用到高等数学的专业不开设此课程,他们的理由之一是没有学时。这些专业的学生毕业后,若要从事本专业工作,肯定后劲不足,也就是创新能力不强。

2.学生学习数学积极性不高。

因为高职人才培养的目标是高级应用型人才,面向岗位,面向就业。学生关心的是如何学好实用技术,为将来毕业时找到理想的工作做准备。他们认为学习高等数学在今后的工作中用不上,还不如考上什么证有用。这就导致在学专业课时只想学简单的、实用的,一旦遇到专业课程需要数学知识就放弃该内容的学习,殊不知,这正是今后走向工作岗位所必须的创新能力。因为一个大学生不可能只从事一种简单的工作,如钳工,毕业时可能让当钳工,经过一段的时间的实习、熟练,可能让你当技术员、工程师或负责一个项目的设计、实施,这就需要你在本领域不断学习,创新,才能取得进步,胜任未来的工作。如果学生把自己看成只能从事本专业简单工作的技工,那对你的培养就不是大学高等教育,可能只是培训班或中等技术教育。高等职业教育与中等技术教育或培训班教育的本质差异应在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尽管他们培养的都是应用型人才。

学生学习高等数学积极性不高的另一个原因是:高职高专的学生在高考时分数较低,有的学校录取时学生的高考成绩才一百多分或二百多分。学校为了扩招,争取生源,也把这些考分低的学生录取到了工科、理科专业或其它需要以高等数学作为基础或工具的专业。这些学生在学习高等数学时自然积极性不高,上课时不听,或者根本听不懂,导致恶性循环,不愿上高等数学课。因为高等数学是基础、工具,学生在本专业的创新能力没有得到较好的培养。

3.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观能动性发挥不佳。

现在大多数高职高专的数学教师感到十分无奈,一方面学生学习高等数学的积极性不高,另一方面学校在评估教师时学生打分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尽管有些学校采取“3+1”质量考评体系,但在领导的心目中,学生不满意、打分低的教师,就认为教学效果不好,导致这些教师无缘职称晋升、评先、评奖。面对这种情况,高等数学教师们只好讨好学生,难的不讲,只讲容易的,容易的一遍讲不懂再讲一遍。其结果是: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没有讲到,或者课时不够,后面的内容没有讲。

(一)结合实际应用,激发兴趣和求知欲。

数学是思维的科学,独立思考是什么也无法代替的,兴趣不是与生俱来,要激发兴趣就要使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以直观引发想象,使学生能够直接参与创造数学的活动,并感到自己有事情做,感受到自己能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自信心,培养他们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创造性学习的能力。学习数学兴趣是关键,把抽象的概念形象化,不仅让学生容易理解数学中的概念,而且还可让学生知道自然现象、社会现象是密不可分的。如在微积分中极限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一个使学生难于理解的概念,如果能从我国古代的极限思想入手,不但有助于学生对极限概念的理解,而且有助于学生了解中华古代数学的辉煌成就。在讲新概念时,教师应尽量提一些学生熟悉或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相联系而又不能解决的问题,使学生从开始就对新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创设诱人的学习环境。今天的数学在工程、管理、经济等领域的作用与地位早已像它在物理等基础科学的领域的作用与地位一样。我们的教学中应该对此有较充分的体现。可以将一些商品的最佳效益问题,利用数学分析商品是否相关、是否竞争等等,都充实到教学中来。要做到这一点,备课时要对问题的引入进行认真的设计。

(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营造良好氛围。

1.建立师生之间和谐友爱的关系。

高职数学课堂教学不仅是学生认知信息的交流,更是学生情感信息的交流。学生的情感十分丰富,如热爱、美感、羡慕等,这些都可以成为创造性教学的动机。在教学过程中,学校领导要从管制监督教师向为教师服务转轨;教师则由师道尊严、以教师为中心向为学生服务、以学生为中心转轨。教师要摒弃满堂灌的教学习惯,利用学生“热爱、美感、羡慕”等真挚情感,建立师生互动、教学相长、平等民主的师生间和谐友爱的关系。

2.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

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不同的意见,从而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造的独创精神,引导学生自主活动,使学生真正成为认知的主体。数学教学是提示数学思维过程的活动,教师要充分展示思维过程,使数学教学成为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教师要创设学习情境,提出不同问题让学生参考讨论,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互相争论、互相启迪,这样将有利于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发展。

3.保证学生有思考的时间。

在高职数学教学中,教给学生一定知识已不是教学的唯一目标,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得到获取新知识的方法。因此,教师要给予学生参与的时间和权利,并养成学生独立判断、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和不断更新自己知识的进取性倾向。数学教师应改进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渗透学习方法指导、学习风格指导、学习策略指导。要从保姆型或管家型的角色中走出来,充当导演,让学生自己去当主角,采取让学生自管、自理、自学“三自”教学方式,来确保学生有必要的思考时间。

尽管高等数学是高职高专院校一些专业的基础课,是从事本专业工作的工具,但各专业在应用高等数学时有差异,如管理专业应用较多的是线性代数、概率与数理统计,计算机类专业应用较多的是离散数学,而工程类偏重微积分。为适应高职高专高等数学的教学编写了不少教材,但真正意义上适合不同专业要求的教材还较少,因此,应组织讲授高等数学的教师为不同专业需求编写出优质的高职高专高等数学教材。教材要针对一定的育人目标,指导学生认识客观事物,了解客观规律。创新教育的目标、方向最终必须落实在课程中、教材中,通过教师讲授来实现。因此,好的高等数学教材的编写非常重要。大学生毕业时有了必备的高等数学知识作工具,在今后的工作中就容易出成绩,创新能力就强。即使有些学生专升本,高等数学也是基础课,必考课,学好本课的必要内容,对升入本科也是十分有利的。升入本科相当于扩大了就业面,工作适应能力增强,也即是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在高职高专教育阶段得到了较好的培养。

(四)注重思想方法训练,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1.进行归纳思维训练,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归纳是对事物的若干个体或若干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它们的共同属性的一种思维方法。归纳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可进行归纳思维训练的内容很多。在教学过程中,要经常指导学生对解题思路、解题方法或解题步骤以及各章节的知识结构进行归纳总结。

2.进行类比思维的训练,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在高职数学教学中,类比是根据两个或两类事物的一些相同或相似的属性,猜测另一些属性的可能相同或相似的思维方法。在数学教学中类比的种类与形式多种多样,可由性质、公式、法则的相似性进行类比或推广,可由“数”与“形”的结构相似性进行类比,可由解决问题方法的相似性进行类比,还可以从有限到无限进行类比等。

3.重视直觉思维,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直觉思维是一种不运用推理过程而直接了解事物的行为或能力的一种思维方式。多年来,人们一贯重视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忽视直觉思维的训练,从而导致学生数学能力片面发展及思维僵化与保守,不利于数学活动中的创造发明。事实上,许多数学家都很强调“直觉”,他们对某些问题提出著名的猜想,这反映了他们有很强的洞察力,能一眼发现有意义的命题,然后再加以证明。证明有时能实现,有时则不能实现,但寻找证明的活动推动了数学的发展。因此,高职数学教学过程中,应重视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指导学生多猜多想。

1.启发式教学。

在高职数学中,教师要恰当运用多媒体等先进的教学手段。尽管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多媒体辅助教学已成为大学教学改革的方向之一,但是对高等数学教学而言,应有取舍的利用。因为高等数学教学的目的之一是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如果把定理、公式的证明、推导过程事先展现在学生面前,课堂教学就不再证明、推导这些定理、公式,那么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就没有在课堂教学中得到培养,进而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之,高职院校肩负着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级应用型、管理型和技能型人才的历史重任,我们只有通过对课程教学、课堂教学等等方面的改革和创新,才能培养更多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实践证明,只有勇于探索,努力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创新与完善高职数学教学的方法与手段,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才能有效培养与提升高职生的创新能力及其综合素质,才能为市场和社会输送高素质的职业人才。

参考文献:

[1]郑金洲.创新能力培养中的若干问题[j].中国教育学刊,20xx,(1).

[2]闫保英.对高职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与探索[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xx,(6).

[3]张亚春.对高职学生数学思维、探索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xx,(11).

初中数学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论文

新世纪之初,知识经济初显端倪,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而其根本在于创新人才的竞争。社会的信息化、经济的全球化,使创新人才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水平成为影响民族生存状态的基本因素。落实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促使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已是适应时代要求的当务之急。课堂教学作为学校教育的主阵地,必将成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成为广大数学教育工作者积极思考、探索和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更新数学教师的教育观念。

成功的教学改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而教育观念是教学行为的内在依据,为了有效地改进数学教师的教学行为,必须更新数学教师的教育观念。

首先,要树立科学的学生观。学生是教育活动的对象,也是学习和自我发展的主体。一切教育影响,如果没有受教育者积极参与和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就不会产生好的效果。学生是具有思想的独立个体,学生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认知心理学家认为,创新力来自基本的认知过程,每个学生都有创新的禀赋,而不是只有少数尖子生才有的一种特殊技能。所以,在数学教学中应提供给每一位学生创新的机会,相信每一位学生都有可能创新。

其次,要树立正确的教师观。传统的“师道尊严”教育观念容易形成教师权威意识,使教师成为课堂的主角,成为教学活动的主宰着,这极不利于学生创新个性的形成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知识将日益通过经验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来获得。

再者,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观。第一,数学教学不再是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而是更多关注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数学教学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而且要促进学生的情感的发展、品德的形成,培养学生正确的数学意识并从中发展学生的能力。第二,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同化新知识、建构新意义的过程,学生学习数学只有通过自身的操作活动和主动参与才可能是有效的,所以,学生的数学知识应该基于个体对经验的操作,与周围环境的交流,通过反省来主动建构。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努力创设有利于学生思考、探索、讨论、交流的学习氛围、知识背景和问题情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促进学生的意义建构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处理好传统与创新的关系。

随着改革的深入,人们开始反思,开始重视我国数学教育中值得肯定的一面,而正因为具有扎实的基础,相关的比较研究表明我国学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事实上,通过基础教育阶段的数学教育就可以实现从具体数学到概念化数学的转变,发展符号意识;从常量数学到变量数学的转变;从直观描述到严格证明的转变,建立严格的“逻辑思维意识”。由于在数学思维过程中,观察、比较、类比、合情推理、抽象、归纳、概括等各种思维形式都在发挥作用,因此在数学基础知识学习、基本技能训练中,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能够得到很好的落实。这一点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已经得到了证明。另外,在创新教育的实施中,强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的自主活动,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等,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过分强调学生自主活动,强调让学生开展课题讨论、独立活动、合作交流、研究性学习、积累生活经验等,就会变“自主发展”为“自由发展”。所以,当前数学教育改革,必须处理好传统与创新的关系,应当在发扬传统教育优势的同时,进一步落实创新能力的培养。在现代教育观念的指导下,寻找教师对学生数学学习的指导与学生探究式学习之间的平衡,把握好教师对学生数学学习的“干预度”则成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

三、构建创新型的整合教学模式。

近年来随着教改的深化,随着西方数学教学理论的引入,“大众数学“、“问题解决”、“建构主义”等以借鉴西方教学为主流的教学改革浪潮对我国数学教学模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涌现了许多新的数学教学模式,如:“mm”教学模式、愉快教学、活动教学、开放教学、探索教学等等,数学教学模式呈现出多样化、综合化的发展趋势。透过各种教学模式,我们可以发现它们遵循同一教学理论一一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有着共同的教学目的,即:(1)更好的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促进知识的意义建构;(2)关注学生的情感,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3)扩展学生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个性和创新能力。事实上,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不存在唯一正确的教学模式,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应克服教学模式的单一化倾向,提倡多种教学模式的互补融合,努力构建创新型的整合教学模式。现代教育观念下的数学教育必须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全体发展和个性发展。创新型整合教学模式的构建将“纳众家之”: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

实施创新教育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在高中阶段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必须更新数学教师的教育观念。数学教师要树立科学的学生观、正确的教师观和教学观,关注学生的全面的可持续性发展,从而有效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在寻找传统与创新的有效结合方式的同时,努力探索并构建创新型的整合教学模式,只有落实于素质教育之中的创新教育才是有效的,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真正人才。

【参考文献】。

[1]施良方著.学习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xx。

[2]韩加架著.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能力.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20xx。

[3]皮连生著.学与教的心理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

[4]卡尔梅科娃著.中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上海:上海翻译出版公司,20xx。

初中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论文

基于科技论坛开展的系列科技创新活动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对培养本科生的创新精神和科研实践能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在大学生科技创新培养机制的深入完善上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为问题。科技创新的宣传不到位,氛围不够浓厚。整体上来看,大学生科技创新还没有形成研究成果向经济价值转化的长效机制,缺乏市场的导向调节。况且高校学生工作者侧重于学生的稳定和校园文体活动的开展,虽然近几年对科技创新活动有所涉足,但是力度远远不够,不利于大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创造性的发挥,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高校科技创新氛围的营造。加之很多教师认为大学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仅仅是锦上添花的事情,本科生的学习任务本来就很繁重,时间和精力都很有限,无法专心研究科技创新类项目,导致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相对滞后。教师对大学生缺乏潜心指导,压制了学生的积极性。高校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实践育人,育人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然而在科技创新培养机制的建立过程中,往往因为缺乏具有创新精神和具有指导学生科技创新热情的高水平教师导致了学生在过程中缺乏必要的指导,使学生失去信心,直接或间接压制了学生的积极性。部分高校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太过强调教学工作的重要性,忽视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实践;有些高校的实验仪器和设备开放力度不够,虽然有开放实验室,但是要给一线的教学任务让路,影响了师生参与的积极性,制约了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很多高校对于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还没有建立健全相对应组织管理制度、资金保障制度等[1]。大学生自身的创新动力不足。由于我国长期实行应试教育制度,这种传统教育的方式和高校评价体系忽视了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大学生的传统学习观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他们对科学知识的崇尚意识以及大胆开展科技创新实践行动的意识仍然很淡薄。很多大学生意识不到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于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带来的重要意义,导致大学生仅满足于自身的考试成绩,创新动力明显不足。虽然部分学生参与了科技创新活动,他们仍抱有一些侥幸心理,为了在奖学金评定、考研、就业等方面增加优势,参与者的功利性色彩较浓。

1.加强创新活动的发动宣传,营造科技创新文化氛围。

第一,创新教育理念。创新教育理念是培养创新意识的重要前提,在教育理念上要坚持以生为本和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使学生在专业、课程、教师和学习方式选择上享有充分的自主权,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以达到“客体主体化和主体客体化”的双向互动的良好效果。不断完善教学评价机制,努力建立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科研意识、创新能力等综合评定方法,改变单纯的课堂知识考核的状况,鼓励学生从事科学研究、发明创造,旨在最大限度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第二,建立创新培养体系。推进人才培养体系的改革,实施多元化和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传统的课程体系,按照一级学科和学生共性发展的要求搭建公共课程平台,按照二级学科要求构建学科和专业课程平台,按照专业方向要求设置专业课程模块,坚持“加强基础、拓宽口径,增强适应性”的理念,实施素质教育为培养创新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2];增开选修课程,加强文化素质教育,为学生创新活动的开展创造文化氛围;拓展第二课堂培养计划,把第二课堂开展的科技创新、体育文化和社会实践活动等纳入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使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培养计划实现无缝对接,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第三,创建创新型师资队伍。首先教师自身要具有较高的创新素质才能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提高实施创新教育的自觉性,有意识地加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的培养。同时,教师要根据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需要,加强创新教育的研究,深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努力营造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局面,激发学生的创新激情,挖掘学生的创新潜力。

2.重视创新活动的组织开展,搭建科技创新广阔平台。

第一,加强创新实践教学,夯实创新能力的培养基础。在实验课的教学上,可以按基本训练、综合训练、设计实验、专题实验四个层次来开展,部分实验还可以改成学生自选的研究性实验,由学生自选题目、自定方案、独立完成;在毕业设计方面教师要加强论文指导并严格论文环节管理,鼓励学生结合创新实践写出创新型的文章;学校要努力建设相配套的创新实验基地,充分利用实验室资源,加强实验室和实习基地的开放力度。第二,搭建科技创新平台,完善科技创新运行机制。开展多种形式的学术讲座,邀请专家、学者、教授到学校或学院开展学术沙龙,鼓励学生发言和讨论,相互启发,拓宽视野,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兴趣,增强科研能力;加强科技创新与科技立项的结合,科技创新立项是第一课堂的延伸,通过学生参与教师科研立项和“第二课堂”资助立项双管齐下的方式落实,是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举措;搭建大学生科技创新与科技竞赛相结合的平台,构建系统的竞赛体系,开展多种形式的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提高学生参与科技创新实践的力度,以赛促学、赛练结合,以此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建立科技创新勤工助学基地,开展助学助研活动,使学生在勤工助学的基础上提高自身的科研意识[3];组织学生广泛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参与导师项目、实习等形式,不断增强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实效性和社会服务的能力,通过撰写社会实践调查报告、制作模型等形式,加强实践和理论的对接,在实践中巩固专业知识。

3.加大创新作品的培育,促进创新成果不断转化。

第一,加大科研经费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强对科技创新工作的经费投入,为大学生开展科技创新工作提供充足的经费支持;设立科技创新基金资助学生课题研究,规划每年的学生科研项目,鼓励学生申报并支持开展项目研究。第二,建立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建立完善的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对于获得省市科研专项或科研成果的学生给与相应的物质和精神奖励,加大科技创新典型的宣传,不断激发大学生的科技创新热情[4]。在本科生培养计划中规定大学生在校期间必须取得科技实践的规定学分,对于在核心期刊以上发表文章的学生可以作为保研的直录或优录条件;同时加大对优秀指导教师的奖励力度,在教师晋升等发面给与政策上的倾斜,以便最大限度调动教师进行创新教育的积极性。第三,建立科研竞争机制。制定相关的科研管理条例,通过开展科研竞赛和科技成果评比活动,选拔优秀学生。在系统培训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参加省内外各种科技创新竞赛,并通过学校的各种学科竞赛、课外学术作品竞赛等活动传、帮、带、促,推动各种科技创新成果的不断涌现,培养科技创新人才[1]。第四,构建创新能力评价体系,从机制上引导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注重对个人素质、能力进行评价,注重对创新性程度、创新实际贡献进行评价,促进形成研究团队;充分尊重发挥创新性作用的学生个体的特性,提供宽松的育人环境;克服现有教育中重理论轻实践的弊端,实现理论和实践的优势互补;鼓励受教育的群体积极参与其中,使同学们感觉努力就能实现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增加对人文科学创新的引导,帮助其实现市场运作,在设定评价因子时应充分尊重科技创新的内在规律,不仅关注直接的、显性的价值,同时关注间接地、隐形的价值形态,切实解决科技创新活动中的短视行为。

医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毕业论文

由于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经济增长放缓所造成的严重影响,医学生就业难问题越来越凸显.医学生不能适应就业市场的需求,对工作期待值过高,实践经验欠缺,缺乏创新思维与自主创业能力等问题成为制约医学生走向社会的问题之源.因此,医学院校采取何种方式与手段来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和整体素质,是医学院校在当前教育改革中亟须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培养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是我国发展战略的核心要求。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我国综合国力的关键.党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提出:“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医学院校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具有创新能力的医学生是提升国家综合国力的必然要求,是当前知识经济发展的迫切召唤,是国家核心发展战略的需要.

创新性思维是创新能力的前提与基础,没有创新性思维就没有创新能力,创新性思维是创新型人才必须具备的能力.在我国高校开始大幅扩招的大众化教育的时代背景下,高等教育不再是象牙塔,但医学院校仍以传统应试教育为主体,填鸭式教学,与社会需求相脱离,远离社会实践,知识老化.导致医学生的学习不但缺乏创新性思维能力,而且还导致联想、发散以及逆向思维能力的欠缺,同时医学生的创新欲望与洞察力相继缺失,创新潜能得不到发掘.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在遇到实际问题时思维方式单一,以直线式思维为主,考虑问题不全面、缺乏灵活性,用常规、比较传统的方法去考虑、解决问题,缺乏新意与突破,不能举一反三,创新所必需的洞察力、深层次思考能力与自我探索学习的能力极其缺乏.

医学院校起着培养具有创新思维能力与创新实践能力的人才的重要作用,创新思维能力与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离不开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活动也是提高医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之一.当前我国医学院校普遍存在的现象是学校对医学生的社会实践投入严重不足,医学生的社会实践机会缺乏,有的医学生社会实践的内容层次不高,社会实践的目的性、科学性参差不齐.加之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只重理论知识,而轻创新教育,导致学生的社会实践观念淡薄,知识面窄,实践技能差,方法创新能力弱,动手能力欠缺,极大地阻碍了医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1.医学院校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

关于医学生相关论文范文例文。

题的研究、探讨,指导学生以科学方法去搜寻有用的信息、获取知识、运用知识与解决问题,以达到培养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发展医学生研究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目的,从而实现医学院校人才培养从继承型到创新型的根本转变.

2.以加大投入来开拓社会实践新途径。

在医学类院校的创新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临床教学实践对增强医学生创新性意识、培养医学生创新性思维、提升医学生创新性技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医学生在临床实践活动中,能够获得比课堂教学更多的社会知识与实践经验,能够增强医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与创新性灵感,切实提高医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同时,临床实践教学还能提升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练就医学生良好的创新性品质,从而使医学生在毕业后能很快适应社会,满足社会的需求.因此,医学院校应高度重视医学生的创新性实践能力的培养,医学生的临床实践活动要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以满足社会需要、以拓展医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加大财力、人力的投入,积极拓宽医学院校医学生临床实践活动领域,不断创新医学生临床实践内容,最大限度地利用有用的社会资源,积极促进校外临床实践基地建设,构建全新的、综合类的临床实践教学基地,积极探索、挖掘培养医学生创新性实践能力的新的载体,以加大对医学生临床实践的支持力度,提高医学生的专业素质与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CAD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论文

当今教育普遍存在的“高分低能”问题严重,如何培养并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迫在眉睫。语文作为一门人文性学科和综合性学科,其条条框框远小于其他学科,理论上来说语文应当是促使孩子释放天性的科目,但就目前情况来看,许多孩子抵触语文学习甚至厌恶语文学习,这就意味着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尝试新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

一、创新能力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语文是一门为了造就具有创新精神、人文素养、开放思维的社会人才的学科。根据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语文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孩子的合作精神、发展语言能力、锻炼思维能力、激发创造潜能掌握综合性学习能力和整体把握能力,促使学生品德、智力共同发展。小学语文是语文中的基础教学,尽管试题简单基础,但面对语文问题需要调动孩子的综合分析能力。在小学语文学习中重点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既切合新课标的要求,又能提高孩子对复杂问题的思维性。这种整体思维和对语言的把握能力,能有效提高孩子的理解力,提高课堂效率。

二、在语文教学中融入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的教学。

(一)立足实际,课本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语文是人文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学科,应当着重培养语文在生活总体运用,不照本宣科,让语文内容大于实质。尤其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思维能力正在形成期,也正处于对世界的探索和发现阶段,好奇心处于顶峰,这时候如果强行灌输逻辑性很强的理论知识,强迫小学生掌握枯燥的解题方法,往往会使得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欲望大打折扣。因此,这一阶段,老师应当注重对学生好奇心进行合理的引导,把课本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把课堂与自然相结合。例如:当我们学习四年级小学语文课本(人教版)中的一篇课文《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时,光讲黄河的变化很难将课堂讲得生动有趣。这是因为黄河距离大部分孩子来说比较遥远,“母亲河”概念不清晰,造成的结果就是老师在上面空泛的描绘,而学生们依旧云里雾里,不知道如何掌握。老师可以在课堂前给学生布置几个预习小任务,让学生自行组合先去查找关于黄河近年的变化资料,课堂做一个简单展示作为课程导入。或者让学生想想自己的家乡有哪一些跟黄河一样,发生了巨大变化的地方,并且让学生想想看有什么方式可以解决,这样一来,就把课本和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也就更容易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了。

(二)采用小组制,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语文的实践性还表现在语文课堂的陶冶作用。语境与情感是语文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新课标中也明确表示要学生能珍视个人独特感受、揣摩并理解文章作者内涵与情感。这就十分考验老师对课堂氛围的把握与调动能力。如何配合课本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熏陶学生的感受能力,把好动的小学生吸引住,是语文教学的一大难点。良好的课堂氛围能感染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欲望、调动学生参与。而对于一些比较羞涩的学生,采用小组合作制能尽可能调动每一个学生的能动性。例如:当我们学习课文《秋天的雨》(人教版)时,老师可以尝试分组教学,一部分学生查找雨的图片,一部分学生查找有关秋雨的诗词,还有一部分学生可以对比秋雨与其他季节的雨的区别,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的横向比较能力。有条件的老师还可以选择在雨天安排课程,让学生切身实地的感受雨的氛围,体会雨的情感,这样也有利于学生能更好的把握课文内容。

(三)鼓励想象、允许质疑。

想象力和质疑力是孩子创新能力的原动力。然而语文教学当中,老师们往往会无意识“扼杀”这些原动力。虽然说语文没有标准答案,但是一些老师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威性,让学生考取高分,会直接给学生“参考答案”并对学生的一些异想天开的答案进行批评,或是故意忽视孩子的看似简单问题,或是把那些钻牛角尖提问题的孩子视作破坏课堂纪律的捣蛋鬼。这种做法无疑是缺乏远见的,很容易扼杀孩子的创造力。因此老师在课堂上应该鼓励多元答案、鼓励学生提问,与学生一起探讨问题,从而达到发掘个性与潜能的目的。例如:老师在教学《井底之蛙》(人教版)这一篇课文时,不仅仅只是要让学生理解成语的意思,还要引导学生对造成井底之蛙这一问题成因的反思。让学生意识到环境对人的塑造作用,拓展学生的思维面和思维角度。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是需要长时间逐步训练的。小学是培养孩子创新思维的基础阶段,老师在这其中充当着重要的引导位置。这就需要老师精心设计课堂内容、把握课堂氛围,鼓励学生自由想象、充分发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共同讨论问题,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的整体把握能力和辩证性思维,把语文活学活用,为未来的学科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论文

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具有趣味性、实践性、探索性和自主性等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新时期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存在的问题主要来自于三方面:

(一)参赛主体——学生

1.兴趣不高,参与比例较低。创新已成为时代的主旋律,成为了一些有志大学生的新时尚,但有许多高校学生的创新意识还比较差,表现为观念陈旧,缺乏创新思维,对科学研究与开发的热情不足。部分原因是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要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准备,这就需要学生牺牲很多个人时间,付出很多心力,需要有恒心和毅力,且短时间内取得的成效并不是特别明显。另一方面,低年级学生还处于基础知识的学习阶段,所储备的专业知识不够;高年级的学生因学业、考研、就业等多重压力,参与此类活动的积极性也不高。所以,学生实际参与科创活动的比例还有待进一步提高。2.理论知识掌握扎实,但创新意识不足。传统教育模式下学生虽然比较扎实地掌握了理论知识,但实践机会比较少,因而缺乏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严谨的科研态度。

(二)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主办方

1.种类繁多,良莠不齐。目前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种类繁多,举办范围纵横交错,举办单位资质参差不齐,可以用“泛滥”来形容。有些举办单位的初衷就是为了收取参赛费用,从中获取经济利益,根本不能保证竞赛活动的质量、意义和目的。当然其中也不乏档次较高的科技竞赛,比如“挑战杯”、“三北地区中医大学生临床能力竞赛”、“数学建模大赛”、“acm程序大赛”等。所以当前各高校应该有选择性地参加高水平的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2.科技竞赛的影响力研究滞后。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举办的初衷,是通过竞赛这种方式引起更多人的关注,吸引更多有创新精神的学生来参加,促使新成果产生,但是目前收效甚微。因此如何发挥其在普通教师、学生,甚至在普通群众中的影响力,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总结。

(三)参赛单位——各高校

1.高校的关注点出现偏差。目前,许多高校的带队教师和学生就竞赛谈竞赛,忽略了其在教育、教学、管理过程中的带动作用。另外,高校大多将重点停留在能够拿怎样的名次、多少奖金、何种荣誉上,功利思想严重,没有将科技竞赛作为推动学校科研创新,教学、管理水平提高的契机。2.学校和教师对参与科技竞赛的学生缺乏必要支持。大学生作为一个正在成熟的社会群体,在参与科技竞赛活动时光有热情和兴趣远远不够,还需要学校强有力的支持和教师的有效指导。然而当前教师本身都有大量的教学和科研任务,因此难以确保给予学生足够的指导。当然,还有一些高校和教师对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的重视程度不够。3.高校缺乏对科技竞赛活动的激励措施与保障体系。学校受到资金、时间、场地和设备等限制,又考虑到科技竞赛活动的周期短,出成果难,从而对许多研究课题的支持都点到为止,造成项目流于形式,难出精品。学校也很少投资为大学生参与科技竞赛活动建立长期、有效的奖励机制,使大学生由于筹资困难,即使有创新愿望和设想,也只能停留在心中。此外,许多高校的教学目的只是完成教学计划和任务,不愿意为科技竞赛活动花费太多的时间。这些都极大地限制了大学生参与科技竞赛活动。

(一)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可以加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创造性思维和创造力的前提。应试教育仍是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对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起到了积极、有效的作用。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好、能力等,有选择性地参加科技竞赛活动,使他们既展示了才华,提高了创新能力,又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加强了创新意识。

(二)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活动的关键和核心是创新思维。大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科技竞赛活动,对其创新思维是一种很好的训练和开发。科技竞赛一般采用组委会命题或者指导性命题的方式,“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acm大学生程序设计大赛等属于前者”;“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竞赛”、“三北地区中医大学生临床能力竞赛”等属于后者。无论是哪一种命题方式,它们都强调在竞赛中运用创新思维,在作品体现新方法、新思路或者新技术。这就要求大学生在参加科技竞赛时,注重创新意识的培养,训练创新思维。同时,团队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进行讨论交流,有利于知识的综合整理、交叉和转移,互相取长补短,使思维在交流中得到启发,让思维变得更加顺畅、变通、特别和敏锐。

(三)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技能

创新技能是对某一新事物、新事件等进行设计、实践,并把创新成果成功推广,使其普及的能力。在任何时候,创新技能都是创新素质的核心,创新实践是它的表现形式。大学生参加科技竞赛活动,是培养其创新技能的一个实践环节,能够增强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对学生来说,也是自我学习、自我探索、自我完善、自我积累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学会了发现问题并积极寻求有效解决问题的途径。参加科技竞赛活动需要综合运用一门或几门课程的知识,是一个设计、解决实际问题或特定问题的过程。科技竞赛活动是旨在培养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技能,提高实践能力,加强学生科学素养的一个综合性、创新性的教学活动。

(四)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可以塑造学生的创

新人格创新人格是指有利于创新活动顺利开展的个性品质,它具有高度的自觉性和独立性,是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方法论和坚忍不拔的毅力等众多非智力因素的结合,是创新型人才具有的整体精神面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能只注重知识、能力、技能,同时还要注重养成学生创新人格。大学生参加科技竞赛活动,可以使学生的视野得以开阔,兴趣得到激发,好奇心得到满足,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加强团队合作,学会怎样和人交流。比如学生在遇到专业基础知识不扎实、经验不足、思路不够开阔、找不到解决办法等问题时,就需要参赛学生的勇气和恒心去挑战难题,战胜困难。这一过程,使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提高了,意志得到了很好的磨练。参加竞赛的人大都认为,团队的成员具有共同的目标,在竞赛中他们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互相支持、互相理解,这使大学生学会了怎样建立良好的团队合作,在生活和学习工作中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学会了怎样与人交往。

(一)深入宣传,激发学生参与

各高校可以充分利用网站、展板、校广播站、橱窗、校报等多种媒体方式,通过对获奖作品进行宣传和展示,引起广大师生的注意,定期举办各类科技竞赛的培训,激发大学生对科技竞赛活动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潜能,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有些高校每年都会定期在网站,或做展板,宣传在各类科技竞赛活动中取得的成果,还会举办获奖团队与同学们的`座谈会,大家畅谈参赛的体会和收获,交流经验。对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起到了积极的宣传作用,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二)优化师资队伍,加强教师指导

提高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质量离不开教师的悉心指导。因此,要优化师资队伍的建设,最大限度地加强教师的有效指导,尤其要发挥教务处和科技处的指导作用。成立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指导委员会,聘请知名专家、教授和学者定期举办各类科技竞赛专题讲座,选拔一批优秀的中青年骨干教师,给学生解答科技竞赛活动的相关问题,指导其开展科研活动。建立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师带徒”制度,选聘有竞赛经验的老师指导参赛团队,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拓宽视野,了解本专业的最新发展动态。“师带徒”制度使学生有机会直接参与到导师的科研项目和课题中去,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改革教学模式,将科技竞赛融入教学中

21世纪是一个创新的世纪,高校应转变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法,教学宗旨应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学生接受知识的主要途径是课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融入科技竞赛相关内容,不仅可以延伸课堂教学,还可以带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本知识。学校在修订专业人才培养计划时,应把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作为首要目的,构建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相符合;有针对性地增开选修课,理论学时适量减少,增加实验课程。引导和鼓励学生参加科技竞赛活动、文化艺术、技能训练等课外实践活动,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实践教学的教学效果,还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供了时间与空间,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建立科技竞赛活动的激励和评价机制

调动好学生和指导教师对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参与的积极性,是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长期、有效、规范开展的根源。为调动高校教师参与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积极性,应建立科技竞赛指导教师工作量核定制度,即在高校科研和教学工作量的核算中,将教师指导学生科技竞赛活动的工作纳入其中,奖励在科技竞赛中取得成绩的教师,优先考虑这些教师的评奖、评优,并在职称评定时给予适当的加分。为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对参加竞赛获奖的同学给予物质奖励,考研保送加分等。高校应加大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专项基金的投入,选择优秀项目进行重点资助,确保竞赛有高水平的作品出现。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载体和途径。大学生通过参加科技竞赛,在体验科学技术魅力的同时,全面提升了自己的创新能力。我们应在今后的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中不断地总结、反思,从而推进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1]任良玉,张吉维.本科创新人才培养的制度环境和文化环境[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9(03).

[2]王宏,昊文虎.清华实践教学“赛课结合”新思路[j].计算机教育,2006(07).

[3]刘正远,段玉玺,吕杰等.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途径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12(08).

[4]崔源,李雪琪,王文涛等.大学生科技创新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11).

[5]连兆大“.挑战杯”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j].衡水学院学报,2012(02).

[6]鹞翠茹.试论理工科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j].煤炭技术,2010(06).

[7]魏岚.浅论高校如何开创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新局面[j].理论界,2008(06).

[8]何文秋,袁嫒.关于大学生科技竞赛与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与研究[j].资治文摘(管理版),2010(02).

[9]石新明,王庆华.谢辉等.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冶金教育,2001(03).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1世纪是一个知识、科技、制度、管理、理论、观念全面创新的新时代,为适应当前时代的要求,创新教育已当之无愧的成为我国教育的总趋势,人的创新能力是人的全面素质的综合表现,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切入点,以弘扬人的主体精神,开发人的潜力,张扬人的个性的教育活动。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切实开展创新教育,培养个性完善,综合素质强,能适应激烈竞争的创新人才?是我们每位英语教师值得深思的课题。结合教学实际,我从以下四点谈谈自己的体会。.

“教人未见其趣,必不乐学”。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的力量,是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学生一旦对英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乐于接触它,并能兴致勃勃地全身心投入学习和探索之中,变“苦学”为“乐学”。为此,我在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去了解学生的喜好,英语课堂中的游戏、竞赛、绘画、表演、唱歌chant等是学生喜爱的,采用教学卡片、图片等直观教具以及学生喜欢的英文歌曲、chant,在教学中集知识和趣味为一体,以满足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在教学“动物”时,我先复习pig、dog、cat 、 duck, 再跟着音乐学唱“monkey and tiger”这首歌,在学唱歌曲的同时学会monkey 和tiger,再用这首歌教学elephant和 panda ,接着利用多媒体制作的课件不断出现所学的小动物,来巩固所学的英语单词,再以竞赛的形式开展看图猜动物的游戏。有趣的游戏 ,激发了孩子们学习的热情,培养了观察力和表演能力,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求索知识,开发了智力。如:教到 seasons时,我要求学生把自己心中的春天画下来,比一比看谁的春天最美丽。我的话音刚一落,同学们就积极行动起来,他们拿起彩色笔,认真画了起来,一会儿,孩子们手中的一张张百纸就变成了一个个美丽的春天,这大大出乎我的意料。多彩的“春天”博得学生的阵阵掌声,在掌声中,学生的兴趣更高了,学习的积极性也提高了, 大大激发了同学们的创新意识。

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重要方式。。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教育的目的是造就能创造新的而不是简单的重复前人所做过的事,这种人能有创造,发明和发现”。教师英语课堂中的活动为小学生提供了发散思维的空间。例如:学生寻找物品的游戏活动,若只有在教室内进行,学生能藏物品的地方有限,所能练习的英语表达也是有限的,若给他们提供更大的空间,就能练习到更多的方位介词和名词,有些同学甚至会到别人难以找到的地方。又如:学了sports: football、basketball table tennis cycling swimming 等后,我自制了一个调查表: w hat sport do you like ?分发给每一个学生, 让孩子们自己进行调查哪一种运动最受人们的喜爱,这种调查可以在教室里进行,也可以走向社会进行。要求把调查的结果告诉同学们。通过扩大学生学习的空间,激发他们参与意识和探索精神,发展了他们的创新思维。

语言是同学门进行思维交流的工具。但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迅速直接用英语表达思想的难度高,跨度大,更谈不上创新能力的培养,而英语课中的活动是以口语为中心,能够营造民主的、和谐、宽松的语言环境。在这样的氛围中比较容易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和创新交流的能力。如:教师先呈现i have a rabbit/ cat/ dog…,再组成对话进行有意义操练a:i have a rabbit . b: really ? may i have a look? c: how nice ! 然后出示图片或者创设情景,让学生自由运用语言进行交际性练习,学生的想象力可以充分发挥,最后,再进行综合性的交流,又如:当学了food以后,就要有一个go shopping的综合表演,我鼓励学生在小组内创办自己的专柜,当一切就绪的时 候,呵,还真是个热闹的百货商场,有玩具专柜、学习用品专柜、食品专柜,甚至还有水果专柜。孩子们兴高采烈地购买物品,营业员的服务态度也是很细致到家。还不时听到组员提醒着“营业员”和“顾客”要使用专业用语,我也被感动了,加入其中。这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有利于孩子们语感的生成。他们不仅能够掌握本课的语言知识和学习技能,还能把以往所学的知识运用到他们的对话中,对话内容丰富多彩。在这样的交流活动中,既培养了学生的集体主义合作意识,拓宽了学生学习和运用英语的渠道,成功为学生树立了自信心,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这正如罗杰斯所说:成功的教育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依赖于一种和谐的安全的课堂气氛。

英语课外活动是学生充分运用英语进行交际,激发创造思维火花的重要途径之一。教师在课余时间让学生开展各种创造性的活动:看图说话、手抄报,英语角、英语园地、课本剧表演等,这些活动实践性强,学习资源、实践机会、创新思维无处不在。课本剧的特点是学生参与的人数多,根据具体的情况,可以对教材进行删减 和增加。例如:我班学生表演的children’s day有8个孩子参加,孩子们极其投入的表演,使他们暂时忘记了自己的母语的干扰,度过了一个快乐的“儿童节”。借助丰富多彩的英语课外活动,还可以使学生在广阔的生活空间里学英语,用英语,丰富他们的英语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和跨文化意识。

总之,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给学生提供较好的说讲英语的宽松、民主、和谐的环境,教师要做到面对全体,尊重、爱护学生,组织形式多样的英语活动,而且能够让每一位学生都是参与者,让学生们自由地运用英语,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让英语课堂教学成为学生自主活动,大胆实践创造新天地的场所。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目前在人才市场上,高职院校毕业于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比较紧俏,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多数的用人单位反映该专业的毕业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明显不足。由于市场营销专业的特色不明显和突出,事实上导致了市场供需方面存在结构性矛盾。面对人才市场的迫切需求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人才培养的现实要求,高职院校亟待改革市场营销专业教学,从而切实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对于其发展没有准确的定位。因为不清晰的发展思路和不鲜明的培养模式和培养特色,导致没有形成完整的课程与教学体系;高职实践与复合型人才培养特色不鲜明,在完善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专业教学内容和定位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等方面,还没有取得明显的进展。

2相对统一的教学类型,难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压抑了学生的个性特点。因为受制于客观方面的条件,教师在教学时间有限的情况下,无法坚持因材施教,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最终导致创新教育的开展受到阻碍。毕业生在工作岗位的表现是,其校美内所学知识与实际的市场需求严重脱节。也就是说,市场营销专业培养的毕业生大多具有丰富的理论,但是实践能力严重不足。鉴于此,用人单位不得不对其进行再培训方能正式上岗,这无疑致使用人单位客观上增加经营成本,也消减了其进行毕业生招聘的积极性。

3市场营销专业在培养人才方面没有切实突出时代和行业的特征。所设置的信息化专业课程比较少,在培养创新能力方面的力度不够。充实与更新专业教学内容跟不上市场业务发展的步伐。人才市场和行业企业尤其重视毕业生的职业道德,然而相关的培养和教育明显不足,导致学生的职业道德、服务意识比较低,忽视服务行业在礼仪方面的要求。

4重视专业知识理论的课堂教学,忽视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高职院校在建设市场营销专业时,一般都会意识到实践性教学的重要性,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并没有做到全部专业课程都实施实践教学,这导致学生并没有充分地接触实际的机会,从而使市场营销人才培养质量不是很高。

5教学与考核的方法与手段相对简单。往往重视传授书本知识,而忽视培养学生的动脑与动手能力。应用的现代教育技术不够,实验室与实践基地的建设不能与时俱进,没有把产学研紧密地结合起来。使用的教材大多是对国外的模仿或照搬,没有完全符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创新思想、理论和实践体现得不明显。而市场营销专业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必须紧密联系实践进行教学和考核,才能体现出专业的科学性。考核作为人才培养的最后环节,考试过后学生就不再与教师保持联系,导致无从了解自身学习的效果,还存在哪些缺点,进而也就不知怎样进行自我提高。

1高职院校实施创新教育,进行创新人才培养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在传统教育模式的长期培养下,我国的高职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普遍不足。而高职教育本质上必须坚持就业导向,在培养人才方面应该保证其形成相关的职业能力,从而满足其就业岗位的各方面的要求。当今时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拥有创新型人才能够有力地推动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而一个国家是否具有很强的创新能力,不仅需要专职的高层次科学研究人员,而且更需要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一线劳动者。因此,高职院校毕业的学生不应该只是手持一纸文凭,或者再加上几个上岗证,不能仅满足于谋到一份职业而有饭吃,而应该成为创新型实用人才,努力转化现代科学知识为成熟的生产技术,并且在生产实践中加以积极应用推广。

2改革市场营销教学的重点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市场营销专业本身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因此特别重视创新实践能力。市场营销的相关理论应坚持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企业和行业要求学生不能死学知识,而是要学会灵活运用。因此,改革市场营销教学的最终目标就是培养和输送企业所需的创新型人才,从而实现校企的无缝对接。

3企业要求营销人员具有基本的创新能力。现代企业是否具有创新能力,决定其能否得到持续发展,抢在别人之前把自己的传统产品淘汰,而不断推出创新的产品,这是企业的最佳经营策略。而对于市场营销而言,则需要创新营销观念、组织和技术。这就需要市场营销人员时刻保持弹性的思维模式,不断开创营销新思维。对企业发展而言,创新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企业的营销工作本身就具有极强的开拓性,所以企业尤其重视并要求其营销人员不断提高创新能力。

1专业教师要具有创新教育的思想。专业课教师决定着学生是否切实形成专业知识与素养,是否能够切实提高创新能力。因此,专业课教师必须树立培养创新人才的思想,形成新的人才观和质量观,坚持以创新的教育理念,积极投身于专业课程建设和改革,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使之最终成为创新人才。

2全面改革市场营销专业课程,努力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改革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不能只是针对一两门或者几门专业课程,而是要最大限度地对课程结构进行全面优化,对教学内容进行全面改革,以实用性为目标,重组构建专业课程体系。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一要适当地增加选修课程,尝试开设综合性的人文课程,加强课程的实践性教学;二要积极引导和鼓励专业教师进行多种形式专业教学创新;三要积极借鉴先进的专业教学模式和经验,例如有些院校的“教学工厂”模式,以期培养学生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主动探究问题、进行团队协作的意识和能力;四要把创新和创业有机地结合起来,利用已经毕业的学生积极创业的优秀典型,引导、教育、鼓励学生积极地进行自主创业,努力成为创业、创新型人才。

3营造有利于创新的文化与教学氛围。良好的氛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高职院校要首先营造创新文化氛围,要求教学管理人员在制定专业发展策略和专业教学管理制度等方面,一线教师在构建师生关系等方面,都应该注重营造和谐自由、安全民主的环境氛围,从而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的职业情操,熏染学生的专业素养,这本身就有力地体现了创新教育。

4模拟实际的营销,锻炼学生的营销创新能力。营销不能只是纸上谈兵,否则就无法适应实际的营销工作,因此必须与营销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够真正地培养创新能力。在市场营销专业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实训室、实训课程,以及通过顶岗实习等途径,组织学生进行模拟营销实践。同时,也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营销策划和营销大赛等相关的校园实践活动,从而进一步培养他们的营销创新能力。

5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具体的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多半依靠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和推动。因此,基于非智力因素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进行:一是引导鼓励学生多听、多看,从而形成创新的灵感。在进行专业教学时,教师必须坚持丰富专业知识,并进行及时的更新,不断向学生传授最前沿的学科知识,进而激发出他们的创新灵感。同时,也可以采取头脑风暴法去激发他们逐渐形成创新意识。二是利用营销实践中的具体故事或者案例,向学生提出相关的问题,引导他们利用发散思维尽量给出更多的答案,从而激发他们形成创新意识。三是采取企业常用的游戏培训方法,使学生在解决游戏问题的过程中产生创新乐趣。这种方式相比于创新的实践课题操作起来更容易,能够节省课堂时间,效果也更为显著。

6构建考核学生创新能力的指标体系。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其市场营销专业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过程中,还必须要具有能够量化的具体指标。在对学生进行专业学习效果评价时,要把其是否具有创新意识、能力和成果作为重要内容,从而推动学生不断地去追求自我创新和提高。

7专门开设“创新学”的相关课程。“创新学”属于新兴的学科,通过专门开设“

创新学”的相关课程,在教学中注重向学生介绍创新思维、创新工程,以及开发创新和流畅性。从而有效地发掘学生潜在的创新能力。

高职院校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既是职业教育必然的发展趋势,也是满足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更是高职学生成长与发展的现实需求。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属于一项系统、复杂的工程,而且创新意识是人类大脑的一种高级活动,不可能在一朝一夕就能实现和形成。因此,高职院校必须坚持深化市场营销专业教学改革,从而使毕业生能够灵活地掌握营销专业知识,形成较强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韦恒,韦韧,肖南云.构建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指标体系[

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xx,(12).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前些天,听到一位老师在苦笑着大发感慨:“这次的作文真好批啊!”我不禁奇怪,都说:“写作文是学生一大难,批作文是老师一大烦”怎么又……?原来,这位老师给学生布置了一篇作文《20xx年的我》,交上来的54篇作文中,竟有30多篇都套用了同一个模式:“我睡着了,梦见……醒来,原来是个梦。”

我不禁想起当前作文教学“为学生铺好路,牵着学生的鼻子走”的状况。这样的作文教学无视学生的个性和特点,使学生不能把自己与众不同的思路或创新的想法表现出来,压抑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扼制了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挥,所以往往没有“新颖之作”产生,也谈不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我认为,要改变这种状况,首先要改变教师的指导方法。

作文课上,教师应多尊重学生的个性,以学生为主体。这就要求教师在指导时,应尽可能地利用周围事物让学生亲身体验,用学生感兴趣的方式开启想象的大门。比如让学生走出课堂,到图书馆、公园、田野、溪边去完成作文;也可在实物描写时让学生带来喜欢的玩具、相片等;还可在作文前开展一些“体育游戏”、“智力游戏”等;为唤起学生创新的灵感,还可采用听音启发想象法:听音乐声、车声、鸟声等,启发学生由声音想象到有关的事物;还可以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情趣与现实生活等因素将命题作文改成半命题作文,甚至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师出题学生做的做法,向学生征集命题,教师点拨等等。写作时,可以采取学生自己想,老师帮着想的方法,也可以集体组成智囊团,让学生分小组合作,既可以“强强联手”也可以“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让学生先想后说,说好了再写。这样,真正把学生摆在主体地位上,使学生敢想、敢说、敢写,尽情的展现学生的个性。

其次,要巧用范文,激发学生的独创精神。

有人认为范文只会让学生重复他人的思路,束缚学生的个性发挥,还易使学生产生懒惰心理。我觉得让“白纸一张”的小学生去自探写作之路何其难也,运用范文可以让学生学一点写作技巧,利大于弊。但范文的选择一定要讲究,范文的主题可以与学生作文的要求类似,也可以尽量把学生的作文当作范文,还可以从身边的报纸杂志上挖掘出具有鲜明时代性,反映当代小学生写作水平的作品展示出来。这样不仅能教会学生欣赏作品,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提出新设想、新题材、新构思、新手法。

第三,作文评改方法要灵活,给足学生自信心。

学生通过反复阅读,反复思考,反复修改,完成了一篇作文,实属不易,作为老师,不可随意否定其成绩,要以人为本,面对每一个学生,从他们的实际水平出发,给学生一个属于他们自己的成功的等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重视对作文修改的评价。不仅要注意考察学生个修改作文的情况,而且要关注学生修改作文的态度、过程、内容、和方法。要引导通过学生的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所以,我建议,作文评改采用“典型评析——互评互改——展示交流——评语激励”的步骤进行。

1、典型评析。教师从学生的作文中选择出具有普遍性、代表性的作品,指出其优缺点以及修改的方向。当然,评析时要以学生的自主发展为前提,引导学生自己也去读一读,划一划,批一批,再说一说,议一议,鼓励学生自主修改,进行创造性发挥,为互评互改打下基础。

2、互评互改。这一环节教师要给足学生时间,让他们认真地读自己或好友的作文,然后依据“典型评价”的思路、方法进行修改。也可以把自己的作文读给小组的其他组员听,征集组员的意见进行修改。

3、展示交流。学生拿出修改好的作文读给班里的同学听,教师鼓励全班学生对这篇文章进行点评,发掘优点,指出不足。在此过程中,教师不要过多限制学生,使学生可以从自己的认知水平、审美角度去评价作文。这样不但帮助学生修改了作文,还为他们提供了表现、研究、创造的机会,一举多得。

4、评语鼓励。就是请对方在自己的文尾写上一段鼓励性的评语,学生看过评改和评语后,也在文末写出自己从这次作文评改交流中得到的感受。这样,无论是优等生还是差生,都能在不同程度上得到别人的欣赏,自己也从中得到创作的动力。

以上整个评价活动都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在属于自己的空间里尽情的表现,做到了“有话就说”,使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均得到了发挥。

最后,共同体验创作乐趣。学生成功了,应该让他们品尝乐趣,可以让他们把自己的作品读给其他的小朋友听或念给父母听,同学互相评赏后还可以把精彩的篇目排练成小话剧演出,有创意的作品还可以鼓励学生参加投稿。这样通过读稿,评稿,演稿,投稿,能够强烈地激发起学生写作文的热情。这样坚持下去,相信学生的作文质量会有质的飞跃。

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已经不再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教师必须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打破常规,大胆创新,想办法为学生设计出更多科学的、新颖的、具有灵活性和启发性的教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点,用自己独到的见解,描述眼中的世界。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在乐思善写中提高创新能力。这才是素质教育的真正价值所在。当然,要做到这几点,教师必须转变观念,树立新的教师观、学生观,不但要多给学生大胆写、自由练的机会,还应加强自身业务素质的学习,跟上时代步伐。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成为学生兴趣习作的引路人。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培养是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服务的。数学素质教育是全民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领域,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数学教育的首要任务,所以数学教师要研究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搞好数学教学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1.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内容。学生的数学气质是指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使得各种现象数学化,是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和“创造性”能力的综合体现。所以,在数学教学中应通过引导学生有意识地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世间万物之间的数学现象,探索事物之间的数学问题的过程,逐步形成学生的数学气质,从而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浓厚兴趣,对数学问题的敏锐感,有探究数学的要求,敢于质疑解难,向未来挑战的勇气。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要从教学素材中选取通俗易懂、形象生动的例子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通过直观想象来增加数学的感性认识,从而对数学逐步产生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形成主动的探究思维,成为学生的创新动力。让学生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去尝试的实践活动是构成数学教学的整体,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活动的主阵地。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认真分析数学符号含义、图形变化的分类、计算的过程中数学规律等,学生通过自己计算、化简、证明等一些数学活动,使学生在逻辑理解、抽象概括、对称欣赏、表象创造、变化联想等方面,得到充分的数学思维的训练,从而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变通性、直觉性和独创性等创新思维的精神。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具有一定的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能力,并且两者要统筹兼顾;使学生的数学直觉思维变为现实,增强学生创新思维精神的迸发。

在数学教学中,要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并且转化为创造性数学能力,就必须注重数学活动的教学,使学生在数学学习探索中形成和发展学习数学的能力,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形成创新能力。

2.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途径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的主要途径是教师的课堂创新教学与丰富多彩的数学课外活动。因此,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把应试教育变为素质教育,把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作为数学素质教学的重要内容。在教学中,教师必须采用科学的教育理念,让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通过多种形式的数学课外活动进行探究,数学课外是对数学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发展。数学课外活动的一般形式有:数学竞赛、数学兴趣活动、数学专题讲座、趣味数学知识竞猜、数学知识画廊、数学问题研讨、社会问题调查等。根据学生的数学兴趣和爱好,开展形式多样的数学课外活动,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数学课外活动中,学生从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中寻找数学问题,探索研究数学现象,自我设计,自我解决,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切磋、相互启发,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给学生创造一种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心理舒畅地愉快地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使其创造出丰富的思维创新精神和思维想象能力。所以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切实创造一个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给学生一个自主学习的空间,使学生的思维能力能无阻地发展,直正地实现创新思维精神的发展。在数学学习活动中,采用师生共同探究法,发扬教学民主,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求异思维、聚合思维、逆向思维等方式,以此实现学生的创新思维。

3.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作用。初中数学是文化基础课的重要部分,是培养创新教育的一个重要阵地。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整个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前沿阵地,它对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首先,数学教学必须与学校思想教育相结合。数学教学是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途径。在数学教学中,以数学教学的任务为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更主要的是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创新品德。其次,数学教学要与其他学科教学相结合。数学教学是进行创新教育的主阵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学生通过数学学习同时兼顾各学科知识的学习,使得多学科知识融会贯通,多种能力、方法和手段得以综合,更好地发挥创新思维精神。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环节。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推进教育信息化,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计算机的发展日新月异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必须重视计算机的基础教育,不断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为学生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如:小学信息技术中的操作系统知识、打字基本功的操作、画图工具箱的应用、图块的操作等,都是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学生有了这些基础,就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学习其他信息技术,同时也是学生创造力的源泉。

自我评价:

解决实际问题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在解决这些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可组织学生开展竞赛,进行自由讨论,互相交流方法,互相启发思路,以实现解决问题与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机统一。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创新教育的核心,实践是创新的源泉,因而教师在教学中要联系实际,注重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求新出异,提高学生创新的积极性。

在教学中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认真实践,及时总结,才会有创新,才能提高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使学生主动地学习,也才能为培养21世纪实用人才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完成由学生的被动学习到自觉学习的飞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发挥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现代化的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的社会,而小学计算机教学已经成为了人们所关注的主要内容。如何增强现阶段我国小学生计算机教学的创新能力能力培养是非常重要的,本文笔者将会针对培养小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等内容进行具体的分析和阐述。

小学阶段是能够塑造学生自身发展潜力的最主要阶段,因为小学时期的学生可塑性非常强。有关小学教师应该对小学生加以关注,让这些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感受到现代化的气息。例如计算机教学中,有关教师应该学会充分利用学生好奇心这一点对其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学习计算机的时候,感受到信息化技术的重要性。很多时候小学计算机教学需要根据信息化的教学体系来完善,只有不断的实现从创新式的教学,才会更好的凸显出小学计算机教学的重要性。

1.1建立精彩有吸引力的课堂引导方式和内容

小学时期的学生对于新鲜事物会非常感兴趣,为了提升学生对于计算机学习的兴趣,教师就应该建立精彩有吸引力的课堂来引导学生进行学习。一个良好的课堂开端,能在开始时就能有效的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和激发其兴趣。在教师有效的引导下,能够充分的激发小学生对于计算机学习的积极性。精彩的课堂引导方式至关重要,在上课之前,教师可以为学生准备一段轻快的音乐,这样能够让学生更好的放松自己,为后期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1.2选择好教学载体和内容

对于小学计算机教学而言,选择合适的载体是非常重要的,很多时候教学载体是承载教学及内容教学活动的重要基础。据有关研究结果表示,绝大多数的小学生喜欢上计算课,但是并不是为了学习计算机知识,而是为了在计算机课上玩电脑中的小游戏。如果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教学载体与游戏进行良好的结合,就可以更好的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实现计算机教学的高效性发展给予更多的帮助。例如在教学生练习打字的时候,教师可以运用金山打字通来实现寓教于乐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边玩边学中练习打字。

1.3采用极具特色的教学表达方式

极具特色的教学方式能够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于小学时期的学生而言,具有特色的教学方式能够吸引小学的注意力。好的教师往往会使用风趣幽默的语言来吸引学生进入到教师的教学活动中。实际上小学时期的计算机课程是空洞乏味的,如果引入一些风趣的教学语言,能够调动学生的胃口,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计算机课程。

2.1提倡学生质疑精神,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小学生的好奇心非常强,小学计算机教师为了提升教学效率,非常有必要激发起小学生的质疑心理。因为在传统的教学中,小学生往往是属于被动的,在接受教师讲授课程的时候,还需要学会举一反三,只有这样才会在信息化的社会中掌握更多更有效的内容。因此,教师积极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突破已有的思维定势,大胆提问,这样能够提高学生的创新性思维,为实现小学计算机教学的长期发展给予更有利的保障。

2.2立足教材内容

立足教学内容是小学计算机教学中学生应该认识到的主要问题,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小学计算机教学涉及到的内容非常广,有很多现代化的小学计算机教学对于教材并不是非常重视,甚至有很多小学教师在计算机课堂上摆脱原有的教材,运用自己的方式进行教学,这种教学形式是错误的,因为小学教材所涉及的内容虽然枯燥,但是却是经过科学有效的总结后编辑出来的,所以有关小学计算机教师在讲课的时候,一定要运用科学的形式进行教学,这样才会提升现有小学计算机教学的效率。

2.3主动探索研究

对于小学生而言,培养其具有创新性的学习态度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只有创新性较强的学生才能够在计算机教学中充分的掌握好信息化技术,小学生是我国未来社会发展的主要核心力量,加强对小学生的计算机教学至关重要。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小学计算机教师应该学会主动探索和发现小学生自身的优势,并且采用创新式的方法对其进行考核。因为计算机课程与其他的课程有着很大的区别,为了能够更加真实地反映出计算机操作水平,就应该对学生加强基础教育,只有这样才会更好的实现计算机教学的创新式发展。

2.4实行实验考核制

对计算机实行上机考核,它不仅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程度和检查教学效果,也可以评价学生创新能力,根据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原理,形成再创新能力。实行实验考核制度是非常重要的。科学有效的考核制度能够帮助学生实现创新式的发展,我国的小学生大多数都缺乏自我动手能力,在计算机课程的教学中不仅缺乏创新性的思维,更缺乏竞争意识,所以笔者建议有关计算机教师可以为小学生提供一个平台,让小学生在考核中充分的发挥出自己的想象力。

2.5组织竞赛,强化学生兴趣

对于小学时期的学生而言,大多数的小学生竞争意识较强,争强好胜是小学生的最大特点,所以小学计算机教师可以为学生组织一些竞赛,让学生在活跃的课堂氛围中激发自身的潜力。很多时候小学生的思维方式与成人有很大的不同,小学生能够用自己独具特色的视角来看待外界的事物,也能够用创新式的思维来理解和消化所学习的内容,为取得最终的良好教学效果奠定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笔者简单的论述了小学计算机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通过分析可以发现,现如今我国小学计算机教学已经深受人们的重视和欢迎,越来越的教师已经认识到了计算机教育的重要性,并且在教学活动中也逐渐的以学生为主体,积极的引导学生探索创新,为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给予更有利的保障。

[1]李岩峰,王伟华,李东杨.小学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xx(09)

[2]王建华.小学计算机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考试周刊,20xx(06)

[3]郭少辉,李明浩,王浩越.浅谈计算机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才智,20xx(04)

[4]李想,张家富,李明耀,李月梅.计算机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信息与电脑,20xx(04)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既是挖掘学生潜能、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也是满足素质教育要求的需要。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通过多种途径来实现:

教师的素质水平极大地影响着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高中数学课程同样如此。但是,高中数学教师如果没有较高水平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就不能给学生以很好的引导,会给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会带来很多制约因素。提高高中数学教师队伍素质,需要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首先,更新教学观念。高中数学教师要深入学习素质教育的有关知识,认识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并且在实际教学中真正以学生创新能力为导向,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成绩;其次,加强数学教师之间的交流。一般的普通高中都有数学教研组,这是加强数学教师之间交流的良好平台。数学教师之间要利用课余时间加强彼此的交流,就一些数学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提高自身教学水平。教研组也可以定期举行经验交流会,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再次,加强数学教师自身的学习。知识是永无止境的,高中数学教师更要认识到学生经常会就一些问题提出多角度的解决方法,其中有些方法是教师也没有想到的。因此,高中数学教师要通过不断的学习来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有发散性思维的充分运用,只有运用多角度的观察和实践,才能提出多样化的解题思路,才能有所突破、有所创新。数学教学的最重要的一个作用就是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学生在解决一道数学问题后,可以把所运用的解题思路和应用原理科学地运用到其他问题当中去,提高自我分析问题、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问题具有综合性、多样性等特点,使得解题方法和解题思路也是灵活的、多样的。提倡多样化的解题思路要求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第一,数学教师要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想法。高中数学教师在课堂上要鼓励学生勇于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并对每一个学生提出的见解与学生们进行深入的分析,找出哪些是合理的,哪些是不符合规律的,并对合理之处提出表扬,提供学生的积极性,对不符合规律的要及时提出意见与建议,帮助学生寻求找到正确的解题思路;其次,数学教师要层层设疑。在数学教学中,要多运用一些疑问,并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提出不同的见解;在运用一种方法解决问题后,要征求广大学生的意见,看是否有其他不同的解决方法,注重培养学生多样化的解题思路。

只有勇于创新,才能不断发挥学生的潜能,才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高中数学课是一门综合化、多样化的课程,能够为学生发展创新能力提供巨大空间。首先,高中数学教师要鼓励学生勇于创新。其次,要鼓励学生运用独特的解题方法来解决数学问题,对于符合规律性的、更加简单便捷的解题方法要在课堂上深入分析和讲解,要提倡其他学生向其学习,并给予一定的精神表扬,这样,学生就能获得更大的创新动力,就会实现不断的创新,就会取得更好的学习成绩;其次,要正确引导学生的创新。高中学生由于其所处的学习阶段的限制,其创新也必然会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部分学生在创新上会存在着盲目、自大等问题,这就需要数学教育给以正确的引导,把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让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发挥到解决数学问题上来,而不是为了取得别人关注的目光而盲目创新。

数学课是一门比较单调的学科,尤其是纯理论部分很难能吸引所有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样离不开兴趣。对数学问题感兴趣的学生更愿意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愿意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思考,更愿意寻求更好的解决方法,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利于提高其数学学习成绩。而对数学问题不感兴趣的学生经常会感到头疼,产生厌烦的情绪,不利于提高其创新能力和学习成绩。如何增强学生学习数学课的兴趣,最好的一个办法就是注重课堂学习与实践的结合。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从中发现数学问题,针对这些数学问题进行思考和研究,能够增强其学习兴趣。因此高中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课堂学习与实践的结合。首先,带领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选择一些与数学问题相关联的社会实践活动,带领学生参加这些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仔细观察,并从中寻找出相应的数学问题,鼓励学生采取独立或者合作等方式解决这些问题;其次,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案例。高中数学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学生耳熟能详的现实生活中的案例,学生在认识这些案例的基础上,就容易产生解决问题的兴趣,更容易在深刻体会现实的基础上发挥主动性与积极性,发展自己的创新能力。

需要补充的是,高中数学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能仅仅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为基准,如果只是以学习成绩为最终的标杆的话,很容易导致学生死记硬背、生搬硬套等现象的发生,违背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宗旨。评价学生创新能力,高中数学教学要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指标,要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导向,在这个导向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